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2024-07-16

加强物理实验教学(精选12篇)

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第1篇

一、通过实验让物理知识更直观、更清晰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物理学得好的不一定是学习的佼佼者,而往往是那种创新意识比较强的学生,他们往往对作业不够认真,却很喜欢看一些课外杂志等。而学习很认真的同学,成绩并不理想。这就更需要用实验的操作让他们加深理解,这样才能使他们学得更好。通过实验的手段使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观察某种物理现象,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物理中的许多知识都比较的抽象,比如说大气压,观察不到也感觉不出来,只有通过实验的手段才能让学生确确实实地看到“大气压”,体会到大气压的存在,不然仅凭老师一个人在上面讲得天花乱坠,下面的学生也不一定都能听明白。再如摩擦力,质量不同的两个物体就我们所知道的,从同一高度落下肯定是质量大的那一个先落地,但老师说在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是一起落地的,很多人不相信。这时候老师就可以给同学们做个试验,在两个真空玻璃管里各放一根羽毛和一个小铁球,使其在真空玻璃管的同一高度,然后把两个真空玻璃管同时竖起来,结果发现铁球和羽毛同时落到玻璃管底。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看得很直观,很清晰。

二、努力创设实验情境的教学方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要获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就需要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谐的教学环境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演示实验就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作用。例如:在教学“频率”这个概念时,就为学生设计一个测试自己在单位时间内脉搏跳动实验,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实施起来比较容易,所以学生积极性很高。同时由于没有现成的方法,因此还能够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训练。再如在学习“动量定理”前,就提出问题:“怎样才能够让鸡蛋从高空安全着陆?”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所使用的材料必须是生活中常见的。于是他们设计出多种多样的实验,老师再根据学生的设计的实验引进动量定理,并在讲解的过程中对学生设计的实验进行点评。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对于所学到的知识也能够做到牢固掌握。

三、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做好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最能突出物理课堂的教学特点,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但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把演示实验变成了黑板实验,致使学生失去了实验的感觉,感到物理学习枯燥无味。在实验时,首先增强实验的可视性,如:在研究牛顿第二定律时,把水平面上两小车装置变更设计成一高一低两小车装置,使实验过程与现象尽收眼底。其次是提高演示实验的趣味性,如讲向心力的应用时,让学生登台表演水流星。最后是把一些验证性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学生在各种疑问和猜想中获得知识,如演示波的形成时,把8米长的胶管灌入水,在地面上先水平抖动一个周期,再按一定频率不断地水平抖动,让学生对比先后两种现象,总结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关系;紧接着在管上等间距贴上鲜艳的胶环,再不停地按一定频率水平抖动,让学生分析各胶环的振动有什么区别,再分析各环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之间的关系;最后有节奏地快速上下抖动,让学生观察并总结与水平抖动时的波形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思考,学生对机械波的形成、特点、横波的定义、脉冲波的产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再通过横波演示仪边演示边进行详解,这样学生就会对机械波的属性了如指掌。

四、运用网络优化物理实验教学

现代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引入实验教学,能顺利完成物理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物理实验。例如:演示实验的课件包括视频演示和动画演示,在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有时并不能保证该实验就一定会成功,因为实验本身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在阴雨天做摩擦起电的实验就非常的困难,成功率比较低。其次,还有些演示实验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可能对师生的人生安全有威胁。而拍摄在网络课堂中的演示实验,可以进行多次的拍摄,选择最好的放到多媒体中,在教学中使用。动画演示也是实验教学中常用的演示方式,动画演示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有其特殊的地方。用实物来进行演示实验有时并不能达到实验的效果,如阴天做摩擦起电的实验是困难的,有时因为实验设备本身的原因造成了实验的失败。尤其在物理实验中,许多演示实验设备本身就是实际设备的模拟。用动画来进行演示实验,在表现实验的准确性和教学效果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使用动画演示实验可以很好地反映实验的过程,避免了那些不需要的部分,大大地增强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摘要: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知识是建立在物理实验基础之上,通过观察、归纳、总结、推理而得出的。生动有趣的探究性实验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分析等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利于丰富学生物理知识。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实验情境,演示实验

参考文献

[1]刘建政.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9(11).

[2]牟怒德.优化演示实验促进物理教学[J].实验室科学,2011(6).

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第2篇

近十多年来,我们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切实贯彻“以实验为基幢的教学原则,真正把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看待,比较多地采用学生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于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我们觉得仍然要加强边学边实验教学,充分发挥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功能。

一、边学边实验教学的特点所谓边学边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以下简称“四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

(一)边学边实验教学是一种低容量高密度思维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因材施教,切合初中学生的实际课的容量是指一节课内运用新概念、基本规律、技能、科学方法的多少。高密度思维是指学生在一堂课上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并能充分地开展思维活动。

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若比较多的采用边学边实验的组织形式,让学生通过“四动”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就能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促使大脑对各感官传输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

边学边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做、学生看那种因学生处于消极地位而使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由于学生自己阅读材料,自己做实验,还可以讨论讲述,因此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边学边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可以自定学习步调,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阅读教材,实验现象观察不清楚时,也可以反复做几次,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问老师。同样,由于可以自定学习步调,优秀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充分展开,自己可以学得深一点,多学一点。可见,边学边实验不仅使全体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能既获得知识,又提高能力,而且解决了将课堂教学统得太死,对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不能因人制宜的弊端。

(二)边学边实验能够起到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学生分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较好手段,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环。但是,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存在一定的弊端。课堂中的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的过程,它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活动,教学中如果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边学边实验,既能使学生对实验获得更加清晰的印象,学到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分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和测量性实验,一般都安排在新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之后进行,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不够紧密。加上初中学生实验能力差,学生对实验的注意力常常集中在操作上,教师则往往忙于协助学生排除故障,师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致往往无法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采用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形式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看、边学、边实验、边思考、边讨论,能较快地掌握物理知识。边学边实验课一般安排在教室里进行。每个桌上都有一套仪器,每位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边学边实验起到了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

(三)边学边实验是一种效率高负担轻的中学物理教学活动十多年来,我们开展边学边实验所需的仪器,大多是通过发动广大师生因陋就简自制的。纵观初中物理所涉及的全部物理实验,其精确度要求不高,有的只要能表现出一些物理现象和事实就可达到教学目的。可以说所有初中物理实验除配备一定的基本仪器和必要器件外,都可以就地取材,自制仪器来解决。

进行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形式可以根据教材、学生以及器材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进

行。它可以安排在新课的开始,作为新课的设疑引学,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也可以安排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用来建立物理概念或得出物理规律,作为学生辨疑解难的一种手段,起到启发、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解决疑难问题的作用;还可以安排在下课前的几分钟,作为复习巩固之用。在教学时间上,可以用一整节课时,也可以用半节课或几分钟。总之,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可能灵活掌握,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功能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提出,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边学边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据对试验班毕业前物理学习兴趣的调查,?喜欢物理的占86.4%,不喜欢的仅占2.7%。从初二到初三,学生对物理一直感兴趣的占34.8%,一直不感兴趣的仅占6.8%。

在学生所学的7门主课中,物理是学生最喜欢的学科之一。

(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与学习的方式关系很大。一 般来说,学生通过听教师讲授,能够记住10%——20%;学生如能看到实物或现象,能够记住30%;如果学生既能听教师讲,又能看到实物或现象,能记住50%;如果学生看到实物或现象,自己又描述过,便能记往70%;如果学生既动手做过,又描述过,则能记住90%。而边学边实验,既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又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讨论、分析,最后自己归纳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显然,这样的学习过程属于上面所说的最后一种情况。可见,边学边实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提倡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他在《手脑相长歌》中写道:“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

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老。“我们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提出边学边实验,提出”四动“,正是遵循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去实践的。我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动手的机会太少。开展边学边实验,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实验操作的机会,因此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四)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物理的方法边学边实验的学习探索过程,更接近人类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因此,我们主张将课堂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主动学习的活动场所。

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兴趣(情感领域)、知识(认知领域)、能力(动作领域)等各种心理因素融为一体,使他们在直接参与边学边实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实验是获得物理事实的根据;实验是检验假设真理性的标准;逐步领会科学家是如何通过物理实验获得物理事实,并从而得出概念和规律的。可见,通过长期边学边实验的训练,学生将会逐步掌握物理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实施边学边实验教学的策略

(一)恰当地选择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内容教改实践表明,凡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便于随堂进行并利于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利于发展他们智能的内容,都可选为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内容。

1.根据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对能力、技能的具体要求,安排边学边实验的内容。例如,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会使用某些基本物理实验仪器,那么就应该采取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形式,努力增加学生对这些仪器的使用频数,逐步提高学生使用这些仪器技能方面的要求。

2.对器材的要求不是很高的演示实验,可以改为学生边学边实验。例如,课本上用铅皮和

铅盒来演示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若改为边学边实验,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支空牙膏管(尾端剪开)和一只玻璃杯。实验时,先让学生把牙膏管捏扁放在盛水的玻璃杯里,它就在水中下沉,然后将牙膏管鼓起一些,它就能上福

3.将课本上的小实验和一些实验习题改为边学边实验。例如,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小实验,可以配合“力的测量”进行边学边实验教学。再如,用纸盒可以将水烧开的小实验,反复弯折铁丝后弯折处会发烫等实验习题,都可以配合新课教学作为学生边学边实验的内容。

4.将课本上的部分学生分组实验改为边学边实验。有些基本仪器及其操作方法,在新课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到学生分组实验时,就可以适当提高教学要求。?这样做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思维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例如,初三将“电流表”、“电压表”改为边学边实验后,在新课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到下一节学生分组实验时,就可以增加“两表”的使用频数,这更有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再如,初二第七章第一节“质量”和下一节学生分组实验“用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也同样可以采用边学边实验教学,都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千方百计地准备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仪器边学边实验是一种上课形式的学生实验,一般要求两个学生用一套实验仪器。

对学生边学边实验仪器的准备要做到“五不一保证”,即仪器不宜复杂,操作技能要求不宜过高,实验规模不宜过大,一次实验所用仪器数量不宜过多,实验时间不宜过长;实验安全要有保证。

由于初中物理实验仪器一般都比较简单,多数实验都是定性的,有些定量的实验精确度要求不高。因此,大部分初中物理实验仪器都可以自制,可供选择的器材也很广泛。例如,没有平底试管,可用废旧的平底小药瓶来代替;没有弹簧秤,可发动学生用废钢丝绕制,没有溢水杯,也可以用在玻璃杯上套两个橡皮圈的方法代替;等等。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制教具学具的活动,不仅为边学边实验教学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实验仪器,为物理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实验条件,而且学生通过自制教具和学具,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动手能力。

(三)认真上好学生边学边实验课

边学边实验课一般包含下列三个环节:“设疑引学,辨疑解难,释疑巩固。”

“设疑引学”是教师通过一些物理现象和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辨疑解难”是要求学生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估计可能的结果是什么,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如何用实验进行研究,拟订实验方案,并在学生实验观察和测定的基础上开展小组或全班讨论分析。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看书、观察、实验、思考、讨论、争辩、答问、练习、应用等,做到四动,从而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释疑巩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排除疑问,通过练习、应用和小结等来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上好边学边实验课的关键在于放手让学生去看、去想、去做、去说,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和进行实验。教师做的主要工作是巡视、“集疑”、“布疑”,对个别差生进行适当辅导。对难点、重要的概念、分歧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在适当的地方,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边学边实验,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要设计好边学边实验的阶梯,帮助学生步步深入。既不要使学习的跨度过大,使学生无从入手,又不要使学习的跨度太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设计边学边实验的方案时,应注意了解学生实际,对实验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遇到的困难等,都要作充分的估计和准备。例如,在进行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时,教材的安排是先把鸡蛋放在浓盐水中,观察它的漂浮;然后在浓盐水中加清水,观察鸡蛋的悬浮和下沉;再加入浓盐水,观察鸡蛋的上福在实际操作时,加入清水的多少不容易掌握。会出现由于一下子倒入过多的清水,鸡蛋就下沉到杯底,而看不到

如何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第3篇

一、用实验导入教学,引起学生兴趣

用实验导入新课,是课堂实验教学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验导入的目的是在学生和课程之间创设一种情境,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其学习兴趣,掌握新的学习方法。

实验导入是物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同一课题可以有多种导入方法,教师可依据学生的情况及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运用,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大气压强一节时,我就采用了覆杯实验导入法。将一只玻璃杯注满水,用一张硬纸片盖住杯口,再按住纸片把杯倒过来。这时问学生,放开手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开手后,学生

对纸片不会掉下来这一现象很感新奇,迫切想理解谜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用实验引出质疑,理解物理概念

在物理教学中,提出问题、引出质疑是教师组织教学的较好方法,也是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及理论的重要途径。例如“惯性”这一概念很抽象,在物体上表现为物体对其运动状态变化的一种固有属性,表现为外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只有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变,物体的惯性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改变,也不会消失。学生对这一概念总觉得看不见摸不着,难以理解。因此,我在教学“惯性”一节时,采用了边实验、边提问、边质疑的方法。先将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问学生,怎样能使小车运动起来?学生很快回答推动小车。再问学生持续推动小车,小车会处于什么状态?学生也容易答出继续运动。又问学生认为物体运动的原因是什么?这时学生很可能说出的是力的作用。这时用手推动小车,人后使手与小车脱离接触。又问学生,小车为什么还运动?由于惯性。使学生产生了认识上的矛盾。再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位置滑下进入水平面,分别在水平面上垫上湿毛巾、细棉布和玻璃板,观察现象。再问学生。假若小车与支撑面之间没有任何阻力,小车将会怎样?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这样边提问、边质疑、边实验,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加以思考。使学生理解了“力”只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只有惯性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根本原因。

三、用实验帮学生解疑答难

物理教学中有许多用口头讲解很费劲,学生又不易接受的问题,用实验却很容易解答。例如“浮力”一节有这样一个小练习:一个小水坑中浮有一只小船,船内装有石头。若把石头全部投入水中,那么坑中水面将会()A.上升B.下降C.不动D.无法判断。题目列出后让学生选择,学生争相回答,但无依据。这时教师可取来一个大水杯、水和牙膏皮、小石块,用牙膏皮做成小船,让学生做如上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并观察,得出答案“水面会下

降”。

四、实验可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及逻辑思维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主要看老师演示,听老师讲解来记忆,很少自己动手实验,结果对一些概念总是理解不透。例如“短路”这个概念比较抽象,不管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是不易理解,我就让学生用两个灯泡、开关、电源、导线连成串联电路。闭合开关,灯泡就亮,然后让学生用一段导线将一个灯泡的两个接线柱连在一起,该灯泡不亮了,另一个还亮着,说明电路是通路。我就问学生,电路是通的,为什么那只灯泡不亮了?学生马上就回答说:那只灯泡被短路了。我用让学生照同样的方法让另一个灯泡短路,学生马上就做到了。一个小小实验,学生对短路的概念就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样通过学生主动操作,得出结论,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也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五、实验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初中物理是启蒙学科,其中对基本概念的透彻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有些概念在讲懂的基础上,适当拓宽领域是很有好处的,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我在教学中就常用这种方法,收到的效果是很好的。例如,串并联电路是学生所学电学中最重要的章节之一,要讲好、讲活这节内容并不是十分困难的,较难的是在讲好、讲活的基础上有意适度地拓宽领域,使学生真正学好此节内容,并能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强度相等,而书中只有两个或三个电阻串联的电路,学生们很可能误认为只有两三个电阻串联,通过每个电阻的电流相等,那么十个、百个、上千个电阻串联在电源上通过每个电阻的电流是否相等?如此多的电阻并联后,干路上的电流是否还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呢?虽然问题并不复杂,但学生往往不会向此方面去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些灵活性,运用各种方法和教具,诱导他们往这个方向上想,去开拓更广阔的领域。因此,我在讲解这节内容时,总是多带几个电阻,在演示完书上的两三个电阻串、并联电路之后,再多接几个电阻演示一下。通过实验,学生看到串联电路中不论有多少个电阻串联,通过每一个电阻的电流是相等的。并联电路中,不管有多少条支路,干路上的电流一定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这样学生就对串联和并联电路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又比如,在讲“光的镜面反射与漫反射”时,如果单从理论到理论讲收效不一定好,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被动,虽然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这种现象,但确是很肤浅的,并没有较深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和热爱物理学科的情趣,带领学生们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从教学的实际效果出发,不怕辛苦、精心设计、不断拓宽领域,我在讲这节课时,就曾带学生们到一个池塘边去看倒影,当他们看到平静的水面,只有一个方向能看到岸边景物的倒影,即光线平行射入水面,反射光线会平行射出,形成的镜面反射。这时我把一石子投入水中,激起一阵水波时,水面的平静就破坏了,倒影也乱了,但在这时却发现在某些方向也看到了倒影。只是没有那样清晰。因为条件变化了,平静的水面变成了凹凸不平的水面,镜面反射就变成了漫反射。通过这样的开拓性现场实验,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有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和飞跃,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学习物理的兴趣更浓了,对这节课的内容理解记忆得更深刻了。

物理教学要加强实验教学 第4篇

那么如何通过实验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从而推进物理素质教育的实施呢?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物理科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 教材中也编排了一定数目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 这些实验现象对学生认识运动规律起着积极作用, 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好材料。

在实验教学中的部分实验, 可采取先“思”, 再“观”, 后“察”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先“思”即对要做的实验, 根据反应原理先预测可能产生的现象, 再“观”即观察做该实验时发生的现象, 后“察”即将观察到的现象与预测的现象相比较, 找出异同点及其原因, 进而掌握其本质。这种观察与思维的有机结合, 完全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达到实验的效果。

二、认真做好分组实验,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1. 教师在组织学生实验课前, 要对学生进行充

分的了解, 使动手能力强与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进行搭配, 使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能从中得到启发。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 就要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 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 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 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 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 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 则会印象更加深刻, 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在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 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 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 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既定目标中, 有全局观点和善于协调, 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 从而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使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测试。

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一般每小组5人, 按照以上两种方案分别进行。每两小组又结对配合实验, 即一组做为被测组依次进行百米赛跑, 而另一组做为测试组负责裁判、记时、记录, 然后两组轮换。充分利用青少年好动心理特征的正面效应, 用实验趣味启发学习兴趣, 进而转化成学生的积极求知动力, 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实验游戏化

“寓教于乐”是青少年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 我们每个人的启蒙教育都是从游戏中开始的。现行物理教材比以往物理教材增加了许多实验, 其中增添了不少学生实验与小实验。为了使学生在实验操作的乐趣中培养观察能力、得到科学知识、提高基本技能, 我个人认为, 可将部分实验精心包装游戏化, 如小魔术、趣味小游戏、小制作等, 效果能很好。另外, 可将部分演示实验制作成类似游戏软件, 利用计算机、投影TV等电化教学设施的再显性重现实验的基本情况。

四、教师要培养学生随时做实验的习惯,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

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 既可以给学生施展身手、创造动手的机会, 又可以为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锻炼自己, 提高实验能力的场所。实行的办法可以采取自愿参加, 全方位开放的形式, 或根据兴趣爱好组织专题研究和探讨, 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或复习已学实验的操作, 或做些自己设计的小实验, 将能极大地增进学生物理的兴趣, 有益于他们动手能力的增强, 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第5篇

加强中职物理实验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方元龙

摘要:实验教学在中职物理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破解中职物理教学困境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积极主动实践,要重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中职物理;实验教学;创新思维;实验操作技能

目前,中职招生基本没有门槛,生源主要来自九年义务阶段综合素质较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他们大多数文化成绩偏低,而且综合素质较低,求知欲望不强,学习习惯不好,态度不端正,给中职教育质量的提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关系到中职物理教学的成败。

一、当前中职物理教学困境

物理是中职众多公共科目中难度最大的,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学好物理是他们心中一道很难逾越的坎。许多学生从初中就开始畏惧物理课了,初中的物理知识对他们来说几乎是一张白纸。到中职学习时,许多学生上物理课就因听不懂深奥而无味的理论就睡大觉,有的上课就偷偷玩起了手机。因此,物理课在这些中职生的眼中,陷入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有的中职学校不重视物理课,认为物理课是鸡肋,且由于受时间和物理教学设备的制约,每周才安排一节或者两节,对于物理课中非常重要的实验教学更不够重视,该做的演示实验不做,学生的分组实验更是无从说起,物理实验室形同虚设,实验设备匮乏、实验条件简陋、实验开出率低,甚至有的学校只注重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而取消物理实验室。部分物理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认为实验很麻烦,上课喜欢照本宣科。

笔者认为,加强中职物理实验教学是破解中职物理教学困境的有效途径。因为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离开了实验就谈不上物理学。在物理教学中,使学生明确物理实验对物理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学习物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培养严格的科学态度,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和进行物理实验的能力,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科学和专门科学技术及在生产中进行科学实验的重要基础。(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操作能力可以得到不断的提升,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社会能力都能够在物理课中得到训练、发展和强化。大家都知道,中职学生的基础差、底子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但其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并不低。加强中职物理实验教学,体现中职教育“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做学合一”的教育思想,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如何加强中职物理实验教学

1.加强演示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演示实验比较直观,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它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追根求源,在探索知识上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加强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分析实验现象,判断出实验本质,引导学生逐步地思考、分析、讨论,并总结出实验现象的本质规律。

演示实验除了教师课前要精心准备、事先演练,上课演示时正确操作外,很重要的是演示实验能让学生看得到、看得清。如游标卡尺的演示实验,太小的游标卡尺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后边的学生。笔者就请木工师傅按比例做了一个2.5米长的大游标卡尺,课堂演示效果极好。有的仪器我们不能制作,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放大。

2.认真上好分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验操作

技能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在分组实验中,学生的活动是多方面的,既有思维,又有操作,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验时,教师可先介绍实验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然后教师在台上做示范,学生在台下跟着教师做,这种方法对于中职学生是合适和有效的。随着实验技能的不断提高,逐步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独立实验的能力。

3.巧用“黑盒子”实验,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该实验所给的器材是一只多用表和一个木盒子,盒子上只露出四个没有任何标记的接线柱,学生被告知盒子内的电路元件只有电阻与二极管,要求学生利用多用表对盒子内的电路元件及结构进行判断。这样的实验由于没有指定统一的`实验步骤且结果未知,含有悬念,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受到极大的刺激,实验的兴趣空前高涨。学生在实验中带着探索的心情去确定使用的仪器、测量的方法,有意识地观察具体的现象,进而提出猜想,尝试解决出现的问题并预示新的问题。

4.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

中职物理课程大部分都安排在一年级,这段时间学生实训少,物理教师为了增加这门课程的趣味性,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课外的小实验或小制作。如,在学完电学课程后让学生制作竞赛抢答器、电风扇遥控器等,教师只拟题而不限定设计方案,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自己安装、调试。这样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能充分调动,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劲头就更大了。

5.运用多媒体,增强实验效果的直观性

多媒体的运用,为物理实验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有利于学生直观生动地理解物理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教学中一些不易观察的演示实验以及需要反复观察的实验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完成。

6.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中职物理实验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而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对知识的正确与否加以验证,巩固和加深对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认识。但是,对学生在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方面得不到锻炼,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而探索性实验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独到的作用。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可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变为探索性的实验。学生用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科学探究,方案不必强求一致,更不要指挥学生统一行动,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设计实验方案,选用实验器材,真正体现实验教学的主体思想。如进行“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时,教师可以陈列一些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挑选器材,自行设计实验电路图来完成实验,实验完毕后,得出数据,分析误差,根据实验误差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怎样减小误差以及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在不同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

三、加强中职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

1.中职学校要重视物理实验室的规范化建设

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实验室建设,改善实验教学条件,配足配齐中职物理课本所列实验的器材。实验室要有专职的实验教师,要提高实验教师待遇,调动教师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要制订相关的制度,奖励实验教师制作教具,因为教具制作不仅是实验教学研究的表现,更是“科学就在身边、实验就在手中”教育思想的体现,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实验器材的不足。

2.部分物理教师认为实验很麻烦,喜欢照本宣科,上课就是粉笔加黑板

学校要加强师德师风教育,以增强物理教师的责任感,教育教师,虽然我们不能选择学生,但我们可以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物理教师必须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要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在中职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提高物理教师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李在波。浅谈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J]。中学物理,(6):10-11.

加强实验教学培养物理兴趣 第6篇

【关键词】 实验教学;课堂教学;物理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1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材明确提出“重视观察、加强实验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兴趣是学习和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全神贯注投入到学习之中,大胆探索物理科学的奥妙。因此,如何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是物理有效教学、成功教学的关键。

一、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演示实验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能使学生清晰地了解物理现象,形成物理概念,初步掌握物理规律,同时它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

又如:学习惯性概念后,教师可做这样一个实验,拿一只笔套竖立在讲台边缘的纸条上,然后问:谁能拿出笔套下面的纸条又不接触或碰到笔套?做法是可用手捏住纸条的一端,用另一只手的食指迅速打击纸条,这样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既使兴趣因诱导而生,更使学生在终身难忘的小实验中获取和巩固了知识。

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非常喜欢看生动的演示实验,而且多数学生往往不满足看老师表演,更希望自己动手做一做,他们有很大的模仿性和强烈的操作兴趣。因此教师应创造条件,将一些可见度小,不易观察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一边做实验一边学,给学生更多的实验操作机会。例如:在探究“流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一起:用两片薄纸条互相靠近,然后用嘴巴从两纸条中间吹气,观察两纸条发生的现象,便很容易的得出了结论:“空气流速大的地方,其压强小”。这种边学边实验的方法深受学生欢迎,让学生直接参与了教学活动,课堂表现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特别高。

三、教师要组织好学生的分组探究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分组实验是教材中的重要实验,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在实验操作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多个感官参与实验,互相配合,即手在安装器材、操作实验时,眼要细心观察实验中产生的现象,脑要根据产生的实验现象去思考是否符合事实与逻辑,嘴要与本组同学进行适当的讨论,手还要准确记录实验的有关数据,使整个组和实验和谐统一,不造成一人做,十人观的局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多动手、细观察、勤思考,手脑并用的习惯,让学生在实验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能及时解决问题。这样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动手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做有关的小实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材中的小实验和小制作大都是简单易做的,要求学生完成这些小实验和小制作。也可以在教室开辟一个“科学角”:摆一两张桌子用来做实验或作陈列物理模型用,把一些简单的、不贵重的、不危险的实验器材,如:两个空易拉罐、矿泉水瓶、棉线、橡皮筋、小石块、厚纸片、等等,让学生有空时发挥想象,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对器材的摆弄,去做实验,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创造意识,对于开发学生智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学习兴趣都是很有效的。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实验,促进物理学习的兴趣

由于有的演示实验受到光线、仪器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致使学生对实验现象、数据等到观察不清,或有的实验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和危险性,甚至有的还有时空的跨越,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利用多媒体设备和课件,通过动画的形式,能很好地展示实验的全过程。由于多媒体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模拟实验全过程能做到连续变化,还可以让学生多次重复观看,例如演示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以及物距、像距、像与物的变化规律,由于多媒体课件模拟的图像能够连续变化,能使学生在运动中寻找变化的规律,加深对演示实验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促进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六、对实验性的练习,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有些习题学生很难从理论上说明并理解,即使老师从理论上说明了,学生也不易信服。我将这样的问题改为演示或学生实验,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学生就一目了然。例如:把船上的石头放入水中,水面如何变化?船从河里驶入海里受到的浮力变化吗?船是上浮还是下沉一些?通过演示或学生实验,观察到实验现象后再通过老师从理论上分析阐述,把理论改为现象的变化,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降低了学生理解难度,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

总之,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要在教学中努力寻找和筛选学生身边的实验引入课堂,巧妙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学习并不是那样的空洞,有实实在在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加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微 第7篇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实验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对实验的观察常停留在看热闹上,现象明显的,就抱着兴趣多看一眼,现象不明显的就不愿意看.比如,在观察水沸腾的实验现象时,很多学生纳闷:烧开水有啥好看的!这时候,老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水中气泡随温度上升而发生的变化,并总结出水沸腾时候的特点——液体的表面与内部同时发生剧烈的汽化.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观察的顺序与方法,否则学生会顾此失彼.

二、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原理,鼓励设计创新

新课程倡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自主学习活动,尤其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因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体验到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创新能力,而设计实验的能力是开展探究学习活动的核心.因此,提高学生的设计实验的能力是物理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应该引起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设计实验的能力呢?笔者认为,让学生掌握常见实验的原理是最重要的.比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时候,为什么要用平板玻璃,而不用真实的平面镜呢?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用问题式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去理解实验的设计思想,然后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的设计.如图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时候设计以下问题: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某同学选用了玻璃板、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______的特点,便于______,采用的物理思维方法是______.

(2)棋子A和棋子B要求______,目的是为了比较______关系.

(3)实验中使用刻度尺,是为了测量______.

(4)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______(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一,这说明______.

(5)用铅笔在白纸上画出平面镜、棋子A和B的位置以及A、B的连线,用刻度尺测量,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

(6)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通过______现象,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7)如果实验时,无论怎样在桌面上移动棋子B,都无法使它与像重合,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8)人通过玻璃板看到棋子A所成的像这是光的______.

(9)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保持A、B棋子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棋子A的位置进行观察

(10)若小明在做上述探究实验时,有5 mm、3 mm和2 mm厚度的三块玻璃板供选择,他选用的是5 mm的玻璃,你认为他在确定像的位置时会产生哪些不利的影响?___________.

(11)小明实验时,看不清玻璃板中的像,选用点燃的蜡烛代替棋子A和一样长的蜡烛替代棋子B,请你分析这样做的利与弊:______.

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设计这样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与研究问题的能力.

(1)在探究前,小明同学将凸透镜对着太阳光,把透镜逐渐向白纸移动,直到太阳在白纸上会聚到一点.这一操作的目的______.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______.其目的是使像成在______.

(3)其中一次实验情景如图2所示,由此得到的实验结论:当物距在______时,像距______,为______、______的______像.

(4)实验中可能涉及的问题:

蜡烛越烧越短,像的运动情况如何?蜡烛向透镜靠拢,像的情况如何?若实验中凸透镜被挡住一半,成像情况如何?

(5)某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不小心将透镜掉在地上碎成三块.他们不知道碎镜片的焦距是否与原透镜相等,于是选取其中一块镜片,准备测量其焦距.

(1)请你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测量所选镜片的焦距.所用的主要器材有______;在图中虚线框内画出你所设计的实验示意图.(图中镜片已画出)

(2)测量后,发现这块镜片的焦距与原透镜相等,由此他们得出“每块镜片的焦距都与原透镜相等”的结论.他们这种推断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______.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验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重视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做些物理实验或小制作对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比如,学习了杠杆后,可以制作小杆秤;学习了重力方向后,可以利用重垂线的原理挂画,使挂的画很整齐;学习了沉浮条件知识后,可以要求学生制作一个小潜水艇,这些小活动、小制作都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加强物理实验,培养学生能力 第8篇

关键词:兴趣,动手能力,创新意识,观察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不仅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 认识物理规律, 形成物理概念的重要途径, 也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不可少的手段。下面就我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以趣味实验引入新课, 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 在进行“大气压强”的教学时, 我趁学生不注意把医用针筒的小孔用橡皮套封住, 让学生来拉针筒活塞, 学生用了很大的力气却拉不动, 学生对此感到很奇怪, 由此引入教学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再如, 进行“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教学时, 先做一个实验, 把鸡蛋放进盐水缸里, 鸡蛋浮在水面上, 这时往缸里再倒进一些清水, 蛋会下沉;然后再加些细盐, 如果浓度适当, 蛋便又悬浮于水中。由此再进行教学, 学生会带着疑问来听课, 不知不觉中学习了物理知识。

二、改进实验,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改进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例如, 在“测定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中, 可引导学生:若题目中不具备电压表或电流表中的任意一个, 而是给出了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 同学们能不能测出小灯泡的功率呢?可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当学生完成后, 再深入引导:假如已知电源电压, 而电压表的量程小于灯泡的额定电压时, 怎样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呢?这样步步引导, 逐渐深入, 利用新颖、有趣的改进实验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了动手能力。

三、充分观察, 自主认识物理规律

充分观察, 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时, 进行全面的观察、反复观察、重点观察、动态观察及类对比观察等, 尽可能由学生自己分析现象的本质特征。就是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 由学生逐步思考、分析、讨论并总结出物理现象本质规律。例如, “观察水的沸腾”的教学, 在水加热过程中, 要学生注意观察水内气泡, 观察水内温度计的读数变化, 将酒精灯撤走后, 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由实验分析、讨论、总结出沸腾的概念。然后再做乙醚沸腾的实验, 通过类对比观察, 得出沸点的概念。

四、利用多媒体手段, 以增强动感效果和对实验效果的观察

把微观问题宏观化, 抽象问题具体化,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原因, 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达到实验教学的优化。如在“光的直线传播”的教学中, 利用动画教学片或用FLASH自行设计来演示日食、月食的成因, 使用权学生在动态的演示中理解更加深刻。在“原子核的组成”教学中, 可用软件进行模拟动态分析, 使微观的现象直观化, 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五、开展课外实验,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

根据中学生普遍喜欢物理实验这一特点, 平时结合教学内容或穿插复习学过的内容及相应的实验, 随机性地开展课外实验。利用课外实验, 让学生通过玩滑梯亲自体验动能和势能转化的乐趣。让学生从设计家用电路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自己练习照相, 来了解照相机的结构及成像原理。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强化了所学知识, 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

自从我注重实验教学, 学生的成绩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它的研究内容还很广。我将继续加强实验教学的研究, 为实施素质教育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许国梁, 束炳如.中学物理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1]许国梁, 束炳如.中学物理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第9篇

由于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 感性材料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 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并纠正在感知中形成的错觉, 教学中做好演示实验, 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动手做实验, 有益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因此, 初中物理教学应十分注重实验教学、切实加强实验教学。

一、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观察能力

众所周知, 兴趣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最好的老师。作为物理教师, 要求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一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 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观察这些物理现象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的条件和特征等。如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时, 要提示注意: (1)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对碎纸屑分别有什么作用? (2) 两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在相互接近时, 会发生什么现象? (3) 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跟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 它们之间又会产生什么现象?通过观察, 学生自己得出“摩擦过的物体带电互相同种电荷相斥, 异种互相电荷相吸”的结论。通过对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 不仅成功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识图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本中各种各样的电路图、滑轮组装配图、物态变化图像、运动学中时间跟路程图象、电压跟电流的图象、同种物质质量跟体积的图象等, 都是从画图、识图及图像与实物转化的角度, 训练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掌握, 即靠想象来认识物理规律, 然后靠作图来进行分析、判断的。如在学习“磁生电”这一节内容时, 可启发学生联想“右手拿刀割稻谷”的情形。根据“右手定则”, 磁力线方向 (稻谷) 、导体运动方向 (镰刀) 、导体中感生电流方向 (四指) 的关系就十分明确了。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 想象使学生头脑中出现一些超乎他们自己经验的形象;由于想象的材料来源于实践并与感知、记忆密切相关,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画图、识图、观察图表和模型等, 来帮助学生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 或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 产生清晰的表象, 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扩大知识范围, 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三、鼓励学生做好小实验、小制作, 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

各种物理实验, 都是一种直观的实践, 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 思维异常活跃, 学习欲望高涨, 参与意识增强, 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 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分解太阳光、制作模型照相机, “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 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 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 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课堂讲评小实验、小制作, 可以创设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 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 使所有学生的求知欲都能得到满足。同时,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 引导学生把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对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结合起来, 既促进了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学习, 又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 掌握得更牢固。

四、通过实验课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 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操作能力,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作实验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 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 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 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如在电学实验中, 教师要反复强调安培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的连接特点及电表的“+”、“一”极的接线位置, 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 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 又避免量程过小使电流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 就能独立动手操作, 打好实验的基础, 学到课本上没有的或者是一带而过的知识。通过实验, 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注意实验的分组归类, 使学生知识系统化, 知识应用更加灵活

人的思维的敏捷性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是以思维的条理性为前提的, 只有系统性、条理性强的知识, 才便于掌握和迁移。教材中各章节的实验内容, 很少必然的联系。学生所掌握的有关实验方面的知识, 往往既多又乱。因此, 在总复习中, 可以将原教材中实验内容的章节次序打乱, 重新归类为如下几部分:基本仪器的使用、基本物理量的测量、观察物理现象、验证物理规律等。实验分组归类, 目的是避免学生用一种方法和方式学习物理知识, 使学生灵活地运用各种仪器、从不同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在归类分组实验中, 还可以及时补充对比性或综合性强的实验,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第10篇

那么, 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实验, 通过实验来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呢?

一、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跟物理实验紧密联系起来, 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物理的奥妙

根据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 教师要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实验内容, 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探究性实验活动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 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并且经常与学生的经验相矛盾, 因此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开拓学生的思维。如:在探究影响声音的音调高低因素的活动中, 学生们通过敲打 (弹拨) 身边的物体发出声音来研究, 通过实际演奏手中的乐器发出声音来探究。他们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手去触摸……再如:探究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 (从蜗牛的爬行到小狗等到动物的奔跑[趣味实验]、从玩具车的行使到飞机、火车的飞驰[趣味测量]、从地球的运动到日月星辰的天体变化[趣味观察]) ,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老花镜的妙用、水滴之谜、玻璃杯上的学问) 等等。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跟物理实验联系起来, 可以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情趣起来, 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二、充分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 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当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外知识, 与考试无关, 因此常常弃之不理。这些小实验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例如:初中物理第一册中的《电磁铁》一节中, 提供了如何自制电磁铁的方法, 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制作, 并要求以作品的形式加以展示。这样, 在他们制作的过程中就会对电磁铁的特点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使他们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 又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让学生亲自动手, 做好演示实验,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演示实验中,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去做, 仔细观察, 独立思考。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的标新立异的想法给予鼓励、肯定、支持和帮助, 使学生有机会体验创造活动的艰苦历程, 并经历失败的磨砺, 尝到成功的乐趣。

例如, 在《大气压强》一节的教学中, 有“一个瓶吞鸡蛋”的实验, 当同学们看着瓶子把鸡蛋慢慢吞掉的时候, 他们都吃惊地睁大了双眼, 突然, 有一名学生问:“怎么把鸡蛋拿出来呀?”这确实是个问题。只听有人说“可以把鸡蛋打碎以后再倒出来。”又有人说:“那也太浪费了。”我抓住这个时机, 对同学们的想法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进而鼓励同学们自己通过改进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于是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就成了学生的探索性实验。通过分析、比较和验证, 同学们找出了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方法。在器材上, 把广口瓶换成了长颈瓶, 把鸡蛋换成了鹌鹑蛋。这不仅能验证存在向下的大气压强, 还能验证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存在, 并且还可以让瓶子把吞进的鹌鹑蛋吐出来。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 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在他们满怀信心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

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第11篇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物理实验教学内容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创新教育内容,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新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观察现象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更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概念和规律必要的基础。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但是,由于目前升学考试的压力,不少教师并不十分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因此,笔者认为,初中物理教学应十分注重实验教学、切实加强实验教学。

一、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那些新奇知识和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如在观察“摩擦起电”规象时,要提示学生注意:①手帕摩擦过的塑料膜对碎纸屑有什么作用?②手帕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在相互接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③把用手帕和毛皮分别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靠近些,它们之间会产生什么现象?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得出了“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及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结论。通过对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成功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明确教学目标,重视实验基本技能的培养。

新大纲要求加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提出“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分析测量,会控制实验条件和排除实验故障,会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到正确结论,了解误差和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独立写出简要的实验报告”。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将每个实验认真分析后,确定每个实验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哪些方面的能力。在学生做此实验的基础上,应使他们理解控制实验条件探索物理规律的思想方法,指导学生手脑并用进行实验操作,强化图像处理的技能训练,并学习排除简单的实验故障。在实验教学中,既要考虑给学生以更多的锻炼机会,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基本操作能力。

1、悉心教导,注重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因势利导,利用兴趣启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程序,并赋予实质内容。如实验的要求,实验室规则,实验的基本操作等,教师应向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规范,认真的操作程序。

2、及时引导,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是实验能力的重要体现。学生良好的观察心里品质和观察分析能力是在实验过程中,通过针对性的培养逐步形成的。教师在演示实验或指导示范性学生实验时,要利用规范的操作,简洁恰当的语言,文字,和图示,准确的展示实验现象,使学生在观察时达到心明(目的明确)、眼亮(主要步骤和现象)。

3、精心指导,促进实验技能熟练化。实验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实验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新教材在实验内容的编选方面,做了较大的调整,重点的学生实验分布更为合理,基本操作和典型实验,技能实验和知识巩固性实验,课后家庭小实验互为补充。对每一个实验,教师要不怕麻烦,细心准备,给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在学生“大显身手”的时候,教师要密切关注,纠误及时,指导具体。

4、当好编导,启迪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最佳结合点就是实验的设计能力。让学生在已有的实验知识基础上,通过实验技能的升华――创新、自我完成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和实验评价,教师对此应高度重视,且不可当一般习题简单了事。

四 、正确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当今许多实验课,题目由教材定,结论多是已知;方案是教材或教师定的,甚至步骤也被陈述得一清二楚。学生只是按部就班操作,读数和记录。这和真正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式有很大的差距,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当在指导思想上确立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可选择一些“开口式”的题目,即方案和答案不是唯一的题目,在实验教学活动中,对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动态处理,通过变换问题的结构,已知条件,变换提问角度和论证形式,从不同角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注意实验的分组归类,使学生知识的储备进一步系统化,知识的应用更加灵活。

心理学家说,人的思维敏捷性和知识迁移能力,是以思维条理性为前提的,只有系统性、条理性强的知识,才便于掌握和迁移。教材中有关实验内容,是根据课文知识的章节安排的,各章节的实验内容,基本上没有必然联系。因此,教师可以将原教材中实验内容的章节次序打乱,重新归类为如下几部分:观察物理现象、基本仪器使用、基本物理量测量、验证物理规律等。实验分组归类,是在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用实验的方法,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配合学生学习。打破教材中实验内容的章节,重新分组,目的是避免学生套用一种方法和方式学习物理知识,使学生灵活地运用各种仪器、各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

在归类分组实验中,还可以及时补充对比性或综合性强的实验,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加强物理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第12篇

但是由于中考、高考中实验内容采用笔试, 许多教师对实验教学并不十分重视, 特别是在农村学校, 教师的观念未能彻底改变, 仍然穿新鞋走老路, 有的教师用教师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动手实验。甚至引发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 “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谬作法, 加之多媒体进入课堂使得部分教师过分追求和迷恋多媒体的模拟实验, 让学生看看了事, 不重视让学生看实物和实际操作。这样做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

一、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对初学者, 我们要尽力吸引他们进入物理世界, 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 以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物理这门课, 为学好物理打好坚实的基础。我们正好可以借助实验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热情。例如火烧金鱼的实验让学生大吃一惊, 我通过提出“为什么鱼不会死”的问题, 吸引学生走进物理学习的世界。再如“喷泉”实验让学生看到物理的奇妙, 看到它在生活中的作用, 激发其探索的欲望和激情。这个前提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把物理实验和生活实际相联系, 利用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多学生不爱学习物理就是觉得物理没有用, 和生活实际相差太远, 这样时间长了也就失去了其进一步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通过将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并取得一定的实效性, 使学生具有成就感。这样一方面学生觉得自己学习的知识很有用自然会更加用心地学习, 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践中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成果, 也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例如, 在农村很多家庭都在自家院子外安装一个门灯, 但是门灯的开关却是问题。因为一个开关控制一盏灯, 人走灯灭, 晚上经常是摸黑开灯摸黑进院, 造成了一定的不便。在电学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于“楼道灯”原理的学习, 了解到这种电路原理对于农村的门灯同样适用。因此, 我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于家庭的门灯进行改装。这样自己的学习成果应用到实际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得到了好评, 自然也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 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设计物理实验, 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对自己总结的规律和得到的结论记忆犹新, 而且容易领悟到它的精髓, 应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教师可借助于实验帮助学生体验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带着这份成功的喜悦接受物理课程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 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 组织他们观察现象, 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例如在“用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教学中, 课前我先布置给学生一个思考题:如何判定感应电流方向?怎样通过实验加以归纳得出?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在此基础上, 将学生带到实验室, 根据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 共同设计一个用线圈、电流表、条形磁铁组成的实验线路。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线路, 观察实验现象, 并做好记录。引导学生边观察, 边思考, 边发现问题, 边解决问题, 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 帮助学生从中得出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然后, 引导学生将磁铁换成通电螺线管再做实验, 或把通电螺线管放在线圈中, 改变通电螺线管电流的大小, 并观察实验现象, 记录实验结果。最后, 归纳得出上述不同情况下的电磁感应现象所产生的感应电流的磁场, 总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 即楞次定律。通过启发诱导, 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应用楞次定律,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成效。

三﹑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在抓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同时, 努力开拓实验教学的新构想, 探索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新路子, 因而利用设计实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初中生有一个特点就是爱动手, 在养成做好物理小实验习惯的基础上, 可以布置一些有意义的实验给他们做, 以拓宽他们的视野, 进一步挖掘他们的潜在创造因素。如在学习平面镜成像时, 我们布置学生拿两个平面镜平行相对而立, 中间放一个小车, 从一镜旁看, 能看到另一镜里有几个小车像?起初学生的回答都是不令人满意的。经过争论和实验, 学生激动地对老师说:“我们从镜两面看到一列车队, 有无数个像。”我们又以理发店里的人在两面镜中间, 可以看到对面镜里无数个像来启发他们。通过实验的直观效果使得学生有新的发现, 也坚定了学生探索物理问题的决心和信心, 同时锻炼了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另外重视课外实验,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的课外小实验、小制作, 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转化, 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把一些小实验安排在课外让学生亲自去做, 就能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作用, 同时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这些小实验简单易做, 取材容易, 不受条件限制, 如易拉罐盒、保鲜袋、塑料瓶等都能成为很好材料。这些生动有趣、简单易行的小实验对学生的独创性、想象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好处。只要引导好, 很多学生还能举一反三, 发明创造出更多的小实验、小制作。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 去体验物理知识所带来的快乐。

上一篇:地温变化下一篇:网络经济市场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