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趋势及影响

2024-09-19

发展趋势及影响(精选12篇)

发展趋势及影响 第1篇

一、碳关税、碳认证和碳足迹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手段

哥本哈根大会后, 全球气候变化已是不争事实。国际社会正着眼于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利用各种渠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三碳”问题应运而生。一些发达国家以环保技术优势占据减排道义制高点, 企图将“三碳”问题由国内引向境外, 由国内消费转向贸易投资领域。

(一) 西方企业已开始为产品计算碳足迹, 为产品加贴碳标签

英国率先在碳足迹、碳标签和碳认证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 2006年初英国连锁超市乐购、博姿等企业在薯片、洗涤液等75种产品上加贴碳标签, 标明产品从原料、生产、运输、消费和再回收等环节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从食品、服装到铺路石等已有2 500多种消费品加贴了碳标签, 供消费者甄别购买。日本提出产品和服务的“碳足迹系统项目”, 在食品、日用品等行业开展关于碳足迹和碳标签的示范。美国一些非政府组织如华盛顿碳基金公司和加利福尼亚气候保护公司分别推出了“零碳证书”和“气候意识证书”, 已在饮料、糖等产品上开始加贴。澳大利亚计划未来5年连锁超市的约5%至10%产品加贴“减碳”标签。欧盟推出新的规则对生物燃料的碳足迹衡量做出强制性规定, 其“生态标签”则为自愿性的做法。加贴碳标签的覆盖范围已由单一有形产品延伸到酒店等服务行业。

(二) 国际组织和部分国家开始低碳产品标准制定和认证

全球三大标准化组织 (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和国际电信联盟) 已着手推进低碳标准和认定工作, 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了ISO14064温室气体核证系列标准, 涉及组织和项目层面的温室气体量化、监测、报告及审查和核证;正在加紧推进ISO14067产品碳足迹评价国际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也在考虑为电工和电子产品制定碳足迹标准。世界资源研究所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正联合制定“温室气体产品生命周期标准”, 计划于2010年12月公布。英国出台了世界首个碳足迹评价国家标准《PAS2050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 该标准目前已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

(三) 征收碳关税动议的趋势有所减弱

3月份法国政府被迫无限期推迟征收碳税法案, 实际上业已放弃。4月底美国参议院推迟表决2009年6月份众议院微弱多数通过的《清洁能源法案》, 目前该法案移交美国环保署进行经济分析。而且民主党11月份中期选举不利, 法案通过的可能性更小。欧盟国家中仅有瑞典、丹麦、芬兰三国对本国企业征收碳税, 其他成员国均不同程度地反对征收碳税, 最终对欧盟进口的区外商品征收碳关税的可能性大为减弱。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普遍反对发达国家以碳关税的名义保护国内产业。

二、碳关税、碳认证和碳标签对国际经贸的可能影响

碳关税、碳认证和碳标签的实施需要碳排放标准的制定和认定。标准是国际贸易的技术纽带, 而世贸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鼓励成员在国际贸易中使用国际标准。如果国际标准化组织或发达国家制定的碳排放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 其对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 碳足迹认证、标准和标签更具隐蔽性, 可能成为技术性贸易壁垒

世贸组织认为“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能为提高生产效率和便利国际贸易做出重大贡献”。发达国家在国内推行碳标准和标签渐成潮流, 对其国内生产和消费将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跨国公司在生产环节通过供应链控制碳排放, 公众认可和接受低碳和绿色消费。发达国家由于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 西方消费者对低碳产品有需求偏好, 在碳排放方面有能力出台高于国际标准的国家标准。随着这些国家标准的国际化, 未来有可能发展成新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给国际贸易带来冲击和损害。

(二) 发达国家可能以国内产品碳足迹标准为依据核定进口产品碳排放量, 作为向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的税基

尽管国际社会关于碳关税的鼓噪有所减弱, 但不排除未来个别国家单边征收的可能性。碳关税的征收需要计算、核定和比较同类产品的碳排放量, 国内已经施行的碳足迹标签和认证可为此提供支撑。一旦美国等发达国家一意孤行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 而届时又无可适用的国际标准, 他们可能利用现有的国家标准来计算进口产品的碳排放量。我国出口产品可能面临高碳足迹标准为基础征收的碳关税, 打压我国出口竞争力。

(三) 实施碳足迹标准和认证可能对我国制成品出口带来重大影响

目前, 碳足迹标准主要以产品生命周期分析为基础, 计算产品从原料、生产、流通、消费和再回收的整个周期碳排放。国际贸易意味着更多、更长距离的运输和相应碳足迹增加。按照目前国际产业分工, 我国加工贸易比重还可能继续增加。如果整个加工生产过程的碳排放都算在我国产品上, 对我碳排放量显然会严重高估。一旦欧美消费者接受了碳足迹标准的理念, 他们倾向于购买地理位置更近的产品, 这既有助于发达国家实现制造业回归, 又削弱了我产品的市场份额。

(四) “三碳”影响跨国投资流向和效率

碳关税、碳标签等将有效阻止碳密集行业生产转移至境外减排立法和碳标准较低的国家, 原来以规避国内严格环保立法限制为目的的在华投资, 为符合严格的碳标准或躲避碳关税, 重新考虑将资金逆向回流至投资来源地。跨国公司可能会采取缩短供应链、减少内部贸易、根据他国减排方案调整海外投资分配等应对措施。此外, 欧美通过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力度, 借以推行严格的碳标准, 迫使我国部分制造业企业为规避碳关税或为利用发达国家的绿色技术, 在欧美国家加工制造, 这会形成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资本倒流, 降低全球跨国投资效率。

当然, 碳认证和碳足迹标准也是以产品为链条, 吸引整个社会在生产和消费环节参与应对气候变化, 对我有弊也有利。通过对产品授予低碳标志, 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信息, 帮助其在消费过程中进行判断和选择低碳产品, 向社会推进以顾客为导向的低碳产品采购和消费模式。随着碳标准、碳标签的推广和低碳生活方式不断普及, 与价格和质量一样, 产品的碳含量将成为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的第三重要考虑因素, 西方消费者会首先形成优先选择低碳产品的消费心理预期, 会对在减排方面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我国产品形成不利的环境。另一方面, 就国内而言, 消费通过流通反作用于生产, 低碳消费将倒逼生产厂商更多地考虑开发低碳产品、降低能源消耗, 以公众的消费选择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低碳产品和技术, 也有助于我加快向低碳生产模式和低碳经济转变。

三、我国应对“三碳”问题的政策建议

“三碳”衍生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 为民众所向, 大势所趋。随着国际社会围绕气候变化与贸易的分歧日趋激烈, 利益的分化和博弈更加明显, 显示做好“三碳”工作的系统性和长期性。

(一) 在涉及“三碳”问题的国际贸易规则谈判中, 发挥应有影响维护我和发展中国家权益

哥本哈根大会宣言的达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全面参与和主动引导能力。“三碳”问题可能与发达国家在世贸组织力推的“环境产品清单”谈判相呼应, 气候变化可能加速环境产品谈判进程, 建议联合主要发展中国家提出碳排放责任与历史分担问题, 主导以消费为基础的排放, 即发生在生产国内的排放量减去净出口产品中携带的排放量, 这比总排放量更能准确地反映出排放责任。防止发达国家实行更加严格的碳足迹标准, 迫使我国接受量化减排。

(二) 考虑制定适应中国流通发展特点的碳标签体系, 以消费行为引导产业转型

建议以食品行业为试点, 推出碳标签的自愿国家标准, 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鼓励公众参与低碳饮食活动, 对食品企业形成倒逼机制, 引导食品行业自主节能减排, 实现产能升级改造。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向其他行业推广, 同时也可夯实进一步参与国际谈判的国内产业基础。

(三) 尝试碳足迹在加工贸易过程中的“压力测试”

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成为世界碳的“集中排放场”, 出口产品占国内碳排放量约23%至33%。建议按照国际通用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启动测算加工贸易产品的碳足迹量化工作, 可首先涵盖进口原材料、国内物流、生产加工、出口制成品等主要环节, 找出节能减排的节点, 也为反制其他国家可能对我产品征收碳关税打下基础。

(四) 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对外援助工作

发达国家在兑现援助资金和无偿技术转让方面缺乏诚意, 非洲国家、小岛国和欠发达国家希望从中国获得应对气候变化的更多支持。建议将应对气候变化援助列入我国援外中长期规划重点, 通过成套项目、提供物资、人员培训等各种方式增加应对气候变化援助所占比重, 对援外项目设计和施工环节增加节能环保措施的考虑, 通过援外带动我国清洁能源技术和产品“走出去”, 这将有助于我国在“三碳”问题上的国际话语权及影响力的提升。

(五) 跟踪了解发达国家碳标准、碳标签等实施运作情况

发展趋势及影响 第2篇

一、家庭乘用车的概念

1.乘用车的概念

乘用车(passenger vehicle)是在其设计和技术特性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和/或临时物品的汽车,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最多不超过9个座位。乘用车涵盖了乘用车、微型客车以及不超过9座的轻型客车。乘用车下细分为基本型乘用车(乘用车)、多用途车(MPV)、运动型多用途车(SUV)、专用乘用车和交叉型乘用车。

2.家庭乘用车的概念

国际上并无家庭乘用车的概念,只有乘用车与商务车之分。家庭乘用车的概念可以界定为是所有权归个人所有,供家庭使用的乘用车。

二、乘用车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乘用车需求变化将受到很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既有长期决定因素,也有短期影响因素,而乘用车需求增速变动则是长期和短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影响乘用车增长的长期因素

从长期来看,对汽车需求影响最大的因素包括:一是经济发展水平,可用人均 GDP 或人均收入衡量;二是乘用车整体价格水平。发达国家或地区乘用车市场发展经验表明,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和汽车价格的下降,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乘用车逐步从奢侈品转变为一般商品而大规模进入家庭。

发达国家社会结构逐步呈现“橄榄型”结构,即中等收入阶层(或称中产阶级)比重相对较高,而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比重相对较低。由于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同时发挥作用,决定了乘用车增长一般呈现出“S型”。

2.影响乘用车增长的短期因素

从短期因素看,影响乘用车需求主要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1)价格弹性。国际上衡量汽车普及条件的指标为 R 值,车价水平/人均 GDP,经验认为当 R 值达到3左右,汽车进入大规模普及阶段;

2)使用成本。油价、保险、养路费、车位、停车、维修等成本短期内会对需求产生一定影响,但从更长时期来看,使用成本对乘用车需求总量增长不具有太大影响;

3)使用环境,在发达国家或地区,现代化公交系统只是影响到乘用车的使用频 率或有限替代,而对乘用车的市场需求不会产生较强影响;

4)宏观经济短期波动,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通过改变收入及收入预期而对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短期影响,居民购买乘用车会被激发、提前或被抑制、延后,从而影响短期销量或导致一定销量在不同时期的分配,但不会影响长期销量和总的消费趋势;

5)政府短期消费和产业政策,在特定经济背景下,政府在特定时期内实行的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也将对乘用车市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三、国内家庭乘用车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的乘用车工业发展很快,乘用车市场的供需状况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乘用车不再是我国老百姓不敢问津的奢侈品,家庭乘用车的需求迅速增加。目前,影响我国家庭乘用车需求的因素有哪些?哪些又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笔者认为,目前影响我国家庭乘用车需求的因素主要来自乘用车本身、制造商、销售商、潜在顾客等几个方面。

1.来自家庭乘用车本身的影响因素

来自家庭乘用车本身的影响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乘用车的价格、预期价格、品种、颜色、外观、内部装饰效果、品牌、行驶性能、安全性能、性能价格比以及舒适性、经济性等等。

目前我国国民收入总体水平还不高,乘用车的价格仍然是影响消费者对乘用车需求的主要因素,乘用车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呈反方向变化,即乘用车的需求量随其价格的升高而减少,随其价格的降低而增加。随着我国乘用车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乘用车的价格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对乘用车的需求会稳步增加。乘用车的品种、颜色、外观、内部装饰效果、品牌是影响消费者对乘用车需求的几个因素。

乘用车的性能价格比是影响乘用车需求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性能价格比高的乘用车容易被市场所接受,容易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需求趋势看好,未来的发展空间也大。

2.来自制造商的影响因素

来自制造商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制造商的生产规模、营销能力、过去的业绩、在公众中的形象、公众对制造商的发展预期以及乘用车出厂后的服务质量。一般说来,制造商的生产规模越大,分摊到每辆乘用车的生产成本就越低,制造商的利润空间和降价空间就越大,只有盈利能力强的制造商才能将自身的事业作大作好,才能向消费者提供良好的产品和服务。制造商的生产规模大,乘用车的产量高,意味着社会上拥有该种品牌乘用车的用户比较多,备品备件购置、车辆修理和维护保养就会比较方便。因此,制造商的生产规模是影响其所产乘用车需求的重要因素。

制造商的营销能力、过去的业绩及其在公众中的形象也影响到其产品的需求。制造商产品出厂后的服务质量是影响制造商产品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制造商有完善的出厂后服务,发生问题后就比较容易得到解决。这样,消费者就愿意购买服务质量比较高的制造商的产品,因而其产品的需求量就大。

3.来自销售商的影响因素

与制造商类似,销售商的经营规模、营销能力、营销策略、过去的销售业绩、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及其售后服务质量是影响其所经营的乘用车需求的主要因素,在此不再详细讨论。

4.来自潜在顾客的影响因素

来自潜在顾客的对家庭乘用车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潜在顾客的当前收入水平、将来的收入和消费预期、职业、偏好及消费观念。

目前,对于我国不少大中城市中等以上收入的家庭、企业的高层白领和东南沿海富足地区的一些富裕的农民家庭而言,收入水平已经不再是影响其对乘用车需求的因素或主要因素。对于其他消费者而言,收入水平仍然是影响其对乘用车需求的主要因素或决定性因素。

潜在顾客将来的收入和消费预期是目前影响我国家庭乘用车需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目前,我国不少城乡居民家庭在银行有不少的存款,购置一辆普通家庭乘用车在购买能力方面不存在问题,主要障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劳动和就业市场不太稳定,许多家庭对未来可能得到的收入难以估计,为了稳妥起见,不敢动用家里的存款去购置家庭乘用车;二是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完善,居民在子女教育、住房及医疗方面花销很大,未来究竟在以上三个方面要花多少钱,一般人难以估计,对未来消费预期的模糊性直接影响了上述家庭购置家庭乘用车的积极性。

5.来自周边环境的影响因素

潜在顾客的家庭其他成员、亲戚、邻居、朋友及同事等周边人群对购买家庭乘用车的看法和态度会促进或动摇潜在顾客购置家庭乘用车的决心,这是不言而喻的。潜在顾客居住在城市还是乡村,居住在大中城市还是小城市或者县城对潜在顾客是否真正购置家庭乘用车会产生影响。

过路费、过桥费征收情况和停车场的方便程度及停车收费情况也是影响家庭乘用车需求的因素。我国除近年来新建的高标准小区外,原来建造的居民住房没有考虑设置车库,这给拥有家庭乘用车或想拥有家庭乘用车的城市家庭晚上泊车带来了很大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消费者对乘用车的需求。

根据以上分析,针对目前影响我国家庭乘用车需求的最主要因素,建议我国政府、车辆管理部门、乘用车的制造商和销售商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提高我国消费者对家庭乘用车的需求,有利于家庭乘用车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四、我国家庭乘用车需求变化趋势预测

汽车需求在工业化过程中存在三个发展阶段。孕育期:在工业化初期,汽车需求保持较低的增速,汽车属于奢侈品;普及期:随着人均收入的快速提高和汽车规模效应引发成本大幅下降,汽车需求增速加快;成熟期:随着发达国家或地区逐步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乘用车市场规模和增长率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1.家庭乘用车拥有量将保持持续较快增长,乘用车消费进入普及期。中等收入家庭大量进入汽车消费市场,中国汽车消费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按照国际惯例,当千人汽车拥有量达20—100辆时,汽车消费将进入普及期,这时汽车市场将会迎来第二个高速增长期。当前我国千人汽车拥有量达50辆左右,而国际平均千人汽车拥有量水平达147辆,可见我国汽车市场潜力仍然很大。影响中国乘用车需求的长期因素主要包括人均收入、车价、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率等。总体上看,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和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中国家庭乘用车消费需求将从孕育期进入长达10到20年的普及期,普及期前10年其拥有量平均每年增速可达20%左右。

2.乘用车需求重心将逐步向二、三线地区延伸

部分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尤其是最先发展起来的京广沪深等一线市场开始逐渐进入成熟期,未来几年,控制总量基调日益明显,控制范围也将不断扩大,高速增长态势必将受到较大程度的抑制。而同时,乘用车行业二三线市场的增长依然值得期待,尤其是中西部各省市区域,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对汽车的需求将逐步进入新的膨胀期,在接下来的几年存在着极大的增长潜力。此外,农村市场的发育和增长,也将成为今后车市增长持续不断的推动力。

3.乘用车市场需求结构将产生新的变化

1)增长迅猛的豪华车市场被持续看好

随着中国富人阶层的不断崛起,近年来中国豪华车市场呈现了高于市场整体增幅水平的发展势头,这一趋势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保持,据相关机构预测,“十二五”末期,中国豪华车的销量将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翻番。

2)自主品牌汽车面对的市场挑战与机遇并存

自主品牌一直集中在中低端市场竞争,近两年自主品牌大肆扩充产能,随着市场整体发展节奏放缓和刺激政策的退出,产能闲置、库存超标以及价格战将对自主品牌带来较大的压力。同时,合资企业中低端产品定位继续下探的趋势仍在加强,由于在品牌号召力方面具备更强的引导力,如果合资企业产品群体性向低端铺开,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将遭遇严重威胁。

3)节能和新能源汽车需求增长将加快

发展趋势及影响 第3篇

关键词: 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发展趋势

1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包涵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两个主要内容。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从较低水准向高度水准的发展过程,它可以用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资金与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以及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产业的比重来测度。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指提高产业之间有机联系的聚合质量,即产业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能力,它可以用产业之间的关系均衡程度和产业之间的关联作用程度来表示。产业结构的优化意味着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它主要体现在产业的高附加值化、高技术化、高集约化和高加工度化,即第三产业,尤其是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各产业之间按比例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过程就是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再配置,来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发展。

2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

(1)政府政策。我国有着较长的计划经济历史,目前虽然正在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政府对经济的影响仍然很大,政府的产业政策导向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依然举足轻重,如果政府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则产业结构的调整就能比较顺利地进行,反之,则会给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不必要的阻碍。

(2)劳动力素质。劳动力素质集中反映了一国人力资本的状况,是制约一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一国人口众多,但劳动力素质低下,则该国具有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其国内产业必然大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产业低附加值化、低技术化、低集约化和低加工度化的状态;第三产业,尤其是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及教育、培训产业在该国的发展会受到较大的限制,其产业结构也必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相反,如果一国劳动力的素质较高,则该国的劳动力可以较自由地在不同行业进行转移,会有较多的人力资源从传统的农业及第二产业中转移出来,投入第三产业;同时由于劳动力成本比较高,因而会集中发展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从而使该国的产业结构水平得到较快的提升。

(3)外资规模。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大量涌入中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资金缺口及外汇缺口问题,并在某些技术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不同规模的外资所发挥的作用不太一样。中小型外资企业以利用我国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为主,其投资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大部分企业从事加工贸易及三来一补贸易,即“两头在外”,在国内生产的部分,附加值较低,技术水平也不高,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作用比较有限。而大型跨国公司在利用我国廉价劳动力及自然资源的同时,对我国规模庞大的国内市场更感兴趣,为了保持其市场开拓和竞争能力,它们在我国的投资过程中带来了较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这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无疑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4)需求结构。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农业经济时代,人们的需求以满足生存需要的食物为主,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工业经济时代,社会需求结构以生存和基本发展需要的物质产品为主体,因此整个国民经济以物质生产的工业产业为基础,服务业还不发达,其知识密集度也较低,与之相应的产业结构仍处于低位水平。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物质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大大下降,知识产品、精神和服务消费比例大大提高,因此,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事业、信息服务与咨询产业、教育与培训产业等专门知识性产业将越来越发达,并日益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从而把整个产业结构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5)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积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劳动生产率越高,各地区集结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力资源越少,相反,则有更多的人力资源转移到第三产业,随之而来的是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3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1)第一产业调整趋势。

第一产业比重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中比例不断下降。但比例下降,并不意味着产量下降、重要性下降。农业是基础产业,不论在任何时候都必须置于最重要的位置。“无农不稳”、“民以食为天”等都说明在调整中农业必须保持其应该有的能力和作用,保证其产量、质量,保证其基础地位。但当主要农产品价格接近国际市场价格后,我们面临着政策上的新选择。除了增加农业的投入,特别是科技投入,还需要开辟新的道路,采取新的措施。继续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增强农产业市场竞争力。在国民经济长期发展中,始终把农业放在首位,是我国必须牢牢把握的方针。

(2)第二产业调整趋势。

第二产业在中国目前还是占了主体地位。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加大调整改造加工工业的力度,振兴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第二产业调整、发展的指导方向。继续推进能源、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分阶段实现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三种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不断改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主要基础,也是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如,日本历次长期计划,都把居民供电的满足和保障程度,以及居民到达主要交通干线的时间,作为计划的重要目标。美国政府在能源安全和保障上,制定了从供应、生产和技术开发的长期政策。所以,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需要,不断完善各种基础设施,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任务。

(3)第三产业调整趋势。

我国第三产业在就业中已经发挥了主渠道的作用,就业比重值也越来越大。无论是常规第三产业还是新兴的第三产业,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今后一个长时期,我国吸收新成长的劳动力、转移农业劳动力的主要领域。但其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不快。第三产业投入少,见效快,近几年来得到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体制和政策障碍逐步得到克服,但其创造的产值增长还不够快,比重提高的幅度还不够大。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0%左右,发达国家是60%-7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在40%以上,我国是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的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因此,大力开拓第三产业,大量吸收劳动力就业,是整个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环节。

发展第三产业和城市化水平是紧密相连的,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国家、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目前,在中国最紧要的就是发展城乡一体化,开拓、发展农村、乡镇的消费能力;同时合并部分乡镇,精简乡镇组织,这样有利于发挥集中规模效应,直接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给予第三产业广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空间。

4 结论

在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的形势下,中国要成功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达到升级、优化从而实现与经济发展的最紧密衔接和产生无限动力的目的,不论对于政府、企业还是其他相关组织都必须要有正确的心态,要脚踏实地,也要勇于面对调整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危机。不为纯粹的调整而调整,调整是为优化结构为经济发展扫除障碍,利于当前和未来中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冯琦.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因素[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8).

[2]余利平.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和协调机制研究[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6).

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及影响分析 第4篇

当下互联网金融概念愈炒愈热, 何谓互联网金融?谢平、邹传伟 (2012) 曾将互联网金融模式定义为“支付便捷、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 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机构的去中介化;可以达到与现在直接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 并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 大幅减少交易成本的新型模式”。而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是移动通信设备、网络信息技术与各种金融业务相结合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一种在网络虚拟空间完成各种金融活动的新型金融模式。就目前市场情况而言, 互联网金融大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出来的是互联网移动支付功能将逐渐替代传统的信用卡、银行汇款等支付业务。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和手机移动支付的运营范围, 目前已经不只限于网上的电子商务交易, 还延伸到传统的水电气缴费、信用卡还款, 还包括代交罚款等各方面。2010年至今, 据易观智库统计显示, 支付宝的支付金额已经超过了两万亿元, 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占到市场份额的八成, 已经超过银联和银行网银支付的总和。

其次是电子商务企业利用已有的资源向客户提供全新的金融服务, 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支付宝在6月份推出的一款向客户提供短期理财的金融服务产品———余额宝, 它的推出标志着支付宝开始由“汇”到“汇+存”的转型。客户转入余额宝的资金不仅可以获得收益, 还能随时消费支付, 非常灵活便捷。余额宝凭借其门槛低, 操作流程简单, 收益高以及安全等特点, 在推出不足两个月的时间里, 募集基金规模已超过250亿元, 吸金能力让人吃惊。在利好形势下, 腾讯的财付通也开通“微理财”, 希望抢占部分市场。由于市场货币基金和存款有一定的相似度, 所以不管是余额宝, 还是微理财, 都是未来移动端交易量新的增长点, 一旦资金沉淀进一步增加, 其对银行的影响不可小觑。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影响

近年来,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云计算的兴起, 社交网络的成熟等各种互联网科技不断推陈出新, 同时终端交互体验不断进步, 导致互联网不断向金融领域渗透, 并更加深刻地影响着金融机构。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纷纷转战互联网平台, 截止2012年末, 我国网民总数突破5.6亿, 网站数量超过530万个, 互联网金融引发的支付脱媒、渠道脱媒以及降低信息不对称等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金融机构, 具体来看:

(一) 互联网金融导致商业银行支付功能边缘化

近几年互联网商们看到互联网在金融行业的巨大商机, 其可以通过移动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技术并依托技术平台衍生出的网络金融生态链, 运用灵活的商业模式, 开发出各种新型的快捷支付功能, 大大加速金融脱媒, 直接对银行在传统经济活动核心地位发起挑战。例如, 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能够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自动分账与转账汇款、水电费与保险代缴等支付结算服务,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 从2009年到2012年第三方支付规模和增速远远超过传统网银支付。网络支付的发展进一步加速金融脱媒, 使得商业银行支付中介的功能被边缘化, 并使其部分中间业务也受到替代。

数据来源:易观智库网站。

(二) 互联网金融对金融机构的传统业务渠道有一定挤占效应

目前国内保险和基金等金融产品的销售很大一部分依靠银行广泛的网点和大量的客户资源。这种传统销售渠道使得银行占有保险和基金公司的部分利润。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使得保险和基金公司等可以选择通过互联网渠道来销售金融产品, 从而对银行的传统销售渠道形成冲击。

(三)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机构的数据和信息处理能力提出新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企业拥有云计算、大数据处理以及微贷技术等科技手段, 可以通过互联网建立庞大的数据库和网络信用体系, 从而改善金融服务流程, 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例如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和第三方支付组织在运营中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 这些客户的交易记录、买家评价等信息构成了重要的信用记录, 在信贷审核时, 投资者可以通过这些作为参考和分析指标, 从而全面了解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经营行为和信用等级, 消除投融资中信息不对称的障碍, 甄选合适的主体发放贷款。

三、传统金融机构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建议

(一) 转变传统观念, 拓宽服务渠道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使传统的盈利方式受到很大排挤, 以电子商务搭建的互联网平台形成的新型金融模式发展迅猛, 传统商业银行可以在综合经营的框架下, 拓展以电商方式销售适合大众在线购买的各类金融产品。同时, 除了打造更便捷的线上支付与结算系统以外, 传统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合作, 发展线上融资全流程服务系统, 与互联网企业的交易平台实现无缝对接, 借助其积累的海量信用交易数据库, 发挥自身的风险管理优势, 提供在线融资服务, 有效发掘新客户群, 提升经营收益。

(二) 重视客户体验, 简化业务流程

互联网金融使传统金融机构提供更加简便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成为可能。未来金融产品必将多样化、个性化, 金融服务将更加人性化和多元化。传统金融机构可以逐步从客户角度出发来开发金融产品, 大力简化业务办理流程, 减少各类审批环节, 为客户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此外, 传统金融机构还可以辅助以新型的网络营销模式, 在社交网络, 门户网站, 博客论坛等开展营销, 使客户体验趋近生活, 更加人性化地满足客户需求, 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客户, 增加客户黏性。

(三) 重视人才培养, 提升技术水平

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我国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晚, 既精通金融知识, 又熟悉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相当匮乏。以后传统金融机构应该大力培养集金融业务知识、网络信息技术、互联网工具运用等多种知识技能于一身的互联网金融精英, 为以后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快速发展储备大量人才。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现状的分析, 深度剖析了互联网金融时代到来对金融机构中间业务、渠道优势和信息技术水平等带来的冲击, 并结合互联网金融的特点预测了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将会引起传统金融领域的全新变革, 在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中, 互联网金融必将会与传统金融行业平分秋色。因此, 传统的金融机构要想从容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 就必须正视目前的劣势, 并通过一系列创新变革来建立更加完善的体系, 逐步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行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它发展十分迅速, 当前正在以多种形式对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产生冲击和影响。互联网1金融未来将引领传统金融行业向更加高效化、人性化和便捷化的方向发展。传统金融机构也将不得不逐渐转变观念、调整战略、提高科技水平去把握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新契机。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脱媒,阿里金融,网络信息,个人金融

参考文献

[1]谢平, 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 2012, (12) .

[2]李麟, 冯军政, 徐宝林.互联网金融:为商业银行发展带来“鲶鱼效应”[N].上海证券报, 2013-01-22.

[3]王琴, 王海权.网络金融发展趋势研究[J].商业时代, 2013, (1) .

发展趋势及影响 第5篇

毕业论文不好写,硕士毕业论文更难写,下面YJBYS提供硕士毕业论文一篇——浅析海运船舶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对我国港口建设的影响,供小伙伴们参考!

摘要:通过回顾我国各个时期规范修订的海港工程设计船型尺度来分析了我国港口建设类型和规模的发展影响因素。探讨了我国一些典型的海运船舶如原油船和集装箱船等的现状和发展状况,并提出了大型化是三大货类船舶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港口建设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船舶大型化发展的影响,在船舶大型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对港口配套设施和离岸建港技术以及深水长航道建设等方面要求的提高也成为了必然。

关键词:海运船舶;港口建设;航道建设

一、规范修订海上运输船舶类型和船型

根据有关资料所作的收录,世界上一共有一百五十个左右种类的海上运输船舶。在《海港及工艺设计规范》中,将各类船舶分别占有的样本数量和符合海港工程设计实际需求的因素考虑在内,一共可以统计出四个船种的设计船型尺度。而在《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以下称为《规范》)中则列出了包括最大设计船型为五万吨级的集装箱船和散装水泥船等在内的八个船型。

在《规范》局部的修订中,新增了液化气船和渡船以及客货滚装船与客船这四个船型种类,加上原有的八个船种,已经达到了十二个船种。《规范》同时还添加了几种典型船舶尺度。其中集装箱船和散货船的最大设计船型分别为十万吨级和二十五万吨级。

为了满足正向大型化迅猛发展的集装箱船舶对我国集装箱码头建设以及管理所提出的要求,在2006年,《规范》中集装设计船型尺度中的载重吨级增加了十二万吨级,并增列了十五万吨集装箱的实际船型尺度,并以最新的统计资料为根据修订了其它吨级的集装箱船舶尺度和载箱量。船型尺度的不断修订也体现了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趋势。

二、海上运输船舶的现状和发展走向

1、集装箱船

1)集装箱船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集装箱船的发展历史是以大型化在进行着改朝换代。集装箱运输船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大多数都是改装的不超过800标准集装箱载箱能力的船舶;第一代集装箱船则是在六十年代后期由大多数新造的1500标准集装箱载箱能力的集装箱船组成;而专业的集装箱船舶是在八十年代初最大达到了2500标准集装箱的载箱能力,其开始渐渐代替了从前的班轮运输进入主力运输队伍;在九十年代中期已经超过了最初船舶载位量的三倍,船舶的大型化发展也在环球运输航线上形成了一批集装箱干线港。同期也出现了以巴拿马运河允许的极限尺度为根据建造的巴拿马船型以及最初的超巴拿马船型。

2)集装箱船舶

目前运营的最大集装箱船是载箱能力为11000标准集装箱以及载重吨超过十五万吨的Emma Maersk号,另外还有已经投入运营或正在建造的十多条载箱能力为10000标准集装箱以及载重吨为十二万吨的集装箱船。

想要降低船舶运输等方面的成本,就势必要把集装箱船舶朝着大型化的方向发展。在满载的情况下,8000标准集装箱集装箱船的运营成本比6000标准集装箱降低了二十七个百分比,而其与4000标准集装箱相比更是降低了将近一半的运营成本。零五年底更是出现了GL与HHI发布的各方面成本估计比7500标准集装箱船还要低三十个百分点的13000标准集装箱船设计方案。

发展趋势及影响 第6篇

【关键词】社区护理人员;护理效果;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407—01

社区卫生服务是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可以合理分配社区的资源,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功能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1-3]。为了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保健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以及便捷的保健,需要进一步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以及对社区护理的发展趋势做一探讨。

1 社区护理人员自身素质

1.1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社区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求她们要有高度的责任感、高尚的品格,对患者的疾病情况、隐私等做好保密工作,对待前来社区医疗机构诊治的患者要当成自己的亲人,向她们宣讲常见疾病的预防、治疗以及保健等知识,对她们要文明礼貌,不能口气粗暴,尽最大可能体谅患者,给他们最大的同情,帮助她们度过难关,在治疗过程中取得她们的配合,有利于提高护理的效果[4]。

1.2 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社区护理人员作为一线与患者及其家属直接接受的人员,接触了各种各样的患者,对社区护理人员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尽快明白患者的诉求,跟不同人进行沟通、交流,较好的处理好领导、同事、患者、家属之间的关系,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均可以提高护理的效果[5]。

1.3 熟练的专业技能 病种多、院前急救多是社区护理工作显著的特点,这要求社区护理人员既要熟练掌握各专科的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6],又要熟悉一些常见疾病的诊疗简单方法,要熟练掌握好急救护理的操作技能,做好临床常见疾病的预防、治疗、保健等工作。

2 社区护理发展趋势

2.1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社区护理人员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近些年来,政府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改善了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引进了一些检查、检验的医疗器械,提高了社区护理人员的工资待遇,稳定了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医疗队伍,提供了更多的培训机会,比如,请相关专家、教授来社区讲课,送他们去大学进修等等,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7-8]。

2.2 健全社区医疗机构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社区医疗机构的管理制度,规范了社区护理工作的管理,提高了社区护理工作水平,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做到奖罚分明,工作积极、进步明显的要鼓励,提高他们的进取心,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制定的制度要符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全新权益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余侃华,张沛,张中华.城市社区空间私有化的产生机制及发展趋势——以国外封闭社区为研究对象[J]. 城市发展研究, 2009,10(6): 94-101.

[2] Lucente, Chuke Nwachuku, Sara Pressel, et al.The Antihypertensive and Lipid-Lowering Treatment to Prevent Heart Attack Trial (ALLHAT): Clinical Center Recruitment Experience[J].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2001,22(06): 659-673.

[3] 从群,吕伟.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及关系——学校与社区共建体育俱乐部研究之三[J]. 体育文化导刊, 2007,03(06): 68-70.

[4] 张金明,赵悌尊.国际社区康复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社区康复工作的思考[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1,17(2): 184-186.

[5] 鲍勇,彭慧珍,朱宏敏,等.2004和2007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发展趋势研究[J]. 中华全科医学, 2009,7(4): 331-332.

[6] 李维莉,张宗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J]. 首都医药, 2010,15(20): 128-129.

[7] Lucente, Chuke Nwachuku, Sara Pressel, et al.The Antihypertensive and Lipid-Lowering Treatment to Prevent Heart Attack Trial (ALLHAT): Clinical Center Recruitment Experience[J].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2001,22(06): 659-673.

发展趋势及影响 第7篇

国民体质问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更是现代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所以, 学生的体质问题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 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 发展学生终身体育成为了学生体育教学的一种趋势, 这就要求学校的体育教育要以增强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增强学生的技能、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为中心, 这也是发展学生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但是,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 学生体质的发展受营养过剩、运动不足、学习压力、环境污染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很多学生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 很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烦躁, 甚至是抑郁的情绪, 严重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由此可见, 学生的综合素质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 并在逐年扩大。为了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需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迫切需求, 所以, 体育教育必须从学生的身体健康抓起。

2 影响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因素分析

2.1 家长方面

很多家长体质健康意识淡薄。一些家长存在一种错误观念, 觉得学而优则仕, 在他们心目中, 只有学习文化课才是正道、王道, 将来才会有出息, 而体育运动属于那些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学生做的事情, 对将来的升学和就业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另外, 很多独生子女受到家长的畸形呵护, 家长生怕孩子在学校上体育课受伤、受苦、受累, 不愿意让他们过多地参加体育锻炼, 他们认为, 要保证孩子体质健康只需要增加营养就好, 参加体育锻炼用处不大;孩子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才会有辉煌的前程, 体育和体质问题是可有可无的。由此可见, 家长对体质健康的认识还不够, 重智轻体的观念在家长心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

2.2 学校方面

传统的教育观念导致体育活动得不到重视, 学校一直把提升升学率作为唯一追求, 这也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师工作的唯一指标。为此, 学校教师为了完成学校的升学指标, 不断地加大学生的学业量, 学生做完作业后根本没有任何时间去运动, 再加上周末参加各种辅导班, 只能在学校上体育课或参与活动课规定的体育锻炼, 学生严重缺乏体育运动。这不仅会影响学生体质的提高, 还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和体育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甚至还会成为学习文化课的累赘, 使体育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学校升学率的影响下和教学观念相对落后的情况下, 一些学生在任课老师眼里成绩不理想, 就开始用他们的体育活动时间补习文化课, 繁重的文化课学习挤占了学生的锻炼时间和睡眠时间, 这样不仅阻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还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在学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只是片面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 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对学生运动技术的教学, 而忽视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还忽略教育教学最基本的功能, 忽视了学生的体能训练。很多学校的运动场地与学生人数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 遇上这样的情况, 体育教师害怕学生太多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碰撞, 出现不必要的安全事故问题, 他们只能组织开展那些占地面地不太大的体育项目, 久而久之, 学生的运动量也受到了限制, 影响了学生体质的发展。

2.3 学生方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 很多学生都会对体育课产生不同的想法。有些学生认为, 自己体质不错, 没有锻炼的必要;也有些人认为自己课业负担重, 没有必要参加体育锻炼;更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年龄大了, 还蹦蹦跳跳的不太像样。这些错误的观念都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电脑逐渐进入每家每户家庭, 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 足不出户, 再加上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 学生出门都有专车接送, 上、下楼也都有电梯, 这样大大减少了学生的活动量, 很多独生子女意志也比较薄弱, 不愿运动, 害怕吃苦。

3 结论

近几年来, 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 这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学生体质下降不是一个偶然的问题, 是由很多客观原因发展而来的。家长、学生、学校都有自己的原因, 所以, 要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 就需要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 把学生真正从沉重的负担中解放出来, 学校也要投入更多的经费和相应的场地进行体育教学, 体育教师也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这样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其实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想拥有健康的身体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体育教师应该在体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让学生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这样, 才更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有利于学生审美观念的形成, 有利于学生品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姚大林.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社会学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9 (01) .

发展趋势及影响 第8篇

关键词:篮球,影响因素,发展趋势

1 概述

篮球是奥运会核心比赛项目, 是以手为中心的对抗性体育运动。篮球运动于1891年起源于美国, 它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 (YMCA) 训练学校的体育老师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起初, 奈史密斯将两只盛梨用的篮子, 分别钉在学校体育馆二楼走廊两边的护栏上, 梨蓝上沿距离地面3.05米, 用足球作为比赛工具, 向蓝投掷。

篮球运动逐渐被我国广大高等学校学生们喜欢, 特别是男性学生, 他们对篮球的热爱及其热衷程度, 绝对是如痴如醉。并且各高校每年都会举办众多的运动会比赛, 其中篮球比赛就是一个很好的看点, 参与高校学生之多, 赛制规则之精细化、完善化, 都使得篮球运动在我国高等教育学校教学中取得相对良好的发展。

2 我国高校篮球教学的现状

2.1 过于拘束于形式化

在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内, 篮球运动的教学一直仅仅限于形式化教学、大纲化教学, 而没有使得高等教育高校的学生领悟篮球的真正内涵。在我国很多高等教育学校, 篮球教学的教师们对学生的看管松懈, 导致在篮球课程上课过程中, 部分学生不做篮球运动而去做与篮球课程无关的事情或者运动, 比如玩手机、聊天等等, 这些都是我国高等教育学校在篮球教学过程中过于拘束于形式化而导致高等教育高校的学生不能通过篮球课程的学习和训练领悟和学习到篮球体育精神。

2.2 高等教育学校体育设施资源有限

我国众多高等教育学校的发展水平和教学设施水平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尤其是一些教育水平一般的高等教育学校, 在体育教学的设施投资中资金有限, 使得篮球课程教师在教课过程中, 限于没有良好的篮球设施这一现实, 只能让高等教育学校的学生们自己去体会和感悟篮球课程, 只能在篮球课程理论层面去明白和理解篮球运动的精神和真谛。此外, 部分高等教育学校随着近几年的扩招, 使得教学资源和学生资源严重不匹配, 篮球体育课程教学的设备老化、篮球课程教师不能定期培训、高校对篮球体育运动的最新信息不能及时获取等等, 均使得高等教育学校的篮球课程发展缓慢、收效甚微, 这些实质性的问题和篮球课程在我国众多高校的教学现状都直接推动着高等教育学校要对篮球课程进行改革。

3 高校篮球课程教学的改革问题

3.1 一些高校只重视篮球技术的提高

在我国高等教育学校中, 有许多高校教师都是体育学科出身, 有的甚至是国家二级或以上的运动员, 这些都导致高等教育学校篮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只注重篮球的技巧提高 (投篮、灌篮、上位、移步等等) , 而不能将篮球的体育精神和篮球所附带的娱乐性等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都知道, 篮球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一项大运动, 它和其他运动一样都有竞技性、技巧性、合作性、群体性等这些基本属性特征, 但是我国当下很多高等教育学校将篮球课程作为高等教育学校的常规体育教学课程, 使得篮球课程教师在教学环节, 对学生要求过于强调篮球技术、技巧技能的领悟和感受, 并且严格要求高等教育学校的学生在篮球运动一些技术动作的美观性和准确性, 但却疏忽了在高等教育学校的篮球教学中体现篮球运动本身应该具备的价值和竞技精神, 这些问题致使高等教育学校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得不到相应的锻炼、提高。

3.2 篮球规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不一致

在高等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体制中, 体育下设的各分类篮球课程教学内容和篮球上课教学形式是高等教育学校篮球教学改革环节中起到决定性因素的方面, 然后当下很多高等教育学校在具体的篮球教学环节中, 教师教导学生的篮球课程大纲所规定的篮球课程教学内容与篮球课程教学形式方面, 我国众多高等教育学校几乎没有明显区别, 在相当多的高等教育学校篮球教师在篮球教学过程中, 只教导高等教育学校的学生进行基础、简单的篮球动作, 比如传球、移位、侧投、三分投篮、不同方式运球等硬性篮球技能的必要训练, 而高等教育学校的学生们在一些与篮球有关的方面却得不到实质性的学习和领悟, 因此, 笔者认为在当下众多高等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大纲章程中, 并没有针对篮球体育运动所传递的奥运体育精神 (更高、更快、更强) 进行合理的教学规划与编排, 因此这些因素导致我国高等教育学校的篮球课程教学内容、篮球课程教学形式需要得到相应的改革。

3.3 学生对篮球课程的教学, 教师的评价环节不合理

在我国高等教育学校中的一些普通高校篮球教学中, 高等教育学校篮球教师对学生们期末课程的评价, 相对来讲还是集中在高等教育学校学生们的篮球技术水平和篮球运动成绩中, 这样一来, 就太强调了篮球技能的学习, 并没有考虑到在篮球课程上课环节中, 学生们在课堂的表现。笔者认为作为高等教育学校的篮球教师, 应该对篮球课程上课的学生进行综合性、多元化的考核评价, 应坚持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 于多种体育相关评价机制相结合。

4 高等教育学校的篮球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当下高等教育学校篮球教学所规定的篮球课程要求章程中, 规定篮球课程应该以降低篮球高难度技术的要求, 多多鼓励、引导高等教育学校的学生们去积极参与篮球运动, 并且从中找到篮球运动的快乐与满足感, 还应该具有积极参与奥林匹克所涉及的体育活动的正确心态和实际行动, 获得篮球体育运动的基础技巧、知识, 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学校学生们的综合体能, 科学的学会通过篮球运动来锻炼学生们身体的一般方法。因此, 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学校的课程制定管理者应该努力去调动当下高等教育学校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通过篮球课程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环节, 在篮球方面达到会学、会练、愿意学愿意练。通过多方面的途径去激发高等教育学校学生们的锻炼身体的热情, 积极地去参与到篮球运动中去。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篮球课程要求———强健身体, 以人为本, 首脑结合, 综合发展。

5 结论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各高校都应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 注重以人为本, 学为所用, 多元化综合发展, 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学校学生们和当今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篮球课程侧重的是人们的终身需要, 但是体育课程强调的是学生们发素质教育和健康意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高等教育学校篮球课程, 更应该去改变我国闭塞过时的篮球课程教学方法和篮球课程教学模式, 从而配合现代高等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 为我国的未来培养出综合素质更强、更全面的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传进.高师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若干问题[J].体育学刊, 2001, 3.

[2]王秉彝, 李志方.影响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原因及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 2002, 3.

[3]胡达道, 阳芸, 毛发元.高校篮球选项课自主性学习的实验研究——以井冈山学院为个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3.

发展趋势及影响 第9篇

广电网络传统上主要承担公益性的职能, 是国家的宣传媒介, 因此市场化程度比较低, 业务模式也比较单一。具体的业务类型主要包括四大类, 分别是传统的模拟和数字电视广播业务、付费数字电视节目业务、互动数字电视业务和数据传输业务。

当前广电网络业务的特点是, 数字电视内容与原由的模拟电视内容差异性不大, 缺乏能够吸引观众愿意付费的优秀节目内容;互动数字电视业务的可扩展性比较差, 新的互动数字电视业务开发周期比较长;视频业务、数据业务均自成系统, 不利于新兴增值业务的生成和业务的统一管理。因此当前广电网络的业务模式比较简单, 没有形成能够创造新的利润的核心增长点。同时由于长期的事业单位运营机制, 造成了广电网络业务缺乏市场竞争力。在当前电信业务和互联网业务不断向视音频业务的方向拓展的新形势下, 广电网络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适合自己发展的业务模式来指导自己的网络改造, 并提高自身业务的市场竞争能力。

2 新型广电网络业务发展趋势及特点

当前业务和网络的融合发展趋势已经成为主流的发展趋势, 电信、互联网都在依托新兴技术的发展不断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NGN、NGI都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了自己的业务发展模式, 广电网络的业务发展既要遵循业界公认的新一代网络业务发展模式, 也要兼顾自身的特点, 走出一条渐进式的业务发展之路。

首先, 新一代广电网络的业务类型应该是包括视频、语音、数据的全业务服务模型。随着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不同运营商的核心和承载网络呈现同质化的趋势, 同样的物理网络可以轻松的提供视音频和数据的传输, 因此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竞争优势并提高网络的利用效率, 开展全业务运营是广电网络运营商发展的必然选择。

其次, 新一代的广电业务体系是一个开放、多方参与、多种业务并存、鼓励竞争的新型业务承载环境。新一代广电网络是业务驱动的网络, 随着网络的业务管理与呼叫控制管理以及呼叫控制管理与网络承载的功能分离, 未来业务不可能由一家企业去开发、部署、提供, 业务提供方式将更加开放, 更加灵活, 业务进入市场周期更短, 适应市场能力更强。

再次, 新一代广电网络业务是安全可控、具有灵活Qo S保证、可运营、可管理的业务发展体系。原来的广电网络业务是单向的广播式业务, 信源部分完全可控, 只要用户接入到广电网络就能收看到相关的节目内容。即使有一定数量的加扰节目, 也完全是粗放式的业务管理模式, 与电信业务的针对个人用户信息的精细化业务控制管理模式有很大的差别。同时随着因特网业务模式的引入, 业务的类型不断丰富, 业务的提供方式也更加灵活, 交互式的业务提供方式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人、物与物等多种模式。因此要求广电网络的业务管理体系一定要做到业务是安全的、可以灵活定制Qo S、具有精细化业务区分能力、可控制、可管理等功能。

综合上述业务发展趋势, 可以发现新一代广电网络的业务具有不同于传统广电网络业务的新特性。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多媒体特性。

多媒体是未来广电业务发展的趋势。

(2) 开放性。

新一代广电网络应该具有标准的、开放的业务接口 (可参考PARLAY API、JAIN、OGSA等) , 业务可由第三方开发, 为用户快速提供多样的业务。

(3) 个性化。

广电网络要在与不同的网络运营商竞争中体现差异化的服务, 需要业务平台能够为用户提供具有个性化的业务, 同时个性化的业务提供也会带来丰厚的利润。

(4) 虚拟化。

虚拟业务是将个人身份、联系方式、住所等信息虚拟化。用户可以使用个人号码、号码可携带等虚拟业务, 实现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的统一通信。

(5) 智能化。

广电网络数字电视机顶盒将更为多样化、智能化, 网络业务和终端特性结合起来可以提供更加智能化的业务。

(6) 移动化。

新一代广电网络是一种融合的网络包括HFC、CMMB、Wi Fi等多种网络结构, 因此业务需要能够适应一定的移动性, 为用户提供一致的业务环境。

3 新兴技术对广电网络业务发展的影响

综观国内外通信及信息业务的发展, 其核心推动力主要包括两个因素, 一是用户的需求增加, 二是新技术的出现和成熟增强了运营商提供新业务的能力和手段。当前信息服务提供商的业务发展趋势如前所述, 呈现两个特点:一是融合, 体现在视音频和数据业务的融合, 主流的信息服务提供商向全业务方向发展。二是细分, 具体体现在不同业务类型的区分粒度更细, 同时每个服务的服务保障水平也更具个性化, 等级也更加细化。当前新兴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广电网络的业务和运营方式的革新提供了技术基础。对广电网络业务发展有影响的新技术主要包括三大方面的技术:多业务融合服务平台技术、多业务融合网络传输节点技术和智能终端技术。

首先, 多业务融合服务平台技术的进步。重点的技术包括自有知识产权的视音频压缩编码AVS标准得到了国际电联的承认, 国内科研机构基于CUDA平台的高性能视音频转码技术的研制成功, WEB 3.0技术的快速发展, 基于PKI安全体系的认证系统与广电业务的融合, 基于网格技术的OGSA体系机构的标准化, P2P技术在CDN网络中的引入, 国内IT设备提供商开发成功了综合业务的调度和管理平台技术等。AVS压缩编码标准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 使我们具有了发展自主视音频分发技术的基础, 降低了产业化的成本。高性能视音频转码技术和WEB 3.0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多业务融合运营的手段, 不同编码格式和不同业务体系的数据可以在一个平台进行调度和管理, 屏蔽掉了底层的技术差异。源于互连网的PKI安全体系架构与广电网络的融合, 可以保证传输内容端到端的安全和可信用户的接入控制, 提高了广电网络开展全业务运营的安全保障能力。基于网格技术的OGSA体系结构和P2P技术在内容分发网络中的引入, 既提高了业务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和业务标准化接入能力, 同时也充分利用了用户的资源, 做到了全网资源能力的整和, 提高了网络的服务质量和使用效率。

其次, 网络业务节点的技术进步, 促进了网络传输和业务的融合。目前公认的综合业务传输网络是具有统一的IP通信协议和巨大的传输容量, 能以最经济的成本灵活可靠持续地支持一切已有和将有的业务和信号。具体说, 其上层联网协议将是TCP-IP, 中间层是ATM和/或SDH, 下面的基础物理层是波分复用 (WDM) 光传送网, 从而可以提供巨大的网络带宽, 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网络结构, 容量和性能以及廉价的成本和支持当前和未来的任何业务和信号。主流的业务节点新技术包括两大类, 一是基于传统的ATM技术进行改进, 在ATM虚电路交换的基础上增加了IP路由交换矩阵和管理控制平面。这一结合, 可以充分综合利用ATM速度快、颗粒细、多业务支持能力的优点和IP简单、灵活、易扩充和统一性的优点, 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另一类是基于分布式架构设计的大容量IP路由器技术。该技术采用分布式的交换矩阵和多CPU进行数据转发控制, 通过高速的背板连接各个业务板卡的交换矩阵, 这样不仅吞吐量有突破, 而且可以基本保证服务质量, 转发分组延时也已降至几十微秒量级。此外, 路由器工作在无连接方式, 因而可以同时从层1、层2和层3彻底消除N2问题。两种技术的代表产品也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内部包括电路交换、ATM交换和IP交换多个独立的交换矩阵, 采用统一的管理平面进行控制。外部接口同时支持电路交换网络、ATM网络和IP网络。另一种是内部只有一个单一的信元或分组交换矩阵, 可以是ATM信元, 非ATM信元或分组交换矩阵, 对外也同时支持电路交换网, ATM网和IP网。由于内部已改为统一的交换平台, 在灵活快速的业务布署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实现这种融合技术的代表厂商有阿尔卡特, NEC和Fujitsu等公司。

除了上述比较成熟的综合业务接点技术外, 还出现了将传送节点与各种业务节点融合在一起, 构成具有更大融合程度, 业务层和传送层一体化的下一代网络节点, 称为全融合的网络节点或多业务节点, 即所谓one box解决方案。例如可以将ATM交换机, IP边缘路由器, 数字环路载波系统, 分插复用器 (ADM) , 数字交叉连接器 (DXC) 节点, 波分复用 (WDM) 设备乃至最终将光分插复用器/光交叉连接器 (OADM/OXC) 光传送节点结合在一个物理实体, 统一控制和管理, 减少了大量独立的业务节点和传送节点设备, 大大简化了节点结构和减少了设备安装开通时间和业务提供时间, 降低了节点设备和网络的成本, 节省了大量机房空间和连接电缆以及设备功耗。

再次, 传统的广电网络和电信网络都是业务由网络提供, 终端产品比较简单, 而互联网则是网络比较简单仅仅作为数据传输, 数据的处理工作由终端产品来完成。两种方式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简单的终端具有业务可控, 方便管理的特点, 功能强大的终端则具有减轻业务网络负担, 提供个性化的互动业务的优势。目前终端技术的多媒体特性、智能化特性和网络化特性越来越明显, 广电网络打造具有多媒体处理功能、智能化操作系统和具有不同类型的网络融合能力的信息终端产品将是占领家庭网络和客厅文化的关键。

4 新型广电网络业务发展过程及业务分类

广电网络原来经营是是广播性质的公益性事业, 业务类型不是很丰富, 网络的体系结构也是为承载广播电视信号而设计的, 因此在拓展新的业务类型和增值业务开发方面一定要走一条渐进式发展的道路。目前来看业务的发展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以广播式数字电视和简单的互动数字电视及INTERNET业务为主;第二阶段以有Qo S保证的丰富的多媒体业务为主要特征;第三阶段以个性化、虚拟化业务为特征。

广电网络依托自己的网络资源优势, 在完成原来公益性业务的同时还可以开展很多新的业务类型, 逐步向全业务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具体的业务类型可以从传输层、承载层、业务层三个方面来考虑。

4.1 传输层业务

传输层是网络的物理基础, 主要提供网络物理安全保证以及业务承载层节点之间的连接功能, 可以直接提供Ll VPN业务、带宽和电路批发业务、管道出租、设备出租、光纤基础设施和波长出租业务等。

4.2 承载层业务

承载层是基于分组的网络, 提供分组寻址、统计复用及路由功能, 为不同业务或用户提供网络Qo S保证和网络安全保证, 可以提供宽带专线、MSTP接入、L2VPN、L3VPN等互联网接入和承载业务。

4.3 业务层业务

业务层业务种类非常繁多、特征非常丰富, 业务之间有交叉重叠, 一种业务可能作为另外一种业务的业务特征或增强, 目前很难预见到未来可能出现的所有应用和业务。由于NGB的体系架构、功能实现、业务分类等都在探讨过程中, 目前只能大致针对业务和应用加以分类。具体的分类标准可以参照功能特征和通信属性进行分类:

(1) 按照功能特征分类:

按照功能特征, 业务层业务/应用可以分为两类:交互式和分配式。交互式业务/应用包括三类, 即对话式、消息类和查询类。分配式业务/应用包括两类, 即无用户单独表达控制和有用户单独表达控制。

对话式业务/应用是指在用户和用户间、用户和网络间提供端到端的双向实时通信, 类型可以是活动图像、声音、数据、文档等。如电话、视频电话、视频会议、视频监视 (大楼、交通) 、视频/音频信息传输 (电视转播) 、点到点/多点多语解说、点到点/多点高速不受限数据信息传送、高容量文件传送、实时控制、遥感勘测、告警、高速电传、专业图像、医学图像等高质图像通信、远端游戏等。

消息类业务/应用是通过带有存储转发的存储单元、邮箱和/或消息处理单元 (例如消息编辑、处理和转换) 完成用户之间的通信, 信息类型可以是动画和文档。例如传送移动图像和声音的电子视频邮箱业务、用户混合文档的电子邮件。

查询类业务/应用是指用户查询信息中心存储的信息, 信息中心将信息按需发送给用户。信息可以是移动图片、图像、文档、数据等。

分配式业务/应用的特点是点到多点通信和单向信息交换, 包括无用户单独表达控制的分配式业务/应用和有用户单独表达控制的分配式业务/应用。

无用户单独表达控制的分配式业务/应用提供一个连续的信息流, 信息流从一个中心源提供给连接到网络上的授权用户, 用户的数量不限。用户可以随时访问这个信息流, 但他们不能决定所需的信息何时发送, 用户不能控制广播的开始时间和出现的次序。当用户接入时, 信息很可能不在开始处。例如这类业务/应用的具体例子就是电视和声音节目的广播, 如电视节目、电子报纸、电子出版物等。

有用户单独表达控制的分配式业务/应用也是从一个中心源同时向许多授权的用户提供信息。但是在这里信息是作为一个有序的实体 (如一定数量的帧) 循环地提供给用户, 用户有单独接入周期性分配信息的能力, 能控制信息开始的时间及出现的次序。这类业务/应用的具体例子就是全频道可视图文广播、远端教学和培训、电子广告等。

(2) 按通信属性分类:

抛开各种功能特性, 从业务最根本的通信属性, 可以对业务层业务加以分类。典型的通信属性包括两个方面, 即通信方的数量和实时/非实时特性。按照通信属性, 业务层业务和应用分为以下几类, 如表1所示。

以上两种业务分类方式包含了当前的主要业务类型, 但随着广电网络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转变, 可以依托自己的人力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设备优势提供更多服务类型的业务。例如, 网络的设计集成和管理维护服务、合法拦截业务、突然事件告警广播业务等。

5 总结

广电业务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它的推动力主要是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 封闭业务、半开放业务、开放业务等多种业务模式会长期并存。随着NGB的推广, 广电网络将能够提供丰富的业务类型, 各种新型的视音频、数据、信息融合业务将层出不穷。

参考文献

发展趋势及影响 第10篇

1 目前高校篮球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没有充分挖掘篮球的娱乐性

篮球本身是一个多元化的体育运动, 它不仅具有团结性、竞争性、技术性的特征, 更重要的是, 篮球是一项娱乐较强的体育项目。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 学校更注重篮球教学技术性的特点, 在教学中展现熟练技术, 要求学生掌握篮球必备的技巧, 但是这忽视了篮球娱乐性的特点。因此, 学生在自主实践当中并为能够对篮球的这一价值进行体现与发扬, 学生相应的素质也得不到提高[1]。

1.2 教学形式不合理

教育改革往往都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开始, 但目前高校的篮球教学内容缺乏新意, 教育内容也是简单的单人练习投篮, 而与篮球相关的内容却得不到展现, 导致学生对篮球不够了解, 不能充分发挥篮球在教学中的价值。

1.3 教学评价的敷衍

目前许多高校对于篮球教学的评价还停留在简单评价系统上, 一般多以学生的技巧为评价的第一准则, 过于强调学生的技巧性就会忽略学生的课堂表现。例如在我们学校的篮球课上, 尽管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很优秀, 但是往往会因为技术并不是最好而得不到好的成绩。而这主要是因为篮球教学与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还不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学生的价值也不能完整的体现造成的。

2 篮球教学改革的策略

2.1 制定体育教学改革相应的政策

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 教学改革都需要有相关政策作为改革的保障, 相关政策与法律是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动力。教育部有必要出台相关的重要文件或政策, 这样才能保证篮球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2.2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目前高校的体育资源都是比较丰富的。一方面, 从教学资源来讲, 近几年学校都引进了较为先进的设备来满足体育教学的需求, 教师合理的利用教学资源可以保证教学质量, 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使学生得到锻炼。另一方面, 从人力资源来讲, 学校扩大招生的同时也招收了更多的体育教师与管理人员, 在教学中, 教师和管理者各司其职, 对于篮球教学的长足发展起到了具有重要的作用[2]。

2.3 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技能

在篮球教学改革中, 教师的业务技能和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学校有必要对教师进行培训, 提升他们对篮球的掌握能力,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2.3.1 针对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合理设计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教学形式基本雷同, 简单的教学内容并不能满足现今教学改革的要求, 学生的能力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有必要对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性的改革, 面对不同的学生要设置不同的教学形式。例如在我们学校的篮球教学中就采用了篮球专业训练和篮球娱乐活动相结合的形式, 这种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篮球的热情, 而且从不同程度上满足了各类学生的需求, 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篮球教学中同样可以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 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篮球教育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对于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2.3.2 健身与竞技相结合

在许多高校都有自己学院的内部比赛, 许多学校也设置了相关的友谊联赛,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们对于篮球学习的积极性, 更有助于学生的篮球能力的发挥与展现, 很大程度上对于篮球教学内容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更加有利于篮球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是这只是在竞争性上体现与改革, 针对不热衷于篮球的学生, 加强对健身观念的宣传将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健康

人才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目标, 而篮球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和技能素质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因此将篮球的竞技性与健身性相结合是十分有意义的。

3 篮球教学的发展趋势

篮球教学在现今的教育改革中被列为重点改革对象, 而篮球教育自身发展的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篮球教学逐渐向娱乐休闲的方向上发展。目前篮球教学已经不再侧重于技术性的教学, 而更多注重其娱乐性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快, 人们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而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需要足够的时间来放松自己, 而这就是篮球向娱乐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动机。篮球的娱乐性与教育性相结合更加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之余放松身心, 调节身体的各项机能, 让篮球教学在作为传统教学的同时更加能够适应当前教学的需求[3]。第二, 健身性与竞技性相结合。篮球教学对于健身观念的宣传以及竞技性的挑战赛的宣传, 使篮球教学在作为一门学科的同时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 为培养身心健康、业务技能娴熟的全方位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4 总结

篮球教学改革虽然面临着各种困难, 但是篮球教学改革的优越性在于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这对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 学校在利用好自身人力资源和教学资源的同时, 还需要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内容改革, 充分发挥出篮球教学改革的优势, 促进篮球教育的长足发展。

摘要:篮球作为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项目, 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篮球教学的改革也就成为了当前教育的重要内容。对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并探讨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篮球教学,改革,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刘强化.高校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和教育环境的相关性[J].体育教育, 2009 (4) :23-44.

发展趋势及影响 第11篇

关键词 货币电子化 电子货币 发展趋势

电子货币是支付制度演化、信息技术进步、网络经济发展、金融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电子货币的产生被认为是继中世纪法币取代铸币以来货币形式的第二次标志性变革。货币电子化,是在电子货币充分发展的前提下,在商品交易活动中实现广泛地使用电子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过程。

一、电子货币的概念、分类及属性

(一)电子货币的概念

关于电子货币的定义理论界众说纷纭,其中较为规范完整并被广泛引用的是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问以及在公丌网络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

(二)电子货币的分类

根据载体的不同,电子货币可划分为以储值卡为主体的卡基类电子货币和基于互联网的网基类电子货币。卡基类电子货币主要代表为多功能预付卡或电子钱包,其介质为智能卡和IC卡,通常作为现金替代品使用于零售业的终端支付。而网基类电子货币代表为虚拟货币,主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的电子货币,例如支付宝;另一种是各网站发行的电子货币,常见的有Q币、游戏币等。

根据发行主体的不同,电子货币可划分为金融机构类电子货币和非金融机构类电子货币。金融机构类电子货币是我国最为规范的电子货币,以商业银行和信用卡公司发行的信用卡和借记卡为典型代表,其最大特点是有金融机构的参与,并将电子货币的发行和使用纳入金融监管体系。非金融机构类电子货币主要有磁卡、lC卡、网络游戏点卡等,通常由电信、公交等机构或者网络运营商所发行。

(三)电子货币的属性

相较传统货币,电子货币的特征显而易见:发行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流通领域广泛、技术设备先进,成本低独立性强,结算方式安全、快捷等。但我国货币电子化进程仅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当前的电子货币就本质而言并非是一种完全脱离现金或存款的新型货币,仅是货币形式的变化,是信息革命中出现的现金存款替代物,执行了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因此,现阶段电子货币尚未形成独立的货币体系。

二、我国货币电子化的发展趋势分析

1985年中国银行发行的第一张“中行卡”标志着中同步入货币电子化轨道。“金卡工程”的建设、中国银联的成立、网通联用的全面实现、市场化运营机制的确立,中同用24年走完发达国家50年的货币电子化历程,实现跨越式发展,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银行卡的发卡量和发卡结构统计

1996-2009年问,银行卡市场发展迅猛,2009年突破20亿万张,年均增长率达到32.13%,其中信用卡年均增长19.98%,借记卡年均增长38.79%,但银行卡总体增幅稳步下降。信用卡增幅在历经两年的负增长之后,在2003年业绩明显好转稳步上升,2008年增幅达到98%,但在银行卡发卡所占比重上从2001年开始一直低于10%。借记卡增幅总体处于稳步下降狀态,白2000年起一直占据90%以上的银行卡市场,彰显绝对的主导优势,是银行卡市场的生力军。

总体来说,我国银行卡发卡量持续上升,增幅稳步回落。银行卡市场结构极度不平衡、借记卡独占鳌头的局面将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银行卡发展的主要格局。信用卡虽有较好的发展势头和发展潜力,但尚未能扭转这一趋势。

(二)我国银行卡的交易额和存款余额统计

银行卡业务量总体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交易额增长远高于存款余额的增长,在银行总业务量中占较大比重。但在2008、2009年两年,银行卡存款余额明显上升且增幅较大,2008年存款余额高达321985亿元,增长率高达396.54%,占银行卡总业务量的比重也明显提升,从1996年的5.13%上升到25. 32%,我国货币电子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银行卡交易额中的消费、转账、存款业务量总体持续增长,银行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其中,取现业务比重近两年大幅下降,从侧面反映了电子货币的优势逐渐得到更广泛的认可。消费业务比重总体低迷,但近年有所上升,随着持卡人消费观念的改变以及银行卡受理环境的优化,银行卡消费业务的比重将不断上升。银行卡渗透率是指剔除房地产、大宗批发等交易类型,银行卡消费金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渗透率越高表明用卡环境越成熟。近10年我国银行卡渗透率呈现持续攀爬趋势,2006年丌始增幅加剧,2009年突破了30%,社会公众持卡用卡意识不断增强,银行卡消费对推动社会消费以及货币电子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我国电子货币发行量和电子货币替代率统计

纵观1990年2009年我国电子货币发行量,在2000年之前电子货币数量十分低下,一直缓慢爬行上升,2005年后增幅较为明显、增速上升较快。2008年电子货币发行量从2007年的60000多亿一跃至320000多亿元,2009年依然战绩不菲,突破了350000亿元。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经济疲软的2008年,反而成为了电子货币大力发展的绝佳契机,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电子货币的发展,2008、2009年两年,电子货币量的激增显现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货币电子化进程。

结合电子货币发行量和电子货币发行替代率,发展趋势大致相同,电子货币替代率呈缓慢上升,2000年增速加快,2005年后增速更为明显,2008年电子货币替代率一跃升至1.937%。电子货币近5年来发展神速,其替代率的上升表明了电子货币在货币流通领域发挥了其对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明显替代作用。电子货币替代率的上升将放大货币乘数效应,加快货币的流动性。现金漏损率则呈现截然相反的趋势,从1990年至今一直处于缓慢下降趋势,现金在流通领域比重的减少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电子货币强大的替代作用,大量现金被取代并转化为银行存款。

三、我国货币电子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分析

电子货币的发展在推进我国货币电子化进程的同时,给货币供给带来许多挑战。电子货币不仅可以瞬问实现不同形式货币之问的转换,缩小了金融资产之间的流动性差别,模糊淡化了传统货币供给层次划分界限,还使影响货币供给两个最主要的因素——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发生变化。

(一)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基础货币由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社会公众持有的通货组成。央行通过垄断发行货币以控制现金的投放与回笼,通过准备金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能力。

电子货币对现金的替代效应使其一部分转化为其他货币形态,另一部分则转换为活期存款。这对央行通货发行权的垄断形成挑战,铸币税收入减少,资产负债规模缩减,降低了对通货的控制能力。

存款准备金的政策作用被大大降低。由于电子货币无准备金制度,电子货币会取代一部分有法定存款准备金要求的存款,降低央行的存款准备金总量。商行向央行所缴的存款准备金并无利息收入且增加了商行融资的机会成本,而电子货币及衍生品为商业银行规避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提供了可能。商业银行快速借人资金的难易程度和融资成本的高低是影响超额准备金持有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电子货币的高流动性和低转换成本恰好满足上述条件,超额准备金下降。社会公众的流动性偏好及投资组合是另一影响因素,电子货币能使不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以较低成本迅速转换,加之现金并无利息收入,整个社会对现金偏好减弱,现金持有量下降,导致超额准备金下降。

(二)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现金漏损率与货币乘数成反比,因为现金漏损率上升导致银行超额准备金下降,削弱了货币创造能力,货币乘数下降。另一方面,现金漏损率上升导致商业银行原始存款下降,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也随之下降。

电子货币对现金和存款的替代效应扩大,使电子货币对狭义货币的替代率(E/Ml)上升,这必然会使流通中的现金减少,现金漏损率下降。另外,电子货币增加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也放宽了存款准备金的制约,商业银行有更多资金用于投资或贷款,增加了商業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电子货币的快速发展必然会放大货币乘数效应。

(三)结论及建议

电子货币环境下货币供给量不再是央行所能一手掌控的,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变动随机性增强,社会公众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经济行为和决策都会对货币供给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更复杂,增加其内生性加大了央行对货币供给的监控及调节难度。

发展趋势及影响 第12篇

1 空军医院门急诊管理发展趋势

1.1 门急诊服务将更加快捷、高效

未来空军医院门急诊管理将充分运用现代管理学术的研究成果以及高科技手段, 加快门急诊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步伐, 对门急诊机构设置、隶属领导管理体制、就诊流程和环节进行研究和管理, 实施“一卡通”的流程控制和全程“一步到位”的高质量服务, 不断完善方便、快捷、优质、高效、低耗的门急诊模式, 努力打造现代空军医院门急诊“品牌服务”、“星级服务”的效应。

1.2 管理数字化、网络化

数字化、网络化是现代化科学管理的重要标志, 是管理模式的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在不远的将来, 空军医院门急诊将建成从挂号、取药、门诊病历和处方书写、检验、检查结果查询到资料保存等一整套设计科学、运转高效的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 将有效改善门急诊流程、缩短患者就诊时间、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以及进行医疗信息的实时反馈、综合分析和辅助决策等。国内有学者也在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方面进行了研究, 如郝璐等[2]对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 (HIS) 数据统计集成建立支持信息服务系统, 通过其在线分析处理的多维联机分析 (OLAP) 功能, 应用于门诊管理。主要是通过操作数据仓储 (ODS) 统计资源库的OLAP功能将2007年全年门诊医生工作站诊断填写信息从原始数据中转化出来, 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 门急诊医生工作站诊断信息存在填写不全或空白, 有意义诊断比例较低, 从而认为提高门诊信息化是保持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步骤, ODS资源库使大量的在线资源成为易得的数据, OLAP在线分析处理功能能够实现管理者对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

140中国医药导报CHINA MEDICAL HERALD

2 现代空军医院门急诊管理的影响因素

做好现代空军医院门急诊管理工作, 必须首先明确影响管理工作的因素, 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现代空军医院门急诊管理工作。因此, 归纳了影响因素如下:

2.1 管理人员的素质

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良好的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等。空军门急诊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管理目标和方向的确定和选择, 影响决策和结果, 从根本上决定着空军医院门急诊管理水平。管理人员对提高医院门急诊工作效率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重视和加强对空军门急诊管理者的培养和选拔, 是促进空军医院门急诊管理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陈涛等[3]曾对机关门诊部健康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认为门诊部健康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思想认识程度不高、健康管理措施相对滞后、健康管理的内涵与外延薄弱和物质支撑条件有限等。

2.2 管理方法

管理方法是运用管理学原理实施科学管理的具体方法, 不同的管理对象有不同的管理方法。空军门急诊管理作为空军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方法比较多, 概括起来, 主要有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病种质量管理和标准化管理等。管理方法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决定着管理的效果。各个空军医院门急诊管理者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 选择科学、适用的管理方法, 提高门急诊工作效率。

2.3 管理体制

医院门急诊管理的体制、运行机制、规章制度等直接影响医疗质量。由于空军各医院门急诊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尽相同, 导致管理效果也不一样。各个医院应根据医院本身的技术水平、专业特色、就诊对象和医务人员的素质等实际状况, 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高效顺畅的运行机制和完善适用的规章制度。

国内还有人对门诊管理进行了研究, 如李久长等[4]对加强门诊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具体内容包括: (1) 完善用人机制, 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2) 改善就医环境。 (3) 门诊手术室改造扩建, 各科小手术室统一撤并至门诊手术室。 (4)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 规范专家门诊工作。 (5) 加强护理队伍建设。 (6) 加强与相关科室的协调工作。 (7) 搞好成本核算, 实行量化管理, 真正体现多劳多得。 (8) 积极开展新业务, 拓展门诊经济新的增长点。又如叶建华等[5]为研究患者个人特征对门诊服务满意度的影响采用方差分析法分析门诊患者自身特征对门诊服务满意度的影响, 结果发现19~24岁年龄组对知情选择的期望最高, 25~39岁年龄组对等待时间的满意度低于其他年龄组;大专以上学历的患者对良好医疗服务的期望高于其他人群;门诊自费患者对诊疗环境及费用的满意度低于其他付费方式患者。得出结论为医院应根据患者不同情况提供个性化服务, 提高不同顾客的满意度。但各单位具体情况不同, 空军医院又具备自己的特点, 还应有的放矢地根据其未来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王英, 张丹, 刘民力.加强医院门诊工作管理的实践[J].医院管理, 2006, 13 (3) :12-13.

[2]郝璐, 姚远, 刘建超, 等.基于OLAP的门诊医生工作站诊断信息分析[J].中国医院, 2009, 13 (1) :65-66.

[3]陈涛, 陈胜茹, 赵戎, 等.机关门诊部健康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实用医药杂志, 2009, 26 (1) :80.

[4]李久长.加强门诊管理拓展健康服务[J].中外医疗, 2008, 27 (12) :87.

上一篇:岩土热物性下一篇:精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