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新课程改革

2024-07-11

教师与新课程改革(精选12篇)

教师与新课程改革 第1篇

一、关键在于转变观念

新课改对广大教师和学生来说一切都是新的, “除旧布新”先从观念开始, “程门立雪”的故事传唱千古, “师道尊严”的思想深入人心, 过去教师高高在上, 掌握知识和技能, “传道授业解惑”, 教师永远是对的, 错的也只能是学生, 这些旧观念都需要改变。

1. 教师角色定位要准。新课改要求教师

做“平等的首席”, 做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策划者、服务者, 更要做过程的参与者。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 交流彼此的情感和态度, 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师生做心灵的沟通, 师生共识、共享、共进、共同民展, 教学相长。

2. 教师相信学生要真。“老师相信你能行”“老师相信你能做好”类似的评语肯定出

现在很多教师的口中, 但我们是否真正相信学生了呢?是否还在想老师每天苦口婆心, 谆谆教导, 手把手地教, 学生却无动于衷呢?是否真的放下架子让学生自己去学了呢?请松开我们对孩子“捆绑式”的爱吧!其实给孩子的主动性越多, 学生的向师性才会更强!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他倡导让学生去体验学习。所以教师要真正相信学生, 满足学生直接体验的需要, 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

3. 教师评价学生要实。水本无华, 相荡

乃成涟漪;石本无火, 对击始发灵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将给学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教师的评价要慎用、用好。“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而使用激励性评价就是新课程的重要标志之一, 但也要防止表扬形式化, 为了表扬而表扬等做法的出现。否则激

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

蹝模中“少, 量经常”和“过量对某些试”的模糊要求剂的加入量有, 糊能否正确理解这两个模糊用量蹞用张沈的接败的含的关义影键, 响对。, 实甚下验至面的是就结决中果定学有实化着验学实直成量军验中相关的实例做一些说明:不一、加入“少量”的例子模1量。酸.碱指示剂一般是有机弱酸碱指示剂的加入应少糊酸或有机弱碱, 它们在不同酸

碱性溶液中显示不同的颜色,

其实质是指示剂与酸碱发生了可逆的化学反应。如果指示剂加多了, 不但消耗了酸和碱, 对酸、碱性溶液还有稀释作用, 而且量多了颜色变化也不敏感, 尤其是进行酸碱中和滴定这样精确的定量实验时, 使实验的结果产生较大的误差, 所以加1~2滴就可以了。

2.为了对比苯和甲苯氧化的难易, 一般向盛有苯和甲苯的试管中分别滴加的酸性KMn O4溶液, 充分振荡试管后通过观察KMn O4溶液是否褪色来获取结论, 这时滴加的KMn O4溶液必须少量, 如果加多了, 造成KMn O4溶液过量, 在苯中固然看不到酸性KMn O4溶液褪色的现象, 但是在甲苯中也未必看到酸性KMn O4溶液褪色的现象。励流于形式, 久而久之, 学生对表扬漠视了, 水波不惊了。新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关注过程, 注重发展”教师在激励学生主动体验学习过程的同时, 也要注重学生间的差异, 鼓励、引导学生发展特长。

二、成效出于实践运用

“始于心动, 见于行动”。新课程改革业已开始, 新课程的理念也已深入人心, 要紧的是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 促使教师最大限度地发展, 广大教师要勤于学习, 努力钻研。教材编排体系变了, 教师要钻研教材, 读懂教材;课堂教学提出了三维目标, 教师要寻找适于自己的课堂模式;课时不变, 如何最大限度给予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时间和空间, 需要亲身体验。因此教师们要从理论学习到案例解析, 从审视别人到琢磨自己, 从全面涉猎到专题研究,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总结经验, 避免误区, 螺旋上升。

因此, 在进行该实验时, 应在盛有苯和甲苯的试管中逐滴轮流加入酸性KMn O4溶液, 并激烈振荡试管。逐滴加入逐滴对比, 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3. 在进行乙醛银镜反应的实验中, 向银

氨溶液中加入乙醛要少量, 一到两滴就可以了。往往乙醛加多了, 由于乙醛的浓度太大, 会使这个反应的速率太快, 还原出来的银迅速聚集成小颗粒悬浮于溶液中, 使得溶液变黑, 而不能在试管内壁有序排列形成结构紧密光亮的银镜, 导致实验结果不理想。

4. 我们配制菲林试剂的时候, 在Na OH

溶液中只能加入少量的Cu SO4溶液, 其目的是使Na OH过量, 此时Cu2+以[Cu (OH) 4]2-的形式存在, 溶液呈绛蓝色, 用该试剂和醛类物质共热的时候才能看到砖红色Cu2O沉淀产生, 否则实验不能获得成功。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溶液的颜色判断Cu SO4溶液是否加多了。

二、加入“过量”的例子

1.在测定强酸强碱的中和热的实验中, 加入的酸或碱要稍许过量。这是因为, 中和热是酸和碱中和生成一摩尔水所产生的热量, 虽然说强酸强碱的中和是完全的, 事实上中和生成的水仍存在微弱的电离, 也就是说强酸强碱的中和反应也有微弱程度的可逆, 为了确保酸或碱完全中和生成一定量

三、理论升华, 注重教师反思

教师要有梦想, 要不断去寻找自己的价值。任何事情都不可一蹴而就, 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反思、研究和创新, 写教育日记是个反思的良好方式, 它能记录下活生生的教育故事, 让教师学得精彩, 做得精彩, 活得精彩。教师用亲身的行动去践行理论, 在实践反思中形成新的理论, 再去指导新的实践, 循环往复, 螺旋上升, 做专家型的教师。

新课改来了, 让我们借助新课改的春风勇于改变职业生活方式, 直面“蜕变”, 拒绝平庸, 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实现由“一辈子做教师”向“一辈子学做教师”的转变, 脱离以往“混”的教育生活方式, 重塑教育尊严吧!

的水, 其中一种试剂要稍许过量, 这样的结果误差才小。

2. 苯酚溶液与溴水反应实验中, 在稀苯

酚溶液中, 滴加的浓溴水要过量, 其目的是使苯酚完全反应。如果苯酚溶液太浓, 溴水又加少了, 造成苯酚过量, 生成的三溴苯酚虽然不溶解于水, 但能溶解于过量的苯酚溶液中, 就看不到白色沉淀。这个反应很灵敏, 可以用来检验苯酚的存在, 甚至10ppm的苯酚溶液也能检验出来, 因此不用担心苯酚溶液太稀。

3. 一些反应是连续多步的, 为了观察到

完整的实验现象, 不但要滴加过量的试剂, 而且要注意滴加的过程。这里的“过量”是指所加试剂不但要能满足第一步、第二步等反应的需要, 而是要能满足全部实验的需要。例如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是一个很简单的实验, 如果能观察到CO32-→HCO3-→CO2变化过程中的全部现象, 对我们理解电离和水解的原理是非常有意义的。要做好这一实验, 主要抓好三个环节, 一是碳酸钠溶液要浓、盐酸要稀。二是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盐酸要慢。三是在滴加盐酸的过程中要不停地振荡。我们就会看到滴加开始时并没有气体产生, 在完成了CO32-→HCO3-的反应过程后, 再继续滴加盐酸才看到有气体产生, 完成了HCO3-→CO2的反应过程。

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学习体会 第2篇

----------《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学习体会

亳州一中张素娟

细细读完《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掩卷沉思,课堂、课下的一些情形又重新浮现眼前。其中有快乐,感动,惊喜,也有尴尬,无奈与困惑。在教师责任心的驱使下,怀着对英语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和对学生的爱,我在浩瀚的因特网上搜寻,惊喜地打开了一些著名英语教育人士的博客,(如刘道义,包天仁等)。品读着这些语言教育大师的心声,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下面我将结合我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谈一些新课改体会,希望与大家共同交流学习。

目前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全国范围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从准备、启动到推进,经过两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正在稳步推进中。但是,随着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也暴露和反映出了一些困难和问题。,诸如关于教学观转变的问题、关于教学方法、方式改革的问题、关于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关于把握和钻研教学内容的问题等等。为了促进改革的深入开展 ,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我认为一线教师中关于新课改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问题一:怎么老是“新课改”,“新教材”,成天都是“新”?

自从我参加工作2000年到现在,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了,几乎年年我们都参加“新课程”培训。这几年的论文评选中,论文标题出现的频率最多的字眼就是“新课标下”、“新课标理念下”或“新课改下”。这几年改革幅度之大,程度之深,速度之快,使很多一线教师对课改认识不清,对教材分析不透从而导致了教学上的盲目性。为什么老是在改呢?

实际上,建国以来,我们已经进行了8次课改。目前课改正在调整和转变,正处在一个转折点和新的起点上,也可能还会进行下一次课改。这是很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唯物辩证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遵循否定之否定原理。如果每次课改都是成功的,那么我们还用课改8次么?改革创新是永恒的,是动态的。课程改革本身就是一个实践任务,我们以及课改专家也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都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问题二: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主义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突出对学生的语言技能和知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进行培养。一些教师对新课标、新教材的理解尚不到位,尤其是对新课标提出的各级目标的认识尚不足。还有个别教师,甚至个别还算比较年轻的教师,根本不理会新课改的事,而是仍然坚持按照自己的那老一套去教学生,好像新课程与他们无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者干脆考倚老卖老,或者说一套做一套,穿新写走老路。尤其是高三的老师,迫于高考的压力,为了给学生系统的复习基础知识。培养提高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经常不得不填鸭式的灌,搞书山题海战术打时间仗。很多学校都存在这种现象:高一高二轰轰烈烈搞课改。到了高三就完全变了样、新课程改革是社会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对新课标、新教材的理解与认识是实现新的教学

1理念、思想、方法和目标的基础。教师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并积极投身到课改的实践中来。

问题三:极左冒进,闻风而动的盲目追随和形式主义

由于缺乏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改革的理念追求 ,教育实践界存在着闻风而动的盲目追随和形式主义 ,现在有的课堂活动看起来花样形式较多,但是与教学内容的关联处理显得很生硬,有串联活动之嫌,使用的结果可能冲淡主题,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会使课堂管理失控,给一些顽皮学生提供“玩”的机会。

教学内容与活动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更好的实现课程目标,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动”来达到“学”,是“动”中“学”,而不是为了“动”而“动”,为“学”而“学”,所以,课堂不应是活动串联起来的游戏,而是内容和的有机结合。

问题四:科研与实践教学的脱节

新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有的教师,迫于学校压力或只是为了评职称的需要,不得不应付几篇“论文”。自己在论文中写的什么,有什么新的教育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更谈不上运用。而有些认真搞科研的教师,科研成果累累,讲起理论滔滔不绝,但真正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却不多。

新课改中必须注意的几点

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所有英语教育界人士,尤其是一线英语教师和教研员,都必须坚持不懈的更加深入全面的推进新课改。但是,绝对不能盲目。我们尤其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认清几组关系:

外语教学中存在许许多多的矛盾,诸如: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应用、知识与能力、结构与功能,还有思想教育与语言教学、读写与听说、母语与目的语、机械操练与交际性练习、准确性与流利性等等。如何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是我们这些外语教育工作者经常面临的挑战。新课程改革与高考-------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新课程体系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出发点,它的出台大大地改变了英语的教学,它在课程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革,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此次英语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以往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这似乎与高考要求的“掌握基础知识(词汇,语法,句型),培养基本技能”有一些矛盾。过去,很多高中教师尤其是高三教师,为了应对学生高考的需要,会花大量的时间讲解词汇运法,语法规则,通过题海战术的训练,着重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应试技能,以帮助他们应付高考。而现在,按照高中新课标的要求,不能再搞“题海战术”,不少教师和家长都为学生的高考成绩担忧。

我们认为,这种担忧是可以理解的。近两年来,由于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标的试行和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推动,英语高考无论从形式和内容上都在进行改革。但是,必须看到,高考的体制和内容还没有能够完全按照高中课标所提出的“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的要求来彻底改革,在这种现状下,高三的教师,在继续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在课堂教学和课下作业中帮助学生为高考作一定的准备,不仅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也是有益的。从理想的角度来说,真正掌握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力和基础语法知识)的高中学生,应当是任何类型和内容的考试都不怕,都能考高分。应当看到,“高分低能”的情况已在大大改变,“高分高能”的学生在日益增多。广大教师应当看到,高中英语课改和高考改革是一统一的系统工程,应试能力也是个人素质的一部分。只要我们坚持高中英语新课程提出的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能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必然能得到提高,因此,新课程与考试是不矛盾的,同时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行也必将伴随着考试体制的日趋合理科学完善。英语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重基础还是重应用。

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买你对的还有知识和能力这一对矛盾。以往英语教学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勿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但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能仅仅知道英语的知识,而是培养口头和笔头运用语言进行实际交际的能力。因此新课程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倡导体验、实践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就简而言之,新课改要求重点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那么,要“能力”就不要“基础”了吗?

刘道义的恩师,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国家语委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语言学会会长、叶圣陶研究会会长张志公先生曾强调,“考虑英语教学和教材中的任何问题,必须充分重视中学生在母语环境中学习外语往往不安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单纯模仿,而希望知道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的道理。中学英语教学和教材中要教点有关的知识,可是,绝对不应贪多求全、繁琐艰深,学了又用不上。.学习语言是能力的培养、训练”从张老的话中,我们可以很明确的看出,第一,英语学习的本质和最终目标就是培养训练语言能力。因此学生所学,教师所教必须有实用价值,以应用为目标。第二,在汉语环境下学英语的中学生,必须探索“所以然”,也即教师必须讲解教授基本的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句型)。毕竟,词汇语法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更是各种语言能力的基础。只不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按张老所说,“所教的语言知识“精要、好懂、管用。”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传统观点与现代理念;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从“传统”到“现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之间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不是对立的关系而应该互相补充相辅相成。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两者个各有优缺,传统的五步教学法更有利于学生对基础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的积累。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及“任务型教学法”“合作学习”更注重对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培养。志公先生谈到教学方法时,他强调,不要搞一律化。他说:“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目的,各自需要最适合它的办法。”“对于方法,不要绝对化,某种方法一定好,某种方法一定不行。”所以,我们要善于把传统的和现代的相结合。

很多现代教育理念及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我们对国外的各种各样的理念、思想、教法、模式等一定要懂得学习和借鉴,不能一律排斥。有的可以拿来就用,但不能搞简单的拿来主义。而对于我们自己传统的教学理念也不能够全盘否定。不能把老祖宗的东西都丢掉不要,认为传统的就是旧的坏的。这是完全错误的。现在很多国家正在研究中国的教育,包括外语教育。国外很多国家都认为中国传统的、这种以理解记忆为主和认知为主的教育是值得他们学习借鉴的,并且认为我们的教法和理念比他们的更加有效,比他们的强调“知识的‘个人主义’”要好。老外尚且认同我们的传统,那我们国人就更应该对其充分利用了。

二 重新整合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材的弹性。新棵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可以适当的删减或补充教材的内容,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调整教学的顺序。教师应该明确,以前的教学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现在新课标的要求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前者是我把知识给你,你来学,来接受,后者

是教师想出一些尽可能适合学生的办法让学生掌握知识,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反映在教材的处理上,前者给了你纲,给了你教学全部内容,你可以将教材用够,剥烂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后者给你的教材仅是一个适应于教学的一般性材料,教师需要精细加工。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在诸如教育资源,学生生源、师资水平,英语教育现状也是不平衡的,所以教材不强求一律,各校可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根据各自的条件选用教材或者在教材选定后根据各种因素增添和删减某些材料。一句话,弹性的使用教材,这样就使教材具有了开放性,而不是原来的封闭形式了。

另外,旧教材相比,新教材话题涉及内容广泛新颖,贴近生活,除了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外,更具有开放性和可持续性。课程内容更丰富,结构更灵活,给予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机会。

总之,新教材给教师和不同层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十分广阔的活动空间,它给了我们一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因地制宜”的自由度。

三 恰当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做到灵活多变

新课程改革强调发现学习、研究学习、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方法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因此,我们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合作学习”“任务型教学”风靡一时。殊不知,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其的局限。

比如,在实施任务型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语言形式,追求任务的真实情境,急于实现功能。这种情况常发生在公开课上,为了展现学生在任务型活动中创造性的使用语言,教师在课堂上不敢讲授语言点,取消了呈现语言(词汇、句型等)的步骤,似乎学生不教不学便会了。其实,这里有虚假的成分,可能前一节课处理过语言,甚至是事先上过的课。否则,便可发现课上的活动开展困难,或许有少数尖子学生撑门面,或许热闹,但语言质量较差,错误甚多。而且,教师对学生小组活动中的问题不加批评;对学生普遍存在的语言错误不予纠正,听之任之。这样,因为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而不敢提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就自然出现了语言准确性差、基础不扎实等问题。

再比如,有些英语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往往只注意了形式而忽略了实质,有些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一些易见问题。学生围坐一起,言论纷纷,场面看似热闹,可交流时却是千篇一律,照本宣科,缺乏自己的独特见解。还有一种情况,教材上的讨论材料有的太晦涩,范围太大,有些老师不加选择就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结果,大部分学生抓耳挠腮,“智穷力竭”,场面尴尬,浪费时间。此外,还有分组欠科学,时机不当,时间不足。评价不全面等问题。

还有多媒体教学。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教学内容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但绝对不能滥用,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我们一线教师一定要从实际需要出发,按照不同的课型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传统的如“五步教学法”“四位一体法”等和现代的),并对它们进行有机组合。只有这样,英语课堂效率才会达到最高。

四 以学生为主体,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教学过程中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学生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标目标要求的最重要的主体。二是教师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课标目标要求的必不可少的外在因素。只有教师才能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在这条路上要不断给学生提供各种指导和帮助,时刻准备纠正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既然如此,教师就应该具备包括吸收新思想、先进教学理念、先进教法的能力,具有深厚而宽广的专业知识底蕴为学生这个教学主体走向成功提供各种帮助。如果简单强调学生为主体而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发挥的主要作用,就会出现不利于教学的结果。例如,教师一讲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作用似乎就不好体现,课不敢讲了,进而是大量无目的的活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是必要的,但学生的活

动不能是无序、无目的的活动。教师驾驭课堂不是不让学生动,而是要让学生在实现课标的各级目标的方案中活动,使他们的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合作精神、学习策略等目标得到实践和增长。

同时我们要注重培养“朋友式”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平时要时时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有积极的情态,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刻板的情态,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还会影响其它发展。情态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我们必须做到: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把英语教学与情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关注学习有困难的或性格内向的学习,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五 科研一定要与实践结合“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并充实理论。”这话说了几十年了,但真正身体力行的人不太多。张志公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有忽视理论的倾向,也有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专家们坐在研究室里研究理论,教师们站在课堂里教学,„两者不相见,宛如参与商‟。”他希望专家和第一线上的教师通力合作。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在“象牙塔”里凭理论书籍和资料是研究不出成果来的,而 “教师的经验、甘苦是研究问题的最必要的材料。”

我们身为一线教师,教学实践中会碰在很多问题,会有很多体验。按理说,一线教师搞科研是最有条件,最有权力,最容易出成果的,因为我们基地,有对象,有实践。但事实上,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有些由于忙于搞科研而教学成绩平平,有些则因为忙于教学而无暇顾及科研,而真正能把科研与教学两者兼顾并有机融合的为数却不多。科研脱离了实践,无异于纸上谈兵,毫无意义;实践没有了理论的指导,就很容易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因此,我呼吁,广大教育同仁们,我们一定要努力,要么做科研型的教学能手,要么做实践性的科研专家。

六 加强专业学习,提高自身修养

教师是实施《英语课程标准》的主导者和执行者,因此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要有职业上的危机感:新时代的老师难当,新课改要求之下的老师更难当。新课程改革正如一股巨浪向我们扑来。现在使用英语新教材色彩斑斓,包罗万象,与其说是教科书,不如说是“杂志”。这样的教材要求老师们自身具备很高的素质。面对这样的新教材,教师们普遍感到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需要。

首先,我们英语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比如:教师必须准确把握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特别是要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与学生观、调整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灵活处理教材等,否则,根本就用不好新教材或只能“穿新鞋,走老路”。其次,教师必须自觉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最大限度地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同时,还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自己的继续学习和实际教学之中灵活地加以运用。此外,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英语教学的艺术性首先是教师的形象和活动对学生的感染和感动。英语教师的艺术修养,如声音笑貌和言行等的表现,都对学生有艺术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自身的创造素质与新课程评价 第3篇

关键词:创造素质;发展性评价;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所谓教师的创造素质,即:

1.创新意识

即人脑在不断运动变化中的客观事物的刺激下,自觉产生积极改变客观事物现状的创造思想和欲望,是一种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

2.创新精神

即创造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的自信心、坚持力、探索精神和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的品质,是创造力的原动力,决定了人们对创造寄予无限的希望。

3.创新能力

即教师解决教育教学课题的求异性、新颖性和高效性,它是各种能力的复合体。

教师创造素质的形成,会使教师十分看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与培养,是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评价学生的基础。

在信息时代,教师必须善于发现、收集、筛选、整合信息,并培养学生收集、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特别是要善于把握各学科中有联系、有价值的信息,促进课程综合化;要善于从诸多信息中筛选出有创新价值的信息,进行整合,替代那些重复演练的内容,加强有效教育的力度,而这些需在教师新的评价理念的支持下进行。

发展性评价是注重过程的。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过程。发展性评价强调收集并保存表明学生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给予学生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发展性评价关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学生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差异,还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的不同特点。这使得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速度和轨迹不同,发展的目标也具有一定的个体性。发展性评价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为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發展性评价提倡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订,在评价资料的收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使得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

总之,教师自身的创造素质与教师发展性评价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

[2]刘大春,熊生贵,刘益民.评好课:新理念新方法[M].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04-01.

[3]刘芳.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中国和平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团结中学)

高中音乐教师与新课程 第4篇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当学生对某一领域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 才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和了解, 产生学习的动机, 我们才能引导学生轻松地走进音乐的圣殿, 去感受美妙的音乐, 资料表明, 音乐教学中存在“学生大多喜欢音乐, 却不是很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究其原因, 以前老的教学都是把乐理知识及发音等看的过重, 然而正是这些专业性很强的要求, 导致学生对音乐课厌而畏之, 缺乏学习兴趣。所以要鼓励学生自己提出希望“高中音乐”课该怎么上等问题。。学生有新世纪的时代感, 他们更渴望的是生活中离人们最近, 体现人们真情的音乐。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在音乐课上把一些比较好的流行音乐拿出来, 了解作品及歌手的背景等。此外, 学生往往会对一些美丽的图片或视频资料比较感兴趣, 所以在课上尽量找配以画面的音乐或资料, 对学生的视觉进行强烈的刺激, 同时配以绘声绘色的故事描述, 将学生的听觉充分调动起来。音乐作为一们特殊的学科, 在课上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 起到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这样能使学生的兴趣被点燃, 课堂气氛得到活跃。

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发挥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理念认为, 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 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而是学习的伙伴, 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 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三个教学因素中, 如果缺乏师生的情感交流, 音乐课教学就会是内容贫乏, 色彩苍白的花架子, 是没有灵魂的空壳子, 既站不起来, 又深入不下去。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 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新课改后的课堂, 要以学生为本, 把课堂还给学生。对于音乐教学来说, 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真正成为了音乐实践活动的主人。如果音乐教学的形式和方法照样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那么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可能得到保证, 音乐教学就不可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 就不可能使学生真正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和成功的满足。因此, 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音乐的机会, 真正成为音乐教学活动的主人。所以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例如:在教学欣赏《动物狂欢节》时, 首先让学生在聆听音乐后自己说出这个音乐是哪种动物的音乐, 并说出理由。学生听后, 学生们说出了好几种动物来, 理由也很充足, 这时教师要给予表扬, 并夸奖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然后和学生一样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并请学生也对我的看法作出评价, 最后才通过讲解的形式告诉他们这是什么动物, 这样学生在聆听音乐时就变的非常主动, 仔细, 表现的非常积极,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师生间的对话就变的民主、平等了。

三、提高自身素质, 完善知识结构

高中音乐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很广, 上至天文地理, 下至市井民俗, 古今中外无不涉及。因此, 作为音乐老师要努力使自己博学多才, 博览群书, 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同时还要关注生活、体验生活, 把生活的源头引进课堂。例如在课堂上介绍一作品时可以介绍些和音乐相关的历史背景等知识, 这样学生就会带着故事去听音乐, 理解音乐, 不至于觉得音乐枯燥乏味了;流行音乐强劲的节奏和日新月异的变化, 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 如果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能植根教材, 加入一点流行音乐的元素, 让学生感受那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完美结合, 感受那广场音乐、网络音乐等对心灵的震撼, 相信没有学生不喜欢这样的音乐课。

另外, 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就是教学内容模块的设置, 设计了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与戏剧表演、音乐与舞蹈、创作六个模块, 这都对音乐老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要求音乐教师要不断的充电, 不断的创新, 坚持“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想, 关注自己知识的更新和专业水平的提升, 进修培训, 主动去学习, 不断的总结, 在总结中反思, 在反思中提高。要克服同行少, 交流不便等不利因素, 善于运用网络、录像、同行观摩研讨的机会, 积累经验。这样, 才能成为多面手, 适应新课程的导航者角色。

二、开展丰富的综合艺术实践活动

音乐学习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沟通渠道, 找到了交往机会, 音乐课上有很多机会可以为他们创设这些群体性活动如:齐唱、合唱、重唱、歌舞表演、话剧的表演、即兴创作、分小组讨论、知识竞赛、小型音乐剧、戏剧小品、配乐朗诵等;课外活动也可以开展歌咏比赛、文艺汇演、音乐讲座、合唱队、舞蹈队、乐队、话剧编演团等等一切可以因地制宜的各种活动项目。相信学生通过参加这样的以音乐为纽带的人际交流活动, 在这种美的氛围中, 在这种需要默契配合的关系中, 他们肯定会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 进而加深学生对音乐艺术及其形式美、艺术美、社会美的认知和感悟。

总之, 现代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教师应有高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加紧学习, 从今天做起。我相信, 只有不断去努力探讨新的教学方法, 不断去贴近生活, 体验生活, 提高自身素质, 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适应新课程。

摘要:音乐教学, 在听觉、感觉、联想、想象、表现、创造等方面, 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音乐教学的创新是一种演变和渐进的过程。

浅谈教师行为与新课改 第5篇

山东省枣庄市师范附小

黄洁成走进新课程,进行新课改,新课改能否成功,关键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在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激发者、辅导者、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为了贯彻落实新课改的精神,下面谈谈我们的认识。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多给学生一些尊重和赞赏,是搞好新课改的前提。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尤其要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即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批评学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在新课改中,只有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多给学生尊重和赞赏,才能搞好新课改。

二、建构新型的教学关系,多给学生一些帮助和引导,是搞好新课改的关键。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教学过程不是教师的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师生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由原来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只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帮助和引导:即: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醒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在新课改中,只有建构新型的教学关系,教师多给学生帮助和引导,才能搞好新课改。

三、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是搞好新课改的保证。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对象,对自己职业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反思要按照进程,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在教学后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只有形成教学反思的习惯,搞好课改才能有保证。

总之,只有教师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新课改的精神才能落实,课堂教学才能获取成功!

参考文献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联系:山东省枣庄市师范附小

黄洁成 邮编

277300

与新课程共成长 第6篇

一、向教材学习.傲教材的研读者和研发者

从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虽然各试验区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尽相同,但是这些新教材都有其共同特点:更加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呈现的数学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同时,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学生乐于接触的、有数学价值的题材作为问题情境的内容。教材的编排理念就是要求教师深入分析教材、不唯教材,重视学生已有经验,创设有情趣的问题情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用活。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再通过学习阅读材料,深刻地理解了比的实际意义,体验了学习比的必要性,增强了其学习兴趣。

二、向学生学习,做学生的引领者和分享者

众所周知,新课程环境下的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更加广泛和丰富,他们的思维活跃,获取知识的欲望和自我表现的欲望同样强烈。但是,另一方面,尤其是农村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情感的缺失和隔代沟通难、教育监管不到位等消极因素给学生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如何在这种特定环境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放下架子,走进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真切需求和真实感受,既面向全体,又尊重个体,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得到发展。

1.关爱特殊学生,使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

对特殊学生而言,他们的许多方面与其他学生都有明显的距离,因此,在许多场合都显得自卑和敏感。针对他们的教育,究竟是发展他们的智力、提高学习成绩,还是让他们拥有健康的思想和健全的人格?我一直都比较困惑。在一次班级的歌唱比赛后,我对她才有了清楚的认识。有这样一名学生,学习水平确实明显滞后,但却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并且劳动积极,班上有什么活动,她都积极报名参加。在班级合唱排练时,她哭着来告诉我:其他同学不让她参加,说她唱歌不好听。安抚好其他学生后,这名学生又回到了队伍中,看到她开心的样子,谁说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呢?这件事使我感触很多:对这样的学生,我真正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感受了吗?对他们的成长给予了多少帮助呢?……我应该感谢这位学生,是她让我明白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真理:任何一位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都有其独特的需求和体验。

2.指导学习方法,分享他们个性化的建构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应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知识,不如教会学习”。这些言论都强调了一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如质疑的方法、预习的方法、整理与复习的方法等等。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每个单元的新课学习结束后,我都要求他们自主进行整理,并交回来检查。对完成较好的给予肯定表扬,不够好的提出改进建议。逐渐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改进,对所学知识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建构。有一位学生在学习了圆这一单元后,作了如上图的整理。在课堂上,我请这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她说:本单元有三个知识块,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就好像三颗珍珠分布在圆上,我之所以把圆周率放在圆心的位置,是觉得它非常重要。因为圆的周长和面积都需要它的参与,再加之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圆周率的研究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带头给这名学生鼓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都投以钦佩的目光。在这幅作品中,不仅仅体现了学生自己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独特理解,而且用特殊的数学符号展现了自己的建构,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三、向自己学习。在反思总结中不断成长

一名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少不了领导的帮扶和其他教师的引领,但更不可缺的是自己经验的积累,因为这些东西才是自己身体力行、亲自体验过的,才是能真正融入自身条件性知识体系的东西。

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总是坚持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发现问题,并思考再教此课或此类型的课该怎样改进。例如,初次教学《分数混合运算》时,我按照如下流程教学:学生做2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题目,说说运算顺序一教师抛出分数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完全相同)一出示例题,学生独作,集体订正一学生练习一总结全课。虽然课堂教学环节还是比较完整,进行得也比较流畅,但是我总感觉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缺少生气。课后我认真反思了这节课的教学。认为存在以下问题需要改进:①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比较表面,不够深入。关于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是教师推出的结论,学生没有经历探究的过程,也就没有真切的体验,对运算顺序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比较肤浅。事后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就汪明了这一点。②学生的活动量少,形式单一,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整堂课中几乎就是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练习—集体订正这样一种单向的师生交流,缺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并且练习没有层次性,形式变化不大。③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个别学生的关注指导不到位。由于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因此课堂上平淡、冷清就可想而知了。加之课前对学情的分析不够,不清楚学生存在哪些学习困难,也不清楚哪些学生存在学习困难,因此导致教学中失去了针对性,缺少了对个别学生的指导。一位数学专家曾淡到一堂好课的标准:教学共赢,思维共振,情感共鸣,个性共扬。简单、精炼的16个字突出说明了教师要把知识的传授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把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情感体验作为教学的追求,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基于以上思考,我觉得应该在两个方面做如此改进:①让学生主动去获取运算顺序,体验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增强学习兴趣;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当加大活动量。

谈初中数学教师怎样与新课程同行 第7篇

一、教学目标是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教学目标不仅是一节课要完成的教学内容,也是执教者教学思想方法的集中体现.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纲, 纲举目张, 这是我每节课都要反复推敲的主要环节. 三维教学目标是目前比较时髦的提法,但每一节课、每一种课型不一定都有恰如其分的三维目标,如果不仔细推敲,就像给学生写评语,往往会流于形式,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常常从细节着手,比如在讲授扇形统计图时,我设计了两个例子:

(1)用扇形统计图表示七、八、九年级学生骑自行车上学情况,在夯实扇形统计图的画法知识点之后,提出为什么七年级学生骑自行车上学的比例较少呢? 因为国家规定只有年满12周岁的学生才能骑自行车,既进行了安全教育,又把国家对少年儿童的关心渗透在教学中.

(2) 展示空气成分扇形统计图 , 既让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表示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率的特点,又从氧气所占的比例启发学生要爱护大自然,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大特点. 但怎样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可谓众说纷纭. 有的教师用一节课只讲几分钟来体现, 有的用课堂问答式教学、十分热闹的场景来体现,有的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教法来体现, 这都是积极实践新课改的好形式. 我觉得数学课堂教学要上出数学的味来,数学课堂的活跃应主要体现在学生思维的活跃上,教学中应力求“神”而不是“形”,教学方法应由教学内容来决定. 比如讲授“反证法”一节课,如果教师只讲几分钟,学生是很难理解的. 在教学中,我引用中国古代成语“道旁李苦”的故事,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反证法”的精致. 再如讲“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一节课,我在复习了用“在同一时刻,物高与影长的比值是定值”的方法测旗杆的长之后, 启发学生用类比的方法解决如何测量金字塔的高的问题,在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之后,又迅速拿出一只小口径花瓶,启发学生解决如何测花瓶内径的问题. 学生讨论积极,兴趣盎然,当最后让学生探究能用几种方法测量河宽时,学生不仅想到了书上例题中的方法, 还将它扩展为一般情况,令人惊奇的是有一名学生给出了我意料之外的解决方法,我体会到师生平等交流、合作探究的教法带来的喜悦.

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而是把学生当作发展中的人来看,引导学生掌握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 比如平行线的定义,没有多少探究的价值,还是直接传授的好,但有的知识需要活动,在活动中感悟才更亲切、更真实.

三、教学评价要突出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

三年前我参加了一届毕业生的十周年聚会, 那届学生基础很差. 有一名学生很动情地说:“王老师, 我们没给你丢人. ”之后,我不断地反思:我该怎样评价我的学生和我的教学呢?

这件事对我是一次震撼,从此我改变了十多年的“结果评价观”,我的眼中不再有差学生. 在教学上我不再贪自己做小结,而是多听听学生的声音,特别是基础不太好的学生的声音,我不仅仅听学生讲对知识要点的掌握情况,还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习的情况,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情感,只要这两点在正确的跑道上,夯实知识和技能的目标就不会太遥远. 在管理上,不管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是学习有点困难的学生,只要进步都会得到表扬, 只要努力就能得到帮助. 为了使更多的学生与学习、学校结下感情,得到正面的激励,我们设置了近20个表彰项目,进行多元评价,让每名学生在校求学的过程就是自身素质不断提升的过程.

四、作业的设置要体现以人为本

学生具有个性差异,在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形成方面千差万别,作业的设置采用传统的“一刀切”,就会使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丧失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勇气,造成恶性循环的局面.我采用“分层次、做精品”的方式设置作业,阻止学生成绩的分化,效果显著. 我考虑到学困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并不一 定差的特点,设置一定量的动手作业和实践活动,使一些学生找回学好数学的信心. 比如在研究性学习“废旧电池收集”一节课,从设计问卷、完善问卷、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完成实践报告等环节,我始终充当学生的助手,几位成绩不太好的学生组成的小组兴致高、态度认真,完成的实践报告丝毫也不逊色于成绩优秀的学生组成的小组. 这种活动也拉近了我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心理距离,提高了他们学数学的兴趣, 如马玉同学在其他各门学科成绩偏差的情况下,数学考了90分,被老师们称为“马玉现象”.

语文教师应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第8篇

一、德才兼备, 高尚的人格魅力

爱因斯坦认为, 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才和德。教师要塑造他人的灵魂, 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教师的人格——这是施教的关键。”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 也是进步、正义、文明的化身, 不仅要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去育人, 同时还要用自己高尚的品格去育人。俗话说: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 学生人格是教师人格的折光。因此, 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具备高尚的人格, 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在邪恶面前不怯懦, 在困难面前挺身而出, 同情弱者, 扶持落后者, 对进步热情洋溢, 对丑恶无情鞭挞, 那么, 学生会从教师身上感受到强烈的吸引力和信赖感, 由此会促使学生相信科学, 追求科学, 从而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

二、广博精深, 丰厚的文化底蕴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 教师的知识越深湛, 视野越宽广, 科学素养越全面, 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位教师, 而且是一位教育者。”知识是联结教师和学生的中介和纽带, 广博的知识积累既是教师自我完善的要素, 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强有力保证。

(1) 精深的语文专业知识。精深的语文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中的核心内容, 是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可以说语文教师对专业知识掌握越精深, 对教材理解越全面、越透彻, 处理问题才能越灵活, 越准确, 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边教边改、常教常新, 才能达成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

(2) 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当今社会, 中学生兴趣广泛, 求知欲旺盛, 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许多新鲜知识, 能够提出形形色色, 五花八门的问题, 而且有一定深度, 这就对教师的相关知识水平及文化科学素质提出了挑战。因此,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给学生的同时, 还要孜孜不倦地学习, 吸取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不断充实自己, 使自己成为知识的“百宝箱”, 需要点什么, 总能信手拈来, 运用自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 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三、与时俱进, 先进的教育理念

(1) 人本意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亦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 而是师生交流, 互动的天地, 教学不是为了控制学生, 而是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 教师首先应当准确定位, 从讲台走向学生, 与生为善, 以退求进, 以学论教, 以学定教。将课堂教学的视线集中到学生身上, 把课堂还给学生, 从“神坛”中走出来, 走到孩子们中间去, 与他们交流, 沟通, 倾听他们的心声, 融合到他们中间去, 创造出一个融洽、和谐的课堂。

(2) 民主意识。当代的学生知识面广, 个性也更突出, 老师应顺应时代与学生的特点, 做一名民主型的教师, 努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师生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富于爱心的交流, 并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在实施新课程中, 建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关键在于要宽容学生。宽容就是对学生的要求不要过死、过苛, 过于统一, 要给予学生更充分的自由, 允许并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宽容学生就是循循善诱, 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心灵上的“闪光点”;宽容能给学生以希望, 让学生在广阔天地自由飞翔。只有这样, 他们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张扬, 创造性才能获得更好地发挥。

(3) 研究意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实践者是教师, 因此, 研究语文教学如何改进, 语文教师责无旁贷。”新课程呼唤语文教师创造性进行教学。作为一个语文教师, 如果照搬教材教学, 让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缺乏研究教材、课标、学生、教法甚至学法的素质和能力, 这样的语文教学肯定是不受欢迎。创新必须是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的, 语文教师只有对教材、课标、学生、教法甚至学法有独到的研究, 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我们的语文课堂, 才能在教学中大胆创新, 走出一条极具个性化的语文教学之路。

(4) 资源意识。语文教学要落实新课程理念, 应该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生活有多丰富, 语文学习资源就有多丰富。语文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仅凭一本教案、一本教材、一支粉笔, 以封闭的课堂教学堵塞语文教学源头活水的教学模式。从课堂走向课外, 指导学生运用课内学习的知识和方法向课外延伸和扩展, 去广泛接触社会和生活, 从中吸取知识;同时, 善于把课外的资源引到课内来,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灵活掌握语文知识, 提高语文能力。

(5) 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强调大教育观, 即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 在大教育观的指导下, 实现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 构建开放创新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所有这些都要求语文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创新素养。具有创新素养的语文教师, 才能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培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意识, 鼓励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激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6) 情感意识。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列宁也说:“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 情感的感染力对人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 情感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地位。这不仅因为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感, 更是因为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个体——人。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情感, 用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 掀动其情感的涟漪, 才能深深地吸引学生, 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 从而唤起内心对美的追求。所以, 情感积极丰富的语文教师, 往往对学生形成一种牵引力, 强烈地吸引着学生, 使他自尊自爱, 自强自信, 并激起奋发向上的热情。

(7) 倾听意识。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乐于聆听, 善于欣赏,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远离武断的打断, 冷漠的评价, 成为学生的知己, 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只有我们的耐心倾听才可能于不经意间捕捉到学生思维的亮点, 引发学生思维的疑点, 机智地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使学生收获超值智慧的乐趣。同时我们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和能力, 一方面要求学生尊重别人的发言, 珍视别人的观点, 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听别人讲话时要用心, 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只要我们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 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才能早日来临。

(8) 合作意识。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 一个教师的能力再强, 精力再好, 都不可能穷尽其万一。而且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 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都决定了教师之间合作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都在呼唤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摈弃“文人相轻”的陋习, 学会和他人合作。新课程要求我们必须要以一种开放的心胸, 在不断“请进来”“走出去”的开放格局中培养自信, 锤炼自我, 彼此促进, 共同提升。

四、学无止境, 积极的进取精神

(1) 终身学习。《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每一个人必须终身继续不断地学习, 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21世纪要求人们学会生存, 要学会生存必须学会学习。陶行知先生也指出:“有些人一做了教师, 便专门教人而忘记自己也是一个永久不会毕业的学生。因此很容易停止长进, 甚而至于未老先衰。只有好学, 才是终身进步之保险, 也就是常青不老之保证。”一个优秀教师, 需要的是孜孜不倦、默默无闻的终生努力, 古语有云:“板凳要坐十年冷, 学问不做半点空”。当教师的尤其需要如此, 要耐得住寂寞, 守得住清贫, 不追求富贵名利, 不贪图安逸享乐, 坚守住自己的一方精神家园。教师要想取得深厚的素养, 渊博的知识, 就必须抓住每一个时机和场所向书本学习, 向实践学习, 向校内外老师学习、向自己的学生学习, 集百家所长, 不断充实自己, 才能使自身得到发展。

(2) 不断反思。自我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说,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因此, 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一个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教师, 应当是一个善于思考的教师, 一个想不断超越自我的教师, 一个想让学生更好地成长的教师, 而不是一个故步自封、得过且过、庸庸碌碌的教师。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 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不断进行重组, 才能适应新的变革, 从容面对新的挑战, 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师要永葆生机, 必须及时补充新知, 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 树立新时期高素养的语文教师形象, 这是时代的呼唤, 是新课程的客观要求。让我们都行动起来, 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摘要:新世纪伊始, 教育界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提高各方面素质, 加强各方面的修养, 只有这样, 才能高质量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师,素养

参考文献

教师与新课程改革 第9篇

本次活动由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会主办, 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承办。来自全省初中的数学教师、教研员、教师培训机构教师等共5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2008年9月至12月, 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会举办了湖南省“教师与新课程同成长”初中数学教学 (录像课) 比赛活动。通过专家精心评审, 评出一等奖8名, 二等奖19名, 三等奖13名。获得一等奖的8名选手参加了本次活动, 这八节课分别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 他们现场执教、公开展示, 获得了专家和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省内外三名知名数学教学专家李再湘、赵雄辉、周大明分三个板块分别进行导评, 随后听课教师与授课教师、教学专家互动。

多媒体教学与新课程改革 第10篇

一、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口

无论哪一种媒体形式,只有在教学中切实起到了其他媒体无法替代、举足轻重的作用,使教师和学生亲身感受到其教学应用的优越性、实用性、科学性和先进性,才能认定此种媒体形式在教学中的存在价值。

先进的教学媒体只有为先进的教育思想服务,它才具有目标和出发点,具有自由广阔的创作天地,具有活的灵魂。如果承袭落后的教学思想,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简单地进行媒体替换,则只能是从“人灌”知识到“电灌”知识、“新瓶装老酒”或“大炮打兔子”,大材小用,难以摆脱低层次的徘徊。可以说在大家都掌握了多媒体的一般技术以后,多媒体教学水平的高低、应用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设计人员、技术人员的现代教育理论的修养和综合素质。

现代教育的思想、理论、观点,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家们提出要促使教育方式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强化个体实践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先进的技术可以促进先进思想的实现,我们应据此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各种特性。

二、发挥多媒体信息集成控制的特性,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多媒体的使用与电视相比操作更加灵活、控制更加方便,这就是信息集成控制的特性。其价值的关键所在,不仅是它具有较强的形象表现力,即“好看”,而且还要具有信息灵活呈现的随机控制能力,即“好用”。在“好看”和“好用”的关系上,多媒体更突出的是“好用”的特性,避免了电视教材千篇一律的灌输式缺陷,教师可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情境式教学,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加强教与学的互动、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形式。

多媒体的信息集成控制性,有助于教师指导学生课外主动学习。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可以考虑课堂与课外形式的相互补充,有意识地精选课堂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节省学时。

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应当改变对教师的依附性,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和获取知识的渠道由自己掌握,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三、发挥多媒体非线性网状结构组织信息的特性,进行教育和学习方式、方法的改革

多媒体非线性网状结构的信息组织,符合人类认识、记忆的规律。学生在进行浏览、查询、注释等操作时,不必按教材原有的模式进行,可以任意组合、跳转。这既是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一种新的思维工具,也是多媒体区别于其他媒体的一种先进的、高级的表现形式和学习方式。

在加强教与学的交流方面,多媒体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如提问、课堂反映,调出各类信息资料,进行现场分析和答疑。以人机对话方式,灵活方便地进行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方式在多媒体特性的支持下,可以变得多种多样,如演示型、讨论型、导航型、咨询型或不同方式的有机组合。这样既保证了教学的规范性、系统性、条理性,又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多样性和灵活性。

四、以多媒体教学设计促进教改创新

多媒体的教学应用重要的是教学设计。

首先,要把多媒体与其他媒体同样看待,研究多媒体与其他媒体的有机组合。多媒体不是万能的,有优势也有不足,它综合了其他媒体的优势,但没有达到其他媒体的最佳表现力。如幻灯具有高清晰度,电视具有大容量的活动图像和动态表现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合理设计、搭配、应用多媒体和其他媒体,共同发挥出综合效益。

其次,好钢用在刀刃上,选择适合发挥多媒体特性的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教材,使有限的制作能力用在关键的地方。

再次,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科学设计多媒体素材的系统功能,如电子提纲型、综合演示型、实验操作型、考试测验型、资料工具型、网络教学型,充分发挥各种功能的优势,做到媒体优势与效益的有机结合。

最后,多媒体各种特性的发挥,不应以花样翻新或计算机技术的难度来评定优劣,不能认为多媒体素材做得越复杂就越好,技术难度越高就越好。其简单或复杂的程度,应重在准确、简捷和恰到好处的教学实用性上,要尽量用少而精的计算机资源,制作出简而优的多媒体素材。

当前教师师德的个案缺失与新定位 第11篇

一、当前师德的个案缺失

教师不仅是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定的社会资源掌握者,这就使得他们在学生面前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绝对的权力主体。这样就导致在学生眼里,老师就是他们的“统治者”,他们必须配合老师的种种要求,即使是不合理的要求。有时教师的这种绝对权力难免遭到一些品行低下者的滥用,使得教师伤害学生、教师的过失新闻屡见不鲜,这让我们教育工作者难以置信,但又确确实实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不排除当前应试教育、学校唯分评价等体制造成的上述的教师教育方法的扭曲,但是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教师似乎缺点儿什么?

1.缺失师爱之心

我们知道,学校是个教书育人的神圣的地方,教师更是一种神圣的职业,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不同就在于:教师职业是一种自我监督的良心职业、充满爱心的职业!这是因为教师在本职工作中是否真正尽职尽责,很难准确测量,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爱心去工作。

教师,面对着一个个“聪明的”或者所谓“愚笨的”学生,谁能准确地说出他们当中谁是未来的栋梁之才呢?教育就是培养人的事业,世界上再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只要我们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就必须要有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教育的良心,即对学生最基本的师爱之心,这是一个人民教师不可或缺的师德精神根基!

2.缺失保护学生的义务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道,并非是简单的学业之道,解题之技巧,还应该包括为人处事之道,所以教师才有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育人又是身教胜于言传,喊破嗓子,不如做出实效,像“范跑跑”等的逃跑行为极大地亵渎了师德,是对学生心灵的巨大打击和摧残。

3.缺失正确的学生观

对学习成绩不好、不听老师话、“调皮捣蛋”的学生,教师大多很头疼,但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学生正处于接受基础教育和人生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如果对这样的学生不负责任或伤害,就可能对学生产生永远无法消除的阴影,甚至影响改变学生的一生。

4.缺失“教之尊严”

什么是教师的“师道尊严”?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以及维护自己的尊严,在学生面前唯我独尊?面对学生的正确理解,教师却坚持固执己见,文过饰非?为了维护自己的脸面,不惜牺牲学生的尊严?恰恰相反,这种以非理性、违法的方式获得的所谓“师道尊严”,其做法本身严重损害了师道尊严。

5.缺失正确的教学观

当前应试教学的泛滥对教师专业成长极为不利,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放弃专业发展的机会,把高(中)考评价作为工作的唯一追求。这样就把教学当成“竞技体育”,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只为少数学生服务;忽视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它所追求的是片面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

其实,学校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培养学生 “四种能力”的过程:一是学会读书;二是学会做事;三是学会与人相处;四是学会做人。

6.缺失教育惩罚艺术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是不懂惩罚艺术的教育是也是一种虚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联想到近几年新闻媒体报道教师惩罚学生的事件,教师惩罚学生、打骂学生、侮辱学生的事时有发生。这些教师惩罚教育“过度”或“犯罪”事件的出现,不排除当中有少部分人是道德败坏、品质恶劣的“恶师”,但是绝大部分教师是“惩罚”教育方法的问题。他们的动机希望都是好的,但“惩罚”教育方式方法不对或不恰当。面对学生的差错,他们为了寻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动辄对学生严加斥责打骂,以惩代教,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不当惩罚对学生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7.缺失健全为师心理

一些教师歧视学生、伤害学生的行为,也折射出目前的部分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和道德水准不高。这表明他们的健康“五态”(思想道德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身体健康、生活健康”)是残缺的。

二、当前师德的新定位

当前师德的个案缺失现象也说明最近教育部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非常必要的。当前,我们教师如何有效地贯彻新规范,给自己新的定位呢?

笔者认为,关键是学校要正确引教师找准自己的职业坐标,让教师自己将从事的职业变为自己终生追求的事业,让教师在平凡的工作中寻觅快乐的真谛、幸福的源泉,成就灵动教师的幸福人生。

1.师德养成是一种信仰——充满爱心地工作

学校是个教书育人的神圣的地方,教师更是一种神圣的职业,人们常把教师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师理应学识与品德兼优。教师除了传授文化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换言之,学生虽然在个性、天赋等方面各不相同,但在生命的意义上却是完全平等的,教育者所能做的就是“因材施教”,促进所有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教师要做到“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应把握以下角色:一是人师——有博爱之心;二是朋友——有宽容之心;三是保护者——有牺牲之心;四是赏识者——有信任之心;五是自律者——有虚怀之心;六是开拓者——有创新之心;七是实践者——有征服之心。

2.乐于奉献是一种境界——充满快乐地工作

教师因承受一个普通人所应当承受的源自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压力,在专业成长中不得不常常掩盖和压抑自己的一些真性情,表现出谨小慎微、求全求美、自我克制、苟全自己等症状,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被现实所挫伤。但是教师是否从自己工作寻找到职业快乐呢?因为教师只有凭借自己的力量打开心里的枷锁,才能让自己在繁重的工作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也只有当教师具备了这种执著,才可能不断地寻求发展的机会,不断地完善自己。

因此,教师要做到“甘为人梯,乐于奉献”:一是要快乐地教学。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欢乐的职业,教师要善于从本职工作获得乐趣,这也是是人的一种很重要的心理能力,它关系着个体一生的生活。二是要需要一种快乐心态。只要教师保持快乐的心态,工作和生活就会变得多姿多彩,轻松惬意。

3.教书育人是一种义务——多样性工作

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同时还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与发展。教师教育活动具有多样性,再加上教师这一职业行为的艰巨性、复杂性、专业性,决定了当前教师应成为一个集许多角色于一身的角色丛:一是教学的设计者;二是指导者和信息源;三是学习的促进者;四是组织者和管理者;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六是反思者和研究者;七是学生成长的发现者。

因此,教师要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着力于角色的根本转换:一是要改变教学实施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权威与服从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二是在教学活动的重心上,教师应该改变仅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特别是要着重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真正做到“授人以渔”;三是要进行创新教育,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

4.团结协作是一种合力——合作性工作

有时,教师精神压力太大,思想负担过重;心理上和生理上过度疲惫;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热情不足;甚至还自高自大、自命不凡,闭门造车,孤芳自赏,不虚心求教。其实,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公民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因此,合作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现代教师素养的一种表现,善于合作是教师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教师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包括与同学科教师的合作、与不同学科教师的合作,积极展开各种合作学习交流的实践活动:一是研讨型的学习;二是沙龙型的学习;三是实习型的学习;四是展示型的学习。

5.专业化是一种必然——专业性工作

当前应试教学的泛滥在客观上造成部分教师以钻研高(中)考为能事而忽视业务修养的局面。其实,教师应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成为研究者,教师不能仅仅喜好“研考”,“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更应注重自己专业自主和发展的强化、重视“研修”,突破成长的“高原期”。

教师要加强专业化业务能力培养:一要明确专业成长“着力点”,加强教学技能技巧的训练,走出教学艺术缺乏的“高原期”;二要找到专业成长“生长点”,重视教育教学技术的运用,走出教学技术缺乏的“高原期”;三要探求专业成长“发展点”,继续教育要终身化,走出专业知识缺乏的“高原期”;四要寻求专业成长“契合点”,培养合作意识,走出单打独斗的团体精神缺乏的“高原期”;五要确立专业成长“支撑点”,参加教育科研活动,走出教学自我诊断缺乏的“高原期”。

6.终身学习是一种需求——学习性工作

教师的个体发展首先取决于自身的内在需求,知识的更新需要去学习。学习是教师润泽人一生的最积极、最有意义的活动。教师没有学习,一切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要说创新超越了,可能连最起码的教书育人的底气都没有。因此,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必须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学习的习惯:向书籍学、向同事学、向自己学、向学生学,让学习融于工作生活之中,以学习的精彩赢得生命的精彩,以学习的成功赢得生命的成功,从而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 江苏省灌南县教育中心

思想政治课改革与新课程研究 第12篇

关键词:课程标准,新课改

与以往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相比, 新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均有了显著变化、即新在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上, 这就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树立新理念、适应新课改、探索新课程。

1 在课程目标上, 新课程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了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

新的高中政治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较大突破:

(1) 是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 不仅提出了具体的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和思想情感教育目标, 而且把学习思想政治课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 是在思想情感教育目标中突出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 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把政治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

(3) 是目标明确而具体, 更具有可操作性。《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不仅在横断面上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准度, 而且在纵向上明确规定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总体目标、模块目标和具体学习专题目标。

2 在课程体系上, 新课程改变了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 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 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体系, 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要求

新的思想政治课程较以往的思想政治课程, 在课程体系上作了重大变革, 突出地体现在以下若干方面:

2.1 是设置学习模块

在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 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学习科目和学习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每一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 在经济、哲学、政治等三个科目, 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 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 又反映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 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 同时根据教育目标确定相关的学习内容。

学习模块的设置, 既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社区等资源, 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 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 也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 形成有个性的课程学习计划。

2.2 是确定专题型的教学体系

高中政治新课程在课程体系上的第二个重大变革, 既是对思想政治课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 突破了以往思想政治课的编排体系, 依据“融会贯通, 内引外联”的原则, 以专题的形成构建了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新体系。

专题型的教学体系符合高中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要求。体现出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是避免了与初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简单重复。长期以来如何构建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体系一直是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

第二是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在新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中, 每一“模块”都是由若干框题组成, 每一框体的确定, 渗透了两个基本理念。 (1) 同一模块的框题, 在目标上, 应具有相近的教育价值。 (2) 同一模块内的框题, 在内容上, 应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这种联系, 应体现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特点。从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来看, 各模块所确定的专题, 一般都体现了中学思想政治学科的以下特点, 一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三是坚持了一元化与多元化的统一。

(3) 是分设必修课程和辅修课程。在高中课程中分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是上次课程改革的延续, 学习通过思想政治课必修课程的学习, 能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辩证地认识理论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学会从不同视角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 弘扬民族精神, 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目标, 为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奠定基础。选修课程的设置, 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 拓展学生的政治视野, 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3 在课程内容上,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依据时代性和和基础性的原则。

革新了课程内容, 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 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 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依据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原则, 及时调整、更新了课程内容。

时代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指课程内容体现时代的气息;二是指课程内容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三是新课程内容反映了思想政治学科的发展趋势, 及时地吸收了思想政治领域研究的新成果;四是指课程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经验, 学生生活的联系。

基础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 说到底仍是为进一步提高国民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因此,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选择, 根据这一性质, 精选了一些素质教育必须的经典知识, 作为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 同时也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的基础。

选择性, 指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确定, 是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力争做到在保证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 提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 以满足学生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不同要求。

根据上述理念和原则, 新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增强与社会进步联系的课程内容;二是增加了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内容, 如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内容;三是增强了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四是及时地反映思想政治学科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成果, 注意与自然科学领域新成果的链接。

上一篇:现场快速测定下一篇:重复工作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