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衡性范文

2024-09-19

不平衡性范文(精选12篇)

不平衡性 第1篇

一、现行会计恒等式的形成历程

会计恒等式产生于15世纪末, 由意大利数学家、近代会计的奠基人卢卡·巴其阿勒首先提出。他根据复式记账法的基本原理, 通过数学运算方法建立了西式复式簿记的基本方程式, 即“一个人的所有财产=该个人所有权的总值”。这个公式被奉为会计的基本记账原则。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出现了公司的组织形式, 商业信用大大发展, 资本的筹措方式日益多样化。20世纪20年代, 美国会计学者W.A.佩顿和Rob.凯斯特根据“有财产存在必有财产来源 (或业主, 或债主) ”的基本思想, 首次提出了“资产之形态=资产之来源”的会计等式。随后, 佩顿根据资产来源即资产支配权的理论, 又提出了“资产与权益分开”的观点。而凯斯特又把支配权明确划分为负债与资本两大类, 提出了“资产=负债+资本”的会计等式理论。凯斯特还认为, 损益与资本息息相关, 收益使资本增加, 费用使资本减少, 于是他进一步提出了“资产=负债+ (资本+收入一费用) ”的会计等式理论。

到20世纪30年代, 会计等式及其理论基本成熟定型。此后, “资产=负债+资本”这一会计等式就成了西方国家借贷复式簿记的理论基础。在我国, 由于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企业的投资者既有国家、法人、集体, 又有私人、家族和外商, 因此, 我国将会计基本等式表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二、现行会计恒等式的不平衡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财务会计确认范围相应地扩大, 单纯的历史成本模式已无法客观、公允地反映出被计量对象的价值, 而以价值为基础的公允价值会计尤其是现值的运用, 给投资者和使用者带来更有用的信息, 因而现行的会计恒等式的局限性和不平衡性便凸现出来, 具体表现在:

1. 会计恒等式依据的前提条件已发生变化。

现行的会计恒等式产生于15世纪末, 成熟于20世纪30年代, 其理论建立在历史成本法的计量属性基础上, 企业会计报表反映的是以历史成本计量的不同时点、不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累加值, 从而产生相应的会计恒等式。而历史成本法建立的基础:一是币值稳定假设, 二是社会平均生产率不变假设, 二者共同构成历史成本原则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而资产计价的结果是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格始终保持一致, 即某项资产要求按其取得或者交换时的实际计价入账, 入账后的账面价值在该资产存续期间一般不做调整。换言之, 历史成本法体现资产的属性就是过去形成资产投入的成本或者费用的价值。在资本主义初期采用金本位货币结算体系下, 名义货币稳定, 采用历史成本法计量企业经济活动形成的会计恒等式, 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是可靠的、有效的,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率的提高, 名义货币在发生变化, 从根本上动摇了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 由此在历史成本法基础上建立的会计恒等式便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 现行的会计恒等式中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及内涵已发生变化, 需要改进。

现行所有者权益与净资产的定义是:资产扣除负债后应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利益。但这样定义所有者权益和净资产值得斟酌, 笔者认为, 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在会计理论上应不是同一个概念, 如是同一个概念, 就没必要用两个名称来表述。企业的净资产是指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过去形成或已实现的应由所有者享有的经济利益, 或者说它是企业过去形成自创无形资产及所有者投入成本中所包含的机会成本, 这种成本已从企业利润中进行了扣除, 所以, 这种自创无形资产也是所有者的投入, 从这个意义上说, 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净资产因而不等于所有者权益。

3. 现行会计准则会计等式下维持平衡的方法缺乏科学性。

从会计等式“资金来源=资金运用”推导出“资产=资本、资本=负债资本+权益资本、权益资本=原始投入资本+再投资资本”, 这种资本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资金来源, 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一种投资成本, 因此会计等式可以变成:资产=成本、成本=负债成本+权益成本。上述会计等式在企业初始状态下无疑是成立的, 但如果企业在后续经营中形成了未分配利润, 那么企业的留存收益就成了投资者的再投资, 在名义货币稳定的情况下, 采用历史成本法计量, 会计恒等式保持平衡;而如果名义货币发生变动, 则资产、负债会发生变化, 即资产、负债的历史成本与某一时点资产、负债市价或者现值会产生差异, 而所有者的投入仍是历史成本价值, 这时会计恒等式如何平衡, 现行会计准则的处理方法是将二者差异计入所有者权益, 以保持会计恒等式的平衡, 这样做是不科学的:

第一, 不同的资产定义决定了资产的计量方式, 而计量方法的不同则决定资产的价值, 由此, 在采用多种混合计量模式下的资产价值, 其真实性难以保证。

第二, 在名义货币发生变动的情况下, 不同时点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因而不具有可加性、可比性。所以, 此时企业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并不是投资者的投资成本, 因而会计恒等式并不平衡。

第三, 现行的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弊端是未考虑所有者权益自身的机会成本。根据资产、负债的属性, 决定资产、负债的计量方法应该是现值, 而采用现值计量则必须考虑资产、负债的时间价值, 对所有者权益的时间成本也应予以考虑, 使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价值计量处在同一时点下, 从而具有可比性、可加性。与传统的会计等式相比, 在名义货币变动情况下, 需考虑计算所有者权益的时间价值, 因而产生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变动差异, 此时为了保持会计恒等式的平衡, 必须设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变动科目, 因此, 新的会计恒等式应该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与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变动价值。

由上述可知, 当净资产大于包含时间价值的所有者权益时, 按照现行会计准则可勉强将差额归属所有者权益, 从而保持会计等式的平衡, 但当所有者权益的成本大于净资产时, 却不能通过减少所有者权益的机会成本来维持会计等式的平衡, 显然, 应该有一个调整科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变动”科目来核算三者变动情况, 否则, 会计恒等式不平衡。

4. 现行会计恒等式偏重法律, 体现会计的目标性不强。

企业资产最终归属债权人和股东所有, 因而资产=权益的会计恒等式体现的是企业这一主体的清偿责任, 即企业的资产用来衡量清偿债权人与股东的能力。但以下三种情况用“资产=权益”的等式就很难解释: (1) 在企业持续经营情况下,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必然会使资产、负债的价值发生变动; (2) 在会计分期、权责发生制假设前提下, 资产、负债在某一时点的价值变动不能确认为损益, 也不能确认为权益; (3) 采用现值计量资产价值时, 由于折现技术的限制, 对资产未来的现金流难以正确估计, 使得资产的价值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故不能把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视为利得、损失, 也不能将之归属于当期的所有者权益。可见, “资产=权益”的会计等式是从法律的角度 (产权关系、偿债义务) 来阐述会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的, 而没有从会计的本质要求 (信息可靠性、相关性和决策有用性) 来体现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 不能反映会计核算的目的, 不能表达会计的本质特征和职能要求。

5. 与投入资本无关的资产、负债价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有待商榷。

第一, 资产、负债价格变动不是股东的投入资产。资产、负债价格变动与自创无形资产都不是股东的投入, 但自创无形资产确实是一种资产, 投入的成本已经在经营利润中扣除, 且有证据表明它创造了现金流入, 其价值最终归属股东所有, 而资产、负债的价格变动是常态, 不能表现为资产形态。第二, 资产、负债价格变动是否会影响其未来经济利益, 如果对未来经济利益不产生影响, 则资产、负债的价格变动不应该是利得或损失, 则不应计入所有者权益科目, 而应反映在价值变动科目, 那么会计等式“资产=权益”就不平衡。第三, 企业在持续经营条件下, 不允许股东退股, 只能进行股份转让, 因此, 所有者权益中体现的股东清偿权便无法实现, 一旦公司发生资产兼并、重组、破产、清算情形, 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最终由市场交易决定, 而不取决于会计计量结果, 因此会计报表上所提供的所有者权益会计信息基本无效。因为会计计量的所有者权益与实际结果相差甚大。可见, 现行的会计等式是一种人为的平衡, 是在牺牲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真实价值情况下的平衡, 其提供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不强。

三、结论

现行的会计等式的缺陷是没有考虑时间这一因素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而不同时点上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价值是不同的, 忽视这一点, 实质上就是忽视不同时点上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可加性、可比性。因此, 考虑时间因素的影响, 会计等式可分为静态与动态两类。

静态等式也称二维等式, 包括初始和终止两种等式。初始等式形成是资产最初来源于资本, 即会计等式:资产=资本, 体现的是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终止等式形成是在企业发生清偿责任情况下, 企业丧失持续经营能力, 即不存在会计假设前提下, 企业资产最终用来清偿债权人和股东, 相应的会计等式表述为:资产=权益, 权益=债权人权益+股东权益, 体现的是资产产权关系、偿债责任。

动态会计等式也称会计三维等式, 它的假设条件是企业持续经营, 而时间因素会使某一时点的资产变动与资本变动产生差异即产生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变动价值。如果变动价值不影响所有者权益, 则形成新的会计等式, 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变动价值, 它体现了会计的职能及目的。上述会计等式变化, 客观、公允地反映了企业经营过程中资产状况和经营成果, 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是有用的, 代表了会计学今后的发展方向。

摘要:会计恒等式完整地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其形成过程, 是会计核算的理论依据。但是,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恒等式亦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在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下, 由于资产的属性及价值差异较大, 从而产生价值变动, 如当计算所有者权益的时间价值时便会出现会计等式不平衡的情况, 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会计,恒等式,平衡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王光远.会计历史与理论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4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不平衡性探究论文 第2篇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环节中,耕种、收割机械化发展状况较好,但是对于中间环节,机械化的发展状况却相对较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耕种和收割环节相对于其他环节,不必过多考虑大型机械对农作物的伤害程度。在农作物的生长阶段,大型机械进入耕地中难免会产生碾压农作物的现象,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等现象的发生,这也导致了农作物作业中间环节机械化应用和创新中存在一定的困难[1]。二是我国农业化发展集约性不足。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多数都是各户农业人口耕种维持发展,成规模、集约化的农场相对较少,农作物种类相对分散。这种情况下,中间环节需要的劳动力工作量相对于播种、收割相对较少,施肥、除草、农药等环节通常都是人工完成。

不平衡性 第3篇

摘要:WTO《农业协定》虽然在表面上给予了发展中国家特殊的待遇,但其条款实质上仍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对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平衡性。并且,从发达国家对协定的履行情况来看,其并未实质履行对协定的承诺。而同时,《农业协定》的实施却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很多不利影响。因此,对农业谈判的改革应从弥补《农业协定》的不平衡、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出发,应能有效地、迅速地降低发达国家的保护,特殊、区别对待必须对发展中国家有实际效果,且须立即到位。

关键词:《农业协定》;不平衡性;国内支持;出口补贴;改革

一、引言

尽管1995年开始实施的WTO《农业协定》已将世界农业生产与贸易置于多边贸易规则的控制之下,但其条款的本质及实施方式却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农业协定》在很多方面都是不平衡的:发达国家总体上已有很高的农业补贴水平却只承诺轻微地降低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先前就维持很低的补贴水平却不能增加,且不能免除减让。这使得得到大量补贴的发达国家农产品充斥市场,发展中国家小农民的生计却大受打击。作为发展中国家,是否只能坐视这种现象呢?本文将通过分析《农业协定》不平衡的体现及发达国家补贴的特点,从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出发对农业谈判的改革提出建议。

二、WTO《农业协定》的特点

1.《农业协定》概述

1995年1月1日WTO《农业协定》(Agreement onAgriculture,本文所称的“协定”即指该协定。)正式开始实施,将世界农业生产和贸易纳入了多边贸易规则的控制之下。《农业协定》前言中写道:“忆及它们在乌拉圭回合中期审评时所议定的长期目标是‘建立一个公平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产品贸易体制,并应通过支持和保护承诺的谈判及建立增强的和更行之有效的GATT规则和纪律发动改革进程”;“注意到应以公平的方式在所有成员之间作出改革计划下的承诺,并注意到非贸易关注,包括粮食安全和保护环境的需要,注意到各方一致同意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是谈判的组成部分,同时考虑改革计划的实施可能对最不发达国家和粮食净进口发展中国家产生的消极影响”。可见人们预期《农业协定》将在农业领域开创一个自由贸易的新时代,因为时至今日,农业已不像在1947年《关贸总协定》时代那样实际上脱离多边贸易体制的管制了。而且,从上述前言可以看出,《农业协定》的美好初衷是要寻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平衡点。

但是正如本文后面将要论述的那样,《农业协定》在很多方面都是不平衡的,其条款的本质及实施方式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它使发达国家可以继续维持高度保护而众多发展中国家却不得不接受自由化它使得到大量补贴的发达国家农产品充斥市场,而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却面临着严重且具有破坏力的竞争,面临着人为造成的廉价进口农产品的竞争。

2.《农业协定》的有关承诺

《农业协定》的有关承诺主要分为三类:

(1)市场准入

所有成员方必须取消数量限制和关税壁垒,以关税代之。成员方还必须减少关税:1995-2000年的六年中发达国家成员应将其所有农产品的关税平均降低36%,任何一种农产品的关税最少要削减15%发展中国家成员所有农产品的关税应平均降低24%,任何一种农产品的关税最少要削减10%;最不发达国家成员被要求约束其全部农业关税,但不承担关税减让。

(2)国内支持

国内支持政策分为三类:

①黄箱政策(Amber Box PoHcies),即可能导致贸易扭曲并对生产造成影响的措施,如投入补贴、价格支持;

②绿箱政策(Green Box PoUcies),即对生产不会造成影响的措施,如调研支持、营销协助;

③蓝箱政策(Blue Box PoHdes),即诸如直接支付给农民用于补偿其因工程而致生产受限之类的措施。

“黄箱”政策补贴用综合支持量(Aggregate Measure 0fSupport,简称AMS)进行衡量并应予减让。限度内的补贴(发达国家成员农业生产总值的5%,发展中国家成员为10%)可免除减让。超过此水平的补贴发达国家成员须在1986-88年综合支持量的基础上减少20%(1995-2000六年内),发展中国家成员须减少13%(1995-2004十年内),最不发达国家成员如果有综合总量支持一定要对其加以约束,但不要求削减。

(3)出口补贴

发达国家成员应在实施期内(1995-2000六年)将直接出口补贴在1986-88年平均综合支持量的基础上,从出口补贴金额和补贴产品数量上分别削减36%和21%,其中实施期第1年必须削减6%的补贴金额和3,5%的补贴产品数量。发展中国家成员应在实施期内(1995-2004十年)将直接出口补贴从出口补贴金额和补贴产品数量上分别削减24%和14%。最不发达国家成员免于削减。

以上表明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一样收到开放农业的相同约束,唯一的让步只是减少率低一点,时间表稍长一点。最不发达国家不必减少关税或补贴,但也不可提高其水平。

3.《农业协定》中不平衡的体现

《农业协定》不平衡的本质在于其对发达国家有利,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其允许发达国家增加国内支持而不是减少(因为发达国家某种程度上可实质上继续其扭曲的农业贸易,甚至是加重扭曲,这点本文将在第二部分继续论述),使其能实质上继续采用出口补贴并在进口增长时为当地农民体提供特殊保护,降低国内价格。但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国内支持却不能超过最低减让标准(某些极有限的目的除外),不能对当地农民提供出口补贴和特殊保护。

下面本文就分析《农业协议》中不平衡的具体表现:

(1)不平衡首先表现在国内支持上

使用高标准国内补贴的发达国家可在六年实施期后继续采用高达基础水平80%的补贴。比较而言,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极少数例外)由于资源缺乏,极少或基本没有补贴,现在也被禁止使用超过最低减让标准的补贴(农业总值的10%),一些极其有限的范围除外。此外,可免除减让的补贴也大都被发达国家所采用。这些国家将其须减让的补贴减到80%的同时却在增加免于减让的补贴,结果发达国家现在的国内支持总量与1986-88年的基础水平相比反而有所增加。例如:1999-2001年与基期1986-88年的情况相比,欧盟的生产者支持(PSE)的绝对水平(按美元计算)没有下降,并且略有上升,由937亿美元增加到993亿美元,上升了6%。虽然一般的看法是,承担了综合支持量义务的国家已经满足了农业协定的要求,对某些政策亦进行了调整,宣称发达国家的此类补贴没有扭曲贸易,因此可免除减让。但这种补贴很明显地让当地农民的销售价比没有补贴要低,所以事实上也是扭曲了贸易。

发展中国家可免除减让的补贴主要局限在四方面:给予贫困农民的投入补贴、土地改良补贴、对生产者提供支持以鼓励不生

产违禁麻醉作物的补贴和贫困生产者的粮食援助补贴。范围十分有限,几乎只有五六个发展中国家采用了此类补贴。并且,免除减让且大多被发达国家所采用的补贴(附录2之补贴)在世界贸易组织内可免受制裁,不受反倾销税或正常争端解决的约束。但,免除减让且常被发展中国家所采用的补贴却没有此种待遇。

(2)不平衡也表现在出口补贴上

关于出口补贴,发达国家6年后仍可保留其预算分配的64%、补贴总数量的79%。而发展中国家除极少数情况外,过去基本都没有采用出口补贴。原先没有采用补贴的发展中国家现被禁止采用,原先采用了几乎没有多大意义的补贴的发展中国家现也必须减少补贴比率。

(3)不平衡还表现在特别保障条款的操作上

进口中采用了非关税壁垒或数量限制的国家须取消这类措施,并将其转换为等额的关税。对产品采用了此种关税的国家可使用特别保障条款,这样他们就可在进口超过一定限制或价格降到一定水平时保护当地农民。而没有实行此种关税的国家则没有“特别保障”的权利。过去发展中国家除个别外几乎都没有任何的非关税壁垒,因此没有可以转换为关税的,所以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结果就是采取贸易扭曲做法的发达国家可以保护其本地的农民,而没有此种行为的发展中国家却不能为当地的农民提供特殊保护。

(4)不平衡的其他表现

如再考虑农业一般保障条款使用的局限性,协定中的不平衡和不平等显得更加严重。采用一般保障条款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对国内生产造成伤害或威胁,但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民都分散在国家的各个角落,因此很难在农业生产中找到证明。

除补贴和保护等具体问题外,协定还有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协定假定农业的生产和贸易是以商业为基础进行的。但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农业不是按商业运作,相反主要是小型农场和农户的形式。大多数农民从事农业并非出于商业因素,而是因为土地的世代拥有,除此之外他们没有别的生计来源。如果让这样的农民去面对国际竞争,他们当然会失败。这会导致大规模的失业和农村经济崩溃,而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还是几乎全部以农业为基础的。

三、发达国家对《农业协定》的履行

1.发达国家实质上没有履行减让保护和支持水平的承诺

《农业协定》实施多年后,两个主要问题开始暴露:首先,发达国家没有履行他们的承诺(至少从精神上讲);其次,发展中国家因第一个问题或其自身履行了承诺而遇到严重问题。这里先讨论第一个问题。

《农业协定》本应约束发达国家的高度保护,并给发展中国家在市场准入上提供实质性的便利,因为后者在农产品上相对有优势。但事实上,发达国家在减少农业保护和补贴上却几乎没有什么进展。

(1)对于发展中国家有利的高关税只是轻微地降低了

协定实施第一年,美国的高峰关税非常高(糖244%,花生174%),欧共体(牛肉213%,小麦168%),日本(小麦353%),加拿大(牛油360%,鸡蛋236%)。根据协定,发达国家只需在2000年末将关税平均降低36%,所以一些产品的税率仍然很高。

(2)国内支持有所增长而非减少

虽然人们预想协定将使农业国内支持减少,但事实上这类支持总体却呈上升趋势。协定规定发达国家应减少综合支持量,但只有一些类型的补贴降到了综合支持量之下,两类补贴还可免除减让。发达国家在减少综合支持量的同时也在大大增加免除减让补贴,从而抵消综合支持量的减让,最终导致国内支持水平总体上升。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资料,所有发达国家的生产者补贴等值(PSE)从基础时期的2470亿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2740亿美元(欧共体从996亿美元增加到1298亿美元,美国从414亿美元增加到469亿美元)。

如前所述,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比较而言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先前很少或几乎没有国内或出口补贴,现在协定却禁止其在将来采用或提高这类补贴。发达国家本来就有高度的国内支持现在却能保留大部分的补贴(事实上,由于协定的漏洞,这种保护还加强了),而发展中国家本来的补贴很少或没有却被禁止将保护水平提高到最低减让水平之上,这显然是极不平衡的。

(3)出口补贴仍然很高

关于出口补贴,协定规定发达国家将预算费用降低36%,获补贴的出口数量减少21%,以1986-88的年平均水平为基础,在1995-2000年内完成减让。但即使到2000年以后,其出口补贴仍可达基础水平的64%。

2.发达国家虽然转换了补贴的种类,但仍起到保护的效果

(1)发展中国家补贴种类的转换

如前所述,协定将国内支持措施分为三类:“扭曲市场”的措施(黄箱政策)必须受到约束且须减让,对市场扭曲少或没有扭曲的补贴(蓝箱和绿箱政策)不但不受约束或无须减让,事实上还可无限制的增长。由于这一特殊分类,发达国家将国内农业从直接的、与价格有关的补贴(须减让)转为直接支付和其他“间接”补贴(可免除减让),其国内支持因此整体上升。

特别是美国,重新设计了其补贴体系,将大量补贴从黄箱政策转为蓝箱和绿箱政策。据估计,美国的绿箱补贴过去几年占主导地位,1998年美国的绿箱补贴为500亿美元,黄箱补贴为100亿美元。欧盟也在转换中,据估计1995年欧盟的黄箱补贴为480亿美元,蓝箱和绿箱补贴为400亿美元,而在2002年已转为黄箱补贴340亿美元,蓝箱和绿箱补贴520亿美元,整体补贴水平维持相同(880亿到860亿)。

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CAP)也可看出其中的转换。根据共同农业政策,第一主轴补贴(商品支持体系,尤以价格为基础)占CAP预算的90%,而第二主轴补贴(支付给农民用于结构调整和转换及环境管理)构成CAP预算的10%。还有一些间接措施(国家援助),如疾病控制、地区收入不等补贴。据估计到2006年第一主轴补贴将从CAP预算的90%减至21%,大多数补贴将转为给农民的直接支付,到2006年时构成CAP预算的68%。比如可能限制生产的支付将以拥有的耕种面积和/或一定数量的牲畜为基础进行,这样就不会直接与生产有关。根据协定,直接支付补贴属于蓝箱政策,因而不须减让,相反还可增加。

(2)黄箱政策和蓝箱/绿箱政策对农业影响的比较

虽然从一种类型的补贴(通常被认为是扭曲市场的,因此受到约束,须减让)转为了另一种类型的补贴(被认为是不扭曲市场的,因此可以保持和增加),但事实上这种类型的补贴对市场和贸易也是有很大影响的。对农民来说,重要的是他们能否得到足够的收入,能够盈利。而他们足够的收入是否来自高价销售(通过价格支持措施)还是来自直接支付和政府不同形式的补助却不重要。不管是何种形式的补贴,只要是帮助农民获取收入,经济上养活自己,那么这种补贴对生产和市场就有重要影响。

下面就通过一个表格来举例说明黄箱政策和蓝箱/绿箱政策对农业的影响(其中的数据是假设的):

上表中,用方法A(黄箱政策),补贴是通过价格支持(被认

为是扭曲了市场)。用方法B(蓝箱/绿箱政策),补贴是通过直接支付或给农民的各种补助(错误地被认为对市场没有扭曲)。两种方法都假定世界价格和生产成本不变。

方法A中国内价格通过价格支持抬升得比世界价格相对要高。这样农民的收入就大于成本,结果就盈利。尽管生产成本比世界价格高,务农仍可行。再者,一部分产品用于出口,通过高额的出口补贴,农民仍能以与世界价格相同的价格销售产品。通过这种方法,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显然扭曲了市场,必须受到约束。

方法B中没有价格支持也没有关税保护,这样国内价格就与世界价格相同或更低。虽然农民的销售价比生产成本低很多,但他们通过直接支付和/或其他形式的补助获得高额补贴。这样农民就可得到与方法A相同水平的收入,同样可盈利。务农在高额补贴下同样可行。而且,由于补贴,农民还能以低于世界销售价的价格销售产品,出口价格有竞争力(因为补贴而造成的人为的廉价),农民无序出口补贴就可出口。通过方法B,补贴的效果可能没有方法A那么明显,但它却使一个国家不会受到违反《农业协定》承诺的嫌疑,因为所看到的是没有采取扭曲市场的补贴。但方法B的效果与市场扭曲型的补贴却没有两样,让务农有利可图,还可让农民在即使没有出口补贴的情况下将产品“倾销”到别国。由此看来,方法B应该说更是扭曲了市场。所以结论是《农业协定》错误地将几种类型的补贴分为所谓的蓝箱和绿箱政策,使其受到尊敬而不受约束,这些补贴给受补贴的农民提供了不公平的便利。发达国家因而可继续维持甚至增加国内支持总体水平,对发展中国家造成损害,却还说他们遵守了协定,黄箱政策补贴的综合支持量减少了。

四、《农业协定》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1.发展中国家减少或取消的补贴

如前所述,发展中国家对当地农民的国内支持同样受到限制。发展中国家须在1986-88年黄箱政策补贴综合支持量的基础上减少13%(1995-2004十年内),生产总值的10%中有少部分符合普通最低减让标准的(针对某一特定产品的补贴)和农业生产总值的10%(不是针对某一特定产品的补贴)可免除减让。同时对于一些用于有限目的的补贴也可免除减让(如贫困农民的投资补贴和投入补贴)。除这些专案外,协定禁止发展中国家提高对农民的国内支持,相反还须降低。而即使是那些允许国内支持的范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由于缺乏财政资源而无法让自己受益。发展中国家唯一的好处只是在关税、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的减让比率上只及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二,且执行的期限更长。最不发达国家可免除减让,但这些国家微乎其微,尤其是考虑到发达国家被允许继续保持高水准、重要的保护和补贴。

同时,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执行问题。一些国家由于国际或地区财政机构贷款的限制被迫减少或取消补贴或帮助农民销售的机构。《农业协定》的双重标准是不公平的,发达国家可保持或提升高水准的国内支持,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补贴体系却被摧毁,或者是税率被减少。

南非国家的一些情况就是例子:受世界银行贷款条件的影响,南非国家的补贴不得不减少或取消,同时海外市场也被关闭。对马拉维、赞比亚、莫桑比克的影响调查表明:某些领域的投入和信用已崩溃,粮食储备则被自由化。在赞比亚,玉米和化肥补贴已被取消。世界银行2000年的一项内部调查说:“取消补贴导致了停滞和衰退而不是帮助了赞比亚的农业”。

2.进口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根据《农业协定》,发展中国家须取消农产品非关税壁垒,还须逐步减少关税,这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中造成对小农生存的威胁,他们无法与廉价的进口产品竞争。成千上万的第三世界小农都受到影响,同时也增加了粮食安全的隐患,发展中国家将因此而变得更加不能自立。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外汇短缺,粮食进口可能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WTO《农业协定》之影响最全面的研究之一当属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对14个发展中国家执行协定的调查。调查发现了以下情况:

(1)进口自由化有重大影响。所有的14个国家中,1995-98年粮食进口年总值超过了1990-94年的水平,从塞内加尔的30%到印度的168%不等。两个国家(印度和巴西)的粮食进口值翻了两倍以上,五个国家(孟加拉国、摩洛哥、巴基斯坦、秘鲁和泰国)增幅为50—100%。

(2)粮食进口增长通常大大高于农产品出口增加。只有两个国家的出口增长快于进口,而大多数国家的进口增长都大大快于出口增长。该研究还测量了粮食进口与农业出口的比率,14个国家中有11个国家1995-98年问该比率比1990-94年间要高。这一增长说明影响是负面的,粮食进口支付比农业出口收入增长得快。最糟糕的是塞内加尔(该比率增长了86%)、孟加拉国(该比率增长了80%)和印度(该比率增长了49%)。

(3)虽然约束税率通常很高,但调查国家中施行关税平均值却比较低。大多数国家早已重新制定了国内政策,进行了结构调整,14个国家中12个国家的施行关税平均为22%,而约束关税为90%。一些国家为了满足贷款条件,被迫将施行关税降到协定约束关税之下。

(4)几项案例研究表明个别产品进口在猛增,尤其是奶制品和肉。一些地区,尤其是加勒比海地区,进口竞争压力大的产业面临很大的困难。在圭亚那,很大主要食品都面临着进口猛增的威胁,而80年代时这些产品都在保护体制下在国内生产。

(5)由于贸易自由化,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农业有集中的趋势,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边缘化,尤其是小农和粮食没有保障的人群生活越来越难,安全网络几乎不存在。研究,尤其是对巴西的研究表明,奶制品、玉米和大豆正在形成合并,影响了传统的合作,使得小农被边缘化。

五、农业谈判改革的建议

正因为前面所讲的《农业协定》存在的不平衡性及其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不同影响,为了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实现真正的平衡,进一步的农业谈判应注意以下两点:首先,应能有效地、迅速地降低发达国家的保护,其次,特殊、区别对待必须对发展中国家有实际效果,且须立即到位。下面就谈谈谈判有关方面的具体建议。

1.关于市场准入

在市场准入方面,谈判的目标应当是减轻当前权利和义务的扭曲,减轻当前由于发达国家各类国内保护和出口补贴引起的严重不平衡。为此,发展中国家可采取直接的进口控制措施,即对从发达国家进口的农产品进行数量限制,直到发达国家各类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被取消。而对于发达国家,应当要求其对于任何产品都应有最高关税率。

在这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区别对待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为了保证粮食安全,有必要保护国内生产者不受进口产品的伤害。为此,应当明确规定发展中国家拥有以下权利:关于粮食安全可采取直接的控制措施可不降低食品的约束关税当某特定产品的约束税率仍不能保护国内产品的生产时,可在

与该国主要利益方协商的原则上提高该关税,而此种情况下无需支付赔偿。

(2)为了帮助农村经济发展,尤其是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小农,应当明确规定发展中国家拥有以下权利:可采取直接的进口控制措施,如进口农产品的数量限制;可不降低农产品的约束关税;当某特定产品的约束税率仍不能保护国内产品的生产时,可在与该国主要利益方协商的原则上提高该关税,而此种情况下无需支付赔偿。

2.关于国内支持

(1)降低发达国家的保护

发达国家有高额的补贴却可继续采用(只是轻微地减少)而发展中国家没有或有很低的补贴却不能采用和提高,为了纠正这样的不平衡状况,弥补《农业协定》的漏洞,应当提议:

①协定所谓“绿箱”和“蓝箱”补贴的国内支持应当与须减让的补贴相同看待,必须受约束、减让和取消。

②发达国家的所有补贴,包括所谓的“绿箱”和“蓝箱”补贴,均应在一定时间内取消。为此,发达国家应每年制定一个比率,减少国内支持。

④采用争端处理时,不应免除国内支持的补偿责任。

④应假定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超过生产的一定比率即给其他国家造成伤害。

(2)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区别对待

①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应提议:为了让食品生产用于国内消耗,发展中国家可以对用于国内消耗的食品生产进行补贴,这类补贴不属于争端解决或反倾销机制。

②为了促进农村发展,应提议:本着保护小农的目的,发展中国家可对小农提供补贴,这类补贴不属于争端解决或反倾销机制。小农的定义将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来决定。

3.关于出口补贴

虽然其他措施也可达到与出口补贴相同的效果(即人为提升出口),如出口信贷、出口信贷保证和出口保险等,但《农业协定》却没有规定这类补贴须减少,因此发达国家可按承诺减少出口补贴,却可同时增加出口信贷。与国内支持一样,他们也有逃避的办法,巧妙地完成减少出口补贴的承诺。而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资金提供出口或出口信贷或类似的其他手段。因此,即使允许这样做,他们也不能采取此种办法提高出口。这就加重了出口补贴的不平衡和不公正。

为纠正当前的不平衡和不公正,应提议:

(1)出口补贴包括出口信贷、出口信贷保证和出口保险都须在一定年限内取消。

不平衡性 第4篇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而作文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方面尤为重要,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点:

(一)能使学生更好地走近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创新能力;更加深入地感悟生活的真谛,在生活中写作,在写作中创新。

(二)能使学生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大型考试,发挥写作水平。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高度重视作文教学,更多的积累与训练才能让学生更好的适应所谓应试教育的现实,在各大考试中游刃有余,不让作文能力的考核成为阻碍我们进步的绊脚石。

(三)作文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考生中考的结果。中考可谓是每一位考生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折,作文的分值将近达到语文总分的一半,所以应该引起初中语文教师极大的关注。

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不平衡性

(一)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不平衡性

学生训练的时间相对较少,教师更是无暇一一讲评,最多只能找出几篇写得好的文章做范文进行朗读。当学生写出一篇作文时,教师以一对多的方式评改数十篇作文,工作量超负荷。教师批阅时间长,讲评不及时,学生失去当初创作时的积极性,甚至早已忘记自己写作文时的情感及内容。如果教师不及时评改,不能了解每位学生作文的真实水平,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那么这次作文的练习就失去了其深刻的意义。

(二)教师与应试教育之间的不平衡性

在应试教育的大潮中,教师的作文教学模式不自觉地受到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影响,注重高分模式化,在创新思维的发掘、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和锻炼方面投入的精力很少。另外,作文的提高幅度相对于阅读和基础知识而言比较小,教师在这种应试高分的束缚下,在作文教学中花费的时间较少。

当前许多中学作文教学的关注点仍放在写作方法的指导上。作文课上,教师主要是强调技巧和方法,即所谓的凤头、猪肚、豹尾。这种做法无疑会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觉: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学好写作方法和技巧。事实上,真正好的作品,在语言上都是经过作者千锤万炼的,力求语言富有个性,有自己的独特魅力。以上现象便是由于教师和应试教育之间无法找到一个平衡点而造成的。

(三)学生与应试教育之间的不平衡性

学生一直认为语文是最简单的一科,作文虽不易写出精彩的文字,但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作为一名学习语文多年的中学生来说还是不难的,这便导致中学生作文内容空洞、千篇一律、语言老套等现象。

众所周知,读写不分家,读好书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写作更是对读书的反馈,而现在,一部分初中生几乎不读课外书;另一部分学生不会读,常将一篇完整的作品拆分成主题、写法、结构等去分析,不能整体感知其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所以导致学生写作文时往往缺乏写实性、整体性,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对策

(一)转变对作文的“教”和“学”的观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在现实生活中捕捉写作点,以此来帮助学生拓宽写作思路,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改变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放手让学生之间互评、互学,激发学生的评改欲望,将师生互批、学生互批相结合,提倡写、评、改一次性处理,趁热打铁,提高评改效率,达到更好效果。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应做一个有心人,仔细体味生活中的点滴,发现生活中的美,创造出文章的美。

(二)授与学生正确的写作方法,而非套作

老师要把方法教给学生,过好“审题立意、选材定体、结构层次、语言、书写”五关。学生掌握了作文的基本方法,就可以写出规范的文章,随着训练的增加,学生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自己所长,写出富有个性特点的文章,并不断提高写作的兴趣和能力。

(三)注重对文章的修改

修改是作文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只有经过不断地修改,才能更好地趋于完善。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觉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修改通常包括:自己修改、同学互改、教师批改多个环节。在平时,应将三种方式相结合,以自我修改为主,同学互改、教师批改为辅,因为学生将面临的是中高考,只有在平时勤于练习,在考场上才能游刃有余。

不平凡高一作文 第5篇

我听了爸爸的话,吓得不轻。

晚上我查了查资料,发现新型冠状病毒通过飞沫、接触等传播。一旦感染上新型冠状病,就会出现咳嗽、发烧、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即使去了医院,抵抗力弱的,就会被新型冠状病毒击败,抵抗力好的,治好了,也会留下后遗症。而想不让新型冠状病毒入侵我们的身体,就要多洗手,出门带上口罩和手套,出门之后不要揉眼睛,不用手触摸口罩,远离人群,这样才可以预防生病。

好奇的我也不知道新型冠状病毒的源头是从哪里来的,又去问了问爸爸,爸爸说:“因为新型冠状病毒原本就居住在各种野生动物上,就比如蝙蝠。蝙蝠身上带有四千一百多种病毒,而自己却不会生病。因为蝙蝠在飞行的时候,生产的热的量高,可达到四十一度,类似于人类发烧的温度,让病毒难以复制,从而增强身体的免疫系统。除外,蝙蝠还有一种免疫机制,既不让病毒过于嚣张,也不将病毒赶尽杀绝。达到一种和平共处的状态。这就导致蝙蝠虽然是病毒集中源,而自己却不会生病的原因。

那寄生于野生动物身上的病毒又怎么会跑到人类身上来的呢?通过看新闻资料我了解到了,这都是人类自作自受的结果,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肆意买卖捕食野生动物,结果就导致病毒趁人们食用野生动物的时候,转移的人们身上。当转移的人们身上之后,便用七至十四天来观察他们新的新环境,这段时期就叫“潜伏期。”在“潜伏期”的时候,人们身体是没有任何症状的。但人体内的免疫细胞会发现且“攻击”这些“入侵者”,然后他们会在人体内“大战一场”,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烧。发烧之后就前往医院,医生和爸爸妈妈会帮助你赶走病毒。

粪愤路不平 第6篇

红脸蛋,羊粪蛋

撰文/小今

“红脸蛋,照相片,一照照个羊粪蛋!”

小时侯的孩子们扎成了堆地玩闹,他们会对化了妆拍照的另一些孩子们投去既嘲笑又羡慕的眼光。虽然那时的审美观现在看似乎不可理解,但却有着土生土长的朴素,一点都不避讳“羊粪蛋”这类并不很文雅的词汇。

“红脸蛋”大概是西部地区游牧民族显著的外貌特征吧,其中甘肃就有出名的“三蛋”说法:土豆蛋、羊粪蛋、娃儿们的红脸蛋。在去往大西北的路上搜寻着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不由自主地要想起儿时这个顺口溜。

在牧民家里见到羊粪蛋是司空见惯的事,小时候回乡下老家时,揣着一腔好奇捡起屋后草丛边撒了一地的黑豆豆,高兴地要带回家当弹球。在大人们的叱责下,我才知道这就是羊粪蛋,然后触电般地将它们砸向不远处咀嚼着青草的羊群,惹得它们一阵踢腾。

牧区的人们对牛羊的粪便并不像城里人一样反感,而是视若他们财富的一部分。城里人只当牛粪、羊粪是不错的燃料或肥料罢了,可谁想牧民们偶尔也能拿其充当耍货。据说青海的一些藏族人,就会用羊粪蛋作为“棋子”对弈,很难想到在高原上寒冷的季节里、万物几乎进入“冬眠”的时候会有这样就地取材娱乐的法子。

捡小石头、拾羊粪蛋、画方格子……这生动的画面,时不时在我眼前跳出,我曾想以后若有机会去了牧区,定要和他们一起在地上扣出一个个小洞洞,用羊粪蛋做跳棋。

有一处气候宜人、地势平坦、风景秀丽的地方被称作“羊粪蛋”,那就是我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交界处的霍尔果斯。曾在一则“半个羊粪蛋”的故事中看到过这种说法,驻守在霍尔果斯口岸的军人戏称自己守着半个羊粪蛋,令我不解其意,最终还是当地的牧民说明了霍尔果斯在蒙古语中就是“羊粪蛋”的意思。外人听起来,“霍尔果斯”只是一个饱含异域风情的名字而已,叫起来挺洋气的。若没有人刨根问底,就只当它是与“乌鲁木齐”、“伊犁”、“喀纳斯”、“红其拉甫”等等一个个美妙的名字一样了。

不想在文字上追根溯源了,若让我来选择的话,则更喜欢将这一地名译为“羊粪蛋”,这样似乎更可亲、更可爱,就像乡下老家里常会给小孩子们起个好养活的名字,比如羊娃、狗剩之类的。

“羊粪蛋,滚满坡,施到地里打粮多,粮食多了不挨饿……”

可能这类顺口溜连农家谚语都算不上,现在的人们更不需要它来作为学习和传播知识的载体了,毕竟整个时代早已进入考虑如何变废为宝、变粪为金的年代了。或许有一天,实验室里真的走出个把玩羊粪蛋的人,却能够与你坐在咖啡屋里,共持一杯卡布基诺、同品一碟杏仁巧克力豆,就着午后的阳光,兴致勃勃侃侃而谈他的新科研成果。

旅途中,我和久瓦的故事

撰文/凌桑

这样的标题,大多数人会以为本文写的是旅途中和某位少数民族同胞之间的故事,其实,“久瓦”在藏语中指的是牛粪。之所以我不直接把标题大张旗鼓地写成“我和牛粪的故事”,怕的是那些GG、MM正吃着零食看这本杂志时会一下子吐出来而弄脏了漂亮的书页,没弄脏书页弄脏了那些花花草草也是不好的。

在我们汉民族的文化传统与生活习惯中,“粪”大多是与不洁、污秽联系在一起的,更有甚者,听闻此字就会做掩鼻状,只有在“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或是民间驱鬼魅的时候,才发现此物尚有一用。

当我第一次去草原时,我年轻的心里充满了关于草原的各种浪漫幻想,沿着川藏线终于来到了理塘草原,下车的刹那,我是真的被茫茫大草原和如洗的碧蓝天空震撼,鼻腔中充斥着浓郁的花香,当时惟一的想法就是扑到那无边的花毯上撒把野。于是我对着那松软的草地快活无比地扑了下去,结果以标准的“狗吃屎”的动作扑到了一堆并不新鲜但尚未干透的牛粪上,在同伴们的狂笑声和我大脑短暂的空白之后,我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动作干净利落地站起来以挽回当时的尴尬,谁知乱中出错,我的一只手又撑在了旁边一堆仍然未干透的牛粪上!看着糊在手上和衣服上的牛粪,我当时恨不得立即就自绝于人民!没有水清洗,我郁闷至极,拼命地在干净的草叶上把手上的牛粪蹭干净了,可衣服上的牛粪怎么擦也擦不掉。车上跟我同座的同伴早就远远地挪了位置,我故作镇定地继续我的旅途,只是心里直叫倒霉。

在川藏线的沿途兵站,兵站的背后就有着藏民的帐篷,帐篷旁是他们的羊圈,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就在不远处独自玩耍,仔细一看孩子的小手正在玩一堆牛粪!看着牛粪被他的小手揉捏成各种形状,只觉得我们自己的胃仿佛也正在被他的小手揉捏,爱干净的女生已经是一片惊呼。听到惊呼声,帐篷旁的那位藏族妇女走过来,毫不在意地用藏袍把孩子手上的牛粪擦去就抱他进帐篷了。

我们带着好奇也跟着进了毛毡搭成的帐篷,主人并不拒绝我们的闯入,而是从容不迫地拿出了好几个碗,撩起藏袍擦了擦就依次摆放好,提起火上的壶就给我们倒上满满的酥油茶。先不说从未喝过酥油茶的我们受不了那味儿,就她用擦孩子手上牛粪的藏袍擦碗就已经让人受不了了。看灶里的火不够旺,她用手从旁边的袋子里掏出一大块干牛粪扔进火里,接着问我们要不要吃糌粑,同伴一看她没有洗手的意思就要给我们弄,吓得齐齐摆手说不吃了。

事后我才知道,藏族同胞可不会像我们这样看待牛粪,他们一点也不觉得牛粪脏。在藏区素有这样的说法:“阿妈唐久瓦拉坐卓门”,意思是“子不嫌母丑,人不嫌牛粪脏”。藏民在路边看到光滑的牛粪时,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说“久瓦斯下扎几都”,大概意思是“好一朵漂亮的黄蘑菇啊”,并当成宝贝一样拣起来,由此可以看出藏民对牛粪的特殊情感。

有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年都要去藏区一次,去的次数多了,对牛粪的了解也就更多更深入,心理上的隔膜不知不觉中已经消失。记得有一年我在四川住在一户藏民家中,那天主人家把新鲜的牛粪掺和些麦秆、草屑调和在一起,光着脚踩均匀,准备贴到自家房院向阳的墙壁上晒干,等干透以后就可以做燃料了。我也一时兴起脱了鞋跟他们一起踩一起往墙上贴。小的时候我像这样往墙上贴过煤饼,和他们一起做这些的时候我快乐得仿佛回到童年。一个下午我们在外墙上密密麻麻地糊满了牛粪,远远看去,那黑褐色的牛粪与勾画着白边的石砖还挺和谐。

牛粪在藏民日常生活中占有很特殊的位置,装在麻袋里的牛粪常和一桶清水一起系上洁白的哈达,寓意吉祥安康、家业兴旺。如果你在藏区过年时可要当心了,他们会将一小块牛粪包在面团里,吃到的人会被认为很有福气,并得到众人的祝福。

藏农区一种叫“帕廓”的状似手镯的面圈,是在牛粪火灰里烙成的,据说色黄壳硬、香甜酥脆,好看又好吃。如果你很有福气地吃到了,千万别吐,我会衷心地祝福你:扎西德勒(吉祥如意)!

从愤青到粪青

撰文/微疯

做了愤青好多年,太俗了!现在好不容易代谢成了路上的“粪青”。

生活中朋友们都说我是愤青,无奈!上班族的生活就像洋快餐,看上去温饱丰富,还打着咯儿,但没几个不上火的。我想这就是我“愤”的根源吧!我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似乎总在路上奔忙,从早点大娘的手里抢过早点,往她生锈的铁盒里扔进固定数目的零钱,奔跑着才能赶上班车!塞上耳机,早上音乐电台的音乐DJ往往兴奋异常,精力充沛!而我却带着黑眼圈努力装成跃跃欲试的样子,装着装着自己就信了,我是自我拯救的成功青年!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我穿梭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路上;我一路小跑,是去会议室的路上;战战兢兢,是去经理办公室的路上;骂骂咧咧,是去过食堂填满胃肠回来的路上!

偶尔,愤青也会放慢节奏感伤起来,就像是圆规带着铅芯的那只脚,而城市是那根钢针,牢牢地把愤青钉在上班族的圈子里。从清晨到夜晚不知疲惫地转呀转,低头看看自己画出的轨迹,像极了哈里·波特整夜整夜的独自呆坐在魔镜前,痴痴地看着镜子里的父母的场景。我看着自己和我的生活,镜子里是我的欲望,是没有实现的假象!苦苦画的那个圈,只是一个没有尽头的线条,里面全是虚空,没有内容!城市里的每个人都在填装工作、时间、效率、食物和酒精,还有熬夜的咖啡!在生命面前,他们只是抬抬眼皮,然后继续自顾自地画着千篇一律,或大或小的圈儿。

愤青上路了,是背离城市的方向。

起初只是为舍弃与我有关的生活。我忙于周末如火如荼的户外休闲游。游走在城市周边,驴子们耳熟能详的山头儿。在黑龙的绝望崖,一个初次户外的女孩,眼里闪烁着,悠悠地说:“这是我想要的生活。”我愕然!随后就是一脸的羡慕,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想要的,但我强烈地感到离我想要的不远了。

愤青上路了,从最初的迫不及待加隆重,到现在的简单低调轻量化,变化得更多的却是心态。

我只是把一根手指贴在长途汽车的玻璃窗上,夏日暮色中天空的丝丝凉意便迅速传遍全身。那是抚慰我内心的一剂凉药,我不再躁动不安了,任思绪抽离身体,扬扬洒洒了一路,淹没城市。我打开车窗,风一侧身就进来了,风带着笑意的眼神,揉弄着我的乱发,我像个孩子,在它的胸口蹭了蹭痒,有些微醺了。

我眯着眼睛,对着夜晚车窗里的自己傻笑。我发现没有高楼的遮挡,即便是在夜里我也能看得很远,原来天空是那么的低;我发现猫咪不仅仅是房间里的宠物,它可以在夜色里独自奔跑;我发现我在车上时,马路的白色隔离线其实不是线段,而是一整条的线;我发现树很胆小,汽车一驶近它就吓得一下子跳到车后去了。常常在暗蓝的天空开始变得透明时醒来,群山泛着橘色,像用了国画里的层叠法,越发清晰。

清晨上路,我用左膝托起硕大的背包,从容地一个侧身就背上了。有着优良血统的背负紧紧地贴合着我的身体,天气再冷,我也不会瑟瑟发抖,每次一背上包,我就有了力量,那是一种无微不致的体贴,是远离尘世的快感。它让我步履轻盈,面容恬美;有信念,相信明天……

我走在两边果实累累的田地中,或是高原的草甸上,脚下的泥土松软,她给了植物生命,也给了我力量;我贪婪地大口吸着带着牲畜粪便味的野外的味道,它使我快乐。

初闻时我便彻彻底底地从一个愤青蜕变成一个粪青了。

星座探险之

处女座 VS 攀岩、抱石

8.22-922

栏目主持/闹闹绘图/封真

给处女座们安排一个合适的户外运动项目,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之一,处女座对人对事的要求,那可都不是一般的高,不过他们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的尺度,是一样严谨的。

处女座都是超级完美主义者,是很容易发现生活的一个族群,他们很愿意在黄昏午后去感受大自然里的点点滴滴,可以从个人嗜好中充分享受乐趣,比如园艺、散步或骑自行车。

严格地说,室内抱石更合适处女座的人们,因为室内运动场的条件往往更好,配套设施更完善,对运动环境非常挑剔的处女座们来说,假如可以选择室内运动,他们一般是不会选择室外的,这其实就是为什么处女座们大多是健身房爱好者的理由所在。

处女座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其实都不错,尤其是处女座的女生,跳舞一般都挺好看,身材匀称,所以她们的身体条件很适合抱石运动。攀岩号称“岩壁芭蕾”,假如身体条件好,又肯吃苦仔细练习,做出来会是非常漂亮,舒展,而这一切,其实都很符合处女座的性格特征。

当我们聊起处女座的人的时候,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们令人讶异的毅力。花了许多心神去决定的事,便会贯彻执行,矢志效忠。

处女座可能杞人忧天了些,但绝不乱发绝望的论调,他们喜欢未雨绸缪,又宁可凡事往好处想。天那,这样的性格,不用来攀岩,还用来干吗呀!你想,当累到极至又没有到达目的地时,挂在岩壁上的人,最需要的不就是恒心和毅力吗?

对于攀岩和抱石,是不能够像爬山一样简简单单跟着走来对待的项目,必须在开始之前做周密的准备、仔细的计算才能保证运动过程当中不出差错,完美的到达目的地,而这些,又是处女座们最大的性格优点。

不仅如此,假如一旦在抱石或者攀岩途中遇到困难,比如绳子不够长了,人吊在空中了,或者上不去也下不来了,假如是双子座或者巨蟹座,早急得哇哇大哭,没招没落了,但处女座呢?人家不会,人家会着急10秒钟,然后尽快让自己冷静下来,分析局面,不到最后一刻,绝对不会放弃,永远往最好处想,积极地努力。

不平衡性 第7篇

1.您馆室内2年内 (2007-2008) 是否有人调离档案馆? (有或无) 如果您馆室内有人调离, 据您所知原因是什么:A、按照学校轮岗政策正常工作调动;B、上级或学校其他部门工作需要挖走;C、攻读更高学历或出国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辞职;D、退休、离休、死亡。

2.您馆 (室) 内2年内 (2007-2008) 是否有正式员工调入档案馆? (有或无) 如果您馆室内有人调入, 据您所知原因是什么:A、通过本单位招聘活动聘任并报学校批准;B、上级或学校人事部门直接安排进馆;C、部门领导轮岗导致的调入。档案管理的研究注重比较, 如果以上两个题目不结合起来看, 那么很容易得出片面结论。如果把高校档案馆室职员的进入看成输入, 对应第一个题目;而把档案馆室职员的调离看成是输出, 对应第二个题目, 在输入输出的稳定结构中, 高校档案馆室人员数量应该是相对稳定的, 原因有二:一是多数北京地区的高校实行的是“定岗定编”;二是历史形成的岗位数惯例。从理想状态上讲, 为保持工作的连续性, 在档案馆室应该是人员输出输入相对稳定。下面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一、高校档案馆室职员流出主因是学校其他部门人才抢挖

在第一个调查题目中, 由于98份问卷中有9所高校选择的是两年内无人调离, 同时95份问卷中有一些高校档案馆室是重复的, 因此首先要剔除同一高校的重复问卷;其次, 要剔除无人调离的高校问卷。经过两次选择, 北京地区高校档案馆室两年内有人员调离现象的共有42所高校, 按照一所院校一份问卷的原则, 采样为42份问卷样本:ABCD的比例为:A2所高校, 4.8%;B24所高校, 57.1%;C6所高校, 14.3%;D10所高校, 23.8%。B项占据了近一半的比例, 调查组了解到, 多数高校档案馆 (室) 都抱怨档案职员在学校地位和待遇较低, 被其他部门挖走的人往往属于中青年业务骨干, 人往高处走, 这些人员一旦有更好的去处, 就离开了档案馆 (室) 。档案工作业务性很强, 新调入的职员往往需要培训较长时间才能熟悉档案业务。要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切实提高档案馆 (室) 在学校的地位, 提升职员对档案部门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提高待遇, 以积极主动的措施来保持档案工作队伍的稳定性。C项选择也占据相当比例, 说明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学历层次的提高, 而档案馆 (室) 应考虑人才发展的需要, 给予职员自我提升的空间。

二、高校档案馆室职员增员的主因是通过本单位招聘活动聘任

在第一个调查题目中, 经过两次选择, 北京地区高校档案馆室两年内有人员调离现象的共有42所高校;但该人员输入输出现象是不平衡的。这在高校档案馆室两年内有人员调入问卷上已经有所体现, 根据对98份有效问卷的遴选, 结论是有人员调入的高校共35家。选择ABC的比例为:A、18所高校, 51.4%;B、14所高校, 40.0%;C、3所高校, 8.6%。在这里, A、B的区别在于高校档案馆室用人自主权的大小。截至2008年, 北京地区985工程高校9所, 211工程高校28所。其中9所985工程高校都在本次调查范围内, 985工程高校档案馆用人自主权比例高, 7所, 占78%;211工程高校有一定的用人自主权, 因此位居其次。这一结果说明985工程高校的档案馆在用人自主性方面具有比211工程院校更强的优势, 而一般院校多数是附属在校办或其他部门的科级建制, 自主性更差。A项选择意味着北京地区高校档案馆 (室) 补充了新鲜血液, 一批刚从高校毕业、懂得档案业务知识的毕业生补充进了高校档案系统。而这批新生的力量代表了北京高校档案馆 (室) 的未来和希望。B项占据比例较高说明在一些高校, 仍然存在着将档案馆 (室) 作为安排家属、关系户的不良倾向, 需要引起关注。

三、北京地区高校档案馆 (室) 人员“输出输入”存在严重不平衡

如果只根据前两个分析, 北京高校档案馆 (室) 人员的流动“输出输入”系统是基本平衡的。但鉴于42所高校档案馆 (室) 有人员调离但却有7所两年内没有任何人员补充, 并且问卷在分析前已经剔除了9所没有调离和调入的高校, 因此北京地区高校档案馆室人员“输出输入”系统应同时剔除以下的三种情况:A类是“无进无出”, 两年内没有调离、没有调入的高校, 9所, 17.6%。这部分没有填写问卷的原因分析部分。B类是“无出有进”, 两年内无人调离, 但有人员进入, 2所, 3.9%。因为这部分已经剔除了无进无出, 因此填写这部分问卷的人一般是无出有进的。C类是“有进无入”, 两年内有人调离, 但无人调入, 7所, 13.7%。D类是“有出有进”, 31所, 61.8%。A、B、C三类没有重合, 遵循逐个剔除的原则, 那么从参与调查的51所高校中剔除20所, 这三类中只有A、C类属于非正常的人才流动, 而B类中的有进无出情况, 根据调查小组的了解, 也是在两年前积压的人才空缺旧账。因此, 合计这三类占据了51所高校的39.2%, 接近四成, 说明北京高校档案人才流动的不平衡性是很严重的。

可以看出, 北京高校的人员进出有较为严重的失衡现象, 应该说D类属于相对良性的人才流动循环系统。但在这里, 需要进行类别的划分。1.高校档案馆 (室) 的领导。高校为了保证档案馆工作的进行, 馆长或主任是必设的, 因此这类人员属严格遵循“输出输入”系统规则的部分。2.科级工作人员。在高校档案部门, 科级干部承担了具体的业务指导工作, 很少有流动的机会。为了保证档案馆工作的顺利进行, 科级岗位造成的空缺多数是在普通职员中产生的, 不严格遵循“输出输入”系统规则。3.普通职员。普通职员是人员流动后造成缺口的主要群体, 处于工作第一线, 直接承担了档案具体工作, 一旦人员减少却不能得到及时补充, 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往往需要招聘补充, 基本遵循“输出输入”系统规则。

四、北京高校档案馆 (室) 职员流动不平衡性成因的启示

随着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 北京地区高校档案馆 (室) 的人力资源结构日趋合理, 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逐步合理, 这是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但另一方面, 档案人员流动性较差, 人员进出不平衡。北京高校档案馆 (室) 职员流动不平衡性有多种原因, 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保管与利用之间的鸿沟, 高校档案馆 (室) 自身的定位与实际开展工作发挥的作用之间有着矛盾, 制约了高校档案馆 (室) 发挥更大作用, 档案工作“社会效益具有隐蔽性和周期长的特点, 馆员的工作成就难免带有模糊性和延迟性, 档案馆员在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过程中付出的劳动往往被忽视”[1], 引发各种问题, 如领导不重视, 政策扶持不足, 资金缺乏等。这些问题在高校档案馆室持续多年, 那么针对这样的问题, 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1. 内部结构优化:

内部提升, 改善人力资源结构。一些高校档案馆 (室) 在短时间内不能使人员流动完善的情况下, 要充分挖掘现有人力资源优势, 鼓励中年青人员自我学习和提高, 优化使用人才, 使人尽其才, 人尽其用, “应遵守互补原则, 即能力互补、专业互补、年龄互补、性格互补等”[2]。同时可以考虑建立岗位激励机制, 提高职员的工作能力;另外, 可返聘有经验的退休人员继续为档案事业服务。

2. 影响力优化:

以开发利用来引起领导对人才的重视和资金流入高校档案馆 (室) 要加强档案宣传和征集工作, 利用媒体技术和网络来进行档案展览, 强化数字化建设, 为开发利用提供便利。同时积极参与各类科研课题, 建立校史研究组织, 对档案资源开展编研工作, 为高校工作提供信息支持。只有融合到学校的大环境中, 才能够引起领导的重视, 改善人才的配置, 获得相应支持资金的流入。

3. 渠道优化:

跳出档案馆的视野, 建设档案馆、博物馆、校史馆一体的综合信息资源。长期以来, 高校档案馆 (室) 保持神秘的姿态, 已不适应社会信息公开、透明的需求了, 但保护档案的绝对安全没有过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高校档案馆 (室) 可以通过校史馆和博物馆将档案中可公布的内容展示出来, 规避风险, 还可以通过这个渠道收集整理校史资料。通过改变思路, 建设校史馆和博物馆能合理地提出引进人才的要求, 往往效果更佳。

北京高校档案馆室职员流动不平衡性成因中, 流出的主因是校内调剂, 流入的主因是招聘活动。从量和系统的角度分析, 两者存在不平衡性。面对这一问题, 通过以上的几种措施, 努力改善北京地区高校档案馆 (室) 的人力资源结构, 使之向着更趋合理的方向发展。

摘要:北京地区高校档案馆 (室) 职员流出的主因是校内调剂, 流入的主因是招聘活动。从量和系统的角度分析, 两者存在着不平衡性。通过各种优化措施, 北京高校档案馆 (室) 需要努力调节这种不平衡性。

关键词:高校档案馆室,人员流动,不平衡性,北京地区

参考文献

[1]石慧敏.高校档案馆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J].北京档案, 2007 (7) .

不平衡性 第8篇

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关键是机会公平, 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加快缩小教育差距。而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直接损害教育公平, 进而影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以及社会公平的实现。本文旨在从资源分配角度, 从存在的高校发展不平衡表向中找出内在深层次原因, 并提出政策建议。

1 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问题进行研究, 对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提出一些好的建议。李立峰 (2006) 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差异, 既是由政府和社会提供的教育机会不平等造成的, 也有地理位置等自然差异的原因。他建议通过高校地理布局的调整, 循序渐进地调整高校招生计划的分配, 使各省区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达到公正合理的状态。郭延凯 (2010) 分别从名牌大学各省市计划招生数量、各省市高考录取率、高招录取质量以及录取分数线等方面描述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差异。邱均平, 温芳芳 (2010) 基于对2010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结果进行量化说明与实证分析, 认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李硕豪, 魏昌廷 (2011) 运用1998—2009年的数据对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进行了分析, 发现各区域高等教育经费投入能力差别较大, 两极分化严重, 同时, 各区域内部高等学校趋同化现象严重, 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不明确。李艳 (2010) 从财政资源配置的视角研究高等教育的不公平程度, 提出建立合理的师资流动制度、统筹东中西各地区资源等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建议。曾羽 (2011) 认为现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公平与效益不能兼顾、资源的动态效果被忽视等问题, 建议实现管办分离, 保证学校办学自主权;创新教育体制, 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提高高等教育资源供给效率。

2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高等教育资源日益丰富与充实, 但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也日益严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距较大。一是, 各省市的录取率存在很大差异。近年来, 尽管教育部在各省编报招生计划方面再三要求将招生计划向高等教育欠发达且生源数量相对较多、升学压力较大的中西部地区倾斜, 但我国各省份间录取率差异仍十分明显。以一本录取率为例, 2011年, 一本录取率最高的是北京, 为27%, 最低的是河南, 仅有4.89%, 而2013年, 北京的一本录取率虽然有所下降, 但仍然有24.33%, 河南一本录取率上升为6.79%, 而最低的山西却只有5.89%。高校在不同的地区投放招生名额的地区差异较大, 属地化倾向明显。根据各大学招生网数据显示, 2013年,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北京计划招生分别为200、226, 均位居全国各省市之首, 而河南作为清华、北大第二大生源地, 分配到的招生名额分别为99, 85, 都不及北京的1/2, 然而当年北京高考人数为7.27万, 河南高考人数为71.65万, 也就是说, 北京考生进入清华、北大的可能性分别是河南考生的20倍和26倍。而在青海, 两所学校的招生名额只有19, 18, 还不到在北京招生计划的1/10。同样作为部属院校的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 它们的招生计划各省市的差异要更加明显。二是,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之间差异巨大。高等教育招生中城乡户口分布不平衡, 农村学生的录取率偏低, 尤其是一些名校, 这种情况更加明显。2011年,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2010级学生进行了一项社会调查, 分析“谁更有可能上清华”。调查显示, 2010级清华学生中, 农村生源占总数的17%, 但当年高考考生中, 农村生源比例为62%。同样地, 在过去20年中, 北京大学农村生源比例从原来的30%下降到10%左右。不光在“985”院校, 在其他重点大学也出现农村生源比例下降的情况, 根据麦可思的研究显示, 2009届大学毕业生中, 来自农民与农民工、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家庭者就读“211”院校的比例分别为38%、22%, 明显低于在生源中分布的比例。

(2) 高等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高等教育发展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我国地域辽阔, 各地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 使得高等教育资源在空间配置上很不平衡, 而这一情况不利于我国区域、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也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长期发展。

《中国统计年鉴2012》数据显示,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东部地区1085所, 中部地区799所, 西部地区仅323所。东部地区高校数量要多于中部地区, 而东中部地区高校数量又明显多于西部地区高校数量, 并且各地区高校质量差异较大。

注:表中数据根据教育部网站数据整理。

从表1可以看出, 东部“211”工程高校数量最多, 有61所, 中部“211”高校数量最少, 只有16所, 东部地区“211”工程高校数量比中西部的总和还多。东部地区中北京市拥有“211”高校26所, 比整个西部地区12省的总和还多。考虑到各地区包含的省级行政区域数量不一样, 因此, 各地区每个省拥有的平均数量更具代表性, 东部地区各省拥有的“211”高校数量为6.1所, 中部地区为2.7所, 西部地区为2.1所, 差异十分明显。

造成这种资源配置不平衡现象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结构安排以及地理、历史等多种原因, 但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经费筹资机制。教育部属普通高等院校是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共建, 其经费来源主要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用于高教部分, 中央各部委属普通高等院校属于教育部、各部委和地方政府共建, 因此其经费来源有教育部、各部委和地方财政;地方普通高等学校经费则主要以地方财政拨款为主。在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中, 地方财政占到总投入的90%左右, 这样过度依赖地方财政投入的高等教育经费支出体系必须会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地区分布和高校间经费分配的不平衡。

3 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 在我国, 受高等教育发展机制约束, 客观上来看高等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状况仍将长期存在, 尽管有观点认为考虑到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这种高等教育资源不平衡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中西部教育发展水平的滞后, 也使得中西部地区很难利用人才优势促进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再者, 尽管教育公平不是教育资源分配的绝对公平, 但也应该让全体国民享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绝不能因学校的属地、生源的户籍不同而有所区分。政府应尽快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健康发展。

(1) 中央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分为二方面, 一是, 我国实行分税制以后, 因地方财力失衡导致各地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差异不断扩大, 因此, 要加大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促进中西部高校发展, 缓解中西地区高校受地方财力限制而引发的投入不足问题;研究采取优惠措施鼓励一些大的教育集团投资西部地区教育。二是, 高招名额分配不平等现象的存在有时不完全是政策歧视, 还与各地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有关, 所以, 必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落后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 帮助提高这些地区的师资力量, 促进各省区整个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2) 改善政府宏观调控,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合理调整部属院校在全国各省市的招生比例, 指导地方高校适当提高属地外招生比例。一是, 可以利用国家对口支援政策, 号召和鼓励高水平地方院校与中西部地区同层次大学结对帮扶, 提高对中西部地区招生计划的投放, 加强高校之间包括教育人才、物资援助和信息支援等互助活动。二是, 改革条块分割、重复办学的问题, 提高高校办学自主性, 允许高校根据不同的区域经济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办学层次和专业。建立获得区域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机制, 通过建立学分互换和课程认证制度, 全国一盘棋, 建立统一的课程资源市场。

(3) 改革经费分配体制。打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二元”经费划拨体系, 中央部属院校和地方属院校经费分配上的不平衡, 根本上是人为划分等级所导致的, 应该统一经费划拨方式, 同时, 增加中央财政支出比例, 减少地方财力差异对各地高校发展的影响。

(4) 建立健全科学的高校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综合的绩效评价体系, 改革以户籍为身份识别的高考招生录取制度, 逐步强化因才取人, 人尽其才, 将办学效率与因地因时制宜、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郭延凯.教育公平视角下我国高校招生的省市差异[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0 (2) :1-3.

[2]邱均平, 温芳芳.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问题研究——基于2010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结果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10 (7) :17-21.

[3]李硕豪, 魏昌廷.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分析——基于1998-2009年的数据[J].教育发展研究, 2011 (3) :8-13.

不平衡性 第9篇

2009年10月23日, 我国创业板市场正式开板。创业板的推出, 可能使风险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将资金投向那些能尽快上市的成熟企业, 从而通过缩短投资期限获利。这种对短期利益的过度追逐, 会使创业初期, 特别是种子期 (1) 的企业难以获得适当的启动资金, 从而也就有悖于风险投资设立的本来意义。

1 风险投资阶段分布的现状

(1) 中国风险投资阶段的分布情况。

自金融危机以来, 外资创投机构投资步调放缓, 为本土创投创造了绝佳的发展机遇。2010年, 本土创投发展更加迅猛, 全年投资案例数和投资金额分别为526起和27.20亿美元, 占全年投资总量比重分别为64.4%和50.5%, 较2009年302起的投资案例数和13.19亿美元的投资金额涨幅分别为74.2%和106.2%。 (2)

境内方面, 中国创业板的尘埃落定, 境内资本市场退出渠道的畅通也在极大程度上加速本土创投的繁荣景象。2009年10月创业板的开通, 极大地激励了创业投资活动, 2010年全年新设立的目前仍备案在册的创业投资机构120家。截至2010年年末, 全国备案创业投资企业数量增加到706家 (含2010年年末以前设立, 在2010年末至本报告出版前备案的创业投资企业) , 较上年增长20.48%。 (3)

虽然看起来风险投资风光无限, 然而, 中国的风险投资行业却仍然处于一个艰难的转折点。根据对我国2003年以来的创业投资数据统计发现, 我国创业投资同样存在投资阶段集中在项目生命周期的中后期阶段的分布现象, 见图1。

(2) 中国风险投资阶段的基尼系数。

洛伦兹曲线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12年提出的, 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在这里, 我们借用洛伦兹曲线的原理来反映中国风险投资阶段不均衡的现象。

下面列举出2003—2009年中国创业风险投资金额所处阶段的分布情况, 见下表。

由此我们可以通过Excel画出各年洛伦兹曲线, 其中, 图中横轴表示投资项目所处发展阶段的累积百分比, 最大值为100%, 纵轴表示风险投资额的累积百分比, 最大值为100%。A表示实际风险投资额分配曲线与风险投资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 如图2:

可以看出, 风险投资在未来发展中的投资阶段分布不均衡程度仍然较高, 但其有逐步前移的趋势。

2 风险投资阶段后移的影响

首先, 风险投资阶段后移会使风险投资减少风险、增强安全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 投资阶段后移可以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 从而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

其次, 风险投资阶段后移会使风险投资接近于产业投资, 从而弱化了创业投资孵化高技术产业的产业培育功能的初衷, 并产生种种负面效应。

再次, 风险投资阶段后移会加剧与传统投资方式的不公平竞争、催生或助长经济泡沫和泡沫经济的形成, 并最终导致风险投资业的平均收益率不断下降。

最后, 随着风险投资市场的市盈率与二级市场的市盈率差距越来越小, 如果扣除资金管理成本, 加上可能的破发, 风险投资机构如果不把投资阶段前移, 甚至可能会面临投资无利可图甚至亏损的局面。

由此可见, 在中国激励早期投资是个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3 风险投资阶段分布不平衡性的形成机理

(1) 在中国, 无论风险资本总额还是单个基金规模均急剧膨胀。

近年来, 由于股市低迷, 造成炒房、炒矿等投资形式受限, 从而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高市盈率所带来的财富效应, 使得风险投资成为大众心目中收益高、风险低、套现快的最佳投资形式。民间资本不论钱多钱少, 纷纷揭竿而起, 由“炒家”转向“投资家”, 一时间甚至出现了“全民VC”的盛况。目前, 中国仅创投机构就有5000家, 与之相关的个体投资者更是不计其数。

而Murray (1999) 调查分析, 由于太多的资本追逐太少的项目, 基金规模越来越大, 然而平均每笔投资额越大就越不可能投向种子或者初创企业, 从而也就使得投资阶段越发向后移动。

(2) 创业板的推出, 使投资者将资金投向那些能尽快上市的企业。

2009年10月23日, 我国创业板市场正式开板。一些民间资本闻风而动, 纷纷组合成立了众多的风险投资基金, 希望将资金投向那些能够尽快上市的企业, 从而通过缩短投资期限获利。这种对短期利益的过度追逐, 会使得创业初期特别是种子期的企业难以获得适当的启动资金。

(3) 短期投资占比较大, 不利于支持中早期企业。

通过对各个年度风险投资退出案例的分布进行分析, 发现:2006年度的风险投资退出案例的分布呈现出“前高后低”的特点, 即持股不足1年的风险投资退出案例占比较高, 而持股7年以上的风险投资退出案例占比反而较低。

其主要原因是, 在创业板未推出之前, 我国创业投资机构往往选择短、平、快项目进行投资。到2007年, 由于规定风险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满2年以上的, 才可以享受应纳税所得抵扣。因此, 鲜明的政策信号有力地引导了风险投资企业减少短期投资, 增加中长期投资, 从而使得创业投资企业持股不足1年的风险投资退出案例迅速下降到7.56% (6) 。但是, 2008年以后, 随着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推出, 持股不足1年风险投资退出案例占比开始持续提高。

(4) 风险资本的相对集中和增值服务矛盾。

近年来, 风险投资更多地集中在个别和少数机构手中, 每个风险投资家所掌握的资金越来越多。处于早期投资阶段的风险企业只需要较少的资金就能达到他们的目标, 早期投资的特点是人员密集型而非资本密集型, 此时对人员和团队的要求很高, 需要投资者更多的帮助他们建立管理队伍, 进行管理咨询, 此时他们的目标不是赢利, 而是寻找一种适合的商业模式。

而后期投资则主要是资本密集型, 不需要介入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市场开发, 也不需要进行前期复杂的项目论证和尽职调查, 相对来说, 省去了风险投资家提供大笔增值服务的成本。

并且, 由于随着风险投资业竞争加剧, 现在风险投资者必须走出“地理圈子”, 进入陌生的行业, 这就使得他们无法提供管理帮助, 于是风险投资中采用后期投资的方式逐渐多了起来。

(5) 早期阶段的企业由于历史太短, 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

哈佛大学教授Compers (1995) 研究指出, 早期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 风险资本家很难去衡量它的价值, 这就要求风险资本家付出更大的成本来仔细考察此企业。

目前, 风险投资的外部环境瞬息万变, 对于政府倡导的高科技产品投资来说, 产品升级换代日益加速、淘汰速度越来越快, 投资者往往容易错误地度量投资项目的生命力和产品的生命周期, 盲目进行长期投资, 因此必将惨败。并且, 由于对企业的考察代价有可能甚至超过从企业可能获取的利润, 因而合并均衡无法实现, 风险投资家只能投资于后期发展阶段的风险企业或一般的非风险企业。

(6) 风险资本供给主体构成的变化。

马红军 (2002) 认为, 风险投资的来源主要是银行, 银行投资偏重安全性原则, 因此西欧和日本普遍投向风险小的后期阶段。Heger (2005) 认为, 其他欧洲国家如德国, 银行业与银行体系非常发达, 在整个投资过程中, 政府占绝对主导地位。所以, 德国整个风险投资行业的气氛使得德国投向早期的风险投资不是那么成功。Masanobu Tsukagoshi (2008) 描述了日本风险投资行业的基本情况, 日本的风险投资基金大都是银行或公司附属的, 采用公司制并且风险投资经理实行岗位轮换且其薪酬不与业绩挂钩, 所以日本国内的风险投资家能力较低, 属于消极投资者, 倾向于创业企业的后期阶段。

由于机构投资者普遍面临保值增值的巨大压力, 投资相对谨慎和保守, 这也进一步加剧了风险投资阶段后移的趋势。

4 结 论

(1) 完善风险投资的外部环境。

加大政府的支持引导力度, 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有关风险投资的法律体系以维护风险投资中各主体的权益, 规范风险投资行为, 以降低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风险。例如, 建立风险补偿基金 (信用担保基金) 、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等。

通常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主要有四种:上市、出售、回购和清算, 其中, 上市是最理想的退出方式, 但是由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还没完善, 投资风险不能有效控制, 使得风险投资公司因为惧怕“投进去, 收不回”, 而对风险较大的种子期和导入期的投资望而却步。2010年, 中国创投市场上共有157家曾获得VC投资的企业IPO上市, 共涉及退出交易331笔, 超过2009年的两倍, 退出渠道畅通的效果开始显现。

(2) 提高风险投资机构的专业技能水平。

目前一些风险投资机构采用所谓“跟随战略”, 它们虽然打着风险投资机构的旗号, 却从事着一般融资机构的业务。这主要是由于其投资技能较低, 对发展初期企业判断不清, 不敢冒险所致。因此, 风险投资机构应有完善的、科学的项目评价体系, 这样就可以对候选投资项目进行全方位的考察, 从而做到优中选优。

(3) 高技术产业企业必须“苦练内功”。

高技术产业只有理顺自身关系, 明晰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才能更好地吸引风险投资的进入。

参考文献

不平衡性 第10篇

问题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特点, 有目的地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实践体验等方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达到掌握和应用知识,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根本上发展学生智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气氛”, 它能促使学生积极活动, 自由地去想象、思考、探索, 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 并可伴随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是多样的, 如利用趣味的问题、利用典故、利用实际问题、利用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性等等来创设问题情境.本文就教学中利用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性来创设问题情境所作的几点尝试和大家交流.

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 并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利用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性来创设问题情景, 使学生较为清楚地看到自身已有知识的局限性, 并产生要努力通过学习活动达到新的更高水平的平衡的冲动.

一、利用学生认识上的局限和数学事实上的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1.在“无穷等比数列的和”的教学中, 我们拿出一根绳子问同学们:

它能围成多大的面积?同学们都能说出围成圆面积最大!再问:如果现在手上的绳子有无限长, 那么它在平面内围成的面积有多大?同学们多数说无穷大.这时教师却说它可以围成有限的面积!同学们甚感惊奇, 接着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无穷等比数列的和的学习中, 并积极地研究实例“雪花曲线”, 最终可得出结论:无限长的线段可以围成有限的面积.

2.在“角的弧度制”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请学生思考:

一只篮球和地球在它们大圆周长上都增加一米后所得的圆上的点到球面的距离哪一个长?学生想当然的回答:篮球.教师给出不同结论:一样长!学生感到惊奇, 陷入对该问题的思考中.这时教师适时的引入角的弧度制, 学生将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角的弧度制的学习中.

二、利用学生概念认识上的局限设置疑惑陷阱创设问题情境

例 双曲线x225-y2144=1上一点P到右焦点的距离是5, 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 .

A.P到左焦点的距离为8

B.P到左焦点的距离为15

C.P到左焦点的距离不确定

D.这样的点P不存在

教学时, 根据学生平时练习的反馈信息, 有意识地出示如下两种错误解法:

错解1 设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 F2, 由双曲线的定义, 得|PF1|-|PF2|=±10.

∵|PF2|=5, ∴|PF1|=|PF2|+10=15.

故正确的结论为B.

错解2 设P (x0, y0) 为双曲线右支上一点, 则

|PF2|=ex0-a, 由a=5, |PF2|=5, 得ex0=10.

∴|PF1|=ex0+a=15.故正确结论为B.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辨析:

若|PF2|=5, |PF1|=15, 则|PF1|+|PF2|=20,

而|F1F2|=2c=26, 即有|PF1|+|PF2|<|F1F2|.

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矛盾, 可见这样的点P是不存在的.因此, 正确的结论应为D.

进行上述引导, 让学生比较定义, 找出了产生错误的原因即是忽视了双曲线定义中的限制条件, 所以除了考虑条件||PF1|-|PF2||=2a, 还要注意条件a<c和|PF1|+|PF2|≥|F1F2|.

通过上述问题的辨析, 不仅使学生从“陷阱”中跳出来, 增强了防御“陷阱”的经验, 更主要的是能使学生参与讨论, 在讨论中自觉地辨析正误, 取得学习的主动权.

三、利用学生原有知识上的局限和知识概念的扩展产生的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 复数概念的教学.

先回顾已经历过的几次数集扩充的事实:

正整数、自然数、非负有理数、有理数、实数, 然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1) 上述数集扩充的原因及其规律如何?

实际问题的需要使得在已有的数集内有些运算无法进行, 数集的扩充过程体现了如下规律:

①每次扩充都增加规定了新元素;

②在原数集内成立的运算规律, 在数集扩充后的更大范围内仍然成立;

③扩充后的新数集里能解决原数集不能解决的问题.

有了上述准备后, 教师提出问题:负数不能开平方的事实说明实数集不够完善, 因而提出将实数集扩充为一个更为完整的数集的必要性.那么,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2) 借鉴上述规律, 为了扩充实数集, 引入新元素i, 并作出两条规定. (略)

这样学生对i的引入不会感到疑惑, 对复数集概念的建立也不会觉得突然, 使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步入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轨道中, 为概念的理解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这类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境创设的关键是揭示出相关概念扩充发展的背景及其规律, 从而引发新的数学概念的产生.

总之,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 创设情境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然而并非越多越好,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不同内容及教师自身等具体情况与条件, 灵活运用, 从而创设出适合学生而又富有感情的教学情境.

不平的大地 第11篇

万物,在运动中诞生,又在运动中消亡,地球也不例外。不知道,你是否晓得,唐诗中那丝绸之路上驼铃响过的茫茫戈壁曾经是翠绿丛生的温带湿地;不知道,你是否晓得,那被万年积雪覆盖的青藏高原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不知道,你是否晓得,我们今天的世界,亚洲、非洲、美洲……七大洲原本是一块完整的大陆。是的,地球在运动,从内到外,在运动中创造了我们当下所生活的世界,也给我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灾难。而我们,在面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时,又该做些什么呢?

原来大地在动

早在两千多年前,居住在地中海的那些学者们就意识到了大地在运动。那些居住在沿海文明古国的学者们,见到许多海生贝类的壳体埋藏在平原下,甚至在山上的岩层里也有海生动物的化石遗骨,这就让当时欧洲的古代学者初步萌发了有关地壳的升降运动以致造陆运动的基础思想。

公元1世纪,一位古罗马诗人曾写道:我看到,从前是牢固的陆地,现在成为汪洋。我看到,从海底暴露出大陆——远离海岸的地方散布着贝壳,在那高山之巅发现古老的船锚。洪流奔腾澎湃,把往昔的平畴冲成山谷。瞧吧!巨浪正在把那高山移向海洋。

类似的文字,在我国也有。宋代学者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讲了一件事情。他在河北做官时,一天,他沿着太行山向北的大道上前进,发现山崖间的石头里衔有螺蚌壳化石。经过仔细观察分析,沈括认为太行山东麓曾临近大海,石头里的螺蚌壳也正是过去滨海地带生活的贝类在死亡以后,留下的壳体遗骸。总之,大地并不像人们看到的那样平静,他一直在动,在制造着沧海桑田般的巨变。

地藏王换肩

我国温州的一些地区,有一个古老的风俗习惯——“庆祝地藏王生日”。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夜晚,在温州街巷内的地上,及居家的庭院内遍插棒香并点燃蜡烛,人们称其为“地灯”。还在屋檐下挂香珠、香球,香球由柚子插几束棒香做成。特别是在光线幽暗的小巷里,密密麻麻的香火“布阵”似的,好像“火龙”在地上晃动,特别的壮观。

温州地区为什么要给地藏王过这样隆重的生日呢?

原来,古时候,在温州一带流传着一个传说。我们生活的土地,是靠地藏王菩萨的两只肩膀担负着才能稳定。大地稳定了,人们才能平安地生活。可是,地藏王担负的久了,肩膀也会累的,就像挑担一样,他会换一下肩,再继续担负,好让另一个肩膀休息一会儿。这换肩的一瞬间,大地就会震动起来,如果换得猛一些,震荡得就厉害些,发出轰鸣的响声,造成天灾人祸,房屋坍塌。人们给地藏王过生日,就是希望他在换肩时尽量放慢速度,转动得小一些,避免出现山摇地动。

当然,这些都是不科学的。地震的发生是有规律的,世界上发生地震的范围,也只是在一定的区域之内,甚至哪里有大地震,哪里只会发生小地震等等,都有科学道理可以追索,不必杞人忧天。

从新西兰地震学到的

近年来,中国正在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但在汶川、玉树、舟曲发生的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面前,我们的城市又显得那么脆弱。人类在地球运动带来的自然灾害面前真的束手无策吗?2010年9月,新西兰南岛地震给我们极大启示,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发生了7.1级地震,在这样的大地震中。拥有近40万人口的新西兰第二大城市中,地震过后,仅有两人受伤,创造了一个零死亡的奇迹。

新西兰为什么能做到这点呢?奇迹的创造绝非偶然。

新西兰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是地震多发国,一年可监测到大约1.4万次地震。这使得新西兰人对地震预防格外的重视。首先,新西兰人口仅有437万,居住分散,震中地带人口密度不大;其次,新西兰应对地震也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

历史上新西兰曾因地震严重受灾,1931年发生在北岛内皮尔的里氏7.9级地震和1942年发生在惠灵顿地区的里氏7.2级地震,分别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基于对地震的反思,新西兰在抗震减灾方面不断摸索,逐渐形成一套实用的经验和做法。

在隔震技术方面,新西兰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今天,在新西兰一些重要的建筑物及桥梁上均采用了结构隔震减震装置。比如:议会内阁办公楼和卫生部大楼均采用含铅的橡胶垫将建筑体和地基梁隔开。地震发生时,隔震装置能够有效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害。

在房屋建筑上,新西兰多采用轻型木结构建筑方式。实践证明,这种轻型木结构因其具有自身质量轻、强度高等特性,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地震发生时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生命和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更重要的,在建筑上,新西兰严把质量关。新西兰在《建筑法》和建筑规范中对投资者、设计师以及设计图都做了具体规定。建筑师和设计师都可以监督施工。对于建筑工程的审查,《建筑法》规定投资者委托设计师进行图纸设计后,要送交有关专业部门审核,建筑物出现问题要追究建筑商、设计师、政府审查人员的责任,以促使相关人员确保安全。

除以上三点外,多年来,新西兰国家民防部注重宣传教育,经常印制防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宣传品,其内容包括灾害的识别、预防,以及如何自救、互救等,所有公民人手一套。经过长期的防御知识普及,新西兰普通民众大都清楚地震发生后如何应对。

要有一颗趋利避害的心

快递2014:风不平浪不静 第12篇

那么, 2014年快递业如何发展呢?以下是我个人对2014年快递市场的一些预测和思考, 不对之处欢迎拍砖。

1.电商继续高速增长, 但是会多元化增长, 不再只是淘宝件, 还有传统品牌、大卖场、连锁零售业线上发展。因为快递业新货源的大量出现, 电商航母年代已经过去了, 电商舰队化, 甚至多舰队竞赛时代已经来临。如何对接这些新货源才是中小快递实现超越的机会, 简单跟随一线快递公司主攻淘宝件没有机会实现超越。

2.快递业仍被资本看好。而且会由以前单纯的看报表、看过去、看票量, 转变成看未来、看方向、看团队为主, 兼顾看报表。资本力量的比拼也将是2014年一大特色!但是资本救不了错误的方向!

3.快递竞争越来越激烈, 工人越来越难招, 人工成本越来越高。未来5年, 工人工资翻倍是必须的, 这是和谐社会的必然方向, 政府只能通过工资翻倍来提高中下层群体的生活水平。因此, 快递企业提高竞争力不能再靠人力, 只能靠科技的力量。用轻巧的穿戴式戒指扫描器替代传统的手持巴枪扫描, 同时用全自动化智能分拣替代人力。但, 民营快递全自动化分拣, 暂时还不能普及。

4.单纯配送业务很难赚钱, 仓配送一体化和供应链协同才是出路。但是, 国内明白供应链的快递企业不多, 战略协作精神基本没有。战略协作是互助互利, 而非单纯利己, 没有战略合作意识的公司是难以建立供应链协同的经营模式的。

5.跨境电商和中国制造业走出去是带动中国快递企业国际化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国际四大快递的价格很贵, 却在中国有很好的业务, 主要原因是对跨国企业客户的延伸服务。同样道理, 中国企业走向国际也会给快递企业带来很大的国际化机遇。离开国内客户的延伸服务, 单独打拼国际市场的成功率是很低的。

6.思路决定出路, 产品和服务才是基石, 标准化才是真正的管理者。最大的管理者不是人, 容易产生潜规则和官僚化。这也是一些一线快递公司网点收归直营后效率大幅度下降的原因。

7.特殊物件和急要快件应该专业化服务。这个市场有机会, 但也有难度。前段时间出现的毒快递事件, 相关机构采取了一贯的“只堵不疏”的粗暴手段, 木板不应该打在快递公司屁股上, 也不应该打在寄件人屁股上, 应该打在政府主管机构上。既然有市场需求, 就应该发特种物品快递经营牌照, 鼓励经营, 而不是单纯的堵和罚。有正常的通道, 就不会去普通快递公司寄件。为了百万分之一的概率, 动用大量人力资源来验货, 让本来就利润微薄的快递企业雪上加霜。

上一篇:薪酬选择下一篇:建立工程合同管理体系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