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改革

2024-06-12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改革(精选12篇)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改革 第1篇

为了适应这一目标, 应用写作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下面就对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改革谈几点想法。

一、应用写作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模式有待创新

传统的应用写作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每个学生进入社会后都要用到的应用文种, 教学方法主要是老师讲授为主, 教学过程基本是按知识讲解——例文分析——格式套用——布置练习的模式进行的。理论讲得多, 实践训练少, 没有与就业岗位需求紧密结合, 致使学生学了应用写作之后, 到了工作岗位依然不会写东西。

2. 课程与专业脱离, 很难学以致用

一方面, 教材编写为求普遍适用, 很难做到适合单一专业特点;而且, 由于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案例陈旧、死板, 很难贴近当地生活实际, 导致所学非所用, 所用非所学。另一方面, 受学时限制, 教师按部就班教授内容, 只能每种文体都了解大概, 所学知识不够解决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学生只学了皮毛, 又没有现实实例可以效仿, 没有实际问题需要解决, 因此, 没有办法将所学理论及时用于实践。而到了工作单位, 遇到了实际的应用写作问题, 原来学的知识就不多, 又忘掉大部分, 记忆中仅存的那一点点知识, 根本无法应付现实的需要, 一切还要从头学起。

二、教师认清课程地位, 学生提高重视程度

1. 认清应用写作课程的工具性和辅助性地位

应用写作课程是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 教学内容根据学生所学专业选取,

如市场营销专业, 可重点教授营销策划书、市场调查报告等的写作;文秘专业, 可选取会议记录、计划、总结等文种进行学习;广告专业, 就要熟悉广告文案的种类、手段以及写作技巧。也就是说, 各专业学生走入社会、走上岗位后必须掌握哪些应用文的写法, 我们就节选过来, 分类教学。

2. 创设工作情景, 提高学生重视程度

通过模拟工作情境, 给学生分配工作任务, 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应用写作能力在未来工作中是不可或缺的, 甚至是通向成功的很重要的一条捷径。我们身边的确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他们文笔好, 材料写得好, 领导离不开, 慢慢就会得到重用。而且, 写材料可以得到更多机会, 比如全面了解公司情况, 跟随参加各级别会议等等, 因此, 发展提升的机会也就更多。

三、按照实际需要, 安排教学顺序

传统教学论认为, 文化基础课程是为专业课程打知识基础的, 应该在课程内容和结构序列等方面遵循其学科体系, 体现鲜明的学科特点。为了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 我们应该按照学生实际使用应用文的顺序, 安排教学顺序。比如, 我们可以按照学生进入社会后使用文种的先后顺序安排教学, 也可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安排教学。如入学之初, 可以先学习一些个人文书的写作, 比如制定学习计划;了解专业以后, 可以学习与专业相关的文种的写作, 如前面提到的营销策划书、广告文书等;临近毕业, 就要学习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写法, 还要学会设计自己的简历, 学会推销自己。这样, 在学生确实需要的时候去学习, 必然会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学习效果也会立竿见影。

四、突破传统模式, 革新教学方法

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应发挥“导演者”的作用, 采取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 项目教学法

将全部课程内容分为若干教学模块, 每个模块设计成一个项目, 其中包含几个相关的文种, 每个文种为一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教学过程为:任务告知——任务布置——任务分解——成果展示——成果改进——单元结论。授课过程中,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组, 组内成员协作完成教学任务, 着力培养学生与专业岗位相关的应用写作能力, 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岗位专用能力。

2. 案例教学法

教学之初向学生出示事例、范文, 给学生所需材料, 或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所需材料, 在自主学习范文写法的基础上, 利用材料, 完成写作。这种方法, 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点拨和评价, 从而使学生在不断学习——实践——总结中得到提高。

3. 角色扮演法

教学中, 结合就业趋势、职场对人才的需求, 进行角色扮演、职场模拟实训。这是提高应用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角色模拟训练打破了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传统模式, 由学生设计台词, 结合道具在课堂上模拟表演。通过进行仿真实训写出相应的文种, 不仅迅速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 而且增强学生感知社会的能力, 锻炼学生临场发挥和应变的能力。

4. 任务驱动法

教学中通过真实的应用写作任务, 设计教、学、做、用一体化的情境, 以此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互相学习。一般情况下, 项目本身是设计、生产、销售一件产品或提供一项服务, 以企业员工身份进入学习过程的学生, 需要通过搜集材料、调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 在规定时间内最终完成这一任务。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工作任务要符合专业特点, 基本是学生未来岗位工作情境的再现;工作任务分配要合理, 要让每个同学都能调动各方面的学习能力, 通过努力圆满完成;力求每个同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提高, 同时增强团队合作的意识。

五、抓住有利时机, 进行扩展训练

1. 结合校园活动加强日常文种的写作训练

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 让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实践写作, 对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大有帮助。例如:演讲比赛活动, 这就将涉及到“征文启事”、“通知”、“活动计划”、“演讲稿”和开展活动的“总结”等一系列的应用文;再如, 安排学生带着课题进行社会调查, 写一份调查报告。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文体的写作, 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会得到强化。

2. 结合专业实训、实习加强岗位所需文种的写作训练

学生在校期间要进行专业实训、实习等活动, 这些活动中会涉及一些就业岗位涉及的某些文种的写作, 如实验报告、工作计划、实习总结、技术文档等。与专业结合进行的写作训练, 可帮助学生提前掌握将来就业岗位需要的应用文种。这种在工作情景中的写作训练真正将写作与专业应用结合起来, 能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当然, “教无定法”, 最重要的是因材施教, 因人施教, 因专业施教, 因具体情况施教。只要有利于学生成长, 有利于社会需要, 各种方法我们都可以尝试。我们认为, 这才是教学改革的本质所在。

六、结合岗位标准, 改革考核标准

以往应用写作课程学生期末成绩一般由平时作业成加期末考试成绩, 这种方式只考核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所学文种的写作情况, 并没有实现课程考核与岗位要求的结合。结合项目教学法和工学结合的思想, 我们可以对写作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具体考核方案如下:

1. 课堂表现综合考核占学期总成绩的20% (主要是出勤情况、课堂活动的表现情况) 。

2. 阶段性项目成果考核占学期总成绩的50% (3次阶段性项目成果) 。

3. 学生互评占学期总成绩的10%。

4. 企业专家、专任教师评分占学期总成绩的20%。

是否能得心应手地撰写应用文, 已成为单位衡量员工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应用写作能力已成为学生成功走进职业生涯的必备能力之一。因此, 对不适应新形势的应用写作课程必须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考核机制等方面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颜春.对高职应用写作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今日财富.2009.12

[2]陈智慧.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的改革.中国高教研究.2010.10

浅谈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说课 第2篇

张惠英1[1]

(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410015)

摘要: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说课的要点是:围绕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说课程目标,围绕职业岗位能力说教材,围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围绕学生主体说学法,围绕业务流程说教学程序设计,围绕多元考核评价模式说考核评价。

关键词: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说课

高职应用文课程说课是在教师备课的基础上,将应用文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和安排过程展示于同行和专家面前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说课教师以高职教育理论为指导,将自己对课程标准、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课程程序的设计和安排、教法与学法的选择和考核评价等,向同行和专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阐述。说课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新评估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说课活动,可以考察教师对高职教育课程功能的认识,对课程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作用的认识,对高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认识。同时,还可以考察教师是否具备一定的应用写作能力,是否掌握现代教育基本技能,是否能运用各种教学资源等。因此,高职课程说课,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意义重大。

一、围绕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说课程目标

《应用文写作》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知识,了解其特点、作用及写作要求,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各种应用文体的规范写作,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为学生专业学习、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1[1] 作者简介:张惠英(1979—),女,汉族,湖南洞口人,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文教学研究与高等职业教育管理。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内容可分为基础、专业、拓展三大模块。学生经过前修课程《大学语文》的学习,对某一些应用文体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再进行该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应用文写作和使用水平,为后续课程《商务谈判》、《商务礼仪》、《实用口才》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文字写作基础。

二、围绕职业岗位能力说教材

我院《应用文写作》课程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该教材是由国内知名的语文教学专家和全国诸多高职院校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按照《高职高专教育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的一套颇具时代特色和高职高专特点的系列教材。但如何使用好教材,使之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实现最佳职业教育功能,需要认真研究。职业教育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为目的,因此说教材必须说清该教材是如何围绕培养职业岗位能力展开教学的。

一是职业岗位通用能力培养,该教材是通过基础模块实现的。如常用行政公文、事务文书、财经文书、司法文书等基本写作内容。

二是职业岗位专项能力培养,该教材是通过专业模块实现的。专业模块是各专业学生根据未来不同的岗位能力需要来选择不同的写作内容,专业不同,学习的内容侧重不同。例如:国际贸易专业侧重于市场调研报告、经济合同;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书信条据和海报启事;电子商务专业侧重于商业广告和产品说明书;文秘专业则以行政公文和常用事务公文。

三是职业岗位拓展能力培养,该教材是通过拓展模块实现的。拓展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到广阔的社会中去进行“真枪实战”的实践训练内容。例如,文秘专业的的学生在学习公文时,指派学生到学院的相关部门进行顶岗实战,让他们在文秘专职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正式公文文书的写作,然后修改定稿发布,通过实践性的写作来切实体会公文的具体写法;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调查报告时,可以先教会学生设计调查问卷的方法和技巧,然后让学生自己就调查题目设计问卷、发放问卷,回收并统计问卷,最后根据统计和分析结果写出调查报告。

三、围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应用文写作》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主要采取项目导向教学方法。教师在把握总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把总体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再把每个小目标设计成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这些任务的驱动下去进行自主协作学习。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例如,在经济合同写作训练中,项目导向教学法设计过程为:第一步,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每组5-8人;第二步,教师向学生提示签订合同的基本流程,给学生布置签署合同的任务;第三步,学生以2个小组为单位,模拟公司甲乙双方谈判,商讨合同的细节,理顺合同文本的主要内容;第四步,各小组经讨论后,形成文本细节,每组选举一人上台展示;第五步,学生自评在本次模拟中存在的问题;第六步,教师总结,分别从谈判技巧、语言表达、协作分工、组织艺术等方面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点评,重在表扬与鼓励;第七步,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评选出最佳合作小组和最佳表现者。在整个项目导向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真正实现了教学主体由教师向学生的重大转变。

四、围绕学生主体说学法

教师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我院《应用文写作》教学是面向经济管理类三年制各专业高职学生,开设的时间是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入学时通过应用文写作摸底考试,学生平均成绩为68分,最低为15分,最高为92分,相差77分,这个数据表明学生的应用文写作基础参差不齐。基于这种现状,采用分层教学法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分层设计文本赏析和课后写作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由于应用文主要学习各种应用文体的基本写作格式与要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学生这种学习心理状态,主要采取通过课堂项目训练、课堂讨论等方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习内容更形象生动,合理利

用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全面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

五、围绕业务流程说教学程序设计

《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程序设计摆脱了“学科本位”的课程设置束缚,建立了“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结构体系,打破了原来以文体建构的模式,以职业工作流程为线索,以职场情境创设为导入,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对课程教学程序进行整体设计。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商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岗位能力需求,根据不同职业岗位所需求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综合职业素质,形成了“调研、公告、求职、会议、策划、洽谈、公文、礼仪、宣传、诉讼、”等与学生职业人生密切相关的项目,在每一个项目下,又设计了若干个任务。如会议项目下,设计了“函、会议通知、开幕词、闭幕词、会议记录、会议纪要、会议简报”等七个任务,从而构筑了基于业务流程和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的应用写作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各专业的特点灵活安排教学课时和教学内容。

《应用文写作》每节课教学程序设计思路是:情景导入——基本理论——案例评析或错例修改——情景模拟训练——实战练习;或写案例阅读——归纳基本写作理论——案例评析或错例修改——情景模拟写作——实战练习。

六、围绕多元考核评价模式说考核评价

《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考核主体是多元化的,包括学生和教师,即学生考学生,教师考学生;考核方式是采取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形式;考核的标准应按照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技能培养为重点、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价值标准,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诸因素及发展变化进行科学的价值判断,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考核内容包括学习态度20%(出勤、作业、课堂表现)、期末考试30%、单项实训成果30%、综合实训成果20%。

通过跟踪调查,同行教师、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及学生都认为,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教学效果好,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够熟练运用学习的写作知识写作各种规范的应用文体,达到了课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Z].2006.[2]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职,2008)[Z].2008.[3]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文件[Z].2008.[4]湖南省教育厅印发《关于举办湖南省高职院校公共文化课教师说课竞赛的通知》(湘教通[2009]402号)文件[Z].2009.[5]郭健.以“课程说课”为载体促进高职教师课程观转变[J].广西: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4)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改革 第3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改革 高职 应用文 写作改革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全面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要积极创新和改革应用文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理念落后

首先应用文写作从本质上来讲属于语文教学学科,所以长期以来,很多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只重视应用文写作语文知识的教授[1],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一直停留在理论学习上,教师忽视应用文写作技能的培养,这种落后的应用文写作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很多高职院校的应用文写作教学,一直是教师在讲台上,学生在下面听的教学模式,应用文写作的考核也仅仅停留在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应用文写作的注意事项,这种落后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应用文写作教学突出工具性和实用性的教学目的,影响了学生应用文写作技能的培养。

2. 教学思路狭窄

尽管有些高职院校调整了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基本思路,突出了学生能力意识的培养,但是在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思路仅局限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多侧重于语文能力的培养,只是特定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应用文写作题材比较单一,只能适用于特定领域。随着不同学科之间相互融合,不同领域之间相互综合,这种狭窄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思路,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生这种局限性的应用文写作技能不能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应用文写作改革思路

高职院校是我国培养高素质应用实践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机构,高职教育首先要保障学生的高效就业。因此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应用文写作改革应该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分析经济市场的变化和职业人才素质要求,围绕学生的就业需求,开展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

在高职教育中,以人为本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是高职素质教育的目标[2]。因此,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要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应用文写作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和职业技能,推动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更好地发展。

三、素质教学改革背景下高职应用文写作改革策略

1. 培养职业意识

素质教学改革背景下告知应用文写作教学要突出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应用文写作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很多领域和学科,因此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要突出实用性和综合性,结合学生未来职业角色,开展广泛的应用文写作技能训练,教学模式要灵活多变,实用创新,帮助学生掌握应用文写作的基本技巧,提高职业技能。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模拟会议现场,学生可以扮演公司中的不同角色,开展公司会议,要求学生做好会议纪要。通过这种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职业意识融入到应用文写作训练中,学生一边听取会议,一边记录,学生和教师之间积极地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应用文写作兴趣,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逐渐掌握会议纪要这种应用文写作的技巧,提高学生创造、应变、协调、组织、写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这种模拟场景开展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应用文写作技巧的同时感受未来的职业氛围,激发学生的职业角色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文写作综合能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2. 延伸课堂教学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要注重将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将应用文写作教学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学习进步,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可以将社会生活、学生和应用文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鼓励学生将所学的应用文写作理论知识应用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社会实践中积累写作经验,提高写作技能,熟练掌握不同类型的应用文写作技巧。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要将传统的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转变为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将应用文写作教学和现实生活融合起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开展有意义的应用文写作教学。例如高职院校每年都会组织很多校园活动:校园歌手大赛、模特大赛、演讲比赛等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拟写这些校园活动的活动计划和方案,活动举办完成后,可以组织学生写活动总结。另外,对于现实生活中一些热点社会话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调查报告,拟写新闻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督促和引导学生去查阅资料,搜集素材,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推理和调查研究的综合能力,打破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使学生乐学,善学,愿学,提供啊学生的应用文写作综合能力。

3. 训练综合思维

应用文是一种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处理事务的有效工具,应用文涉及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条据、请柬、海报、启事、书信、说明书、工作报告等等,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应用文文书。应用文类型多种多样,要求学生全部掌握这些应用文的写作是现实的,但是在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收集应用文写作材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根据不同文种的特点和特定格式[3],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和分析,抓住不同应用文类型的规律和本质,逐渐掌握多种不同类型的应用文写作技巧。

结束语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改革 第4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应用文写作,课程改革

近年来, 随着社会对高级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 不仅仅注重其实际业务能力, 也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希望学生能有更好的可持续发展潜力。而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即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斯里指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 首先的、也是最重要的, 就是写作能力的培养, 能写好现代应用文是大学生基本的能力与素质要求。”大学生应该要有扎实的实用性文章即广义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应用写作能力应该是和英语运用水平、计算机操作能力处于同样的位置, 是21世纪高素质人才必备的基础能力。对于刚刚毕业的学生而言, 拥有良好的应用写作能力也将为他们的就业提供更高的起点。

目前,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方向是依据岗位建构课程的教学内容, 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发展也应基于“工作过程导向”, 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课程设计理念, 改革教学方法, 制定新的课程考核方案。

一.不断创新课程的设计理念, 形成新的教学设计思路。

《应用文写作》既是一门语文类基础课, 也是一门工具课, 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 更是一门职业通用能力训练课。课程的设计应深入契合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打破学科型的教学模式, 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更好地为专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提高在校生的综合素质。

(一) 课程的设计理念

坚持“职业活动导向, 能力训练本位, 模块任务载体、对接专业基础”的设计理念。在课程设计中, 以职业活动为线索安排任务, 围绕能力训练来设计教学活动, 把项目和任务作为知识传授的载体, 同时注意和专业课程的接轨。同时, 突破原来学科体系以文体建构课程的设计模式, 以职场工作情境为载体重建课程结构。

(二) 课程设计的思路

贯穿一条主线:素质本位, 能力核心。即围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设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实现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突出一个重点:教学做一体化。即不把实训割裂开来安排独立的课时, 而是在教学中以“做中学、学中练”这种方式来完成每个单元的教学, 强调写作实践和写作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一个设计:情境化设计。即注重学习情境与职业情境设计, 注重与职业活动对接, 与专业对接, 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拓展。以具体工作情境作为教学切入点, 紧紧围绕虚拟工作情境的完成来进行“项目和任务设计”, 对学生实际写作能力、针对具体情况分析的能力进行训练, 通过写作实践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和熟练的写作技巧。

二.调整现有教学内容,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教学内容体系。

在传统的应用文写作教学中, 教学内容往往面面俱到, 遵循着“知识本位”的理念, 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整体性。但这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明显地不适合高职学生, 教学内容呆板枯燥, 文种缺乏针对性, 很多教学内容和实际使用脱节, 与专业不能良好对接, 既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兴趣, 也无法真正提高写作能力。

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应对教学内容做出调整, 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高职教育需培养出具备企业一线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 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 围绕以后岗位所需要的文书拟写能力来确定教学内容。

(一) 根据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原则, 应用写作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 形成“通用平台+专业模块”的教学内容体系。以日常使用频率较高的文种为教学主体, 形成“通用平台”。通用平台部分解决通用文种写作能力的培养问题, 以“必须、够用”为指导思想, 讲授和训练各个专业都要用到的以及必须要会的一些文种。“专业模块”部分则根据不同专业需求补充一些专业性文书, 如管理类专业可以增加市场调研报告、合同等文种, 建筑类专业则可以引入项目建议书、施工合同等内容。

(二)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突破原来学科体系以文体区分的模式, 而是以职场工作情境为线索重新加以安排, 淡化文种的性质和概念, 强化功能和用途。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创设工作情境, 在工作过程中解决问题, 让学生体验式学习。

三.改革传统教学方式, 做一体化, 多样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多以“知识讲授+范例分析+写作练习+作业讲评”为模式进行授课, 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 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授, 教学方式单一, 学生积极性不高, 课堂气氛沉闷, 教学效果往往不佳。

根据高职应用写作课程的特点, 应用写作必须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能力训练为目标, 以工作任务为知识载体, 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和实际写作的过程中学会相应文书写作, 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 发展职业能力。

(一) 创设情境, 实际运用:《应用文写作》是具有很强实用价值的基础性技能课程, 要用具体文种的写作来解决实际问题、处理实际事务,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在处理事务、解决问题时的能力, 只有将具体文书放入特定的情景中, 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目的。通过情境创设, 使学生置身于某种特定的写作情境之中, 以身代入进行写作, 以角色的身份构思文章, 教学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通过不同情景的设置, 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 充分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活生生的事实。

(二) 合作互动, 团队作战:即通过学生合作完成某一特定项目和任务以达到教学目标。如调查报告、活动策划书、简报等文种的写作, 就需要团队的力量, 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在写作的同时, 也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和与人合作及交际应变的能力, 并且能够使教学形成连环效应, 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

(三) 案例教学, 启发讨论:通过案例引入、案例分析、案例设计等环节, 让学生在讨论和重新设计中去发现、去思考, 对正确的案例有更清晰的认识, 对理论可以有感性的认知, 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巩固。

(四) 课外延伸, 行业专家助教:《应用文写作》课程与现实社会、实际的工作和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课程的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的教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第一课堂延伸到了课外, 和第二课堂实现了联动。如可以在学校学科技能节上, 组织举办“调查报告写作大赛”、“主题简报制作大赛”、“现场广告词拟写大赛”等项目。《应用文写作》课程还可以与企业、行业进行沟通和联系, 邀请或聘请与应用写作相关的专业人士或有写作实践经验的人士协助教学, 企业行业专家走进课堂。

四.建立灵活的课程考核方式, 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程的考核, 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 但同时也应该有对教学过程的监督。应用文写作课程传统惯用的考核方式主要是平时作业加期末闭卷考试的考核, 分数以期末的成绩为主体。以这种方式考核, 有些学生能通过期末临阵磨枪取得一定的成绩,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一筹莫展、举步维艰。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注重实际操作、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 必须建立灵活的课程考核方式, 严格控制教学过程, 重视过程考核, 弱化结果考核。考核中要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考核标准和内容以工作项目和场景为单元, 采用课堂表现、平时阶段性训练项目成绩及期末综合测评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平时阶段性训练项目成绩应占主要地位。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应用写作课程建设, 必将改善学生学习态度, 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督促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文风、规范化的工作习惯以及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 养成善于思考、勤于实践的良好习惯, 最终实现课程改革与学生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王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应用文写作》精品课程建设.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0 (2) .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改革 第5篇

新形势下对高职应用写作教学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针对目前高职应用写作教学现状,提出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写作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等观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 者:闫颖  作者单位: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300201 刊 名:语文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年,卷(期): “”(9) 分类号:H193.6 关键词:高职   应用写作   教学改革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改革 第6篇

关键词: 《PLC技术及应用》 高职教育 考试改革

引言

高职高专的《PLC技术及应用》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自动化大类专业的主干课程。课程教学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岗位针对性强,课程设置针对电气设备的PLC维护、技术改造岗位;二是实践性强,PLC属于企业一线的应用需求,只有强化实践训练,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三是创新素质要求高,从事自动化设备PLC改造需要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因此,要系统、全面、公正地评价高职高专《PLC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情况,就必须推进考试改革,在考核内容、考核形式、评价方案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合理规划,制定一套符合校情学情、岗位对接紧密、体现高职高专特色的考核办法。

1.目前PLC课程考核的弊端

1.1考试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高职高专的《PLC技术及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目前,大多数职业技术学院对该课程的考核评价,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查,理论笔试多,实践测试少。这种做法,导致知识点记忆的比重大,不能反映出学生的PLC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部分教师在PLC授课过程中过于注重梯形图的思维严密性,忽视了指令的应用性和工程可靠性的讲解,导致部分高分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实际应用能力弱,创新能力差。

1.2考核分值比例不合理。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PLC课程采取“期末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的考核方式。每到期末,任课老师出题,以理论题为主,闭卷考试。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笔试,教师按照评分标准批阅试卷,试卷得分占总评成绩的80%。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到课出勤情况、平时作业和实验完成情况给出平时成绩。在这种考核方式下,期末笔试占了很多分值。部分学生就采用“考前临时突击“的做法,死记硬背理论知识,不利于学生PLC技能训练和应用创新。

1.3考核方式与岗位对接不配套。

在PLC的应用岗位中,员工完成PLC的技术改造需阅读大量的产品资料,而高职院校的PLC考核却是闭卷进行。因此,传统的考核方式多依赖于学生的死记硬背,不能考查学生阅读资料、灵活运用PLC的能力。这就直接导致现有的考核方式不能与PLC岗位有效对接,学生的能力结构与PLC应用岗位不配套。

2.PLC考试改革的策略

为了正确评价PLC教学质量,必须建立起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考试评价策略,充分实现评价的全面性、公平性和有效性,与实际工作岗位进行对接。通过考试改革,正确引导学生提高PLC资料查阅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努力提高他们在PLC应用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PLC考试改革的主要策略包括以下三点:

2.1突出实践考核,强化能力培养。

高职高专的PLC课程考核应当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突出实践技能的考核,坚持以技能为主线,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这就必须摒弃原来的“依靠死记硬背知识点蒙混过关”的考核形式,增加实践操作、实践技能的考核评定。在高职高专的教学活动中,突出实践考核,可以帮助建立以能力为主的PLC应用人才培养体系,体现高职高专“学以致用,能力为先”的教学特点。

2.2推进多元化考核。

为了强化PLC应用的职业素质培养,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通过考核的多元化,引领学生提高PLC知识运用能力、自学能力、自主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课程《PLC技术及应用》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考核应该是PLC知识灵活运用和实践技能并重,即理论加技能的考核模式。理论模块既可以闭卷考试,又可以是PLC应用案例分析报告、PLC应用调研报告。技能模块既可以是实验操作,又可以是创新实验设计与操作、工厂PLC项目优化实践等,注重过程的考核。总评成绩既要考虑期末考核与平时表现,又要全面考查其创新实践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实现考核的多元化。

2.3强化岗位能力测试。

高职高专的自动化、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主要工作在企业一线。因此,PLC考核必须跟实际应用岗位对接,培养PLC一线岗位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充分应用考核的引导作用,及时调整PLC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深度,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要加强实习期的PLC岗位跟踪反馈,及时修正测试方案,加强岗位对接。

3.PLC考试改革的具体做法

PLC考试改革以后,总评成绩由40%平时成绩和60%期末成绩构成,分值比例与考核项目如表1所示。

考试改革应重点做好以下四点:

3.1PLC教考分离题库建设。

教考分离是实现考试公平公正的有效手段。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利用超星网络平台,建设了PLC教考分离题库,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学质量。参与命题的成员,既包括本校专任教师,又包括校外专家和企业一线的能工巧匠,确保题库的多样性、客观性和实用性。在能力考核题库中,引入了企业的PLC改造实际案例,确保了岗位能力考查的有效性。

3.2注重平时成绩。

在PLC教学实践中,注重平时成绩考查,学生的平时成绩可以占到总评成绩的40%。平时考核的项目,除了出勤、作业、课堂提问以外,扩展到了第二课堂的PLC应用创新实践(兴趣小组活动)、各类技能竞赛、项目团队合作能力等。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比例,可以避免部分学生考前突击,优化了学风,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

3.3强化技能考核。

在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中,PLC应用技能考核均超过50%。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给学生的每一次PLC实验打分,既包括实验结果的评定,又包括实验过程、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查。在期末考核中,实践部分是开卷的。学生从题库抽题,完成企业PLC真实应用案例,以此考查综合应用能力。这种在平时和期末都布置技能考核的办法,有助于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

3.4重视基础,考查创新能力。

在高职高专PLC教学中,必须强化基础指令的教学。在编程开发过程中,一边发展学生的梯形图编程能力,一边强化SFC绘图训练,才能保证维修电工(中级)的考证需求。因此,各校的PLC考核方案,都以基础指令考核为主。在本次PLC题库建设中,我们新增了以特殊功能指令为核心的“创新应用能力”考核模块。这个模块的分值不高,全程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允许学生在考核过程中上网,自主获取足量的参考资料,灵活采用各种方案完成考题。该模块的考查重点是学生的PLC综合应用、实践创新能力。

4.PLC考试改革的实施效果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PLC考试改革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试点,采用了多元化的考核模式。新的考核办法实施后,有以下特点:

4.1课堂提问和作业成绩明显

2014级的电气自动化班改革了PLC考试方式,由于平时分值比例加大,学生更加重视平时的学习情况,课堂提问和作业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引导了班级学风的健康发展。

4.2实践训练效果明显

与往届的自动化班级相比,2014级自动化学生更加注重技能的练习。每次实验和练习,都务求规范、准确。由于要进行创新能力的考核,学生在实践中勤于思考,努力寻找新的解决方案,提高了PLC实践应用能力。维修电工职业鉴定PLC应用模块的成绩表明:自动化班级的合格率从往届的90%提高到了2014级的97%,学生的PLC实践水平明显提高。

4.3学生的PLC岗位应用能力提高

2014级自动化学生的岗位适应性调查表明:PLC应用能力强。据工厂的师傅反馈,实现PLC考试改革的2014级学生,PLC的灵活运用能力强,综合能力强,能很快适应岗位需求,综合职业素质高于往届。

结语

长期以来,以理论考试为主的《PLC技术及应用》高职课程考核方案已显示出的弊端,不利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针对不足,笔者提出了“以技能为主、以理论为辅”、“以提升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考试改革方案,建立教考分离题库,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强化基础技能考核,鼓励学生创新。教学实践表明:改革后的考核方案,提高了学生的PLC职业素质和运用技能,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岗位对接性强,有益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郭东萍.高职《PLC应用技术》课程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1).

[2]吉冰伟.PLC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及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

[3]吴珞,徐继红,汪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考核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6.doi:10.3969/j.issn.1001-4543.2006.03.014.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改革 第7篇

应用文写作作为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高职生运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处理事务的能力, 适应当今信息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现实结果表明, 社会对高职生应用写作能力的要求与高职生实际写作水平之间存在较大落差。有鉴于此, 进行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 学科重要性认识不足。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首先以职业为特色和以就业为导向, 这使得高职院校过于强调技能训练和应用技术的掌握, 挤压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加之受到重理论轻能力的教育观念影响, 易忽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同时压缩教学课时, 使其在基础学科中渐趋于从属附加地位, 教学效果整体欠佳。

(二) 学生抵触心理明显。

高职生学习应用文常见的心智模式有三种:一是“格式化”心理。认为应用文只是格式问题, 只要把格式记住就能写好应用文。二是“现买现卖”心理。认为应用文写作学不学没有什么关系, 在工作中一旦需要哪种应用文, 上网抄袭一篇即可。三是畏难心理。高职生学习基础较差, 课程内容的枯燥乏味、教学模式的封闭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脱节、教学效果不佳等因素直接导致学生写作水平低下, 使其产生畏难心理, 普遍存在学习中兴趣索然, 写作时应付了事的现象。

(三) 课程教材内容陈旧。

目前多数应用文写作教材的编辑体例都是按文种类别逐次排列的, 先概念特点, 再结构格式, 然后是写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最后是例文, 形式单调枯燥。同时, 选入的例文数量不足, 内容缺乏时代气息, 与学生今后的工作实际相去甚远;而课后练习多重在强化对知识的记忆, 忽视对学生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 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中仍是以传统的教师唱“主角”的“讲授型”和“单一型”模式为主, 习惯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 主讲文体特点、结构格式、写作方法, 穿插例文分析, 最后布置作业。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 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也很难使学生认识到应用文写作的重要用途。加之, 应用文写作规范化和程式化比较突出, 教师过于强调应用文写作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际技能的训练, 致使教学过程僵化, 课堂气氛沉闷, 教学效率低。

二、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完善对策

(一) 教材选取“不拘一格”。

随着当前应用文写作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 有关教材建设与使用的问题日益凸显。新的课程资源观要求教师要从忠实地传递教材内容转变为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特点对教材进行弹性化处理, 教材的形成是以教科书为底本, 大量吸收与所学知识、技能及个性发展相关信息的一个动态生成过程。一方面, 应用文写作课程教材选取应当和社会需求及学生实际相适应。鉴于高职生的文化素质普遍较差, 可以对教材中的内容如“命令”、“指示”、“条例”、“规划”以及一些内容陈旧的例文作适当删减。教师应充分使用选择教材、整合教材的能力, 将教科书以外的素材引入教学, 注意多渠道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例如, 可增添一些利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的社交礼仪文书和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活动发展的经济文书等, 增强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另一方面,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职业需求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 打破按文种顺序独立教学的常规, 让学生所学能够运用到将来从事的工作和生活中。如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可根据其培养目标, 结合岗位工作的要求选取市场预测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招标书、投标书、经济合同等, 培养学生相关的职业能力。

(二) 结合实际学情, 注重学生素养培养。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对应用文写作提出了内容实用的广泛性和文体多样性的要求。应用写作内容涉及面极广, 所以要写好应用文必须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在应用写作的教学中, 如果只是脱离内容讲写作, 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无异于隔靴搔痒, 当学生遇到实际情况时仍会困惑、茫然。所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应该首先有了欲表达的内容, 又掌握了必要的写作技巧, 写作才能成立, 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多种素养。针对现实要求, 教学中教师要始终贯穿一种素养意识, 即在传播应用文写作知识的同时, 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个写作者应具备的各种素养, 即理论素养, 业务素养, 心理素养等。同样, 讲授应用写作的老师也不可能精通要写的所有内容, 要教好写作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 贯彻“简洁、实际、动脑、动手”的原则, 根据学校性质和专业特点, 发掘专业课与文化基础课之间的互动关系, 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例如讲授“演讲稿”的写作时, 可以与公共关系课程的社交礼仪相结合, 与公共关系课的老师联合组织学生举行一次小型的演讲赛, 由应用写作老师评判学生的演讲稿的写作质量, 由公共关系老师从形式上评判演讲的水平, 使学生在演讲中, 既领悟了演讲的技巧, 又学会了演讲稿的写作技巧, 演讲稿的写作就可以有的放矢。 再如“经济合同”的写作中牵扯到许多经济法的内容, 可以与“法律基础”课互动;审计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专业性比较强, 可以与“会计学原理”、“市场营销”课互动等等。这样, 课程之间得到了互补和共长, 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三) 教学方法讲究立体模拟, 系统导练。

在以往的应用文写作课上主张学生多练, 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岂不知题目越多越好的“题海战术”, 那样会使学生感到“苦海无边”而产生“弃学是岸”的念头。练, 要有导有引, 导是主导, 引是引趣。这就给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既要有理论性又要有趣味性, 既要注重理论又要加强实践。

1.引导启迪, 使教学主客体之间互动起来。

应用文写作的学习应该是一个交流合作的互动过程,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帮助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个人生活背景和兴趣爱好不同, 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和认识程度、角度不同, 写作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方式除了听老师讲授, 更重要的是自己去思考、体验和建构, 还有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引导、启迪。在教师的策划和组织下, 学生在一起讨论和交流, 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环境, 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可以被整个群体共享, 彼此取长补短, 互相启发, 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讨论、交流的方式还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 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提高吸收知识的能力。

2.引用多媒体资源, 扩充知识容量。

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改重点必须放在提高教学效率上。如讲解法律文书时, 可用多媒体工具播放法庭审理案件的视频片段, 这种演示法比教师泛泛讲析要生动许多。再如教授广告文案设计时, 可播放各类形式、风格、创意的广告片段, 寓教于乐。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 再配合教师的点拨, 能够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变得活泼、生动和丰富多彩, 既减少大量板书时间, 又增加了课堂讲授的信息含量, 提高了教学效率。

3.在教学实践中, 尝试建立应用写作模拟实验室。

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 协调配合, 制发文件、办理公务、谈生意签合同、订计划作总结等, 与实际密切结合。如“发文处理”的操作性非常强, 教师讲完了其程序后, 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扮演不同的角色, 从草拟、会商、核稿、签发、注发、缮印、校对、用印、签署、分装、传递到立卷、归档、销毁, 进行流水线作业, 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 立体地把一整套工序完成, 变抽象、繁杂、枯燥的理论为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操作技能, 学生走向社会后就可以轻车熟路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社会的需求。写作模拟室不仅巩固了写作理论知识, 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兴趣,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交际应变能力。

4.采用情境模拟法, 缩短学校与社会的差距, 让学生在充分展示自己中成长。

在讲操作性强的应用文, 如求职信、会议记录等文种时, 让学生现场扮演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应用文的办事员、秘书人员针对某一事务的处理和处置, 或口头, 或书面在规定情境中完成写作;或练习给上级写汇报材料, 让同学们作现场口头汇报, 领导作报告, 同学们做现场记录等, 使说写结合, 丰富教学形式, 以活跃课堂气氛。除课内练习外, 适当加强课外练笔, 指导学生将所学文体在日常各项活动中加以实际运用。

(四) 改革考试制度, 建立合理评估体系。

合理评价学生应用文写作水平是提高学生学习创造力的有效手段, 高职院校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改进应用文写作的考核方法, 重视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评价体系。高职生有独特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 应用文写作教学应有与之相应的评价内容、标准、方法和模式。评价应综观日常学生作业质量、完成实训活动的思路及能力、实践创作结果等指标, 改变一贯的“一份试卷定成绩”的方式, 避免考核结果的片面性, 力图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 以此检测教学效果和鞭策学生学习。

三、结语

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推动其教学改革对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服务具有积极影响, 是一项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普遍存在“学生不愿学, 教师不想教”的状况, 使其处于教学边缘化的尴尬位置。为改变这种局面, 本文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及培养目标, 以教学现状、问题成因为出发点, 从教材、学生、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如何完善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金欣, 刘涛.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探索[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刘必千.基于“职业化”的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改革 第8篇

一、教学目标的改革

在高职院校,应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放在培养能力和面向应用方面,而不是以获取知识或面向研究为主。也就是说,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个必须掌握的重要的现代工具,在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乃至在工作岗位上熟练地应用计算机。在组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自学能力为目的。

二、教学方法与方式的改革

1. 改进教学方法。

计算机作为一种操作工具,要注重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靠大量的上机实践,为此,利用现有的硬件条件,在课时分配上最大限度地增加上机实习比重,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实验教学中采用“操作+应用”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WORD2003制作表格时,首先教会学生有关表格制作过程中的基本操作,学生通过练习,在掌握了这些基本操作后,教师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使用比较多的表格进行分析,总结出不同风格的表格形式,作为任务布置给学生。如“课程表”、“成绩单”等,这些表格都是学生平时要用到的,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制作这些表格过程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因兴趣所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激情,制作出的表格不仅实用而且美观。“操作+应用”教学模式运用到实际的实验教学中效果明显。

2. 改进教学方式。

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否恰当是计算机教学的关键,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方式改革的关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求知欲越旺,知识迁移也就越快,信息交流量最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必须做到语言上通俗易懂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选用合适的教材。

选择适宜的教材对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重要,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使之既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实践技能。在选用教材时选择由高职院校编写的适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特点的教材。

4. 突出实用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原则,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如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常见的文件类型及办公自动化软件Office的使用是最重要的,应该重点介绍。对于网络方面局域网和因特网已经成为现代计算机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正确使用和简单维护非常必要,需要让学生理解掌握。

5. 精心组织教学。

教学的实施以实例教学为模式,在每个章节的开始给出有代表性的实例,使学生一开始就能从“可视化”的实例中对学习目标有一个整体认识,明白学习这些知识能做什么,大概需要哪些知识,随后,以实例为主介绍相关的知识,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

6. 培养自学能力。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知识更新加快,掌握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就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因此,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知识更新,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掌握,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比如,在文字处理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已掌握文字框的基本属性操作方法时,再把图像属性、表格属性操作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的习惯,必然会在平时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探讨,课堂上再经过教师的讲解、指点及自己的练习,所掌握的操作技术就会更快、更多,这样也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快、更高质量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7. 实施因材施教。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应当充分运用电子教案、网络课件、实验案例等教学资源于教学中,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适合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起点学生的学习需求,主要特点还表现在:首先是便于个性化教育,实现因材施教。由于生源基础不同,加上教学时数的限制,从而给基于群体的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利用网络课件,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式学习,从而解决因学生个体差异造成教学效果不均衡的问题。第二是方便学生自学和复习。例如,学生课下通过浏览电子教案,可以进一步理解课程的核心、重点和难点;再如通过使用自测系统学生可以进行自我测试,随时检查自己的学习程度和状况。

三、考试机制改革

为增强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必须不断探索和完善考试机制,把考核的重心放在学生综合能力上,建立健全考核标准,使考核更具有科学性。鉴于实际应用的需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试可以全部实行机考,这样既可以实现学校教学与社会上各种水平考试的接轨,促使学生提高持证率,又可以更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提高了、综合应用能力提高了,课程及格率自然也提高了。考核方法可以实行开放式的无纸化考试。“开放”是指考试的时间,也就是只要学生要求考试,在教师的安排下随时可以进行;“无纸考试”即学生随机抽取试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计算机上的试题。这种考核方法的优点在于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方法和考试机制的改革离不开教学资源的建设。根据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应不断修订和完善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编写和开发各门课程的教材、讲义、电子教案、实验案例及试题库、网络课件等。为配合网上教学,还需要开发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和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利用网络实现教学的全过程。为配合计算机考试,需要开发基于Web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线考试系统。结合精品课程的建设,逐步形成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包。

五、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既有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碰撞,又有新的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磨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和探索,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缺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林国.计算机操作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金耘.CAI课件设计中的一些原则[J].科技创新,2005,(4).

[3]秦昌平.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4]高晓梅.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2,(5).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改革 第9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目前,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求职就业的必备技能。因此,在高职教育教学发展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以往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受各方面条件和因素的影响,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不能够与高职特色相结合。因此,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要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突出实用性,技能培养要与岗位需求相结合,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一)所选教材针对性不强,理论知识不能够与实践相结合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所选教材针对性不强,理论性和知识性内容较多,从表面看,课程内容面面俱到,几乎涵盖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方方面面。但是仔细分析,我们却会发现,教材内容基本上是本科专业教材的压缩版,理论知识不能够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学习时,虽然可以了解许多知识,但是,受知识水平的局限性,知识通常都学不精、学不深,很难深入理解所学的内容,理论知识也不能够与实践相结合,无法体现高职教育特色,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应用发展。另外,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教学内容与实践相互矛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计算机领域,知识的更新速度也非常快,和一些传统公共课程相比,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必须不断更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但是,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大多数都是以前的版本,其教材的更新速度、改版速度很难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点更新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严重影响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时效性。高职院校选定教材时间周期最快也需要一到两年,然而,就算这个时间周期,教材内容也很容易落后于计算机的发展,从而影响了知识的更新,以及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最新知识的掌握。

(二)教学与实践脱节,不能有效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对于实践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比较高的要求,不单单需要课堂理论教学和教材,还需要在机房内加强实践练习。但因为机房紧张,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就很难达到3∶1的比例,不能从整体上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仅仅是对基本概念和一些理论知识进行了解,具有偏弱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不能单独解决一个案例和项目。随着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上对学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招聘时,往往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重点考虑,所以,传统的教育很难与社会发现需求相适应。

(三)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校师资力量薄弱

新形势下,一些高职院校的招生方式受到生源的影响,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一些进行单独招生的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显著偏低。随着不同地区经济环境及越来越大的招生比例,很多地区在高中阶段,就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开设。而一些欠发达地区根本就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由此导致高职学生具有参差不齐的计算机水平,使教师很难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动性。一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跟不上进度,也不能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学习方法进行调整,这样就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学生具有较大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差别,同时,受高职院校的实验设备器材和师资力量制约,不能对所有学生的需求给予满足,也不能针对每一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最后,因为缺少师资的原因,一些学生在课后练习时,不能及时解决遇到的难题。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学习的效率大大降低,甚至会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打消。

二、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

(一)以应用能力为核心,改变教学理念

为更好地与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相适应,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首先要从思想上进行教学改革,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进行改变,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进行强化,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将“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施在日常教学中。学习应用技能和基础知识,是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职业化办公习惯进行训练。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核心,以岗位需求为准则,对学生进行强化,以提高学生进入社会的竞争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幅提升。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全面培养学生处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升以职业化能力为宗旨的计算机技术运用能力,在毕业之后能更好地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二)改革教材,强调其实用性和应用性

针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知识的更新速度快,课程内容信息容量大的特点,选择教材应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首先,应及时更新知识,对新的技术知识和先进的应用软件进行选择。在编排教材上,应具有新意,打破传统的编写顺序,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一般具有较强应用性的项目和案例,就具有大量的信息,关键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把握,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要选择合理的案例和项目,结合课程内容和实际岗位需求,深入一线进行材料的搜集,并进行调查研究。案例和项目的编写,不单单要考虑实用性,还要对案例的趣味性高度重视,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是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所以在编写教材时候,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通过市场调研,结合企业实际问题,对典型的案例进行选择和分析。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进而将学习的热情激发出来,能对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更加了解,在教学工作中,直接引入岗位需求目标。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改革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采用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扮演答疑解惑的角色,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教学项目的全局,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引导学生及时了解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时代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设置一些虚拟的岗位,结合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案例,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诸多优势,其交互性能将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出来,其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特征,更容易使学生获取知识。同时,还能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作为一门具有极强操作性和应用性的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理论教学时,除了可以对多媒体计算机进行应用,还可以采用实践教学等主要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通过上机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实践证实,理论教学结合实践教学的方式,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意义非常重大。

(四)改革考核方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采用科学的考核方式是保障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同时一个好的考核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手段,能有效检验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对高职院校的应用性和职业性进行体现,必须对目前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采用更加有效合理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应该立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实行的考核方式是期末成绩结合平时成绩。其中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并且期末成绩包括两个部分,即实践考试和理论成绩。使用以上考核方式,可以将当前的计算机水平等级考试取代。这样可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技能化和职业化,规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注重计算机考试题型的弊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毕业后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还可组织各种职业认证考试以及各种技能竞赛。

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重点是增强学生处理信息的意识,对学生使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搜索、分析、处理和应用的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对计算机娴熟地运用,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对于计算机相关的社会和文化知识等问题更好地了解,为学生与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夯实基础。随着社会信息的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广大计算机教师所肩负的使命,就是培养职业化和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为此,计算机工作者要及时转变观念,深入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为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改革教学方法,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更好地适应未来计算机发展的规律。

参考文献

[1]于平.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0(21).

[2]万征,刘谦.多科性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12).

[3]姜云莉,高宝益.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10).

[4]赵英豪.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33).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改革 第10篇

商务英语应用写作是国际商务活动中对外沟通的核心技能, 也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核心技能。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能运用英语语言从事外贸行业、外资企业及其他涉外商业工作的高等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生就业的目标岗位群主要是外贸企业、外资企业、涉外商业中的文员、秘书、业务员、初级译员和商务助理等。就这几个目标岗位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发现, 应用英语语言进行商务沟通、进行常用事务文书的拟写、会议与商务活动、业务联络、商务谈判等均是这些目标岗位的常见的共同工作任务。因此商务英语应用写作课程也是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模块中最主要的课程。

鉴于该课程的上述性质以及高职高专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核心, 所以商务英语应用写作课程的重点是强调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 重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强调实践教学的落实。然而目前各高职高专院校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仍然处于不完善不规范的状态, 以至学生实践能力差, 业务知识不扎实, 毕业后无法达到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因此, 深化商务英语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已刻不容缓。本文结合本人十几年来在企业的工作经验和多年的教学经验, 谈谈商务英语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的一些见解。

一、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引领教学

在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上, 应强调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特点, 以岗位为导向, 从岗位需求出发, 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 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应在对涉外企业、国际商务一线从业人员、国际商务专家等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把岗位工作过程和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分解到课程中, 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学生从事的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所需的素质能力要求相一致。

根据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的目标岗位群主要是外贸企业、外资企业、涉外商业中的文员、业务员、初级译员和商务助理等, 所以它的工作任务不仅只限于国际贸易领域, 还针对了一些外商投资企业、涉外企业等, 因此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不仅局限于外贸函电的书写, 还包括了其他企业需要的商务笔头沟通能力, 如会议纪要、备忘录、商务社交信函等的书写, 因此该课程的定位应是商务英语应用写作, 不是商务英语函电, 它虽是以外贸函电模块的教学为主, 但不仅仅只是商务英语函电或外贸函电课程, 它的外延更广, 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该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上, 确定了国际贸易工作过程, 从而把商务英语应用写作尤其是外贸函电的教学进行“过程化”, 实践教学中的各个步骤的执行是按照国际贸易工作过程业务的操作流程进行的。以公司的国际商务业务操作流程作为教学实施的主线, 例如从建立业务关系开始到询盘、报盘、还盘等。

另外在综合实训过程中, 根据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 设置能力训练项目, 每个项目都规定了明确的目标、内容、要求及实训成果, 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进行信息收集、决策、函电往来等, 培养撰写商务书信, 外贸函电等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模块化

在对涉外企业、国际商务一线从业人员、国际商务专家等广泛的调研的基础上, 确定商务英语应用写作的核心内容模块, 包括备忘录及日常办公文案处理、外贸函电、商务社交信函等, 涵盖了商务英语专业职业岗位群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写作和交际能力。另外摒弃了传统函电教学中与实际业务联系不太密切的模块, 加大了实践模块的比例, 所有教学的商务模块都是来自于外向型企业的真实业务模块, 将企业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函电、单证、EMAIL往来等原始文件作为辅助教材引入教学, 对函电语言进行了适当修改, 摒弃了陈旧过时的语言, 使得函电的教学内容更加实用。

教学内容的安排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理论教学业务内容, 二是综合实训内容, 。理论教学业务内容分成四大模块进行, 其中最主要的模块是外贸函电模块, 按照外贸业务实际操作顺序设置相应环节信函, 。综合实训分为三大模块进行, 一是备忘录及日常办公文案处理, 二是外贸函电的综合实训 (由教师根据国际贸易工作过程自己设计) , 三是出口贸易模拟操作实训, 通过使用引进的以金海贸易公司为背景的模拟软件, 完成全部的出口贸易往来函电。

三、加大校内实训力度

综合实训内容中, 一是根据国际贸易全过程设计了综合实训。综合实训采取学校专任教师与行业企业教师相结合的方法, 注重采用真实案例、设置情景, 模拟业务双方角色, 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主线, 将企业教师真实的业务项目引入教学, 为学生展示信函、合同、信用证、提单等实物。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 学生不仅训练了各种商务信函的写作技能, 还在实训中熟悉了外贸业务环节, 体验了业务成交的快乐。同时小组分工合作学习的形式, 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整个实训操作涉及到企业管理、国际贸易、英语语言、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 有利于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二是引进了进出口贸易模拟操作软件系统, 根据进出口企业业务运作的流程、环节、操作步骤等, 按照“与企业零距离”的标准进行模拟仿真训练的原则, 对学生进行单项训练或综合训练, 使学生能在模拟环境下进行函电操作。在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中利用出口贸易操作软件, 综合上机练习, 完成从建交、询价、报价核算、还盘核算、签约成交、催促装运、信用证、善后事宜等的完整的一笔进出口业务操作。

另外实行模拟公司教学制:在教学班级中组建模拟公司, 公司的背景、内部设置结构、产品、业务、经营范围等全部来自于真实存在的公司、企业, 特别是针对福建省企业和福建主要的进出口产品, 学生可以上网查阅网络信息, 获取公司产品资料, 从而仿照实际中某家具体的公司, 让学生们在不同的部门中充当相应的职位, 进行商务信函写作, 参与外贸公司的操作全过程。努力形成“专业+公司+师生员工”的校内实训模式, 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

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围绕专业联系企业, 联好企业建专业, 从课程的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关系、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实训基地的建设、实习的组织与指导到毕业生的就业, 整个过程应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完成。

加强与社会相关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 努力寻找大型外贸企业作为项目式教学模式的校外实训基地, 不断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在商务英语应用写作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学期的最后一周为实训周, 由教师带队在各企业进行。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 应用所学的商务英语应用写作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完成文员、业务助理等工作, 从而强化所学的商务知识和技能, 学习效率显著提高, 教学效果显现, 并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拓宽了教学活动的时空领域, 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使商务英语应用写作真正成为一门实践课。另外安排教师顶岗挂职、使教师的实际操作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

成立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班, 聘请公司的专业人员和业务骨干作为兼职教师, 引进公司的实际案例、实物材料进行教学, 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和项目化教学模式为学生深化商务英语应用写作课程的外贸函电教学模块中的装运、包装等环节的学习提供了实习和实训的平台。

五、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推广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模拟仿真教学法。商务英语应用写作的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为最终目标, 尤其是在较为真实的国际商务环境中完成真实商务任务的技能。教学中, 教师就某个真实企业的真实案例作为背景, 并以实际工作过程中各环节的真实业务作为实施教学的任务,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进行信息收集、决策、函电往来等, 最后再进行成果展示、评估总结。整个教学过程, 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主导, 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充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例如教师精心收集各种教学资料, 利用CD、VCD、DVD和MP3等音像资料, 利用Powerpoint, Flash等软件制作成精美的课件, 学生则可以将自己的写作一边演示, 一边对其内容进行分析和讲解, 接着回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等。充分利用校园网, 营造现实的和虚拟的商务英语背景环境, 成为学生商务英语应用写作学习与训练的平台。

六、结论

综上所述, 由于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以及当前社会大环境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多元化要求, 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 探索与开发有自身特点的商务英语应用写作课程, 就显得尤为重要。深化教学改革, 采用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引领教学、教学内容模块化、加大校内实训、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以及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课程改革设计思路,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 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实践。实践证明, 经过本课程的教学改革,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突出的商务英语应用写作能力已经成为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优势。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强, 外语听说和写作能力较好, 商务知识充分, 善于交际, 能够与同事通力合作, 具有团队精神, 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王燕蕙:商务英语函电实践教学的探讨[J].教学交流, 2008[10]

[2]崔秀敏:谈构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 2007[7]

[3]贾芳:现代教学手段在商务英语写作中的应用[J].辽宁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2]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改革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数学 素质教育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任路平(1968- ),女,河北肃宁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数学教育。(吉林吉林132021)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5-0115-01

一、对高职应用数学课作用的认识

1.高职应用数学课是高职学生必需的素质教育课。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为社会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办学宗旨,决定了其高等数学课程的性质既是各专业必修的经典基础课和重要工具课,又是高职学生必需的素质教育课。通过应用数学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继续学习与应用创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增强学生严谨、勤奋、探究、创新的科学意识,锻炼学生的耐力与毅力。

2.高职应用数学课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高等数学课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课,是为后续专业课服务的工具课。学生对这门课掌握程度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

3.高职应用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载体。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包括广博的数学知识、准确的科学语言、良好的计算能力、周密的思维习惯、敏锐的数学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数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接受继续教育、转换职业、适应科技发展奠定基础。

二、高职应用数学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对象方面。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于高考中的四本、五本生或三类生,数学基础差。在学习过程中,他们通常感觉数学内容枯燥、应用间接、难懂难学,从而导致其学习信心不足,有畏惧心理。又由于一些学生感觉应用数学对于专业课和今后工作用处不大,从而导致其学习动力不足。

2.教学内容方面。知识体系带有较重的学科模式,过多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及理论的严谨性。然而各专业对数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都作了相应的调整,因而对教学的要求也要进行相应的改变。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数学知识体系的严谨性,不加区别地传授,使得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又由于存在授课内容多、课时少等问题,这样,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等数学课的正常教学。

3.教学方法方面。现在的高职数学课堂教学多半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讲授的多,学生实践的少,教学过程呆板,讲解枯燥无味,缺乏探究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缺乏合作与交流。教学手段单一,依然是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难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课程内容方面。高职院校的高等应用数学课程内容基本上都是本科院校的简装版,是按照数学的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注重数学技巧的训练,讲求严谨的推理过程,但是对数学结论的应用重视不足,很难从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立足岗位,注重素质,强化应用,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5.教师队伍方面。数学课教师一般来说对工程技术以及专业知识了解较少,不了解专业知识对应用数学的需要,导致应用数学与专业知识结合不够紧密,不能充分考虑到各专业的实际需要,也就不能紧密结合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高职应用数学课教学改革的方法与策略

1.明晰高职应用数学课的教学理念。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为社会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宗旨,是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为办学理念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凸显个性化发展。因此,高职应用数学课的开设应定位于服务不同专业的实际需求,以适度和够用为原则,服务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突出数学文化育人功能为主线,服务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能进行创新为重点。

2.改革高职应用数学课的教学内容。应根据专业需求设定教学内容,服务于专业课的教学目标,实施弹性化的教学内容设置。即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的需求,采取“必修+限定选修+任意选修”的弹性课程设置体系,不过分强调总体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严谨性,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职业岗位技能的训练提供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支撑。具体实施方案如下:(1)合理设置必修课的内容。建立各专业必修的共用基础内容平台,这是各专业高职阶段的通识教育,主要讲授函数与极限、一元函数微积分。(2)有效设置限定选修课的内容。要建立与专业课程学习和职业岗位需求密切相关的基本知识内容台阶,这是对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宽,它主要包括微分方程、级数、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拉氏变换、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初步。(3)灵活设置任意选修课的内容。这是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自主选择的、以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选修课。数学建模课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工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它将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加强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3.改革高职应用数学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1)改变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启发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改变单一的教师授课、学生被动听讲的传统方式,树立师生课堂互动的良好风气,打破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形成学生精神抖擞、争相演练、互相讨论、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挑战数学难学、难教的旧观念,树立科学设计教学训练程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其学习潜力的新理念。重视因材施教,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可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创设直观、形象、生动的数学教学场景,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一般情况下,对于概念、定理、定义、公式使用多媒体显示,这样可以节省授课时间,而且比较直观,便于理解。如讲极限、定积分、重积分的概念,介绍切线的几何意义时,通过计算机在图形上对极限过程的动画演示,可使学生容易理解。但采用多媒体教学,不能忽视传统的教学方法,必要的逻辑推理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思维仍很必要,这些内容不太适合多媒体显示。

4.课程建设方面。包括修订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两方面的内容。(1)修订现行的教学大纲。新的教学大纲应服从专业人才培养的体系,围绕专业需求制订,按教学内容及授课形式的不同进行修订。一是修订适用于高职各专业必修的高等应用数学共用基础内容教学大纲一份;二是编写限定选修基本内容教学大纲一份;三是编制任意选修内容的教学大纲一份。这些教学大纲应能较好地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在教学目的、课程内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等方面能将数学知识、数学素质、数学智能进行比较科学的界定。(2)教材建设方面。为适应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道路”的办学方针,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编制《高等应用数学基础》及与其配套的《高等应用数学基础练习册》,并将逐步开展多媒体数学课件的编制。编制的教材应具有以下三个特色: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教材内容力求符合现代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注重实际知识的应用,注重配合专业技能的训练。

5.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加强青年教师的培训。为改变高等数学课教师对工程技术以及专业知识了解较少的现状,按照学院“走出去,请进来”的教育教学方式,有目的地派老师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有计划地开展骨干教师的技能培训工作,使高等应用数学课的教师了解工程技术及专业知识对应用数学的需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做好传、帮、带工作。

[参考文献]

[1]楼一峰.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职业教育技术,2003(10).

[2]马戈,杜跃鹏.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数学研究,2004(3).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改革 第12篇

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似的教学方法, 课程的内容、结构、授课方式等没有发生质的改变。随着中小学计算机应用相关课程的普及, 很多学生已经具备了基础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那么, 高职是否还需要开设这门课?如何分配课时?课程内容如何设计?高职的特色如何体现?这些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该课程及教学的改革尚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当前的尴尬境地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学习效果不佳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对象基本上是低年级学生, 有些院校只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从生源上看, 高职高专的学生主要来自两种渠道: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 但由于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作为高考成绩计入总分, 大部分高中学校没给予这门课足够的重视, 从而造成了这部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弱于理论知识。二是本市中专、中职、技校的毕业生 (简称“三校生”) , 其中大部分学生在毕业时都已经按照市教委的要求取得了相应的计算机操作等级证书, 他们实践操作能力较强, 而理论知识较弱。从外部环境来看, 面向全国招生的高职院校, 由于受全国各地区经济和教育资源差异、家庭条件差异等因素影响, 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参差不齐。从学生自身的个性差异来看, 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及其学习能力上的差异, 也使他们在对计算机应用知识了解和掌握的深度、广度上参差不齐。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授课采取的是课堂集中学习, 起点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课堂学习, 其教学难度可想而知, 教学效果就更不用说了。

削减课时数, 降低课时比例我国在制定教育计划的长远发展纲要时就明确提出, 要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分阶段地普及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在这个纲要的指导下,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都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或《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础必修课安排在教学计划中。加之家用电脑的普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了很大进步。因此, 一些高职院校认为学生入学前绝大多数已经具备计算机应用的基础能力, 该课程可削减课时数, 甚至取消, 从而降低课时比例和教学成本。此做法是目前主流的改革措施之一, 教学内容也随之被大幅度地削减。然而, 该削减到什么程度?标准又是什么?

教材不太适用高职课程正面临两难境地:一些人批评高职课程浅, 大量重复中职课程内容;还有一些人则批评高职课程简单沿用本科课程体系, 是本科课程内容的压缩, 高职本身的特色体现得很不够。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同样陷入这样的困境, 教材的问题也较为凸显。在实际教学中, 教学内容及难度与中学课程相近, 一些内容上存在“滞后性”问题。教材普遍选用的是全市各类普通高等院校通用的教材, 为高职量身定做的教材很少见。虽然教材包括的计算机知识非常系统, 但并不适用于高职学生, 职业性则更难以突出。教材内容上虽然逐年有所更新, 但是难以彻底摆脱学科体系的框框, 对高职生的思维能力、职业能力等培养并不利。另外, 该课程的一套教材往往配以教程学习指导、实验指导等, 学生每人全套在手, 书是越积越厚。与低比例的课时数和被削减的实际教学内容相比, 教材未免过于累赘, 而且浪费资源。

基于课程层面的思考

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 呈现出的问题很多。以往的文献较集中地将问题归结到教学改革, 更有众多的一线教师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 对教学方法等进行探讨, 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意见。笔者作为该课程的教师, 任教期间, 学院对该课程有过改革的尝试, 但并没有实质的变化, 有些想法提出后又戛然而止, 教师处在被动状态, 学生学习成效不大。于是引发笔者思考:是否该课程本身出了问题?是否因为课程与教学没有衔接起来?表象背后是否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诸如此类的疑问, 促使笔者尝试走出教学过程, 基于更为宏观的课程层面去认识并理解课程的意义。

在职业院校, 虽然认为普通文化课程的重要性不如专业课, 但是作为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文化课程所面临的问题其实比专业课程复杂, 而且关于这类课程尚未形成能被普遍接受的改革思路。相对中职而言, 高职院校普通文化课程的改革较为懈怠。近年来, 对高职普通文化课程的讨论日渐增多, 改革的探索也始终没有停止过。

课程的定位关于普通文化课程的定位, 高职院校一直缺乏一个明确概念, 处于比较模糊的状态。从完善个体人格的需要来看, 根据国外关键能力的研究, 数字能力、交流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职业院校的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便是为培养这些能力而设置, 因此一时难以被取代。从为专业课程服务的观点来看, 该课程的基础性和服务性地位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下却并不一样, 比如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网络基础知识对于外语类的专业课程学习是否构成支持呢?显然没有直接联系。另外, 该课程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普通教育沟通的需要。事实上, 计算机应用能力通常被作为高职入学考试的选拔条件和“专升本”的通道。其实, 与普通教育沟通应当是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重要考虑维度, 依据与普通教育沟通的需要设置普通文化课程, 可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提供衔接点, 也为学生生涯发展的弹性化选择提供了可能。

课程的设置依据普通文化课程的定位, 《计算机应用基础》属于职业院校的普通文化课程门类中的工具类课程, 此类课程既是专业学习所需要的基础性课程, 又是联系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重要纽带。单一地谈论该课程如何设置并不科学, 这是面向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宏观的、上位的问题, 超越了任课教师个体意愿和能动性, 需要学院领导和专家参与决策及内部协调。《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占多少课时比较合适?无论所占比例高还是低, 也无论改革如何进行, 要从理论上准确地回答这一问题是不可能的。高职普通文化课程的课时比一直没有明确规定, 学校之间差别比较大。这是一个经验数值, 只能在实践中不断调整, 通过动态的调整最终使这一数值最大限度地接近最合理的值。

课程的内容选择与组织内容改革可以使普通文化课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形态。职业院校的普通文化课程因教育性质不同、教育对象不同, 从而能追求其自身特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要想从实质上改善目前的尴尬困境, 更需要对其内容与组织模式进行根本性改革。基本理念是, 应彻底摆脱学问式的思路, 实用性、职业性和生活性应成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能力、职业与生活为课程改革提供了联系现实的重要纽带以及巨大的改革空间。

课程改革的设想

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大及对象的丰富, 必然带来入口和出口群体结构的复杂性。笔者认为, 正是因为出口、入口的矛盾重重, 职业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才显得愈加急躁和不知所措, 于是顺应社会大潮随波逐流, 从而偏离了根本的轨道, 逐渐丧失职业教育原有的价值。针对出口、入口群体结构的复杂状况, 许多国家提出了实施无缝衔接的目标, 无论是对下与中等教育的衔接, 还是对上与大学高年级及研究生教育的衔接, 都采取积极的对策, 且这一课题成为许多国家高职教育未来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点和难点。这一课题主要包括的内容有中职与高职衔接、专升本的衔接、课程体系学分互认、教育等值、证书等值、经历等值等。

落实到具体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 如何顺应这一改革方向?我们该做些什么?笔者从自身的工作体会思考, 朴素地提出了以下几点设想。

外部衔接, 内部贯通首先必须从学生出发, 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差异。学生进入课程学习前的入口差异往往被忽略, 或者意识到了却无解决措施, 依旧是重复传统的教学模式。承认学生入学前已产生的差异, 并正视这些差异对入学后常规教学活动的影响, 认真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 制定有针对性的课程方案和教学计划, 这样才能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怎么衔接?是夯实基础、发扬个性, 还是统一步调、拉通平衡?入口差异的梳理、课程深度和广度的选取, 能体现出高职院校的领导决策力和办学特色。外部衔接问题进而转为内部贯通问题, 例如, 学生入学前的详细信息积压在招生办、学生处等部门或无人问津, 教学部门不了解, 任课教师更不知晓。笔者认为, 在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前, 新生入学报到时可开展相关的分模块测试, 了解学生不同知识模块的掌握情况, 实行初步过滤, 结合专业所需, 再分模块、分层次教学。依据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 灵活设置选修课和专业课, 与普通文化课贯通。比如, 前期测试的出题、阅卷、成绩统计、名单处理、课程分模块的规划, 进入新阶段学习前是否再进行一次模块整合的综合测试, 等等, 细则需要考虑详尽。前期准备工作繁重, 对效率要求高, 更要筹划多种详细的备用方案。若问题处理不当, 一旦实施便会导致常规教学混乱。当然, 学院内部环境尚不稳定时, 不宜过早地实施大幅度改革。

考证促学, 应急之举怎样才能证明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呢?高职院校虽然意识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但是改革需要消耗大量的脑力和体力, 为节约成本, 可以将课程的目标锁定在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定上, 推行“双证制”。暂且不说各类证书的“含金量”, 就计算机应用而言, 具有国家权威部门颁发的计算机等级证书或者其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现已是学生升学、单位选拔人才的重要参考。上海市的“专升本”招生计划就明确规定:“各招生院校原则上应要求考生持有上海市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 对没有证书的考生应组织相关考核工作并确定相关标准。”与计算机一级考试相配套的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考证结合在某种程度上能满足现实的需要, 但对高职生来说, 这仅能解决燃眉之急, 并不是长远之计。高职教育要培养“为明天工作的人”, 就必须使这些准劳动者能够适应未来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并在产业结构调整时能够适应多种岗位的要求。高职生的能力结构实际上就是职业能力结构, 不管从事什么职业, 其职业能力结构的形式都是相同的。而真正的职业能力是无法用职业资格证书表征的。职业能力不是让从业者被动地适应外界的变动, 而是主动塑造和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 纯粹从升学和考证出发, 多少带有功利性, 不利于培养职业能力,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服务。

推行校本课程开发, 凸显高职特色高职办学要形成特色, 从学校角度看, 课程改革是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高职院校采取的是高校管理体制, 其课程包括普通文化课程, 除“两课”外, 基本由高职院校自主管理, 因此管理权力基本在学校, 推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强。推行校本课程开发不仅能促进课程改革, 也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高职课程与教材应是动态发展的, 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现场使用的一些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地在高职课程和教材中得到反映。因此, 需要学校教师对国家、地区课程和教材进行“二度开发”, 将其改造成“活页化”的教材, 以弥补现有的缺陷。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模式是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它对彻底打破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三段式课程模式, 建立富有职业特色、能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因而其价值已获得了教育行政部门与职业教育院校的普遍认可, 其开发与实施已如火如荼地开展。近年来, 为体现这些思想, 不少高职院校针对专业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进行了深入的科学研究, 并有可借鉴的产品。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 项目课程模式也适合该课程的开发, 能从本质上改变课程中组织知识结构的方式, 其设计又可变化多样。例如, 笔者认为其形式上可开发成字典式、工具书式, 以方便查阅, 快速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宾.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索[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6, (11) .

[2]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95-214.

[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08年部分高校招收专升本新生工作的通知.[EB/OL]. (2008-06-08) .http://www.51test.net/show/136941.html.

上一篇:企业如何提高营销水平下一篇:企业管理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