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创新能力

2024-08-03

音乐欣赏:创新能力(精选12篇)

音乐欣赏:创新能力 第1篇

一、愉快式教学, 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兴趣更是学习的先导, 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 也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音乐课堂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它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激情的源泉呢?

1、韵律活动, 使学生快乐动起来

律动在低年级教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它能制造快乐的学习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在教学中, 可将具有动感的音乐与儿童好动的性格特点相结合。根据律动音乐, 相应合拍地模仿设计出各种动作, 让学生在唱唱、玩玩、跳跳、动动中感受和表现音乐,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火车开了》这一课时, 在课前可找几位同学当“火车司机”, 按歌词内容边做动作, 边朗读歌词。这一切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 也为下一步的教学开了一个好头。

2、音乐游戏, 使学生在玩中掌握知识

根据低年段学生“好动、好奇、好胜、好玩”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可选择一些有趣味的游戏, 并把音乐技能贯穿其中, 使学生能在学中“玩”, 在玩中“学”。

二、情景式教学, 唤起学生的想象力

创设情境, 是音乐教学创新的一个重要方法, 是音乐教学情感化, 审美化的前提和基础。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为学生创设的情境, 引导学生感受音乐, 使教学内容充分活动化, 从而唤起学生想象力, 有效地达到音乐教育目的。

1、生动的语言,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语言在音乐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是音乐艺术的造型基础和创作核心。如果在音乐教学中失去了优美生动的语言, 就会使其变得枯燥无味, 失去艺术魅力。如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 老师就要把自己想成是这个年级的孩子, 在设计课堂教学语言时, 尽量用最贴近的语言, 语气语调也要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 使他们能在课堂学习中更有想象的空间, 更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2、形象的画面, 引起学生进一步遐想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直观活泼的形象画面, 来启发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如《小鼓响咚咚》这一课的歌曲处理,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 然后师提问:“画面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你能编一个故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吗?”于是, 孩子们将自己编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出来, 这样孩子们就很容易体会出歌曲所表达的音乐情绪, 同时, 他们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也得到充分的发挥。

3、优美的舞姿, 展现学生的想象力

无论是歌曲教学还是欣赏教学, 我们都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形象地表述, 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 体会, 想象来创编。通过表演来展示他们对歌曲的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傣族风格的歌曲《金孔雀轻轻跳》这一课, 在学生学会歌曲后, 可要求学生自编动作, 跟着歌曲旋律边歌边舞, 似傣家小姑娘与小孔雀那轻巧的舞步, 翩翩起舞, 此时整首歌就如同描绘了一幅秀丽的图画, 给人留下美好的遐想与回味。

三、探究式教学, 培养学生创造力

在音乐课堂中采用探究式教学, 让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从而启发求异, 鼓励创新。我们可利用各种先进教学手段, 通过放录音, 幻灯片, 录像等直观教学, 创设意境, 引出歌曲情绪。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谈话形式, 让学生各抒己见, 反复讨论。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 教师再作最后小结, 老师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创新求异, 启发学生质疑。如在教学《动物狂欢节》中的《大象》时, 我们可用故事情境介绍音乐主题是来自《浮士德的沉沦》中的《仙女之舞》, 学生开始窃窃私语。在这样的氛围中师可提问:“你们有问题吗?”没想到引发了学生对音乐中速度、力度、音高、乐器的大讨论, 学生的问题有:“为什么一段相同的音乐会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形象, 能不能把它们换一下?”在老师的鼓励下, 学生分成小组进一步探究音乐要素, 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这种开放性的学习形式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 所获得的体验大大高于教师的直观教学, 学生从个人的兴趣和经验出发, 完成了一次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 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他们内在所具有的艺术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挖掘。

正如罗曼·罗兰说过的那句话:“我创造, 所以我生存”,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呼唤着创新教育。在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 培养新世纪人才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的迫切任务。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教育, 让音乐插上创新的翅膀, 给孩子们一个自由翱翔的天空, 培养出更多跨世纪的创新型人才。

摘要:作为人类感性知识的传承, 音乐蕴含了大量非文字的内容。研究者通过自身的课程实践把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传授音乐能力的突破口。主要提出了: (1) 愉快式教学, 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情景式教学, 唤起学生的想象力; (3) 探究式教学, 培养学生创造力。

关键词:音乐课,创新

参考文献

[1]郭声健.今年艺术教育的五件大事[J].中国音乐教育, 2000 (03) .

[2]杜晓十.面向学生素质的高等音乐教育──美国路德学院音乐教学评介[J].中国音乐教育, 1997 (03) .

[3]王成.体验·探究·升华——一种新的小学音乐教学方法[J].中国音乐教育, 2003 (03) .

[4]卢琦.音乐教学中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J].中国音乐教育, 2003 (01) .

改革音乐教学培养创新能力论文 第2篇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不同水平和性质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是紧密相关的,学生的兴趣能转化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也要围绕“兴趣”这点来进行教学。

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唱歌课时,教师不但要讲解词地概括主题,更应把歌曲的意境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引导学生进入歌曲的情感之中,这样,可以加深儿童对歌曲的理解。而后,儿童在老师的启发下,根据内容自己编舞蹈动作,此时的学生都会认真地进行练习,每人都有自己的创造表现。最后,老师可从中叫几个较好的学生上台去表演,让学生体会创新的乐趣。

三年级的学生上音乐课时可在老师的启发下,根据歌曲的旋律走向和节奏的特点,自己创作新的旋律,让学生自己去识别旋律的差异,从简单的创作手段中让学生寻求自己的乐趣。创造教学研究证明:儿童具有创造潜力,他们一旦发现自己的创作为别人所称赞,就可能作出更多的创造,进而形成创造性人格。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知识时,如果设计各种有趣、生动、有创意性的形式,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敢到敢,那么就会培养出学生从“不想学任“我也要学”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要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一定的创新概念。让学生首先知道什么是创新的行为和表现。让他们在学习音乐中逐步提高创新思维意识。例如: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单纯,认为不管什么事,只要是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为了彻底改变这种不经思考随声附和的现象,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制造一些“错误”。反问学生,使他们自己认识“错误”的存在,随时提醒学生遇事要多动脑筋。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第二册第二课中,教师通过五线谱的位置进行手号练习,把第三线上的音作成sol音的手号动作,把第二间的音作成si音的手号动作,让学生跟着练习,同时在练习中提问学生。“老师做对了没有?”一部分学生回答“答对了!”而另一部分学生回答说:“不对!”此时,教师可继续问回答“对”的那部分学生为什么十分肯定老师做对了,再问回答“不是”的那部分学生“为什么老师做的不对?”要让全体学生自己去认识正确和错误的区别,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把五线谱间的手号位置巩固练习。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

创造性心理学中有句名言:“创造力人皆有之。”儿童是具有音乐创造思维潜力的,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去挖掘这种潜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并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完成的,而是落实在每一节课中。在音乐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创新习惯的手段多种多样。例如。三年级的音乐课中,让学生进行节奏训练时,全音符的节奏拍手法是。第一拍双手击掌,二、三、四拍是按顺序张开双手。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创编的各式各样动作,把相同的和不相同的分开,让学生上台演示,然后让全班学生一起把好的动作再进行练习。

小学音乐创新能力培养 第3篇

音乐创新教学,是建立较为完整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手段、新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促进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促进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更好地发挥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现状

现在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以教唱为主,学生被动地机械的学唱,许多教学资源和多媒体利用不够 ,教学气氛不民主、不平等,学生的个性特长、创新意识很难有机会得到培养,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态,适应课程改革、适应素质教育,构建一种新的教学结构,把学生从枯燥的学唱中解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学会创新、引导学生创新。而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自然生成的,它需要一定氛围,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因此,我们要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建立一种适合学生主体主动发展、乐于创新的教学活动框架,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人们普遍认为,创新教育不但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创新,而且更是一次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实验。强调要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特别是把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充分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具体表现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尝试;二是学科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三是创新教育中课堂教学评估体系的建立;四是课程教材改革的有益尝试。

当然,创新教育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创新精神、教师创新能力等指标的量化评定仍有一定困难;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他主、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均阻碍创新教育的深入研究。

二、建议

在教学活动中能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境,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又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教与学这一对关系将变得十分地和谐有趣而轻松愉快,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认知情感,产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愿望,并能调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以激起学习的情绪,这也正是创新思维的萌发点。

音乐的创新能力要慢慢地培养,首先要学生确立变易的观念,要让学生认识到音乐的主要创作方式是“一曲多变”,所谓“情之所至”、“腔之所随”,音乐作为表达内心情感的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具有鲜明的偶发性、个体性、创造性,它是人人都可以用来表现、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要向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音乐创作类似于我们写文章、画画,尽管我们并不是文学家,但是每人都有书面方式表达自我的需要,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写作文了,当然也是日积月累才越写越多;尽管我们并不是美术家,但是我们依然会拿起画笔用色彩与线条描绘出心中最美的图画;即使我们并非音乐家,但我们仍有以音乐方式表现自我情感的需要,谁又能说小学生就不能创作音乐呢?因此,只有让学生树立音乐创作变易的观念和信心,才能进一步实施教学。

在教学中注意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上进心,是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提出的,是创新意识的潜能,也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这些都是创新的动力源泉。

因此,教师应创建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民主、平等的良好氛围中,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现实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在学习中去发现、操作、尝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运用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措施:

(一)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不受固有模式束缚而进行的有创造性的心理反应。就是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学习,促使学生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所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 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

1、巧设创新平台

当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时,使学生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就该运用这个平台,借助于联想、灵感等思维方式,加以组合,从而使创新活动有可能变为现实。

2、体会创新的乐趣

当学生体会到因为创新而带来的成功和乐趣后,将追求成功, 由于音乐实践机会多,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创新,提出独特的见解。因此,学生更爱上音乐课。

总之,在创新的音乐课堂中,我们秉承着“有意识、有行为、有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创新原则,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为起点,鼓励其积极实施创新实践行为,进而收获音乐创新成果,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之最终目的。

小学音乐课堂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4篇

一、更新教育观念, 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

作为学生的引导教育者, 教师是实施教育最为直接的人员, 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应当从教师队伍入手, 培养教师的创新素质, 这是培养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与前提所在。在现今教育改革的大潮流中, 教学工作的诸多方面都发生了较多的转变, 传统知识灌输的教学传授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音乐教育的需要。长期以来, 音乐教师都站在传统的理解上, 围绕“唱歌与乐理”进行传统方式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是不够明智的, 这导致了学生的思维受限, 缺乏想象与创新。在这样的教学中显然难以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全新的教育形势下, 音乐教学应当转变过往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模式,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上、教学方式上的根本转变。不同于数学等理科科目, 音乐教学应当是一种饱含情感的教育, 是一个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教师应当本着“以生为本”的思想, 抓住机遇, 继而适应全新的音乐教育形势与发展改革需要。

二、营造和谐、民主开放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心理学的规律告诉我们, 学生只有在轻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中才能活跃思维、充分发现个性、身心健康发展。首先, 教师在思想上必须牢固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即使间接不完整、不准确也要进行鼓励。特别是学生的质疑问难, 教师更要对其进行鼓励并加以引导培养, 切不可因为学生的见解或提出了问题, 就不分青红皂白地给予否定, “一棍子打死”。因为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最活跃, 最能体现他们的创新思想, 教师如果简单地否定学生的“不同想法”就等于扼杀了他们创新思想的萌芽。如在做《可爱的动物》的唱游活动时, 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各组选举组长、记录员、主持人等。要求每个学生要担任角色、参加活动, 并提出具体任务。1.讨论:在一个大森林里, 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这一天, 森林里进行唱歌比赛, 可热闹了, 一下子来了许多小动物。A.你猜猜都是谁?B.你能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声音及形态吗?C.它们的心情怎样?2.要求每组用不同的形式表现音乐作品。带着问题, 学生热烈讨论之后, 都可出色地完成任务, 还有一组学生戴上头饰表演《小鸡过河》时, 邀请教师也来参加其中的角色, 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这样, 大家充分体验到了音乐的魅力和师生共同交流带来的乐趣。

三、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突出音乐元素, 强化审美体验

兴趣与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这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最佳动力, 也是学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 用音乐改变人生的重要前提。在教学过程当中, 我们应当从这点出发, 用音乐调动学生的感官, 培养他们从内心对音乐的喜爱与享受, 继而主动学习音乐, 享受音乐, 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是优于传统的模式。如《金孔雀轻轻跳》《小伞花》《小螺号》等, 采用这样符合学生审美观念的歌曲, 充分把握其音乐性, 用音乐的内容与情感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 让学生爱听、爱唱, 音乐教学自然变得简单起来。学生在这样饱含情感与兴趣的学习氛围当中也才能实现思维的扩散与创新, 实现在音乐教学课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 在歌曲《啄木鸟》的教学中, 教师通过分析旋律11 55 5│11 555│3 33 13│5--│中顿音记号的运用及音程跳动, 生动地刻画了灵巧的啄木鸟用自己的尖尖嘴勤勤恳恳为老树治病的音乐形象。而歌曲后半部分56 5 5│55 3 0│56 5 5│55 3 3│11 55 5│11 55 5│3-33│1--│则通过较为舒展的旋律表现人们对啄木鸟的夸赞之情。这样调动学生感官与心灵, 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出发, 引导学生去发现、想象、感受, 获得音乐与情感的共鸣, 这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四、突出学生主体性, 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

音乐欣赏:创新能力 第5篇

近日读读傅利民著《音乐论文写作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一名高师音乐学院普通教师,反复阅读此书,其应时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及其鲜明的个性都给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笔者认为,这是一部非常值得向音乐院校师生推荐的音乐论文写作与科研工作实用指南。

一、应时性

当前,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新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和《艺术课程标准》非常强调音乐课的创新性、人文精神,关注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同时在评价标准、教材编写方面变革了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鼓励学生互动式、交流式、探究式学习。这些都对音乐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复合型、研究型的一线音乐教师。研究型教师需要能够掌握严格的哲学思辨、严密的逻辑推演、规范的学术语言、严谨的研究方法、善于按照自己选择构筑的问题域和确定的研究目的解决本学科当中的学术问题。然而,传统的音乐院校师生中普遍存在“重技轻艺”,即只强调技能技巧的学习而轻视人文素养和研究能力培养的问题。正如金铁霖老师在本书序言中所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音乐院校的学生(除音乐学或有关理论专业外)向来有注重演唱演奏技能、技巧训练的传统,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但是由于他们的人文学科理论根基还不够深厚和坚实,再加上缺乏自觉的文字功力的训练,使其在论文写作上常常难以驾驭,尤其是对学术层面上的研究。我认为,这是我们音乐院校学生中的一个弱点,它限制了我们在音乐研究与论文写作中前进的步伐,使我们难以超越自己而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学术境界。音乐不是技术而是一种文化,音乐院校的学生不应将技术与理论对立,要使理论与技术之间统一起来。”

所以,在这样的音乐教育学科发展的背景潮流下,各个音乐院校的领导师生对培养科研创新能力这一问题日益重视。学校层面加强了对师生科研创新成果的认定评价与激励,如采取科研成果与教师晋升、学生保研毕业等直接挂钩的方法等。师生们普遍认识到了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与论文写作水平对于个人实现与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此时,他们迫切需要音乐论文写作方面的全面指导。傅利民老师的《音乐论文写作基础》恰在此时及时出版推出,迎合了时代与社会的强烈需求。

二、全面系统性

诚然,近年来音乐学界的发表论文与学位论文所暴露出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也有一些专家学者撰文指出,这些论文散见于国内的一些音乐理论期刊。如:武汉音乐学院的蔡际洲从音乐编辑学的角度发表系列论文指出近年来在编辑审稿过程中发现投稿论文所存在的选题、重复研究、材料运用、学术规范等方面的问题。《音乐中国》学社的周勤如也以多年编辑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为例,以音乐学术通信的形式发表系列论文与国内音乐专业研究生探讨。这些论文都从某一角度提出了关于论文写作的一些很有价值的参考与建议。而傅利民老师所著《音乐论文写作基础》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思考的一部全面系统、具有教材性质的编著。正如作者傅利民在本书后记中所说:“自2001年至今,我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教授音乐论文写作课已三届了,在长期的音乐教学与科研中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音乐论文写作课程在音乐院校学生中开设的重要性。然而,目前关于音乐论文写作的教材还很少。为此,我在教学中一边教学,一边撰写音乐论文写作教材,以便于学生的学习。从而,我拟定了该书写作的基本框架。”

从《音乐论文写作基础》的章节设计,我们可以看出本书是目前一部比较完整的研究与探讨音乐学术论文写作的论著。本书共分八章,第一章音乐论文的概念、类别及格式,作者分三节对之进行详细论述。其中第二节音乐论文的类别,作者依据不同学科、选题和研究目的,将音乐论文进行分类。“按学科分类,音乐论文可分为音乐学论文和音乐表演研究论文。按写作方法和文体属性分类,音乐论文可分为科学论文、评论性论文、论述性论文、调研报告、实验报告、教研论文、学位论文等基本类型。按科学研究的两个组成部分分类,音乐论文可分为创造性研究论文和整理性研究论文两大类。”每一种类别作者均给予清晰详尽的说明,并列出范文与点评。论文分类这一节,笔者认为是本书论述较为精彩的一个部分,它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体现了作者对于当前音乐论文写作现状的分析与思考;适应不同音乐专业方向的师生进行选择阅读。第二章音乐论文的必备条件,作者分三节详述了论文写作的科学性、学术性和创新性。第三章选题,作者分三节论述了选题的意义与原则、选题的途径与方法、课题申请书与开题报告的填写。第四章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作者分三节向读者介绍了搜集资料的意义;搜集资料的方法与资料的梳理、筛选和使用等。第五章撰写提纲,作者分两节论述了撰写提纲的意义;提纲的基本内容与形式。第六章论点和论据,作者向读者详述了论点确立的过程及思维方法;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点的表达方式;论点句的推敲;确立论点常见的问题。论据部分作者则论述了论据的类型与要求等。第七章论证,作者向读者介绍了五种常用的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归纳论证,比较论证,分析论证。第八章论文答辩及评分标准,作者分两节阐述了答辩的意义;答辩的程序与评分标准等。

通过作者的章节安排,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本书详尽论述了论文写作从选题、资料搜集与梳理、提纲的建构、论点与论据、论证到答辩的全过程,并涉及到科研申报书填写及开题报告的写作等,足见作者这部教材性质的论文写作指导论著的全面系统性。

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正如作者傅利民老师在本书后记中所说:“在写作中,我力避空泛的理论漫谈和枯燥性,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笔者看来,作者在本书中从头至尾贯穿着一个理念即以解决读者实际需求为写作出发点,所以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成为了本书另一个突出特点和优点。

首先,在本书中作者将平时科研工作学习的经验体会转化为实用指导性的论述表达,力求使读者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少走弯路歧路。如在选题的原则一节中,作者告诉读者“:选题时要根据自己的主客观条件,选择自己专业范围的、难易适中、大小适宜的课题。选题时,只有考虑好主客观条件,才能避己之短,用己所长,发挥自己聪明才智。比如,欲想对民族音乐进行研究,如果你从事过民族器乐的演奏,就可以从民族器乐理论的角度去研究定题;如果你演唱过民歌,就可以从民间歌曲的角度去研究,去定题;如果你曾经学过说唱音乐,就可从说唱音乐的角度去研究,去定题。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写出称心如意的音乐论文来。”而对于选题难易程度的把握问题,傅老师用篮球框的高度来进行类比。他说:“如果篮球框的高度设计太低,人人都能轻而易举地投中,这就失去了篮球运动的意义;但如果把篮球框的高度设计过高,无论怎样的高手,怎样努力,也不可能投中,这样也不行。论题的难易适中程度,正如目前篮球框设定的高度,让一般人不易个个投中,又让人经过努力训练,有可能成功。这个比喻贴切地论证了选题应难易适中的道理。”又例如在答辩技巧的运用一节,傅老师将答辩技巧总结为四点:1.简洁回答;2.领会主旨;3.平静谦恭;4.巧妙应对,提醒答辩同学注意。在领会主旨这一问题上,傅老师说:“面对主辩教师的提问,答辩人首先要全神贯注,并且要边听边记,防止遗漏,同时要沉着冷静地思考,仔细推敲专家提出问题的要害,了解所提问题的实质,分析质疑的指向,看是针对论点的,还是针对论据的;是针对论证过程的,或还是针对结论的,等等,千万不可弄错题意,否则将出现答非所问的尴尬场面。只有专注地听取主辩教师所提的问题,弄清问题的主旨,才能针对问题进行有效地回答。”书中这样的实用并具有可操作性的论述还有很多,每当看到这些文字,就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学者老师在身边谆谆教诲,令学生受益。

第二,本书的可操作性还体现在傅老师精心选择的论文范例与切中肯綮的点评上,这些内容使书中大量晦涩难懂的学术创作理论变得易于理解。例如在音乐论文的分类一节中,作者将音乐实验报告定义为围绕某一音乐事项进行实验方法的介绍,讨论各种条件对实验的影响,描述、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文体。实验报告通常由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及分析构成。为了让读者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这一文体的写作方法,作者全文引述了一个音乐实验报告实例:《一种符合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实际的视唱教学法“四同步视唱教学法”的实验报告》。文后作者附上点评:“本报告以实验为依托,具体报告了用手风琴左手伴奏、右手指点板书、指挥、范唱的四同步视唱教学法的实施方法与过程。文中提供了相应的数据与典型事例,并以简明的图表显示。尤其报告中运用相关理论分析,把实验结果与同类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出优劣与得失,用实验结果回答了实验目的。材料客观,分析科学。”此范例与点评使读者对于音乐实验报告的写作不再陌生,音乐实验报告离基层教师的教学生活也并不遥远,只要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勤于思考、探索,视唱教学的改革也可以写出优秀的音乐实验报告。又如在论点句的推敲一节,作者提出分论点句应放在文章显眼的地方,语言清晰,句式明了。为了说明这一问题,作者把张学昕的论文《当代小说创作的寓言诗性特征》作为范例。该文的几个分论点是:

一、解构时间:实现主体对现实的超越。

二、象征营构:民间叙述与审美寓意化。

三、戏访问本:寓言走向新的叙事空间。傅利民老师认为:“该文作者不仅追求行文的科学性和学术性,也全面地照顾了论文的形式美。该文的三个分论点,采用了相似的句式表达,字数相同,从视觉和听觉上首先给人以均衡对称的美,且表意准确,体现了学术论文的本质要求。”从这一范例不难看出,傅老师对音乐学术论文写作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论文不但应有创新的学术价值,也应具备行文的形式美,所以,作为一名音乐学术论文的创作者应不断提升写作能力给读者提供完美的学术成果。

四、鲜明的个性

傅老师作为音乐学界一位成果颇丰的学者,在本书的论述中也常常渗透着作者鲜明的个性,很多章节中的内容即是作者科研学习经历的直接体现。

在本书第三章中课题申请书与开题报告的填写一节,作者为了举出实例便于读者理解,更是无私地将自己2003年获得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立项的《课题申请书》全表与《斋醮科仪 天师神韵――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研究》的开题报告全文引出,供读者学习参考。近年来,申报社科基金项目日益受到各音乐院校的重视,但如何申报,怎样才能填好课题申请书,并没有相关指导教材推出,而且出于对自己知识产权的保护,学界知识分子一般都不会向同行展示自己的课题申报书。当笔者看到傅老师全文出版的课题申报书的时候,由衷地感受到了一个学者的无私与豁达。而本书所附开题报告《斋醮科仪 天师神韵――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研究》更是作者用实例手把手地教授读者如何写作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课题主要思想、观点与内容,重点与难点分析;课题研究方法、论文框架及写作进行计划;本人准备情况及前期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及有关资料等开题义项。

纵观全书,这是一部通俗易懂的科研工作实用指南。在当前的音乐教育背景下,它所拥有的优点与特点,使之成为一部能够给读者实实在在帮助的音乐论文写作教材。如果本书有机会修订再版,笔者认为本版《音乐论文写作基础》由于篇幅所限,有些论述之后没有例证,读者的理解常会受到影响,所以,再版此书时,笔者希望书中例证能够更为丰富典型,理论论述之后均能有恰切的例证与点评。另外,如能再版此书,笔者希望在音乐表演类论文的写作指导方面能够增加篇幅,毕竟在各个音乐专业方向中,他们的理论水平较为薄弱,是真正需要帮助而又渴望帮助的一个专业方向。

参考文献

傅利民编著《音乐论文写作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年版

兰晓薇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音乐欣赏:创新能力 第6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创新能力;教学氛围;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音乐课堂的总目标,因此教师应当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创新能力、表现能力的发掘和培养。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和相关资料,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如何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

一、创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

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发挥和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教育性、轻松性以及引导性息息相关。小学音乐教学应当注重营造一个和谐、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和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应详细调查和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兴趣爱好以及对音乐的喜爱程度等等。其次,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并将它落实到教学实践当中。最后,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实践。把和谐、轻松的教学情境和氛围运用到教学当中,与学生时刻保持良好畅通的交流,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彩云追月》音乐欣赏课堂上,老师可以在播放音乐时,利用多媒体技术为音乐配上生动的视频,使学生一边欣赏美妙的音乐一边欣赏视频中的美景。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开动脑筋,想象和描述音乐中所描绘的情景,这不仅能够开启学生的想象能力,更能发掘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探究灵活高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想要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就必须发掘和运用灵活高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

1.精心布“疑”

“疑惑”能够推动学生开动脑筋去解开难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因此,精心布置疑惑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也非常重要。那么到底要如何实现精心布“疑”呢?教师应当依据欣赏作品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进行。要注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合理引出疑问,激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如,教学《伏尔加船夫曲》一课,听赏第一乐段时提问:“音乐的力度由弱变强,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就属于引发思维的提问。

《触摸力度》一课,感受力度变化时,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回忆一下,刚刚那段音乐力度有怎样的变化?你能用喜欢的图形或者线条把力度变化记录下来吗?”这个提问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去完成这个问题,属于引发思维的提问。《打枣》课例分析时举例。老师让学生分组分角色模仿吹奏,感受乐曲速度越来越快的变化,体会不同的速度带来的不同情绪。然后进行情景式教学提问:“刚才吹奏的时候速度越来越快,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描绘自己联想的场景,使听觉和想象、音乐与画面有机结合。

2.借助通感,化虚为实

所谓通感,是一种这样的心理现象:在艺术活动中多种感觉相互呼应和渗透,彼此交织和联系,甚至迁移。将通感运用到小学音乐欣赏当中,就是促使学生利用音乐欣赏中的感觉来想象出其他相似的感觉,并把这些感觉描述出来。这个过程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更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比如,在音乐鉴赏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把自己所听到的旋律用笔和纸描绘出来,学生在听到递进的音阶会画出向上倾斜的线条,当听到《喜洋洋》的时候会画出交缠的波浪线,这些都是由听觉转化为视觉的通感的表现,也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探究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

1.创编节奏

任何音乐都有其独特的节奏,因为节奏是音乐的脉搏。鼓励学生进行节奏的创编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感,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音乐欣赏课堂上,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节奏的创编: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提供几个节奏不同的音乐作品并要求每组参照其中之一来进行节奏的创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创编动作

将音乐欣赏转变为肢体语言也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创编动作就是这样一种表达方式。在依据音乐创编动作时,学生将会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力求自己所创编的动作达到与音乐吻合的境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创编动作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创编体态律动,二是创编舞蹈动作。

音乐欣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但与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息息相关,而且还关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灵活高效的教学方法以及多种不同的音乐表达方式对于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也能有效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杨生芳.培养小学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探索[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12).

音乐欣赏:创新能力 第7篇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与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探究与发现, 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我们一般采用激发兴趣、启发诱导的探究学习方式, 有意识设置一些环节, 让学生面对具有挑战性的学习过程, 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例在《陶器》这一课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在利用课本上的图片、文字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从而逐渐过渡到学生自己动手查资料, 了解中国陶器制作过程, 并通过欣赏陶器, 懂得中国工艺美术使用性和审美性相统一的特点, 并结合造型美、装饰纹样的韵律美、材料质地的肌理美和制作工艺的精致美, 感受、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蕴。

这一过程是学生思考、发现、创新的过程, 它集脑与手的结合, 既符合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 又促进思维创新的发展。

二、重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美

“艺术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 要唤醒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必须让他们感受到美术的魅力。艺术教育的内涵是广泛的, 对学生的艺术教学, 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学校里, 停留在固有的书本知识上, 要大胆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及时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画下来, 记下来。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师要常常教导学生用心去感悟、去表现生活, 唤醒他们对生活的美感。如《雕塑》这节课, 教学提示你为什么喜欢它, 它美在哪里, 放在哪里最美, 要求学生积极发现美, 并学会表达美、学会审美和热爱生活中美好事物。同时在课堂中教学内容上还综合了音乐、舞蹈、文学诗歌等学科知识, 培养学生从发现美、表现美到创造美和追求美的能力及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活泼、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 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我们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 注意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力求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艺术课程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

创新能力在音乐课堂中的培养 第8篇

一、创设融洽的课堂气氛, 培养创新能力

心理学研究证明:在极其轻松自如的环境下, 人的自主探索和体验生命本体的状态最富有创造性和开拓性。因此, 教师在音乐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融洽的气氛, 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学习, 学生才能无所顾忌, 敢想、敢说、敢做, 这就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敞开了大门。如教学歌曲《春来了》时, 我首先让学生听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 拍手律动进教室。然后, 播放一组春的图片, 让学生畅谈春的话题:小朋友, 春天在哪里呢?这一问, 学生可来精神了, 踊跃举手回答。我请大家闭上眼睛, 竖起耳朵听《春来了》的音乐, 比一比, 谁先找到春姑娘。最后, 我启发学生把自己想象的音乐情景, 用各种不同的动作表现出来。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 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不会受到压抑, 他们的创新欲望才会得到萌发。

二、注重多样的教学形式, 培养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课堂教学中, 音乐教师要尽力创设学生喜爱的问题情境, 注重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教学歌曲《摇篮曲》时, 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导言, 用亲切的语调, 请学生欣赏充满温馨爱意的《摇篮曲》, 让学生感受到歌曲抒情、优美的情绪。接着由教师示唱, 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展开想象, 使他们的思绪更加自由自在地驰骋翱翔。听完教师的范唱, 再让学生说一说在听赏《摇篮曲》时产生了哪些联想?学生们畅所欲言, 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妈妈正坐在我的身旁, 摇着扇子, 唱着《摇篮曲》”;有的说:“我想到了妈妈一边用粗糙的手抚摸着我的后背, 一边唱着《摇篮曲》”。最后请学生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并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参与表现歌曲。总之, 教学中, 注重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兴之所至, 乐此不疲, 久而久之, 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能逐步得到培养。

三、设计丰富的音乐活动, 培养创新能力

音乐学习离不开音乐实践。因此, 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设计科学、合理、丰富的音乐教学活动, 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 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音乐、探索音乐和创造音乐。如教学自制乐器——玻璃杯琴时, 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机会, 让学生全体参与, 主动探索。首先, 我把学生分成四个组, 给每个组分别准备了五个玻璃罐、一盆清水、一个舀水杯、一个量水杯、一根小木槌, 让大家先给制作la的那个玻璃罐倒入50ml的水, 再请他们分别制作1, 2, 3, 5, 6五个音的玻璃琴, 最后, 请大家试着用自己制作的玻璃琴为歌曲伴奏。这一过程的活动, 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空间, 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培养创新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 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因此, 在音乐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教师都要用发展的眼光,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尊重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和对比中, 把握其进步与发展, 让学生始终保持兴奋的情绪, 积极学习、思考、想象。如欣赏歌曲《绿色的小兵》时, 我出示课前设计的三张图片:一张荒山图, 一张沙漠图, 一张画了一条小河但两岸没有什么树木, 让同学们一边听赏音乐一边想办法为荒山、沙漠、小河两岸添上绿色。一位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举起了小手, 并轻声地说:“老师, 我可以在它们的上空画上蓝天、小鸟吗?”我及时抓住他敢于发言的时机, 表扬并鼓励他:“你的想象力太丰富了, 请大胆地用你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当他听到老师指出他的闪光点时, 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从此之后, 他放下了思想包袱, 变得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了, 观察力、想象力和表现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器乐音乐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9篇

关键词:创新性人才,教育改革,器乐教学,综合能力

作为素质教育有机组成的音乐教学, 尤其是器乐教学, 必须舍弃一些单一、乏味、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 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鼓励勇于创新, 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 培养出有创造性才能的人。如何在器乐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寻找答案:

一、在器乐音乐教育中,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吸收并运用新式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 构建现代音乐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目前, 在音乐教育领域, 有不少的音乐教育家、演奏家、作曲家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实践, 创立了属于自己特色的音乐教学体系和教学法。在国外最著名的有:达尔克洛兹音乐教育体系、柯达依音乐教育体系、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铃木镇一的才能教育等。他们的这些教育体系或教学方法都是以人为本, 在音乐教育体系原有的基础上, 通过创编一系列有趣的活动, 真正地把音乐和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并在教育的过程中打破传统, 不断激发孩子的创造和表现能力, 积极为受教育者提供一个轻松、活泼、互动的学习环境, 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教育体系为现行的音乐表演技术教育活动提供了一些比较具体的改革方案, 并影响着教师的音乐教育观, 使“音乐表演”由音乐教育的目的转而成为音乐教育的手段;同时影响儿童的音乐发展状况, 使他们在表演技术的同时, 也获得音乐态度和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在器乐音乐教育中, 通过灵活的上课模式、丰富多彩的上课内容、特色艺术活动的设计和参与等, 来提高孩子学习乐器的兴趣, 从而延长学习时间, 达到掌握一种艺术技能和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的能力的目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

1.改革原有的封闭音乐教学模式, 开展灵活多变的上课模式, 开辟一个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现在的教育尤其是校外教育, 必须变革现有封闭的音乐教学模式, 构建以“主体性、创新性”为特征的开放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创新的教与学的氛围,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在实践中学习, 在学习中反思, 营造让学生自主表演的耀眼舞台, 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2.根据乐器学习的特点, 开设与之相关的课程, 既能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 又能提高孩子相关的音乐素养和能力, 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充分的知识积累和准备。

器乐教学属于音乐教育的一种, 主要是指学习一门乐器的演奏技法和掌握操作方法, 从而演奏出优美的音乐。现在大多数的器乐教学课, 比较单一和枯燥, 教师辅导孩子主要学习乐曲的弹奏, 而往往忽略了其他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就好比一条腿走路一样, 它走得再好, 也没有两条腿走得稳。这些音乐知识和技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乐器, 还可以提高音乐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有了这些知识的累积, 在孩子们加以运用后, 学习乐器, 弹奏乐器, 将更加得心应手, 并能在学习中举一反三, 自我创作, 使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成为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必备条件。

3.器乐教师应该经常策划和组织特色艺术活动, 特色艺术活动可以是课内的教学活动的设计, 也可以是课外活动的设计。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 演奏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 也会得到更多来自音乐的启发, 从而开发学生主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器乐音乐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作用和意义

音乐是世界的语言, 音乐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现代社会, 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培养, 尤其是学会一种乐器。通过学习乐器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 培养基本的音乐素养, 进而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 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培养坚忍不拔的精神, 在学习音乐、创作音乐中锻炼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和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 是目前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首要工作, 在教学中不断研究、探索, 重视学生主体学习的重要作用, 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孩子的创新能力, 使孩子能够积极主动地发挥主体作用, 体现出音乐教育的独有魅力, 充分展示音乐给人带来的无限魔力。

中学音乐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 第10篇

一、以人为本, 尊重主观创造性, 注重师生间的互动

较传统教学, 素质教育更提倡以人为本, 改变传统老师以教唱为主的角色,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创造性, 倡导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精神, 以自主式学习激发学生的自尊意识, 以探究式教法开启学生音乐方面的心智, 使其不拘一格, 勇于独创。实现创新教学, 就要勇于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 借用教法的多样性及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改标准下的音乐教学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这就要求我们以人为本, 注重师生间互动, 以新颖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学习能力和兴趣。

在教学中, 应遵循教师为主、音乐教材为辅的教学原则, 灵活运用音乐教材, 时刻关注并注意保持学生的课堂参与,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及时进行正确引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接受程度等巧妙选材, 有的放矢地选择不同风格、不同地域的音乐, 在丰富学生审美阅历的同时, 给学生不同的音乐审美体验。另外, 在授课前, 教师还应结合自己的风格特色及教学大纲的实际要求合理设计课件, 创设合理而真实的音乐情境, 以丰富的人文音乐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兴趣, 使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说唱。因此, 教师在制作音乐教学课件中, 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参与空间, 引导学生自由讨论, 培养学生的独创性。

二、学生创新能力的个性培养

音乐本身就是时间的艺术。在众多的艺术学科门类中, 它的创作自由空间是最大的, 它应该是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和对音乐体悟实践辨证统一的过程, 为更好地创设更加广阔自主的音乐学习氛围, 我在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艺术本身来源于生活, 但它又是高于生活而存在的。营造更加宽广的音乐教学空间, 使学生不断产生对艺术的热情, 融入其中。音乐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特点, 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 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探索、实践的条件, 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 形成个性化的审美兴趣。

每个人对音乐的体悟都会各有不同, 它更具有不确定性, 解释的空间也很大。所以, 面对音乐可以让学生们用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去理解和融入情感, 以此来体现自我的感受和个性。我在音乐教学中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作。要他们每个人都写出一些自己喜欢的、具有自己个性的旋律。填上他们自创的歌词来演唱和表演。类似这样的教学活动,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音乐创作欲望和能力。在上音乐欣赏课时, 我还尝试采用了“师生角色互换”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分组进行赏析作品并讨论, 然后请同学选代表上讲台, 来当一次小老师, 讲讲本课内容的特点, 引导同学用自己的感受去欣赏作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来, 体验课堂互动的乐趣, 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为了突出、加深音乐节奏节拍特点, 我还经常引导学生分组比赛, 打同学们自己创作的具有个性韵律的节奏, 并对表演进行了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评价, 使学生对音乐的突出节奏线条、节奏层次的特点记忆深刻。通过这种自由创作和表演的学习形式, 不仅让学生克服了胆小畏难的性格特点, 更培养了学生相互欣赏和合作的精神, 个性创新能力也在学习中得到了提高和培养。

三、创新能力的发掘

开放的音乐教学模式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应有的教学内容,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都要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理解和体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开创式的学习。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评价中, 教师大多采用让学生唱一首课本上的歌曲的方式来给学生评定成绩, 有的教师甚至凭自己的主观印象给学生打分, 殊不知这样做也许会把真正的音乐天才扼杀在摇篮里。首先, 学生很容易认为音乐课就是唱几首课本上的歌, 没什么意思; 其次, 原始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挥和特长, 使学生对本来喜欢的音乐知识失去兴趣。音乐成绩的评定绝对不可以等同于其他学科的评定尺度, 音乐评价手段的不正确, 就会扼杀学生对音乐学习欲望和兴趣, 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创作欲望, 使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 我积极尝试构建新型的音乐评价方法, 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自评与互评、他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是在教学时结合教学内容, 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表演、习作展示等形式与在某一模块的学习结束时相结合, 对学生作出总体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是教学过程中采用较为准确的形象文字对学生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合作精神等进行评价与对学生在演唱、演奏、创作、舞蹈和戏剧等方面的艺术表现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曲目的难易程度和数量等进行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是学生和教师的自评、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的互评、学校和家长对师生的他评相结合。这三部分综合起来形成了完整的评价, 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音乐和获得创新能力的快乐, 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教无定法, 学无定法。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 积极进行音乐创新教学不仅能够响应素质教育的口号, 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 完善其个人审美能力与志趣, 有助于学生一生的健康向上。音乐教学的创新势在必行, 中学音乐教师应克服种种困难, 在素质教育理念引领下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让学生因学习而快乐, 因快乐而学习, 真正把音乐提至人精神的最高境界。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于细微处增进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是有效而必要的,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求异、求新, 不断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 勤于创新的思维和善于创新的能力。在培养学生想象力、创新能力的前提下, 在完成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 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 启发学生研究问题, 发现知识, 通过音乐课把知识运用于实践, 解决超越现有知识范围的问题, 提高学生发现, 获取新信息, 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

音乐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 第11篇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音乐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和努力实践的新课题。笔者进行了多年尝试,现在把经验总结梳理出来,以期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而音乐教育对创新精神的培养,的确有着其他学科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这表现在:①从人脑结构看,人脑的左半脑是语言脑,右半脑是艺术脑。人的形象思维、创意思维是靠右半脑实现的。音乐开发右脑,并促进左脑的发展。②从音乐的本质看,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审美的教育,通过演唱、演奏或欣赏音乐作品,感受真、善、美的音乐形象,给人的情感领域以无形的巨大的影响。人的创造的动力系统主要由三大要素组成:内驱力、情动力、意志力。情动力在整个系统中起着中间桥梁的重要作用。没有人的感情,就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③从音乐教育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看,十分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音乐形象通常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演奏、演唱或欣赏者,由于兴趣、经历、知识、阅历等的不同,对音乐也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展开联想、想象,进行二度、三度创作,能直接而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音乐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音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陶冶高尚情操,发展创造力,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对人生和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然而,当前音乐的教育在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方面还存在不少弊端。

二、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1.启发想象,唤起创新。想象力是人在过去知觉的基础上构建新形象的创造力。人们在欣赏、演奏或演唱音乐作品时,往往通过音乐想象来重新塑造音乐形象,创造音乐情节,从而更加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审美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以生理听觉为基础,以心理想象为出发点,有思考地听赏音乐,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①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想象中来。②提醒学生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感觉音乐。③提倡独立性思维品质,鼓励他们在听赏过程中独立地感觉音乐带来的震撼,让他们拥有创造的灵感。音乐结束后,让同学们讲出自己的所思所感,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2.设置情境,引发创新。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创设与音乐情境和谐的环境、气氛,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把自己的理解、感觉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创设情境的方式有:①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②妙趣横生的气氛渲染。如在音乐《阳春三月》的实践课中,教师在课堂上设置《集镇的春节》的场景,一时间叫卖声、口哨声、喝彩声、掌声等交织在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还不时地擦出创造的火花。③丰富的电教手段。以实物体会情景,以图像再现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理解教材,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树立自信,肯定创新。每个人都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并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赞许。但在创作时,他们又都觉得音乐艺术是那样的高高在上、神秘莫测,这就大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尝试成功的滋味,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学生对于音乐形象的描述,可能会出现扩大、缩小、重组甚至变形的现象。对此,教师要有求新求异的观念,支持学生的奇异思维,赞成他们的“不标准”答案。可设定一个宽松的氛围,让同学进行论证和反驳,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我们就投他一票,支持他。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得以展现,对音乐的理解也就进一步加深了。

音乐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12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生任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去获取知识和组织知识。教师不可以只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传统的音乐教学是建立在“教师中心论”基础之上的.无论是教材内容的构建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较多考虑教师的“教”,强调以教师为主,学生主要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取知识,他们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创新能力发展受到抑制。新课改理念则强调以学生为本,要求教师从发展的角度看待教材、学生,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音乐产生了学习兴趣,他们就会把学习音乐当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其就会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为他们追求音乐艺术奠定基础。

二、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因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成为了接纳知识的容器。这种做法严重抑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为此,音乐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积极转变自身教学观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富于科学性、新颖性教学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音乐课堂不再是教师说教的讲坛,而是以师生互动为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平台。但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则以被动地聆听、学唱为主,缺乏深入体验与实践活动的机会。这导致他们对所学及欣赏的音乐作品难以形成全面的认识,无法把握音乐作品的主题及蕴含的情感,创新能力的养成更无从谈起。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保持高度注意力的时间最多不超过十五分钟。如果在四十多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未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没有为学生提供参与音乐体验与实践活动的时间和机会,对学生放任自流,音乐教学会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则会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教学也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如,在欣赏《龟兔赛跑》时,首先,我要求学生跟着音乐节奏进行律动。学生无拘无束地跳着、扭着。有的跳迪斯科;有的跳“江南Style”;有的学兔子跳等。这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后,在欣赏和教师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随着音乐模仿龟兔赛跑的动作。最后,引导学生谈一谈本节课欣赏的内容和自身的感受。这样做,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总之,音乐教学的目的不只是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时代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提出问题,并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在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学生树立起学好音乐的自信心,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认知现状研究下一篇:安全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