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现状范文

2024-05-18

初中数学现状范文(精选12篇)

初中数学现状 第1篇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要求在每一章的最后,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够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问题, 设计一些能训练数学综合素质的系列活动.这些活动要体现数学的内涵, 具有可操作性、内容或结果的趣味性, 在思维方式上有一定的自由度, 与课程相比有一定的深度、广度等.

开展数学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激发和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感受数学是思维的、有用的、生活的.通过课题式的数学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 让学生学会主动求知,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观、数学发展观.

由于数学活动是试验教材的特色内容, 每个内容仅是提供研究的方向, 以基本的素材或线条式的提纲等方式呈现, 至于如何活动, 活动的结果都没有提供, 这就给学生的主体参与提供了自由的空间, 少了些须羁绊.学生在知识的需求上是开放的、不固定的.教师也将面临不可预料的严峻挑战.教师必须尽可能多地进行各种预案的准备和设计,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运筹帷幄, 不让课堂迷失方向.

对于长期“教教材”的教师来说, 则视数学活动为异类不加以重视, 甚至删去不做.同时, 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 与课标所要求的配套设施明显不足, 再加上信息的相对闭塞, 传统的教育理念占主导地位.导致新的课改理念难以真正的走进课堂.教师中形成两极化思维模式:一是盲从型, 他们片面地认为只要在课堂上展开小组自由活动,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随便动手操作, 教师不越俎代庖地授予即可.这种教学模式导致的后果不是目标任务不明, 就是课后反馈信息残缺不全, 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导致基础薄弱或主动性差的学生掉队.二是保守型, 他们认为只要不是搞教研活动课、公开课或评优课, 充其量写份教案以应付主管部门的检查.数学活动被忽略或者教师唱主角匆匆演示后草草收场, 而学生则置若罔闻, 如坠云雾之中.

二、调查问题后的思考

是教师因素还是学生因素?再次翻开苏科版七年级数学教材及相配套的课课练中的数学活动:测量一棵大树树干的粗细;为某种品牌的肥皂设计精美的包装盒;“拼24点”游戏;进入超市购物感受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或一点到一条道路的距离……这些数学活动学生大都非常熟悉, 所需工具和材料非常易于准备, 也不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支持.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数学活动的开展面临窘况?我带着疑问对本校及兄弟学校数学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从他们的回答不难透视他们的心理状态.

1. 应试心理, 即急功近利型

长期以来,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教育制度的指导下, 基础教育已被异化为“应试教育”.被调查的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 目前数学活动的评价手段尚未明朗, 纸笔测试的方式不便于介入数学活动的命题对此进行较合理的评价.于是作出大胆的决定———舍弃, 以便“省”出时间对传统的基础知识进行反复的训练.另外由于数学活动大都是操作性的内容, 在命题设计时难以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条件进行评价.基于这种现状他们就走马观花似的讲完内容, 反复强调几个注意要点, 然后进行知识性的类型训练.学生学习数学的经历, 活动的体验, 主观能动性的激发, 实践意识的培养等全被简单机械的重复记忆所替代.

2. 传道心理, 即教师主导型

他们认为掌握数学知识是学习数学的终极目标,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 片面认为如果让学生自主探究会需要很多时间, 况且由于个体的差异部分学生无法完成知识的建构, 此时教师不得不示范一遍或数遍, 最后由于时间原因而匆匆结束.不如上课伊始就按照自己的预案讲述, 而且条理清晰, 重点突出, 一节课下来, 不但教学任务全部完成, 而且有一种传道后的成功感.当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成功而沾沾自喜时, 学生则失去感受数学、品味数学的机会.

3. 盲从心理, 即放任型

他们对数学活动的认识比较偏激:数学活动是学生主体的活动, 是数学劳技课.学生可以自由地想, 自由地做, 自由地生成各种结论, 教师不能干预.一节课在热烈的讨论声中结束, 既没有错误的矫正, 也没有成功的展示和数学内涵的揭示.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组织来促进新知识的生成, 没有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及时引导, 使粗浅的感性认识得以升华, 没有参与学生的活动帮助学生解决疑问和困难教师成了地道的局外人.

4. 干预心理, 即焦虑型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第2篇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积极投入,大胆尝试,课堂教学大有改观,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师生间能建立平等关系,营造和谐课堂,新的教学方式开始走进数学课堂,教师逐步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努力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尝试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学生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教师在教学中渐渐注重数学人文,尊重学生个性,营造和谐课堂,课堂教学氛围和教学质量有所改善。

二、能联系生活实际来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都会利用生活中的一些事编成故事或编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创设一些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性、趣味性。这样学生就会对应用数学解决问题感兴趣,就会有一种动力推动他们去学习,通过对新知识和问题的解决,又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例如在七年级下《游戏的公平与不公平》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今天,老师和大家做一个抢“30”的游戏,这个游戏在两个人之间完成,规则如下:第一个人先说“1”或“2”,第二个人要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然后又轮到第一个人,再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这样两人反复轮流,每次每人说一个或两个数都可以,但是不可以连说三个数。说到30为止。谁先抢到30,谁就获胜。谁来和老师比一比?,游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习。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三、面对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所有小学毕业的学生必须全部上初中,导致存在学生的基础差别很大。为了做到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很多教师都是照顾大部分学生去设计教案,对基础差的学生个别辅导的安排则主要在课后,只要他们能掌握基本知识,能运用简单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就是进步,就要表扬,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把45分钟根据内容的易难大致分为“看一看、议一议、讲一讲、改一改、评一评”五个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做到人人参与,优等生当小老师,中等生当讲解员,中下生板演,教师押阵、组织,使课堂变得活跃变得有生机。

四、误以为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满堂问。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一堂课有问有答,看起来轰轰烈烈;但是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甚至以问代讲,忽视对重点、难点的剖析。学生参与热情有余,但被动地回答问题,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学生的积极情感难以真正得到体验,再加上教师应变机智不够等因素,结果使教学流于形式,放而不开,整个教学过程变成教师自编、自导、自演(少数学生当群众演员)的教案剧,无法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启发式教学是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再发现过程。显然,提问式教学只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有效手段之一,但两者不是等同的。提问不一定都有启发作用,启发性原则是否得到贯彻,不是看形式上的提问,而是看学生的心智活动是否达到顿悟。教学中如何通过提问来实施启发式教学,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营造一个“问题”环境,让学生知道问什么,怎么问,让学生“问出一片新天空”,才是最重要的。在问题环境的设计中,教师不要总带着学生去解决问题,而要设法揭示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怎样的。所以,提问是必要的。但只有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恰如其份的提问,才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引领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数学书不仅是给教师用的,更是给学生用的。阅读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课前让学生看书预习,在课中让学生看书自习,在课后让学生看书复习,都是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发展思维能力,获得积极情感与态度,书写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是思维外化的过程。教师的写(板书),比之课件的电子虚拟、一闪而过,有着无法替代的示范作用,更能显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思维的演变程序。而学生的写(作业),更是别人无法代替的。特别是一些计算教学课,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模仿和针对性训练,才能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课堂教学如果不能实现当堂训练,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就无从谈起。多媒体课件形式多样、动态直观,的确给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可我们也发现常常是课件牵着教师走,教师牵着学生走。课堂上教师被课件所累,学生成了课件的观众。

初中数学例题教学现状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具体策略

现有初中数学教材中,例题教学是帮助学生将课本知识高效转化为现实应用的一个媒介。因此,教师需要在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例题教学的功能,使初中生可以借助例题解析教材中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而全面提升自我数学学习能力。

一、初中数学例题教学现状

(一)初中数学例题缺乏针对性

众所周知,数学教材中例题的主要功能是导入数学概念,帮助学生解析例题中隐含的数学条件,分析学习重点,相同数学题目中也可能存在完全不同的解题思路。因此,初中数学例题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要具备针对性。但是从现阶段初中数学例题教学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在选择例题过程中严重缺乏针对性。所选的数学例题没有侧重突出学习重点,无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概念,学生也不理解例题中隐含的数学条件,进而导致数学教学质量严重下滑。

(二)初中数学例题应用存在不足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需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有效利用数学例题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情感关系,对强化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较大帮助。但是当下大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对例题教学的应用存在不足,课堂教学手法过于单一,只是一味地讲述教材中的数学概念,或者是运用简单的数学例题将重要的数学概念一笔带过。数学教师此种数学例题应用不足的问题,若是不能及时进行解决,必定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

二、初中数学例题有效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强化数学例题的应用性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例题素材,全部来自于现实生活。教师在实际开展数学例题教学过程中,需要及时认清例题教学的本质。通过不断加强其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相关生活实例,强化例题教学趣味性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正数与负数”这一课时,负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让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负数,数学例题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有效强化学生的学习理解。如,以班级中篮球比赛为例,在上半场篮球比赛中本班同学共计赢球6个,在下半场时赢球4个,比赛结束后共计赢球10个;而在与其他班级进行比赛的过程中,本班学生在上半场输球6个,下半场赢球3个,比赛结束后共计输球3个。教师此时需要引导学生将两场比赛的赢输球运用“+”“-”进行表示。学生在讨论后得出列式为(+6)+(+4)=+10,(-6)+(+3)=-3。此种借助数学实际案例进行形象展示正数与负数概念,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进一步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间的关联。

(二)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工作前,需要深入了解班级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学习基础。只有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情景,进而充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开展例题教学活动也是同样的道理。在实际开展例题教学时,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分析数学知识,尽可能避免将自我主观学习感受强加到学生的学习思维上,进而严重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这一课时。

已知:如图,ABCD中,E、F分别是AD、BC的中点,求证:BE=DF。

若是想要证明BE=DF,可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也可以证明?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在进行比较方法后,学生得出简单方法。

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CB,AD=CD, ∵E、F分别是AD、BC的中点,∴DE∥BF,且DE=21AD,BF=21BC。

∴DE=BF,∴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BE=DF。

此题综合运用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到判定另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条件,再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出结论;题目虽不复杂,但层次有三,且利用知识较多,在学生树立清晰的证明思路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学习印象。

再如,在下列给出的條件中,能判定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的是( )。

A.AB∥CD,AD=BC

B.∠A=∠B,∠C=∠D

C.AB=CD,AD=BC

D.AB=AD,CB=CD

通过有效教学数学例题,旨在让学生可以充分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第三种判定方法和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来解决问题。同时适当给学生补充一些题目,进而全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寻找最佳解题途径的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开展例题教学过程中,需要事先对例题进行充分的分析与利用,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自主创新例题教学模式。通过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而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武素荣.对初中数学例题应用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75-76.

[2]杨朋.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5(16):185.

初中数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第4篇

进入新世纪后, 我国的初中数学教育不断地向前迈进。主要表现有:

1. 教师队伍逐渐强大

随着新世纪人才的涌现, 肩负着祖国教育事业的各个学校都提高了聘用教师的门槛, 教师的个人文化修养和职业素质都较以前有了一定的提高。这就意味着对于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育而言, 有了一个更好的起点。当然, 并不是说文化程度高的人就能当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 但是教师整体文化程度的提高, 对教育事业来说必然是有利的, 必然会促进初中数学教育向前迈进。加之教育部门对教师进修工作的加强, 又为初中数学的教育事业提供了一大保障。

2. 教学方法有所改善以及呈多样化

随着国家的强盛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初中数学的教育也从中受益良多。现在的初中数学课堂中, 很少看到老师在粉笔的陪伴下不停地在黑板上写着各类数学符号, 而下面坐着的同学们茫然地看着讲台的情境了。更多的是老师耐心地讲解, 帮助同学们理解与学习以及更多的师生互动。老师的讲授, 能让同学们更好地去理解而不是更好地记下所学的内容。在当下的教学中, 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为广大的教师提供了更多教学方式的选择, 这也为原本枯燥的初中数学学习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3. 学生、家长、学校以及国家的普遍重视

作为新世纪的学生, 在周围的环境影响下, 对初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平时的学习中, 也不断地增加用来学习初中数学的时间以及精力。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下, 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开始认识到数学对于自己孩子一生的重要性, 明白了要提高子女的数学水平须从基础抓起, 因而开始重视作为中学数学基础的初中数学的教育, 不断地通过各种渠道来帮助孩子提高数学水平。作为初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个中学都为数学的教育提供优秀的师资力量并且不断地优化数学的教学工作, 加大在数学方面的投入。正因为有了各方面的重视与支持, 才使得我国的初中数学教育有了不断向前迈进的可能。

二初中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初中数学教育不断向前迈进的同时, 还存在着一些令人忧虑的地方。

1. 城乡初中数学教育的巨大差距

城乡之间数学教育的差距和我国的城乡经济差距一样, 越拉越大。首先从师资力量上来讲, 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更愿意在城市里, 而不愿意去落后的农村。而接受过较低水平教育的年轻人虽然不愿意但是又不得不投入到农村的教育事业之中去。因而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名老教师可以在农村教学到最终退休, 而有些年轻教师有时候只能坚持为数不多的几年, 要么转行了, 要么调任到条件更为优越的地方了。相比之下, 农村教育从起点上就落后于城市教育。

2. 初中数学教育的负担偏重

初中数学教育的负担, 不仅仅是指学生学习的负担偏重, 而且教学老师负担也偏重。初中数学虽然是中学数学的基础, 从表面上看并不难, 但对于刚刚小学毕业的初中学生而言, 难度提高了一个层次。一个新的知识点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来理解和学习, 但较多的书本知识以及紧张的教学时间又使得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快教学步伐, 使得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一个难点, 老师又开始讲下一个知识点。学生学习的压力从而不断增加, 老师的压力也增加了不少。基于此, 多数老师表示无可奈何。

3. 教学中不能兼顾全体学生

众所周知, 数学和语文这样的学科不一样, 它要求更高的基础、理解能力以及理性思维能力。不同学生的基础、理解能力以及理性思维能力又不尽相同, 所以在学习的过程慢慢产生了差距, 而这样的差距会越拉越大。初中数学作为中学数学的基础, 对学生后面的数学学习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诚然, 一名老师兼顾到每一名学生只是一种理想, 但是很难实现。这使得每一名初中数学教师背负了不寻常的使命, 要去尝试让更多的学生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总结

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育, 总体上看是不断前进的。未来初中数学的教育水平还会不断地提高, 但要不断地改善现阶段的不足, 让初中数学的教育在各个方面都能有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摘要:初中数学在学习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 初中数学相比于小学数学教育, 在难度上提高了一个层次;其次, 高中的几何、代数、数据统计基本都是初中基础的深化和融合。现阶段, 初中的数学教育从总体上来看, 是在不断进步的, 但在令人欢喜之余, 也存在着令人忧虑的地方。就当下的初中数学教育, 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农村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现状及对策 第5篇

【摘要】 本文针对新课改情况下的农村数学教育现状形成原因进行初步分析,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并提出部分教育对策,认为现代农村数学教育重点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和谐统一起来,加强硬件建设,科学合理化班额,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既要重视学生的智力的发展,还应该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时更应该重视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顺应时代需求,更新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强化中小学教材和教法的衔接,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采取各种手段提高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改 农村初中 数学教学

现状 对策

小学学生天真好奇,毕业后全部进入初中,而高中又是选拔了初中百分之三十的优秀学生,加上县重点初中在小学毕业生中招收去了部分优秀生,目前面临升学压力的夹缝中农村初中教育,面对着正处在生理发育关键期、心理叛离期的初中生,教育现状如何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留守子女”也越来越多;同时,部分富裕起来的农民把子女送进城里就读;再加上“普九”以来,小学毕业生全部就近进入初中学习,无论成绩好坏的小学毕业生都有幸迈入了初中校门,成为初中学生。这样,农村初中的生源成分复杂,差生面更广,基础素质偏低,不少学生缺乏基本的家庭教养,很多学生家长不关心、不重视子女的学习,不支持不配合学校工作,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有些家庭又为生计忙碌,无暇顾及子女教育;有些又教育方法欠科学,结果有些小学生升入中学后开始时成绩不错,过了一段时间往往有一部分人数学成绩落了下来,尤其到了初二情况更是严重。也出现一些原来在小学阶段数学成绩很好的学生,步入初中后,学习成绩出现滑坡现象,甚至于产生厌学的心理问题。多数学生进入初中后,特别是“初二现象”两级分化,到初三将有五分之三的学生无法跟上教学进度,也有部分学生初二后因各种原因而辍学。一个班级八十多学生,负责的学习者不到八分之三,其余学生无所事事,总之对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将会带来严重影响。

形成当前农村数学教育现状的原因,一般为以下几点:

1、中小学教育管理形式不同: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分成了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但是两个阶段亦有自己的特点。许多小学毕业生到了初中,最不能适应的,第一是束缚太多,自主支配的时间太少。小学和中学教学方法和管理是有差异的,要求也不相同。小学的学科少,忽视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全天班主任跟班制,学生长期的小学学习适应了机械强制般习惯,到了中学,课程的增多使任课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少,班主任跟班时间相应大减,管理也不及小学那样具体,加上农村学生大班制,学习要求和管理由强制性向自觉性转变,有的学生在学习的习惯上存在着很强的依赖性,一部分自控能力差的学生认为没有了束缚,好像一下去掉了紧箍咒,不认真学习而掉队,一落下来就很难赶上。在小学靠突击取得好成绩的孩子,进中学后成绩滑坡,是因为他们在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死记硬背的学生到中学跟不上,是因为他们在小学没有学会好的学习方法;不爱学习的孩子到中学出问题,是小学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后果;学习不自觉的孩子,到了中学,动力自然不足,这是小学不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性的结果。小学教师若只顾眼前的成绩,就会无意间给学生中学阶段的发展造成隐患。小学教育工作者的一些短期行为,是造成中小学教学衔接出现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

2、学科特点和思维水平的差异:课程太多,无法应付,导致对初中阶段的学习产生畏惧感。与小学生相比,初中学生课业负担重不但表现为课业数量的增加,而且表现为质量要求的提高。数学是公认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科目。数学用高度概括的抽象符号和语言来描述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学习抽象的知识对于 13~16 岁的学生来说本来就具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在思维的形式上以具体形象占主要成分,在接受知识上以机械记忆为主要方式。他们思维活跃,但缺乏严密性和深刻性;敢于表达自己的学习意见,但缺乏逻辑性和完整性。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使中学的数学学习只是成为机械重复的计算的学习和培养解题能力的教育。学生也就对学习数学大伤脑筋,而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对知识的理解,思维的抽象,说理、推理的逻辑性有较高的要求,如果不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便可能造成学生接受知识时方法上的“断桥”,因学习方法不当而产生分化。久而久之,对数学也就敬而远之了,学习兴趣既丧失殆尽,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收获也就无从谈起了。

3、家庭教育失衡,品德养成教育成为真空:农村学生居住相对分散,较远的学生离学校有六七公里左右。交通不太方便,经济也不够发达,很多家庭父母素质不高又外出务工,收入也普遍不高,居无定所,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更谈不上良好的今天教育,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应有的照应,产生逆反心理;部分家庭教育缺乏理性,过分注重分数,忽视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或过度放任或过分关爱,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造成学生生活极限式养尊处优,生存竞争意念淡薄,事实上他们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或错误引导者;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主要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精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品德培养、思想的熏陶,学习辅导之职也成为空谈,使家庭道德、知识教育处于真空状态;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多之又多,社会的关注不多,很大一部分成为特差生。因此,家庭教育严重制约农村中小学数学的教育。

4、农村教育环境的负面影响:农村教育条件的落后,由于教育资源缺乏,特别是教学硬件方面和教育观念陈旧农村初中生由于环境条件、师资等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大班额教学环境挑战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精力时空,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教学的发展,多数学生智力和知识基础都较差,加之初中毕业后,每年升入高一级学校的人数少,一方面受升学无望的影响,另一方面受社会不正确思想的干扰,读书无用,致使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升不了学,就是升了学以后又不包分配,还不如早点回家干点什么或外出打工,早介入社会,提早挣钱,导致相当多学生对学习缺乏积极性,得过且过,特别是对数学科的学习更是这样。为更好地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好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衔接,提高农村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质量。

一、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的体会到,中小学要重视学生们学习习惯、自主性、自律性方面的培养。自律性差的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学习习惯差,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动力,贪玩,厌学,懒得完成学习任务,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因此慢慢掉队,使其缺漏越拉越大。中小学的老师在新生入学后,要从思想、纪律方面入手,搞班级活动,使同学们在溶入新班集体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强制性学习为自觉的行为习惯!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特别注重中差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有了“兴趣”这位良师,他的知觉就会清晰而明亮,他的思维就会精细而锐敏,他的记忆就会深刻而持久,他的意志就会坚韧而顽强,在学习上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学生能够对数学学科感兴趣,那么才能够更好的学好数学。数学的学科特点是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需要学生的严谨和思维的活跃。往往对数学有浓郁兴趣的学生,他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有时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学生只有对数学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

思想教育上的衔接,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等。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信心教育。学习兴趣是与理想、抱负、目的、任务等学习自觉性密切关联着的,所以培养学生学习的毅力和信心是很重要的。首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一个人有无成就取决于青少年时期是否有志气。理想是成功的动力,只有树立理想,坚定志向,才能全身心地为之奋斗。初一接新班,利用主题班会、家访等,采用多种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方面教育,讲从小胸怀大志,最后成材的典型例子,讲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和社会需求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要特别注重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巧妙引入,精心设计,造成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学科差生面大,而禁锢差生智慧的重要枷锁就是缺乏学好数学的信心。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明确会与不会,往往取决于信心,持久坚定的信心是学好数学的保证。平时的教学中,从最简单的知识出发,有意识地让他们取得成功,从成功中增强信心,发现自己的力量。作为老师要有耐心,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实践证明,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值愈大,学生奔向期望目标的速度越快。

二、加强家庭和学校的沟通和合作。提高今天教育质量,家庭教育不容忽视,它是整个人生教育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大力宣传“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家庭教育主题,全省城乡家长中开展了“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双合格活动,要争取家庭教育向学校教育靠拢。家长们要树立积极向上的处事态度和方式,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接受新思想的洗礼,与时俱进,并不断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认识到孩子的心理特点,能够用科学恰当的方式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加以引导、指导,让农村家庭教育更上新水平。父母应以身作则,对孩子的身心、学习、思想等各方面情况都予以关注,而不是单纯的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的健康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了解赏识自己的孩子,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建立心与心的沟通,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增加文化教育氛围,才能有利于孩子思想、道德、学习、体育等等的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社会的需要,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更好发展。

一般来说,家庭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及系统性存在着自发性和随意性,家长要多和学校及班主任联系,使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能和学校保持一致。要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讲课等活动。能主动找教师谈心、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成长进步,对师生之间发生的争执或矛盾能正确理解,大力支持教师的教育和管理,对自己的子女不仅关心生活,而且过问思想,检查学习,督促生活,劳动等等。这种家长,他们和教师勾通总想了解学生的不足之处,好着手帮助自己子女改正错误、发扬长处。学校、社会要积极向家长传播科学育人的知识,如举行关于青少年心理问题、青春期教育问题或家庭教育问题讲座等,指导家长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指导工作。同时要调动家长教育力量,发挥家长委员会的重要作用,协助学校做好家长工作,解决家长存在的有关学生教育的问题,配合学校开展校外教育活动。

三、教材和教学方法上的衔接:学生一上初中,顿时感到学习任务加重,学习的科目多且内容也比较深。教师要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状态,通过利用学生对新知识新环境的好奇心理,在知识的学习上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确定好教材的起点和教学的切入点,切忌做成“夹生饭”。代数知识是在算术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用字母表示数,使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法则抽象化和公式化。由算术数到有理数,引进了新的数——负数,把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域,数的运算也相应地由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引进了乘方、开方运算,实现了由局部到全局的飞跃,这次的过渡,负数的引入是关键。由数到式。就是从特殊的数到一般的抽象的含字母的代数式的过渡,是数学上的一个大的转折点,实现了由具体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意义十分重大。几何拓展,能力要求不断提升,新课标对几何内容的安排采取了首先是直观和经验,接着是说理与抽象,最后是演绎的方案。以直线形为例,先借助直观认识一个直线形,进而借助多种手段合乎情理地发现它的某种几何性质,接着通过演绎推理把这个性质搞定。新课标对几何的重视程度丝毫没有减弱,而是在加强。例如直观和实验几何的触角已经伸向了小学低年级,同时欧氏几何的体系和内容差不多还是完整呈现。虽然具体要求降低了,但推理几何仍是传统难关。

小学教学,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要讲得精,练得少,抽象性也比较强。从实际情况看,小学生是以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进入初中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因此,在传授新知时,必须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指导学生进行类比、对照,并区别新旧异同,从而揭示新知的本质,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是在听到、看到、感受到的同时进行思维的,小学教师一般采用的是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而中学教学,则需要逐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借助使用实物、模型、图片、图示等来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加深理解,待学生对特殊的具体事物有所认识后,及时注意把有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概括、抽象,以此逐步引导学生加深由片面到全面、由现象到本质、由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使他们逐步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型的逻辑思维。既然人是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的,教学方法也应是有差异的,多形式的。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探索适合所有学生的分层次教学,不同的学生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使教学顺利进行。学期初,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组,并让学生明确,分组不是扩大差别,抛弃学生,而是通过师生共同努力,使全体学生的能力,数学素质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即把学生分为甲、乙、丙三类(动态的)分类教学,因材施教,因组施教,组组互助。考试出题、布置作业等都区别对待,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学中即面向全体,又尊重个体差异,实行分层教学,使课堂充满活力。布置作业,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每次作业的题目是不完全相同的。基础性的作业要求全班必做;对学得好的学生,教师则鼓励他们一题多解,增做选择题。其实,不仅课堂练习如此,在例题讲解、课堂提问、课堂评价等方面,例题讲解由浅入深,低难度题请学得好的学生讲解,教师强调易错处。教师讲解高难度题时,允许听不懂的学生看课本或做练习题;课堂提问,基础性问题面向中间学生,不仅要答出“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课堂评价,对后进生着重肯定其闪光点,给予鼓励性评价,对学得好的学生着重指出其薄弱点和不足之处,给予挑战性评价。以此激发每个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通过关心每一个同学,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注意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关注数学学科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特点,想办法使学生有迫切学好数学的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设计好每一个问题,注重问题的层次;精心选择课堂练习,定期开展教学效果评估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动性,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四、指导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未来的文盲是不懂学习的人”。懂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会学习”获得的知识是无穷递进的。因此,使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法指导是相当重要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首先应加强预习指导。要求学生在老师讲新课之前先进行预习,对内容有个初步了解,对难理解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带着问题听课,能够分解难度,降低坡度,便于集中精力攻克难点,这样做,特别是对基础差的学生很自然减轻了听课的负担,易于理解教材,容易跟上老师讲课的进度。在预习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善于自己看书理解,解决问题,学会分析解题思路,进行解题后的反思,经常寻求一题多解和多题同律等等。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就会用适合自己水平的方式方法进行自学。利用遗忘规律,让学生养成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教给学生战胜遗忘而适时重复记忆的方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如集合思想、化归思想和对应思想、符号化思想、公理化思想、统计思想以及极限思想,应依据具体情况在教学中予以渗透。我们认为目前应予以重视的数学方法有:数学模型法、数形结合法、变换法、函数法和类分法等.一般讲,中学数学中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是在数学思想指导下,运用数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数学技能操作来完成,通过在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提高学习效率。

五、平等教育条件,优化社会环境:我们在看专家教学示范,我们在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但我们注意到,生源差异不说,教室里的学生数量的差异可以倍论。城乡教师的素质和再教育的差别客观存在,而城乡学生接受教育的环境和条件呢?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基础教育经费的不断增加,极大的改变了农村校舍设施和办学条件,不仅减免了义务教育所有学生的学杂费和课本费用,还加大了的寄宿生的生活补助,但大班额现状没有得到改变。在两班160多名学生,数学成绩100名左右基础差,跟不上教学进度的学生,靠数学教师一个在一天有限的时空中改变,谈何可能?所以,尽可能地扩大班级数,使班级学生数科学合理化,才是提高农村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第6篇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然而,在我国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并没有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冷思考,从而影响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必要加强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与研究。

关键字: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对策;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狭窄,难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旧的数学课程是以数学教学知识体系为本的,数学课程的目标制约着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尽管数学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中包含了“双基”、能力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目标,但实际状况是,学科知识和数学技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目标,数学教育所应具有的育人功能难以得到全面体现。因此,存在着对教学内容的体现过程与学生认知规律相差太大,仅把教学课程理解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没有正视学生的发展现象。

2、数学教学思维的肤浅性

目前,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同时,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使得初中学生无法接受新型的教学模式。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单一性造成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后果:第一,初中学生在解决实际数学问题时,只会根据数学题目进行思考,造成学生缺乏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初中学生缺乏足够的抽象思维能力,大多只会处理一些比较直观的数学问题,而对那些抽象的数学问題,往往不能抓住其本质,主要表现为学生缺乏建立数学模型的实际能力。

3、学习方式上反映出来的问题

1)数学学习的方式以被动接受方式为主要特征。表现之一是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得到发展。这一现象从更深的层面反映出,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没有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这样的教学过程很难使学生达到真正的理解,更难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创造意识。

2)对主动获取知识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态度、习惯、方式的培养重视不够。忽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调查显示,自主探索、动手操作、质疑批判、求异创新等行为方式与态度是在学生身上体现较差的项目。

4、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知识层次的差距,参与的积极程度不同,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合作学习效果不佳。由于现实教学班级中,学生知识层次不同,存在较为显著的差距,参与的积极程度也不同,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课堂合作学习小组分组的原则是按座位就近分组,或者好、中、差学习能力学生搭配结合,这样导致学习小组成员之中知识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成了主导,自觉不自觉地包办了一切,代替了一切。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也就自觉不自觉地成了陪衬的“绿叶”。这样,小组内形成了依赖的、主从的关系,这样的合作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1、增强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意识

(1)合理分析教学内容。

初中数学教师应该首先对数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认识,这样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才能从整体上出发,把握好数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哪些知识点时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哪些需要从生活中找到事例,哪些需要直接点题等等,使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侧重,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中教学数学内容中有许多数学知识有很好的实际生活动背景,例如负数、数轴、绝对值、方程等等,可以适当的通过情境创设引入教学内容,但也有很多的数学内容,比如代数式、公式、定理等直接点出教学主题,突现主要矛盾,节约课堂教学时间资源,腾出的时间学生可以用来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强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重视精讲精练

初中生要提高数学成绩,能够熟练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是离不开习题训练,但是搞题海战术,既造成学生过度疲劳,又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必须实现在数学课堂上习题的精讲精练,这样才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我们数学教师从数学题海中研究知识的重点,找到学生最应该掌握的数学内容,哪些题对学生来说是较难理解、不容易接受的,最容易出错的地方等等,要预设好提示,设计好要提问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用最少的学习时间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2、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主要着力于学生的学,鼓励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模式、情景、途径,让学生围绕某一个主题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进行主动探索、发现、获取信息,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简约、引申、转换、评价等加工策略。它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力图通过学生亲身“做”的主动探究过程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把目标指向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以及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和掌握。同时,通过研究过程中的合作手段,取得集体研究成果厂,体验研究成果的相互依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实际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就是刻币引导学生对未知现象的探索和发现,常同发现法相结合,发现法的理论、策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3、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层次性

学生的发展是参差不齐的,当然在学习接受能力上也会呈现好、中、差三个层次。这种学习接受层次的差异在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也是心照不宣的。在新课程理念之下,学生的发展是一种个性化的发展,课堂教学目标也应适应这种“个性化”,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不能追求统一化和标准化,应首先根据学生身体的实际情况合理分层,要适应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让所有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探究活动得到最佳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骏,汪晓勤. 发生教学法:从理论到实践——以数学教学为例[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02)

初中数学阅读现状及改进策略 第7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阅读现状,改进策略

提起阅读能力, 人们想到的不是语文就是英语, 往往忽略了数学。对于数学, 只重视数与式的演绎和变换, 而忽视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发展。“阅读是学生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只有提高了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才能巩固学生的数学思维基础, 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初中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1. 数学课本———被遗忘的学习材料。在平时数学课堂中, 老师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地讲解, 学生认认真真地听讲, 对数学题的阅读时间却很少, 仅仅将课本当成习题集, 甚至整堂课结束了学生连课本都没打开过。教师减少了对课本的关注度, 降低了学生与数学课本接触的机会, 数学课本成了数学学习的附庸品。这样, 学生不知道知识的出处, 无法掌握系统的知识体系, 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对我校16位数学教师的60多节课调查与统计结果显示, 课堂上要求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的只有近15%, 而其中对学生的数学阅读方法进行指导的仅有8%。数学课本, 成了被课堂遗忘的学习材料。

2.阅读能力———不得不说的痛。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到底怎样呢?笔者对本校初一数学期中测试中的一道数学阅读题解答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和分析。

例:一般地, 若an=b, (a>0且a) 则n叫作以a为底的b的对数, 记为logab=n, 如34=81, 则4叫作以3为底的81的对数, 记为log381=4.

问题:

在答题的200个学生中, 正确率仅有40%, 大部分学生表示对于此题感到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弱, 34%的学生表示不明白此题中的数学表达, 25%的学生表示无法运用阅读到的数学意义进行再应用。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可见一斑。

3.阅读指导———隔靴搔痒。数学语言逻辑严密、思维严谨、语言抽象、内涵丰富等特点使数学阅读区别于其他学科, 它需要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无比认真仔细、读写完美结合、积极主动领会内涵, 更需要教师的指引。在现有的数学课堂中,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只是简单地“看”和“划”, 由此带来的是学生浅尝辄止式的阅读, 读不出要领, 读不出疑问, 得不出自己的体会, 何谈见解与创新?隔靴搔痒式的数学阅读反而影响了数学教学。

二、初中数学阅读的意义认识

1.有助于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只靠课堂教学是行不通的, 还要与学生的个别学习相结合, 而保证个别学习的有效进行就是提高阅读能力。研究表明, 大部分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主要因素就是他们的阅读能力较差。因此, 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目标, 必须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

2.有助于充分利用数学教材。数学教材是集结了无数数学专家的经验, 同时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生理特征、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精心编写而成的, 阅读价值极高。教材应是教师教学的根源, 更应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据统计, 在一堂数学课中, 85%左右的学生能够听明白教师讲授的内容, 不到50%的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分类、归纳、理解并可以运用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只有10%的学生在遇到复杂题目能思路清晰、准确无误地解决。“听懂———会做———会学”是三个天壤之别的境界,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缺少阅读环节。因此对数学教材阅读的重视, 和对数学教材教育价值的充分利用, 是现代数学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

3.有助于提高数学理解能力。无论是学习数学还是应用数学, 数学交流都是极为重要的。而数学语言正是数学交流的媒介, 所以学生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是提高数学交流能力的基础。然而, 学生仅仅依靠课堂上老师所教授的内容是很难使自身的数学语言系统得到充实和完善的。只有以数学教材为蓝本不断积累数学阅读, 方能使学生自身的数学语言规范起来, 从而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交流能力。

三、初中数学阅读指导策略

1.数学阅读材料的选定。在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数学阅读意识,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2) 教材课后材料。在数学教学时, 由于不同的知识点, 不同的内容, 教材会设计不一样的课后阅读材料。新苏教版数学教材一般设计“想一想”、读一读”、“你知道吗”等课后阅读材料。其中“想一想”一般以云图提问或学生讨论的形式出现在公式或例题旁, 对其阅读即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更能提醒学生所学知识的重难点与易错点。“读一读”、“你知道吗”则一般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 也和所需掌握的知识息息相关。因其内容生动有趣, 且有一定的提前性和拓展性, 对其阅读即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 课外阅读材料。近年来中考阅读理解题已成中考中的重点, 意味着数学阅读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教师需根据教学内容, 选择数学读物, 让学生了解数学故事、数学史、某些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其他与数学有关的内容。对这些材料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去关心生活中的数学, 了解身边的数学信息, 体验数学的实际价值, 同时也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开掘学生的潜能,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数学阅读的指导方法。

(1) 搭建平台, 让学生能读。给学生阅读创造机会, 形成学生阅读的大氛围。教师要提供足够多的数学阅读材料, 实行多种多样的阅读, 深入挖掘学生有限的数学阅读资源。可以每星期利用一节课给学生数学阅读, 或每天空出15分钟专门用于数学阅读的教学, 可以要求学生收集数学普及读物, 也可以要求学生合作创作数学手抄报等, 给学生创造一切阅读机会, 让学生能够实实在在地开展数学阅读。

(2) 巧妙引导, 让学生会读。

1读到理解。数学阅读必须是不理解不罢休, 理解就是学习数学的通行证。对于一些重点的字、词、句要进行圈划, 甚至是咬文嚼字。数学语言的理解是掌握数学概念的前提, 如“同一平面内,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对平行线的概念的理解必须抓住关键的词语, “同一平面内”这是前提, “互相平行”告诉我们平行是互相的不是单开看的。只要抓住这些关键词语, 多读才会顺利理解题目, 才能让学生解决问题事半功倍。

2读到比较。比较能让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新旧知识得以联系, 达到学习的正迁移, 最终达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之目的。如:“橘子有56个, 橙子的个数是橘子的4倍, 两种水果共多少?”与“橘子有56个, 是橙子的4倍, 两种水果共多少?”学生通过阅读会发现:虽然都是求水果共有多少总数, 但橙子的个数却不同, 一个是求几倍数、一个则是求一倍数。边读边比能让学生牢固地掌握重难点, 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与差别, 为以后灵活应用和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

3读到疑问。“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质疑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 进而提高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与自学能力。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提出问题然后分析、解决问题, 养成从不同角度积极主动地去质疑和好问、 会问的习惯。如在讲授《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商场里运来一批鞋子, 其中女鞋占这批服装的30%, 男鞋占25%, 已知女鞋比男鞋多600双, 这批鞋子共多少双?让学生边读边质疑:谁是谁的30%?谁是谁的25%?单位“1”又是谁?多次阅读让学生理清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关系。长此以往, 学生在读题时就会抓重点, 多问几个为什么, 学生数学思维也就随之得到发展和培养。

3.及时反馈, 让学生乐读。实践证明, 当一个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 同时又得到他人肯定时, 他的人格就能正常发展。通过学生数学阅读学习, 及时反馈他们的成果, 指引学生纵深发展数学思维。当学生发现独特见解时, 要及时给予肯定;当学生出现不准确认识时, 要适时纠正和完善;当学生思维阻塞时, 要适时引发新的认知碰撞。在教学中, 要注意给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机会, 让和谐的环境、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能主动将数学当作信息交流的工具, 并反馈数学阅读信息, 加强信息之间的交流, 检验阅读成效,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新时代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而阅读是会学习的前提。被誉为“人类思维的体操”的数学, 对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是学生必须拥有的重要品质之一。因此, 要充分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意义, 彻底改变教学观, 给学生多一点阅读空间, 多一些阅读时间, 多一些阅读指导, 为学生主动发展提供无限空间,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牢固根基, 让学生因阅读而成功。

参考文献

[1]黄伟.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阅读理解指导[J/OL].软件:教育现代化 (电子版) , 2013 (3) .

初中数学教师备课现状及分析 第8篇

关键词:数学,教师备课,反思

备课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活动之一,是上课的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如果把课堂教学比做建筑一座大厦,那么备课就相当于大厦地基。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大家都注重备课,但是在备课中仍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点。

一、备课现状

1. 写教案是备课的全部。备课就是写一份教案,就是抄一遍教材。不少教师认为写教案太浪费时间了,写好的教案上课没多大用处。如果将抄教案的时间用于研读课标,设计教学情境,研究教学方法,做到课前胸有成竹,要比写教案、抄教案更有针对性。

2. 备课就是背课。备课就是背教学程序,把教学内容一字不差的背过,上课时完全背教案。

3. 教学过程设计模式化、形式化,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4. 只关注课前备课,忽视课后反思。

5. 集体备课、电子备课的“拿来主义”,照抄照搬名师教案,省心省力。

6. 绝大多数教师的教案是抄的、假的,是给领导检查看的。由于学校领导过于追求教案页数,看有无丢课时数,各个环节是否完备、书写是否认真等,因此,教师的教案千篇一律,完全照抄教参等。

二、现状思考

根据了解的情况,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分析思考。

1. 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备课观。

写教案,基本要求有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教师应根据课型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积累和感悟,把课备带进自己的灵魂深处。课上的成功与教案写得好不好没有必然联系。比如名师魏书生,他的教案从不拿在手上,而是装在脑子里,走到哪里准备到哪里。

2. 教师应该彻底改变过分依赖教参的奴隶式备课方法,克服盲目崇拜教参意识,成为一个有主见的思考者。

教学风格体现了教师的教学个性,由于教师的个人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才能、性格、气质等因素的不同,因此,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千姿百态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备课理念,提高自己研读课标、驾驭教材的能力。不要不顾一切的钻进教参的圈子里,要具有向权威挑战的胆识和勇气,以课标为指导,以学生实际为依据,深钻细研,反复思考,创造性地进行备课,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3. 课前备课、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反思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任何一节课,不是上完就万事大吉了,课备得再周密细致,课堂上也会出现不确定因素。我们应该及时调整方案,对教学内容、方法、学生的认知水平等进行反思,去粗取精,完成由实践到认识的质的飞跃。教师要坚持写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要写真实感受,没有一定格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把每年、每天、每节课的不同认知积累起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这是进行新一轮备课的重要资料。

4. 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不少学校教师用电子备

课,它的高效、便捷、实用性,把教师从低效、单调、机械重复的手写劳动中解放出来。电子备课是自己对教材钻研后的心得,不能抄袭别人的,千万不能把电子备课等同于下载别人的教案。更不能不去研读课标,无论合适与否,都照搬照抄,“复制”和“粘贴”,把网上的课件和教案下载下来应对检查。对于一线教师而言,电子备课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植根于独自分析、集体讨论的土壤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电子备课,通过资源共享、QQ群、微博、电子邮件等形式,对电子备课的利与弊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从而改变教师缺乏交流的现状。

5. 集体备课是一种智慧的交集、资源的共享。

特别是它能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是一种最实际、最有效的校本研修。集体备课可能让某些教师形成惰性,教师准备的教学方案内容十分详尽,包括教学环节设计、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甚至连板书、课堂检测、课后作业都安排妥当。有些教师存在“等、靠”思想,学科带头人或教研组长提供教学资源,靠他人的经验应付教学,完全失去了自己的主张和创新,因此就出现这样的现象:少数人备,多数人用,加重了一些人的负担,又养成另一些人的惰性,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集体备课流于形式,备课=写教案=抄教科书;备课=背课,成了“模式教育”;备课就是抄现有的教案,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我们应该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建议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加以取舍,以“个体”促进“集体”,才能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水平。

6. 教师备课中大量存在“抄教案”的“造假”现象,究其原因:

不论是哪个学科,都一律要求写完整具体的书面教案,无形中浪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加重了工作量,影响了备课效率。假如领导不查教案,假如领导检查的方式方法灵活一点,就不会有人去抄他人教案作无用功。因此,出现“抄教案”的现象责任不在教师,而在于教学管理者是怎样管理备课的,教案管理的方式方法应进行必要的改革。

三、改进措施

备课的价值是一定要肯定的,教师上课必须先备课,没有备课就上课肯定是不行的,为了确保教师备课质量,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加强备课指导,改革评价方法,提高备课实效。

学校领导无论工作多忙,都应坚持每天跟一名教师一起备课,和教师一起修改完善教案,有助于领导了解教师备课情况,起到检查督促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对教师的评价应体现学科特点,利于教师提高,学生发展。备课形式应灵活多样,淡化检查,强化指导,这样的管理方式老师们肯定喜欢。

2. 进一步强化推门听课的检查力度。

所有课堂一律开放,领导事先不打招呼随时听课,检查案、课是否一致。对推门听课过程中出现的不认真备课、没有备课等问题进行纠正并提出改进的意见或建议。每到期末结束时,教导主任对听课情况进行总结,与教师的绩效挂钩。

3. 认真组织各种优质课、示范课、公开课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针对课堂问题,提出教学改革思路和要求。

请专家搞专题讲座,执教示范课,现身说法;并邀请省、市专家、特级教师做专题辅导;开展教学评优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水平;定期召开教研专题,走出去请进来,以多种形式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4. 鼓励教师多读书,写工作日记和教后记,促进教师反思教学。

教学反思要写真实感受,把课上出现的偶发事件处理、教学精彩瞬间、教学环节的巧妙衔接等记录下来,作为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以便在下次备课过程中改进。坚持写教学反思,培养反思习惯,形成反思能力,教师们就会在不断反思中提高教学认识和教学能力。

5. 提倡教案形式多样化,以体现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农村初中生数学交流现状调查 第9篇

郑毓信教授指出, 数学交流“不仅应当被看做是帮助学生掌握相应数学知识和技能的一种重要手段”, 更“应被看成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有效的数学交流要求教师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 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实现教学民主, 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组织好学习活动.而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农村初中生在数学交流方面具有与城市学生不一样的特征, 他们爱说爱动, 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一旦教师提问或组织课堂活动, 他们却又担心自己会出洋相, 不敢参与其中;在数学课堂上, 大多数教师仍然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为主, 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普遍, 没有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不愿, 甚至是不敢和教师接触沟通;农村数学教学资源匮乏更加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本文拟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等方面对农村初中生数学交流的现状进行研究.

一、研究过程

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甘肃省两个县的农村中学, 7~9年级1360名在校学生.

2.调查工具和方法

工具:自编《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学生问卷》和《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学生访谈提纲》.调查内容包括农村初中生对数学交流的态度、数学交流的形式、农村教师对学生数学交流意识的培养以及现行初中数学教科书对农村学生交流意识的影响等.问卷共16个问题, 其中15个单选题和1个开放题.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发放问卷1360份, 共收回有效问卷1302份, 回收有效率为95.7%, 根据问卷的回答情况, 选择其中43名学生进行访谈.

3.调查过程

先由调查人员说明调查的目的, 并对相关问题做解释, 然后, 对调查对象统一发放问卷.在问卷调查完成后, 根据问卷回答情况选择访谈对象进行访谈.

二、农村初中生数学交流的现状分析

1.农村初中生对数学交流的态度

关于学生对数学交流的态度可以从主动和同学讨论遇到问题的情况, 上课没听懂时下课询问老师、同学的情况, 以及在学习中与数学教师交流沟通的情况等方面来反映.

调查发现,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常主动和同学讨论遇到的问题的学生有43.2%, 有时会主动讨论的学生有52.2%, 从来不会主动讨论的学生有4.6%.进一步调查发现, 上课没听懂时下课“问老师”和“问同学”的学生分别有17.5%和62.1%.可见, 大多数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经常与同学一起交流, 与教师交流的机会并不多.

同时调查表明, 经常和数学教师交流沟通的学生有6.5%, 有时交流的学生有57.4%, 从不交流的学生有36.1%.事实表明, 有98%的学生认为如果数学老师态度和蔼、比较关注自己, 就会 (或者有时会) 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且在“你期望老师如何上数学课”这个开放问题的回答中, 50.5%学生明确提出, 希望教师和学生多交流、多鼓励学生.这表明,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教师与学生密切‘合作’, 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还有一段距离.学生渴望与教师进一步交流和沟通, 但是却没有多少学生愿意和教师主动交流, 究其原因还需进一步调查.

2.农村初中生数学交流的形式

调查结果表明, 与同学交谈时经常会谈及数学话题的学生有16.8%, 有时会的学生有77.9%, 只有5.3%的学生选择不会谈论.进一步调查谈到的数学话题的具体内容, 40.5%的学生选择“解答习题”, 选择“解决问题的想法”、“学习的体验”和“学习兴趣”的学生分别为33.8%, 6.0%和12.1%, 还有7.6%的学生选择了“其他”的话题.这表明, 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以解答习题为主, 也有部分学生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想法, 其数学交流的形式比较单一.

3.农村教师对学生数学交流意识的培养

对于教师培养数学交流机会的意识可以从学生在数学课上经历自主学习活动的情况;在课堂上发表与教师不同意见和想法的学生比例;以及在数学课上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把握答对时学生的状况几个方面来反映.

对于“在数学课上是否经历过自己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回答为“经常”的学生占22.8%, 回答“从没有”和“很少”的学生分别占67.1%和10.1%.而经常在数学课上发表与教师不同意见和想法的学生只有23.2%, 很少有机会的学生有54.3%, 从来没有的学生有22.5%.这表明, 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的意识还不够, 缺乏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意识.

在数学课上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把握答对时, 有6.9%的学生想答, 但担心答错, 有6.4%的学生根本不想回答, 而有时回答和都会回答的学生分别有28.1%和8.7%.事实表明, 教师的权威性阻碍了师生间的平等交流, 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

三、结论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第10篇

一、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现状

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 很多教师侧重学生的解题技能的训练, 却淡化数学概念教学, 致使教学出现了不重视、不会教、分不清主次、要求不当四个方面的不良倾向.也有些教师虽然认识到加强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但往往蜻蜓点水, 一带而过, 常让学生自学为主, 课堂大部分精力花在定理、法则的推导与应用上, 完全不知道这是本末倒置, 事倍功半的做法.

二、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策略

1.重视概念的认识过程

如果教师直接把概念传授给学生, 让他们在一知半解的基础上去死记硬背, 那么他们总是难以理解和掌握概念.如果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逐步对概念建立感情, 学生便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概念.

例如:在“代数式”这一章的教学中, 概念是本章的难点, 很多学生学过后只记住代数式的形式特征, 并没有真正理解代数式的本质.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可以结合实例展开如下教学.

问题一:让学生用火柴棒按下面的方式搭正方形, 并填好下表.

问题二:有一些矩形, 长是宽的3倍, 请填写下表.

通过对上面两个问题的探索, 学生体会到可以用字母表示同类意义的数, 并同时表示各种不同的关系.然后教师总结归纳出代数式的准确定义, 并列举一些不同类型的式子, 让学生判断是否是代数式, 加强学生对代数式的理解.

2.重视剖析揭示概念的本质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基础.由于部分数学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 剖析揭示概念的本质, 弄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这需要从“量”和“质”两个方面明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如对垂线的定义进行剖析时, 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 垂线的背景:在同一平面内, 两条相交直线构成四个角, 有一个角是直角时, 其余三个角也是直角, 这反映概念的内涵; (2) 知道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一个特殊情形, 这反映了概念的外延; (3) 会利用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定义进行推理, 即能够运用定义具有判定和性质两方面的功能, 能运用定义说明数学问题.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学生背概念, 那么学生就不能把握概念的本质, 对概念的运用更无从谈起.

3.强化对数学概念的应用能力培养

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反映在对数学概念的应用层面上, 这也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基础.教师应对数学概念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 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概念的运用条件.应用概念的注意事项等细节问题都体现在运用过程中, 对学生在理解方面易出错的概念, 要设计必要的练习加以巩固.例如, 讲授平方根的概念时, 可以这样设计:第一层次, 使学生加深对平方根符号的运用, 练习: (1) 将22=4, 62=36, (-8) 2=64, 改写成平方根形式; (2) 把3和0.04改写成平方根形式, 并让学生说出底、幂、被开方数、平方根.这样的练习设计, 一方面把被开方数a与二次幂联系起来, 加深学生对符号意义的理解, 也为一个数有平方根 (二次根式) 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做好铺垫.第二层次, 紧扣平方根的定义, 思考1、2、0、25这些数的平方根.充分利用平方根的定义, 就是要求一个数x, 使x2=1.因为12=1, (-1) 2=1, 所以1的平方根是1和-1, 这类是能够说出具体数字的平方根, 而对于不能说出具体数字的平方根, 可运用符号来表示.过程如何表达?第三层次, 利用反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设计这样的判断题: (1) 25的平方根是5; (2) 0没有平方根; (3) -4的平方根是2和-2; (4) 5没有平方根; (5) -2是4的平方根.通过这些针对性练习, 巩固学生对平方根概念的理解, 使其能灵活运用平方根解决问题.

初中数学现状 第11篇

关键词:数学史;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现状

中国分类号:G633.6

初中数学的教学不仅是知识上的传授,更加重要的是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数学史在这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结合数学史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利用数学史优化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非常有魅力的学科,古今中外的数学家数不胜数,在数学史中,有很多数学方面的知识和资料,对于一些数学方面的理论是怎样产生的,其发展过程如何,数学家在创造理论时的故事,还有一些比较值得研究的游戏题目等,都共同组成了一幅优美的数学画卷,吸引着无数对数学感兴趣的莘莘学子,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让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是怎样形成的有了一定的了解,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二)引导学生探究知识

在数学史中,有很多的例子和概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带领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进行培养,在进行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渗透一些数学史上的理论知识,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对数学的知识进行探究,并通过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其思维更加活跃,更加具有创新精神。

(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初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过程也是对知识的认知过程,更是应该融入情感进行体验的过程,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或缺。在数学史中有很多典型的数学实例,还有一些值得学生去思考解决的数学名题,在数学史中也可以看到发生在著名数学家身上的奇闻异事,这些内容都是初中生普遍感兴趣的,在对于数学史进行了解之后,学生的情感自然会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2.通过对数学史的涉猎,学生可以了解国家传统数学的历史和成就,进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在数学史中,记载了很多数学家的奋斗历程,他们多具有探索知识奥秘的精神,并对数学领域做出了很多贡献,这些可以有效地激发初中生学习前辈的优良品质和探索精神,从他们的经历中吸取经验,并获得探索知识的信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

(一)利用数学史引入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

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在讲到无理数和实数的内容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直接将概念给出,之后进行枯燥的讲解,导致学生不够理解,甚至造成概念的模糊和混淆,在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时就很容易出现差错,所以在课堂的教学中,适当地加入数学史中的相关内容效果比较理想。

首先教师可以进行课前的导入: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数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时期,人们在生活中用来记录物品数量的时候使用的是自然数,在分配生活用品的时候使用的是分数,一些意义相反的量是用负数来表示的,这些数放在一起形成了有理数。后来,出现了一个新的数,这个数的出现还引发了第一次数学危机,同学们有知道这个故事的吗?

在教师的导入语中,简要地介绍了数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到数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并促進了社会的发展,最后用提问的方式将无理数引出来,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之后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将所要讲解的内容讲述出来,注意在讲述的时候要声情并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完全沉浸在教师所讲述的故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要趁热打铁,对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就会积极踊跃地思考和回答,这样学生就会对无理数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并形成了一些数学方面的正确思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得到很多收获,并能够有自己对数学的看法,有的学生会认为数学的作用很强大,一定要学好数学;有的学生对数学家产生了敬佩之情,要向他学习;还有的学生提出了在学习的时候要多提问,这样才能够发现新的知识。

(二)利用数学史引入勾股定理的概念

教师在布置课前预习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搜集一些有关勾股定理的典故,这样学生在收集的过程中就能够对勾股定理有所了解,利用这种方式也可以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别讲述自己收集到的历史故事,通过数学史中的故事感受到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和数学家的聪明才智。

让学生仿照数学家对勾股定理的探究过程进行猜想,并通过小组研究的方式验证自己的猜想,完成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对于数形结合在一起思考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对知识也能够很好地掌握,印象比较深刻,不容易忘记。

学生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能够对数学家的故事进行了解,并悟出深刻的道理,对于数学家在成长的过程中犯下的可笑的错误能够有正确地看法,并形成正确面对人生中的成功和失败的观念。

结语:

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加入数学史,不仅仅是教学本身的需要,更是提高学生能力和引导正确观念的需要,初中的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地使用相关数学史资料,使数学史能够对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佟健华,崔建勤,李靖敏.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史分期问题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

[2]徐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对学生学习方式影响的研究[A].来自教育一线的报告——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C],2011.

[3]沈会成.探索对话式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构建对话式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东卷)[C],2012.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现状及对策研究 第12篇

一、数学课堂提问环节的现状

1. 提问目标不明确

在新课改理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都在尝试着改变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机会就会比以前增加很多.然而,很多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却没有明确的目标性,在课堂上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想什么时候问就什么时候问,于是我们经常就能够看到,很多教师要么在一节课中“满堂问”,要么就是所提的问题停留在浅显的层次.如,“是不是”、“对不对”等.例如,在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证明过程时,有些教师就会这样进行提问:“能不能通过作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的中线,来证明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呢?”这样的提问直接把两条辅助线的做法教给了学生,而学生只要随大流的回答“能”或者“不能”就可以了,这种提问方式显然剥夺了学生的思维机会,不仅无法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而且还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直接影响教学的效率.

2. 提问以简单的记忆性知识为主

我们开展课堂提问一方面是为了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另一方面是为了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的思维.然而,很多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总是把提问的重点放在一些简单的记忆性知识上.如,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教师就会直接提问“什么是相似三角形”,“怎样判断相似三角形”等,在学习“中位线”时,教师就会提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什么”等这种强调记忆的问题,当学生按照课本上现成的知识流利地回答了教师的问题以后,很多教师就会认为学生掌握的不错,但事实情况是否真的如此.通过这种表面化的提问根本就看不出来.

3. 提问过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短

课堂教学只有短短的45分钟,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异常宝贵,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很多教师就会在课堂教学中把上课的节奏拉得很快,包括提问环节也是如此,很多教师往往是刚提出了问题就要求学生回答,如果学生没有立刻给出答案,教师要么马上换人回答,要么立刻自己给出了答案.由于提问过后没有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从而使得提问就无法发挥启发学生思维的功能,反而真正地浪费了课堂时间.

4. 所提的问题没有把握适当的“度”

很多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往往不会把握问题的“度”,所提的问题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难.太简单的问题由于对学生缺乏挑战性,从而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而如果所提的问题太难,导致大部分学生在思考以后一无所获,这样依然会打击学生的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且会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在课堂提问中,问题难度的把握至关重要.

5. 课堂提问的对象过于片面化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当教师提问的时候,踊跃回答问题的往往就是那么固定的几个人,而其它的学生仿佛教师的提问事不关己.这样的局面长期持续下来就使得很多教师每当提出问题的时候,眼光自然地飘向了几个回答问题较为踊跃的学生.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全班学生进行互动的重要途径,如果教师只是把提问的对象局限在少数几个学生身上,必然会影响提问功能的发挥.

二、实施有效提问的策略

1. 明确提问的目的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每一个提问都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例如,在新课之前的提问,往往就把提问的目标确定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中的提问往往就以引导学生巩固和深化相关知识的目的为主,在新课结束后的提问就以总结知识为主等.如,在讲到“用方程解决问题时”,教学结束以后,我给学生提出了一道中考中曾经出现的问题:

某城镇有20名下岗职工,他们打算在城镇郊区承包50亩土地用来办农场,而此地的气候比较适合种植各类蔬菜、小麦以及烟叶,而这三种农作物每亩地需要的职工数量与预计亩产值如表1所示:

现在请你设计一套种植的方案,不但要使每亩地都能种上农作物,同时还要保证这20位下岗职工人人工作,并且所生产出来的农作物预计总产值达到最多.

由于这个问题中有三个变量,如何处理变量就不仅仅考查了学生建立方程的能力,同时还考查了学生提取信息以寻求最优解决途径的能力.所以说,提问之前一定要知道问题的目标在哪里,这样才是实现有效提问的有效手段.

2. 提问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虽然课堂教学的时间异常宝贵,但是教师在提问以后留给学生一两分钟的思考时间绝对不是浪费时间,相反,如果这一两分钟用的恰当,反而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每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以后,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思考时间,当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卡壳时,不要轻易换人,而是可以采取适当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解决问题,给出答案,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另一面,在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教师的适当引导之下,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会更加的深入,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

3. 提问要把握适当地“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的问题一般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难度要适当,另外就是所提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梯度”.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提的问题是让学生在一定的思考行为下能够得出答案的问题,或者说是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能够得到答案的问题,所以说,问题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难.其次,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也可以尝试着提一些具有梯度的问题,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刚好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另外,在这种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中,教师也可以兼顾到班级中各个层次的学生.例如,对于前面较为简单的问题,教师可以找班级中那些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来回答,而到了问题的后面,进入较为深层次的讨论时,教师就可以让那些基础较好、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来回答问题.这样具有梯度的问题可以使得提问能够真正地面对全体学生,使得班级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

4. 问题的设计要多样化

单一枯燥的问题不但无法激起学生回答的兴趣,还容易桎梏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的时候不要一味地参照教材上的问题,要注重问题的多样化.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开放答案的问题,或者是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等.如,在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后,为了让学生掌握平面上确定点的能力,教师就可以结合着班级中座位的排列、地球仪上的经纬度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进行问题的设计,这样不但可以加强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总而言之,在数学课堂上,几个高质量的提问往往能够迅速提升整个课堂教学质量.因此,作为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一定要采取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努力通过高质量的问题提升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进行积极互动,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提问可以提升整个课堂教学水平.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堂提问环节的设计.本文中,笔者分析了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个实现提问有效性的策略,希望能够为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数学课堂,提问现状,有效提问对策

参考文献

[1]周静元.中学数学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J].中学数学月刊,2000(5).

[2]杨春.中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J].宁夏教育, 1999(5).

[3]孙道静.中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3).

上一篇:激素调节下一篇:全口义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