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复合人才

2024-09-05

“服务型”复合人才(精选11篇)

“服务型”复合人才 第1篇

一、汽车服务业的涵义

世界贸易组织认为, 服务业的本质特征在于其提供产品的不可储存性。汽车服务业则是在汽车产业价值链中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支持性、基础性业务及这些业务的延伸。汽车服务业包括汽车售前、售中、售后三方面的服务。售前服务是指产品开发、设计、质量控制与市场调查等成品出厂前的服务;售中服务是指促成销售的服务, 包括销售咨询、广告宣传、贷款与保险资讯等服务;售后服务是指整车出售及其后与汽车使用相关的服务, 包括维修保养、车内装饰 (或改装) 、金融服务、保险理赔、索赔咨询、汽车租赁、旧车转让、废车回收、事故救援、汽车俱乐部、市场调查与信息反馈等内容。由此可见, 汽车服务业与汽车制造业共同构成了汽车产业。有学者认为, 汽车销售是汽车制造的必然结果, 是汽车制造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 可将汽车销售纳入汽车制造业范畴。就汽车销售过程而言, 更侧重的是营销服务, 不仅仅只是将汽车销售给消费者即可, 它至少包括销售方案的制订、销售方法的实施以及售后的服务等。实质上, 汽车的销售和汽车后产业是汽车服务业的主要内涵。所谓汽车后产业主要是指汽车销售之后围绕汽车所产生的服务产业,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汽车销售企业所提供的售后服务外, 还包括其他市场主体和组织 (统称汽车服务企业) 为汽车提供的各项服务。

二、复合型人才的内涵

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 (或学科) 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复合型的实质是打破学科专业之间壁垒森严的界限, 使学生能够接触和学习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及不同学科的思维方法, 这种复合包括: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复合、多种专业之间的复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复合。复合型人才具有三个特征:一是知识的集成性, 即能够将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基础知识、自然科学类的基础知识以及不同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术知识有机集合起来, 融会贯通, 形成一个整体, 并非简单的知识面的增加;二是能力的复合性, 复合型人才注重多种能力的复合, 主要包括综合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性能力, 即所谓形成复合性能力;三是素养的全面性, 复合型人才要求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和身心素养。实质上, 素养的全面性不仅是复合型人才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 还是将来和现在从事某种工作的基本要求, 更是人成为高素质人, 能够健康生活的必要条件。

三、当前我国汽车服务业发展现状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必要性

当前, 如果把汽车行业进行细分, 汽车销售人才的需求占30%-40%, 技术人员占20%左右, 服务人员也占20%左右。无论哪一种汽车服务人才, 均需是复合型人才。以汽车销售人才为例, 现代的汽车4S店除整车销售外, 还必须担负售后服务、配件销售、汽车保险、汽车维修、汽车保养以及信息反馈等“一条龙”服务。因此, 一名合格的店长不仅要懂得经营管理, 还应懂得汽车技术, 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 善于整合各方资源。即使普通的汽车销售人员, 至少也要掌握管理学和汽车技术的基础知识, 不但要具备销售技能, 还要懂得金融、保险、公关等知识。汽车美容人才至少应当是汽车技术知识与美学、广告设计学的复合;汽车保险与理赔人才至少应当是汽车技术与保险知识的复合;汽车信贷和金融人才至少应当是汽车技术与金融知识的复合;汽车维修与检测人才至少应是汽车技术与管理学知识的复合;二手车评估师至少应当通晓汽车、数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汽车租赁人才至少应当是管理学、法学、汽车技术等方面知识与能力的复合。事实上, 就纯粹的汽车技术人才而言, 复合型人才也越来越受到欢迎。如果汽车研发人才不但具备机械制造、汽车设计等方面的专业技术, 还懂得社会学、美学等相关知识, 那么其设计的汽车不仅技术过硬, 而且外形美观, 功能更具有人性化。事实上,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汽车行业需要的已不仅是专业技术人员, 复合型的人才已成为需求的重点, 复合型人才本身的优势是明显的, 复合型人才已不仅仅是高层次和科学研究的需求, 还成为胜任岗位的一种需求, 更是人格不断完善、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需求。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 当前汽车服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汽车服务人才数量紧缺。据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对部分一、二类维修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中有26.2%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在一线工人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更是占到了38.5%;而二、三类汽车维修企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是农民工、城市普通中学毕业生、转岗择业工人, 这些人员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专业知识缺乏、服务意识不强;在目前国内汽车专营店的从业人员中, 文化层次以中技中专、高职高专为主体, 本科生仅占到5%;技术层次以初级工、中级工为主, 高级工仅占13%左右, 技师匮乏, 且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汽车应用技术、汽车营销服务等专业培训;据统计, 外国汽车行业的从业人员有30%以上受过高等教育, 而我国的这一比例还不到15%。从技能人才来看, 国外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技工队伍的40%以上, 而在我国这一比例仅为3.5%, 远远低于国外水平;在汽车保险业, 大量的汽车保险代理人和估损员缺乏汽车专业知识;二手车评估人员更是缺乏科学的评估方法和规范的管理, 不同的评估人员对同一辆车的评估价格截然不同。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秘书处副主任汤海山指出, “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研发人才缺口50万, 维修人才缺口80万, 未来5年汽车人才全面紧缺, 包括汽车研发人才、汽车营销人才、维修人才、管理人才等;上海在未来10年内将需要6万以上汽车人才, 15年内将达到10万以上, 其中大部分为汽车服务人才, 但目前这类人才还不到2万。

四、加大汽车服务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 加大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改革力度

加大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力度关键是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过程的改革。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是以课程体系为基础, 通过构建基础课、专业课、必修课、选修课来充实专业人才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辅以实践教学提升其能力。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是比较成熟的, 也是已开设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30多所高校普遍采用的。然而, 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是建立在单一学科和专业基础上的, 没有实现跨学科和跨专业这一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其最重要的变化是增设了复合型的课程, 如汽车保险、汽车金融等, 暂且不论这些课程是否存在适格的师资, 就是在课程教学中这些知识也难以做到复合, 要摒弃这样的误区, 即开设了一些跨学科和跨专业的课程, 所培养的人才就是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将不同学科、专业的知识融会贯通, 应用于实际, 跨学科培养是复合型人才的基础。例如, 北京大学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按类招生, 学生经过一、二年基础课学习后分流, 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专业;浙江大学在招生中突破“学院”界限, 学生两年内可在全校所有工科专业中自主选择主修专业并鼓励交叉学习修读第二专业和进入本硕或本博连读一贯制培养。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可以借鉴以上做法, 统一按汽车类招生, 在人才培养中一、二年级进行通识教育, 并打通管理类、汽车类的课程体系, 在高年级可自主选择汽车营销、汽车服务工程、车辆工程等专业并鼓励修读第二专业或双学位, 同时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语言学、文学与艺术的选修课程, 以加强对不同而又相关学科领域知识的学习, 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

(二) 加大汽车企业对汽车服务人员培训的力度

一些大型的汽车企业如东风、一汽、上汽等非常重视对汽车服务人员的培训, 尤其是对汽车营销人员的培训。一些汽车保险和金融公司往往具有自己专门的培训师, 从汽车专业招进人才后进行保险知识和金融知识的培训, 随着国家政策法规的不断变化, 这些培训具有持续性。然而, 在汽车服务人员的培训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比较注重业务技能的培训, 往往忽视人的道德素质、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训;二是不够均衡。汽车营销、汽车保险等方面的培训较为重视, 但是汽车维修、二手车交易、汽车检测、汽车美容等方面的培训比较缺乏, 尤其是小型的维修企业人员, 更是难得有培训的机会, 大多数汽车维修人员仅停留在“换件”的水平上, 缺乏诊断的能力;三是培训的效果不甚理想。一些培训由于是企业自己组织的, 受培训人员往往因为工作忙等原因不能参加培训或者培训不够认真, 企业所请的培训师, 有的对企业不甚了解, 有的缺乏实践经验, 有的缺乏理论知识, 培训的效果受到影响。针对以上问题, 可通过产学研合作密切高校与汽车企业的联系, 加大汽车服务领域的合作, 企业充分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对企业服务人员进行培训。

(三) 加大政府对汽车服务人才培养的政策扶持力度

汽车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 扶持的一个主要体现就是人才培养上的扶持:一是在政策上赋予汽车企业培养汽车服务人才的义务。汽车服务人才是复合型人才, 也是应用型人才, 只有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实习与实践环节, 才能培养出市场需求的人才, 且复合型人才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能力的复合, 在汽车企业中实践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当前一些汽车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和实践, 显然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二是指导汽车服务业协会开展工作, 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培养汽车服务人才。汽车服务协会作为自治性的组织, 有权利制定职业道德规范, 建立进入与淘汰机制, 有权制定行规, 有义务组织汽车服务人员培训。当前我国汽车服务协会机制不够完善, 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一些地方还没有建立相应的汽车服务协会, 如汽车修理业、美容业、二手车评估业等尚未建立自己的行业组织, 汽车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大多单干, 缺乏交流, 组织培训和提高的机会较少。三是进一步规范汽车服务业的发展, 通过相应的规章规范汽车服务人员的行为。政府可通过相关的规定, 建立行业准入制度、继续学习和培训制度、处罚制度, 规范和引导汽车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行为, 要求其不断扩大知识面, 更新知识, 提升职业道德素质, 开展公平竞争, 促进汽车服务业科学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汽车服务业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 然而我国当前的汽车服务业却面临着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汽车服务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相对匮乏的局面。文章通过对复合型人才涵义的阐述, 分析了汽车服务业为什么缺乏复合型人才, 对应当如何培养汽车服务业的复合型人才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汽车服务业,汽车后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戴建国, 尹飞鸿.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9 (6) .

[2]、马春玲.对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思考[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4) .

[3]、辛涛, 黄宁.高校符合型人才评价框架与特点[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8 (6) .

[4]、周立迎, 梁昱.汽车服务工程人才现状与培养模式分析[J].贵阳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3) .

建设复合图书馆需要复合型结构人才 第2篇

(衡水学院 图书馆,河北 衡水 053000)

摘 要:文章分析了复合图书馆的概念、内涵、实质特征,指出复合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存在的主流形态;探讨了目前图书馆人才现状,并提出了建设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必要性和有关措施。

关键词:复合图书馆;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XX)02—0148—02

目前,图书馆正面临着两种发展现实,一方面,以纸质文献为主要馆藏的传统图书馆呈繁荣发展的态势,而另一方面是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所带来的以数字化资源为馆藏的数字图书馆的迅速发展,并成为现今发展之热点。于是出现了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并存发展的局面,对这种现象,人们用复合图书馆(Hybrid Library)一词进行了概括。 复合图书馆的概念与提出

复合图书馆(Hybrid Library)是近几年才在图书情报专业词汇中出现的。英国的图书馆学专家苏顿(S.Sutton)最早使用“复合图书馆”一词。1996年,他在一篇题为《未来的服务模式与功能融合:作为技术人员、著作者和咨询员的参 考馆员》的文章中,将图书馆分成连续发展的四种形态:传统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复合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

面对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图书馆处于复合时代,它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并存发展的“新旧结合体”。其实质内涵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走向内容更丰富,技术更先进,服务更广、效益更好的图书馆新时代。

复合图书馆人才角色定位

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随着缩微形、声像形、机读型文献,可视会议、数字图文传递、推送技术、数字扫描、数字相机、触摸视屏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基于信息的电子、信息技术涌入图书馆,给图书馆人在掌握新技术、尤其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服务的技能方面,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专业人员的角色应做如下定位:

2.1 信息资源的管理者

无论对传统的纸质资源还是对现代化的数字资源,都应利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序的管理、加工和再生产信息,向用户提供快捷、高质量的信息,成为信息资源管理的专家。

2.2 信息分析与组织者

面对大量的文献信息进行筛选和优化工作,分析处理原始信息,剔除过剩、低质量的信息,研制各种数据库,编制 网上的二次、三次文献,制作出具有高附加值的信息产品,成为信息海洋的组织加工专家。

2.3 信息提供与传播者

面向现代化、多功能、开发型的信息系统,应用计算机技术,使提供的信息服务手段自动化,进行检索服务、定题服务、查新服务、跟踪服务、提供“知识单元”和以“主题”为单元的服务,成为名副其实的信息提供者和传播者。

2.4 信息利用的导航者

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员,帮助用户从众多的网址中择取质量可靠、登陆方便、界面友好的信息员,以“书签”和特色网页制作形式收集和推荐网络信息资源,提供详尽的网络导航服务,成为资深信息导航员。

2.5 信息知识的培训者

为网络用户提供培训,内容包括书目检索、数据库检索、文献信息检索,网络信息管理、指导用户获取各种信息的途径和方法,提高用户的检索技能,成为网络信息知识传授者和培训者。 当前图书馆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3.1 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3.1.1 人员结构不合理。由于图书馆社会地位低,收入存在明显差异,受约束性大,继续教育难,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技术落后等原因,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及人员结构不合理 等人力资源配置问题,严重阻碍了图书馆向复合型图书馆转化的进程。

3.1.2 知识结构不合理。目前,图书馆大都存在工作人员知识结构老化、思想观念陈旧,学历结构偏低、专业素质不高的情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多”与“少”。①相关专业毕业的多,图书情报专业的少。②函授、自考专科毕业的多,正规院校毕业的少。③文科专业多,理科专业少。④基础性专业毕业的多,有关现代信息技术毕业的少。⑤图书馆员有目的分层次参加继续教育的少。⑥高学历人才少。⑦管理人才少。

3.2 忽视职业道德,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缺乏

社会对图书馆缺乏应有的重视,图书馆工作人员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繁琐的日常工作导致工作人员心理失衡,进取心不强,缺乏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3.3 开发重视不够,继续教育意识淡薄

一方面,图书情报教育重理论轻实务,专业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目标性,许多毕业生由于理论与实践脱节,适岗能力差;另一方面,管理者人才保值、增值意识淡薄,对人才的开发缺乏长远目光,不能主动去了解馆员的发展需求。

3.4 人才流失严重,总体素质偏低

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管理体制的滞后很大程度上引致 了人才的转行,跳槽等途径的流失。不少图书馆能开展高层次信息服务工作的人屈指可数,大部分从事传统图书馆业务的工作人员受自身综合素质的局限,对新形势下的图书馆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复合型结构人才的培养

我们通常理解的原始意义上的“通才”与实际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有所不同,两者的内涵和实质有必要重新认识和加以区分,笔者认为,前者突出的是图书馆员个体,而后者强调的是整体,即整个图书馆人员队伍;要建设复合图书馆,只依靠馆员个体具有渊博的知识,是博学多能的通才,其一是片面的,其二是有一定难度和不切实际的。业内专家认为,复合图书馆人才既精通图书馆学知识,又了解计算机和网络等相关学科知识,能熟练掌握图书馆的业务工作技能,还要至少精通一门外语。还有文献罗列了馆员复合型知识结构内涵:一要懂政治理论,有较高的马克思理论水平;二要精通图书馆学和信息管理学;三要懂管理科学;四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甚至多门外语知识;五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六要懂公共关系学;七要懂科技知识;八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九要懂情报学、科学学、传播学、古汉语;十要学习自己本专业以外的一、二门其他专业的知识等等。要达到这个要求、个体需要克服工作忙碌、精力有限、时间紧等具体困难,利用业余时间努力自觉,不断完善自己的结识结构,全面提高 业务素质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应从图书馆整个团体队伍的建设的角度,通盘考虑,以“复合”的思想理念和功能需要来调整人员结构,逐步形成“复合型”结构的人才队伍。以往,人们似乎忽略了这个问题,过多地强调个体的努力,使其成为“复合型”的通才,忽略了团体人才结构的配置,而实际上,我们平常提到“复合型”人才应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指馆员个体应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二指图书馆从业人员应是“复合型”结构的人才队伍。后者才是我们要重点解决的。

4.1 转变观念,领导上加以重视,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陈旧的观念只能维持图书馆在传统意义上的运转,单纯的守摊、借借还还、工作人员单一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复合图书馆发展的需要,领导应从思想上加以重视,严把进人关,逐步改善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构成,提高图书馆人员整体素质。

4.2 重视人才的引进,完善引进人才机制

目前,一些图书馆既懂图书馆业务又精通计算机的技术人员极为匮乏,图书馆要持续、健康发展,仅靠原有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是远远不够的,引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是最经济也是最为便捷的选择。

4.3 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培养和挖掘现有人才

在加强图书馆硬件建设的同时,完善用人机制,充分发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引进竞争和激励机制,使不同层次的馆员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就学校教育而言,图书馆专业设置应进行结构性调整,由培养“个体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通才”转变为培养“集体复合型人员结构的专才”。具体地说,就是图书馆专业设置时要在完善旧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以适应社会需要。应根据社会发展多元化的特点,采取主动出击增设新的专业方向,设计新的课程内容。这样既保留和发展传统专业,又创新和建设现代专业,这在复合图书馆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地位的提高,要求图书馆人不断地充实业务知识,了解边缘科学和前沿科学发展的动向,掌握必备的外语水平,来适应全球化、国际化信息资源服务,最主要、最关键的是系统掌握电子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复合环境下的图书馆组织管理和建设,应多注重人的培养、注重人的投资,把图书馆人培养成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正祥.复合图书馆思想论[J].情报理论与实践,XX,(4).

[2] 黄宗忠.论图书馆转型期及其任务——走向图书 馆新时代(上)[J].江西图书馆学刊,XX,(3).

[3] 吴震.复合图书馆组织管理与建设[J].情报探索,XX,(3).

[4] 胡翠红.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配置问题及对策研究[J],XX.

[5] 单晓红,徐长涛.复合图书馆的队伍建设[J].科技信息,XX,(8).

复合型人才 第3篇

当上主任的李福财侍候的第一任局长喜好打麻将。李福财陪一正两副三位领导外出开会考察时,局长想打麻将,可李福财不会玩,三缺一,局长干着急。为了弥补这一短腿,李福财忙里偷闲,勤学苦练,终于练就了一手高超的麻技,吃上家、臭下家,关键时刻还能给局长点炮呢。

第二任局长爱喝酒,几乎每天中午晚上都得喝上半斤白酒。有客人时局长和客人一块煮酒论英雄,没有客人时,局长就让李福财陪着喝几杯。局长还没喝好呢,不胜酒力的他倒趴到了桌子上,还得让局长操心通知司机把他送回家里。听人说酒量可以后天开发出来,趁局长去省委党校学习的空儿,李福财和哥们儿有事没事就在一块喝酒,有时早晨在家还喝一杯呢。半年后,局长学习回来了,在接风宴上,李主任喝了四杯白酒竟没有趴下,局长高兴地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李主任侍候的第三任局长既不喜欢打麻将,又不爱喝酒,最大的爱好是唱歌。李主任专门去学校找到了当音乐老师的高中同学,向他请教唱歌的技巧,晚上下班又一个人跑到歌厅唱歌。后来他陪局长去歌厅时,也能有模有样地唱上几首了。

李主任服務的最后一任局长爱好广泛,喝酒打麻将唱歌样样在行。局长领着李主任外出招商引资考察时对他的表现很满意。局长逢人便说,李福财是复合型人才啊,咱们搞招商引资就得陪人家老总喝好唱好玩好啊,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是局里的后备力量啊。

一名副局长退休了,在局长的大力举荐下,李福财作为复合型人才当上了副局长。不懂什么业务的李副局长每天的工作就是三陪,陪上级领导,陪招商引资客人,陪兄弟单位朋友,陪酒陪玩陪唱。

谁知好景不长,局长和另外一名副局长因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收受贿赂被判刑了,李副局长也因工作不作为,被组织部门撤去了副局长的职务,成了副主任科员。

新上任的局长大刀阔斧进行人事改革,全员竞聘上岗,没有科室聘用只会喝酒玩牌唱歌的李福财,只得到一楼收发室当上了收发员。

背后大家经常开玩笑说,咱们局里的唯一的复合型人才成了收发员,这是人才浪费啊。

(陈胜娣荐自《新民周刊》)

责编:Ester

“服务型”复合人才 第4篇

一、培养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环境下复合型档案管理人才的重要性

(一) 网络环境下培养档案管理复合型人才, 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各类新型人才的多层次需求。

新的环境下, 培养复合型档案管理人才已凸显出以下特点:一是具有扎实功底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 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新问题的能力;二是具有较高实践经验和开拓创新能力, 能够适应社会网络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大环境。因此, 深化改革传统的档案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已成为促进现代社会档案事业不断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 网络环境下培养档案管理复合型人才, 是促进档案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

由于档案管理工作既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工作, 又是一项管理服务性工作。这就要求在加强专业知识培养教育的同时, 注重现代化档案管理知识的不断更新。

二、培养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环境下复合型档案管理人才的要求

中小企业是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力量, 在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人群、促进科技创新、改善民生等方面,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力扶持和服务中小企业, 引导其又好又快发展是富国强民的重要举措。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就是依托全省中小企业产业布局和发展现状, 从中小企业实际发展需要出发, 以省级服务平台为龙头, 以重点市、县窗口服务平台为支撑, 以产业集群、创业孵化基地服务平台为基础而建成的服务信息畅通、服务设施完备、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资源共享、服务项目品牌、服务效果显著的平台网络。该项目在组织实施过程中, 通过中小企业平台的在线服务系统、呼叫服务系统、平台网络运营管理系统、共享数据中心, 为全省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专业化服务。由此形成的大量第一手原始档案信息资料, 在收集、整理和提供利用服务等系列工作中, 档案管理人员在具有较强的档案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 还必须掌握与平台建设项目相关联业务的广泛知识, 在掌握现代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前提下, 借助网络平台, 为档案的需求者提供查阅和参考服务, 发挥档案的利用价值。

三、培养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环境下复合型档案管理人才的措施

(一) 转变以往的单一专业结构教育培训方式, 积极探索和借鉴各学科领域先进、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

一是要按照国家档案事业对高素质复合型档案管理人才的需求, 在培养模式上, 不断创新, 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能够应用现代网络环境下的培训方法和手段, 培养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二是要定期拓展外出学习和调研的层次和规模, 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练就过硬的业务技能。三是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有扎扎实实的业务功底, 又要不断提高综合业务知识和技能, 同时, 还要具备高标准的管理水平。能够运用档案学科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技术来指导和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逐步实现由单一专业型向多项复合型人才的转变。

(二) 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及档案管理软硬件设备的操作培训, 实现档案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

在保证档案管理操作现代化和高效化水平的前提下, 掌握科学合理的计算机档案管理软件系统, 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存档、检索和利用服务工作, 提高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

(三) 定期利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通过运营管理系统和共享数据中心系统, 做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环境下档案管理人员的现代网络技术培训工作。

利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拓展档案的利用范围, 实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信息资源的共享, 是做好培养复合型档案管理人才工作的最终目的。网络环境下档案工作取得的社会效益最终也将体现在为档案使用者提供利用服务方面。此项工作同时也是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和综合业务能力提高的过程。

(四) 加强档案信息化及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培训工作。

“复合型”外语人才受热捧 第5篇

在北京许多高等院校里,一些专门针对外语专业学生的小型招聘会、企业宣讲会已经开始陆续举办,外语专业应届毕业生也热火朝天地奔赴各种面试活动,以期在6月份毕业之前能获得理想的工作机会。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单纯的外语能力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单位开始重视学生除外语之外,是否具备其他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

与此同时,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学生实际的外语听说能力,希望学生可以真正地用外语进行交流。

就业指导专家建议外语专业的学生:“语言只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学生一定要重视其他专业的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复合式人才。”情况调查

记者采访时发现,外语类学生的就业面很广,大部分同学都对就业方向有规划。同时,应届毕业生的自我定位也趋于理性,“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已经被很多应届大学生接受。

做驻外记者实现人生理想

张雪阳是英语系大四的学生,她向记者表示:“我从小的理想就是做一名驻外记者,我的一个学姐现在已经成为新华社驻英国的记者,她给我讲了很多采访中发生的故事和趣闻,让我更加坚定了我的理想。”

张雪阳说:“我知道自己离做一名合格的记者还有差距,更不要说能独当一面的驻外记者了,可是我对自己的外语水平有信心,我希

望能获得有驻外机会的媒体的实习、工作机会。我有决心从基层做起。”

进外企工作“全外语面试不容易”

胡丹是日语学院大四的学生,她说:“我希望毕业后可以到外企工作,外企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和福利政策比较吸引我。”

胡丹参加了校园招聘会,她向记者表示:“现场进行的全日语面试确实让我有些没有准备,企业的负责人不太关注我的简历上有多少证书,而是直接通过日语面试来检测你的日语口语及听力水平。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真的很重要!”

企业声音

走访各类招聘会时,记者发现很多企业在招聘简章中特别提出“要求较高的外语听说能力”。其实,很少有企业专门招纯粹的外语翻译类人才,大部分企业都是希望有语言专业背景的学生可以胜任诸如“公关类”、“销售类”的职务,这就要求学生在学好自己本专业外语的同时,还要了解一些其他的专业知识。

“学生的外语水平我一听就知道”

王女士是国外某著名汽车品牌的HR,她告诉记者:“我们公司很需要具有较高水平的外语人才。我在招聘时发现,现在的学生很愿意在简历中罗列各种语言等级证书。但在实际的工作中我发现,证书并不能代表该学生真实的语言水平。有的学生证书很多,可是真正用外语交流的时候却障碍很多;有的学生虽然没有什么证书,却有很强的语言运用能力。”

王女士还表示,在招聘会中,企业往往会采用直接外语面试的方式,来检测学生的实际水平。王女士提示广大学习外语的同学:“你的外语水平如何,面试官和你一聊天,就马上能听出来。学外语一定不能只会做题考试,一定要多听多说,提高自己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外语只是一方面,我们更看重整体素质”

记者在招聘会走访时发现一家苏州中日合资食品企业的招聘广告,开头有着这样的要求:“必须有驾照(入职前考取即可),有较强的与人沟通能力,可以适应出差工作。”对外语的要求则写在后面:“有日语N1证书(日语能力等级考试1级)者月薪加500元。”记者以应聘者的身份向该企业在招聘会上的负责人了解情况,该负责人并没有过多地询问记者的外语水平,而是着重询问记者是否对食品行业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考查了记者遇到困难时的反应能力。该负责人说:“我们公司是一家合资企业,除了你的外语能力外,我们更加看重你与人交流的能力,同时,你需要掌握开车等基本技能才能胜任这份工作。”

专家建议重视锻炼外语听说能力

某外国语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孙新辛主任告诉记者:“学习外语的学生如果想以语言优势找到好工作,就一定要把自己的专业学精。现在学外语的人很多,可是能真正用于实践的人就比较少。所以学习外语的同学一定要在大学期间付出更多的努力。”

同时,孙主任表示:“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自己听、说能力的提高,因为这两方面的能力是企业最需要的。只有真正提高外语交流能力,才能在应聘时展示出强大的竞争力。”

“双料”人才更走俏

孙主任向记者强调:“外语,归根结底就是一种交流工具。外语之所以能够比其他专业有更广阔的就业空间,是因为它能够交流、传播不同信息的能力放之四海而皆准,适用于各个行业。但现如今,绝大多数的外语学习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许多人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甚至在就业机会到来的时候,与之擦肩而过。”

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 第6篇

1 目前翻译人才培养的问题主要包括

(1) 翻译教学脱离实践, 语言技能不能有效服务与经济建设和社会生产。对于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 外语界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存在长久争议, 既没有对翻译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等达成共识, 也没有成文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文件;教学时间有限、开设课程有限、学生的翻译实践机会也有限, 结果导致学生既不具备较好的翻译能力, 也不具备从事翻译研究的能力。现有的课程设置以输入技能训练为主, 无法满足学生迫切运用英语交际和就业的需要, 更不能帮助学习者参加工作后盘活多年积累的语言知识。现有的教学方法过于依赖单项技能训练, 既悖于语言运用真实性原则, 又不接轨未来职场实际需要。翻译方向毕业生往往选择在国家机关、各类涉外金融机构、商务管理公司、专业翻译机构、出版新闻、旅游等部门就业, 承担商务管理、商务翻译、外贸洽谈、经贸文秘等工作;此外, 也有在学校和语言培训中心及科研部门等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除了就业, 英语专业的学生出国的机会也相对较多。对于本地企业来讲, 英语毕业生仅凭借英语专业的语言基础, 很难轻松地融入到其他专业的翻译交流中。因此, 语言技能和生产实践不能有效接轨, 即使英语专业的高材生也不能或不够胜任冶金、钢铁、物流、运输、化工、机械等企业的翻译工作。

(2) 企事业单位专业翻译短缺, 熟练技术人员遭遇语言交际障碍。河北省现代企业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通过全日制、函授、在职进修等多种形式逐渐取得大、中专文凭, 大多数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在各行各业的生产实践中, 他们是企业的骨干, 但是在企业开放和对外的进程中, 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翻译能力的极大反差日益凸显。在改革开放过去几十年里, 大多数企业从事外事活动时外聘翻译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 由于专业从事企业翻译的高水平人才稀缺而且分布不均, 高校教师往往成为企业对外交流的最后一根稻草。近几年来, 我省一些大中型企业开始寻求从企业内部培养和选拔专业翻译人才。然而, 对于企业的技术人员而言, 翻译的语言技能成为一大障碍。

从校、企两方面看可以得出结论,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对外的交流和合作, 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翻译人才既懂语言又懂专业。

2 复合翻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地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服务经济发展;高校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要服从和服务于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

翻译人才培养的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双语转换技能、扎实的人文社会及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的应用复合型的翻译人才, 它不仅强调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知识面还重视语言能力和翻译技能。培养一般性复合型通用翻译人才, 学生需具备比较扎实的语言、文化、政治、经济、金融、外贸、科技、艺术等基础知识, 较强的语言转换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能胜任相应跨文化语言文字交流工作。因此, 翻译人才的培养要遵循现实性、实用性、多样性、前瞻性的结合, 在加强翻译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 加强学生的翻译实践与创新能力。

3 翻译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

教育发展的源泉来自于教学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来说是根本也是动力。复合翻译人才培养成功的关键来自于翻译教育改革, 其根本就是调整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 要充分认识到学科系统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从而确保外语专业学生成为高校合格的毕业生。

在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上, 应注重“从基础到专业”的培养模式, 一方面培养扎实的语言基础;另一方面突出相关专业的特点, 以满足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课程设置上, 必须注意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 包括教学内容的制订和教学材料的选取。应当配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课, 可以设立翻译核心课程的同时, 突出选修课的定向特色。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要有衔接和传承关系。与此同时, 加强翻译实践环节的教学。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务必结合办学实际, 有的放矢, 服务地方经济特色。

在翻译课程体系中, 可以采用“四位一体”的模式, 即语言基础, 翻译技能, 专业选修课和翻译实践。此外, 还可以自主开发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用性课程结以满足经济发展实际需求。

在教材建设上, 要遵循覆盖从理论到实践, 从笔译到口译等多层次的系统性原则;要遵循从文学翻译到外事翻译、法律翻译、新闻翻译等多学科的多样性原则;还要体现针对不同对象和领域的多样性、创新性和真实性原则;可以开发具有趣味性或较高实用性的系列翻译教材。应用翻译专业教材应结合地域特色反映岗位特点和知识需求。同时丰富的网络资源也应列入到教材建设之中。教材内容应涉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紧缺的专业, 国家和地方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以及不断出现的新兴领域。

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互相作用, 地方本科院校能为区域经济对外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以及科研支持, 同时区域经济能为地方本科院校提供翻译实践锻炼平台, 这种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促使经济可持续发展。不断从理论和实践上改革和创新教学研究, 对高校提高翻译教学质量、促进翻译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尤其是对地方高校进一步探索如何以职业为导向进行翻译专业本科的翻译教学、最终服务地方经济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摘要:目前经济高速发展中兼具英语能力与专业知识的复合外向型翻译人才紧缺, 一方面翻译人才培养脱离实践;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熟练技术人员语言交际存在障碍。因此, 应基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明确定位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目标, 规划课程设置与改革教学, 从而培养高素质的紧缺的外向型翻译人才。

关键词: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1]胡冬宁.高等院校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的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 (6) :41-42.

[2]马艾云.提高成人英语培训课堂效果的探索[J].成人教育.2012 (1) :105-106.

[3]王银泉.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微[J].外语界, 2008 (2) :20-26.

化工企业需要复合型人才 第7篇

化工行业是个讲究资历与积累的行业, 在这里很少能有人遇到什么“一飞冲天”的特别机遇。化工类专业毕业生要努力成为企业青睐的复合型人才, 才有可能受到青睐。

目前, 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都有一个共同的发展特点, 就是大举收购兼并, 扩大规模、提升盈利能力, 加强竞争力。中石化、中石油等国资委旗下的巨头其战略也是走出去, 到国际市场去挣得一席之地。无论是外资化工企业在华大举扩张还是中国化工巨头的国际化战略, 都需要大批具备国际背景、又熟悉中国市场的专业人才。比如, 专用化学品已经成为化工行业重要的发展方向, 全球500强的外资化工企业都在华有业务, 或独资或合资, 如巴斯夫、阿克苏、陶氏化学、拜耳、道达尔、道康宁、美孚石油、壳牌等。

化工类专业毕业生要成为企业青睐的复合型人才, 最关键是在于如何取得化工技术以外的教育背景和从业经历。除了传统的化工生产、工艺、研发、质量检验等化工专业性人才外, 物流、法律、环保、项目管理等“边缘性”人才的招聘比例大大提高, 有时甚至超过了化工专业人才的招聘量。这些人才要求懂一些化工知识, 但更要求对本专业精通。

如果在你的职业规划里, 是想成为一名化工+物流复合型人才, 那在选择实习单位和岗位时, 就可以争取一些物流方面的实习机会、用人单位, 尤其是化工企业在招聘物流职员时, 你比物流专业的毕业生更有吸引力。

当代大学应培养复合型人才 第8篇

一、当代大学教育的目标

当代大学要从心理、知识、能力、思想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使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大学阶段的教育模式应该遵循教育的目标。

二、当代大学教育的任务

1. 心理准备。

心理准备包括的面很多, 比如大学生如何应对从高中或职业高中等层次的学习生活到大学生活的转变, 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 怎样快速地适应并投入其中;如何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同学间甚至是与老师间的矛盾;如何面对青春期男女生间的关系;如何面对所学习的专业很可能与将来从事的工作不对口、面试过程中屡屡碰壁或者发出去的简历从此杳无音讯;如何面对社会上的多种不合理现象;如何面对自己很可能无能为力的事情……以上所谈到的都是作为学校、作为老师应该重视的头等大事, 甚至比教学还要重要。道理大家都明白, 因为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前提, 也是将来走向社会、良好地融入社会的前提。以上提到的种种问题也都是我们教育学生的有利时机。这不只是给学生开两次会或讲座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更需要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全员参与的。我们自己首先应该有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才能去影响身边的每一位学生, 这种教育可以是一个很小的行动, 可以是几句简单的话语, 可以是自己面对困难或尴尬时的一个微笑……总之我们要把这种无时不在的教育贯穿到学生在校的每一个时刻。目前, 学校发生暴力、自杀等事件不足为鲜, 所以这里我想重点谈谈大学期间应强化挫折教育。当代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 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 遇到问题不知如何正确地面对, 先来看几个案例。案例1:中国政法大学校园发生一起严重暴力事件。该校一名男生闯入课堂, 刀砍授课教授, 后者不治身亡。不能等事情发生了, 采取简单的开除学籍等处分。案例2:浙江缙云县盘溪中学女教师潘伟仙因学生丁某逃课上网, 准备去丁家家访, 但丁某因为怕老师家访, 竟将潘老师骗至山上后掐死。案例3:还有一起案件发生在山西朔州, 朔州二中一名入学不足一月的男生, 在教室里手持利刃, 将值班老师郝旭东刺死。从媒体的评论可以看出, 大多评论者都指出了这种现象的发生是由于教育体制的弊端或者是社会缺乏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的良好的教育环境。现代社会, 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 对学生的教育越来越功利化, 那些所谓的“差生”在学校和家里都得不到尊重和认可, 长此以往, 这些“差生”就会成为“问题学生”, 发展到严重的情况时, 就是使他们的精神扭曲、人格不健全。当今学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就业, 训练学生的各种技能, 取得各种技能鉴定证书, 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又有多少?当学生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 往往表现出来的是心智不成熟、处理问题的能力差、冲动而不计后果。当然, 这不仅是学校单方面就能解决的问题, 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教育, 如果我们都做到“以人为本”, 真正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信“问题学生”会越来越少;我们的教育应该使大学生要学会把握自己。把握自己, 就是让自己明白, 任何人的成功都没有捷径, 一切胜利之花, 无不靠汗水辛勤地浇灌。把握自己, 只要方向不错, 何惧山高路远;只要心灯不灭, 何惧长夜漫漫。把握自己, 就是让自己明白, 你不是太阳, 世界不会围绕着你转……是一片秋叶, 就尽力渲染一片金黄;是一块砾石, 就尽力铺平前方的坎坷。

2. 知识准备。

在当代大学中应该教给学生什么知识呢?学生在大学学习开始之初都选择了自己喜爱的专业, 但就现在的大学生毕业时的专业对口率来看, 有不少大学生选择了跨行就业。那么, 我们不得不思考, 这样的大学教育对学生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作为教育者, 又应该在大学期间教给他们什么知识呢?所谓的知识就是语、数、英、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吗?就是那些抽象的、用于应试的数学公式吗?就是为了通过托福考试而要死记硬背的单词、语法吗?……当然不是, 作为教育者, 应该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的本质是用来陶冶性情、开启心智的。就像一位数学家说过, 数学是美的。其实很多领域的知识都是相通的, 都有着其丰富的内涵, 同时都是很美的, 它们都可以开发我们的心智。而我们当今的教育, 确实为了实用、求职等, 太功利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 更多的是高分低能、平淡而肤浅, 没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懂得了知识更为深刻的含义与意义, 教师和大学生应该开启更高层次的学习大门, 从而使自己走得更远更高。

3. 能力准备。

当代大学应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1) 创新能力。当今科学领域和产业界十分注重创新, 而且创新必须为实践服务。美国一著名企业家刚开始是一小厂老板, 在短暂的八年时间里他成为世界有名企业家。为什么有这么大转变, 原来他一直鼓励员工们不断创新, 而且用资金奖励那些员工, 就这样他的公司逐渐壮大起来, 他也成为企业界的泰山北斗了。可见, 一个成功人士要具备创新思维很简单, 但就要看创新能否为实践服务。牛顿因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莱特兄弟看见小鸟发明了飞机等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表现。他们都是很平常的人, 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 即比正常人思考得多, 有新意, 可见创新思维对一个成功人的重要性。各种能力的培养最终要靠合理的教育体制和政策的支持, 更需要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不断学习先进科学的教育观和发展观, 开放思想, 通过设计组织各种教育活动来实现。 (2) 实际动手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上也体现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面对问题时学生是否愿意主动动手去解决、去尝试。这是一个人、一个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所具备的一个重要能力, 在实际学习生活中, 有的人总是眼高手低, 不愿意自己动手去实践, 往往失去很多学习的机会。 (3) 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和社交沟通能力。语言表达在与人合作和社会交往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强, 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都会有很大的优势。大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在合作中良好地沟通, 不以自我为中心, 就可以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是离不开人际交往的, 而这些都离不开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和社交沟通能力。 (4) 随机应变能力和独立处事能力。实际上是指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大学生应该学会不断地锻炼自己的处事和应变能力, 这样才能积累经验, 使自己慢慢地成长起来、不致于走弯路。 (5) 具备吃苦耐劳的能力。在当代大学生中, 普遍存在在学习生活中不能吃苦、盲目攀比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学生没有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不知道自己将来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自己应该怎样才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因此, 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没有足够的动力。表现出来就是学生不具备吃苦耐劳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这是在后天的实践中养成的。

大学和企业的人才供需出现了明显的矛盾。要解决人才供需矛盾, 应是改革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以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复合型人才即多功能人才, 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 他们能够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

摘要:现在大学人才供需脱节的问题非常突出。本文提出当代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复合型人才, 以适应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 培养复合型人才要求当代大学从心理、知识、能力、思想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是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关键词:当代大学,培养,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复合型的英语人才的培养 第9篇

高等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为经济建设输送有用的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最初的单一的英语专业知识或者基础技能型的人才, 都很难以满足社会的要求了。从工作的本质和实用性来看, 社会明显更需要应用性和实用性更强的英语人才。原本, 从交际角度来讲, 只有应用性才能充分体现英语的使用价值。应用型的人才需要有坚实的语言基础, 需要有扎实的听说读写的技能, 需要能自由地使用语言来进行交际, 从而达到社会及工作的真切需求。其实, 在实际的工作中, 对于人才知识结构、应用能力、综合素质的要求是极高的。真正的复合型的应用型的英语人才才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 这也就正是高校要努力培养的社会所需的人才。

1 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应与专业、职业岗位相结合

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与市场的专业及岗位设置相结合。也就是要培养出职业的技能型的、应用型的职业英语人才。即商务英语人才、旅游英语人才、法律英语人才、医用英语人才等。职业英语人才应该说是要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的行业英语人才。这些人才的共同点是都要有英语作为基础的语言平台, 同时还要具有专业的知识。总而言之, 实用性是职业英语人才的最大特点, 也应该是社会和工作所最需要的。只有实用型的职业英语人才才能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市场所需的复合型、应用型职业英语人才包括:高级翻译人员;报关、报检员、跟单员;国际商务单证员/国际贸易操作员;外贸公司、合资企业、外资公司工作人员;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涉外从业人员;政府机构或企事业单位的接待部门涉外从业人员;公司船务、船务代理、货运代理、物流代理国际物流公司;旅游公司、星级饭店、风景区的导游;新闻采编;涉外律师;英语教育工作者等等。

这就需要对高校本科生的培养要以此为导向, 把职业英语人才作为培养的一个方向, 不仅要把英语这个平台培养好, 同样要注重培养对象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样, 才能使培养对象利用平台去达到更高的职业的需要, 社会的需要, 以及实用的需要。

2 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应革新传统教育观念

首先, 应该革新每位教师的思想观念, 这也是教学改革的先导。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教学的中心, 教师主要注重传授知识, 教学方法也是满堂灌而不讲究教学效率, 学生则死记硬背而忽略就业技能的培训。传统的教学观念使得教师只传授专业知识而忽视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了适应发展和变化, 为了培养复合型的应用人才, 在高校本科生的英语基础课的教学上, 教师应注重实践性, 各个专业都应有自己的专业特色, 高校教师应革新教育观念, 在教学中要突出自身的引导作用, 指导学生开展更多的实践及调研活动, 为实现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的目标提供保证。

教师的指导, 学生的实践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教育观念。改变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是不言而喻的。同时, 专业实践在英语教学计划中也是很重要的环节, 专业实践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直观认知机会, 有助于学生有机会把理论应用到实践, 有机会让学生发现知识方面存在的不足, 有助于增加毕业生择业中的竞争力。因此, 要加强专业实践也是我们需要个新的教育观念。

3 改进教学方法是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重中之重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的英语教学, 一直都是老师在教, 学生在学的一门外语课程。教师在“填鸭”式地讲课, 学生则在不停地记笔记。在英语课堂的教学中, 教师占着完全的主导地位, 而学生只能被动地去接收英语知识。这样的英语教学方式普遍地存在于高校的课堂上。尽管国家一直在提倡要进行素质教育, 不过碍于考试制度和考试形式的存在, 这一现状一直普遍存在着。这对于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无疑是不利的。因此, 一定要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

1) 优化课程体系

教学方法的改进、培养日标的完成都必须通过课程才能实现, 因此, 课程设置是教育系统的关键环节。高校本科生低年级的英语基础课程, 此外, 高年级学生应该有更多的可自由选择的英语课程, 如:国际商务概论、国际贸易实务、商务翻译、经济学、营销学、对外贸易政策、实务谈判技巧、文秘英语、旅游英语、应用文写作、模拟谈判、经贸文章选读等等。这些课程也可采取多种形式, 如:选修课、讲座, 座谈等等。还可以把课堂活动更多地与专业实践相联系;还可以组织课程实践。如实务谈判技巧、商务翻译、经贸函电、旅游英语等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为了拓宽应用型人才的知识面, 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 增加毕业生将来适应市场即时需求的能力, 有利于实现培养实用型英语人才的目标, 使毕业生能基本符合企业招聘英语人才的要求。

2) 改进教学方法

1999年公布的修订本教学大纲把教学目标改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 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把听、写增加到了50%的分值。这无论在要求, 同样在应试方面都要求要改进高校本科生的英语教学方法。

教学环节中, 除了选用教材, 怎么教就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事情了。首先, 教师教授的内容和信息如果是杂论无章, 或是毫无联系, 又或是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那么这些内容和信息结果就会被学生过滤掉。因此教师有责任为学生提供有趣的、并且与教授的知识相关内容和信息。为此, 在英语基础课的教学中, 高校教师可以采取由表及里, 深入浅出的方法, 充分利用举例、类比、分析等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语音室、多媒体、网络、以及广播录音等方法开展教学, 由此来达到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是学生能更好的吸收到所学的知识。其次, 教学中除了要注重趣味性, 也不能忽视信息量的多少。学生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 所以课堂教学使他们获得知识最多最直接的方式。因此, 英语课堂的信息量是不容忽视的。此外, 很多搞笑的本科生过了四级、六级考试, 可是他们还是哑巴英语, 这主要是笔试能力提高的同时, 忽视了英语的应用能力, 听、说和写的能力被忽略了。这是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也不利于培养出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 也不利于培养出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大学毕业生。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 教师大多注重讲解课文, 学生更多的是做课后的词汇、语法练习, 这种做法实际上直接影响了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 影响了听、说、读、写的同时发展。毋庸置疑, 在英语教学中, 高校教师应注重精讲多练地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就学生而言, 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和信息是需要消化吸收的。美国有句老话:“我听见了, 就忘记了;我看见了, 就领会了;我做过了, 就理解了。”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中, 更应注意知识的应用和运用, 如果不这样, 那么这些知识到具体的使用的时候, 学生就会不知道如何选择恰当的词语, 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地运用学到的语法规则, 这都是不消化吸收惹的祸。学生学到的知识不运用, 结果这些语言知识就成了一些彼此毫无联系的、孤立的语言、鼓励的结构。因此, 学生必须要大量地进行语言的实践活动, 消化吸收、运用已学的知识。以便为将来工作、职业中的实践所用。

3) 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传统英语教学过程中, 英语教师像语文老师一样讲解词汇、语法、段落大意或是文章结构、语篇内容等。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的交际多是教师为主导的, 学生的答案多是对或不对, 要不就是书中的某句话, 某个词。这样的英语教学过程中, 本身就缺乏英语交流交际, 缺乏英语的思维过程。现在高能够与校的英语课堂班型多为40-60人, 这也妨碍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过,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英语教学的方法, 使全体的学生都能听到更多的英语, 都能利用课堂的时间进行英语思维。同时, 要给学生机会去表达, 听了, 说了, 才能有效的交流, 才能发挥潜力, 才能培养能力。听多了, 会说了, 才有可能有效的输出, 才可能写出更实际、更实用的东西。

此外, 各个高校为了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人才, 都相应地增加了听力课的课时量。不要一味的放听力, 一味的听听力, 要利用好宝贵的资源和时间。教师应在英语听力教学的课堂上, 教授给学生如何去听, 如何去获得更多有效的信息。使英语听力教学体现出价值, 能通过听力教学来增强复合型英语人才们的实用性。

学生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应用, 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也是为社会培养有用、能用的人才。因此,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高校及其教师要尽其所能地让学生吸收尽可能多的英语知识, 同时又能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与练, 能自如地使用英语。通过教与学, 为社会培养更多复合型、实用性的英语人才。

摘要:该文试图讨论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应与专业、职业岗位相结合;其次, 应革新传统教育观念;最重要的是要改进教学方法。由此, 来培养社会所需的实用型的英语人才。

关键词: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芮燕萍.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3 (02) .

[2]黄梅芳.浅谈高校外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职业圈, 2007 (08) .

复合型导游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第10篇

[关键词] 复合型导游人才 培养模式 基本框架 基本保障

伴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业正面临这样一种需求:更高的安全度、更多的选择、更高质量的服务,更高的满意度,而这种需求对导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什么样的导游人才?怎样培养合格的导游人才?成为旅游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复合型导游人才的基本内涵

1.复合型人才的基本内涵

当前,教育界正在积极倡导关于“通才和专业整合论”、“素质教育论”和“创新教育论”等基本教育理论。基于这些理论,教育界提出了复合型人才的概念,认为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其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知识特征主要表现为基础宽厚,知识面广和知识的交融,文理贯通;而能力特征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综合性和能力的创新性。

2.复合型导游人才的基本内涵

本文所指复合型导游人才是指具有宽阔的导游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素养,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以及和谐发展的个性和创造性,能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导游人才。首先,复合型导游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应该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其次,复合型导游人才体现在对人文社会科学内各学科的融会贯通;再次,复合型导游人才还体现在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复合型导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形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培养途径模式、师资队伍等构成要素。复合型导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就是要根据不同情况对以上诸因素进行优化组合,寻求一个最佳的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图1 复合型导游人才模式逻辑构建图复合型导游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以“一专多能”为特色,学生要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具有广泛的文化素养,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以及和谐发展的个性和创造性,能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导游人才。

1.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是坚持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设置专业,将我国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主体框架的依据。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亚洲第一大旅游市场,庞大的产业,需要一大批专业化、国际化的高素质导游人才来支撑。这意味着具有较强的外语表达能力,又熟悉旅游知识及导游业务的高层次、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导游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十分巨大。

2.课程模式要文理贯通,理论和实践并重

课程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包括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内容的更新整合与新课程的开发,需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必须对应不同教育对象的教学目标进行。导游专业(方向)应改变传统学科型的课程模式,根据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设置课程。

其中,理论课程体现了文理贯通化,主要分为4大模块:一是通识课程,主要是多学科公共基础课程;二是专业平台课程,主要涉及到英语、计算机、数学、管理学、经济学等课程;三是导游专业(方向)课程;四是相关知识,保险学、金融学、电子商务等课程以及综合技能课程,特别引入不同级别的国内乃至国际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实施“双证书”教育。例如,本专业要求学生毕业时应获得“三证”: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英语等级证书(Pitman证书或IELTS证书或TOEFL证书中任何一项)和相应旅游专业等级证书(全国导游资格证书)等。除了模块化之外,课程设置将最大限度地体现精英教学的综合性、选择性、基础性和灵活性特征,如旅游与文化、旅游与工程、旅游与建筑、旅游与语言、旅游与社会、旅游与经济等。课程中还将设置创业、社交礼仪、拓展训练等能力型课程。

而实践课程体系应包括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三个方面。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实践课程达44个学分(不包括实验课程),占全部学分的22%以上。在实践环节中,既有结合专业的创新实践活动,包括专业调查、课外阅读和课外创新研究,又有配合专业课程学习的实验教学,包括开放性实验课程,又有景区调查与开发实习、还有旅行社实习等。

3.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综合知识、能力和素质为宗旨

根据复合型导游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学设计模式也应以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

综合知识主要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组成;综合能力主要由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项要素组成。其核心能力是多层次的管理能力和高水平的导游服务能力;综合素质主要由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和身心素质组成。复合型导游人才的教学设计,应围绕以上三个方面展开。

4.培养途径应产学研结合

培养途径,是指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完成特定培养目标或教学目标所采取的培养形式和创造的教学环境的总和。培养复合型导游人才的最佳途径是“产学研”一体化。“产”不仅是指某一项具体的产业,更重要的是体现办学方向。“学”也不是狭义上的教学,而是广义上的办学,包括学校的办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及教学管理等诸方面。“研”当然是科研。所谓“产学研”一体化,就是以“产”为方向,“学”为基础,“研”为纽带,三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旅游院校的导游专业(方向)只有走出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才能使旅游人才的培养道路不断拓宽。

(1)产学结合。产学结合,就是协调旅游产业发展需求与旅游院校导游人才培养两者的关系。学校应与旅游企业建立长期的联系,使之成为学生实践基地和学生课外活动基地,为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提供广阔的舞台。这种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复合型导游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

旅游企业也意识到学校是其可持续发展的依托,从而更加关爱和支持学校,学校可请旅游企业参与旅游(导游)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课程的设置,可聘请这些企业的老总们为客座教授,经常来校开设讲座,甚至可聘请他们担任相关职务,参与管理教学。学校也可自办旅游企业,使之成为学生的重要实习基地。教师也可到企业挂职锻炼,增加实际工作经验,以增加以后教学的生动性,也为今后的旅游研究积累经验。

(2)产研结合。产研结合,就是协调旅游产业发展需求与旅游院校科研之间的关系。基于旅游教育为旅游产业服务的办学方向,旅游院校的科研活动就应定位为旅游产业发展服务的方向。另外,还应与不同学科,以及兄弟院校建立相关联系,加强横向课题的研究。反过来,产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新问题,也需要旅游院校的支持。

(3)学研结合。学研结合,就是协调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是教师的必备素质。为此必须构建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他们必须要有理论与实践双重身份,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熟练的外语水平,多样的教学方法,前沿信息的捕捉能力,良好规范的职业道德,出类拔萃的科研能力。

对于教师而言,通过科研活动的开展,能不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不断充实讲授的内容,把教学内容讲活、讲透,进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对学生而言,要成为创业型人才,也要走出课堂,加强实践能力,其中包括初步科研能力。

5.师资队伍应为双师型教师

纵观发达国家旅游教育,都十分重视教师的实践经历。如美国的大学在教师的聘任上,拒绝缺乏实践经验、空洞的理论家,对教师的选拔除了基本的学历要求之外,还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同时拥有所授课的产业背景和相应的资格证书,从事旅游教育的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普遍占教师总数的50%以上,有的几乎达到100%。从目前统计的数据来看,我国旅游院校师资来源有一半以上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到校任教,或“半路出家”,从其他专业“转行”的,没有行业背景或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不到15%。

构建复合型导游人才培养体系,就必须建设一支素质高,结构优化,“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创造机会让现有的专职教师到行业中挂职学习,尽可能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增加实践经验,同时可以争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招聘有丰富经验的人,特别是有国际化背景的师资,经过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方法的学习,补充到教师队伍中来。

三、复合型导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保障

1.制度保障

制度带有根本性、有效性和长远性,培养复合型导游人才必须有相应的制度规范作保证。

(1)提高学科地位。受大旅游观念的影响,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旅游管理被纳入工商管理大类下的子专业,学生就业面广了,但旅游专业吸引力下降了,旅游专才、特殊人才也少了。由于学科地位不高、优秀师资流失、缺乏学术或学科带头人、旅游专业特色被工商管理等强势专业所掩盖,旅游本科教育出现了萎缩,特别是国内许多综合性大学甚至知名大学的旅游专业,也面临着停止招生或招生规模下降等不容乐观的局面。在目前学科地位暂难提高的情况下,根据旅游行业发展对高层次导游人才的迫切需求,建议设置3~4所独立建制的旅游本科学院(基本条件具备者可选择1或2所经“改造”直接设置为具有硕士或博士招生资格的旅游学院或旅游大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旅游行业发展对高层次导游人才的需求压力。

(2)把好招生质量关。目前,高校导游专业(方向)的学生普遍没有面试环节,千辛万苦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学生却不喜欢导游专业(方向)或不适合本专业(方向),造成了人才的浪费。考虑到旅游行业的特点,尽可能在招生工作中增加面试一环,尽可能地保证生源质量,对于综合素质比较好的学生可以考虑适当降分录取,考试分数不作为录取的唯一依据。

(3)完善导游相关法规。首先,要提高导游的准入门槛;其次,要完善导游持证上岗制度,不仅加强导游资格考试、导游证年审等,而且要细化导游上岗资格的认定,如对虽持有导游证,但长期不带团上岗的“持证族”、对持合法导游证为非法旅游机构组织旅游活动的导游,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再次,依据旅游部门职能和相关法律法规,研究制定治理“野导”的措施办法,切实维护合法导游的权益;最后,要加强对社会导游管理的相关调研,借鉴国内外的经验,研究出台针对社会导游人员的管理办法,使社会导游真正纳入旅游部门的管理教育范畴。

2.管理保障

复合型导游人才的管理保障主要从评价体系着手,它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二是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它们不应该只是高学历、高职称所能涵盖的,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科学合理的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

(1)改革教师评价体系。目前,我国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条件的优劣、评价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往往是以高学历、高职称以及教师在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多少、争取科研经费的多少作为衡量的标准。毋庸置疑,这些评价方法确实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但这往往又会导致教师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科研方面,而忽略了对学生培养方面的教学工作。为了扭转这种局面,高校应该建立相应的制度来鼓励教师积极投身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学工作中。例如,为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参与其科研项目的积极性,高校应对教师指导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必要的检查、考核与奖励,考核结果记入本人业务档案,改革分配制度与激励机制,奖励勇于开拓“创新教育”的教师员工。要将奖金与课时酬金分配以及评优、选优、晋级以及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开展“创新教育”挂钩,尽可能奖励那些勇于开拓创新并获得一定成绩的教师员工,使他们的辛勤耕耘有所回报,激励他们以更大的热情和积极性继续开拓创新。

(2)改革学生评价体系。长期以来,人们大都以掌握知识的多少,尤其是学习成绩的优良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这种“质量观”因用人单位发出“高分低能”的反馈而受到了质疑。不同高校要根据自身情况改革教学效果评价方法与教学评估制度,拓宽评价思路,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评价。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改变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要改革考试制度,从过去只考书本知识向不仅考书本知识更要考实际运用能力转变。考试方式要多样化,提倡以开卷考试、口试或以课程论文、设计等形式来评定学生的成绩。不仅如此,对学生的评优、选优活动,都要突出创新因素,要把勇于开拓创新和获得了较好的创新成果作为最重要的考核和评估标准。

3.资金保障

为了提供更好的复合型导游人才培养的环境,学校在资金上必须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证。学校要落实学生创新活动经费,保证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实践活动,从实际需要出发适当添置科研仪器设备,在经费和物质方面给予适当倾斜。目前,各高校纷纷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大学生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借鉴国外的经验,除了政府的政策扶持与经费支持外,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吸纳社会各种资金,形成高校经费来源多元化的渠道,共同促进大学复合型导游人才的发展。国内旅游院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争取校企合作,这样不仅可以争取到资金,而且可以为学生建立更好的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汪刘生.教育学原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72-74.

[2]张金霞.论导游人才危机[J].商场现代化,2005,(29):221-223.

[3]张金霞.论导游的人性化管理.中国市场,2007,(1):29.

培养学生英语兴趣打造复合型人才 第11篇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激发、培养和保持学习兴趣呢?

一、创造情境、增强气氛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遵循反映论原理, 充分利用形象, 创造具体生动的场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 由简单的会话开始, 学生在学习时较为容易掌握, 学完后也会觉得很满足。这样, 学生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其次要如何保持住这种兴趣, 我们可以从创设实体情境入手, 在课堂上拿出具体的实物, 然后根据所教内容组织教学。由于实体情境有其本身的形象性, 学生看的见、摸得着, 不但容易掌握, 易于理解, 而且能够加深他们对事物的认识, 不易遗忘。一节课下来, 学生既学得轻松愉快,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同时培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是为了更好地“学”。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 确立以“学”为主、以“练”为主的基本原则。因为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的工具,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学会, 所以说外语课应该上成“实践课”, 而不应该上成“知识课”。要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求得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当“导演”的角色, 并让学生充当台上的演员, 这样学生就会成为课堂的主人, 他们学习外语的潜在能力就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同时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能得到充分调动, 从而收到激发学习兴趣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的教学效果。

三、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 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这里所说的欲望是在兴趣上产生的。大量的事实表明, 学生对传统的从书本到作业、由作业到考试, 再从考试到作业、由作业到书本的封闭型的循环式教学常常感到厌烦。如果我们能够结合课堂教学,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就可以使学生在活泼有趣的活动中猎取知识, 发展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能力。第二课堂的开展没有局限性, 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确定活动内容, 如举办单词、书法、朗诵、讲演比赛, 英语晚会, 教唱英文歌曲、办板报、开设阅读课等。从这些活动中, 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英语知识, 既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又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英语教学中的一种常见病, 主要由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虽然学生对新事物有很浓的兴趣, 好奇心强、热情高, 但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较弱, 兴趣、情感不够稳定, 一旦兴趣失去, 热情消失, 对事物就会表现出一种反感、厌烦的态度, 这就是所说的逆反心理。

要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事实表明, 如果教师不热爱自己的学生, 或者学生对教师反感, 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所以教师要对优生、差生都要有良好的态度, 不能对差生总是看不上眼, 动不动就指责、抱怨和批评, 从感情上疏远他们, 应该有意识地找出他们学习的积极因素加以肯定和鼓励, 这样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对教师有一种信任和依赖的感觉, 两者互为作用, 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不是先天的, 而是由于后天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其中有不少学生是由于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对头、考试成绩不理想等, 以致逐渐产生了厌倦情绪。纠正这种逆反心理的有效方法, 就是要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学习的进步。心理上的满足, 会更加激励他们奋发努力, 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在课堂上提问、布置作业、乃至考试命题时, 要从实际出发, 遵循量力性和可接受性的原则, 使大多数学生得到及格分数。其次教师的知识能力和教学热情, 也是诱发和抑制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如果教师不热爱本职工作, 知识能力有限, 教法不当, 也是使学生对外语产生学习厌烦情绪的因素。要克服学生逆反心理的措施很多, 只要我们注意观察, 不断探索, 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的逆反心理会得到逐渐克服。

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了它, 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而且能使学生通过努力不断获取新的知识。

1. 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我们要让学生预习课堂上要学到的课文, 要求他们从生词、短语、词组、语法几个方面着手, 动用手中的工具书, 力争解决50%的内容, 同时找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带着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听课, 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听课学习效率。

2. 课堂上做笔记的习惯

学生课堂上要随时把一些要点记录下来, 便于复习巩固。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记, 告诉他们用自己的语言, 不必讲究章法, 自己看得懂就行。

3. 课后复习的习惯

复习是巩固知识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任何有效的学习, 如果没有及时的复习, 就得不到知识的巩固。因此,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好习惯。

4. 朗读和背诵的习惯

坚持每天安排一定的朗读时间, 可以是课文, 可以是课外的文章片段, 当遇到有利于自己学习的句子或段落时, 要养成背诵的习惯。通过朗读和背诵, 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同时也复习了所学到的词汇和句型。

5. 勤学好问的习惯

学生一定要养成好问的习惯, 哪怕是一个很小的问题也要及时问, 不然的话, 问题越来越多, 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信心, 对英语失去兴趣。

6. 课外阅读的习惯

近几年的中考英语试题加大了阅读理解能力的测试, 阅读理解能力要靠大量的阅读才能提高, 而课本上的文章很有限, 所以学生要加大课外阅读量。进行课外阅读, 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 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和能力。

总之, 兴趣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应从新生刚一入学就要培养, 并且要常抓不懈。方法和手段可以灵活多样的。只要我们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 切实把教育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学生的兴趣一定会得到培养, 英语教学成绩同时也会得到提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服务型”复合人才】相关文章:

什么叫做服务型人才10-19

人才服务08-02

人才服务业06-24

科技信息服务人才建设06-25

外籍人才服务合同07-26

协会人才服务报告09-11

人才服务系统范文06-05

人才服务平台范文06-05

人才服务业务范文06-05

人才服务公司范文06-05

上一篇:全数字直流调速系统下一篇:多部门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