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结合范文

2024-05-13

利益结合范文(精选3篇)

利益结合 第1篇

能否很好的开展这项工作, 主要取决于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各方利益的博弈, 寻求利益平衡点是能否长期持续较好的开展此项工作的决定性因素。

1 博弈分析及非零和博弈

博弈论有时也称为对策论, 它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 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 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具有竞争或对抗性质的行为成为博弈行为。在这类行为中, 参加斗争或竞争的各方各自具有不同的目标或利益。为了达到各自的目标和利益, 各方必须考虑对手的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 并力图选取对自己最为有利或最为合理的方案。

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中“学校、企业、学生、教师”四方存在着非零和博弈。博弈中各方的收益或损失的总和不是零值, 所以博弈四方存在双赢的可能, 进而合作。这在一些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 如美国、德国、英国等是早已被证实了的。

2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目标及原因分析

2.1 利益相关者分析

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宏观上看, 似乎只有学校和企业两方。但从已经实行了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改革的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来看, 利益相关者有学校、企业、学生和教师四方组成。

2.2 利益目标及原因分析

学校和企业是决策人, 对工学结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学生和教师这两个局中人, 作为工学结合校方的直接参与者, 同样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影响和检验决策是否合理, 合作能否双赢乃至继续的因素。

2.2.1 学校利益目标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技能或技术应用型人才, 是否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是否能够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 专业和课程设置是否符合社会需要, 是学校生存和发展壮大的生命线。学校希望通过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改革能实现教育教学与工作岗位的无缝衔接, 对专业和课程设置起到反馈和调整的积极作用, 探索出一条培养高职学生的正确途径, 最终达到提高就业质量和扩大学校知名度的目的。

2.2.2 企业利益目标

企业一般是指以营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 (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 , 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 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经济组织。因此, 合作企业希望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 能起到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或减少相关费用支出, 以及培养、选拔人才的目的。

2.2.3 学生利益目标

因为决策权在学校和企业, 学校希望通过工学结合促进学生增强职业能力,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因此学生处在被动和弱势地位。学生希望校方安排的相关实习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能对自身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同时能取得相应的报酬或补贴。

2.2.4 教师利益目标

无论是学校安排还是主动申请, 实习指导教师总是希望在企业指导学生实习的同时, 能学到专业知识、实践经验或者管理经验, 对自身今后的发展和学习有所帮助;同时, 也希望自身的劳动价值能有所体现, 获取相应的工作量。

3 主要的博弈冲突以及解决途径

3.1 企业积极性不高带来的博弈

企业积极性不高是相对学校而言, 因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业而非企业的主业, 因此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学校高理所当然。换句话说, 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施中学校是“主办方”, 企业是“协办方”。协办方的积极性除了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 主办方也可以设法予以调动。例如, 可以在校内建立实习工厂, 给予企业场地租金方面的优惠, 吸引具有专业背景的优质企业建设“校中厂”实习实训基地, 将企业的标准、规范、工艺和技术融入到专业实践教学, 以期实现共赢局面。

3.2 学生实习报酬或补贴的博弈

合作企业希望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 能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或减少相关费用支出, 简单一句话就是开源节流。而学生参加实习工作, 有一个适应环境和熟悉工作从而达到熟练的阶段, 同时受到实习时间长短的限制, 企业出于盈利的目的, 势必给予学生的实习报酬或补贴会比工厂员工少。但是报酬过少, 学生会对工学结合这个新生事物产生严重的抵触和反感情绪, 而且会在学生群体中迅速蔓延和广泛传播, 对学校和企业会产生很坏的影响, 甚至会有企业剥削学生廉价劳动力和学校榨取学生劳动力之嫌。因此, 学校在与合作企业签订协议时, 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利益, 写明实习报酬的支付条款, 以免实习过程中产生企业抱怨学生消极怠工, 学生埋怨企业报酬过低, 学校夹在两者中间疲于应付的局面。此项工作必须落到实处, 稳扎稳打, 切勿为了急于打开工学结合改革的局面, 贪功冒进。

3.3 实习指导教师责权利的博弈

由于实习学生在企业参加工作, 实习指导教师在工作量上难以测算, 对工作质量也难以考核, 学校往往对教师付出的辛勤劳动不能正确对待, 导致指导教师感觉付出与收获不对等, 进而宁可在学校承担教学工作, 而不愿意到企业指导学生。因此, 学校对于工学结合这项教学改革要持支持和鼓励的态度, 出台相关的文件保障, 调动和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 院系要加大投入, 明确责权利, 尤其是对于在外市实习和需要指导教师全程参与的, 要给予相应照顾和倾斜。

3.4 安全利益的博弈

安全重于泰山, 安全就是效益。尽管学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 已经充分考虑企业工作岗位危险性的高低因素, 但是只要从事机电类专业岗位, 和机械电气打交道, 就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尽管政府到现在也没有明确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安全利害关系, 由谁负责, 负多少责, 怎么负责, 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学校、企业和学生在安全利益上是一致的, 因此为实习学生购买保险是非常有必要的。问题的关键是谁来支付该笔费用。解决方法可以如下, 学生在某一企业实习约定时间较长的, 由企业出资, 如未到约定时间离职的, 该费用从实 (下转第49页) (上接第12页) 习工资里扣除;如实习是短暂性的, 学生出于保障自身的因素, 可自己出资购买相应商业保险。由于购买保险的费用不高, 一般在一两百元左右, 因此在实际操作上, 是完全可以协商解决的。

4 结束语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教育模式是一项涉及到政府、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各个方面,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 万变不离其中, 只要企业能从中受益, 校企就有合作的基础;只要学生能从中受益, 合作就有继续的动力;只要教师能从中受益, 改革就有普及的可能。学校作为工学结合的“主办方”, 要本着“把困难留给自己, 把方便留给别人”的思想, 努力促成利益相关者成为利益共同体, 并建立起深厚的信任感。S

摘要:通过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与一些企业合作开展工学结合教育实践, 探索其利益博弈的内在规律, 就其中得到的一些经验进行思考和分析, 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对策, 以期为其他专业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一些经验。

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关系 第2篇

如果是送信的员工碰到天气很差,信没有送到,你会不会给快递公司付钱?不会,为什么?因为10元钱交换的是你把信送到的结果,价格是你自己定的,所以信送到,就付钱,信送不到,无论你的员工有多少苦劳,我们都不会付钱!

一、企业利益大于员工利益,员工利益必须服从企业利益。

所以说想要平衡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你只能从培养懂得给你结果的员工获得,要他们明白:只有创造了8000块的利益,企业才能提供给他4000块的薪水。员工是社会的一份子,并且部分高级管理人员在这个组织里代表了企业。企业是靠员工创造出成绩来的,很明显离开了员工就不存在企业了。从企业的受益主体来看,在广大的员工是企业的主要受益者。企业成了员工的衣食父母,这里可以看出企业利益明显大于员工利益,员工利益必须服从企业利益。没有企业利益造成社会上共同所有变成共同没有,当家作主形成无家可归的现象并不少。所以在优秀企业里企业利益是至高无尚的,是一切行为准则。在优秀企业里的员工,在价值观上有一种为企业而贡献,为自己而工作的主人翁意识!他们愿意为企业创造剩余价值,这剩余价值恰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自生利益的保证。他们心中一定清楚,没有员工剩余价值的企业一定属于破产企业。

二、员工创造了企业,并在企业中得到回报,因此,企业必须有一个合理分配、利益共享的机制,才能激励员工。并且一切资源增值的活动都是靠员工来掌握的。

在国外优秀企业里,针对员工的人文管理作为管理要素中的第一要素。我们则往往把硬件管理放在前面,忽视了员工作为人的基本特征。人有思想、有情感、有物质需求等特征。只有在价值观念上的沟通,基本条件的满足,共同利益上的分享,员工才能有最大的凝聚力,暴发出最大的创造力。创造出的是和、还是积、还是几何数字、还是天文数字,都靠我们用好人。

另外,人的基本特征中也有本性的一面,就是人的本性有善的一面和恶的一面,任何人都有好与坏的二个方面。企业文化、德制系统就是要弘扬员工善与好的一面,为企业利益和自己的利益用自律的方式而积极工作。企业制度则来控制人的恶和坏一面,让他们在制度面前做到他律,从而保证企业利益和所有员工的共同利益。这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企业经营的二大系统,即德制系统和制度系统。这二大系统都和价值观息息相关。当然除此外企业员工为研发、质量、成本、管理等一切为自身利益和企业利益展开的各项活动都和价值观有关。另外,企业管理中必须尊重人性特性,尊重员工的人权、生理、个性、特性、素质经验和能力等等。有的放矢的做好员工的工作,既是以人为本的切入点,又是提高企业效益和发展的增长点。例如,批评过多会使员工损失天分、自尊和自信,激励、表扬、文化、魅力和环境氛围能提高员工激情,可以加倍提高效率和积极性,这也是企业和员工的共同价值和共同的利益。

综上所述,企业与员工的价值关系已比较明确,并且相互关系在社会中是交叉的,员工是社会的一份子,部分高级管理人员代表了企业,任何一个人又是各种共同体中的顾客,企业又是供应方,又是销售商,企业与社会、员工、供应方和销售方组成价值关系的利益共同体。每个企业、每个员工都在共同利益体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个员工在社会是公民,在吃饭、穿衣等等消费活动中都在扮演着不同的共同利益体的顾客,任何企业和员工损害经济利益,就是损害到价值链上的所有成员,最终也必定伤害到自己。五方共赢才能保证社会稳定和发展。全社会有数不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企业一般在运转中的共同体起到了轴心作用。

企业与员工联结的是价值链,也就是利益关系,顾客是上帝,因为顾客给企业提供利润。销售方和顾客不能为企业提供利润,企业也不可能把销售方和顾客视为上帝。供应方维持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保证了企业的利益,所以企业需将它视为第二顾客,员工是企业生产资源中唯一掌握其他资源的,并且在企业资源中唯一具有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生产要素,所以我们要善待员工,以人为本就是为了企业利益和共同利益。另外企业不是在真空中生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环境保护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处理好企业和政府、社会的关系,是企业应有的责任。企业是社会的一份子,政府和社会保证企业和其他几方的利益。企业与四方的关系说白了就是利益关系。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企业是赢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离开赢利则会损害四方利益并危及社会,并且企业只要与任何一方中断关系,企业就无法运营。企业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才能在经济利益共同体中起到平衡、协调、稳健地生存和发展的作用。弄清企业与各方的利益关系,即能“财自道生,利缘义取”。

2010

利益结合 第3篇

一、制片、发行、放映之间的利益结合存在的问题

制片、发行、放映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平衡根据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内各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都要达到平衡才能促进该产业的发展。而商品经济时代, 利益关系是最为敏感的, 利益关系的不平衡将挫伤企业的积极性, 直接阻碍该产业的发展。我国影视剧体制中这三者往往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不平衡状态。最典型的例子是, 1991年, 全国16家影视剧厂拍摄了150部影片, 发行收入是1亿7千万元, 而发行公司的放映收入为11亿, 就是说影视剧厂的收入只是放映者的1/6还不到。在这11亿中, 影视剧院又只占小头, 大部分归发行公司。这种不平衡的收入关系, 严重阻碍了我国影视剧产业内众多企业的积极性, 造成了影视剧市场的一度疲软。近些年的影视剧产业化浪潮和外国影视剧特别是美国好莱坞影视剧的冲击, 我国影视剧从业人员逐渐改变了影视剧经济观念和具体操作方式, 影视剧企业由计划走向市场, 投资主体逐渐走向多元化, 商业性宣传也正在起步, 影院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 我国的影视剧企业还处在学习和模仿阶段, 从人员数量、素质和对市场的敏感程度到制片厂的市场化程度和企业化运作方面, 我国都处于稚嫩阶段, 影视剧制作、发行、放映各主体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不够合理, 所以难免出现或大或小的各种问题。

二、强化影视剧制片和发行放映产业的利益结合的对策

1、调整影视剧产业结构, 促进影视剧产业升级

当前中国影视剧产业结构的基本状况是, 以发行为中心, 发行与放映相结合, 制片基本独立, 与发行放映相脱离。这种结构不但破坏了影视剧产业的经济活力, 也束缚了影视剧产业的有效运转。将制作与发行联结, 是好莱坞大影视剧公司的基本策略。将内容与渠道结合在一起, 强化了产品和市场的联结, 使产品效益能尽可能地最大化, 而成本尽可能最小化, 有效地提高了影视剧产业的投入产出比, 这也是中国影视剧改变粗放增长必经的有效途径。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 影视剧产业应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现代传输方式和技术手段, 加快开辟数字影视剧市场, 建立数字影视剧院线, 扩大数字影视剧银幕数量, 积极探索农村和城镇的影视剧数字化放映;同时建立数字影视剧节目平台, 充分利用影视剧节目源开发电视付费频道、高清电视频道, 扩大影视剧VOD点播规模, 发展互联网影视剧视频点播等多媒体、新媒体业务, 不断促进影视剧产业的有效快速升级, 提高影片资源的利用效率, 促进影视剧产业向纵深发展。

2、强化影视剧制片和发行放映产业的利益结合机制

市场意识和市场眼光不仅仅是影片发行和放映环节的事, 重要的当然还有制片环节。在日益成熟的影视剧市场上, 按市场规律制作影片是所有制片公司必须首先要考虑的。当前的观众究竟喜欢看什么样的影片?或者说什么样的影片才会有市场?这不仅是影片的发行放映环节要考虑的问题, 影片的制作方在策划、投拍影片之前也需要考虑, 这就要靠制片和发行的紧密配合, 分析市场需求了。让制片和发行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使发行公司的市场回收以制片发行的总投入回收为基本目标。一旦市场重新扩大, 一旦单片制片成本和发行成本都达到一个较高水平的时候。就像今天好莱坞影视剧市场的状况下, 由于发行的投入力度决定着影片的命运, 发行方面投入大幅增加成为普遍现象和必要条件, 那时制片和发行两者的经济利益紧密联系, 就不愁不全力发行了。为了打破影视剧制片、发行、放映业目前存在的脱节和对立状态, 应该继续鼓励和支持影视剧业各环节相互渗透、相互发展, 形成制片与发行、放映利益共同体。同时, 为了更好地进入市场甚至进入全球化的多边贸易的国际市场, 形成集团效益, 影视剧业应该向大中型方向发展, 组建以资本为纽带的影视剧企业的“航空母舰”, 资产重组、人员重组、利益重组, 打破小生产方式, 借鉴美国影视剧工业的经验, 组建“制 (作) 、发 (行) 、放 (映) 一条龙, 产、供、销一体化”的影业体系。

三、结束语

影视剧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经济持续前进发展的时期也进入了一个调整期, 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开始显现, 需要在调整中逐步得到解决, 才能获得高速发展的机遇。它作为国家整体宏观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小系统, 无疑要受到国家总体政治经济大环境的制约, 会受到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而且其未来的发展水平, 还要受到国家和产业物质资源、市场发育程度、社会文化娱乐需求、金融发展水平、国家行业管理政策、民族文化传统等一系列外部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倪震.改革与中国影视剧.中国影视剧出版社, 1994

[2]、[加拿大]考林.霍斯金斯.全球电视和影视剧:产业经济学导论.新华出版社, 2004

[3]、尹鸿编著.跨越百年: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影视剧.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4]、中国影视剧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2007中国影视剧产业研究报告.中国影视剧出版社, 2007

上一篇:权重确定下一篇:突破就是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