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反应范文

2024-07-20

接种反应范文(精选11篇)

接种反应 第1篇

关键词:疫苗接种反应,预防

预防接种副反应指的是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抗体组织器官或功能损害, 且怀疑与预防接种反应有关的反应, 也叫疑似预防接种反应或免疫接种后的不良事件或反应 (简称AE-FI) 。包括全身反应、局部反应、偶合反应、异常反应。

1 常用疫苗的接种反应

1.1 乙肝 (HBV)

少有不良反应, 极个别月龄满3个月以上接种儿童可有中、低度发热, 或注射部位微痛, 一般在1~2d内消失, 极少数人可能出现荨麻疹过敏反应。

1.2 脊髓灰质炎 (OPV)

仅少数月龄满3个月以上接种儿童会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和皮疹, 一般不需特殊处理, 1~2d内消退。

1.3 白百破 (DTP)

少数月龄满3个月以上接种儿童局部可出现红肿、疼痛、发痒或低热、疲倦、头痛等;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即自行消退。偶见过敏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局部硬结不能吸收形成注射部位无菌性化脓。

1.4 A群流脑多糖疫苗

一般月龄满六个月儿童及成人均会出现较轻微反应, 局部有红晕和压痛, 24h内可自行消退。偶有短暂发热, 无需特殊处理, 如发热≥38℃, 可给予退热对症处理。

1.5 麻疹 (MV)

一般月龄满8个月接种儿童无局部反应, 少数儿童于接种后6~10d可出现短暂发热 (≤38℃) 及一过性皮疹, 持续时间不超过2d。不需特殊处理。

1.6 乙脑减毒活疫苗

个别月龄满8个月接种儿童在注射部位可能有轻微疼痛、红肿, 有的人会有低热, 2~3d可自行恢复。极少数人可有皮疹, 经对症治疗也会很快痊愈。

2 预防接种危险因素的防范措施

2.1 疫苗储存运输过程

2.1.1 加强冷链设备的管理, 专人专管, 建立冷链设备的维修档案, 每日监测冰箱温度2次并记录在档。

2.1.2加强疫苗管理, 使用前检查外观, 凡过期、变色, 标签不清, 安瓿有裂缝或冻结的白百破混合菌苗 (DPT) 、狂犬疫苗 (HEP) 一律不得使用。安瓿开启后用消毒棉球覆盖, 并记录开启时间, 活疫苗超过3min, 灭活疫苗超过1h, 应弃用。

2.2 预防接种过程中

2.2.1 接种场所应通风良好, 温度适宜, 每日紫外线消毒1次, 每月进行消毒效果监测。

2.2.2 接种人员严格消毒隔离操作, 佩戴口罩, 帽子。

2.2.3接种前核实受种对象性别、年龄、接种记录等。询问受种者健康情况, 严格掌握禁忌证和适应证。特别是有癫痫、神经系统疾病、惊厥史者;患急性传染病 (包括恢复期) 发热者。并让家长签署《告知同意书》做好记录。

2.2.4 皮肤消毒, 用75%酒精由内向外螺旋式对接种皮肤消毒, 涂擦直径>5cm, 待干后再接种。禁用2%碘伏消毒皮肤。

2.2.5 掌握正确的接种方法, 熟知疫苗的性质、接种剂量、接种部位、途径及注意事项。在接种证上正确记录接种日期、疫苗名称、剂量、批号, 接种者全名。

2.2.6 对接种儿童做好心理护理, 减轻恐惧及紧张情绪, 指导家长固定儿童体位的正确方法, 以便配合接种。

2.2.7 规范抢救药品和无菌注射器的管理。抢救药品专柜放置, 药品标签清晰, 专人管理, 每月质控, 保持有效期内。无菌注射器存放在清洁干燥、距地面20cm的柜里, 确保有效期内使用。

2.3 预防接种后

2.3.1 接种疫苗后用无菌棉签按针眼数分钟, 直至不再出血, 不可揉搓接种部位。

2.3.2 接种后在观察室留观30min方可离去。

2.3.3 接种后让儿童适当休息, 多喝水, 注意保暖, 防止触发其他疾病。

2.3.4 接种疫苗当天不要给儿童洗澡, 但要保证接种部位清洁, 防止局部感染。

2.3.5 接种后告知家长接种疫苗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避免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琼.正确认识预防接种【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9 (2010) 3-037.

接种反应 第2篇

种异常反应处理

胡亚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

摘要:麻疹是全球性的疾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在使用麻疹疫苗(MV)前,每人一生均要患一次麻疹。因此,平均每年麻疹发病数应等于出生人口数。估计全球每年约发生麻疹1亿例以上,死亡数百万人[1]。在未进行广泛预防接种前,每隔1~2年流行一次,我国麻疹发病占法定报告传染病的首位或第二位,城市流行的发病率在2000/10万以上,自1996年广泛使用麻疹疫苗后,骤降至100/10万以下[2-3]。尤其是1978年开展计划免疫后,麻疹报告发病率显著下降,1995年报告发病率为4.48//10万,降到历史最低水平[4]。但目前麻疹仍造成大量儿童发病或死亡[5]。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对麻疹病毒的认识及对麻疹疫苗的要求均 有新的进展。

关键词:麻疹疫苗、免疫、接种、过敏、预防

一、麻疹疫苗基础知识

麻疹疫苗简介:

目前应用的为皮下注射减毒活疫苗,系由麻疹病毒减毒株接种鸡胚培养制成。

常规免疫策略:初免年龄为8个月龄的儿童,18~24月龄再注射1针作为复种。

本次强化免疫策略:1994年3月1日至2008年7月1日期间出生的儿童,无论以往是否接种过麻疹疫苗,均需接种1针次麻疹疫苗。

注意事项 1.复溶后为橘红色或淡粉红色澄明液体。如发现颜色变紫(瓶体有微细裂纹)、变黄(有杂菌生长)、溶解不好等情况,均不可使用

2.消毒皮肤用75%酒精,待干后注射。禁止使用碘酒消毒。3.注射免疫球蛋白后4周方可接种麻疹疫苗;接种麻疹疫苗后至少2周才可注射免疫球蛋白。

二、安全预防接种

安全预防接种目的:

1、对受种者安全;

2、对实施者安全;

3、对环境安全。

怎样做才实现安全预防接种

1.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进行实施预防接种。2.熟练掌握正确的预防接种技术操作。3.加强工作责任心。接种

1、预诊

核实受种对象:

1.查验接种证、摸底登记册,核对受种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及接种记录,确认是否为本次接种对象。

2.询问并记录儿童健康状况。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的受种者,应提出医学建议并记录。

2、接种

(1)告知家长或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

(2)再次核对受种儿童基本情况;

(3)消毒皮肤(严禁用含碘消毒剂);

(4)接种。(接种后不要用酒精棉球按压或涂擦注射部位)

3、登记

(1)在接种证上填写疫苗名称、针次、批号、接种时间、接种单位、接种者签名等;

(2)录入电脑

4、留观

告知家长或其监护人,儿童接种后留在接种现场观察15-30分钟,如出现异常反应,及时报告和处理

5、接种现场疫苗管理 接种后工作:

1、清洁冷藏容器。

2、使用后一次性注射器及其他医疗废物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的规定处理。

3、镊子、治疗盘等器械按要求灭菌或消毒后备用。

4、记录疫苗的使用及废弃数量,剩余疫苗按以下要求处理:

(1)废弃已开启的疫苗。

(2)冷藏容器内未打开的疫苗做好标记,放回冰箱保存,下次接种时首先使用。

(3)清理核对接种告知书和预防接种证,及时录入电脑。

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

麻疹疫苗常见预防接种反应及其潜伏期

一过性发热、皮疹等反应 6-12天

过敏性皮疹、过敏性休克 24小时内(通常1-2小时)血管性神经性水肿、惊厥 10小时内 休克/虚脱(HHE)12-48小时 癫痫发作(诱发)7-12天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5-35天

脑炎/脑病 3—5天,长至7-12天 神经炎 5—7天或长至28天

(一)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是由致敏原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以周围循环衰竭为主要的症侯群。有过敏体质的儿童在接种含有微量鸡胚细胞、小牛血清的麻疹、风疹和乙脑疫苗时可能会发生。属于Ⅰ型变态反应。• 临床表现

1.一般在接种疫苗后数分钟至30分钟内发生(个别可达1~2小时,一般不超过4小时)

2.首先出现全身发痒,随之出现局部或全身广泛性的红疹或荨麻疹、水肿等皮肤症状

3.以后出现胸闷、气急、面色苍白和呼吸困难等,甚至出现喉头水肿、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导致四肢发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

4.脑节率障碍,发生昏迷等一系列严重症状,如 救治不当可致死亡 • 处理

1、立即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小儿为0.01ml/kg/次,最大量为0.33ml(1/3支)。如体重不明,用量为2岁以下0.0625ml(1/16支);2-5岁为0.125ml(1/8支);5-11岁为0.25ml(1/4支);11岁以上为0.33ml(1/3支)。必要时重复注射。注意:如受种者有心脏病史,应请专科临床医生紧急会诊。

2、吸氧、输入皮质激素、口服或注入抗组胺药。

3、由于过敏性休克为低血容量性,就地处理或搬运时均需采取头低足高位,并立即输氯化钠溶液。以尽快扩充血容量。严重情况下需行心肺复苏急救。

4、至少留观12小时,以防止晚期过敏反应的出现。

(二)不伴过敏性休克的过敏反应

● 皮疹可出现在全身各个部位,多少不一,在不同部位引起不同症状和后果。● 常见的皮肤、粘膜血管反应性皮疹,表现为时隐时现的瘙痒性风团,俗称 “风疹块”。

● 荨麻疹发生眼睑或结合膜可妨碍视觉;

● 发生视神经周围可导致视力减退或复视,甚至一过性失明; ● 发生在尿道可致尿闭;

● 发生在呼吸道可出现喉头水肿、胸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也可引起心悸、心率加快、心率紊乱心电图异常;

● 发生在胃肠道者可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三)晕厥 原因

 受种者在接种时,由于过度精神紧张,而造成暂时性脑供血减少或能量供应不足,导致脑缺氧或神经元能量代谢障碍而引起的短时间失去知觉和行动能力的现象

 由于情绪紧张、恐惧心理造成;受种者在接种时适逢空腹、疲劳,注射地点气温高,空气不流通 类 型

(1)晕厥样感觉:表现为短暂的意识模糊状态,伴有眩晕、恶心、苍白与站立不稳,或称为晕厥前兆

(2)真正的晕厥:常由晕厥样感觉发展而来,意识丧失可持续数秒或数分(3)惊厥性昏厥:意识丧失持续时间长,并伴有短暂而轻度的肢体与躯干阵挛性抽动及面肌抽搐,但很少呈全身性痉挛性惊厥,可伴有尿失禁

具体处理方法

1、宣传教育、预防为主:

做好接种前的宣传发动工作,使受种者在接种前心理上有所准备,避免接种时的思想紧张和恐惧;避免在空气不通畅场所接种;注射时避免一过性刺痛而引起晕针。

2、排除干扰、疏散患者

一旦有个别异常反应病例出现,应及时疏散患者,进行隔离治疗,不应集中处理。避免相互感应,造成连锁反应,尽量缩小反应面。

3、避免医疗行为的刺激 如无需吸氧者吸氧、无需补液者输液等。

4、疏导为主、暗示治疗

正面疏导,消除恐惧心理,稳定情绪,防止顾虑,辅以药物治疗(不得使用兴奋剂),可酌情使用小剂量镇静剂。

5、仔细观察、处理适度

一旦出现,应及时报告学校和家长,要求积极配合做好治疗工作。尤其要防止不明真相者谣言惑众。

参考文献:

1.楚金贵,曾秀芬、侯晓涛,等.麻疹可能是全球候选或消灭的第三个传染病.中国计划免疫,1995,1(7);13 2.上海第一医学院,武汉医学院主编.流行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171-177.3.王天根,魏承毓主编.流行病学.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8.205-201 4.孟庆丽;计划外免疫 如何选择[N];大众科技报;2001年

5.基因疫苗防病——长期发展方向[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6.陈刚;改善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策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俞雪莲;新疆部分地区麻疹野病毒分离与基因型测定分析(2001~2002)[D];新疆医科大学;2003年

畜禽预防接种副反应及处理 第3篇

1 注射部位肿胀

这种情况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口蹄疫疫苗、牛炭疽芽胞疫苗的预防注射中比较容易发生, 其原因:一是因为疫苗注射后吸收较慢, 对局部刺激性比较强;二是接种技术上的原因, 如需要肌肉注射的注射时选用的针头太短, 达不到深部肌肉注射的要求, 或者注射时拔针头太快, 造成少量疫苗外流, 从而刺激浅层皮下组织, 引起注射部位肿胀, 严重的可发生注射局部炎症。一般在接种后10小时左右出现, 24小时达到高峰。处理: (1) 按要求进行免疫接种, 如选用长度合适的针头, 注射时部位准确, 注射疫苗后停留0.5秒再拔针头, 可以明显减少肿胀的发生。 (2) 出现注射部位肿胀, 前2天采用热敷的方法处理, 可以避免由于处理不及时造成局部感染或化脓的情况发生。经处理后局部皮肤会有硬变现象, 特别是牛炭疽芽胞疫苗皮下注射时, 由于药液吸收慢, 刺激局部的皮肤形成硬变现象, 这种情况一般不需要处理, 会慢慢自行消除。

2 注射后出现发热、减食、停食现象

这种情况比较常见, 一般是在注射后畜主喂食时才发现, 畜禽表现为发热、减食或停食, 1~2天后发热逐渐减轻, 食欲恢复正常。处理:接种后经1~2天症状出现严重者可注射解热镇痛类药物, 但不要使用地塞米松等影响免疫反应的药物, 以防碍预防注射的效果。

3 急性过敏反应

这种情况在注射口蹄疫疫苗、山羊痘疫苗时比较容易发生, 一般是接种后30秒后就出现站立不安、倒地、喘息、尖叫、发热、肌肉震颤、可视黏膜充血、瘤胃臌气、鼻腔出血、尿频或便频、皮肤潮红或发绀等现象, 重者倒地不起, 呼吸困难。如果准备不充分, 容易发生家畜因急性过敏反应而出现死亡。处理: (1) 在打预防针前要详细阅读该疫苗的使用说明书, 预备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安乃近等抗过敏药品和解热镇痛类药物, 并多准备1支注射器。 (2) 接种时先注射牛的疫苗, 再注射猪的疫苗, 注射完后, 观察3分钟无异常症状, 一般就不会出现急性过敏反应。

4 孕畜流产

在接种注射前向畜主了解牲畜的妊娠情况, 做到孕畜不注射疫苗, 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如果是紧急防疫应向畜主讲明孕畜免疫注射后可能会发生流产的情况。

5 家禽减食、精神沉郁、生长受阻、产蛋率下降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 第4篇

县级疾控机构接到AEFI报告后,应核实AEFI的基本情1 核实报告

况、发生时间和人数、主要临床表现、初步临床诊断、疫苗预防接种等,完善相关资料,做好深入调查的准备工作。2 组织调查

2.1 除一般反应(如单纯发热、接种部位红肿、硬结等)外的AEFI均需调查。

2.2 县级疾控机构对需要调查的AEFI,应当在接到报告后48小时内组织开展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在调查开始后3日内初步完成AEFI个案调查表(附件三表5-3)的填写,并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2.3 对于不属于本辖区预防接种后发生的AEFI,也应当收集相关资料,填写AEFI个案调查表,并及时转报至受种者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由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进行网络直报。

2.4 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市级或省级疾控机构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调查。2.5 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死亡或群体性AEFI,同时还应当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调查和报告。3 资料收集

3.1 临床资料:了解病人的预防接种史、既往健康状况(如有无基础疾病等)、家族史、过敏史,掌握病人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及有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已采取的治疗措施和效果等资料。必要时对病人进行访视和临床检查。对于死因不明需要进行尸体解剖检查的病例,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尸检。

3.2 预防接种资料:疫苗供应渠道、供应单位的资质证明、疫苗批签发报告和购销记录;疫苗运输条件和过程、疫苗储存条件和冰箱温度记录;疫苗的种类、生产企业、批号、出厂日期、有效期、来源(包括分发、供应或销售单位)、领取日期等;预防接种服务组织形式、预防接种现场情况、预防接种时间和地点、接种单位和预防接种人员的资质;知情或告知相关资料;预防接种实施情况、接种部位、途径、剂次和剂量、打开的疫苗存放时间;安全注射情况、注射器材来源、注射操作情况;预防接种同批次疫苗其他人员的反应情况、当地相关疾病发病情况等。4 病例诊断

4.1 省、市和县级疾控机构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调查诊断专家组由流行病学、临床医学、药学等专家组成,负责对AEFI调查诊断。4.2 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接到AEFI报告后,对需要进行调查诊断的,交由受种者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调查诊断。4.3 发生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或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由受种者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市级或省级疾控机构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调查诊断。4.4 AEFI的调查诊断结论应当在调查结束后30天内尽早作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应当依据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技术规范,结合临床表现、医学检查结果和疫苗质量检验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调查诊断结论,出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书(附件三表5-4)。

4.5 调查诊断怀疑引起AEFI的疫苗有质量问题的,应及时提交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4.6 省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对市、县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进行技术指导。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法律救济的研究 第5篇

关键词:预防;异常反应;法律救济

预防接种工作是维系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就目前状况而言,国内现行的预防接种制度具有强制性的特征,一方面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推广疫苗接种、降低疾病发生率,然而在另一方面上,由于个人体质可能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接种疫苗,而我国接种救济法律制度仍不健全,在接种医疗事故赔偿方面所做的工作依然不够,如果政府未能及时解决上述问题,势必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1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概述

第一支疫苗诞生之时,全世界都为之欢呼,其标志着人类医疗卫生事业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预防接种工作发展初期,医疗人员们便发现少数人在接种疫苗后会出现异常的生理反应,例如全身抽搐、体温下降等,有些患者甚至会在短时间内死亡。由此,医学界渐渐意识到预防接种工作的负面性,并着手记录分析各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症状以供研究。

目前,中国卫生部门对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解释是同一

批人接种同一种疫苗,极少数人所发生的生理异常反应。异常反

应的严重程度与表现特征与疫苗种类与受种者体质有关。另外,相关研究表明,一次性接种药剂量过大也可能引发受种者的异常反应[1]。

2 预防接种反应的构成条件

2.1 疫苗质量合格

可以明确的是,如果引发接种异常反应的疫苗来源于非正规医药企业、质量存在着缺陷,则不得将受种者出现的各种不适症状定义为异常反应。完全符合疫苗国家标准以及《国家药品管理法》,生产得到卫生部批准、生产过程得到有效监督的疫苗即为合格疫苗。值得注意的是,疫苗在运输与储存等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破坏,而此类受损疫苗引发的各种反应亦不能称作接种异常反应。

2.2 不良反应需要具有不可预见性

学术界将用药后患者出现的与药目无关、具有意外性质与不可预见性质的各种有害反应统称为药品不良反应。因此,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出现的不适反应需要在先前无法预见的前提下方能定义为异常接种反应。通常情况下,疫苗的隐含缺陷以及极少数受种者体质特殊是致使异常接种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

2.3 接种过程必须规范无误

相关条例明确作出规定,为了充分保障接种安全,我国接种工作必须由拥有法定资质的单位负责。相关医护人员在开展接种工作前,必须向受种者及其陪同人员告知疫苗的作用、性质、品种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大致了解受种者近期有无身体不适状况、是否在以往接种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等。在接种过程中,接种人员必须小心细致、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免疫程序以及接种技术标准。凡是在以上环境中产生不适反应、进而影响正常身体状况的受种者方能被称作异常反应发生者。对于接种人员在接种过程中未能依照规范行事而造成受种者出现不良反应甚至死亡的事件,医学界称其为接种事故而并非是接种异常反应事件。

2.4 接种关联方在异常反应发生过程中无过错

接种关联方指的是与接种过程有联系的单位以及个人,一般包括接种人员、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疫苗生产企业、疫苗保存与运输人员等。在异常反应的界定过程中,首先需要确认接种关联方是否对异常反应的发生负有主观责任、有无过错。在以下情况中,受种者在注射疫苗后产生的不良反应不得定义为接种异常反应: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疫苗审批工作无误、对药企的监督有力有效;接种人员具有合法资质、操作过程准确严谨;疫苗生产企业的疫苗研究与生产工作无误、无法预见疫苗的隐藏缺陷;疫苗装卸、运输、储存等工作质量可靠。

3 接种反应责任的承担及其性质

由于异常接种反应具有不可归责性,因此其责任认定工作非常复杂。必须明确的是,异常反应与疫苗质量无关,这也就意味着异常反应责任并不等同于产品责任。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角度来看,疫苗都属于医疗产品,国家产品法律对其产生制约作用。发生异常反应的疫苗符合《产品质量法》以及《药品管理法》。基于以上条件,疫苗生产企业在疫苗引发受种者异常反应后并不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现阶段医药市场竞争尤为激烈,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脚步的加快,国内疫苗生产企业将面临更加艰难的生存处境。因此,如果受种者在异常反应责任方判定过程中将一些不合理、缺乏客观精神的“罪责”强加在疫苗生产企业身上,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生产并波及整个医药行业[2]。

此外,异常反应责任也不能判定为接种事故责任。接种事故通常指的是疫苗质量存在缺陷、接种人员误操作、接种器械未经消毒等原因引发的安全事故。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在发生接种事故后,接种单位或者当地政府需要及时补偿受种者及其家庭。如果收费疫苗接种事故造成人员伤亡,需要依法从重处罚接种单位并追究卫生主管部门领导人员责任。然而应当看到,预防接种反应是在规范接种后发生的,从情理与法理上讲都无法认定接种单位具有过错,无法将异常反应事故认定为接种事故,因此接种单位无须承担责任。

当前,在国内大面积使用的疫苗分为免费与收费两种。免费疫苗由政府提供,要求满足接种条件的国民在规定日期内前往指定接种点进行接种。免费疫苗接种工程是国家重大战略计划,其中国家与公民之间构成强制医疗关系。收费接种是公民为了预防疾病而自费参与的,政府不予干涉。所以,接种单位与受种公民间便构成了民事医疗关系。公民在自费接种过程中发生异常反应事故,如果接种工作程序规范,则规定疫苗生产企业单独对受种者予以补偿,事实上,该种责任判定方式并不十分合理,容易影响疫苗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受种者在免费疫苗接种过程中发生异常反应,补偿费用则由地区政府提供,其在某种意义上会对政府行政管理造成不利影响。

4 建立异常反应救济基金,促进接种事业发展

4.1 异常反应救济程序

受种者在发生异常接种反应后,可亲自或者委托家属向救济基金提出救助申请。基金会在收到申请后需要尽快将其提交给带三方专业鉴定机构。鉴定机构负责鉴定相关受种者的不良反应是否符合异常接种反应定义的工作。在机构认定申请所述反应为异常接种反应后,基金会便需要及时地下拨补偿资金,而为了充分确保资金数额合理,资金定额工作应当交由鉴定机构负责。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需要设立相关约束制度,确保鉴定机构工作人员认真负责、保障鉴定过程的透明性。

如果受种者因器官衰竭等原因死亡,申请可由继承者代发,救济资金也可转入继承者名下。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救济金申请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申请需要在《民法通则》所规定的诉讼时限内发出。

4.2 异常反应的鉴定

对于异常接种反应责任认定工作而言,异常反应判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了实现对人民负责、对医学负责、对良心负责的目标,在救济基金会成立后,需要依照相关的法律规范,建立专业的异常反应鉴定小组。鉴定小组受卫生部门领导,由临床医学专家、疫苗专家以及疫苗生产企业研发者组成。

4.3 救济资金的管理

政府需要保障资金具有多种有效的来源渠道。通常情况下,政府财政与疫苗生产企业是救济基金的主要“贡献者”。免费疫苗异常反应救济资金由政府财政部门提供,而有偿疫苗异常反应救济资金则主要由疫苗生产企业缴纳,政府也可缴纳部分资金。社会团体及个人也可以自愿出资资助救济资金会。除此之外,需要加强对基金的管理,杜绝公款私用现象的出现。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条文,异常反应救济资金原则上已是法人,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对其的监督与管理,安排工作小组入驻基金会、协调配合基金的宣传、征收与拨放等方面的工作[3]。

4.4 基金救济范围

需要明确的是,救济基金会是一个救济补偿性质的组织。现阶段由于部分法律的缺失与公众卫生常识的欠缺,救济基金会尚缺乏有利的发展条件,这也就意味着基金会的基金储备并不充足,即使基金会在实际的工作中发扬人道主义关怀,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也无法实现足额弥补受种者损失的目的。为此,基金会必须组织专家制定救助金额的上限,严格依照受种者的损失严重程度来进行分等级补偿。一般情况下,救济基金会只考虑补助因接种异常反应而造成器官损伤的受种者,在接种中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的人员不允许申请救助。

5 结语

预防接种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政府需要不断完善关于异常接种反应责任方判定的法律并建立异常反应救济基金会,做好对基金会的监督与管理工作、督促基金会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发扬人道主义关怀,如此方能最大程度地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李锦川.2012年-2014年文水县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5(12).

[2]赖红连,吴海,邱睿,张敬,胡全斌,吴莹.龙岩市2014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5(12).

减少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护理体会 第6篇

预防接种使用的疫苗, 对机体来说是一种异物, 接种后会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及免疫反应, 在这些反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 称为预防接种反应。《试行办法》将预防接种反应分为: (1) 一般反应和加重反应:由于疫苗本身的特性引起的反应, 其性质和强度随制品而异。最常见的是发热反应、局部的红肿反应或种痘后的发痘反应等。加重反应只是一般反应的加重或发生的比例略多一些, 均属正常反应。 (2) 异常反应:指同一批疫苗同时接种很多人, 只在极个别人中发生的一类反应。其特点为:与疫苗种类有一定联系, 但只发生于个别人 (与个人体质有关) ;反应性质、临床表现与一般反应不同;反应程度比较严重, 必须及时就医诊治。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是指合格生物制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接种于人体后, 人体在产生有益预防保护反应的同时或之后, 发生对机体有损害的反应。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应当包括上述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加重反应和异常反应, 因为他们都是正常用法用量下, 出现的与接种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临床中尽可能避免不良反应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5年3月~2009年12月来我科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共150例, 男82例, 女68例, 年龄1个月~13岁。

1.2 方法

1.2.1 建立儿童健康档案

对我科辖区内每个新出生的儿童建立健康档案, 定期进行检验, 掌握每个儿童的健康状况并给予预防接种知识宣教和解释工作, 提高家长重视小儿计划免疫的自觉性。

1.2.2 对每次接种疫苗进行宣教

儿童预防接种后除了会产生相应的免疫力外, 由于个体差异, 还可能出现轻度不同的副反应, 接种前必须消除家长的顾虑, 取得家长的配合、理解和信任。同时, 做好疫苗种类、接种对象及注意事项的通知工作, 并在每次接种后, 认真交代家长下次何时来进行何种疫苗的接种, 必要时打电话提醒家长, 耐心解答家长的问题。让家长了解疫苗的物理学特性、适应证、禁忌证以及注意事项, 有过敏体质的人接种疫苗常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过敏性紫癜、某些药物、食物, 特别是以往免疫接种发生过敏反应的儿童, 告诉家长必须向医务人员说明, 属于含有过敏原的疫苗不予接种, 不含过敏原的疫苗可以考虑接种。提高家长对疫苗的认识, 取得家长配合, 并引导、鼓励、安慰稍大一些的儿童, 清除恐惧心理, 主动愉快地接受免疫接种。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 避免饥饿, 不要吃刺激性较强或容易导致身体过敏的食物, 用母乳喂养孩子的母亲也不要吃有刺激性的食物, 以免孩子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注射部位的局部皮肤应清洁, 防止感染。接种最好在儿童饭后进行, 以免晕针。预防接种时, 做好接种前、接种中、接种后的护理指导是我们的重要职责。

1.2.3 接种疫苗时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候诊室

我院防保科的接种门诊墙壁彩绘各种卡通图片衬托以整体色彩柔和的淡粉色, 使儿童愉快的接受环境, 并且准备好接种前的工作比如:接种场所应光线明亮, 空气流通, 冬季室内应温暖;接种用品及急救用品要摆放有序;严格遵守消毒制度;最好做到分室或分台操作, 以免发生疫苗错种。并严格掌握疫苗及注射用水的储运情况, 防止疫苗的效价降低或消失及疫苗毒力增强等现象。

1.2.4 加强业务学习, 规范操作

科室定期进行安全医生注射技术与理论测试, 掌握接种技术、疫苗、消毒灭菌、冷链设备相关知识。杜绝一次性注射器不用消毁或只消毁针头就使用, 保证, 冰箱内疫苗摆放正确率, 减少拿错药物的发生.总之, 在安全注射意识、冷链设备的使用与管理、疫苗的使用与管理及一次性注射器的使用与管理等方面加强检查与监督以保证安全预防接种。

2 注意事项

严格掌握禁忌证:接种前认真询问病史及传染病接触史, 必须要先做体检。 (1) 一般禁忌证:急性传染病, 包括有急性传染病接触史而未过检疫期者;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病、较重的心脏病、高血压、肝肾疾病;哮喘、荨麻疹等过敏史者;严重的湿疹或化脓性皮肤病者;慢性疾病急性发作者;患有神经系统疾患, 如癫痫、脑病、癔症、脑炎后遗症抽搐、惊厥等疾患的应避免接种乙脑疫苗、流脑疫苗及含有百日咳抗原的制剂。 (2) 特殊禁忌证:有过敏史者慎用动物血清制品;体温>37.5℃, 或1周内每日腹泻>4次的儿童, 严禁服用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糖丸;各类免疫缺陷症人群、恶性肿瘤患者如白血症、白血病、淋巴瘤以及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代谢类药物等免疫抑制治疗的病人应避免接种各类减毒活疫苗。并尽量推迟常规的预防接种;近1个月内注射过丙种球蛋白者, 不能接种活疫苗;早产儿、营养不良、体重在2.5kg以下的儿童应暂缓接种, 等以后补种。各种制品的特殊禁忌证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执行。既往接种后有严重不良反应者:如接种后发生过敏反应、虚脱或休克非热性惊厥史等不良反应者, 应避免再次接种同种疫苗。

操作要点: (1) 严格各项查对。 (2) 生物制品的准备:检查制品标签, 包括名称、批号、有效期及生产单位, 并做好登记;检查安瓿有无裂痕, 药液有无发霉、异物、凝块、变色或冻结等;按照规定方法稀释、溶解、摇匀后使用;严格无菌操作;抽吸后如有剩余药液, 需用无菌干纱布覆盖安瓶口;在空气中放置不能超过2h;接种后剩余药液应废弃, 活菌苗应烧毁。 (3) 局部消毒:75%乙醇消毒皮肤, 待干后注射;接种活疫苗、菌苗时, 只用75%乙醇消毒, 因活疫苗、菌苗易被碘酊杀死, 影响接种效果。 (4) 接种后观察:孩子打过预防针后, 要在接种场所休息15~30min, 接种后如出现高热或其他接种反应, 要及时诊治。

接种疫苗后要让孩子适当休息, 不要做剧烈运动, 不要吃辣椒等剌激性食物, 暂时不要洗澡, 对孩子要细心照料, 注意观察, 有时小孩会发生"接种反应", 如轻微发热, 精神不振, 不想吃东西, 哭闹等, 一般都不严重。只要好好照料, 多喂些开水, 一般1~2d会好转, 如反应加重, 应立即请医生诊治。

有些疫苗需按一定的间隔时间连续接种多次才有效, 所以家长一定要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接种日期进行预防接种, 不要半途而废, 影响免疫效果。

3 讨论

接种反应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生物制品本身的原因, 也有受种者个体体质的原因。为减少或避免接种反应的发生, 应加强接种人员的业务培训, 增强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感。严格按接种程序实施预防接种, 同时也应加强对预防接种知识的宣传, 使儿童家长明确接种的意义及可能出现的接种反应及禁忌证等, 以便配合接种人员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包佐义, 可雅.儿童打防疫针的禁忌[J].健康文摘, 2006, (8) :12.

[2]刘东磊, 苗良, 孙美平.北京市2002年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 2004, (5) .

[3]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大规模免疫接种活动安全注射的政策宣言.1998, (5) .

[4]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2005, 3:24.

[5]迮文远.计划免疫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37~42.

卡介苗接种后反应的护理 第7篇

1 接种后正常反应护理

这是疫苗本身的特殊性所致的反应, 其表现的强度随疫苗而异。通常在接种后3周左右, 接种部位会出现红肿, 中间逐渐软化, 形成白色小脓疱, 脓疱破溃后, 脓汁排出, 经过1周~2周才结痂, 愈合后可留有圆形瘢痕。卡介苗接种后的局部反应与其他疫苗有所不同, 绝大部分儿童接种卡介苗后3周~4周 (初种) 或1周~2周 (复种) 会出现局部反应, 经过红肿浸润、脓疱形成、破溃、结痂这样一个过程, 一般在3个月左右脱痂, 局部形成瘢痕。这是卡介苗接种后的正常反应过程, 是有效接种的标志, 如不出现此反应, 反而提示接种失败, 应考虑补种。以反应范围定义, 可分为如下两种:

1.1 局部反应

疫苗接种后, 有的人可在针孔处出现短暂的炎症反应, 有的人可在接种部位发生轻度的红、肿、热、痛的炎症反应, 有的人还可能出现局部淋巴结肿大或淋巴管炎。上述反应一般在48 h~72 h消退。

1.2 全身反应

少数人接种某种疫苗后可出现发热、头痛、头晕、乏力、嗜睡和周身不适等全身反应, 极个别的人还可以发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这种全身反应, 通常也是短暂的, 大多在24 h内消失。 (1) 一般说来, 发生正常反应, 不必进行特殊处理, 均可自愈。但也要进行适当的护理, 接种卡介苗后婴儿洗澡时要特别注意, 不要擦洗接种部位和周围, 以免引起感染。 (2) 婴儿接种卡介苗后的2 d内, 由于接种局部疼痛, 婴儿可出现轻微烦躁, 啼哭次数增多, 这是正常现象, 可多加安抚, 使婴儿有安全感。 (3) 局部的正常反应一般不需要处理, 但要注意保持局部清洁, 防止继发感染。接种卡介苗后局部有脓疱或溃烂时, 不必擦药或包扎。但局部要保持清洁, 衣服不要穿得太紧, 如有脓液流出, 可用无菌纱布或棉花轻轻拭净, 不要挤压, 平均约2个月~3个月自然会愈合结痂, 痂皮要等它自然脱落, 不可提早把它抠去。局部反应较重时, 应及时送医院就诊。 (4) 发现淋巴结轻微肿大, 可不必处理, 约1个月~2个月后可自然消退, 如稍大于1 cm可热敷, 但必须注意温度, 以免烫伤。

2 接种后强反应的护理

卡介苗接种后, 脓疱和溃疡直径超过10 mm, 愈合时间超过12周, 称为卡介苗加重反应或强烈反应。近年来, 由于卡介苗质量和接种技术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卡介苗接种引起的加重反应, 特别是淋巴结化脓者显著减少。强烈反应的发生与疫苗活力、注射剂量、注射技术、接种部位、继发感染及个体因素有关。

2.1 接种局部反应水疱、脓疱、深部脓疡、肉芽组织增生。

2.2 淋巴结强反应

卡介苗必须通过淋巴管到达全身, 所以接种处附近的淋巴结 (常为腋下) 有一定程度的组织反应, 表现为轻微肿胀, 这是正常现象。一般淋巴结肿大不超过1 cm, 1个月~2个月后消退。如果出现淋巴结单纯肿大超过10 mm, 不与周围皮肤粘连, 早期可移动, 稍有硬感 (干酪型) ;或肿大淋巴结内含有脓液, 轻压有波动感, 淋巴结与周围皮肤粘连, 皮肤可以成紫红色 (脓肿型) ;淋巴结破溃成瘘道, 长期方能愈合, 有结缔组织增生 (窦道型) 等现象, 称为淋巴结强反应。接种局部的红肿硬结或接种同侧腋下、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大于1 cm;愈合时间大于6个月, 出现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均为卡介苗接种强反应。

强反应的护理: (1) 卡介苗的局部反应不能热敷。对特殊敏感的人可考虑给予小剂量镇痛退热药, 一般每天2~3次, 连续1 d~2 d即可。 (2) 局部治疗:保持局部清洁, 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可治愈。 (3) 小水疱:络合碘消毒。 (4) 大水疱:注射器抽脓, 必要时5%~10%异烟肼软膏、利福平外敷。 (5) 溃疡:局部消毒、10%异烟肼软膏、利福平用凡士林纱布外敷。 (6) 深部脓肿 (包括淋巴结脓肿) :有波动时用消毒空针抽脓、生理盐水冲洗, 注入链霉素、异烟肼溶液保留, 每周1次。对深部脓疡最好切开排脓治疗, 具体操作方法见“超量与皮下接种的反应的处理”。 (7) 肉芽组织增生:用消毒剪剪平。

3 超量与皮下接种反应的护理

超量接种是指卡介苗的接种的量超过正常接种量, 皮下接种是指将规定皮内接种的卡介苗做皮下或肌肉注射。这是由卡介苗接种工作中出现的技术差错或责任差错所造成的。

3.1 主要表现

(1) 发热:多数37.5~38.5℃, 少数出现高热; (2) 部分儿童可出现下列症状:乏力、精神不佳、烦躁不安、盗汗、腹痛、间歇性关节痛、消瘦、食欲减退等。

3.2 相关护理

(1) 及时上报。 (2) 72 h内, 封闭治疗:普鲁卡因2~4 ml+异烟肼50 mg, 扇形封闭, 每日1次。 (3) 抗结核治疗:每公斤体重10 mg/d。 (4) 局部溃疡脓肿、淋巴结肿大, 按强反应处理。 (5) 手术治疗:对已产生脓肿的局部脓肿或淋巴结, 采用手术治疗可大大缩短疗程。手术治疗的方法:局麻后, 纵行切开皮肤及肉芽肿壁, 用乳突刮匙轻轻地刮尽皮下及基底部的肉芽组织和坏死组织, 如皮肤已紫绀坏死, 则剪掉修齐, 并用金属探针探查, 如有深部瘘道同样地把肉芽组织刮掉并用5%异烟肼冲洗。 (6) 对局部肿块伴局部皮肤坏死者, 局部消毒后用5%异烟肼纱条湿敷, 无菌敷料包扎, 隔日换药1次, 至局部硬结无渗出物停用。 (7) 局部肿块并脓肿形成, 皮肤坏死破溃者, 先用一次性注射器穿刺抽脓后, 于脓腔内注入异烟肼注射液 (10 mg/kg) 然后用利福平粉剂涂敷, 后用5%异烟肼纱条覆盖包扎, 隔日换药1次, 至局部硬结无渗出物停用。

4 异常反应的护理

极少数人接种卡介苗后可能出现异常反应, 如局部有菌或无菌性化脓、精神性反应、过敏性皮疹、过敏性紫癜、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等。一旦发生这种异常反应, 应尽快到医院诊治, 以免延误时机加重病情。

预防接种副反应及护理对策分析 第8篇

关键词:预防接种,副反应,护理对策

预防接种副反应 (AEFI) 是指在预防接种的过程中或者接种后, 机体在产生有益免疫反应同时或者之后, 所发生的和预防接种相关的有损害机体的反应[1]。预防接种副反应又叫疑似预防接种的异常反应或免疫接种后不良事件或者反应[2]。一旦反应超过常规限度, 处理方法不当或者不及时, 就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现对我市城区2009年1月~2010年1月期间预防接种出现的副反应进行观察, 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市城区2009年1月~2010年1月预防接种的副反应报表和个案调查表中, 共预防接种疫苗221339人次, 在预防接种后出现副反应的共有26人次, 其中男15人, 女11人。所有出现副反应的接种对象诊断标准均参照了《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试点工作指南》。进行预防接种的疫苗有麻疹、脊髓灰质炎、白百破、乙脑、乙肝、流脑等。

1.2 护理对策

1.2.1 在接种前, 应当详细询问接种对象的身体状况, 有无过敏史及禁忌证。护理人员应采取温和的语言和态度, 消除其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 以配合接种。

1.2.2 接种前应仔细阅读疫苗使用说明书, 明确接种对象及部位、疫苗的性质、使用途径、使用剂量、疫苗的禁忌证。

1.2.3 掌握接种方法, 合理使用疫苗。接种人员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核对疫苗名称、接种者的年龄、姓名, 疫苗接种证和接种单的内容等。注意无菌操作, 并交代相关的注意事项。

1.2.4 强化疫苗管理。使用前检查疫苗外观及质量, 是否有变质、过期, 安瓶裂缝地现象, 不使用标识不清或者冻结过的疫苗。

1.2.5 接种后, 及时做好指导工作。注射后观察15~30 分钟, 有副反应者及时处理。接种后短时间内应适当休息, 不做剧烈运动, 并加强观察。

2 结果

在本调查组中, 2009年1月~2010年1月共接种疫苗221339人次, 使用疫苗16种, 出现AEFI 26人次, AEFI的发生率为11.75/10万。在接种过程中, 所有AEFI者通过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 均顺利渡过了预防接种反应。

3 结论

在进行预防接种时, 选取高质量的疫苗并正确地使用, 对可能出现副反应的各个环节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 能够有效提高预防接种的安全性。

4 讨论

预防接种的疫苗本身对机体来讲是一种异物蛋白质, 它具有生物活性, 可能使机体发生接种反应[3]。同时, 疫苗中含有氢氧化铝佐剂等吸附剂, 也大大增加了预防接种副反应 (AEFI) 的发生率, 疫苗的纯度、质量等与AEFI直接相关[4]。AEFI发生的原因和所用制品的批号、种类、针次、剂量以及接种技术密切相关。预防发生副反应的关键因素在于接种前对接种对象的身体状况进行详细了解, 并熟练掌握接种技术。接种前应检查疫苗是否摇匀, 接种剂量是否准确, 正确选择接种部位, 进针角度和深度等应符合疫苗种类的要求, 这些都与接种疫苗后的局部副反应密切相关, 接种对象的个体差异、身体状况和AEFI也存在一定的关系。不同的疫苗, AEFI发生率也不一样, 无细胞白百破、乙脑疫苗等的AEFI发生率均较高, 无细胞白百破疫苗的 AEFI发生率, 随着针次的增加也依次增高。

预防接种的副反应包括:①一般反应。周身轻度不适, 轻度发热, 持续1~2d。注射局部出现红肿热痛, 有硬结, 范围直径小于5cm, 局部淋巴结肿大;②加重反应。反应均加重, 持续3d或以上, 无异常症状。发生于个别批号或者某次的接种对象中;③异常反应。由预防接种的并发症引起, 如免疫缺陷、非特异性反应、生物学反应、精神性反应、变态反应等。在本组26人次AEFI中, 一般反应的有10人次, 占

39.78 %;加重反应的有14人次, 占53.10 %, 异常反应的有2人次, 占 7.12 %。

总之, 大多数接种对象在预防接种后全身和局部的反应轻微, 属于正常的接种反应, 不做特殊处理。接种白百破疫苗后, 适时热敷, 防止局部硬结, 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预防接种的工作人员强化业务培训, 提高业务水平,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使用正规合格的疫苗, 熟练掌握疫苗的浓度、剂量、使用方法、接种途径及其注意事项, 认真选择接种对象及接种部位, 做好副反应中各个环节的护理干预, 能够有效提高预防接种的安全性, 降低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陇德.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246-255.

[2]Chen Qiong.Vaccination causes side effects and nursing[J].Jour-nal of Xianning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s, 2011, 2:175-177.

[3]严晓英.148例儿童预防接种副反应处理[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9, 6:465-467.

动物免疫接种的副反应及处置 第9篇

1动物免疫副反应的概念及反应种类

免疫副反应是指疫苗接种到动物体内所产生的与免疫作用无关的不良反应。疫苗等生物制品对机体来说是一种异源物质, 经接种后刺激机体产生一系列的反应。在免疫反应时间内, 要观察免疫动物的饮食、精神状况等, 并抽查检测体温, 对有异常表现的动物应予登记, 严重时应及时救治。

1.1正常反应是指疫苗注射后出现的短时间精神不好或食欲消减等症状, 此类反应一般可不作任何处理, 自行消退。

1.2严重反应主要表现在反应程度较严重, 反应动物超过正常反应的水平。常见的反应有震颤、流涎、流产、瘙痒、皮肤丘疹、注射部位出现肿块、糜烂等, 最为严重的可引起免疫动物的急性死亡。

1.3合并症只有少数动物发生综合症状, 反应比较严重, 需要及时救治。 (1) 血清病:抗原抗体复合物产生的一种超敏反应, 多发生于一次大剂量注射动物血清制品后, 注射部位出现红肿、体温升高、荨麻疹、关节痛等, 需精心护理和注射肾上腺素等。 (2) 过敏性休克:个别动物于注射疫苗后20~30min内出现不安、呼吸困难、四肢发冷、出汗、大小便失禁等, 需立即救治。 (3) 全身感染:指活疫苗接种后因集体防御机能较差或遭到破坏时发生的全身感染和诱发潜伏感染, 或因免疫器具消毒不彻底致使注射部位或全身感染。 (4) 变态反应:多为荨麻疹。

2对动物免疫接种后的副反应的处理

(1) 免疫接种后如产生严重副反应, 应采用抗休克、抗过敏、抗炎症、抗感染、强心补液、镇静解痉等急救措施。 (2) 对局部出现的炎症反应, 应采用消炎、消肿、止痒等处理措施;对神经、肌肉、血管损伤的病例, 应采用理疗、药疗和手术等处理方法。 (3) 对合并感染的病例用抗生素治疗。

3免疫副反应的预防

水痘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及护理 第10篇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原发感染为水痘,潜伏在感觉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引起带状疱疹。水痘为小儿常见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是分批出现的皮肤黏膜的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全身症状轻微,偶可继发皮肤感染、肺炎、脑炎、心肌炎、肝炎等疾病,在免疫功能缺陷的成人及儿童中,易形成播散型水痘,病死率极高。本病整个病程平均2-3周,任何年龄均可传染,但以婴幼儿及学龄期儿童发病较多。患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现就我通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接种水痘疫苗的不良反应及如何护理情况简述如下。

1、目的:对儿童接种水痘疫苗后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中心接种水痘疫苗的468例儿童,对其接种后出现的16例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并分析其原因及给予有效护理。结果经过统计发现,16例不良反应中7例轻微发热、6例局部红肿及疼痛、2例皮疹、1例轻度水痘症状。经过对症护理后,症状均得到了有效缓解。

2、不良反应:水痘疫苗健康人正常接种,一般无不良反应。少数儿童接种后局部出现红肿、疼痛,低热等一般反应,多无需处理即可自愈。极少数儿童会出现过敏反应、皮疹、皮炎、紫癜等,或者发生水痘样皮疹、带状疱疹等疫苗相关疾病,经抗过敏、抗病毒、对症等治疗后,即可痊愈。有的人還可以偶合水痘、胸腺肥大致类中毒反应等疾病。偶合疾病是受种者种苗时间与其患病时间发生了重叠,接种任何疫苗都可能发生,不属于疫苗接种反应。

3、护理措施:

3.1接种前的护理

对家长或者监护人询问:(1)孩子是否注射过人免疫球蛋白,如注射过至少应间隔1个月后。(2)注射水痘的年龄为1周岁以上的儿童。此年龄段的孩子说不出哪里不适,我们应提醒家长近期孩子是否有抠嘴、抓耳等反常行为,如有应到相关科室做检查。(3)1周内不服用抗生素及退热药物,或有青霉素类过敏史,吃鸡蛋后脸及身体有红疹等。(4)饭后半小时方可接种水痘疫苗,因为孩子大声哭泣时,胃内容物易呕出误入气管,引起坠积性肺炎,更有甚者引起窒息死亡。(5)孩子是否有慢性病对有以上症状之一的不可接种水痘疫苗。对有恐惧心理的儿童,护理人员应用亲切和蔼的语言与患儿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讲明道理,争取儿童愉快地配合,切忌使用强迫和恐吓的方法使孩子顺从。对配合、表现勇敢的患儿给以表扬和鼓励,使其消除恐惧心理,保持愉快的情绪。

3.2接种时的护理

如在儿童左上臂接种,家长取坐位,儿童应坐于家长腿上;家长左臂抱紧儿童,使儿童头部靠在家长左肩部;将儿童右臂置于家长身后;家长用右臂固定儿童的双腿,右手握住儿童左手,防止在接种过程中乱动。一般认为3岁以下儿童属幼儿期,其生理心理发育程度尚不完善,对疼痛刺激十分敏感,对劝说安慰的合作率不高,相对转移注意力、示范指导的效果十分明显,因此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家庭环境采取不同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3.3接种后的护理

接种水痘疫苗后儿童应留在观察室留观30分钟,嘱接种后24小时内不能给孩子洗澡。低热、轻微红肿疼痛等一般反应为一过性反应,不需要特殊处理,如红肿疼痛严重在接种24小时后给予局部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疑似异常反应及时报告医生和就诊。

4小结

接种DPT不良反应的特点及护理 第11篇

资料与方法

2014年9-10月收治DPT疫苗接种儿童84例, 随机平均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42例, 男25例, 女17例, 年龄2~9岁, 平均 (4.8±1.9) 岁;对照组42例, 男30例, 女12例, 年龄3~8岁, 平均 (4.2±2.7) 岁, 所有儿童均排除过敏病史和疫苗禁忌证等问题, 两组儿童的性别、年龄的差异和接种疫苗方面的差异都不明显, 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1]。

护理过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段进行临床护理, 如果疫苗接种产生皮肤红肿等症状, 可以以温水在目标位置进行热敷, 在过敏测试后, 接种依然出现红肿问题, 可酌情考虑以50%的硫酸镁溶液进行热敷。试验组:在接种前进行护理干预, 完成接种后6 h可以再进行温水热敷, 详细护理过程: (1) 规范检查: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检查试验组的每个进行DPT疫苗接种的儿童, 根据检查数据和接种证分析儿童身体情况、病史以及病因, 严格排除禁忌证和过敏症状, 向家长说明原因, 对相应的病症进行及时诊治, 同时建议和征询延期接种或者停止接种。 (2) 问询教育: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对儿童身体感受进行问询, 同时向家长了解儿童在疫苗接种后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 比如红肿、化脓以及发热等问题, 并且普及这些症状的缓解和治疗手段, 可以通过酒精擦拭身体和冷毛巾敷额头等方式降热, 如果>38.4℃, 则需要服用退热药, 长时间高热不退的要及时送医[2];疫苗接种后的6 h方可进行热敷, 周期3 d, 频率3次/d, 10~15 min/次, 接种当天, 家长要注意儿童保暖。 (3) 接种护理准备:接种前要对接种室进行通风消毒, 室温要保持在20~22℃, 避免儿童着凉, 同时检查常规配制的一些设备和药物, 像温度计、血压仪、肾上腺素以及绷带等一些急救用品。 (4) 接种注意事项:接种疫苗必须保持完好, 若出现开启或者开启半小时以上未能使用的情况, 要作为作废处理, 注射部位选择手臂三角肌处, 多次接种的儿童, 需要进行手臂替换, 完成接种后, 医护人员要家长留下观察15~30 min, 儿童无不良现象, 方可离开, 同时, 叮嘱家长多让儿童喝水, 保证良好的休息[3]。

护理效果判定:这些接种儿童的家长采用问卷调查随访, 根据问卷反馈问题, 统计儿童出现不良反应几率以及护理质量满意度, 进行对比分析[4]。

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数资料以真实原始数据%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试验组出现不良反应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护理质量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疫苗接种是我国的国策, 而儿童也占据了接种人群的一大部分, 由于儿童本身的身体和免疫系统都无法与成年人相比, 所以作为医护人员, 需要格外注意他们接种前的身体状况以及禁忌证等, 减少不良反应产生的概率。而对于接种后产生不良反应的问题, 要对监护儿童的家长进行教育, 同时普及减轻不良症状的手段。

以上研究通过数据对常规护理和护理干预进行对比分析, 试验组儿童在通过护理干预后, 接种疫苗产生的不良症状几率要远远低于对照组, 而服务质量满意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 可知护理干预对于DPT接种异常反应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能够有效提升护理的治疗, 值得广泛推广[5]。

摘要:目的:分析接种DPT不良反应的临床护理和对策。方法:收治DPT疫苗接种儿童84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常规护理, 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结果:27例产生不良反应, 其中试验组4例, 对照组12例, 试验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DPT疫苗接种出现不良反应是不可避免的, 而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配合护理干预, 可以有效减少异常反应, 提高护理的质量。

关键词:百白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临床护理

参考文献

[1]黄俊音, 莫湘琼, 麦卫华.护理干预在儿童百白破疫苗接种过程中的作用[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4, 4 (4) :152-154.

[2]肖美霞, 刘异香.百白破疫苗接种局部反应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应对策略[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1 (1) :378-379.

[3]叶秀萍.精细化护理干预对儿童预防接种效果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学报, 2014, 7 (13) :1995-1996.

[4]王伟.89例接种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发生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2 (36) :80-82.

上一篇:服务贸易竞争力下一篇:毛细血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