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分组教学

2024-07-29

计算机基础分组教学(精选11篇)

计算机基础分组教学 第1篇

一、教师设计教学方案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对知识点进行认真钻研,有机整合,将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分配给每个学生。在学生分组上可按照教育心理学的一般经验,将人数定在每组4~6人。分组采用:1.学生自由组合的学习小组。这种分组形式凝聚力强,学生相互之间信任度高,学习过程中能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合力。2.教师指定人员的学习小组。教师通过平时观察和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掌握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水平,将学生按优中差比例分层进行均衡搭配。即将学习好、能力强的学生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相结合。这种分组,让上机操作领悟能力强的学生辅导领悟能力较差的学生。3.确定组长职责。每组组长都是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应要求他们明确职责,引导小组成员合作学习,鼓励组员大胆发言,做到人人参与,同时要帮助本组操作上有困难的同学,并负责好本组的纪律。

二、教师演示

教师在对教学内容的任务设计进行适时讲解和演示时,把演示操作通过投影机显示出来,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演示进行操作,这样可以让学生将视觉和听觉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记忆,更好地完成教学训练。教师讲解要抓住重点,特别要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课堂中应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动手。例如,在讲“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的制作时,只演示简单环节:旗杆的画法,大小调整、旋转、叠放层次、填充颜色、复制等步骤。然后给出比较粗糙的“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样图和较为精美的“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样图让学生对照练习,以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会相关的操作。

三、学生小组讨论

给学生布置任务后,就可以让学生很快地以分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试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操作技能。如,讲了平行四边形、五角星后,给出比较粗糙的“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样图让学生对照练习,学生很快能制作出来。然后,再给出较为精美的“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样图,这时学生会发现精美样图没边线、分布合理、填充的颜色富有吸引力。那如何去除边线呢?这就促使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索,很快掌握了知识要点及操作过程。此外,通过小组的交流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进行分组自主学习时,老师再根据组长反馈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人人进步、整体提高的学习效果。

四、科学评价,激励引导

分组教学,要求学生必须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共同解决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小组的学习成果要进行综合评价,引入奖励机制,这是激发学生很好地进行分组学习的一种手段。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教师对小组评价、组间互评、组内互评”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实施教学评价。具体做法是:

1. 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组成员的操作结果,让组长组织组员对本组的个人作品进行互评,选出最好的作品。

2. 组织小组间对各自选出的代表作品进行互评。

3. 教师对各组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

在积极评价小组的合作成果的同时,还要引入奖励机制,特别是激励操作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展示小组合作成果时,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分组教学的优势,又能激励每一个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实现教育就是“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的宗旨。

分组教学法首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原来两节课还完成不了的任务,现在一节课就可以解决。其次,全面照顾到了全班的所有学生,让他们跟上了教师的讲课节奏,提高了学习兴趣,多数同学充分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同时,这种分组形式增进了学生之间互助友爱的感情,培养了同学间良好的感情,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他们在完成各知识点学习的同时进行相互探讨、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基础分组教学 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班级授课制 分组式教学

一、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组

分组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授课班级中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教学需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一般为每组为5—7人,指定小组长,协助教师指导、组织和反馈学习信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进行,这样的信息传递大多是师生问答式,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缺少学生自我探索、调整的机会,从而也就无法暴露学生思考的“过程”。

1、合作学习的作用

一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以优带差;二是增加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三是为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创造了条件和机会。也正因如此,小组成员科学合理的搭配也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分组为组教学的成功实施创造有一条件。在分组过程中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异质是指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这样便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二是男女搭配的原则。就是各个小组内的成员男女比例应基本相同,这样可以优劣互补,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际的竞争。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评价。

2、充分发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作用

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虽然层次不同、分工不同,但都应该树立团队精神,树立“小组的荣誉离不开我的努力”的意识。因此,小组内的成员做到既有分工更有合作,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习基础比较差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同学,更应该帮助他们克服障碍,鼓励他们向着更高的要求完成每一个角色和每次的任务。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小组内的分工可以轮流进行,且各个组轮流的方式基本相同(即同一层次的同学同时担任同一角色:记录员、检查员、组织员、总结报告员等),这样可以充分展现评价的公平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实施分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的问题

一方面,教学评价应该强调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目标反映教学统一的要求和基本标准;个性目标反映出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本和特长的发挥。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1、对小组的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我们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不仅仅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仅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发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态度。作为指导老师通过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分组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的协作、探索和创新精神。任务式教学允许个性的张扬。在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方法灵活、鼓励创新,主要采取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机制,让学生成为评判的主角,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2、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有利于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平等公正的对待。了解学生的差异有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注意观察和关注。通过观察,教师能了解每学生的基本能力、情感、行为和不同的学习特点等,并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和需要。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只有通过观察,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个性、气质,了解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方面”,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材料,满足他们的兴趣和需要,给他们以最需要和最合适的教育,才能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关注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应从多方面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为每一名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能实行“一刀切”。我们必需意识到:只有正视学生差异,善待学生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并实施有差异的教育,教育才能有针对性,才能有效地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生动活泼及富有个性的发展。

三、其他协助教学方式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基础的、应用型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分组教学离不开其他教学方式的协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任务根据教学的需要,科学的制定教学目标的,合理的安排教学任务。如果有些问题还是不能解决,学生可向教师询问。

当学生对Word操作掌握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就可要求小组完成更有深度的任务(可根据各组情况分出难易)。以用Word设计板报为例,先引导帮助学生制订制作计划。

1、板报方案的设置

把任务交给小组长,由小组成员自行提出设计方案。

2、小组讨论方案

针对板报设计方案认真讨论研究,适时作出修改。小组长分派任务,具体的任务分配到个人,根据分工,相互协作,各尽其职,共同完成指派任务。由专人负责搜集板报内容和在网络上收集资料、下载图片;由专人在网络上查找一些操作的方法和关键的技术;教师适当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作品上传到网络,由学生主评,教师参评作品的制作效果,最终给予评价。以后随着学习的再深入,可以要求学生自行选题,自行制订制作方案。这样一来,使得学生的学习和操作过程井井有条,既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达到教学的目的。

虽然分组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它有着弥补班级授课制不足的天然特性,尤其是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也切实能为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和益处,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参考文献:

[1]丁乐,赵凌.关于小组合作学习分组的初步探索[J].新課程(教研),2010(9)

[2]张彩转,郑俊红.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和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西卷)[C],2010

计算机基础分组教学 第3篇

一、分组式教学应用策略探究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网络技术等的迅猛发展, 计算机课程越来越受到教学双方的重视。教师利用电子教室的教学软件进行演示和讲授的同时, 还需要积极探究分组式教学方法的应用策略, 使其运用的恰到好处, 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实效, 发展学生的个性及才华。

1. 动态分组。

分组式教学的直接目标, 是在分组后教师通过引导小组之间、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调动各个角色的积极参与, 实现学生个体内在知识结构的冲突、变化和接受。其中, 让小组里优、中、差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尽其所能, 每个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都能积极出谋划策、参与合作, 从而所有学生共同进步是分组教学的主要目的所在。所以, 小组成员的合理分配至关重要。另外, 由于不同授课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相应的学习单位和学习伙伴、学习带头人 (小组组长) 的调整也是必须的。

2. 组内外监督。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和其他课程不同, 学生的差别比较大, 有的学生对教师要讲的知识已经很熟练, 而有的学生却所知甚少或者从未接触过。表现在分组教学中, 就是有的学生漫不经心、不集中注意力, 有的学生感到节奏快压力大, 慢慢也变得懈怠。教师对问题进行集体讲解, 不能弥补小组内部学生的弱势, 所以需要结合教师的组外考核监督和组内循环监督来保障小组的优良学习氛围。首先, 教师选择一些恰当的授课内容, 指导学生完成固定的学习任务来定期的进行组外监督, 这样既对知识点进行了巩固和检查, 也对各个小组施加了压力。其次, 针对各个小组内部的绩效考核也十分重要。如组长的成绩得分是以小组的平均分计算;组长定期进行组员之间的知识点问答, 回答成绩按点给组长加分;小组可以定期推出他们擅长的计算机操作方面的优势项目, 来给小组集体加分。这些竞争、合作式的协作学习模式充分调动了小组长的管理及学习的积极性, 发挥了其创造性, 从而带动小组成员进步, 由此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 更新小组反馈表。

良好教学效果的保障, 需要后期不断的实践操作来巩固。所以小组成员的反馈表十分重要。真正学习的发生, 是学习的概念、图式进入了学习者的认知结构, 学习者能够用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所以小组成员学习效果的考察表需要得到及时的更新,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知识点的及时消化和吸收。而且根据遗忘曲线原理, 越快巩固, 学生遗忘的就会越少, 通过分组学习、组内考核等形式, 能够及时帮助学生的记忆和复习。小组反馈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自身的成长, 全体小组成员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吸取经验教训。例如在编程课中, 很多学生因漏写了或错写了某个字符, 而自己又发现不了, 就会使整个程序的编写陷入困境。组员的帮助能够较为快速的解决这个问题, 同时也是提醒自己不犯类似错误。

二、结语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工作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分组教学的采用,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拓展学习内容, 加大知识点探索的深度。例如在教学“Word、Excel、Power Point”的应用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用计算机进行日常文章创作、数据整理和信息展示等;在教学“Photo Shop图形处理”时, 引导学生结合美术设计, 利用网络完成自己的作品。总而言之, 计算机课程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分组式教学并谨慎使用, 解决分组式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发挥其优势, 这样分组式教学方法才能对提高电大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有较大裨益。

参考文献

[1]刘艳.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的分组教学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5 (11) .

[2]李玉海.实施分组教学, 提高计算机实践课效率[J].信息教育与研究.2010 (6) .

[3]冯敬益.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 (12) .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是基础 第4篇

在以往的合作学习中,教师经常采用就近分组、就近合作的原则,或是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人一组,其实这样是不科学的。因为,第一,这样分组,随意性太强,学生会找和自己学习水平相当的同学学习交流,对自己的语言发展帮助不大;第二,这样分组,造成各个小组间层次差异较大,好学生和好学生一组,中等生和中等生一组,学习较弱的学生自然被“暴露”在一边,无人问津。长此以往,班内的学习差距越拉越大。

基于以上原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是这样分组的:现在以我所任教的四年级一班为研究对象,本班共有学生34人,分成8个小组,其中有6组是4人,有2组是5人。第一步,选组长。我把班内英语学习成绩最好的8个学生任命为各组的组长;第二步,组长挑选组员。从第一组开始,组长依次挑选一名组员,第一轮完成后,再进行第二轮和第三轮,直到全班学生被全部挑选完毕为止。但要注意,经过1个月的学习后,要重新分组。这样分组的优势是:基本符合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避免了好同学“扎堆”,学习较弱的学生被冷落在一旁的局面。对于全班学生来说,从一定意义上讲,增加了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和空间,因为,在这样分组之前,可能很多学生的交流面总是集中在他周围的几个人身上,而现在他要面对的同学可能是他以前从未面对的。对于组中中等水平的学生来说,增加了更多的向好学生学习的机会。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尽管大部分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参与而使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有小部分学生,因为基础较差或者个性内向的关系导致的自卑心理使得他们不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是等到老师注意到他们,点到他们的名字时才愿意开口。给他们的英语学习带来了消极的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那些平时不敢在全班级面前发言的学生愿意在小组里面与其他同伴交流,会在小组中得到同学的赞赏或者得到同学的帮助意见。通过交流,基础差的学生得到了较优秀学生的帮助从而得到了提高,原本心理内向的学生也渐渐对自己和自己的想法树立了自信。最终学生们都敢于大胆地展示自我,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案例二:合作学习,教师组织是关键

计算机基础分组教学 第5篇

摘 要:随着信息网络化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人们的生活及学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高校及高职、中职对其教学内容都普遍有所增加,对其教学态度也有所改变,提高了对计算机教学的重视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目前,我国的很多中职学校在计算机教学中普遍采用了分组教学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就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分组协作式学习模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分组协作模式;教学任务;教学模式

中等职业院校虽然在教育的划分上和高校、普高有所区别,但是他们在教学目标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都是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扩大其在就业方面的优势。虽然如此,一些中职院校在教学方式上还是和其他高校有所区别,它的教学方式较为传统,因此,在新课改影响下,分组协作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步入中职计算机的教学殿堂,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分组协作模式的概念

分组协作模式实行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小组内通过互相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促使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解决学习中的难题,提高动脑及动手能力。老师在教学中实行分组模式不仅要将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更要将其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小组协作学习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优势。

二、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分组协作式学习模式的应用

1.做好学生的分组工作

要想有效发挥分组协作模式的作用,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这就要求老师在分组过程中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态度,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只有充分了解学生,老师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合理化的分组计划,防止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不够吃”,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吃不饱”等问题的出现,更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当然,问卷调查也是一种充分了解学生特点的方式,在进行问卷调查时要涉及多个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小组的划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2.按照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任务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分组教学模式必须围绕实际教学内容进行安排,这样才能使这种教学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老师在做教学安排的时候,必须对实际教学任务进行综合分析,充分保证教学内容的容量及质量,确保其符合科学性和合理性,将划分小组学习的价值体现出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测试和实践,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将学习的理论知识灵活上机实践,得以应用,然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教学。

学生在实践的时候也要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如果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小组成员可以互相讨论,然后一起解决,这样理论和实践能力都得到锻炼,而如果他们不能讨论出结果,就需要老师发挥其作用对其进行引导,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当然,在学生进行分组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竞争,只有这样有竞争性的学习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解。对于表现好的小组,老师要进行表扬,使其在学习中更自信,当然表现差一点的也要鼓励,不能让他们丧失学习的信心。最后,老师还要就他们的分组协作学习进行评价,总结经验,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避免出现这些问题,这样才能确保分组协作学习模式发挥最终的效果。

3.放手让学生去实践

任何学习都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尤其是对计算机这种实践型技术的学习,计算机在人们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已成为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要以实践为主,只有他们亲自动手参与到计算机的使用中,才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

在进行分组学习的时候,老师可以观察一下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拔一名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并具有领导才能的学生担任小组组长,要求其带领本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合作探究,齐心协力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促进小组的共同进步,提高整体学习成效。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还可以组织一些以小组的形式参与计算机竞赛,对于竞赛成绩优异的小组可以进行奖励,奖品的设置也要吸引学生的眼球,表现稍差的小组也不要气馁,老师要鼓励并帮助他们赶超表现好的小组,在这种互相竞争的环境中共同进步,进而取得优异的计算机成绩,拥有良好的计算机技术。

中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职业人才的摇篮,在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中,分组协作教学方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存在于教学体制中,并不断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而形成良好的计算机职业能力,使学生适应今后的社会发展,并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出巨大的能量。

参考文献:

[1]张万钧.求活,求新,求练: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考试周刊,2011(53).

[2]冯建锋.课程改革下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反思[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5).

“分组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第6篇

就我校而言, 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良莠不齐, 有的学生从没接触过计算机, 有的学生已经有相当丰富的计算机知识, 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在教学中, 往往是程度好的学生一教即会, 程度差的学生再怎么解释也很难理解要学习的知识。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 我们摸索出了“分组教学”这一教学模式。

所谓分组教学就是按照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的差异, 把学生分为不同学习小组, 通过定期测验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组织形式。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班级, 我们在分组中以班级为单位, 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差异分为若干组, 用分组提高教学质量。

分组教学显著的优点在于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 便于因材施教, 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每一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各有不同, 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信息, 开展教学活动。

但是, 它仍存在一些较严重的问题, 一是很难正确检测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小组内学生的学习水平有所分化;二是在对待分组教学上, 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 并且这种矛盾是在师资力量不充分的基础上产生的, 很难解决;三是分组后成绩相对较好的小组学生容易滋生骄傲自满的情绪, 程度差的学生又会相对懈怠, 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校师资设备现状与教学效果的矛盾

不可否认, 分组计算机专业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 但无疑增加了学校教育教学成本, 加剧了职业学校专业师资严重匮乏程度。成绩好的小组老师付出的精力更多, 在目前的师资和设备状况下, 成绩差的学生有可能会受到教育不均衡的待遇, 这将进一步拉大两者的差距。

2. 分组教学的教学质量问题

分组教学并不只是简单为了促进师生的沟通或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而是为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 培养适合学生就业岗位需求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合理应用“团队协作学习”开展教学, 制定团队考核和评价方式, 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精神。

3. 难以科学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由于在分组教学中, 各个小组的学习能力不同, 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如果每个小组都采取不同的检测方式, 势必就会增加教师的教学负担, 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以上问题严重阻碍了分组教学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施行, 针对上述情况, 我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找到了一些好的解决办法。

1. 在分组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计算机教学中, 指导学生学习了新知识和新技能后, 为提高学生应用新知识和新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适应就业岗位技能要求, 应采用“项目教学法”开展教学, 分组是开展“项目教学法”最有利的教学环境。

开展项目教学法, 应分两个过程实施:模仿过程和自主实施过程。

模仿过程指的是教师应用一个实际案例, 从确定项目任务、制订项目计划、实施项目计划、检查评估、归档或结果应用等环节讲解完成一个项目, 让学生模仿实施并完成该项目的完整过程。

在学生已理解新知识新技能, 并掌握完整项目实施过程后, 可以进入项目自主实施过程, 教师先确定若干个项目主题并提出相关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 让学生根据主题和要求自主确定项目任务, 开展项目调研, 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 制订实施项目计划, 制定步骤, 明确小组各成员项目分工、文档编写, 组织项目实施, 交换进行检查评估。最后教师将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展示。

经过这一环节后, 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和技能, 获得了岗位需求的专业技能, 而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 增强了就业自信心, 培养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提高了专业技能学习的兴趣, 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技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项目教学法中的模仿过程, 让学生理解项目实施的完整过程, 初步了解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不宜要求过高, 否则可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恐惧感和挫折感;应用“项目教学法”开展教学要重视成果展示及正面评价, 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兴趣, 这是合理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关键。

2. 在分组教学中应用“任务教学法”开展教学。

任务教学法是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有效措施, 任务教学法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大大减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负担, 以便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水平较低的学生的学习中。

我们先把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假定为一个大任务, 在这个大任务的基础上把它分割为几个小任务, 每个小任务都要细致明了。在分割的时候要注意每一个小任务之间的知识联系、难易程度, 等等。在之后我们根据分组情况把每一个任务分配到具体的小组, 这时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内容难易程度之间的关系, 把比较难的内容分给水平较高的同学, 简单的内容分给水平较低的同学。

“项目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都是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投入到计算机学习中, 这与传统的被动教学完全不同,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在实践中, 这两种教学方法越来越多地被应用, 从而解决了教学上的许多难题。

分组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 与课堂教学配合使用, 确实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针对不同的情况, 小组教学的形式也应随之变化。教无定法, 正所谓没有最好的, 只有最适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任何教学方法都不可以生搬硬套。只有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小组教学方法, 才是教师最需要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 如果教学方式仍旧照着以前的模式走老路, 就完全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以应用为主导的今天, 分组教学更能体现出时代的精神, 让学生动起手来, 积极主动地掌握计算机知识。

摘要:分组教学是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 分组教学有利有弊。为了改革弊端, 作者在分组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这两种方法, 避免分组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带来的弊端, 提高教学质量。

浅谈计算机教育教学的分组模式 第7篇

0引言

我在教学中发现, 有的学生已经懂得一些基本操作, 甚至会编一些小的程序, 而另一些学生基础极差, 连打字都是“一指弹” (一个手指打字) 。根据这个情况, 若再墨守成规, 固守文化课教学模式, 非但无法取得好的效果, 还有可能甩掉部分毫无基础的学生, 而这是与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现代思想相悖的。

所以, 我分析学生实际, 吸取同行优秀经验和已有教学模式的营养, 慢慢摸索, 首创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分层分析、分类分组教学模式。

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 分析、考察学生原来的知识水准, 为分组做以准备。

考察知识基础, 在开学伊始, 首先对学生逐个谈心, 对他们的知识梗概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有的放矢的针对计算机的一些基本知识, 并且结合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或日常生活经常遇到的有关计算机的知识来自主设计考题, 通过闭卷考试的方法, 清晰考察学生原来的知识水准。然后, 再在教学过程中, 逐步了解, 通过学生的故有水平已经学习积极性和自身的学习能力, 可以把学生分为“绩优股”“普通股”“潜力股“”绩差股”等等, 不能分高水平、低水平之类, 免得伤了学生自尊。

2 采取分层教学策略、筹备分组。

2.1 分层教学内涵

对于分层教学, 已有成型定义, 这里不再赘述, 而其比较集中地被强调了几点:

(1) 分析学生的原始知识、能力水平

(2) 分层次, 以前一般是对学生用“高水平”“较高水平”“一般水平”“较低水平”四个层次进行分层次, 进行教学目标、辅导和教学评价的分层, 但是我觉得伤了学生自尊, 所以我用“绩优股”“普通股”“潜力股“”绩差股”等等进行分层, 学生觉得有趣, 不会产生自卑感。

(3) 鼓励学生, 让每个人都满怀信心。虽然起始位置, 各有差异, 有先有后, 但是只要努力, 人人可以领先。

2.2 分层教学实施办法

(1) 关于教学目标方面的

教师依据“绩优股”“普通股”“潜力股“”绩差股”等等层次的学习能力, 指定各层的教学目标, 设置不同的练习, 让知识基础差、反应较慢的学生来得及学会且不致超量, 让基础好、反应快的学生能学得到位、到量。另外, 在学习过程中, 不断观察学生的变化, 根据学习的情况, 要及时地调整“绩优股”“普通股”“潜力股“”绩差股”等等层次, 使得一些后进的学生因为自己的进步而得到及时的、适时的奖励, 让他们拥有成就感。

(2) 关于课上与课后辅导方面的

教师在巡回辅导时, 对“绩优股”学生, “帮导”的目标是拔尖, 扩大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要求他们“立志向、善思考、自己走”鼓励善思考、善提问;对“潜力股”的学生, 目标整体提高的基础上有所拔尖, 要求他们“向前看, 学思考, 放手走”;对大多数“普通股”学生, 目标是整体提高, 要求他们“促内化, 助迁移, 渐放手”;对于“绩差股”的“较低水平”学生, 目的是达标, 重点为“抓基础, 养习惯, 带着走”, 鼓励他们敢实践, 敢操作, 敢提问。

(3) 关于教育教学评价方面的

教学目标的分层, 就使得教学评价不能再以一张试卷或是统一的操作来进行, 必须同时对教学评价进行分层, 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基准。

2.3分组教学

我所设计的分组教学, 是构筑在分层基础上的, 并且吸纳了合作教学的部分优秀思想。

(1) 将学生按层次分组

按照“绩优股”“普通股”“潜力股”“绩差股”等等层次进行分组, 小组人数以5~6人为佳, 为了达到协调, 我们可以根据前期分析的结果, 尽量按照“绩优股”学生1人, “潜力股”学生2人, “普通股”学生2人, “绩差股”1人, 将学生每6人分成一组, 同时不按常规选“绩优股”学生为组长, 而是民主选取组长, 负责整个小组的学习。

(2) 按组完成, 按组评价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时, 不再布置给个人, 而是直接布置给小组, 然后学生分组去完成。“绩优股”的学生可以在这其中担任“主攻手”, 带领其他组员一起完成任务;而“绩差股”的学生, 通过和“绩优股”学生的合作完成, 很容易学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完成的作业也以小组为单位上交, 教师也同样按组评价, 给整个小组打分。

综上所述, 我们应该从分组学习设计这一新的视角来梳理我们的经验, 则教学设计比单纯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更管用, 因为它考虑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基础分组教学 第8篇

一、分组教学法的必要性

中职学生由于地域原因、掌握知识的层次不同, 导致计算机学习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 也经常看到:在同样的上课时间内, 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就理解并完成操作, 然后就无所事事了。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对题目却束手无策, 教师一个人要逐个进行辅导, 还要等差生都完成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讲授。老师往往是忙得焦头烂额, 晕头转向, 结果不仅影响了教学进度, 而且教学效率还很低。长期下去, 好学生吃不饱, 差学生消化不了, 渐渐都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失去了兴趣, 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另外, 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时, 各有各的思路和方法, 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要想使众人的好思路和好方法得到融合, 使优秀的作品得以共享, 分组教学是一个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将全班分小组, 用优生辅导差生, 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二、分组教学法的特点

(1) 由组长辅导当堂课的实践操作, 如同多了几个辅导老师。这样, 教学内容分散, 可辅导人数增加, 学生的整体掌握程度肯定好。这就如同把面包分成小块吃下去一样。 (2)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可把原本两次课还完成不了的任务缩短成一次课就可以解决, 因为在辅导差生这个环节上大大缩短了时间。教师从繁重的辅导中解放出来, 教学变得更加轻松。此外, 由于学生接受并理解的速度加快了, 老师还可以用剩余的时间讲授更多更新的知识, 让学生的知识掌握得更全面。 (3) 充分调动了优生的学习积极性。优生在辅导别人的同时, 自己得到了提高。一方面他们在辅导中可以遇到很多自己没有遇到的问题, 通过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解决办法的能力, 提升了他们的自信心。 (4) 把传统教学中单向或被动的学习转变成面对面的互动。小组成员必须面对面地共同思考, 讨论所收集的资料及学习的内容, 互相支持与鼓励。这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小组成员之间彼此相互需要, 同舟共济, 帮助别人, 也就是帮助自己, 在协作中共同进步, 这可以增强学生集体观念、合作意识。 (5) 全面照顾到了班级的后进生。后进生也跟上了教师的讲课节奏, 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三、分组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方法

(1) 分配任务。首先教师要对全班进行引导教学, 说明本次操作教学的目标与学习任务、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及操作中常遇见的问题。例如, 在练习W ord字处理软件中如何复制与移动文本时, 首先要告知学生该操作的四个步骤, 并要求学生牢记此操作要使用的相应命令 (复制用复制和粘贴命令、移动用剪切和粘贴命令) 。最好利用投影仪示范操作, 演示给学生看, 使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加深印象。

(2) 进行分组。依据教材内容、任务的复杂程度等因素, 决定组别数量及各组人数。通常每组的人数在6~8人之间 (可根据班级具体人数而定) , 讨论的效果会比较理想。而且应采取异质性的分组, 包括学习能力、知识、动机等, 甚至应考虑性别的差异。

(3) 组长的选择。选择组长的要求:责任心强, 理解能力强, 操作熟练程度高, 并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能把书面理论知识通过老师的讲解理解记忆且转化成为口头的、通俗的句子。因为他们是面对同学讲课。

(4) 小组学习活动。每讲解一个知识点, 先要求组长理解、讲解与演示, 再由组长去教会每个组员具体的实践操作。当学生掌握了其操作时, 老师还可布置一些相应的题目进行反复训练, 或采用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或竞赛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达到熟练程度。

(5) 老师巡视指导。在各小组开展学习活动时, 作为老师, 要在各个小组间进行巡视检查, 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如果遇到综合性的复杂问题, 还是要老师来讲解与辅导。针对极个别操作技能特别差的, 老师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进行“小灶”处理, 这样就可以尽早提高同学们的整体操作水平。

(6) 小组报告和师生讨论。小组必须向教师及其他小组汇报小组活动成果, 并且可以针对学习情形及活动结果, 讨论在小组合作的历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心得体会, 以及如何改进和提高。

(7) 小组成果的表扬。这也是分组教学法中, 非常重要的教学策略。表扬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 小组成果的表扬更能激发小组成员的荣誉感及成就感。对于个别学生的表扬, 可以根据其进步情况或特殊表现等具体说明。

(8) 总结提高。在活动结束后, 经过教师的指导, 让学生分析其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成员间彼此互动的情形, 并讨论在小组活动过程中, 哪些活动是积极正向的, 应继续加强, 哪些活动是负面的, 应避免或改正。这样, 可以使小组成员在反思的过程中, 找出有益的学习活动, 从而得到成长与进步。

四、分组教学法在实施中还应注意的问题

(1) 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抓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抓看书提问习惯的养成、抓联系实际的养成, 让学生真正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知识。 (2) 加强课堂纪律的调控, 培养学生具有倾听的意识和习惯, 要求学生在讨论时相互尊重, 学会倾听。 (3) 加强激励机制。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 给那些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如在提出问题后, 可先不急于讨论, 允许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 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要给这部分学生开小灶, 有意识地多提问他们, 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同时, 善于应用积极、肯定、鼓励的语言激励他们, 使他们尽早树立信心, 大胆发言。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又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

分组教学法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 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 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特征。分组教学法, 既顺应了新世纪知识爆炸时代的要求, 又符合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三维并举的要求。因此, 分组教学法已成为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计算机基础分组教学 第9篇

关键词:分组,合作,计算机教学

一、分组合作式学习的概念

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是目前许多国家都广泛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他指的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来引导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 以最大限度促进自己及他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面向全体学生, 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 在实践中共同探讨, 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方式。合作学习有四个基本特征:小组目标、个人责任、相互依赖、交往互动。合作学习非常强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小组成员互相信任、共同探讨、资源共享, 一起实现小组目标。师生之间相互尊重、民主平等, 教师在课堂上充当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协助者等角色。

二、分组合作式学习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在计算机网页制作教学中, 教师尝试大班教学与分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采用大班教学, 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理论, 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全班授课与分组学习中, 各组确定研究专题, 学生确定小组任务中自己负责的部分, 同时在学习各阶段, 学生要完成教师要求的个人任务。学生的考核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小组任务的组间互评、小组任务的教师评价、个人任务的教师评价。

1、小组分配

分组形式一般有两种, 同质分组与异质分组。小组内各成员间成性别、学习风格与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里我们采用“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分组方法, 将班上同学每六人分为一组。在小组中, 安排有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 做到组内异质。每组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程度、性别大致均衡, 做到组间同质。组间同质有利于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 组内异质有利于组内学生的相互合作。

2、任务设计

合作任务通常有两类, 一是小组任务, 二是个人任务。当追求的是小组目标时, 成员们各自分担一部分任务, 各尽所能、集思广益以完成任务。当要达到个人学习目标时, 小组成员必须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如“网页制作”教学过程中, 各小组上网或查阅书籍收集资料, 选定主题制作专题网站, 各组组长根据网站的设计要求将任务进行划分, 并制定任务规划书。每个组员根据规划书中的任务要求, 完成各自的小组任务。同时, 每个组员都需要完成“在线音乐欣赏”个人网站设计。在个人网站设计过程中, 各个组员可以充分展现个人特色, 挖掘自身潜力。

3、小组评价

在评价小组学习是否成功时, 应注重合作的质量, 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应注意多种形式相结合。在网页制作教学中, 教师尝试进行演讲式任务评价。当小组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后, 小组成员交流、整合、加工材料, 做成幻灯片。每个成员负责讲解自己学习的部分, 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 并且借此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这个环节, 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声音清晰洪亮、表达有条理, 具体表现为在座的学生包括老师都能听清楚, 对讲解的问题基本听懂;更高的要求是注意体态, 讲解的激情与感染力, 课件的精美程度, 同组成员演讲的配合等。由于这种演讲与专业知识紧密关联, 同学听起来也很有兴趣。老师可以趁热打铁, 对学生演讲的主题在技术上进行点评、提升, 并且引导学生课后就相应的技术进一步进行探索。

三、分组合作式学习的效果

团队学习使得学习资源共享、学习内容交融、学习成果互享, 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任务和目标, 需要每个成员具有团队合作能力, 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通过合作学习, 学生在遇到一些问题和矛盾时学会了处理、谅解、理解和协调, 在与他人不同思想的碰撞和争论中激发了智慧和灵感, 从他人身上学到了好的思想、品格、行为习惯和技能、方法, 从而培养了团队成员的全局观念, 使他们懂得换位思考, 真正懂得了团结的力量, 懂得了合作和双赢。

四、小结

对于计算机教学而言, 分组合作式学习不仅仅是一种高效率的学习方式, 通过开展分组合作, 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发展学生的信息能力。当然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我们要探讨的问题还很多。比如分组合作学习要建立适当的课外延伸机制, 如果仅靠课堂进行分组学习的话, 很容易流于一种形式。目前的小组评价模式较为单一, 未来的小组评价应该实现多元化, 从协作过程和协作结果两方面考虑。

参考文献

[1]许悦婷:《促进合作学习的有效分组方式研究》, 《茂名学院学报》, 2007, (4) 。

[2]洪家平:《走出合作学习分组的三大误区》, 《教学与管理》, 2005年。

[3]袁秀花:《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6, (6) 。

计算机基础分组教学 第10篇

摘 要:职业院校是以“思行并重,德技双修”为培养目标的教育,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如何更有效地因材施教,以完成促进个性发展的育人目标?经实践与研究,本文提出分组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实践技能 分组教学 课堂设计 过程评价

“德技并重育英才,能力为本铸品牌”,职业院校以“做中教,做中学”教育理念为实践教学行动导向。目前,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普遍存在困境: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水平、计算机操作能力参差不齐,可能会因学生某些环节没有跟上导致教学任务不能较好地完成。如何使学生都能跟得上,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计算机实践教学的基本实践任务完成以后,当安排若干复杂实践任务时,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并与其他同学交流,以此明晰学习内容、掌握教学重难点。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结构,同时便于因材施教开展差异化教学。在安排实践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计算机实践教学,使学生实践技能有较好的提升。

一、分组原则

美国莱文斯教授认为,分组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分组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能够跟得上、学得会、做得好,但如何进行合理的分组呢?

一是在课程刚开始时不宜进行分组。教师在开始的基本实践技能学习阶段,需要了解学生能力和掌握情况,需要安排一定的独立学习任务,以此对学生进行调研分析。

二是在基本实践技能学生能够完成的条件下,根据独立任务完成情况,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个粗略的分组,粗略分组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掌握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学生的思行并重的能力。

三是在粗略分组中应注意的问题。分组中同一小组的组员要有能力差别,要有分工,要形成能力互补。在这样的分组中,学生的进步就会更大。教师在分组中起到的作用主要是调节各组的学习进度,让学生有尽自己的努力就能完成的任务。

四是粗略分组时,实践教学内容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在课程进行期间,学习小组根据组员在学习中的表现,以小组学习进步和组员能力互补的原则进行微调,提高组员间的协作;在出现了某小组能力差距较大的时候,以小组学习和操作好的学生能否带动相对较差的学生的的学习为准,可以进行大调,目的是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分组方法

群体动力学理论认为,群体的本质是导致群体成为一个“动力整体”的成员之间的互赖(通常有共同目标而创设),在整个动力整体中,任何成员状态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员状态的变化,并且成员之间紧张的内在状态能激励群体有效地达成预期目的。分组的范围可分为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外部分组是以班级为单位按学科、学习能力、成绩进行编班,内部分组是班级内部按学习能力分组。分组教学的形式有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合作型分组、帮教型分组、友伴型分组。

为了达到共同学习的预期,每组以5~8人最为合适,分为6~8个小组最佳。这种分组的优点在于,在课堂上能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让小组成员都参与到思考、学习、动手的过程中去。每小组要有一个组长,由学习能力强、并能很好地完成前面独立任务的学生来担任,组长主要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向。因此在分组时,教师需要将会思考、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分配在不同的小组,让每个小组自己推荐一人作为讲解员,讲解员的主要作用就是将本小组对课堂任务的认识、思考和实操过程向全体同学描述出来。主要的意义就是让全体学生参与讨论,找到最适合自己小组的方法,主动去完成学习任务。

三、课堂设计

课程开始前,教师要做好课程设计,根据课程安排梳理知识脉络,形成教学知识体系与教学设计。

在课程进行中,教师要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归纳出现问题的原因,找出课程设计的不足;基础性问题进行全员讨论讲解,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发言,个人问题单独解答。

课程结束后,学生总结学习效果,提出建议,教师总结,改进课程设计。

四、课堂调控

1.教师应该转变观念

教师要由过去的“讲授为主”变为“引导为主”,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设计者。

在分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教学任务量和任务难度。教学任务量是在课堂上现有知识量的贮备下最基本任务的叠加。在完成一定数量的基本任务后,增加单位时间内需要协同的教学任务数量。任务难度是在课堂以外的时间去寻找相关内容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不是完全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方法,使学生学会遇到问题时去查询自己需要的知识的方法。

2.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必须引导、调动,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学习理念、学习方法上也要做出相应的变化,学会思考,学会自主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要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研究式学习。

3.充分发挥小组在课堂上的作用

在课堂上,教师根据知识重难点,有步骤、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充分发挥小组负责人的主观能动性。

五、过程考核

过程考核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课堂秩序,分组合作的能力;课堂的活跃程度,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程度;课堂任务完成情况,包括任务数量和任务质量。

三个方面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态,考量了教师安排课堂任务的数量和难度对教学产生的影响。教学秩序良好,教师课堂控制较好,教学过程的参与度高,说明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课堂任务的完成情况则表明学生独立思考或动手能力的差别。学生的完成度较差,则需考虑是不是难度的因素;完成数量较少,则需考虑是不是学生学习程度不足。

六、师评互评

1.教师对小组的整体评价

主要以本学期课程的学习为主体,内容上主要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与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解决问题时采用的方式方法等。

2.小组成员间的互评

主要包括:各小组成员在参与讨论时提出的问题和发表的意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任务完成的贡献,出现错误提供修改意见,形成最终结果等方面。

有了分组学生的评价,再加上教师的过程评价,构成了整个学期课程对学生的总体评价。这样做既能够相对客观地对整学期学习做出评价,又能够对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分组、成果进行评价,以便改进。

七、小结

分组教学法主要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教师在教学组织中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茜.透视“小组合作学习”[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王瑀.项目化教学法在PhotoshopCS4平面设计课程运用的探究[J].职业,2015(9).

[3]黄丽仙.计算机专业联想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对策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4).

计算机基础分组教学 第11篇

一、分组协作式学习概述

分组协作式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 并通过相互之间的协作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在中职计算机的教学中, 采用分组协作式学习的教学方法, 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 通过讨论的方式, 共同找出解答问题的办法, 在分组协作式学习的教学中, 学生之间是一种相互合作的关系。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教学,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能使学生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协作, 不断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因为中职阶段的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基础比较薄弱, 且学习能力不高, 学生接触计算机的程度参差不齐, 所以, 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 仍然采用原有单一教学模式的话, 就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因此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 为了能够充分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 真正达到理想中的教学效果, 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 实行分组协作式学习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分组协作学习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分组协作式的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水平, 避免因学生计算机水平不同, 而在教学中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 使老师取得理想中的教学效果, 真正提高整体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二、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 进行合理的分组。为了使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分组协作式学习教学方法能够真正地发挥作用, 我们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 做好中职学生的分组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进行分组协作的过程中能够共同提高。

在进行分组的过程中, 老师应该在事前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具体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特点及原本的计算机水平, 同时, 还应对学生的性格特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保证每个小组之间学生的水平是均衡的, 小组内部的学生应该既有学习能力高的, 还有学习能力比较薄弱的, 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地弥补学生学习水平上的差异, 真正发挥分组协作式学习的优势。

(2) 分组协作式学习的具体实施。在开展分组协作式学习教学方法的过程中, 老师应该将原来一整块的计算机知识分成若干部分, 在每讲完一块内容之后, 让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实际的操作。在进行计算机分组协作式学习的过程中, 应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 加强自身的计算机实践水平。在小组成员间相互协作的过程中, 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 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进行解决, 而如果是难度较大的问题, 则可以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 而如果是通过小组之间的协作讨论也无法解决的问题, 则需要老师进行集体的解答, 能够取得与原有教学方法相比, 更为明显的教学效果。老师在对小组间协作学习的过程中, 应该及时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 并对学生的小组协作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 确保学生能够认真地执行老师交代的任务。同时在进行小组协作式学习的过程中, 应该及时地对小组之间的成员进行调整, 使小组协作式学习能够一直发挥其优势。

为了使小组协作式学习能够真正对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提高产生影响, 应该选出小组长, 落实小组间的各项任务。同时老师还应该积极发挥作用, 对小组进行及时的指导最终取得理想中的教学效果。

总之, 在中职计算机的教学中, 采取小组协作式学习的教学方法能够改变原有教学中的弊端, 提高教学的效率, 使全体学生在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提高整体计算机水平, 取得理想中的教学效果。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必须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因为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且在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 在中职计算机的教学中, 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 取得预想中的教学效果, 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所以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 采用分组协作式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分组协作式,中职计算机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桂新田.解析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 (23) .

上一篇:乙醇水溶液下一篇:启示与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