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控系统范文

2024-07-23

网络中控系统范文(精选7篇)

网络中控系统 第1篇

在21世纪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 各大学校把多媒体教室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教学当中来, 成为现代教育的技术基础。多媒体教室的好处是能够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设备、信息资源, 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 提高了教学效率, 使课堂教学过程更生动、形象。目前, 多媒体教室的使用率较高, 设备操作复杂, 教师误操作率高, 出现故障率较大, 在多媒体教室多而且分散的情况下, 多媒体设备管理和维护经常不及时到位, 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各自分散的多媒体教室无法实现教学“资源”全面的整合和灵活的使用, 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因此, 需要开发一套具备操作简单、管理方便、维护省力、监控到位的基于网络中控多媒体教室监控与管理系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室管理与监控系统减少设备开关时间, 减少设备操作步骤, 实现一键开关设备, 减少PPT、上课素材拷贝时间, 提高上课效率;领导、督导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室管理与监控系统监督师生上下课时间, 远程听课等功能提高领导、督导的工作效率, 及时了解师生上课状况;多媒体管理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室管理与监控系统远程管理、控制、监控教室设备, 不需要跑到各个教室进行检查或开关设备, 并自支记录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情况, 故障率、在线管理设备, 来减少教室设备的故障率, 减轻管理员的工作量, 提高教室的使用率。多媒体教室管理与监控系统己经成为学校教学、监督、管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以上存在的问题, 现在学校必须改进多媒体设备的状况, 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技术和网络技术, 建立一个快捷、高效的多媒体设备管理系统, 提高设备运行、设备监控、设备管理、师生管理的效率, 减轻管理人员、领导督导的办事强度。

网络中控管理系统的组成

1.服务器

服务器主要用于存放多媒体管理系统软件, 多媒体管理系统可以通过校园网给各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发送相关指令, 并记录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情况到服务器的数据库。

2.一卡通感应器

一卡通感应器分教师端和学生端, 教师端感应该器相当于“钥匙”, 教师一卡通插入感应器的插槽, 多媒体设备总电源才能开通, 拔卡后总电源自动关闭, 记把当前教师的姓名、上课教师、上下课时间等信息发送到服务器数据库;学生感应器安装在教室门口处, 学生进出教室进行刷卡, 来记录学生的上下课时间和出勤率, 并把数据发送到服务器数据库。

3.网络中控

网络中控是整个系统的心脏, 用来控制教室当中的所有多媒体设备 (图1) , 并把所有教室的网络中控通过校园网网线连接起来, 通过远程服务器的上管理与监控软件进行控制。网络中控具有脱机工作功能, 一但网络断开, 所以数据都会存放在网络中控机的存储卡内, 等下次上线, 自动传回服务器。

4.控制面板

上课教师可以用控制面板来开关各种多媒体设备, 减少教师上课开启多媒体设备的操作步骤, 减少误操作引起的设备故障, 提高上课效率。

5.多媒体管理系统

多媒体管理系统是用S/B架构开发, 管理人员可以给各教室的中控发送指令, 开关各多媒体设备, 并可以记录各教室的使用情况、师生上下课时间、监控多媒体设备的运行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帐号远程传送上课素材、课件、上课视频实现资源共享。学院督导领导通过管理系统可以看到教室使用率、故障率、师生上下课时间、通过IP摄像机实时看到教师上课情况。

基于网络中控的多媒体教室管理与监控系统主要功能

1.设备控制功能

设备控制分为二个部分, 一个是教师现场控制, 一个是管理员通过网络远程控制。教师现场控制时, 需要一卡通来激活讲台面板上的总电源, 激活后, 网络中控为各设备提供电源, 并可操作面板上的按钮, 如:投影仪的开与关、幕布的升与降、音响的开与关、电源插座电源的有和无、录播系统的开与关、摄像头的开与关、视频音频的信息切换等。管理员可以在服务器上通过校园网连接的网络集中控制器来操作任何楼层的多媒体教室设备, 除了教师操作的功能外, 还可以锁定多媒体教室讲台面板、定时开启全部或部分多媒体教室设备, 定时关闭全部或部分教室多媒体设备等功能。

2.使用信息记录功能

使用信息记录功能可以通过网络中控把使用多媒体教室设备信息记录传到服务器上的多媒体教室管理与监控系统的数据库上, 记录的内容包括每个教室的使用记录, 每个教师使用设备的记录, 师生上课时间记录, 设备报警记录。

3.远程管理功能

远程管理是指多媒体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网络对每个教室的多媒体设备进行每个教室所用的设备信息管理, 比如说配置投影仪的开关机码、网络中控IP地址的更换、教室计算机的维护、软件的安装、摄像头的设置和功放声道切换等。从而可以使管理人员在有网络的任何地方对多媒体设备进行操作, 降低管理人员的工作理, 提高工作效率。

4.报警管理功能

报警管理主要从多媒体设备的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进行监控报警。从硬件方面, 由于多媒体教室硬件设备较多, 其中投影仪、计算机等设备价值较高, 因此网络中控有8个I/O端口可以连接多种报警探测器, 在报警探测器运行之前, 管理员先要为各个教室设置每个报警终端IP或类型, 比如教室内安装IP摄像头系统, 通过网络中控系统和中心控制室进行连接, 进行24小时不间断实时监控, 从而保证多媒体教室硬件设施的安全, 网络中控离线、电磁门异常等通知管理人员来教室进行维修;从软件方面, 由于多媒体设备使用频率较高, 操作系统和控制系统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 在网络中控系统中, 可以通过安装在中心控制室的软件监控系统对各个多媒体教室的操作系统和控制软件进行监控, 并且能够通过中控系统做到及时备份, 出现问题及时恢复, 从而做到保证软件系统的安全。

5.远程监控功能

远程监控可以为管理员和领导督导进行远程监控, 管理员可以实时了解多媒体设备的运行情况, 领导督导可以通过教师一卡通和学生一卡通的刷卡情况和教室内的IP投像头, 实时了解师生上下课时间和教师上课情况, 领导督导在办公室就可以对监督、了解师生上课情况, 进行远程听课, 降低了领导各系、各校区的来各教室的督查教学工作, 提高督查效率。

6.教学资源共享功能

作为网络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教学资源信息库能够提供网上教学资源访问、信息检索、网上交流、自主学习, 近年来已经成为各个高校重点建设的内容, 很多学校都已基本建成了教学资源信息库, 并通过校园网向全校师生提供服务。然而在网络中控未建之前, 由于多媒体教室内的设备无法连接, 教师只能依靠U盘等存储设备复制教学资料等问题, 通过网络中控, 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能随时随地的访问网络的相关教学资源, 并能够对开启IP摄像头, 对授课内容进行同步录制, 并及时上传到校园网以供学生课后进行点播。

结束语

基于网络中控的多媒体教室管理与监控系统的应用, 能够实现多媒体教室的远程管理、远程维修与远程监控等等功能, 并且能够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提高设备运行、设备监控、设备管理、师生管理的效率, 减轻管理人员、领导督导的办事强度, 对教师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多媒体设备的高效使用起到了积极参加作用。推动教学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从而推动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网络中控系统 第2篇

基于Open Flow的SDN(Software Define Network,软件定义网络)技术最大特点在于将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解耦,由集中化的控制器管控整个网络。控制器相当于SDN的大脑,一旦在性能上得不到有效保障,将会使整个网络的服务能力降级甚至全网瘫痪。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控制器的性能会成为网络服务质量的一大瓶颈。采用分布式控制平面加负载均衡技术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对分布式控制器负载均衡的研究主要有三种方案:(1)借鉴传统的服务器集群负载均衡方案,提供一个逻辑意义上的控制平面,域内所有的流请求通过负载均衡器,由均衡器采用某种均衡策略,分发给实际的控制器,如MSCN。(2)采用流量重定向的方式减少过载控制器的负载,通过在交换机中主动或被动的方式安装一条包含CONTROLLER X行为的流表项,将该流请求重定向给其他控制器处理,如Balance Flow。(3)采用交换机迁移策略,将过载控制器的部分负载分摊给闲置控制器处理,如。以上三种方案各有利弊,第一种方案利用负载均衡器,使任务均衡的分配给每个控制器,但受均衡器性能的限制,不利于控制平面的扩展性;第二种方案通过流量重定向的方法实现控制器间的负载均衡,然而消耗了交换机TCAM表资源,并需要修改交换机的实现,设计复杂;第三种方案较为合理,通过交换机迁移来降低过载控制器的负载,只需利用Open Flow1.2中的三种角色,设计一种角色转换机制,简化了系统的复杂性,且控制平面更加灵活、可靠。

本文针对Open Flow网络中分布式控制器负载均衡问题,在第三种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角色的分布式控制平面架构,并在此架构背景下,给出了一种基于交换机迁移的控制器负载均衡策略。

1基于角色的分布式控制器平面架构设计

1.1总体设计

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可分为三层,从上至下分别为负载均衡管理层、控制层和基础设施层。其中基础设施层和初始SDN架构设计一样,由网络转发设备构成,负责数据包的转发;控制层由多台控制器协同工作,通过共享的全局网络视图,完成网络事件的处理;负载均衡管理层由一台负载均衡管理服务器负责监测控制器状态,适时调整网络负载。

1.2控制层

控制层为一个逻辑集中物理分布的控制平面,初始时,交换机连接到控制层的所有控制器,采用某种策略(如最近原则)选取一台为Master控制器,其余皆为Slave控制器。即每个控制器管理部分交换机,并作为其他交换机的备控制器,当数据包进入交换机,没有找到匹配的流表项时,首先将其发送给Master控制器处理,控制器根据共享的全局网络视图,计算数据流的转发路径,生成流条目下发给转发路径上的交换机。如果Master控制器发生故障或过载,则通过某种策略,将其交给slave控制器处理。

1.3负载均衡管理层

顾名思义,LBMS(Load Balance Management Server,负载均衡管理服务器)是负载分配的仲裁者,主要负责检测控制器的负载状况,发现过载控制器,选择需要迁移的对象(交换机)和接受迁移对象的目标节点(控制器)。

当控制器收到一个事件后,首先由该控制器自身处理,如果发现控制器过载,LBMS采用交换机迁移策略(详细内容在第2节阐述),选择一个闲置的控制器,即迁移的目标节点,通过控制器之间的角色转变,将交换机“迁移”给目标节点。

在LBMS中,需要维护两张表:一张是控制器节点的LIT表(Load Information Table,负载信息表),表中应包含一个迁移状态标识位,根据状态标识位来判断控制器目前处于何种状态。另一张是RMT表(Role Mapping Table,角色映射表),记录控制器与交换机的角色映射关系,RMT表是LBMS迁移决策的依据之一,当角色发送调整时,需及时更新角色映射表。

2 Open Flow网络中控制器负载均衡技术研究

2.1负载均衡总体思路

在负载均衡设计中,我们需要考虑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触发条件。系统需要能够周期性对控制器的负载进行评估,根据预先设定的阈值,判断控制器的负载状态,根据负载状态决定是否触发迁移策略。

(2)节点选择。当控制器发生过载时,需要决定将哪个交换机(即迁移对象)进行迁移,以及将交换机迁移给哪个控制器,即迁移的目标节点。

(3)负载均衡。交换机迁移后,系统负载是否满足均衡状态。

2.2负载评估和状态判定

在Open Flow网络中,一台控制器可控制多台交换机,每台交换机产生的流请求都将汇聚到控制器端,等待控制器处理,当控制器把处理好后,将处理结果发回给该交换机和转发路径上的其他交换机,这种工作模式可以用一个队列模型来表示。在控制器端,其缓冲队列是一定的,当平均流请求到达数目大于平均流请求处理数目时,缓冲队列中排队等候处理的流请求将逐渐增加,对控制器产生的负载压力也随之增大。假设控制器在T时间内进行m次统计,每次的间隔时间为 ?t。每经过T时间后,对控制器收到的流请求数目和已处理的流请求数目求平均。为了避免极短时间流量突发现象,从采样序列中随机抽取n个样本进行计算。为了更好的描述,我们用符号定义如下参数:

pki :交换机i在第k个△t时间段内产生的流请求数目;

Pk :控制器在第k个△t时间段内接收的流请求数目;

Qk :控制器在第k个△t时间段内处理完的流请求数目;

R :控制器的缓存队列大小,即最多能容纳的流请求数目;

U :当前控制器缓存队列已使用的资源大小;

Ocur :当前资源占用率,,满足0 ≤Ocur≤1 ;

Lthreshold:缓冲区占用资源的门限值; n

:交换机i在T时间内产生的平均流请求数目;

:控制器在T时间内接收的平均流请求数目;

:控制器在T时间内处理的平均流请求数目;

它表示当时,说明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当时,队列以的速率被填满。

控制器状态分为三类:空闲状态、过载状态和正常状态,可用如下函数表示:

其中 , 0表示空闲 状态 , 其条件为,即当缓冲队列占用率小于阈值且平均流请求到达数目小于平均流请求处理数目时,控制器处于空闲状态;1表示过载状态,其条件为即当缓冲队列占用率大于阈值且平均流请求到达数目大于平均流请求处理数目时,控制器处于过载状态;其他情况皆为正常状态,用2表示。

2.3交换机迁移策略

在交换机迁移策略中,首先应确定迁移对象。假设过载控制器用Cm表示,其管控的交换机集合用表示,根据交换机i在T时间内产生的平均流请求数目piavg进行降序排序,初始时选择piavg最大的交换机作为待迁移的对象,即,并依次遍历,直到找到合适的迁移对象和目标节点为止。

其次是控制器的选取。将所有处于空闲状态的控制器作为目标候选集,从候选集F中根据目标函数选择一台控制器cf(cf∈F)接收迁移对象,同时需要保证当目标控制器接收迁移对象后不会引起过载。目标函数定义如下:

其中为控制器ci到交换的传输时延, λ是控制器负载和时延比值,定义为, Lmax表示交换机到所有空闲节点的最大传输时延,权重系数α则用于在选取控制器时,对控制器负载和时延的权衡,当α值极大时,则可忽略时延的影响,以负载作为选取的因素,当α值极小时,则可忽略负载的影响,以时延作为选取的因素。同时满足如下约束条件,

3实验

实验采用2台IBM System x3550系列服务器(Intel Xeon5110四核处理器,内存2GB,32位Ubuntu12.04操作系统)上安装Floodlight作为控制器,4台主机(Intel i3-2310M四核处理器,内存2GB)安装Iperf模拟交换机发包。通过采用交换机迁移的负载均衡方法,能够使减少流表安装总时延,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表中显示了迁移前后控制器的流表安装时延,在迁移前,控制器OFC-A的平均时延达到47.146ms,迁移后,虽然OFC-B的时延有所增加,但总时延减少。

4总结

多媒体教室中控系统及其选用 第3篇

关键词:多媒体,中控系统,选用

一、中控系统概述

1. 何为中控系统

多媒体教室中控系统又称集控系统或设备控制系统。是对多媒体教室视音频设备、计算机、投影机、电动屏幕和教学环境进行管理与控制的系统。系统采用单片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EDA、高速数据信号与视音频信号处理芯片, 实现信号高速处理和宽带传输, 有些中控系统专门开发了视音频信号和计算机数据信号的DSP专用芯片, 提高了中控系统集成化程度, 增强了系统稳定性。由于可编程与可电改写芯片的应用, 提高了系统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系统一般由操作单元和控制主机两部分组成, 在主控软件的协调下工作。在多媒体教室中, 教学设备都与中控系统主机相连接, 中控主机既是信号处理中心, 完成视音频信号、计算机数据信号输入输出的切换、分配、处理、驱动, 也是控制驱动中心, 依据程序控制投影机电源开关、屏幕升降, 灯光亮暗、窗帘开关、声音大小、实现投影机关机延时和电动屏幕限位保护等功能。中控系统的操作单元, 集成了教学设备的各种控制按钮与相应的状态显示, 用户通过控制面板操控教学设备, 使多媒体教室设备应用与管理由复杂变简单。同时, 操作单元是整个系统的弱信号处理单元, 运行控制程序, 是中控系统的核心。现在, 中控系统已经成为多媒体教室中的核心设备, 它的质量好坏、使用方便与否, 直接影响课堂教学。

2. 中控系统分类

目前市场上中控系统有进口、合资与国产产品, 有简易型、基本型、多功能型、智能型产品等。尽管多媒体教室中控系统种类繁多, 但可归纳为两大类, 即单机型中控系统和网络型中控系统。所谓单机型中控系统, 就是能独立实现单间多媒体教室教学设备控制与管理功能的中控系统。单机型中控系统包括有基本型、多功能型、智能型产品。由于单机型中控制系统使用灵活、安装方便、性价比高, 能满足多媒体教学的基本需要, 是在多媒体教室应用最早, 使用也最广泛的中控系统。随着多媒体教室普及与中控系统的广泛应用, 人们发现单机型中控系统存在应用局限性, 不能将孤立的多媒体教室联起来统一管理, 不便于收集整理和回传每间多媒体教室的设备应用信息, 不能远程控制与管理教室设备系统等不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网络中控系统就应运生。所谓网络型中控系统, 就是能通过网络对其进行远程控制与管理的系统, 该中控系统由系统控制主机及教室网络中控系统组成。系统控制主机对各多媒体教室中控系统进行远程控制与管理, 教室网络中控系统是在单机型中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增加网络驱动功能而成, 单独使用时如同单机型中控系统, 与网络中控系统主机相连则组成网络中控系统。网络中控系统的开发应用, 扩展了中控系统的功能, 较好地实现了多媒体与网络的融合, 加强了多媒体教室教学设备控制与管理功能。

二、中控系统技术特点

1. 智能化

(1) 红外智能学习系统

在多媒体教室中, 如投影机、录像机、影碟机等, 各自都有自己的红外遥控器, 应用与管理都比较麻烦, 为了在教室中省掉这些遥控器, 就必须将其代码写入中控系统。将红外控制代码写入中控系统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其一, 将红外信号用波形分析方法取出其有用的控制代码, 并将代码输入存储器。这种方式写入的代码稳定可靠, 但是从红外遥控器中取出红外代码过程较复杂, 需要专用的波形分析设备, 和丰富的经验才能完成。而且这种方式还不太灵活, 一般不能现场解决问题。其二, 在中控主机中内嵌红外智能学习系统, 只要被控设备的摇控器对准接收头操作一次, 红外智能学习系统就知道该机的红外控制命令, 并将其保存在中控系统中。该方法方便、快捷, 特别适合现场临时记录控制命令。初期, 通过红外智能学习系统记录的控制命令有时容易受外界的干扰, 出现控制命令丢失现象。但随着技术的发展, 这些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目前, 红外智能学习是中控系统实施红外控制的主要方法。

(2) 智能保护功能

目前多媒体教室应用投影机, 多数都没有断电保护功能, 在突然切断电源时, 投影机内高温不能马上排出, 对投影灯泡和电路板都有危害。因此, 要求中控系统对投影机延时关机, 即当断电时, 中控系统先给投影机发关机信号, 同时继续给投影机供电维护风扇运行, 使机内温度下降后再自动切断电源。另外, 多媒体教室电动屏幕本身虽然具有上、下限位开关, 正常时上、下到位均会切断屏幕电机电源, 但这些机械行程开关容易损坏导制电机卡死而烧坏, 而中控系统通过屏幕上升、下降时间能判断屏幕上、下到位状态并切断其供电, 从而保证屏幕安全。

(3) 智能操作功能

多媒体教室使用的设备较多, 有些设备的开启和关闭需分先后次序, 使得控制与管理比较复杂, 为此, 中控系统开发了智能操作功能, 将烦琐的操作步骤进行了程序化处理, 实现一键通、一指通操作, 从而简化了操作程序, 方便了应用。

2. 网络化

(1) 网络管理

利用网络对多媒体教室网络中控系统远程管理, 实现远程开关投影机、计算机、电动屏幕、视、音频设备, 并实现远程信号切换与选择。监测并回传多媒体教室中设备的工作状态, 使管理人员做到心中有数, 一旦发现设备应用上的问题, 管理人员可通过内部电话指导教师正确操作, 解决问题, 从而节约了时间, 提高了管理效率。通过网络回传投影机灯泡残存时间信息, 为投影机灯泡主动更新提供了实际数据, 方便维护与管理。

(2) 网络监控

通过网络中控, 接驳网络摄像头, 实现多媒体教室远程监控与管理功能, 不仅起到防盗报警保障设备安全的作用, 还实现了远程教学评估、监测, 这种教学评估高效、客观、公正、无人为干扰。对教师重视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遵守课堂纪律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 网络化教学

通过网络中控管理主机, 将具有网络中控的多媒体教室联系起来, 组成不同规模、满足不同教学需要的多媒体大课堂教学系统, 实现一间教室讲课多间教室听课的需要。这些多媒体教室在不上大课时, 就是普通多媒体教室。从而提高了教室利用率, 增加了应用灵活性。

三、中控系统的选用

1. 选用的误区 (1) 大材小用

浪费资源, 有的多媒体教室设备少, 功能简单, 只需简易型或基本型中控系统就够用, 但却认为功能越全越好, 而选择功能多、价格高的多功能型中控系统。有的教学楼多媒体教室数量不多, 应用也无特殊要求, 选择单机型中控系统既满足实际应用又方便管理, 而且造价低, 是正确的选择。但却选择系统较复杂, 造价较高的网络型中控系统。有的学校在中控系统的选择上, 认为越时尚越好, 追求网络化, 盲目地将已用的满足要求的单机型更新为网络型。实际上, 单机型与网络型中控系统就具体应用来说无所谓谁先进谁落后, 只是满足不同应用要求而已。

(2) 盲目求新

脱离实际, 求新是大众心理, 但盲目求新就容易走向极端, 曾经有一所学校, 在选择中控系统时偏听了商家关于中控DVI数字接口如何新颖时尚的宣传, 竟以教室电脑还不具备的DVI功能接口作为中控系统主要选择依据, 其结果排除了许多适用的、价廉物美的产品, 以每台多花两千多元的代价选择了具有DVI接口的中控, 而DVI接口直到现在还空着没用。这种以现在的高价钱去买一些未来可能用得上的功能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 选用原则

多媒体中控系统种类繁多, 功能各异, 质量千差万别, 价格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 有几百元一套, 也有几万元一套。面对林林总总的产品, 给用户带来选择多样性的同时, 也增加了选择的盲目性, 为了选择合适的中控系统, 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 我们应当遵循如下原则:

(1) 实用性原则

多媒体中控系统选用的实用性原则, 就是低档产品够用不选高档型, 简易型产品够用不选复杂型, 单机型够用不选网络型,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合当前应用的产品。很多目前还用不上的功能不用选, 选了不仅增加系统造价, 还会增加系统操作的复杂程度。

(2) 统一性原则

网络中控系统 第4篇

工艺安全保障体系主要由生产单元、任务控制系统和生产单元之间的工艺安全判断三个方面组成。合理划分生产单元是工艺安全保障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 在任务控制系统中加入单元间的工艺安全判断, 避免出现错牌串号, 最终保障品牌加工的工艺安全。

1 生产单元的划分

生产单元是一段没有分支的、以工序或缓冲类设备 (如贮柜或喂料机等) 为起止点的一段生产流水线。生产单元拥有独立的“手动/闭锁/自动”模式切换功能;同一生产单元同一时刻只能被一个任务占用, 同时生产单元必须在被选中后, 才可以从该任务发送启停命令给生产单元, 单元内的主机设备的控制参数也来自选中单元的任务。一个生产单元准备和启动完毕后需要将“单元准备/启动完毕信号”发送给与其连锁的单元。

对于路径复杂、缓冲设备 (如贮柜、喂料机等) 多的工艺段, 以缓冲设备为分界, 将工艺段划分为多个独立的生产单元后, 可以在同一工艺段、同一路径上实现两个任务的同时生产, 并且可有效减少制丝生产批次间等待时间以及在路径转换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几率。根据缓冲类设备分布情况及工艺布局对我厂制叶丝线进行单元划分 (见图2) 。

(1) 高架库出料单元:片烟高架库出料—开包前输送机

(2) 真空回潮单元:片烟高架库出料—翻箱喂料机提升带

(3) 开包单元:开包机—切片机前输送机

(4) 切片单元:切片机—控制型电子秤前的长输送带

(5) 松散回潮单元:控制型电子皮带秤—松散回潮筒—预混柜布料车

(6) 预混贮叶柜单元:预混贮叶柜出料底带—加料前喂料机底带

(7) 加料单元:加料前提升带—加料机—贮叶柜布料车

(8) 贮叶柜单元:贮叶柜出料底带—切丝机前喂料机底带

(9) 切丝单元:切丝前喂料机提升带—切丝机—超级回潮前和滚筒干燥前的喂料机底带

(10) 滚筒干燥单元:超级回潮前喂料机提升带—HT增温增湿—滚筒干燥

(11) 气流干燥单元:滚筒干燥前喂料机提升带—超级回潮—气流干燥

(12) 梗丝掺配单元:梗丝柜—喂料机——配比计量秤

(13) 三丝掺配单元:膨胀丝、薄片丝、回收烟丝喂料机—配比计量秤

(14) 加香单元:叶丝主秤—带式输送机—振动式输送机—加香机—输送机—贮丝柜布料车

2 任务控制系统

2.1 任务的定义

制丝中控系统为三层体系架构, 系统层次分为设备控制层、集中监控层、生产管理层。

任务是指工艺处理段的生产任务。MES系统将工艺段的生产计划下发到中控系统, 由中控系统对其解析成PLC设备控制系统可以识别的任务后, 再下发至PLC设备控制系统未被占用的任务通道中。任务通道中包含批次号、牌号、路径选择和配方参数等信息。

2.2 任务控制系统的作用

任务控制系统设计于制丝中控系统的设备控制层。任务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工艺处理段设备的启停、配方参数的传输、不同任务之间的衔接、后续任务的生产条件准备以及进行工艺安全判断等, 是制丝线各工艺段指挥调度的核心和关节点, 任务控制系统根据特定任务所需的工艺路径来决定哪些生产单元被该任务选中, 实现对生产的控制。

2.3 生产单元间工艺安全判断

工艺安全判断是由任务控制系统自动进行上下游单元之间的工艺安全判断, 并将判断的结果传递给下游生产单元, 下游生产单元借此决定是否允许上游单元向其供料。这个结果作为单元之间的启停联锁信号的一部分, 与设备联锁串联使用。上游单元在该联锁信号的控制下决定是否启动供料设备。只有当上下游任务编号一致时, 能启动上游单元。

单元间工艺安全判断按缓冲类设备类型不同可以分为仓式喂料机、贮柜进料、贮柜出料和加香加料料液防错四类:

2.3.1 仓式喂料机工艺安全判断

为保证梗丝干燥段生产的连续性, 在“梗丝干燥”单元和“梗丝加香”单元为保证生产的连续性设置仓式喂料机。针对仓式喂料机的设备进出料方式, 当满足下列工艺条件时, 才允许仓式喂料机出料:

(1) “梗丝干燥”单元任务号不为零;

(2) “梗丝干燥”单元与“梗丝加香”单元任务编号一致;

(3) 仓式喂料机半柜填满并延时45s后;

2.3.2 贮柜进、出料单元工艺安全判断

针对贮柜的进、出料单元, 主要是判断所选贮柜的贮柜信息中有关批次和牌号与生产任务工单中的批次和牌号信息是否一致, 当这两个信息有一个不一致时, 在任务控制程序的控制下, 所选贮柜不能产生进或出料动作 (贮柜进料电机在批牌冲突发生时无法运行) , 从而保证工艺安全。当有冲突发生时, 控制系统会有报警, 提示操作人员注意检查并改正错误操作, 错误被改正后才能正常进或出料。即当满足下列工艺条件时, 才允许平铺使贮柜进、出料:

(1) 贮柜不存在“批次冲突”

(2) 贮柜不存在“牌名冲突”

(3) 选中贮柜状态信息不为“出料” (当需要进料时) , 或“进料” (当需要出料时) 。

2.3.4 加料加香料液罐工艺安全判断

香料厨房系统将采取RFID射频识别技术来对加料加香牌号信息进行追踪识别。在香料厨房灌装结束后, 香料厨房系统将加料加香牌号信息写入移动罐的RFID标签中;当料液移动罐离开香料厨房时, 香料厨房系统再次读取RFID标签中信息, 并与待生产批次的牌号比对, 一致时允许将待生产的批次信息写入RFID标签中 (制丝线管理系统申请到MES工单并将生产信息解析下发到PLC系统的同时, 将待生产批次的信息发送至香料厨房系统) ;移动罐被放置到现场加料或加香系统工位后, 制丝中控系统相关工艺段的PLC读取现场加料加香罐的RFID中的批次信息, 并与工艺段生产的批次信息比对, 一致时, 允许加香或加料系统进行预填充, 确保香料液的正确。

综上所述, 在制丝生产过程中, 为保证生产工艺的安全性, 我们对单元与单元之间均进行任务号比对;对于多分支或者掺配的路径, 在任务号比对的结果之上再增加批次号比对;在贮柜进出料控制中增加“进出料工艺安全判断”以此来保证整个生产的工艺安全;在香料液移动罐使用RFID标签信息比对确认, 完成防错功能。

结语

通过建立一套牌号工艺安全保障体系, 将其应用于制丝生产过程控制系统中, 对进行制丝过程如贮柜进出料、加香加料等关键节点增加实施条件设置和实时工艺安全判断等功能, 可实现多途径地对制丝各工序的节点进行防错, 降低质量事故的发生几率, 特别是杜绝出现错牌串号等严重质量问题, 达到制造过程质量精细化控制的目的。为卷烟工厂“做精制造”、“建立全国一流卷烟工厂”奠定坚实的硬件基础。

摘要:根据烟草企业目前制丝线分组加工模式, 阐述了制丝牌号工艺安全存在的问题, 基于制丝中控系统的特点, 提出牌号工艺安全保障体系框架, 并详细论述烟草企业建设牌号工艺安全保障体系各模块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烟草,制丝线,中控系统,任务控制系统,工艺安全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袁海生, 制丝线管理控制系统整体解决方案[J].自动化应用, 2012.

[2]种增俊.卷烟企业制丝过程智能控制系统研究应用[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 2013.

[3]王松宁, 卫谦.集中监控系统设计在烟草制丝车间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

网络中控系统 第5篇

1 多媒体教室在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院多媒体教室从90年代的几间发展到现在的几十间, 原先在同一幢教学楼的多媒体教室, 现在已分布于整个校区的不同教学点, 随着多媒体教室数量的不断增加, 在多媒体教室设备的使用及管理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因人手有限, 无法同时为多个教室设备处置突发故障;个别使用人在使用结束后忘记关闭柜门、电脑、投影仪等, 影响设备安全;在课外业余时间使用多媒体设备出现问题时无法及时响应处理, 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管等。因此, 我们以现有校园网为依托, 改进了基于校园网的多媒体教室集中控制系统, 将虚拟专用网 (VPN) 技术和中控多媒体设备终端管理结合起来, 尽量通过网络远程控制手段来进行设备的服务管理, 替代原先的人员现场管理, 使学校的多媒体教学管理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2 网络中控多媒体教室设备的控制原理和功能

2.1 网络中控多媒体教室设备的控制原理 (如图1所示)

多媒体网络中控系统提供了强大的集中管理功能, 不仅可实现上课教师对多媒体教室本地教学设备的控制, 而且管理人员通过控制终端管理平台, 可实现对分布在不同区域的每一间多媒体教室设备的远程控制和集中控制。管理平台将控制指令封装成标准TCP/IP协议包, 通过校园网传送到相应控制节点 (教室端的中控主机) , 从而控制连接到中控主机的多媒体外接设备。多媒体网络中控系统基于校园网, 只要能连上校园网即可实现控制。控制节点收到TCP/IP协议控制的指令后, 中控主机执行相关的指令控制相应的设备完成操作。

2.2 在校园网内中控设备实现远程控制管理的主要功能

(1) 电子课表功能:可以根据课表对多媒体教室的相关设备进行定时开关, 输入后的电子课表能与教务处提供的课表数据库动态同步更新。只有经过授权的上课教师才可在其授课时间内使用相应的多媒体教室设备进行教学, 确保多媒体教学秩序的平稳, 避免未经申请自行使用导致设备受损状况的出现。

(2) 电控锁控制:设备柜配备电控锁和ID卡门禁系统, 可以用普通的钥匙或与校园一卡通相兼容的ID卡开启设备钢柜操作设备, 也可以通过中控控制终端管理程序远程将电控锁打开。上课教师对应课表刷卡开启柜门实现了多媒体教室设备操作的自动化, 减少了管理维护人员和劳动强度, 提高了管理效率。电控锁内置电磁感应装置, 能检测柜锁闭合状况, 实时反馈至终端管理平台。使用结束后管理员若发现未闭合, 即可去现场关闭钢柜, 保护设备安全。

(3) 利用中控终端管理平台, 可远程对设备进行供电断电、开关投影仪、升降屏幕、开关电脑和监视屏幕等操作。远程切换投影仪、计算机、展台、音响设备等不同信号来源, 有效调节音响设备音量。对个别使用人使用结束后忘关投影仪、电脑, 未升起幕布等进行相应的安全保障处理。

(4) 在中控终端管理平台上利用IP电话对讲系统远程指导教师操作使用, 免除了一些联系沟通上的不便, 对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较好的交流。

(5) 利用中控终端管理平台上多媒体教室电脑的远程协助和接管功能, 由多媒体教室管理员远程接管教室内电脑主机, 进行应用软件的安装和升级维护, 省去现场等候和来回奔波受累的麻烦。接到教师的求助后, 可在第一时间进行远程协助, 及时解决常见的一般性故障问题, 增加有效教学时间。

(6) 设备工作状态实时自动监测:联网可实时监测每个教室中控主机的供电、电脑的开关、投影机的开关、幕布的升降、投影灯泡使用时间的累计、音视频设备的工作状态, 并通过网络实时反馈至中控终端管理平台, 使每个教室的状态一清二楚。如图2所示。

(7) 先进的防盗系统:具备红外感应探头和门磁检测装置, 监控探头全天候监控, 可与保卫部门联动。

由上所述, 我们实现了在校园网内对中控多媒体教室设备的远程控制与管理如何在校园网外实现对中控多媒体教室设备的远程管理呢?这里我们采用了虚拟专用网 (VPN) 技术。

3 虚拟专用网 (VPN) 技术和配置步骤简介

3.1 虚拟专用网 (VPN) 技术介绍

虚拟专用网技术 (VPN) 是在Internet基础上开发的供企业专用的虚拟网络, 通过附加的安全隧道、用户认证和访问控制等技术实现与专用网络类似的安全性能, 实现对用户重要信息的安全传输。一个完整的VPN系统一般包括VPN服务器端、VPN客户端、VPN数据通道三个单元。

3.2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VPN的配置

(1) 服务器端配置。将一台装有Windows200 3 Se rver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作为VP N服务器, 置于控制室内。设置合法的静态IP地址使其接入Internet。配置步骤简介如下: (1) 选择“开始→程序→管理工具→路由和远程访问”, 右击本地计算机名称后选择“配置并启用路由器和远程访问”, 出现“路由和远程访问服务器安装向导”对话框。 (2) 选择“虚拟专用网络 (VPN) 服务器”选项, 单击“下一步”按钮后选中默认的VPN访问协议。 (3) 选择“本地连接”。 (4) 选择远程客户端的IP地址, 可以自动生成或指定范围。 (5) 接着可以采用默认设置。 (6) 单击“完成”按钮, 完成VPN服务器的配置。 (7) 服务器端赋予用户拨入权限。

(2) 配置VP N客户机。将一台装有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作为VPN客户机, 建立VPN连接的步骤简介如下: (1) 打开“网络连接”, 单击“创建新连接”图标, 进入“新建连接向导”对话框。 (2) 选择“连接到我的工作场所网络”, 再选“虚拟专用网络连接”, 输入连接名称, 接下来采用默认值, 选择一个已经建好的Internet连接。 (3) 输入V PN服务器的IP地址, 与此计算机的所有用户共享连接。 (4) 单击“完成”按钮。建立VP N连接后会出现登录对话框, 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单击“连接”按钮。当VPN网络连接成功后, 窗口会自动缩到任务栏右下角, 成为一个有两台相连接的小电脑形状的图标。

远程访问VPN建立成功后, 业余时间身处校园外的管理员, 在接报中控多媒体教室设备故障后, 就可通过Internet网使用VPN技术接入校园内网的中控多媒体终端管理服务器上进行远程控制, 如图3所示。管理员就像平时在校内操作本地终端管理平台一样, 可以及时查明并排除设备故障, 以恢复相关多媒体教室中控系统设备的正常运行。

4 结语

虚拟专用网 (VPN) 技术的成功引入, 结合中控多媒体终端管理平台的运行, 可以使多媒体教室设备维护和管理人员通过远程控制的技术, 及时维护和管理设备, 保证设备尽可能地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这不仅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减轻了工作强度, 还促进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 为教师的正常教学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促使教学质量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摘要:本文介绍了利用现有的校园网和VPN技术, 对网络中控多媒体教室设备实现远程控制和管理的方法。可提高多媒体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网络中控,多媒体教室,设备管理,VPN,远程控制

参考文献

[1]卢银泉.基于校园网的多媒体教室集群管理系统[J].中国成人教育, 2005 (4) :35~36.

[2]林先津.基于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 (6) :44~46.

[3]刘庆全, 等.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多媒体教室远程中央监、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006 (1) :60~62.

[4]周国红, 等.网络控制型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及其应用[J].教学与管理, 2009 (1) :59~60.

[5]彭建, 邓广慧.一种基于校园网的VPN应用方案[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05 (4) :97~100.

网络中控系统 第6篇

关键词:多媒体中控系统,射频识别技术,读卡器,电子标签

一、引言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普及, 多媒体教室已在各大高校普遍使用。而为了管理好数量庞大的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设备, 各大高校也普遍安装了能够集中控制和集中管理各类多媒体设备的网络型多媒体中控系统。多媒体中控器使原本相互独立的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相互独立的多媒体教室变成了一个可以统一控制管理的系统, 很好地解决了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和使用问题。同时, 多媒体中控器也简化了教师对设备的操作, 教师上课时只需要插入写有身份授权信息IC卡, 所有设备都会自动开启, 下课时拔出IC卡, 所有设备自动关闭, 并自动延时断电, 很好地保护了各类昂贵的多媒体设备, 减少了因为教师的误操作引起的设备故障。

但采用多媒体中控器后, 所有的多媒体设备都依赖于中控器的集中控制, 所以只有中控器本身正常运行, 才能保证其他多媒体设备的正常开关。从近几年的实际使用来看, 在多媒体中控系统中, 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是下发到教师手中、存储了教师身份授权信息、用于开启多媒体中控器的接触式IC卡。汇总分类常见的问题, 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会造成卡内信息无法读取:IC卡芯片表面污损;IC卡插入读卡器时未插到位;IC卡插入读卡器时, 上下或正反面颠倒。归结到底, 这些问题在于接触式IC卡的芯片和读卡器的读写头必须正确接触, 卡内信息才能被读取, 才能正常开启多媒体设备。

二、RFID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

RFID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 RFID系统一般由电子标签、读写器、应用系统三部分组成。电子标签由天线及芯片组成, 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 存储着被识别物体的相关信息, 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读写器由天线和读写芯片组成, 读写器利用射频技术读写电子标签内的信息, 可设计为手持式或固定式。应用系统一般由后台的计算机和应用软件组成, 用于收集、存储、分析、传送从电子标签读取的物品信息。

RFID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电感耦合原理或空间电磁反向散射原理来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RFID系统工作时, 一般首先由读写器发送一个特定的询问信号, 当电子标签感应到这个询问信号后, 就会给出应答信号, 应答信号中含有电子标签携带的数据信息, 读写器接受到这个应答信号, 并对其进行处理, 然后将处理后的信息传递给后台应用系统, 进行相应操作。

利用RFID技术, 可以解决接触式IC卡因接触不良产生的数据误读问题。而随着RFID技术的不断成熟, 成本逐步降低, 将RFID读写系统集成到多媒体中控器中也逐步成为可能。

三、读写系统的总体设计

读写系统的设计基于13.56MHz的空间电感耦合模型。13.56MHz的RFID系统可靠性较高, 是比较成熟的RFID系统, 数据传输快速可靠, 数据可加密, 读取距离可达10厘米, 可穿透大多数的材料, 所使用的电子标签价格较低, 电子标签一般制作成标准卡片的形状, 携带保管方便。

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在这套系统中, 电子标签选用的是符合MIFARE技术标准的射频卡, MIFARE卡是目前射频卡的工业标准, 具有读取速度快、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价格便宜等优点, 完全满足系统的设计要求。

四、读写器的硬件电路组成

读写器是这套系统的核心部分。读写器由射频模块、控制模块和通讯模块三部分组成。射频模块负责读取电子标签内的数据, 控制模块负责处理并转发数据, 通讯模块负责将数据通过RS232串口发送给多媒体中控主机。

1. 射频模块电路

系统射频模块选用MF-RC500射频芯片。MF-RC500是应用于13.56MHz频段、非接触式高集成读卡芯片。利用先进的调制解调技术, 集成了13.56MHz频率下所有类型的被动非接触式通信方式和协议。内部的发送器部分不需要增加有源电路, 就能够直接驱动操作近距离的天线, 驱动距离可达10厘米。接收器部分可以兼容ISO14443标准的应答信号。

MF-RC500电路原理图如图2所示:

2. 控制模块电路

系统控制模块选用STC-10F04单片机。STC-10F04单片机是高速、低功耗、强抗干扰的新一代8051单片机, 指令代码完全兼容原有的8051单片机, 但速度更快, 内部集成了复位电路, 主要针对高速通讯和智能控制的场合。工作电压3.7V~5.5V, 工作频率0~35MHz, 应用程序空间达4K字节, 工作温度-40℃~70℃, 稳定可靠, 编程便捷。

STC-10F04内部结构框图如图3所示:

3. 通讯模块电路

通讯模块选用的是MAX3222通讯芯片。MAX3232带有2个接收器和2个驱动器, 带有±15kV ESD保护, 在双电荷泵供压下, 可以实现真正的RS-232协议器件性能, 符合TIA/EIA-232-F及ITU V.28的标准, 工作电压3.0V~5.5V, 传输速率为250kbit/s, 在MegaBaud模式下可达到1Mbps的传输速率, 器件的工作温度范围-40℃~85℃。

MAX3232电路原理图如图4所示:

读写系统通过STC-10F04单片机控制MF-RC500射频模块, 驱动天线在发射空间内形成一个13.56MHz的交变电磁场, 为处于发射区域内的非接触IC卡提供能量, 当有MIFARE卡进入这个电磁感应区内, 天线就能接受到电子标签传回的信号, 信号经过天线匹配电路送到MF-RC500的RX脚, 由RC500的内部接受器对信号进行检测和解调, 然后发送给STC-10F04单片机进行处理, 最后由MAX3232通讯模块将读取的信息通过RS232串口发送给多媒体中控器, 驱动中控器启动。整个系统用5V电源供电, 具备上电复位、按键热重启、电压检测的功能。

四、结束语

本文基于13.56MHz的空间电感耦合模型, 运用增强型8位单片机10F04设计了一套功能完备、成本合理地RFID读卡系统, 系统以非接触的方式读取MIFARE电子标签内的身份授权信息, 以RS-232的通讯方式集成到原有的多媒体中控器中, 比原先的接触式IC卡更为可靠, 能够在投入经费有限的情况下, 进一步减少因读卡失败引起的故障。

参考文献

[1]李庆.基于嵌入式TCP/IP技术的网络型多媒体中控器设计[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10 (2) .

[2]赖树明, 任斌, 余成.RFID读卡器射频电路研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 (12) .

[3]张沅, 周向阳, 陈伟雄.基于MF-RC500芯片的RFID读卡器的设计与实现[J].工业控制计算机, 2008 (2) .

[4]沈忱, 胡明.RFID读卡器软件设计[J].中国水运[J], 2011 (1) .

[5]钟晓流.多媒体中控系统的串口连接技术[J].现代教育技术, 2009 (1) .

网络中控系统 第7篇

1 原料组成及易磨性

采用石灰石、黄砂、湿粉煤灰渣、干粉煤灰和铁尾矿进行配料。石灰石来自银川市套门沟水泥灰岩矿区, 矿石存在于奥陶系下统天景山组, 为灰色混斑斑纹灰岩和混斑“瘤状”灰岩。调试期间进厂石灰石夹石和含土量较多。表1是原材料化学成分分析。

%

中国水泥发展中心实验室对该厂所用生料进行了易磨性测试, 得到:粉磨功指数14.2kWh/t, 辊磨易磨性系数0.87。说明此种生料的易磨性不好, 在磨机选型时需特殊考虑。

2 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

生料制备系统工艺流程见图1, 主机配置见表2。

3 优化调整前运行参数

调整前, 当产量达到170t/h (80μm筛余13%~14%) 时, 主要参数见表3。可以看出, 辊压机电流波动值较大, 并且接近额定电流, 另外, 辊缝差值及辊压波动也较大, 说明系统运行情况不太理想, 存在优化的必要性。从各主机设备 (除辊压机外) 运行参数与额定值比较可以看出, 能力都还未发挥到最大的水平, 说明存在增加产量的空间。

4 操作参数优化调整措施

4.1 辊压调整

不同公司生产的辊压机, 其对辊压要求不一定相同, 例如, 在油缸直径相同的条件下, 180mm×140mm辊压机的运行辊压就要比180mm×100mm的高。从而对液压系统来说, 不同的辊压要求也就需要不同的蓄能器压力设置。而在实际操作中, 在满足挤压物料工艺性能的前提下, 应尽量降低其工作压力, 减小辊面磨损, 增加液压系统寿命。

本系统在优化调整前, 辊压设置为8MPa, 对于180mm×100mm辊压机来说, 辊面投影压力达到4 300kN/m2。为了稳定辊压机电流波动, 将辊压减少至7.4MPa, 这时辊面投影压力为3 900kN/m2, 但是辊压机主电动机电流波动明显减小, 稳定在70A左右, 稳流仓仓位也无增加趋势, 各项控制参数无大的变化, 因此将辊压机上方的电动闸阀再打开2%。这时, 可以看出稳流小仓的重量在逐渐下降, 说明系统产量有所上升。逐渐增加喂料量5t/h, 稳定一个小时后, 细度指标正常, 代表系统已经稳定。说明辊压调整至7.4MPa是合理的, 液压系统的反应刚度也是合适的。

4.2 风量调整

在调整过程中, 虽未对V型选粉机的进口风量进行测试, 但是通过对循环风机电流和V型选粉机进口负压的分析, 推测V型选粉机缺少足够的风量。由于从增湿塔出口至V型选粉机的管道相对较长, 压损相对较大, 因此进口负压较高, 即使循环风机入口阀门全开, 似乎拉风也不够。在操作过程中,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多用循环风, 但是, 当打开循环风门, 关小循环风机旁路风门的时候, 稳流仓料位增加;当关小循环风门的时候, 稳流仓料位又恢复正常。这一现象使我们怀疑是循环风中的细粉过多, 重新回到系统中, 造成操作不稳定。因此, 旋风筒的收尘效率低, 及其底下帘式锁风阀失效而造成的内漏风导致的收尘效率低都是需要在今后改进的。幸好, 在设计时, 设计院将尾排风机能力留有足够的富裕。在接下来的调整中, 我们打开V型选粉机进口冷风阀, V型选粉机入口压力从-2 000Pa调至-1 100Pa, 循环风机电流从105A增加至115A。稳流仓料位缓慢减小, 因此将辊压机上方的电动闸阀再打开4%。逐渐增加喂料量10t/h, 稳定一个小时后, 细度指标正常, 说明系统已经稳定。

4.3 稳流称重仓料位调整

调整前, 稳流称重小仓一直处在接近满仓状态, 荷重传感器反馈为45t, 为的是保持料柱压力。但是实际生产中, 当小仓中的料压过大时, 在小仓卸料口部位易起拱, 从而会对料柱的压力产生影响。经过我们不断摸索, 逐渐降低小仓储存量, 当到达25t储量时, 小仓料位降低很快, 因此将小仓料位稳定在25t。逐渐增加喂料量15t/h, 此时总喂料量已达到200t/h, 80μm筛余12%~13%, 操作参数稳定, 辊压机电流也达到85A左右。

4.4 其他参数调整

1) 为了减小系统阻力, 我们将出窑尾高温风机的热风直接引入V型选粉机进口, 但是随后稳流仓料位却不断增加, 只能被迫减产。说明未通过增湿塔沉降收尘的热风, 含有一定数量的粉尘, 尽管细度较细, 也会对系统的稳定产生影响, 因此尽量提高窑尾一级筒收尘效率, 是提产改造的另一个方向。

2) 生料制备系统旋风筒出口风温太低则成品水分大, 使粉磨效率和选粉效率降低;如果风温太高, 除对设备本身造成的影响外, 有可能对系统稳定运行造成影响。如果将温度控制在70~80℃范围内, 生料制备系统较为稳定, 产量也能够维持在200t/h, 生料水分<0.5%;但是当温度超过90℃后, 系统运行参数开始出现波动, 首先是辊压机电流波动, 之后小仓料位不断升高, 最终只能降产运行。经分析认为:高温干燥的物料会对辊压机的挤压作用角产生影响。过高的物料温度以及其干燥的性质, 使进入辊压机的“料床”产生不稳定现象, 造成电流的大幅波动。这种现象在水泥联合粉磨的辊压机操作中也有发现, 当进入辊压机的物料温度较高, 或者水分低较干时, 产量下降;当温度合适, 水分控制在0.7%~1.3%[1,2]时, 产量较高。因此在生料辊压机终粉磨系统操作中, 须注意此温度的控制, 使生产系统达到最优产量。

5 改后效果

优化调整后, 辊压机产量从170t/h提高到200t/h, 80μm筛余12%~13%, 生料水分稳定在<0.5%, 辊压机主电动机运行电流85~90A, 辊缝34mm左右, 工作压力7.4MPa, 生料电耗进一步降低, 辊压机主机电耗7.6kWh/t, 系统电耗15.7kWh/t。通过本次调整, 一方面使中控操作人员对辊压机的控制参数有了一定的认识, 提高了操作水平;另一方面除有效满足窑系统生料需要外, 辊压机还可在电价高峰期避峰生产, 提高了生产效益。

参考文献

[1]史德新.辊压机联合粉磨系统的调试生产[J].水泥技术, 2007 (2) :46-48.

上一篇:幼儿绘本教学下一篇:国有保险公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