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微课程范文

2024-09-22

多媒体微课程范文(精选12篇)

多媒体微课程 第1篇

针对于学前美术手工教育的特点以及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现状, 在进行学前美术手工教育的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时, 应当考虑到教学内容中的技术性的体验对儿童艺术才能的培养作用、进行手工创作时多样化材料的选择和创造对儿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激发、微课程在时间上显著的“微”的特色及教学内容集中明确的特点、面对儿童学生时所需要选择的易于儿童理解的教育语言与富有趣味性教育方式的合理选择。下面我将针对以上四点进行较为详细地讲解。

1. 技术性的提升

手工课不分年龄, 其所首要注重提升的能力都是技术方面的提升, 换个说法可以理解为这门课程就是手工的实践和提升, 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 并且通过适当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这一技能, 打好手工制作的基础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基础性的保证。

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 学生会越来越熟练, 也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当然, 手工课是一门锻炼艺术才能的课程, 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各种方法所能带来的不同效果, 不同的效果碰撞下会产生何种的艺术形象, 因此在学前美术手工教育的过程中, 切记要避免机械性的重复, 单一的形象对学生艺术能力的提升百害而无一利。

此外, 教师需要明确学龄前儿童的特殊性, 因为他们的耐性相比于成年人来说通常会小很多, 于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把握好重复性技能练习的质和量, 尽可能地“多质少量”, 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 在美术手工教育过程中, 材料的难易不同, 手工技术的复杂程度不同都会影响学生们学习艺术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引导, 多给学生们一些表扬和正面的评价, 让学生们通过这种创造艺术的成就感来保持对美术手工学习的热情, 以此达到增加学前美术手工教育成果的目的。

手工作品之所以相对于其他艺术作品更能打动人, 关键在于它的制作过程中有浓重的个人气息, 作品保存着足够多的个人的痕迹, 在制作的过程中, 作者的每一步、每一种情绪都清晰地反映在这上面, 使得在作品成型后, 这些情感都能更直观地展现在观赏者的面前。因此在进行学前美术手工教育过程中, 教师在为学生教授技巧、制作流程和培养艺术思维之外, 还需要适当地带领和引导学生鉴赏优秀的手工作品, 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 这对提高学生的艺术技能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2. 选择材料对儿童的影响

自古以来, 评价一个手工作品的好坏, 从来都不可以只看重其材质而进行片面的评价, 在进行艺术鉴赏时更重要的是作者对于材料的搭配和艺术加工, 这才是艺术品的灵魂所在。每一种材料都有其特色:特有的纹理、独特的颜色、浑然天成的形状……甚至有些最初看来是瑕疵的部分, 在创作者独有的想象力的作用下都可能变成闪光点。因此, 我们在进行学前美术手工教育时, 需要培养学生这种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要使学生能够发掘每一块材料的特色, 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当然, 对于学龄前儿童, 我们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对艺术的学习来培养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善于发现生活中闪光点的视角, 因此在进行手工美术教育的时候所选择的材料应当尽可能地选择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甚至是一些废品, 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都有着极大的好处。

在课程设计中,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废报纸、碎布头、水瓶等, 为学生们讲解一下这些材料适合用什么手工技能进行加工, 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创作雏形来进行引导。因为这些材料本身的花色就很丰富, 并且利于改造, 所以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创作难度较低, 而且由于这种材料本身十分常见, 在课后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这能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

为了达到以上的效果,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材料处理方面知识的教育, 需要让学生认识到各类材料的特性以及处理各类不同材料时最恰当的方法。材料虽然不是艺术品唯一的评价标准, 但不可否认的是, 它在艺术品中所占的比重极大, 恰当的处理方法有时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锻炼学生这种处理和搭配不同材料的能力, 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主题, 让学生自行寻找合适的材料来进行创造;或者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个特定的材料,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 这两种方法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手工能力,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交替使用。

3. 时长的把握

在时间的把握上主要注重两点:一是教学的时间尽可能短;二是给学生的动手实践时间尽可能长。

第一点是教学时间的“短”。在微媒体语境下, 学习者通常不需要也不喜欢长时间地听课, 他们渴望的是一种快餐式的教学——内容一定要精简且丰富, 最重要的是时间尽可能短;同时基于学龄前儿童的特殊情况, 长时间的教学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 从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幼儿的记忆力的深度和广度相对较差, 如果教学时间太长, 从记忆力方面也会影响教学成果。因此, 在进行学前美术手工教育专业课程时, 课程中教学的部分最好保持在3~8分钟之内, 尽量不要超过10分钟, 有研究表明这是能保证教学成果最大化的一个时间段。

一堂课的时间是固定的, 尽可能缩短教学时间实际上其实还有另一个原因——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我们要知道, 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 它所需要的艺术构思的时间其实是不固定的, 灵感虽然可能会是在一瞬间就降临作者身上的, 但是更多时候这种灵感是源于对材料和主题长时间地思考后的结果。因此, 尽量长时间地构思对手工创作来说是有利无害的;并且手工创作需要一个过程, 根据材料的复杂度不同, 所需要的时间也是不同的, 并且有的时候可能因此出现失误或者构思的突然改变而临时需要重新创作, 这种情况下需要的时间就更长了。所以, 在学前美术手工教育过程中, 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创作时间是极为必要的。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设计时需要考虑到材料和主题的难易程度、学生们的实际情况, 要让学生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构思和创作, 注意时间上的合理安排, 这样才能推动一个优秀的手工作品的产生, 这样才能培养一个未来的“小艺术家”。

4. 教育方式 (运作模式) 的选择

对于学前美术手工的教育, 在教育时选择的教学方式应尽量是游戏性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学会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入游戏中, 寓教于乐, 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对于儿童来说, 游戏性的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过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游戏的形式和内容最好多样化, 不要随便套用, 这种乏味的做法有时反而会妨碍教学效果。

对于教学时语言的选择, 教师应当尽量亲和友爱, 选择学生们易于理解的语言;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尽可能地正面评价, 努力发掘学生的长处, 鼓励学生扬长避短, 要努力给学生造成积极的影响,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微媒体语境下的课程设计

在微媒体的语境下, 教学过程中所使用教学媒介和教学方式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师口述和手写板书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 通过制作PPT、flash视频等让学生更直观地进行智能式的学习。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下, 教师凭借网络的力量可以调动更多的教学资源, 弥补了自身因知识或技能水平所受到的限制, 大大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下面笔者就来说明一下在微媒体语境下学前美术手工教育专业课程所需要做的课程准备。

在开展一个微课程时, 教师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内容简洁、主题明确、PPT上的内容要醒目且有提示意义, 进口教学内容、录制的视频的开头应当有视频内容的简要说明、在视频的结尾必须有结束性的部分, 这一部分根据教学需要可以是课堂内容的总结, 可以是布置的课后作业, 也可以是下一节课的简要介绍。课程的内容一定要精简, 时长一定要尽可能短, 内容最好是以手工制作过程为主, 因为课堂时间有限, 通过播放有关制作过程的视频, 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手工制作流程, 视频所带来的教学效果相对于教师简单的口述来说更为直观。在进行视频拍摄时, 尽可能选择像素好的视频设备, 有条件的教师建议选择相机进行拍摄。通过拍摄视频教师最好能完成声音、影响、教学内容、材料讲解方面的准备, 最大限度地缩短教学时间。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PPT或视频中可以适当添加当下学生们喜好的内容, 如流行的卡通形象 (喜羊羊、光头强等) , 这样能给教学视频增加一定的趣味性。

具体的微课程拍摄流程分为以下四步。

1. 教学设备的准备工作

因为教师需要拍摄一个教学视频, 所以需要准备一个摄像设备 (可以是相机、手机等) , 另外, 教师还需要准备好手工制作所需要的材料、手工制作工具, 如有特殊要求, 可能还需要布置一定的场景。为了让儿童更易于接受, 教师在录制时可以选择儿童生活中容易接触到的场景进行拍摄。例如, 在幼儿园教授手工课的教室, 或者是家庭化的环境, 尽量为儿童营造一个温馨亲和的教学环境, 不让儿童因为刻板冷硬的背景而对教学视频失去观看的兴趣。

2. 对教学过程进行录像

由于我们是学前美术手工教育, 所以主要的拍摄内容是材料讲解与准备过程以及手工制作过程。在进行材料的讲解时, 对材料的选择一定要与接下来实际课程中提供给儿童的材料相符, 这样才能达到讲解的最佳效果。每一个材料都应当有适当时间的特写, 便于学生的观察。在拍摄手工制作过程的时候, 一定要选好拍摄角度, 必要时可以寻求一个助手进行辅助拍摄, 这样可以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拍摄视角, 能够更好地记录手工制作的过程。

3. 后期视频制作

因为在手工制作过程中, 有很多内容其实是重复性的, 没有讲解和播放的必要, 因此在拍摄完视频之后, 教师需要对视频进行剪辑和制作。比如, 长时间的同样的步骤, 教师可以只保留最初的步骤教学和成果展示, 在此期间的单调重复的内容可以加以删除, 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 也不会降低参与观看的学生的耐心值。对于视频中需要特殊说明或者着重注意的部分, 教师可以后期在视频里加上标注。再有就是片头和片尾的部分, 教师需要表明课程主题, 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视频。为了增加参与观看的学生的兴趣, 可以在视频中适当添加学生喜欢的元素。例如, 流行的卡通形象、富有个性的音效或者是一些儿童喜欢的、可爱的小特效, 但是这些内容切记不要过度, 以免造成喧宾夺主的尴尬结果, 反而会影响教学成果。

4. 通过录屏软件进行录制

有的课程不需要具体的操作流程, 可能仅需一个PPT即可, 此时教师可以选择实用录屏软件将对PPT的演示加以录制, 同时进行语音讲解并录音, 这时根据需要还可以加上字幕, 这样相比于单纯地播放PPT教学效果要更好一些。

三、结语

在微媒体的语境下, 课程设计和运作模式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学前美术手工教育专业课程需要结合时代的特色, 吸取微课程的长处, 不断地为手工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教师不能故步自封, 要善于学习并利用新鲜的知识, 终身学习, 这样才能为祖国的花朵们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 让他们能够在艺术、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黄建军, 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 2013 (05) .

[2]汪志萍.加强手工教学, 促进美术素质教育[J].考试周刊, 2009 (52) .

[3]张先发.浅议手工课在幼师美术教学中的意义[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3 (08) .

[4]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10) :61—65.

多媒体微课程 第2篇

学应用相对于传统教学的优势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1、解决了预习新知难的问题。

微课是教师精心选材,精心设计,精心制作出来的,它承载的是精华,教师将制作好的微课放到网上,同学们在家利用电脑、平板或智能手机观看微课提前学习。在这样流动的课堂中,教师巧设疑问,进行引导和点拨,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协调联动,启发学生主动观察、发现问题并分析解决。使学生预先了解知识内容与线索,分清知识重、难点,同时也预先理解了部分知识,让学习更有针对性,有效提高了听课的质量,特别对学习有障碍的学生,达到了笨鸟先飞的效果。

2、加强了复习拓展。

多媒体微课程 第3篇

【关键词】微课程 高职 计算机教学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43-02

一、微课程应用于高职计算机教学的意义

微课程主要是采用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在线学习。“微课”是一种以相关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为主的微小教学视频。

1.高职学生文化基础差、理解能力差。高职学校的学生当中除了有高考失利的学生,还有一些从中专来的定向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是非常枯燥难懂的,学习计算机课程要求学生对数学和英语有牢靠扎实的基础知识,但这些学生在中学时代基础不好,对于计算机的学习就有可能会产生厌倦心理,所以高职院校的老师就需要找到一种适合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教学方法。

2.计算机专业课时少、任务重。在计算机领域,涉猎较为普遍的知识有计算机的硬件、应用程序、接口技术、操作系统、网络技术、信息安全和多媒体技术等等。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当中,需要实施具有不同侧重点的教学课程,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计算机人才,同时,也能保证完成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3.微课程与一般的教学视频有区别。“微课程”的内容相对独立,包含的知识点有一定的深度,知识面相对较窄;微课程主要是需要将课程当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相互结合,让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体验;微课程的特点是可以将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逐一分割,运用情景模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和理解计算机理论知识。

二、微课程的制作要素

1.微课程的设计原因。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只需要在学校就读三年,第三年的最后一个学期就需要进行校外实习。所以,相对来说,学生对于专业课的学习时间是有一定的限制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制定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在校时间安排教学课表,尽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更牢靠的计算机理论知识。

2.微课程的内容要精、时间要短。高职院校在设计“微课程”的时候,可以把计算机专业当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专业知识进行分类,使整个微课程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开展微课程设计大赛。可以改进老师的微课程作品,又让老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使得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堂教学不断得到创新。

4.搭建在线平台。高职院校当中设有网络资源库或者学习平台,在设计好微课程之后,老师可以把微课程上传到学校的网络平台上,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下载学习,学生在学习完微课程之后,可以将自己学习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在平台留言或者直接与老师交流,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理解和吸收计算机的专业知识,也可以让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微课程进行不断的改进和更新。

三、微课程的设计步骤

微课程可以运用ADDIE模型进行设计,ADDIE模型在计算机专业的微课程设计当中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第一,根据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目的制定教学计划;第二,根据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主要教学内容,制定学生的相关学习方法;第三,根据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考核学生是否达到相应的学习效果。ADDIE模型的设计过程包括分析、设计、发展、执行和评估。

分析: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内容包括计算机的硬件、应用程序、接口技术、操作系统、网络技术、信息安全和多媒体技术,老师需要将计算机专业课内容当中的难点、重点和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制作成微课程,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复杂难懂的计算机知识形成一个有效的学习框架。

设计:在计算机专业的微课程设计过程当中,第一,需要确定微课程当中应该涉及的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第二,确定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教学思维和教学进程,在这当中,最主要的设计是怎样在微课程教学当中将教学内容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第三,分配好微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和老师教学活动的互动时间、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时间,让整个微课程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开发:微课程的开发过程包括怎样制作微课程、怎样进行微课程的现场录制以及对微课程进行后期加工。负责教学的老师采用相关的录音和视频软件,对教学内容的演示和讲解进行录制。在录制过程当中,老师要保证图像能够清楚地显示、字幕上的字体也要清晰可见、讲解的声音清晰可闻,这样才能让学生准确理解计算机专业知识,同时,也可以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能力。

执行:微课程的执行内容包括课前预习、课中辅导、课后总结等等。计算机的专业知识有着十分广阔的知识领域,微课程将课程当中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进行逐一分割,同时配备教师对知识点的逐一演示和讲解,使微课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起到辅导的作用;最后,微课程当中设置了所学知识点的课后练习,让学生在通过微课程的学习之后,运用练习来夯实知识,并且反思自己学习过程中不足的地方,从而让学生取长补短,在微课程的学习当中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

评价:微课程的评价内容包括对微视频和教学内容的评价。微课程主要是将计算机专业知识当中的知识点录制成一个个微视频,通过视频当中教师对知识点的演示和讲解来帮助学生学习。

四、计算机专业运用微课程的教学实践

1.实践课中引入微课程。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所以,教学计划安排的教学课程一般都具备实用性。比如《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当中主要讲的是计算机各软件的外观分类、软件和硬件的安装以及计算机的日常维护等等。我们可以将这些实践课做成微课程的形式,在微课程当中穿插计算机的安装和维护视频,让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学习这门课程。

2.促进教师的业务能力成长。教师把实际教学当中发现的问题、对问题的分析和解答过程制作成微课程,一方面可以让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增长。因为在微课程当中,除了需要制作PPT之外,还需要掌握制作录音和视频的相关技术手段,这就让教师多掌握了一份技能;另一方面,微课程的微视频可以让学习将知识情境化、可视化,给学生开创了一片崭新的学习领域。

五、总结

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当中引入微课程,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在线资源对课程进行预习和复习,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让教师的课堂教学变得高效而方便。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所以在未来的教育改革当中,我相信微课程这一项新型教学模式能够真正地让学习做到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曹俏俏.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 2013(2):65-73.

[2]桑新民,李曙华,谢阳斌.21 世纪:大学课堂向何处去—— “太极学堂”的理念与实践探索[J].开放教育研究,20129(2):9-21.

[3]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2012-03).

[4]胡铁生.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36-42.

[5]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1):65-69.

作者简介:

微课程微亦不微 第4篇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自带设备(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不断升级换代,云教育时代已经悄然而至,“翻转课堂”、“可汗学院”使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翻转课堂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大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由传统的“先教后学”到由技术支持的“先学后教”,并且是依托微视频的自主学习,使个性化学习和差异化教学成为可能。这种方式,使知识内化和知识传授的认知环节得以优化。网络技术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介入手段,突破了传统课程教学的基本结构,对课程教学的内容结构、教学流程结构、师生互动结构进行了优化与重构,从而带来了新的教与学方式。

但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课下作业负担过重,把微课程的学习放在课下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所以,因地制宜,我们的微课程在本土应用时,有三种方式:即教师将微课程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元素灵活安排,将其适时嵌入课堂中;将微课程视频作为课前预习,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解决疑难;学校安排AB型课时,整体变革教学流程和组织方式。

二、微课程“微”而“足道”

黎加厚先生解释说:“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1]。据此定义可知,教师讲课的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实录的视频切片、以50分钟 ~1小时为单位的传统国家网络精品课程等,课堂实况录像的一小段切片,这些都不属于微课程,微课程不等于完整课堂的局部片断,微课程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

时间“短”而“高效”。从时间长度上看,微课程要求在10分钟内,时间短,体现其“微”,但微而有据,根据十分钟注意力法则,即一位中学生的有意注意、高效投入的最佳时间为10钟以内。

内容“少”而“精炼”。微课程只讲述一个教学知识点,这个知识点是供学生自主学习的。但是这个点的诠释凝结着教师独特的理解,这个点的选择必须是经教师讲述才能理解的内容,这个知识点的选择排除学生已经会的、学生自己通过读教材就能领悟的,要选择的知识点应是学习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等,教师将其制作成微课程,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展示“巧”且“深邃”。课堂展示的四个层次分别为思维的可视化过程、思维的可听化过程、思维的交织过程、思维的提升过程[2]。微课程面向学生,聚焦学习,运用技术及合理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提供可视化思维及动态展示,以及恰切的互动,支持学生的个性学习、在线学习、碎片化学习,让学习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三、微课程“微”而“大义”

微课程短小精悍,选材精当,融入教师的智慧,因其数据量小,易于网络传输分享;微课程能够使学生很好地实现自主化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学习节奏、学习进程,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微课程资源为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提供基础,但不是教学的全部,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微课程依托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实现教与学的“双重革命”,能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更好地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最好的教育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微课程培训有感 第5篇

新亚洲学校

钟丽环

听说微课程是一种比较新型的课型,我怀着好奇、求知的心理,参加了一次培训。没想到收获良多!

开始接触“微课程”,并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只觉得这个词很新,但在丁尚清的微课程课件(5分钟幻灯片出示)的帮助下,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微课程是由文字、音乐、图画三部分组成,它没有解说的声音,在优美的轻音乐中,静静地阅读文字,欣赏画面,进而引发思考。

此次讲座理论联系实际,从什么是微课程、微课程的作用、微课程的分类、微课程的制作这四个方面深入浅出的阐述了微课程,真正让老师们领会到了微课程“微而精,小而奇,内容少,蕴意深,从小处入手,解决一个问题”的独特魅力。

多媒体微课程 第6篇

一、微课课程存在的问题

由于大多数学校都处于探索阶段,因而当前的微课课程存在诸多问题,如视频数量较少、画质较差、系统性低等。其中,系统性低是最大的问题,因为仅仅为了评奖而认真做好一节微课对学生来说意义不大,无法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

二、高中历史微课课程的制作

要想全面建立高中历史微课课程,教师就要集合教研组所有教师的力量,制作微课课程。

首先,教师要把握全局,系统地对高中历史知识点进行整合。

其次,教师要梳理教材重点、难点,以及易错知识点。对此,教师可先设计教案,然后据此设计课件,录制相关微视频,最后再编写练习题。

最后,教师要充分利用时间。微课不同于常规课堂教学,常规课堂教学一般以45分钟为单位,教学内容相对完整;而微课一般以5到10分钟为单位,主要针对某一主题进行讲解。因此,教师要深入探究,制作主题更鲜明的微课课程,力求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的知识。

例如,“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这部分内容一般可分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法国共和制和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四个部分,而微课则将其细分为多个知识点。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对照课标,以防出现偏差。下页表所示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这部分知识的常规教学内容与微课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常规教学内容微课教学内容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了解《权利法案》制定的史实;

了解英国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

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知道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和美国联邦政府的构成情况;

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理解各国政治制度的差异是由各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了解西方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形式;

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进步性《权利法案》制定的时间、背景、内容、意义责任制内阁形成的过程、含义和影响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787年宪法建立的背景、主要内容联邦制权力结构的内容、特点;

1787年宪法的影响比较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背景、主要内容、特点和影响比较德意志君主立宪制和法国共和制英美法德代议制建立的背景和过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形式资产阶级代议制对西方政治、经济的作用三、高中历史微课发布平台的建立

微课课程需要统一的发布平台,这一般是由学校进行建立。

例如,我校建立起了发布微课课程的专用网站(如下页图所示),这样学生就能按照分类及时找到相关课程进行学习。

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是由大量的微课课程组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学生更快地找到所需课程就成为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将课程专题与微课内容进行了链接(如下表所示),学生只需点击链接即可找到相应内容。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http://v.czyz.com.cn/vodplay/?43311.html经过实践,微课已经成为我校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还是在课后进行复习巩固,学生都会寻找相应微课作为辅助。同时,微课也极大地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避免了对学生问题的重复解答。

多媒体微课程 第7篇

关键词:微电影,建构,叙事,表达,微课程

一、“微课程”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亟需

高中阶段的语文学科, 比其他学科更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智识与智慧, 开发出适合学生的教师个人微课程, 并将这些课程物化为具体的教材与教学内容, 借之实现国家课程目标。新课程改革以及高考改革, 更是呼唤着语文教师的个人课程建设。新一轮课改, 其形态上的标志之一就是普遍地开设选修课, 以适应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要。高考改革中语文学科的权重增加, 又试必要求语文教师能开发出量足质优的语文微课程。

二、“微电影”在建构语文微课程中的价值

“微电影”, 是指时长在10来分钟左右的电影。它有三个特点: (1) 时间短, 叙述简明。它直接切入故事主线, 迅速展开矛盾冲突, 运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展现故事情节; (2) 内涵丰富。在微小规模上集中惊人的意蕴; (3) 细节放大, 感染力强。这些特性, 使微电影在语文微课程建设中具有了“价廉物美”的优势。

1. 借助微电影, 用快捷而又生动活泼的方式传承人类文明的价值, 给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在快节奏的读图时代, 要让学生知觉地阅读经典文本已经成为难事, 借助微电影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感染美好的情感、体悟深刻的理念。

2. 通过微电影指导学生作影视赏析, 可锤炼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看微电影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4. 以微电影为例子, 引导学生关注细节, 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微电影画面感和细节感非常强, 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关注细节, 在写作中突出细节。

三、我的“微电影”课程实践探索

我近年来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开发“微电影”课程:通过对微电影的欣赏活动, 勾连社会与自然, 渗透审美与哲思, 指向阅读与写作, 促成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下面是我的一些实践内容。

1. 前置性教学:

电影欣赏教学。为了增加学生对影像的敏感度, 继而为实施“微电影”课程积蓄经验储备, 笔者试水在课程实施中前置渗透电影欣赏教学, 实现视频资源在语文内部的有效吸纳。笔者以“编剧怎样写电影”为切入口, 分别从微电影的结构 (日本的五分结构法和唐代的“序、破、急”结构法) 、电影剧本的写作技法和表现内容以及电影所折射的时代文化, 在电影播放之前做基础讲解, 其后随电影播放做随堂点拨, 以讲解方式在陈述中增加学生对影像特别是细节的把握度。

2. 微电影的选择。

(1) 微”而足道:意蕴丰富。按意蕴分类, 如: (1) 关于爱和责任作品《看球记》、《cargo》、《月光下的电话》、《傻东西》、《aday》; (2) 关注社会民生的作品《特殊交易》、《天上掉下个老太太》、《宅急丢》、《老姚的北京》; (3) 与心灵对话的作品《黑洞》、《抬头遇见自己》、《对称》、《行者》、《世界的尽头》。 (2) 微叙事。在叙事结构中开端与结局被无限压缩, 高潮期间又镶嵌了几个重要事件的镶嵌式结构, 电影以最大的篇幅展现事件高潮, 以期引导学生写作。 (3) 浅表达。微电影的时长特征决定了它必须简洁明了地介绍故事开端与发展, 直接切入故事主线, 迅速展开故事矛盾冲突, 运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展现故事情节。其中细节放大体现了叙事“浅”表达的特征, 增强感染力的同时不失为写作技巧的学习对象。

3. 课时安排。

(1) 穿插在语文课堂中。在课堂教学中的前置渗透让笔者奠定了微电影观赏的基础, 笔者便专门从一个星期的语文教学中抽出一到两节课, 用十分钟左右大胆实施“微电影”课程计划, 以欣赏微电影为驱动, 策略化匹配言语实践任务。 (2) 作为独立的选修课。随选修课课程并进:高中阶段的选修课课程开发让更多对电影有兴趣的学生有深度发展的空间, 在选修课教学中以微电影为蓝本, 讲解细节张本、故事立意和时代文化以及剧本创作的知识, 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学生戏称为“跟着王老师看电影。”

4. 实施策略。

(1) “看”与“读”结合。分为三种:一是看“微电影”, 作为主课堂阅读教学的铺垫。如教学“老王”, 因为是初中学习过的课文, 我的教学必须有更高层次的拓展和延伸。我精选了《老姚的北京》为拓展材料, 通过一个质朴的外地环卫工人坚守属于他的北京的故事, 让学生感受到同样作为底层百姓身上所散发的光芒, 使其感知画面和文本的和谐节奏感, 加深对语言形式的理解。二是看“微电影”, 让学生作思想情感方面的解读。以《特殊交易》为例, 讲述了一个远离母亲的孩子花钱雇一位陪酒女参加家长会的故事。请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用一两句话概述, 学生作出了多元的解读。有从孩子的角度看留守儿童的困境, 有从陪酒女的角度剖析现代人忙于工作而抛却了亲情, 有从双方的角度看待弱势群体的尴尬和苦痛。由视频转化为文字的过程是学生概括能力得到锻炼、并且能多角度看待和阐述问题的过程。三是看“微电影”, 让学生作表现艺术方面的赏析。以《cargo》为例, 这部无声电影讲述了一位感染病毒的父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保护孩子的故事。笔者要求学生在观看的同时注重电影是如何表现父爱如山这一主旨。学生从音乐、眼神、动作和情节的设置上进行了分析, 增加了他们对多角度多层次运用手法表现主题的认识。 (2) 看”与“写”结合。分为三种:一是“默写”情境。为了训练学生聚焦影片、捕捉细节的能力, 我常常在观赏完2~3部作品后要求学生“默写”头脑中留下的最精彩细节。在限时限量的写作训练中, 学生定格画面、派生文字、提炼主题的能力得以增强。二是写作时的情节设置“打草稿”。微电影就是叙事的过程。学生写作时如何在800字内做文章和微电影如何在十分钟内叙事基本就是同一回事。一般微电影遵循的唐代乐章的“序、破、急”结构法, 讲解后让学生在习作前打草稿, 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处理好记叙文情节间的安排, 集中笔力于文章的重心是有益的。三是写观后感。让学生深入思考社会和人生, 对人物和环境能作冷静犀利的剖析。如为指导高一命题作文《春之落叶》, 带领学生懂得“春”和“落叶”看似悖谬又充满哲学情思的命题理念, 在点评优秀作品的同时又辅助视频《抬头遇见自己》、《世界的尽头》, 指出了习作时注重心灵内外的关系和关于细节描写的真实性问题, 让学生有所领悟。

5. 初步的成效。

微电影课程实施一段时间以来收获了一定的成效, 表现在: (1) 学生对细节的感知与表达能力增强了。有一位学生在看了《特殊交易》后这样默写其中的情节:“暮色渐合, 橙色的路灯张开温柔的翅膀, 轻轻抚摸着这个小巷。松垮的电线上留下了倦鸟归家的歌, 同飘起的塑料袋缭绕在一起。摊贩打开了锅盖, 散发出的香气让人想起母亲烧菜时的腾腾热气, 叫卖声此起彼伏。男孩停下了本已很慢的步伐, 看着她。“我……”他支吾着, 眼里不再是逞强的锐意, 而是另一种独属于孩子的脆弱和不安。“对不起, 我蒙你了。”“我妈妈不会再回来了。”“不要告诉我姥姥, 她不想我知道。”那些只言片语, 带着孩子凌乱的慌张充斥着她的大脑, 终使她褪去了一切张扬和防备, 深深地蹲下, 在男孩面前。这一刻, 灯光、雾气、叫卖声将他们包裹在彼此的目光里, 散发着温暖的光芒。”然后, 这位闻暁聪同学期中考试作文得了满分, 他这样写:“灯下, 我坐在窗边, 笔尖不停回转, 沙沙声中, 日光一寸寸向西移, 灯火一点点扬长而去。待一切完成, 收拾完毕, 我摸上床睡觉, 眼睛一闭上, 疲倦毫无声息地袭来, 只消一会儿, 我就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 心里头模模糊糊, 忽起了一种空空荡荡的感觉, 便醒来了。我翻了个身, 脚往后一伸, 有些凉意, 于是快快缩了回来。隐约间听到木地板上发出的极轻微的吱呀声, 心中有些郁闷, 声音渐渐清晰, 而后是被子窸窣的摩擦声, 该是母亲起身后又回去了吧?不一会儿, 竟传来呼噜声, 很轻却很疲倦、很忘我的样子。我不知为什么, 鼻头一酸, 眼底有东西黏上了。印象中我的母亲是不打呼噜的。”他说, 微电影作品中对细节的刻画让他深有感触, 他在写作品的时候也很有画面感。 (2) 学生的见解较以前显得深刻老练, 能看透现象背后的本质。看完《雷雨》后, 学生们自己结集写了《雷雨人物品鉴》, 学生王佳对繁漪乃至剧中所有人物的性格把握让老师惊叹。她说:“她有一个最“雷雨”的性格, 她就像是一朵在黑夜里悄无声息地绽放了的花, 冷漠、诡异、妖艳, 穿过被灼伤了的眼睛直逼进你的灵魂, 寻找苦海深处的共鸣。鲁大海, 他代表的工人阶级将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锋, 他们是雷雨, 是闪电, 将要摧毁黑暗没落的旧制度, 作者的立意也在这里。” (3) 学生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度增强了, 也察觉到文化积累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他们阅读经典并能深入思考, 这让学生的作品不再浮于幼稚和懵懂, 而散发出一种思考社会和人生的哲思。看完蔡明亮导演的《行者》, 笔者引导学生去看同样展现心灵修养的《空山灵雨》, 他们这样看待许地山:其实, 生活在这样已经定了格的社会环境下, 我们并非一定要保持快乐, 至少快乐并不会像悲伤那样越来越深刻。一如蔡明亮导演的《行者》中那红衣的僧人, 凡俗间的喧嚣因他刻板的行走而静穆。空山灵雨, 亦是人世的一番际遇。于赞堃先生您这一书中, 我的感受如沈从文先生对您的评价一般。您把基督教的爱欲、佛教的明惠、近代文明与古旧情绪毫不牵强地融在一起。这着实怪异, 却怪异得如此蓬勃有力———《读<空山灵雨>有感》吴晗烨。

微电影课实践还有许多值得探索的地方, 但它实现了对影像资源的语文化“占有”。在“形象内容”感知上逐步由浅入深, 在“意蕴内涵”的领悟上由钝到敏, 在“形式内容”的体验上由无到有。有继续探索之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婧.微电影的命名之难——中国当代微电影当下现实与问题学术讨论[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3, 11 (4) .

[2]王树峰.读图微课程:言语实践的现代路径[J].广东教育, 2014, (1) .

[3]王志荣.解析中国微电影的艺术特征[J].电影文学, 2014, (3) .

微课程:令人幸福的研修课程 第8篇

这样的内容以案例的形式出现,其实是一个微课程。类似的微课程在2013年桃江县网络校本研修的课程资源中还有很多。这种课程资源令人耳目一新,又令人思绪万千。一连看了多个这样的微课程,越看越有味。我感觉:微课程的网校学习是一种幸福的教师研修形式。微课程在以下几方面可以带来研 修的幸福感。

⑴课程故事化。学一个微课程资源,就是读一个真实故事,亲切而自然。微课程因情节而生动, 因波折而真实。谁不喜欢读故事, 谁不会被故事吸引呢? 有故事读的研修当然有幸福感。

⑵内容简短化。一个微课程五分钟左右,时间短,学起来不累。一个微课程只涉及一个小内容, 给予一点小启发, 适合工作繁杂的教师学习。时间长内容多,容易厌学。时间短内容少,兴趣更浓。

⑶呈现优质化。微课程由“文字+音乐+画面”组成,轻松的音乐、卡通的画面营造出轻松的气氛,能让教师抛开校园的嘈杂,静下来集中精力边听优美音乐边阅读简短文本。这是一种很享受的研修。

教师成长微课程 第9篇

本篇论文区别于普通意义的“学生微课程”主要应用于教工入职,提升技能水平,进行自我培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教师团队素养的“教师成长微课程”。

一、教师成长微课程

本论文阐述的微课程主要用于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课堂微课程”有着明显不同,从制作工具上,它以PPT为主而非录屏软件;在使用对象上以教师为主,而非学生;主要用于学校的教研活动或教师的各种学习,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改善教师工作方式为目标,内容是教育教学中常见的小现象、小策略、小故事,而非学科知识点。如果前者称为“学生课堂微课程”的话,这篇论文所指的则是“教师成长微课程”。

二、学生课堂微课程与教师成长微课程的区别

教师成长微课程依托PPT技术,基于教师最需要的小现象,小策略,用5分钟的小视频呈现出来,有多样化、简单化、碎片化、可视化、趣味化等特点。

三、微课程的六大特点

第一,精美。一是文字——布局的美;二是画面——直观的美;三是音乐——心灵的美。

第二,简洁。一是时间不超过5分钟;二是内容只讲一件事,一事一议,开门见山,不需要大段的背景和理论,直接讲策略和故事;三是语言简洁明了。

第三,具体。一是主题清晰;二是情节完整。

第四,意外。有人讲“微课程看得见开头,却猜不到结局”微课程的现象都是大家最常见的,但总能从新的角度出发,有新的解读。

第五,深刻。一是从平常中发现不寻常;二是将理论倒过来讲。

第六,情感。微课程正是尝试一种充满情感的读写方式。5分钟学习,一次学习只需要5分钟,零碎时间高效利用。可视化学习,有音乐、有视频的幻灯片,轻松愉悦地开始学习。碎片化学习,将知识进行碎片化处理,自由选择你的需要。自动化学习,我们帮助完成所有工作,只需打开播放即可。

四、微课程的使用

第一,推荐学习。一是网络推荐;二是会前学习。

第二,嵌入教研活动。一是主题研究;二是辅助教研。

第三,嵌入学校的课题研究。

第四,微课程的成果系统。

五、微课程的实施

第一,素材平台。微学习,网络博客。

第二,交互平台。一是对话交流,论坛运行规则,有组织有规则,有固定内容;二是交流方式,打字交流或视频秀。

第三,网络课程。一是项目课程要求剪短,务实,集中;二是生成课程,“网络课程”是在实践之前设计,“生成课程”是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形成的。例如,实践对话、问题剖析、案例点评等以视频、文本,微课程等方式进行课程化处理,并上传至网络,用过程中的课程指导过程。“生成课程”除了与“网络课程”有相同的要点外,还有三点很重要:及时、互动、共享。

第四,线上、线下活动的整体设计。线上活动时,专业工作者,全国各学校的项目负责人和教师自愿相聚网络空间(论坛)基于一个小主题,讨论交流,通过专业引领,思路更宽,理解也更深刻,但这种学习有明显的不足。首先,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只是交流方式的一种,而面对面交流才是最主流的方式。其次网络无疆界,各种观点不一定符合自己的现实情况。最后,网络学习往往只是部分人参与。“线上线下一体化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在设计网络课程时,一并设计线下的学校教研活动,通过“线上”交流对课程内容有全面深入的理解,进行选择处理后,转到“线下”进行面对面的再培训,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推进。

笔者是一名教研员,试图通过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法,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一开始笔者认为微课程只是一个“副产品”,只是一个外在的新媒介而已。但现在笔者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因为正是这个媒介,让自己的教学成果得以更广泛、更有效的传播。“微课程”其实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只是因为变成了“会唱歌的PPT”,变成了可网络传播的视频,才得以发展到今天的局面。

我们处在一个互联网时代,因此研究也需要运用新思维。研究不是一个人的事,它需要专业引领者与一线实践者的分工合作,专业引领者有想法,一线教师有实践,想法引领实践,实践修正想法,“网络”让这种交互成为可能,也给现在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定义和追求,令其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行。

参考文献

多媒体微课程 第10篇

空军航空维修技术学院开设的Android开发与应用是一门新技术课程, 采用多媒体PPT授课方式, 仍不能满足课程的开放性和快速发展的需求, 本研究拟开发一个基于微信的教学系统平台[2], 以推动移动终端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 为Android开发与应用课程教学提供一个全新的系统化平台[3]。

一、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课程学习系统的框架

依据国内微课程开发现状, 结合云技术与移动终端技术, 设计的教育云空间下微信平台高职微课程系统的功能体系中, 教师与学生是系统的主要服务对象[4]。授课教师利用后台系统制作授课微视频并上传, 还可以在后台上传教案和课程实训项目的源代码, 利用系统平台实时回复学生问题[5,6]。学生可利用微信平台客户端进行课程学习、项目实训、源代码查验和师生交流等。设计完成并正常运行的微信平台学习系统是教师和学生进行课程教学的纽带[7]。因此, 微信平台学习系统的教师功能有知识点的后台管理与信息数据统计, 如学生登录次数、查看知识点及次数、提问领域及次数等[8]。教师可利用后台功能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进行针对性讲解。为避免之前的移动终端学习系统功能单一与界面不易操作等问题, 基于微信平台的高职微课程学习系统只需利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登陆微信, 关注公众平台就能便捷地使用系统。学习平台系统框架如图1。

二、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课程学习模块设计

图1所描述的前台功能是建立在微信公众平台基础上的, 订阅微信平台公众号能使用户轻松找到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平台设置了“Android开发与应用课程”、“前沿资讯”和“答疑及反馈”模块, 在这三大模块中又分成若干小模块[9]。“Android开发与应用课程”模块是重点功能模块, 发布课程相关信息以供学习者学习课程。“前沿资讯”作为主要模块的辅助, 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行业资讯与学校的相关政策信息等。“答疑及反馈”有课后作业的布置和便捷的辅助功能, 如天气预报等, 以增加平台的使用率和趣味性, 使学生能在学习之余利用平台解决其他生活问题, 增强系统平台功能[10]。三大模块下的主要小模块的功能分析如下。

(1) “课前教案”:学生依据此模块自主学习, 课件教案与传统课程学习中的学习教案不同, 采用项目驱动方式, 将小节的知识内容串讲在项目中, 让学生从小项目入手掌握知识点, 更简单易懂。

(2) “微课程视频”:它是课前部分完成后授课教师进行的知识项目讲解的视频, 视频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左右, 短小精悍的视频学生观看起来更感兴趣。

(3) “项目实训”:为学生提供自主动手的机会, 在这一模块中, 将给出本次实训的目标、内容和评价方式, 学生依据目标、内容在自己的个人计算机开发环境Eclipse中完成实训项目开发任务, 同时根据评价方式自我评价本次实训操作。

(4) “知识点回顾”:在完成视频观看和项目实训后, 学生依据此模块利用移动数据终端设备对本小节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回顾, 及时复习有利于知识的掌握;教师则利用后台系统对知识点访问次数做记录, 了解哪些问题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 课上将重点讲解。

(5) “目标测试”:是对本小节知识点进行的综合测试, 检验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掌握情况, 主要采用选择题形式进行测试, 随后给出测验成绩和分析, 对错误率进行统计分析。在课程的所有测试完成后, 依据某知识点学生的错误率来进行课程知识点掌握情况的分析, 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权衡把握。

(6) “教师咨询”:鼓励学生利用平台向任课教师咨询, 在自学时如发现知识点疑难问题, 应及时与教师沟通, 同时后台系统会对目标测试后的错误率进行数据统计, 可有效帮助教师掌握该名学生本课程的掌握情况。

(7) “行业动态”:提供本门课程的相关知识点、技术点的前沿动态信息, 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技术动态, 实时更新技术理念。学生在阅读了解动态技术时, 对于感兴趣点会额外关注, 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8) “名家讲师”:链接本行业技术专家、名师名家, 分析该领域前沿技术, 给学习者提供知识导向。教师可利用该模块给学生推荐行业优秀专家, 避免学生浪费时间。

(9) “学院动态”:发布学院的相关新闻信息, 帮助学生了解电子学院的实时新闻动态。因本系统平台是基于微信公众号的, 学生对学校这一集体的认识比较模糊, 及时发布学校的新闻信息, 有利于学生对学校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 有利于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10) “辅导答疑”:学生在系统平台学习后, 发现任何问题可以及时向平台提问, 后台系统收集问题后利用此模块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11) “反馈平台”:这一模块收集学生对本系统平台的意见和建议, 学生在使用平台进行课程学习时, 如有好的建议和不同的意见可反馈给系统, 以便后台操作、设计者改善, 更好地服务于用户。

在设计本系统平台时应当特别注重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 该系统平台要着重体现“微”课程的本质。必须有微课程自主学习任务单, 任务单注明本次学习的学习目标、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使用何种学习方法。学习目标是自主学习目标, 利用项目驱动进行本次任务的学习, 避免枯燥的理论知识点讲述, 让学习更具情景化、具体化, 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 交流和信息反馈是掌握学生学习动态的重要手段。该平台系统的“答疑和反馈”模块提供了此功能支持。学习者能及时向教师提出问题, 后台系统对问题数据收集整理, 再对数据进行分析, 了解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利用平台及时对学生的问题一对一解答, 这样的信息交流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反馈平台允许学生对平台给出建议和意见, 并可对本门微课程进行评价, 这样的反馈系统可让教师吸收学生提交的中肯建议, 也能体现本系统平台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第三, 平台中的评价系统非常重要, 科学完善的评价系统是微课程平台的重要保障。引入翻转课堂理念, 学习者在自行完成翻转学习后, 其有效评价系统需要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学习者在翻转中需要及时有效地调整学习策略以达到预计的评价。基于教育云空间下微信平台高职微课程的研究是对翻转课堂的具体实现, 要求学生自行翻转学习后, 通过测试系统把测试结果提交后台系统, 教师在测试提交后准确有效地给出对学生的评价, 且反馈给学生。后台数据库能有效帮助教师分析数据, 以便教师准确地了解班级情况。

三、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课程学习后台模块设计

高职微课程平台仅有前台功能是不完整的, 需要后台系统的管理。设计的后台模块如图2所示。

基于微信平台的高职微课程系统的后台模块分为若干具体部分, 每一模块都有其功能设计。

(1) “群发功能”:该功能依附于微信平台的群发功能, 在微信设置-通用-功能里面启用群发助手, 可将微信消息群发给平台的所有用户, 也可以选择部分用户群发。教师可以利用该功能及时发布消息, 如课程时间、地点的调整, 或者布置课前作业等, 学生也能利用此功能第一时间收到消息, 做好调整。

(2) “自动回复”:此功能模块能避免教师不能及时回答学生问题的现象, 利用自动回复功能使用人工智能手段24小时及时回答学生问题。教师需提前设置热门搜索关键词, 如果有学生提出热门词汇问题, 自动回复功能可以智能地实时回答问题。智能回复能提高平台的吸引力, 增强学生对微课程的学习欲望。在前台功能设置中, 如火车票、飞机票查询功能, 天气预报等都是利用自动回复功能实现的。

(3) “投票管理”:利用此功能进行平台上的电子投票, 对本小节课程授课情况进行统计, 能打消课堂投票时学生的顾虑, 也能有效避免纸质文档打印填写的诸多麻烦不便。学生能真实地投出这一票, 教师及时了解到实际情况。

(4) “消息管理”:对学生所发送消息进行统计, 实时显示学生在任何时间发送的消息, 如有学生所提问题没有正确解答, 教师看到消息后能给出正确答复。同时消息管理功能从统计数据中可分析出哪些问题是学生重点关注的, 教师在课堂上可有针对性地讲解, 提高教学效率。

(5) “用户管理”:对微信平台微课程系统进行用户管理, 统计关注平台的学生人数、利用备注添加学生真实姓名、掌握平台用户数目, 如发现学生大量取消课程关注, 则需考虑平台课程设置是否满足了用户需求。

(6) “素材管理”:此功能模块保存有大量与微课程相关的声音、图片、视频等资料。声音资料多为教师的语音信息, 如教师对疑难问题的讲解, 不需要视频讲解时可以采用声音文件发送, 文件较小且学生接收起来更方便。图片资料是有关课程的图片信息或教师给学生发放的图片资料, 比如教师对某一问题加以强调时配备的图片解说等。视频资料是有关微课程视频的小视频, 时间控制在5-10分钟, 能方便地将视频推送到学生的移动终端上, 学生可随时随地打开视频观看, 提高了学习效率, 满足高职课程移动学习的需求。

(7) “统计模块”:该模块分为用户分析、消息分析与图文分析三个部分。

用户分析与用户管理模块的功能不同, 用户分析体现在每个用户身上, 例如备注每个用户名称、和用户私聊, 用户管理则是笼统地基于用户数观察每天用户数增加了多少、减少取消了多少。用户分析可以设置时间段, 监控在某个时间段里学生用户的增减数目。教师同时可以观察学生如何添加公众平台, 是搜索微信号还是通过公众名称关注平台, 多种方式添加关注的比较结构可用图示表示, 利用趋势图分析数据。

图文分析包括图文群发与图文统计, 后者功能更重要。图文群发能就近查看群发内容与数量, 图文统计可以对每页进行阅读统计、阅读次数统计、转发次数统计、收藏认识统计等, 查看可以通过年月日自定义查看等。统计的目的是让教师了解微课程或者推送内容是否受学生欢迎, 以便适时调整课程内容, 提高学习效率。

消息分析是衡量微信平台高职微课程系统重要性的关键指标。此模块对具体消息发送次数、发送人数和人均发送次数进行统计, 通过趋势图让教师了解系统平台的使用情况, 了解学生对平台的哪些功能使用最频繁。通过趋势图分析掌握数据变化情况, 如果平台关注人数急剧下降, 教师需要分析原因并做出相应调整, 以益于课程实施, 提高平台使用率。

四、微课程学习平台数据库设计

微课程系统平台应为广大师生服务, 尽量做到让用户易于接受且使用,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增强学习效果。因此使用微信这一流行便捷的平台建立高职微课程学习系统, 前台界面要简洁明了方便操作, 后台数据库系统至关重要, 直接影响系统平台的性能。基于微信平台的高职微课程系统是通过微信接口, 利用云空间提供的服务, 租用在云端的服务器, 设计数据库, 本系统资源不是很庞大, 不需要大型数据库, 对服务器容量要求不高, 完全可以通过微信开放接口连接到云服务器。目前的高速网络环境和信息化手段使得网络响应速度越来越快, 此服务的连接和响应时间非常短, 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完美的用户体验。

本文在空军航空维修技术学院的Android开发与应用微课程开发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云教育空间的微信平台, 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 设计了微信平台的高职微课程系统的前台功能和后台管理系统, 并分析了数据库系统借用云端服务器资源的方法。设计出的微课程系统平台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为高职微课程的设计研究提供了另一种思路与方法, 为高职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路径参考。本文提出的平台系统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后续研究中要注重微课程资源的整合, 以使资源丰富且更具结构化、合理化;进一步完善前台功能界面, 增强用户体验, 提高高职院校课程开发与改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敬川, 王中林, 张渝江.让课改的阳光照进教育的现实——重庆聚奎中学“翻转课堂”掠影[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2 (3) :16-18.

[2]王红, 赵蔚, 孙立会, 刘红霞.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 2013 (8) :5-10.

[3]王玉璇.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创新的案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3:65-72.

[4]韩翠峰.大数据带给图书馆的影响和挑战[J].图书与情报, 2012 (5) :37-40.

[5]罗勇.微信学习, 找回流逝在指尖的光阴[J].中国远程教育, 2013 (6) :22-24.

[6]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4) :10-12.

[7]郑红.浅谈HTML5技术与新媒体应用[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1) :80-83.

[8]肖金华, 黄丽红.基于微信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 2013 (6) :55-57.

[9]周艳, 李育泽, 徐义东.基于MOOC理念的微课资源网站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 2014 (1) :113-118.

微课程,大智慧 第11篇

关键词:微课;理念;课程资源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黎加厚说:“微课程”的实施要坚持先学后教;微课程一定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微课程要整体设计,把它和课堂教学的整个环节放在一起考虑。因此笔者认为微课要体现“微”,要体现先学后教的“学”,要体现自主学习的“自”,要体现为课堂服务的“用”。笔者以小学英语4上Unit 5 Our new home为例,设计制作了微课。

一、巧用新颖理念,合理定位

本教材是译林版小学英语4上Unit 5 Our new home。本单元主要介绍房间类词汇及物品所在房间的位置,涉及的句型是Where be,对于该句型,学生早在三年级Where is the bird?一课中学习过。从单数向复数句型的转变,学生有知识的关联和语言支架,很容易理解和把握。而对于房间类词汇,他们几乎没有接触过,因此,理解整个语篇的障碍主要在于房间类词汇。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让学生先通过微视频的学习,突破这一难点,以便节省大量时间,进而在课堂上进行语篇的学习和语言的运用。另外,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还可以通过观看微视频,反复学习。

二、重组课程资源,优化英语教学

本节微课的学习过程为:(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学习新知,合理建构。(3)巩固内化,形成能力。(4)结合生活,学以致用。(5)评价总结,凝练提升。微课一开始,学生就沉浸在优美生动的歌曲视频中,通过Bobby的歌曲,参观Bobby的新家,学习四个新单词。之后教师巧妙过渡“Bobby has some things.They are in the room. Where are they?”将单词放入句子中操练,巧妙地将词句结合。在接下来的Lets design环节,构建简单文本,学生说文本、写文本,巧妙地重组了课程资源。学生从感知单词音、形、义,到巩固操练,再到灵活运用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学习者在自主、自发、独立的氛围中,切实有效地获取了知识。

三、活用精巧细节,呈现易学微课

1.首尾呼应,提高语言复现率

教学是由细节组成的,教学细节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关注细节,英语课堂才有新的生长点。本节微课在新授单词环节,设计者有意图地让学生带着问题先听歌曲,初步感知所学,在学习时,设计者始终围绕Bobby展开教学,询问物品位置,这个问题与课堂伊始的歌曲相呼应。充分体现歌曲的作用,不仅仅能愉悦气氛,更能有效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促进有效教学的展开。

2.形式多样,激发自学兴趣点

精心打造教学细节,依赖于教师对教学文本、学生、教学环境的深入把握和对各种有效资源的充分利用。整节微课选择了一个充满童趣的卡通形象Bobby,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微课的学习中来。微课结合情景创设法、合作学习法、说唱法、任务教学法等多种方法;与微课配套的学习任务单等资源,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课堂学习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和延伸。在微课学习的过程中,从扶到半扶半放,再到完全开放,逐步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在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上,笔者力求让学生经历自我反思的过程,设计了对应的“自我评价表”和“自我检测题”,进一步促使学生能针对没有掌握的部分进行重复学习。这节微课中,学生谈论的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真正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乐学爱说,在不经意间将重构的单词和句型有效整合。

四、巧用资源,实现效益最优

在微课程制作中,笔者充分利用了教材资源、网络视频资源、学生生活资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笔者运用图片编辑软件,对图片进行了背景透明、组合、剪切;运用录屏软件抓取视频内容;将Powerpoint录制为视频材料,最后运用绘声绘影软件将所有内容

综合一体,形成完整的作品。

无论是动画的播放,还是微视频的交互应用,都充分体现了技术与英语学习的高度融合。课始,用小动画模拟老师上课情景,并播放歌曲,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在复习巩固4个词汇的时候,使用Guessing game,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任务单上匹配图片,巩固运用词汇。笔者还利用虚拟网页设置了单词检测的交互,学生可以利用网页在网络环境下播放学习,也可以直接播放MP4格式的微视频学习,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最后,笔者再次利用动画,模拟老师下课情景,把整个微课的录制定位在带领学生开启一段快乐的学习旅程,易于被学生接受。各种视、听媒体的充分使用,让这节微课锦上添花。

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的应用能够优化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进行转变;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向动态的研究者、学习者转变。微课有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微知识、微学习,从而达到大道理、大智慧。英语教师要善于借力微课,实现课内外学习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激素调节》微课程设计 第12篇

《激素调节》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生物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四节, 这一节内容较多, 知识量较大。根据《生物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学生要能够叙述人体激素参与生命活动调节的整个过程。学生在之前学习的神经调节的基础上, 已经对人体激素的调节有了一定的认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形象地理解激素对人体的作用, 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 增强他们珍爱生命的意识。

设计

1.学习指南

(1) 达成目标。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是密切相关的。从基础性的认知出发, 学生需要认识人体内分泌系统及相关的激素, 故笔者设计了完成内分泌系统图示的环节;从辩证性的学习方法出发, 学生需要掌握理解激素失调的相应病症, 笔者设计了“专家看病症”的活动环节;从整体性的知识构建而言, 学生需要发散思维, 高度概括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及其对人体的意义, 笔者采取了“思维导图”的活动方式, 发散学生的思维, 尝试完成较高难度的目标。通过三个达成目标初步让学生形成热爱生命、健康生活的理念。

(2) 学习方法建议。在视频中, 笔者采用了大量的可视性素材,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及学习兴趣;同时, 在视频中穿插学生线下学习的画面, 以学生口吻交流的方式得到学生的共鸣, 体现了交互性与生成性的新型课堂特点。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中, 学生以视频学习法为主, 以图示法、列表法及资料搜集法等学习方法为补充。

(3) 课堂学习形式预告。这是翻转课堂模式的一个亮点, 学生可以通过课外的自学掌握主要的知识内容, 而将不理解的知识点放到课堂上来进行探索。

2.学习任务

本微课中笔者共设有三项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为完成人体内分泌系统图。学生通过微课视频中两次对内分泌系统的介绍及学生代表完成图示的小视频, 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有了了解, 并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学习任务二是通过微课视频的学习完成病历卡。这一任务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对微课视频所阐述的知识进行迁移, 因此, 笔者在此学习任务中设计了病历卡, 通过图片及病例描述, 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再现, 同时又减少了单一知识重复的乏味感。学习任务三是依据学习任务单中的脑图框架做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作为发散思维的好帮手于近几年风靡教育行业, 它的独特魅力得到了师生们的青睐。学生们可以在这个环节发挥自己的想象, 做属于自己的知识构架图。采用思维导图的设计, 可以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框架上进行知识的再造, 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困惑与建议

在这一环节中, 学生可以将无法理解或者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记录下来, 拿到课堂上展开讨论。同时, 如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坚持做好这一点的反馈, 会对教师的教学反思及教学设计的改进有很大的帮助。

4.学习评价

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可以对自己的表现做一个星级评价, 实现了课堂评价的多元化发展。

在本节微课中, 笔者从无到有的创造, 从框架到发散的改变, 从单一重复的记忆到多样合作的探究, 都是为了达成长期的最终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上, 应该多从学生的视角出发, 量身定制, 方能发挥学习任务单的最大功效。

制作

本节微课的录制方法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而且简单实用。笔者先用Power Point制作演示文稿, 然后再运用Camtasia Studio进行录制。在制作过程中, 由于讲课声音与PPT播放不同步, 会出现画面滞后或超前的情况, 因此同步性显得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同步呢?当录制的效果并不能一次性满足教学要求时, 教师可采取分段录制、编辑合成的方法。如果再进一步转换格式和编辑, 教师则可以使用另一种编辑软件——liwo (狸窝) 进行操作。平铺直叙的讲课方式容易使学生疲劳, 为改变这种学习氛围, 我们可以适当地增添优美的背景音乐,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应用过程

在上课之前, 学生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单中的基本学习任务。

对照自主学习任务单上的学习任务, 笔者在课堂上设置了以下三个学习环节。

第一环节为小组互评学习任务单, 此步骤是重中之重。在翻转课堂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已经在课外学习了基础知识。通过自学对“激素调节”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并非是全面而科学的。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不仅可以纠正错误知识点、巩固基础知识, 还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除了口头表达能力, 合作能力依然是目前学生急需的。

第二环节的活动为小组合作, 学生共同绘制一幅人体内分泌系统图, 学生可充分发挥想象, 且无格式、图案的限制。有些学生可以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添加许多课外知识, 提出了如糖尿病的新型治疗方式、如何拯救年幼的侏儒症患者等问题。这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体现了发展性思维的有效性及趣味性。

第三环节笔者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设置了角色扮演活动, 小组合作, 依照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二所提供的素材, 分角色扮演专家与患者, 尝试表现各类与激素相关的疾病, 并评选出优秀小组。这个环节可以加强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第二个环节的基础上, 对知识起到巩固与迁移的作用。

教学反思

在本节微视频应用的过程中, 学生们在画图上, 在角色扮演中都有不俗的表现。图画得多姿多态, 表演带有趣味性, 学生都学得很开心。虽然过程并不是特别完美, 也有部分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过程中差强人意, 但是他们都很努力地在尝试。在学习能力上, 从个人到小组都存在异性, 如何在课堂上消除这种差异性呢?笔者认为这是教学智慧的问题。笔者在布置任务的时候有的放矢, 选取适合学生的问题, 逐步让他们走出羞涩与彷徨。除此以外, 在小组的设置上适当地进行人性化的调整, 以缩小弱势小组与其他小组的距离。在本节课中, 学生们感觉到激素调节的魅力是潜移默化的, 也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学生获得的能力远远大于单纯的知识记忆, 在课堂上的活动也由过去的倾听转变为探索。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形式的画图、探索、解决生成性问题, 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与此同时, 学生的反馈也让笔者感受到他们眼中的微课课堂, 他们需要更多切合实际的活动, 而活动也着实让他们收获了知识、获得了自信, 这也是教师最想看到的一面。

美中不足的是, 在评价环节里还可以多加入其他的评价方式, 如组员互评、小组互评、评优秀学员等。只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才能让我们从多维度对课堂进行深度研究。与此同时, 缤纷的课堂与多彩的评价, 也为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带来更多的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

附:自主学习任务单

《激素调节》自主学习任务单

一、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四节《激素调节》

2.达成目标:

(1) 通过观看教学视频, 认识人体内分泌系统及相关的激素, 并完成学习任务一。

(2) 通过观看视频及阅读教材, 理解激素失调的病症, 并完成学习任务二。

(3) 通过观看视频及查阅相关的资料, 掌握内分泌系统的相关知识, 并尝试完成学习任务三。

3.学习方法建议:

视频学习法、图示法、列表法、资料搜集法。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1) 小组互评学习任务单完成情况, 小导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疑难解析;

(2) 小组合作, 共同绘制一幅人体内分泌系统图, 可自行设计版面, 适当增加图案。完成之后, 在小组之间进行评比。 (评比要素有:内容、版面、色彩、风格)

(3) 小组合作, 分角色扮演专家与患者, 尝试表现各类与激素相关的疾病, 并评选出优秀小组。

二、学习任务

任务一 请你试一试, 在下图中, 标示出各个内分泌腺。

任务二 张医生抽取了几份病历卡, 请你来当小专家, 尝试能否为这几位病人确诊相应的病症, 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方法。

任务三 请你参照视频中的思维导图框架, 尝试用思维导图归纳本节微课的知识要点。

三、困惑与建议

四、学习评价

通过这节微课的学习, 对自己的学习评价:

A.☆☆B.☆☆☆C.☆☆☆☆D.☆☆☆☆☆

请你写下自己完成的最满意的一项任务:

——————————————————————————

评委印象

品味着廖老师《激素调节》一节的教学设计, 一句话跃入脑中——“俯而学, 仰而思”。这节课非常好地体现出这样的教育理念, 就是教师引领学生学习应既“俯而学”又“仰而思”, 帮助学生懂得, 学习不要仅停留在学什么, 而应致力于学会什么、如何去学以及感悟到学了有什么用, 怎么用的问题。指导学生用联系实际的方法去学习, 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用开放的眼光看待知识, 用多元方式展现知识, 用灵活思辨运用知识, 惠及每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这是教师价值的重要体现, 需要教师跳出知识教学, 步入学科教育。从廖老师的课例中我们可见一斑, 她正积极做着这样的实践。

本节课设计主线清晰, 以“认识内分泌系统及相关激素”“激素失调病症”以及“掌握内分泌系统的相关知识”三个学习目标的达成为线索, 通过微课和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辅助, 指引学生逐步抵达本节课的学习核心, 突破对“激素及其作用”全面认识这个重难点的学习。鉴于生物的学科特点和内容特点, 本节设计较好地凸显了引导学生形成热爱生命、健康生活理念的德育目标, 并以此升华知识的学习。本节设计有以下两个突出的亮点。

1.开放的学习问题设计, 打破了资源边界

我们知道, 微课和自主学习任务单是翻转课堂的核心部件, 它们的设计质量决定了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学习效果和整体教学效果。本节课廖老师在对学生学情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设计了两个学习资源, 遵循了实用性、衔接性、助学性等原则, 能够兼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兴趣、学习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学习单中任务设计富有内涵、作用突出, 问题类型的培养目标指向各不相同。例如,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类型的病症卡, 以此为情境让学生进行分析、活化对激素的认知。这些问题情境的设计, 打破了资源边界, 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实用性的感悟, 非常符合我们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关于对教学观念、教材、教学策略、教学情境的重组要求, 发挥了生活问题情境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2.巧妙的学生活动设计, 打破了课程边界

不论是课前自主学习环节还是课堂学习环节, 廖老师都非常注重对学生开放性学习活动的设计, 实现了课堂内外学习活动的有效衔接, 开放性的拓展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课程边界。例如, “自主看书与微课学习活动”——达成各知识掌握的目标;“专家看病症”活动——将知识与生活情境相结合, 将学业与职业生涯启蒙相结合, 将所学与所用相结合;“思维导图”自主构建知识——促使学生做个性化整理, 培养整体性思维;“提炼困惑、建议与自评互评”过程——指导学生自我评价、找出自我满意的任务, 用辩证的眼光自我分析、培养自信、相互学习、多维互动、确定进步方向。合作共绘人体内分泌系统图和角色扮演活动——激发了学生团队精神、知识创新应用精神, 将拓展活动与学科教学进行了融合, 有助于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同时, 体现了廖老师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大胆尝试。

上一篇:择校现象下一篇:南海中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