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地区范文

2024-05-06

咸阳地区范文(精选4篇)

咸阳地区 第1篇

咸阳渭北旱塬地区主要包括旬邑、淳化、长武、彬县、永寿五个县。该区海拔高度800-1400m,年日照时数2200-2400h,年降雨量560-750mm,气温日较差11.8—16.6℃,年平均气温在8℃以上,无霜期一般在180~190天之间,土壤为黄绵土、垆土,土质疏松,土层深厚。优越的光、热、水、气及纬度、海拔高度,为生产优质苹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理想的苹果产业发展的优势地带,旬邑、淳化两县评定为我国绿色苹果生产基地。但是由于该区水资源短缺,地形支离,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支持力弱,给农业生产尤其是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广适宜的生态农业模式已成必然趋势。

生态农业模式的应用一定要结合区域气候特征和社会经济条件。我们以实施“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项目为载体,在咸阳渭北旱原地区的淳化、旬邑等县区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应用模式进行了调查和实践,在“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生态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和推广了“猪—厕—沼—果—灯—窖—草—旅游”八配套生态农业模式,这种模式是咸阳渭北旱塬地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在畜果生产中普遍应用的实用而有效的组合生态农业模式,技术较为成熟,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1 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依托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山川秀美工程,咸阳渭北旱塬地区的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1 垃圾处理不科学

生活垃圾乱扔乱堆现象随处可见,处理方式简单,侵占农田、污染土壤;近年来农村养猪、养鸡、养牛、养羊等畜牧业大量发展,粪便的随处堆放,不及时处理,农村的空气质量受到严重污染;作物秸秆、蔬菜果树枝叶的焚烧也造成了空气污染。

1.2 农业生产自身污染呈上升趋势

化肥、农药、农膜的大量使用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污染问题。在果、蔬、粮等生产中,农药的过量或不当使用现象较为严重,农药残留量偏高;化肥使用中,氮肥用量过大,使果实等农产品中硝酸盐、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含量较高;农膜用量增加了,但回收率很低,残留于土壤中的农膜形成了“白色污染”。农药、化肥的过多施用,也导致了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

1.3 存在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

由于该区群众生活使用能源普遍紧缺,盗伐滥伐林木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地区煤、气、油等矿藏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道路交通建设,破坏了地貌和植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总之,咸阳渭北旱原地区优质苹果产业等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推广生态农业发展,建立良好的生态农业模式是当务之急。

2 模式构成

“畜—厕—沼—果—灯—窖—草—旅游”八配套生态农业模式是“畜禽养殖生态模式”、“大田果品无公害生产生态模式”和“观光旅游生态模式”的组合模式。其生产单元可以是个体农户,也可以是大型农场。八配套生态农业模式从咸阳渭北旱塬自然、地理、气候和资源的实际状况出发,以农户土地资源为基础,以沼气和饲草为纽带有机街接,沼液沼渣做为优质肥料施用于果园,果园生草作为饲料用于养殖畜禽,形成以农带畜、以畜促沼、以沼促果、以果促旅游,果畜旅游结合、配套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猪—厕—沼—果—灯—窖—草—旅游”联合配套,既净化环境,生产无公害畜果产品,又发展旅游产业,实现种、养、旅游三赢。

2.1 畜禽养殖生态模式“畜—厕—沼”三位一体,养殖以养猪、

养鸡为主,厕所与猪舍鸡舍相邻而建,猪舍、鸡舍下建沼气池,沼气用于生活燃气和照明,沼渣用于果园施肥,沼液用做肥料,或用来喂猪、喂鸡。

2.2 大田果品无公害生产生态模式“果—灯—窖—草”技术配

套,以果品无公害生产为目标,实施“果园生草”技术,既为果园土壤生产有机肥,又为养殖提供青饲料。在农户庭院或果园配套蓄水窖,除供沼气池、园内喷药及畜禽养殖用水外,还可弥补关键时期果园渗灌、穴灌用水,防止关键时期缺水对果树生育的影响。果园配套渗灌、穴储肥水等节水保墒措施,是多蓄、少耗、巧用水的有效办法。同时实施以诱杀灯(结合粘虫板、诱虫带)为主要措施的果园虫害防治工作,减少农药施用和污染,生产绿色果品。

2.3 观光旅游生态模式

把果园作为观光果园,庭院、果园周围发展农家乐,开发旅游业。

3 技术要点

3.1 果园生草技术

3.1.1 生草作用在果园种草,可以起到保墒、抗旱、增草促畜、肥地改土的作用。

3.1.2 生草品种

生草品种要考虑生草的动物营养价值和适口性。适于咸阳渭北旱塬地区的主要草种有:油菜、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等。其中油菜为十字花科油料作物,肥田和饲料价值均高。选种白菜型油菜,品种用秦油4号、延油二号等。白三叶属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低矮,根系分布浅,草层致密,覆盖度高,抑制杂草作用明显,生物固N能力较强,喜肥水,耐干旱,耐践踏,种一次可利用5-8年;适口性好,叶多茎少,粗蛋白含量高,粗纤维低,是养殖各种畜禽的好饲草。

3.1.3 生草模式通常采用行间条带种植模式,宽度在0.6~2.0m

范围内变动。优化模式为“果树行间生草+清耕带覆盖”或“果树行间生草+清耕微集流”二元优化覆盖模式。

3.1.4 生草方法

生草条带状种植在行间,宽度根据果树行距、清耕带宽度而定,一般在1~2m范围内变动。播种时间因品种不同稍有差异,咸阳渭北旱塬地区可以在4月下旬~5月下旬雨季前播种。播种量每667m2油菜0.5kg,白三叶0.25kg,黑麦草1.5kg。播种方式采用撒播,即将地耕翻整好后把种子拌入一定的沙土撒播在地表,然后用耱耱一遍覆土即可,播前结合耕、整地施基肥,每667m2施入50kg普通过磷酸钙和7.5kg尿素或10kg磷酸铵。

3.1.5 肥水管理

果园生草后牧草与果树“争肥水”是咸阳渭北旱塬地区苹果产区生草栽培的主要矛盾,应在生草生长初期,根据生草品种适量施用速效氮肥和磷肥,应适时刈割覆盖缓解或消除。果园生草后地下害虫不同程度有所增加,应重视病虫害防治。

3.1.6 青草利用开春后,当行间牧草长至30cm左右时人工刈

割,或在清耕带覆盖树盘,或用鲜草喂猪或晒干后磨粉做配合饲料喂猪。自繁能力较强的白三叶等易蔓延到树盘下,应间隔1-2年翻树盘一次,留出清耕带。

3.2 诱杀灯、粘虫板、诱虫带防治害虫技术

3.2.1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技术

(1)特点频振式杀虫灯是利用害虫趋光、趋味等特性设计的。它集光波与频振技术于一体,运用光、波、色、味诱杀害虫,且选用了能避天敌习性的光源、波长、波段,因而对植食性害虫有极强的诱杀力,但对天敌相对安全。

(2)使用方法在果园固定支架,吊挂杀虫灯,吊挂高度1.5米左右;按照频振式杀虫灯的电压要求(交流电220v或380v、直流电12v或24v)配置电源;每天19点开灯,次日凌晨5点关灯;每年4月中旬装灯,8月中旬撤灯,可大量诱杀越冬代或第一代成虫。

3.2.2 黄色粘虫板杀虫技术

(1)作用与特点利用昆虫的趋黄(色)性,在黄色纸(板)上涂粘虫胶、蜂蜜、柴油等以诱杀害虫。可兼治多种害虫,不造成农药残留和害虫抗药性。粘虫板可以直接诱杀害虫和进行虫情监测。主要防治对象为潜蝇成虫、粉虱、蚜虫、叶蝉、蓟马等小型昆虫。蓝色板诱杀叶蝉效果更好。配以性诱剂可扑杀多种害虫的成虫。

(2)技术要点监测时,从春季开始悬挂。每亩悬挂1~2块。防治时,于虫害发生初期,在田间用细棍支撑固定,板面东西向,在田间棋盘式分布。每亩均匀插挂20块黄板,高度比苹果树稍高,太高或太低效果均较差。当板上粘虫面积达总表面积60%以上时或板上胶不粘时更换。为保证黄板的粘着性,需1周左右重新涂一次粘性物质;使用后的黄板应回收集中焚烧或深埋。

3.2.3 诱虫带诱杀害虫技术诱虫带是用双贴面单层瓦楞纸楞

幅3×4毫米,纸宽20㎝,横向裁切,长度随树杆粗度而定。主要利用苹果害螨沿树干下爬越冬的习性,于害螨越冬前将诱虫带绑扎树干分枝下5-10厘米处,诱集叶螨、介壳虫、卷叶蛾等害虫越冬,入冬后集中烧毁。

3.3 集雨蓄水窖建造技术

集雨蓄水窖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推行的一种用于集纳雨水、保存和利用雨水的封闭式贮水设施,原理是把雨季的无效降水收集起来变成有效降水。

3.3.1 集雨蓄水窖构造

集雨蓄水窖窖体为坛形,口小肚大,总深度为6米。主体包括窖口、瓶颈段和蓄水段三部分。窖口直径为0.8米。瓶颈段深度为1.5米左右。蓄水段深度为4.5米,直径由顶部往下逐渐加大在缩小,最大直径为4米,窖底直径为3米。附属设施包括窖盖、窖口台、沉淀池、进水管和集水沟等。窖盖用钢筋水泥制成,直径为0.9米。窖口台用以保护窖口、人、畜安全,防止水的蒸发。沉淀池一般宽1米,长1.5米,深1米,沉淀池距窖口2—3米。集水沟,用以将地面径流引进沉淀池。进水管,可以是塑料管,也可是水泥管,用于将沉淀池中的水引入水窖。

3.3.2 集雨蓄水窖建造技术要点

施工最好在春、秋季进行。地址选择在有一定的径流面积,坡度较缓,雨水能够汇集起来的庭院、果园地头或中部。如遇砂砾层和软土层应停挖,另选窖址。水窖挖好后,窖壁和窖底抹水泥砂浆三层。砂浆中水泥和砂的配比为:第一层为1比3,第二、三层为1比2,砂浆抹层总厚为3-4厘米。第三层要压光净面,最后刷一层浆。在水窖入水口用铁网设置栅栏,防止果园枯枝杂叶进入水窖中。

一般1333~2000m2果园可配套一口集雨蓄水窖。水窖旁修建2m高的简易蓄水池,可与渗灌系统相连。

3.4 节水灌溉技术

3.4.1 穴贮肥水技术

(1)肥水穴的制作穴贮肥水技术具有方法简便、取材容易、投资少、见效快、节约用水特点。春季土壤解冻后或在生长季节,在树冠边缘向内50-60厘米的树冠下,挖40cm深、直径35cm的圆形肥水穴,冠径3~4m的挖4~5个;冠径5~6m的挖6~8个。用玉米秸和麦秸混合绑成直径30~35cm、长35~40cm的草把,将绑紧扎实的草把放在清水或5%尿液中浸透,立于肥水穴中央,将有机肥5公斤、50g尿素、50g过磷酸钙、50~100g氯化钾与土壤混匀后填充在草把周围,随填随捣实,草把顶部覆土5cm,随即浇水,水渗下后对肥水穴及整个树盘进行整理,使肥水穴低于地面5cm,形成盘状以利施肥浇水。覆盖地膜,地膜周围压实,中央捅孔,用作今后浇水、施肥、收集雨水的进口,平时孔口用土石块盖好。

(2)肥水穴的管理浇水:果树萌芽前隔20天、从萌芽到新梢旺长后期每隔10-15天、5月下旬到雨季来临前每隔5-7天、9-10月份视干旱情况每隔10-15天分别浇1次水。每穴每次浇水量以5-10kg为宜。

施肥:除在埋草把时施肥外,花前、果实膨大期结合浇水进行追肥,每穴每次施100g。

肥水穴一般可维持2年,草把应每年更换1次,如发现地膜损坏应及时更换。再次设置肥水穴时位置要相互错开。

3.4.2 渗灌技术渗灌是利用管道向土壤渗水的灌溉方式,是投资少、省工、简易,不破坏土壤结构,比漫灌约可节水70%。

渗灌设备通常包括渗水池、渗水管、阀门。渗水池设置在果园地头,用砖和水泥砌成,高于地面20cm。一般水池半径1.5m,高2m,容水量13T左右。总管装在距池底10cm处,其上安装阀门,每个渗水管上须安装过滤网,以防管道堵塞。渗水管选用直径2cm的塑料管,每间隔40~70cm左右在两侧和上方打3个针头大小的小孔作为渗水孔,在各渗水孔处安装一个稍粗于渗水管的塑管护套或用瓦片盖住。将渗水管铺设在果树两侧各1~1.5m外,铺设深度40cm~50cm。管的另一头要伸出并高于地面。一般每亩每次灌水量1~1.5T。

3.5 沼气技术

3.5.1 沼气池建造

沼气池按“猪舍—厕所—沼气池”三位一体的方式设计建造。通常在庭院前院或后院、果园背风向阳,土质坚硬的地方,建旋流布料式沼气池,池的容积根据家庭人口及养殖数量确定,一般3~4口人、养4~6头猪,建8立方米沼气池即可。进料口设在猪舍地面。为防止冬季低温造成沼气发酵慢,产气不足,同时解决家畜冬季保暖问题,规模养殖可采用设施养殖,家庭养殖通常在沼气池猪舍上搭棚架,冬季蒙塑料布。

3.5.2 沼气利用

沼气主要用于生活能源(照明、做饭等)。也可用于储粮、储果,通过燃烧为温室大棚增温,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3.5.3 沼液的利用

(1)沼液浸种。由于沼液中含有多种活性、抗性、营养性物质,利用沼液浸种具有明显的抗病、壮苗、增产作用。一般增产5%~10%。

(2)喂猪。沼液中含有猪生长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和铜、铁、锌等微量元素,且无病菌,易于被消化吸收,作为饲料添加剂饲用,可促进猪生长,缩短育肥期,提高饲料转换率,降低料肉比。饲喂方法:在正常产气并燃烧一个月以上的沼气池的出料间上层,除去沼液上层的浮沫及杂物,舀取中层清液,停放半小时散失氨味后饲喂。用量根据猪体重掌握,一般25kg以下的仔猪和正在哺乳期的母猪每次添加沼液0.25kg;25~50kg的每次添加0.5kg;50~75kg的猪每次添加0.75~1kg;75kg以上的次添加1.5kg左右。

(3)叶面喷肥。经充分腐熟发酵的沼液,含有氮、磷、钾等多种养分,宜作果树的根外追肥,效果优于化肥。特别是当果树进入花期、果实膨大期时,喷施效果明显。沼液同时具有杀菌作用,能防治多种苹果病害。喷施沼液时,应兑水1~3倍。沼液既可单独喷施,也可与化肥、农药、生长剂等混合喷施。沼液也可做土壤追肥。

(4)沼渣利用。沼渣主要用作基肥。沼渣也可以喂鱼,也可以用于蘑菇栽培。

3.6 生态养猪技术

生态养猪具有两无(无臭味、无污染)、三省(省劳力、省成本、省能源)、四提高(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抗病能力、提高肉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特点。

3.6.1 选养杂种一代猪

通常选养长白等良种三元杂交一代猪,其生活力强,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销路好,价格比普通猪肉高30%以上,饲养效益高。

3.6.2 选用全价配合饲料

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猪的营养需要,配制饲喂全价配合饲料,营养全面而不浪费,且日粮容积与猪的采食量适应,饲喂效果好,料肉比低。配合饲料生喂效果好,不要煮熟。生料要拌成湿料(手捏成团,松手即散为宜),不可拌成粥料。果园生草收获后可将鲜草切碎拌入,每猪每次0.5kg左右为宜,生草亦可晒干后粉碎按5%~10%在冬季拌入饲料。

3.6.3 调节猪舍环境

夏秋季注息猪舍通风换气,猪舍外栽植藤蔓类植物遮阳降温,保持猪舍内空气新鲜和温度适宜。冬季用塑料薄膜暖棚养殖,改善猪舍小气候。坚持严格的消毒制度。要经常清扫冲洗猪舍,粪便及时入池。

3.6.4 供给充足的饮水

一般采用“自由饮水”的方法,供给猪清洁卫生的饮水(符合国家规定的畜禽水质卫生标准),特别是炎热的夏季水槽不能断水,并用蓄水窖的凉水,以利降低体温。

3.6.5 适时屠宰一般育肥猪90公斤-120公斤屠宰最合适。

4 效益分析

咸阳渭北旱塬地区果业发达但大田作物种植面积较小,养殖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造成有机肥供应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果品生产。建立“畜—厕—沼—果—灯—窖—草—旅游”八配套生态农业模式,一方面发展果园生草,为养殖提供青饲料,为果树提供绿肥;一方面家畜粪便做为沼气生产原料,在产生生活能源的同时,产生了优质沼气池肥料;应用粘虫板等物理防病虫技术,减少农药残留,生产果畜无公害产品;旅游业的开展又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经济效益显著。据调查,每年每户猪存栏5头,年出栏10头,养猪纯收入约2000~2600元;家庭使用10个月沼灯沼灶,可节约电、燃煤费用约500元;经营5亩盛果期苹果,生产1.25万kg优质果,苹果纯收入约2.0~2.5万元;经营农家乐,旅游收入2.0万元。户均年纯经济收入约4.2~4.8万元。由于该模式有效地解决了饲草、有机肥料、农业用水、生活能源等问题,减少了肥料、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了果品产量和绿色果率,有效防止了环境污染,同时也提高了群众的环保意识,因而产生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文章阐述了适宜咸阳渭北旱塬地区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构成、基本功能和相应配套技术要点,并对其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了分析,对结合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构建生态农业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渭北旱塬,八配套,生态农业,模式

参考文献

[1]崔兆杰,司维等.生态农业模式构建的理论方法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程,2006(13):1854-1857.

[2]刘玉凤,樊鸿章,杜生明.渭北旱塬农业生态模式浅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4):214-216.

[3]张国强.中国十大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J].农家参谋,2004(8):37.

[4]黄修桥,高峰,王宪杰.节水灌溉与21世纪水资源的持续利用[J].灌溉排水,2001(03).

咸阳地区 第2篇

目前, 很多职业院校历史课教学内容没有把握职业性和地域性原则, 教学内容和普通高中教学内容差别不大, 带有明显的应试教育的痕迹, 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特色, 学生课堂互动和动手操作内容偏少, 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得很不紧密, 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在高职院校历史教学中, 积极探索利用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对于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利用区域物质性文化资源

1.帝王妃嫔陵墓、历史古迹、革命遗址

现有的中职历史幼教专业历史内容古代部分是按照专题体例编排的。其中有一课是《重要的文物和古迹》, 众所周知“关中自古帝王州”, 咸阳作为关中的“白菜心”, 历来为周秦汉唐的京畿之地, 厚重的历史积淀给予咸阳这片古老的土地更多的神秘和凝重。从周朝的“大学”辟雍遗址, 到中国最早高速公路秦直道遗址;从西汉景帝的阳陵, 到唐太宗李世民昭陵, 咸阳地区的历史遗迹随处可见。阳陵是西汉盛世的开创者———景帝刘启的陵墓, 位于今咸阳秦都区肖家村乡张家湾村, 是咸阳原上九个帝陵中最东的一座, 因位于当时的弋阳县内, 所以叫“阳陵”,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 位于今兴平市南位乡茂陵村, 茂陵不仅在西汉陵中规模最大, 修建时间也最长, 有霍去病等的陪葬墓, 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石刻像群的主像, 为国宝级文物。距离茂陵不远, 还有苏武、杨贵妃等古代名人墓。苏武牧羊的故事千古传颂, 他客居异域19载, 心存汉社稷, 九死而不悔。千百年来被人们当作坚持民族气节的典范,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赞道:“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2]。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一首《长恨歌》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 杨贵妃香消玉殒被安葬在今天咸阳市兴平西12.5公里的马嵬坡, 历代游人至此多留下吟咏题刻, 至今每日游客络绎不绝。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 在该陵的周围又有大量的陪葬墓, 如李勣、李靖, 魏征等大臣的陵墓, “昭陵六骏”闻名天下, 昭陵现存碑石, 是唐初书法的荟萃。尤为难得的是乾陵, 它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因而乾陵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陵二帝的陵墓, 又是世界上为数很少的未被盗掘的陵墓。他的陪葬墓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等的壁画也享有盛名, 艺术价值极高。

咸阳革命文物也俯拾皆是。很多著名共产党人如邓小平、聂荣臻、徐海东等都在咸阳泾阳、淳化一带从事过革命活动。三原县有陕西靖国军总司令部遗址、大革命时期的渭北农民协会遗址、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驻陕办事处等, 泾阳有云阳农民协会旧址、抗战时期的安吴青训班旧址、八路军总政治部旧址、淳化有马栏关中分区机关旧址等。另外还有一些解放战争重要战役如爷台山战役、扶眉战役、毕原战役等遗址。

⒉丰富的地方博物馆馆藏文物资源

咸阳博物馆馆藏文物举世罕见, 秦宫遗址出土的壁画是中国出土较早的壁画, 咸阳博物馆是在明代孔庙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 该馆以展出秦汉文物为重点, 共有六个陈列室, 陈列面积800多平方米, 许多文物为稀世珍宝, 为研究秦汉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中医医史博物馆坐落在位于咸阳市的陕西中医学院内, 该馆珍藏了许多宝贵的医史文物与文献, 成为我国有影响的医史博物馆之一, 该馆分为四个陈列室, 馆内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我国医药发展史, 近年来引起国内外中医药界的广泛关注。

3.一些著名的古刹佛寺

咸阳古寺古塔佛教建筑较多, 古塔几乎覆盖辖区各县。彬县大佛寺因大佛窟而得名, 位于彬县城西10公里处的泾河南岸。建于唐贞观三年 (公元629年) , 彬县大佛寺是陕西省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 是当时佛窟营造风格的代表,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泾阳县的崇文塔, 巍然矗立于泾河北岸, 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 (1591年) , 是我国最高砖塔。属楼阁式砖塔, 平面呈八角形, 共十三层, 总高度87.218米, 根据八卦悬顶的古建筑原理设计, 从塔下至塔顶全部用青砖修建。崇文塔为全国保存最好的砖塔之一, 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古今科技建设景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 位于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是我国地理坐标的起点和基准点, 目前, 亚洲多数国家在测绘工作中都使用着我国的大地原点。位于泾阳县张家山的秦代郑国渠首遗址, 可称为“中国水利断代史博物馆”, 武功的后稷教稼台被誉为“中华农业发源地”。

利用本地区非物质性文化资源

1.挖掘应用本地区的名人资源

人物教学是历史课教学重要的内容,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英雄人物作为人民群众的杰出代表, 在某方面作出过重大贡献或造成重大影响, 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咸阳自古人杰地灵, 人才辈出, 很多青史留名的咸阳人一直以来都作为常规教学内容。比如中职历史课古代历史部分, 可以直接或间接补充的三国时魏国发明家马钧、东汉著名外交家班超、著名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唐代著名军事家李靖、近代著名改革家宋伯鲁和刘古愚等史上咸阳籍名人的史实或知识。近现代部分, 可适当补充国民党元老著名民主人士于右任、著名戏剧家范紫东、著名外交家王炳南、著名抗日英雄仵德厚、著名文学家雷抒雁、阎刚等咸阳籍名人的史实或知识。这些补充的知识虽然不多, 却将学生的注意力抓住,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加强区域教育家教育思想研究

咸阳近现代历史上曾出现过一大批影响全国的教育家。宋伯鲁、刘古愚、于右任、吴宓等是其中翘楚。他们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关学思想, 同时对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文化采取了“兼收并蓄、思想自由”的态度, 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他们的成功人生对职业院校学生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宋伯鲁 (1853-1932年) , 字子纯, 号芝洞, 又号芝田, 少年时聪明好学, 苦读经史, 后入太学, 光绪十一年 (1885年) 中举, 第二年登进士弟, 授翰林院编修, 先后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山东乡试副考官、山东道监察御史等职。刘古愚 (1843-1903年) 名光芬, 字焕堂, 号古愚, 著名的维新思想家和教育家, 于右任的老师, 他主张教育救国, 重视学用结合, 将算学列为必修课程。其弟子于右任不但是著名政治家, 又是慷慨解囊、热衷教育的大教育家, 1922年创办上海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就是先生斥资兴办。吴宓 (1894-1978年) , 字雨僧, 又作雨生, 咸阳泾阳人, 早年求学宏道学堂, 创办《陕西杂志》, 1910年考入清华学堂, 1917年留学美国, 先在弗吉尼亚大学, 后入哈佛大学, 与陈寅恪、汤用彤一起, 被称为“哈佛三杰”, 他博古通今、学贯东西, 在中国近现代学术界属大师级人物, 培养了钱钟书、李健吾、曹禺等一大批顶尖人才。

3.代表性的戏曲剧种、民间艺术

秦腔、皮影戏、碗碗腔等戏曲, 鼓乐、社火、泥塑、剪纸等民间工艺, 在咸阳地区广为盛行。秦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在咸阳人的生活中不可或缺, 它对咸阳人的影响可谓深入骨髓。咸阳牛拉鼓以其气势磅礴, 雄浑沉郁被誉为“威风锣鼓”, 具有浓厚的民间气息。咸阳牛拉鼓历史悠久, 据传起源于秦代, “作为战鼓而用, 后来便逐渐成为一种民间娱乐活动, 盛行于民间传统的社火中”[3]。咸阳旬邑县人库淑兰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被誉为“剪花娘子”。1996年, 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杰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称号。这些学生身边的文化资源, 经过授课教师合理采用, 对于学生结合家乡的深厚的传统文化, 加深理解课本知识能够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4.历代名人吟咏咸阳的佳作

历史名人吟诵咸阳诗篇很多, 唐代诗人王维那首名篇《渭城曲》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历代诗人咏咸阳》就是由当代咸阳人王芳闻等编修的一部很全面的大部头力作, 是一部历代诗人咏诵咸阳的集大成者。全书体例恢宏, 规模巨大, 收录了从周秦到近现代如李白、杜甫、陆游、陶渊明、于右任、郭沫若等578位诗人1248首涉及咸阳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民俗、人性、人物的诗歌, 全方位、多角度艺术地再现了古都咸阳的历史风貌和发展历程, 该书实用性很强, 教师备课时可以参考使用。

5.民风、民俗和民间传说

俗话说“百里不同俗, 十里不同风”, 咸阳以黄土文化为特征的民俗风情极具特色, 以礼泉、秦都、兴平、乾县、旬邑等为代表的县域风情, 各具千秋。《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第九节内容是《宗教和风俗节令》, 就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和地域性, 教师完全可以结合这些学生们熟知的社会文化现象讲解。

由于种种原因, 现有的高职师范专业课教学内容陈旧、缺乏生气, 缺乏时代感和地域性, 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 难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引起他们的共鸣, 职业院校历史课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有时代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 大胆应用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会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不过, 教师对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应用最好擢其精要、细化到原有大的体系当中去, 否则就会造成学生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之虞, 反而影响学生视野的开阔, 影响教学效果。

摘要:目前, 职业院校历史课教学内容陈旧、千篇一律, 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够密切, 导致学生兴趣不浓, 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就区域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历史课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丰富了教学内容, 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区域,文化资源,职业院校,历史课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2]班固:《汉书 (卷五十四) 》, 中华书局, 2000。

咸阳村镇建筑风格研究 第3篇

关键词:村镇,建筑风格,融合

村镇建筑是地域文化特色的载体。 传统的民居建筑,体现着村镇的自然环境特征与地域人文精神,传承着地方文化与民风民俗。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村镇建筑风貌,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对咸阳村镇建筑风格进行了系统研究,对目前村镇建设中的建筑风格缺失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与结论,以期对咸阳市村镇建筑设计起到规范与指导作用。

1村镇建设中建筑风格存在问题

1.1心态上急功近利

村镇建筑风貌的形成是基于历史的积淀。目前小城镇建设中追求“短、平、 快”,而不是沉心静气去认真把握和提炼,只是希望通过风貌建设在短时期内使村镇形象能有质的飞跃,存在着喊口号跟风、一哄而上的现象。这种急于求成的做,违背了村镇发展的客观规律, 必然带来一系列的矛盾,甚至形成新的遗憾。有些地方不切实际的仿古建筑潮, 就是这种错误观念的具体表现。

1.2模式上照抄照搬

村镇建筑建设中,不切实际、“拿来就用”、直接“抄袭”的现象不少, 特别是照抄照搬大城市的模式比较突出。 有些简单地运用西方建筑的符号,搞哥特式、巴洛克式或者古罗马式,无视小城镇由于村镇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尺度相对较小的客观因素。

1.3建设中大拆大建

我市部分村镇,尤其是北部五县的村镇,山水相偎相拥、地势起伏多变、 风光旖丽多姿,具有其它地方不可比拟的生态特征,是村镇风貌难得的“底子” 和“彩头”。但是,部分地方在建设过程中, 缺乏对地形地貌的整体思考,缺乏对自然的尊重与合理利用,破坏山体、水滨、 地下流域及植被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得村镇风貌缺失了最宝贵的环境和基础。 以上问题的存在,客观上造成了我市村镇建筑风格“千镇(村)一面”的现象。

2村镇建筑风格设计对策

2.1现代与传统融合

“传统”是人们心灵的归属,“现代” 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村镇建筑应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合理的平衡点,将建筑本身融入村镇景观特色中。研究表明, 现代村镇景观特色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1)整体形象的现代化。要坚持“显山、露水、透绿”的原则,这是村镇现代化建设内涵的外在表现。主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建设,使山、水、人、建筑和谐共存,以关中建筑风格为主,辅以与自然景观融合的建筑风格。在建筑色彩上以灰、白为主色调,辅以部分点缀色, 并完善市政、道路和绿化等设施。

(2)局部环境的传统性。主要通过改造镇区传统商业街和居住环境来实现, 并在建设中,注重对传统建筑符号的运用。

(3)亦城亦乡的地域性。各村镇的建设应与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特质及经济发展状况相结合,塑造地方特色。

2.2都市与乡土融合

乡土为都市提供赖以生存的发展基础,而都市依托乡土资源不仅发展自身, 而且用先进的生产力去改变乡土落后的生产方式。乡土与都市的族群,共同创造人类财富和文明,共处于社会的统一体中。村民应该和市民一样享受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诸如完善的给水、排水、 治污、环卫、道路、电力、电讯、消防、 电视、教育、体育等设施。乡土与都市二者是协调发展的关系。

2.3生态与发展融合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已被中共十七大写进党纲,把我国今后的文明建设定为“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内涵宽泛,文章结合咸阳村镇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1)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的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 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使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其重点是有充分的自然通风、自然采光、 智能化遮阳系统、隔热保温性能及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2)保护古树。据不完全统计,市域村镇现有古树4700多棵,分属汉、唐、 宋、元、明、清和民国时代。所以保护古树,使其以生命形态见证历史,体现人文、地理、植被等变迁史等。

(3)立体绿化。采用生态绿地、墙体绿化、屋顶绿化等方式,对乔木、灌木和攀缘植物进行合理培植,构建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与自然和谐,起到遮阳、降低能耗的作用。

3村镇建设建筑风格设计总结

3.1要师外,不要媚外

村镇建筑最忌“克隆”,因为风格特色是依据自己的特性发展起来的,以内生为主,同时要恰当地借鉴,而非“邯郸学步”式地、简单地移植复制外地的东西。这样才能因地制宜,进行创新, 避免与其他村镇雷同。

3.2要复兴,不要复古

村镇要复兴,不要复古,要“传统建筑现代化,现代建筑地域化”。“复兴” 不是修旧如旧,不是从传统走向传统, 而是让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中再次传承与表达,是高层次地回归。面对这一命题,应该抛开矫揉造作,回归真诚; 抛开单纯复制,回归创新。

3.3要融合,不要粘贴

融合是多元文化的相互包容,而不是生硬掺和与粘贴,需要高度的技巧和智慧来完成。在村镇风貌塑造中,往往有一种倾向,就是先造主体,然后用文化符号提升“品位”,于是就千方百计地搜罗文化元素,且用文化作标签向上贴,使人觉得生硬、别扭,甚至有“画蛇添足”之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把文化贴在表面,而末融入“体内”。 村镇风貌的变革应分两步:1在设计时就要有文化立意,使人文与建筑融合, 使自然与历史对话,把地域文化的个性在时空环境和视觉形态中凸显出来;2精心施工,要从文化视角,来理解图纸所表述的内涵,然后用文化手法再创新, 让设计理念得到充分体现。如果说设计是首次创新,那么施工就是最后创新。 要用总体效果来检验,用个性张扬成果, 显示村镇风貌的魅力。

3.4要风貌识别感,不要归属模糊感

村镇风貌的关键是识别感,年代近与远的识别,个性显与淡的识别,价值轻与重的识别,环境优与劣的识别。而这些识别,来自洞察力和分析力。一个镇或村的建设,应当具有村镇风貌的可识别性。面对当今村镇风貌的趋同化, 人们似乎面临着某种文化的失落感和村镇的模糊归属感,以求做出新的思考和抉择。为此,我们要冲破因循守旧的束缚,建设有品位、有特色、有魅力的村镇, 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不思迁徙”,使外来的人“乐不思归”。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5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张壁田,刘振亚.陕西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咸阳市地热开发与回灌 第4篇

1 咸阳地热开发状况

1.1 地热井水温水量

咸阳市规划区300 km2内地热水储量为495×108 m3,可开采量8.5×108 m3,折合标煤为7.2×108 t。地热水温度和地热井单位涌水量变化范围很大,如图1,图2所示,地热井出水温度大于80 ℃可占总井数量的80%,其中出水温度大于100 ℃的地热井占总量的24%。开采井的单位涌水量普遍为100 m3/h~200 m3/h,可达总井数的64%。以上可看出咸阳地热井水量大、水温高,是优良的地热资源。

1.2 地热井水质

因每口井位置不同,其开采层段也不尽相同,所含矿物种类及浓度更是相差悬殊,故每口井的水化学类型也不尽相同,一般为HCO-3·SO42--Na+和Cl--Na+型。按照GB 5749- 8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水质评价,这些地热水均有不同项的超标,不能作为生活饮用水;根据GB 11615- 89 医疗热矿水水质评价标准,这些地热水中部分矿物达到有医疗价值浓度,甚至有些可达到矿水浓度,具有较高的医疗价值;根据GB 50021-94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进行评价,这些地热水对水泥固井材料存在着弱~中等程度的腐蚀性,对钢管同样具有弱~中等程度的腐蚀性。

2 地热尾水回灌现状

目前,咸阳市经过多年的地热井开发主要将重点集中在“开采”,而在“回灌”这方面还较其他地热田区滞后。有相当一部分地热尾水温度很高便被排掉,造成资源浪费。过量开采地下水已造成地热水位持续下降,严重影响地热井的使用寿命。此外,由于未采取尾水回灌,越来越多的负面效应也将日益显现出来。

经有关部门论证于2008年11月开始施工第一口地热水回灌试验井WH1,该井于2009年11月通过验收,为后续的回灌试验工作提供有利的通道并积累各项重要的数据,为以后回灌生产井的施工提供有益的经验。

2.1 回灌井结构

回灌目的区的选定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地压压力有所释放,周围有一定数量地热井分布,但不宜过多,便于回灌后观测;2)回灌目的层应有较厚的含水砂层,含水砂层孔隙度和渗透率较好;3)回灌深度不宜太深,便于回灌;4)有较充足的地热弃水。

WH1地热井深2 452.15 m,一、二开采用牙轮钻头钻进,三开采用PDC钻头钻进。井身结构为ϕ444.5 mm×20.0 m+ϕ311.15 mm×1 414.35 m+ϕ215.9 mm×2 452.15 m。其中表层套管为ϕ339.7 mm×20.0 m;技术套管为ϕ1 244.5 mm×1 414.15 m;生产套管为ϕ139.7 mm×1 066.58 m。全井最大井斜小于2.7°,井底水平位移小于30.84 m。回灌层位选定于蓝田灞河组,埋深1 270.7 m~2 452.15 m,备用回灌层位于张家坡组,埋深710 m~1 270.7 m,以便在主回灌层达不到预期目标时,可利用备用回灌层进行回灌处理。为防止下层水体窜入上层,施工中对两个回灌层进行了临时水泥封固。

2.2 地热水回灌机理

咸阳地区的热储属于砂岩孔隙型,根据其他地区回灌经验可知:随着回灌量的增大影响的距离也在增大。当回灌量为150 m3/h时,其影响距离也不足0.5 km。故回灌井与周围开采井的间距保持在0.5 km以上,以避免因回灌造成开采井水温下降。回灌水在近似均质的砂岩孔隙介质中主要是层流运动。有两种动力(注水水柱压力和水柱向下运动的初始惯性冲力)促使它向下部含水层通道运动,但是这两种作用力在穿透水面及含水层顶板之后就逐渐把它向下穿切的势能消耗尽。所以对于回灌水本身来说,在进入含水层后就开始逐渐减少它的垂直向下运动,并逐渐增大它向四周裂隙通道扩散、迁移的水平分流,所以回灌水本身也就不可能向更深部继续循环穿透。

3 经济效益评估

3.1 开采井水资源经济效益

取每口开采地热井日平均出水量为2 400 m3,按照现行每立方米水均价2.5元计算,则每口井每天可获得6 000元,一年以330 d计算,则每口井一年可获198万元的经济效益。

3.2 开采井能源价值推算

1)年节约能量计算。

计算24口地热井平均温度为90 ℃,设排放的尾水温度为30 ℃,则温差Δt=60 ℃。则一口井年节约能量为:

其中,q为热水流量,取2 400 m3/d;T为取水时间,一年按330 d计算;Δt为温差值,取Δt=60 ℃ ;r为水的比热;n为热转换设备运行效率,取0.85。

2)折算成标煤。

3.3 开采井社会收益

咸阳的地热水除取暖外,主要用于洗浴、温泉旅游和热水医疗。这里主要计算洗浴、温泉和热水医疗部分的社会收益。

1)洗浴收入。

洗浴时间每天以12 h计算,人均用水量约0.5 m3,热水井出水量12 h为1 200 m3,可供2 400人洗浴。人均收费5元,每天可收入12 000元,年收入432万元。

2)温泉游泳收入。

去掉洗浴用水,剩余1 200 m3热水用于温泉游泳600 m3,据有关资料研究可知,平均到每口井每年约有5.3万人次,按人均收费100元计,年收入可达530万元。

3)热水医疗收入。

按照600 m3热水用于医疗计算,每人用水以1 m3计算可供600人需要。人均收费100元,则一年可收入2 160万元。

3.4 回灌井的经济效益

回灌井的经济效益主要是通过延长开采井寿命来体现。按照回灌量为开采量一半计算,则可相应延长开采井的一半寿命。其经济效益除上述开采井的直接效益外,钻凿一眼地热井和配套设施投资也将节省近500万元的费用。

4 结语

咸阳地热开发存在诸多有利因素,作为地热开发的示范区我们既要做好现有资源充分、科学、合理的利用,又要做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地热开发从粗犷型向节约型转变,落实灌采平衡模式,只有在成井质量、地热水合理利用、尾水科学处理等各项环节上严格执行,咸阳的地热开发才会更持久、品质更高、效益更丰厚。

摘要:根据回灌试验井WH1号的相关情况并结合目前国内外回灌经验,介绍回灌机理,并以开采的25口地热井参数均值为标准,对开采井和回灌井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从而达到采灌平衡的模式。

关键词:地热开发,地下水回灌,效益评估

参考文献

[1]申建梅,陈宗宇.地热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效应及环境保护[J].地球学报,1998,19(4):403-408.

[2]何满潮,刘斌.地热水对井回灌渗流场理论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33(3):245-248.

[3]朱继东,李铁良.北工大分层回灌分层回扬地热井成井工艺[J].探矿工程,2003(3):48-50.

[4]邵俊琪.天津市地热井钻进与成井工艺[J].探矿工程,2001(sup):202-204.

上一篇:灯光表现下一篇:复合材料传动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