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读写习惯

2024-07-08

小学生的读写习惯(精选7篇)

小学生的读写习惯 第1篇

一、培养学生“听”英语的习惯

“听”是英语习得的首要阶段,同时也是语言理解能力的获得阶段。没有“听”,就无从“说”。只有听得清,听得懂,才能说得准,说得好。用心地多听他人说英语,有助于培养对英语的敏捷反应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认真听教师或者录音的示范发音,用心听他人说英语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每天抽一定的时间给学生听一些课本或课外的英语内容,诸如简单对话、小故事、歌曲等, 让学生有说或唱的冲动 ;也可以每天布置一些听的作业,培养学生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进行听英语的良好习惯。在英语起始教学阶段,教师采用“手势暗示法”训练学生静心听,随着示范发音打手势“一、二”,这时学生边听教师发音,边看教师嘴形,注意观察其大、小,扁、圆及变化情况,做到看明,听清。当手势打“三”时,全班齐声模仿,避免学生急于开口模仿,导致自身发音欠准,还影响了他人听音的效果。当学生听读录音时,引导学生“听清”,在播放录音前, 分步提出听的具体要求,能够让学生听一遍录音,便有一次收获。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有意注意较弱,维持时间较短的特点。在教学上采用生动、形象、 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避免枯燥操练,开“定向长火车”,要多用“有意点叫”, 个别提问,对活动与集体操练应频繁交替使用。同时在教学内容上设置前置性提问,“逼” 学生专心听他人说英语,不听,就无法参与。 如,教师问某生 :How old are you ? Where are you from ? Is his mother a teacher? 又如,请个学生用英语自述,然后让听的学生按此内容相互问答。还可以请学生指出发言者在哪儿讲错了,该如何纠正等等,从而引导学生用心听他人说英语。

二、培养小学生“说”英语的习惯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教材为学生说英语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所选内容都来源于学生学习及日常生活,为学生所熟悉的。教材具有科学性、趣味性、亲近性、实用性, 为广大师生所欢迎。这是培养学生大胆开口讲英语的一个有利条件。因此,教师应该抓住时机,充分运用教材,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大胆开口说英语,音量适度,仪态大方,培养学生说英语的习惯。

古人曰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以师爱赢得学生的亲近和信任,使师生感情双向交流,密切师生关系,形成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克服怕开口说英语的紧张心理,创设一个敢讲英语,争讲英语的氛围。同时,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优化教学方法,利用一切教学媒体创设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置身语境,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开口练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说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创设一定的情境,运用同桌对话,分组讨论、 辩论、复述,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体会说英语的乐趣,教师也可以采用 “小老师”制,让学生体验当老师的滋味,让他们用学过的英语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问候。作为教师要从课内到课外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机会。组织语言游戏、竞赛, 开辟英语角,举办英语兴趣小组排演英语文娱节目,强调师生间同学间用英语问候,要求学生把所学英语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对做得好的学生给予“小红花”、“小红星”奖励等等。激励学生多开口说英语,要做到人人大胆开口说英语,不是一件容易事。学生因个人的气质性格不同,参与开口讲英语的程度也不同。教师在教学中特别关注那些怕说、 缺乏自信心的学生。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 一个人学习成功的动力的次数越多,他的学习信心就越强。学习成功是建立在学习自信心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要帮助那些学生克服思想和心理障碍,要多给予鼓励和表扬, 肯定其点滴进步,进行耐心具体地辅导,设置坡度,扶着前进,不要急于一步到位,让他们在口语训练中有所得,感受到成功和欢乐,以增强其说英语的自信心。

三、培养小学生“读”英语的习惯

朗读英语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内容。 响亮地拼读单词,流利地朗读课文,有利于学生记忆单词,积累词汇,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节奏、语感等。学生朗读英语的好坏,取决于“先入为主”的朗读语调印象,即教师的示范。因此,教师必须注重泛读和领读。课前,从自身正音,尽量与标准音带取得一致。在自身(或音带)泛读, 领读时,配以手势以示升调、降调、重读等, 加深学生的理解。还可以指导学生在课文上标音调符号。在朗读语言材料时,引导学生通读,了解内容,理解含义,揣摩音调,然后再朗读。避免学生存在语速过快,发音不到位,无停顿,混读现象。随时纠正学生朗读的不良倾向,着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英语的习惯。

四、培养小学生“写”英语的习惯

小学生在学英语书写之前,已学会汉字及汉语拼音的书写,并且已经养成一定的书写习惯,但汉语与英文在书写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作为英语老师,必须利用学习正迁移,防止学习负迁移,对学生英文书写要进行严格的训练。首先,向学生强调书写时的坐姿及握笔方法,避免学生书写坐姿、握笔方法不正确,影响到身体健康及书写的质量和速度。培养学生加强自我督促意识,保持正确坐姿与握笔方法。其次,要求学生在书写英文时,纸稍向左斜放,纸的下边与桌面边缘成10度角。在书写字母时,规范学生在四线三格中字母的书写顺序。强调每个字母书写时稍向右斜,斜度要一致(约5度)。 英语老师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单词、句子、段、 篇的书写及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切实做到英文书写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的习惯。

小学生的读写习惯 第2篇

课堂,是学生自我关照、成长的摇篮。如何利用好课堂,把45分钟变为70分钟,做好课堂的前后延伸呢?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编辑、使用早读读本,利用好课前五分钟。

1.做好自己的摘记本。

为了利用好课前5分钟,要求每一个学生做好自己的摘记本,上课前几分钟进行自由复习。

2.精心组题,编成高考试题重现。

我们把近十年的多地高考试题进行全面排查,编成为高考试题重现。内容主要如下:“常见误读字解析”“辨义识形”“近义词的区别”“熟语(成语)的起源及运用”“病句的识别与修改”“标点符号与表情达意”“修辞”“简明连贯得体”“语言转换”等,然后以“每日一练”的形式印发给学生,每次设置5个小题,随时抽查。

3.学生互相出题进行检测。

二、课后跟上拓展、巩固练习

1.确定好每一单元的复习重点,印发给每一个同学。

让学生结合手头所有资料充分复习课文,在有疑问处做出标记。然后让学生自主复习,主要是字词积累、文学常识整理、精彩语句摘抄。复习完本单元所有文章后,写出自己的感言(疑惑、收获)。就疑惑质疑问难,进行个性化解读,并展开小组讨论交流。问题解决后,老师与学生一起归纳梳理解题的基本方法,这一点很重要。

2.突出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一份检测题就是对学生思维的一次检阅,平时见到的情况是:许多学生答题时不能从题干中找到思考的方向,不能对信息进行准确的提取、分析、概括;作文构思雷同、思路狭窄,缺乏联系生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流畅、严密的说出自己的观点;对课文的理解缺少自己的见解。在教学中学生出现以上的问题就是不会梳理答题的思路,因此,要在学生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跟上学法指导,应该在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上下工夫。

三、课后延伸的`另一种形式,是以教材为依托,学会整合作文材料。

1.设计好作文训练,围绕教材整合作文素材。

设计好作文训练,一个专题设计一至两个话题训练,按照作文训练设计,让学生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就其中触动自己心灵的东西写片段作文。

苏教版必修教材的写作共二十个专题,紧附在同专题的阅读与鉴赏之后,复习时,引导学生要对该专题的内涵深入透析,把握专题的思想精髓,从而指导学生把本专题阅读素材内化为写作素材。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眼光还要向外,加强课外阅读。课外阅读面广量大,如何披沙拣金呢?这就需要以教材为依托,进行同专题的课外阅读拓展,从而丰厚素材的积累。占有了这些素材,怎么运用呢? (1)化繁就简---专题整合,精心储备个性素材。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射眼光,自己来拿!”接着是“占有,挑选”。在“拿来”并“占有”了大量的专题素材之后,呈现在积累本中(或大脑中)的素材是芜杂的。这时,要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或自己的实际需要对素材去粗取精,化繁就简,从而精心储备最有价值的、最具个性化的素材。

(2)一材多用――专题链接,巧妙选用经典素材考场作文时,很多学生反应因为紧张,大脑一片空白,平时积累的再多素材也想不起来了。这就警示我们要在先前化繁为简的专题整合的基础上,对专题素材进行巧妙连接,挑选出具有多重思想内涵的典型素材,从而能做到“一材多用”。其实,这也就是要求我们能读熟一本书,或深入了解一个人,或认真思考一个问题,或具体写好一件事;这积累的“一”是“寓万于一”,而在作文时又能“化一为万”。我们胸中如果拥有了上述的这些“丘壑”,考场上自然可以“下笔如有神”。

2.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

(1)现在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么不爱读书,要么不会读书。他们认为上课认真听讲了,把老师传授的答题技巧记下了,课文背过了,就行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要读一篇美文,读一份报纸,并把自己的感悟随时记在自己的随笔本子上,每周坚持写读书笔记。阅读是提升能力的一个支撑,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以读带写”“用写促读”,阅读弥补了学生生活阅历的不足,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他们在写作时能充分运用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词句,作文内容更加充实,作文水平显著提高。

(2)拓宽阅读的范围。给学生提供阅读的篇目,选择不同国别、时代、作者,不同题材、体裁、风格流派的作品阅读,甚至还可以采取“互补式”阅读,专读自己不感兴趣的,或平时涉猎很少的作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与练习,学生高兴地发出了“有材料的感觉真好”的感叹。

课堂要优质高效,就要教会学生会学习,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这样我们就不会再为学生不学语文而犯愁了。

小学生的读写习惯 第3篇

关键词:学习习惯;有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222-01

英语学习必须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英语学习的过程也是习惯养成的过程。要想学好英语,必须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主要是指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

一、听的培养

学习英语是从“听”起步的。“听”是“说 ”的前提,没有“听”,就无从模仿“说”。只有听得清,听得懂,才能说得准,说得好。用心地多听他人说 英语,有助于培养对英语的敏捷反应。因此,培养学生认真听教师或者录音的示范发音,用心听他人说英语是至关重要的。

在英语起始教学阶段,不能忽视学生“听”的习惯的养成,教师每节课都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充足的“听”的语言量中学习英语,在教学过程可分步提出听的具体要求,使听一遍,便有一次收获。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

二、说的培养

大胆开口说英语、音量适度、仪表大方。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动,大胆开口说英语,是英语学习所必需的。教师得抓住时机,充分运用教材,从起始年级,培养学生良好的说的习惯。首先,教师应十分注意发挥"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英语作为人类交际工具之一,本身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因此,就要求老师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说的机会。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努力营造比较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会表达思想,学会选择学过的、合适的语言;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师与生、生与师、生与生的语言交流中,不断巩固、不断更正、灵活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

同时,教师要从课内到课外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机会。如:组织语言游戏、竞赛,开辟英语角, 举办英语兴趣小组,排演英语文娱节目,强调师生间同学间用英语问候,要求学生把所学英语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以此造成说英语的氛围,激励学生多开口说英语。

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那些存在怕说、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教师要帮助这些学生克服思想和心理障碍,要多给予鼓励和表扬,肯定其点滴甚至是微不足道的进步,进行个别耐心具体的辅导 ,设个坡度,扶着前进,不要急于一步到位,让他们在口语训练中有所得,感受到成功和欢乐,以增强其说英语的自信心,激起其说英语的内心欲望。

学生在讲英语时,教师最好别去打断,应允许学生暂时存在某些语言错误,待讲完后,教师再指出并纠正 。另外,教师要提请学生注意,说话时不要低着头,或眼望天花板,或视窗外,要面对听者,举止要自然,不拘束,从小养成良好的说的习惯。

三、读的培养

小学阶段学生由于所学英语词汇量少,阅读能力一般较差。但应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从开始学英语就培养阅读的习惯、多找一些与自己所学英语水平相匹配的英语读物来阅读,以巩固和发展所学英语知识。具体说就是:“从学的方面说,要经常阅读已学过的课文、对话和教师自编的小短文、小话剧、现有的简易英语读物等;从教的方面说,要多多阅读有关本专业和教学方面的书籍,增强自身素质,提高自编短文的水平,多看学生的习作。”

“读”对小学生来说,主要是指“朗读”。朗读英语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内容之一。“说”英语与“读”英语有相通之处,关系密切,两者相辅相成。学生朗读英语好与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示范。这是给学生“先入为主”的朗读音调印象。因此 ,教师必须十分注重范读和领读。授课前,教师最好先自身整音,尽量与标准音带取得一致。在自身(或音带)范读、领读时,教师可配以手势以示升调、降调、重读等,加深学生的理解。一般来说,新课之时,不宜请学生领读课文,以免一个错,错一片,给纠正增添麻烦。在朗读语言材料时,须要求学生切勿操之过急,拿来便朗读,要先通阅,了解内容,理解含义,揣摩音调,然后再朗读。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症下药,变换教法,随时纠正学生朗读的不良倾向,刻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的习惯。

四、写的培养

“写”对小学生来说,主要是指“书写”。 在书写教学一开始,学写字母时,教师就必须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按照规范笔顺书写,在四线三格中位置正确。值得一提的是,要强调每个字母都要稍向右斜,斜度要一致(约5°)。中国学生由于写汉字的习惯,竖直横平,有棱有角,四方端正。因此,在书写英文时,常出现直、方、角现象。对此教师要运用“比较法”教学,及时指正。随着学习的进展,教师要继续坚持不懈地抓好单词、句子、段、篇的书写及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切实做到英文书写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的习惯。要多做连词成句、修改病句、翻译、看图写话、小日记、小短文等练习。

小学生的读写习惯 第4篇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 城北中心小学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激发教师、学生的积极心理潜能, 深入探索读写好习惯培养的方法与实施途径, 促进师生在愉悦的心境下养成读写好习惯。

一、科学分析, 明确现状

( 一) 读写习惯现状调查

2012 年, 学校对小学中高年级100 名学生进行了访谈, 结果如下: ①学生的阅读面比较窄; ②缺乏阅读兴趣, 老师或家长布置了读书作业就读, 反之就不读; ③读书的随意性比较强; ④不喜欢写作。有52% 的学生感觉写日记、写作文难度大, 从内心深处不愿多读、多写。

( 二) 读写现状的成因

1. 以一元化的讲解代替了多元化的思考。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 课堂教学中学生读书时间少、思考时间少、读书方法匮乏。

2. 课内读写和课外读写的有效结合不够。在调查中, 学生以课本知识的学习为主, 课外读写的计划性、指导性、评价度不够。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 写作素材匮乏, 导致言之无物。

( 三) 研究思路和假设

鉴于以上现状和新课程的要求, 学校决定开展“积极心理理念下的学生读写习惯的研究”, 引导教师采用激励和体验成功的方法, 调动学生读写的积极性, 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在正向的引导中, 学生体验到读写的乐趣与意义, 从而自愿地进行读写活动, 最终形成习惯。本课题总体研究思路为: 课内得法、课外体验、课内课外一体化。

二、学校主导, 培育特色

根据研究思路和假设, 学校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做到层层落实, 交流研讨, 不断改进。围绕着中心总课题, 各完小确定小课题研究。六街小学确定了研究《挖掘教材资源, 培养学生良好读写习惯的研究》、西关小学研究《上好导读课,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三街小学研究《清新阅读, 畅游经典》、东关小学研究《走进国学, 浸润童年》。在每一个小课题之下, 又明确了核心年级组以及实验教师, 确保了课题的有效实施。

( 一) 学习交流, 更新理念

为了解决部分教师教学方法陈旧的问题, 学校引进了积极心理的理念, 围绕着“积极心理理念和好习惯是怎样养成的”两个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地培训。学校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研讨交流、自学反思等多样化的培训方式。

通过一系列培训, 教师从理念上发生了改变, 探索出积极语言如何促进学生读写习惯的模式, 即: 教师的积极语言→学生产生读写的积极情绪→搭建积极认知、行动的平台→积极读写交流→主动进行读写。

积极语言促进习惯养成模式建构五步法:

第一步: 充满信任———相信孩子们都有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第二步: 付诸行动———用积极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写作的技巧。

第三步: 经历过程———在读写过程中, 持续积极的行为和情绪体验。

第四步: 内化提升———帮助学生由外在要求的读写逐渐转化为主动的读写。

第五步: 收获习惯———师生、家长分享读写的真正乐趣, 形成读写习惯。

( 二) 研读教材, 传授得法

1. 研读文本, 形成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以文本为依托, 抓住文章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和表达的特点深入研读, 通过文本细读, 初步形成了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基本策略。

( 1) 阅读教学策略

①“自读反馈式”教学策略: 初读课文, 感知大意———教师引导, 确定字音———自主读书, 完成训练———集体反馈, 品读重点。

②“整合贯通式”教学策略: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围绕主旨, 展开研读———拓展阅读, 深化理解。

③“精略比较式”教学策略: 回顾精读课文表达特点———自读略读课文, 发现表达不同———拓展阅读, 积累语言。

教师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使学生逐步掌握了阅读的方法, 提高了阅读能力。

(2) 作文教学策略

指导课:

回顾单元内容, 揭示文题———拓宽思路, 自主选材———文题指导, 画龙点睛———出示要求, 尝试习作。

评改课:

当好“读者”, 找准难点———佳作欣赏, 评中导法———典型引路, 示范修改———互评互改, 取长补短———品读激励, 激发兴趣———自评自改, 提高能力。

2. 悟情得法, 读写结合。

在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读书之法、写作之法。

我们提出了“初读文章明大意———相关段落重点读———整体读文悟主题”的三步读书法。总结出了字字连词、勾连想象、换词猜想等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深刻含义句子的“三结合”法 ( 即: 结合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生活实际) 和提取主干归纳内容法。

在理解内容的同时, 更加关注文本的表达特点和写作的方法, 并通过摘录式、记叙式、仿写式、续写式、补白式、感想式等方式进行随文练笔, 不离文境、不离情境地进行读写结合。

与此同时, 我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积极心理趋向, 通过评价激励、各种平台的展示、激励等手段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理, 为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奠定基础。

( 三) 范式引领, 扩展阅读

为了解决学生阅读面比较窄的现象, 学校开设了导读课、交流课和国学欣赏课。导读课的基本模式是: 引入故事———精彩再现———制造悬念———激发阅读; 国学欣赏课的基本模式是: 低年级以故事带讲, 熟读成诵; 中高年级自读自悟, 升华内涵, 导读成诵; 好书交流课的基本模式是: 小组交流———精彩分享———感悟收获———推选新星。通过以上阅读课的开设, 孩子们的阅读面逐渐得到拓展, 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 四) 主体体验, 激趣乐写

积极心理学强调的是体验, 并在体验中获得真实的心理感受。为此, 学校采取了双主体的策略, 即: 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教师主体是指教师需要拥有阳光心态, 对孩子们充满期望, 充分信任并积极引导孩子们爱上学习、爱上读写, 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学生主体是指孩子们除了在课堂上掌握读写的方法以外, 更要在生活中去历练, 在家庭中、在社区中寻找岗位, 并主动担当起责任, 在学会负责的过程中内化情感, 获得丰富的生活素材和情感体验, 从而为写作提供真实材料并抒发真情实感。

1.“阳光星期一”体验活动, 让教师们感受到积极心理的力量。

从2012 年10 月开始, 学校开展了“阳光星期一”活动。截止2014 年1 月, 学校全体教师均参与了“阳光星期一”百字文的撰写活动, 总字数达到50 万字以上。通过征文的撰写, 老师们渐渐地感受到了积极心理的力量, 老师们用积极语言、积极行动进行引领, 和孩子们共享幸福的学习生活。

2. 大课堂让孩子们感悟到真实的生活和情感。

为了解决学生作文素材的问题, 学校重视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和体验, 获得真实的素材和情感。例如, 学校每学年组织两次大课堂活动, 具体做法是: 确定活动地点和主题———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形成初步认识———积极参与活动, 充分体验———有感而发, 表达观点。

六街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们每年都会有“我们的四季”体验活动。活动是由家长委员会的成员和班委会共同策划, 孩子们的任务是寻找体验项目和确定体验岗位, 家长们的主要任务是联系车辆和参观事宜, 教师的任务是审核活动方案的严密性, 确保活动安全以及活动后续教育。在这样的组织机制下, 孩子们“走进四季”。春天, 孩子们走进农业科技示范园, 去感受种子的培养变异过程; 夏天, 孩子们去北戴河, 感受大海的浩瀚; 秋天, 孩子们走进果园采摘, 了解农民伯伯一年四季对果树进行管理的经验; 冬天, 孩子们走进龙庆峡, 感受大自然的巧夺天工。在一系列的活动中,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他们参与组织, 主动体验, 加深了对生活的理解。

( 五) 评价激励, 主动提升

1. 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并及时鼓励。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要遵循鼓励性原则。即使是再差的作文, 也会有用得较好的词, 写得较好的句或段。因此, 都应予以恰当的表扬和鼓励, 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 充分发挥“阅读积分卡”的激励作用。

学校制作了“阅读积分卡”, 只要孩子们按时上交阅读表, 并积极参加交流课, 就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积分。每个月在班级中公布阅读积分的情况, 优胜者可以获得学校的表扬和精美的图书。小小积分卡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而且让学生能够坚持读写, 成为学生习惯培养中从被动读写到主动读写的桥梁。

3. 择优投稿, 提升质量。

中高年级教师在较好的习作中进一步甄选出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 向报刊投稿。为了能让自己的作品发表在报刊上, 学生们字斟句酌, 精益求精。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 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提升, 进而逐渐转化为读写的习惯。

( 六) 家校协同, 共育成长

1. 用好校本教材, 引领家长成长。

好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孕育。学校充分利用好《学会负责》《学做成功父母》《责任感成就好习惯》等校本教材, 影响家长的思想和行为。倡导家长在家庭中为学生提供服务岗位, 让他们在学会对家庭负责、对自己负责的过程中感悟生活, 积累最真实的写作素材。

2. 发挥读书俱乐部作用, 营造书香氛围。

读书俱乐部采取自由组合的形式, 一般情况下是兴趣相投的同学之间的组合, 他们在双休日或假期组合在一起读书、交流读书心得。城北中心三街小学五六年级就有一些这样的俱乐部。他们的建构模式为:

* 目标: 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倡导多读书、读好书, 让更多的学生及家长有机会参与到健康快乐的读书活动中来, 以实践“让更多的人喜欢读书”的理念。

*形式:自愿参加, 自觉读书, 亲子共育。

*人数:3~5人。

* 地点: 学生家中。

* 内容: 享受读书时光、交流读书心得、书中人物点评。

* 负责人及职责: 家长负责学生安全, 引导学生读好书, 在交流时适时引导。

读书俱乐部的开展, 使孩子和家长的闲暇生活充满了书香、充满了乐趣。

3. 用好家校阅读表, 促进共同提高。

为了吸引学生和家长共同读书、共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校根据课标要求, 制定了低、中、高三个阶段的家校读书表。读书表发放的周期为每周一张, 内容包括: 我喜欢的人物、我喜欢的句子、我和父母交流的内容三个主要部分。

除了阅读表以外, 在学期初, 学校会发放此年级段读写要达到的标准, 让学生在阅读时能够时刻提醒自己的阅读行为, 直至形成习惯。

例如, 根据中年级课程标准的要求, 我们把中年级学生读写的标准细化为:

三、氛围浓郁, 整体发展

运用积极心理理念培养学生读写习惯的研究的深入实施, 促进了“好习惯、好人生”品牌建设。

1. 师生关系和谐。

通过实践探索, 教师们的育人理念不断提高, 充分尊重学生需求, 从积极的视角理解学生、对待学生。孩子们在老师的鼓励下更加自信、自强, 主动学习, 快乐成长。

2. 师生素质提高。

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 学生们能够掌握读写的方法, 增强了读写的兴趣, 积极参加读书论坛、读写竞赛。在去年的“读书大讲堂”展示活动中, 中高年级的参与率达到82% 。在2012 ~ 2013 学年, 学生读写获奖有明显的提升, 仅一年时间, 学生有89 人次在区县、市级、国家级读写大赛中获一、二等奖。教师们也积极参与各个级别的论文撰写, 一年时间, 有262 人次在区县、市级、国家级科研论文评审中获一、二、三等奖。

3. 校际交流广泛。

市区教委领导对我校丰富多彩的好习惯教育给予充分认可。2012 年4 月, 北京市“好习惯好人生”现场会在城北召开, 同年9 月, 昌平区“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现场会召开。2013 年11 月, 北京市民族教育课堂教学大赛在城北成功举办。此外, 来自内蒙古、广西南宁、青海宁夏的校长、教师们也纷纷来学校参观学习, 共同探讨好习惯养成的方法和途径。

4. 学校内涵发展。

近两年来, 学校在教科研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昌平区第二届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构建养成教育体系, 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基》获得一等奖。在昌平区十一五规划课题成果奖评审中《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的研究 》、《校本研究制度的研究》、《版画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施》三项课题获得区一等奖。2013 年, 城北中心小学获得市、区级集体奖励77 项, 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 第5篇

一.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古人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今人徐特立又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实践证明运用多种感官读书实在是提高阅读能力的良好习惯,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要求学生读书要“四到”即“心到、手到、眼到、口到”。所谓“手到即读书过程中要勤动手。读书要圈、点、批、注,现代阅读能力的考查也使手到成为重要的阅读习惯。近两年出现的新成语“可圈可点”是以表明“手到”。这一读书习惯的重要性。圈点是读书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学生扫清了文字障碍。整合了文本信息,找到了重点难点。只有经过这一过程方可将阅读带入新的更高的境界。

古人经验,今人实践都告诉我们读书之中的“心到”是最重要的。朱熹说:心不到则眼不仔细。心眼不一,则不能记,或不能记久也。而实际生活中我们的许多学生只是仅仅用口去读,口中念念有词,心中却不知所云,这种“心不到:”的读书习惯是最要不得的。“心到”是贯穿阅读始终的。它首先要求学生“心”进得去。即用心投入到作品的阅读中。充分称赏作品的文学性。感受作品的曲折变化,文学的美常常是在细微处令人拍案叫绝的。不进入到作品中是体会不到的,这就要求学生将作者的喜怒哀乐和自己的喜怒哀乐联系在一起,能够和作者心有戚戚焉是读书中情感交流的最高境界。其次,还要求学生不仅要“进得去”还要“出得来”所谓“出得来”是要求学生能站在文学称赏的高度去称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够“进得去”又出得来。那么高中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就基本完成了。

二、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为了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老师要制定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不止要满足于次数,更要着眼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要循序渐进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训练。

首先,勤动笔的习惯,为了培养写作兴趣,使写作成为一种习惯,要找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内容让学生去写,让生活进入写作,使写作成为习惯。如北京奥运期间要求学生看奥运并以奥运为话题抒写内心的自豪感。劣质奶粉事件中要求学生从道德责任的角度去认识问题……这些国内的大事、热点、焦点激发的学生内在的情感,使写作不再困难,久之也使学生养成了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勤于动笔的习惯。

其次,培养反复写作的习惯。打破常规的作文教学模式,不再是学生写,老师评,评完就了事。而是针对一个训练内容,学生反复写。老师反复评,直到班内每一个学生都过关为止。在评的过程中针对性要强,好的句子,好的段落,一定要印发到学生手中,典型的毛病也印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知道存在的问题及努力的方向。

再者,让学生养成先模仿的习惯。学习实质上就是一个由模仿到创新的过程。对于写作而言,理论的讲解并不能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技巧,只有让学生先去模仿,不要求学生模仿名篇,只要模仿同龄人的优秀文章。如同班同学的好文章,高考满分作文中结构鲜明的文章,通过模仿,他们很容易掌握一些结构技巧。如对照式、纵深式、情景式……

这样通过勤动手积累了一定的素材,通过反复练习,练就了语言基本功,再通过模仿练习,使学生掌握了写作基本结构,通过这些目的明确,针对性强的训练,渐渐使学生养成了作文条理清晰的习惯。

小学生的读写习惯 第6篇

习惯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新课程教学中习惯的形成尤为重要.习惯是把信念变为习性, 把思想化为行动的过程.它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良好学习习惯不但能使学生在学习上取得较好的成绩, 而且能使其终身受益.这是因为习惯的功能具有省力性和不自觉性, 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趋向定型化、稳固化, 不用别人的帮助提醒, 也不用再进行意志努力, 学习过程中良好习惯都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从而能使教师减轻教学负担, 使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并长期受益.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听说读写”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

根据现有的经验, 数学教师在教学时最头疼的是学生计算正确率不高, 作业质量不高, 学生上课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效率不高等情况.但据调查资料分析, 这些现象都是学生一些坏习惯在作祟.而有的教师只是一味地责怪学生, 没能予以重视培养, 有的教师虽有点意识, 但缺乏长期培养的信心与正确的指导方法, 往往事倍功半.因此, 让小学生从低年级起, 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使每名学生都在各自条件下得到最好的发展.这是我们数学教师应该重视的.

一、听的习惯

听, 是指倾听, 听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技巧, 可以通过学习得来.课堂上, 听不仅指听老师上课, 也包括听学生发言.听老师上课主要是听老师上课的思路, 听老师的每一句话, 要抓住重点, 听好关键性的步骤、概括性的叙述, 特别是自己学习中发现或产生的疑难问题;听学生发言, 是听他是怎样思考的, 他是怎样提问题的, 他的发言是否存在问题等, 以此为我所用.在听老师、同学、他人说话时要集中精力, 要有耐心, 不要开小差, 眼睛要看着说话者身子的上半部分, 不要左右恍惚, 在说话者的信息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或与学习内容十分重要的部分, 不明白的要举手或者通过恰当的方式使讲者阐述清楚, 切忌装腔作势.

另外现今课堂上学生动得比较多, 这就活跃了课堂气氛, 丰富了课堂生活, 但是学生毕竟是孩子, 从动到入静集中注意听恐怕还有很大问题.平时我们可以通过比赛、表扬入静最快的学生, 对入静比较慢的学生提出建议, 让入静快的学生说说自己如何做的.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动作要快、齐、静, 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入静.

二、说的习惯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在新课标下, 数学课也越来越强调说的重要性:上课时, 学生能积极举手发言, 发表自己见解, 有话敢说, 有问题敢提, 有想法敢补充.在数学教学中, 独立思考表现为:无论上课或做作业时遇到问题, 学生都能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 而不依赖于别人求出的答案.

在低年级, 更是学生学习数学语言、学习提数学问题、学习用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想法的关键时期.在此之前, 学生的数学语言可谓是一片空白, 第一次说的习惯影响着以后的习惯养成, 因此, 我们教师有必要着重培养孩子说的习惯.如:从“谁比谁多几个”、“谁比谁少几个”、“谁和谁一共有几个”这样最简单的数学问题开始, 在第一次学习提数学问题时, 就要引导学生问完整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让学生说的机会和情境, 使学生要说、会说.例如:小组讨论、同桌交流、学生小结、叙述操作活动过程等多种形式的训练, 使每一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 学生把思维说出来, 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 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三、读的习惯

读的习惯, 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学会读题的习惯, 同时也包括读懂题意的习惯.课本是无声的老师, 随身的先生, 要充分发挥它“老师”的效益.语文课一直较重视读, 而数学书则受冷落, 往往是把数学书当做一本习题集, 其实读书的习惯也要从读数学书培养起.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太少, 不会看书, 教师要指导学生看书, 比如翻书页, 指页码, 看插图, 看算题, 都要一一到位, 十分具体, 对于个别差生还要帮着翻书、指点看的位置, 不然学生就像是入迷宫, 不知所措.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多, 教师可慢慢脱手, 到中高年级, 可让学生自己读教材, 钻算理, 求思路, 在课本上做记号, 加批注等.读书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耐心和责任心, 同时需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 在教学中求新求活, 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读书习惯小学生因审题不严而导致错误, 特别是低年级十分常见.究其原因, 一方面与儿童识字量少、理解水平低, 思维缺乏深刻性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与学生做题急于求成, 不愿审题有更直接的关系.平时教师感受很深的是, 低年级学生如果在教师帮助读题的情形下进行解答, 正确率比较高.而一旦教师放手不读, 则错误就会频频发生.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没有审题的结果.所谓读中悟理, 数学内容的抽象性, 数学语言的简洁美, 决定了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 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由此可见, 培养学生审题习惯与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同样重要.教师要从低年级起, 通过实例, 引导学生认识审题的重要性, 增强审题意识.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审题方法, 建立解题的基本程序, 如审题———列式———计算———验算———作答等, 把审题摆在解题过程的第一位.

四、写的习惯

在数学中, 写的习惯主要包括写的态度习惯, 写的格式习惯两方面.写的态度习惯,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只要拿起笔就用严谨、认真、细心的态度去书写、去做题的好习惯.对于那些字迹糊涂、不清楚的学生要在他们第一次出现此种现象时就采取措施, 让他们改正.至于书写格式也很重要, 小学生数学作业书写格式与其他学科不一样, 不同类型的题目和练习有不同的书写格式.如解应用题与一般的四则计算的书写格式有区别;解方程与脱式计算书写格式不同.学生如果不懂得这些格式的基本要求, 任意书写, 一个班的作业格式将五花八门, 十分难看.因此, 在第一次布置数学作业时教师就应要求学生用统一格式进行书写, 很多习惯的养成始于学生的第一次, 第一次学好了, 对养成好习惯有很大帮助.教师要用统一的书写要求规范全体学生的作业, 诸如字的大小、空行、题目的排列、错题更正的形式、卷面的整洁度等, 要求全班学生一致, 不合要求的要重做.长期坚持下去, 学生就会重视书写, 养成书写规范化的习惯.写中记忆, 书读千遍不如手抄一遍.让学生动笔写一写是强化记忆、消化所学内容的一种有利途径.既能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语言和数学思维逻辑, 又能对学生进行阅读和语言的训练.

总之, 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其学习成绩的提高是极其重要的, 从长远的角度看, 学生的这种习惯的养成, 将使他们受益终生.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必须从为学生负责和培养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高度出发, 思考和研究这个问题, 积极学习相关理论, 有针对性地用以指导日常工作, 同时能从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认真总结, 很好地做到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

摘要:习惯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新课程教学中习惯的形成尤为重要.习惯是把信念变为习性, 把思想化为行动的过程.它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良好学习习惯不但能使学生在学习上取得较好的成绩, 而且能使其终身受益.这是因为习惯的功能具有省力性和不自觉性, 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趋向定型化、稳固化, 不用别人的帮助提醒, 也不用再进行意志努力, 学习过程中良好习惯都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从而能使教师减轻教学负担, 使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并长期受益.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听说读写”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

读写与听说共抓习惯与素养齐增 第7篇

一、培养读的习惯

1.培养泛读的习惯。

泛读,就是广泛地阅读,有人戏称为“随手翻翻”。随手翻翻,所翻的书宜杂。这样有助于开阔视野。说实在,有时在不经意中,你喜欢上某一本书,喜欢上某一类刊物,因此,产生了兴趣,产生了追求。这种方法适用于阅读报刊、短篇小说和内容比较简单的文章以及需要泛读的书籍。因此,我们培养学生读书习惯,就应该从营造氛围做起,引导学生更积极地去阅读,让他们随处都能够见到书。泛读不仅可以扩大知识面,还能让学生了解最新信息,从而多发现对自己有用的资料,以便需要时进行查找。

2.培养精读的习惯。

精读,是指认认真真地读一篇文章、一本书。应该说,每一篇文章、第一本书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精读,就要多读几遍,烂熟于心。读一遍,虽能读出大概,但还会有不少遗漏之处,如果多读几遍,就能咀嚼出更多的东西。对一篇文章、一本书的精华部分,一定要细读,反复读。文章的开头、结尾及中间,都有关键句,也要字斟句酌,细细品读,不但要读出字面意思,还要读出其中的深刻含义。不仅要读懂本段的意思,还要联系全文,进而由此及彼,展开联想、比照,深入领会,整体感悟。

3.培养背书的习惯。

小学时期是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如果能在此期间背诵古文、现代文当中的一些优秀篇章,将是终生受益的一件事,也必然为自己的多彩人生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

背古文、背诗词可以不求甚解,但字音要读准,要能读出其中的韵味。

背现代文,要善于抓重点语句,对那些“一点就灵”的东西要细细品味。

背书要有要求,比如每日两首诗词。背诵要与默写相结合,做到既能背诵又能默写。背诵要充分利用假日,这样日积月累,一定能出口成章。

二、培养写的习惯

1.培养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写作业,既是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的理解与消化,又是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必须认真对待。(1)先复习再做作业。做作业时应先复习,梳理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然后做作业。(2)独立完成作业。作业要独立完成,不能一有问题就与同学“讨论”,甚至抄袭别人的作业。当然,经过自己思考还没有弄懂 的题目 ,可以向同 学或教师 请教。(3)规范完成作业。完成作业应规范,书写清楚,并认真改正作业中的错误。“规范”,即按作业要求先抄题目,再答题。“书写清楚”,指养成认真写字的习惯。“认真改正作业的错误”,因为错误是常见的,所以要认真订正。人常犯“相同的错误”,因此,要下工夫纠错。许多同学编有“纠错集”,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2.培养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生活中,读到好的文章中精彩的描写、隽永的名言,我们都应该随时记下来。生活中听到的生动的口语也应该随时记录下来。为了促进学生大量阅读,勤做读书笔记,我组织学生每隔两周进行一次课外阅读知识竞赛。赛题由学生从平时的课外读书笔记中选,内容主要有诗词、成语、格言、名人名言等。参赛的学生兴致勃勃,觉得过瘾,有挑战力,非常有意思。没参赛的同学纷纷向教师索取赛题,也要尝试练习。这样的开放性竞赛,使学生感受到了做读书笔记的成功和愉悦。

三、培养听的习惯

1.培养善于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首先,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与人交谈时,不要随意打断他人,不能心不在焉,顾左右而言他。在听别人发言时,应多思考,特别思考这一话题自己如何表述,发言者给了我哪些启发。例如,升国旗仪式时,认真聆听台上同学的发言,思考发言者有哪些特点,是如何组织语言表述的。

其次,要捕捉关键词语,抓住谈话要点。与别人交谈时,要捕捉关键词语,如听到有歧义的词语时,要联系前后表达,弄懂确切的意思。如有必要,可与之沟通,明确对方的意思。

2.培养乐于听音乐广播的习惯。

现在的学生喜欢听音乐。特别是好的歌词,或大气磅礴,或隽永灵动。从音乐中,从歌词中汲取营养是可取的。广播是我们通向社会、通向世界的重要桥梁。由于学生听广播的时间难以保证,应充分利用饭后、睡前的点滴时间,听听当天新闻,听听配乐朗诵。这既是休息,又是学习。而且广播中播出的文章,大都是经过编导人员精心修改的“好文章”,再加上播音员纯正的普通话表达,因此多听广播可以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和听说能力。

四、培养说的习惯

1.培养学生上课积极发言的习惯。

上课不能当“看客”,而应成为“说客”,同学们应积极发言。发言时可先拟提纲,也可先打腹稿。陈述自己意见时要大方、得体。如果同学对自己的发言有异议,一定要注意尊重他人,与之友好地交流。

引导学生上课积极发言,将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能够有效地实现知识内化。这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个要素。积极发言使学生上课认真,使学生处于一种活跃的思维状态。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不但是新课程倡导的,也是对学生负责任的一种做法。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敢于发言的习惯。这样学生思维被调动。课堂氛围活跃,课堂效果也会提高。

2.培养学生课外主动交流的习惯。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直接,“面对面地交谈”是社会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座谈会、面试都是这一形式的体现。“能说会道”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要想会说,须养成主动与别人交流的习惯。主动交流时,要会引出话题,善于抓住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交流。同时要注意向对方学习,要学会运用身体的姿势、眼神、手势等“第二语言”。要知道,培养学生主动交流,是实施和推进新课改精神的内在体现。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重要的就是要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主动交流、自觉交流、愿意交流,并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

上一篇:十二星座单身的原因下一篇:西部师专美术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