心理与精神护理

2024-06-06

心理与精神护理(精选12篇)

心理与精神护理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3月富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二级乙等医院精神病专科医院)、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在岗护理人员154名,发放问卷调查,以研究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心理问题。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4份,回收并审核合格问卷147份,有效调查率95.5%。其中男43例,女104例;年龄20~48岁,平均(32.3±4.52)岁;护龄1~25年,平均(7.28±3.18)年;文化程度:中专48名,大专60名,本科39名;婚姻状况:未婚51名,已婚83名,离婚13名。所有调查对象既往均无明显不良嗜好,无严重的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

1.2 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1]作为统一的问卷调查表,被调查者每人独立快速完成问卷,不记名、不公开个人结果。将测试结果与国内常模[2]进行比较。症状自评量表有90条项目,包括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方面、抑郁症状、焦虑症状、敌对症状、恐怖症状、偏执症状、精神病性症状等共9个因子;采用“0~4分”的5级计分制(0分为没有症状,4分为极严重)。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5.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精神科护理人员心理问题的检出情况

精神科护理人员中可能有心理问题的总数为38例,占25.8%,其中女性32例,比例为30.7%,男性6例,占14.0%。男女两组在检出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P<0.05)。见表1。

注:与女性比较,χ2=4.49,*P<0.05

2.2 精神科护理人员SCL-90评分与国内常模比较

SCL-90测评精神科护理人员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等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2.23、2.57、3.21、2.22,P<0.05);强迫、敌对、恐怖、精神病性这4项的因子分与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心理问题与精神科护理人员一般情况关系研究

护理人员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在不同护龄、婚姻状况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2、3.280,P<0.05);在不同学历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工作压力的增大,现在人群面临越来越大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医院这种特殊的环境中,护理工作者面对工作及患者的双重压力,而且他们工作量大,换班频繁,夜班等影响着睡眠时间和质量,是在一种持续高强度的压力下进行工作的,因此,精神病护理人员成为了一个心理健康问题较突出的群体,其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一般人群。精神病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会使机体内用以适应和调节压力的能量、精力耗尽,造成机体平衡失调,内心冲突、调节心理平衡的一种应急策略普遍存在于人的心理活动中。因此研究精神病护理人员的心理问题,并对相应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有益于精神病护士的心理健康,更好的投入工作、生活中,提高工作效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精神病专科医院25.8%的护理人员可能存在心理问题,护理人员的SCL-90各因子分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等方面均明显高于国内正常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L-90又名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有时也叫做Hopkin's症状清单(HSCL),其对有心理症状(即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或心理障碍边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适用于测查心理障碍、何种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可用于临床上检查是否存在身心疾病。本测验不仅可以自我测查,也可以对他人(如其行为异常,有患精神或心理疾病的可能)进行核查。SCL-90包括9个因子,主要反映出个体化症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方面、抑郁症状、焦虑症状、敌对症状、恐怖症状、偏执症状、精神病性症状等方面的情况,从而可以了解症状的分布及特点。

本研究结果说明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人群差,这与国内外部分研究结果相符,并且研究结果还提示,女性护理人员较男性更容易发生心理问题。目前,临床工作中男性护理人员数量较少,结果尚有待于进一步证实。另外,护理人员的一般情况研究显示,护理人员的护龄越长,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越高;并且离婚的护理人员更易于发生心理问题。

3.1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3.1.1 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使护理人员长期处于精神应激状态[3,4,5]

精神病患者普遍存在感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障碍,不能有效的配合医生及护理人员的治疗工作,甚至是扰乱、拒绝治疗并出现一些极端行为甚至对护理人员造成伤害。护理人员对此只能宽容和忍让,压抑自身感受,并对自身安全感到担忧[6,7]。长期超负荷的负性情绪,使护理人员心理问题发生率增高。

3.1.2 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使护理人员身心俱疲

精神科护理人员既要配合医生做好患者的治疗,又要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并且要不停巡视,注意观察患者的精神症状以掌握患者的心理,以避免自杀、自伤及走失等意外情况发生。故护理难度及强度明显增加。研究表明,护理工作难度越大,应激强度越高,越易引发心理问题[8,9,10]。

3.1.3 传统价值观念对护理人员的心理造成压力

由于社会偏见的影响,精神科护士社会价值的定位也较低,精神科护士的社会贡献不能被正确看待,社会地位较低,缺乏成就感,均可导致精神科护士心理压力增大[11,12]。

3.1.4 对于护理人员的心理问题缺乏重视

管理人员对心理问题关注度不够,未及时发现护理人员的心理问题并给与积极疏导,使得长期积累的负面情绪得不到有效缓解。另外,护理人员本身缺乏相关心理卫生知识,不能采取正确的宣泄方式进行自我调节。尤其是离异的护理人员,本身就承担着较高的心理压力,因而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更高[13,14]。

3.2 对策

针对这种情况,应注意采取相应的方法减少精神科护理人员心理问题的发生。

3.2.1 充分重视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

从管理者层面,各级卫生管理者应重视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态,对护理工作给予肯定和指导。要为护士改善工作环境,广泛采用新技术,减少工作量。对护理人员出现的心理困扰给予关注并采取帮助措施,从而缓解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减少护理人员不良心理的发生[15,16,17]。管理者要创造条件减少医院情境因素对其身心健康影响因素,鼓励护士的敬业奉献精神。

3.2.2 创造条件减轻或缓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医院从全局出发,解决数量及结构不合理情况,解决编制及排班不合理现象,保证休息充足,避免超负荷工作[18,19]。

3.2.3 纠正社会偏见,提高护士社会地位

采取措施宣传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让社会更多的了解、关心护士,对护理人员的辛苦工作予以承认与尊重。这样有助于护理人员会提高自信心,减少负面情绪,从而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工作当中,最终提高工作效率[20]。

3.2.4 加强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及心理疏导方法的培训

学习如何有效与患者沟通,如何安全地工作;以减轻工作风险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同时引导护士正确对待心理压力。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调整不良情绪,从而保障护理人员身心健康[21]。

3.2.5 鼓励社会支持及亲朋好友的关怀

社会支持程度越高和得到的家庭、朋友及其他支持越多,护理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就越高。

3.2.6 重视护理队伍的建设

护理人员所面临的各种社会及心理问题与其生活环境、工作压力、个性心理特征、社会支持等各种因素密切相关,绝不是一种孤立因素。因此,在改革护理制度的同时,各医疗部门及全社会要从根本上重视护理队伍的建设,为他们创建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护理人员以轻松、平和及健康的心态救护患者。

综上所述,精神科的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问题已引起同行业及社会各界的关注。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医护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给予积极的关注和指导,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精神科日常工作的开展,提高护理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医护质量的全面提高。

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精神科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心理问题发生情况。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统一的问卷调查表对2013年1~3月富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在岗护理人员147名进行调查,将结果与国内常模进行对比;分析对护理人员心理问题发生情况与护龄、学历及婚姻状况的关系。结果 精神科护理人员中可能有心理问题的总数为38例,占25.8%,其中女性32例,比例为30.7%,男性6例,占14.0%。男女两组在检出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P<0.05)。精神科护理人员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等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2.23、2.57、3.21、2.22,P<0.05);强迫、敌对、恐怖、精神病性这4项的因子分值与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在不同护龄、婚姻状况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2、3.280,P<0.05);在不同学历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人群差,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有助于改善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提高护理质量。

心理与精神护理 第2篇

精神疾病因其固有的特殊性,很多病人病情迁延,反复发作,功能退缩,生活不能自理。针对疾病的特点,强调健康教育、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对促进病人恢复健康,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减少疾病的复发都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74人,其中男性121人,女性53人;15~ 19岁55人,30~ 39岁73人,40~ 49岁35人,50~ 70岁11人;大学文化程度12人,中专(含高中)24人,初中以下126人,文盲12人;职工54人,农民82人,商人2人,无业人员10人。

方法

1.通过科室全体人员讨论,制定出引导护理服务的护理哲理。如护理工作要尽可能满足病人的需要,护理工作以护理程序为基础。

2.护士长根据病人的基本情况如民族、文化程度、职业、方言、生活习惯等分别配给相应的护士,目的是便于交流、沟通,主管护士执行24h负责制。

3.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护士深入病房与病人多谈心,多接触,系统地观察病人的思维、行为,提出正确的护理诊断,并不失时机地实施心理护理和行为干预,促进病人康复。

4.加强健康教育,按照院护理部制定的精神病人标准教育计划表逐项进行。采用图片、幻灯、版报、讲解等多种形式,提高病人及家属对精神卫生知识的认识。

5.对护理工作进行量化管理。督促、协助自己分管的病人洗澡更衣,夏季每周不少于3次,冬季不少于2次。每周修剪指甲、刮胡子1次。重病号及采取保护性约束的病人不能出现褥疮等护理并发症。为生活不知自理者喂饭、喂药,要求基础护理合格率达100%、特殊护理合格率≥ 85%.

6.建立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包括护理业务质量评价、护理病历质量评价、护士行为评价、病人满意度的调查。护理部、护士长不定期查房,检查执行情况,评价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好坏,病人的需要是否达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不按要求执行者扣分,与经济指标挂钩。旨在改进今后的工作方法、方式,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

结果

1.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护理是精神科临床工作的基础(1),协助病人洗脸漱口、喂饭喂药、翻身擦背,督促病人排便等,这些工作表面看来极为平凡,但却是促进病人康复的主要手段之一。我们通过对入院时存在被害妄想,疑家人、他人在食物中投毒而不愿进食致体质消瘦的20名患者加强饮食护理,如采取集体进餐、护士亲自替患者喂饭、鼻饲的方法,以满足机体需要量。经精心护理,有11名患者在入院第一周后体重增加了0.5kg以上,余下的9名患者也在第二周后体重发生了变化。入院时血红蛋白最低者90g/ L,在入院第二周后上升到115g/ L,改变了贫血症状。根据天气变化,指导病人增减衣服,以减少上呼吸道的感染。去年9月份入秋时,由于天气变化,一周内连续有4名患者出现高热、头痛、鼻塞等上感症状,经加强夜班巡视,注意为患者尤其是老年、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加盖被子后,再没有出现这种现象。对于探视家属带来的食物及时分发,妥善处理,不给病人吃生冷、变质的食物,杜绝了由饮食不洁引起的肠炎。通过加强对病人的生活护理,院内感染率得以从27%下降至8%.

2.健康教育是护理程序的主要内容之一,改变传统的保密性治疗方式,主动告诉病人及家属,病人目前所服的药物的名称、药物副作用的临床表现、如何预防;坚持服药对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的重要性。病人获得了相关的知识后,对服药后出现副作用、精神症状再度出现的主诉能力提高,增加自我控制能力,全年暴力行为减少,意外事故发生率由1.1%下降至0.5%.健康教育也使家属、亲朋好友提高了对疾病的`观察能力,发现患者睡眠减少,兴奋话多或少语等都知道是疾病复发的征兆,能够及早带病人到医院就诊,避免延误病情。经对出院病人及家属的问卷调查,健康教育普及率达到100%.

3.加强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护士深入病房与患者多谈心,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进行心理疏导,解开病人心中的疙瘩。如恢复期的病人因考虑家庭经济拮据,社会地位受影响,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精神苦恼,产生郁闷心理,导致睡眠差,影响疾病的转归。我们与家属、单位联系,请他们来院探视,安慰、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本组病例中有12名患者在出院前15天,睡眠欠佳,病情出现反复,经了解属上述情况,我们及时针对性的疏导,使病人解除思想顾虑,心情舒畅,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当晚睡眠好转,病情稳定后顺利出院。护士在做好生活护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行为、语言、表情,为病人提供最佳的服务,无形中已沟通了与病人的交流,有利于心理护理的开展,病人有什么心事都乐于告诉主管护士,护士则根据新出现的问题,及时评价上一阶段的护理工作完成情况,提出或修改护理计划,为病人排忧解难,病人对护士的满意度从82%上升到96.1%.

参考文献

1.陈淑清。精神科临床护理[ M].长沙:长沙出版社,1992,41.

浅谈精神科护理中心理护理的运用 第3篇

关键词:精神科;患者护理;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037-01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从简单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医学模式方向转化,人不仅是个体的生物人而且是存在于社会中的人,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生活方式都时刻影响着人的健康,因而精神疾病就成了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一般来说,一个健康的人在进入患者角色后,往往由于疾病的折磨、医院诊疗环境的陌生、新的人际关系的出现等,会产生一系列的特有的心理活动。心理护理的任务就是在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反应特点,并针对病人的心理活动,采用一系列良好的心理护理措施,去影响患者的感受和认识,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帮助患者适应新的人际关系以及医疗环境,尽可能为患者创造有益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环状态、使其早日恢复健康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证明,心理护理既可以与其他护理操作同步进行,也可以作为一种护理方法单独进行,为适应护理体制由功能制护理向责任制护理改革,就必须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学习好并应用好心理护理。由于精神病专科的特殊性,要求我们不但要掌握正常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还要掌握好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活动规律,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心理护理和心理治疗。护理人员如何运用心理治疗的知识,给患者心理予以支持安慰往往更为重要,应用更为普遍。精神病专科护理人员日夜守护在病房,是患者病情的直接观察者,是治疗的执行者,与患者接触最多,如果掌握了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和技巧,能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医疗质量和减少医疗事故。而且精神障碍患者很多都是从心理障碍延伸的,他们有比其他患者更多的心理问题,因此,给予他们心理护理尤为重要。作为精神科护士应掌握不同情况下患者的心理活动,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护理工作。

1 新入院患者的心理护理

新入院患者的心理特点是:不能适应住院环境和患者的角色,常表现出焦虑、恐惧、猜疑以及不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也有的患者由于受病态支配否认有病,不愿住院故整日吵闹……。护士要应用支持性心理治疗,主动关心照顾患者,倾听其内心痛苦,让患者感受到接纳、理解,并适时解释和劝导患者,同时主动热情地向他们介绍住院环境、住院制度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并根据病情安排好合适的房间。向患者介绍同室病友使其相互帮助,减轻患者因陌生环境带来的恐惧、焦虑心理。另外还要经常询问患者的需求,对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能办到的一定要力求办到,办不到的要向患者解释清楚,取得谅解。这样才能使患者感到家的温暖,从而消除其紧张心理,使患者安心住院,服从治疗,病情尽快好转。

2 长期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

长期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是:对生活失去信心,认为自己的病治不好,生活懒散不愿与人多交流,社会功能退缩……。作为一线的护理人员要经常深入病房接触患者,了解其病情的动态变化和心理活动并给予其不同的处理,例如,对妄想和被害妄想患者要态度和蔼,耐心倾听,给予关心;对罪恶妄想和嫉妒妄想患者要加强心理疏导,给予安慰;对夸大妄想患者不可与其争辩;对钟情妄想患者要言行举止稳重,保持一定的严肃性;对幻觉丰富的患者应注意观察其突发行为并给予对症处理;对躁狂患者应善于诱导,避免应用激惹性语言和激惹性举止;对严重兴奋躁动患者可隔离保护,这时护士态度要镇定,语言要诚恳,动作要机敏,迅速组织人力完成保护工作,并应向患者说明保护是为了保证他的安全;对恢复期患者可进行个别或集体心理治疗,宣传防病治病的心理卫生知识,使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总之,住院期间的心理护理目的在于满足患者的基础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同时要注意满足患者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需要。

3 出院患者的心理护理

出院前患者的心理活动复杂,应使用针对性强的个体化心理护理。例如,对未来过度自信、很少考虑不利因素的患者,应指出将会面临的困难,使其能及早考虑应对措施;对于把前途看得十分渺茫、担心出院后不能适应社会和家庭环境、被人讥笑、不能胜任以前的工作、失去以前的社会地位、得不到同事和朋友信任、害怕疾病复发、甚至极度悲观企图自杀的患者,应帮助其消除对疾病复发的恐惧心理,制订合理的休养计划,同时结合集体心理护理,使患者树立信心,,并在患者康复期指导患者做好生活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训练,为回归家庭、社会做好准备;做好社区和工作单位有关人员及家属的健康教育,请他们接纳患者,协助进行维持治疗,使患者在社会和家庭支持下,增强信心,达到预防复发,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

总之,心理护理贯穿于精神科护理的始终,我们要运用心理护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使他们早日康复,回归社会、回归家庭。

参考文献:

[1] 沈世琴.深化整体护理的路径及效果分析[J].现代护理,2003,(05):379-381.

[2] 高文涛.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07):21-22.

[3] 汤庆平,赖根祥,张静,李宏.精神科住院病人陪护亲属心理状况的对照研究[J].江西医药,2006,(01):42-43.

[4] 戴云飞,肖泽萍.心理门诊人格障碍共病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01):5-7.

心理与精神护理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乐山市精神病医院精神病科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住院患者中,随机抽取的88例病历完成的患者资料。其中男性40例(45.5%),女性48例(54.5%);年龄最小的17岁,年龄最大的79岁,平均年龄(49.8±7.8)岁。按年龄段划分:17~19岁的2例,20~29岁的12例,30~39岁5例,40~49岁21例,50~59岁18例,60~69岁21例,70~79岁9例。住院时间最短的12d,最长的31d。

1.2 方法

本文在心理学理论临床应用基础上,结合精神病专科常规护理,依据精神疾病的治疗期间的演进规律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变化,采用调查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问卷设计按否认反抗、动摇缓解、忧郁好转、自我设计分4大类16小项心理情绪,分别在住院第1天、第5天、第10天和出院前1天由护士通过交流沟通和观察填写,每位患者只记录表现最为强烈的2项情绪表现,就是说88例患者,记录总数为176项。

2 结果

2.1 在治疗期,患者在各个时段的情绪表现

见表1。

(例)

2.2 治疗期间,患者在各个时段心理情绪表现统计

见表2。

(例)

以上结果显示,在否认反抗期,有心理情绪82项,平均0.47项;在动摇缓解期,有心理情绪157项,平均0.89项;在忧郁好转期,有心理情绪的152项,平均0.86;在自我设计期,有心理情绪的1.47项。说明通过接受治疗,患者心理变化明显,越接近治疗后期,患者心理想法更多。

3 讨论

今年的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的核心内容是推动对精神病患者的安全管理。以往对精神病患者多采取封闭式管理,既不够人性化,效果也不一定好。目前在不少大型专科医院,除特殊患者外(如老年痴呆症患者等),开放式病房已成为主流管理方式。与此同时,患者的安全管理也面临着新的课题,我们希望通过强化医院管理、规范医疗诊治方案、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等手段加以解决。

临床实践中,通过精神检查可知,其实很多的患者都需要进行精神上的护理治疗和心理干预。只是多数患者没有转入精神科进行专科治疗,只是在其他科室进行了处理而已。

有文献报道,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出现精神障碍。而临床收治的精神科患者以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焦虑障碍及抑郁障碍等最为常见。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学者认识是基本趋同。

在精神科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要结合患者的心理情绪变化进行,这个是很重要的。我们在护理期间,根据患者心理情绪变化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在否认反抗期,大多数精神科收治的患者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情况,认为自己很健康,没有精神疾病,故在态度上有否认和反抗情况。对周围的事物,只要有与疾病治疗有关的都持否定态度,并有可能出现反抗的手段。这个期间,在患者的护理上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熟悉患者的病情和社会关系以及自然情况,尽可能从侧面了解患者的更多情况等,除非因治疗需要,不能涉及患者隐私,以此为后面的心理护理打下基础;(2)尽可能创造良好的氛围,以降低外部环境的改变带来的不利干扰,使患者自身感到有一定的安全感。

在动摇缓解期,患者经过了系统治疗,加上身体上所反应的病症症状有所好转,在心理上有所动摇,表现为对自己的疾病有了一定的认识,心理上处于波动,对自己以前的认识有所怀疑,首先对医护人员产生的好感,此期间为心理护理的最佳时间,也是后续护理能否成功的关键。在这个期间,对患者的护理要注意以下几点:(1)尽可能扩大患者的接触和活动空间,通过鼓励患者间交流,加强患者的关系,增加就医环境的安全感;(2)加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感情交流,特别是在护理中,护理人员有有意识的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双方的交流和互动,取得患者的进一步信任;(3)一定要避免恶性刺激。包括来自患者内部和外部的刺激均不能出现,保证患者在稳定中渡过这一时间,否则容易引起患者恶化,或者彻底让患者失去对疾病的信心。

在忧郁好转期,患者开始重新理智地分析和评价自己的疾病,心理活动较单调,情绪低落,心理压抑。此期护理要点:(1)让患者明确自己的身份。此期间,一定要明确给患者指出其患者身分,当前的职责就是配合医院的治疗,这也是护理人员角色转变的一个过程;(2)力求患者心理上的适应。虽然经过治疗和护理后,但此时患者的调节能力还较弱,不能很好地适应各种变化,包括内部外部的利害关系分析等,可能会致患者产生情绪上的痛苦趋势;(3)帮助患者建立和恢复好各种人际关系。包括患者家属、单位、同事、朋友、同学等入院前的各种关系,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和条件,恢复各种人际关系。与此同时,还应该让患者在医院通过参加一定的活动,建立一定的病友、医患等种种短期的人际网络。

在自我设计期,患者的精神症状己基本消失,药量减到维持量,处于观察巩固阶段。但内心斗争却非常激烈,常陷入一种自我设计的矛盾心境里。在这个阶段,护理工作要注意以下几点:(1)引导患者正确完成自我设计。当患者提出问题同护理人员商量时要正面处理,护理人员不能回避,也不要回避;(2)引导患者正确看待困难。如有的患者有良好的主观愿望,但其愿望基本不可能完成,这种情况下,就要及时采取疏导措施或者报告主治医师或者患者家人,共同帮助患者完成。

本文结果显示,在否认反抗期,有心理情绪82项,平均82/176项;在动摇缓解期,有心理情绪157项,平均157/176项;在忧郁好转期,有心理情绪的152项,平均152/176;在自我设计期,有心理情绪的258/176项。说明通过接受治疗,患者心理变化明显,越接近治疗后期,患者心理想法更多。

参考文献

[1]赵艺,林琳.浅谈人际沟通在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0,8(16):1467.

[2]蔡珊.精神科护理风险与对策[J].当代医学,2010,16(20):137-142.

[3]张燕.新形势下护士工作面临的压力分析及应对措施[J].医学信息,2010,23(1):251.

[4]志耘,李菲菲.精神科护理存在的伦理缺陷及对策[J].护理研究,2010,24(8):720-721.

[5]周卫,牛杰.护理职业风险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0,24(9):756-758.

心理与精神护理 第5篇

摘要:目的:探讨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后的效果。方法:对2014年7月~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40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实验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与病人出院前进行效果比较。结果:常规组与实验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情况有很大的差异。结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后能进一步提高患者对长期过量饮酒所造成自身健康的损害及对家庭、社会危害的认识,变被动戒酒为主动戒酒,提高了患者的戒酒率。

关键词: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心理护理;效果评价

[Abstract]Object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 caused by alcohol.Method On July 2014~2014 year December in hospitalized in our hospital 40 cases of mental disorders due to use of alcohol were divided into norma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ventiona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care,experimental group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based on implementation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using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and patients before discharge effect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re are a lot of differences in the cognitive situation of the disease between the regulation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nursing care of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 due to use of alcohol can further improve the patients on long-term excessive drinking caused by its health damage and understanding of family and social harm,change from passive abstinence for active temperance,increase the rate of patients with alcohol.[Keywords]Alcohol induced mental disorders;Psychological nursing;Effect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R74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13-02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饮酒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及的现象。酒生产量及人均消耗量明显增加,酒依赖住院也随之增加[1]。长期大量饮酒不仅影响患者本身的健康,也给家庭、社会带来一定的危害。因此,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提高其对长期过量饮酒所产生的对自身、家庭和社会危害的认识,使患者变被动戒酒为主动戒酒是十分必要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40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6~58岁,平均38.5岁;职业:农民8例,干部6例,工人19例,个体户7例;文化程度:小学2人,初中14人,高中及中专16人,大学8人;饮酒史:6~42年,平均21.5年。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2版(ICD-10?w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将上述患者平均分为2组,分别为常规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病程、治疗方案、文化程度、职业及婚姻状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1.2.1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

1.2.2实验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

1.2.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以真诚的态度与患者接触,关心、同情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

1.2.2.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酒依赖常见的表现。向患者讲解长期过量饮酒对自身、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危害,发放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手册,鼓励患者参加戒酒康复活动。

1.2.2.3加强心理辅导和社交训练

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虽然解除了对酒精的躯体依赖但并没有消除对酒精的心理依赖。在此阶段以心理辅导加社交训练为主。工作人员向患者讲解康复知识、预防复饮的方法和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同患者一起制定生活时间表,有计划地安排社交训练、工娱康复等。

1.2.2.4出院前进行病人及家属座谈会

家庭及社会的支持是重要一环,让家庭和社会对酗酒有充分的认识[2]。鼓励家属对患者关心、体贴,让患者感觉家庭的温暖,帮助患者减少饮酒机会监督戒酒。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常规组与实验组患者出院前对疾病认知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3.1同患者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是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和做好心理护理的基础

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成败的关键,护士要用周到、理解、耐心、细致、热情的态度对待病人,以乐观、开朗、自信的情绪去感染病菌人,避免其发生任何行为、情绪、言语冲突,消除或缓解病人的不良心理,使病人从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

3.2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疾病

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负性情绪酒依赖及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存在述情障碍[3]。因此,护理人员在做好疾病知识宣教的基础上,耐心听取患者的诉说,了解其饮酒史、个性特点、生活环境及家庭情况,向患者讲解长期过量饮酒的危害、治疗方法及效果,介绍成功戒酒的经验,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护理人员采取解释、启发和疏导等方法,使患者从紧张、烦闷、焦虑、抑郁等情绪中解脱出来,增强戒酒的信心。

3.3加强患者的社会活动,使患者早日融入社会

指导病人家属帮助病人进行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使其通过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来恢复正常的社会交往,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兴趣爱好,增强自信心,同时建立、健全监督扶持体系,一旦病人遇到危机,及时提供帮助,尽早化解。

3.4对患者家属和周围人的病症认识和宣传,是心理护理工作成功的保证

家庭中的爱与团结终会使患者摆脱羁绊和困扰,教育家庭成员要理解酒滥用是一种疾病,家庭及社会的支持是重要的一环,要教会家属学习新的应对技巧,使家庭成为具有治疗作用的环境。让家属单独与患者共同参加有关咨询,戒酒组织的活动,不断学习和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不断鼓励患者的信心和决心,帮助克服生活中的危机,以使患者如正常人一样,能以正常人的心理振作精神,克服困难,持续戒酒。

参考文献

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探讨 第6篇

【关键词】精神病;心理特点;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1-0144-02

精神病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加上社会的偏见、歧视,精神病患者往往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因此,精神病的护理中,心理护理较为重要。有研究证明[1],了解和掌握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动态,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对巩固疗效预防复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探讨。

1 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1.1 自卑孤独 精神病患者尤其是恢复期的患者,特别担心出院后别人会因为自己患有精神病,而看不起自己,对自己有偏见从而有着很强的自卑心理,同时在现实生活中确有部分人因对精神病的不了解存在偏见的认识,对精神病患者指责、躲避或讥笑,使其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这也同时导致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精神病患者常不敢主动与人交往,甚至会出现过激的行为和言语,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加上家属对于其心理问题关心不够,因而有着较强的孤独感。这种自卑孤独感在女性精神病患者中表现更为明显,这是由于女性的知识文化、社交范围较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在宋艳梅等[2]对50例恢复期女精神病患者心理问题进行调查中发现有86%患者有孤单感,80%患者担心受歧视。可见,自卑孤独是精神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

1.2 敏感多疑 精神病患者往往敏感多疑,羞于别人谈论自己的病情,常会担心被人议论自己,同时担心出院后受别人的歧视,怕家人和朋友还是否还能像往常一样看待和接受自己,已婚的患者还会担心爱人的看法,甚至会怀疑对方出轨,未婚者怕影响以后的婚姻和工作,从而多对身边的人或事多疑,不信任,非常敏感。同时,某些精神病患者本身性格比较偏执,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根据的怀疑自己会被人利用或伤害。[3]

1.3 恐惧绝望 多数精神病患者在刚在入院时,对医院环境陌生,生活饮食不习惯,而且对精神病认识不够,否认有病,对一切治疗非常的恐惧排斥,甚至有着被社会及家人遗弃的感觉,从而感觉恐慌,甚至绝望,认为自己患上精神病,无法根治,在学习、生活、工作上毫无前途,甚至会产生自杀的心理。易元平等[4]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率调查发现,因对前途悲观失望而自杀的比率为46.71%,同时,王晓璇[5]也认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自杀与其明显的自卑感、抑郁、悲观绝望等有关。所以,应警惕精神病患者恐惧、悲观、绝望的心理,避免自杀行为的出现。

1.4 烦躁冲动 大多精神病患者对家人将自己送到精神病院治疗非常不理解,认为自己没有患病为什么要住院,家人不理解自己,因而有很大的抵触心理,拒绝服药,私自外出,烦躁冲动,甚至攻击自身或他人。部分患者在服药后,随着药量的增加,会发生药物的副反应,加上对疾病治愈丧失信心,家人自己关心不够,容易出现烦躁不安、冲动、发脾气,甚至会出现误伤他人的现象。[6]

2 精神病患者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2.1 个人因素 ①对疾病不了解:精神病患者对精神病缺乏意识,常会有恐惧、排斥心理,加上经一段时间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或虽然病情得到控制,但是仍无法自理生活,因此无法正确对待自身疾病,加上对以后工作、生活的担忧,致使其心理问题突出,悲观失望、烦躁易怒,甚至出现绝望、自杀的现象。②性格因素:性格与精神病发病的关系十分密切,有研究表明[7]性格内向者患精神病概率为93.42%,性格外向者为6.58%,同时有学者[8]认为性格胆小、沉默不爱或很少与人交往,在学习工作中主动性差,依赖性强易患精神病,性格固执、敏感、多疑、嫉妒心强、自我评价过高易患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性格时而情绪低落、抑郁,时而情绪高涨、狂热者,易患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因此,有不良性格的精神病患者往往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2.2 家庭 精神病患者的家属对精神病没有较为准确的认识,往往有着较为严重的羞耻感,害怕患者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担心别人会耻笑他们,精神压力较大,而且精神病的治疗是个长期的过程,且有着反复性,另外病人的破坏性行会造成一些经济损失,因而经济负担也较大,加上精神病患者本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对家人不理解,因此,造成了患者家属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对患者的关心、支持不够,甚至有些家属还有排斥患者的现象,出现把患者送进医院后不管不问的现象,造成患者有着孤独、寂寞、失望等心理问题,而对于已婚的患者,面临离婚、婚姻破裂的问题,肖颖[9]在调查精神病患者的归宿问题发现,精神病患者被家属抛弃占80%。

2.3 社会 社会支持不但与精神疾病发生有关,而且与其发展、预后和转归也有联系[10]。然而,现实社会中对精神病没有较为宽松的环境,公众对患者在就业、工作、学习、婚恋、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存在着偏见与歧视,大多数认为患者有危险性和暴力倾向,使其产生自卑、病耻感。[11]

2.4 医护人员 精神病医院的医护人员由于长期从事精神病的护理工作,身心疲惫,还要面对突发事件,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失去了工作的激情,找不到工作的乐趣,而且精神病容易复发,很难有成就感,很容易发生职业倦怠,对患者关心和照顾不够,甚至有些医护人员对患者还有歧视心理,使患者在医院得不到温暖和关心,出现沮丧、悲观的心理[12]。

3 精神病患者心理护理的具体措施

3.1 阶段护理 精神病患者在各个阶段的有着不同的心理变化,应针对每个阶段有着针对性的护理。①发病期:刚入院时患者多有恐惧、孤独感,医护人员应该亲切、同情和关心病人,主动与患者接近,耐心的向患者介绍医院的环境、规章制度,同时让患者意识到精神病只是一种疾病,通过积极治疗是可以治愈的,使其安心的配合治疗;另外,随着药物的介入,加上疾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烦躁、拒绝治疗,甚至自杀的现象,此时护理人员应该高度警惕,细心观察病人的言行,防止意外发生,同时要经常和病人交流,做到热情、耐心、落落大方,同时要尊重病人,了解病人的需要和心理变化,让病人有依赖感和认同感;②缓解期:病人经过一段治疗,已经习惯医院环境,但是由于精神病治疗的长期性,会产生一定的悲观、消极的心理,此时应积极与患者解除,耐心的讲解,消除患者的顾虑,积极的治疗;③恢复期:患者病情稳定,开始意识到出院后,可能会被家人、亲属、社会瞧不起,甚至会丢掉工作、失去爱人或影响婚姻等,从而有着很强的孤单、绝望的心理,医护人员应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转移他们的注意力,鼓励参与各种娱乐活动,甚至可以开办针对性的讲座,帮助他们重塑信心,回到社会和家庭中。但不管任何一个阶段,都应做到尊重患者,耐心讲解,随时观察患者心理变化,让患者感觉到温暖。

3.2 个性化心理护理 精神病患者有着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心理特点,应该针对不同人群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性格内向的患者,多有悲伤、绝望的心理问题,应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帮助他们从痛苦中解放出来,首先应该多和他们接触,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然后通过个别交谈、讲座等形式帮助患者重塑战胜疾病的信心,最后积极鼓励患者参加多种娱乐活动,培养兴趣爱好,消除消极心理;性格暴躁的患者,可以培养患者参加如书法、绘画,或聆听音调柔和、节奏徐缓的乐曲以镇静、安神、平和心态[13];女性患者由于自身性格和生理因素的原因,多敏感、自卑,而且担心的事情较多,应该多鼓励患者多与人交往,劝导家人和单位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的问题,解决后顾之忧;老年精神病患者由于长期服用药物,加上子女不在身边,关心较少,多沉默寡言,容易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应该多尊重老年患者,并且给予像子女般的关怀,让老年患者对生活重新燃起希望。

3.3 社会支持护理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同事、伙伴、党团、工会等组织所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援,具有减轻应激的作用,是应激作用过程中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14]首先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大众和家属普及精神病知识,让大家理解精神病人,同情和尊重他们,摒弃歧视的心理,同时应积极主动的与单位和社会各方面联系,帮助患者就业、复业,其次要和家人保持密切的联系,将患者每一次的进步都告诉家属,让家属了解通过积极的治疗,精神病是可以治愈和预防复发的,同时让他们多理解、关系患者,让家属意识到给予家人的温暖,能够帮助患者重塑战胜疾病的信心。另外,由于患者家属因为承受着较强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对患者的会有抛弃或漠不关心的现象,这不利于患者的治疗,有研究证明,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是社会支持的弱势群体,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还应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帮助患者家庭缓解内心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与家属的生活质量。[15]

综上所述,精神病患者由于来自个人、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着自卑孤独、敏感多疑、悲伤绝望、恐惧冲动等心理问题,因此,在对精神病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重视心理护理,并且根据不同的人群、阶段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同时良好的社会支持能都促进患者的尽快康复,因此,应该积极呼吁社会尊重精神病患者,给予精神病患者宽松的社会环境,使之能够尽快的回到社会和家庭当中。

参考文献

[1]刘继芳.浅淡精神病人恢复期的心理护理[C].全国精神病学术交流会暨中国民康医学创刊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2008:185-186.

[2]宋艳梅,张晓波. 女性精神病患者恢复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对策[J].新乡医学院学报,1999,16(1):80.

[3]李莉娜.偏执型精神病的心理护理[C].北京: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08:96-97.

[4]易元平,蒋兴碧,李天萍.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1):839-841.

[5]王晓璇.住院精神病病人自杀危险因素评估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8,22(5):1246-1247.

[6]代俊芳.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1(3):76-77.

[7]张彦青.对我院 188 例精神病患者的致病因素及预防措施的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9):1461-1463.

[8]傅德明.精神病与性格[J].医药与保健,1996,(12):39.

[9]肖颖.住院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归宿问題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24):112-113.

[10]刘卫青,潭立文,万凤,等.精神疾病患者遭受社会歧视的现状及其原因与对策分析[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8,29(1):69-71.

[11]王永萍,梅月.社会支持综述[J].知识经济,2011,(9):58.

[12]郭雪梅,刘伟,卫步霄.精神病医院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原因剖析及干预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13):97-98.

[13]郭瑞丽.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C].郑州:河南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资料汇编,2006:238-240.

[14]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79-81.

[15]王云仙,田红琴.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社会支持度的调查分析与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5):50-51.

心理与精神护理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住院过程中的护理病程记录。

这是护士对患者住院期间的各种护理活动的记录, 要求简明、完整, 记录要及时、准确, 如实反映患者当前的情况和处置方法, 并评估患者处理之后情况, 为防范医疗纠纷提供宝贵资料。这是护理记录的主要部分, 也是改进的主要部分。

我科主要收治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患者, 这些患者主要表现为情绪、思维、行为的障碍, 具体表现情绪障碍包括高涨、低落、淡漠、抑郁、焦虑、烦躁、恐惧、易激惹, 思维障碍具体包括被害妄想、钟情妄想、关系妄想、被洞悉感、思维奔逸等, 行为障碍具体包括自杀、自伤、伤人、外逃、怪异等, 根据本专科患者的常见的、共性的症状、体征、和护理问题、护理措施[4,5], 设计了相应的表格。具体如下。

1.1.1 病情观察部分:

括情绪、思维、妄想、感知觉、幻觉、行为、依从性、服药情况、自理程度、进食情况、睡眠。

1.1.2 护理措施部分。

包括安全护理、用药护理、睡眠护理、专科护理。

1.1.3 注释部分, 在表格背面注明表格中的每一项所涵括的具体内容,

方便不熟悉者记录和阅读。例如在病情观察部分的情绪这一小项中, 包括高涨、低落、淡漠、抑郁、焦虑、烦躁、恐惧、易激惹等。

1.1.4 护理记录的书写方法:

根据患者的表现的症状及我们要做的护理措施按照注释列出内容的头两个字记入相应的表格内, 如表格没有列出的症状, 可在空格内加入。具体见表1。

1.2 出院护理小结及指导

出院护理小结包括护士对患者住院期间护理活动的总结。出院指导包括用药指导、复诊指导、饮食指导、活动与休息指导、特殊护理指导, 根据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的特点, 我们在相应的指导栏内设计了详细的项目, 书写者只须在相应的项目后给予“V”表示即可。

1.3 方法

2010年7月5日~2010年7月20日的50例在院病号和40例出院病号分别同时采用表格式护理记录与普通陈述式护理书写。书写人员分别为当天的主班和主管班。分别记录耗费的时间。对结果采用SAS 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每例住院期间病号的护理记录时间和每个住院病号的护理记录时间均明显减少。

3 讨论

护理记录是护士对其护理对象所进行的一系列观察和护理活动的真实记录是病历不可缺少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影响护理记录的因素很多, 最主要的问题是资料的遗漏, 一是年轻护士经验不够记录不全, 其二是不能反映专科疾病特点。我院的表格式护理记录是根据各专科疾病特点设计的, 由于对各种表格的项目进行了较严谨的入选筛查, 保证了记录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具体有以下特点。

3.1 科学性强

精神心理科表格式护理记录单的设计是以《广东省病历书写规范》和《精神病护理学》为基础。结合护理病历质量管理标准, 设计内容涵盖了精神心理专科病情的观察要点及具体的护理措施。

3.2 专科性强

精神心理科表格式护理记录单把本专科的护理观察项目罗列在表格楣栏, 护理观察项目性质和相应的护理措施都罗列在备注, 护士只需实时、客观填写就可以了。操作方法简单易行, 便于护士对当班患者病情观察记录且不易遗漏病情观察的项目, 避免发生观察内容记录不全, 完善了护理记录内容。改变过去护士收集资料能力欠缺, 不善于与患者交谈或收集资料简单、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的状态。且护理措施栏内有相应而具体的护理措施。因此也能有效的避免有些护理人员在观察、护理患者的过程中而忽略一些关键的问题。也使护理工作更加细致, 到位。

3.3 护理记录的内容更加完整、准确、客观

普通护理记录的内容、格式没有统一的规定, 护理人员临床经验、业务素质及护理书写时间长短等都影响着护理记录的书写质量。现以表格的形式对记录的内容统一了标准, 全面地概括了患者各方面的资料, 同时还留有“其他情况”的空格, 可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重点突出地进行记录。科学规范的书写格式避免了以往护理人员因为借助主观判断进行记录, 导致漏记、错记等, 提高了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能更好地保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3.4 表格式护理记录, 转移护士书写记录现场, 使护士更加贴近患者

传统的“大段式”护理记录方法, 其内容多, 大部分护士相对固定在护士站书写, 护士书写护理记录任务繁重, 相对地减少了巡视患者的频率和时间, 降低了直接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质量。新制定的表格式护理记录采用了“√”或简单书写的记录方式, 因其可以直接在患者床旁观察病情后或与患者交流后即刻记录, 无需在到护士站停留完成书写, 缩短了服务半径, 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为患者提供直接的护理服务。增进护患沟通, 促进医患和谐, 更好地推进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 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满意的护理服务。

摘要:目的 探讨精神心理疾病表格式护理记录的设计与应用体会, 简化护理记录, 把护士的时间还于患者。方法 讲50例在院病号和40例出院病号分别同时采用表格式护理记录与普通陈述式护理书写对照, 写内容为人院后首次护理记录、专科护理记录、出院护理记录, 比较两组 (单份病历) 书写记录平均耗用时间及书写质量。结果 表格式护理记录的平均耗用时间少于普通陈述式护理记录 (P<0.001) , 表格式护理记录书写质量方面明显优于普通陈述式护理记录 (P<0.001) 。结论 使用耳精神心理科科表格式护理记录单既能够缩短书写护理记录的时间, 又能保证护理记录质量, 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关键词:表格式,护理记录,精神心理科,设计与应用体会

参考文献

[1]张继平, 陈淑苹, 陈笛恩, 等.护理记录书写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护理学杂志 (综合版) , 2005, 20 (3) :69-70.

[2]吴惠平.表格式护理记录的应用探讨.中外健康文摘 (临床医药版) , 2007, 9:49.

[3]卿晓棠.表格式护理记录在临床中的应用.新疆中医药, 2006, 24 (3) :69-70.

[4]李凌江.精神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8-128.

心理与精神护理 第8篇

关键词:住院精神,康复,心理变化

随着临床医学技术不断进步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意识不断提高, 传统的护理模式已经不断发生变化, 从单纯的医疗护理, 逐渐转变为心理护理、临床护理等综合性护理。住院精神病患者在接受一段时间治疗后, 患者精神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后, 部分患者病情得到明显改善, 但患者康复期仍存在或多或少心理问题。笔者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住院精神病患者, 观察康复期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情况, 并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120例住院精神病患者, 男38例, 女82例, 年龄18~30岁76例, 31~59岁44例。文化程度:文盲10例, 小学45例, 中学60例, 大学5例。职业:农民24例, 职工54例, 其他42例。疾病类型:情感性精神病45例, 精神分裂症70例, 其他病症5例 (酒精中毒性精神病3例, 癫痫2例) 。

1.2 选取标准

经系统诊断, 患者为精神病患者, 且精神病痊愈或明显改善, 自知力大部分恢复。

1.3 方法

采用自制康复期住院精神病患者调查表, 抽样调查我院康复期住院精神病患者, 先让患者明确具体的调查内容、需注意事项, 患者可在调查表上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确认是否符合:符合为“√”, 不符合为“×”, 共发放120份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0%, 问卷有效率为100.0%, 并对调查数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康复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问题调查情况

康复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问题, 具体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康复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问题, 担心他人歧视所占比例最高, 其次为担心疾病复发、担心工作问题, 情绪悲观。

2.2 比较不同婚姻状况、性别对他人歧视以及工作问题态度

本次试验中, 女82例, 未婚52例, 已婚21例, 离婚9例, 男38例, 未婚10例, 已婚21例, 离婚7例, 其中担心他人歧视中女性41例, 男16例, 女性例数高于男性, 担心工作问题方面, 男性12例, 女性6例, 男性例数高于女性, P<0.05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 康复期住院精神科的患者的心理问题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担心他人歧视, 其次为担心疾病复发、担心工作问题、情绪悲观[1]。表明康复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存在较为广泛, 主要为社会、心理方面的。人们处于社会环境中, 必然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人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会歧视精神病患者, 对其存在偏见, 这些或多或少导致患者心理上产生失落、自卑感, 因此, 他们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担心他人歧视[2]。因此, 我们首先应向社会宣传, 消除传统世俗的偏见, 增强人们对精神病患者的认知, 号召大家多给予精神病患者关爱, 多给予其尊重。应该多与精神病患者进行沟通, 并注意耐心倾听, 真诚交流, 给予其精神上鼓励支持[3]。同时, 康复期住院精神病患者会出现疾病复发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缺乏对疾病的认知, 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针对这种情况, 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必要的健康宣教, 告知疾病的相关知识, 以及如何有效预防疾病发生, 并引导患者学会自我调节, 可有效防止疾病复发, 告知患者疾病是可以有效治疗的,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勇气[4]。精神病患者因多处于封闭的状态中, 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交流, 不能与社会较好的融合, 导致正常的工作受到影响。针对这种情况, 医护人员必须注意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 并协助患者、引导患者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进行必要的技能锻炼, 提高其主动参与社会能力, 有利于患者与社会更好的融合[5]。康复期住院精神病患者因长期处于封闭状态, 且反复住院接受治疗, 患者生活单调, 会产生悲观情况, 情绪抑郁低沉。因此医院医护人员可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 并与患者家属共同协作, 给予患者安慰鼓励, 改善患者不良的心理情绪, 可鼓励患者多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 多听音乐, 通过音乐, 改变抑郁低沉情绪[6]。

综上所述, 家庭以及社会应针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具体心理问题, 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精神病患者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这要求医护人员应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 同时应掌握相关人文知识, 以积极乐观的态度, 关心患者, 改善患者抑郁情绪。鼓励患者多积极主动参与集体活动, 有助于患者身体以及精神状态早日恢复, 有助于患者正常身体功能、工作能力恢复, 有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徐艳华.浅谈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期护理[J].吉林医学, 2009, 30 (14) :1443-1444.

[2]姚春娟.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期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17) :201-202.

[3]Katz G, Durst R, Shufman E.A comparative study of psychiatric inpatients in a general hospital and a psychiatric hospital in Israel:demographics, psychopathological aspects and drug abuse patterns.[J].Is Med Assoc J, 2011, 13 (6) :125-126.

[4]林翠绿, 程航, 孙继军.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探讨[J].浙江临床医学, 2013, 15 (10) :1513-1514.

[5]张伟丽.住院精神病患者肠梗阻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 2013, 32 (26) :140-141.

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第9篇

在进行心理护理时, 首先应仪表端庄、态度和蔼、言语温和, 动作文静、沉稳, 给患者以亲切感和安全感。使患者愿意与护士交往, 并建立良好护患关系。逐步取得患者信任, 为进一步开展心理护理打好基础。

要了解患者主要病史。对不同身份、职务的患者应一视同仁, 平等相待。要尊重患者, 为患者解除痛苦。对暴露出的各种心理矛盾, 应给予足够重视, 不得歧视。要综合分析, 善始善终给予解决。护理人员的行为是无声的治疗。生硬或冷淡的护理态度, 不仅使患者产生反感, 对周围患者的心理也是一种恶性刺激, 护理道德的败坏绝不会取得心理治疗的成功。

要针对疾病不同特点进行护理。某些严重性精神病患者无自知力, 常拒绝住院和治疗, 此时要耐心劝解患者暂住下来做系统检查, 向患者讲解精神卫生的重要意义, 使患者能接受治疗要求, 安心住院。患有神经官能症和焦虑症的患者, 常纠缠工作人员, 诉说内心的忧伤和躯体不适, 对自身疾病焦虑不安。要向患者宣传疾病知识, 解除思想负担。可根据患者病情及文化程度, 就主要心理矛盾个别交谈, 语气要肯定, 观点要明确, 使患者有一定收获, 争取再次谈话时达到预期目的, 以使患者得到安慰。增进信心, 缓解忧伤情绪。

浅析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第10篇

1.1新入院的患者大多对医院环境比较陌生而表现为焦虑、恐惧及不安全等心理状态, 护士要主动热情接待患者, 从生活上关心他们, 向他们介绍病房的规章制度、住院要求及其他工作人员。向患者介绍同室病友, 同时把患者介绍给恢复期的患者帮助照顾, 以消除患者的恐惧, 使其安心住院。

1.2护士不但要了解病史, 也要了解患者的爱好、家庭、生活等这些情况, 即能使患者感到特别亲切又满足了他们自尊的需要。帮助患者分析他们的长处和短处, 教会他们克服性格弱点, 指导患者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怎样与他人交谈, 倾听他们的内心烦恼, 要正确的对待疾病和未来, 帮助他们正视自己的困难, 树立信心, 学会自我排解, 自我调节, 患者有进步时及时以鼓励和肯定, 使他们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2住院期间的心理护理

2.1住院期间的精神病患者由于受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症状的支配, 患者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 情绪易激惹, 行为好冲动, 应密切观察病情, 设法了解其心理感受, 耐心倾听患者的叙述, 接近患者而不去与其争辩妄想的具体内容, 以此消除患者的戒备心里, 对妄想内容里缺乏事实根据的内容提出质疑, 让患者自己思考, 由此慢慢地动摇患者的病态观念。

2.2对待不愿暴露思维内容的患者, 他们经常是缄默不语, 独居一处, 这时主动接触, 从生活上、工作、兴趣上与患者交谈,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 接触时态度温和, 耐心细致, 认真倾听, 不随意打断患者的谈话, 使其充分暴露自己的想法, 运用多种心理治疗方法, 帮助患者控制混乱的思想和情感, 重建心理平衡。

3出院前的心理护理

3.1随着药物的治疗, 患者精神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自知力渐渐恢复, 其心理活动以接近正常人, 这时患者会出现心理负担, 担心自己的家庭, 自己的工作前途, 社会的影响, 害怕病情复发, 有的患者会产生自杀想法, 护理人员要从预防的角度向患者讲解精神疾病的有关知识, 治疗原则及坚持长期服药的重要性, 向患者讲解不遵医嘱自行减药的严重后果, 牢记医嘱, 按时服药。出院后也要定期复查, 掌握复发规律, 防止复发。同时协助患者制定防范措施, 巩固疗效, 使患者尽快康复, 为出院做好准备。

3.2对于处于恢复期准备出院的患者, 应加强与家属的联系, 共同做好心理指导和督促服药的工作, 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指导他们怎么对待和处理人际关系, 以及自我保护能力, 并嘱家属重视患者的愈后的心理状态及抗精神病药品的管理, 让家属多给患者一些关心和理解, 鼓励患者与家属的交流, 使患者增强自我心理承受能力, 提高心理素质, 能自我调节心理平衡, 达到预防复发, 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

通过心理护理深深体会到,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运用医学的心理知识, 心理护理不仅有利于精神疾病的康复, 较少精神疾病的复发, 而且还为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为尽快恢复患者的身心功能和社会角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精神病患者是一群特殊的患者, 常常受到歧视, 且精神疾病本身就有心理障碍、个人功能及社会功能的不同程度的损伤, 使患者在工作方面, 学习能力, 人际交往, 沟通能力及自理生活能力缺失或丧失, 这些使患者陷入深深地精神痛苦, 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运用科学的、相关的心理知识、协同药物治疗, 使患者尽快康复, 回归家庭、适应社会。

心理与精神护理 第11篇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抑郁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300-01

随着社会压力的加大,近年来精神分裂症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多见于青壮年,表现为思维、感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由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的影响,患者常会出现自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严重者会导致伤人、自杀等过激行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针对精神分裂患者常伴有的消极心理情况,对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予以心理护理干预,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抑郁症状缓解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共100例,均选自2010年11月至2013年11月问我科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规定的诊断标准。其中男72例,女28例;年龄17~73岁,平均(40.2-4-5.2)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Scale,HAMD)评分均≥8分,平均(7.13±2.29)分。运用随机数字对照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HAMD评分、学历方面差异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精神类药物治疗,包括利培酮3~4mg/d、奥氮平5~20mg/d,治疗8~12周,同时以整体护理为基础给予护理干预。

1.3护理

1.3.1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随机性健康教育,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给予必要的健康指导,组织患者定期进行健康教育讲座。

1.3.2观察组观察组给予阶段式健康教育,即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根据患者不同情况给予相对应的健康知识教育,共计12周。1~2周给予入院健康宣教,向患者介绍病房环境和住院制度,给患者详细说明用药的情况,同时全面评估病情,明确护理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3~6周给予患者详细的病情介绍,向患者讲解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的主要症状、诱因以及主要的治疗原则,让患者对自身病情有全面的认识,同时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给予细心的照顾,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让患者感觉到自己被尊重。6~8周或者适当延长,向患者介绍病情好转的一般规律,给予必要的信息支持,根据患者自身接受能力、心理需求给予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指导;和患者一起回顾和分析幻觉和妄想的非现实性,使其对自身心理状态有个充分的认识;教会患者疏泄不良心理情绪,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参与到疾病治疗和社交娱乐活动中,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12周末同时对患者和家属健康教育,让家属帮助患者进行后期的恢复,强调定期复诊。

1.4观察指标(1)干预前、后,对患者进行HAMD评分。HAMDi>8分表现为抑郁,得分越高表明抑郁症状越重。(2)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根据医院自制的护理量表评价满意度,分非常满意、一般、不满意。

1.5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f检验。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HAMD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后的HAMD的评分较干预前均得到明显降低;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抑郁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2,P<0.05)。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后期出现抑郁情绪的比例高达38.6%,明显高于正常人群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后期出现抑郁情绪容易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认知功能和生命质量,对于患者的病情恢复很不利。临床上对于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患者常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也确实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但是由于抗抑郁药物容易与抗精神病药物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因此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从而使患者依从性降低,甚至容易加重病情日。研究发现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精神分裂症病程、患者对病情恢复缺乏信心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后期出现抑郁情绪的3种常见原因,给予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以很好地改善患者抑郁情绪。本研究中,观察组除了给予常规入院宣教、护理诊断外,还根据患者病情情况制定了健康教育计划,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初期心理护理重点是耐心介绍相关精神卫生知识,运用积极语言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让患者对自身病情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康复期护理人员更多是作为辅助角色帮助患者回顾疾病表现,分析精神症状的非现实性;同时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参与到疾病治疗中,培养兴趣爱好,以恢复其社会功能,并让家属帮助患者进行恢复。分阶段心理护理干预更能够体现因时护理的思路,有利于每例患者充分积极参与治疗过程中,这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理念。但本研究心理护理干预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增加患者和家屬的沟通交流等,在以后的护理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杨琳.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不依从行为的相关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10,50(33):114.

[2]骆建忠,陈军良,甘建光.舍曲林治疗精神分裂症伴发的抑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11):830—831.

[3]王琼,罗捷,唐丽.260例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心理社会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1,40(26):2661—2662.

精神病患者的临床心理护理研究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2009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117例,均为男性;年龄17~69岁,平均(34.53±21.51)岁;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4]分为:精神分裂症73例,心境障碍18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9例,其他l7例。将患者分为研究组(65例)和对照组(52例)。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可比性。

1.2 方法

心理护理组对其不同表现进行心理分析并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一般护理组进行一般常规护理,经4周后患者恢复情况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5],并作好相关记录。

1.3 心理分析及护理措施

1.3.1 拒绝住院

研究组63例拒绝住院(占96.9%),经分析拒绝住院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1)由于精神症状支配如认为是受迫害、受控制等不愿住院。(2)因未认识患病不愿住院。(3)对医院的一些治疗措施,如封闭性、强制性治疗,电休克等治疗不理解、害怕而不愿住院。(4)因对医院环境陌生,生活上不适应而不愿住院。护理措施:(1)对新入院患者,护士应了解患者入院前的情况及病史。(2)要及时摸清患者的生活习惯,使其能及时适应住院特殊环境。(3)详细介绍医院的有关住院制度,使其能服从管理。(4)根据患者不同的精神症状,有针对性地制订心理护理措施。如与对疾病缺乏认识的患者接触时,应首先消除患者的抵触住院情绪。患者刚入院时,应先与其讨论身体有哪些不适,告诉给躯体做一些检查对他是有益的,希望得到患者的配合。对住院环境有恐惧紧张感的患者,要注意改善其焦虑情绪,护理时应态度和蔼,多拉家常,尽可能地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焦虑情绪。心理治疗护士应取得患者的信任,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在接触患者时应表现出同情心,态度诚恳,只要及时掌握了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和耐心细致的护理方法,患者多能与护理人员合作。1.3.2不配合治疗本组共59例不配合治疗(占81.5%),有6例勉强配合治疗,只是要求改善自己的失眠、身体不适等症状。患者不配合治疗主要表现:(1)对自己患病缺乏认识,因此不配合治疗。(2)存在一定程度被迫害症状,一些患者由于存在被害妄想,有时会将自己病态中的妄想症状泛化,怀疑医务人员也与暗害他的人或组织有联系,因此不配合治疗。(3)恐惧焦虑状态:一些患者惧怕抗精神病药物,认为副作用大,服后会变傻,因此不配合治疗。(4)病理心理症状:一些患者由于言语性听幻觉,如听到一些虚幻的声音叫自己不要服药或听到声音说药中有毒而不配合治疗。(5)消极心理,部分患者在疾病恢复阶段,开始认识到自己患病时的表现,担心出院后受歧视,产生消极悲观情绪而不配合治疗。护理措施:对不配合治疗的患者,应根据患者拒绝治疗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护理,对偏执型的患者一般不宜直接告诉他有病需要服药来使其接受治疗,可先了解患者身体有哪些不适,并告之,同时解释好药物的优点,只要我们有耐心、真诚对待患者,使他们感受到我们是友善的,患者多能逐渐给予合作。对有被害妄想心理,怀疑可能是毒药的患者,可以叫患者拿着自己应服的药片与其他患者服用的相同药片进行比较,并调换服用等方法,可一定程度减轻和消除患者的顾虑。对存在消极厌世心理的患者,应以增强自信心为主,可以循循善诱地进行帮助,使其能逐渐了解疾病,认识疾病,使他们看到疾病缓解的前景,树立信心,最后配合治疗。总之在医生积极治疗和护士的心理护理帮助下,患者从不配合治疗变为主动服药,使病理心理症状得以消失。

1.3.3 妄想、幻听

本组共58例(占89.2%),本组患者由于精神症状的影响,整日处于怀疑一切,或独自发笑、自语等病态感知和思维状态下,一般接触较差,难以进行沟通。护理措施:要结合患者幻觉、妄想的内容进行分类,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一方面要提高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也在增强患者对住院环境的安全感,使患者感受到医院是为他们服务的,各方面制度是健全的,他们是受到保护的。对患者的一些病态体验,仍先采取认同、默认的方式,不可质问患者或与患者争辩,逐渐建立起护患感情,得到患者对治疗的配合。

1.3.4 有行为障碍的患者

精神病患者在病态思维或幻觉、妄想影响下,常有兴奋伤人、攻击等行为。有的患者甚至出现木僵、亚木僵状态,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护理措施:对有攻击行为的患者,我们不能惧怕,要大胆、镇静地采取有效转移患者注意力的方法或选择患者最相信的人进行说服、诱导,深入其内心世界,切不可激怒患者。对木僵、亚木僵状态患者,要加强基础护理等措施,以唤起其正常行为。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结束时,对两组患者采用PANSS量表各因子分和总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PANSS量表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一般病理症状分和PANSS量表总分均比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见表1。

3 讨论

精神患者因缺乏自制力,住院后不配合治疗,症状缓解后维持治疗期依从性差,常自行停药,忽视心理康复训练导致疾病反复发作,使其社会功能逐渐衰退,而急性期与维持治疗期配合治疗,对及时缓解症状,恢复患者社会功能,是心理护理工作的重点。笔者在患者入院后即对其进行心理康复护理,收到了较好临床效果。从笔者的研究资料显示,心理护理在对精神疾病康复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精神病患者与其他疾病相比有其特殊性,进行心理护理也与其他疾病有所区别,所以应掌握心理护理技巧。针对精神患者,他们普遍存在焦虑、敌对猜疑、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抑郁情绪等精神症状。在心理护理过程中,笔者认为首先要尊重其人格是与之沟通和交往的重要因素,由于很多精神患者在入院之初对医务人员是敌对态度,在疾病缓期又显得缺乏自信,自卑感明显,如果能及时得到护理人员针对性有效的心理护理,这会对患者的心理康复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6,7,8]。另一方面,要加强患者对精神疾病知识的了解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使患者的思维方式更切合实际,培养有利于减少疾病复发的社会适应性行为,增加维持治疗的依从性,帮助患者建立新的认知模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其积极的思维方法和参与意识,使其受损的心理及社会功能逐渐得以恢复。

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复杂,我们应进一步深入探索心理护理的各种模式,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新型护理模式将会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广泛开展[9,10]。笔者的临床研究结果也充分显示,忽视对精神患者的心理护理,将直接影响临床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索精神患者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17例患者分为研究组(65例)和对照组(52例)。对研究组进行心理分析并给予心理护理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研究组患者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一般病理症状评分以及总分均比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 心理护理对精神患者的康复仍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心理护理,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Granholm E,Mcquaid JR,Mcclure FS,et al.Randomized controlledtrail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social skills training for oder people withschizophrenia 12-month follow-up[J].J Clin Psychiatry,2007,68:730-737.

[2]刘艳芳,许俊英,白云.7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冲动行为调查与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5):126-128.

[3]陈琼妮,周建松.我国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文献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2012,37(7):752-756.

[4]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8.

[5]司天梅,杨建中,舒良,等.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中文版)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45-47.

[6]武连英,孙建华.出院精神患者的家庭护理[J].青岛医药卫生,2009,41(4):312-313.

[7]冉超群,黄燕.心理护理在精神科患者及其家属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2007,4(2):184-185.

[8]马达休,肖潇,周琳钧.家庭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2,41(21):2229-2230.

[9]Bell M,Bryson G,Greig T,et al.Neurocognifive enhancement therapywith work therapy:efect On neuropsychological test performance[J].Arch Gen Psychiatry,2001,58:763-768.

上一篇: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整合下一篇:术前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