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心灵享受语文

2024-05-11

放飞心灵享受语文(精选4篇)

放飞心灵享受语文 第1篇

一、情动辞发, 享受审美乐趣

新课程倡导下的个性化阅读, 是凸显学生个性的张扬、生命活力的释放, 强调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教学。阅读是自由愉悦的, 只有学生处在这样的状态下, 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

曾有幸聆听了昆山市小语教研员潘琰老师上的一堂语文课《清平乐·村居》, 潘老师那声情并茂的朗读, 行云流水的过渡, 别开生面的教学, 精辟自然的点拨, 开合自如的迁移, 使课堂成为一首隽永的诗, 一幅淡若轻烟的工笔画, 学生在她的带领下真切地体会到诗人在词中寄予的情感, 从而被感染、被陶冶、被震撼。现呈现一段教学实录:

师:他们在干什么?

生:他们在喝酒。

生:他们有点醉了。

师:是啊, 他们微醉。他们还在干什么?

生:他们用吴地的方言谈着话。

师:几杯酒下肚, 这对老夫妇的话就多了起来。他们在说什么呢?让我们走近仔细聆听。 (多媒体出示插图)

生:老伴儿, 看, 虽然我们家不富裕, 但我们一家非常幸福。

生:大儿子很勤劳, 二儿子很能干, 小儿子还不懂事, 但看他那顽皮的样儿就觉得开心。

生:要是能活到看到孩子们一个个成家立业, 我也就满足了。

师:他们越说越高兴, 用词里的话来说, 就是———

生:相媚好。

师:老两口几十年相濡以沫, 那种感觉真好。“醉”除了喝醉, 还有深层次的意思吗?

生:陶醉!

师:默读, 想一想:老两口为什么会陶醉?

生:溪水潺潺、青草如茵, 茅檐虽低小却是自己温暖的家, 老两口陶醉于乡村如画的美景中了。

生:他们陶醉于自家的天伦之乐中了。

师:是啊, 他们一家其乐融融。

生:他们是那样悠闲自在:大儿子在做农活, 二儿子在织鸡笼, 小儿子在剥莲蓬, 而老两口在喝酒, 当然会陶醉了。

师:当时南宋时期老百姓流离失所、生活艰难, 可是这对老夫妇却丰衣足食、自给自足。可见, 诗人是借此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 希望天下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耕者有其田, 居者有其屋”不仅是诗人的想法, 也是普天之下老百姓共同的心声。让我们再读, 品味意境, 醉于其中!

生读整首词。

师:你能用四个字来概括这幅图吗?

生:幸福美满。

生:宁静温馨。

生:……

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这堂课上, 学生一步步深入文字的内里, 从外在的“喝醉”领悟到深层次的“陶醉”, 可谓“层层剥笋”。这样的一个过程, 自自然然, 无生硬地横加观念, 无造作的教学形式, 一切是清水般自然渗透到泥土, 使学生的心灵沉浸在词的优美意境中, 感受到午后阳光的慵懒, 人物的淳朴、画面的干净简洁的线条美, 领悟到诗人心系百姓忧患, 向往桃花源般生活的情怀。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 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 甚至创造意义。

二、适度拓展, 深化文本主题

现在的教学, 老师不能再像从前一样, 就课本教课本, 而应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品读文本既包括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与感悟 (生本对话) , 又包括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和升华 (师本对话)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关系到教学时师生对话的深度, 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曾经听过无锡市崇宁路小学张权老师上的一堂课《夹竹桃》。有这样一个片段让人印象深刻:

师:“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 凡是没有真正让我感动的事物, 我决不下笔去写。”这是季羡林先生在写作方面的坚持。 (老师出示季先生写的几段原文。) 边看边思考:还有什么情感促使作者下笔去讴歌它呢?

生:夹竹桃是年少时作者最喜欢的花, 这种情感促使作者去讴歌它。

生:夹竹桃是他童年的伴侣。

生:夹竹桃代表着作者淡淡的乡愁, 思乡的情绪促使他写夹竹桃, 赞美夹竹桃。

师:是啊, 不管游子走到哪里, 再也找不到家的感觉了。夹竹桃成了思念的符号。只要一看到夹竹桃, 就想到那段青葱的岁月。所以, 季先生说:——

生读第一句。

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赏析”网站。

师:这个网站上有季先生许多作品, 大家有空时可去看看, 领略季先生真挚的文字、真情的流露。

笔者想, 有怎样的老师就有怎样的学生。你要让学生成为会阅读的孩子, 你首先应该自己学会阅读, 学会呈现。张老师注重课外资料的提炼, 让学生领悟到这篇文章的产生是缘自乡愁, 它是思念的产物, 从而更加深刻地品读到文章的内涵。这样的设计独具匠心, 将语文课堂进行延伸, 深化了主题;而且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让孩子们感受到文学作品里流淌出来的殷殷真情, 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三、创设情境, 引发心灵体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具有巨大潜力的生命个体。作为教者, 应该贴近学生生长的地面, 走进他们的心灵, 做他的学习伙伴, 这是平等对话的前提。教学中, 笔者总是努力地创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教材, 而不是机械地“教教材”。在教学《小露珠》一文时, 是这样安排教学的:

师:时间过得很快, 太阳公公出来了。小露珠在干什么?

出示:霞光中……生机勃勃。

师:自读, 感受到什么?

生:小露珠很漂亮, 植物们也很漂亮。

生:小露珠非常善良, 她打扮着植物们。

生:小露珠不仅把美丽留给自己, 还与大家一起分享美丽。

师:老师来采访一下。 (请一位学生站起来, 把“小白杨”的头饰戴在她头上) 小白杨, 你现在的心情怎样?

生:我很高兴, 我变得漂亮了。

师:你能把你的高兴读出来吗?

生绘声绘色地读。

师:小白杨, 在小露珠的精心打扮下, 你现在真的漂亮了许多, 难怪你这么高兴!

师: (请另外一位学生, 把“向日葵”头饰戴在他头上) 向日葵哥哥, 你此时的精神状态怎么样?

生:我精神饱满。

师: (请另外一位学生, 把“向日葵”头饰戴在她头上) 向日葵妹妹, 你呢?

生:我吸足了水分, 心情也舒畅了许多, 感谢好心的小露珠。

师:那赶快把你的感激表达出来。

自读。

师:让我们大声地把我们的高兴和感激告诉小露珠吧。

《小露珠》是一篇童话故事, 有着动人的情节、生动有趣的角色。如果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童话的氛围, 自己亲自参与童话的演出, 笔者想课堂气氛应该比单一的讲解有趣得多。于是, 就把“小白杨”、“向日葵”这两个角色让学生演, 而且演出是随意而又自然地穿插于讲解中, 没有表演的痕迹。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 孩子们个个笑容满面, 抢着要对小露珠说心里话。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有机结合, 情真、意切, 体现了‘美、情、趣、活’的教学特点。这样的课堂倡导交际, 让学生转换了角色, 学生不再是一拨一动的算盘珠子, 而是插着想象翅膀的小天使, 对话充满灵性, 情趣盎然。

因此, 针对不同的课型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挖掘课文中的细节, 进行不同程度的创新, 全力唤起学生的生活情感, 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与教材形成共鸣, 获得真正的心灵体验。

放飞心灵享受语文 第2篇

一、教学背景

“灵动课堂”旨在帮助学生获得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本能力,培养健康、稳定的心理品质。考试是中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大应激事件, 很多时候,考生会出现一系列身心焦虑反应,这不仅影响到他们学业水平的正常发挥,而且也妨害身心健康,为今后的学习蒙上阴影,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中学生由于自身发展的不成熟性,面对考试焦虑常常束手无策,他们亟需得到心理帮助, 以摆脱考试焦虑的阴影。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建构灵动课堂,以专业的心理辅导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正确看待考试,掌握一定的自我心理调节技巧,促进其智力和人格的全面发展。这就是“释放焦虑,享受成功”团体心理辅导课的由来。

二、活动分析

1.彰显“灵动课堂”的互动性。

“灵动课堂”具有互动性,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多元化的、多层次的交流与表达。团体动力理论的观点认为:团体往往在人的成长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以满足人的各种心理需求。团体心理辅导课是以团体的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去体验、感受和反思,使他们在互动中获得支持和帮助,并通过亲身感受,积累广泛的生活经验,促进他们进行自我探索,从而找到解决心理困扰的方法。

本堂课中,笔者采用了“抓小鱼”和“敲背”作为暖身活动,通过游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消除他们的紧张感,在肌肉放松的同时,团体内部也建立了彼此的互动和链接,创设出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

在“感受互享”焦虑体验这个环节中,小组成员先交流自己在考前、考中和考试后的感受和表现,然后由每组推荐一位组员进行大组交流。小组讨论,人人参与,因为学生有切身感受, 都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焦虑情况,既达到了宣泄情绪的目的,又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和感情。在大组交流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倾听、观察和引导,组与组之间的意见、想法和信息相互碰撞,从而使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加充分。最后,让每位同学都说一句话进行总结,有的说: “原来不只我一个人有烦恼和压力。”有的说: “通过分享心中的焦虑和喜怒哀乐,放松了心情。”有的说:“活动中,我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

2.体现“灵动课堂”的应变性。

“灵动课堂”具有应变性,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以及敢于冲破传统、打破常规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感受互享”焦虑体验活动之后,笔者安排了“心中的障碍”游戏,具体内容为:在活动室的中间留有一条通道,通道中放上一些障碍物,然后请出四位成员,要求他们先认清要走的通道,然后蒙上眼睛。接着教师让其他成员悄悄搬开通道中的障碍物。被蒙上眼睛的学生小心翼翼,摸索着向前走。其他学生观察他们的表现,并分享自己的感悟。在分享时,有的说:“很多时候是因为自己心中的障碍,削弱了我们的信心,我们要把心中的障碍物搬开,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其实,这就是本次活动的设计意图。但也有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对此提出了新的看法, 他说:“某某同学走过通道时居然没有犹豫一下,这是非常不理智的;而另外一位同学小心翼翼地通过,这样才能确保安全。”本次活动,学生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体现了思维的多元性、发散性。

最后一个环节是“能量大派送”,笔者让每位学生送给大家一种面对压力时的正能量,并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达。这个环节的气氛非常融洽。有的说:“当别人遇到压力时,我会做一个安静的听众,给他一个微笑。”也有的说:“当他人碰到困难时,我会说,记住,大家与你同行,加油!”

3.凸现“灵动课堂”的生成性。

“灵动课堂”具有生成性,强调在预设的情境中,师生、生生之间因彼此的启迪而激发生成许多新的点子、新的思想火花,获得预设之外的体验与感受。

在“感受互享”焦虑体验环节中,笔者请每组派一名代表交流本组的讨论结果,并请两位同学将现场生成的交流结果(其中包括困惑与问题)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就这些困惑与问题, 让同学们再次进行讨论,感受不同人群在面对压力时,产生的不同反应和应对策略。例如,有的同学说:“家长会在考试之前拼命给我施加压力,因此我非常害怕考不好,而担心害怕的结果,就是脑子里再也装不下任何东西,考试结果可想而知。”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提出的应对策略是:“与父母多沟通、多倾诉,争取他们的支持,排解恐惧和紧张。”又如,有的小组提出这样的困惑:“考试时碰到难题会情绪波动,冷静不下来,读不懂题目意思,还影响做后面的题目。”其他同学给出的回应是,“做深呼吸”“经常对自己说,我能行,保持自信”“想象以往考试成功的经历”“遇到难题,就默念:我做起来难,别人做起来也难”等。建立在互动基础上的团体活动, 会超越传递信息的功能,具有重新建构的意义, 体现出生成性,使知识增值、价值提升。

让心灵在享受语文中飞扬 第3篇

一.亲近教材文本, 构建对话平台, 心灵获得审美享受。

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 是脍炙人口的经典美文, 具有极高的文学性和欣赏价值。教师在语文教学中, 应引领学生亲近文本, 并构建起学生、教师、文本三方的对话平台, 让学生在品读与对话中, 获得审美享受、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

首先, 运用反复诵读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诵读, 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感受文字行云流水的美, 体会深远的意蕴。其次, 运用联想法, 在诵读中借助联想的力量, 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在作者原有描写的基础上进行拓展, 用带有文学色彩的语言把自己心中的感受描绘出来, 同大家分享。再次, 赏读品析, 形成能力。品味美文的精彩片段, 让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文字中体会表达效果, 并能学会模仿、运用, 在仿写中培养表达的能力。这三个层面的教学, 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亲近文本, 对话交流, 在感受美、品味美、创造美中获得了愉悦的审美享受。

二.拓展延伸, 培养鉴赏能力, 提升审美品位。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不受教材之束缚, 甚至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时对教材加以取舍、补充, 进行改编、再创造, 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 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和鉴赏能力。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应该注重从实际出发, 根据课程的内容及特点引领学生走到教材之外, 赏析与之相关联的更多作品, 让学生有机会走近更多的文学大师, 与更多的智者对话。如学完了余秋雨的《信客》, 我会拓展学生的视野, 让他们触及更多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寻觅中华》等。语文课堂如果能打破传统语文的局限, 不受教材的束缚, 把学生牵引到广阔的文学天地, 拓展语文课堂的广度, 让他们接受一次字、情、理的艺术熏陶, 这样的语文鉴赏课堂, 是一次美丽的心灵之旅, 不仅让学生开阔了视野, 更让学生真正走进文学, 获得情操的陶冶、精神的启迪, 从而提升鉴赏能力。

三.推荐名家经典, 促进课外阅读, 学习大语文。

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 在教学中定期向学生推荐名家经典, 积极引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引领学生进入更广阔的文学天地。在推荐文学作品时应该力求多元化, 中外古典名篇名著是推荐重点, 同时活跃于当代文坛上的名家最新力作也应及时关注。与时俱进地给学生推荐在当代文坛上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作品, 如在青少年当中反响很大的80后作家韩寒的《三重门》、《长安乱》及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 安妮宝贝的《八月未央》、《告别薇安》等;推荐过程, 可让学生走近作者, 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创作体验;也可走进作品, 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赏析精彩片段;或者透视某种文学现象等等。让学生在智慧之水的浇灌、滋润中享受文学, 茁壮成长。

放飞心灵享受语文 第4篇

一、积累写作素材, 打好写作基础

要写好作文, 就要有足够的写作素材。打好写作基础, 是写作入门的必要前提。生活是小学生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多积累, 才能让他们下笔如有神。

首先, 教师要促进写作教学的生活化。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提出, 给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新思路。引导小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在语文学习中反思生活, 会让其意识到生活与学习之间的关系。要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要鼓励小学生多阅读课外书, 多听一听广播, 看一看新闻, 游历一些名胜古迹。在多听、多看的过程中, 小学生积累的写作素材也就多了。比如在写“感动我的一件事”时, 学生就可以描述他们从电视中看到的社会事件或者从家人口中听说之事。在生活中注意积累, 会让小学生的写作变得简单起来, 快乐起来。

其次, 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小学生爱玩、爱闹, 他们最大的兴趣就是娱乐。但很少有小学生意识到, 他们喜欢的游戏活动都可以转变成为写作素材。在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 小学校园的活动日益丰富起来。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多观察与体会自己参加过的活动, 给自己的写作学习积累足够的素材。

最后,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阅读, 是实现写作素材积累的重要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是阅读教学的方法, 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教师可以给小学生安排合理的周阅读任务, 鼓励小学生每周阅读一本他们喜爱的书, 并将自己喜欢的部分摘抄下来。摘抄, 会让小学生积累词语与句型, 促进小学生成为写作素材的拥有者。

二、激发写作兴趣, 促进快乐写作

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才能让他们甘心将自己的时间与精力投放在写作上, 促进写作学习体验的快乐化。

首先, 教师要用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创设情境, 会让小学生找到表达的动力与写作的感觉。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的特别设计, 教师可以在日常的课文教学中创设情境, 临时给学生下达写作的主题, 促进学生轻松进行写作练习。如在讲解《蚂蚁和蝈蝈》时, 老师可以提着一只装有蚂蚁与蝈蝈的透明小箱子, 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看到真的蚂蚁和蝈蝈, 会一下兴奋起来。教师鼓励学生去观察蚂蚁与蝈蝈, 并将他们看到的东西描述出来, 写在纸上, 与课文进行对比。在真实的情境中, 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会骤然提高, 写作心情也会变得明朗起来。

其次, 教师要利用积极鼓励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感受,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 不再死盯着学生的错误与不足, 而是多多发现小学生写作学习中的可取之处进行表扬。在教师的表扬下, 小学生会找到语文写作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对小学生的一个用词进行表扬, 对一个修辞加以褒奖, 都会让小学生乐于付出更多精力去练习写作。

三、传授写作技巧, 放飞学生心灵

首先, 培养小学生的选词技巧。词语, 是构成作文的基本单位。词语的挑选与使用, 是小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不同的语境中, 要应用不同的词语。教师要鼓励小学生从他们的视角去看世界, 小学生就应当写出符合小学生心态的作文。比如在描述春天时, 一些小学生写出“春天来了, 花开了, 河化了, 小动物们活泼了”这样的句子, 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对动词进行拟人化, 让表达更形象, 如“春姑娘走来, 花笑了, 河开了, 小动物们纷纷表示欢迎”就让写作提升了一个档次。

其次, 培养小学生的用句技巧。灵活应用不同的句形, 会让作文的句子形态丰富起来, 也会让语言变得更加灵活。教师要引导小学生时用短句, 时用长句, 让语言变得简洁, 也让语言更有深意, 提高文章整体的严谨性。教师也要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展示一些范文, 鼓励学生去仿写, 通过练习提高用句水平。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将排比句、重叠句等句形介绍给学生, 促进小学生写作思维逻辑的清晰化, 针对写作的内容与自己的情感态度去选择最佳句形。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小学阶段通过作文教学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素材, 用合理的写作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将学生培养成为有意识、有技巧的写作之人, 有利于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改革。当代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创新, 给小学生打造高效的写作课堂, 让小学生爱上写作, 乐于写作。

摘要:改革传统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开阔眼界, 才会让语文写作课堂成为快乐的课堂。文章立足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主要分析了“如何放飞心灵, 实现快乐作文教学”这一问题。

关键词:放飞心灵,快乐作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参考文献

[1]蒋小琴.走进生活写作文——浅谈小学作文教学[J].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 2010 (4) .

[2]刘翠红, 刘庆良.丰富积累, 引流习作之源——例谈小学作文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 (教师通讯) , 2015 (1) .

上一篇:索尼公司下一篇:麦默通微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