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发展

2024-08-09

企业信息化发展(精选11篇)

企业信息化发展 第1篇

1 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企业信息化,是指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信息,以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使企业能适应多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企业最大的经济效益。

从动态的角度看,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及产品的过程,或者说,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由局部到全局,由战术层次到战略层次向企业全面渗透,运用于流程管理、支持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该过程表明,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在空间上是一个由无到有、由点到面的过程;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和渐进性。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和本质是企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隐含知识的挖掘和编码化,进行业务流程的管理。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自身发展积淀的结晶,也是企业全体员工都认同的一种意识。企业信息化是一种意识,因此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渗透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具体表现为企业精神、经营战略、营销宗旨、质量意识、人才观念、行为方式等。企业信息化如同中国的太极,发乎内而显于形,企业信息化是一种经营管理文化。在企业成长的道路上,企业信息化将成为重要的牵引力,企业信息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

2 企业信息化建设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通过IT技术的部署来提高企业的生产运维效率,从而降低经营成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两个方向,第一是电子商务网站,是企业开向互联网的一扇窗户;第二就是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内部信息的组织管理者。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是惊人的,各行各业的许多企业都在互联网上建立起自己的网站。这些网站有的以介绍产品为主,有的以提供技术支持为主,还有一些企业网站则开展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组织企业的进货和销售。

3 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3.1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管理的需要

企业间的竞争应当包括产品竞争、价格、品种、服务、市场和信誉等诸多方面的竞争。随着人们步入信息时代,这种种竞争的方面也都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信息化的烙印。企业要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里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参与企业间的科技竞争,把生产、经营和管理牢牢植根于科学技术的沃土之中,使企业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永远充满活力。一般说来,信息化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产生直接的影响:

(1)有助于产品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2)使产品的生命周期普遍缩短,由于更新换代的加快,企业也不得不重视产品的再开发;

(3)可以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可以研制出更有效的生产工具应用于生产,使企业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4)实现企业信息化全程管理,有利于保障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在建设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做到以人为本。首先必须做到注重人的感受,要认识到员工不是企业的机器,而是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各方面竞争日益激烈,同时也给企业生存增加了难度,企业员工的压力也随之剧增。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领导要充分关注员工的感受。

3.2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的关键竞争力

一个企业是需要将一定员工聚集在相应工作场所中,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的目标而工作,这个目标需要让企业员工有所了解,同时为了使企业保持正常的工作秩序,企业内部一般会形成符合企业经营和发展需要的准则,来限定员工的各类行为。这就需要企业信息化管理。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目标和文化传统,在这些因素之上,才形成具有本企业特点的企业信息化。因此企业信息化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它只适用于本企业,不同的企业之间并不适合通用。

在企业日常经济建设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样也需要企业信息化的支持。我们当前社会的企业,企业形象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领导水平,比如员工面貌,比如服务质量,比如环境氛围,无不在体现着企业形象。企业的良好形象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和资产,以展示企业的品牌效应,赢得社会与公众的信任。企业信息化管理显示企业发展方向和经济建设中心,统一并约束了企业成员的行为,使企业的每一成员都能自觉自愿的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贡献个人的力量。

4 企业信息化对于企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企业成长路径会随着组织规模不断扩大、业务模式不断转变、市场环境不断变化,导致对信息管理的要求从局部向整体、从总部向基层、从简单向复合的演变。企业信息化从初始建设到不断优化升级、扩展和升迁来完成整个信息化建设工作,体现了企业信息管理由窄到宽、由浅至深、由简变繁的特性需求变化。企业信息化有以下积极作用:

4.1 及时便利

网络信息化把客户经营管理提升到更高层级,无论对终端客户、分支机构、还是异地化协同办公,都可利用互联网的快捷及时解决客户经营难题,增加企业自身核心竞争能力,而网上系统随时随地给予客户的支持。

4.2 准确安全

网络数据传导需要精细准确,并涉及企业内部资料隐蔽和安全,软件厂商提供的信息系统安全拥有高级别防护措施,具备高精度身份验证及用户识别功能,深受广大客户的垂青。

4.3 低廉成本

众多企业的高成本日常应用与本地化服务一直是困扰大家的问题,企业信息化通过网上系统进行控制与操作成本非常低廉,企业异地人员、软件厂商客服人员都可进行网络实时操作及发生问题的解决,既方便又便宜。

企业信息化发展 第2篇

【摘 要】:当前中国监狱的发展背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国内改革发展的总体形势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治文明、法制文明的日趋进步,生活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要求监狱行刑工作必须和当前社会的发展同步,必须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要素,而不是简单的应对和附和,因而要关注和重视信息化发展趋势和应用。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手段,服务于监狱的行刑工作,从而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公平与效率,注重信息化建设的涵义不是上几台计算机,也不是简单的监控设备和仅仅反映一些信息的局域网,而是要通过发展当代信息化建设这种平台和手段实现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革命,在不断的发展中打造一个狱务透明、改造手段革新、推进教育模式的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的现代监狱。

【关键词】:监狱信息化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对于监狱信息化的发展现状的了解,在2010年11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全国监狱信息化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具体内容如下:为提升监狱管理信息化水平,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了司法部全国监狱信息化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该项目的建成将促进监狱依法、规范、公正和文明执法,进一步提升各级监狱管理机关快速反应能力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近年来,我国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设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监狱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全国监狱信息网络平台已初步形成,北京等21个省(区、市)监狱局建设完成了覆盖所有基层监狱的省级广域网。各地基本建立了罪犯信息、狱警、警务等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各项技术防范工程和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

监狱信息化建设,能为监狱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达到“科技强警”的效果。以监控系统为例,为基层警察带去极大的裨益,最明显的感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能有效缓解基层警力紧张的压力。当下,我省各监狱普遍存在押犯多而警力少这一客观事实,警力紧张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监控系统的设立,使基层警察不再疲于在监管各场所巡视,在监控屏幕前点击一下鼠标,便能对罪犯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大大减轻了值班工作压力。

二是能强化罪犯现场管理。如何有效化解罪犯矛盾,将罪犯之间的纠纷摩擦遏制在萌芽状态,是基层警察在日常管理和狱情排查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监控系统能充分彰显了“技防”的优势,一方面使警察对罪犯的行为动态洞若观火,为日常管理提供莫大的便利;另一方面对罪犯能产生威慑效用,使其不得不时刻规范、检讨自身行为。

三是能有利于执法管理过程中调查取证。基层警察在处理罪犯违纪违规行为时,经常会面临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调查取证难。传统的取证方法便是在场罪犯佐证,这往往因无法形成有力的证据链而引起当事人不服,进而可能引发不服管教、消极改造甚至对抗管理等诸多日常管理中棘手的“后遗症”。而监控系统庞大的数据存储和视频图像调用功能,让罪犯的违纪违规行为随时可以清晰直观地“回放”出来,让罪犯口服心服,使基层警察在处理罪犯违纪违规行为取证难题迎刃而解。

2007年5月29日,司法部在南京召开全国监狱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正式发布了《全国监狱信息化建设规划》。

监狱信息化建设总体要求

吴爱英部长指出,监狱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高效安全的网络设施为基础,以科学规范的标准体系为前提,以功能完备的应用系统为重点,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分类管理,加快推进监狱信息化建设,提高监狱刑罚执行的技术保障能力,提高信息技术在监狱工作中的应用水平,提高广大监狱干警的综合素质,保持监狱安全稳定,提高罪犯改造质量,促进监狱工作改革发展,更好地发挥监狱在服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职能作用。

监狱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

构建覆盖全国监狱系统的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标准规范统一、应用功能完备的信息化体系,明显提高监狱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形成全员应用、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工作格局,显著提高监狱执法、安全防范、罪犯改造等工作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推进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监狱信息化建设现状及思考

近年来,随着国家司法部对科技强警和监狱信息化的大力提倡,监狱信息化建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我们在监狱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监狱建设了不少安防子系统,但是各个子系统独立运行、各自为政,形成了“信息孤岛”,缺乏联动指挥,不能充分有效的发挥各子系统功能机制;同时带来了权责不清,无法共享资源的问题。

监狱安防建设逐年增加,随着安防设备的增多,设备分散管理,造成完好率不高,人工巡检困难的局面,如何提高设备管理部门在有限的警力条件下,实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已经成为监狱领导急需考虑的课题。

现大多数监狱在电子化,网络化基础建设方面投入巨大,但实际使用效果不佳,问题往往集中在没有一套完整的电子化管理机制,各部门之间的日常业务流程繁琐,无法统一审批、处理,造成管理不便。近期各地监狱单位都加强了监狱AB门的安防建设,虽然上了很多硬件设施,总体上加强了AB门的安全监管,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传统的进出管理模式并没有随着AB门的安全改造而得到进一步加强,出现了最新安防设施配套落后管理机制的现象,并不能发挥安防改造的最大效益。解决方案

2.1 仙朗安防信息化集成平台

针对“信息孤岛现象”问题,我们推出了一套集“工作”、“管理”、“指挥”、“考核”于一体的信息化、网络化、集成化的管理平台。该平台把各个安防和狱务子系统有效整合在一个平台里面,打破了信息孤岛的局面。系统间相互关联、统一协调,实现了单点登录、资源共享、信息同步。

近年来,随着国家司法部对科技强警和监狱信息化的大力提倡,监狱信息化建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我们在监狱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监狱建设了不少安防子系统,但是各个子系统独立运行、各自为政,形成了“信息孤岛”,缺乏联动指挥,不能充分有效的发挥各子系统功能机制;同时带来了权责不清,无法共享资源的问题。【泉州监狱】之CIO视频访谈:监狱信息化发展趋势--访福建省泉州监狱 副监狱长 刘松

目前,数字化决定整个监狱发展,从上级以及部门里都会制定发展纲要、发展计划,并且取得相对明确的口号,完成几大功能。上面给的只是一种功能,对技术要求不明确,我们只能在做的过程中对一些现有的技术进行筛选征集。在筛选过程中,我们发现监狱安防系统欠缺一些对安防技术发展比较了解的人才,特别是决策层面上的。我曾做过2项工程,其中一个项目安防投标的很多公司都不太一样,并不是借PC的体系应用。当时我们对安防的理解层面局限于监控与录像,专业知识和人才的欠缺,最后决定聘请高校安防专家与智能化专家进行深度沟通。

普及应用之后,增加了安防探头点,目前已经安装了1200多个探头,我们还会继续安装,将会超过1500个探头,基本上每个角落都会涉及到。信息化建设不仅仅单是安防建设,还要实现安防管理和OV,特别是安防决策。

智能化马上就要成为我们重点考虑发展的趋势。我们建议方案解决方与我们跟有关智能化图象的专业公司很好的配合起来。因为现在很多技术,出现分工协作越来越细化了、越来越密切了,所以我们很在乎智能化运营。那些信息化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紧急的,哪些是正常图片可以跳过去。

现在,监狱管理半径得到了很好的延伸,车间装的是360度的,不变焦的探头,在我的桌面上就可以随意看到,整体状况能够大概掌握。作为一个智能部门,我们要围绕着这个“行我之行”作为一个工作重点,来开展我们一系列的智能活动,而技术应用也是围绕着智能上面展开的。我们工作的宗旨也比较明显。技术应用肯定也会带来一些新的方式改变。分析管理现在正在考虑,也正在全线规划。在整个营运过程中,专职人员跟普通的营运人员有一个差别,这相当于不同的管理者,他对整个营运需求的理解也不同。

技术方面,成熟的技术能够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这个就是我最本质的看法。

老系统的应用环境受到限制,比如说一定要去指挥中心,或者是硬件已经很高的,他需要举证。现在我在任何一台PC上登陆相应的帐号和密码,就可以进行查看、应用、实现管理。

华三在工作配合上,针对行业应用方面(开放机)还是相当不错的,开放了一些接口。华三这些先生们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应该说他们职业化程度很高,对我们一些客户反馈需求反应也比较高,承诺也相对让人比较满意。这个系统目前主要的重点是在一些视频上面,一些相关联应用,还需要行业进一步营运开发。同时,我们也希望华三与一些专业应用公司,有着一种更密切配合的关系,这是我们一个比较特殊的需求。因为很多公司产品相互之间协议都不是开放的,是先有协议,它在整个接口过程中会遇到应用上的评定,用户运用过程中,不够方便,比较零碎。所以说,基于在这种架构应用与接口上,我相信华三一定能够开放,应用深入挖掘方面,可能需要一些管理公司去做。华三主要是解决整体上的一些方案,个性化的方案应该由一些管理公司去做。

结论

在现今的社会中

林旺增

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 第3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信息化,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电子技术在企业中的普及, 企业也逐渐从原有单纯的手工记账过渡到以计算机为主的会计核算过程, 使企业会计人员从繁琐的数据中解放出来, 简化了企业会计工作财务处理流程。但是, 企业会计电算化缺少科学管理, 无法提供财务信息数据, 是企业规模化发展所要考虑的实质性问题。

一、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1、企业会计电算化软件功能所具有的不完善性。

就目前大多数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的应用, 也只是代替手工的记账, 也只是局限在记账、算账的实用功能, 能够按时报出财务数据就可以了, 而没有顾及到会计电算化也可以具有管理的职能, 没有更好地应用计算机的分析功能, 没有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建立数据库管理, 也就无法对企业的管理进行数据性的分析, 也就不可能有什么预测性的经济活动建议, 也就无法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

2、企业会计电算化综合型人才所具有的缺乏性。

作为企业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人员, 相应要求有电脑和会计方面的知识。目前, 单位的电算人员虽有财会方面的知识, 但相当不少人缺少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 在计算机的日常运行上出现问题很难自己能解决, 从而直接影响会计数据的处理进度。企业由于缺乏电脑和会计知识这方面的综合性人才, 给企业正常的会计电算化运行造成不少的障碍。

二、如何解决会计电算化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要配备功能化和智能化的会计软件。

面对企业市场化问题, 原有企业所运行的会计软件只是企业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核算工作, 将手工操作转化为电脑核算, 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了手工操作所具有的难度性, 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企业会计核算的效率, 但是它不具备财务管理决策职能,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企业要依据自身的行业特点, 寻求适合本身企业的会计软件系统, 使它不仅具有核算功能, 也具有管理功能, 使企业的软件系统具有智能化, 有利于企业管理的创新发展。

2、提升会计电算化人员专业化水平。

会计电算化操作流程的正确程度, 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企业的会计电算化为会计人员提供轻松的财务处理环节, 同时也给企业会计增设了新的工作内容。这样, 企业的会计人员需要不断地补充新的专业知识, 调整本身的知识结构, 不断地提高综合素质。

企业对原有会计软件的更新, 有时只是功能性方面的添加, 来发挥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会计电算化需要时时地创新, 以适应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复杂化, 企业要想在竞争变化的环境下寻求发展, 就必须掌握企业本身实时的信息来源, 而企业信息中最重要的部分就要数会计信息, 企业会计信息化是在会计电算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从而发展到整个企业的信息化管理, 企业要加强信息化管理, 提高企业信息的利用率, 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依据。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1、企业信息化强调部门间数据信息化共享的功能性。

在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 企业的数据都以电子数据形式储存在电脑系统中, 企业的经营管理依赖于计算机系统, 企业在商业化的市场经济活动中, 涉及到资金、信息和商品的流通过程。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的软件只限于核算的功能, 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需求, 企业的部门间应将其所经营的业务信息编入企业的软件管理系统, 让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完整化。在计算机联网的条件下, 业务部门提供客户基本信息资料, 商品的日常购进、销售和库存情况, 会计部门依据业务的原始数据形成财务处理, 企业的管理部门依据现财务和业务信息化, 从部门的多层次信息来做出决策方案。会计信息化阶段, 企业开发集财务部门、经营销售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决策管理部门等各系统部门于一体的管理信息系统, 在权限划分区域, 部门间信息享有共有性。

2、企业信息化强调部门间内部控制的安全性。

在网络的环境下, 企业信息的传递更多地借助计算机的系统来完成, 做好信息间的传递工作, 是企业电算化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问题。完善管理机制, 明确岗位责任制, 形成合理的工作岗位, 对企业部门间信息使用者来说, 区分权限的操作范围, 建立在网络系统下的会计信息化的岗位责任制;做好会计信息在技术上防护工作, 采用保障性的安全防范措施, 建立电脑安全的应急体系, 采取安全的财务软件系统等技术;建立财务会计档案的数据存储机制, 保持企业会计档案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实行内部的控制制度, 防范企业信息的泄露, 保证财务信息的安全性是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3、企业信息化强调对部门间人员素质的提高。

企业信息化是集中现代信息技术、会计、管理于一身的综合性工作, 它要求企业的员工要有全面的素质。企业的会计电算化人员具有一定的财务和计算机知识, 企业信息化软件本身带有较高技术水平, 具体的操作过程比原有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复杂多了, 企业的会计人员要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财务的管理能力;经营管理的员工也要改变观念, 学好知识, 充实自己, 不断地提高整体的素质;企业尤其要培育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综合性人才, 使企业员工能尽快地适应本职工作, 让企业工作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实施和应用。

企业信息化的软件系统是应用营销业务、财务、管理所形成的关联性, 可以帮助企业部门间的资源、数据处理信息, 以及企业的业务流程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 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继续, 是企业规模化发展的需要, 为了企业信息化能健康地发展, 组织有效的运行机制, 规范有效的业务操作规程, 实施有效的控制体系, 以确保企业信息化数据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稳定性, 培养适合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队伍, 满足企业持续化发展的进程。

四、结语

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 第4篇

姚坦 信息化对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将吸取各国信息化建设中的经验与教训,发挥后发优势,在较高的起点上实施“跨越式”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使全民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益处。国家信息化建设具有战略性、长期性、整体性的特点,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提出了信息化的发展思路,这个发展思路包括国家信息化定义、国家信息化体系六个要素、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奋斗目标、主要任务等内容。

(一)关于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这个定义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要服务于四个现代化;二是国家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信息化建设;三是各个领域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四是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二)关于国家信息化体系及六个要素。包括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六个要素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完整的信息化体系。

(三)关于信息化建设的二十四字指导方针。即:“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二十四字指导方针集中体现了中国信息化建设的特点,为处理好信息化建设的重大关系问题提供了依据。

(四)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奋斗目标。第一步,到2000年,形成一定规模和初步的国家信息化体系;第二步,到2010年,建立起健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先进的国家信息化体系。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国家信息网络建设、国家信息化重大工程、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政策法规建设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都有与当时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目标和具体任务。

(五)中国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是:

第一,大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如:大力组织具有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信息资源上网,促进信息资源网络化、社会化和商品化。

第二,加强国家信息网络建设和管理。加快建设和调整布局,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尽快形成国家信息网络。与此同时,积极发展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并逐步促进相互间融合。

第三,以信息化建设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使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和新的增长点。

第四,加快“金”字工程的建设。已经启动的“金”字工程,都是国家急需的跨部门、跨地区的重大项目,必须集中力量,抓紧抓好。

第五、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努力培育信息市场,促进信息流通,促进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使公众能够及时获得所需信息。

第六,加快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特别是农业、工业、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政府决策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

第七、促进科技和教育领域的信息化。提高科技教育水平。多出科技成果,加快人才培养,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第八,研究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和标准。通过法律法规和标准,调整社会信息关系,规范社会信息行为,加大执法力度,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认真分析中国国情,总结多年来中国推进信息化的实践经验,以厂原则和发展方向将得到进一步的把握。

--中国的信息化,一定是国家统领,要坚持国家主导的方针,国家一定要抓好符合国情的信息化总体规划,发挥整体优势。

--中国的信息化,一定要走自己的道路,即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道路。要紧紧围绕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以信息化的思路和技术手段,促进国民经济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中国的信息化,一定要带动我国民族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集成电路、计算机、通信和软件产业的发展。以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信息化为总的目标,通过信息化的发展来规划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抓应用促发展,以信息化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

在上述原则和方向指导下,当前,各地区、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将按照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思路推进。

(一)围绕经济发展的重点推动领域信息化工作

领域信息化是指业务内容和业务处理相关联的行业、部门的信息化,诸如金关、金卡等工程,都属于这个范畴。提出领域信息化的意义在于避免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从根本上促进资源共享,网络联用。如,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在金卡、金关、金税等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将财政、税务、金融、外贸等部门的信息系统进行联网,逐步实现网上纳税业务的全过程,完成国税,地税和关税的电子支付,减少或消除纳税中的漏洞。这样的工程项目就典型的领域信息化项目。

推进这一领域信息化、必须将相关业务统筹考虑、建立综合性的数据库,对纳税人的资信和纳税行为进行记录,从而实现财政、税收、金融、外贸等业务的电子监管。

(二)在国家信息化规划指导下搞好区域信息化。

区域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很多,当前要重点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加快建立区域内共享及跨地区的信息资源库,把静态的、孤立的信息资源变为网络化、可共享的信息资源;

二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建设先进的、适用的、规范的、安全的、综合性的公用信息基础网络;

三是要积极研究制定既符合国家法规标准,又适合本地区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 四是要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全面的、有快速反应能力的信息化服务队伍; 五是要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创造条件,培育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六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一批传统产业,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成为信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通过建设示范工程,示范小区,创立地区特色,努力构筑推进信息化带动信息产业,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格局。

(三)总结典型经验分类指导推动企业信息化

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细胞,特别是我国的大中型企业,既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主体,又是支撑力量。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实质L是与物质流、资金流紧密结合的各种数据、信息的生成、处理、传输和使用过程,产品和资金是这些数据和信息的具体体现。

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

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对于我国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推进企业信息化,一是要提高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二是要按照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方针和规划目标,抓好企业信息化的规划;三是要选择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开展企业信息化典型示范工作。

信息化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5篇

在这一壮举的背后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大桥的照明工程,这也是国内桥梁工程中首次采用桥面照明智能监控系统,能实现单灯控制、故障检测和调光功能,能对地理信息和系统异常实现实时检测,并对路灯和雾灯同时控制。完成这一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设计的就是宁波澳普网络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简称宁波澳普)。即使面对这样的突出成绩,宁波澳普商务部经理岑颖娜感慨道:“企业的壮大不是一日之功,在每个关键的转折点能够走对路,企业发展才能长远。”

长远发展需要信息化

随着杭州湾大桥这样的大型项目顺利完工,宁波澳普凭着过硬的产品和技术其外贸生意也越做越大。客户越来越多,订单增加,业务员也相应地不断扩充。业务量的急剧扩充,使企业在客户管理、业务员管理、业务管理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长此积累,后果不堪设想。

基于这一现实,信息化管理已刻不容缓,外贸管理软件的选择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点。“我们对市场上多种外贸管理软件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和分析。”岑颖娜说。

一体化设计思想更具前瞻性

宁波澳普最终与恩特软件签订了正式合作协议。提及选择管理工具关键因素,岑颖娜说:“我们需要看得更长远,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公司外贸业务的快速发展。”

宁波澳普外贸业务的快速发展,使业务量急剧增加,预计1年之后整个业务量会翻一倍,随之而来的是,企业信息化所需求的功能也会越来越多。公司希望所选择的这套工具可以随时增加所需功能。

恩特软件一体化的设计思想和B/S架构正好迎合了这一需求。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随时扩充,实现企业信息管理的一体化。就像盖房子,恩特软件是先把房子都盖好,比如先要用二层那就先把二层给装修好,以后要用上面的几层只要装修一下就可以,其更强调的是高屋建瓴。

目前市场上的很多软件,其二次开发只能在先盖好的二层基础上重新搭建,这样所需要耗费后期成本更大。恩特软件是采用B/S架构,基本只会在初期一次性投入成本,有利于软件项目成本控制和避免IT黑洞。

链接:

依靠信息化建设推动企业发展 第6篇

信息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服务观念和技术手段, 极大地提高了各行业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促进了各行业与国际标准的接轨, 从而带动了各行业的快速发展。

经过几年的实践, 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楚, 由肤浅到深刻。其中最基本的体会就是:信息化不是权宜之计, 而是长期任务, 是发展方向;信息化不仅仅是信息部门的事, 而是全局性的战略规划, 涉及所有部门和业务。

1 信息化建设的过去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 信息技术就在天津港第三港埠公司的工资管理、计划统计、物资管理、财务等方面开始了应用。各部门使用计算机都要到中心机房采用单机集中使用的方式, 有时还会出现多人使用一台机器的状况。经过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 首先从业务部门开始进行应用系统及局域网建设, 通过业务网络向其他网络扩展。现已实现公司局域网建设, 部分应用系统实现了网络化。

2 信息化建设现状

经过10多年的发展, 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稳步前进, 逐步完成了公司内部网建设, 全面建成了信息化基础设施, 强化了信息资源管理和利用, 建成了集成化、网络化的港口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及决策支持系统。

2.1 硬件设施建设

在网络和设备方面的连续投入为公司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稳定的网络环境。现所有部门都配备了计算机设备。公司网络分布在办公楼、业务楼、机务楼以及作业现场等多个地方。由于地域的不同, 我们分别采用有线及无线方法进行连接, 与集团公司连网采用光缆及无线应急网络的形式, 保证了网络的安全性。

2.2 应用软件开发

在应用系统方面, 公司开发了人事、财务、货运、调度、计划统计、机务、科技管理等应用系统。各应用系统的运行不仅实现了资源共享, 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公司网页发布后, 大大宣传了公司的经营方针和经营思路, 为公司渠道的拓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达到一定效果。

3 信息化建设的体会

3.1 定位要准确

企业信息化建设, 首先要分析自己的特点, 同时借鉴他人的经验, 最终确立自己的建设思路。

天津港第三港埠公司公司是一个装卸公司, 主要工作是内外贸进出口货物的装卸。信息化建设从何处着手, 一直是我们考虑的问题。经过多次探索与尝试, 最终我们选择了“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信息化建设思路。

3.2 把计算机网络建设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

通过计算机信息化网络建设, 不仅可以提高办公效率, 降低工作成本, 而且可以使领导及时掌握公司各方面情况, 了解全国乃至国外的各类信息, 提高了科学管理水平。因此, 我们要把建设计算机网络系统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 保证网络建设按计划高质量完成。

3.3 增强全员参与信息化建设的意识

信息化建设成功于否的决定性因素, 不仅仅是硬件、软件以及网络性能的优劣, 最终的决定因素还要归结于人的意识是否到位、技能是否纯熟。

为搞好信息化工作, 公司每年召开信息化高层研讨会, 邀请相关专家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剖析和规划, 旨在提高企业决策者的信息化意识, 确保决策者认识和决策的一致性。同时, 开展信息化知识普及培训, 统一思想, 更新观念, 积极鼓励全员参与信息化建设。

3.4 大力加强基础性建设投入, 强化人力配备

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基础性投入。近年来, 企业加大了对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在硬件方面, 每年都要购入多台先进配置的电脑。在软件方面, 公司一方面配备专门的计算机人员进行计算机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另一方面对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提高客户的维护能力。

3.5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日积月累的工作。经过多年积累, 公司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方面尝到了甜头。工作效率提高, 管理更加规范有序, 生产控制更加集中、精确, 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 员工敬业精神、协作意识增强, 效益指标影响显著。

4 信息化建设远期规划

公司的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距离先进应用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且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形势也在时刻提醒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此, 我们紧紧围绕“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这一主导思想, 不断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 有效推进信息化建设,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4.1规范工作

一是规范信息技术标准。在公司信息化建设中, 要建立一套各信息处理系统都能识别的、通用的信息, 使信息能够流畅地、方便地流转于各信息处理系统之间。

二是规范信息化投资和稳定队伍建设。通过对信息化建设投资的规划, 规范系统内信息化投资, 确保系统内信息化建设的一致性, 避免在信息化建设中出现重复投资与不必要的投资。同时对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员和机构进行合理调配, 加强对专业队伍的开发, 确保专业人力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4.2 整合工作

为便于企业数据的管理和应用, 将现有的各类应用系统进行整合, 建立统一的信息访问和管理平台。

4.3 服务工作

在规范和整合的同时, 要最大程度地体现信息化为生产经营和领导决策服务的宗旨。

4.4 采取措施

1) 完善信息化建设长远规划并加强执行监督

在编制长远规划的基础上,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 不断完善规划, 加强执行力度, 确保信息化建设向着健康、有序、稳步的方向发展。

2) 硬件设施建设

在现有硬件基础上, 有计划的对计算机硬件进行改造和提升。

3) 应用软件的建设

根据集团公司的部署逐步开发和改造各管理系统。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 实现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最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 网络安全建设

随着公司信息化进程的加快, 存储在工作站、服务器里的信息非常重要, 这就使保证信息的安全变得非常重要。我们应强化信息安全意识和保密意识。根据不同系统的安全等级采用多种技术保护数据流通的安全和网络运行的正常秩序, 为客户提供合理的信息服务。

5) 切实加强领导, 继续坚持信息化建设指导方针

我们坚持集团公司制定的“统一规划, 面向应用、重点突出、联合开发、统一标准、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建设指导方针, 认真执行集团公司信息化相关管理制度中的有关规定, 严格遵守开发项目审批报送程序, 避免各单位系统重复投资开发建设, 造成资源浪费。同时, 随着计算机发展更新步伐的越来越快, 知识更新迫在眉睫, 加快培养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综合管理人才, 才能跟上发展步伐开发出更加完善的应用系统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满足生产管理的需要。

5 结论

中国联通企业信息化发展之路 第7篇

信息化给我国电信运营企业带来的机遇、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从机遇角度来说, 信息化就是电信运营企业实现战略转型的千载难逢的战略发展机遇。1.国家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 为电信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电信业是一个辐射性、渗透性、倍增性极强的行业, 它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 降低了经济运行成本, 提高了经济运行质量, 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间接的拉动作用。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推进, 电信业对其他行业渗透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增加, 这种间接作用所产生的效益将越来越大。

从挑战角度来说, 我国电信业经过这几年来的高速发展和改革洗礼, 原本以产品为中心的信息系统已经落后于市场的发展, 很难适应以市场为导向的变化, 市场的发展势必要求我国电信企业的信息系统要转到以客户为中心的信息系统上来。同时, 互联网络、电信网络、有线电视“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也将给电信运营市场竞争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因素。

相对于其他行业, 电信运营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比较高, 但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不断暴露出一些问题。1.信息化系统缺乏统一规划, 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2.重建设轻应用。3.电信企业信息化的实施缺乏总体规划。

中国联通在多年持续不断的信息化建设中同样存在上述问题,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成效, 信息化投资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和低效。中国联通从战略与规划入手, 整体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效率和效果。

中国联通企业信息化的战略与规划

长期以来, 中国联通一直注重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坚持信息化发展和演进与企业发展的战略相匹配的信息化发展思路, 中国联通企业信息化可分为几个阶段:

●1997年-2009年

企业战略关注点:融合创造新优势, 3G实现新发展。

企业信息化举措:从97系统开始, 推进核心系统省集中和规范化, 延续二级架构, 固移系统横向整合、版本升级支撑3G及融合业务。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融合”, 通过信息系统融合加速企业整合, 通过3G迅速打开局面。

●2010年-2012年

企业战略转型:3G领先与一体化创新。

企业信息化转型:IT尝试集中化构建部署及一体化运营管理, 率先建设完成全国性的一体化业务受理系统ESS, 多维度统筹兼顾。这一阶段企业信息化的关键词是“集中”和“一体化”。

通过持续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中国联通在信息化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国资委2008与2010年度央企信息化水平评价中, 中国联通信息化水平评定级别均为A级, 总体排名前3, 行业排名保持第一;大ERP系统荣获“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一等奖”、“中国联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一等奖”、“中国联通2011年科技进步一等奖”;一卡充系统荣获“2009年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OCS系统荣获“2010年通信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3年-未来

企业战略突破:移动互联网化创新, 资源集约化运营, 引领信息生活服务。

企业信息化突破:“一个集团, 一副面孔”, 加速一级架构版本化进程, 破除系统域界限, 积极应用云计算手段支撑大数据和用户体验经济, 资源共享降低成本并依托一体化管控优化建设运营效率。源自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思维和新技术运用将推动中国联通实现自身信息化的新跨越。

面对肩负着电信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双重任务, 联通管理层敏锐的意识到必须从战略和规划入手,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前中国联通的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思路可以归结为四点:“全局规划、顶层设计、一级架构、数据集中”。具体而言,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自顶向下, 规划引领设计

电信企业信息化项目是一个战略和战术结合得非常紧密的项目, 是同企业的发展战略息息相关的, 只有正确处理企业发展战略与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制定系统建设整体规划和实施方案, 才能使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健康开展, 让信息系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提供应有的支持和保证。由于电信企业具有应用系统复杂、用户多、数据量庞大等特点, 而且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 这些信息需要在与企业相关的各个环节内进行输入、处理、输出、反馈, 因此做好信息资源的规划对电信企业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的快捷流通和共享十分重要。当前中国联通从战略层面对整个信息化系统架构的规划 (CU-IT框架) 做出了明确要求:

(1) 顶层设计、全局规划;

(2) 打破M/B/O/E的应用烟囱, 形成云化的一级架构IT支撑能力, 并通过资源池化提升服务器、存储等基础资源的利用率;

(3) 打破烟囱式规划和建设模式, 系统间横向流程贯穿、数据共享透传, 提升数据的共享程度;完善数据管理模式, 推动数据全网标准、统一。数据沉淀和挖掘迈入大数据时代, 提升数据服务能力;

(4) 前端经营主导资源配置, 依托业务活动进行动态控制及过程时点预判呈现;

(5) 简化网络架构, 优化相应安全管理策略;

(6) 提升研发支撑及评测验收、封装、部署能力, 引入组件式管理方式, 加快核心资产接收进度。

在CU-IT框架下各功能域内的系统逐步实现整合和融合, 稳步实现“一个集团、一副面孔”。

2. 面向一级应用部署, 构建“云-管-端”的创新架构

为适应公司战略发展要求, 解决信息系统架构瓶颈, 需要构建以数据为核心、依托云计算的模式和技术、一体化集中的IT柔性支撑架构。在云技术的架构下, 应用不再以系统形式出现, 而是平台上加应用模块来支撑各项功能实现。具体而言便是要构建“云-管-端”的创新体系架构。

“云”集中提供平台化数据及应用服务、底层计算存储资源池化弹性承载、数据中心基地化装载及配套保障。构建面向中国联通统一U-Cloud的2地3中心集团级基地, 计算处理能力达42.7亿TPMC, 存储总容量达23PB以上, 提供60+应用, 实现全网数据100%一点提供, 客户产品服务及管理分析流程高效标准化。

“管”提供广泛的接入、信息传输能力, 保障数据及应用服务流上下通达。网络容量提升至620G以上, 确保云计算服务能力畅通抵达用户, 普适接入延伸至所有末梢, 网络时延丢包率及带宽资源分配精细化管控, 打破原有网络域划分, 由纵向分类的访问和管控模式, 逐步向分层共享模式演进。

“端”为内外用户通过多种终端接入统一UCloud门户获取数据及应用服务, 是标准化、一体化、安全化管理下的各种终端。覆盖固定/便携/移动终端约50万台, 随时随地接入为外部用户提供丰富接入手段, 遵循互联网化体验原则, 页面响应时间控制在秒级。

3. 以数据为中心组织IT服务能力

构建中国联通唯一数据中心, 统一提供大数据服务:统一提供数据应用平台, 统一提供数据服务。以大数据管理为目标, 实现数据的集中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管理, 实现对所有数据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控, 为公司提供多层级、多维度、全方位的数据服务。

(1) 全数据全生命周期的集约化运营管控原则:通过一级架构实现唯一的数据中心概念, 覆盖经营、管理、网络、业务平台等企业范围内的全部数据。

(2) 数据的提供方和考核主体相分离原则:既要面向数据生成及加工过程的专业化, 又要实现数据的集中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管理。

(3) 坚持“五个一”的数据服务原则:一点采集、一点存储、一点加工、一点挖掘、一点服务, 实现对所有数据生成及加工全过程的质量管控, 为全网提供多层级、多维度、全方位的数据服务。

(4) 坚持数据归属权暨生成变化“源头”的唯一性原则, 坚决确保数据一致性和专业化管理:结合应用对数据的访问特征要求, 建立概念逻辑统一、物理按需分布的数据部署架构。

(5) 坚持数据资源全局规划与面向具体应用的局部设计之间、共享数据与私有数据之间统筹兼顾原则, 坚持标准化设计与刚性落地原则。

4. IT管控-一体化运营和管理

电信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 而信息化离不开信息化人才, 优化信息化组织, 整合内部人力资源, 形成自有核心队伍是信息化发展的现实基础。中国联通通过组建信息化事业部应对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挑战, 形成总部、省分两级人力架构。省分公司直接参与规划, 实现一体化服务和专业化管理。

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前景 第8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升级

一、引言

企业信息化(Enterprises informatization),现实意义上来说,企业信息化是把企业在生产、物料、事务,现金流、客户交流等各个流程信息化,系统化,通过把这些信息资源整合优化,形成新的信息库,提供给各个方面的使用者、参与者来透视和参与相关业务的所有信息,便于相关主题可以做出科学的决策,使得各方面的生产能够优化结合,让企业等资源配置能够合理进行,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创造出最大的效益

目前应用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有:MES制造执行管理系统;DNC生产设备及工位智能化联网管理系统;MDC生产数据及设备状态信息采集分析管理系统;PDM制造过程数据文档管理系统;Trcaker工装及刀夹量具智能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等。

当今社会,通过计算机技术等信息技术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营管理能力,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增加企业盈利等来构建企业信息化建设。多数企业尝试着成立专门的信息技术机构、信息部门来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与运营的需要,满足现代化企业在管理智能化、生产自动化、产品尖端化、设备持续化、设施一流化等方面的新要求,构建了涵盖网络、信息数据库和相关的信息管理构架系统在内的综合工作平台,有力的优化了企业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效率,加快了起亚的发展速度。当前社会,企业的信息化方向基本分为两点,一是搭建电子商务平台,是企业向消费者、供应商等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另外一个就是信息管理系统,这是企业内部的信息构架管理。电商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每个行业都想在互联网时代大潮流中分一杯羹,纷纷搭建了自己的展示平台。

二、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2.1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需求和起点不一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很多企业发展的情况不同,现代化装备情况不一,市场观念和现代管理意识的强弱,都影响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度和进程。企业效益好,外向型企业、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成为国内的排头军。

2.2企业在信息化应用上,层次不同,应用相对较少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企业都已经实现了计算机辅助办公的模式。尤其大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技术贮备、队伍培养上都有自己的探索路径。但是目前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和运用仍然不是很明确。许多企业的决策部门的信息化建设都浮于表面,停留在“形象工程”之上。其次部分企业在生产、销售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很多处在空白阶段,无法利用信息化便利和优势。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前景

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对于改进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保证企业在市场经济下具备竞争能力,不断提高企业员工创新能力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举足轻重。

3.1建立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ERP构架

企业全面的建立内部信息化管理系统,搭建管理构架。现代企业管理在信息化管理上面主要是将企业的一切行为充分的与信息化系统结合在一起,构建切实其有效率的管理层级。与传统的企业信息化不同的是,ERP为主导的信息化系统主要是利用PC和企业人力、设备、程序等各个组织搭建,实现各个部门的规范统一。ERP系统不仅仅支持MRPII所实现的“灵活生产”、“实时生产”、“零库存”等管理模式外,同样也支持离散制管理模式和连续流程管理模式等。

3.2建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供应链SCM管理系统

企业的供应管理关乎着企业的生产所有活动,通过建立SCM系统并且有效的利用该系统,可以在企业原材料的采购、产品制造、产品的销售等方面各项进行成本控制。实现企业直接的合作交流,内容对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通过企业直接的协调合作,可以优化生产,免于企业的过量生产而产生的滞销。

3.3建立企业与客户联动的系统CRM

通过搭建企业与客户直接的系统,可以从系统中反应出客户所需求的生产,有效的挖掘企业的生产能力。企业可以通过这些系统数据的反应及时做出生产调整,对产品需求进行创新,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四、结语

现代企业对于信息化管理有着极大的需求,同时一个优秀的信息化管理也是检验一个企业综合能力的体现。企业要借助信息技术发展的东风,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充分的挖掘信息化系统管理的优势,为企业的稳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建平,吴丽华.“云计算”技术和“云计算”服务模式——全球信息化发展的未来[J].信息系统工程.2009(11)

论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 第9篇

1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电力企业信息化是在先进管理理念指导下,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 建立覆盖整个企业的信息网络和一体化企业级信息系统, 推进企业内部人、财、物三大基本要素和业务处理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促进企业生产、管理、经营的规范化, 达到电能流、业务流和数据流的高度整合、共享, 实现企业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1]。作为传统的能源行业, 电力企业比较重视信息技术在生产过程控制中的应用, 而忽视在业务管理中的应用, 难以应对电网建设和企业快速发展的挑战。一方面, 电网结构日趋复杂和庞大, 安全运行和预防大停电事故发生的责任日益加重。随着电力企业“信息高速公路”的基本建成, 电力信息化在生产经营操作层的运用已经完成。下一步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从“生产成本控制”到“资源经营管控”转变, 以实现集团企业整体管控与经营效益最大化的问题逐渐被电力企业所意识到。

另一方面, 电力企业呈现集团化, 产业化, 标准化, 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集团化运作需要成员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管理等各环节一起协同运作, 产业联动和协同使管理难度增加。电力企业集团其对数据分析、辅助决策、智能管理的需求逐渐凸显。这些因素都能促使电力信息化的重点从生产经营操作层向业务职能管理层和企业战略决策层转移。电力行业的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也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充分利用信息化等先进技术, 推行现代化管理, 提升科学管理和决策水平, 提升企业运营效率, 努力建设现代公司。要实现这些战略目标, 均离不开企业信息化建设[2]。电力企业在综合管理体系中信息化使用方面比较滞后, 电力企业多年的信息系统是由不同的应用、数据库、操作系统、主机, 甚至不同的网络组成。电力业务信息化应用的增加往往是由于功能需求的驱使, 信息一体化程度较差。这使得系统的整体架构缺乏规划, 信息孤岛林立, 资源分散无法共享, 必须整合独立分散的信息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化一体化建设, 整合信息资源才能成为电力企业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信息化建设正是实现电力企业资源有效整合的重要手段。

2 强化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是信息系统总体建设规划, 能够保障电力企业通过信息化来实现企业发展战略, 同时明确各部门在信息化战略中的角色和作用。通过信息化战略规划能够保障信息系统的建设的系统性, 保证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必须考察电力企业的现状和实际需求, 规划先行。应当对电力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评价, 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 抓住电力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将信息化建设与公司的实际结合起来, 依据企业的发展战略, 提出电力公司的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目前, 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普遍以部门、单项业务的需求出发, 构建了一系列的系统和数据库, 许多系统相互分立。由于缺乏总体数据规划和有效的数据整合, 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程度低, 特别是电网生产运行中大量的实时信息, 难以为决策和数据挖掘提供服务。同时, 现有信息系统比较单一, 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 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不高。由于专业化系统较多, 而信息系统管理软件相对缺乏, 对于公司的管理决策的支持能力则严重不足;同时信息的数量庞杂、但数据不完整, 数据统计不一致也使得公司决策难以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

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经营管理理念。同时,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信息系统建设的“四统一”的原则, 一方面, 结合电力企业的实际, 立足信息化现状及需求, 以企业发展需求为依据, 统筹规划, 资源共享, 以信息化促进生产自动化和管理现代化。二是制定总体规划, 同时分步推动实施, 系统整合和优化业务流程, 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综合利用现有的信息网络和数据资源, 充分考虑系统的功能扩展和技术可升级性, 应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 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 以信息化的手段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必须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 信息化规划纳入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划中, 与企业未来的业务发展和管理充分结合, 以指导企业信息化发展, 保证企业整体的发展方向[3]。

3 完善电力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总体架构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巨大的工程。要建立一套符合企业特点、为公司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带来巨大效益的信息系统, 最重要还是结合公司的实际, 统筹安排、统一规划、取长补短, 稳步推进信息化的发展[4]。完善电力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总体架构和功能规划必须基于电力企业的发展战略, 同时通盘考虑公司各业务部门的信息化需求。制定整体的信息化战略, 统一规划, 分步实施, 以符合电力企业现阶段的信息化要求。即按照“经营战略一信息技术战略一组织与业务流程一信息架构”的信息系统规划流程, 研究确定组织与业务流程, 在此基础上统一规划, 确定信息系统架构, 实现企业经营战略与组织、业务流程匹配, 企业信息技术战略与信息构架和流程匹配, 以及横向间企业经营战略与信息技术战略、组织与业务流程和信息构架及流程间的一致性匹配。[5]。

3.1 充分利用和完善现有的信息系统

3.1.1 构建IT基础信息基础平台, 整合现有信息资源

在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方面, 充分利用和完善现有的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 构建IT基础信息基础平台 (包括信息网络系统、安全防护体系, 统一的信息标准等) , 旨在为整合现有信息资源打基础。

3.1.2 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

统一的信息标准十分重要, 它是实现信息共享的基础。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制定了科学系统的信息分类和编码标准, 应予以采用。另外, 软件平台的统一也非常重要, 构建一统一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作为所有应用系统的平台, 可以避免产生新的异构数据库系统, 较好地实现数据共享。有了统一的信息基础平台, 可以实现应用的无缝接入集成、数据共享和利用、工作流程整合、统一的服务接口等国家电网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目标, 并能够适应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3.2 建设企业级的数据中心

电力企业数据中心的关键是数据的挖掘和合理利用, 以“数据为中心”为原则, 科学地规划电力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数据是电力企业信息化的灵魂。数据中心是信息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建设将能够有效地实现信息现资源整合, 消除“信息孤岛”。数据中心规划的基本原则是在管理信息系统总体信息方案的指导下, 建立各个专业数据及综合数据库, 重点建设人力资源、财务、物资、设备、工程、营销等几大主题数据库。

3.3 SAM应用系统的建设

基于SAM模型和方法, 在实时系统建设方面, 适应电力生产运行管理的需要, 完善现有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配电网自动化系统 (DAS) 、电力负荷管理控制系统;在管理系统方面, 一是根据国网公司“SGl86”工程建设的部署, 建设ERP系统 (包括计划管理、项目管理、设备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二是结合公司管理实际, 建设和完善生产管理、电力线损管理、地理信息系统 (GIS) 和办公自动化 (OA) 等。在营销服务方面, 主要是建设完善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和95598呼叫中心。

3.4 决策信息支持系统 (DSS) 和企业信息门户 (EIP)

在信息基础平台的基础上, 通过数据仓库的建立和数据中心的建设, 各信息系统的业务数据互联, 数据共享, 为发掘数据资源的价值, 建立决策信息支持系统。

总体而言, 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系统的总体构架分为几个层次:事务处理系统 (TPS) (GIS) 等、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知识工作系统 (OAS和GIS) 、管理信息系统 (MIS) 、决策支持系统 (DSS) 、企业信息门户 (EIP) 。

4 细化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信息化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实施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项目管理过程。信息化项目管理就是以信息化项目为对象, 按照项目管理的方法进行管理[6]。一方面, 缺乏有效管理的项目难以取得成功, 另一方面, 信息化项目管理的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信息化的成败。

信息化项目管理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 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 采用项目管理方法, 抓住信息化项目管理的关键要素, 重点是做好项目的进度管理、费用管理、沟通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等。在项目管理中要奠定扎实的管理基础, 包括流程是否顺畅、规章和考核是否合理、项目成员的执行力等等。要提高包括决策层和基层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系统的认识、接受管理变更的心理准备等等。同时要实现项目管理的网络化和虚拟化, 实现基于Web的项目管理系统甚至企业级项目管理软件或者信息系统, 企业级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便于项目管理的协同工作, 数据/信息的实时动态管理, 支持与企业/项目管理有关的各类信息库对项目管理工作的在线支持。

5 结语

信息化规划是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规范和有效的实施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和重要保证。用科学的方法制订和实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规划, 是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信息化建设实现由部门级向企业级的跨越式发展, 实现资产流、业务流和数据流“三流”合一、紧密集成的一体化的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常广庶, 盛吉虎.信息系统规划与企业电子商务[M].陕西: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

[2]戴向荣, 郝悍勇, 樊涛, 唐跃中.构筑数字化电网建设信息化企业[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7, 31 (1 7) :1-5.

[3]欧阳峰, 傅湘玲.企业信息化管理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4]王温阳.企业信息化是建设现代电力企业的必经之路[EB/0L].http://www.jxsina.com/xxzx/1wj/dldx/200505/261.html。

[5]范玉顺, 胡耀光.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基本框架与方法[J].新技术新工艺, 2004, (9) :2—7.

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实证分析;问题;对策

中小企业以其灵活多样的形式、数量庞大的整体规模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小企业灵活的产品定位,能够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要。发展中小企业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吸纳大量社会劳动力,解决严峻的就业形势。发展中小企业可以稳定社会经济,减少经济波动,从而带动国有企业的改革,使各个产业协调发展。

1.中小企业及其信息化发展

1.1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

中小企业的多样性及其灵活多变的经营方式,使得很多中小企业没有进行信息化建设。而实施了信息化建设的很多企业在此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效果并不明显,如何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已成为经济建设重要问题。

1.2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分析

哈佛大学诺兰教授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规律,把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从初级到成熟划分成共六个阶段

1.2.1初装阶段

初装阶段是指企业购置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进行简单的单项信息处理的阶段。

1.2.2蔓延阶段

蔓延阶段是指随着计算机应用初见成效,信息系统从少数部门扩展到多数部门,想利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中的一些问题。

1.2.3控制阶段

管理人员发现,计算机系统方面的投资不断增加,但投资的回收却不理想。同时随着应用经验逐渐丰富,应用项目不断积累,客观上也要求加强组织协调,于是出现了对整个企业系统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的行为。

1.2.4集成阶段

在这个阶段,从组织其他部门独立出来的信息管理部门的任务是努力把机构内部不同的计算中心和处理中心统一在一个系统中进行管理,比如采用统一的数据技术、统一的处理标准,使人、财、物等资源信息能够在企业集成共享。

1.2.5数据管理阶段

企业不仅制定了整体解决的信息化方案和步骤,而且选定了统一的数据库平台、数据管理体系和信息管理平台,从而真正地做到了对整个机构的数据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应用,如实施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1.2.6成熟阶段

成熟阶段是指企业除了将包括人力资源、计划管理、物流、财务、CAD,直至工业控制工程等方面的信息处理全面集成以外,还进一步将电子商务与CIMS进行结合,并且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2.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企业对自身主体地位缺乏清楚认识

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从承受能力和实际需要出发,选择适合企业发展额信息化战略。看它是否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

2.2对企业信息化的突破点选择不当

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带来更大的效益。由于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正处在起步阶段,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体验到信息化为企业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直接为企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

2.3部分企业领导人对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企业领导必需把它当作一个企业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必需真抓实干。只有企业管理者参与到整个系统的设计和实施中去,否则管理思想就不能与IT相结合,从而功亏一篑。

2.4受到传统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的制约

企业信息化决不仅仅是技术问题,重大信息化工程实质上都是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案与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方案严重脱节,当企业管理信息化进行到一定程度,必须进行企业管理制度、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的深层次变革时,企业主要领导常常又缺乏对实施中涉及到的诸多利益格局调整等重大问题进行有力的组织协调能力。

2.5缺乏对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

企业没有能够做到“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做好总体规划方可保证各分系统的集成与协调发展。项目实施前,企业必须对信息化工程制定详细而周密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企业必须进行监控,必须对每一个阶段的实施成果进行评估和分析。

2.6投入资金不足

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企业要充分考虑资金的获取渠道与方式,做好预算与成本控制,避免信息化工程因为资金问题而中途夭折。

2.7信息化人才匮乏

企业从实际出发,开发出适应企业具体业务的信息系统,并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人才。企业需要具备既懂管理,又能够清晰地描述自身企业管理模式与信息化需求,并能够与咨询公司或软件企业进行交流和配合地管理人才队伍。

2.8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严重滞后

部分企业领导不重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对信息资源的编码、整合、使用进行全面规划。因此,只有以科学态度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才能为信息正常共享打下良好的基础。

2.9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体制,信息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我国部分企业在信息化系统建设方面,对于信息安全重视不够,安全技术和设备过分依赖进口,为企业信息化留下安全隐患。

3.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对策分析

本文就企业所处于的不同的信息化发展阶段,提出了针对该阶段企业发展信息化应采取的策略。

3.1处于信息化发展初装阶段的企业应采取的策略

处于信息化发展初装阶段的企业,此阶段中主要的策略是引导他们进行观念的转变,注重对职工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并不断提高企业职工对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认知度和参与程度,而并不急于去购置大量的计算机设备。

3.2处于蔓延阶段的企业应采取的策略

在企业职工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后,可以考虑加强企业重点部门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如财务部门、生产部门,发挥这些部门的信息化示范作用,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进行扩展。

3.3处于控制阶段的企业应采取的策略

在系统的软件或硬件投资上,要严格审批,硬件和软件投资不要一味的追求最高配置和最完备的功能,要遵循适用第一的原则,有效地降低系统的投资,达到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比例。

3.4处于信息化发展系统集成阶段的企业应采取的策略

在此阶段,要重视系统规划的作用,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信息系统的统筹建设。要非常重视该阶段的发展策略。较好的发展策略是研究建设一个系统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把企业中业已广泛使用的各个孤立的子系统联结起来,在不增加大量投资、不大幅变动当前业务的前提下通过设计工作流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最大限度节省投资。

3.5处于信息化发展数据管理阶段的企业应采取的策略

在这个阶段的建设策略选择上,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是最重要的,从企业目标出发,采用BSP、CSF等方法确定信息系统的目标、约束条件和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并进一步确定子系统开发的优先顺序,才能在整体和全局上把握系统的质量,确保系统开发过程的顺利进行。

3.6处于信息化发展成熟阶段的企业应采取的策略

在这个阶段,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并且把电子商务与ERP整合,通过互联网与其他企业建立商务联系,并把自己(下转第375页)(上接第371页)的产品和企业的形象通过互联网的商务平台传达给市场。

4.结语

企业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第11篇

2008年底, 按照中国石油股份公司的统一部署, 中国石油锦州石化分公司 (以下简称公司) 与某软件公司合作, 开发设计设备综合管理平台, 过程分为7个阶段。

1. 需求调研阶段

在这一阶段, 公司与该软件公司一起, 对基层单位、机动设备处管理人员、机动处长、设备经理等各层面进行需求调研, 并将需求进行整理, 形成公司设备综合管理平台需求报告。

2. 设计开发阶段

由该软件公司设计人员根据前期需求调研情况, 进行定制设计开发。

密化方向的发展, 对设备进行人工控制监测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这就要求设备自身有较高的可控性, 所以设备可控程度的高低是设备选型时需要考虑的基本指标。

四、运行要素

1. 安全性。

是指设备对安全生产的保障性能, 如设备的安全防护装置和自动控制装置的完善程度。在设备选型时就要从保证运行安全性的角度出发, 关注设备预防事故发生的能力。

2. 节能性。

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是衡量一台设备好坏的重要指标。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条件下尽量选择节能性好的设备。

3. 环保性。在设备选型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设备安装及运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 尽量选择“绿色”设备。

五、市场要素

3. 设计开发调试阶段

在设计方前期设计结束后, 由用户方根据前期设计开发情况, 对不符合原设计思想的进行修改、完善。

4. 系统培训阶段

由项目组对公司所有设备管理人员进行系统操作培训。

5. 试点单位应用阶段

在正式投用前, 项目组将大量的时间用于系统的反复测试和调整, 保证设计的稳定性。之后, 用户方推出4家基层单位进行试点, 与项目组对出现的问题逐条研究、处理, 完善系统。

6. 全面应用阶段

用户方召开了项目启动大会, 制定信息化建设管理办

1.交货周期。虽然从原理上说交货周期越短越好, 但交货周期的长短也会影响设备的价格组成, 所以在选型时就要考虑交货周期可能对设备价格造成的影响。

2.交货方式。同一设备可能有众多的供货厂家, 但不同的厂家可能就是不同的交货方式, 设备购置企业承担的费用也就不同, 例如CIF和FOB两种交货方式, 企业承担的费用和风险有明显的区别。

3.售后服务。售后服务是泛指技术培训、零配件的供应、技术检测以及设备维修保养等, 设备选型时特别要考虑从供货商以外的企业获得零配件和技术服务的可能性。法, 布置检查和经济考核程序, 项目顺利启动。同时, 该软件公司深入现场, 及时发现和处理基层单位出现的问题。

7. 总结完善阶段

针对前期出现的问题和现场出现的新情况, 对系统进行补充和调整。

二、信息化系统的设计

1.必须以基层用户、中间管理层、企业管理层的实际需求为中心

设计前, 必须充分做好基层用户、中间管理层、企业管理层的需求调研, 从用户的需要出发搞好设计。

2.重视原始动态数据的录入

软件设计要考虑使用的问题, 更要考虑数据录入及其管理的问题。基层车间是数据录入的基本单位, 要考虑数据录入对其造成的压力, 删减不必要的工作量。在前期设计时, 还必须考虑中间管理层的需要, 以推进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

3.重视专业统计性报表

在大量数据累积后, 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工作非常重要。因此必须认识到数据查询、统计、分析以及报表的重要性, 以此争取领导的支持。

4.加强软件的系统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目前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始阶段, 应尽量减少软件数据间的关联性。关联性越强, 复杂程度越高, 安全性、稳定性越差。

5.软件界面尽量简单

软件界面必须考虑数据录入、查询、分析时用户的感受, 应尽量简单清晰, 单一界面操作。

三、信息化管理的深化

1.注意发挥信息化对企业规范化、透明化管理的影响

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使设备管理规范化、透明化, 实现信息共享。管理规范化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设备管理流程规范化。信息化之后, 设备管理流程标准统一, 避免了管理的随意性。

(2) 管理对象规范化。信息化建设要求所有管理对象, 包括设备、备件、生产单位、施工单位等名称、编号规范统一, 从而实现数据的动态累积, 使设备管理具备了强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循序渐进

设备管理信息化要结合现场实际情况, 逐项开展。设备管理平台启动的项目越多, 参与的人就越多, 信息化系统就会越成熟。

3.充分发挥现有数据的统计作用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 设备管理数据越来越丰富。这些数据的统计、查询和分析工作将越来越专业化, 必将成为未来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4.加强企业间横向的沟通

同样的设备管理工作, 在软件表现上却有很大差别。这些差别正是企业间需要借鉴和学习之处, 由此可使软件系统逐步完善。

摘要:介绍中国石油锦州石化分公司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中, 设备综合管理平台的开发程序、信息化系统设计及实现信息化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上一篇:人格素养下一篇:教材开发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