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设置原则范文

2024-09-09

问题设置原则范文(精选12篇)

问题设置原则 第1篇

一堂好的语文课, 需要教师精心地备课, 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关键就在于课堂问题的设置是否具有艺术性。课堂中的提问不能过于简单, 简单是不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有些教师为了所谓的“双边活动”、“气氛”, 一堂课设计的都是浅显的问题。这对学生是不利的, 学生是鲜活的个体, 不能低估我们的学生。但是, 问题又不能设置得过于深奥, 否则, 课堂又会显得死气沉沉。所以, 我认为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 不仅要准备丰厚的知识, 还应在课堂所提问题的设置上多多思考。我认为设置课堂提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立足全局设置问题

备课时, 教师应首先注重对教材的全面解读, 在全面吃透教材的基础上, 设计好阶段性的问题, 使文章的脉络及要学习的重难点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例如教授《窦娥冤》, 可以针对“冤”, 设计这样几个问题: (1) 窦娥的冤屈是什么? (2) 窦娥该不该受这样的冤屈? (3) 是谁让窦娥蒙受了冤屈并且杀害了窦个人蒙受了不白之冤吗?

第一个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学生立刻明白这出戏曲所讲述的故事内容, 第二个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窦娥的形象, 第三个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学生对当时的黑暗的社会有深入的了解并激发学生的正义感, 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的设置看似平常, 但却很自然地将授课的几个重点环节衔接在了一起, 同时巧妙地引导了学生, 使学生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而不是只知道对“也么哥”这类口语傻笑了。

二、可结合不同文体的特点设置问题

文体作为作者传情达意的形式, 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 如果紧扣文体特点设置问题, 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读散文时, 我们可以紧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从“形”“神”两部分设计问题。如《我的空中楼阁》一文, 可以设置这样的一些问题:李乐薇的空中楼阁的样貌是怎样的? (形) 空中楼阁真实存在吗?作者为什么要幻想这样的一座空中楼阁? (神)

又如抒情散文《故都的秋》可以从“景”与“情”两方面设计问题:作者描绘了哪些秋景?这些秋景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讲授小说, 则可以从小说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入手设计问题。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这篇课文安排在人教版第四册第二单元, 本单元的教学授课难点是人物性格随着情节的展开而展开。那么, 如何理清本文的头绪呢?我认为可以从设置以下几个问题入手:问题一, 林冲为什么被发配到沧州?这一问题的提出可以使学生了解所选文字前的故事情节, 对林冲与高衙内之间的矛盾有一些了解, 并对林冲的性格有更完整的认识。问题二, 林冲到沧州后又发生了那些事?这个问题使学生能主动地去梳理情节, 熟悉课文。问题三, 你喜欢林冲吗?说说你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极有热情地去探讨林冲的性格形象特点。

教读诗歌, 可以从意象、表达技巧、炼字等方面设计问题。如教读李清照的《声声慢》, 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 (1) 词中表达愁苦的意象有哪些?这些意象是怎样表达愁苦的?这两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意象; (2)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黄花是怎样的?是憔悴的吗?这个问题的提出会极大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 形成争鸣:黄花是憔悴的还是盛开的, 是“以花喻人”还是“以美景衬哀情”?我们所得到的教学效果是:这个问题不仅使学生积极地分析了黄花意象, 还分析了表达技巧。 (3)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能否替换为“梧桐更兼细雨, 到三更, 点点滴滴”?这个问题培养的是学生的炼字能力。

交通标志设置原则 第2篇

• 一.交通标志应设置在驾驶人员和行人容易看到,并能准确判读的醒目位置。根据需

要可设置照明或采用反光、发光标志。

• 二.各种标志一般设置在车辆行进方向道路右侧或分割带上。

• 标志牌不得侵入道路建筑界限,牌面下缘至地面高度为1.8~2.5m。

• 三.路侧式标志应减少标志板面对驾驶员的眩光。板面应与道路中线垂直或成一定角

度。指路或警告标志为0°~10°,禁令或指示标志为0°~15°。

四、同一地点需设两种以上标志时,可合并安装在一根标志杆上,但最多不应超过

四种,标志内容不应矛盾、重复。

• 让路标志、解除限速标志、解除禁止超车标志等应单独设置

• 第15.1.3条各种标志的设置地点如下:

一、警告标志应分别设置在进入平面交叉之前,急弯,陡坡、反向曲线起终点、傍

山险路、窄桥、窄路、铁路道口、路面滑溜、隧道、交通事故多发地段等危险地点前。

二、禁令标志应分别设置在限制车速、限制轴线、限制高度、限制宽度、禁止鸣笛、禁止停车、禁止左转弯、禁止右转弯、禁止掉头、禁止超车、禁止某车辆或一切车辆通行等处。

三、指示标志设置在交叉口进口道前以指示车辆行驶方向、车道类别,以及人行横

道,准许试刹车、准许掉头等路段上。

四、指路标志应设置在距平面交叉30~50m处,指明方向、到达地点、距离。互通

式立体交叉指路标志设置在立体交叉适当位置。路名牌设置在交叉口各面及两个交叉口之间距离较长的路段之间。

• 第15.1.5条

问题设置原则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A-

0103-02

在英语教学中,课堂既是学生获得英语知识的主要来源地,也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的重要渠道。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问题设置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问是英语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基本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挖掘教学内容中内在的线索和精华,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实现有效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总结出了问题设置的四个原则。

一、问题的设置要有合理性

笔者认为,课堂问题设置的合理性体现在因材施教上。英语新课标提出,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现实中,由于学生整体的知识水平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教师不仅要考虑不同模块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整体的原有知识结构和实际生活经验,还要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分层次设置不同程度的问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所思考。

因材施教,合理设置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问答交互活动的参与度,实现学习效果最优化。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而言,问题的设置应简单清楚,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平台,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回答,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设置有一定难度的挑战性问题,不断提高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及提高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

以新标准英语七年级上册Module 4“Healthy food”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食物问题,来引出本模块主题“Healthy food”.问题可设置如下:1.Do you like eating?2. I like eating apples.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3. Why do you like it?

其中1、2是难度系数较低的简单问题,对于中下水平的学生来说,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他们可以激活原有的关于食物词汇的知识储备,进而信心十足地参与此类教学互动环节。问题3的设置,属于难度系数中等的综合性问题,与前两个问题的设置相比,体现了梯度和思维发散性,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问题3适合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不仅能激发此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而且能使他们在与教师的互动中获得解答问题的成就感。

合理有效的课堂问题设置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互动过程中来,使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习自信心,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实现了有效教学。

二、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性

教学环节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环环相扣。课堂问题的设置也是如此,所提的问题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由封闭性到开放性、由综合性到发散性、由浅层到深层的排列顺序,体现出层次性。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注重知识的连贯和衔接,要有梯度性,方能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中,促使学生层层深入地探讨问题,逐步获得知识,并且在获取成功的喜悦中学会迁移和运用。

问题设置实现层次性的关键在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初中英语教材为了巩固文本学习,在每一个模块中设置了不同层次的问题,但学生由于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因而不能够一一解答。2011年版英语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英语教学需要,灵活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可见,对教材进行补充、改编、替换是符合新课标理念的,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精心设计一些既符合学生实际水平,也符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原则的课堂问题,以实现更有效的课堂教学。

以新标准英语九年级上册Module 6 Problems Unit1为例,Activity 3的听力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以下三个层次的问题来实现听力训练目的(见表1,2,3)。

这三个层次的问题设置,在内容处置上,由表一的整体设问过渡到表二表三的细节设问;在提问形式上,由表一的单项选择题,到表二的判断对错题,再到表三的单词填空题,遵循了听力训练的原则:由关注整体到关注细节,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逐步加深文本理解,达到训练目标。这些问题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的梯度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了学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理清了文本对话的脉络,也为下一步进入文本教学做好了铺垫。

三、问题的设置要有相关性

根据英语新课标要求,很多教师习惯通过课堂问题设置来充实课堂教学。但现实中不少英语教师对问题的设置缺乏研究和探索,没有把问题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只是设置了很多毫无意义的问题,对教学的帮助不大。这样的课堂虽然看似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有问有答,但实际上却脱离教材,泛泛而谈,缺乏教学实效。因此,笔者认为,教师们应该依据每一个单元的不同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难点等),设置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问题。问题的设置应该紧紧地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并层层落实学生本课必须理解、掌握、运用的英语知识,最终实现从语言知识的掌握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迁移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学会整合教材,使问题的设置落在教材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保障课堂提问的有效度。

此外,问题的设置还要把学生原有的旧知识与要学的新内容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问题答案,为新语言的教学创造条件。以新标准英语八年级上册Module 6“Animals in danger”为例,笔者从学生的兴趣和原有知识储备出发,结合本模块教学重点,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What can you see in the zoo?(monkeys,tigers,elephants,snakes,pandas...)2.Do you think animals are happy in the zoo?(No,they arent happy.) 3.Why do they live in the zoo?(...Because they are in danger.)

这些问题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环环相扣。通过运用头脑风暴法,学生原有的知识被激活,既复习了动物的名称,也为学习理解新对话内容做了铺垫,使学习新文本的难度得到了降低。

四、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

英语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单一教授学生某个教学内容,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学记》中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尔弗达”,就是强调启发诱导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必须注重启发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然而,在不少英语课堂上,有些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提出一些学生毫无悬念就能统一说出确定答案的问题。这样做,看似课堂实现了预定的教学计划,实际上这些思考价值较低的问题往往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

那么,我们如何避免这些不良现象的发生呢?这就要求教师尽量避免设置那些纯属检查记忆性的单一问题,多考虑设置一些启发性、发散性或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主动探究知识。例如,在学习公共场所的标语时,可以问学生:“What do you think this sigh means?”而不是:“Can we smoke here?(No,we cant.)”在谈论学业与家长态度的问题时,可以提问:“If you do many other things instead of your homework,what will your parents do?”而不是:“Do your parents allow you to play computer games instead of your homework after school?(No,they dont.)”在学习老舍茶馆时,可以提问:“What can you do at Lao She Teahouse?”而不是:“We can drink tea and enjoy Beijing opera at Lao She Teahouse,right?”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给学生提供思维发散的空间,让学生用所学过的知识去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这不仅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能从同伴的回答中获得启发,从而学会主动思考与分析问题,最终达到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总之,在初中英语课堂中,问题的设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师遵循课堂教学的规律,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不仅可以建立起师生沟通互动的桥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学会思考和探究,实现知识迁移和实践应用的教学目的。

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置应把握的原则 第4篇

一、以问题与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关系为依据, 审视问题对知识理解是否起到了有效的助推作用

在设置课堂问题时, 首先, 教师要深刻挖掘教材内容, 理清教材知识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并依照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过程, 再根据合理的教学过程, 设置出必要的、有用的问题。其次, 教师要对所设置的问题进行验证, 一方面教师可以顺推一遍教学流程, 根据学情来衡量每一个问题是否能够起到引导学生探究知识、激活思维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倒推教学流程, 看下一问题是否是上一问题的合理延续, 是否需要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地思考。如果教师能够以问题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为依据来审视问题对知识理解的助推作用, 那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就有了前提和保证。以“小树有多少棵”为例, 依据教材例题, 教师在课前设置了“20+20+20=60和2×3=6, 20×3=60”的算法有什么不同、用什么算法比较简便、类似的问题你还能提出来吗三个主要问题。根据教学流程, 笔者进行了顺推, 发现第一个问题难度最大。只要学生掌握了第一个问题,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于是教师对第一个问题进行更丰富的设计, 增加了例题的内容, 引导学生从例题中寻找规律。三个问题之间联系紧密, 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思维拓展, 通过自己寻找事例, 把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了起来, 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毫无疑问, 这样的问题设置是成功的。

二、以问题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关系为准则, 看看问题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想要让问题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来要让问题有针对性, 提问具体而且有指向性, 学生能够通过问题准确地找到需要思考的内容;二来要让问题具有启发性, 通过语句的暗示或者对具体内容的联系, 学生能够经过思考之后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理解重、难点。以“圆柱的表面积”一课为例, 教师根据知识点的理解层次, 设置了观察展开的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长方形与圆柱体上的那个面有什么关系、圆柱体的表面积怎样求等问题。这三个问题的难度依次递进, 要求学生思考的内容也逐渐增多, 难度也随之增加, 但是学生经过思考之后, 都能够得到正确的理解和答案。一方面学生的思考十分积极而且有效, 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序推进;另一方面这种问题的设置符合思维发展的规律, 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稳步提高。

三、以问题与学生运用能力提高的关系为标尺, 衡量问题是否有助于知识的内化与运用

课堂教学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学会知识, 并且能够把知识加以运用。小学数学学科由于和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 更需要学生学以致用。因此, 课堂教学中, 教师设置的问题要能够为学生运用知识创造前提和条件。首先, 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知识理解水平, 能够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只有学生能够不断地把理解和实践进行转化, 才能够提高知识的内化与运用能力。其次, 教师要适当地设置一些运用性问题。这类问题要兼顾知识的衔接和内化为一体, 让学生能够在训练过程中自然地提高思维能力, 主动地思考下一问题, 同时将已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解题能力等实践能力。以“圆柱的体积”一课为例, 教师首先设置了计算圆的面积的计算题, 让学生在计算中回顾所学知识, 然后回忆什么叫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接下来让学生用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进行比较, 探讨圆的体积计算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以问题为导引, 不仅有知识的回顾与运用, 也有对新知识的探索, 达到了知识的内化与运用的双重均衡。

可见,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需要教师进行严格区分, 不仅要把毫无意义的问题进行剔除, 而且要对所设置的问题详细进行检验。既关注问题的形式, 又注重问题的实际作用。相信只要提高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质量, 小学数学课程的质量定会得到有效提高。

铁路平交道口的设置原则 第5篇

1.铁路与公路相交,应优先考虑设置立体交叉。对于不符合有关规定的道口,应逐步进行“拆、并、改”,努力减少道口数量。在主要干线,原则上不准增设道口,其他线道口也应优先考虑立体交叉,必须设置平交道口、拓宽既有道口或设置人行过道时,应按照《设置或者拓宽铁路道口、人行过道审批办法》(铁道部令第20号)的规定申请办理行政许可。

2.平过道的设置、拓宽比照本条第一款的有关要求办理行政许可。平过道日常管理由使用单位负责,工务段每月应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铺面破损等设备问题要及时整修。

3.企业自维自管线、代维修专用线设置或拓宽铁路道口、人行过道、平过道时,应由使用单位提出申请经铁路管理机构批准后方准实施。

大学体育课程设置原则及规律的探索 第6篇

大学体育课程设置原则规律

大学体育教育,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心,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以及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组织形式,其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体育水平。大学体育课程是实施体育教育的重要形式,其目的在于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经常、科学的锻炼,有效促进学生体质的提高、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并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体育锻炼能力以及自觉锻炼的习惯。现阶段的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教育中,从总体上看教学相对过去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课程设置上仍然存在众多的不合理现象,过于注重对学生进行“一视同仁”、目标性极强的运动技能的拓展,而忽视了学生群体以及个体的特点、忽视了对学生体育能力、体育习惯以及体育意识的培养等。因此,如何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对体育课程进行有原则、有规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体育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在现阶段探讨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中的原则和规律问题的意义极其重大。

一、设置大学体育课程的必要性

体育教育是大学教育中的必不可少的有机构成,其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高校教育中,设置体育课程具有极大的必要性。

(一)促进学生体质提高和全面发展

由于大学生尚处在青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这一阶段的身体锻炼在人的一生中影响是比较大的,通过设置体育课程,促使学生进行定期体育锻炼,能促进过渡阶段身体素质的提高。同时,由于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任务、生活压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沉重,长时间思想上的压迫和束缚,使其精神状态处在昏沉状态,迫切需要得到调节。体育锻炼可以为他们提供一种健康的、放松精神的有效途径,舒缓其心情,让久经紧绷的心情得到放松,调节学习的状态,使其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加充满活力。

(二)提高学生的锻炼积极性

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他们在步入大学以前的学习生活是仅仅围绕着学习的,缺乏体育意识,因此,在步入大学后,很多人会对锻炼缺乏热情——即便是能意识到锻炼的重要作用,但是却在行动上无法邁出那一步。这也是导致我国大学生整体身体素质下滑的重要原因。采取体育锻炼课程化的形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体育意识,并帮助他们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三)锻炼学生的思想精神

通过体育锻炼,学生进行自我身体完善及与他人协作的同时,能逐渐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做好准备,激发学生敢于面对、敢于拼搏、敢于进取、勇于坚持的勇气和毅力,做身体健康、心理阳光的新时期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原则及规律

大学期间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其不同于高中及以前的青少年阶段,也不同于大学之后的青年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都是处于转型期,一方面,还处在不成熟的状态;另一方面,学生也存在自己个性化的一面。因此,这个时期的体育课程设置面临的挑战也是极其艰巨的,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以适应这个阶段的学生特点,引导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实现身体和心理的健康转型。

(一)基础理论和体育实践并重,循序渐进

众所周知,在一般的体育教学中,实践课所占比例是极大的,因而造成了体育教育中普遍存在重视实践教学而忽略了理论教学,由此造成了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对体育教学的不够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现如今,体育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以实践为主了,而是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大学生尚处在刚从高中走出来的阶段,对一些体育实践中的技能课尚缺乏正确的理解,因此,理论教学必然是必不可少的。这一方面,是适应学生特殊时期的转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后续进行正常的实践工作做好铺垫。通过基础理论教学,让学生对一些基本的体育锻炼概念、注意事项、基本常识进行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锻炼的重视度。

同时,在基本的理论教学学习之后,为了更有效的巩固理论知识,应循序渐进采用适当的体育实践,让学生在实践状态下,利用有限资源,积极参与锻炼,对所学理论进行巩固,加深体育锻炼项目的印象,提高锻炼意识。

(二)适应学生年龄特点,因材施教,由易到难

由于大学阶段学生在身体、心理上都处在不稳定的转型期,因此,这个阶段的体育教学课程设置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由易到难。大学期间体育课程的开设一般是3年,即大一、大二、大三,由于每个阶段的学生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这三个阶段的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大一阶段处在大学体育教育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处在刚刚脱离高中“纯理论学习”的时期,理论学习能力较强,同时体育实践能力上尚有提高,因此这一阶段主要是夯实理论基础的阶段。大二阶段,学生已在理论上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实践上尚未有成熟的思想,因此这一阶段应结合学生个人的特点,开设一部分较容易的实践课程,如中长跑、跳、单双杠,等等。大三阶段,应该说学生已经是处于相对成熟的阶段,这一阶段,可以选择适当难度的体育实践,对学生进行培养,如游泳、障碍、攀岩等。以此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不同方式的体育培养,以在体育教学上实现连贯性,同时实现教学目标。

三、总结

大学阶段是个特殊时期,体育课程的设置要根据这一时期的学生特点,理论和实践学习并重,在教学上实现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由易到难逐渐掌握大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做新时期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祖国建设储备尖端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41-150.158.

[2]教育部.2010 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结果公告[R].教体艺[2011] 4 号.2011.

薄弱数学前置作业设置原则分析 第7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专业性人才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 因而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高, 而且中职教育的专业也有所增加. 各个专业对于数学的教学要求各不相同, 因而教师也需要结合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

中职院校由于入学门槛低以及专业教育等特点使其面临着生源质量较低, 文化课功底较弱的问题, 而数学对于基础的要求又比较高, 学生的数学基础直接影响着后续教学的成效. 目前生本教育的概念又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行, 中职院校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 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成为了当前教学研究的重点.

中职数学教学不同于普高数学, 对于学生数学理论的要求较低, 中职数学更注重与实际生活的关联, 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数学的应用能力. 结合这一特点来说, 中职数学的难度可以适当降低, 减轻学生的不必要负担, 教师在准备教案时可以对较难的部分进行适当的删减, 保留最重要的部分采用尽可能简单的方式进行讲解, 同时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专业的结合, 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专业应用实例作为学生的作业, 让学生进行解题, 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同时也加深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识.

二、薄弱数学前置作业设置原则

1.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这也是当前的生本教育的根本要求. 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但是除此之外生本观念还包含开放学生思维, 减少对学生限制的思想. 这也就是说教师在设置前置作业时不要过多限制学生, 不要单单布置几道题, 这样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去思考去理解本课的重点以及方法等, 教师进行设置时可以尽可能把作业的解释简单化, 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如何完成作业, 如此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例如进行一元二次等式的前置作业布置时, 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之前学习过的一元二次方程并结合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 并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己去探寻其相关联的地方.

2. 坚持前置作业为课程目标服务的原则

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需要明确前置作业是为完成教学目标而服务的, 其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效率, 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认知. 因而教师在设置作业前需要明确教学大纲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 同时需要对教材进行详细的解读, 明确教材中的重难点以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 在前置作业中需要充分体现出教学的重点以及理解难点. 同时教师还需要掌握中职学生的特点, 在前置作业设置时根据学生的水平适当调整作业的量以及难度, 不要给学生过重的负担, 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减弱. 教师设置的前置作业例题一定要事先进行验证, 避免数据错误、无解等问题的出现.

3. 坚持趣味性的原则

趣味性是前置作业乃至所有的数学作业应当努力达到的目标. 数学本身就是比较枯燥的学科, 对于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中职学生来说就更是如此, 兴趣作为最好的老师, 提升数学学习的兴趣性可以说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设计前置作业时应当尽可能朝着学生喜爱的方向设置, 尽可能改变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难懂的惯性思维. 例如几何的三视图的前置作业设置,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正方体、圆柱、圆锥等几何模型, 并带到课上进行观察, 对几何体的直接观察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避免在脑中形成错误的三视图影像, 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 坚持分层设置的原则

这个原则在执行上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分层作业的设置却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方式之一. 统一教学也是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 但是我们也不难观察到同一班的学生的数学水平、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态度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如果布置同样的作业不仅无法调动整体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而且无法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在设计前置作业时可以将作业分成三个层次, 并分成三个部分难度逐步加深, 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要求将三部分的作业全部完成, 程度稍差一些的学生只做前两部分即可, 对于基础知识特别差的学生只要完成第一层次的作业就可以.

三、结论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人们越来也重视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 为了提高中职院校中薄弱数学学生的成绩, 教师需要结合实际与学生特点进行有效的数学前置作业设置,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切实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易亚丽.设置“前置作业”提高课堂效率[J].教育研究, 2015 (03) .

奥运场馆供配电设置原则及其应用 第8篇

1.1体育建筑供配电相关设计规范条文

1.1.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1992》中有关电力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的规定如下:

第3.1.1条电力负荷应根据供电可靠性及中断供电在政治、经济上所造成的损失或影响的程度,分为一级负荷、二级负荷及三级负荷。

3.1.1.1一级负荷

(1)中断供电将造成人身伤亡者。

(2)中断供电将造成重大政治影响者。

(3)中断供电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者。

(4)中断供电将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者。

对于某些特等建筑,如重要的交通枢纽、重要的通信枢纽、国宾馆、国家级及承担重大国事活动的会堂、国家级大型体育中心,以及经常用于重要国际活动的大量人员集中的公共场所等的一级负荷,为特别重要负荷。

中断供电将影响实时处理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正常工作或中断供电后将发生爆炸、火灾以及严重中毒的一级负荷亦为特别重要负荷。

3.1.1.2二级负荷

(1)中断供电将造成较大政治影响者。

(2)中断供电将造成较大经济损失者。

(3)中断供电将造成公共场所秩序混乱者。

3.1.1.3三级负荷

不属于一级和二级的电力负荷。

3.1.9一级负荷的供电电源应符合下列要求:

3.1.9.1一级负荷应由两个电源供电,当一个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个电源应不致同时受到损坏。

一级负荷容量较大或有高压用电设备时,应采用两路高压电源。如一级负荷容量不大时,应优先采用从电力系统或临近单位取得第二低压电源,亦可采用应急发电机组,如一级负荷仅为照明或电话站负荷时,宜采用蓄电池组作为备用电源。

3.1.9.2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负荷,除上述两个电源外,还必须增设应急电源。为保证对特别重要负荷的供电,严禁将其他负荷接入应急供电系统。

1.1.2《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 31-2003》中有关电力负荷分级的规定如下:

第1.0.7条体育建筑等级应根据其使用要求分级,且应符合表1规定。

第10.3.1条体育建筑电力负荷应根据体育建筑的使用要求,区别对待,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甲级以上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的比赛厅(场)、主席台、贵宾室、接待室、广场照明、计时记分装置、计算机房、电话机房、广播机房、电台和电视转播、新闻摄影电源及应急照明等用电设备,电力负荷应为一级,特级体育设施应为特别重要负荷;

(2)体育建筑的电气消防用电设备负荷等级应为该工程最高负荷等级;

(3)1项中非比赛使用的电气设备及乙级以下体育建筑的用电设备为二级。

1.2往届奥运会的要求

根据悉尼、雅典奥组委关于其举办奥运会的供配电设置指导方针,将对负荷供电质量和可靠性水平划分为以下3类:

赛事特别重要一级供电要求(Imperative)—中断供电直接影响比赛和转播的正常运行

赛事特别重要二级供电要求(Critical)—中断供电间接影响比赛和转播的正常运行

赛事一级供电要求(Normal)—中断供电不直接影响比赛和转播的正常运行

综合考虑上述情况,结合国内工程设计实践,对于作为特级体育建筑的奥运会竞赛场馆,其赛事用电负荷级别与规范规定的负荷级别的基本对应关系(表1),供电设置系统示意图(图1-a、1-b、1-c)如下:

1.3电力公司奥运场馆供电要求

为提高奥运场馆及配套设施配电系统的建设质量,满足奥运场馆及配套设施对电力供应的高水平要求,北京电力公司制定了一套技术规范,其适用于北京地区所有奥运项目的变配电系统设计及设计图纸审核。

(1)该规范首先将奥运场馆及配套设施分类

A类:室内赛场、夜间赛场、新闻中心、广播电视中心、组委会驻地等;

B类:室外赛场、运动员村、记者驻地等;

C类:训练场馆、其他配套设施。

(2)不同类别场馆对配电系统电气主接线及运行方式有不同要求

a.10kV一次主接线应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或环形接线,0.4kV低压主接线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对于A类场馆负荷还应设置应急母线。

b.10kV总配电室运行方式为两路(或多路)电源同时运行,设分段(联络)开关,分段断路器装设母联备自投和手投;10kV分配电室满足两路或多路电源供电,不设10kV联络开关。

c.为提高场馆供电的可靠性,确保不间断供电,A类场馆应装设10kV电源合环保护。

1.4临时电源和永久电源

由于奥运会鲜明的短期性特点,及其在赛事期间的庞大电力负荷需求,如果依照奥运会赛事期间的电力负荷需求来设置一个永久的电力供应系统,对于奥运会赛后很少举办重大国际赛事的固定场馆的供配电系统将会造成大量的闲置与浪费,势必增加场馆的一次性投资和赛后的运营费用。

按照勤俭办奥运的原则,对于奥运竞赛场馆的供配电系统设计应该考虑临时系统与永久系统之分。这包括永久发电机容量和临时发电机容量配置,永久变压器容量与临时变压器容量的配置,电气设备数量配置(如体育照明灯具)等,也必须考虑纯赛时负荷与纯赛后负荷及二者混合负荷电力供应系统的划分。针对上述问题,对于不同体育场馆的具体问题尚需要进一步分析,才能综合确定。

1.5柴油发电机应用

国内通常的设计做法是对特别重要负荷采用市电加永久柴油发电机冷备用的形式。而根据历届奥运会技术设计手册及其电力供应原则,奥运会期间通常采用临时柴油发电机为重要赛事负荷供电,其应用方式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

发电机备用运行模式(见图2-a);发电机在线运行模式(见图2-b);发电机并机运行模式1,2(见图2-c);发电机并网工作(注:根据国内电力行业规定,不允许发电机并网工作)。

在奥运会电力需求高峰期间,租赁临时柴油发电机为赛事相关的重要负荷供电,而永久发电机仅负担场馆的永久消防设备及应急照明负荷,这样可以大大减小场馆永久发电机装机容量,进而减小一次性投资和赛后运营费用。但是对于永久场馆内一些赛时赛后兼有的负荷,如通信、网络、普通赛事技术系统等在赛后是否应改由永久柴油发电机供电及如何实现转换尚需根据不同场馆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确定。

此外,对于奥运会临时场馆不设永久柴油发电机,而仅仅设置临时柴油发电机,作为赛事特别重要负荷、消防设备和应急照明的共同备用电源。

1.6体育照明供电

由于奥运竞赛场馆的场地照明通常采用金属卤化物灯作为光源,而此种光源在电源转换时间不为0时存在熄火的可能,且一旦熄灭需要10min以后才能冷却下来再次点亮。为保证此类灯具不经冷却即可点亮,则需增设昂贵的热触发装置(其价格与灯具相当)。通常更经济有效的做法是将场地照明灯具由两个(或以上)独立电源供电,且每个电源的灯具要均匀分布全场,即可保证在一个电源失电时,全场可至少保证正常照度的50%。

若比赛期间场地的体育照明供电发生中断,将直接影响比赛和转播的进行,因此体育照明负荷应按赛事特别重要一级负荷要求供电。同时国际奥委会要求50%的场地照明必须由柴油发电机提供电源以保证供电可靠性。根据历届奥运会经验和国内电力供应情况,我们按图3设计体育照明的配电系统,设置两台柴油发电机,其中一台在比赛期间作为主用电源为5 0%照明负荷供电,以满足国际奥委会的需求。

2实践应用

2.1负荷分级

奥林匹克公园网球中心、曲棍球场、射箭场、沙滩排球场均属于特级体育场馆。按照上文负荷分级原则,将场馆内各类负荷总结归纳如表2,各类负荷根据其级别按上文图1进行设计。

2.2永久电源和临时电源

各个场馆均从市网不同降压站引来两路10kV电源,每路均能承担本场馆全部负荷。两路电源同时工作,互为备用。

网球中心在奥运赛后计划将进行改造以举办中国网球公开赛,因此在变压器及电气设备配置上按照赛时负荷需求设计,不考虑临时设备。但为保障赛时供电,仍选用6台柴油发电机组作为特别重要负荷的应急备用电源,其中1台为永久柴油发电机,其余5台为赛时临时发电机。

在曲棍球场、射箭场和沙滩排球场的电源设计中,分别设计了5台、2台、4台柴油发电机作为相关负荷的备用电源,全部为临时发电机,这主要是基于如下几点考虑的:

(1)3个场馆均是临时场馆,不具备优良的设置永久发电机的相关土建条件;

(2)3个场馆在承办奥运会赛时的负荷等级最高,根据节俭办奥运的原则,设置临时发电机既能满足赛时相关负荷的供电要求,又十分经济;

(3)3个场馆的变配电设备采用箱式组合式变电站,且置于主体建筑物之外,设置临时发电机更便于与变配电设备连接;

(4)以往奥运会中也大量的使用了临时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临时发电机在奥运会历史上有着十分丰富且成功的运行经验,完全可以作为相关赛时负荷的备用电源。

2.3发电机应用

网球中心的永久发电机为场馆内消防、安防(仅场馆永久的监控、门禁等安防设备,非赛时临时安防设施)、固定通信、贵宾区照明等供电。按备用运行模式设计。

各场馆均设置了1台体育照明专用柴油发电机,属临时发电机,按在线运行模式设计。

其它临时发电机作为赛事特别重要负荷的第三路电源,按备用运行模式设计。

考虑到临时租赁发电机容量不会太大,因此各场馆均设置了多台机组,限制在每台800kW以下。

2.4体育照明供电

参照往届奥运会体育照明负荷的配电方式,奥组委要求有50%的体育照明负荷必须设置专用的柴油发电机为其供电,目的是不受其他电源故障的影响,保证场地内至少有一半照度以满足奥运会比赛转播要求,而该柴油发电机组的可靠性由设备赞助商保证。因此在本次设计的体育照明负荷配电运行方案中,设置了专用的发电机组为50%的体育照明负荷供电,在奥运会比赛过程中,专用发电机作为主用电源为50%体育照明负荷供电,市电作为该部分负荷的备用电源;另外50%体育照明负荷由市电作为主用电源,非专用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供电。

由于在本次设计过程中始终无法从北京奥组委处得到关于柴油发电机组赞助商的明确信息,因此由赞助商提供的为50%体育照明负荷供电的专用发电机组的可靠性是否能够保证尚无法确定,针对此种情况,对上述方案的运行方式稍作调整(图4,注:进线开关与联络开关设电气连锁,3开关不允许同时合闸),使方案中为体育照明负荷供电的两路市电,两台发电机组共4个电源同时工作,各负担25%的体育照明负荷,在任意两路电源故障时仍能保证50%的体育照明负荷不断电。

3结束语

浅析接触网系统总体设置原则 第9篇

接触网系统是轨道电力牵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的基本功能是通过在线路沿线的支持装置上悬挂接触网导线, 并利用电力机车上方的受电弓和接触导线之间的滑动接触, 将牵引变电所的输出电能在电力牵引机车的运动轨迹上不间断地提供给电力机车, 保证电力机车的持续牵引动力, 实现轨道电力牵引的运输目的。

而牵引供电系统一般又由铁路以外的容量较大的电力系统供电。这样就保证了电力机车不间断地得到电能供应。

由下图可见, 牵引供电回路的构成是:牵引变电所、馈电线、接触网、电力机车、钢轨、回流线。在这个闭合回路中, 通常将馈电线、接触网、钢轨、回流线统称为牵引网。

如图1所示的是电力系统通过牵引供电系统向电力机车供电的示意图:

1 总体设置原则

接触网系统是牵引供电系统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接触线与集电器的直接接触, 将电能传送给列车。由于接触网是无备用的供电设备, 因此接触网系统应具有很高的安全、可靠性, 满足列车运行的要求。

1.1 从接触网系统结构上考虑

接触网系统由各种结构零部件、线材、电缆及相关的设备组合而成, 其结构的安全程度将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安全。本工程采用的设备及材料都是质量好, 并有地铁同类项目运行业绩的产品。

1.2 从电气性能方面考虑

1) 接触网导线高度的确定一方面与地铁列车相匹配, 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在DC1500V制式下对检修人员的安全因素。

2) 架空保护地线为全线贯通, 并用直流电缆与各牵引所的接地母排相联接, 构成接触网系统的接地保护回路。回流轨 (与大地之间用绝缘垫隔离开) 通过电缆和回流箱与变电所的负极柜联接, 保证了地铁列车供电电气性能安全回路的畅通。

3) 接触网绝缘子选用时按照重污区的标准, 泄漏距离不得小于250mm。确保了系统本身设备的安全和与其它系统及人员人身的安全。

4) 例如:上海市轨道交通12号线工程近期全线设1座浦江南浦主变电所和1座35k V长阳路开关所, 分别向12号线全线的牵降混合所、降压所及跟随所供电。35KV长阳路开关所的电源来自6号线巨峰路主变电所和10号线溧阳路主变电所 (电源作为备用) 。12号线全线在近期由6号线巨峰路主变和浦江南浦主变共同供电, 在浦江南浦主变解列退出的情况下, 10号线溧阳路主变作为备用电源继续供电。江浦路主变电所暂不进行改造。牵引供电系统采用DC1500V架空接触网供电、走行轨回流方式。

1.3 供电方式、绝缘等级、绝缘间隙

1) 供电方式

接触网系统额定电压为DC1500V, 最高为DC1800V, 最低为DC1000V。

2) 绝缘等级

绝缘等级按重污区标准, 绝缘子最小泄漏距离为250mm。

3) 绝缘间隙

绝缘间隙应符合GB50157-2003标准及《招标文件技术要求》的要求, 即带电体距接地体的安全绝缘距离:静态为150mm, 动态为100mm。

1.4 悬挂类型

地下段采用刚性悬挂接触网, 悬挂类型为垂直悬挂“Π”型汇流排架空刚性悬挂方式;在出入场线与暗埋段相衔接的圆隧道口, 上下行线分别设置刚柔过渡, 汇流排采用切槽式汇流排。

1.5 主要技术参数

1) 线材规格张力

刚性悬挂汇流排采用PAC110Π型;

接触线采用120mm2的铜银合金接触线;

架空地线采用120mm2的铜绞线。2) 接触线悬挂高度

本工程地下线刚性悬挂的悬挂点处接触线距轨面的高度一般不小于4040mm, 困难情况下不低于4000mm;停车场内场区5000mm、运用库5000mm、维修库5700mm、洗车库5400mm;敞开段接触线悬挂高度根据接触线坡度变化的要求由4040mm逐渐过渡至5000mm。

在出入段线敞开段采用了全补偿链形悬挂, 结构高度为1100mm。

3) 跨距长度及拉出值

刚性悬挂跨距直线段一般为8~10m;曲线一般不大于8m。

刚性悬挂拉出值一般不大于280mm。

每个锚段内的汇流排一般布置成一个正弦半波形。

4) 锚段长度

地下段正线锚段长度一般不超过250m, 并在锚段的中部设置中心锚结;人防门、防淹门处设置小锚段, 不设中心锚结;在隧道口500m范围内按隧道外温差考虑, 刚性悬挂锚段长度一般不超过150m。

架空地线锚段长度一般不大于2000m。

5) 锚段关节

刚性悬挂采用汇流排平行重叠布置方式。

6) 中心锚结

刚性悬挂中心锚结设置于悬挂点处。

7) 侧面限界

满足限界要求, 一般为2400mm~2700mm, 困难情况下不小于2150mm。

8) 接触线坡度及转角

刚性悬挂汇流排距轨面的高度发生变化时, 为保证滑动面的平滑度, 其坡度不宜大于1‰;敞开段由地下过渡到地面以及停车场时, 柔性悬挂接触线的坡度一般不宜大于10‰ (当列车速度不超过60km/h时) 。

接触线工作支部分改变方向时, 与原方向的水平夹角一般不大于6°, 非工作支部分及渡线或其它线路的接触线改变方向时, 一般不大于10°。

9) 绝缘距离及安全距离

接触网带电体距接地体的距离, 最小静态间隙为150mm, 最小动态间隙为100mm, 但考虑到实际环境污染情况,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量加大绝缘距离。

10) 悬挂支持装置

地下段刚性悬挂采用垂直悬挂装置, 该装置具有水平和垂直双向调节的功能, 便于刚性悬挂拉出值和导线高度的调节。

11) 下锚补偿装置

刚性悬挂无需设置下锚补偿装置。

1.6 供电分段及电连接设置原则

1) 供电分段原则

(1) 正线在有牵引变电所的车站进站端设置电分段, 电分段采用绝缘关节方式。

(2) 正线间渡线、折返线、存车线与上下行正线间设电分段, 电分段采用分段绝缘器。折返线及存车线与正线间设置电动隔离开关。

2) 电连接设置原则

电连接的载流量不小于被连接的接触网允许通过的电流量。

(1) 非绝缘锚段关节处设电连接。

(2) 道岔处设电连接, 电连接的设置不影响受电弓的正常取流。

1.7 接地

1) 接地方式

(1) 全线正线上、下行各设置贯通的架空地线, 所有金属底座与架空地线通过并联方式连接。

(2) 架空地线在靠近牵引变电所处, 通过接地电缆连接至牵引变电所接地母排。

1.8 轨道回流、均流及上网电缆

在有牵引变电所的车站, 回流电缆经过回流箱将钢轨与牵引变电所负极柜相连, 构成牵引回流通路。在车站不设回流电缆的一端设置均流电缆, 将上下行线路的走行轨相连。

在无牵引变电所的车站两端设置均流电缆, 将上下行线路的走行轨相连, 其中一端的均流电缆通过均流箱接至钢轨电位限制装置。

2 结束语

本文是笔者根据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接触网工程的工作实际经验, 该总体设置原则在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工程 (东段:即上海浦东金海路站———上海浦西曲阜路站共计16站) 实施, 现列车运行一年下来一切正常, 安全性、可靠性都得到了充分有效的保证, 一切技术参数满足了设计技术要求。该项目荣获2014年度上海轨道交通建设立功竞赛综合赛区领导小组颁发的【科技工艺创新类“入围奖”】。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接触网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关键部位总结出了总体的设置原则, 以保证接触网的安全性、可靠性, 从而保证列车正常运行。

关键词:接触网,系统原理,设置原则

参考文献

[1]李伟.接触网[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0:45-47.

[2]于万聚.接触网[M].西南交大出版社, 2003.

[3]铁道部电气化工程局.接触网设计工程手册[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5:16-22.

[4]城市轨道交通直流供电系统GB T10411-2005[S].

[5]接触网安全技术规程铁道部令运 (2007) 69号[S].

问题设置原则 第10篇

1 雨水口的设置原则

雨水口的设置应根据暴雨强度、道路宽度、路面种类、道路纵横坡度、周围建筑地形及排水情况、雨水口的泄水能力等因素决定;道路上排水的汇合点、凹竖曲线的低洼处、道路转弯半径切点附近 (分水点除外) 在人行横道线上游位置, 最低点处均应设置雨水口;雨水口应避免设在沿街建筑物门口、停车站、分水点及其他地下管道顶上。建筑物门口、停车站处均应在上游设雨水口截水;在道路纵向顺坡长度大于200米时, 应适当减少雨水口间距, 减少的数值通过计算确定;设置雨水口时, 其高程、位置、数量既考虑现有的道路宽度, 又要结合今后街道发展情况;在十字路口处和主干道与次干道或与内部道路出口相交处, 均应根据雨水路面径流情况及方向布置雨水口。若内部道路较窄, 路口转弯半径较小, 可将雨水口布置在转弯处;沿街建筑的雨落管, 尽可能接入雨水口中;沿街低于街道的居民区和机关, 设计时应作好调查研究, 如地面排水无出路或经常积水, 在设计中应予以考虑设置雨水口, 并连通支管接入雨水管道;在道路纵坡大的路段, 不宜横断路面设置一排雨水口, 否则对排水、行车都不利。通常可采取沿立道牙设多箅雨水口或做平石盖板小方沟与雨水口相连通, 平石上设泄水孔, 使路面水顺路边排入方沟;广场应按水流方向有利于截水的位置及最低点或易造成积水处设置雨水口。

2 雨水口型式及适用条件

雨水口的构造型式很多, 各城市结合本地区的特点, 都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雨水口型式一般为平箅式、偏沟式、联合式、立箅式四种, 每一种均可采用单箅、双箅及多箅型式。各型式雨水口的适用条件如下:偏沟式雨水口适用于有立道牙的道路, 且一般无杂物堵塞雨水口井箅的路段;平箅式雨水口适用于无立道牙的道路、广场及地面低洼聚水处;联合式雨水口适用于有立道牙的道路, 径流量较大的路段或可能有杂物堵塞雨水口井箅的情况;多箅式雨水口适用于径流量大而集中的积水区。道路纵断凹折点或广场最低点处采用, 道路较宽为避免单箅雨水口间距过近、支管过多时采用;横截式雨水口为多箅的平箅式雨水口, 只能用于个别纵坡大、横坡平缓、雨水顺路面淌流且流量较大、无重车通行的次要街道及区间路, 或靠路面径流排水的街坊内部道路出口截流以及部分露天地下通道的进出口雨水收集。

3 雨水口的泄水能力

雨水口的泄水能力与道路的坡度、雨水口的型式、箅前水深等因素有关。根据国标图集《雨水口》 (05S518) , 通过室内1:1的水工模型的水力实验 (道路纵坡3‰~3.5%, 横坡1.5%, 箅前水深40mm) 结果, 各类雨水口的设计泄水能力可按表1选用:

4 雨水口间距

4.1雨水口间距应根据水力计算及有关控制因素确定。

4.2道路纵坡直接影响雨水口的间距。纵坡大时, 水的流速大, 不能充分进入雨水口即行越过;纵坡小时, 水的流速过缓, 往往形成积水。道路纵断凸形转坡点向下第一个雨水口的位置, 即起点雨水口至分水点的距离, 可等于一般间距的两倍, 亦即路面径流长度等于二倍雨水口的间距。

凹形竖曲线段的雨水口间距应缩短为一般间距的一半或不缩短间距而采用双箅雨水口。纵坡变动较大的道路、广场等, 应采取划分小汇水面积的方法布置雨水口及选用式样, 以使水流能集中进入雨水口排除。

4.3雨水口间距位置尚须与检查井配合, 一般与检查井对应, 以便于连接。从雨水口到干管上最近的一个检查井或连接井, 雨水支管长度不得大于25米, 最小管径为200毫米。

5 雨水口施工要求

雨水口井圈高程应比该处道路路面低30毫米, 并与附近路面接顺;设置在道路边沟内的雨水口, 应使边沟纵坡坡向雨水口, 使雨水口低于周围路面;设置平箅式雨水口时, 应使其四面的地面坡向雨水口, 并应自雨水口圈向四周护砌;雨水口砌置深度应根据支管位置 (通过车道或人行道) 、串联、水文地质、管道交叉等情况决定, 一般砌置深度不宜大于1米;雨水口井身可用红砖砌筑或预制装配, 井底不须设沉淀部分, 应填抹平滑, 设置流槽;雨水支管坡度一般不应小于1%, 最大不得超过20%, 超过时需要特殊处理;接入检查井的一条雨水口支管, 可以连贯地接几个雨水口, 连接管串联雨水口个数不宜超过3个。串联雨水口连接管管径, 宜根据表2选用。

注:上表只适用于同型雨水口串联, 如为不同型雨水口, 由计算确定。

城市道路雨水口的设置不仅关系到城市排水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 而且关系到城市的交通与人行安全, 还涉及到城市道路的外观形象等。工程设计中应结合具体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这样才能设计合理, 使工程建设发挥最大效益。

问题设置原则 第11篇

职业学校的发展与专业设置密切相关,如果专业设置科学合理,能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生源,办学经费就能得到保障。笔者认为,供销社系统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需要结合下面四个方面。

一、与系统发展需要相结合

2011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教育部联合颁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对供销社系统职业学校的要求,即在坚持“依托系统,立足地方,服务三农”的原则下,紧紧围绕系统发展,以供销社人力资源开发和从业人员队伍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促进社会劳动就业和满足供销社职工接受各类教育培训需求为导向,为供销社职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服务,为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供销社就业服务。

供销社系统职业学校要根据这一指导原则明确学校发展方向,围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管理、项目运作、资本运营、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和信息管理等八类供销社业务发展,加快专业调整,满足系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密切与系统企业的合作,为系统员工的在职培训、继续教育提供服务。

二、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

系统职业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适应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开设社会急需的专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随着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进一步发展,郑州必将需要大量物流、电子商务、经贸英语、财会、机械制作与加工、电工电子等方面的人才。为了确保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我们需要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重点培养农村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同时社会还需要大量的农业机械维修、仓储物流、工程测量、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人才,这就为供销社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指明了方向。

三、与周边教育资源配置相协调

新乡市区目前竞争实力突出的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四所,分别是河南省工业科技学校、河南省经济贸易高级技工学校、新乡市高级技工学校、新乡市职业教育中心。经过对这四所学校在占地面积、实训设备投入、师资力量、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河南省工业科技学校在诸多方面具有劣势,学校占地面积较小,是河南省经济贸易高级技工学校的2/3,是新乡市高级技工学校的1/30。学校在师资力量、实训设备投入等方面也不如其他3所学校实力雄厚。在专业建设上,4所学校各有特色和亮点,河南省工业科技学校汽车专业种类较多,特色突出;新乡市职业教育中心的服装设计与工艺、学前教育、公关礼仪等专业较有特色;新乡市高级技工学校的车工、铣工、钳工和土木水利类专业具有优势;河南省经济贸易高级技工学校的加工制造类、轻纺食品类专业齐全,特色明显。4所学校主管部门各不相同:河南省工业科技学校隶属于河南省供销合作总社;新乡市职业教育中心隶属于新乡市教育局;新乡市高级技工学校隶属于新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河南省经济贸易高级技工学校隶属于河南省粮食局。4所学校的管理主体不一致决定了其各自为政、专业重复建设的现状。4所学校都开设有汽车专业,而且都在不断增加投入、扩大规模;在信息技术类、加工制造类、财经商贸类、农林牧渔类、旅游服务类等方面开设的专业也有较多重复。这使各个学校在师资配备、实训设备购置等方面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使学校之间的招生存在冲突,难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职业学校调整专业设置,必须与周边教育资源配置相协调。

作为供销社系统职业学校,河南省工业科技学校应积极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学校进行交流,倡导成立新乡市中等职业学校联席会议,通过联席会议协调4所学校之间的专业设置,避免重复设置,探索4所学校之间实训设备、场地共享的实施模式,组织学校之间的教师互相学习、交流,最终达到各个学校各有特色、互不冲突、发展共存的目的。

四、与学校发展实际相结合

供销社系统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专业和独特的办学历史,学校的专业调整不能脱离自身的发展轨迹。河南省工业科技学校的汽车专业近5年来在全国技能大赛中屡获大奖,荣获全国总冠军1个、二等奖10个。学校发展势头迅猛,但是有些专业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1.淘汰一批老旧专业

主动与周边学校协商专业设置,将招生不佳且与其他学校有较多重复的专业,如计算机应用、文秘、电子等专业逐步减少或淘汰,避免师资浪费和与其他学校的激烈竞争,将学校有限的资源投入新兴产业的专业建设中去。

2.巩固部分传统专业

会计电算化是学校的传统专业,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教师队伍,他们责任心强、业务水平过硬,同时社会对会计专业仍有较大的需求。因此,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实训教学,积极联系系统企业,为系统企业量身定做实用人才,进一步提升该专业教学、管理工作,保持该专业的健康平稳发展。

3.强化特色专业

汽车类、平面设计、美妆美体等是学校的特色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学校应通过加强师资培训、吸引优秀人才、增加实训设备、强化内部管理等措施将这些专业打造成豫北的品牌专业,逐渐将其培养成学校的核心专业。

实践证明,学校开设的专业与社会需求结合越紧密,该专业的招生工作就越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因此,供销社系统职业学校必须进行深入调研,主动顺应市场,坚持四个结合,积极与系统主管部门、系统内部各企业沟通,联系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地方学校,取得各方面的理解与支持,开设系统需要、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地方政府支持、与农业密切相关、不与其他学校重复的专业,这样既容易获得各方面支持,也可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最大程度地加快学校发展。

问题设置原则 第12篇

一、通识性原则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向“终身教育”转化。结合高职教学的特点, 数学课程应定位于三个层面:掌握数学工具、培养数学思维、了解数学文化。在内容的设置上, 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凸显数学思想方法

在内容的选取上体现微积分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微积分的历史回顾与评述, 数学建模思想与方法等。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加强对高等数学基本概念本质的把握、基本数学思想的领悟和基本数学方法的掌握。对重要的思想和方法加以归纳、总结和评述, 深入挖掘其处理问题的过程, 提炼其精髓。

2. 注重数学的工具性作用

数学是各门功课的基础, 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和数学素养, 特别是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并为学生继续学习及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等, 都是数学课程的主要目标。所以在内容的选取上既要精选经典的内容, 如微积分、线性代数和解析几何等, 同时, 又要适当补充和渗透近现代的数学思想和知识。

3. 注重数学的文化内涵

适当增加数学思想史、数学发展史、数学专题史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发展历程、科学意义、哲学思想、文化内涵, 理解和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 能用数学的思维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 作出决策、预测和评价, 能用数学的方法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 并付诸实践与应用。

二、整体性原则

在实用主义的影响下,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 在数学课程的内容选取和课程设置上, 忘记了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只给学生“有用”的东西, 学生没有把握数学知识的体系, 学习似是而非,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根本得不到严格的数学训练。数学是一切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 高职的数学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数学知识, 而且应为学生建立较完整的数学框架, 使学生借助于数学方法的普遍实用性和数学科学的系统性来增加数学学习和应用的后劲。

三、应用性原则

高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 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处处体现“应用”二字。首先, 教材的选择要突出实用性, 要尽可能多地给出本课程主要概念和方法的各种应用实例或者应用的引导, 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其次, 加强数学教研室和专业教研室的沟通与联系, 应对各个专业目前所需的数学知识和在这个专业上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数学知识作一个详细的调查, 通过调研, 实现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零距离”接触;最后, 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 要注意用简单、具体的实例引出数学概念, 解释数学概念在研究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适用性原则

数学内容的适度, 应把握好“必需、够用”的原则, 不能过分强调数学学科本身的抽象性、严谨性和逻辑性, 而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 整合教学内容, 经过充分的研究把握教学内容的“度”。工程类专业教学内容设置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获得较系统的函数分析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 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经管类专业教学内容设置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获得系统的微积分与常微分方程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和技巧来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金融等问题的能力。

总之, 优化教学内容, 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深化教学改革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当然, 高职数学教学内容体系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通过长期努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钱冰冰.高职理工科高等数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2) .

上一篇:普通话轻声现象下一篇:体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