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笔实践范文

2024-06-21

练笔实践范文(精选12篇)

练笔实践 第1篇

一、激发情感, 练习说话

在课堂上, 教师要拨动学生乐于表达的心弦,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 把心中所想、 心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 传统的阅读教学过分强调意义的获得, 使得对话仅在认知层面上进行, 难免枯燥与单调, 无法与作者心灵之弦“ 和音”, 更谈不上对文本的深层开拓。 因此, 教师必须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 善于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在阅读中引领学生讨论、练笔, 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 如, 在教学《 永远的白衣战士》 一课时, 白衣战士叶欣为了让更多的人活, 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对此可以让学生写下想对她说的话, 激发学生对她的敬佩之情。

二、学习结构, 当堂训练

我们的课文中有许多富有特色的结构, 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其中的段落结构写片段。例如, 《 北大荒的秋天》 其中第五小节第一句话是中心句, 下文是讲它怎么热闹的。 对此, 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一句话写一段话, 写好、写出特点, 学生自己动手写了, 印象也就深刻多了。 模仿是创作的先导。 著名语文专家吕叔湘曾科学地总结出学习语文的一般过程, “ 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巧, 一种习惯, 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 他把学习的过程归结为“ 模仿→变化→创造”公式。 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 让学生学习文章中的结构, 从中体味到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 悟出表达方法的真谛, 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积累词句, 书写生活

语文的学习, 归结到一点上就是习作, 是否会习作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 要想让学生会写作并爱上写作, 语文教师就应将写作教学渗透在语文课堂中。课本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 而在学生的习作中, 我们很难见到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语。 对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使这些优美词句为自己的作文服务, 在写作时流露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笔写我心。

四、练习补白, 加强练写

许多文质兼美的文本都会留下一定的空白和不确定性, 是“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典范, 给读者以尽可能多的想象空间。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教师可指导学生对课文的某些部分进行扩展, 或给句子加修饰成分, 或给人物加外貌和心理活动描写, 或扩充情节。 通过练写, 使学生学会如何感悟人物特性, 如何通过神态、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人叙事能力大有帮助。

五、注重创新, 感悟鉴赏

教材中, 有些语段意蕴深刻, 耐人寻味。 教师此时不妨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大胆想象, 去合理发展课文的情节, 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和鉴赏人物性格特征。 如, 在教学《 临死前的严监生》 一文时, 要求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师教学时可这样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中, 你能猜想到他在想什么?试着想象:如果严监生能够说话, 在大侄子、二侄子、奶妈、赵氏问话后, 他会怎么回答?引导学生根据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 去认真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把握人物性格, 从而代替人物说话。 这种在文意深刻处的创新写, 既让学生深化理解人物性格, 又教会学生如何进行人物对话描写。

六、学写读后感, 重视阅读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 学习每一篇课文后都应该写读后感, 或给作者、教师、文中的人物写信, 或模仿课文中的人物、作者给自己写信。 语文教学所选编的文章都是精选出来的, 学生要多读。 叶圣陶在1940 年发表的《 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 , 指出了写作的“ 根” 在阅读。 他说:“ 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 倾吐能否合于法度, 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课文教师要精讲, 学生要细品, 这一做法, 既能促进学生理解课文, 又能让学生爱上写作, 提高写作能力。

练笔实践 第2篇

(结题报告)

【内容提要】

针对现行作文教学存在的四大问题:

1、教材习作目标不明;

2、老师习作指导不力;

3、学生习作情感不足;

4、习作评价功能不强。我们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内容(1)小学作文教学效果和现状的调查研究;(2)深入挖掘,掌握随文练笔的教学时机。(3)读写结合,探索随文练笔的教学方法。(4)研究策略,构建随文练笔的教学模式。课文是阅读教学的载体,随文练笔因为从课文中精选出一个或几个“训练点”,在每个练点上组织有层次的一系列听说读写训练,成为一个训练板块。本课题具有三大创新之处:

1、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让文本成为习作的典范和习作的秘笈,使学生发展语言积累,学习写作方法,让随文练笔真正收到实效。

2、学生在随文练笔的基础上,对同一类型的文章的选材、布局谋篇等进行整合,写出个性化作文。

3、通过研究,提炼出可供借鉴与操作性强的“依托文本资源有效练笔”的策略与范式。

【关键词】 教材 小练笔 实效

2011年4月至2012年10月,我校进行了《“依托新教材,提高学生小练笔能力”的实践与研究》(后删去题目中的“新”字)的课题研究。课题立项以来,在校领导高度的重视下,积极组织教师参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严格管理,认真研究,大胆实践,经过一年半的研究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老师都知道,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听、说、读、写等基本功,写作,是小学语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许多高年级老师常为学生的写作能力苦恼,高年级学生不乏构段成篇的能力,但所写的内容往往空洞枯燥,缺乏个性。单靠每单元一次的作文训练,是不可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的。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已经注意引导学生随文练笔,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设计的随文练笔随意性大,缺少系列的、整体的训练目标;二是练笔的时机,方法难易度把握不当,致使训练低效甚至无效。在困惑中我不断思考着:能不能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小学中高年级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视角,以阅读课堂作为主渠道,转变阅读与写作脱节的惯常做法为读写紧密结合的方式,探索如何提高随文练笔的有效性。于永正老师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很显然,如果我们能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就能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以求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和创新能力,激发写作兴趣,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最终确定以《“依托新教材,提高学生小练笔能力”的实践与研究》为研究课题,深入开展研究。

综观全国各地,虽然广大语文教师和有关专家对随文练笔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为我们进一步实践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但对于如何依托文本、深入挖掘文本资源,进行有效的随文练笔的策略研究并没有很好地提炼总结,更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影 响了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因此,本课题的提出,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然而,长期以来,小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已成为普遍现象。究其原因,学生无话可写,也不知怎么写。而我们的语文教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注意对优秀文化的挖掘,也注意了体现时代的风貌”,可以说,教材非常值得教师深入钻研,让课内课文延伸到作文中,使每一篇课文都成为学生思考、回味无穷的佳作。另外,教材可用的图片信息、实践资料、想象元素等无一不可以“小题大作”。教师只要努力挖掘教材,打开思路,就能让学生获得知识、方法、情感、能力等诸方面的培养,发展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语言。

阅读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地写作表达,因为随文练笔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紧随阅读教学,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把读和写结合起来;而且形式多样,丰富学生的作文色彩。如果我们能重视文本资源的开发挖掘,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进行随文练笔,就能进一步发挥文本的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激发写作兴趣,有利于小学生作文素质的快速提高。

二、研究内容 课题的确定,那么研究什么?为什么要研究这些?研究内容确定的依据是什么?我们总不能像无头苍蝇一样乱飞、乱叮,我们开始了对教师教学、学生兴趣、教材特点进行调查研究,存在如下四个主要问题:

1、教材习作目标不明;

2、老师习作指导不力;

3、学生习作情感不足;

4、习作评价功能不强

根据以上问题确定如下课题研究内容

(1)小学作文教学效果和现状的调查研究。

(2)深入挖掘,掌握随文练笔的教学时机。教师应在读与写之间构建一座桥梁,准确把握练笔的时机,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对练笔的时机进行有意识的点拨和提示,为学生的随文练笔打下基础。

(3)读写结合,探索随文练笔的教学方法。A、在实验中,狠抓语言的理解和表达的训练;B、在实验中确定具有不同难度的随文练笔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C、在实验中将小作文与大作文结合起来,以形成统一的作文训练序列。

(4)研究策略,构建随文练笔的教学模式。课文是阅读教学的载体,随文练笔因为从课文中精选出一个或几个“训练点”,在每个练点上组织有层次的一系列听说读写训练,成为一个训练板块。

创新之处:

1、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让文本成为习作的典范和习作的秘笈,使学生发展语言积累,学习写作方法,让随文练笔真正收到实效。

2、学生在随文练笔的基础上,对同一类型的文章的选材、布局谋篇等进行整合,写出个性化作文。

3、通过研究,提炼出可供借鉴与操作性强的“依托文本资源有效练笔”的策略与范式。

三、研究过程、方法、成果

(一)在学习中提升研究水平。

确定好了研究课题后,为制订研究方案,我通过上网搜索、查阅文献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收集和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资料,分析研究,制订好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要使课题得以正常开展研究,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高度。我利用网络UC积极参加进修学习。首先,有计划地安排读好各种专业理论书籍:《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教师最需要什么》、《外国教育经典解读》、《教育理念变革中的师德建 设》、《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上课、听课、评课》等教育专著,读完之后,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写好读书笔记。其次,平时抓紧自学,坚持阅读各类教育教学杂志,了解教育教学前沿信息,尤其是关于本课题研究的有关最新进展情况的资料,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避免研究走弯路。再次,走进名师博客,学习名师有关课题实验的经验,实录,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有效地反思

深入的理论学习使自己开阔了视野,更新了理念,提升了能力,为更好地开展本课题研究提供了质的保障。

(二)在管理中形成有效研究

1、制订有效的课题实验考评制度。为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使课题研究与平时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搞好我校《“依托新教材,提高学生小练笔能力”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实验工作,更好地完善学校对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规范管理与保存, 推进学校教育科研整体水平的提升,校教科室结合学校的工作实际研究制定《天马小学课题实验考评办法》。每学期拨出适当资金作为教研专项奖励,各教师的奖金根据考核分值比例进行计算。

2、搭建课题研究展示活动。

每学期每位实验教师根据课题研究上一节课题研讨课,每周二下午为课题开课时间,在教研活动上,教师重点针对执教老师在练笔的指导、评价、效果上各抒已见,提出意见或建议,也可表达自己近段时间在开展研究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每学年开展一次青年教师课题实验成果汇报优质课评选。为教师搭建展示与研讨的平台。2012年学校开展了中青年优质课暨课题实验展示课活动。各年段在教学设计中体现随文练笔的训练,切入点不同,方法也不尽相同。于美娜《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在让学生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围绕“(?)的西沙群岛”说话,让学生在说话中体会到文本先总后分的构段方法,然后让学生练习用这种方法练写一段话。黄培容老师《一夜的工作》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体会句子含义,在句子的品读过程中感受到周总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然后用“周总理的一天”再一次升华这一情感,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此时,教师并提供给学生倾吐心声的机会——“你想对总理说些什么?”两分钟后,学生或说或写,练笔相当精彩。陈新福老师在短语的品读中想象画面,把画面写下来,杨炼荣老师运用课文围绕景物特点,把特点说具体的方法,让学生选择家乡的一处景物进行练笔。黄绪长老师引导学生想象插图情景,让学生练笔深化慈母情深。温月娥老师在读文后让学生紧扣“我想对 说 : ”进行练笔,抒发情感,表达见解。

3、强化学生练笔作品展示评比机制。

学生课堂练笔除在课堂展示外,在各班“学习园地”开辟优秀作品专栏,展示学生优秀练笔作品,学校建立“学生优秀作品专栏”展示各年段优秀作品,不同级别的展览展示了不同层次的作品质量。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提升学生练笔的能力,同时,同时利用《海亮报》这个媒体,发表学生练笔的佳作。为学生提供发表展示的机会。在学生作品展出的同时,也为教师的劳动成果创造集中展示的机会。汇编了初步的教学练笔指导案例集。撰写了数十篇的课题案例反思。

(三)在实践中探索研究策略。

1、总结出实施随文练笔的基本教学模式:

在课题实施阶段我们采用行动研究法、合作研究法,课题研究深入实施,边实践边调整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发展。总结出实施随文练笔的基本教学模式:

整体读文,了解大意→找准重点,读写联系→确定练点,课堂练说→相互引 导,交流反馈→点评欣赏。

第一环节整体读文。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初读,透过文字去整体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对文本所描述的事物获得初步的感受,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了“这一对父子了不起”这一鲜明的形象。

第二环节读写联系。就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语言魅力,学习写作知识,形成了以下基本策略:

(1)在阅读教学中巧向课文借“生花妙笔” ①巧向课文借“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命题。新课程习作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命题、自由表达,可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给自己的习作命题。怎么办?最捷径、最有效的策略是指导学生向教材借题目(学会给自己的习作取名字),因为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题目很典型,可归类指导。比如:有以中心思想为题的《匆匆》《尊严》;有以写作对象为题的《鸟的天堂》《桂林山水》;有以主要内容为题的《掌声》《圆明园的毁灭》等。无论哪种题目,都有独特之处,都可以揭示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引导学生在借鉴中学会命题,是阅读教学的应有之责。

②巧向课文借“选材”,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素材。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平时也有不少的积累,可一习作时就感到“无米下锅”,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还缺乏发现素材的眼睛。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选材很有特点,引导得法对学生有启发作用。如《钓鱼的启示》表明,生活中也有大道理,小事不可小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写的是多么常见的家庭,捕捉的又是多么新颖的写作素材。教学中教师只要巧妙点拨:“你经历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育方式吗?”学生就不难领悟。

③巧向课文借“语言”,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应该由语言的理解、记忆和语言的运用、表达两个环节构成。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文中规范、经典、生动、丰富的语言,一方面要引导他们通过品读感悟、摘记积累等方式进行内化,一方面又要及时地给学生创设活用语言的情境,让他们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驾驭能力。如:写春天时可引导学生运用“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粉桃出墙来。”学完《全神贯注》、《鱼游到纸上》等课文后,及时引导学生写一个做事投入、专注的人,文中对罗丹如痴如醉动作神态的语句,对聋哑青年“呆呆地、静静地”看鱼时的神态,“一会儿„„一会儿”画鱼时的动作,这些精彩、优美的语言,都可指导学生直接地、尽情地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去。

(2)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模仿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

“仿写”是指导学生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作文的目的,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仿写的范例就是写作规律和模式的具体化,是“形象化的写作理论”,是小学生认识写作规律的感性材料。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以范例的章法为章法,依章循法地引导学生从事写作练习,通过对范例进行分析、理解和仿写,从而使学生掌握其中的思想脉络和写作方法,循序渐进地掌握写作技能,增强写作能力。指导学生仿写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

①通过仿写范句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在每课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精美句子、重点句子反复诵读甚至会背,并结合学生习作中易错的句子类型多加指导,尤其要对常见的连接句、简单的并列句,可先让学生复述其妙处,再进行仿写。这样,既积累了知识,也让学生知道选词用语须合乎语言规范,应准确使用词语,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连贯通顺。②通过仿写范段提高学生构段的能力。学生开始习作,对一段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很难把握。因此,我们要通过引导学生对范段的仿写,来帮助学生了解段的构成,逐步形成段的概念,提高构段能力。构段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总分方式构段,如《翠鸟》一课的第二段;有并列方式构段的,如《黄山奇石》描写“仙桃石”和“仙人指路”这一段;有因果关系构段的,如《惊弓之鸟》最后一段。对于这些构段方式典型的段落,是构段仿写的最好范例,教师切莫放过。

③通过仿写篇章增强学生布局谋篇能力。篇章仿写犹如书法临摹,是利用好的文章框架,去填充新的内容。篇章仿写包括写作顺序的仿写和布局谋篇的仿写。如《我爱绿叶》一文,是按“总——分——总”的结构叙述的,先提出问题“你最喜欢什么”引出 “我却要向绿叶献上一片痴情”,点出我爱绿叶的感情之深。接着用“我爱绿叶,因为„..”的句式,分别说明了我爱绿叶的原因。最后与课文的开头照应,表达作者的愿望。教师可在指导学生朗读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仿写训练《我爱荷花》《我爱小草》等。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种仿写,都要注重指导学生在仿中求变、仿中创新、表达真情实感。这种以仿带写、以仿促写的方式,有利于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促进学生逐步向自主独立习作过渡。

(3)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丰富多彩的学以致用迁移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资源是丰富多彩的,从内容看,写人、记事、绘景、状物、描写活动等不同类别的资源(素材)都有反映;从形式看,有文字素材(分词语、句子、段落和全文素材)、音像素材和实体素材。因此,“读写沟通、从读学写”的方式,除前面介绍的向课文借“生花妙笔”,通过模仿由读到写迁移外,还有很多的途径和方式值得研究。

①变换文体练习写。比如:将《学弈》《两小儿辩日》等古文译成短小精悍的现代故事;为《鸟的天堂》写一段导游词;收集有关资料,结合《鲸》这篇课文的内容,试做一张鲸的名片等。这种练笔方式由于是建立在读通文本、领会大意、感悟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因此学生会感到既有写的(有素材)又能写(有方法)。变换文体写的方式很多,最常见的有古诗改写,特别是一些具有童趣的情景诗(如《牧童》《小儿垂钓》《清平乐村居》等),以及现代诗与记叙文、童话等文体的互换。

②发挥想象补充写。有些课文的内容或比较简略,或叙述描写留有余地,这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同时也是最好的读写训练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教材中的内容,巧妙地指导学生推测、构思,以小练笔的形式在这些“空白”处加以补充。比如《地震中父与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我们读后从中明显地感受到身处逆境中的儿子阿曼达也同样有着坚定的信念,他的确和他的父亲一样了不起。因此,教师可利用这段文字以《逆境中的儿子》为题指导学生写课堂练笔,要求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展开想象,来描写阿曼达在逆境中的坚强,以照应课文后的“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③填补空白扩展写。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有这样一个词“饱经风霜”。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这个练习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把词语的意思表达出来,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既帮助学生理解了“饱经风霜”这个词语的意思,又让学生进行了人物外貌描写的练习。

第三环节 “课堂练习”。围绕随文练笔训练目的的要求,抓住“训练点”,让学生进行课堂练笔。在这一练笔过程突出的是学生情感的激发,以学生的口述 为主要练笔形式,让学生在口述后整理成文形成练笔片段。

第四环节“交流反馈”。学生练笔结束后,争取当堂交流、讲评、欣赏优点、修改不足。并逐步由教师评价和反馈引导学生相互评价、自我评价,养成自我检查、自我修改的好习惯。形成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2、在优化课外阅读中提高读写结合的实效性 随文练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标。因此,必须把课文教学引伸到课外,与相关的生活和课外阅读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课外阅读、生活经历来充实课文教学,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更加灵动而丰满。

(1)读写周周练

随文练笔应以自能为目标。因此,必须把课文教学引伸到课外,与相关的生活和课外阅读有机地联系起来,每周的家庭作业必做的一项是小练笔,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片段。让学生用自己的课外阅读、生活经历来充实课文教学,使教者们的阅读教学更加灵动而丰满。

(2)假期读写 寒暑假,可以适当布置学生看几本书,要求学生特别关注作家的选材和语言风格,也来写写我们身边极富个性的人、鲜活动人的事。假期读写,既开拓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知识,使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又起到了很好的练笔作用,而且对于学生来说,写之有物、乐于下笔,一举多得。因此,以“读写结合”为突破口,以学生的课外阅读为主径,以课外实践为载体,拓展“读写结合”的形式,丰富“读写结合”的内容,创造性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既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又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

3、在解析各学段要求中逐层推进

各学段训练中要注意连续性,一项一项扎扎实实训练,不要跳跃,做到由仿到放,由仿到创,由内容到形式,由形式到内容,做到课内外读写结合。

(1)低年级练笔侧策略

①一年级要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重点进行“笔画笔顺”、“部首结构”、“音形义比较”三种识字法训练。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提高识字能力。为读写结合做好准备。笔画笔顺识字法、偏旁部首识

②写好一句话

一年级学生学完汉语拼音后,可以有意识地教给他们一些简单的句式。如:“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什么时候,什么怎么样了”,“什么时候,谁看见什么”等,指导他们借助汉语拼音写好一句话,如四素句(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连续句、并列句等的训练。

(③写好几句话

二年级学生要重点训练查字典的能力,在熟练掌握查字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把握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衔接,教给学生一些连接句子的技能。几句话的内容应围绕一个意思,按一定的合理的顺序,连缀而成。可以按先后的顺序,也可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还可以按方位顺序,写好几句连贯的话,写好一段连贯的话。

(2)中年级练笔结合侧策略

(①三年级的的读写训练重点是在精读的基础上,学习连续结构段、并列结构段、总分结构段、概括与具体结构段,使学生理解段中层与层的逻辑关系;

②四年级的训练重点是在摘记优美词句和精彩片段的基础上学习连续结构篇、并列结构篇、总分结构篇、概括与具体结构篇,使学生理解段中段与段的逻辑关系。

(3)高年级练笔策略 五六年级在中年级训练的基础上,着重进行审题、立意、选材、组材、修改、观察等的训练,掌握练笔随文性的七个对应关系:理解与审题、拟题;归纳文章中心与表达文章中心;分段、概括段意与拟作文提纲;区别主次与内容详略;捕捉重点段与突出中心;品评课文与自改习作;从读学习观察事物与作文连观察方法。

(四)在反思中积累研究成果。课题研究必须重视平时的资料积累,尤其是所取得的成果,更应该很好地提炼总结,以期有更大的推广价值。

1、学生作文质量有明显提升。

由于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做到减负增效,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关注作文,依托文本资源,加强随堂练笔,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实验一年半来,学生参加县作文竞赛的获奖率明显提升,2011年参加浙江省“小作家杯”作文竞赛,我校推荐的100篇作文分别获一等奖15个,二等奖30个,三等奖40个。参加诸暨市畅游书海征文活动中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另外,在2011学年中,我校共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习作50余篇。

2、教师反思能力持续发展。

教育科研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更是一个提高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知识素质的过程。课题研究使实验教师的素质有了一次飞跃性的发展和提高。

(1)理论学习给实验教师的科研能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教育科研对教师成长的第一促进作用就是引导和督促教师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育理论素养。课题组先后举办了大小型专题学习习近平十次。由于理论学习深入、到位,实验教师较快地掌握了一套可操作的技术,课题组十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边学习边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认识,这种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方式使实验教师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

(2)教育观念得到更新。课题实验使教师的教育观念有所更新,一是明确了教育科研与振兴教育的关系,树立科研兴教的观念;二是明确了教育科研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树立教育要改革,科研须先行的观念;三是明确了教育科研与提高教育质量的关系,树立向科研要质量的观念;四是明确了教育科研与教师的关系,树立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的观念,仅仅会上课而不会教育研究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更新了观念,学校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3)教学能力有了提高。教师能树立运用“随文练笔”教学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互促进。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读写能力,适应新课堂改革的要求。

四、反 思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苏霍姆林斯基语)回望一年半来走过的研究历程,我们曾经有过迷惘,有过困惑,有过艰辛,甚至有过停滞,但更多的是体验到了收获的甜蜜和成长的快乐。在课题实施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学生们快乐学习成长的足迹,也体会到了自身专业成长的快乐。但我们认为,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从以下方面加强:

1、各年级的小练笔要形成一个有效的体系,必须遵循层次性、实效性和开放性原则。

2、教案集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我们这方面的工作还不是很 充分,应该在今后的研究与实践中不断充实,不断完善,并最终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并有推广价值的小本课程。

3、经费的保障是研究的基础,应该给予做出贡献的老师一定的经济补助。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

2、《在随文练笔中追求阅读与写作的“互利互惠”》 黄苹,《教育教学论坛》 2011年第27期

例谈语文课堂小练笔的有效实践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练笔 ;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369-01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课堂小练笔,能有效地打通阅读与作文的壁垒,通过激发兴趣,降低难度,化整为零,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学生书面语表达能力训练,将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情趣相融的氛围下不知不觉地形成较强的书面语表达能力,因而深受语文教师的欢迎。

一、精彩语言处练笔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段落,读这些经典的美文语段是一种美的享受,学写这样的语段更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积累、内化和提高。

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这一课时,文中作者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如: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在学习这一段时,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模仿写话,想一想,秋天的雨还会把什么颜色给谁?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有的同学写:”它把黄色给了稻田,稻田成了金色的海洋,它们迎风歌唱着丰收的喜悦。”有的写:”它把黄色给了梧桐叶,黄黄的叶子纷纷扬扬,像一只只黄蝴蝶,为人们送来了秋的消息。”还有的写:”它把红色给了大柿子,红红的柿子像一盏盏小灯笼,在向人们点头微笑。”

基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章语言的欣赏感悟,我们抓住这些”读写结合”点。可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写作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由此借鉴到了作者的写作手法。

二、续写课文感悟处

“感悟”是指学生对课文学习后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或自己独特的体会、感受。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各自独特的感受写出来,除了能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外,还能使自己的情感体验也得到升华,同时也较好地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指导写“感悟”类课堂练笔,主要是针对情感表达比较浓厚的课文。如在指导学生读完《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后,学生被童第周在读中学时勤奋、刻苦地学习终于把成绩赶了上去,为自己争了一口气,和在比利时留学时,成功地做了解剖青蛙外膜的实验,为祖国争了一口气的精神感动了。于是,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以《不向困难低头》为题写一则读后感,好多学生都写出了要以童第周为榜样,顽强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努力学习,立志报国的肺腑之言。这样学生在自己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的同时,其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 扩充情节略写

课文中有许多内容因为与主题关系不大或是篇幅的限制,作者进行了略写。这里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思维内容,如果能充分挖掘这些潜在的因素,让学生想、说、议、写,不但能使学生想象力得到一次锻炼,生命体验得到一次拓展,还能使创新的萌芽又一次破土而出。因此,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教材中略写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练笔的形式把这些“空白”补充出来,使它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有血有肉。例如《车塘捕鱼》一文,最后一段中写道:“而我们这些孩子,等大人捉完鱼,也学着英雄的样子下了塘,去扫荡那些残存的小鱼、小虾、河蚌,间或也可抓到一两只呆头呆脑的乌龟、甲鱼。”教学时,就可啟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展开想象,来描写“我”和一帮孩子们跳入塘内“扫荡”的情形。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塘里的水被水车抽干后,我就卷起裤角跳入塘中。“哦!”其他孩子也拎着篮子,铅桶、木盆一拥而下。我在塘中仔仔细细“摸索”着,生怕遗落了什么,咦?这是什么东西呢?我的手突然摸到了一个滑溜溜的东西,抓起来一看“啊!是一条又大又肥的鲤鱼!”我按捺不住心里的兴奋大声地叫了出来!再看村头的阿三,他两手伸进泥里,使劲地掏啊掏,过了半天,终于掏到了一只呆头呆脑的甲鱼。红儿虽然才5岁,也专心致志寻找着。“找到了!找到了!我找到了一只小虾。”她高兴地跳了起来。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村子里的胖胖,他为了抓一条小鱼,在泥坑里走几步,摔一跤,可真把他气坏了。眼看抓到了,可一不留神,那调皮的小鱼又从指缝间溜走了。只见胖胖脸气得通红,用劲九牛二虎之力,把手伸进泥坑。“哈哈,你这条调皮的小鱼终于被我抓住了吧!”他得意地笑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同时,不但读、思、想、写得到了的和谐的融合,还培养了他们根据中心谋篇布局、安排材料的能力。

四、仿写,学以致用

仿写是指仿拟现成的章、句、语、词,把它融化为自己的语言。教材文本的语言规范、优美,经常在阅读中模仿、借鉴、运用这些语句、段落、行文方式,就能逐渐体悟到其中的表达规律,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由“仿”境抵达“化”境。所以,教师要善于发掘那些典范的语言表达范式,引导学生阅读、体会,进而设计“仿化”的练笔,进行模仿写话。 (人教版第五册第12课《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诗歌,作者通过聆听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表现力,行文节奏轻快,蕴涵着表达的规律与艺术。借此,可以安排《听听,春(夏、秋、冬)的声音》、《听听,大自然的声音》、《听听,雨的声音》等与文本意境相似,文体类型相同的课堂小练笔。因为有文本作为范本,学生自然不会感到无所适从。设计这样的练笔方式,一来是调动学生的言语经验,加以运用,从而使消极言语转化为积极言语,文本语言转化为个性语言;二来是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言语质量,丰富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学生在这样的练笔过程中不会有畏难情绪,而且在仿化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充实着自己的言语经验。

练笔实践 第4篇

一、巧学构思, 谋划篇章

两篇课文几乎都采用了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夹竹桃》以“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 也不是最美丽的花, 但是对我来说, 它却是最值得留念最值得回忆的花”开头, 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留恋与喜爱之情。又以“这样的韧性, 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 我爱上了夹竹桃”结尾, 表达了对夹竹桃强烈的赞美。这样前后呼应, 情感表达自然深入, 较易模仿。在学习的过程中, 我引导学生将开头与结尾进行比较阅读, 从对照中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 从对比中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 从首尾中学习文章结构的完整。80%的学生在课堂练笔中都自觉运用了这样的方法。示例如下:

开头一: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芬芳美丽满枝桠, 又香又白人人夸……”

我喜欢茉莉花, 它虽然没有牡丹那么高贵, 没有玫瑰那么妩媚, 也没有紫罗兰那么热情, 却独具一番韵味。

结尾一: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芬芳美丽满枝桠, 又香又白人人夸。”

闻着茉莉花沁人心脾的香气, 我不禁哼起了这首歌。

开头以听到的歌词引出茉莉花, 结尾以不由自主地唱出歌词赞美茉莉花, 一个“听”, 一个“唱”, 对茉莉花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开头二:

它, 没有荷花的冰清玉洁, 没有水仙的雅洁清新, 也没有杏花的风韵天成。但是, 它总在不经意间透出点点高贵之风, 它就是我眼中的“花中贵族”——薰衣草。

结尾二:

我爱薰衣草, 爱它的花香与高贵, 更爱它淡雅的气质。

开头以对比的手法引出薰衣草, 结尾直抒胸臆, 点明薰衣草的可贵之处, 前后呼应, 逐层深入, 使文章结构完整而又严谨。

二、巧学手法, 丰富内容

学生在练笔中碰到的一个最大问题是无法使文章内容丰满、具体。有的学生为了凑满400字, 语句重复啰唆, 甚至边写边数, 却从不思考:为什么我写不到400字?怎样写到400字?而老师也感到疑惑:读了这么多课文, 还要为字数发愁?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学生没有在课文中学到充实内容的方法, 老师也没有在课堂上教好写具体的方法。其实, 每一篇课文都蕴藏着写作的基本路子。老师在教学中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感悟, 学生才能找到对路的方法。

《夹竹桃》的第三自然段虽然没有一个字写到夹竹桃, 却通过与春、夏、秋三季盛开的14 种花的对比衬托, 将夹竹桃的韧性可贵强烈地突显出来, 既丰富了文章内容, 又深化了主题思想, 洋洋洒洒一个段落, 却丝毫不显累赘。教学中,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样的表达方法, 我设计了一个辩论题, 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索:这一段只字未提夹竹桃, 是否可以删去, 为什么?学生在争论中, 与第四自然段相联系, 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去思考, 得到了一致结论:这是一种反衬的手法, 通过对比衬托突出夹竹桃的特点, 这样结构富有变化, 内容也更加充实.用了这样的手法, 还需要担心字数问题吗?

由于课堂上强化了写作手法的教学, 76%的学生在练笔中都尝试运用了对比或反衬的手法, 有的在开头, 有的在段中。这样的表达手法使习作内容更加具体, 更有情境, 更有意味。比如下面这段话:

于是乎, 花园里的其他花都不服气, 整天吵吵嚷嚷的。它们表面上和和气气, 可背地里呢, 却是极度地排挤栀子花。它们拼命地疯长, 不停地抢地盘, 试图将栀子花赶出花园。栀子花被迫“转移阵地”, 退到了花园一角, 但依然无怨无悔, 默默无闻地散发着香气。

此段文字, 写栀子花的笔墨不算多, 但是栀子花的韧性与顽强依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就是因为小作者巧妙地用了反衬的手法, 丰富了画面感, 营造了真切的情境, 再现了大自然真实而美丽的生命力量。

三、巧学表达, 诗化语言

《广玉兰》《夹竹桃》的语言文字清新优美, 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素材。在教学中, 我抓住学生容易忽略的表达方式, 引导他们深入地赏析语言文字的妙处, 起到了示范作用。

《广玉兰》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 说它纯白吧, 又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我也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质感, 说它玉琢冰雕吧, 它又显得那么柔韧而有弹性。

在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反复阅读, 认真辨析:这句话对广玉兰花瓣的色彩和质感到底是写得准确呢, 还是不准确?为什么?学生们通过抓住关键词句:纯白、淡淡的青绿色;玉琢冰雕, 柔韧而有弹性, 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分析、比较, 终于体会到了作者虽然说“无法用语言字准确形容”, 但其实已经用细致入微的观察、生动形象的文字写清了花瓣的色彩与质感, 读来令人如观其色、如感其质。这样的表达方法反其道而行之, 反而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 在学生的练笔中, 我读到了多处类似的描写:

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些花瓣的色彩, 说它颜色统一吧, 但又如渐变色一样, 由深转浅, 从里向外, 不断变化;我也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质感, 说它柔韧吧, 它又显得很脆弱, 仿佛手一撕就能粉碎。 (《栀子花》)

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朵, 说它小巧玲珑吧, 可又高贵大方;我也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香气, 说它淡雅吧, 可又有一种浓浓烈烈的香气蕴含其中。 (《茉莉花》)

虽然学生在用词上还不够准确, 但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已令我惊喜万分。其实, 我们的学生又怎会写不好习作, 这一段段、一句句优美的文字不都洋溢着一份可贵的思考, 一份浓浓的诗意, 一份独具个性的创新?如果在教学中, 我们对课文的写作亮点挖得再深一些, 对学生的模仿之作肯定得再准一些, 对学生的练笔机会提供得再多一些, 学生也一定会交出一份高效的答卷。

练笔作文600字 第5篇

2、师小结,本次写作的内容:

教师

王小亮

同情

家庭、生活现状

微笑

与他人分享快乐

自豪、佩服

表现出的`坚强

其他

相应的语言、行为、心理

3、请同学在听完讲评后,根据自己原有的思路修改文章,老师当众进行个别辅导与点评,及时发现问题并妥当处理。

4、将优秀学生作品印发学生,让大家取长补短,同时,送一份给《铁中》校刊。

反思:

1、布置学生的写作训练,教师一定要深思熟虑,切实考虑学生的生活经历、写作水平与兴趣爱好,尤其是兴趣爱好十分重要,因为往往是这个原因决定了学生是否想写、是否能写出自己心中真实感受的关键。关于这个问题,我在七年级上册设计续写零点八的故事时已经深有体会,并在教学实践中予以坚持和改进,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2、为了配合此次讲评,我在教学《老山界》一文时,有意识地安排同学们用奇观、酣然入梦、澎湃

巧模仿 勤练笔 第6篇

一、从内容上模仿

比如《小木船》这篇课文,写的是同学间的矛盾纠葛:两个很要好的同学,因其中一个同学的小木船被另一个同学无意间踩坏了,而致使友谊破裂,后来友谊又被修复,类似这样的矛盾纠葛,在同学间时有发生。我们就可以从对课文的阅读中得到启发:想一想,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事来写,作者写这件事的意图是什么,从中学习到作者选材的方法。

二、从写法上模仿

如有些同学在学过《参观人民大会堂》一课后,根据作者参观的先后顺序记叙的方法,在自己的作文《参观龙门石窟》中进行了模仿,因而使文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从语言上进行模仿

例如《桂林山水》中有一组排比句是描写漓江水的特点的。“漓江的水真静呀,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的流动……”一个同学学过这篇课文后,在作文《参观白河》中写道:白河的水真静啊,静得像一面镜子,能清楚地照出人的影子;白河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小鱼在游动……”这段语言上的模仿,既有句式的模仿,也有语气的模仿,但又不是照搬书上的句子,收效是明显的。

浅谈初中学生习作练笔实践的落实 第7篇

一、因人而异, 分层要求

学生的兴趣、爱好、经历不同, 个性和能力也存在着差异, 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这就决定了习作教学必须因人而异, 分层要求, 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例如, 人物描写训练, 对能力强的同学来说, 片段的训练只不过是小菜一碟。因此, 对其应提高要求, 不仅要把人物的性格特征说清楚, 还要通过一两件事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而对于能力一般的学生, 重点要放在片段的训练上, 要把一段话写通顺, 抓住人物的外貌、性格或爱好方面的特点进行描写, 让人看了对你所介绍的人物有所了解就可以了。

二、留心观察, 捕捉素材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 美丽的大自然和多彩的生活给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素材。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 关注生活,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这样就能够捕捉到许多有趣的内容, 用心地把它以日记的形式记下来, 习作的水平也就在这日常点滴的练笔中得以发展。

三、放飞思维, 鼓励想象

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人、事、景物, 激发他们的想像, 展开联想, 甚至幻想, 使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这也是对学生习作训练的一个重点。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像力概括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社会进步, 他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学生是富于想像的, 有时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例如, 学生可以以特有的眼光, 站在小鸟的立场上, 用童话的笔法抒写自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采用新颖奇特的构思, 优美生动的语言, 真挚动人的感情, 借小鸟之口呼吁人类“快救救我们吧!我们渴望一片蓝天碧水, 我们祈求一个安宁的家园。”的健康思想。

四、推介榜样, 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课堂小练笔的教学实践探究 第8篇

1. 从读到写

作文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 在阅读活动中,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在每篇课文中基本都会有一些好词好句、名言警句、古诗、成语、对联、歇后语等, 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一本积累本, 把这些日积月累的好词好句记录下来, 联系生活进行小练笔。如朗读了课文《幸福是什么》后, 学生可以根据课文, 联系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进行练笔, 适当引用平时积累的一些句子使语段更具文采, 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对语句的感知能力, 又创造了运用好词佳句的训练机会。

2. 看图描写

人教版教材中的许多课文, 有的地方写得比较简练含蓄, 尤其是课文中的许多插图, 更是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师应该抓住这些课文中的插图以及描写简练的地方, 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想尽情地表达出来, 还原当时的情景。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插图上画的是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情景。课文中只用“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儿包住了”这句话作了描写。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 然后把画上的内容, 如火苗燃烧的样子、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的神态、手抓泥土的动作等仔细描绘出来, 最后还要写一写邱少云此刻可能在想些什么。通过描写文章中的插图, 学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惊人毅力, 而且在把画变成话的同时, 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写读后感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很多抒发真情实感的课文, 这些内容往往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 通过这些感人的故事, 可以向学生传达人世间的美好情感, 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在学习这类课文的过程中, 在学生为课文中的情感所感动的同时, 适时地为学生安排一些小练笔, 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感悟凝结成文字, 尽情地抒发他们的感想, 言由心生, 有感而发。例如人教版小学课文《一夜的工作》, 作者通过描写周总理一夜的工作, 让我们亲眼看到了周总理工作是那么劳苦, 而生活又是那样简朴, 作者心潮澎湃, 激动万分, 胸中有千言万语想向人倾诉。学生可以针对这篇课文写一篇读后感, 从工作的劳苦和生活的简朴两方面感受周总理崇高的品质。

4. 仿写练习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 阅读量有限, 有些小学生不具备独立写作的能力, 而仿写练习正是循序渐进地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利用一些优美的篇章指导学生进行仿写, 能增强学生对于写作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学习《桂林山水》一文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的结构和描写方式, 对自己喜爱的一处景物展开描写, 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5. 续写课文

有时, 我们读一篇好文章后, 往往会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 其故事内容一直萦绕心头, 挥之不去, 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常常使人浮想联翩。在这时, 教师更应该因势利导,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大胆地想象故事发展下去的结果应该是怎样。例如《挂两支笔的孩子》的最后一段:“后来, 王老师知道了他的心事, 找他谈了话。不久, 小亮的两支笔又挂起来了。”王老师说了什么话, 文中没写, 具体内容必须由读者去领会。这时, 教师可以设计《王老师这样说……》这样的小练笔, 让学生续写课文, 把文中空白的地方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

6. 改写古诗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册都有古诗,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在其中安排一些小练笔, 让学生把这些古诗改写成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这样一来, 既能够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 古诗《赠汪伦》, 学生完全可以将其改写成一篇以“送别”为内容的叙事文章。通过这种训练, 学生的作文兴趣有了显著的提高。

练笔实践 第9篇

一、童趣萌发

兴趣, 永远是守护孩子天性的“圣火”, 每个孩子都具有自我实现的情感愿望。这种“情感愿望”如果成为他们生长的动力, 那么, 平时的练笔就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次次愉快的精神之旅。一次, 我在黑板上随手画了一朵“白云”和一朵“乌云”。对孩子们说:“白云”长得漂亮, 太阳公公天天陪伴它;“乌云”长得丑陋, 太阳公公理都不理它。为此, “白云”变得骄傲自满, “乌云”变得闷闷不乐。然后, 启发学生“转换角色”进行表演:假如你就是“白云”或“乌云”, 你最想跟太阳公公说什么话, 最后让他们编《骄傲的白云》《偏见的太阳公公》《谦虚的乌云小姐》等童话。结果, 孩子们童心大发, 纷纷要求上台表演。

兴趣是入门的催化剂。萌发孩子对“童话体”练笔的兴趣, 就是引发儿童情感的内在驱动力。在实践中, 我通常用以下几种形式。 (1) 课件萌发:老师播放编写童话的一二幅精美图画, 显示故事的开头与结尾, 儿童依图展开想象, 联想故事的发展。 (2) 声像萌发:通过听声响、看CD片, 如让孩子听听“沙沙的下雨声”“哗哗的流水声”“呼呼的风声”……看看《动物狂欢节》的故事片断, 然后引导编写童话。 (3) 故事萌发:老师讲述各种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的精彩片断, 吸引孩子自由抒说故事的开头或结尾, 引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 (4) 表演萌发:如《骄傲的白云》《狐狸与山羊》《蚂蚁VS大象》等以直观、形象、生动的艺术形象, 萌发孩子的兴趣, 并由此展开丰富的想象。 (5) 游戏萌发:让孩子参与各种游戏, 如“桌上拔河”“瞎子摸灯”“一字开花”等形式进行引导, 抒说童话。以上种种形式, 合乎孩子的天性, 以直观、真切、生动、形象的方式, 萌发了孩子们产生“童话体”抒说的强烈愿望, 并促使孩子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且展开自由浪漫的想象。

二、童心抒发

“童话体”练笔对兴趣的萌发还只是一个优美的开端, 孩子还必须对师生共同生成的“文本事件”, 有一番从表象到知觉、到情感、又到理解的过程。也就是孩子根据自己的生活“前理解”, 对产生丰富浪漫、生动新奇的童话故事的情节展开思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实践中, 就是让儿童展开奇丽的想象翅膀, 自由抒发。

(1) 线索化抒发。让孩子的想象追寻着预定的线索展开想象。如《猪九戒减肥记》, 可追寻着以下的抒说提示展开: (1) 猪九戒会吃长得特胖; (2) 猪九戒产生减肥的念头; (3) 猪九戒参加跑步减肥和吃减肥药减肥; (4) 猪九戒减肥无果, 惹了大笑话。孩子根据提示, 展开想象, 具体抒说主人公的所说、所思、所做……由于指导富有线索性, 孩子在练笔时会定向性地引起写话的动机, 也只有正确的定向性, 才会稳定写话的动机方向。

(2) 创新化抒发。线索化抒发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自我实现”, 我们还应该积极鼓励孩子进行创新化生发, 让孩子多方面追求“自我实现”, 这样的“童话体”练笔才会更富有创造的元素。一次, 我让学生在游戏中摸出“青蛙王子”“鲜花”“太空船”……等词语, 并让孩子自由想象, 编写一篇奇特的童话故事。我们可以从每位孩子练写的不同情节中, 看到本属于孩子的那份发自内心的本质力量的创新性。

(3) 多元化抒发。“童话体”练笔是儿童生活的反映, 它体现了不同的生活经验中孩子多种心理要素的参与。因此, 在指导“童话体”练笔时, 展示孩子的个性, 培植他们多元的思维之花, 显得尤其重要。一次, 我在讲《神笔马良》的故事后, 导入了这样一个情节:“马良来到一个贫穷的村子, 看到眼前令人难过的一幕幕, 马良提笔画起了……”让孩子们自由想象, 练笔抒说。

三、童情激发

孩子的练笔是表达内心情感的需要, 童话练笔亦然。练笔的过程是情感参与并起支配作用的过程。因此, 我在指导时始终关注学生情感的激发。

(1) 诱导激发。一次我指导学生学写《小猴学艺》时, 有这样一段课堂对话。师:小朋友们, 调皮的小猴蹦跳着下山了, 它到底会跟谁学艺呢?生1:跟小鹿学艺。生2:找小兔学写童话。生3:打电话约百灵鸟学唱儿童歌曲。……师:那么, 小猴又是怎样学艺的呢?它学艺成功了吗?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生1:小猴跟小鹿学吹笛, 没学几天, 怕苦不学了。生2:小猴哀求小兔老师教它学写童话, 因为太调皮, 小兔老师把它赶走了……生3:小猴听说百灵鸟是位歌唱家, 七打听, 八哀求入合唱团学唱歌, 因为声音难听, 受人耻笑。……师:请小童话家们赶快动笔写一写, 小猴当时会怎么说?怎么想?怎么做呢? (学生个个情绪高昂地动笔练写) 诱导激发, 就是老师抓住能诱导情感激发的触发点, 唤起推动孩子情感勃发的动机, 让它们的想象和构思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

(2) 迁移激发。孩子练笔的过程是依语表达, 激情而发的过程。“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在指导写《狐狸神探》的故事时, 我以学生熟悉的《黑猫警长》童话为例, 展开迁移性指导: (1) 接警, 察看现场; (2) 追小偷, 黄鼠狼被捕; (3) 归案判刑, 鸡妈妈道谢。接着指导学生写出狐狸如何发现疑点?如何侦察悬案?悬案结局如何?通过对狐狸的心理、动作、话语等表述, 在迁移的过程中学写童话。迁移激发, 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能为基础, 指导他们在模仿、创造的过程中对表象材料加以组织表达和提升。

(3) 情理激发。表达情感是建立在悟理的基础上, 当童话情节使孩子的心灵产生震颤时, 就会产生情感驱动后的理性力量, 这就是情理激发。这时, 教师应及时点化主题, 让儿童的情感、认识得以升华, 使得童话练笔达到更高的层次, 提升为抒情与悟理的统一, 写文与熏陶的统一。正是这样, 情理激发才显得更为重要。

总之, 指导“童话体”练笔应顺应儿童写话心理发展的规律,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 教师应通过萌发、抒发、激发儿童的多种心理情感因子, 促使儿童产生“童话练笔”是实现他们自身成长的一种自觉追求。这种追求, 只有在生命的真情投入和自由的表述中, “童话体”练笔的真谛才会得以泽润。

练笔实践 第10篇

人教版高年级语文文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结构新颖、用词丰富、布局合理的写人课文,该怎样让学生以课文为依据,文中找“路”,进行写人练笔的语文实践?

一、品中改写,练中显情

1. 以文本换位进行改写练习

以课文内容为基础,转换主人公进行改写,能提高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老人与海鸥》,写的是人与动物之间和睦相处,产生感情,老人去世后,海鸥围着老人遗像表示依恋不舍的故事。学习之后,让学生根据生活体验细细体察本文之美。本文美,在于人物形象美、语言美,情感更美,教师应用美的语言,引导学生沉淀言语,用丰富、活跃、深刻的生活感受,学习本文写作方法。请看下面教学实例:

教师:玲珑开胜境,清妙含天机。本文不但写作有特色,用词也十分丰富,你能举出一些吗?

学生:写老人的好词句有:瘦骨嶙峋、侧耳、背驼、穿褪色的布衣、背蓝布包……

教师:还有呢?动作呢?

学生:放、退、撮起、瞧、盯等。

教师:这是老人喂海鸥的细节,动作多娴熟啊!

学生:还有鸟飞动作:应声飞、落、依、翻飞、盘旋、翅膀扑打。

教师:这样写的好处在于?

学生:在于表达人与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美。

教师:还有描写人与动物情感的词,如肃立、鸣叫、落地、相依相随等,还有送别时难分难舍的悲壮场面,正是体现了人与动物的深厚情感。我们写作也应除了把人物外貌、动作写好外,还要描写人的情感才能感人。

接下去,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想象画面,进行改写。教学设计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对内容重复抄写上,更应有情感体验的层次,练笔写时,要让学生在表达方式、环境表达、情感体验方面多作思维上的建构。

2. 作角色换位改写

在阅读教学中,及时变换叙述角度,进行续写训练,可以充分挖掘课文语言因素,活化课文内容,引发写作兴趣,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使文本语言转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如学习完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后,让学生将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进行叙述,如写某个人钓了几条大鱼,本想自己煮了吃,又想送给生病的孤寡大爷,让学生在改写的过程中,感悟“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中心话题的含义。学生在角度变换的训练中,绝不只是简单的内容移植,而是在时间、地点、事件上作大量的变换,叙述事件不仅是钓鱼,也可以是其他,只要是合理地创造表达,都对读写能力的提高有帮助,使人物思想道德品质一一彰显。

二、依文续写,创中悟法

在小学高年级,续写属于小练笔范畴。文本中有不少耐人寻味的结尾,如《钓鱼的启示》《祖父的园子》《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都令人深思、耐人寻味。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安排续写,能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让文本延续更多精彩。

1. 依托情节进行续写

对课文中一些情节未尽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创新想象,以课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进行情节延伸、生发,创造性续写。

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一文,叙述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病逝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事,但对渔夫一家七口人,加上死去郎君西蒙留下的两个孤儿,一共有九口人,单靠一个渔夫拼死拼活出海捕鱼,是否能过得下去之事一字没交代。在学完课文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续写,尽情想象,如西蒙的两个孩子其中有一人生病了,或桑娜撇下自己的孩子,让西蒙家的孩子去上学,可以写桑娜一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也可以写一个悲剧性的结尾……总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学们想出了五花八门的情节,但大都较为合理。所以说,有效的续写练习,不仅是对文本的理解,更是情感的生发和释放。

2. 对文本语意未尽处进行续写

文本中许多地方仅点到为止,使人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此类文本需要读者展开合理且大胆的想象。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一文教学时,可根据文本结尾,让学生了解课文老汉与年轻人是父子关系之后,对老汉与年轻人的对话、语言、神态和行为作更多的描述。教师安排学生展开讨论、交流之后,再进行续写,写一写老太太和其他百姓有什么言行,这样让学生通过在言犹尽、意未了的地方进行练笔,大大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也会使其对文章谋篇布局的写法有所了解。

三、品中扩写,抒中明序

扩写,大都以小见大,把短篇扩成长篇,但除此之外,也可对文章某些细节进行扩展,所以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文章中的某些细节处,创设有效情境,取意植根课文,想象取之课外,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来填补文章的某些空白。这样一来,既可以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还可以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之中,入情入境。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中,仅以“老人每天早晨抓了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这一句话概括了这位老人15年的不变生活。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老人15年夜以继日地开荒造林、创造奇迹的事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想想老人在造林中遇到的困难,如干旱天,他是怎样挑水浇树;雨涝天怎样挑土埋树根,不让洪水冲走树木的。对这些事件进行扩写,会让学生对老人的环保信念更加敬佩。

被选入教材的文本,不仅语言优美,表达也往往很特别。有些游记如能改成导游词,可以改变文本的表达顺序,将顺叙改成倒叙或者插叙,也可改变文本人物的人称。

如《草原》一文,可以以课文内容为基础,把游记改为导游词。如:旅客们,请注意了,蒙古大草原到了。(把同学们当成旅客)大家认真瞧,一望千里的大草原,一个个造型奇特的蒙古包,还有一匹匹高大勇猛的骏马,你看,还有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主人,他们把奶茶、奶油、手抓羊肉也摆上了,你瞧,蒙古姑娘们还跳起了欢乐的蒙古舞,在欢迎汉族客人们的到来……这样改写,让学生用散文般的笔触,重点描述大草原特有的美和牧民的热情,充分挖掘了课文语言因素。这里,如能拓展到课外,围绕“我是怎样招待客人”,通过人物内心、语言、动作描写,去交心、去交情,就有一个言语表达与心灵绽放的过程。

完形填空练笔 第11篇

本文选自《中国日报网站》英语点津栏目。文章难度为★★★☆☆。全文321字。建议完成时间为:13分钟。

When very young, John, a skinny boy, loved football with all his heart. Practice after practice, he ___1___ gave everything he had. But being ___2___, he sat on the bench and hardly ever played in every game. ___3___ the son was always on the bench, his father was always standing with ___4___. He encouraged his son. John decided to try his best at every ___5___, and perhaps he’d get to play one day.

When he went to college, he decided to ___6___ the football team as a “walkon”. Everyone was ___7___ he could never succeed, but he did. The coach thought he could provide the other members with the ___8___ they badly needed.

John was ___9___ to rush to call his father. His father shared his excitement and was sent season tickets for all the college games.

One day John got a ___10___ from home and had to ask one week off, ___11___ promised to come back for the Saturday game. Nobody knew what happened.

Saturday arrived, and the game was not going well. In the third quarter, when the team was ten points ___12___, John came back. “Coach, please let me play. I’ve just got to play today,” he said. The coach pretended not to hear him. But ___13___ feeling sorry for the kid, the coach ___14___.

Soon everyone could not believe their ___15___. John was doing everything ___16___. The opposing team could not ___17___ him. He ran, he passed, blocked like a star. At last his team won.

After the game, John looked at the coach, with ___18___ in his eyes, and said, “Well, you knew my dad died one week ago, but did you know that my dad was blind?” John swallowed(哽咽) hard and ___19___ a smile, “Dad came to all my games, but today was the ___20___ time he could see me play, and I wanted to show him I could do it!”

1. A. patientlyB. eagerly

C. carefullyD. proudly

2. A.youngB. short

C. eagerD. skinny

3. A.Even thoughB. Now that

C. As ifD. What if

4. A. cheeringB. shouting

C. cryingD. laughing

5. A. gameB. time

C. classD. practice

6. A. get out ofB. work hard at

C. try out forD. write down to

7. A. gladB. sad

C. sureD. excited

8. A. spiritB. food

C. moneyD. laughter

9. A. gladB. nervous

C. excitedD. proud

10. A. flowerB. telegram

C. cardD. present

11. A. soB. while

C. sinceD. but

12. A. behindB. ahead

C. aboveD. off

13. A. suddenlyB. finally

C. sadlyD. hopelessly

14. A. gave outB. gave off

C. gave inD. gave away

15. A. earsB. mouths

C. headsD. eyes

16. A. happilyB. right

C. wrongD. hurriedly

17. A. stopB. see

C. findD. hear

18. A. angerB. happiness

C. tearsD. surprise

19. A. smiledB. dreamed

C. forcedD. discovered

20. A. lastB. second

C. thirdD. first

【试题答案及分析】

1. B gave everything he had表示“付出了一切”,而eagerly则表现出他“急切”的心情。

2. D 根据全文可知,skinny“消瘦”是约翰只能坐板凳,不能上场比赛的根本原因。

3. A even though表示“即使”,引导让步状语从句。表示“即使”儿子坐冷板凳,父亲也到场。

4. A cheering表示“鼓劲,喝彩”,根据后面一个句子中的encouraged可知。

5. D practice指“训练,练习”。

6. C try out for表示“参加选拔”。

7. C 由于约翰体格瘦小,故大家“肯定”他决不会成功。

8. A spirit表示“精神”,指约翰刻苦训练的精神。

9. C excited表示“兴奋”,根据其后excitement可知。

10. B telegram表示“电报”。根据下文可知,该telegram是告诉约翰有关他父亲的事情的电报。

11. D 前面的情节是请一周的假,“但是”承诺周六比赛前返回。

12. A ten points behind表示“落后10分”。根据前面the game was not going well可知。

13. B 这里指约翰反复央求教练,教练“终于”答应让他上场。

14. C gave in表示“让步”,根据后面的约翰上场比赛的情节可知。

15. D 呈现在他们眼前的情景简直让他们不相信他们自己的“眼睛”。

16. B do everything right指约翰在比赛中每个环节都做得很好。

17. A stop在此表示“阻拦”,根据He ran, he passed, blocked like a star判断。

18. C tears在此指约翰想到父亲去世的悲伤的泪水,和自己今天终于成功地喜悦的泪水。

19. C forced a smile在此表示“强带微笑”。

20. D the first time指约翰第一次上场参加比赛。

【长句分析】

1. When very young, John, a skinny boy, loved football with all his heart. 小的时候,约翰,一个瘦弱的男孩,酷爱踢足球。

when very young在此作时间状语,相当于when he was very young。当状语从句的主语与主句的主语一致时,从句的主语可以省略。原从句谓语如果是主动形式则改为ing形式,如果是被动形式则改为过去分词形式。例如:

When I got there, I found him reading. → When getting there, I found him reading.

我到那儿时发现他正在读书。

If an ice is put in a warm room, it will change into water. → If put in a warm room, the ice will change into water.

如果并被放在暖和的屋子里,它就会溶化成水。

2. His father shared his excitement and was sent season tickets for all the college games. 父亲和儿子一起分享着好消息给他们带来的兴奋,并拿到了大学赛季的所有入场券。

并列连词and前面的句子用的是主动语态,后边的句子则用的是被动语态,且省略了句子的主语his father。

【词汇聚焦】

1. even though

even though也可以写作even if,意思是“即使,尽管”,引导让步状语从句。例如:

Even though it’s hard work, I enjoy it.

尽管工作辛苦,我却喜欢这工作。

Even if you saw him pick up the money, you can’t be sure he stole it.

就算你看见是他拾起的钱,你也不能肯定钱就是他偷的。

now that相当于since,表示“既然”,引导原因状语从句。例如:

Now that I am free, I can enjoy music for a while. 既然有空,我可以享受一下音乐。

as if等于as though,表示“似乎,好像”,可以引导方式状语从句或表语从句。例如:

He walked as if he were drunk.

他走起路来像喝醉了似的。

It sounds as if it is raining.

听起来像在下雨。

what if的意思是“如果……怎么办”。例如:

What if the boy’s parents should die?

如果那男孩的父母死了该怎么办呢?

2. try out for

try out for表示“参加选拔”。例如:

His brother’s example inspired him to try out for the football team.

他哥哥的榜样激励他去接受足球队的选拔测试。

try还可以与其他介词、副词构成如下短语:

try on 试穿

try out 试用

3. give in

give in表示“屈服,让步”。例如:

He would rather die than give in.

他宁愿死也不屈服。

They never give in to their enemy.

他们决不向敌人屈服。

give还可以与其他介词、副词构成如下短语:

give away 赠送

give back 归还

give off 释放出(光、烟、气味等)

give out 用尽,耗光,分配,分发,公布

give up 戒,放弃

练笔实践 第12篇

一、练习读后仿写,提高词句应用能力

小学教材里的文章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经典文章,如果小学生能够将这些文章真正吸收,想必对他们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一定会大有帮助。而模仿是学习的一大有效途径,有了模仿,才有了提高。好的文章中遍布好句子,无论是句中表达手法,修辞手法,甚至是标点符号的使用,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如果学生对这些句子进行仿写,那么学生对语言的应用能力会提高很多。课堂上可以进行句子仿写,教师首先让学生对仿写的句子进行感悟想象,然后再进行仿写。在教学《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大声朗读,学生从朗读中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及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夸赞之情。而后进行仿写,教师可以这样出题:“______真______啊,______得______;______真______啊,______得______;真______啊,______得______。”学生可以很快地仿写出符合要求的句子,而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写作的特点,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仿写成果与大家分享。然而单单独立的写句子还不足以提高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此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仿写句子设计情景,让学生开始对整体结构进行掌握。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对溪流的描写: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这样运用四个并列,把溪流的变换毫无遗漏地展现出来,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描写云的变幻多端,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云变换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后仿写。

除了仿写句子外,还可以让学生仿写段落,因为句式的仿写对文章的情感展现的还不够足,也无法创设情境,所以小篇幅的段落仿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的《赵州桥》第二自然段“赵州桥非常雄伟,……”这一课文都是以段落开头句为主题进行论述描写的,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体会并学习这种写法,那么,仿写的主题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开始,如操场。教师可以这样出题“下课了,操场上非常热闹……”学生在段落的模仿中不知不觉地便学会了很多写作知识,提高了语文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进行读后练笔,对文章内容理解更深刻

可以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续写,在小学课文中,有很多文章都留给学生无尽的想象空间。而想象能力也是学生语文写作所必备的能力之一。所以,在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要让学生填补文章的空白,多多想象。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中,为了让学生真切体会黄河决堤所带来的危害,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题目:当黄河决口、时,洪水冲走了(),冲走了(),冲走了()。学生通过想象,一方面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一方面对黄河决堤带来的灾难有所认识。而灾难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人类的某些不尊重自然的行为,此时,可以这样设计题目:是人类的错误行为让水土流失了,我想说______。我知道以后我们要______。这样也可以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尊重自然的重要性。

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完一篇文章后书写下对文章的感想,即读后感。我们教材中有很多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文章,学生对这些文章的学习可以感受到人性的光芒,受到道德的熏陶,学生在学习完这类课文时,可以写个小随笔谈一谈自己对文章的整体感受,可以采取边朗诵边写的方法,让学生随着文章的思路进行读后感的写作。当然,学生在写作之前需要对读后感有整体的认识,即要先确定主题,之后才展开全文的写作。最重要的是感受一定要出于内心真正的想法,不可伪造。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时,学生应该对地球资源有限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保护地球资源,珍惜地球资源这方面进行读后感的写作。

三、解析文本人物,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小学语文的教授更好的方法是让学生与文章内部的人物进行对话,或者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角色,然后同学之间进行对话。然而不管什么形式的对话都离不了教师的用心设计和引导,教师应该多多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精神情感表达,让他们的情感随着文章的情感的变化不断变化,最终使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情感及思路能够比较准确地掌握。如苏教版第五册的《掌声》一文中,有一次新老师让身有残疾的小英走上讲台讲故事,“小英犹豫了一会,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红了”,当她一瘸一拐地走上讲台时,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演讲结束后又给了她赞扬的掌声,这几处小英的眼泪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而两处掌声也代表了不同的意义,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假设自己就是小英或是她的同学,写一写小英和同学当时的想法,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的了解,又可以帮助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础。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练笔实践】相关文章:

阅读练笔06-19

练笔生花07-07

课堂小练笔方法08-05

巧设练笔论文08-09

作文小练笔范文06-02

小练笔大文章07-04

小练笔花范文05-20

说明文小练笔08-24

浅谈课后小练笔09-07

小练笔穷人续写作文09-17

上一篇:中国医药业下一篇:感受农村改革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