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出口范文

2024-05-21

对外出口范文(精选11篇)

对外出口 第1篇

1 国外学者相关研究

Reid (1983) 指出, 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都能提高企业效率, 但是需要不同的组织结构能力和管理能力;贸易通常需要进行集中决策以平衡不同市场的需要, 而对外直接投资则需要进行分散决策以适应不同地区的特定状况。

Brainard (1993) 建立了“邻近—集中”模型 (Proximity-Concentration) , 认为跨国公司选择出口还是水平型直接的方式投资供应国外市场取决于邻近优势和集中优势之间的权衡。如果邻近优势大于集中优势, 即使两国要素禀赋完全相同, 跨国公司将完全取代贸易。相反, 如果邻近优势小于集中优势, 只存在国内公司不存在跨国公司, 将会产生产品贸易。并对于美国63个产业向27个国家的出口和国外附属机构销售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出口份额是关于贸易和运输成本的减函数, 关于工厂水平上的规模经济的增函数。该研究识别出在某种均衡状态下一些企业选择出口而其它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但是没有指出哪种类型的企业会选择哪种活动满足国外市场需求。

Melitz (2003) 引入了垄断竞争动态产业的一般均衡框架。Helpman, Melitz, Yeaple (2004) 在拓展Melitz模型的基础上, 发现企业异质性对企业在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他们通过建立异质性企业自由进入模型, 假定N个国家使用唯一生产要素劳动L生产H+1个部门的产品, 其中有1个部门生产同质产品, 其余H个部门生产差异化产品, 通过计算得出:企业生产率最低仅供给国内市场, 企业生产率居中通过出口供给国外市场, 企业生产率最高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供给国外市场。该模型中对外直接投资是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Grossman, Helpman, Szeidl (2005) 将Melitz模型中的假定企业生产率的差异性和Yeaple (2003) 对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与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模型结合起来, 构建了北方国家即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组织形式的最佳选择模型。该模型假定有两个北方国家和一个南方国家即发展中国家, 每个企业生产一种差异化产品, 中间产品可以自由选择在国内或国外、企业内部或外部进行生产。如果运输成本较低时, 企业在国内生产中间产品、最终产品。运输成本较高时, 不同生产率水平的企业对于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更灵活。其中, 生产率较高的企业通过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在另一个发达国家国家组装最终产品, 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则通过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和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在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组装最终产品。实证研究方面, Nocke, Yeaple (2006) 建立了包含异质性企业的一般均衡框架讨论企业进行出口、绿地FDI和跨国并购这三种方式, 证明了企业的异质性尤其是移动能力的重要作用。论文指出进行跨国并购的企业不仅包括生产率最高的企业还包括生产率最低的企业, 且绿地FDI对于本国经济的发展更有利, 而跨国并购对于东道国较为有利。

2 国内学者相关研究

国内学者就企业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选择的研究方面, 李春顶 (2008) 假定企业对自身的生产率是清楚的, 能确定自身是否应进入市场, 以及选择出口或者是对外直接投资。通过不同模式下临界点的比较, 认为企业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抉择则取决于投资和出口的固定成本、国外市场的需求、运输成本。他对传统计算行业生产率的方法进行矫正, 将计算出的行业生产率归为[4, 6]、[6, 7]、[7, 8]、[8, 10]四个层次, 大致确定烟草、饮料加工等行业应该成为我国对外直接致的探索者和“前锋部队”。高国伟 (2009) 建立了两个发达国家和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三国模型, 他认为混合型国际直接投资有助于降低边际成本, 节省运输成本, 但是固定成本较高, 只有生产率最高的跨国公司才会选择混合型国际直接投资。发展中国家工资、中间产品的密集度和运输成本会影响到跨国公司的战略选择。

通过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学者对于企业在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选择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大多集中在一般均衡框架下通过模型扩展进行分析;而且大多以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对外出口与投资情况为考察对象进行分析, 使用中国数据较少。而国内学者的研究也大多跟随国外学者的脚步, 对一般模型加入技术进步、生产分割等要素进行拓展, 而对于中国国家层面的具体的实证数据较为缺乏, 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Claver, E.Rienda, L.Quer, 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in Family Firms:Choice of Market Entry Strategi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7 (1) :1-16.

对外贸易进出口经营权申办流程 第2篇

对外贸易进出口经营权申办流程

近段时间在办理进出口经营许可证,整理了点资料与大家一起共享:

工商、国税、地税证变更普通贸易公司注册(用时15个工作日)(用时20个工作日)

对外贸易经营局备案(外经贸)

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对外贸易经营备案登记信息表用时5个工作日

海关备案

5个工作日

外管局办理进出口核销员

海关电子口岸

工商审批质检审批国税审批外经委审批海关审批外管局审批

以下办理时需要准备RMB3000.00,少了就麻烦了。

一、申请进出口权所需资料:(原件及复印件)

1、工商执照正、副本;

2、代码证正、副本及IC卡;

3、国税正、副本;

4、地税正、副本;

5、开户行可证;

6、报关专用章(36X50椭圆)只要中文

7、公司章程;

8、法定代表人身份证;

9、外商投资批准证书(外资)

10、公章;

11、验资报告

12、政府批复(外资)

13、海关官方网站下载三个表格(管理人员登记表,管理人员情况表、专用章报关印表)

五个工作日后领到(海关自理报关单位注册登记证书)

二、服务项目:

1、营业执照正副本;

2、代码证正副本;

3、地税证正副本;

4、国税证正副本;

5、进出口经营许可证;

6、海关注册登记证;

7、读卡器、法人卡、操作员卡;

8、银行开户许可证;

9、进口、出口核销员考试证;

三、办理出口核销登记(领取出口收汇核销单领取证)需提供下列资料:(带原件)中国人民银行

1、单位介绍信、申请书

2、外经贸部门批准进出口业务批件原件或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原件以及复印件(盖公章)

3、工商执照正、副本(盖公章)

4、代码证原件及复印件(盖公章)

5、海关自理报关单位注册登记证书原件及复印件(盖公章)

7、单位公章

第四、外汇管理局办理进口核销单领取证(如果需要进口的就办)中国人民银行

1、外经贸部门批准进出口业务批件原件或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原件以及复印件(盖公章)、营业执照正副本

2、工商执照正、副本(盖公章)、申请书

3、代码证原件及复印件(盖公章)

第五、海关电子口岸备案(原件)(带足money)至 陆家嘴海关

1、工商执照正、副本;

2、代码证正、副本及IC卡;

3、国税正、副本;

4、地税正、副本;

5、外汇结算帐户,外商投资批准证书(外商投资)

5、海关自理报关单位注册登记证书原件及复印件(盖公章)

填表格:海关电子口岸企业IC 卡表

一、电子口岸表

对外工程承包带动出口和投资 第3篇

延续高速增长势头。自2000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进入高速增长期,2008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达到566亿美元,同比增长39.4%;新签合同额1046亿美元,同比增长34.8%。2009年1~5月,完成营业额248亿美元,同比增长48.3‰新签合同额535亿美元,同比增长43.8%。

大型项目形成支撑。2009年前5个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5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79个,比2008年同期增加了53个,上亿美元的项目94个,10亿美元以上的特大项目4个。

中东和印度成为引人注目的市场。亚非市场仍是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主阵地,2005年前5个月实现营业额215亿美元,新签合同额478亿美元,占全球业务的份额已接近90%。伊朗、印度和沙特分别以超过80亿、40亿和25亿美元的规模,位列新签合同额的前3位。

石油化工领域新签合同规模显著增长。从行业分布看,房屋建设(23.7%)、电子通讯(16.1%)、交通运输建设(15.2%)和电力工业(14.9%)领域项目的营业额分别位列前4位。合同额方面,由于伊朗一个特大型炼油项目的支持,石油化工类项目异军突起,以20.71%的比重处于领先位置,较2008年比重明显上升。

受直接冲击较小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依然增势不减。

从市场需求角度看,我国承包工程企业的主要市场为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受到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较小,且这些地区处于经济快速增长或亟待发展的时期,对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刚性需求;特别是不少国家出台了以公共设施建设为主的经济刺激计划,规划和上马了一批项目,这些都保证了中国企业的项目规模;中东、非洲等资源型国家,或是拥有雄厚的石油资金储备,或是以金属、油气资源作为支付手段,保证了工程建设所需的资金,从而支撑了中国工程企业的营业收入;中国企业在工程成本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部分国家的建设资金出现短缺,会考虑压缩投资规模,选择质优价廉的承包商,这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多机会。

从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自身条件看,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工程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已经得到大幅提升。2008年,51家中国企业进入ENR“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5家中国工程企业进入“财富500强”,中国企业保持成本优势的同时,加大了技术投入和研发、积极整合EPC项目运作能力、探索BOT等高端项目模式,已经成长为国际承包工程领域的生力军。因此,才能抓住市场发展机会,实现业务的增长。

从业务发展的国内政策环境看,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的管理和支持体系日益健全。2008年9月,《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的出台,使该项业务的发展更加有法可依;一系列财政补贴、优惠贷款等政策措施为企业的业务开拓提供支持。

当前,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形势。汇兑损失扩大、融资困难加剧、市场风险增加。然而,原材料价格下跌、竞争对手实力下降、国际资产价值低估等因素也给我国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开拓业务新领域提供了机会。我们认为,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增长趋势仍将持续,并将会带动设备、原材料、劳务的出口,促进国内建筑、制造、运输、金融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劳务纠纷多发

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的影响逐步显现。2008年12月~2009年5月,单月新签合同额持续了比上年同期下降的态势,平均降幅10%左右。金融危机导致境外雇主经营困难,关厂、转产以及拖欠劳务人员工资等现象多发,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增多;境外雇主需求大幅减少,部分合作项目被推迟,有些甚至取消了已签约劳务人员的出境计划;经济不景气和当地货币贬值,导致劳务人员实际收入大幅下降,比如我国派往韩国的劳务人员的实际收入就减少了50%。

随着世界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进一步蔓延,对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的不利影响在2009年下半年可能会进一步显现,在未来的1~2年也将随同世界经济面临严峻的考验。

对于当前大家比较关注的外派劳务纠纷,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派企业经营不规范的问题,也有劳务人员不遵守当地法律和合同的问题,有时境外雇主不按合同履约也是发生劳务纠纷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一些无资质中介和个人擅自组织外派劳务人员,也极容易引起劳务纠纷发生。劳务人员出境务工需谨慎,一定要注意辨别,选择信用好、有商务部经营权的公司出国务工,提高自我维权意识。

目前商务部正在抓紧推进对外劳务合作立法工作,《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正在商务部网站征求意见,将进一步完善境外劳务纠纷处理机制,发生纠纷后能够做到快速反应、迅速处理,保护好外派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目前承包商会也正在开展企业信用建设工作。

海外投资创新举

《对外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55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407亿美元。2009年,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最新数据尚未披露,从第一季度的数字看,较上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较大,主要是2008年同期的数字中包括中铝100多亿美元的收购合同。

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开展海外投资活动“走出去”的创新举措,是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实现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资本运作能力和竞争优势。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海外投资活动是与工程承包紧密结合的,主要方式有:以BOT、PPP等模式参与水电资源开发和市政设施的投资运营,以工程承包项目为先导进而投资矿山资源、建材、农牧和商业物流等相关产业领域,以及以收购或合资的方式参股设计院所、工程企业等。投资的地区以东南亚、非洲等企业熟悉的传统市场为主。

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第4篇

1.1 研究的背景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国民经济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对外贸易额不断上升,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1978年以来, 中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近10%, 大大超过世界3.4%的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让中国抓住了历史的机遇。我国经济发展促进了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 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也日益明显。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对外贸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全面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 积极参与国际贸易, 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从1978年的第30位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中国经济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之一。但尽管如此, 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仍存在一定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世界竞争力, 本文将对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进行分析, 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对应的措施。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出口总额、出口增长趋势、出口货物分类金额占比情况、出口地区结构。同时, 分析近年出口变化的原因, 我国出口面临的挑战, 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根据自中国商务部提供的数据,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五年为一单位, 通过我国1980年到2011年的出口总额分析我国出口产品增长趋势;五年为一单位, 通过比较1980年和2011年的数据, 分别研究出口货物分类金额占比情况, 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变化;用相同的方法分析我国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出口额及其增长率的的状况;比较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出口产品结构。结合国际形势, 本文将探讨我国出口面临的挑战, 为如何进行出口结构调整提供一定参考。

1.2.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统计性描述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中借助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商务部网站提供的数据资料, 将我国对外贸易产品分为10类, 根据学术界分类共识, 把这10种类别再分为3类, 资源密集型, 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 根据这三个类别的数据进行分析, 考察我国对外出口贸易现状, 并提出应对策略。

本文研究的资料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商务部网站。通过我国1980年到2010年的出口总额分析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 五年为一单位。主要资本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占比选取年份为2006-2011年, 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国家/地区统计分析选取的年度为2000年、2010年。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分析资料来源于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EU industry的资料, 选取的年份为2009年。

2 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本章将从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及其出口增长率、出口货物分类金额占比情况、出口地区结构四个方面对我国对外贸易出口结构现状作出简要分析。根据历年年鉴中出口主要货物及金额, 总结分析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状况、存在问题及优化结构的策略。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2.1 对外贸易出口总额

图1显示, 改革开放后, 我国的对外贸易出口逐年攀升, 从1980年的181.19亿美元, 缓慢上升到2000年的2492.03亿美元, 2001年中国就世界贸易组织后, 出口总额大幅增加, 十年间上升近十倍, 从2001年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2660.98亿美元, 2010年达到15777.54亿美元。

2.2 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变化

出口产品结构在对外贸易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 反映了一国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国际贸易分类”方法 (SITC) , 将出口产品分为10类:0类 (食物及可供使用的活动物) 、1类 (饮料及烟类) 、2类 (非食用原料) 、3类 (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 、4类 (动植物油、脂及蜡) 、5类 (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 、6类 (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7类 (机械及运输设备) 、8类 (杂项制品) 和9类 (未分类产品) 。在此基础上, 出口产品结构有可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 即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为SITC的0-4类, 而工业制成品则为5-9类。同时, 按照学术界的分类共识, 把SITC 0-4类初级产品定义为资源密集型产品, 工业制成品中第6、8类制成品定义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第5、7类制成品产品定义为资本密集型产品。本文在分析出口结构时, 分别采用3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根据历年年鉴, 本文将1980年至2010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占总比的百分数计算出来 (见图2) , 以分析出口产品结构。

图2显示, 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中, 工业制成品占比1980年后超过了50%, 之后该比例持续上升, 2009年达到90%。亚洲金融危机后才趋于稳定, 略大于90%。相反, 初级产品占比一路下滑, 1985至2000年间大幅下降, 同样在亚洲金融危机后趋于平稳, 占比小于10%。按照要素禀赋学说, 发展中国家, 特别是低收入国家缺少技术和资本, 但有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因此, 发展中国家在出口的初级阶段, 利用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 出口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 之后向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利用拥有的资源, 从国际贸易中获利。经过30年改革开放, 我国出口产品不再具备低收入国家常有的特征, 已完成了主要由初级产品主导向工业制成品主导的转换。

按照学术界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三类分类法, 本文作出这三类产品在1980年至2010年间出口占总出口量的百分比, 以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

出口产品可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图3显示我国出口产品要素密集性质的变化。图3显示, 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变化较大。1980年至1985年, 我国出口由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导, 占据了出口产品的半壁江山, 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只有区区10%。1985年之后, 资源密集型产品占比不断下滑, 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刚好相反, 一路攀升, 从1985年的21.30亿美元 (7.8%) , 至2008年飙升到7526亿美元, 其占比大于50%, 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变。亚洲金融危机后, 随着中国劳动力优势与亚洲其他国家相比逐渐减小, 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开始一直小幅度下滑。资本密集型产品1980年至1985年大幅下挫, 从约40%下降到小于10%, 1985年后稳定上升, 于2007年超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例。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技术的升级换代。

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中, 占比重最大的出口产品是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

图4显示了2006年至2011年主要资本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和出口总额的变化情况。在这6年间, 两者变动趋势均显示上升趋势, 总体出口量增加, 只有在2008至2009年间, 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需求疲软, 导致出口量下滑。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 2009年以后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出口量继续上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能力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改善。

2.3 对外贸易出口地区分析

这一部分作者对中国出口地区结构进行分析, 时间段为2005年和2010年。

图5、图6分别表示2005和2010年中国主要出口市场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看出, 虽然受到金融危机影响, 出口额增速减缓, 但中国主要出口市场占总比的比例变化不大。金砖五国概念被提出后, 中国对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的出口量增加, 从2005年的4%上升到7%。同时, 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量也有所增加, 从2005年的7%上升到2010年占总量的9%。说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互动加强。中国对美国和日本的出口有所减少, 对香港的出口大幅下降, 从2005年16%下降到2010年的9%。非洲和英国在总比中的份额几乎没变, 分别为3%和4%。

3 中国与发达国家出口产品结构比较

3.1 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与发达国家出口产品结构的比较

作者从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中分别找出最具代表的类别:食物、矿物燃料代表资源密集型, 轻纺产品代表劳动密集型, 化学品、机械和电子产品代表资本密集型产品, 将这些类别中国出口的产品占全球出口的比重与发达国家:欧盟、美国进行比较, 分析中国出口结构。

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EU industry.

从表1可以看出, 中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大大超过了美国, 达到32%。而改革初期出口最多的, 以食物、矿物燃料为代表资源密集型产品, 份额大幅下降。以化学品、机械和运输设备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有所上升, 特别是电子产品, 其在全球市场所占份额接近欧盟。该表反映的三类密集型产品的趋势与图3反映的相似, 说明我国对外贸易工业制成品中资本密集型产品发展迅速。

发达国家出口产品以资本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欧盟各类产品所占份额都很高, 特别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美国劳动密集型出口所占市场份额偏低, 出口主要靠资本密集型拉动。

3.2 中国与发达国家主要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分析

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EU industry.

报告中用RCA指数分析了多个国家2009年出口产品比较优势。RCA指数是理论界常使用的衡量一国出口产品比较优势的指标, 中文是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1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RCA<1的产品具有比较劣势。由表2看出, 中国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上不具有比较优势, 而美国、欧盟更有比较优势。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 中国因为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具有比较优势。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 中国现在仍处于比较劣势, 但指数有大于1的趋势, 应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4 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我国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181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15777亿美元, 30年里增长了87倍 (见图1) , 稳居世界第二大出口国。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 中国外贸规模不断扩大, 出口贸易结构也日益改善, 中国外贸的发展极大地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但它离将我国塑造成为世界贸易强国的要求差距还很远, 我国当前, 乃至今后一段时间, 仍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 在总结成绩基础上, 认真分析问题及其原因如下:

我国出口产品中, 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过大。1999年我国实施我国出口导向战略第一阶段的计划,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带来的人口红利和我国原有的工业基础,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量一直在增加, 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也在不断优化。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 人口红利将渐渐消失。而且该类商品的国际市场需求弹性小, 竞争激烈, 经常容易引起贸易摩擦。不光如此,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产生的效益较差, 来料加工贸易只能收取加工费, 利润微薄。劳动密集型产品还受资源限制, 以乘数形式高速、成倍地增长比较困难, 不可持续。

我国出口产品中, 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低。虽然我国高新技术出口产品一直在增加, 屡创新高。但我们必须了解到:OECD国家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占总量的40%, 而我国只有不到30%。每年我国高新技术转化率为20%, 在这20%中形成规模效益的只有15%, 仅占总量的3%。有关资料显示,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范围也很窄, 主要是电子产品、计算机等类别。同时, 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高新技术和产品出口限制, 高科技的缺乏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出口工业制成品加工程度浅。近年来, 我国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迅速:第一产业比例下降, 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迅速发展。但是我们不能过分乐观, 发达国家第二产业出口产品多以“高、精、尖”的机械产品为主, 而我国的出口产品多以纺织和机械设备为主, 技术含量较国外有较大差距。

出口国家/地区过分集中。一个国家出口国家/地区如果过于集中, 增大出口贸易的不稳定性。如图5和6所示, 美国和欧盟属于我国出口最集中的国家。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 发达国家需求疲软, 我国对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出口受到阻碍。而以金砖国家为首的新型发展中国家需求却保持旺盛。随着我国与发展中国加贸易增加, 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也在增加。

国际贸易摩擦日益严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全球40%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针对中国, 随着中国出口产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新兴产业升级, 国外对中国新兴产业出口的限制明显增多。美国和欧盟是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

5 结论与对策

5.1 结论

1978年以来,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 国民经济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对外贸易额不断上升,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出口总额、出口增长趋势、出口货物分类金额占比情况、出口地区结构。同时, 分析近年出口变化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得出的结论是:目前我国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资本密集型产品也在迅速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结构面临出口商品中, 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过大;出口产品中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低;出口工业制成品加工程度浅;出口国际地区过分集中;国际贸易摩擦日益严重等问题。

5.2 对策建议

第一, 转换出口观念, 增强竞争优势意识。一直以来, 说明国际交换理论的都是比较优势理论。各个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加入世界分工生产适合本国生产的产品。根据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 我国应该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 突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但是我们要意识到, 劳动密集型产品已趋饱和, 国际消费需求结构以及相应的投资需求结构已向更高层次转换。同时, 传统意义上的比较优势受到制约。无论是以劳动生产率差异为基础的比较成本说, 还是以生产要素供给为基础的资源禀赋说, 其比较利益的前提是各国的供给条件、生产条件不可改变, 资源、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那么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其竞争优势。而事实上,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这些假定条件已经改变。首先, 生产要素、资源可以在国际间流动, 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并不局限于国内的资源禀赋;其次, 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 经过投资和采用新技术, 自然资源可以被改良、再造, 也可以被新材料所替代, 自然的资源禀赋显得越来越不重要了。尤其是国际市场也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 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价格不是唯一的竞争优势。即此外,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歧视性的贸易政策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受到诸多壁垒的阻碍, 在国际市场上发展的空间越来越有限。努力增强商品的竞争优势意识, 防止陷入“片面追求贸易顺差”和“强调比较优势”的陷阱。

第二, 积极开发高科技产品, 使其成为我国未来主要出口产品。不论是从世界还是从一国的出口主导产品来看, 都是从低技术、粗加工向高技术、精加工产品转换。以前, 我国的国际贸易结构带有低收入国家的特征, 出口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很高。现在我国的出口结构已实现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初级产品的替代, 这种替代能够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同时也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但是, 我们的出口贸易增长是以资源和劳动力消耗的成倍增加为代价的, 出口产品在数量增长的同时, 价格指数下降, 单位商品的价格平均每年递减1%, 这说明仅靠比较优势在竞争中很难再占有优势。高科技产品不仅利润丰厚, 对环境污染小, 而且是出口结构转变的契机。因此我们要利用科技进步促进要素效率和要素禀赋发生变化, 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第三, 我国需要培育自己的品牌产品。扩大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品牌中最基本的就是其中包含的技术。我们需要进行创新产品质量的改善和差别化产品的开发, 提高产品优势和出口竞争力;通过培育自己的品牌产品, 提高产品的声誉, 提高出口效益。

第四, 出口国际地区应向发展中国家倾斜。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发达国家需求不足, 与我国贸易摩擦频繁。而许多新兴的发展中国家, 如东盟成员国、金砖国家有进口需求, 我国需要对其需求进行关注。发达国家 (地区) , 欧盟、美国、日本、英国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占据了中国出口市场的大半壁江山, 这得益于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对于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 我国出口产品还有很大潜力, 特别是当世界遭遇金融危机, 出口增速减缓时, 我国政府应注重开发, 特别是正在加速发展的新兴金砖国家, 东盟地区以及非洲大陆这些市场。

摘要:1978年以来,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 国民经济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对外贸易额不断上升,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统计性描述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出口总额、出口增长趋势、出口产品分类金额占比情况、出口地区结构进行研究。同时, 分析近年出口变化的原因, 我国出口面临的挑战, 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

关键词: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李丹.对中国出口贸易的结构分析及其启示[J].国际经贸, 2007, (25) .

[2]李玲慧.发达国家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D].西南财经大学, 2009.

[3]李通.论中国出口产品结构的战略调整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3) .

对外出口 第5篇

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我区进出口企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他们该如何分析当前形势,以应对金融危机呢?作为主管部门,又该如何帮助外贸企业度过难关,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呢?为此,商务局采取问卷和实地调研的形式对我区部分重点进出口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分析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区现有80家外贸备案企业,其中现有自营出口权的为11家,一部分企业暂无进出口业务来往,还有一部分由于已在3年以上无外贸进出口业务,所以被取消备案资格。近期我们对其中10家外贸企业做了调研:就以2014年上半年外贸进出口完成情况为例,与2015年同期进行了比较,其结果,2014年上半年我区的进出口总额实际完成1350万美元,进入2015年,由于人民币大幅升值,国际经济大环境低迷,国际区域内局势不稳定等,我区的对外贸易受到了冲击。2015年上半年我区对外贸易进出口额总体呈下降趋势,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794.3万美元,与去年同期下降4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大。人民币汇率升值因素直接导致了商品出口成本的大幅上升,从而减弱了我区出口商品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利于商品出口的持续扩大及在产品市场上占有率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我区的外贸企业订单量逐渐下降,甚至面临无订单趋势。人民币的升值,也直接造成国内人工成本的提高,以内蒙古集宁利泰金属工业有限公司为例,东南亚是其主要出口贸易国家,然而由于其人工成本远高于越南,因此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急剧下滑,订单量也随之下降,出口严重萎缩。

(二)外贸企业贷款难,融资难,流动资金短缺。当前,外贸企业融资方式中最广泛的是综合授信,然而,对于资金本已较弱的中小企业来说,争取银行的授信额度并非一件易事。银行需要考察企业规模、运营状况、1—2年的财务报告、偿还能力、现金流量、担保或抵押等情况。同时,审批也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经过立项、联网核查、风险评估、逐层审批等程序。其相关费用之高,使得外贸中小企业的贷款压力大增,流动资金吃紧,经营困难,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三)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规定的压力。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规定了具体的退税条件、退税范围等相关内容。这样一来,对于个别不敢承担出口风险的企业,宁愿把产品通过其他外贸公司出口或贴牌销售,也不愿意自己做,如此一来,在丧失大部分利润的同时,也无法享受国家的出口退税等多项政策的扶持。而对于个别小企业,以乌兰察布市钢研机电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以生产小型机电零部件为主,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规定,出口成套设备,予以退税;出口单个零部件,则无退税,这就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今,已面临破产。

(四)自主品牌建设薄弱,多以粗放型贸易为主。我区外贸企业的外贸发展仍处于相对滞后局面,出口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占有量少,多以加工产品为主,这种粗放型贸易方式造成出口增长量不高,加之,自主品牌建设薄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少,造成出口产品附加值低,这些都制约了我区外贸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内蒙古马志全清真食品公司为例,该公司反应,由于地区差异,我区养殖的牛羊,肉量少于巴彦淖尔盟,肉质低于锡林郭勒盟,出口产品原料多来源于区外,如此,公司的生产成本无形被提高了,利润偏低,承受的压力较大。

(五)市场运作不规范。近几年,虽然政府相关部门不断加大了监管力度,但仍旧无法杜绝不良现象的出现。例如,相关证件的发放个别打“人情牌”;市场上价格定位不严格,不坚决等。严重冲击了正规企业的合法经营。调研中内蒙古马志全清真食品公司反应,市场上一些私屠滥宰及走私现象依然存在,这也给企业的出口及国内销售贸易造成了很大影响。

(六)普遍缺乏专业外贸复合型人才。我区的外贸企业起步晚,实战经验少,具备外贸经验的人才屈指可数,因此,对相关的外贸专业知识、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及资金扶持等内容知之甚少,这对于企业做强做大不免也是一种困难。

三、企业促进外贸进出口采取的措施

1、强化内部管理,努力降低出口成本。“打铁还需自身硬”。企业要发展必须在强化内部管理上下功夫,必须练好内功,固本强根,向管理要效益,在管理中求发展。企业要结合自身特点,优化管理环境,明确管理目标,改善管理技术,并在管理实践中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系统,打破传统体制的束缚,不断提高内部的管理效果,着力降低出口成本和费用水平,使企业的经营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发展。

2、积极发展与大公司的合作,寻求融资渠道。面对融资难的问题,企业自身可以积极寻求与国内大型外贸企业的合作机会。国有外贸公司一般贷款较容易,业务量少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支付代理费的方式来迅速得到间接的资金支持,降低经营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还可转变经营方式,积极推行代理制,可多与国外公司签订代理协议。虽然代理利润少但收入较稳定,避免大起大落,是自己的业务在长期、稳定的合作中得到巩固。

3、强化研发力量,不断开发新产品。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同时也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谋求长远发展,就必须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推陈出新,开发适销对路新品,推动出口产品差异化、多样化,不断让企业获得新鲜血液,在市场竞争中充满活力。企业发展要有前瞻性,新产品的问世将使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抢占先机,增强发展后劲。

4、加强自主品牌建设,以质量和品牌取胜。“价格战”的老路早已行不通,如今消费者关心更多的是商品的质量、科技含量及品牌的知名度。我区的外贸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当务之急是树立自己的品牌。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无品牌或弱势品牌的企业将成为强势品牌企业的贴牌加工厂,不会拥有自己的终端市场。只有拥有自己的品牌,才有竞争的基础和潜力,才能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企业应在与原有合作商保持稳定关系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加大产品的科技投入,寻找更多的销售渠道,创国际名牌产品,提高产品地位,争取与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能公平竞争。

5、在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上下功夫。企业要主动开辟信息网络,加强市场调研,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市场动态,为参与外贸活动奠定坚实基础。主动“走出去”,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如主动参加相关的世界性的各种展览会、博览会,这在进一步了解世界的同时,也起到了宣传自己的作用。

6、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要大力引进培养外贸复合型人才。企业求发展,关键在人才。二要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每一位企业员工的聪明才智,充分调动每个员工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的精神,凝聚企业力量,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多措并举,千方百计遏制我区外贸进出口下滑局面

1、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做好扶持工作。企业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建议政府部门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及时为企业提供最佳服务,对符合政策规定的企业项目,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坚决杜绝所谓的“暗箱”操作,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严明。

2、引导金融机构切实转变金融扶持观念,完善金融服务。当前金融机构依然存在信贷的认识误区,即贷款给国有大企业保险,无需承担多少金融风险;而贷款给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出了问题就说不清楚。造成中小企业大多投入不足、资金短缺。由此,必须引导金融机构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综合运用资本注入、风险补偿和奖励补助等多种方式,提高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3、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及协助企业建设自主品牌。为鼓励企业大胆地建设自主品牌,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的同时,应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创新税收制度,加大政府采购向企业自主创新成果倾斜力度,建立以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为核心的报酬激励制度等,以切实的金融、政策扶持等方式,来鼓励和协助企业向更长远的目标发展。

4、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经营环境。针对市场上一些不良行为的运作,政府部门应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在遵循国家经济政策、环保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前提下,给予企业相应的政策保护,确保为企业创造良好公平的发展环境。

进出口:对外贸易结构仍需调整 第6篇

2013年进出口总额约53亿美元

“2003~2013年,10年13亿颗芯片,这是英特尔(成都)公司10年做出的成绩。”英特尔中国华西公共事务总监顾仪高兴地说。“不仅如此,英特尔与成都共同创造了中国速度,从2005年10月英特尔在成都出厂第一颗芯片,到2010年3月第4.8亿颗芯片下线,英特尔用了4年多的时间;而从4.8亿到2012年1月9日第10亿颗芯片下线,英特尔只用了2年左右的时间;到2013年5月23日,英特尔第13亿颗芯片下线了。”

在全国和四川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进出口增速下降的趋势下,英特尔(成都)公司进出口的情况如何?顾仪告诉记者:“2013年英特尔(成都)公司情况比较乐观,进出口总额约53亿美元,其中,进口33亿美元,出口20亿美元;英特尔西部分拨中心2013年进出货量是2012年的5倍。2014年,我们的目标是在市场需求为导向下与2013年持平。”

英特尔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在强调带动行业发展与提升老百姓生活品质。顾仪说:我们期望英特尔在成都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希望能够带动成都IT产业的发展,使其稳坐西部地区的领头羊,在世界IT产业版图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今后,我们还将加快实施国家“智能城市”和“城镇化”建设目标,描绘计算机赋予的科技创新活力,展示未来教育、幸福养老、移动生活、健康医疗、智慧交通等应用新体验。英特尔期望与成都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肖晓文(成都海关统计处)

1~11月四川外贸进出口增长8.7%

据海关统计,1~11月四川省累计实现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583.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8.7%,高于同期全国7.7%的整体进出口增速,扭转了此前连续5个月外贸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局面。其中出口总值为379.4亿美元,增长8.9%,同期全国整体出口增长8.3%;进口总值为203.9亿美元,增长8.3%,同期全国整体进口增长7.1%。1~11月四川外贸进出口总值列全国第11位,其中出口总值列全国第11位,进口总值列全国第13位。

11月当月四川外贸进出口总值为68.6亿美元,同比增长21.6%,较上月9%的增速显著提升,环比亦增长26.7%,单月进、出口值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出口46.7亿美元,同比增长25.5%,较上月8.5%的增速大幅提升,环比增长34.9%;进口21.9亿美元,同比增长14.1%,较上月10%的增速亦加快,环比增长12.2%。

一般贸易增长,加工贸易下降,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货物激增。1~11月四川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252.7亿美元,增长14.5%,高于全省8.7%的整体增速,拉动全省整体外贸增长6个百分点,占全省整体外贸的43.3%;同期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240.1亿美元,下降6.5%,拉低外贸增速3.1个百分点,占比为41.2%;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货物方式进出口56.5亿美元,激增1.9倍,拉动全省整体外贸增长6.9个百分点,占比为9.7%。

美国是第一大贸易伙伴,与东盟、香港等新兴经济体贸易快速增长。1~11月四川与美国双边贸易额为105.7亿美元,下降8.1%,占全省外贸总值的18.1%;与东盟104.4亿美元,增长36.4%,占比为17.9%;与欧盟86亿美元,下降5.2%,占比为14.7%;与香港44.8亿美元,增长82.2%,占比为7.7%;与日本33.5亿美元,下降18.2%,占比为5.7%;与韩国31.1亿美元,下降6.5%,占比为5.3%;与台湾省22.2亿美元,增长11.7%,占比为3.8%。

全省外贸以成德绵城市群为主,成都独占鳌头,另有7市外贸规模超过6亿美元。1~11月全省21个市州中,成都以454.7亿美元的进出口额独占鳌头,增长5.3%,占全省整体外贸的比重高达78%。同期,德阳外贸规模为31.3亿美元,增长13.6%,位列全省第二;绵阳为25.5亿美元,增长29.7%,居第三位。此外,另有乐山(10.2亿美元,增长16.3%)、自贡(9.5亿美元,增长15.2%)、广安(9.3亿美元,增长26.5%)、宜宾(7.1亿美元,增长2%)和南充(6.2亿美元,增长82.2%)等外贸规模超过6亿美元。

综保区占全省外贸逾四成。1~11月,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为241亿美元,增长2.9%,占全省外贸总值的41.3%。其中出口总值为143.2亿美元,增长4.6%,拉动全省整体出口增长1.8个百分点。其中高新园区出口116亿美元,双流园区出口27.2亿美元。

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1~11月四川出口初级产品7亿美元,下降8.5%;出口工业半制品52.1亿美元,增长6.5%;出口工业制成品320.3亿美元,增长9.8%。四川初级产品、工业半制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例关系为1.9∶13.7∶84.4,相较于去年同期2.2∶14∶83.8的该比例关系,工业制成品比重明显上升,初级产品和工业半制品比重下降,结构进一步优化。

1~11月四川出口以便携式电脑、集成电路等为代表的机电产品合计240.3亿美元,增长5.6%,占全省整体出口总值的63.3%,拉动全省整体外贸出口增长3.6个百分点。1~11月,四川六大类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67.2亿美元,增长18.3%。

进口商品以机电产品为主。1~11月四川进口机电产品147.6亿美元,增长5%,占全省整体进口的比重高达72.4%,拉动全省整体进口增长3.7个百分点,主力产品包括集成电路、飞机、印刷电路和检测仪器等。此外,进口有机化学品10.5亿美元,增长19.4%;金属矿砂9.6亿美元,增长8.2%;农产品3.6亿美元,增长37.9%;钢铁2.5亿美元,锐减38.2%。

王小琪(四川省社科院金融与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

需调整对外贸易结构

从全年来看,四川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速度有可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4年,四川对外贸易需解决以下问题:

货物贸易占比高,服务业贸易占比低。四川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服务业外贸占比低于全国和世界平均水平。这也反映了四川产业结构的缺陷。

与欧美发达国家贸易占比高,与东南亚、东盟、俄罗斯贸易占比低。从外贸对象来说,四川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外贸放缓,总量占比高;与东南亚、东盟、俄罗斯外贸增长快,但是总量偏小,占比低。因此,四川在外贸对象上有缺陷。

成都外贸占比高,其他市(州)占比低。从四川省外贸区域结构来看,成都占全省整体外贸的比重高达80%左右,其它市(州)约占20%,这与四川省实施的“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不符,因此,全省外贸区域结构要进一步调整。

现阶段,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比较缓慢,反映到外贸上也需要一个逐步复苏的过程,这对四川省的外贸有一定的影响。从全国和四川来看,经济正处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速下降,外贸放缓。另外,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外贸保护主义抬头,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包括四川省实施了一些反倾销、反制约的措施,这些也制约了四川外贸的发展。2014年,四川外贸需要作出一些调整。

加快推进四川经济转型。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四川制造向四川创造转变,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外贸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动力。

实现外贸市场的多元化。在进一步巩固传统发达国家市场的同时,加快开发东盟、南亚、韩国、俄罗斯等市场,使四川外贸对象进一步多元化,这样既扩大四川外贸的总量,又降低外贸的风险。

推进其它市(州)外贸发展。加快发展四川省内其它市(州)外向型经济,特别是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支点带动外贸发展,进一步提升四川外贸的总量和质量,促进健康、协调发展。

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效应分析 第7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出口,出口商品结构

自“走出去”战略提出以来, 浙江省企业纷纷响应国家号召, 到海外进行直接投资, 其对外直接投资额从1989年的499万美元, 发展到2011年的344551万美元。截止2013年2月底, 全省经审批和核准的境外企业和机构共计5907家, 累计中方协议投资额153.507亿美元。可见, 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额均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

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尽管国内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 但对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却很少, 具体到某一省份的实证研究就更少。随着浙江省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实力的增强, 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 尤其是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会进一步凸现, 研究这一经济现象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献综述

1.国外学者的研究

目前, 国外学者对于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关系的研究结果, 可归结为三类:一是支持替代关系, 即贸易替代论;二是支持创造关系, 即贸易创造论;三是替代或创造的结果不确定, 即投资贸易融合论。

(1) 美国经济学家Mundell (1957) 最早研究了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 通过放松传统H-O理论的经典假设, 认为在存在贸易壁垒的情况下, 贸易与投资是相互替代的关系。Vernon (1966) 运用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来解释处于产品不同阶段的国际直接投资和贸易之间的关系。当产品成熟并达到标准化生产之后, 企业可能选择跨国投资并导致对母国的进口增加, 也就是说此时期跨国直接投资促进了对母国的进口, 呈现互补效应。

(2) 上世纪70年代, 学术界开始出现对外直接投资对贸易产生互补作用的研究成果。日本学者小岛清 (1978) 提出, 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在投资母国与东道国之间创造出新的贸易机会, 从而导致两国之间的贸易具有更大的规模, 对外投资与贸易存在互补关系, 但前提是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应该从该国的劣势产业开始。之后又有学者得出与小岛清相同的研究结论。

(3)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Markusen和Svensson (1985) 通过要素比例模型分析要素流动与商品贸易的关系时发现, 它们之间的关系取决于贸易要素与非贸易要素是“合作状态”还是“非合作状态”。如果它们之间处于“合作状态”, 则表现为互补关系。否则, 为替代关系。

2.国内学者的研究

国内学者蔡锐、刘泉 (2004) 以小岛清的“边际产业”理论为基础, 运用岭回归方法, 对1990~1999年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进行分析, 论证了我国国际直接投资 (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两方面) 与对外贸易具有互补关系。项本武 (2006) 基于引力模型, 使用1999~2001年我国对49个东道国的年出口流量、年进口流量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等数据, 运用引力模型实证结果表明, 我国对东道国的直接投资促进了我国对东道国的出口。张应武 (2007) 利用2000~2004年面板数据, 实证得出我国OFDI与出口之间存在显著的互补性。俞毅, 万炼 (2009) 基于我国1982~2007年的数据, 利用VAR模型, 实证研究了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性, 得出:进出口商品结构与对外直接投资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其中, 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出口分别与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相互替代效应;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出口分别与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相互补充效应。

本文基于浙江省的历年统计数据, 采用协整分析方法, 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规模、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 研究长期均衡关系, 并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 验证对外直接投资分别与出口规模、出口商品结构的因果关系。

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出口效应的实证分析

为更好地测算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效应, 本文采用1989~2011年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的流量数据进行检验。其中, 2003~2011年的数据来自商务部对外直接投资公报;1989~2003年数据来自对相关文章的数据整理;出口额来自浙江省各年份统计年鉴。

1.出口规模效应分析

(1) 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ADF检验) 。用OFDI表示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 用EX表示浙江省出口。为减少原始数据的波动和避免出现异方差性, 本文对EX和OFDI取对数, 取对数后的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分别用lnEX、ln OFDI表示。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

(注:本表中ADF检验由Eviews7.0计算。其中, c、t、k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中包含的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D表示差分算子, DlnEX表示对lnEX的一阶差分。“*”、“**”、“***”分别表示在1%、5%、10%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下同)

通过表1可知, 时间序列lnEX、lnOFDI均为非平稳序列, 但两者经过一阶差分后均为平稳序列。因此, 可以考虑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2) lnEX和lnOFDI的协整检验。本文通过E-G协整检验, 来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检验结果为:首先通过Eviews7.0软件, 对lnEX、ln OFDI进行回归分析, 得到:

令协整方程残差为et,

检验结果显示, 残差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因此, 可以确定残差序列平稳。表明ln EX和ln OFDI之间的回归不是伪回归, 即lnEX和lnOFDI存在协整关系。

(3) 格兰杰因果检验。通过协整检验得出, 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若进一步探讨变量间的关系, 可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法, 来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因果关系。在进行该检验时, 可以直接采用各变量已经对数化的数据, 而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4) 计量结果分析。从计量结果可以得知, lnOFDI对lnEX的长期弹性为0.639853, 即从长期来看, 浙江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之间是互补关系, 浙江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有促进作用。原因在于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带动相关的原材料、中间品、劳务、技术专利等的出口;可以有效避开贸易保护, 带动浙江省商品进入目的地市场, 规避贸易配额、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或利用东道国的出口配额, 扩大出口量;有助于开辟东道国的市场, 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市场需求, 减少出口的盲目性, 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 出口是对外直接投资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浙江省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

2.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出口结构效应

本文出口商品结构, 用浙江省每年的工业制成品占总出口比重来测算 (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来自历年浙江统计年鉴) 。出口商品结构用EXM表示, 取对数处理后的出口商品结构为lnEXM。

(1) 单位根检验。与上一节相同, 运用单位根检验方法, 来检验lnEXM的平稳性和单整阶数。检验结果如表4。

由表4可知, lnEXM为不平稳序列, 经过一阶差分后为平稳序列。结合前面结果, lnEX、lnOFDI均为I (1) 序列, 可进行协整检验。

(2) 协整检验。按照E-G协整检验方法, 对lnOFDI和lnEXM进行协整检验, 得出方程的DW为0.390795, 存在很严重的自相关。于是, 对模型进行自相关修正, 校正后的模型为:

DW值变为1.505951。原模型的自相关性有了很好的解决。

令此协整方程的残差为u。残差u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5。

检验结果显示, 残差序列u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因此, 可确定残差序列平稳。表明ln EXM和lnOFDI的回归不是伪回归, 即lnEXM和lnOFDI存在协整关系。

(3) 格兰杰因果检验。对lnOFDI和lnEXM进行因果关系检验, 得出结果如表6:

(4) 计量结果分析。通过上述协整分析、残差平稳性检验以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可以得出, 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商品结构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外直接投资是引起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原因。由回归估计结果可知, 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动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是同方向的。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提高了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 对外直接投资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例增加0.007802, 这种增长幅度不是特别显著。结合上面的协整检验可以得出, 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促进对外贸中出口结构的优化。

结论与政策建议

1.结论

(1) 就浙江省来说, 通过发展对外直接投资, 可以带动出口贸易, 消化省内的过剩产能,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呈现互补效应, 浙江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带动本省中间产品和资本品的出口。随着贸易规模的进一步增大, 出口面临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越来越多, 和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摩擦愈演愈烈。浙江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东道国生产并销售产品, 在促进出口的同时, 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贸易摩擦。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 出口规模变化是对外直接投资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2) 浙江省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商品结构存在很小的促进作用, 原因可能是, 受一国出口商品结构因素 (国内的要素禀赋、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等) 的影响;另外, 尽管近年来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加快, 但与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相比, 总体规模仍然偏小, 导致不明显的促进作用效果。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 对外直接投资变化是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2.政策建议

(1) 加大对“走出去”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浙江省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更多主体参与到“走出去”进程中来, 包括运用有效的财政支持手段和建立更加便利的融资渠道, 并从法律法规上, 给予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一定的政策优待, 并简化相关手续。

(2) 加强产业指导。浙江省政府应根据本省要素禀赋水平与产业结构, 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指导, 促进企业对高新技术产品、机械设备等制成品的投资。

(3) 扩宽对外直接投资区域。目前, 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动机以寻求战略资源和开拓市场为主, 投资区域集中在亚洲和美国等地。浙江省企业应在巩固对原有东道国投资的基础上, 加强对非洲、南美洲等欠发达地区的投资。

(4) 着力建设境外营销网络。鼓励金融、保险、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同步“走出去”。在境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可成为浙江省企业“走出去”坚强的后盾。

参考文献

[1]孙敬水, 张蕾.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关系的协整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财贸研究, 2007 (01) :51-56.

[2]俞毅, 万炼.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性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分析框架[J].国际贸易问题, 2009 (06) :96-104.

[3]Mundell, R.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7, 47 (3) :1269-1278.

[4]小岛清.周宝廉译.对外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4:56-70.

[5]Dunning J.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M].London:Allen and Unwin, 1981, 83-120.

[6]项本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J].财贸经济, 2009 (4) :77-82.

对外出口 第8篇

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大规模增长, 建筑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越来越明显。建筑企业每年为国家创造300亿美元左右的外汇收入, 是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对外承包工程出口货物, 是指对外承包工程公司为承包国外工程建设项目而出口的成套设备、工程物资等。它是一项以工程建设为对象的综合性技术经济交往和商务活动, 是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综合体, 在我国的对外交流和对外贸易中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实施, 中国十五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奋发努力, 相继获得对外经济合作经营资格、进出口企业资格和对外援助成套项目施工任务A级企业资格, 可承接境外承包工程、输出劳务和相关进出口业务。近年承揽了赞比亚、阿尔及利亚、苏丹、缅甸等十几个国家的工程建设以及物质设备的招标采购、国内国际物流、货物的商检、通关等相关业务。面对新形势, 新局面, 中国十五冶通过集团的产业延伸、自身的不断发展, 促使海外业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将通过对十五冶金通公司从事对外承包出口的分析, 给予其他兄弟企业在对外贸易发展上有意义的启示。

二、概述

进出口业务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多流程、多方配合的工作。特别是对外承包工程项下的出口, 涉及到的相关业务单位、政府部门较多, 政策性、法规性很强, 不论哪一个工作环节不严谨或稍有疏忽, 就可能造成工程所需设备和物资国内出口受阻或国外进口滞港, 影响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而且有些工作环节的复杂程度还随着相关国家海关政策的变化而增加。

金通物资设备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十五冶外贸业务的全资子公司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协调, 在各单位的通力配合下, 共同做好相关出口工作。我们通过总结过去进出口服务中的经验教训, 以期达到提高服务和协作水平, 保障国际工程顺利履约的目的, 为中国十五冶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中大有作为, 而不懈努力。

三、出口的基本原则

根据海关规定, 进出关货物必须如实申报, 同时受中国海关和目的国海关的限制, 部分货物属于禁止进出口或限制进出口的范围。委托人需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在出口业务中严禁夹带、走私, 否则由此产生的滞港、扣押、罚没等民事、刑事责任以及对公司产生的不利影响均由委托人承担。

为了保证清关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项目开始前, 派人实地调查将涉及清关的有关信息及时以书面形式汇报, 并及时沟通反馈。其涉及信息有:工程合同相关的货物所有人、收货人、政府批文、海关政策、港口要求等。但清关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程序上的问题, 还有当地清关代理和海关、港口工作人员的工作习惯、公关力度等无形工作。

四、货物的仓储

在拿到采购部门的中标确认函后首先对需要抽检的货物进行标记然后熟悉下有哪些货物、是否有特殊货物等, 发现有不明白的可与计划采购部沟通或查相关资料或在网上搜索, 能预计包装尺寸的货物提前订制相应包装 (实木箱、框架箱、托盘等) , 要求到货时间要牢记并询问各个供货商各种货物到货时间的大概情况, 然后把到货记录的基础清单先做好, 便于货到后及时做记录。

根据现场装箱记录制作装箱清单, 并与到货记录核对, 对于更换规格或数量的货物要做好相应批注, 在确认装箱单与到货记录核对无误后发与单证物流部。

拿到单证物流部的发运清单后根据临时号对应的正式编号及时对相应货物进行唛头编写, 尽可能的在货代装货之前把编号全部弄好, 以防边装边写出错, 货物被发运后及时做好记录 (包括清关时间) , 以便查实。每批货物被发走后需及时整理库存并报与单证物流部方便安排下批发运货物。然后整理相关资料制作资料清单备份好, 整理好的资料需及时带到现场。

五、运输 (陆路运输)

鉴于金通公司缅甸项目的大部分货物, 以及今后更广泛的东南亚市场, 大多采取陆路运输, 因此本纲要只说明陆运要点, 空运和海运请参考。

建议采用公开招标, 并一次选用三到四家中标单位, 使几家货运代理公司在行业内部竞争, 不断的从价格、后续服务等方面提高服务水平。并且各个货运代理通过一段时间的业务操作, 就能看出他们各自的强项, 有限擅长单证、有限擅长清关、有限公关能力强与当地的政府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有限则擅长大件、特殊货物的运输。从而在今后的货物运输中, 有针对性的根据出口货物的不同特点, 来在这几家中标单位中选择。能够及时、快速、顺畅的将货物运抵项目工地。

运输合同必须是承运性质的合同而不是运输代理性质的合同, 因为代理性质的合同作为货运代理方的货代公司在很多方面是可以免责的。另外, 考验货代公司有无实力还可要求其提供相当数额的履约银行保函或保证金。

六、目的国批文的申请

目的国进口批文是大多数国家的要求, 一般都会要求申请批文后, 才准进口, 已是国际惯例。目前除非洲一些国家, 不需要申请进口批文外, 其他国际都有要求, 只是审批时间长短的问题。除特殊的工程设备、暂出复进的施工设备, 需要等待计划以及批示后, 申报批文。像工机具、辅材、设备配件、建材、钢材, 这些可以根据以往同类项目的材料计划, 提前申报。为保证材料进口的不间断性, 提前申报的周期要与批文审批时间相同, 或是大于审批周期。批文申报所用的英文单词, 每个项目都是大同小易, 已经根据缅甸项目的批文申报, 进行了汇总。详见工程材料、设备英文查询表。

七、货物的集港

每个月20日开始统计本月已经采购、下个月将会采购的货物大概的重量、大概的入库时间, 整理、核对进口国批文, 形成下个月的初步发运计划, 抄送国外项目部、各家货运代理。以此作为下月货物发运的计划安排, 根据实际到货情况, 做微调。我方应该根据从仓库到口岸的路途运输、商检时间、倒装车辆时间、报关时间, 确定货物实际出口时间的提前量, 给予货运代理充分的时间, 来完成上述工作 (不限于上述工作) 。货代在仓库装货时, 我公司应该认真检查货物的包装情况, 如实办理交接手续, 并将签注后的交接单做好存档。同时要对有特殊运输要求的货物, 进行拍照、留档, 当货物出现损害时, 可以明确责任。

八、出口报关

金通公司在新投资的项目启动前, 应该安排专业人员考察熟悉项目所在国的法律、法规、风土人情;了解物资到达港口国家 (地区) 的入关、出关的有关法律政策规定, 同时还要了解中国十五冶作为外国企业在该国投资、承包项目等应享受的优惠特殊政策等。比如, 该项目是否属于政府的减免税项目等, 对于有利于中国十五冶的优惠政策, 原则是该享受的一定要享受, 该争取的千方百计要争取。在异国他乡从事工程项目本身就面临着许多劣势, 所以, 在国外从事物资管理的人员, 包括在国外为物资管理工作服务的翻译人员等更要认真的学习掌握项目所在国物资进出口方面的知识。对于安全问题也不可忽视, 除了采取安全措施以外,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 履行社会责任。由于发展中国家当地的就业率非常低, 很多人找不到工作, 因此当地员工的雇佣是中国十五冶关注的问题。同时, 注意处理好与项目所在地的关系。在关注公司发展的同时, 关注国外项目所在地的当地人民, 为其当地人民造福。中国十五冶应以企业现有员工为开发对象, 对员工的智能及外贸技能进行综合性开发, 并且对外贸专业人才的进行国外实战锻炼, 对各国的外贸政策、清关政策、风俗习惯都了解甚广, 这有利于十五冶在对外贸易的发展道路上取得更快更好的进步。

九、货物的运输、保险

由于境外工程的特殊性, 发货人和收货人往往是利益的共同体, 因此, 一旦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出现货损, 索赔的主体仍为运输合同中的委托方 (股份公司) , 理赔的主体仍为运输合同中的承运方 (货代) 。但项目部应该积极配合取证、货损材料的修补、以及再利用, 尽量减少索赔金额和数量。很多货代公司都会向我公司提出代办保险, 国内有些其他进出口公司认为只要费率较低就为了省事将保险的事务交货代公司办理。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风险, 首先, 如果一旦出现货损, 索赔的工作还是需要我公司去操心, 货代公司给委托人只是代办保险属于代理性质。其次, 委托人并不知道货代公司是否向保险公司支付了保险费, 如果没有约定, 货代公司未在货损之前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情况下, 保险公司是可以不予理赔的。另外, 一般来说保险公司的赔付实力要普遍强于货代公司, 一旦出现大的责任货损, 货代公司是不足以赔付的。

在发生货损后, 收货人一定要认真、积极的配合查勘人的工作。因为所在的施工国家大多是较落后和不发达的国家, 各种制度不健全, 出现问题不易解决, 只有现场人员做好了前期的赔付工作, 后方人员才能尽早的赔付。

十、清关

清关文件。一般来说, 清关文件包含外贸商业发票、箱单、提单、商检单, 有些国家需要原产地证, 有些国家还需要该国驻华使馆对发票认证。还有些国家需要M表等等各式各样的特殊文件, 因此各实施单位在项目开工前, 就应充分了解项目所在国的进口清关要求。清关文件准确与否, 一方面是进出口贸易部在制作单证时是否准确;另一方面就是单证内容是否符合目的港所在国海关和港口的要求;最后就是即使清关文件没有错误, 由于清关工作人员对工程性质或货物性质不了解、与当地海关人员沟通不畅、公关力度不够, 也会造成清关受阻。慎重选择清关代理公司。清关代理很重要, 其信誉、实力、当地人脉、政府资源都是决定是否能顺利清关的重要因素。

结语

金通物资设备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十五冶的全资子公司在国际贸易业务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面对新的国际环境, 近年来, 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长有所回落, 各国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发达国家受到严重冲击。但是,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呈现强势, 成为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的一大亮点。金通公司国际贸易业务在国际竞争中不断发展, 贸易的市场空间更加广阔, 不断开拓新业务、新市场, 技术创新 (软件信息平台建设) 和企业改革为外贸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积极探索新的渠道、管理模式、提高企业与员工的业务素质。为对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 以更好地贯彻“走出去”战略。

随着国际市场大范围开放, 可以预见对金通公司这样的对外承包出口模式的继续总结以及研究也将随着业务实践的不断深入而加强, 因此理论成果也将更加具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如何做好境外工程设备出口报关殷贵林张莉娜池州师专经贸系对外经贸实务2006.7

[2]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的现状与问题冷冬北京统计·2002-3·总第145期

[3]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和解决途径项目管理者联盟作者:张志军江鹏

[4]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口货物退 (免) 税若干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6]102号)

[5]《关于对外承包工程项目项下出口设备材料的工作规程》外经贸合发[2001]579号

[6]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条例”公布--建筑企业“走出去”门槛抬高

对外出口 第9篇

1 轻工对外贸易结构分析

1.1 轻工对外贸易顺差, 且顺差额逐年加大

2010年以来, 轻工对外贸易呈现出恢复性增长态势, 无论是出口额、进口额、贸易总额和贸易差额都发展得非常迅速。从出口看, 2010年出口额为3554.65亿美元, 2012年达到了5075.15亿美元。与此同时, 进口也得到快速发展, 2010年的进口额为950.85亿美元, 到2012年达到1186.67亿美元。2010年以来, 轻工对外贸易顺差越来越大。2010年以来, 轻工对外贸易得到了较大发展, 出口发展快于进口发展, 对外贸易顺差越来越大, 对外贸易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和突出。

1.2 八个子行业占出口主体, 出口比重略有调整

2012年, 子行业出口在300亿美元以上且占出口比重比较大的行业依次为:皮革、毛皮及制品出口额785.54亿美元, 占15.48%;塑料制品出口511.40亿美元, 占10.08%;家具出口499.60亿美元, 占9.84%;家用电器出口494.78亿美元, 占9.75%;食品、饮料出口433.28亿美元, 占8.54%;文教体育用品出口418.64亿美元, 占8.25%;工艺美术出口413.67亿美元, 占8.15%;金属制轻工行业相关产品出口355.06亿美元, 占7.00%。以上八大行业出口额累计占轻工出口总额的77.08%。

1.3 一般贸易方式为主体, 贸易方式格局略有调整

轻工出口一般贸易为主, 2010年, 一般贸易比重占59.25%, 2012年, 一般贸易比重上升为63.03%, 同时, 加工贸易比重从26.7%下降到24.56%。轻工行业进口一般贸易比重从50.58%上升到55.78%, 加工贸易从26.19%下降到21.44%。

1.4 贸易市场趋于多元化, 但集中度仍偏高

轻工出口贸易国逐年增加, 2012年, 轻工对外出口贸易国达到233个, 出口比重主要集中在美国、香港、日本、德国、英国、俄罗斯联邦、荷兰、澳大利亚、韩国、加拿大等地区, 这十大地区累计占到出口比重的60%。

1.5 出口主体区域集中, 广东出口始终占鳌头

轻工出口区域集中度较高, 一直是广东占比近四成, 浙江占二成。2012年12月, 出口主体区域集中度为:广东完成累计出口额2047.11亿美元, 占40.34%;浙江完成累计出口额865.1亿美元, 占17.05%;江苏完成累计出口额431.52亿美元, 占8.5%;福建完成累计出口额368.51亿美元, 占7.26%;山东完成累计出口额337.98亿美元, 占6.66%;上海完成累计出口额238.9亿美元, 占4.71%;辽宁完成累计出口额87.64亿美元, 占1.73%;天津完成累计出口额78.18亿美元, 占1.54%;河北完成累计出口额78.09亿美元, 占1.54%;安徽完成累计出口额73.57亿美元, 占1.45%;其它21省完成累计出口额的9.23%。

2 子行业出口竞争优势测度及评价

2.1 测度指标描述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也叫贸易竞争力指数, 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贸易竞争力指数计算公式:

式中, 表示j经济体在i产业上的贸易竞争指数, 表示j经济体i产业的出口额, 表示j经济体i产业的进口额。为j经济体i产业的净出口, 为j经济体i产业的进出口总额。

TC指数的测算标准:TC指数取值范围为 (-1, 1) 。

如果TC指数大于零, 表明该类商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越接近于1, 竞争力越强;TC指数小于零, 则表明该类商品不具国际竞争力, 越接近于-1, 竞争力越弱;指数为零, 表明此类商品为产业内贸易, 竞争力与国际水平相当。

2.2 子行业竞争优势测度与分析

轻工行业出口竞争优势TC指数:2010年为0.58, 2011年为0.59, 2012年为0.62, 轻工TC指数处于较强竞争优势区间且竞争优势逐年上升。

2.2.1 竞争优势极强的子行业测度及分析

轻工大部分行业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 且竞争优势稳定 (如表1所示) 。表中11个行业极具竞争优势, 从表中可以看出:木制品及其他天然植物制品TC指数位于0.96的高位且连续三年稳定;照明器具和皮革、毛皮及其制品行业竞争优势稳定且逐年上升明显。

2.2.2 竞争优势较强的子行业测度及分析

塑料、日用机械行业TC指数在较强区间, 体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但日用机械TC指数三年来呈下降趋势 (如表2) 。

2.2.3 竞争劣势子行业测度及分析

日用化学产品、食品、轻工机械、纸浆、制盐五行业缺乏竞争优势, 日用化学产品虽处于竞争劣势但TC指数上升, 呈现竞争优势上升趋势, 2010年为0.14, 2012年为0.23。食品、饮料行业出口比重虽占到轻工行业的近10%左右, 但TC指数处于竞争劣势且逐渐下降, 2010年为0.11, 2012年为0.04。轻工机械、纸浆、制盐三行业处于竞争劣势地位, TC指数为负值。

2.3 子行业TC指数小结

纵观三年来, 子行业TC指数 (如图1) 稳定, 呈现两极分化态势。大部分行业TC指数在[0.8, 1.0]区间。日用化学产品、食品等五行业TC指数在[-0.5, 0.2]之间。

3 轻工对外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

3.1 贸易顺差持续增长, 轻工内生增长不稳固

轻工持续增长的贸易顺差在应对其他行业贸易逆差方面做出贡献, 但持续增长的贸易逆差对我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一是持续增长的贸易顺差使得轻工出口在一定程度上对外依存度增大, 轻工内生增长不稳固;二是大量贸易顺差的存在, 有可能面临贸易伙伴国尤其是顺差来源国的种种为难, 增加贸易摩擦风险, 一定程度上影响自身外贸发展;三是顺差60%左右来自一般贸易方式, 30%左右来自加工贸易方式。三成加工贸易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消耗资源较大, 再者, 持续增长的贸易顺差亦加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3.2 出口结构比较固化, 产业升级面临挑战

轻工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升级, 已经取得较大成果, 部分产业TC指数接近于1, 但出口行业结构、区域结构仍很固化, 产品结构变化不大。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仍然较高, 比如皮革、塑料、家具、家电、文教体育用品等, 而具有高附加值的日用机械、轻工机械占比依然较低。

3.3 进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潜在风险加大

轻工对外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国、香港、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 进口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韩国、德国等, 约占30%的进口额, 轻工进出口市场以发达国家为主, 且地理方向雷同, 由此可能出口风险较大。一是这些国家对先进技术出口管制严格, 我国很难引进高新技术;二是这些国家贸易法规成熟, 在设置技术贸易壁垒方面经验丰富, 从而使得过于集中的对外贸易势必会增加经济风险和贸易摩擦, 不利于分散国际市场风险。

3.4 出口主体区域过于集中, 区域发展联盟有待开发

轻工出口主体区域过于集中, 仅广东就占近40%, 全国出口前10省占出口份额的91.77%, 其它21省出口仅占9.23%。出口大省主要集中在东部, 中西部出口能力很弱, 尽管国家出台了系列促进中西部对外开放的政策, 中西部发展仍相对滞后, 尤其是出口方面发展成效不大。

4 提高轻工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4.1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推动进出口协调发展

深化外贸体制改革,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已是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必经之路, 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下, 适度发挥政府在外贸战略中的指导作用。一是强化政策的宏观管理职能, 利用调控税率、利率和资金供求等宏观经济杠杆的手段来调整对外贸易;二是加强出口产业政策管理, 从科研、生产等环节加大对具有潜在国际竞争优势行业的扶持力度;三是完善与外贸活动相关的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和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等;四是鼓励进出口协调发展,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国内稀缺自然资源的结合, 使供给结构得到改善;通过进口技术外溢, 掌握、消化和吸收, 以比较低的成本完成本国的技术进步, 进一步提高我国出口能力。因此, 加快轻工进出口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贸易格局发展。

4.2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 提高出口商品档次、效益, 使出口结构从根本上得到调整和优化。优化和提升产品质量和产业竞争力, 努力改善出口贸易商品结构, 一是加速传统出口产品升级力度, 着重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和精度,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增加花色品种, 提高商品出口竞争力;二是注意扩大高技术含量的轻工机械、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三是开发出口绿色食品和特色食品, 比如清真食品等。通过优化出口结构, 整体提升出口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4.3 推动市场多元化战略, 分散经营风险

巩固轻工传统进出口市场, 进一步加大新兴市场开拓力度。一是加强对各类市场的调研, 抓好重点市场与市场多元化的统一;二是政府积极参与区域贸易谈判, 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建立较为稳定的经贸合作关系;三是在多数企业还没有能力开拓多元化市场的条件下, 政府通过搜集市场信息和加强对各大类市场的调研, 帮助企业寻找国际市场, 同时注重新兴市场法制环境不完善、政局不稳定等经营风险的防控。

4.4 加快中西部对外开放步伐, 打造外贸宽领域格局

中西部地区地大物博, 物质资源丰富, 由于区位、生产力、科技等因素影响, 使得中西部对外开放程度较低。一是建议政府加快改善中西部陆、空外贸运输条件, 扶持外贸交易采用海空联运与多式联运的运输方式来促进我国各个区域外贸竞争力的提高;二是加强区域间联手合作, 整合各地区具有的优势资源, 优化经济区域布局, 壮大优势产业, 避免区域之间由于产业布局分散而导致的竞争优势不明显等弊端, 加大经济合作广度和深度, 促进外贸竞争力提高。

4.5 引进国外技术和资本, 鼓励企业技术创新

为弥补我国资本和技术要素不足, 政府加大支持从国外引进大量的先进技术, 并引导国外资本投入出口产业, 确保出口企业资金充足, 技术领先;同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 开展技术革新, 创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 使我国产品结构得以升级, 外贸得到不断发展, 动态比较优势不断增强。摆脱目前我国主要依靠增加投入来提高产出, 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做法。

4.6 培植大型企业集团, 鼓励对外投资

轻工为我国进出口贸易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我国资源要素和资本技术要素相对贫乏, 要提高外贸竞争力, 既要吸引外资来华投资, 也应培植更多的大型企业集团到国外投资和经营, 在国际竞争中发展壮大和提高竞争能力。培育大型企业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 类似海尔一类的跨国公司具备到国际市场投资的能力, 这样充分利用了国外资源要素, 节省生产成本, 扩大国外市场规模, 绕开贸易壁垒, 加大大型企业集团对外贸竞争力的提升贡献。

摘要:对外贸易结构是指构成对外贸易活动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联系。本文通过对20102012年轻工业的进出口额、贸易结构和TC指数的比较, 得出轻工出口竞争优势较强, 子行业出口竞争优势呈两极分化态势, 木制品、家具、工艺美术等11个子行业出口极具竞争优势, 制浆造纸、日用机械等5个子行业缺乏竞争优势。

关键词:对外贸易,TC指数,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高兴霞.青海对外贸易结构的实证分析[J].中国商贸, 2010 (7) .

[2]郑展鹏.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及出口竞争优势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10 (7) .

[3]朱春兰.浙江省对外贸易竞争力测度与分析——基于全国的比较[J].学术论坛, 2013 (1) .

[4]刘丁有, 程欢.中国服务贸易:逆差、结构、竞争力问题分析及发展对策思考[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2 (3) .

[5]杨肃志, 徐铭营, 黄粤.低碳经济下出口贸易结构探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3) .

[6]燕春蓉.欧盟对我国运用“合规性”贸易壁垒的产品分布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 .

[7]师秋娟.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问题探讨[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10 (4) .

对外出口 第10篇

1. 全效推动我国出口产业机构革新调试进程

以往我国凭借廉价劳动力资源完成出口贸易和产品竞争任务,经过经济不断发展、劳动力成本全面增加,我国在劳动力成本上的优势地位开始日渐削弱,比如劳动密集型的纺织类制造行业,也开始日渐衰萎并不得不朝东南亚一些国家比如向菲律宾、泰国等转移。归结来讲,我国进行优势产业独立发展,夕阳产业对外投资,对于其日后贸易结构调整十分有利,将会全面带动周边产业的出口活力。

2. 进一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状态

经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控制,国家收支会得到进一步平衡,在保证汇率稳定的基础上,规避出口竞争力过低,使得我国对外出口竞争实力和市场份额持续扩大。

3. 持续辅助相关企业主动绕过贸易壁垒

通过跨国并购或是在海外设置子公司,可以让我国企业更快的挤入国际市场,使得因为贸易避雷造成的贸易限制问题得以顺势消除,全面增加产业贸易数量并强化企业国际综合竞争实力,最终带动关联产品出口贸易。

4. 快速赋予我国企业强效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向发达国家迈进,进行绿地投资并构建起专业化的分支机构,能够愈加接近东道国的R&D资源,保证及时介入所在产业高端技术集聚区域并加以模仿学习,从中获取先进的知识和技术。长此以往,令自身所有权优势得以全面增加,并顺势扩充出口贸易范畴以及对国际的影响效应。最好的例子就是大连机床企业,就是凭借并购渠道,进行逆向技术溢出实时性获取,跻身于世界十大机床排位。

二、现阶段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工作中面临的具体挑战困境

1. 政府管理缺乏应有的统一联带性

许多企业无法在对外直接投资前深入性调查掌握国外法律法规,致使在并购工作中处于弱势地位,不能获得政府可靠的支持。

2. 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结构机理严重紊乱

自2011年开始,我国对外投资中,占比比较大的分别是租赁、商务服务、采矿、批发和零售制造等领域,大约占据整体投资份额的77%,相比之下,关于软件、科学研究等高新科技产业占据的比重就显得较小,几乎只有2.1%。由此看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层次过低,并且缺乏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的支持。

3. 专业型人才资源储备数量不够充足

事实上,我国许多跨国行业都缺乏跨国性经营管理人才,致使后期直接投资活动遗留深刻的随意和盲目性隐患,长此以往便会令海外经营能力持续降低,严重情况下直接陷入亏损等被动境遇。如2011年我国陷入亏损的境外企业便已经达到23%。

透过宏观角度观察,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不管是在产业结构、参与企业实力、国际竞争潜质等方面,都和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竞争规范诉求有着较大差距,在此期间,西方发达国家更利用严格规定限制我国对外投资力度。长远趋势看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发展还有较长一段的挑战适应路途要走。

三、利用对外直接投资途径改善进出口贸易管理质量的措施

归结来讲,我国就是要持续地革新拓展对外直接投资形式,将国际、国内两类市场优势和多元化资源优势尽数发挥,使得直接投资对贸易的促进效用至此得以长效发挥。对外直接投资本身有助于海外市场的开拓,经过跨国生产途径迅速带动高端设备、原材料、中间品的出口支持动力;再就是利用对外直接投资获取国内经济发展一切需要的资源,包括高新技术设施和丰富的实践管制经验等,借此令国内产业机构快速优化并提升技术水准,令我国企业和产品国际竞争力变得愈加理想。具体措施内容将细化为:

1. 适当加大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力度,持续优化并改造相关产业结构

我国以往获取的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淘汰的机械和技术,相关行业根本不能得到系统化革新拓展机遇,唯一能够有效利用的便是自身劳动力资源优势,而在和其余国家进行出口贸易竞争环节中,既有的劳动力优势也开始逐渐丧失。因此,有关规划主体需要持续加大对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力度,完成逆向技术溢出改革指标并快速获取高端的知识技术,令高新科技产业投入支持力度持续加大,这样一来,便可在国际贸易中尽快占据主导地位,进一步扩充相关产业整体的对外出口贸易范围。

2. 督促政府快速构筑起完善形式的金融服务机构

在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项目基础上,地方政府需要全面发挥自身职能效应,在企业实行政策方面予以科学化引导,进一步开放集合融资、税收、信息咨询等功能服务。另外,政府还要持续修缮海外投资监督保障体系,主动规避政治风险侵蚀效应,令企业自觉形成发展对外贸易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当然,为了优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改革进程,作为政府,有必要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现状、既有产业结构以及国家战略,人性化的调整投资区域并调整产业运作模式。逐步搭建起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指导体系,借此调整我国投资法向引资一边倒的隐患,同时将西方发达国家出口贸易发展经验予以充分借鉴,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对外投资主体、权责、区域、产业、模式、利润分配、人才培养等,再就是成立专业化监理机构,令对外投资管理程序在当下予以快速简化,最终提升管理实效。

3. 跨国企业要积极培养金融、财务、贸易、法律等各类专业人才

透过各方合作建立起高效的教学培训机制,保证在合理时间范围内培养供应融合财务、贸易、法律、政策管理经验的应用型人才,进一步规避今后直接投资活动的盲目和随意性问题,令对外直接投资成功几率得以大幅度提升,衍生出可靠的企业内部优势,为今后产业内出口贸易持续增加,创设适应条件。

需要强调的是,在全面扩充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前提下,我国还需及时调整对外直接投资的具体结构机理,令投资质量得以全方位改善。单纯拿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项目为例,如今许多投资都锁定在初级加工行业范畴之中,具体生产附加值较低,在出口带动效用上面显得极为有限。面对该类状况,需要规划主体在日后更多地投资在产品附加值较高与后向关联度较强的行业,包括机械制造行业等,因为其技术、原材料、零部件等位置高度结合关系,所以该类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将保留显著性的出口创造效应。同时,规划主体还可以考虑进行导向型的对外直接投资数量增加,借助持续获取的高端技术进行产品深加工制造,借此提升产品整体附加数值并扩充具体出口的经济社会效益。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有关企业来讲,自从成功加入世界经贸组织过后,国内市场上竞争趋势日渐激化,如若单纯地进行本地市场固守而忽视对外贸易,便会令国内市场份额被逐渐吞没。因此,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大环境下,各类从事出口贸易的企业必须逐步强化国际竞争意识,保证积极走出去并完成对外直接投资改革任务,使得企业既有生存发展空间得以有机拓宽,并换取更为可靠的市场竞争实力;同时利用投资增进贸易发展,使其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摘要:对外直接投资工作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今后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前景。至今为止,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获得全面的发展。从整体看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能够持续加大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速率,不过因为其间存在诸多动因影响,使得不同类型对外直接投资项目规划布置期间,衍生出差异性显著的贸易效应。在此类背景影响下,笔者决定竭尽全力强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之间的牵动作用,如细致化校验解析对外直接投资基础性工作模式,并且在可持续发展资源和市场前提条件下,积极探索市场需求型直接投资项目,希望能使资产和效率寻求型直接投资规模得以全面扩张。

关键词: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影响规律,应用措施

参考文献

[1]唐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

[2]朱骅.对外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

[3]万祥龙.金融发展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D].南京财经大学,2015.

对外出口 第11篇

1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1.1 法律法规尚未完善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 出口信贷保险制度在我国的发展比较晚, 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尤其是关于出口信贷保险的法律规范至今仍有大片的空白。现有对出口信用保险作出明确规定的法律规范还为数不多, 《对外贸易法》 (2004年修订) 中对我国出口信用保险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 指出:“国家主要通过出口信贷、信用保险、退税及其它方式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开展。”第一次就作用和地位对我国出口信贷保险作出明确的规定。《中小企业促进法》 (2003年) 中也仅概括性地指出:为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进军海外市场, 我国相关政策性金融部门应开展出口信用保险、信贷等相关业务加以辅助。可见, 我国关于出口信用保险的法律体系还很不完善, 与西方国家完备的发展体制相比还相距甚远。从相关立法的产生到现在, 出口信用保险的相关法律规范一直停留在政府发文的基础上, 无法为我国出口信贷保险提供法律的保障, 这样不仅无法有效保护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 而且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体制的稳定健康发展。由于相关立法的不到位, 在境外进行经济追偿时常因缺乏法律的保障而无法顺利进行, 从而对我国出口信贷保险业务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1.2 相关法律的适用问题

现有关于出口信用保险合同方面的法律适用问题相对严重。根据《保险法》的相关规定, 现有《保险法》仅对商业性的保险组织及其行为具有法律效力, 将出口信用保险排除在外。因此, 《保险法》中对保险合同的相关规定从理论上来说并不适用于出口信用保险的法律关系。对于包括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内的其他性质的保险机构, 法律法规应作出明确规定。但就目前而言, 我国仍没有对这些非商业性质的保险组织进行专门性的立法规范, 《对外贸易法》等相关法律规范中也仅限于原则性、概括性的描述, 没有实质性的规定。就出口信用保险的相关规范性文件而言, 也仅有《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章程》等几个规范性文件适用, 整体适用水平较低。而出口信用保险合同的相关立法更是空白。理论界和司法界始终就这一问题存在巨大分歧。他们的争论焦点在于, 作为协调商业保险行为的《保险法》对“保险合同”的规定是否同样适用于出口信用保险这一特殊的保险行为。司法界在处理出口信用保险纠纷的过程中, 常常无法对适用法律作出合理的选择。有的法官依据《担保法》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法律关系作出错误的裁定, 也有的法官依据《合同法》来进行裁决, 这样做往往无法考虑到“保险”在出口信用保险中发挥的作用。

1.3 政策性支持力度不足

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缺乏相关政策的支持, 现有法律规范还没有对出口信用保险支持的明确规定。相关政策性支持的缺乏主要表现在尚未建立透明的预算机制, 使得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得不到有力的财政保障。出口信用保险主要对出口企业面临的收汇风险和损失进行承保, 以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这使得出口信用保险的顺利开展必须有政府的政策性支持和保障。在我国, 主要由国家财政部对出口信用保险进行统一管理。但是作为主管预算的机关, 财政部的预算工作还不是很透明, 如对相关数据的来源以及一系列审核、批准等程序操作的透明度不高, 急需对这一方面进行相关立法, 建立透明的预算机制。在发达国家, 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经费开支、合法理赔、业务收入以及索赔收入通常被纳入国家预算范围, 进行年度审核, 并进行相关立法保护。如美国进出口银行每年的贷款额度、保险额度及担保额度都需要国会的批准;法国根据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每年的业务收入、合理赔付及欠款追回等金额对法国每年用于出口信用保险的费用支出进行预测, 并编入国家预算。

2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法律制度的完善

2.1 加快我国出口信贷保险立法的进程

不断加强我国出口信贷保险的相关法律规范, 首要任务就是加快推进出口信贷保险的立法。具体可参考如下几点建议:首先, 对出口信用机构进行单独立法, 对其组织形式及其和政府间的关系作出明确的规定。根据西方国家对出口信贷保险立法的经验, 可以从组织、机构属性、主要功能、信用基础、经营范围、和国家政府的关系、资金保障等方面对出口信贷保险作出专门立法。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在出口信贷保险方面立法的缺失, 不仅使国家财政风险缺乏相关法律制度的保障, 更严重影响到我国出口信贷保险的进一步发展, 在国际贸易及出口活动中得不到充分的肯定;其次, 运用法律进一步规范出口信贷保险行业的运作章程, 使之具有法律效力。将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出口信贷保险运作经验加以法律的规范与保障, 以立法形式予以确立, 从而为出口信贷保险的进一步法制化提供保障;再次, 在单独进行出口信贷保险立法的基本条件还不满足的情况下, 可以转而先加强有关部门相关行政法规的制定, 对保险机构的性质、主要职能、信用基础、经营范围、和国家政府的关系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并且就出口信用保险活动的基本规律等方面做出少量的实际规定, 以便将出口信用保险的法律法规更好地与现行保险法规相配套。

2.2 提高出口信用保险合同的法律适用

我国现行《保险法》中对保险合同一般性的理论规定同样适用于出口信用保险合同的制定。依据我国《保险法》的有关规定, 承保人在收到赔偿请求等相关资料的60日内, 如果无法确定赔偿金额, 应根据现有的资料统计确定最低赔付金额进行理赔, 在理赔资料齐全, 确定理赔准确金额之后, 再补全应付差额。但《保险法》的该项规定对出口信用保险并不适用。这主要是受制于出口信用保险的赔偿等待期原则, 即只有在债务到期后的一定时间段之后, 投保人才可以获得保险公司的赔偿。通过实施这一保险机制, 可以有效避免进出口双方联合对承保公司的欺诈, 国际上许多信用保险机构通常也采用这一做法。但《保险法》第二章关于保险合同的解释、订立、变更、终止、利益、相关义务等方面做了全面的规定, 所包含的重要理论对保险合同的制定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这些理论对出口信用保险合同同样适用。此外, 就现行《保险法》仅适用于商业性的保险组织及行为而将出口信用保险排除在外的问题, 可以从立法的角度出发, 通过颁布司法解释进行解决, 使得人民法院在审理出口信用保险纠纷过程中适用的保险合同规定更加明确。

2.3 完善资金补充机制和预算管理机制

完善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法律规范, 还需要不断完善风险资金的补充机制和预算管理机制, 加大财政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力度。首先需要参照国际惯例, 建立合理的保险基金增补机制, 主要参考出口的规模、保险机构经营能力及国家财政状况设置风险资金的增补额度, 并对出口信用保险实施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体现出国家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支持。出口信用保险可以被视为一种良性的补偿机制, 在有效控制风险的情况下, 保险机构可以实现收入略大于支出, 国家财政不需要承担很大的压力。国家财政通过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 可以有效地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 扩大出口, 为国内资金的运转提供支撑。其次, 还需要加强预算管理的透明度, 将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预算纳入国家预算的范围, 据实上报贷款额度、保险额度及担保额度进行审核, 从而促进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健康运转。只有提高财政预算的透明度, 才能加强对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财政保障。如日本设置专门的会计制度将贸易保险会计区别于一般会计进行处理。其中, 贸易保险运营资金由政府转入资金进行补充。因此, 需要加强出口信用保险的资金补充机制和预算管理机制, 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 依靠法律的保障来扩大出口信用的保险额度, 从而推动出口信用保险事业的发展。

2.4 灵活承保方式

我国现行的出口信用保险采用的是“统保”的承保方式, 即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对出口商的出口业务全部进行承保, 同时要求投保机构对某一时期或区域内出口的所有业务进行一次性投保。这样保险公司可以对被保险机构的所有业务不分优劣全部进行承保, 有利于扩大承保的范围, 降低承保分险。随着出口业务的不断扩大, 这种“统保”体制越来越难以适应企业多元化发展的要求, 对一些信用度高或风险率低的业务, 企业通常为节约成本而不愿进行投保, 但又没有专门服务于高风险业务的承保方式, 这就阻碍了保险业务的顺利开展。因此, 为了促进出口信用保险的长期持续性发展, 需要对承保机构的承保方式进行不断创新, 设置多样化的承保方式和服务流程, 以适应投保企业的多样化需求。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 可以设置不同的承保方式:针对大型出口企业, 可以设置简约化的承保方式;而针对受委托代理出口的公司, 可以设置代理业务承保方式;针对企业灵活多样的需求, 还可以设置特定风险承保方式。

3 结语

综合而言, 在我国不断开展国际贸易, 加快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中, 出口信用保险在扩大出口、实现创汇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是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加快发展的重要政策性手段。针对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 必须加快相关立法的进程, 以更好地应对入世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此外, 政府也应该发挥财政对出口信用保险的宏观调控作用, 完善立法, 加强资金补充机制和预算管理机制的建立, 促进出口信用保险法律体系的规范化。

摘要:伴随着我国出口贸易的广泛开展, 相关的贸易体制得到不断发展, 但仍存在信用保险制度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业务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远不能达到我国在国际贸易发展方面的要求, 相关法律制度仍需进一步加强。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所存在的相关法律制度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了加强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的几点建议, 以促进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更好地为我国出口贸易服务。

关键词:对外贸易,出口信用保险,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1]黄春元.出口贸易中的出口信用保险问题研究[J].中国商贸, 2010 (29) .

[2]谢茜.出口信贷保险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 2008.

[3]张琳.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山东大学, 2010.

[4]刘慧.完善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法律制度的探索[J].中国市场, 2010 (35) .

上一篇:混凝土现浇楼板下一篇:翻译技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