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复习策略

2024-08-09

中考古诗词复习策略(精选12篇)

中考古诗词复习策略 第1篇

古诗词的题目很讲究, 它往往是诗词的核心, 能揭示诗歌写作的事件、地点、主旨等, 是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 往往可以初步感知诗词大意, 帮助我们迅速理解诗歌。如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 “送别”二字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 “江亭”点明了送别的地点, “夜”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据题就可知写作事件和全诗感情基调。

中考的诗歌赏析一般选用浅显的诗或词, 因而一般不用注释。一旦有注释, 里面的信息就相对重要了, 一般是交代诗作背景、写作事件, 甚至隐含写作主题, 考生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没有注释, 考生也应牢记鉴赏诗词要因人论诗, 因时论诗。读诗要练习诗人本身、创作背景以及创作风格, 如果鉴赏苏轼的诗, 就要想到他的《水调歌头》, 特别要想到诗人虽然仕途不顺, 但他热爱生活, 积极乐观。再鉴赏陆游的诗歌就应联想到他是一个一生抱负、壮志难酬但又矢志不渝的爱国诗人。由此或许能找到破解诗词大意甚至主旨的钥匙。

二.抓住关键词句

古代诗歌特别讲究用词用句的准确与凝练, 有“推敲”佳话。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化为一个个凝练的词句, 古代文人尤其喜欢用系列字词来塑造一定的意境。孔尚任《桃花扇》:“残军留废垒, 瘦马卧空壕”中便以“残”、“废”、“瘦”、“空”等词营造战后荒凉的气氛。王维“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以写出了秋雨被江风吹进船舱使人产生寒凉之感, 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诗人送别友人, 内心难免会有几分的悲凉。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结尾写道:“断肠人在天涯。”这断肠人是什么人呢?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明明白白地表露出来了。而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 一个“闹”字而卓绝千古。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 学生答题时就能有的放矢, 避免了盲目现象。

三.找出诗句运用的修辞

古代诗歌在书写对象、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时候, 往往不直接表达, 而是借助于比喻、象征、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如毛泽东词句“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用采莲比喻彩虹, 张养浩词句“一轮飞镜水磨?照澈乾坤, 印透江河”, 用飞镜比喻中秋明月。赏析诗歌时, 常要求考生就诗词中的某句话进行分析, 这时考生可以先考虑句中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对偶、引用、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修辞格常在诗歌中使用, 有时使用其他说法, 如对仗、用典、比兴、移情等。“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等便是移情于物。“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等便是对仗。找准修辞, 联系作者情感就容易得分。

四.留意诗词的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如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一连叠用了几个意象组成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苦闷的情怀。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要善于搜集一些有较为固定的意义意象。梅:清芳高洁、傲雪凌霜。荷、兰:高洁。菊:隐逸傲然。柳絮:离散、飘泊。柳:有柔情之意, 又显轻薄, 更表惜别怀远之意。露:人生短暂, 生命易逝……需要注意的是, 相同的意象在不同诗人的笔下有时会再现出不同的情感。同是秋景, 中国古代诗歌大多寄寓了悲秋的情怀, 而刘禹锡却是“我言秋日胜春朝”, 生机勃勃的“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意象, 蕴含着乐观豁达的情感。毛泽东“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景, 融入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 改造旧世界的豪情壮志。

五.分析诗句的表现手法

诗歌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自然, 体味一首诗的深远意境, 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态度首先要从景物的描写着手, 分析诗中写了那些景咏了什么物, 进而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比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通过这迷梦的景色, 就能感受冷寂的气氛, 起到了烘托渲染的作用。解答此类问题学生要扣住情景交融, 情中有景, 景中有情, 借景抒情等说法。有些诗词虚实相生, 如李商隐的《无题》“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诗人的想象, 采用了虚实相映的手法。

中考古诗词分类复习 第2篇

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

3.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宋・朱敦儒)

4.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宋・晏殊)

5.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宋・苏轼)

6.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唐・韦庄)

7.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民国・王国维)

8.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宋・秦观)

9.不信芳春厌老人,老人几度送余春,惜春行乐莫辞频。(宋・贺铸)

10.不信青春唤不回。(民国・于右任)

11.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

12.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五代・冯延巳)

13.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唐・白居易)

1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唐・杜牧)

15.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宋・某尼悟道诗)

16.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北朝・陆凯)

17.老病逢春只思睡,独求僧榻寄须臾。(宋・苏轼)

18.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宋・欧阳修)

19.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

20.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宋・苏轼)

2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唐・王维)

2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

23.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唐・张泌)

如何让中考古诗词复习“鲜活”起来 第3篇

一、传统的复习模式要更新

分析各省市对诗词部分的考题题型,大多数是完成简单的诗词填空,或根据题目要求写出相应的诗句。中考前,有些地方还明确规定了诗词考察范围,这种考试模式就形成了目前诗词教学的一种常规状态——以学生的背诵默写为主。诗词复习课,也被有些老师简单处理为“背诵——老师抽查”、“背诵——学生默写”、“背诵——过关测试”等简单的模式。虽然这种反复记忆、反复检测的手段在应试中也能帮助学生较顺利地完成题目,但静思其弊端确实不少。

这种教法注意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了吗?在各个学科紧锣密鼓齐头并进的复习阶段,这种简单而又枯燥的复习方式会有高效率吗?此外,复习就仅仅等于知识的简单回顾和重现吗?这种复习方式对“温故而知新”又作何解呢?复习应该达到在原有理解认识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体会得更透些,领悟得更深些,其最终目的是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的。况且,诗词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这其中蕴含多少耐人寻味的精髓呀!简单背诵能体会到诗词的意境、诗词的美吗?能感受到诗词炼字的精妙吗?能悟透诗作的情感吗?所以我认为,这种应试的复习模式应该加以改进。

二、给诗词复习添加一些新味道

味道一:变自由背诵为才艺朗诵

自由背诵时,学生往往追求背会背熟即可,而朗诵讲究节奏、重音以及情感,精彩的朗诵或低回婉转、或高亢激昂、或慷慨悲壮,朗诵者能用声音传达出诗作的内涵情感。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朗诵者还是欣赏者都能被诗歌所创造的意境所感染,而这读诗的趣味也自在这朗诵中产生。这绝非自由背诵所能比得了的。

味道二:变简单抄写为每周书法

干干净净一张纸,或横或竖几道格,或硬朗或娟秀的钢笔字,看起来就是一种享受。学过的这些诗词经过学生的用心打扮,一下子就以另外一种气质展示了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抄了一遍诗这么简单的。

味道三:变“大杂烩”为“清一色”

这个方法体现的是诗歌复习的筛选分类法。老师可以让学生按照内容将诗歌巧妙分类,例如:乡情系列、爱国系列、四季系列、田园系列、亲情爱情友情系列、山川秀水系列等等,相信学生从这些类似的素材中一定会获得深刻的感悟。

味道四:变考试为竞赛

两个精干的小主持,两队严阵以待的男女生赛手,精心设计的诗词题目,相信这堂课一定比埋头苦写来得有意思得多。

味道五:变单纯接受为激发情感

三、适当课外操练,强化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做一定量的课外古诗词练习来检验和强化能力。做这些练习时还要注意几点:

1.研读题目。题目有时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所以可以作为诗歌解读的切入口。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春夜洛城闻笛》等,从题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本诗的主要内容和感情基调,“左迁”是被贬官,而“任”是去赴任,感情基调自然有所不同。

2.了解作者和时代。如果诗歌作者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他的生平和写作风格就会有助于我们进行鉴赏;如是不熟悉的作者,作者所处的时代也会给我们一些帮助,如当时的历史事件,风俗习惯等。

3.借助注释。诗后的注释,都是拟题人认为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必须了解的知识,除了帮助解读诗歌的难点外,还会有指导鉴赏的作用,所以必须认真读。

4.细审题干。设问时为了题意清晰,拟题者会尽可能加一些限制,这些限制对答题的导向作用非常鲜明,一定要充分利用。

四、整理积累规律,学会方法

复习阶段的整理提炼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整理提炼,有意识地重温并积累一些古诗词鉴赏方面规律,乃是培养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关键。

1.从内容看可分为叙事诗、写景诗、哲理诗、抒情诗等。其中重点是抒情诗。抒情诗又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一般以间接抒情为主。间接抒情又可分为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两类。可分别找一些典型的诗词做整理、分析、小结。

2.从诗词表达的意境来看,课文中又以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爱情诗、思乡诗、边塞诗写景诗等为主,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作整理,并通过比较阅读,彰显其特点,以加深理解,积累一些鉴赏的方法。

3.从写作技法上进行归类整理,如:映衬(正衬、反衬)、象征、用典、谐音、借景抒情、咏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常用的修辞:比喻、夸张、借代、拟人、对偶、对比等,把技法相同的诗句放在一起复习,有助于对某种技法的深入了解,并形成鉴赏能力。

4.课文中出现的古文化、古汉语的内容,这些知识的积累,于诗词的理解也很重要。如,“社”:祭土地神的庙;“社日”:祭土地神祈求丰收的日子;“郭”:城市的四周;“子规”:布谷鸟;“夜郎”:古代少数民族国名;“后庭花”:指亡国之音;“可汗”: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胡”:古代少数民族称呼;“朔”:北方;“篁”:幼竹;“折柳”:送别;“怜”:爱;“风骚”:指《国风》、《离骚》,或文人写作,或有文学成就的人等。古文化还包括诸如节气、官职、地名等等的知识和一些常用的典故。这些积累对加快理解诗词内容非常重要,也是形成鉴赏能力的重要方面。

这是一个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情感的方法。众多的诗词、众多的情感、众多的美,学生怎么可能不从心中产生对诗词的热爱呢?也许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激发了学生战胜挫折的信心;也许正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让学生产生了民族使命感;也许正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让学生感到了生活的美好。所以,老师一定要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向着诗词深情诉说。

中考古诗词鉴赏应对策略 第4篇

一、中考考点, 要心中有数

要引导学生答好这道题, 首先教师对中考中这道题的考点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怎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呢?我觉得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研究近几年的中考题。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研究, 得出的规律是:有关这道题的中考考点, 一是考“写什么”, 二是考“怎么写”的问题。写什么主要从内容与情感去考查, 怎么写的问题又主要从语言与技巧等方面去考查。

二、采取应对策略

(一) 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怎样去引导学生答好“写什么”的问题呢?考这一块, 一般是问这首诗或词表达了诗人或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有什么感情变化, 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理想或揭示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面对这样的问题, 教给学生的应对方法不外乎三个:

1.扣题目, 抓意象

举个例子说,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 题目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这道题时,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扣题目, 抓意象”的办法来作答。 (1) 题眼是“送”, 送朋友出使安西, 安西地处偏远, 因而举杯相送, 依依惜别。 (2) 意象是“柳”, 因为“柳”与“留”谐音, 暗指希望友人留下, 写出了诗人的不舍。根据以上两点, 我们就可得出这道题的答案, 即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2.引导学生熟悉一些著名诗人、词人的风格与身世

比如说, 李白的风格豪放洒脱, 但也多坎坷;杜甫的风格忧国忧民;陶渊明的风格归隐田园, 淡泊名利;李清照的风格前期清新婉丽, 后期忧伤而深沉;文天祥、辛弃疾都爱国忧民, 杀敌建功。如, 问李白的《行路难》一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要答好这道题, 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对李白的身世与人生遭际有所了解。李白26岁出蜀, 41岁见到玄宗, 42岁被玄宗“赐金放还”。这首诗即是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之后, 友人设宴送别时所作。李白原本满怀希望, 希望玄宗能重用自己, 哪知道玄宗只是拿自己来写写诗、作作乐而已, 并没有要重用自己的意思。最后又在小人的谗言之下, 被玄宗一脚踢开, 李白只好离开京城, 人生道路一片茫然。了解了这些, 再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句, 我们就不难看出李白的心境是多么的微妙与复杂。怀才不遇的诗人悲愤中不乏希望, 失意中怀有豪气, 这就是现实中的李白。

3.引导学生适当掌握一些诗词的不同题材

比如说, 山水诗一般都寄情山水, 有所寄托;田园诗一般都热爱生活, 归隐田园;思乡诗一般都思乡念亲;送别诗一般都送别友人, 依依不舍;边塞诗一般都叙写军旅生活, 表建功立业之豪情;怀古诗一般都怀古伤今, 怀才不遇;写景诗一般都写景抒情;咏物诗一般都托物言志;咏史诗一般都借古讽今, 怀才不遇。让学生大致了解这些之后, 再给予具体指导, 学生要答好“写什么”这一方面的题目就不至于无从下手了。比如, 问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白,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诗词, 其次再要求学生回想有关边塞题材诗词所展示的内容与情感, 边塞诗词其主题离不开军旅生活, 这种军旅生活又大多离不开建功立业, 思乡念亲。想到这里, 这题就好答了, 即是抒发了作者既渴望建功立业, 又思乡念亲的情怀。

(二) 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考查“怎么写”的问题的题型一般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炼字题, 二是炼句题, 三是技巧题。

1.炼字题

炼字题一般是你认为诗中某某字好在哪里, 为什么?面对这样的题目, 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去作答呢?我们可这样应对: (1) 先肯定“好”或“哪一个更好”。 (2) 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及在句中的含义。 (3) 展开想象与联想, 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 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4) 说出该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什么样的意境。如, 唐朝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第二联“潮平两岸阔”, 有的版本写作“潮平两岸失”, 你觉得哪个字更好, 为什么?回答这道题, 我们就可以按照上述所说的四点引导学生去作答了。依葫芦画瓢, 答案即可马上展示如下: (1) “阔”字更好。 (2) “阔”字有开阔、空旷的意思, “失”是消失、看不见的意思。 (3) “阔”字表达了大地春回, 冰雪消融, 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 两岸变得更加宽阔。 (4) 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 而“失”字却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因此“阔”字比“失”字好。

2.炼句题

炼句题一般的考法是要求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 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或说说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面对这样的问题,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作答: (1) 明确诗句中的具体景物形象。 (2) 展开想象与联想,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 (3) 概括诗人描绘的景物特点。 (4) 说出该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如,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对于这道题,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来作答: (1) 找出诗中具体景物形象 (莺、燕) 。 (2)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形象, 莺在干吗, 燕又如何? (3) 景物有何特点?莺在争飞, 燕在啄泥。为什么争飞, 为什么啄泥, 点明了什么时令特点? (4)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于早春特有景象的欣喜之情。引导学生作此分析之后, 答案便可这样归结:莺是春的歌手, 在明媚的春光中, 几只早莺争先恐后飞到向阳树上去唱歌;燕是春的信使, 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筑建新巢了。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对早春特有景物的喜爱之情。

3.技巧题

技巧题怎么考我们呢?技巧题的一般考法是: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怎样抒发情感, 有什么作用等?面对这样一道题,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来作答: (1) 准确说出诗中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2) 结合诗中具体语句作具体分析。 (3) 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或抒发了什么感情或揭示了什么道理。如, 问王维的《鸟鸣涧》一诗最典型的表达技巧是什么, 并结合具体语句简析这种表达技巧。尽管王维的这首诗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 因为小学时已经学过了。可是要答好这道题, 有些学生可能还是会觉得无所适从。那怎么办呢?首先, 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掌握通常的表达技巧有哪些?一般来说, 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抒情方式;有小中见大、虚实结合、以动衬静、以乐写哀、对比、渲染、象征、铺垫、抑扬等表现手法;有对偶、互文、双关、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有描写、抒情、议论、叙述、说明等表达方式。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诗句来作具体的分析。《鸟鸣涧》一诗最典型的技巧就是以动衬静的写法。“人闲”说明人的内心是娴静的, “夜静”“山空”表明环境的静谧, 但作者用“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 就更加衬托了山涧的幽静, 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闲适。所以在作答这种题时, 让学生掌握有哪些表达技巧很重要。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去运用具体诗句作具体分析。最后再归结到这种表达技巧所表现的内容或情感。这样, 技巧题也就不会让学生觉得玄乎其玄了。

〔中考复习课件〕古诗词鉴赏 第5篇

2.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2 分)例题分析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的描述出来。试题演练

(一)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14、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2 分)1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例题分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1、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2、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试题演练十五夜望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情景?(2 分)例题分析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试题演练新柳杨万里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1 .诗中的“新柳”有什么特点?(2 分)2.“水中柳影引他长”中的“引”字有什么妙处?(2 分)例题分析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1、诗中“惊”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1 分)答:2 .简要赏析三、四句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3 分)答:试题演练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例题分析早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1、从全诗看,“梅”的开放是在什么时候?简述推断的根据。2、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试题演练

(一)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14、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2 分)1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课堂达标丰乐亭游春①(其一)欧阳修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注释】①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第三年。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泉上,距醉翁亭不远,为欧阳修所建。1、.诗歌的开头两句写了哪些景物? 体现了丰乐亭景色怎样的特点?(2 分)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2)植物类* 古诗词鉴赏

一、考试目标初步鉴赏浅易的古诗词能力层次:C

二、考题特点: 1.重在语言品味、内容理解、情感把握;2.题型以填空题、简答题居多;3.题材大多选用课外的绝句,涉及各种主题。

四、常见题型:3.理解意境:例:“越中山色镜中看”中的“镜中看”启发读者去想象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请作具体描述。(2007 年杭州卷)例:全诗描写了暮雨中的哪些景物?(2007 年台州卷)例:(1)“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风景”的哪些特点?(2008 年金华卷)(2)诗中既表明军队正在行进,又给人静悄悄感觉的短语是-------。(2008 年义乌卷)1.寻找意象:2.描写画面:5.体会情感:例:(1)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008 年嘉兴卷)(2)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2008 年衢州卷)4.赏析词句:例:(1)“夹岸桃花蘸水开”中的“蘸”字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2007 年义乌卷)(2)“东风忽起垂杨舞”一句极为传神,请作简要赏析。(2008 年湖州卷)

五、解题方法:1.寻找意象类题型的解答:读诗作解诗意找意象意象:春潮、雨、野渡、舟自横意境: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秋雨渲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表达自己漂泊多年、功名未就、有家难归的思想感情2.描写画面类题型的解答:(1)抓准意象;(2)展开联想,形成画面;(3)运用恰当的修饰语或修辞通顺流畅地表达。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市、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3、理解意境类题型的解答:(1)抓住意象和关键词语,再现画面;(2)运用恰当的形容词概括特征。意象:春潮、雨、野渡、舟自横意境: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答案示例:诗人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创设了一种万籁俱寂的情景,衬托了自己孤寂的心境,为下文写“秋思”作了铺垫。(2 分,意思对即可)4、赏析词句类题型的解答――词语的赏析(1)从语言的生动形象、准确传神等方面考虑用词的精妙;(2)结合语境,展开联想,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压、满不好,“翻飞”只写出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流连”不仅写出了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答案:颜色浅黄,形态纤长、轻柔。评分:每个要点1 分,共2 分。意思对即可。答案:“引”字照应了“百尺”一词,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倒影相连的画面,优美而有动感。评分:共2 分。意思对即可。

5、赏析词句类题型的解答――句子的赏析(1)看句子是否运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2)分析该方法的表达效果和语境作用。(1 分)表现了作者突见春色萌芽时惊喜的心情(语意相近即可)(3分)

三、四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白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情趣,表现了它带给人的欣喜之感。白雪等不及春色的姗姗来迟,特意穿树飞花,装点出一派春色,突出了雪通人心的灵性。(明确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各计1分,简要赏析计1分;语意相近即可。)答:“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中考英语复习策略 第6篇

一、制定和调整复习计划

同学们要制定并及时调整复习计划,不仅有月计划,周计划,还应有每天的学习计划。大到每本书的复习计划,小到每单元、每一课的学习计划都应有很好的安排。初中三年需要掌握的单词约1500个,词组200-300个,有用句型近100个。如果没有计划性,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复习周全。同时,制定复习计划应充分考虑老师的教学进度,最好与老师的复习计划同步进行,或者可以稍微提前一点,使自己的复习计划与老师的复习指导紧密联系起来,能很好地帮助你提高复习效率,抓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切不可完全偏离老师的复习进度。

二、强化基础知识的训练

对于基础知识的复习要采用梳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框架的办法,使基础知识的复习建立在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之上。

1.吃透课本,抓住要点

每天坚持按计划复习课本知识,勤记单词、词组、句型和要点。对于固定词组和习惯用语要背诵并能默写。词组也可以归纳复习,例如:与动词take有关的短语有:take care of, take…to…, take(it) away, take turns, take an active part in, take place等。

2.加强语法归纳与练习

语法知识是谴词造句的纲目,通过掌握语法知识可以正确理解和运用句子,而通过句子的复习又可以加深对语法的复习。有了正确的语法知识,才能写出合乎语法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八种时态,两种语态,应结合具体的句子,采取归纳总结、对比的办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重视情景交际英语的运用,培养跨国文化意识

新课程指导下中考英语试卷强调突出语境,注重交际,在中考试卷中体现交际英语的地方很多,考查的题型有:听力、单项选择、阅读理解及写作。所以复习英语时要注重语言的功能,培养自己的跨国文化意识。

三、针对弱项进行重点训练

通过对试卷中错误的分析,同学们要及时发现自己在哪种题型上失分较多,在中考前应集中力量把自己的弱项补上来。如加强词汇的拼写、积累好的词句为写作做好准备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提高自己的成绩。对于考查能力的题型,更要尽快改进学习策略,突破能力极限。

1.听力训练

听力测试主要是检测考生通过听觉获取信息的能力。同学们要利用边角时间,每天进行15分钟听力训练。训练时,要注重训练自己预测听力材料内容的能力,捕捉重点细节的能力,抓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的能力,正确辨别人物态度与感受及他们之间关系的能力。同时,还应精听与泛听相结合。

2.阅读能力训练

中考出现的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都是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题型。在进行训练时,应采取以下几步:1.略读,了解文章大意。2.带着问题,在原文中寻找答案。3.对疑难问题进行仔细推敲,找到依据,确定正确答案。4.再次回顾文章内容,确保万无一失。

3.书面表达的训练

中考要求同学们能够运用学过的句型、短语和语言功能表达一定的意义或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复习期间要训练良好的写作方法,多进行缩写、改写、看图写话、按文中提示写作等练习,并不断总结改进。在训练写作时要注意先分析题材、体裁,领会要求,不漏掉要点,用自己最有把握的语句表达出来,避免使用复杂的长句,注意调整句式与顺序。最后要检查是否有拼写、标点、时态等方面的错误。

四、针对中考题型进行重点训练

选做符合中考题型的练习,使自己了解题型种类、分数比例、掌握答题方法和熟练控制答题时间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考作文复习策略 第7篇

一、加强考前写作训练,把写作复习落到实处

写作是语文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所占分值较重,一般赋分50分左右,是语文中考的半壁江山。中考复习时,应把写作复习作为重点来抓。许多老师在组织学生复习时,往往把复习重心放在“知识与积累”、“阅读”上,对作文复习所花的时间严重不足。建议老师们安排足够的写作复习时间,让学生考前得到认真扎实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老师应该明白,谁在写作复习上舍得花时间,谁在写作上花功夫,谁把写作复习落到实处,谁就会在语文中考成绩上占优势。

二、有计划、分类型地组织学生进行写作复习训练

要让学生在中考写作中得心应手,考前有计划、分类型地组织写作训练十分重要。如自我成长类、家庭生活类、学校生活类、社会生活(见闻)类的作文,让学生在中考前都训练一下,到了考场上他们就会心中有数,临阵不慌。学生写作的素材也会很丰富,便于发挥。

三、注重对学生修改文章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

大凡写作水平再高的人都会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反复修改。在写作训练中指导学生进行文章修改,培养学生修改自己文章的习惯,让学生写成功作文,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兴趣都非常重要,不可忽视。

纵观写作教学,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写的作文可谓多矣,但许多学生却找不出一篇成功作文,为什么?原因就在于许多老师没有注重学生自我修改文章的习惯,故而导致不少学生写出的多是失败作文,至今也没有找到写作感觉,更没有写作的成功感,甚至对写作失去信心或产生厌恶。因此,对于大多数写作能力较低或写作能力一般的学生来说,考前的写作不一定要多,与其让学生每学期写20篇作文而一篇都不成功,何不如扎扎实实地写几篇一人、一事、一物、一情、一景的成功作文。写几篇成功作文总比写多篇失败作文要好。

另外教师批改作文时要尽量放手,一方面多肯定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少指责;另一方面,对学生的作文尽量多作指导性点评,少作改动。对于一些写作能力低的学生还要降低要求,尽量肯定学生的进步,发现学生写作中的闪光点,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可放手让学生自批自改或互批互改,如果有条件的还可进行网络批阅,让更多的人关注学生的作文。

四、淡化写作的功利性

人做任何事情都难免有功利性,但如果功利性太强,反而会使事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谓淡化写作的功利性,即我们的写作教学不能为“考试”而教,而要为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而教。我们有的老师对学生的作文要求过于苛刻,期望值过高,再好的作文在教师的眼里,都被找出许多毛病,使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心灰意冷,对写作失去信心,甚至使绝大多数学生怕写作文,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严重受挫。

因此在作文复习中,老师要站在初中生的角度,降低要求,减少作文教学的功利性,本着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写作能力为目的,尽量发现和肯定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学生用心写作,真心写作,热爱写作。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在考场上还会写出出彩的作文来。

五、强调个人的自由表达

个性化表达是当今世界所追求的共同目标。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这种独特的构思,提倡个性化写作和表达。个人的生动表达、自由表达集中在中考、高考作文上,就能真正体现其真实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六、提倡教师写“下水作文”

在美国,不能写下水作文的老师是要被炒鱿鱼的。理由很简单,一个从来不动笔的老师,有什么资格教写作?

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是只“讲”而不“写”,“君子动口不动手”,这就不能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也没有对所给题目的写作体验,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写作是不可能的。笔者认为:阅读教学教师要“上岸”,写作教学教师要“下水”。提倡教师写“下水”作文,与学生进行同题写作体验,这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有益而无害的。

七、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大多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重视课文的阅读教学而轻作文教学。有的老师人为地削弱了作文教学的地位(从课时及写作的次数来看,作文教学都处于不太重要的地位),而花在阅读教学的时间却高出写作教学几倍。再者,许多老师往往把“阅读”和“写作”无意识地分开来讲,分开来教,讲课文时,只字不提写作,教写作时,只字不提阅读。虽然这些老师也深知阅读和写作是互为联系的,但具体教学中却有意无意地将其割裂开来。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的学生也无意中将阅读和写作分离开来。其实阅读和写作是密切相关的,如果写作是正反应,那么阅读就是逆反应,两者之间又紧密联系,互相正迁移。

因此,教师应加强“读”与“写”教学的有机结合。运用写作知识对课文进行阅读分析,让学生领会如何写作,如何构思立意;反过来,对自己的作文进行阅读分析,弄清自己文章的结构、立意、构思等等,让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找到感觉,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八、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发生的事,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让学生观察体验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家乡的历史和发展,把作文课从课堂引向课外,提高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的能力。教师要让学生走向生活,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不要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奴隶。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去观察生活,观察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收集写作素材,如“滇池的环保问题”、“说说大理的茶文化”、“家乡美”、“家乡的土特产”、“家乡的饮食文化”等。

九、考前加强学生“模仿写作”训练

考前让学生多进行“三段式作文”、“快速作文”以及“随笔”的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中考作文复习策略 第8篇

一、书写工整

在各省市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 书写工整与否虽然在表象上对中考作文成败的影响微乎其微, 如:“ (1) 错别字每3个扣1分, 重现不计, 最多扣2分。 (2) 字迹工整的加1—2分;字迹潦草、难以辨认的酌情扣1—3分。”但我们应该十分清楚, 书写对中考作文的影响最多地体现在隐性方面。考场作文阅卷教师平均2分钟阅一篇作文, 如果因书写不工整造成阅读困难, 容易让评卷老师产生厌恶感, 即使文章立意深刻、内容精彩、表达新颖、语言生动, 也会因字迹潦草而掩盖文章的种种优点, 还怎么指望评卷老师给你的作文一个理想的等次和较高的分数呢?因此, 书写工整是中考作文的一项基本要求。

要想让中考作文书写工整, 应注意四点。

1. 高度重视, 轻松上阵。

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就应该对书写高度重视, 改正只要作文其他方面很精彩就好的错误观念,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考场上更要沉着冷静, 以平静的心态作文。

2. 有备而战, 确保稳定。

要选好书写工具, 不使用漏墨的钢笔或圆珠笔。在写作前最好能在草稿纸上拟个提纲, 胸有成竹后再动笔行文, 尽量避免造成在行文过程中因为考虑不周而涂改甚至重写的问题出现。

3. 书写规范, 正确修改。

中考作文中对字的要求是“不求书法之美, 但求规范清楚;不求遒劲漂亮, 只求笔笔送到”, 并且字体适中。如确实需要修改, 必须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

4. 全盘考虑, 优化书写。

要把作文的书写看成一项整体工程, 具有全盘意识, 如少写错别字、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合理的行文格式、巧妙的文章结构等。这样, 中考作文书写的工整性便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二、内容充实

内容是文章的血肉。内容充实的作文就如同画家笔下绚丽多彩的画卷, 势必让阅卷老师赞叹不已。各地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大多把内容与中心糅合在一起, 因为内容必须围绕中心写。各地作文都是按五个等级评分的, 对内容的评定等级及要求是:一等, 主题突出, 立意新颖, 选材精当, 内容生动具体。二等, 主题明确, 立意较新颖, 选材适当, 内容具体。三等, 有较为明确的主题, 立意一般, 选材尚可, 内容较具体。四等, 基本上有一个主题, 选材一般, 内容不够具体。五等, 无主题, 内容空洞或题材荒诞不经。那么, 如何使你的中考作文在内容方面独具魅力, 脱颖而出呢?现在教你三招。

1. 一滴水里见阳光———以小见大。

写记叙文, 要善于通过细小的、人们常见的生活现象揭示引人思索的深邃内涵。如写家乡变化的作文, 有的同学通过写自己家“餐桌”的变化, 折射出人们的物质富有程度乃至精神面貌的变化。写“小”处容易将重心落到实处, 读起来回味无穷。

2. 总把新桃换旧符———选材要新。

所谓“新”就是在选材时力争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 寻幽探微, 巧出新意, 新在“独具慧眼”。如写家乡春天, 大多数同学可能把选材的视觉放在大自然的春天美景上, 但如果将春天里发生的某一个小故事写得生动, 那么“春天”的含义不就延伸了吗?比如春天的某一天, 全村换届选举大会, 全家人及村民们兴高采烈地走向会场……浓浓的民主气息, 这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春天。

3. 小蕾深藏数点红———挖掘要深。

写文章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要对选择的材料往深处开掘, 即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入的感受、领悟、思考, 对其进行“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 由表及里”的精细加工, 力求在生活的矿石中提炼出珍贵的人生之“金”。如一个学生在《老人与黄沙》中, 选择了老人与黄沙的材料, 但并未停留在材料的表面, 而是挖掘出了深意:“年年如此, 老人的脸被粗砺的河风吹得黑紫黑紫, 但老人的愿望却被吹得血红血红, 年年捞得很湿很沉的黄沙, 年年捞得很湿很沉的怅惘。”作者以老人和黄沙为载体, 表现了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 农民思想意识的转变。

三、语言贴切

语言表达的贴切与否直接决定中考作文等级的高低及得分的多少。这一点在各地的“中考说明”中均有突出的表现, “文从字顺, 语言生动准确, 表达好”的作文可被评为“一类文”, 而其他存在不同程度语言表达问题的作文则会做降格处理。可见强化语言关, 努力凸显文章的视觉效果非常重要。

综观几十年的考场作文, 高分作文无不是语言畅通、文采飞扬的。这就要求学生在作文时注意体现“三个一”:拟一个好题目、写一个好开头、写一个好结尾。

有人形象地把作文题目比作人的眼睛, 实在恰当不过。一双眼睛顾盼生辉, 人就显得精神俊秀, 作文也是如此, 所以有“题好一半文”之说。尤其是在中考话题作文成为主流之后, 拟题的意义更加重大。阅卷老师打开试卷, 首先进入视野的就是你的作文题目, 如果是一个亮丽的文题, 就会使老师眼前一亮, 这就给自己作文的高分上了一道“保险”。

阅卷教师平均2分钟阅一篇作文, 所以作文绝对不能绕弯弯, 搞含蓄, 开头第一段就要做到单刀直入, 切入主题。打个比方, 作文开头就像二锅头, 入口即辣出泪来,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让阅卷教师刚看就叫好。

如果说作文开头像二锅头, 结尾就要像碧螺春, 余香满口, 令人回味无穷。精彩的结尾能让人不忍掩卷, 拍案叫绝。

四、关注生活

纵观几年中考作文命题变化的轨迹, 不难发现, 作文命题正朝着“命题生活化,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 热爱读书, 热爱生活, 关注社会, 理解他人”的角度发展, 写作的内容在不断扩大, 写作的题材从学校生活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 写作的形式由单一走向多元化。

在最后阶段学习中, 每位同学都应自觉主动地多读书看报, 开阔视野、了解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涉猎名家作品或课文中推荐的中外名著, 学习借鉴别人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 为写作积累素材, 补充新鲜血液。

五、强化训练

中考要想写出好文章, 就必须先进入竞技状态, 限时写作, 在训练中要注意审题、立意、选材、腹中成篇的思维活动。耐住性子, 不要心浮气躁, 纠正没想好就写、边写边改的不良习惯。若时间不足, 则应学会结尾, 力求结构完整。

应对中考古诗词赏析题的策略 第9篇

一、要掌握诗歌类别及特点

诗歌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 (《木兰诗》) 、抒情诗 (《春夜喜雨》) 和哲理诗 (《断章》) ;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 (《从军行》) 与近体诗 (《春望》) ;按语言可分为四言 (《君子于役》) 、五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七言 (《无题》) 与杂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等;按题材可分为写景诗 (《望庐山瀑布》) 与咏物诗 (《鹧鴣》) 、边塞诗 (《出塞》) 、咏怀诗 (《游子吟》) 等;词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 (苏轼、辛弃疾等) 与婉约派 (柳永、李清照等) 。

二、要了解作者及其风格

白居易云:“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任何一个时代的文人必然带有该时代的烙印, 其经历、其思想感情无不留下深刻的时代印痕, 而每一个诗人又有各自独特的思想性格, 因而结合作者赏析古典诗歌, 有助于考生把握作品的风格和内涵。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李白的清新飘逸,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雅俗共赏, 王维的诗画一体,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范仲淹的苍凉悲壮, 苏轼的雄健豪放, 李清照的婉约凄切, 陆游的雄浑奔放, 等等, 都能让品味到不同时代对诗人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和文风等方面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三、提取意象, 体会意境, 理解主旨

意象就是渗透着诗人情意的具体形象。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体味诗歌中创设的意境, 是诗歌赏析的重要内容。赏析重点在于把握诗中的意象, 进行领悟诗歌的意境。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感情与生动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人创造意境, 常用“寓情于景”和“即景生情”的方式, 读者领悟诗歌意境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与体会。诗人把抽象的情绪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之中, 这个事物即诗歌中作者所塑造的形象———“意象”。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 而是通过孤帆消失, 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 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 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 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要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1. 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 其

中描写、抒情是重点;描写方式有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等。

2. 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 (大漠孤烟直, 长

河落日圆) 、情景交融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托物言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运用典故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比兴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烘托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以小见大、联想想象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及欲扬先抑等。

3. 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对比、双关、反语等。

五、要揣摩诗歌中字词的妙用

王安石称诗歌的语言为“诗家语”, 是指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用语不同, 尤其讲究炼字, 经典的例子就是“僧敲月下门”, 作者“推”“敲”难定, 韩退之曰“敲”字为佳。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认为:“就这首诗看, 敲的应该是李凝幽居的门, 这个僧可能是作者自指, 因作家出家为僧, 法名无本。那他在晚上去找李凝, 应该敲门, 才和幽居相应。从音节上说, 敲字也较响亮。”还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用得好。第一, “绿”字比其他的字色彩鲜明。读到此, 能在我们面前唤起一片江南春色。其他各字都比较抽象, 没有这种作用。第二, 用“又绿”唤起我们联想, 让我们想到春草绿时容易引起思归的念头, 这就跟下文“明月何时照我还”密切呼应。所以, 在赏析诗歌时, 要特别注意关键字词的作用。

六、要结合标题、注释和题干分析

诗词的标题, 如同文章的标题一样, 具有“眼睛”的功能, 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去分析理解其所告诉我们的有关信息, 基本上可以把握古诗词的主旨。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交代了写作的目的, 崔颢的《黄鹤楼》指出了吟咏的主要对象, 孟浩然的《过古人庄》揭示了诗的主要内容。

在古诗词赏析题中, 命题人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或交代写作背景, 或提示作者生平, 或介绍相关人物、地名, 或解释有关事物, 等等, 都是帮助考生分析理解诗词主旨的组成部分, 应该认真阅读, 对照试题, 反复斟酌。

在做古诗词赏析题时, 对于题目本身, 考生必须认真审阅, 因为题干除了规定必需的答案思路和要求外, 还具有某些暗示作用。这些暗示或表明写作意图, 或暗示诗词的主要内容, 或揭示诗词的层次关系, 或指出诗词的重要名句, 或归纳某些表现手法, 等等, 只要考生善于运用考生慧眼, 发现其中的秘密, 就会找到解题的钥匙。

中考化学复习策略 第10篇

一、认真把握中考化学命题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中考试题命题的指导思想是有利于全面和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化学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有利于引导学校改变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有利于普通高中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择优录取学生, 实现普通高中的均衡发展。

研究近几年的中考题, 可以看出考查的基本原则是:创设情景, 注重探究, 联系实际, 发展潜能。在重视考查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 注重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 关注学生化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突出能力立意, 加强对以实验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探究活动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高度重视题目的探究价值, 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状况, 关注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适当体现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中考化学复习步骤

第一轮:夯实基础, 提升能力。

在总复习一开始, 我们通常组织学生训练近两年的中考试题, 了解中考试题的基本题型, 把握难度及学习层次, 同时指导学生归纳出十几个中考热点, 如: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分类, 实验基本操作, 原子结构, 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与社会, 化学与健康, 化学用语, 物质的鉴别、除杂、分离、推断, 金属活动性, 图表与图像应用, 化学式计算, 溶液计算, 综合计算等, 使学生对今后的复习有了明确的方向与目标及重难点, 做到心中有数。

复习中我们按教材编排顺序, 指明每节的考点及复习目标, 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 力求细、透, 做到“薄书读厚”, 同时重视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编织好知识网。在复习的时候, 我们立足于课本而超出课本, 鼓励学生多想几个“如果”, 多提几个“为什么”。能将某知识块的结构图延伸出去, 将每个知识点衍生出更多的问题, 每个问题的难点是什么, 自己的薄弱点在哪里。同学之间相互讨论, 不放过自己的任何一个新思想。待学生的知识拓宽丰富之后, 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

在本阶段复习中, 我们还做了多个知识点的小结, 如:常见的化学用语的考查, 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 归纳各类反应的一般规律, 归纳典型装置的多种用途, 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溶解与乳化, 饱和溶液和溶解度, 分子、原子、离子的比较等。再如我们曾做的如下的总结, 学生感到很有收获:检验下列离子或物质常用的试剂:

(1) H+:紫色石蕊试液或pH试纸; (2) OH-:无色酚酞试液或pH试纸; (3) COundefined: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 (4) SOundefined:Ba (NO3) 2溶液和稀硝酸; (5) Cl-:AgNO3溶液和稀硝酸; (6) NH+4:可溶性碱、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7) H2O:白色的无水CuSO4粉末; (8) CO2:澄清的石灰水; (9) O2:带火星的木条。

通过对知识及时对比、总结归纳, 可以使知识系统化, 将分散的知识集中起来, 便于形成知识网络加深记忆。把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基本的方法和价值观, 以及对化学、社会和技术相互关系的理解, 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作为重点。

在第一轮复习训练时, 重点在于主干知识的联系上, 训练的内容尽量“全面”, 而题型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比较合适。

第二轮:专题归纳, 热点突破。

针对新教材知识不成体系的弱点, 改变以教材单元为模块的复习方式, 及时展开以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为模块的专题复习, 以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建成网络。我们进行的专题复习主要以中考的重点和热点为主, 专题的设计和内容力争新颖, 使学生具有新鲜感;课堂上可多采用质疑式、讨论式等形式, 教师多采用“导”的方式, 让学生参与到讲的过程中去, 引导学生去想、去说、去做, 多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得出结论或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我们通常进行的专题复习有:重要气体的制取与检验、除杂与净化,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判断与应用, 置换反应的规律, 复分解反应的规律及应用, 酸、碱、盐的鉴别、鉴定和推断,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有关溶液的计算, 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第二轮复习时的训练, 重点放在实验题和常错题的训练上, 以提高学生化学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 适当综合并联系实际。

第三轮:查缺补漏, 考前辅导。

该轮复习, 我们重点针对中考进行适应性模拟训练, 提高学生答题规范化的能力, 使学生能从知识、能力、心理上做好应试准备, 全面适应中考。

“讲评”是中考复习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讲评”就是结合学生的练习试卷, “评做题方法和思路”, “评一题多解”, “评思路拓展”。在进行习题讲评的过程中, 决不能一味地教师讲, 学生听, 不论什么题型都有各自的规律, 要引导学生对题目学会反思, 并进行举一反三, 总结规律, 使学生在考试中遇到新情景时能有方法可循, 能够找到解题的关键, 不至于手脚忙乱, 要会站在出题教师的角度分析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点, 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优化思维过程, 沟通新旧知识的同化和迁移,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考前模拟训练, 对知识进行整合, 同时进行考前辅导、答疑, 帮助学生在知识点上查漏补缺。介绍答题技巧, 强调审题的重要性, 重视化学用语以及书面语言的准确规范, 同时调整好中考心理状态, 确保每位考生能以最佳状态迎接中考。

摘要:介绍了中考化学命题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夯实基础, 提升能力;专题归纳, 热点突破;查缺补漏, 考前辅导的三轮复习方法。

中考数学复习策略 第11篇

中考是选拔性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大规模的重要考试,对于每一个初中毕业生来说都是人生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因此老师和考生们都非常重视,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考生的综合能力,以求最终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而在这一过程中中考复习的效果是中考能否成功的关键,怎样才能提高复习的效率使所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呢?下面结合我指导学生中考数学复习谈一些体会:

一、中考复习的意义

中考复习是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新课程所要求的内容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自我系统地梳理和归纳所学知识的过程,进而加深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之成为基本技能,从而提高数学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二、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数学学习不仅是对概念、法则、定理的记忆与模仿,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方法,它蕴含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中,是数学的精髓。试题在解决问题、动手实践方面有所加强,减少了复杂的运算及死记硬背的内容,淡化特殊技巧,重在通性通法。如数形结合、待定系数、分类讨论、数学模型等问题。

三、试题的取材取决于课本

“九义”教材与众多的复习资料相比,水平最高,最具权威性,是国家在初中阶段对学生智育要求的集中体现。在中考命题中,坚持从课本出题,有利于引导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教好教材,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学好教材,从而把众多的粗制滥造的“资料”拒于中学校门之外,达到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目的。

四、研究课标,以本为本、落实双基提高能力

中考复习前,要研究课标,用好课本,弄清课本中哪些是双基以及如何在训练练习中予以落实,要进行科学试验,把握好双基训练的“度”。即将所学内容按课标要求中的“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层次进行分类。例如:《函数》这一章具体分为:

了解内容:常量、变量、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达方法;

理解内容:能结合函数图象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

掌握内容: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会根据实际确定函数的解析式;

灵活运用:能用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推进,切实摆正教学与考试的关系

每年中考试题中都有1~2道综合题,难度在0.2~0.4,这用于选拔尖子生,要求较高,复习中不应用这个来要求全体学生,所以在复习中不要随意拓宽知识,提高复习要求,加大题目难度,对不同层次学生应有不同的目标要求,施行弹性教学,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所获,给他们以学习的信心。如:在“绝对值”这一节中,按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下列练习。化简下列各式:①|-3|、|3.5|;②|3-%i|、|2-2sin45皘;③若2六、重视数学能力,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对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紧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实际又反过来服务于数学,这要求我们在复习中去寻找、收集这种联系实际的数学问题。这种应用能力的题很多,涉及生活、自然、环保、设计、测量、销售、决策、统计等领域。例如:1.学校门口经常有小贩搞摸奖活动,某小贩在一只黑色的口袋里装有颜色不同的50只小球,其中红球1只,黄球2只,绿球10只,其余为白球,搅拌均匀后,每2元摸1个球,奖品的情况标注在球上(如下图)。

红 黄 绿 白

8元奖品 5元奖品 1元奖品 无奖品

(1)如果花4元同时摸2个球,那么获得10元奖品的概率是多少?

(2)如果花2元摸1个球,那么摸不到奖的概率是多少?

本题是将概率的知识与生活中的摸奖活动联系起来,增强了趣味性。

2.小芳和爸爸、妈妈三人玩跷跷板,三人的体重一共为150千克,爸爸坐在跷跷板的一端;体重只有妈妈一半的小芳和妈妈一同坐在跷跷板的另一端,这时,爸爸的那一端仍然着地,请你猜一猜小芳的体重应小于( )。

(A)49千克 (B)50千克 (C)24千克 (D)25千克

本题是一道不等式的应用题,它跳出传统应用题的模式,让学生在一个现实有趣的情境中,经历一个收集处理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贴近生活。

又如:某公司经销一种绿茶,每千克成本为50元。市场调查发现,在一段时间内,销售量w(千克)随着销售单价x(元每千克)的变化而变化,设这种绿茶在这段时间内的利润为y(元),解答下列问题:

(1)求y与x的关系式。

(2)当x取何值时,y的值最大?

(3)如果物价部门规定这种绿茶的销售单价不得高于90元每千克,那么该公司想要在这段时间内获得2250元的销售利润,销售单价应定为多少元?

本题是用现实生活中的市场销售问题考查二次函数的运用,结合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这些应用问题的解决方法首先要正确理解题意,依据题目中的量与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即列出方程或函数关系式,解决好数学问题,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在复习时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培养简化题设情景、挖掘知识内涵、理顺解题环节等能力。平时应有的放矢地进行适当的解应用问题的一般方法的训练:认真阅读,理解题意——抽象概括,寻找函数关系——解决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七、回归书本,加强对教材例习题的挖掘

很多考生在复习备考时,整天沉溺于各种复习资料,尤其是数学模拟试卷或新颖试题之中,而数学教科书则成了参考书,或者干脆把教科书抛了,理由是“教科书没有什么新的内容,太简单了”,其实任何解题方法都有内在联系。如果忽视教科书的基础示范作用,虽然靠题海训练也可以记住很多重要方法,但这些方法彼此都有其赖以产生的数学基础,而这个数学基础就是数学教科书的知识结论、思想方法。这就造成考生一旦遇见没有见过的题目类型就难于触类旁通,想不到有什么方法去解决它。事实上很多考题都源于课本,是课本的基础题目直接引用或稍作变形得来的。

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腰长为4,底长为6,求周长。以此题为基础的中考题有:

试题(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腰长为4,周长为14,求底边长。

试题(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

试题(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

试题(4)设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长为y,周长为14,请写出二者的函数关系,并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出函数的图象。

初中数学中考复习策略 第12篇

一、注重知识点的梳理和规范化的限时训练

与旧教材相比, 新教材更突出知识的螺旋式上升递进, 同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的分散到几册书中。所以, 复习时要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 使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 可通过具体的题目让学生体会知识点, 让学生说出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 并让学生利用此知识点编一些简单的题。在总结知识系统时多让学生总结联想, 如复习二次函数时, 学生可想到解析式、图像、性质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等。

新课程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对运算和解题过程的要求相对降低, 导致学生的运算准确率低, 必要的解题步骤书写欠规范。除了要巩固知识点, 还要强化运算的快和准, 训练出表达的简洁和严谨。

二、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

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能让复习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 中考的数学复习最好分成四轮进行:

第一轮, 摸清初中数学的脉络, 开展基础知识的系统复习。近几年的中考题安排了较大比例的试题来考查“双基”。全卷的基础知识覆盖面较广, 起点较低, 许多知识源于课本, 是对课本原型进行加工、组合、延伸和拓展。复习中要紧扣教材, 夯实基础, 同时关注新教材中的新知识, 对课本知识进行系统梳理, 形成知识网络, 同时对典型问题进行变式训练,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提高应变能力。

近几年的中考题告诉我们学好课本的重要性。在复习时必须深钻教材, 在做题时应注意解题方法的归纳和整理。有些中考题就是书上例题和习题的延伸、拓展。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方法的学习。例如, 中考时涉及的动点问题及方程、不等式与函数问题的结合, 也常涉及几何中的相似三角形、比例推导等。

第二轮, 针对热点, 抓住弱点, 开展难点知识专题复习。根据历年中考命题的特点, 精心选择一些新颖的、有代表性的题型进行专题训练。就中考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收集一些资料, 进行专项训练:实际应用型问题;突出科技发展、信息资源的转化的图标信息题;体现学生自学能力的阅读理解题;考查学生应变能力的图形变化题;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归纳猜想、操作的探究性试题;几何代数综合性试题等。

第三轮, 综合训练 (模拟练习) 。这一阶段, 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训练学生的解题方法, 加强解题的指导, 提高应试能力。具体做法是:从往年中考卷、自编模拟试卷中精选10份进行训练, 每份的练习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要及时批改, 重点讲评。

第四轮, 回味练习。在中考的前一周, 教师要对练习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题型分几块回味练习, 扫清盲点, 或找出以前试卷的重点, 对以前的易错题进行最后一次清扫。

三、抓住考试要求, 深化知识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遵义市的实际情况, 并把考试的具体要求与教学的具体要求一致起来。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使学生把各个章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 并能综合运用, 做到举一反三。要把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一思想贯穿整个复习之中。中考数学试题中对能力的考查, 大致可分成两个层次。①狠抓重点内容, 适当练习热点题型。多年来, 初中数学中的“方程”“函数”“直线型”“圆”一直是中考的重点考查内容, “方程思想”“函数思想”贯穿中考试卷的始终, 所以要重点复习好这部分内容。②基础知识查漏补缺。在复习过程中和学生训练过程中, 总会发现有些知识还没掌握好, 解题还没有思路, 因此要抓紧时间把这些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弄明白, 然后再找类似的题给学生做一做, 直到学生真正弄懂会做为止。

四、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探索性试题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 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熟悉的现实生活事例, 教学生学习数学、体验数学、掌握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让学生经历探索、思考的全过程, 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类比、归纳、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 完成知识的猜想与证明。

五、调整好心态, 培养学生兴趣

首先, 不但使学生, 教师也要调整好心态。在中考复习时, 学校领导或专家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使学生正确对待压力与挫折, 正确看待成绩, 增强自信, 发挥学习的最佳效能。

其次, 要避免学生对考试产生畏惧心理, 甚至把模拟考试也当成负担。随着复习的深入, 数学复习题的深度和广度也会不断增大, 考生一次没有考好或是有不懂不会的题是很正常的, 切忌一味的焦虑、着急, 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因势利导, 及早疏通学生学习上、心理的上的问题。

上一篇:提速技巧下一篇:金钱的意义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