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劳动习惯培养

2024-07-20

学生劳动习惯培养(精选12篇)

学生劳动习惯培养 第1篇

一位高中教师曾这样概括他的“90后”学生:“心智成人化, 行为幼稚化, 做事极端化”。这个群体的年纪虽然还小, 却已经被认定是中国空前幸福的一代。他们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彻底享用者, 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 是教育体制和方向改革的教育和保护对象。他们生活优越, 抗挫折能力弱, 一个1994年生的孩子说, 自己从小到大感受到的不是一般的幸福和快乐, 而是非常幸福、非常快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六位长辈无微不至地呵护着他。调查显示:认为90后怕吃苦、受挫能力弱占44%。他们在家中什么都不用自己做, 基本的生活能力缺失, 依赖性非常强。他们有孤独感, 渴求友谊, 但又不善合作。调查表明90%的同学会不时或偶尔觉得空虚孤单, “由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90后注定成为了孤独的一代, 由于亲情友情的缺失, 使他们缺少心灵的默契与感情上的沟通, 进而产生代沟。

而培养劳动习惯却被很多教育专家所忽略。当下许多教育专家都在谈意志力培养、交往培养、专注力培养等, 却唯独忽略了劳动习惯的培养。

曾国藩先生很有治家的智能, 他虽然权位已经到达四个省的总督, 在清朝几百年的历史, 从来没有一个汉人拥有这么大的权位, 但是曾国藩先生要求他所有的子孙, 基本的生活, 衣服也好, 一些家务活也好, 都不能给底下的人干, 都要亲自自己做, 这样他的子孙才不会好逸恶劳, 所以 (他是) 深谋远虑。所以曾国藩先生说看这个家族会兴还是会败, 看三个地方, 第一个, 子孙睡到几点, 假如他都睡到太阳都已经不知道照得多亮的时候他才起来, 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第二个, 看子孙有没有干家活, 勤劳、劳动的习惯影响一辈子;第三个, 看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 “人不学, 不知义, 不知道”。曾国藩先生有这样正确的观念, 所以他现在的子孙还很兴旺。在聂云台先生写的《保富法》里面, 还屡屡提到曾国藩先生的后代在那个时候都还很好, 他也举到了林则徐先生, 这些清朝非常有学问的读书人, 确实是把他的道德学问承传给了他的后代。所以劳动习惯的培养能让人学会感恩。

很多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会发现, 交代那些把事办得很利落的, 都是在家里常干活的孩子。在家里不干活的孩子看起来就这样怕生怕生的, 交代事情, 他们就考虑东考虑西, 然后做起来慢吞吞。真正有智能、有人生历练的人, 光是看年轻人讲话, 看一个动作, 就知道有几两重了。所以学生要想以后有出息, 现在就要把他的本事扎好了, 一个学历是骗不了这些有智能、有经验的人, 所以教师一定要教学生在劳动中培养做人、做事的能力。

学会劳动, 不仅学会了处理很多事情的能力, 并且在劳动中学会了合作, 磨练了意志, 学会了协调人际关系。多做事才有担当, 才有负责任的一些经验, 人只有做事做多了, 才会考虑东考虑西, 考虑怎么把这件事做好。一个工作, 可能还要好几个同学配合, 学生自然而然会去找方法。劳动还会磨练人的意志。一个成功人士曾这样回忆他的童年:在还只有10多岁的时候, 他母亲叫他去, 挑水, 当他扛着这么沉重的东西, 他要想着我要跨过去, 一步一步跨出去才能把这件事办好。所以他说他这几十年在商场上承担这么多的责任跟压力, 为什么他扛得过来?他说每次他承受很多压力的时候, 脑海里都会浮现一个景象, 他在干嘛?他在挑水, 由此可见劳动中的意志力的磨炼对人的心灵有很深的体会, 所以当人觉得撑不过去的时候都会想到要跨出去, 再突破就行了, 所以不退缩就成就了人一生的事业。

在高中的养成教育中, 培养劳动习惯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值日。高中教师可以尝试以下具体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第一阶段:首先在班里开了个动员大会, 开头可以这样说:“这学期, 咱班的卫生区是全校最显眼的最重要的区域, 可见, 学校对于咱们班的信任。我们一定要努力做好, 为班争得荣誉。”这样的动员还是很有效的, 认同感激发了学生对于荣誉的渴望。

其次, 一定要选个负责的卫生委员, 让他带着第一组值日生做值日, 负责教不会干活的学生, 并监督管理室外卫生。同时在第一周教师最好跟着做一周的值日, 用意有三:1、这件事老师很重视;2、培养学生劳动习惯;3增强表率, 监督作用。再次, 在周五安排大扫除时, 特意安排男生在室外, 由教师和卫生委员带领学生把平时由于清晨时间较短, 而未来得及打扫的花坛和一些死角扫干净, 并在下周一班会上, 对于这周值日做得突出的学生给与鼓励, 表扬, 树立榜样的作用。这一阶段, 能做到学生学会仔细认真地完成劳动任务。

第二阶段:责令每周值日班长负责室外清洁区的监督工作, 因为在每组的配置上都有了3-4名男生, 有了第一阶段扫除的训练, 学生都学会了如何打扫, 不会出现出工不出力的情况。卫生委员, 只是检查, 清扫的时间及完成的质量及缺勤情况, 及时在下周班会总结。而此时教师的角色就转变为抽查者, 做好游击战术, 不能让学生给老师做样子, 不让学生心存侥幸心理, 并在班会时间表扬先进, 惩罚偷懒学生。这一阶段, 有的学生会主动帮助清扫清洁区, 但有时也会出现组长干得较多的情况。

第三阶段:各组都值日一次后, 召开各组长会议,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 教师建议组长采取承包责任制, 明确到人。组长负责检查死角的清扫, 卫生委员, 每周抽查几次。在班会中利用问卷调查两个问题:1.你认为最负责的班委, 组长;2.你认为为班级做好事最多, 最热心的同学来肯定卫生委员的工作, 和组长的作用, 同时激励大家形成较强的集体意识。而教师的角色转变为询问者, 只询问一下这周值周检查的情况。在这一阶段, 由立规, 死看转变为学生初步做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若能得到学校和领导表扬, 学生的自觉性, 和主动性就更强了。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劳动和人, 人和劳动, 这是所有真理的父母亲。”而高中生劳动观念的形成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这不是一件可做可不做的工作, 而是关系到学生成人, 成才的, 非做不可, 且非做好不可的工作;同时这又不是一件轻而易举就能做好的工作, 而是必须动脑筋、花气力才能做好的工作。学生要形成良好的习惯, 贯彻学校规章制度, 仅仅提要求还是不够, 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如何做。只有制定好的措施和方法, 加之立规, 监督和鲜明的奖惩制度, 才能使得他律变成自律, 被动变为主动。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 习惯造就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不无道理, 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会长久地起作用, 甚至会影响其一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才是教师送给学生终身受益的礼物, 也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真谛。

摘要:当代中学生的各种习惯一直被教育界所关注, 而有关培养劳动习惯的话题鲜有人谈, 而“只有人的劳动才是神圣的”。劳动习惯要受到关注, 教育者要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关键词:学生,劳动习惯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做最好的教师[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8.

21.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第2篇

摘要: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使学生充分认识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社会、劳动创造了人类文明、劳动创造了一切财富。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全面理解贯彻大纲的目的要求。理解把握好教材,重于实践,培养学生勇挑重担,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吃苦在先享乐在后,争干重活、脏活的好作风。要使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劳动光荣,劳动伟大,不劳动者耻辱。劳动的方法、技巧才能掌握,劳动兴趣才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才能养成,光荣的传统才能继承下去,美好的未来才能实现,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才会后继有人。

关键词:培养

劳动

习惯

义务教育小学劳动课大纲指出:“教学目的是:通过自身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的教育和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逐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是我们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我们知道,劳动习惯是在长时间里逐步养成的,良好的劳动习惯对今后人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他关系到今后一生的幸福。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必须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

懂得劳动的伟大意义。使学生充分认识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社会、劳动创造了人类文明、劳动创造了一切财富。没有劳动,就没有现代化的城市,更没有天上飞的飞机,地上跑的汽车、火车。高科技的电子计算机,威力无比的导弹、原子弹,人造宇宙飞船,中国古代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无不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它倾注了劳动人民的血和汗。没有劳动,就没有一切,世界将变成黑暗。举世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共获得了51块金牌,金牌总数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东亚病夫”一去再不复返了。这个荣誉是从哪儿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运动员们的刻苦磨练,辛勤劳动得来的。他们的辛勤劳动为祖国争了光,他们不愧是民族英雄,世界冠军。

我们在教学中,日常生活中,必须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及良好的劳动习惯,一旦养成,就可以终生受益;如果不良习惯形成,改非易事,不热爱劳动,一生懒惰,不冻死则会俄死,残害终生。

随着计划生育的不断深入,独生子女不断增多,家长对孩子们的溺爱心里也越来越严重,他们整天泡在蜜水里,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如果不从小学阶段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则无论对他自己,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将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后果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已成为我们教育的当务之急,刻不容缓。上好每一节劳动课,使学生初步掌握 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具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因此,我们要根据劳动课大纲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严格训练他们,磨练他们,知难而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部在中小学课程中增设劳动课课程,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时,它体现了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和伟大决策,它贯彻了教育方针的正确实施,推行素质教育的又一成果,也体现了“劳动者与接班人”的迫切需求,中小学劳动课的增设给中国孩子带来了希望和光明。

全面理解贯彻大纲的目的要求。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义不容辞的职责,应引起高度重视。我们要使学生在书本上获取知识,在劳动中运用知识,掌握方法和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统一的,绝不能把他们切割开。劳动习惯只能从学习、实践中去理解、运用和掌握,不能侧重于任何一点,流于形式。

理解把握好教材,重于实践。我们在使用小学劳动课教材时,要注意教材的内在联系,一定要掌握教材的编排规律,系统地整体地驾驭教材,发挥教材所具有的训练优势。教学时,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认真备课,讲透课文,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识。其次,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知识由小到多,逐步增多,切不可急于求成。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学一点,运用一点,边学边实践,在学中理解,在实践中应用。实践是形成良好习惯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劳动习惯来源于长期的劳动实践和学生的刻苦磨练,知识是基础,实践为主导。在实践中,要注意讲清每次劳动实践的目的意义,教给方法和技巧。教师要以身作则,讲清要点,作好示范,步骤要细,分解动作要清,以增加收获,以增强小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兴趣和爱好。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在运用知识中获取技能,从而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在劳动实践中应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切忽麻痹大意,减少事故的发生。在劳动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劳动工具的重要性,解放军叔叔没有武器就不能有效地消灭敌人;工人叔叔没有工具就不能生产,机器就不能转动;农民伯伯没有劳动工具就不能种地。优越的工具能提高生产效力和产品质量。因此,要教育学生在参加劳动实践中注意工具的爱护,减少损失。在实践劳动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应教育学生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互相帮助,助人为乐,克服困难,去争取胜利。要培养学生勇挑重担,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吃苦在先享乐在后,争干重活、脏活的好作风。要使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劳动光荣,劳动伟大,不劳动者耻辱。

注重劳动教育 培养劳动习惯 第3篇

【关 键 词】 劳动教育;教育理念;教育契机;劳动习惯

劳动教育是中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基本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在德、智、体诸方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么,作为班主任,该如何端正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呢?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认为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突出一个中心,端正教育理念

如今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据调查,现在的学生爱劳动、有较好劳动习惯的大约只占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的学生不爱劳动或不太爱劳动。大多数学生懒得铺床叠被,收拾桌子、书包,甚至不自己洗衣服,教室桌椅歪了无人过问,黑板脏了无人擦净,地上有了纸片无人拾起……這种种现象告诉我们,学生缺乏的不是劳动时间,而是劳动观念。

新形势下应培养学生爱劳动的习惯,劳动是生存的基本能力,是做人的起点。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连自理自立能力都没有,将来怎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呢?因此,我们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让学生品味劳动后所产生的胜利喜悦,带着劳动的喜悦与成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为实现现代化,全面实现小康生活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必须让学生深入理解劳动及进行劳动教育的意义,必须经过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学阶段是形成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关键时期,只有加强勤劳节俭教育,学生经过劳动的磨练,养成吃苦耐劳的好品质,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才可以承担重任,才能成为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吃苦耐劳、尽职尽责的合格的劳动者。朱德同志在回忆童年生活对自己的影响时说:“我在家庭生活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有感到过困难,没有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没感到过劳累。”

二、注重两个时段,抓住教育契机

一是有关劳动方面的节日,如植树节、“五一”劳动节,创设热爱劳动的氛围。如在植树节前的一天,我组织学生举办一次“植树节故事会”,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收集关于植树节的故事和古代有关植树造林的事例、名言警句,上课时让各小组长上台进行讲述,然后其他组员再补充,通过这样,对学生进行一次植树总动员。

二是在暑假、寒假期间,引导学生去体验父母生活的艰辛,了解父母的职业特点,为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创造条件。在放假前,我布置学生的假期作业就是要他们了解家长的职业特点,力所能及地帮助家长做一些家庭劳动。

三、强化三项劳动,养成劳动习惯

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要通过一定的劳动实践来进行,光说不练是不行的。首先,教育学生参加家庭劳动。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也应如此,我要求家长要给学生安排一些固定的劳动岗位,如吃饭前拿碗筷,饭后扫地、倒垃圾,每天早上起床整理自己的床铺,折叠好被子,整理好房间等。同时我还把周日设立为家庭劳动日,每周日给学生安排一定量的劳动,由简单到复杂,不光强调“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还要求“家里的事情主动干”“不会的事情学着干”,让家长检查学生的劳动质量,并将结果公布在家庭光荣榜上。

其次,教育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劳动。包括学校范围内的日常劳动和特定劳动周内的劳动,建设校园,美化校园环境,如班级大扫除、拔草等,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光荣的,通过种种实践活动,会使我们的“小皇帝”“小公主”们再也不娇气了,个个成了爱父母、爱班级、爱学校、爱劳动的好学生。同时,通过评选“班级劳动之星”,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教育,使“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思想意识扎根学生心里。

再次,积极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让学生参加自愿性质的社区服务和援助劳动。如让学生到工厂、社区等地方去劳动,参加绿化和保护园林的劳动,维护公共场所卫生,到敬老院、光荣院帮助军属及孤寡老人干家务活,对伤、残、弱人士提供体力和智力援助等,引导学生在更广更深的领域接触实际,手脑并用,既发展智力,又培养勤奋简朴的作风,同时,制作学生公益劳动记录卡,卡上记录每学期每个学生参加公益劳动的时间和次数,在这种劳动中,学生们转换心态,以他人的需要为中心,急他人所急,学会关心他人,从而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奉献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

总之,通过“一二三”(突出一个中心、注重两个时段、强化三项劳动)的劳动教育模式,让学生懂得:劳动创造一切,劳动最光荣。使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 姜宗慧. 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J]. 中国科技纵横,2012(4).

[2] 李运定. 落实素质教育不容忽视劳动教育[J]. 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2(4).

学生劳动习惯培养 第4篇

一、严格要求, 培养学生规范操作、认真细致的劳动习惯

1. 要让学生形成劳技意识。

通过各种途径来帮助学生体会劳技课和劳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让学生搜集因为没有良好的劳动习惯, 害人害己的真实事例, 请有过经验教训的学生现身说法,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重要性。

2. 要教会学生正确地使用劳动工具。

当前家用电器已十分普及, 初中生必须具备一些起码的家电常识。

3. 教会学生掌握保管常识。

弄清工具盒材料的正确存放、保管方法。在平时教学中还要注意观察学生使用工具时的方法和要领, 及时指正, 或让学生之间相互提醒, 开展“评选安全生产小能手”、“劳技操作比赛”等活动, 使学生逐渐养成操作规范、认真细致的劳动习惯。

二、注重引导, 培养学生合理安排劳动程序的习惯

1. 要让学生学会统筹安排, 巧妙掌握技巧。

实践证明统筹安排、熟能生巧是提高效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劳动前让学生开展讨论:完成这次劳动, 在时间上怎样安排最省时, 最合理?按什么样的流程进行操作才能避免窝工?这次劳动中难度最大的环节是什么?长期这样训练, 就能让学生养成从“小”处着手节省时间的好习惯。比如, 要使用电烙铁在进行其他工作的时候提前两三分钟把电烙铁插上, 利用等待的两三分钟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 如果劳动的过程比较复杂, 先让学生列一个统筹安排流程表, 把时间安排、劳动过程按顺序列出表, 争取每次劳动前都让学生对安排做到心中有数、杂而不乱。

2. 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劳动离不开协作。分小组就是一种较好的合作形式。为了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我在安排学习小组时, 注意各个层次学生的搭配, 让学生学会在遇到困难时要发挥集体的智慧, 养成尊重和听取别人的意见, 与别人团结协作的好习惯。

3. 传授方法,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热爱创造的劳动习惯。

在劳技教学中, 如果只把劳技当作一种简单的体力劳动, 让学生机械地模仿、重复, 天长日久, 就会使学生懒于思考疏于创造, 这样的学生将来也只能是一个傀儡式的平庸劳动者, 我们的下一代将难以在竞争激烈的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在劳技课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鼓励学生思考、发明、创造。

学生劳动习惯培养 第5篇

摘要:良好的劳动习惯不仅影响着劳动的速度,也影响着劳动质量。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是劳动技能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

关键词:劳技教学 学生劳动习惯培养

良好的劳动习惯不仅影响着劳动的速度,也影响着劳动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是劳技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如何在劳技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呢?笔者谈谈从事劳技课教学几点做法与体会。

一、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规范操作、认真细致的劳动习惯

1.要让学生形成劳技意识。通过各种途径来帮助学生体会劳技课和劳技重要性和必要性。我给学生讲古时候小寺庙里的小和尚学剃头的故事,那个小和尚每次练习完总是将刀往各瓜上一插,最后习惯成自然,把头当冬瓜,犯下杀人之罪,以反例说明不良习惯。我还让学生搜集因为没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害人害己的真实事例,请有过程经验教训的学生现身说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重要性。

2.要教会学生正确地使用劳动工具。当前家用电器已十分普及,初中生必须具备一些起码的家电常识。但与电打交道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在教《电动工具》的一课中,就必须让学生正确掌握一些常见电工工具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在学习钳子的使用时,我让学生对教材,认识钳工,钳刀等各个部位,根据平时的`经验说说各部分的用途,然后动手剪一剪铁丝,用铁丝弯一弯图形,使学生对钳子各部分的功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还让学生上台演示生活中的一些工具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判断对错并说明原因,这样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中认识到,“把钳子当锤子”,会缩短钳子的使用寿命,且容易使手柄处的橡胶部分受到损坏,造成漏电威胁人的生命安全。

3.教会学生掌握保管常识。弄清工具盒材料的正确存放、保管方法。例如,要让学生懂及电源线、有绝缘部分的电工工具要避免与锐器存放在一起,以免损伤绝缘部分,小零件之类最好用小盒或玻璃瓶分类存放,并要做到分类有序。在平时教学中还要注意观察学生使用工具和其它劳技课动手拿工具时注意其方法和要领,及时指正,或让学生之间相互提醒,开展“评选安全生产小能手”“劳技操作比赛”等活动,使学生逐渐养成操作规范、认真细致的劳动习惯。

二、注重引导,培养学生合理安排劳动程序的习惯

1.要让学生学会统筹安排,巧妙掌握技巧。实践证明统筹安排熟能生巧是提高效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劳动前让学生开展讨论:完成这次劳动,在时间上怎样安排最省时,最合理?按什么样的流程进行操作才能避免窝工?这次劳动中难度最大的环节是什么?长期这样训练,就能让学生养成从“小”处着手节省时间的好习惯,比如,要使用电烙铁在进行其他工作的时候提前两三分钟把电烙铁插上,利用等待的两三分钟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如果劳动的过程比较复杂,先让学生列一个统筹安排流程表,把时间安排,劳动过程按顺序列出表,争取每次劳动前都让学生对安排做到的心中有数,杂而不乱。

2.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劳动离不开协作。分小组就是一种较好的合作形式。为了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我在安排学习小组时,注意各个别层次学生的搭配,让学生学会遇到困难善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养成尊重和听取别人的意见,学生与别人团结协作的好习惯。

3.传授方法,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热爱创造的劳动习惯。在劳技教学中,如果只把劳技当作一种简单的体力劳动,让学生机械地模仿,重复,天长日久,就会使学生懒于思考疏于创造,这样的学生将来也只能是一个傀儡式的平庸劳动者,我们的下一代将难以在竞争激烈的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在劳技课教学中我们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鼓励学生思考,去发明、去创造。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教会学生如何在劳动中和生活中去寻找发明的创造的课题,产生发明创造的灵感。例如,在使用电工工具时,让学生讨论如何让插头在使用起来更加安全。有的学生提出把插头的金属部分隐藏起来,让人在插插头时不接触到。还有的学生提出最好在插座插孔周围安上一个凸起的防护罩头。最后学生把这两个想法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改良的防触电安全插头。学生完成这个作品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在生活中,我们所使用的许多用品总会有这样或那样不如意的地方,如何克服这些“不如意”,就是创造发明的发明点。

总之,洒下花籽,将收获鲜花;播下种子,将收获粮食;播种良好的习惯,我们将收获效率与质量,收获高素质的劳动者。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第6篇

关键词:良好习惯; 培养; 教育组成部分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114-001

小学阶段更是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那么从哪几个方面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

每年开学,我都会跟我的学生提出上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是我必须强调的一个要求。课前准备虽然只是一两分钟的事,却是学生对下一节课最初的接触。这样不至于学生听到铃声之后才匆匆忙忙在课桌里翻找数学书,甚至看到我才知道这节是数学课。同时做好了课前准备,大部分学生也就做好了上数学课的准备。另外,我还要求课桌上不放文具盒,只需要一支铅笔,一块橡皮和一把直尺,这样就避免了开始写字时开铅笔盒的嘈杂声音。当然,对于新接班的孩子,他们对这样的要求感觉很陌生。就说今年刚接的这个班,孩子们一下课就跑出去玩,直到铃声响才满头大汗冲进教室,然后在课桌里乱翻,有的甚至跑后面书包里去找东西。这样不仅浪费了全班同学的上课时间,而且没做好准备的学生自己也比其他学生慢一拍进入课堂氛围。这个习惯很不好,于是我决定要花一番力气来改变这个状态。开学的前一个星期,我每天都会在课间提醒教室里的学生,课上重申课前准备的要求,强调先做好课前准备再出去玩,并且表扬做得好的学生,以此来提醒和激励还没做到的学生。渐渐地,达到要求的学生越来越多了,我也不再提醒了,而是利用课间或眼保健操时间检查学生课桌上的东西,然后告知哪些学生还没做到,在当月的满分评比中要扣分。这样学生会觉得这事老师不是随便说说就算了,原来是要检查的,也是对他们的督促。三个星期后,我只要站在前面看一眼每个人的课桌面,基本所有学生都养成了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铃声响后即能坐下来准备上课,充分有效地把握课堂四十分钟。

二、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听课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所谓一心不能二用,因此听课一定要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听课效率远高于注意力分散的学生。但小学生年龄小,好动,容易兴奋,有意注意的时间也较短,一般中年级的学生后半段时间开始有人不能控制自己了。针对这样的特点,教师的语言要儿童化、、生动有激情,设计一些学生喜欢的环节,如游戏、故事等,以此来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的兴趣。在我的课堂中,一个环节之后我会和学生对口令:“一、二、三”,“坐坐好”,集中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开始下一个环节。如果个别学生容易分散注意力,我会想办法提醒他,如叫他回答问题、走到他身边等等。在别的学生发言时,我会明确要认真倾听,学会思考,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对于上课能够全神贯注听讲的学生,我会给与表扬;对于那些不认真听课的学生,我会让他们明白因为没有认真听讲,所以做错事情,借此让孩子们认识到认真听课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三、培养学生认真规范做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途径。但在教学中发现,常常有很多学生做错了题目,要求订正时他很快就能订正,根本不需要老师点拨。对于这样的情况,大部分家长和学生都觉得是粗心的缘故,我认为这只是表面,实际上是学生没有认真阅读题目,或者是没有真正看懂题目。所以我们要注重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许多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并非是他们对知识的缺乏,而是缺乏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是解题的前提,是学生往往会忽略的一个细节。小学生都有玩的天性,部分学生为了玩应付作业,就随便扫一眼题目,凭感觉写上几个算式。有时候把减号看成除号,有时候把两小题硬看成一道题……只要题目和他感觉的稍微有点不一样,就会出错,因为这样审题并没有真正理解题意。所以我一般要求学生做题时要读题,这样才不会漏信息,如果一遍没读懂题目,那就再读一遍。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相信中年级的一道题读三遍,应该不会理解错误了。之前遇到一个理解能力差、反应能力慢的学生,我就要求他多读几遍题,并在读题时把每一个条件标出来,经过两个星期的训练,他的解决问题能力有了明显进步。因此,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准确理解题意的习惯很重要。另外,作业的格式也同样很重要。如果作业正确率很高,但书写不工整,字迹潦草,那么给老师的第一印象就很糟糕。所以在第一次作业时就要规范作业格式,提出作业要求。既然花时间完成作业,就要认认真真地对待,而不是随心所欲。今年新接班,开学第一次作业让我很失望,在做解决问题时单位名称都不写,答句几乎没有完整的。于是我强调这些都不能偷工减料,并在每一次作业批改中严格要求,只要有学生缺词漏字的,我都会退下去返工。慢慢地,不再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了。像这样的小细节还有很多,比如“0”写的像“6”,竖式计算横式上漏写答案等等,只要在平时的作业中严格要求了,学生自然就会养成规范的好习惯。

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能够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是学习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我们在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但好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习惯养成注重的是落实和长期不断地坚持,恒久的训练才能内化成习惯。

浅谈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 第7篇

一、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 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关键是要使儿童从小就参加劳动, 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幼儿园安排的劳动教育主要是让幼儿学会自理, 承担一些幼儿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动。因此, 教师可以在幼儿园开展“劳动最光荣”的主题活动, 让幼儿认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知道他们的劳动对人们和整个社会的重要性, 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二、运用多种手段, 培养劳动习惯与兴趣

1.创设环境, 培养幼儿的劳动兴趣。

幼儿园中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培养幼儿的兴趣, 发展幼儿的兴趣。因此, 教师应创设宽松愉快的环境, 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简单的劳动方法。

2. 通过各种角色游戏让幼儿模仿成人的劳动。

游戏是幼儿最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 让劳动渗透到游戏活动中, 让幼儿去感受, 去体验劳动的意义, 让他们对劳动产生好奇心。在区角活动多设几间“娃娃家”, 让幼儿为娃娃穿衣服、穿鞋、系鞋带、盖被子等, 使幼儿在游戏中锻炼为娃娃服务的基本技能。

3.结合幼儿日常生活进行教育。

充分利用幼儿的一日生活, 教育和培养幼儿“爱劳动”是十分必要的思想, 让幼儿学会自我服务是所有劳动中首要的事情, 培养幼儿饭前便后自己洗手, 自己穿脱衣服, 自己整理床铺, 自己穿鞋、系鞋带等, 当孩子做此类事遇到困难时, 我们应该给予指导和帮助, 不能包办代替, 要有意识地将劳动习惯的培养、劳动态度的教育贯穿到幼儿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

4.家、园共同携手, 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 为将来成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幼儿生长在不同的家庭里, 所受的教育不同, 因而劳动习惯也不同。有些家长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这些孩子的劳动能力就比较强。也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年龄小, 做事慢, 还不如自己干, 这就扼制了孩子的劳动积极性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除了在幼儿园对他们进行教育外, 还应十分注重同家长取得联系, 把教育内容、目的、要求及时与家长沟通, 争取家长的配合。

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幼儿教师及家长始终如一, 坚持不懈。

幼儿养成教育应从培养劳动习惯开始 第8篇

幼儿的养成教育是幼儿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不仅影响到幼 儿成人后 对劳动的 认识, 还关系到他们日后能否承担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问题。作为幼儿教师, 必须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 抓好幼儿的养成教育。

一、幼儿养成教育的意义

对幼儿进 行劳动锻 炼的培养, 是幼儿养成教育的一种基本手段,它有助于幼儿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幼儿最初的劳动是由自我服务开始的, 是劳动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它与幼儿的日常生活 有着密切 的联系 ,是幼儿时期 独特且必 需的教育 内容。幼儿在劳动中,要付出一定的体力及脑力, 无形中培养了幼儿动手与动脑的能力,幼儿的思维、责任感和手的灵巧性也随之得到了发展。在平时的保教工作中教师会注意到, 幼儿园里劳动能力强的幼儿大多是一些聪明、活泼、可爱、有礼貌的孩子,他们知道关心别人, 愿意帮助老师和其他小朋友, 这样的孩子在教育过程中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 理解能力较强。反之,不爱说话、自闭的幼儿则会拒绝接受新生事物, 反应也较为迟缓。由此可见,养成教育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幼儿养成教育的培养方法

1. 从幼儿入园 时抓起 , 提高幼儿动手 的能力和 爱劳动的 意识。新入园的幼儿年龄小,生活不能自理, 教师必须从一点一滴抓起, 努力做好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工作。如,让幼儿饭前、便后自己洗手,学会自己吃饭,上完厕所自己把裤子提好等。同时,教师还可利用比赛、讲故事、鼓励等来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幼儿园里, 大多数幼儿对力所能及的劳动都有浓厚的兴趣和参与的愿望,特别是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更愿意参加劳动。因此,幼儿每做一件小事,哪怕做得不好,教师都要充分肯定 幼儿的劳 动成果 ,再加以适当的引导, 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劳动的积极性。

2. 逐步加强 对幼儿劳动能 力的培养。幼儿升入中班后,除了继续小班的劳动能力锻炼外, 教师还可以利用其他方法来培养幼儿更进一步的动手能力。如,吃饭前让幼儿帮助教师拿餐具, 饭后让幼儿自己擦桌子、整理桌椅等。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专门的训练,要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动作和语速要慢,语言要简练清楚,同时还要提出要求, 督促幼儿多练习, 使幼儿逐步学会独立生活的技能和技巧,使幼儿在动手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到了大班后,在幼儿对自我服务能力基本掌握的基础上,要加强幼儿对劳动的进一步认识,培养幼儿爱劳动、爱集体的思想观念,使幼儿懂得劳动光荣的道理。另外,还要给幼儿创造练习的机会, 教师可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利用各种形式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如,在日常生活中,让大班的幼儿帮助小班的幼儿系鞋带、搬桌椅等,使幼儿在劳动过程中养成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的良好习惯。当幼儿主动要求帮教师做事的时候, 教师不要认为会给自己添麻烦, 应当珍惜幼儿的这种积极性给予幼儿适当的鼓励,充分调动幼儿的这种积极性。如,我园大班的一位幼儿主动帮老师端饭菜,不小心把饭菜洒了一地,当时教师并没有指责这个孩子,而是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扬了他热爱劳动的优点。从此以后,这位幼儿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更乐于助人了,班上的其他小朋友也都乐意为他人做事了。通过这件事,幼儿懂得了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光荣而且很快乐的事情。

在教育过程中, 光有鼓励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幼儿多给幼儿锻炼的机会, 使幼儿乐于动手。如,在午睡之后可让幼儿整理床铺, 帮助教师打扫教室的卫生等。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卫生习惯, 因为教师是幼儿模仿的对象, 教师的形象树立好了, 就会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学生劳动习惯培养 第9篇

一、在劳动课中培养学生自理能力

劳动课有两个特点:一是实践性强, 二是教育性强。劳动实践是思想教育的基础, 思想教育又寓于劳动实践之中。两者水乳交融, 相辅相成。因此, 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劳动实践, 还要及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通过劳动教学的各项内容, 在不同的课型上, 采用不同的手法, 加强学生品质的培养。

一方面, 让学生参加自我服务劳动。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 综合症越来越严重。老人和家长一味地对孩子溺爱、娇惯, 使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生活处理能力差, 娇气十足, 懒惰任性, 智障学生也是如此。因此, 在教学中应从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入手。利用劳动课教会学生自己洗手、洗脸、刷牙、穿衣、系鞋带、铺床叠被, 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知道我能行, 懂得了自己的事要自己做, 不会的事学着做, 劳动最光荣, 提高了自理自立能力。

另一方面, 参加家务劳动。现在, 绝大多数孩子在家, 家务活, 不愿干, 不会干, 更没有一个好习惯。因此应通过劳动课, 教会他们如何淘米烧饭、洗衣、洗碗、扫地、擦窗等最基本的本领, 让他们在家长的配合下开展“争当妈妈的好帮手”“今天我当家”“当家做主我能行”等活动。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艰辛, 当家理财的不容易, 懂得要孝敬父母、替父母分忧, 进而体会到:减轻家长的负担, 也就是支持父母的工作, 间接为社会作贡献。

二、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

马卡连柯曾指出:“劳动如果没有与其并行的教育, 没有与其并行的政治和社会教育, 就不会有教育的好处, 会成为不起作用的一种过程。离开了思想教育, 就谈不上劳动教育。”艰苦的劳动锻炼, 无疑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 良好的劳动习惯的重要环节。如在讲《刷洗书包》这一课时, 我让每个同学都拿来自己的书包, 做好刷洗书包的准备。然后我向学生讲解刷洗书包的过程并进行演示, 把刷洗书包的注意问题告诉大家, 要求大家自己进行刷洗。为了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我特意把这节课准备成比赛性质的, 还设立了不同的奖次。比赛开始, 学生都一丝不苟地刷起书包来, 刷出的书包都非常的干净, 而且速度也比较快, 很出乎我的意料, 当比赛结束, 我问起他们刷书包的体会时, 他们都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说:“爸爸妈妈太辛苦了, 工作一天还要为我们做饭、刷书包、洗衣服, 以后我要帮爸爸妈妈多分担一些家务。”有的说:“为了这次比赛能拿第一, 我已经在家里练习了好多回了, 我觉得劳动挺好的。”还有的同学把自己认为难刷洗的地方告诉大家, 希望大家在洗的时候注意。一堂小小的劳动课, 给了学生这么多的收获和体会, 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

三、充分利用各项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除了学习知识, 还要学会怎样做人、做事等等。因此,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首先在班级中召开“哪些行为习惯是良好的”主题讨论, 同学明确了这一个问题后, 找出了自己的不足并决心改正。并且我经常在班中表扬习惯好的学生, 以他们为榜样, 并让他们在班中现身说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另外, 我还利用班级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每班都制定了自己班级的班训、班规, 利用班级的班训、班规促进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可以不断地形成集体的凝聚力, 逐渐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如在跳绳、班班有歌声、广播操比赛中, 学生互相磨合, 互相帮助, 团结一心, 才能取得胜利。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学会了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个人行为要服从集体的需要, 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班集体的影响都很大, 所以要规范自己的言行。

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要从小事做起。教师要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 如教室地上的纸、开灯、关灯、红领巾的佩带等, 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每周给学生提一个小的要求, 根据每天的情况及时进行总结、表扬、鼓励, 肯定学生的进步, 并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 促使学生有更大进步。

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第10篇

一.培养学生认真听的行为习惯

如今的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对外界的各种反应比较敏感,注意力缺乏长久性,要他们认真听几分钟还可以,但要他们认真听上十几分钟、半节课还真不容易,实践告诉我,要想使学生有较持久的注意力,除了教师认真设计好教案,上好课,吸引住学生之外,还必须从平时的点滴训练抓起。1、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学生普遍存在着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不喜欢自己听别人说的问题。我就及时开导学生,告之善听者往往也是善于思考的好学生。要养成善听、倾听的好习惯。并教给学生一些方法:(1)猜想将要发言的同学会说什么。(2)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归纳和总结。(3)想想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2、指导学生倾听的姿势。手势或身体动作是最能反映一位学生是否在倾听。课堂上我对学生倾听的姿势给予认真指导。如:听同学发言时,要求学生眼睛看着书上或老师出示的教具,不看发言同学的脸,做到神情专一。并且,如果发言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相一致,则以微笑、微微点头表示认可或赞同。当学生在课堂上养成了这样“认真听”的习惯以后,那么课堂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

二.培养学生善于想的行为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关于培养小学生“善于想”的学习习惯,包含着学生“肯想”和“会想”两层意思。根据教育学原理,课堂上既要给学生想的机会,又要留给学生想的余地,还要教给他们想的办法。只有会提问,才能肯想和会想,才能善于想,才能想的好。教学时要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对学生未成熟的意见不过早地干涉和暗示,允许学生走一些弯路,尽可能做到不把学生的思维框在一个小圈子里,不让学生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坑里跳,真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不禁锢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积极提问,并号召全班学生向经常提问题的学生学习,看谁提的问题最多最好。教给学生会提问题的途径主要有:(1)从知识的起源“为什么”、“怎么样”及知识的归纳或分类上寻找问题、提出问题;(2)从“新”“旧”知识认知结构矛盾交接处来提出问题;(3)从多角度思维处提出问题,如“还可以怎么想”“假设……又怎样”等。

三.培养学生敢于讲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敢于讲”的习惯,作为课堂练习的基本要求,我反复训练学生使用普通话大胆发言,要求他们声音要响亮,口齿要清楚,要求学生想好了就举手,讲话要完整。训练学生大胆发言,对于讲的正确、响亮的,当场给予肯定和赞许,对于讲的不准确或有明显错误的学生,从不轻易批评或指责,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而是耐心开导,循循善诱,让他们重讲一遍,讲的好一点。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学生慢慢地养成了敢说敢讲的好习惯。同时,我着重激励学习中下游的学生发言,学习中下游的学生在课堂上一般都有怕讲话、怕讲不好、不敢举手的时候,所以简单的问题我就先让学习中下游的学生讲,先让学习中下游的学生板演,先让学习中下游的学生动手演示,让他们有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批改作业时,我把他们叫来“面批”,让他们讲讲想的过程,培养他们“敢讲”的习惯。只要发现了进步,就当众给予表扬或鼓励。对学有所长、见解独到的学生,则鼓励他们提出不同见解,如果学生不会质疑,老师则设疑。这样经常练习,学生就会从无疑到有疑,从不会质疑到会质疑,从而调动了全体学生“敢于讲”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第11篇

所谓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习惯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并不一定是他自己希望的行为。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好的习惯,也有些不好的习惯。“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语)。可见,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立于社会的行为基础,也是取得成功与幸福的关键。

一、习惯的养成要持之以恒

良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这样,教师平时的督促就显得更为重要,要通过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自觉的习惯。美国研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当然,这是一个大致的时间区间)。工作经验也告诉我们,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是不相同的,并且,时间越长形成的习惯越稳定。因此,平时我利用课间、班会课等多种场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给予指出或帮其纠正,或强调正确的做法,久而久之,使学生化外来的强制性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行为习惯,如卫生打扫,要求学生对教室、清洁区等地方的打扫要做到地面干净、台凳摆放整齐、早上值日必须在早读课前完成等等,通过多次强化练习,值日工作自然地成为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又如学生见到老师主动问好、集队集会时不拖拉椅子等等。

二、多树立学习榜样

榜样即模范和典型。榜样教育常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从而发自内心地效仿、努力地形成与榜样相一致的优良品行。此外,榜样的树立要做到直观、形象。

一方面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教师应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为此,作为班主任的我很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例如每周升旗仪式时,我都会认真做好肃立、宣誓、唱国歌等程序;平时,在教室或在走廊,当看见有纸屑,我总是会主动拣起来,学生座位不齐就会帮他拉整齐,这些不起眼的小动作,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正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另一方面要树立同学榜样,如学习标兵、德育先进等等。青少年生活在自己的亚文化圈子里,同龄人之间易相互感染、鼓励,同学榜样的树立,可以为班级其他成员提供更为具体、直观、近距离的学习素材,这种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其他手段无法比拟的。

三、多管齐下,促进整体发展

首先引导、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它们彼此之间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都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关联性,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进而“会学习”、“会求知”、“会探索”、“会思考”、“会辨别”,再而促进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的形成,纠正学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使学生各方面习惯都得到有效培养、巩固。

其次加强与家庭等方面的彼此间的沟通与合作: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各种教育力量保持一致性作为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习惯培养的经常性,否则,只能是时好时坏。有老师抱怨5<2,即老师辛辛苦苦教育5天不如家庭和社会对学生2天的影响,其实这是由于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不一致的缘故。假如我们通过走下去或请进来等方式家长沟通交流,就能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习惯。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单枪匹马,孤军作战,不仅要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结合起来,同时还要与学校、家庭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 第12篇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些睿智之词, 无一不在强调诵读的重要性。如今的语文教学仍有大部分教师把课堂时间放在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篇章结构、人物形象、写作特点上面, 没有真正重视诵读, 真正把诵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加以落实和实施, 真正利用时间让学生去诵读、品味。教师没有营造出诵读的氛围, 学生也就很难养成诵读的习惯。

诵读是一门艺术, 学生诵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 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配合和长期的坚持不懈。那么, 如何加强学生诵读习惯的培养呢?

一、加强诵读的指导

相当长的时间里, 大家都不够重视诵读, 致使诵读能力成为学生的弱项。学生对于诵读的知识几乎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因此, 极有必要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时读字音和句读尽量要读准确。首先, 要督促指导学生说普通话, 这是训练语感最有效的途径。其次, 结合诵读实践, 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 使其能在准确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情感读出抑扬顿挫来, 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作者所需要表达的情感, 不仅读课文, 还要读课外的美文, 鼓励学生对文质兼美的文章熟读成诵。

二、要加强范读

出色的范读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 能营造出令人沉醉的艺术氛围。学生经过泛读以后, 既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又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例如, 如果学生只喜欢读某个作者的作品, 而不喜欢读其他作者的作品, 或者只喜欢读小说, 不喜欢读散文, 都会造成学生语文能力不能协调发展。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必须广泛的阅读, 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报告文学, 甚至科技著作都是要读的。读的多了, 学生就会思考了, 没有必须的知识积累, 就谈不上“思考”。另外,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对于文言文特别的不喜欢。文言文晦涩、难懂, 学生甚至觉得学习文言文没有意义。可是毕竟文言文是我们祖先积累下来的财富, 我们很有必要学习它, 理解它。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就要诵读了。诵读的时候教师要进行范读, 范读要准确而富有感染力, 这样学生会产生乐意模仿的愿望。有了这样的愿望, 学生才有兴趣去了解古代的文化。

三、指导学生大声地有感情地诵读

朱自清先生强调, 诵读“先由教师范读, 后由学生跟着读, 再由学生练习着读, 有时还得背诵”, 充分说明了“三分文章七分读”的道理。这就要求学生做到读之以情, 感之以趣, 音随意转, 气随情动, 因情用气, 以情带声, 在诵读中入情、移情, 陶冶情操。例如, 学生在学习《海燕》这篇文章的时候, 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基调, 在理解之后大声的朗读出来。大家可以试想一下, 这篇本章本来是高亢有力, 能鼓励无产者去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的, 如果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声音很小, 很不自信, 就有了很不相称的感觉。大声朗读的时候, 要带有感情色彩, 这是一篇很有激情的文章, 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当时的环境, 把自己当成文章的作者, 充分表现出文章的激情, 最后, 经过多次朗读之后, 达到背诵的程度, 成为学生自己的文学积累。

总之, 语文教学只有加强学生诵读习惯的培养, 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才能增加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 也才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知识的素养, 从而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使他们对语文不仅愿学爱学而且乐学。让教室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

摘要:诵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是很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以诵读带动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关键词:诵读,范读,培养,语感

参考文献

[1]朱永新主编, 徐含之选编.中华经典诵读本.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0年.

上一篇:意合与形合下一篇:战略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