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范文

2024-07-17

中国传媒范文(精选12篇)

中国传媒 第1篇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廖祥忠教授致开幕辞。他指出,绿色营销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通过绿色营销及相关社会活动与消费者沟通,能够提高美誉度,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公民”的良好形象,给品牌带来长久的增值效应。他认为,在提高产业化水平的同时,传媒界同样需要承担社会责任,重视公益传播,加强新闻舆论与广告传播对价值观与社会风气的引导。中传MBA学院成立五年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不断推进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在致力于培养“懂传媒的管理者善管理的传媒人”的同时,一直坚持实行“爱心”与“责任心”的双心教育,成为国内MBA教育界特有的学院文化与教育理念。他希望,本次论坛不仅能够激发各位企业家们应对营销与战略变革的智慧与激情,更重要的是展现大家面对挑战的勇气与担当。

全国人大财经委原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原副主席、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贺铿,中国企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经济日报原总编辑冯并参加大会并致辞。贺铿在致辞中表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为用户提供最便捷的信息传播和沟通方式。传统的营销传播模式在社会化媒体和移动互联网时代面临着巨大挑战,富有远见和勇气的企业开始直面这种挑战,并付诸大胆的行动和天翻地覆的变革。”冯并认为,新旧媒体的融合是一个必要取向,只有把新闻传播规律与科技发展规律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媒体的正确的社会作用;他认为,新媒体融合中更加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传媒人和传媒机构即将进入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院长张树庭、正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杨海浩、均瑶集团总裁王均豪、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进行精彩的主题发言。美铝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黄志湘、赛莱默(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董瑞萍、杜邦公司北亚和澳新地区企业事务总监徐俊、丰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社会贡献部课长范广宁分别就企业可持续发展途径和全媒体时代的社会化营销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会议认为,企业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战略,需要在其经营活动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采用新的经营模式,以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企业通过绿色营销及相关社会责任活动与消费者沟通,能够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品牌美誉度。

中国传媒大学自荐 第2篇

你们好!

中国传媒大学作为一所享誉全国的综合性大学,一直都是莘莘学子所心驰神往的地方。同时传媒大学也是我的理想大学。我爱好文学,酷爱读书,故特向您郑重地推荐我自己。

腹有诗书气自华,我酷爱文学,涉猎广泛,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从“红酥手,黄縢酒”到“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从“苏文志,方鸿渐”到“高觉新,高觉慧”,从“于连”到“思嘉”,因为博览,所以全面,因为厚积,所以有发。我思想深刻,喜欢独立思考,对许多事情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我校组织的辩论赛中荣获“优秀辩手”的称号。语文成绩在年级长期保持在前三名。同时,我的才华还是多方面的,我长期担任学习委员和学生会学习部长的职务,成功组织过校内外的大型活动。作为一名理科生,我成绩优异,年级排名基本保持在年级前五名。我的文科成绩一样不容小觑,在高一时文科排名一直保持在年级前五名,是同龄人中的翘楚。

国际传媒掘金中国 第3篇

2004年10月,广电总局和商务部联合发布《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和《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制作经营企业规定》。这是中国首次允许境外机构涉足中国电影电视节目的制作和发行。在此前后,一场国际传媒争夺中国市场的“掘金”行动也正在风起云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恐怕就是由中国电影集团、浙江横店集团和美国华纳公司共同组建的,中国首家涵盖了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三种资本形式的影视公司———中影华纳横店影视有限公司宣告成立。

华纳兄弟是世界著名的时代华纳旗下的一家控股公司;国家广播电视电影公司下属的中国电影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影业公司;而横店集团是完全意义上的民营企业。2004年10月中旬,经国家广电总局和商务部两家部门批准,中影集团、华纳和横店集团分别以4∶3∶3的比例持有公司的股份,涵盖了外资、国资和民资三种不同资本形式,主要业务涉及投资、制作、发行和推广华语电视、电影。

中国影视“梦之队”

中国的广播影视市场有三个世界之最:最大的观众市场,最大的节目市场,最大的技术设备市场。这是一个有待开发的金矿,只要涉足其间,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回报。这也就是为什么外资会纷纷看好中国市场的原因。

早在中国加入WTO之初,与媒体有关的各界就对中国市场跃跃欲试,但对合作的期盼多少带着些许担忧。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国际传媒资本和国内社会资本只能在政策的门槛前徘徊,或顶多打打擦边球,始终放不开手脚。而两个规定的出台,无疑像是发给多种形式媒体资本合作的一纸“婚书”,给这种合作贴上了“合法”的标签。这两个规定的关键词就在于两个“前所未有”:第一是前所未有地明确社会资本可以成立电视、电影制片公司和电影技术公司;第二是外资可以通过合资、合作成立电影制片、电影技术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公司。

政府出台这样的规定是大势所趋,是适应中国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需要。

这三方的合作可以说达到了优势互补的最大化。华纳公司生产制作能力很强,数字电影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影集团是国内最大的电影制作基地,每年平均制作的影片占全国的1/3。而横店是我国最大的影视基地之一,每年全国大约有1/3的影片和1/5的电视剧都在这里拍摄。这三方共同组建“梦之队”后,不但有更大的实力制作特别适合中国老百姓看的节目,而且也能够推动中国影视产品走向世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浙江横店集团。如果论行政级别,横店只是一个镇,也就是一个科级单位。但如果说到电影《鸦片战争》、《英雄》等著名影片是在横店集团打造的影视基地拍摄的,你恐怕就要肃然起敬。笔者曾在横店这个浙江中部的“小镇”住过几天,信步所至,叹为观止。而最让我感叹的就是:曾几何时的农民,现在的目标是打造“东方好莱坞”。

来的是“一群狼”,我们要“与狼共舞”

然而,当外资大量进入,有人开始担心中国广播影视业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后,我们本土的广播影视产业将面临发展空间被挤占的危险。外资进来了,按我们时下最流行的一句形象的话说就是“狼来了”,我们的市场要被抢占了。这的确不是杞人忧天,广电总局和商务部所发的这两个规定不仅是允许一两只“狼”来,而是允许“一群狼”来,这群狼要吃掉的可就不只是一两只羊,因此那些跑在后面的、位居弱势的小羊———小型的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立刻就有了危机感。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国外的大型传媒集团之所以急不可待地要进入中国市场,就是要凭借自己的综合实力和品牌影响力,与国内媒体争夺中国市场。另一方面,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对我国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也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引进的资金可以循环并促进影视产品和节目的成长。其次,大型传媒企业对传媒市场规律性的探索和把握更加深刻,他们的创意和理念对我们也很有启发。第三,合资的方式必然带来管理经验的交流,这对我们今后的广播公司以及节目制作业的发展,都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他们还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机遇。我们认为,中国广播影视业的正确选择应当是:练好本事,与狼共舞。

随着中国影视产业被迅速做大,进入影视市场的资金、规模“门槛”也会迅速提升。这将会使中国散、乱、差、弱的影视制作公司通过扩张、购并、关停并转等方式进行优胜劣汰,从而提高整体竞争力,发展民族电视制作业的品牌。这样,我们也有了把自己优秀的、有品牌的广播影视节目推向全球市场的机会。WTO规则的一个基本点就是奉行市场准入,是一种双向的交流。所以,在我们看到“狼来了”这个挑战和危机的同时,更多的还应该看到中国广播影视业所面临的巨大的发展机遇。

国家广电总局明确提出,2004年是中国的数字电视年,可以说这是两个规定出台的大背景之一。我国的数字电视市场的前景应该是非常广阔的,但也是任重道远的。因为对于媒体来说,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容。数字电视的发展,使频道频率资源大大丰富。据悉,国家广电总局目前已批准了近百个数字付费频道,这将需要大量的节目资源来填充频道时间,而当前我们的节目生产市场还不够成熟,专业化、对象化的节目还很匮乏。简单地说,就是有了这么多频道,拿什么内容去填充它们?要让老百姓看什么?这些内容能不能吸引老百姓的眼球,能不能吸引广告商的注意力?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中国数字电视的产业链条就会无法延续。

中国广电走向世界的起点

中国的广播影视是否具有创新的活力和机制,有两个基本标准。第一是在整个世界广播影视文化产业的激烈竞争中,中国能否具有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相称的地位;第二是在中国老百姓对于影视产品的选择趋于多样化的前提下,中国本土的广播影视产品是否能成为中国百姓选择和消费的主体。另外,我们希望能够借开放的东风把文化产品推向世界,这个战略是和国家的整体地位及综合国力相匹配的,这同样是发展空间巨大且任重道远的一项事业。

我们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发展,也不可能在垄断的条件下生产,必须要以开放的胸怀对待日益变化的世界,对待日益市场化的现实。中国已经步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方向,各个行业只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框架下发展才能走向成功,传媒产业概莫能外。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传媒来中国“掘金”的开始,也就是我国广播影视业走向世界的起点。

最近,两个消息又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一是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联合颁布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它首次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发行和电影制作列为对外开放领域;二是2005年3月,好莱坞的24位大牌明星、导演和制片人将来中国参加论坛等交流活动,而此前在我国公开亮相的好莱坞明星屈指可数。我们特别注意到,这些好莱坞大牌名星的出场费等费用虽然高达2000多万美元,但基本上由美方承担。

中国传媒 第4篇

16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在成都银河王朝酒店举行,大会联合主办单位代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教授,大会组委会秘书长彭雄飞先生,以及成都市旅游局陈世安副局长分别致辞。范院长说,在纸媒广告经营面临断崖式下滑以来,报纸消亡论虽甚嚣尘上,但我们的阵地依然还在,我们必须转型,只有转型和创新,纸媒才能生存和发展。面对互联网新媒体,的确传统媒体需要警钟长鸣,但丧钟别乱敲打。彭秘书长的致辞则用“感谢、感动和感慨”来表达其心情,用“不要埋怨路不平,关键在于自己行不行”来勉励同行。因有全体与会人员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使得传媒大会增加了品味、亮色和魅力。

中宣部新闻阅评专家、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中国记协书记处原书记顾勇华先生则做了题为《“互联网+传媒智造”中的创新与规范》的主旨演讲,顾勇华先生指出,在互联网+时代,传媒“智造”是在探索中不断明晰正确方向的,让九成以上的人受益,是传媒“智造”水平的及格线。同时,没有规范的“智造”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做到三个“规范”:即传播规范、知识产权规范、专业规范。

开幕式结束后,大会举行主题论坛,邀请了10位专家学者发表了演讲。其中传媒“智造”、“融合”、“转型”等成为专家们热议的话题。

主题论坛,首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喻国明教授发言,题目是《传媒价值力:互利范式下的关系赋权》,喻院长指出,网络时代,万物皆媒,传统媒体在互联网冲击下,其内容和渠道优势均失灵了,传统媒体要想突围,一方面要改造好内容,将内容做得更专业些,同时努力培养好粉丝,充分利用好关系资源和情感资源,利用媒体的在地性优势,将内容优势转化为接入优势,从而使其变现。这才是传统媒体的传播价值之所在。

谈到传媒智造,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吕尚彬教授,发表了题目为《传媒的智能化发展与智能传媒》的演说,他认为,传媒智能化进程不断创生着智能传媒。智能传媒是一种“泛在传媒”,万物皆媒,其传媒产品将全时段、全场景满足用户需要;社会信息的采集、加工与推送将全面智能化,社会信息传播平台,基于“泛在网络”的发展,而充分实现人工智能与超级智能化。

《廊坊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张宝富先生从实践的角度,以《拥抱“互联网+”,智造新型主流媒体集团》为题,讲述了《廊坊日报》社主动拥抱“互联网+”,深度探索“互联网+传统媒体”模式下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及其具体做法,即从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打造平台、体制机制、人才素质五方面深化媒体融合发展,加快经营转型升级,智造新型主流媒体集团。

谈到传媒融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尹明华教授以《媒体融合中的思维转变和组织再造》为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假如不能解决最基本最紧迫的生存模式问题,那么关于自身发展的意义和方向的疑问就挥之不去。必要的护卫发展的秩序构建,已经比发展本身更为重要。

四川卫视副总监林琦女士以四川卫视媒体融合探索为例,既分析了平台融合、内容融合、运营方式融合的重要性,也指出了融合探索的困惑。

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党委委员、副台长唐劲松先生,以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探索为例,介绍了“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实现战略转型升级”的经验,其中“搭建‘51161’自有新媒体能力体系,推出多元化的产品体系”以及“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积极推动对接资本市场”两点经验非常值得借鉴。

同时,萧山日报社社长、总编辑王平先生,也以《萧山日报》为样本解读了媒体融合与跨界发展实践与探索的经验,为传统媒体如何拯救自己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他认为,认清传统媒体的核心目标用户和阵地,把握媒体融合标准,探索“一行业一周刊一公司”经营模式,建构融媒体架构下的管理核心,走媒体电商之路,不啻为以融合为手段实现报业转型升级的很好路径。

谈到传媒转型,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陆地教授,主要分析了媒体为何要转型,媒体转型的内涵、动力以及转基因,认为媒体转型不是资产、业务和机构的简单加减或转变,还要有温度、有层次、有步骤,是心态、理念和运营模式与利益的全方位融合。

国家行政学院高级经济师郭全中博士,则重点讲述了传统媒体转型的一个中心四个基本点。认为传统媒体要真正实现转型,就必须以用户为中心,重建用户连接。而要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心,就需要从观念、体制、技术和资本四个基本点上着手,即以观念为先导、以体制为保障、以技术为驱动、以资本为手段。

16日下午,大会举行了“报刊媒体融合创新智慧行动探讨”与“广电与新兴媒体融合创新智慧行动探讨”两个平行论坛,与会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话题十分丰富,涉及的话题有:如何理解、落实习总书记“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讲话精神;两微一端,是否是报刊媒体的标配;移动社交是否就是一片埋葬场;纸媒和广电媒体如何融合创新;媒介环境进入多屏时代、跨屏时代,电视媒体如何通过“跨屏互动”让手机用户回归到电视终端;“互联网+”环境下,广告业的互动营销该从何处下手等等。

16日晚上,大会还举办了“金长城传媒奖”颁奖盛典。该奖项分为人物、报刊媒体、广电媒体、广告新媒、综合五大类。设置“金长城传媒奖”旨在奖励过去一年来为中国传媒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媒体和个人。本届“金长城传媒奖”评审团由中国新闻传播领域权威的专家学者组成,以媒体社会责任、盈利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为传媒机构评选标准;以影响力、推动力、创新力为传媒人物评选标准,采取组委会推荐、媒体自荐方式确定入围名单,经过层层选拔,最终确定获奖者。

中国传媒大学学习心得 第5篇

二班学员

天蓝

6月28日,怀揣着提升自身的渴望和对中国传媒大学的憧憬,在****等领导的带领下,同各*****同事们,一路欢歌笑语,18时到达目的地。晚饭后未回过神来细赏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参加了第一次班委会。班长对班委成员和各学习小组组长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下发了注意事项和培训守则,对学习期间的住宿、餐饮、学习、进行了明确的安排,对培训学习提出了目标。因此,增加了大家认真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29日上午,全市****队伍素质能力提升专题班,第二期开班仪式如期在中国传媒大学培训学院举行。这是参加工作6年来,首次带着社会阅历的积淀回到大学校园,再次接受实实在在的教育。虽然自身不直接从事解说工作,但我深知这次机会的难得,因此在学习期间从未请过一次假,始终全身心的投入,丝毫不敢懈怠,争取让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体悟到更多的经验。五天的时间里,通过对《普通话语音及发音技巧》、《梦想人生》、《有声语言的魅力》、《阳光心态与情绪疏导》、《社会化媒体时代之公共关系》、《商务礼仪》和现场教学等方面的学习,自身相关的思想和心态都有

终萦绕在心头,“似是而非,无可无不可”的工作态度,让自己一度低迷、消沉,浑浑噩噩的生活,总感觉缺少了什么。文国基教授的《梦想与人生》,理清了我思想上的误区,解开了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迷茫和疑惑,“即使敷衍也要付出,何不全力以赴”的人生态度让我重新找回了对工作和生活的乐趣,并有所感悟:成功是一种心态,生活没有固定模式,应该像阳光一样开发。

他还用BASK理论和Rose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生活的态度,把握机缘、活在当下,用源源不断的激情去慢慢实现自己的梦想。

《有声语言表达的魅力》:陈雅丽教授的课程更是令我茅塞顿开,耳目一新。她凭借着对有声语言表达的挚爱和深厚的传统文化积累以及深入浅出独具智慧的语言创作,从最基本的普通话语音,发声技巧,创造准备,语气节奏等几方面,让我重新感知有声语言表达无法替代的魅力,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播音、主持在人类生产活动中的意义。作为全国“****”和****基地,在讲解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新时期****的过程中,我们更应当把“党做好群众工作—人民群众爱党奉献—革命建设取得胜利”这个逻辑关系,用强烈的党性意识和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准,淋漓尽致的传播出去。

《阳光心态与情绪疏导》:闵贵征老师从解析当今社会环境下面临各种压力时所产生的各种心理情绪入手,引导学员在主动接受压力的同时,全面认识压力、分析

培训内容贯穿:学讲话—会讲话—肢体表达—礼仪交往—阳光心态—规划梦想—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个学习总过程。虽然非常的辛苦,但是回味其中的过程是快乐的;虽然时间很短暂,但是带给我的启发却很大。生命在、激情就在。人生旅途中,认真做事,踏实做人,务实肯干,积极进取,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保持内心的平静,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若能以自己的成长影响周围的你我他,足矣!

三、感悟学习,加强了交流,收获了友谊

参加****素质能力提升专题班的****名学员和领导来自全市不同部门和单位。如果没有这次培训,县区和市直部门教学点的同志可能无缘相识,也无法领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风采和班长****同志精彩绝伦的点评。

与各位领导和同事们的交流,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和启发,虽然大家的职务、经历不同,但都赤诚相待,尽力将自己最热情、最精彩的一面展现给大家。同学之间由陌生到相识、相知、到亲密无间的同学和良师益友。不论是文艺表演、课后点评还是集体现场参观教学中,都离不开团队成员有形的相互帮助和配合,也离不开相互之间无形的精神支持,其核心是专题培训二班的口号:****。

2005中国传媒大事记 第6篇

1月5日,博客中国宣布全面并购博客动力网站,这是国内首次博客网站的并购案。

1月15日,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在长沙闭幕,会上将规范出版单位与文化公司、工作室合作行为作为2005年的工作重点。

1月17日,星美传媒在京开设的数字影院正式开业,它意味着中国首个民企数字影院的正式起航,也意味着星美传媒从制作、传输、发行到放映一条龙的数字电影产业链建设宣告完成。

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9400万。

1月21日,广东电台与广西梧州电台签署合办频率的框架协议。广东电台将向梧州电台投资200万元,除了新闻类节目外,梧州电台其他所有节目、广告和广告之外的所有创收都将委托广东电台经营,成为国内首例谈判成功的跨省间电台合作项目。

1月28日,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版权联盟”成立,由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中国联通等20余家单位组成。

1月31日,新闻出版总署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行政机关职能转变的意见》,从充分认识推进新闻出版行政机关职能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行政机关职能转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新闻出版行政机关的职能转变、加强对新闻出版行政机关职能转变的组织领导等4个方面提出了17条意见。

二月

2月1日,“窄告网”与新浪、TOM、人民网等“窄告联盟”集体启动“不点击不收费,按效果收费”的广告模式,并创下了全球最低广告价0.2元/次。

2月4日,上海移动与上海文广联手推出中国第一部手机短剧“新年星事”,每集3分钟,共10集。

2月9日,国内第一台由三维虚拟主持人主持、所有节目由卡通人物表演的“春节联欢晚会”亮相春节。

2月19日,盛大互动娱乐有限公司通过二级市场成功收购新浪19.5%的股份,成为新浪最大的股东。

2月21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表示,鉴于跨地区办报过程中,属地管理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因此暂停审批跨地区办报,已获批跨地区办报可继续试点。

三月

3月1日,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报社记者站管理办法》两部规章开始实施。同时,全国统一换发新闻记者证工作完成,全国有近15万名记者领取了采用九项高科技防伪技术的新版新闻记者证。

3月1日,eBay在中国、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和加拿大悄然上线分类广告网客齐集(Kijiji),它向用户免费提供发布和查询信息的服务。这种提供信息和社区概念的“分类信息网站”将与传统媒体进行分类广告业务的争夺。

3月4日,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实施<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管理暂行规定>(44号令)有关事宜的通知》,规定“经批准已设立了合营企业中的境外合作方和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已批准设立的合营企业,原则上不得再申请设立第二家合营企业”。

3月7日,黑龙江省首家由青少年自办自播的网络电台经过试播后正式对外播音。

3月8日,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认真贯彻落实<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和<报社记者站管理办法>的通知》(新出报刊〔2005〕139号),要求各地各部门适时组织相关新闻单位积极开展“两个管理办法”的宣传工作。

3月14日,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厅发出《关于印发新闻出版总署2005年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的通知》。

3月16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出“加强电视节目字幕播出管理”通知,严打荧屏错字。

3月21日,由国家广电总局牵头,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以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等国企巨鳄参与组建的中国有线电视网络公司成立,形成一家和电信运营商一样网络覆盖全国的有线电视运营商,用“国家队”的力量推动广电网络的数字化、规模化和产业化。

3月22日,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音像制品彩封包装的通知》,要求音像单位在对音像制品节目进行审查的同时,必须对音像制品彩封包装的图片介绍和文字说明等内容进行严格审查。

3月22日,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首届中国IPTV大会暨产业高峰论坛”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为“IPTV产业链整合”。

3月28日,《读者》4月份发行量再创新高,突破922万册,总发行量达到了8亿多份。世界期刊联盟(FIPP)的最新统计表明,《读者》已成为继美国《读者文摘》、《国家地理》、《时代周刊》之后世界发行量排名第四、亚洲第一的综合类期刊。

四月

4月8日,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发出《关于取缔<中外法制>等60种非法期刊的通知》(新出联〔2005〕6号),并附依法取缔的60种非法期刊的名单。

4月10日,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对政府鼓励的新办文化企业,自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免征3年企业所得税。通知执行期限至2008年12月31日。

4月15日,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发出《关于依法查处取缔违法外文报刊的通知》(新出联〔2005〕7号),重申《出版管理条例》的相关内容,要求各地依法查处取缔违法行为,立即清理查处在本地区出版流通的违法外文报刊。

4月18日,中国第一家整体实行股份制的新闻机构——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揭牌。

4月18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数字广播节目开始试播。

4月20日,《新闻出版统计管理办法》开始施行,加上之前《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标体系框架》和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影电视行业统计管理办法》的公布,文化产业GDP从此有了“度量衡”。

4月21日,国家工商总局、中宣部、公安部、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信息产业部、卫生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局11个部门联合发布了《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4月25日,由新闻出版总署主管的,国内唯一从事出版物发行量调查统计和认证的机构——国新出版物发行数据调查中心挂牌成立。《收藏家》成为第一家书面申请认证的刊物。

4月25日,由新华书店总店等11家出版发行单位和有关投资公司共同组建的“新华出版物流通有限公司”宣告成立,这标志着新华书店总店从单一股份转向多元股份,我国图书出版发行体制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4月27日,国内首张信息网络视听内容集成运营牌照花落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而该牌照即指此前广受业界关注的网络电视IPTV。

4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突破1亿人,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五月

5月9日,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所属的《特别关注》杂志期发量突破100万份,包括之前拥有的期发量超100万份的《楚天都市报》,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成为全国首家拥有“双百万”报刊的报业集团。

5月15日,包括文汇出版社、新华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等16家媒体出版社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媒体出版联盟,旨在使媒体出版社成为出版业的崭新品牌。

5月16日,第九届《财富》全球论坛在北京举行,在仅有的两大圆桌会议中,主题为《媒体在中国日益重要的角色》,格外引起中国媒体的关注,此举也表明中国媒体越来越受到世界关注。

5月17日,我国首部传媒蓝皮书——《2004~2005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出版,书中公布2004年中国传媒产业整体市场规模达3270亿元人民币,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5月18日,来自全国的80余家城市电台组成中国城市广播联盟,旨在今后合力打造城市广播的品牌概念。

5月24日,由贝塔斯曼与辽宁出版集团合资成立的辽宁贝塔斯曼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宣告成立,这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批在履行规范的审批程序下,第一家完全由国有资本与外资共同组建的图书发行公司。

5月26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出《关于停止销售19种含有虚假信息图书的通知》。《没有任何借口》等19种图书列入首批公布目录,拉开了大力打击“伪书”的序幕。

5月30日,由国家版权局、信产部颁布的我国第一部网络著作权行政管理规章《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正式实施。

5月30日,世界报业协会发布了“2005年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排行榜”,中国28家媒体上榜,首次日报总发行量、日均发行量都位居世界第一。

5月30日,我国第一部网络著作权行政管理规章《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正式实施。

5月31日,“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在杭州开幕,期间举行了“动漫产业信息发布会暨合作项目签约仪式”。

六月

6月1日,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批准,将“.xxx”作为成人网站的通用顶级域名,以保护少年儿童。6月2日,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印发全国“扫黄打非”重点案件督办暂行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印发的三个文件为《全国“扫黄打非”重点案件督办暂行办法》、《全国“扫黄打非”办案有功集体和有功人员评选奖励办法》、《全国“扫黄打非”工作考核评分办法》。

6月12日,上海文广旗下的SITV全国数字付费频道集成运营平台正式开通,成为中国五家试验运行的数字付费频道内容集成平台中首个通过验收、获得批复并正式开通的平台。

6月20日,TOM在线和 Warner Bros. Online(华纳兄弟在线)发布联合公告:TOM在线成为华纳兄弟在线在中国的唯一无线平台及互联网合作伙伴官方网站。

6月22日,新浪与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旗下6大频道结成战略联盟,合作开发的平台首期将免费播出900期节目,总时长500小时。

6月28日,国家广电总局对外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数字电视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通过免费发放机顶盒的方式,使整个社区、城区、城市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数字化的转换”,这意味着将产生至少3000万的数字电视用户和200多亿元的市场大蛋糕。

6月29日,国台办发言人提出希望台湾当局尽快恢复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社记者在台湾的驻点采访。大陆已累计审批13家台湾媒体在大陆驻点采访,说明大陆促进两岸新闻交流是一贯的。

6月30日,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新闻出版系统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工作的意见》。

6月30日,我国宽带上网的人数首次超过了网民的一半,达到5300万。

七月

7月3日,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厅下发《关于认真做好中央新闻单位及其分支机构在地方所办内参刊物停办工作的通知》。

7月10日,首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圆满闭幕。本届博览会由“中国数字出版与网络传播展览”和“中国数字出版产业高峰论坛”两部分组成,意图为数字出版搭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7月10日,聚众传媒率先发布楼宇电视广告5项标准,使依托楼宇发展起来的新兴传媒行业陷入标准之争。

7月11日,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所属的“SMG手机电台”正式在沪开播。

7月12日,作为纳斯达克中国第一支纯广告传媒股,分众传媒(FMCN.NASDAQ)正式上市。此次融资额达到了1.72亿美元,市值达8亿美元,分众传媒成为纳斯达克上市融资额最高的中国公司。

7月12日,国家广电总局针对外资参与电视频道经营活动,颁布《广播影视系统地方外事工作管理规定》,明确禁止外资经营电视频道。

7月16日,首届中国报刊发行高峰论坛及中国报刊发行营销学会筹备会在上海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的80多家报刊社发行部、发行公司的近100人参加了会议。

7月2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行中国广播网银河网络电台(www.radio.cn)开通仪式。银河台实现了固定网、移动网、广播网络的三网合一,可以通过Internet和手机两种方式收听。

八月

8月2日,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等6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文化产品进口管理的办法》,表示原则上不再批准境外卫星电视频道在境内落地。在此之前,已经有33个境外电视频道获准在中国有线落地。

8月3日,在香港财经报业市场处于领先地位的香港经济日报集团(0423HK),以不超过1.7港元的价格发行1.04亿股新股,并于当日在联交所挂牌上市。

8月4日,文化部联合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5个部门,共同发布《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允许外资进入报刊分销、影院建设等行业。

8月5日,百度股票正式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交易,融资1.091亿美元,百度的市值达到8.726亿美元。上市当天,股价上涨超过354%,创造了美国证券资本市场213年以来外国公司首日涨幅的最高纪录。

8月5日,中国第一部由政府新闻出版管理机构发布的报业产业研究报告—《中国报业年度发展报告2005》在北京亮相。

8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决定》对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分成了鼓励、限制和禁止三种情况。这标志着非公资本进入我国文化产业的门槛进一步降低。

8月11日,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全部资产,同时获得雅虎10亿美元投资,并享有雅虎品牌在中国的无限期使用权,从而完成了中国互联网史上的最大一次交易。

8月15日,因为版权问题,网易全面停止mp3搜索服务,此举令困扰中国互联网多年的网络音乐版权问题彻底浮出水面。

8月24日,中宣部、国务院纠风办、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下发《关于开展规范报刊发行秩序工作的通知》,坚决叫停报刊发行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8月26日,“超级女声”落下帷幕,共吸引全国观众4亿,平均收视率为8.54%,居于同时段收视首位,超过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同时3000万以上的短信收入也再次创造拇指经济的神话。

8月26日,北青传媒公布了到6月底的年度中报。报告显示,北青传媒上半年净利润仅为17万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大幅下跌99.76%,其盈利额的锐减也成为今年平面媒体整体广告投放形势的一个“缩影”。

8月30日,《南方体育》宣布停刊,加上之前《球报》的停刊,由此引发了业内对体育报纸生态环境的省思。

8月31日,经过近3年的发展,我国有线电视数字化由点到面全面铺开,经过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的付费电视频道已达122套,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的用户已经超过了100万。

九月

9月1日,全球首家中文高清频道——央视高清影视频道在杭州试播成功,分别由央视旗下的中视传媒和中数传媒负责内容及运营。

9月3日,《中国互联网网络版权自律公约》由中国网通、中国联通、新华网、中国网、人民网、新浪、搜狐、网易、百度等40家企业联合签署,并于发布之日起正式生效。

9月11日,第三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在武汉举行。来自40多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200多家华文媒体以及国内几十家主要新闻机构的嘉宾就“全球中国热衷的海外华文媒体”这一主题进行对话。

9月16日,中国新锐媒体视觉联盟在平遥宣告成立。它是由《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中国新锐报纸和搜狐网发起的开放性媒体联盟组织,旨在提升媒体今后的视觉表现力。

9月20日,澳门首本中文商业月刊《商讯》诞生。

9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这是我国规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一个重要规章。

9月26日,《华西都市报》与四川省电信有限责任公司联手打造的《华西手机报》声讯版开通上线,拨打96181880,即可收听本报主要内容和即时新闻,它是中国第一张能听的报纸。

9月26日,国内最大的IPTV商用项目在上海闸北区正式启动。在不影响市民生活、不需要重新布线的情况下,将原有普通电话线提速至电脑上网2M和互动电视4M,共计超过6M,该模式实现了实质性的三网融合。

9月28日,中国移动基于2.5G网络的全网手机电视业务开通,这意味着一个面向全国用户的手机电视平台的诞生,中国手机电视业务也由此从“测试级”升级到“运营级”。

9月28日,AC尼尔森最新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内地2005年上半年的广告花费高达1434亿元人民币,较2004年同期增长两成。

十月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简称中国政府网)试开通,网址是www.gov.cn。

10月11日,随着上半年《中央电视台频道制改革方案》、《中央电视台频道考察评估方案》等改革措施相继出台,中央电视台从中心制开始向频道制的管理方式过渡。

10月12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出《关于进一步重申电视剧使用规范语言的通知》,要求电视剧的语言(地方戏曲片除外)应以普通话为主,一般情况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标准的普通话。

10月13日,上午9时整,“神舟六号”飞船准时发射成功。除央视新闻频道提供了24小时全天候直播报道,各大门户网站亦同时推出了在线直播,使得此次观看发射直播的观众达到5亿,成为网络电视的一个发展“拐点”。

10月17日,分众传媒以超过1.83亿美元的价格并购国内最大的电梯平面媒体框架媒介,成为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媒体并购案。

10月17日,北青传媒发布公告称,副总裁郑谊军和钮明已被司法部门正式作出受贿和贪污的指控,加上之前中报业绩大幅下滑,北青传媒股份一路下跌。

10月19日,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的国内第一家广播分台——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大连分台在大连正式开播。

10月20日,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发布了《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 (试行)》 以盛大、网易、九城、光通、金山、新浪、搜狐为代表的七 国内网游运营商与新闻出版总署签订责任书 对该系统进行推广和普及。

10月23日,中国首款电视机的搜索引擎产品——阳光电视导航问世,实现了国内传统电视媒体和互联网的正式对接。

10月24日,全球首宗检控成功的BT侵权案在香港判决。

10月26日,中国第一部真正的手机电影——用手机拍摄并播放的短片《苹果》诞生。

十一月

11月1日,创刊17年之久的台湾《中时晚报》正式停刊。近几年台湾经济相当不景气,再加上网络和电视等媒体的冲击,如今晚报市场只剩下《联合晚报》。

11月3日,新闻出版总署启动“互联网出版违规警告制度”,首次对宣扬淫秽色情、暴力内容的网络游戏的53家下载网站进行了查处。

11月7日,搜狐公司正式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互联网内容服务赞助商,这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互联网赞助商。同时,由搜狐公司支持全新改版的北京奥组委网站www.beijing2008.com也在当日正式发布。

11月8日,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举行,全国172人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并第一次出现了网络媒体的新闻工作者。

11月8日,“记者节”当日一组数字引发关注:目前新闻记者位居十大危险行业的第三名,仅次于矿工和警察。一半以上的新闻工作者处于患病、亚健康状态。

11月19日,国家发改委文化传媒产业中心主任齐勇峰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已有包括深圳、山东、辽宁等地12家传媒文化企业经过初步筛选成为第一批上市的预选企业,传媒产业化仍是长期趋势。

11月21日,中央电视台和广播电视交流协会被正式吸纳成为国际艾美奖会员,是中国首次有国家级的电视台加入。同时,主演《为奴隶的母亲》的中国女演员何琳获得国际艾美奖女主角奖,这也是中国首度敲开国际艾美奖的大门。

11月22日,我国最大的也是唯一国字号的出版集团——中国出版集团终于正式挂牌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从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为企业。

11月25日,全国首家网络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在成都高新区正式投入营运,盛大、金山等35家国内外知名网络游戏企业入驻,投资达1.5亿元。

11月26日,中国首家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作为一家国有多元投资性质的股份制公司,从董事长到普通职工,个人均不持股,全部由单位持股。它的成立,实现了真正以资产为纽带的资源整合和跨地区、跨媒体的整合,标志着中国新闻出版业改革迈出新的重要步伐。

11月26日,世界第一高电视塔——450米的广州新电视塔开工。

11月28日,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合肥挂牌。这是新闻出版总署审批的全国第一家在集团组建同时完成转制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

11月29日,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中国计算机报社承办的第六届中国网络大会会议上,国家将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的三网融合已经列入正在制定中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11月31日,中国第一条民营全资数字电影院线宣告诞生。采用EVD技术蒙太奇数字播放设备的时代华夏数字电影院已与六所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单张票价将会达到10元以下。

十二月

12月1日,新闻出版总署《期刊出版管理规定》、《报纸出版管理规定》开始实施,其中规定引用互联网内容要注明下载网址并初步建立了报刊的退出机制。

12月5日,中国首部三维动画电影《图兰朵》举行发布会,这部动画电影将以真人明星作为原型来塑造角色形象,通过电脑技术完成动作和表情的捕捉,完全摆脱了实拍的束缚。

12月6日,中国网通集团建成国内最大的宽带视频平台,可实现向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视频直播。

12月7日,Alexa最新的流量排名显示,腾讯网紧追新浪和网易,成为第三大综合门户,而搜狐首度被挤出了前三名之列。

12月10日,作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的重要活动之一,由国家广电总局举办的“回顾与展望——纪念中国电影100周年国际论坛”在京开幕。据统计,从1905年到2005年底,中国共拍摄影片26300多部。

12月16日,《无极》发行方中影公司宣布,《无极》首映日票房达到了2115万元,刷新了今年所有中外大片的首映日票房纪录。

12月17日,全国首次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举行。

12月27日,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在京召开,龙新民出任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兼国家版权局局长。

12月3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全球20多家华语广播机构联手推出72小时大型直播节目——《天涯共此时——2006新年全球华语广播72小时大联播》。从2005年12月30日零点至2006年1月2日零点,这是全球华语广播最大规模的一次联合行动。

《中国传媒科技》杂志约稿函 第7篇

《中国传媒科技》积极推动全国新闻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报刊报业的新闻采集,编辑制作,资料存储与检索,信息传播、出版发行及其设备的现代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民族I业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繁荣,突出新科技、新声品新工程、新应用的传媒,加强媒体决策人,编排记者、技术工作者,设备供应商之间的沟通.互动和交流,使之真正成为企业与用户之间交流信息,加深r解的桥梁。

《中国传媒科技》 诞生于1993年。自创刊之日起,她就以专业服务中国百万新闻工作者为已任,立志成为中国最好的传媒科技杂志。从信息技k推动传媒行业全面进步这个角度切人,十余年来《中国传媒科技》秉承“立意严肃现点前响,通俗易懂、先进实用”的贯风格,致力于对当代中国传媒科技发展问题的独立判断以及深刻剖析,重点关注信息技术的创新性应用,为媒体带来的巨大发展潜力,是份真正能够在中国传家发展过程中起到引导与参谋作用的权威媒体。

国内统-刊号: CNII- 4653 /N.国际标准刊号: ISN1671-0134, 邮发代号: 82-454

栏目设置

思考 新兴媒体 广播电视 网络传媒 计算机应用 通信技术 新闻与出版 多媒体技术 传媒文化 媒体教学 社科纵横

投稿须知

◎稿件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真实、逻辑严谨、文字准确,语句通顺。

◎投稿请使用wod格式,并请在“邮件主题”里注明论文的标题和姓名,每篇文章3000~800字为宜。

◎本刊对重大研究成果,将使用“快速通道”,在最快时间内发表凡要求以 “快速通道”发表的论文,作者应提拱关于文章创新性的说明。

◎计量单位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为准:统计学符号按国家标准 (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规定书写:标点符号使用准确:表格设计合理、推荐使用三线表:图片清晰,注明图题图号。

◎本刊已被相关电子明刊等网络媒体所收录,不愿通过网络媒体发布者,请在来稿中注明。

◎严谨稿多投,制窃或抄袭行为,否则一切后果由作者本人负责。

◎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编辑,修改以及删减,如果作者有特殊要求请在稿件中注明。

◎投稿时请您留下您的通信地址邮编及联系电话,以方便邮递样刊。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010-52879529

投稿邮箱: 4gemkj@ 126.com 在线咨询: 762800866

中国传媒融合创新四大瓶颈 第8篇

第一, 融合创新目的模糊纷乱。当我们奔跑在融合创新的大道上时, 绝大部分人想的是到底怎么融合, 如何通过创新促进融合。融合创新的基础与目标是融合, 达到融合的手段是创新, 必须通过不断的创新促进传媒融合发展, 达到传媒转型升级的目标。我们仔细思考下, 到底何为融合, 是媒体之间的互动?是媒体组织机构的融合?是多媒体大融合, 即不同媒介集中在同一数字平台上?

实际上, 传媒融合的目的一直是模糊纷乱的。不论是管理部门、学界, 还是业界, 天天喊着融合, 却没有深究融合的目的指向到底是什么, 融合后的结果到底是如何的媒体格局或者表现形态。如果说是传统媒体机构创办一些新媒体, 这不能称之为融合, 因为依然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分别运作, 是两条平行线;如果说是全面集中在同一数字平台上, 传统媒体的存在价值又在哪里, 我们无需搞融合发展, 直接全面发展新媒体, 传统媒体停办就是, 但这是不可能的。事实上, 融合应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组织机构的融合, 一是媒体形态的融合。媒体形态的融合并不是说所有媒体形态都消失了, 代之以一种新媒介形态。正确理解应该是: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 都以主体身份独立存在, 依然发挥不可替代的媒体传播功能, 只是各自在信息传播这个大盘子中所占比例与角色不同。他们融合后的呈现形态跟阳光一样, 看起来是白色的, 但实际上是由红、橙、黄、绿、蓝、青、紫七种单色光等独立的颜色组成的。在媒体融合后的“阳光媒介”中, 报纸、期刊、电视、网络、移动互联网等就是红、橙、黄、绿、蓝、青、紫等各种独立的颜色。这应该是传媒融合的正确指向与目的, 只有这个目的明确了, 追求融合与基于融合所发生的创新才是有价值的。

第二, 融合创新主体动力不足。融合创新的主体主要是传统主流媒体, 新媒体不存在融合发展的问题。对于传统主流媒体而言, 融合创新就是要转变其既有的生存方式, 这意味着传统媒体的生产者、生产工具、生产对象、内容形态、传播渠道、服务方式等要发生根本性改变, 一句话, 其生存环境将是全新的, 需要运用新的知识、能力、技术、经营管理理念来维系生存和发展。这是一个较难的转型, 如同我们出于好心想将住在山顶上的少数民族同胞迁到平地上居住一样, 被帮助的同胞其实并不买账, 于他们而言, 山顶与平地上的生存方式截然不同, 他们并不认同甚至根本无法适应, 他们宁愿过着攀爬藤索出入的生活方式, 也不愿意选择便捷的平地生活方式。

说到底, 这是主体融合创新的动力不足。对于图书出版业而言, 受到新媒体的冲击还未到触及根基的时候, 按照原有的经营方式依然可以生存得很好, 所以融合发展的主动性不强, 出版社进行的数字化转型或者是出于响应行政管理要求需要, 或者是追随行业发展趋势不掉队而已, 或者是利用政府各种鼓励政策套取资金使然, 真正进行彻底的、本质上的、结构性的融合创新的主体还较鲜见。对于报业而言, 其受到新媒体的重创, 面临生死存亡考验, 融合创新的愿望还是强烈的, 但对于融合发展最终结果的认识模糊甚至迷惘, 加上人才、资金、技术的不足, 对融合发展非常不自信, 这种看不到前途的不自信很难有融合发展积极转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广播电视、期刊、传统门户网站等传统媒体也存在这样那样的类似问题, 导致全行业的融合创新乏力。

第三, 融合创新资本支持乏力。在主体动力充沛、技术与人才基本具备的前提下, 融合创新的发动机就是资本。资本如同燃油, 不注入或者注入不足, 都无法真正高效驱动融合创新这个马达。传媒本是一种高投入产业, 假使拍摄一部影视剧, 需要5亿元人民币, 既使投入了4.9亿, 这个影视剧很可能还是半成品, 一个不完整的产品消费者是不会埋单的。同理, 在融合创新这个大工程中, 如果投入不足, 别说根本性的创新实现不了, 就连一些细枝末梢的改进也难以完成, 也就不可能有融合发展真正转型升级的可能。

当下, 资金并不缺。首先, 国家各级财政在融合创新项目上的投入总额并不少, 但是, 具体到单个项目上的资金不是太多。譬如财政部2008年设立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目前累计安排242亿元, 支持项目4100多个, 其中有很多是融合发展项目。然而, 我们细究一下, 每个融合发展项目的资金也就1千万至几千万而已, 对于融合创新工程来说, 要在人才、技术、生产设备购置等方面要进行根本性的改变, 这些资金是远远不够的。而融合创新主体或者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更多资金, 或者不想真正进行融合发展与转型升级, 结果是这1千万左右的资金用来向社会技术公司购买服务, 完成主体的纸质内容数字化这一简单工作。如此, 这众多的1千万至几千万元资金就成了撒胡椒, 无法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根本性融合发展。其次, 业内资本也较为充盈, 不论是出版社、报刊社还是广电机构, 其自有资金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数字, 有些大型出版集团的自有资金有10来亿元甚至几十亿之多, 整个新闻出版行业的业内资金不亚于一些金融机构, 完全可以整合起来, 组建新闻出版文化银行, 扶持本行业重点融合创新工程。最后, 业外资本更是一个取之不竭的活水源, 资本是逐利的, 不论什么行业, 但凡有好的回报, 资本必定不请自来。新媒体业是一个有较高回报的领域, 浙江日报集团通过股市募集近20亿资金收购游戏公司边锋与浩方, 江西出版集团通过股市募集10多亿资金收购游戏公司智明星空, 都是资本对新媒体十分青睐的力证。当然, 传媒业还有其行业特殊性, 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作为一种精神性产业, 盈利模式与物质产品业有较大不同, 这就需要传媒业做好各种说明解释工作, 让业外资本真正了解传媒业, 把更多的资本引向传媒融合创新工程。

第四, 融合创新消费习惯畸变。数字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作为一种结构性力量, 对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发生重大影响, 随之而来的新的文化内涵与外延也发生变化与调整。对于传媒而言, 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使承载知识与信息的媒介形态几乎一边倒地倾向于数字媒体, 具体地说是手机媒介日益成为人们阅读与消费的主要载体甚至是唯一载体。“两微一端”等自媒体的出现, 大大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与消费习惯, 但是, 并不是说就根本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事实上, 人类的元生存方式是亘古不变的, 不论技术如何发展, 人的吃喝拉撒等自然属性是改变不了的, 这也注定传媒中的原子媒介也是不可能消失的。人们的阅读习惯尽管发生很大改变, 数字媒体日益占据主流地位, 但纸质媒介会追随人类的自然属性到永远。

中国传媒国际空间拓展战略思考 第9篇

当今传播全球化其实质就是传播美国化, 这种格局已经、而且将要继续影响中国来之不易的复兴崛起之路。没有舆论主导权, 任凭美国主导的国际传媒来描绘中国, 其结果就是中国在国际主流媒体上可见度低, 在媒体中的形象仍然以负面为主。更为重要的是, 不断崛起的中国必然在国际事务中追求更多符合自己利益的诉求, 而这种诉求将不同程度与这些国际传媒强国如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利益相冲突, 渴求在利益冲突中让对方控制的媒体为自己说公道话, 那无疑是与虎谋皮。国内有研究机构曾经对美国三大主流日报《纽约时报》, 《华盛顿邮报》, 《今日美国报》的全年涉华报道进行定量内容分析, 发现这三家主流日报全年对华报道只占其总版面的1%到2.2%。怪不得前些时候, 英国广播公司专门开播《中国周》电视栏目

摘要:拥有13亿人口、全球第二的经济总量、安理会五常之一的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主要还是通过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媒体来描绘, 来定调。以前中国是“人微言轻”, 而今“人重”了, 可“言”依然轻。在面向国际, 争夺国际话语权, 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传播垄断格局的进程中, 中国传媒军团必须内部协调, 整合资源, 利用借船出海策略, 开展国际合作, 同时利用资本的力量开展国际传媒并购, 打造国际传媒集团。我们的国际传媒机构应该转变成一个市场化的主体, 用文化价值理念的魅力、资本的力量、市场的面孔, 科技的手段去开拓。我们有理由相信,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腾飞, 综合国力的强盛, 更由于中国传媒人对争夺国际话语权重要性的认知和觉醒, 在不久的将来, 全球由美国主导的传播格局将会被颠覆, 在这个格局中, 来自中国声音会异军突起, 与中国国力相符合的国际传媒话语权将得到巩固。

后, 中国同行居然当成新闻广泛报道。而就在这微乎其微的涉华报道中, 相当部分内容还是负面报道。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前副主任王国庆曾经公布一数据, 对美国三大主力日报涉华报道抽样调查, 发现在涉华的243篇抽样报道中, 正面报道25%左右, 负面报道34%左右, 中性报道40%左右。中性报道占多数, 负面报道多于正面报道, 这同上世纪90年代西方主流媒体妖魔化中国报道占比60%到70%相比, 有一定改观, 但妖魔化中国仍是西方一些媒体时隐时现的主题。

以美国主导的全球传播格局在将来相当长时间内将继续维持下去, 作为后来者的中国传媒集团军必须首先认清自己的不足, 盘点自己的优势, 研究应对策略, 从而在当今国际传播格局中谋求自己应有的地位。

我国传媒在全球传播格局中的现状

在中国传播全球化的征程中, 其主要生力军主要有四家单位, 即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和国际频道, 新华社,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和国际频道通过美国新闻集团旗下覆盖全美的直播电视集团进入到美国多个城市和十多所大学。央视英语频道和西班牙语、法语国际频道的广播信号通过卫星传送基本可以覆盖全球。但是中国电视媒体在国际新闻传播和对外新闻传播方面与西方传播强国相比, 其差距很大。在国际国内普遍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尤其是突发重大新闻事件中, 我们的电视媒体通常出现集体缺席和失声。有时候央视不得不连线人民日报驻海外记者的报道, 但这种报道没有现场鲜活的图像, 更不是英语直播, 这都让我们的电视媒体在与国际同行的竞争中落于下风。如果不能抢第一时间, 同时也没有图像直播, 怎么能让受众相信你的新闻报道是及时, 客观, 公正和全面的。

在美国的朋友反馈回来的信息说, 在美国要看中央电视台4频道和英语9频道等中国大陆其它频道还是很不方便, 因为这些频道都是附加在美国主流频道之外, 还要再单独收费。在美国许多城市和酒店根本就收看不到央视英语频道和国际频道, 如果要收看, 就要花数百美元通过专门的公司安装接收设施。这都让观众知难而退。

在通讯社方面, 我国的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在境外设有140多个分支机构, 建立了比较健全、覆盖全球的新闻信息采集网络, 每天24小时不间断用中、英、法等8种文字, 向世界各类用户提供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网络、手机短信等各类新闻和经济信息产品。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 (CNC) 是新华社主办的跨国新闻电视台。开通的中文台、英语台24小时不间断播出新闻节目, 节目信号卫星覆盖亚太、北美、欧洲、中东、非洲等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55亿人口, 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但是, 实事求是地讲, 新华社对外新闻稿的国际落地率仍然较低, 国际主流媒体如美国CNN和各大主流报纸采用新华社稿件很少。对外稿件在国际上落地率低, 在某种程度上说, 我们的有些活就是白干了, 其结果就是对外传播的影响力大大降低。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国际同行竞争的原因, 也有意识形态的原因, 还有我们非英语国家编辑的英语稿件可能也不符合外国受众的口味。

在广播方面,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前使用43种语言向全世界广播。截至2006年底, 每天累计播出节目1100多个小时, 遍布世界各地的听众组织已达3600多个。虽然广播是所有传播媒介中最便捷的传播形式, 但是, 在当今卫星电视, 网络, 手机等新媒体的冲击下, 它并不是一种便捷的传播信息接收形式。很少有人随身带一个广播接收器, 收音机等装置。如果有的话, 多存在于老年听众, 以及非洲、拉美等不发达地区。而这样的受众群体对于我们诉求的国际传播战略, 显然影响有限。另外, 国际广播电台的国际竞争同行如BBC等几乎都是隶属于大型综合传媒集团, 无论是在技术, 资金还是信息来源的丰富性上远不是中国国际台所能匹敌的。

在报章宣传方面, 《中国日报》是我国对外宣传的主要英文纸媒。《中国日报》目前发行到世界150个国家和地区, 近一两年也在国外抢滩布点, 在美国和中国香港开办分社, 在英国和比利时也设有站点。但《中国日报》的外宣阵线主要集结于中国境内, 报纸发行也主要集中在国内的大城市, 是给来华的外国人提供了解中国信息的英文报纸。《中国日报》还有一个更大的外宣平台, 就是《中国日报》网站, 这个网站无论从内容含量还是每日访问量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英文网站。在目前国外同行纷纷由报转网的背景下, 《中国日报》网站在我国对外宣传方面将会大有作为。

中国传媒在全球传播中的策略思考

为了提升我国国际传播的竞争力, 加强我国新闻传播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力, 打造中国国际传媒的航母, 使我们的国际传媒军团在任何国际重大新闻事件中, 总能做到首发报道, 独家报道, 权威报道, 深度报道和无遗漏报道, 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还有许多瓶颈问题需要解决。最紧迫的、需要改进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内部协调, 整合资源。上面分析负有中国国际传播职能的单位主要是中央电视台, 新华社,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国日报》社。这几家单位任何一家媒体在国际传播格局中都不能与美国CNN, 美联社, 路透社, 法新社, BBC等国际传媒巨头抗衡。这些国际传播巨头大多同时拥有电视, 报纸, 通讯社, 广播和网络, 基本集电视新闻报道, 文字报道、广播报道和网络图片视频报道于一身。与国际巨头在资金, 技术和外语新闻人才各方面相比, 我们都不占优势。即使中央电视台, 新华社, 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国日报》联合起来, 也不可能达到CNN, BBC任何一家的国际传播规模和效率。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 如果我们还是分散作战或各自为战, 不能把有限的力量拧成一股绳, 那么, 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传播格局将继续毫无压力地维持下去, 这种超级传媒巨头垄断的不合理的国际传播局面将进一步加强。垄断意味着超额“利润”, 而利润能诱发人的贪婪, 在贪婪的驱使下, 我们在国际传播格局中已经获得的、来之不易的那块阵地, 也可能被蚕食殆尽。

当然, 国内媒体如央视, 新华社, 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国日报》平时在工作中也有协调合作, 资源部分共享。但这种合作是有限的, 仅仅局限于新闻图片和稿件的买卖, 新闻口径的统一协调。这四家单位, 各有自己的小家, 各有自己的利益考虑, 比如新华社的前线记者采访到重大突发新闻, 但新华社电视网络有限, 我们能迅速地将新闻图像在第一时间传输给中央电视台吗?同样, 《中国日报》的前线记者在布鲁塞尔或伦敦采访到独家重大新闻, 但因为报纸的时效性弱, 我们能把新闻资料第一时间传输给央视和国际广播电台吗?这样做会使得我们辛苦采到的独家新闻在第二天见报时已成了“旧闻”, 在这种各自小家利益被“牺牲”的时候, 我们能否做到心平气和?

但为了提升我国在国际新闻传播中的话语权, 保证在国际新闻传播中的现场报道, 独家报道, 首发报道和无遗漏报道, 这首先需要我们的媒体在全球各大洲, 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尽可能多的摆摊设点。而新华社, 央视, 国际台和《中国日报》在世界各地设置的记者站加起来也不超过250家, 在如今“影像专制”的新闻时代, 我们的中央电视台在海外只有14个记者站, 这太少了!而新华社在海外有140个记者站, 如果央视与新华社海外记者站能实现互通有无, 人员、设备、资讯共享, 那局面将会大为改观。以前那种依靠改编, 摘编或综合国外已经见报或播发的稿件的采编手法再也不能坚持下去了。要求每一家中国国际传媒机构都能做到在国际传播中首发报道, 独家报道, 无遗漏报道, 那是强人所难, 也不现实, 但要争取做到在重大国际事件的独家报道和首发报道中总有中国媒体的身影。从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大局出发, 所有负有国际传播职能的中国媒体机构联合起来, 同心同德, 一定能在争夺国际话语权的竞争中取得成效。

借船出海, 开展国际合作。跟国际同行合作, 利用其他国家主要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国内成熟的媒体传播渠道, 传播我国的新闻信息内容, 这种借船出海的方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 中央电视台, 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国日报》在这方面都有尝试, 而且效果初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2009年12月同加尔维斯顿KGBC签署租赁协议, 开始播放中国相关内容节目。另外, 国际台每天还在美国和加拿大20个城市内进行一至两小时的广播, 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和西部珀斯市有两家调频广播。

《中国日报》负责的“中国观察 (China Watch) ”是《中国日报》受中央委托, 由《中国日报》编辑制作, 随《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和《国际先驱论坛报》 (欧洲范围) 发行的国家形象工程。其中, “中国观察”在《华盛顿邮报》每月固定出版6版, 在《国际先驱论坛报》每月固定出版8版, 在《纽约时报》不定期出版2版或4版。“中国观察”在弘扬中国文化, 向欧美政府高级官员和广大的企业界、经济界、金融界人士介绍蓬勃向上的中国经济发展, 促进经济贸易合作, 加强相互理解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借船出海在目前来看是我国国际传播“走出去”战略的快捷形式, 但这不是长久之计。我国的电台, 电视台, 主力日报社尤其是英文《中国日报》要加快在全球各主要国家建设记者站, 设置印刷、发行网点。因为借的船终究是别人的, 在重大国际问题出现认识分歧, 或出现国家之间重大利益争端的时候, 我们的声音能否允许再上别国的“船”, 还未可知。总是搭别人的船显然会威胁到我们在国际上的传播宗旨, 那就是:发表我们独立的见解, 传播中国自己的声音。怎么办?运用资本的力量, 开展国际并购, 在海外拥有自己的船。

资本运作, 开展国际并购。中国传媒通过国际并购, 合并或投资美国等西方主流传媒公司应该是今后我国传媒军团寻求国际传播话语权的有效手段。中国传媒进军美国等西方国家传媒市场的过程中, 要运用资本的力量, 市场化的手段, 同时遵循新闻传播规律, 建立大型跨国传媒集团。默克多的传媒帝国就是通过投资或并购一步一步从澳大利亚的小传媒公司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 虽然他在英国, 在美国的一系列并购引起英美国家的敌意和抵制, 但默克多靠顽强的毅力和超凡的资本运作手段, 成为今天全球排名第一的传媒巨头。同样, 华裔女性方李邦琴1979年在美国创办第一份英文《亚洲人周刊》, 1987年, 他们又买下社区报纸《独立报》。1993年春季, 方家又一举收购了原在芝加哥报业集团名下的中半岛地区覆盖19个城市的11种英文报纸。2000年3月17日, 方李邦琴成功收购了美国的主流英文报《观察家》报, 并成为这家英文报纸的第一位女性华人董事长。当然, 美国对带有国家资本背景的机构在美国收购传媒公司会有限制, 但现在的管制相对10年前已放宽许多。法国, 德国资本在美国收购传媒公司的案例时有出现, 中国传媒应该相机而动, 随时出击。尤其在时下美国报业不景气, 停刊风潮不断涌现的背景下, 或许暗藏很多有利机会。政府背景的资金出面收购或有不便, 但中国民营资本可以率先尝试。中国民营传媒公司阳光媒体投资集团于2008年3月全资收购美国著名娱乐刊物《今日娱乐》, 这便是一个成功的案列。

打造国际传媒产业集团。胡锦涛总书记曾经说过, 我们的宣传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 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 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这里的新闻规律包含内容丰富, 但它必须包含一点, 那就是新闻规律也必须符合市场规律。我国国际传播媒体现在拓展对外传播之路还是“烧钱”之路, 鲜有市场回报。现在全球排名前四的传媒公司巨头如时代华纳, 沃尔特迪斯尼, 新闻公司和贝塔斯曼公司每年营业收入都在250亿美元以上, 即使BBC广播和电视不播放广告, 但他通过其它手段如出版, 音像制品, 教材等也赚钱不少, 其2009年的净利润也超过5亿美元, 达到历史最高。中国国际传播军团在初期打天下花钱不赚钱可以理解, 但它终究是要赚钱的。不赚钱是违背新闻规律的, 因为这里面的逻辑很简单:能赚钱才是成功媒体标志之一, 能赚钱, 说明有市场, 有市场说明受欢迎, 受欢迎说明受众多, 受众多何愁不赚钱。当然, 受欢迎, 受众多, 我们媒体国际传播的主要目的也就达到了。

国际传播和传媒产业是互为依存的, 那种只关注媒体内容, 关注渠道而不关注市场的媒体是走不远的。隶属于媒体或独立的大型国际传媒产业集团应该伴随中国国际传播事业的发展而发展, 甚至应该走在前面。我们企业的国际形象需要媒体来包装宣传, 我们的文化音像制品需要传媒产业集团来对外推广, 我们的演出节目, 电影电视要占领世界舞台, 需要媒体产业集团来铺路。抢占世界话语权是一方面, 推介中国和中国产品, 服务于中国经济也是另外一个重要方面。

构建稳定, 自成体系、受拥戴的价值观念。美国等西方国家一向以崇尚自由、民主、人权作为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念为荣, 常常以抢占道德价值观念“制高点”的优势向其他国家发难。他们所提倡, 所宣扬的自由、民主、人权在现实中是不是虚伪暂且不论, 但长期以来, 他们宣扬的这种价值观念在国际社会还是颇能迷惑大众, 因此跟随者多, 拥戴者众。这样的价值观念随时都在通过他们的媒体潜默移化, 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受众。我们在抢夺国际话语权, 争取国际传播格局主导者地位的同时, 必须有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体系。宣扬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念并不是排斥美国西方社会倡导的价值观念, 我们目前正在为建设民主、自由、让每个中国人活得有尊严的这会主义国家而努力。我们对外传播的价值观念应该在民主、自由、人权的价值观念基础上, 超越或是升华这种西方传统的价值观念。我们的价值观念必须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 思想情感, 立场态度, 来自传统却又紧跟时代的思想精髓, 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意志和情感, 同时, 这种价值观念在国际传播中也便于其他国家人民理解和接受。

中国的价值观必须体现一种有体系的价值观, 这种体系必须具有一致性, 稳定性, 我们对外宣传才能清晰, 才能够坚定。如果没有体系, 没有雄厚人文基础的价值观很容易随波逐流, 会混淆国外对中国声音的理解和记忆。比如我们历史上曾经尊孔, 而后文革又批孔, 如今把孔子像请进天安门广场, 不久又撤了回去。我们自己都徘徊, 犹豫, 怎么能让现在于各国纷纷开办的孔子学院所要宣扬的中国文化在国外生根发芽, 被人信服和传承?

综上, 我们长期以来在国内传播中形成的宣教形象, 在面向国际, 争夺国际话语权, 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传播垄断格局的进程中, 必须转变成一个市场化的主体, 用文化价值理念的魅力、资本的力量、市场的面孔, 科技的手段去开拓。我们有理由相信,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腾飞, 综合国力的强盛, 更由于中国传媒人对争夺国际话语权重要性的认知和觉醒, 在不久的将来, 或许, 仅仅10年之内, 全球由美国主导的传播格局将会被颠覆。在这个格局中, 来自中国声音会异军突起, 与中国国力相符合的国际传媒话语权将得到巩固。

后奥运时代中国传媒格局探析 第10篇

1994年, 传播学者Mc Manus针对美国社会的传媒发展状况, 敏锐而深刻地指出了新的传播技术所带来的媒介环境变化, 它主要表现为:“1) 先前像印刷和广播那样性质截然不同的技术正在渐渐消失。2) 我们正在从媒介缺乏的状况转为媒介过剩的状况。3) 我们正在从将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泛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个人的需求设计传播内容的窄播。4) 我们正在从单向 (one-way) 的传播媒介转变为互动的 (interactive) 传播媒介。” (1)

2008年8月, 奥运会在中国本土召开, 媒介环境变化的4个特征不仅集中而又鲜明地出现在中国新闻传播环境中, 而且还促发了中国传媒在格局方面的深层次变化。

一、纸质媒体的弱势地位无法更改

面对电视媒体的如日中天, 面对网络媒体的强力冲击, 纸质媒体逐渐弱势的说法一直没有断过。前不久, 对四川地震的及时、深入报道曾经让人对纸质媒体生出不少希望, 十几个小时从废墟里挖出一个幸存者的状况使电视全程直播没有明显的优势, 而纸媒的深度挖掘、煽情铺垫和全方位纪录反而赢得了不少关注。

然而, 奥运盛会的到来把纸质媒体刚刚建立起来的信心一下子打破了。体育比赛的高对抗性和偶然性注定了这是一种为电视直播而生的媒介对象, 而且NBA、英超、世界杯、奥运等各级体育赛事, 已经把赛事转播的技术和商业价值积累到了一定的高度——用于转播的摄像机是全方位的, 成本投入越来越大, 而转播权的出售也是节节高攀。十年前, 足球比赛的进球, 放个慢镜头就算完事, 而2006世界杯每场比赛现场直播的摄像机达到了23台, 任何一个进球都可以播放各个机位不同效果的慢镜头。而从版权费来看, 2007年天盛传媒获得英超联赛2007~2010三个赛季中国内地独家转播权的价格是5000万元;这次美国NBC为获得北京奥运会的在美独家转播权支付了9亿美金的天价。

北京奥运会的到来, 从开幕式起, 电视直播就占据了全球最多人数的视线。面对直播, 特别是这次中国拥有全面转播权的长时间多方位的直播, 纸质媒体没有更多的办法, 回天乏术。虽然许多日报都策划了奥运专刊报道, 大多数周报周刊都策划了以奥运为封面的特别报道, 但收效甚微。先说日报, 最精彩的比赛过程, 热爱赛事的观众已看直播, 有工作没看上的可通过IPTV、网络视频延迟收看, 报纸的转述怎么可能比现场更刺激?只对结果感兴趣的观众当然更简单, 看看体育新闻或浏览一下网站就知道了, 无需报纸隔天再刊载迟到的金牌榜单。这样看来, 晚报比早报较有优势, 早报的消费人群是上班族, 他们基本不用从报纸了解比赛信息, 而晚报的消费人群多是老人, 他们大多不会上网, 比较依赖于报纸。再说周刊, 不管是《南方周末》还是《新民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 这些综合类新闻周刊 (报) 都不约而同地做了奥运的封面报道, 而且不约而同地把“幕后”作为报道的重点, 《南方周末》做了6整页的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专访, 《三联》用整本的篇幅做了开幕式主要幕后工作人员的专访, 《新民周刊》也用较大篇幅做了开幕式的解读以及张艺谋和蔡国强的专访。时效滞后的周刊周报当然不可能再去拼“台前”, 解读、评议、策划、调查才是制胜之道。但即使像《三联》这样以整本为代价做奥运, 对读者而言或许确实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但他们未必会买账。试问, 有几个人会把这一整本细细读完呢?或许还不如重看一遍开幕式来得轻松和满足。

啤酒+球赛, 爆米花+电影, 全球化塑造了人类共同的生活标准、娱乐标准和游戏标准, 奥运不仅要看直播, 而且要用这样的方式去看, 似乎已成为共识。在图像和视频时代, 信息同质化、过剩, 而且反智倾向严重, 纸媒的精英意识在喧嚣中只能被消融于无形, 这不能不说是纸质媒体的集体悲哀。后奥运时代, 纸质媒体的弱势地位难以改写, 甚至要雪上加霜。

二、垄断特权下的央视依然强势

在纸媒退出奥运媒体核心战时, 各地电视媒体却被推到竞争第一线“厮杀”。然而, 北京奥运央视独家享有转播权, 使得这次的电视竞争比任何一次赛事转播都来得高下立现, 央视的优势实在太明显了。

央视在中国电视媒体中的地位本就“至高无上”。改革开放初期, 上海电视台还能在节目制作上与中央电视台相抗衡, 上海台曾是我国首次尝试新闻现场直播的电视台, 特别是在其影响力范围内的长三角地区, 其收视优势很明显。但是, 随着上个世纪90年代初央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的开办, 中国电视经历了新一轮改革。资源 (人才和财力) 优势、全国范围播放的优势及政策优势都使得央视“独霸天下”, 地方台愈来愈无法与之抗衡。卫星频道的普及, 使得很多地方台把全部力量投放到一个频道上, 湖南卫视依靠“娱乐”开始崛起, 成为央视以外最具影响力的电视媒体, 据说, 当年《超级女声》年度总决赛的广告报价为11.25万元/15秒, 超过了央视一套最贵 (19:45时段) 的广告报价11万元/15秒。上海文广不甘落后, 东方卫视乘着娱乐东风迎头赶上, 使得央视也开始重新审视自身娱乐节目的包装策划。

但是, 这一次, 面对奥运转播, 不论是湖南卫视、东方卫视还是地方体育台联合起来的CSPN (曾在2008年欧锦赛期间有过与央视叫板的势头) , 都完完全全被央视打败了。来自上海SMG的消息, 央视的收视率在上海地区从来就不怎么高, 但北京奥运会期间, 它还是直窜首位, 其他节目无法比拟。各地方体育频道由于没有核心资源即赛事转播权, 只能放录像、播新闻和制作奥运延伸节目, 再怎样尽心卖力, 也没有直播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想想, 你是更愿意亲眼看到艾蒙斯最后一发4.4环把金牌拱手相让于中国队邱健, 还是事后再听他讲如何失误如何遗憾呢?

全国人民都知道看奥运直播要看CCTV奥运、CCTV1、CCTV2, 这就是强势、就是垄断。央视独家直播权打得其他地方媒体毫无还手之力, 东方卫视只能靠《杨澜访谈录》采访奥运明星来填补收视低谷, 每天的《喝彩!北京奥运》则剑走偏锋办成了综艺节目。而湖南卫视奥运谈话节目更以八卦出格, 主持人一句“子歌, 你怎么脸红了?” (谈到奥运冠军刘子歌的偶像菲尔普斯) 成为众视频网站和BBS的议论焦点;为提高竞争力, 他们还邀请黄健翔主持一档三人谈节目《奥运健谈》, 也算动足了脑筋, 但和现场直播真枪实弹比, 这些外延节目只是小打小闹, 尽可能增加些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国内权威收视率调查机构CSM媒介研究的调查数据显示, 奥运开幕式观众规模占全国电视总人口的68.8%, 创收视新高;工作日的白天是通常意义上收视的“低谷时段”, 然而, 8月12日央视奥运频道在午间直播的体操男团决赛的观众人数破记录地达到了1.5亿;8月15日奥运频道直播中美女排的“和平大赛”, 吸引了2.4亿观众收看, 是央视播出的所有赛事中收视最高的比赛;8月16日, 中国男篮战胜德国进入八强的比赛和乒乓球男团与韩国争夺决赛权的比赛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奥运频道几乎同时播出, 据CSM收视调查, 两场比赛共吸引了3.9亿电视观众, 占全国电视总人口的31.59%, 这一数字自然也是其他电视台无法企及的。

可以说, 奥运电视媒体之战, 央视兵不血刃就获取全胜。即使有观众质疑央视转播开幕式的镜头切换不如NBC、央视直播比赛过于倾向有中国队参赛、对田径等中国弱势项目转播太少、一些没有中国队参与的重要决赛如女排决赛被安排在非主频道CCTV7, 但鉴于央视的垄断地位, 其他媒体只能徒唤奈何。

更重要的是, 央视还凭借这次奥运会的垄断权利与巨大影响力极大地提升了央视网在网络传播中的地位。据互联网数据中心的统计, 从8月8日到16日, 央视网等9家拥有奥运转播权的网站日均访问人数高达1.38亿, 占中国网民总数的一半以上, 其中, 央视网的日访问量高达3.57亿, 是奥运前一周的近4倍, 流量增长居各网站首位。流量的增加不仅意味着品牌地位的巩固, 还带来了滚滚财源。自奥运开赛以来, 央视网广告单日访问上亿。 (2) 显然, 这种营销价值也将延续到后奥运时代。反过来, 后奥运时代的央视可以凭借新开拓的网络营销方式进一步加强它在中国传媒格局中的强势地位。

三、视频为王的网络媒体势头迅起

可以说, 网络进入Web2.0以来, 不仅对纸质媒体带来沉重打击, 对电视媒体也冲击不小。网络媒体对于奥运的报道可以说是全方位的, 提供的信息无所不包, 提供的服务无所不在。但是, 据调查, 现在新闻网站每天更新的内容重复率高达60%, 而网上评论互动的盲目、极端也占到相当大的比例。奥运把网络这几年来形成的优势和劣势聚焦到放大镜下, 让人看得一清二楚。

而2008年夏天, 网络视频的全面启动, 让网络媒体的竞争力进一步加强。互动、人际、去中心化, 这些Web2.0功能最新带来的体验集中在网络视频的开发上。随着宽带的普及、技术的成熟, 网络视频已成为很多网民的常规应用, 开播客也毫不稀奇, 比如宋祖德和刘信达联手以娱乐圈八卦为主题来调侃的播客, 几乎如自制娱乐谈话节目就吸引了众多网民点击。

8月18日刘翔在鸟巢退赛后几分钟, 整个现场退赛过程的视频就传遍了网络, 而且有慢镜头还原起跑瞬间, 再后来, 网络上聚合了关于退赛风波方方面面的视频, 比如退赛新闻发布会、刘翔退赛真相、刘翔谈退赛原因……所以说, 如果一个观众他没有赶上8月18日中午观看100米栏预赛直播, 他也可以在知道刘翔退赛消息后立刻从网上找到相关视频了解整个过程。是的, 最先直播的是电视, 但电视不可能24小时回放同一组镜头, 但网络视频却可以做到这一点, 什么时候想看, 你都可以点击观看。它既做到了电视拥有的迅捷、现场的优点, 也做到了纸质媒体可以保存、重复观看的优点, 网络视频的优势在这一事件上体现得很充分。

互联网已不满足于简单的视频点播, 更在奥运期间与电视拼直播。搜狐、新浪、腾讯等门户网站的奥运争夺战打得比电视媒体还热闹, 他们不仅购买奥运视频播放权, 而且还从央视直接购买了赛事直播权。以视频直播见长的专业视频网站PPLive也购买了央视直播权, 他们以前还购买过英足总杯和英超的转播权, 赛事直播的技术很成熟。

网络视频制作的低成本使得几个门户网站围绕奥运自己制作起体育报道和专题节目。特别是搜狐网, 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互联网的独家赞助商, 他们制作了多项奥运节目。其中, 有搜狐CEO张朝阳亲自担当主持人的谈话节目《北京播报》、与冠军明星面对面的《鸟巢直播间》、网络互动视频脱口秀《奥运紫微星》, 还有就每天的奥运焦点话题来议论的《奥运辩论会》, 以及一些趣闻八卦节目。由此可见, 如果政策、法律允许, 网络媒体的竞争力真的非常强, 电视也要甘拜下风。北京奥运会只是开了一个头, 那些得到甜头的网站一定会再接再厉, 在网络视频上继续开发, 大做文章。譬如搜狐、新浪等老牌门户利用这次百年难遇的奥运契机, 紧紧围绕着内容创新和技术创新全力推进视频业务, 第一视频、酷6、优酷网等新兴视频网站则进一步奠定了优势地位。显然, 后奥运时代的视频网络将掀起新一轮的竞争, 而这样的竞争必将使得以视频为主的网络媒体在未来的中国传媒格局中极富挑战力。可以说, 在后奥运时代, 中国传媒格局中最显眼也最值得期待的力量将来自网络视频媒体。

四、手机媒体初显头角

从新闻传播角度, 手机是这次奥运报道中真正的新媒体。短信新闻已成了很多人了解时事的又一途径, 彩信则让这种方式变得图文并茂。

奥运期间, 通过GPRS实现手机上网, 很多手机用户就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奥运战况, 新媒体运营商提供了比赛快讯、金牌榜、图片下载、比分直播等最直接实用的奥运信息, 这些信息流量小 (因一般手机上网按流量计费) 而且迅捷, 非常适合手机传播方式。在路上、在地铁、在饭店, 随时随地打开手机, 就可以了解奥运时事信息。虽然信息量不算丰富、质量不算优质, 但这样的简便却是电视节目、电脑上网都无法替代的。当然, 在操作和页面编排上, 还有很大的值得改进的余地。

另外, 手机电视也在奥运期间开始试水, 通过3G技术, 使用手机也可以看到比赛视频转播甚至直播。“视频流媒体技术也可以带来更多的视频应用和业务。用户可以通过中国移动或者中国联通的手机终端自由访问互联网手机电视节目, 这进一步打通了互联网视频与手机电视之间的通道, 借助TD-SCDMA, 为手机用户提供更多的精彩内容。” (3)

不过, 手机电视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 只有达到每秒16帧的速率, 手机电视声音和图像的传输效果才可达到模拟电视的效果, 而且, 由于通信系统和广电系统的利益博弈, 造成手机电视标准不一, 推广难度加大。因此, 手机电视在中国的普及率还相当低, 但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完善, 它确实有望实现随时又随地享受视频信息, 打破原有的媒体格局。

SMG旗下的东方龙新媒体在奥运期间推出手机电视奥运专区, 包括冲刺奥运、明星奥运、奥运筹备、奥运之星、奥运故事五个栏目, 不仅提供了内容丰富的奥运比赛视频, 并且与北京奥组委所属华奥星空合作推出独家奥运冠军访谈。虽然节目内容还不是很多, 但毕竟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作为一种新兴媒体, 在北京奥运会的报道中, 手机的优势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但是, 据调查, 手机网站和手机电视的访问量在奥运期间都突飞猛进, 或许, 后奥运时代的手机媒体会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北京奥运会结束了, 但其对中国传媒格局的促动作用还在不断加强, 后奥运时代的中国传媒格局发展既是中国的问题, 也是世界的问题。谁将在未来的传媒格局中独霸天下, 只有时间可以给出正确的答案。

参考文献

(1) 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华夏出版社, 2000, P.4

世熙传媒的中国梦 第11篇

世熙传媒总裁刘熙晨说,世熙要做一家新型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传媒企业,任何捷径都走不得。目前国内缺少真正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做内容生产的公司,世熙传媒的梦想就是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和领军者,而梦想的实现需要四个战略。

战略一:

做本土精神与国际规则的融合者

现在有一种声音认为,模式引进多了,会失去自己的创意。但世熙的实践证明,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刘熙晨说,必须要引进节目模式,必须与国际接轨,不接轨永远都是自娱自乐。

节目模式在国际上有一套成熟的运营机制和商业机制,而在刚刚兴起模式热的中国市场,这些规则都没有成型。如何将国际规则与本土精神结合,并推动中国模式市场机制的建立,是世熙多年来一直努力的方向。

世熙所提倡的本土精神就是中國精神,国际规则与本土精神融合就是与国外公司的合作要体现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主流价值观的关键词包括开放、包容、勤奋,具体到执行中,就是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国外的先进模式,真正了解欧美市场的模式,包容各种各样的创新内容,再以中国人特有的勤奋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出中国自己的节目模式,与国外媒体正面PK。

在刘熙晨看来,现在模式引进不是多了,而是还不够。之所以会出现“模式引进多了,会失去自己的创意”的声音,是国内电视人对模式的理解还不到位。很多人对模式的态度是拿到手就改,最后把节目做成四不像、大杂烩。作为老电视人,世熙传媒执行总裁汪炳文感触更多。节目模式刚进入中国时,模式只是个参考,做节目依靠的是经验,但现在他越来越感觉到严格按照Bible执行,节目受益更大。这两位节目模式的先行者都强调要尊重模式,如此才能体现模式应有的价值。

模式这两年在中国渐火,中国电视人逐步认识到它的价值。这对刘熙晨来说,是一件很欣慰的事,只有市场火热了,才能利用市场的手推动模式市场机制的建立。世熙传媒从2006年起步时,就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刘熙晨说,市场机制是中国模式产生的最重要动力。

大量引进欧美节目模式,还推动了其他方面与国际的接轨。比如,中国艺人的职业性问题。过去,中国艺人上电视展现的都是最美而非最真实的一面,随着模式的进入,艺人在电视上越来越多地展现出真实形象。艺人的工作本就是娱乐观众,但国内之前的环境神化了艺人的地位,艺人娱乐观众的意识不够。而模式的进入摘下明星的光环,把他们还原为真实的个体,为观众传递了更多快乐。

战略二:

做节目模式合作规则的建设者

2007年,世熙传媒引进英国BBC电视台火遍全球的Strictly Come Dance,当时国内没有先例,从授权价格、授权期限到双方的权利义务等每一条细则都要世熙传媒自己摸索。模式的授权方面,成片节目的播出范围、包不包括点播权、能不能在海外播出、对引进节目的服务是怎样一个范围,这些都是世熙在七年的实践中逐步总结出来的。

刚开始引进模式时,电视台不愿意见飞行制片人,担心其会阻挠电视台对模式的改动。做《舞动奇迹》时,英国来的飞行制片人来中国三天,只在电视台开了一个小时的会,其余时间刘熙晨一直陪着老外旅游。世熙传媒一开始站在电视台的立场上,但随着对模式理解的深入,越来越站在模式方的立场上协调关系。世熙传媒副总裁、模式中心总监杨南说,飞行制片人或者节目的制作人或者Bible的写作者,是“活的Bible”,他提供的信息是Bible里没有的,有些创意和细节必须经他的讲解才能理解透彻。

世熙传媒积累了丰富的模式本土化经验,它反对对模式理解不够而想当然地修改。有的模式公司向电视台提出,看样片自己做节目是一个价格,有Bible是一个价格,有飞行制片人指导则是另一个价格。“这是违反规则的”,刘熙晨说,这类模式公司根本没得到国外公司的授权。世熙传媒与电视台合作时一直宣传一个理念:购买的模式一定要有Bible,单纯创意的销售不是模式销售。一旦签约,在海外模式方派来的飞行制片人的指导下,模式公司与电视台共同参与本土化的工作,这是模式合作的规则。“这些规则都是我们在和电视台合作时逐步普及的,除了完成节目,我们还要及时纠正损坏节目模式发展的做法。”

作为最早与国外合作的模式公司,世熙传媒还承担着与海外模式方合作规则的建设工作。除了与BBCW多年的独家合作,世熙传媒与其他知名国际模式公司也保持着全方位的战略合作,服务和信誉得到各大模式公司的认可,改变了海外公司对中国公司缺乏信誉的刻板成见。刚刚结束戛纳之旅的世熙传媒与一家以色列公司一口气签订了六个项目的合作,谈判进行得很快也很顺利,刘熙晨说这都归功于世熙传媒多年合作中讲信誉、服务细致积攒的好口碑。

七年间,既合作过非常成熟的大模式,如《舞动奇迹》;也有新的别的国家还没做过的模式,如《一座为王》。合作的结果有好有坏,但世熙传媒在合作中都尽力让国外合作方充分了解中国的市场条件。中国与国外制作环境最大的不同是,很多节目的准备时间远达不到欧美国家那样长的周期,项目一旦确定,很短时间内就要完成。这一点必须让国外模式公司了解,并尽量给予有效的配合。当前的现状是,双方一旦达成口头协议,国内的模式公司就开始动作。这种规则目前已被海外模式公司了解和接受,合作已达成默契。

但个别模式公司对中国市场还是心怀傲慢。如前文所述,与荷兰某大型模式公司已口头达成的某项合作,却遭遇了反复,这给世熙传媒带来很大损失。这家荷兰模式公司与中国有长时间的合作,他们已了解中国市场,但当模式在中国市场上成为紧俏产品时,却表现出待价而沽的傲慢。刘熙晨对这样的傲慢表示强烈反对,他说:“国际模式公司只有了解中国市场,才能做好中国市场。在中国人开始讲规则守规则的时候,外国模式公司更应该讲究规则遵守规则。这不只是对一个世熙传媒的尊重,而是对整个中国市场的尊重。”

nlc202309061752

战略三:

做制作水准国际化的践行者

国外公司在合作中,对中国节目制作现状的评价是硬件好,但制作水平普遍不高。从作坊式生产跨越到工业化生产是中国电视节目做大做强必须迈出的关键一步。

刘熙晨介绍,合作中接触到的很多电视人仍然认为节目制作是手艺活。这种作坊式的制作理念保守封闭,一旦缺失某个人员,整个组织便会瘫痪。世熙为实现做行业标杆的梦想,一直在公司内部积极推进工业化,刘熙晨对公司提出的要求是培养新的制作理念,提高制作水平,通过模式节目的制作形成准工业化的生产模式,不会因为任何一个人的缺失,影响公司项目的运转。

从电视台到模式公司,汪炳文的角色有了一个调整。管理不再依靠过去的权威,而是靠既定的标准化程序,作为领导,他只需说几句话,其他的流程有规范指导,不需要像以前一样全程盯着下属。“之前我们强调的是人的素质,到世熙接触到一些国际理念,也去了戛纳,接触到国际制作人,慢慢地体会到,团队建设与节目制作应该按标准化来操作。标准化的意思不是说你要找一个多优秀的人,而是你要找到一个素质高的团队,按照标准化来操作。”

杨南的模式中心是世熙传媒工业化水平最高的部门。部门十个人多半是海归,这个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团队,成员多是创意文化产业与相关专业的硕士和博士,进入世熙后,他们获得了大量的节目模式实践机会,逐步积累起丰富的专业经验。模式中心每周有一个推新会,部门每个人负责不同区域和公司提出自己的提案,推新会上进行内部评介,得出的结果再同时推给刘熙晨、汪炳文与制作部门。模式中心的工作流程和细节也有一本Bible,当中有商务谈判的规范、提案的规范、部门运作的规范,实际工作中规范不断增加,Bible越来越厚。

这个年轻团队的成绩备受汪炳文肯定,“一般他们看准一个模式,我们内部推介后觉得能推给某个台,基本就八九不离十了。”具体哪个模式推荐给哪个电视台,世熙传媒会根据对方的实力判断。汪炳文介绍,如果对方实力很强,那就直接把模式授权;如果对方实力一般,要求联合制作,世熙传媒就出制作团队;如果对方制作团队做出来的东西粗制滥造,那它就被排斥在世熙传媒合作对象的范围之外。“我们不是为了赚模式的钱,而是要确保模式能在国内发扬光大。我们有这样的责任。”汪炳文说。

刘熙晨认为,打造一支新型、开放、有先进理念并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制作团队,是世熙传媒的核心人才战略。除了引进一流的人才团队之外,世熙传媒还在培养自己的人才。去年11月,世熙传媒与中国人民大学携手成立电视及多媒体创新研究中心。这个研究中心肩负三项职责:孵化新创意、推出年度中国模式节目报告、培训人才。世熙传媒每两周邀请一位国外优秀制作人来人大授课,用先进的理念和制作方法来提高世熙团队的制作水准。

同时,世熙传媒在欧美市场雇佣了一个国际团队,这个团队有五个人,相当于一个核心导演组,他们主要负责酝酿新模式,这个团队在节目制作、人员培训方面亦是世熙传媒有力的支撑。

与人大合作的培训面对社会其他电视机构开放,世熙传媒并不吝于为竞争对手提供进步的机会。刘熙晨更愿意看到所有媒体人都提高水平,“这是中国市场需要的。只有大家都起来了,市场才会起来。即使培养了对手,并不会影响我们什么,反而会让他们记住世熙的品牌。”

战略四:

做创新发展模式的探索者

成为新型的具有国际競争力的传媒企业,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模式作支撑,世熙传媒在三个方面对新发展模式展开了探索。

一是模式的孵化。目前世熙传媒已开始这方面的工作,将在今年的大活动中推出模式孵化方案,并计划推出一个向国际市场输出的节目模式。模式的输出必然伴随着中国制作人做飞行制片人去模式购买国作指导,所以世熙传媒的眼光看得更长远,孵化模式的同时加强团队的制作力量,实现制作的海外输出。

另一个探索方向是整合国际资源,包括和国际上大的内容制作公司和新媒体合作。世熙传媒确立了以内容为中心的产业布局思路,围绕内容中心,模式、制作、营销、情报整合布局。

另一个是与资本共舞。刘熙晨早就认识到,只有和资本合作,才能加快公司的发展。世熙传媒刚完成首轮4000万元的融资,投资方是广东广电基金。选择这个投资方的原因是,它对产业的理解与世熙传媒一致,此外它的加入将会带来后续资源的整合,广东广电基金所掌控的有线数字系统将为世熙传媒的内容提供播出平台,与广东卫视的合作也在后续计划中。首轮融到的4000万元将投入到自制节目制作、模式资源整合和品牌推广、人才战略的实施上。

世熙传媒探索的这一条发展道路,没有可参考的Bible,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杨南最近一直在思考一种新的合作方式,像电视剧制作一样,模式公司做好模式样片,然后再分销给电视台。这个想法如果实现的话,将开启一种新的营销方式,但付诸实践的过程中隐藏着各种风险,创新和风险从来都形影不离。

无论是节目形式的创新,还是发展模式的创新,都离不开人才。

世熙传媒的求贤若渴曾给公司带来一些困扰,也给了外界世熙人员流动频繁的印象。“人员流动很正常,引进来的人才如果坚持小作坊式的制作理念,不为客户负责,这样的人断然不能长期留在世熙。外界只看到走掉的人,却没看到新来的人,来的人比走的人更适合世熙。” 刘熙晨并不认为人员的流动是一件消极的事,在他看来,这恰好体现了世熙传媒对本公司企业文化和运营理念的坚持。世熙传媒的理念是以客户的成功作为自己的成功,管理和制作向工业化方向发展,做学习型、市场型、创新型团队,在这个理念的基础上,世熙传媒的人才之门永远向志同道合者敞开。

“习总书记说中国梦归根到底的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个人梦连着中国梦,所以世熙传媒的梦也连着中国梦。做新型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传媒企业就是世熙传媒的中国梦!过去我们这样做了,以后还要坚持做下去。”刘熙晨的每个字都说得掷地有声。

中国传媒全媒体发展研究报告 第12篇

所谓“全媒体”, 是指综合运用多种媒介表现形式, 如文、图、声、光、电, 来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示传播内容, 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

近年来, 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媒介融合的革命, 传播渠道空前丰富, 各种媒介之间的界限在逐渐模糊, 传播者与受传者的身份不再固定不变。在美国, “坦帕新闻中心”将传统的报纸、电视台和网站整合为一体, 采用开放式办公方式, 所有媒体工作人员在一个圆桌上进行统一报道部署。在英国, BBC将电台、电视台及网站的编辑部整合成统一的新闻编辑部, 探索全平台360度采编。在日本, 以i-Mode为代表的手机终端融合了多种媒体形态, 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形成了多家共赢局面。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此趋势定义为“融合媒介”——“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

我国业界针对当前的媒介变革, 使用更多的词汇是“多媒体 (或称全媒体) 发展”, 综合来看, 有以下两种主要观点:

一种观点从报道工作流程角度出发, 认为多媒体化是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 即运用多种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单一报道仍然可以是单媒体、单平台、单落点的, 但是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大的报道系统。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是这个报道体系的共同组成部分。

另一种观点从媒介组织结构角度出发, 认为多媒体发展的前提是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变革, 大众媒介从各自独立经营转向多种媒介联合运作, 尤其是在新闻信息采集发布上联合行动, 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资金和设备的投入, 降低新闻生产成本。而且, 不同类型媒介的联合运作, 能够对已经占有的媒介市场起保护作用。比如报纸因为电视、网络媒介等竞争对手的出现市场不断被侵袭, 发行萎缩和广告销量下降在所难免, 产品单一、单独运营的报社很难应付市场变化。但在集中和融合的媒介集团中, 不同的媒体可以通过生产流程的设计和控制实现资源重整, 利用不同类型媒介的介质差异, 在新闻信息传播上实现资源共享而又产品各异, 化竞争为合作, 结果就能联手做大区域市场。

综上可见, “全媒体”实际上是“媒介融合”的必然产物。全媒体发展, 主要指传统媒体的工作者出于对传统媒介形式衰落走势的主动应对, 通过媒体流程再造, 实现不同媒介间的交融和媒体发布通道的多样性, 在全媒体的环境下, 使得受众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视觉满足的信息阅读体验。

1 当前我国传媒全媒体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 为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 我国各级媒体机构纷纷进行内部资源整合, 积极利用新技术、新传播手段, 广泛开展合作, 在发展全媒体业务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1.1 传统媒体集团纷纷向全媒体集团转型

当前, 新闻机构的全媒体发展首先体现在终端的多样化。一家新闻机构不再只拥有一个媒体或者一种类型的媒体终端, 而是朝着既拥有传统媒体也拥有新媒体, 既拥有平面媒体也拥有视频媒体的全 (多) 媒体集团方向发展。

1) 报业集团积极介入数字领域, 丰富纸媒表现形态

近年来, 报业普遍出现生产成本增加、广告增长乏力、读者分流等问题, 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却迅速成长, 不断蚕食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如何突破困境、寻找“蓝海”成为业界的首要议题。在不断探索中, 报业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固守纸媒的形态不符合传媒业的发展要求, 应该向新媒体领域拓展, 吸收报业发展所需的外部资源, 让各种终端和载体“为我所用”, 丰富报纸内容的表现形式, 扩大报纸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5年8月, 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在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首次提出“数字报业”的概念, 并开始推进网络报纸、手机报、手机二维码、电子阅读器、户外显示屏等方面的数字报业战略。由此, 报业逐渐打破单一纸媒形态的局限, 朝着多媒体业态方向迈进。

中央级报业集团以人民日报社为例, 已经初步建成以《人民日报》为主导, 以《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为主体, 以社属报刊为主体拓展的新闻传播格局。其中, 创办于1997年的人民网用文字、图片、动漫、音视频、论坛、博客、播客、掘客、手机、聚合新闻 (RSS) 、网上直播等多种手段, 依托人民日报社国内外70余个分社的采编力量, 每天24小时向全球网民发布各种信息, 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人民网正着力打造Web2.0多媒体原创互动体系, 提供人民电视、人民播客、人民掘客和手机人民网、手机强坛、手机电视、手机报、手机短信等新媒体服务。以网络电视、手机媒体两个新领域为重点, 人民网目前已获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和3G手机视听节目内容服务许可证。5.12地震一周年时, 人民网启用卫星直播车奔赴灾区采访, 大大提升了直播能力和快速报道能力。

地方报社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为例, 早在2006年集团高层就开始了针对新媒体业务的谋篇布局, 相继推出了I-news手机报、I-mook数码杂志、I-street公共新闻视屏、I-code二维条形码等新媒体, 利用传统媒体的资源优势, 进行产品衍生, 实现以不同的终端覆盖各个细分市场的受众。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在实施跨媒体发展计划过程中, 开创了一种“创意、内容+资本”的全新商业合作模式, 通过提供创意和内容, 利用品牌优势与民营资本合作, 积极抢占新媒体市场。

2) 广电部门利用原有音视频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新媒体

广电部门虽然不像报业集团那样高高扛起了“全媒体”的大旗, 但是, 各项围绕视频内容的新媒体业务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着, 多种新的传输手段和新的终端载体纷纷涌现。

2009年3月, 国家广电总局发布2009广播影视科技工作总体要求, 关于新媒体领域, 提出了如下要求:加快网络广播电视等新媒体发展。利用互联网、通信网等新渠道, 积极开展网络广播、网络电视、IP电视、手机电视等业务, 探索符合高新技术应用特点、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发展之路。广播电台、电视台必须把发展新媒体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把发展新媒体作为提升传播力的重要途径, 努力成为新媒体发展的主力军。

2007年12月, 央视国际与国际奥委会签约, 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官方互联网/移动平台转播机构。中央电视台成功获得奥运史上第一次单独授予的新媒体转播权益。2007年12月, 公交电视“CCTV移动”开播;2008年2月, 央视手机电视开始提供按次收看;2008年5月, 央视高清综合频道开播……目前, 央视的新媒体业务架构主要包括三方面:由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统筹的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和IPTV业务;由央视国际移动传媒有限公司负责的车载电视业务;由中央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负责的数字电视业务。今年2月, 按照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建设国家网络电视台、抢占网络视频制高点的重要指示, 央视网积极开始推进国家网络电视台的筹备工作。目前, 央视网正在就内容建设、技术规划、传播覆盖、人才队伍等方面, 加强对国内外知名视频网站的调研工作, 并在此基础上, 认真规划网络电视台筹建方案, 确定国家网络电视台定位、建设总体目标以及分阶段实施步骤等。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早在2006年就开始拓展新媒体业务。目前, 该集团新媒体业务包括数字付费电视 (Si TV) 、宽频电视 (SMGBB) 、IPTV (Bes TV) 、手机电视、数字广播、移动电视等, 由上海文广互动电视公司、上海东方宽频、上海东方龙移动信息有限公司、东方网络电视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分别运营。

3) 通讯社加快推进新业务, 朝着全媒体业态迈进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国家通讯社, 新华社不仅为各种类型的媒体用户服务, 其本身也是一家大型媒体集团。如今, 新华社不仅拥有文字、图片等传统报道形式, 还有音视频、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报道形式;不仅拥有《参考消息》《新华每日电讯》等传统社办报刊, 还拥有新华TV、新华08金融信息交易服务平台、新华网、新华手机报等新媒体终端。为适应全媒体报道的需要, 今年, 新华社组建了多媒体中心, 从各个编辑部抽调人员, 分别编发制作不同形态类型的稿件, 同时, 尝试结合最新传媒技术, 研发新的多媒体融合产品形态, 以使传播效应最大化。在2009年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 新华社首次进行了12小时大型电视、网络、手机直播, 手机设计推出系列多媒体融合报道, 首次实现文字、图片、视频稿件在同一界面编发, 首次直接签发供电视、网站、手机、户外屏幕使用的多媒体融合稿件……在与黑龙江电视台联合进行了持续12小时的大型电视直播《重生》的同时, 多媒体中心使用新开发的手机直播系统, 在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的3G平台上, 实现了手机不间断直播。新华社与开心网合作开设的“寄语汶川·激励重建”专题, 两天时间里吸引了63万网民留言。

1.2 加快建立多媒体数字技术平台及数字化传输网络

全媒体发展对新闻机构的内容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原有的采编系统仅仅能够处理文字、图片的采、编、发, 无法满足多媒体终端共享内容资源、各取所需、分别加工的需要, 不利于集团内部的协调管理, 更无法实现与用户的深度互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许多媒体加快了数字化转型步伐, 纷纷建立集多媒体开发应用与数字化运行管理于一体的多媒体数字技术平台, 为内容生产、业务运营和决策管理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撑和保障。

1) 几家典型的报社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

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全媒体数字采编发布系统”分个人平台、待编稿库、资料中心等9个功能模块, 包括待编稿库、历史资料库和成品库三个数据库。在这一平台上, 集团记者采集的同一个内容包含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素材, 进入全媒体数据库, 经过二次加工和二次编辑, 然后由各媒体各取所需, 再通过深加工生产出各种形态的终端新闻产品, 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发布, 初步实现了一次采集、动态整合、多个渠道、多次发布的数字化传播。

烟台日报的全媒体数字平台实现了“六个统一”:第一, 统一用户管理, 可与采编、图片、网站等各系统无缝对接, 对所有用户提供统一登陆标识。第二, 统一内容管理, 作为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图表、动漫等多媒体内容的统一入口, 系统为用户统一提供内容存储空间, 把所有资源集中于平台上。第三, 统一线索管理, 来自热线电话、互联网、电子邮件甚至QQ、MSN的线索都会统一管理, 呈现在平台上, 所有记者均可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浏览选用。第四, 统一选题管理, 利用这个平台不同部门可以方便一起完成选题策划、分工协作, 根据选题分配完成的多媒体采访内容, 提交平台后会自动关联, 选题负责人及各媒体编辑可以一目了然地掌握。第五, 统一任务管理, 任务布置和完成任务情况, 都可以完整保留, 以便于业绩考核。第六, 统一数据库管理, 统一管理待编稿库、历史资料库、成品资料库, 利用知识管理、搜索引擎等工具, 为记者编辑提供方便的资料查询服务。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由“一网两库五平台”组成。一网, 即内网和外网合二为一形成统一的网络平台;二库, 即待编稿库和成品库;五平台, 即内容生产平台、客户服务平台、决策管理平台、业务处理平台和多媒体发布平台。这一数字技术平台还将自动生成数据仓库, 这一仓库既包含内容信息的成品库, 即已经编辑完成之后的内容信息库;也包括为记者、编辑提供的知识库, 即有助于采编内容信息的相关资料数据;同时可提供检索、查询、引用、购买等服务。

石家庄日报社的“网络平台”核心任务是出版流程再造。这个平台承担的具体任务是新闻产品的数字化生产制作, 即把采集到的新闻制作成不同形式的新闻产品, 向不同媒体和受众发送, 实现多次开发利用。此外, 石家庄日报还建立了数据平台、移动平台和商务平台。数据平台主要实现报社资料、数据的数字化;移动平台负责短信、彩信手机报等新媒体内容的生产、发布;商务平台主要锁定网上购物和物流配送市场, 并建立客户数据库。

2) 构建新一代广播电视传输网络

如果说打造多媒体数字化技术平台成为纸质媒体实施多媒体发展的创新之路, 那么构建以有线电视网数字化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成果为基础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则成为广电媒体拓展多媒体传输渠道的重点举措。2009年7月31日, 科技部、国家广电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署了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NGB) 建设示范合作协议, 标志着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以有线电视网数字化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成果为基础, 采用自主创新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核心技术。其建设目标是, 用2~3年的时间在全国主要城市建设示范网, 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使之成为以三网融合为基本特征的新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上海市是示范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到2010年年底前, 上海地区将完成50万户示范网络建设, 开展基于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交互式高清晰度电视、医疗、教育等服务应用, 探索创新业务和服务模式, 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需要。

3) 抓紧培养掌握新媒体传播技能的新闻人才

全媒体发展对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承担采集工作的记者要能够熟练使用摄像机等多媒体采访工具, 一次采集多种形态、内容丰富的新闻素材, 并进行“粗加工”;而承担“精加工”工作的编辑则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终端和不同受众的特点, 对素材进行差异化地编辑和制作。目前国内一些新闻院校、新闻媒体正在组织全能型记者编辑的培训,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传媒系还开设了相关的专业方向。

2009年5月3~6日, 第一届中国多媒体记者 (Mo Jo) 短训班在杭州举办, 旨在帮助从事单一新闻采编工作的记者、编辑实现向多媒体报道的过渡, 以适应数字化环境中媒体融合的发展变化。Mo Jo的英文全称是Mobile Journalist, 中文直译为“移动记者”, 引申含义为“全媒体记者”或“多媒体记者”, 即能够在截稿时间限制的条件下, 独立制作并发布可满足受众“听、读、看和参与”等综合需求的多媒体形态新闻信息产品的新闻从业人员。日本照相机生产厂商佳能公司为短训班提供了新闻采集器材、编辑设备和资金支持, 并邀请英国博尔顿大学摄影讲师戴夫·克拉克为主讲人。全国各地新闻机构的24位新闻工作者经过竞争入选该短训班, 参加了为期4天的学习, 他们通过对图片、音频和视频的采集实践及文字写作训练, 开始尝试打破先前单一的静止新闻图片采编工作方式, 逐步走向以多媒体形式工作, 为报纸逐步走向网络化做准备。

1.3 积极推进流程再造, 优化资源配置, 开发全媒体产品

全媒体业态基本建立之后, 媒体面临着如何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生产效率, 实现内部各种业务共同良性发展的紧迫问题。为此, 许多媒体在内部运行机制上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大胆创新, 通过对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 更好地整合新闻信息、人力资源和客户资源, 实现内容集约化生产、新闻信息产品多级开发, 提高媒体的综合竞争力。就目前来看, 媒体的组织结构调整、采编流程再造、新产品开发有几种典型的发展模式:

1) “内部通讯社”模式

以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为代表。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旗下三张主要报纸《烟台日报》《烟台晚报》《今晨6点》处于同一级别, 相互间没有子母报的区分。集团有权调动、任命旗下各报总编, 各报以事业部的形态与集团管理职能部门、直属企业并列。这给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整合各媒体采访资源成立全媒体新闻中心提供了基础。

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将三张报纸的采访部门合并在一起, 组建了全媒体新闻中心。中心相当于集团内部的“通讯社”, 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总编室, 在中心内部起新闻指挥作用, 在子媒体间起协调作用;二是采访部门, 负责日常采访;三是数据信息部, 负责稿件标引、背景资料搜集、针对大事件的前期资料整理以及视音频素材的编辑整理。此外, 集团还创办了一个虚拟组织——YMG特别工场:一旦有突发或重大新闻事件发生, 由全媒体新闻中心牵头, 其他各种形态媒体临时抽调人员组成。

为避免媒体的同质化, 新闻中心和各媒体之间的稿件分两条线:一是特约稿件, 设定保护期, 为特定媒体专供, 保护期内其他媒体无法看到;二是待编稿件, 除特约稿件外的所有稿件进入代编稿件库, 纸质报、手机报、电子纸移动报、网站、公共视屏等媒体编辑部各取所需进行“深加工”, 然后重新“排列组合”, 生产各种形态的终端新闻产品。

2) “报网合一”模式

以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为代表。《杭州日报》与杭州日报网共用同一个编辑部, 同一批采编人员, 同时运行两种媒体形态, 创造了“报即是网、网即是报”模式。编辑部建立了网络中心, 负责技术平台的搭建、维护和日常运行, 同时负责网站首页的编辑和维护。《杭州日报》的政经、国际、都市、文化、体育等版面各成中心, 每个中心同时负责对应报纸版面和网络频道的内容生产、上传。编辑部增加了网络采编流程, 报纸、网络两套流程并行, 每个选题的策划都同时考虑网络、报纸分别如何报道。杭报的构想是集团旗下的每一家报纸都有自己的网站, 一报一网, 实现真正的报网融合。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2008年12亿收入的80%来自报业, 创办同名网站、报网一体运作的模式建立在传统媒体良好的盈利能力基础之上。这些特定的因素是不可复制的, 报业内部运行机制的创新还需因时因地制宜, 不能简单效仿。

3) “台网互动”模式

台网互动已经成为目前广电部门发展新媒体的普遍做法。对于传统的广播电台来说, 互联网不仅是新的传播渠道, 而且是新的互动平台和生产平台。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例, 2008北京奥运会召开期间, 中央电台“中国之声”推出奥运特别报道——《梦圆北京》, 全程全景式报道北京奥运会, 中国广播网作为北京奥运会持权传播商中央电台官方网站, 实现了中央电台所有奥运报道广播信号同步网上直播, 同时创新图文并茂、音视频同步多点互动直播报道新模式, 让全国听众网友享受了一次奥运听觉盛宴, 形成广播网络台网互动四个统一:台网LOGO传播一体、台网资源共享一体、多栖记者台网一体、台网赛场内外一体, 广播频率、各大门户网络、有线数字广播电视、手机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中国广播报》五大终端互相融合。

电视台与互联网的结合更是如虎添翼。以央视网为例, 经过10年的运营, 已然从WEB1.0的“台网联动”阶段迈向了WEB2.0的“台网互动”新阶段, 完成了早些年定位于“中央电视台的网络版”到目前的“国内主流视频新闻网站”的转型。2008年北京奥运会, 通过视频转播、广告代理、内容订制等多种形式, 央视网赚了2亿收入。传统电视台的网站已开始焕发出自身的生命力与持续的生长价值。

4) 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模式

国家广电总局早在2002年就开始组织有关科研单位和企业, 研发CMMB的关键技术。CMMB是英文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 的简称, 它是由国内自主研发的面向手机、PDA、MP3、M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7英寸以下便携手持终端以及车载电视终端提供广播电视服务的系统。国家广电总局成立了中广卫星移动广播有限公司, 负责建设全国移动多媒体广播传输覆盖网络, 统一开展业务运营, 并在各省和地级市分别设立子公司、分公司;有200多家公司参与了CMMB产品的开发生产;于2008年底完成了100万部终端招标工作。2006年10月24日, 国家广电总局正式颁布CMMB为国家行业标准;2008年6月9日成功发射第一颗直播卫星“中星九号”, 当月开通了CMMB业务;在奥运会期间, CMMB服务奥运取得了圆满成功。目前, 全国已有157座城市开通了CMMB业务, 拥有100万用户, 可接收到6~8套数字电视节目;据中广卫星移动广播有限公司估计, 到2009年年底, CMMB用户将会达到1 000万, 2010年底, CMMB用户规模达到5 000万。

2 全媒体发展的未来趋势

综合分析我国传媒业的全媒体发展经验, 参考国外媒体的先进做法, 我们认为, 全媒体发展未来将呈现出以下趋势:

2.1 互联网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 互联网的影响力日益提升, 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在世界范围来看, 据统计, 2008年底全球网民数量已经从2000年的3.6亿增加到15.82亿, 增长了338.10%;全球互联网平均普及率为23.6%, 其中北美的普及率高达73.10%。2009年2月的调查统计显示, 全球共有网站2.16亿个, 比2000年增加了约10倍。

在我国,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调查统计, 中国网民数量一直呈高速增长态势。2008年底,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 超过美国而位居世界第一,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 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网站数量增长也很迅猛, 尤其是过去两年, 由于以博客为代表的Web2.0技术的发展, 降低了网站建设的门槛, 网站数量近乎翻番。2008年底, 中国的网站数, 即域名注册者在中国境内的网站数 (包括在境内接入和境外接入) 达到287.8万个, 较2007年增长91.4%。

互联网的应用也出现了许多新变化, 呈现出“媒介化”的特点。无论是传统纸媒搞报网融合, 还是传统电视媒体发展网络电视, 都把互联网作为一个信息传播与内容服务的平台。在媒体机构内部的流程造和资源整合中, 互联网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此外, 互联网本身就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表现形态, 又具有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等先天优势, 因此, 在全媒体发展中已经并将继续处于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

2.2 数字视频新媒体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 数字视频时代的到来已经是大势所趋。传统媒体向新媒体拓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包括网络视频、数字电视、手机电视、户外显示屏在内的各种视频媒体。数字视频新媒体将成为未来多媒体发展的一个亮点, 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空间。

以杭州华数数字电视有限公司为例, 它是杭州市数字电视发展的运营主体, 以数字电视发展为切入点, 实现推进全省数字电视发展, 向无线、移动电视和信息化应用转型。华数公司研发的新一代数字机顶盒, 可以提供包括电视投票、C2C的互动节目点播、多人参与交互式游戏、电视抓取搜索等多项服务, 这些服务都强调了使用者的参与性和交互性。通过华数数字电视平台演示可以看到, 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被拆条处理供观众按条收看, 到高清电影免费或付费点播, 再到每天四五万人同时在线打麻将, 电视的功能已大大超出“收看节目”。特别是其互动电视提供了近70档全国知名新闻栏目的时事点播服务, 在“新闻天天看”板块中, 用户可以点击收看上线栏目30天内的节目。

华数只是数字视频媒体发展的一个缩影, 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视频内容的集成和细分, 更在于受众的参与和互动, 在于多媒体内容在视频终端的多样化呈现, 在于一种崭新的媒体运营方式的有益尝试。未来, 视频新媒体的发展将催生更多的内容提供方式和信息服务形式变革, 带动整个传媒业的多媒体发展进程。

2.3 媒介融合由浅入深, 从“物理变化”趋向“化学变化”

未来的媒介融合趋势中, 信息传播活动将受到全方位的影响, 由此带来的也将是根本性的变革:注重多种传播手段并列应用的多媒体新闻将发展为多种媒体有机集合的融合新闻;各种媒体机构的简单叠加、组合将发展为真正的有利于融合媒介运作的新型机构组织;“全副武装”的“背包记者”或称全媒体记者将与细分专业记者分工合作;媒介机构也将在新的市场格局中寻找自身新的定位和业务模式, 构建适应多媒体需要的产品体系和传播平台;媒介融合一定离不开受众的互动和参与, 或者, 受众本身就是传播者之一。

以美国最大的报业集团甘奈特集团为例, 2006年, 其首席执行官Craig Dubow就宣布, 集团旗下所有的报纸都将设立崭新的“信息中心”, 全面取代已有的新闻编辑室, 让原先的报纸读者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通过任何平台接收新闻和信息。信息中心分为七个功能部:数字部 (以数据库为基础快速搜集新闻和信息) 、公共服务部 (媒介监督) 、社区对话部 (原评论专栏的延伸, 帮助实现传-受交流和受-受交流) 、本地新闻部、内容定制部 (为小众市场定制专门信息) 、数据部 (发布生活类“有用”信息) 以及多媒体内容制作部。这一改革主要有四个目的:一是进一步突出本地新闻和信息优先于全国和国际新闻信息的地位;二是发表更多的由受众贡献的内容;三是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跨平台更新和发布新闻和信息;四是在与受众的互动中进一步发挥他们的舆论监督作用。

2.4 随着全媒体进程的不断发展, 在融合的同时, 各种媒介形态、终端及其生产也更加专业、细分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浦尔 (Ithiel de Sola Pool) 曾经指出:“分化与融合是同一现象的两面。”随着全媒体发展的推进, 未来更需要关注的可能是与“合”伴生的“分”。

一方面表现在媒介形态的分化。中国人民大学彭兰教授认为, 传媒渠道的丰富带来了传统形态的分化, 过去单一的印刷报纸已经分化成了印刷报纸、手机报纸、数字报纸等多种产品形态。广播电视也同样, 分化成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更丰富的产品形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技术本身的分化, 过去互联网内容主要是通过万维网技术来支持, 现在有了RSS、Widget, 信息分化的渠道也变得更加丰富。

媒体终端的多样化也带来了传播网络的分化。手机媒体、电子阅读器、网络电视、数字电视等, 依赖不同的传输网络。在我国, 3G通讯网络和CMMB广电网络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当中, 各种传播网络之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另一方面是媒介生产流程的专业化细分。在媒介融合时代, 产品构成更复杂, 产业流程更复杂, 技术难度不断增加, 传统媒体面对这些技术往往力不从心, 因此, 由于生产复杂度的提高, 更有可能导致产业流程的专业分工和再造, 出现信息的包装及平台提供者走向专业化的趋向。现在, 在数字报纸、电子杂志、手机媒体领域, 专业化的趋向已经显现。

3 全媒体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全媒体的顺利发展与政策支持和管控工作密切相关, 但在我国现实条件下, 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障碍。

1) 传统媒介管理方式的“条块分割”现象严重, 产业壁垒难以打破, 阻碍了全媒体发展。

全媒体的快速发展对媒体管理和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围绕媒介发展的宣传和推动, 我国政府已制定、颁布了大量行政规章制度与管理办法, 但长期以来, 靠“人治”比较多, 业界的实践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同时由于历史形成的行业业态壁垒和行政部门区划原因, 传统媒体在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的既得利益起点不同, 报纸、广电、网络各自为阵, 受到条块分割、多头多部门管理等体制的严重束缚, 管理效率低下, 责任不明确等问题在新媒体冲击下显得更加突出。

对此,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形象地比喻说, 我国文化、新闻、传播行业的“婆婆”很多, 比如网吧归文化部管、互联网归国务院新闻办管、手机移动互联网归工业与信息化部管, 等等。但是“婆婆”越多越没有办法做事, 而且把事情搞得非常复杂, 因为每位“婆婆”都有自己的利益, 于是做“媳妇”的就特别累。

在全媒体的实践过程中, 媒介融合必然会兼容多种媒体内容、横跨多种媒介渠道, 相应会受到来自电信、广电、文化、新闻出版等部门的共同监管, 行业之间的利益纷争、媒介规制的分立与交错就会成为全媒体发展的绊脚石。以成都传媒集团为例, 2006年11月组建集团后, 报业集团和广播电视台依然保留牌子, 对接行业管理部门;市管干部由市委组织部管, 其余干部由集团党委管理;新闻导向由市委宣传部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由市国资委管;广电局和新闻出版局对其进行行业管理。合并之后, 原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和原成都广播电视台仅仅是合署办公。事实上, 早在成都市委决定成立成都传媒集团之前, 成都日报报业集团早已经开始了业务拓展和资本扩张, 试图同优质的广电媒体资源进行深度合作, 但二者之间却存在较为严重的行政界限和行业壁垒。

此外, 这种多头管理的混乱现象背后还有对监管对象基本概念界定不清的问题, 也使得实际操作中出现不少问题。

2) 现行的媒介管理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系统管理缺位, 全媒

体发展缺少应有的制度环境, 因此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无论是发展全媒体, 或是促进媒介融合发展, 都涉及到三个主体, 一是政府, 二是媒介机构, 三是用户 (或市场) , 三者中作用最大的是政府, 政府应该扮演行业发展的推动者、制度规范的制定者等角色。但从现阶段来看, 以上三者关系不顺, 特别是政府在全媒体发展和媒介融合中的应变能力和作用还比较滞后。这使得整个体系中出现了一些矛盾和不适应:首先, 行业的发展落后于百姓的需要, 百姓现阶段的需要尚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 因此对内容提供商多有抱怨。但同时, 媒介机构、信息服务企业也有需求亟待满足, 在数字化浪潮当中, 不管是电视、报纸还是其他媒体, 都希望能够利用这次机会进入其他媒介领域, 进行所谓的融合, 发展多媒体业务。但面对现实当中的壁垒, 政府政策发挥的推动作用不够。

从目前我国的媒介管理法律规制环境看, 也有一些较明显的问题:

首先是新媒体基本法理环境不健全、责任界定混乱, 造成管理上的缺位。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在媒体融合时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要解决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离不开法律制度的保障。然而目前, 新媒体环境中的法律规制尚未建构完全, 多数仅靠有关条例的约束, 监管过程中缺少法律依据。尽管《物权法》、《民商法》、《电子信息法》乃至《宪法》中的言论自由等基础性法律对新媒体的规制影响深刻, 但具体针对新媒体的法律规制存在先天缺失, 与行业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国电信法草案》、《广播电视法》等尚未出台。

除了先天法制环境的缺失, 现有法规、条例的不够完善也给新媒体监管带来了一定难度。这两年出台了不少由各政府部门单独制定法律法规, 针对性、操作性较强。也有些条例是很多部门联合出台的, 多是采用案例式的方法, 限制比较多, 基本规定都是不可做什么。因此, 应综合考虑社会的技术变革、经济建设、文化冲突等因素, 加快建立健全电子信息类的立法。

3) 国内的媒体产业价值链尚未完全形成, 适应全媒体发展的媒介基础环境尚处于酝酿之中。

在成为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的同时, 我国网络普及率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整体信息化水平仍然不高, 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之间, 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和渗透程度差异明显。

另外, 媒介行业的专业化、细分化程度也不高, 整体信息化水平不高。媒介发展的规律是先“合”再“分”, 而后又“合”, 都要经历“综合起步”“细分发展”的阶段, 再进行融合。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就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 但当前我国媒介在“细分发展”这一步都还不够成熟, 整个媒体行业的产业价值链没有完全建构, 完全的行业细分也还没有建立起来, 基本都是前店后厂式、集生产流通于一体的低水平分工的组织结构。比如广电行业, “制播分离”还很不充分。因此, “分”得不够, 谈“合”就会遇到很多问题。

4) 媒介内容产业发展缺乏活力, 存在信息闲置、浪费、创新不够等与全媒体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

全媒体发展过程中, 内容本身的生产、制作、管理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一是对内容缺乏有效整合, 没有形成统一的平台或者有机的链条, 内容生产商之间不能互通, 导致信息不能共融共享。全媒体环境下, 不同形态媒介的内容应当更加方便地实现相互嵌入, 并根据各个媒体的传播特点和受众的需求进行重组和分装, 市场中将出现更为多样化的版本和更为丰富的内容, 以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需求。

二是内容的规范化管理和版权保护问题, 这成为媒介融合、全媒体发展中不可回避的影响因素。现阶段, 网络广播电视为了弥补内容上的先天不足, 一般采用购买和用户上传的自制节目。但大部分自制视频节目的网友不具有专业制作资质, 也不太可能专门申请所谓的“许可证”, 这类内容监管不严可能会引发违规内容的泛滥, 给行业发展带来致命打击。

4 保障我国全媒体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媒介发展规律和现实需求看, 全媒体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趋势。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促进产业健康良性发展, 相关部门在制定新媒体和全媒体发展战略时, 需要针对现实状况中的障碍和桎梏做综合考虑、系统规划。

1) 从战略高度认识“全媒体”发展, 从政府层面制定长远发展规划。

如今, 发达国家普遍在进行全媒体、数字化媒体等方面的尝试, 倡导“access to all”, 即为所有人提供接入平台的信息传播理念。如英国正在大力推行“Digital Britain” (数字英国) 计划, 发展数字全平台上的“全业务”。为了保持英国在创新、投资和数字、通信领域的优势, 英国政府在2008年10月提出的一个行动计划, 设想使英国的每个居民都能接入到宽带网络。今年6月中旬, 英国政府又公布了《数字英国》 (Digital Britain) 白皮书, 为本国数字化通讯传播确定发展方向, 其中提出的政策建议也将影响今后BBC和其它公共传播服务的发展甚至生存。

考察发达国家的跨媒体、多媒体实践, 通常是三个步骤:第一阶段是制度设计, 首先从国家政府层面进行“务虚”, 提出一些发展规划、口号、理念;第二阶段是政策体系的制定, 提出具体操作步骤、制定相应的政策体系, 做出制度调整;第三阶段是业界实施, 在政府的理念、措施推动下, 由各个媒介机构和相关信息传播从业人员具体操作运营。经历了“制度设计—政策体系制定—行业运行”的过程之后, 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 业界就可以进行大幅度的操作, 发展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因此, 对全媒体发展的问题应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 依据全媒体发展趋势制定长远发展规划, 实现宏观管制, 而不仅仅是依靠从业人员微观层面的运营来推动。

2) 解决相关政府机构的整合问题, 提高管理效率。

促进媒体融合应在政府结构上下大力气整合, 建立统一的管理平台和制度, 从制度层面解决“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等现象。

在世界各国媒介融合形态演进的过程中, 建立专门的信息传播管制机构, 对通信、广播电视、互联网信息传播等业务进行统一管理成为发展方向。在美洲, 88%的国家建立了专门的电信管制机构。到2004年中期, 全球电信管制机构 (包括准独立的电信管制机构) 的数量已经增加到132家。如美国的联邦通信委员会 (FCC) 、英国通信管制局 (OFCOM) 等。

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已开始自下而上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 如将地市广电局、新闻出版局、文化局、体育局合并为“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局”。具体实施可能需要较长时间, 但相对统一的管理机构对保障全媒体发展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3) 制定指导全媒体、全业务的体系化配套政策, 为媒介融合的良性发展提供政策环境。

媒介的融合发展涉及到利益重新分配, 促使各种形态信息传播机构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自己的位置。在逐步深化改革、培育市场的过程中必然出现一系列问题, 如媒介之间如何相互进入?遇到利益冲突的时候如何处理?等等。有效的政策支持对多媒体业态的鼓励和激励作用将是非常明显的。

建议着重关注“两头”。即对前端的内容生产方面, 通过推动电视制播分离促进媒介内容生产制作社会化, 推动更多创新产品的出现;另外是对后端的媒介产品经营方面, 允许以多元化资本的准入给行业带来更多活力。

另外有三方面具体政策是至关重要的:一是促进内容生产的生机和活力, 可尝试在“管住”终端, 把握终审权和播出权的前提下, 适度放开制作权和流通权, 通过节目外购配额等制度, 鼓励制播分离, 解决全媒体平台上内容匮乏的问题。二是推进媒体机构的所有制和人事分配体制政策改革。我国传统的媒体组织结构问题比较突出, 比如管理层次多、运行效率低;用工来源和用工体制非常复杂等等, 这方面改革成本非常大, 涉及到的利益比较复杂, 需要配套政策的有力保障。三是适当放开投融资政策, 允许民营资本、外资进入。

国务院在2009年7月22日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充分表明国家对包括传媒在内的文化产业战略地位的高度重视。其中一些具体的政策显示了很大的开放度, 比如推动跨区域、跨媒体的联合重组, 在投资方向上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 这从政策层面对文化产业将是一次巨大的推动。

4) 媒介机构自身加强业务流程再造, 按全媒体发展规律构建一流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

一流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 (包括资源配置方式) 是国际级一流媒体进行信息产品生产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全媒体背景下, 传统的媒介形态、属性、种类分工方式已不适应发展需求, 需要按照业务流程来划分, 如将组织架构分为内容中心、渠道中心和营销中心, 实行全业务、全代理模式。

在广电领域, 制播分离等政策的推行是主要的改革方式。自2003年我国开始文化体制改革以来, 各地都在进行着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如北京电台在“制播分离”改革和可经营资产剥离转制中颇有成效, 北京电台依托各专业频率, 在全资公司北京广播公司旗下, 成立了7家控股公司, 产业运营布局基本形成;特别是成立了节目制作中心, “制播分离”改革步入了实质性阶段。北京电视台所属的京视传媒公司通过资本运作实现了对紫禁城影业公司的控股;依托动画频道成立了卡酷动画公司。中央电视台也通过新闻节目中心机构改革等举措对自身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进行一系列积极尝试。

5) 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媒体发展需要的新媒体监管模式。

网络在全媒体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如何善加利用、有效监管一直是世界各国的难题, 如美国是将中情系统介入进行监控, 英国采取实名制, 日本则采取内容分级制。在我国, 网络最初仅仅是作为一个海量资讯提供者出现, 对它的监管没有现在这么迫切和必要。但随着网络应用的迅猛发展, 网上舆论越来越多地干预到了时政和司法, 特别是在一些舆论监督和负面社会事件当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有时甚至超过电视报纸等传统主流媒体, 其中也出现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 影响到社会稳定甚至国家安全。这意味着相关的监管是非常必要的。

一是内容管理层面。从网络监管的尺度来看, 应当采取中间状态, 既不能强力干预, 违背网络开放自由的初衷;也不能一味崇尚个人自由, 放纵不管。首先应设立专门的机构, 日常由专人和安保力量有针对性地“盯”网, 发现疑点和苗头性的倾向。同时借鉴国外电影分级制度, 结合国外对网络视频内容的监管经验, 比如由政府主导对网络内容分级, 从内容接入上按类别设立技术屏障, 和用户实名制身份许可等结合, 从而实行常态化管理。

二是法律及政策规制层面。目前针对网络视频内容的具体监管标准还没出来, 因此业界的实际操作中也不好把关。建议从产业发展的整体利益出发, 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与产业政策, 使互联网业为社会发展、媒介融合做出积极贡献。

6) 加快数字版权制度的建立。

全媒体背景下, 规模化的内容产业化的信息应用上遭遇的最大问题就是版权保护问题, 版权是否能够得到合理的保护成为了内容产业能否得以发展的核心问题。

上一篇:综合国力下一篇:标准煤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