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

2024-06-02

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精选12篇)

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 第1篇

一、确立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

当前, 由于艺术设计教育普遍缺少对该学科本质属性的思考, 培养出来的设计师创新能力较弱, 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 有必要对现有的艺术设计教学理念进行改革, 而其中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是明确学科属性和教学理念。设计艺术学科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由众多的相关学科和系统支撑和联结着, 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构成其知识体系的两个主要方面。由于学科自身的开放性, 它必须不断地从其他学科吸收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和新形式, 在学科交叉和综合中不断壮大和变革自己, 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基于上述对学科属性的认识, 研究艺术设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 需从不同的角度不断地探索其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与前景, 同时也要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 并针对艺术设计实践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艺术规律、方法、语言表达等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一一梳理, 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以指导设计人才的培养。

二、改革“应试教育”的机械模式, 充分解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对考生的选拔上, 应认真地把握学生的质量, 只有合格的“原材料”才能加工成有用的产品。首先应体现在从入学“试题”的调整上。传统的色彩、素描和专业设计的试题模式, “应试高考”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而高考的公平、公正和人才选拔模式越来越受到质疑, 因为它不能体现考生的真正能力, 结果造成学生的良莠不齐, 使教学计划难以实施。因此在高考选题上, 应当既注重绘画技能, 又体现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考核。基础绘画的考核, 在造型能力方面的试题可以考“速写”, 如:在考场内进行相互间的速写练习, 主要考察学生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而“色彩”考试, 可提供规定的形式内容, 让学生完成几组不同形态的色调搭配联系, 主要考察学生的色彩感觉;在创新能力方面的测试, 可参考江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叙述性”表达的试题, 考生根据一段文字, 展开大胆的形象思维和创意表现。一张试卷, 三大内容, 不分专业方向, 六个小时考核完成;既方便考场安排, 又便于打分, 对考生的选拔还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原则。

三、更新传统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学内容的改革应该从创造思维训练和素质能力培养两个基本点着手, 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应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内容。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思维活动, 教师的教学都要以培养发散性思维为出发点, 着重培养学生设计思维的灵活性及独创性。首先, 加大思维训练课程,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模仿性设计为创造性设计。然后, 改变传统的封闭式教学体系, 在教学中加强应用项目的设计课程, 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项目, 使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市场实际项目的需要得到有机结合, 从而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同时,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探索性的课题, 让学生能够将一些前瞻性的课题和社会的具体项目结合起来做。

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设计项目和设计比赛活动, 可以逐渐培养起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组织能力, 培养起对学习过程的兴趣, 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 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四、构建专业教学工作室运行机制

工作室由一名或多名教师联合挂牌授课。工作室的环境由每个教师根据课题的需要进行合理的设计, 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集教师办公、科研、教学于一体。学院可以不设立以班级为单位的专业教室, 取而代之的是若干个专业公共教室, 这种跨专业的自修环境便于各个学科的学生进行交流, 打破专业和年级间的隔阂, 拓展学习的视野。工作室的目标是营造富有创造力的、轻松的教学环境, 充分解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在授课的形式上, 摆脱传统的“喂奶式”和“填鸭式”的上课方式, 在师生之间营造一种互动的和谐的教学氛围, 积极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素质教育完善的美国课堂教学非常注重提问和讨论, 教授们始终强调“没有提问, 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只有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才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极大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在能力, 释放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设计观念, 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五、建立校外设计实践基地, 注重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

艺术设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校外设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能够使学生走出去, 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 并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提高。在设计的实践中, 学生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 而又不断地在实践中获得解决, 从而使他们的自身素质和设计层次获得提高。通过实践, 让学生贴近专业、贴近企业、贴近市场、贴近社会, 解决现实世界设计问题的责任感将会大大增强。当然, 在建设设计实践教学基地时, 我们应根据各院校不同的地域特色和专业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点, 并尽量选择那些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有市场有特色的、具有合作诚意的设计公司和大、中型企、事业单位, 并与他们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努力建设和培育一个双赢的良好机制。有了稳定的设计实践基地, 学校就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到实践基地参与设计, 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获得实践经验。

六、注重课程设置的交叉和整合

高等院校专业课程的设置决定着学科的发展方向, 也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成功的艺术设计作品不仅在于对设计的表达能力, 还在于对设计项目有系统的思考。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掌握新的知识和方法拓展自己对设计的理解。学生可根据不同的知识领域发展自己多方面的能力。为了适应学科日益综合性地发展趋势, 建立综合系统的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迫在眉睫。艺术设计学科发展的历史要求我们, 应以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的认识和观察事物的方法, 为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和创新提共理论上的支持和保证。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 艺术设计学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态势呈现出文理渗透、艺工结合、日益综合化和多样化的趋向。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也对艺术设计学科研究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也给艺术设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培养的学生仅具备感性的艺术素质是不够的, 也应该对一些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有必要的了解。近年来, 我国许多院校已经意识到了将设计与其他学科整合、交叉学习的重要价值。打破过去各专业方向各自为阵的条块分割, 共享课程资源, 既为通识教育提供丰富的横向资源, 也为专业方向的深化教学创造纵向发展的空间, 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 我们要通过改革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理念、内容和运行机制, 走出一条充分发挥师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与学良性互动的新途径, 从而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以满足新时期艺术设计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摘要:当前, 艺术设计教育为了进行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必须不断思考和把握其学科发展方向与目的, 探寻其发展的规律。设计艺术学科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并没有一套固定的培养模式和理论体系。要使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尽量体现出包容性、时代性和前瞻性。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3

[2]赵燕.设计教育专业教学工作室新机制研究[D].新美术, 2001 (4)

[3]徐晓庚.现代设计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3

平面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论文 第2篇

一个合格的平面设计师的职业能力需要具备两点: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运用自如的平面设计职业技能。为此,专业教育务必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习计划、真题设计等方面不断创新,既要强化学生的专业素质,又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实践能力,避免培养出理论不全面、实际操作能力低的学生。

一、平面设计理论教育不能脱离实际

平面设计专业教育的理论课程设置要使学生获知平面设计的一般规律,系统掌握视觉传达基础理论。无论是设计的整体构想、构图布局、色彩协调还是文字配置都能深刻植入脑海,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掌控,才能指导和胜任平面设计工作的专业需要。目前的教学现状显示,由于沿用原有教学模式,教学创新不够,学生对平面设计意义认识不足,使教、学、实践脱节。专业教师必须首先做到理论与实践牢牢结合,才能编制出高水平的平面设计理论课程教案,才能让学生学而顿悟,形成平面设计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的设计理念,一生受用。

二、平面设计技能教育务必学以致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大发展,企业、客户需求设计质量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精良、素质过硬的专业设计人员远远不够,经常有设计人员对企业所需不知从何处入手,专业技能脱离实际,不能学以致用,这就要求学校培养大批具有扎实专业技能知识的人才。在专业技能课程设置中,要循序渐进,教师应结合大量真实、成功的设计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由浅入深、学以致用,特别是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规律,培养兴趣浓厚、志向远大、基础扎实、能力突出、德才兼备、勇于创新的拔尖学生,积极输送更多的出类拔萃的平面设计专业技术人员。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高情商与沟通能力,使其具有正能量的艺术设计鉴赏力,从而才能使其成为大胆又含蓄、智慧又谦和、热情又耐心、善解人意又坚持原则的高情商设计人才,才能更好地了解国际、国内市场潮流,了解企业、客商的实际需求,更好与制作者、生产者沟通,设计出理想的作品,获得客商的满意,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成功案例是“教、学、实践”创新的最好借鉴

开展“教、学、实践”综合教学,是目前平面设计专业教师积极尝试的创新教学方法,成功案例很多。如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在校学生李春萍的平面艺术设计作品《三宅瓷舍》(指导教师黄宗池),由于其设计理念的新颖、设计形式的古朴而入选“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再如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在校学生叶宁的设计作品《自然的味道》(指导教师黄宗池),从整体到局部,环环相扣,各种碟、碗、盅、匙,乃至包装使用的芦秆、草绳,无不充满乡土气息,足见其在设计过程中深入生活,高于生活,该作品最终荣获“2014年第三届中国高等院校设计艺术大赛优秀奖”。近几年,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积极探索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先后担任中国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奖证书设计、广东省第十二届农民体育运动会吉祥物设计;在广东设计之星大赛获得金奖、铜奖,在第五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获得银奖,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获得银奖,在第七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览获得优秀作品奖,在第三届中国高等院校设计艺术大赛中获得优秀奖,在第二届全国平面设计大展中获得银奖,等等。

四、校企合作搭建“教、学、实践”基地平台

如何让“教、学、实践”综合教学发扬光大,这是每一位平面设计教师都务必深思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校方和企业双方的教育培养合作,不断提高教师和实习教练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为实践性教学创作提供稳定的良好环境,确保实践性教学质量。

2.校企双方在培训合作上搭建广泛的合作空间,校方可以为企业提供设计人员培训,辅导专业理论知识。

3.企业可以为教师现场实习和参观考察提供便利,教师在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状况和需求的基础上,可以在教学中更好地结合生产实际传授知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用灵活的授课手段,力求用活教材,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增加学生的实践学习课程,能使学生充分深入到平面设计的第一线接受实践训练,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真题设计”,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独立承担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又解决企业的市场需求。

5.积极与企业、会展业等外界沟通联系,学生的作业可以直接参加投标和展览,能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与荣誉感,学生能认识到不是为做作业而学习,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利用寒暑假期,安排专业老师和学生,到对口企业进行勤工俭学,让学生了解企业与商业的关系,理解和设计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精髓作品,为日后服务于社会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总之,“综合性”教学将多种教学方法融为一体,有助于学生获得实践设计经验,较快提高应用能力。

五、“教、学、实践”为一体的创新教学模式切实可行

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 第3篇

[关键词]本科教育;艺术设计;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对城市、小城区以及新农村规划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环境的规划设计意识和设计水平,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休闲环境,营造良好的和谐气氛,成为了人们对生活的一种追求,这种追求变成了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作为以“就服务宗旨,以就业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半数以上都相继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及其相关专业群。

环境艺术设计,从宏观上环境包括了室内和室外,因此又可以划分为多个专业或方向,如室内设计技术、景观规划设计、会展设计等,专业与专业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形成了新的竞争,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高技能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就环境艺术设计及其相关专业群的建设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一、推行“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工学结合,与一些专业工科类专业有较大的区别,一些工科类专业,设计生产持续性较强,规模较大,较适应按时间段划分的工学结合模式,如“1+1+1”、“一年三学期制”、“2+0.5+0.5”等。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其工作时间并无较明显固定的规律,行业企业的工作状态较多依赖于承接的项目,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必须主动适应行业企业的工作规律,是推行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项目引入学校课堂教学,在课程中完成项目的设计;二是把学生带出学校,采用顶岗实习或课程实习等方式,参与项目设计及施工。近年来,我院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群中开展了项目教学,通过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环境艺术设计行业,是根据承接项目来开展工作的,因此,开展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必须主动适应行业的特点。为此,我们按“刚性标准,柔性管理”的原则,实施“两个弹性”教学,即弹性学习空间和弹性学习时间,以使项目实施和生产性轮岗可以顺利地衔接到位,并以此为切入点制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真正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开展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校外实训教学,必须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我院设计系近年来开展“项目上课堂”和“理论下车间”、“学习既实习,就业既创业”等方面的研究。通过研究与实践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总体思路包括:一是管理人员的组成结构方面,要大量聘请企业管理专家、企业劳动模范、技术骨干和学生辅导员、专业指导教师担任项目管理和指导教师;二是在管理方式方法上采用企业岗位管理与学校管理有机结合,以企业管理为主,学校管理为辅;三是利用网络手段,搭建基于WEB(网络)的开放式管理平台,通过权限登录,及时掌握学生校外实训教学情况。

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其专业(群)按照地方环境艺术行业企业人才规格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按岗位、能力、课程的流程,确立课程模块,以环境艺术设计岗位(室内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建筑装饰设计)能力为目标,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企业实际设计项目为载体,通过单项项目训练、专项项目训练和综合项目训练,按设计定位构思、设计效果表现、材料与工程预算、工程管理、工程文档制作的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主要体现了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以及学校、企业、学生等多元参与的考核方式。突出了融职业知识学习、职业能力训练和职业养成于一体。

三、以岗位为核心进行课程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及其专业群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项目为载体的,因此其课程也必须体现出项目的特点,环境艺术设计多年来,按“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项目团队为组织形式”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根据项目的情况,在企业指导教师和课程任课教师共同指导下,组成师生项目团队,融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教师工作室等,共同进行企业项目设计与实施,探索课程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以及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并在项目中学习项目运作的全流程能力。

3.1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主要突出两大特色,一是项目教学,包括单项项目教学、专项项目教学和综合项目教学,在项目实施中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二是“以赛促学”,通过课堂展出比赛、企业项目设计比赛以及组织参加国内应用型本科各类环境艺术设计类比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目标,以校内实训基础和校外实训有机结合为平台,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和现场教学。对理论性较强的部分,采用案例教学和研究式教学法。

3.2课程评价改革

注重过程和结果考核结合,推行多种考核方式,包括理论、操作、比赛、展出、团队作品、职业资格考评、现场考评等多种形成,并参考其过程考勤、团队合作精神评价等,考评由企业专家点评、自我点评、单位评价等组成,以充分反映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四、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为配合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必须建立一支相适应的优秀教师团队。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我院主要采取了“校企双项目双向参与”良好的机制,通过校外引进、企业锻炼、国内外培训、承担科研课题、承接企业项目等途径,逐步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以专业带头人、教学骨干、企业能工巧匠为核心的“校企互补,内外一体”的教师与设计师资团队。

五、结束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是近年来需求量持续旺盛的专业之一,一方面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随着专业的不断扩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不断的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断改革与创新,才能在专业领域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郑苗秧,阎玉秀.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7)

[2]郭書贤,梁秀山,赵艳娜.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教学平台构建[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6).

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第4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一、构建合理、规范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要紧密结合市场,突破传统的专业限制,进行课程体系大改革。课程建设是教育的第一关。授课框架确定以后,课程本身的标准与深度就显得非常重要,课程既是教学目标和意图的体现,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根本依据,对于专业性较突出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也是通过对不同课程的选择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结构的。如果课程体系构建合理、规范,绝大多数专业课程开放而明确,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紧密而清晰,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就较为自由,培养计划也就处于一种变化之中,进而培养出多角度应用型人才。

1、合理调配艺术课程和理工科课程的比例

艺术类设计应当摆脱传统美术教育的束缚,加大理工科课程的比例,增加学生的工程实践知识;而机械类工业设计应当摆脱传统机械教育的束缚,加大艺术课程的比例,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这样才能使艺术、科学和技术真正的交融汇合。

2、重视专业课程

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就要特别注重学生的专业课程,基础课程则以够用为度。可以这样分配,让通识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三者的比重各占三分之一左右。

3、加大实践课比重

艺术设计本身就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要增加实践课时,使教学内容与设计行业的实践相结合,以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6]。合理设置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是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在专业实践教学中,要不断对原有的课程设置体系进行补充、调整和修定,采取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调整理论与实践的课时比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理解与掌握操作技术[7]。具体的做法如下。

1)学生与教师的设计必须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最好能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做企业的真实项目,或与社会上知名的设计公司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同时,鼓励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利用课余或假期时间去设计公司实习。2)要求学生不仅修完理论课程,还要取得一门职业技能证书,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3)在课程内容上突出职业能力的训练,加大创造性技能的比重,按照专业覆盖岗位应具备的能力为基点,以培养突出应用型人才的特征为准则,让学生提高知识内化转换和继续学习的能力。4)让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与专业设计项目相挂钩,到工作室或设计公司参加实际设计项目,根据毕业设计的实际需要,结合设计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只有面向实际项目的实践,才能得到训练。

二、构建名副其实的学分制体系

在学分制运营构建中,应实行完全学分制,以便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程,有更多的时间充分发挥专业能力、深入挖掘专业特长,自主步入社会大舞台,收获成绩、激发创作热情。具体的做法如下。1)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允许学生根据各自的特长、能力、学习精力及择业意向等因素自主选择课程、选择任课教师和修读方式。2)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允许学生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速度和方式。比如允许学习较差的学生放慢学习进度,延长修业年限;允许学习较好的学生缩短修业年限或者选修第二专业[8]。3)允许家庭困难的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4)实行目标管理,主要以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学结果和进行学籍管理,考试合格就可以修得学分,修满规定的各类学分和总学分就可以毕业。

三、构建高水平教师队伍

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大量的高水平教师,其专业实践经历和能力显得格外重要,多高的职称、多高的学历,都无关宏旨,也就是说,能够承担培养应用型人才所需课程的才是需要的、好的教师。因此,我们应该推出各种措施。首先,从长远考虑,要加强两类师资之间的交流,组织相互听课,相互学习,尽量缩短两类学科间的差距[8];其次,让教师参与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提高教师对课程体系的认识;第三,教师要走出校园,到工业设计企业去学习,可以尝试实行教师与工业设计企业的设计师轮换岗位;第四,应该让新教师脱产、半脱产或在岗到校内外一些实际工作岗位上锻炼。另外,也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广泛地吸纳国内外在设计界已有相当成就的人才,加入到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队伍中来;还可以聘请社会上有丰富经验的高级设计人才到专业教学或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进行直接辅导[9]。

四、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变“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互动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执行能力。为了启发学生思维,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案例教学和互动式教学。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师生间进行良性互动,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勇于实践,勇于创新。例如,在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轮流上台推荐自己的设计方案,教师和其他学生以“客户”的身份提问题,设计者给予回答,这样,既启发了思维,又活跃了气氛,有利于相互学习提高,增强了创新意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推销自己设计作品的能力。2)变“一刀切”指导为“因材施教”指导。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从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入手,通过统一讲解、个别指导等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针对学生水平差异较大的实际,在组织教学时,依据学生的不同基础,按不同要求进行课堂指导和作业评判,使大家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以增强学生的信心。

五、结论

从分析我国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培养出高层次的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并与国际接轨,确实存在着诸多困难。为了尽快找到差距、走出困境,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去改革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使其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构建一个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工业设计教育平台。总之,只有理论联系实践,适应市场需求,按照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特色模式教学,把艺术、科学和技术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艺术设计人才。我们还需进一步改善办学环境、完善各项体系,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使教学目标与企业岗位的需求趋向一致,这样才能逐渐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梁家年,曾力,袁心平.工科大学艺术类设计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探微[J].高教探索,2012(4):80~83.

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 第5篇

2.1注重以赛代练的兴趣培养

学生的兴趣培养以竞赛的方式来体现学生对设计的兴趣,参加每年举办的华灿奖、全国美誉奖、创意中国大奖等,以赛代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参加竞赛的基础上增强信心,提高自我认可度等积极影响,培养竞争意识,发现潜能,提高兴趣的培养。

2.2以实际项目为设计标的培养

应用教师和学院提供的一些实际设计项目,让学生们参加其中,进行设计,使学生实践性和创新性加强,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创新全面发展,艺术创造以真实项目为依托,提供奖金等形式激发学生设计兴趣。

2.3以地域设计特色培养模式

在保证设计人才所必需的课程基础上,根据黑龙江地域特色开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和特色专业,如冰雕、雪雕等课外设计课程,使学生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方法,对加强学生成为真正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知识结构体系,为地方经济注入活力,服务和影响人类。

3黑龙江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原则

黑龙江民办高校主要培养学生目标为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不求理论性,但求高标准,基于此,强体课程体系,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设计技能和艺术实践并重的教学原则。渐渐浮现在我们眼前,由于艺术设计教育所具备有的时代特征和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既注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播又注重实践的总结,以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为原则,使学生把热爱人生和设计专业的强烈愿望转移到努力学习,积极发展,成才就业活动中,为设计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4黑龙江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建设

要加大实践实训的要求,拓宽专业能力和服务层面,就必须进行加大实验与实训室的建设,如环境实训室、视觉实训室、动画实训室、多功能实验室等专业的实验教学和教学实践基地等。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力求将实验实训室办成集教学、科研和生产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团队交流合作的能力,快速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素养。

5结语

找到适合龙江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方法,就是要建立一整套适合当今社会时代的人才培养方式,艺设设计应用技术型人才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艺术与技术的融合。我们黑龙江的民办院校,要坚持自然设计,环保设计着眼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大力培养合格的现代化艺术人才,为新中国新经济尽自己微博之力。

参考文献:

[1]董斌,王增成.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与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方式的对接[J].美术大观,(09):133.

[2]徐世玉,黄强苓.探析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系统工程[J].美术大观,2015(09):144-145.

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 第6篇

摘要:本文主要依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市场和国际经济贸易领域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和笔者所在高校的“国际文化贸易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念,围绕“国际化”“高层次”和“应用型”定位,具体探讨了高校对此类人才培养架构设计的理念、原则、指标和方法,以及社会架构设计的面上指标方法,并依此拟定了国际文化贸易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框架结构表。

关键词:国际文化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架构设计

一、“国际文化贸易应用型人才”解析

国际文化贸易专业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新生的一个专业,该专业的生长如“国际文化贸易”本身一样,活跃而具潜力。“国际文化贸易应用型人才”是指具备经济学专业知识,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熟练运用一门或多门外语,掌握国际文化贸易规则,熟悉国际文化市场发展动态,能够独立进行或参与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贸易的高级专门人才。其人才培养定位于“国际化”、“应用型”。是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以适应国际化需求为直接目标,其中“国际化”指“面向世界”,“应用型”内涵“高层次”,特指国际文化贸易本科应用型人才既不同于“研究型人才”,又区别于“技能应用型人才”。其显著特色是以能力培养的系统化取代知识培养的系统性,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面向行业,学生具备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国际文化贸易本科应用型人才架构设计原则与技术考虑

国际文化贸易本科应用型人才架构设计与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直接相关,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体现用人单位对国际文化贸易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普遍性选拔标准。通过对用人单位人才标准的调研和校内外相近专业近年学生就业情况的观察研究。拟定以下架构设计原则和技术考虑:

1架构设计基本原则

(1)人才架构设计方式的主客观分类。架构设计从主客体关系的差异可分为主观的自我架构设计和客观的社会需求。主观自我架构设计是以高校为主体,以自有组织单位为对象在组织内部进行的综合规制。客观架构设计即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为标准的评判结构,主体为需求方,即用人单位。高校无法完全掌握“第三方”的需求评价过程和结构等详细情况,但学生都是通过用人单位考察聘用实现就业,学生被社会认可的情况会较为客观地反映到就业数据统计和后续的实际工作中,因此,高校可以把毕业生就业率以及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作为社会架构设计的面上指标,以实现主客观架构设计统一。

(2)自我架构设计与社会架构设计的“面上”观测结果趋近一致原则。一个经过教育主体架构设计的优秀学生应该同时获得社会的认可,并能在社会筛选的测评中获得同样优异的评价,易于被社会接纳,即教育主体对应用型人才的自我架构设计和社会架构设计在结果上具有一致性。但自我架构设计与社会需求评价结果经常出现不一致甚至颠倒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架构设计指标指向内容的不均衡,如自我架构设计指标滞后于社会发展标准;自我架构设计标准超越社会评价标准;自我架构设计指标完全脱离社会需要标准。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拟定和架构设计指标确立前需提交有代表性的行业单位,积极听取并参考他们的意见、建议,并根据实际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

(3)架构设计指标、机制的过程适用和发展原则。自我架构设计指标的拟定要充分考虑大学成长阶段的整体适用,架构设计的结构量表和考核要适合整个培养过程。同时,按架构设计标准培养的不同阶段的学生成绩应有明显的差异,且架构设计阶段的差异应该符合相同对象的成长发展,即随年级增长人才培养的成绩应该递增的一般逻辑,但不排除个别学生成绩GPA点数积累降低导致最终架构设计成绩降低的可能。

(4)架构设计指标对两个主体的行为导向原则。架构设计指标不仅是人才培养的考核标准和发展状态好坏的评价标准,同时在过程评价中也是学生成长的行为导向标准和反思大学教育教学效果的途径。因为结果归因是一种事实结果反观前导行为、标准,对行为目标等进行再评价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一心理活动会直接导向后续关联行为,成为相关行为的最重要动因。所以架构设计指标和架构设计机制应在教育培养主体高校和学习主体学生两个主体、两个对象中同时发挥作用,尽量体现出社会对培养对象和教育主体,尤其是承担具体课程的专任教师的行为要求,以使自我架构设计指标的应用型指向能对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产生应用型行为导向。

(5)架构设计指标和结构量表的设计应与人才培养方案等保持内在一致,符合国际文化贸易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整体要求。如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本身需要应用型教育,而应用型的教育与“应用型课程设计、应用型师资、应用型教学”等应用型的教育体系和培养方案直接相关。学生是“应用型”的检验对象,同时也是对应用型教育检验的客观标准,因此,架构设计指标和结构量表本身应该符合这一体系的完整性要求。

(6)架构设计指标突出国际化、应用型、高层次和文化贸易专业性的特色人才内涵。任何架构设计都有自身的特殊指向。与人才的培养目标紧密相关,突出国际化,面向世界性;强调应用型,有别于研究型;注意高层次,不同于高职技能型;突出文化贸易的专业性,而非其他专业人才。

(7)架构设计指标和结构量表要素权重的合理性与适当性。架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架构设计对象的学历层次,不能超越学历层次的客观实际。即架构设计指标和结构量表各要素的权重不是追求均衡性。而应注意合理性和适当性,如“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由于各自接受训练的时间跨度不同,发展的程度也不一致,因此在整体权重中应有差异。尤其是“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考察标准不能超越本科学历层次学生在成长发展上普遍可能达到的程度。

2架构设计的技术考虑

(1)单纬度、指标突出表现的加权效应。我们在考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现象时会发现,在某些个别培养检验指标上表现突出的同学,在就业时常常表现出较强的优势。除了突出的个别能力之外,尽管其他要素关联的能力比较差,但仍受用人单位青睐,有效实现就业。研究发现,重要原因在于:此类学生突出的个别能力与用人单位提供的个别岗位特别匹配,甚至具有不可替代性。此即为单维度指标突出表现的加权效应。

(2)自我架构设计与社会架构设计面上指标的关联。应用型人才架构设计指标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从架构设计的操作角度,架构设计体系宜于以高校人才培养单位的主观培养和测评为主,以学生就业率甚至签约率为观测点反映的市场客观检验值为辅。

(3)关于社会架构设计的“面上”观测指标。在进行国际文化贸易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社会评价时,一方面要真实体现“第三方”的检测意志,另一方面又便于实际操作,一般可采用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作为观测社会架构设计意见的面上指标。具体统计方法可以依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报告工作的通

知》的文件规定,“毕业生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从人才的社会认可角度看。就业率越高越好,需要特别关注对“已就业毕业生人数”的认定以及升学率与出国比例。社会架构设计面上指标“就业率”是观测学生是否符合社会需要的重要途径,但对了解社会满意程度和需要程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应在就业率的基础上尝试纳入就业质量的相关测评,在设计时为尽可能体现“第三方”需求的客观性,架构设计的指标和数据来源应直接来自第三方,但后续追踪难度较大。

三、国际文化贸易本科应用型人才架构设计指标与结构量表设计

国际文化贸易本科应用型人才架构设计指标与结构量表依据市场调研、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架构设计原则、技术考虑具体设计。主要包括自我架构设计指标和社会架构设计指标两大指标体系及一份操作性结构量表。

1自我架构设计指标体系

在自我架构设计指标体系中包含“外语技能、专业修养、通用能力、专业能力、职业精神”五大一级指标。

(1)外语技能。外语技能一般可分为“听、说、读、写、译”能力,可理解为一般通用外语技能,主要体现在日常交际。对于文化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和市场需要的特殊性,外语技能还包括更高层次的“专业外语技能”,熟知文化、贸易、经济领域的专业外语词汇,并能运用专业外语起草外贸函电、进行商务沟通、商务洽谈、商务谈判等,即将外语作为工作语言的能力。通用外语技能可通过CET-4/6成绩作为测评依据,专业外语能力可参考TEM-4/8成绩作为测评依据。外语学习侧重于技能培养,强调“听说优先,读写跟上”的教学方针,为学生学习创造天然的应用氛围。

(2)专业修养。包含四个二级指标:专业基础理论修养,指为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学生必须研习的课程,包含国际文化贸易基础理论:文化及相关产业基础知识等,此项修养强调专业根基的扎实性;专业方向知识,指深化专业范围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课程,强调专业特色优势和“深度”,专业延展知识,以扩大知识面、提高适应能力的课程,强调知识“宽度”和专业拓展;文化艺术修养,特别强调对中外文化艺术的鉴赏力和洞察力,强调文化艺术知识的积累,含美学、各艺术门类赏析、国别文化特色等,此部分内容与国际文化贸易专业内涵紧密关联,因此纳入专业修养范围。

(3)实践能力。主要包括:通用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两大类。在综合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通过社会实践等进行综合评价,其描述性评价可折算分值。在专业实践能力方面,根据国际文化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行业人才要求,其核心能力应包含:经济工具应用能力;商务沟通能力;创意策划能力:文化产品营销能力;渠道经营能力:媒体关系管理能力。第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本专业一般能力,后五方面属于专业特色能力,也是区分其他专业人才的能力界线,可通过专业实践经历与实践效果等进行描述性评价,可折算分值。

(4)职业精神。职业精神包含的内容较多,从国际文化贸易应用型人才从业的特殊需要,特别强调和关注的指标包括:敬业精神、职业忠诚度、勤业。敬业精神,是指从业者对自己将从事的职业的尊敬和热爱;职业忠诚度,指专业意识、专业兴趣,强调专业信念;勤业,职业责任心、职业态度与工作热情。通过专业实习和成长观察进行描述性评价,可折算分值。

2社会架构设计的指标

社会架构设计主要衡量人才进入市场时,是否符合市场需要,满足市场需要的程度如何,是一种客观反映。人才进入市场,无论是通过个人努力,还是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实现就业均表示市场真实需要。在同样具备社会推介关系的条件下,竞争标准就会指向人才的能力本身。从操作角度,可以分为“面上指标”和“内在指标”,二者都只能无限接近客观真实,无法完全等同事实本身,主要与数据来源和统计方式相关。

(1)应用型人才观测的“面上指标”。主要反映在就业绝对值、就业率、升学率、出国率,具体统计可参照教育部关于就业统计的分类与方式。需要指明的是以就业率为标准对应用型人才的社会架构设计与客观情况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为学生的实际就业与就业的整体社会环境和学生自身的定位相关。因此,在使用和参考这一架构设计指标时应对社会就业环境和学生的自身定位进行必要的分析。

(2)应用型人才观测的“内在指标”。主要包括:行业与岗位匹配度、毕业去向的地理区域、行业领域、企业分类、职业分类的难易竞争程度体现的质量等级、薪金福利,主要通过雇主调查获得架构设计的测评数据。

架构设计是社会和高校检验与反观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途径,需要科学设计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同时为了尽可能获得检验结果的客观性和参考价值,提高架构设计反思问题、促进建设和发展的作用,需提早设立“国际文化贸易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务必聘请文化贸易领域的资深人士参与评价咨询。架构设计频率需采用“届满评审修订”方式。国际文化贸易本科应用型人才架构设计既是对学生成长的过程性架构设计,又是对学生进入社会的阶段性定性测评设计。而学生作为专业人才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与专业的培养直接相关,因此本项架构设计还应与当前高校的教学架构设计结合起来,特别要设计出包括师资、课程、专业实践资源等方面的专门性架构设计体系内容。

根据国际文化贸易本科应用型人才架构设计指标的设计原则、技术考虑和对指标体系的分类解析,设计出国际文化贸易本科应用型人才综合架构设计结构量表即操作框架,附表从略。

参考资料:

[1]向勇主编,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2]李小牧,创新专业学科建设思路打造独具首都特色的应用型大学,中国大学教学,2007(11)

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 第7篇

一、优化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一) 以专业方向为主线, 实行课程模块教学。

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 在进行优化课程体系时, 针对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年级, 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 实行课程模块教学规划与设计。我系课程模块教学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 以公共基础课作为基础模块, 并在此基础上以必修课为主体模块、专业选修课作为辅助模块。针对一、二年级的低年级学生开设统一的公共基础课, 三年级及以上的高年级学生则按专业方向开设专业课, 同时可选择其中一两个辅助模块进行选修, 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如此设计课程模块更好地实现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有机融合。

其次, 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特点和需要, 把专业课组合成基础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模块。以室内设计方向为例, 我们将素描、色彩、基础造型等课程组成基础能力模块;将室内设计、陈设设计、照明设计等主干课程组成核心能力模块;将建筑装饰施工与管理、装饰工程预决算及招投标等专业课程组成拓展能力模块。如此设置又分别对应低年级的“基础模块”, 高年级的“主体模块”和“辅助模块”, 实现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渗透、共同发展, 更好地适合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 以市场为导向, 开发阶段式实践项目课程。

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 可以根据合作企业的市场需求, 确立实践课程的创新项目, 再借助企业的真实案例和运作模式, 使学生的学习融校内课程、企业实践于一体。我系室内设计方向的实践项目课程, 一年级针对基础能力模块课程, 开设施工图纸设计等实践项目, 二、三年级针对核心能力模块课程, 开设材料与施工工艺设计、项目策划设计等实践项目, 以合作企业的真实案例为蓝本, 将室内设计专业知识贯穿项目之中。项目逐阶段地展开, 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密切地融为一体, 全面培养了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其未来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二、建立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机制

(一)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机制。

《纲要》指出:“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 尊重个人选择, 鼓励个性发展, 不拘一格培养人才。”②在全面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际, 建立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使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相对应, 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系在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 采用“校内专业导师”和“企业专业导师”的“双导师制”。校内专业导师由学校内的专业教师担任, 负责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教学工作与校内专业实验课程的指导工作, 同时担任校外实践实习的带队教师, 负责学生的管理、与企业专业导师的沟通等工作。企业专业导师由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 负责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行业职责等工作, 同时参与实践项目、课题研究、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指导工作。

(二) 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机制。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有效手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中, 应以过程考核为主, 从学生参与课堂的表现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科研工作的能力表现等诸多方面, 对学生所学课程进行考核评价;考核方式可根据艺术设计各专业方向的特色, 适当选择项目答辩、作品展览、综合技能测试等多元化方式。此外, 我们以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平台, 建立融校内教师、外校同行、合作企业专家、学生为一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 多方位、多维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有效评价, 评价成绩为各评价主体所评成绩的总和, 以落实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三、完善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环境

(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纲要》指出:“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 才有好的教育。”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和重要保证。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根据教学、科研及专业发展的需要, 积极拓展人才引进渠道, 增强教师队伍力量。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高学历、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 不断优化、充实教师队伍;此外, 通过咨询、兼职、客座教授、讲座等形式, 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和先进的智力成果, 不仅开阔教师的专业视野, 而且促进教师设计水平的提高。

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加强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培训, 是提高教学指导水平、提升人才实践技能的根本保证。根据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要求, 我系采取切实有效的“双轨制”模式。一方面有计划地派遣青年骨干教师前往国内知名高校进修, 并将掌握的教学及研究的前沿动态和先进方法, 成功引入课堂教学, 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另一方面以校外实践基地为基础, 派遣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不仅可以促进教师“双师型”素质和技能的提升, 更可以深入了解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从而提高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切实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是实现培养高校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针对艺术设计的专业特性, 我系在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建立“内外兼修”的实践基地。在校内以开放性的实验室、工作室为依托建设高水平实践基地,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探索精神;在校外建立数量充足、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 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目前我系已在国内多地与16家相关企业合作, 建立长期稳定的专业实践基地, 通过产学研合作互惠共赢机制的运行, 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多专业融合的综合实践基地, 以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 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制定科学规范的实践基地管理制度。学校与校外实践基地共同制定职责明确的管理制度, 包括合作企业须择优选派具有优良品德修养、高度责任心、过硬专业技术能力和一定组织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 作为校外实践基地的专业指导教师, 其他人员辅助其完成学生的专业实践工作;合作企业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培训, 并制订切实有效的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学校不定期对实践基地的教学情况进行检查, 并对基地的建设进行评估, 以确保实践任务顺利完成及实践基地建设不断完善。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和设计产业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不断提高, 高层次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势必成为高校教育的一项紧要工作。本文仅从宏观角度展开探讨, 试对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分析和总结, 以期更多的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各项教学改革, 多角度、多途径地展开思索和尝试, 探索出适用于艺术设计专业更成熟、更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小纲, 金海.构建“实践先行, 项目为主”的课程体系——谈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改革、开发的思考与实践[J].艺术教育, 2009 (8) .

[2]商伟, 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性研究——以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为例[D].云南师范大学, 2014.

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 第8篇

一、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现状分析

1、办学方向与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明确, 但教学理念却没有创新

在办学理念上, 大多数学院都提出“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 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过分强调教学过程组织管理, 而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系统传授, 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能力;过分强调课堂理论系统教学, 忽视实践能力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倾向等。以人为本理念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过多地流于形式, 并没有得到有力的贯彻和实施。

2、体系不成熟, 人才培养模式院校之间趋同

由于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缺乏足够的学科建设基础和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 就是依葫芦画瓢, 照搬母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独立学院和母体院校之间同用一个计划、同用一本教材、同用一张试卷、同用一把尺度的情况比比皆是。没有考虑到独立学院自身的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和学生特征等问题。

3、人才培养没有特色, 不能符合职业岗位技术的要求

大部分独立学院在专业的选择和设置上, 一味地寻求利益最大化, 追求扩大规模、热门专业, 甚至是母体学校或者是兄弟院校之间热门专业的简单复制。忽视与兄弟院校之间基础设施的差异性, 忽视学生和母体学校学生之间的差距, 没有考虑自身基础设施情况, 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长发展。造成学生毕业即失业, 应用型人才的用工荒与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形成鲜明对比。

4、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导致人才培养实施难以到位

师资建设相对滞后。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专职教师队伍, 二是兼职教师队伍。独立学院专职师资以青年教师为主, 尚未形成教师队伍梯队, 教学、科研、管理水平都有待提高, 还不能够在学科, 专业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兼职教师主要是来自母体学校或社会上一些行业从业人士兼职教师。来自母体学校兼职教师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但体力、精力都受到一定限制, 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也不一定符合独立需求;行业人士兼职教师却没有教学经验, 在课堂的教与学上需要通过较长时间摸索与适应。

缺乏配套的教学硬件设施。独立学院财政收入途径单一, 资金有限, 且受母体公司资金流动约束。在办学用地, 教学设备更新, 实训基地建设, 图书库存, 教师激励等都存在严重不足。一定程度上导致人才培养实施难以到位, 仅仅停留在纸面上。

鉴于以上问题, 探索一条适合独立学院适用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途径尤为重要, 也能为其它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提供可行性参考。

二、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1、政策引导

国家提出关于地方普通本科转型发展的要求。2015 年11 月,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教发[2015]7 号) 指出, 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 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 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 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 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2、自身需要

各独立学院招生逐年递增, 看似蓬勃发展, 实际却存在诸多上述分析的问题。教学是教育的根本, 再好的硬件设施, 宽大的校园, 都不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重要。为了独立学院自身更好的发展和良性循环, 构建一个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系便变得尤为重要。由于其创办时间短, 集中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尚不显著, 而系统对独立学院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实现等方面可借鉴的研究不多, 且不完整深入, 无代表性研究成果。对于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更是迫切的。

三、如何进行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实践

1、明确改革目标

通过分析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硬件设施、发展环境、学生自身的专长变化等问题, 基于“宽基础、重实践、育专长”的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地方经济服务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需求探索适合独立学院自身的培养方案并进行教学实施。通过培养方案实施, 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 具有自我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能够在多领域有发展可能性的人才。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提供相应的步骤与方法, 为处于转型期的独立学院及新办本科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实现提供依据。

2、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问题

独立学院是中国特色的独有办学模式。由于其创办时间短, 集中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尚不显著, 而系统对独立学院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实现等方面可借鉴的研究不多, 且不完整深入, 无代表性研究成果。结合国内独立学院发展的必然趋势,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按照“宽基础、重实践、育专长”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 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与教学中进行实践, 确立符合独立学院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

3、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

坚持以人为本, 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接受与应用能力等特点, 遵循“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的目标, 结合地方经济服务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需求, 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科学的设置学科专业, 深入开展模块化课程改革, 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三段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实践探索, 进行教学计划修订。结合地方经济服务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需求, 构建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确立符合不同独立学院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

4、构建独立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体系

制定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措施和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并将人才培养方案及配套的制度、措施和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应用于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符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合理构架实践教学资源系统, 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 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 ( 设计) 等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广泛、深入的校企合作实践活动, 走产学研为一体的科学发展道路, 高度重视和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与企业需求相结合, 进行深度校企合作教学, 缩短课堂与实践之间距离。

四、结语

本文以独立学院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与实现为研究点, 借鉴国内外同类型专业优秀经验, 基于“宽基础、重实践、育专长”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分析独立学院自身条件、发展环境、学生自身的专长变化等问题, 结合市场经济实际探索适合独立学院自身的培养方案并进行教学实施, 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应用型人才。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提供相应的步骤与方法, 为处于转型期的独立学院及新办本科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实现提供依据。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提供相应的步骤与方法, 为处于转型期的独立学院及新办本科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实现提供依据。

摘要: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 本文结合国内独立学院发展的必然趋势, 分析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面临的现实困难,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按照“宽基础、重实践、育专长”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 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 改革独立学院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提出“科学的设置学科专业, 深入开展模块化课程改革, 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三段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实践探索, 并进行教学计划修订。制定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措施和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并将人才培养方案及配套的制度、措施和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应用于人才培养过程中。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左明.地方综合性大学设计学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美术学院, 2014.学位论文.

[2]商伟.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性研究---以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为例[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 2014.学位论文.

[3]鲁可乙.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特色浅析[J].大学研究, 2013, 2 (1) :18-19.

校企结合培养应用型服装设计人才 第9篇

一、认清服装设计教育中的误区

1. 重视创意而轻视市场需求

许多院校的老师都会照着书本给同学们讲解一些国外服装设计大师的时尚设计理念,让学生研究其设计的风格,之后让学生自行设计一组服装,重点要求有创意,融入自己的思想和风格,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服装设计出来后,往往不会被企业采用,因为他们并没有理解服装设计在力求创新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市场大众的实际需求,不能只具有欣赏性而没有实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的同时应该向他们传递服装设计也要围绕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设计和创新这一理念,这样才更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2. 重视设计而轻视工艺

很多院校非常重视学生的设计稿件,而忽略其工艺制作的过程,只片面满足视觉享受而不计材料、做工等成本,其实对于学习服装设计的人来说,用绘画形式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是一种非常普遍而直接的手段,但还需要知道如何通过衣服的线条和某一些工艺细节突出衣服风格的独特性。服装的设计稿件讲究准确实用,是要能够将设计的衣服制作出完美的效果,而不只是为了欣赏一幅绘画作品,有的教师会觉得那些夸张的处理方式会更突出衣服的美感却忽略了其制作过程,将服装设计和服装制作工艺割裂开来,使服装设计单独成为一种天马行空的想象而经不起实践的证明,导致一些学生能够画出唯美创意感强的服装设计稿件,却没有办法将其制作成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这一点,教导学生服装设计的创新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一味地纸上谈兵。

二、实现校企结合的要求

校企结合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于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不能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在加强理论教学讲解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完善他们的人格,不能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安排上要讲求循序渐进,比如学生可以先学习完立体剪裁这一课程再接着学习平面结构设计,这样,学生对于服装设计会有更直接简单的认识,而不会觉得理论内容枯燥乏味,并且可以运用立体剪裁的知识帮助理解平面结构设计的内容,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要时刻关注企业市场发展的动向,对于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更改,使教学方向时刻紧随服装产业发展整体动向,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培养学生创意能力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将创新的重点从表现自我拉回到满足市场需要,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在各种素材中寻找自己的灵感来源,设计出时尚感强烈又实用符合消费者大众水平的作品,而且要求学生更重视工艺制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将设计与制作相结合,将设计理念以成衣方式展现出来而不再仅局限于设计稿件。可以采用校企合作开发产品的形式培养学生研究市场动向,解决设计与制作之间矛盾的能力。

其次,需要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服装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科,理论联系实际,将教学内容与实践内容相结合在服装设计教育中是至关重要的,服装设计教育的成败是由企业的实践加以检验的,在过去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只能在学校里进行一些实验而无法真正经过市场和企业的锻炼,导致他们一毕业很难适应企业的需要。服装设计院校只有通过和企业的紧密联系,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使服装设计教学不局限于课堂之中,让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学习有关企业的服装设计,懂得分析市场的模式,研究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在学习过程中适应企业的劳动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企业来说,可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实现校企合作实际上是达到了双方互利共赢的目的,同时可以加速服装产业的发展。

三、实现校企结合的有效途径

1. 课程设计与企业相结合

经过校方与企业的沟通交流,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使学生在完成课程的同时,自主开发研究产品,并经由企业投入市场,提高学生分析市场、适应市场的能力。

2. 到企业进行实践

学生通过亲身到企业进行基础性的实践,可以检测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在实践中能力得到提高,通过教师和合作企业的反馈找出自身的问题并进行反思,提高专业水准和综合素质。

总之,面临当下服装设计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要这一问题,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十分必要,深入研究服装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快培养应用型服装设计人才的步伐,达到满足服装设计市场的需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陆世洁,张乔杨.插画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16(04).

[2]余宝玲,居月,李新汝,孙闻莺.服装设计作品[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2(04).

[3]张泽.张泽[服装设计作品][J].民族艺术研究,2014(06).

[4]张丹.张丹[服装设计作品][J].艺术百家,2015(01).

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 第10篇

关键词:服装设计,人才,专业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与意义

我国居民的收入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增长,对于服装的要求逐渐提升。因此如何培养出较高素质以及创新性的设计思维是当代每一位从事服装设计工作教育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服装设计不仅仅需要对设计人才的智能培养更需要对他们的技能进行培养,只有这样才可以符合当代服装设计的要求以及人们对于潮流服装的追求。我国服装行业对服装设计者的综合素质要求提升是必然趋势。所以,服装设计教育者需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路进行积极的摸索和探寻,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应用型服装设计工作者按照厚基础、宽知识、素质高、能力强进行培养,进而建立起适合时代要求的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二、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应用型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欠缺实践的动手能力,而且不具备市场机动性的意识。由于以上两点导致了应用型服装设计学生对服装产业的一系列程序不具备足够的理解与统筹的能力。现代服装行业市场具有突变性导致对服装设计者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但实际情况却是很多服装学校在对学生的课程安排上存在较大的问题。一是安排的课程与本专业无关和时代不符;二是没有充分的了解认识到本专业的行业发展情况。深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学生的数量过于庞大,导致很难对正常的课程时序进行实现,这样就会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遏制。此外,我国目前服装设计培训教育还存在一个问题——对艺术的过分强调,导致对工程技术属性的忽视,这一点对于服装设计行业乃至整个服装行业都是致命的。

三、服装设计人才模式培养的分析

1、教育观念需要明确,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优化

服装设计教育的生命所在就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拓展学生的潜力。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综合化的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经过这一点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符合岗位的要求。这样可以使服装设计人才具备实践技能和比较宽泛的专业知识。通过以下两点可以对服装设计学生进行专业性培养:教学方法和教学教学内容。服装设计专业的教育者需要对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及时的更新,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发展的意识和教育思想。为了使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拥有基本的从业技能需要明确服装设计教学目的,仔细研究本专业的特点从实际出发设计出符合本专业的教学内容。所以,根据服装设计专业的相关特点,对学生的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尤其是对理论教学的安排。服装设计教育工作者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毕业之后具备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因此需要对教育的观念进行明确并且优化教学的相关内容。

2、培养服装设计人才创新能力的途径

进取是创新的本质,所谓的创新能力就是在一定知识积累的前提下释放思维的能力,它可以通过训练、启发产生。创新人才就是指拥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也就是需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能力和创新的思维。对服装设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培训过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过程,它不仅使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还是培养创造力的过程。在服装教学的工作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训练还需要对他们的创造性能力进行培养。由于现代服装设计就是对创造能力较强的人才需求。在服装设计教育过程中,应将创新意识深入贯彻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在具体的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对学生课后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在总结借鉴大师作品的基础上去有目的的设计服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主动的进行了学习,而且还提升了他们对当代服装设计认识,有助于他们对以后工作的适应。

3、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实践学习能力

通过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来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由于实践教学是服装设计教育的重要一部分。通过对多年的实践教育探索中发现通过对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学时分配进行适当性的调整可以加强实践与教学之间的联系。例如:根据教学的任务可以用具体的设计项目来对服装设计课进行安排,通过对市场调研对趋势的分析以及对服装的材料、款式、色彩进行研究,将整体的服装设计过程与具体操作进行结合,使学生充分的掌握服装设计的整个流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吸收。

四、结语

现在是市场决定一切的时代,我们必须清楚知道对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重点对设计者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在对服装专业学生的知识教学需要重视教学知识的系统化与综合化,这样才会使得服装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拥有服装行业的基本技能,符合岗位的要求。通过对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简要的探讨希望可以引起服装设计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加强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增加学生面向岗位的能力,使他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岗位的要求,为服装设计产业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袁仄.服装设计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2]刘磊.国内的服装教育大观[J].中国服装,2006(5).

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 第11篇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C语言;课程设计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目前普通高校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课程体系不适合专业特点和需求,课程的教学与专业严重脱节;教学组织和教学内容随意性大,对面向应用的要求认识不足;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教材选取不当,教学大纲无专业特色,课程资源缺乏;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无合适的实验教学辅助系统使用。为此,进行关于C语言程序设计公共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探索显得非常必要而迫切。

一、C语言教学中培养应用型人才课程内容的设计

1、C语言程序设计教材的建设。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理工类的学生来说,主要是通过给学生讲授基本的程序设计知识和技巧,从而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使其成为实用型人才。目前,国内徐士良的《C语言程序设计》(第三版)具有代表性和推广性,可选用王昱、陈延文等编著的《C语言程序设计大纲》作为参考书。

2、教学定位、教材组织和教学大纲编写。不同院校的办学方针和课程的教学目标均有所不同,因此在开展课程之前首先要确定学生的培养目标,同时明确该课程与后续课程之间的过渡关系,从而制定本课程的教学计划。另外,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和重新组织。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在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按不同的专业应用计算机的要求,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大纲,以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进行目标定位。

3、开发C语言教学资源网站。一般而言,C语言教学资源网站包括課程简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设计、教学视屏、在线答疑、作品展示、资源下载、C语言热点问题讨论、企业动态等项目。网站建设要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课内外实践机会。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把与课堂教学同步的学习资源发布在网站上,以备学生随时下载学习。同时,这种教学资源网站中提供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设计也可作为教师的参考资料。

二、C语言教学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设计

目前,普通高校中的C语言教学多以理论讲授为主,以室内课堂教学为主,比较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如适合实践技能学习的阶段教学法、适合综合能力培养的项目教学法等,以适应企业对理工科专业毕业生扎实的专业技能、较强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需要。

1、采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20世纪初,哈佛大学创造了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具有客观真实性,加之采用的是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易于学习和理解;案例教学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灵活的技巧来处理;案例教学法具有突出实践性,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案例教学法具有学生主体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进来,深入案例,体验案例。

2、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任务驱动教学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造了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

3、加强多媒体与网络等教学方式的使用。互联网上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已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工具或者论坛,与学生及时地进行课后的沟通、问题的探讨等。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各类计算机软件,根据所教学生的特点,制作出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如采用以PowerPoint幻灯片或flash来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增加授课的趣味性。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应用,同时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制作适合自学的网络版课件,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4、开发C语言实验教学辅助系统。C语言实验教学辅助系统主要包括两大功能模块:①是C语言实验指导子系统;②是C语言练习与测试子系统。C语言实验指导子系统主要包括基本类型输入输出,C语言表达式与宏定义、选择结构、循环结构、模块、数组、指针等七个部分实验内容。在“实验题目”项中给出实验的详细说明,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指导和实验题目,在“参考答案”项中给出参考程序,在“演示程序”项中给出难以理解的程序的直观演示。C语言练习与测试子系统中的内容也与七大部分实验内容相对应。

三、C语言教学中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的设计

1、C语言程序设计阶段模块化教学模式的设计。根据C语言教学内容学习特点,将C语言程序设计的知识点分为七大基本模块:基本类型输入输出、C语言表达式与宏定义、选择结构、循环结构、模块、数组、指针等。针对不同单元知识特点,设计相应实际操作项目,使学生通过这一阶段的项目编程巩固单元知识。实际操作的项目设计原则是程序功能与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相关,学生运用单元学习的知识能够完成项目编程。阶段性项目的顺利实现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并渴望再进入下一单元的学习,使项目变得更加完善。

2、C语言程序设计理念与实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C语言程序设计授课对象是高校的理工科学生,教育培养的人才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教学模式上,实行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与实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课堂移到实验机房,将全书各知识点重新组织,利用教学软件、教学硬件、网络环境、教师理论水平和实验技能,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衔接,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3、C语言程序设计的分级教学模式

根据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同一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比如:一级层次的教学目标是为偏重程序设计的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注重知识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教学内容是使学生掌握C语言基本应用,在读程序的基础之上写出算法代码,形成一定的编程思想。二级层次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基础薄弱的学生以注重基本知识、了解程序为主;教学内容是掌握C语言的基础知识及C语言程序的基本结构,了解程序的运行过程。

四、结束语

针对目前高校C语言设计课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建议按照上述方案和对策进行实施。该设计方案比较符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能够满足理工科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规范化;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值得在一定范围内普遍推广。

参考文献

[1] 谢延红.C语言程序设计公共课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10(11):45-47

[2] 吕文洁.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进[J]福建电脑,2010(12):210-211

[3] 伊华伟.高校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35-137,140

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 第12篇

从目前的社会现状来看, 做款式设计容易出名是不争的事实, 不少所谓的著名设计师就是靠形形色色的服装设计赛事一夜成名的。加上一些媒体的炒作, 使许多服装行业从业的年轻人都把参加各类赛事看作是走向成功的捷径和惟一的途径。与此相反, 如果选择从事的是结构设计行业, 则注定是默默无闻的幕后职业。有些时候款式设计仅仅是一张草图, 而且大多是既无规格指示, 又无工艺说明, 甚至连使用什么材料, 怎么使用材料的交代都是模糊不清的。在这种情形之下, 要求打板师准确无误地理解款式设计意图、合理设置成衣规格, 并根据穿着对象、材料性能和工艺条件设计衣片结构和工艺参数, 把款式草图变成一份用来实施生产的规范严谨的技术图纸, 其工作的重要与难度是可想而知的。由此可见, 想要成为一名称职的打板师是必须具备相应知识结构与职业素养的。

1 结构知识是打板师掌握的基础

打板师首先必须具备有关服装结构设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掌握服装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变化规律和应用技巧, 深刻理解各种结构类型和结构风格, 能根据结构设计对象的要求熟练使用比例、原型、立体等各种结构设计手段。款式设计的过程中很难把款式的细节具像化, 所以很多时候这些工作是要由结构设计师来完成的, 如果打板师不具备这种知识, 做出来的板型不是出现功能上误差就是不合体, 穿着不舒适等缺点, 因为结构知识是打板师能把平面的款式图转化成结构图的基础, 也是最基本的条件, 只有掌握好了这结构知识, 才能完成跟设计师的衔接, 才能更好地表达出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以及处理人体功效性的要求。

2 美学修养是打板师优化形式美的条件

美学修养特别是形式美知识对任何从事造型设计的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前提知识。服装结构中的点、线、面的处理需要凭借打板师的美学修养。衣片结构设计的过程可以说就是对平衡、对称、对比、谐调等形式美学法则的应用过程。另一方面, 对流行的把握也不光是款式设计师的事情, 作为打板师也必须关心流行、感悟变化, 依据流行趋势不断调整结构形态与尺寸配置。打板师应当从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相关艺术门类中经常不断地汲取养分, 提高自身的“眼光”, 只有“眼高”才能“手高”。在服装结构设计专业的教育中, 同一个款式给10个学生来操作可能出来的成品样衣会有10种不同的视觉感, 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每个学生对同一款式赋予的理解不同, 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审美感觉不同, 最后就会出现同款不同效果的差异化, 所以服装结构设计的学生在平常对于审美的培养来说非常重要。

3 服装人体是打板师结构设计的依据

打板师应当深刻理解服装是给人穿的, 服装结构设计的基本依据是人体。因此打板师必须透彻地掌握人体的基本特征;人体各部位的基本参数;人体变化规律;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体型差异;人体运动的规律及因运动引起的各部位参数变化规律、衣片结构与人体的关系、衣片结构与服装机能性的关系等等。不管是纸样的变化有多复杂最后还原的衣片还是要依附在人体上, 所以衡量结构纸样最终标准的载体就是服装人体。了解服装人体是对打板师最基本的要求, 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服装人体的各方面数据, 才能在结构设计的时候更直观、更清楚地制定设计规格, 才能做到不是凭空出纸样, 而是有依据地去判断和构思每一条纸段的变化, 才能做到将纸样与服装人体完美结合。

4 服装材料的客观性影响结构设计的成型

结构设计既要遵循材料的客观性, 又要利用与超越材料的客观性。款式设计上任何大胆的设想、新奇的构思都必须受到服装工艺技术规律的检验, 都必须符合现阶段驾驭材料的总体水平,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功实现设计的物化。所以, 结构设计要得到成功, 比起款式设计受着更多的制约, 打板师必须在有限的自由中去争取创造活动的广阔天地。在结构设计的过程中, 不仅要考虑到服装的人体还要考虑到服装所运用到的材料, 因为每一种材料根据它的纱线和织物密度的不同, 都会有不一样的特性。比如说有一些面料的缩率比较大, 有一些面料的缩率比较小, 有一些面料弹力弱, 有一些面料则弹力强, 这些变化都要在结构设计上充分的反应出来, 根据面料的特性在结构设计时尺寸也要跟着变化不断的做调整, 否则制作出来的衣服会因为面料的原因不符合人体, 造成款式效果与成品差距甚远, 没有办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所以在服装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考虑材料的特性结合尤其重要。

5 能操作服装设备是打板师必须掌握的操作技能

科技的进步, 服装机械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在服装工业生产中的服装结构设计, 特别是工业纸型设计离不开工艺装备的前提条件。服装CAD的广泛应用, 也向打板师提出了掌握计算机应用的知识、技能的新要求。在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 服装行业也不例外, 服装CAD已经被很多服装企业运用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 计算机的辅助设计优势也是显而易见。在平常结构设计的过程中, 如果人工去推一个板型, 复杂的可能要花上几个小时, 但在服装CAD里操作只要几十分钟就可以解决, 效率高而且准确线条流畅, 这是在人工制板所不能比的。在未来的服装行业发展中, 服装CAD的普遍运用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6 服装工艺

设计工作成果的衣片样板是裁剪、缝制工艺的规定性图纸, 生产部门按此施工。缝份的大小、对位记号、里衬配置等都与缝制工艺密切相关。毫无疑问图纸的质量会直接影响生产质量与生产效率, 因此打板师必须非常熟悉工艺流程与工艺要求。很难设想一个对于缝制工艺不甚了解的人会是一名一流的打板师。服装工艺是将款式设计、结构设计这两个步骤作最后的一个整合, 如果服装工艺部分没有操作好就会直接影响成品的效果, 就算前面的款式图和结构图再漂亮都没有用, 所以打板师掌握服装工艺才能更好地在结构设计中将工艺的一些缝制技巧和经验数据运用到板型中, 才能将款式、结构、工艺三者完美地整合, 完成最初的款式设计效果。

7 责任心与严谨的工作作风

技术部是企业的技术中枢, 而打板师的工作性质与任务又决定他处于中枢中的核心。服装样板设计是一项极为艰苦细致的工作, 要求打板师既要具备艺术工作者的气质、感觉敏锐, 富有创新精神, 又要具备技术工作者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坚韧不拔的实践探索精神, 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 能以自己的工作质量确保产品设计质量。由于结构设计工作在企业中所处的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和其工作结果对产品质量的总体决定性、不可逆转性的特殊性质, 因此有必要特别强调打板师责任心与严谨的工作风, 责任心不强、工作作风不严谨的人是无法胜任服装结构设计工作的。

8 结语

结构设计是款式或外观设计的延伸, 是工艺设计的前导, 承上启下对最终产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事服装结构设计需要具备一定的资质与素养, 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服装行业对打板师提出的客观要求, 也是有志于从事服装结构设计的人实现自我提高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钟安华.服装人才培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9.

[2]戴建国.男装结构设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打破常规的概念制造者下一篇:急诊抢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