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意义

2024-06-25

中小学教育意义(精选12篇)

中小学教育意义 第1篇

经过这些中小学十多年来在校内开展与普及棋类教学活动,实践棋类教育功能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的有效探索,各校在长期潜移默化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棋类专业学习和训练后,不仅大多数中小学生棋艺的技、战术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同时整体意识也有了明显增强,综合素质能力提高了许多,身心健康得到了增强与改善,并有效促进了文化课的学习。

一、棋类教育活动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正确的行为规范

通过棋类专业训练的中小学生头脑灵活、反应快,思维敏捷、活跃,思考问题、想事情周全与细致。赛场内赢得了、输得起,胜不骄、败不馁;赛场外品行端正,遇事沉着、冷静、不慌张,面对胜者和强手敢于发起挑战,并避其锋芒,巧胜对手。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以弥补解决某些方面存在的缺点问题,勇于向队友和同学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加以改正与克服,以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等等。因此,爱好棋类活动的中小学生,比赛与学习都表现出优异的成绩,文武双全。最主要的是学生考虑问题由原来的单一型转变为现在的全面型,做事情稳重、踏实,不良行为习惯逐渐减少,养成了良好的品行规范,遵纪守法,讲文明懂礼貌,团结同学,对待同学和家人讲诚信,主动关心班集体与家人,注重团队合作精神,提倡和同学之间良好的竞争意识,对班集体尽责任与义务的主动意识明显增强,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提高综合能力。由此可见,中小学棋类教学活动科学而又独特的教育功能,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的心理状态处在稳定而健康的发展之中;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信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处于科学的良性循环,使其养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精神道德、意志品质与行为规范准则,充分懂得了崇高的品德就是最高的追求,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

二、棋类教育活动有助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

棋类运动的技战术变幻莫测,深奥无比,在当今世界体坛室内运动的各项比赛中,被称为最高战略思想的竞技体育项目;而且对棋手在比赛中的身心素质要求特别高,尤其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身心素质功能是否能胜任比赛及取得优良成绩,将是一种全方位、多元化的综合检验。

我国部分城市的中小学广泛开展与积极普及棋类教学活动,在课堂对学生进行棋类主题教育的实践教学,实际上就是学校实践素质教育的有意尝试和探索,以充分发挥棋类教育功能的功效,传承与创新棋艺文化。这对发展和提高中小学生德、体、智等各项素质与各种能力,是一种良好的促进、补充和完善,其最终目的就是科学教育与培养中小学生良好品、健、学素质,快乐健康成长。因为中小学生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他们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和全面提高,是中华民族科学、健康、和谐、稳定、可持续性发展并长期保持良性循环的综合保障。中小学校是教书育人的最佳场所,学生在学校通过规范而又系统的坚持参加体育学习与运动锻炼的认知实践,不但能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和抵御疾病的能力;而且能有效促进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功能效应,为今后终身的生活、运动、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社会关系处理等多方面的良性循环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身心素质根基。

中小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有机结合学校开展的棋类教育活动,有助于学生有效提高棋艺水平,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不仅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去,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并与外校同行沟通、交流、切磋,以求同存异、互相取长补短,提高棋类运动的技、战术水准,为校争光;而且进一步在训练与比赛中检验学生身体素质功能的不足之处,更加注重加强平时体育运动锻炼。最为关键的是通过综合实践的检验,一方面能使参加棋类教学活动的学生学会一分为二,辩证地认识和对待比赛中的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素质;另一方面还锻炼了学生的心理承受与应变能力,提高了学生克服困难、不怕挫折、勇于进取、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探索创新的意志品质心态。另外,棋类教育活动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自我控制和决断的特殊能力,增强学生遵纪守规的意识与自我反思的精神。棋类活动所要求的良好礼仪(棋德、棋规、棋品、棋风、棋理、棋责、棋道等),都可以直接影响学生求实、诚信的思想品质和精神道德,并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三、棋类教育活动有助于提高中小学生智力与学习成绩

长期的棋类教育实践活动使中小学教师和广大家长充分认识到:下棋可以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棋路中,锻炼观察、注意、记忆、想象、分析、判断、思维等综合能力,非常有益于中小学生智力的开发与提高。大多数爱好棋类活动的学生,身心素质和身心健康状况要强于其他学生。通过参加较长时间段与空间段互相转换的棋类教学活动后,学生个性明显向优化发展。就学生集体之间的对比来说,参加棋类培训班的小学生的数学成绩,要明显优于其他学生;而中学的初、高中学生的数理化学科成绩上升幅度突出,明显高于没有参加棋类培训的学生。语文教师反映,学生在课堂回答问题方面进步很大,考虑问题比以前更加全面、深入,写作文的内容丰富了、具体了,思路开阔了。数学教师反映,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的接受能力增强了,尤其在学习应用题时理解题意透彻了,解题思路灵活了,成绩上升特别快。特别是一些中学理科教师反映学校棋队成员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强,知识越深,他们学得越好。学生家长们也普遍反映,自从学校开设了棋类课程后,孩子思路开阔了,反应灵敏了,记忆力增强了。可见,中小学生参加棋类训练与比赛,不仅没有影响他们学习文化课程,反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绩。中小学教师和家长欣喜地看到,爱好棋类活动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特别是学校棋类代表队的成员,文化课的成绩一直都保持在班级领先的水平。

四、棋类教育活动有助于中小学生整体意识的不断增强与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的提高

通过棋类教育活动的探索,有效促进了中小学生在道德品质、行为规范、文明礼仪、诚信涵养、遵守校纪校规、与同学交往中互相团结与互相帮助、主动为班集体和家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身心健康与社会适应、对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尽责任和义务的意识增强、生活俭朴、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慈善公益活动、并主动为灾区人民献爱心做贡献等综合方面的良好表现,以及他们代表各自的中小学在各级各类大小棋类比赛中、在各学科文化课考试中所取得的优异成绩的典型事例。对小学生、中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元化的教育和引导、感化与促进,在本校学生中形成比、学、赶、帮、超,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和谐发展、共同提高、不断取得进步的良好局面。

中小学通过开展棋类教育活动,不仅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敏捷度等得到了提高,这些对中小学生的终身学习来说是受益匪浅的;同时棋类教学活动还促使学生意志品质中的目的性、果断性、坚忍性、自主性、独立性、耐挫性等得到了全方位、多元化的培养和磨炼。而且随着棋类教学认知实践探索这十多年来时间与空间的互相转换,棋类教育文化活动在学校持续、广泛、深入、健康、和谐、稳定开展的同时,也突出了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棋类的美育功能。这是因为国际象棋、围棋、中国象棋,能够以其丰富的形式“娱乐学生”,以其完美的内容“感动学生”,以其变化无穷的巧趣“教化学生”,是一门个性完美的艺术。一方面对陶冶广大中小学生的情操、提高艺术修养等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对培养中小学生具有正确审美观,发展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享受美、鉴别美、创造美能力等诸方面也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浅谈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义 第2篇

颜文臣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跟大家交流,只因我平时在书写方面比大家稍注重一点,脱离教学也有些年头了,也就没有什么好的教学经验,因此坐在这里发言交流,旨在与同行们共同探讨写字(书法)的渊源和书写技巧。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多多指正!

今天我要交流的主要有六大块:

一、认识开展书法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总体要求。

三、中小学书法教材的编写思路。

四、开展书法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充分认识开展书法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国书法是华夏炎黄子孙创造出来的、并为历代人民大众所喜爱的民族文化瑰宝,是中华国粹;是中国文化艺术峰巅上的一棵青松;是世界华人创造出来的中国独有的文化艺术的集体智慧结晶;是中国方块文字经过不断完善和科学创新发展而形成的既源之于中国方块文字,又高于中国方块文字的、具有东方中国特色的抽象文化艺术;是凸显中国东方文化艺术传统特色精华的生龙活虎;中国书法它本身又同时具有力量之美和音乐、舞蹈之美,它具有融艺术性、实用性、抽象性、高雅性、共通性于一体的特点。鲁迅先生曾讲:“是文字为美观是华夏之独特。”而今这门独特的艺术已不仅为国人所喜爱,而且远播重洋,驰誉国外,比如日本、韩国,他们把中国书法的原理运用到自己的文字中,形成了以自己民族文字为素材的书法艺术。在朝鲜,越南,东南亚华人聚居地,新加坡等国家,书法 也很有影响。中国书法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领风骚,放射出奇异夺目的光彩。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将“中国书法”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这些都得益于汉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只有广大民众热爱书法、练习书法才能保卫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练习书法既能丰富世界文化,又能提高个人修养,也可能实现书法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

然而,在现代文化的背景下,特别是在当代的商品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由于中国毛笔书法在当今的时代已经接近是纯艺术的东西,再加上中国书法在现代文化的条件下受到主观和客观原因的影响和制约,所以人们对于中国书法这个东西已经是敬而远之了,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电脑、手机网络的广泛普及与应用,因此,电脑、手机已经代替了手工操作,办公和写字已经基本实现了自动化,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现在用笔写字的人已经越来越少,而用毛笔写字的人那就更是凤毛麟角。在教学中,多数语文老师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不够重视每周一课时的写字课,甚至把写字课上成了语文课。所以,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过去人们会说“字如其人”,字被看做是一个人的第二张脸。然而,现如今这第二张“脸”却日益被忽视。因此,中国书法在当今社会确实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为了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在中小学加强书法教育是势在必行的事情。去年8月,在《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也谈到: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 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广泛开展书法教育不仅有利于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为此,国家教育部从今年开始确定了几个省市开展中小学书法教育试点教学,我们云南省是祖国西南方的唯一试点,所以,在座的各位教师,以及今天没有到场的所有语文教师和美术教师、艺术教师背负着推广中国书法的历史重任。我们要提高认识,从自己做起,从今天做起,要成为书法爱好者,从内心深处爱上这个艺术瑰宝,勤练书法,培养一颗持之以恒的心,终身学习,享受书法,为学生做出榜样、做出楷模。

二、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总体要求(这里要说两个方面。)1.开设书法课的要求

中小学校主要通过有关课程及活动开展书法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在一至八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这里强调的是在语文课程中安排每周一课时的书法课,所以教学的主体就是语文教师。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艺术等课程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普通高中在美术等相应课程中设置与书法有关的选修课程。中小学校还可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应该这样理解,书法课每周最少一课时,最多不限。

2.书法教学的要求 中小学书法教育应本着打好技能基础、坚持循序渐进、注重书法修养、提高文化素质的原则。

明确写字的基本要求。书法教育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首先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四至六年级起开设毛笔书法课,在进一步提升硬笔书写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学写规范的行楷字体,提高书写速度;重点学习毛笔书法,掌握基本的描摹技巧,根据教学内容强化书写质量和开展与书法有关的观摩、比赛活动。初中一二年级在规范写好毛笔和硬笔字的基础上,侧重书法艺术训练。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包括高中阶段),强化临摹名家书法,使学生大致了解书法历史和汉字字体源流,从书法作品的内涵、章法、结构、笔法等方面鉴赏历代重要书法作品,培养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三、中小学书法教材的编写思路

本套中小学书法教材的编写思路主要是:立足于民族文化,把书法练习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打通书法与识字教学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书法,在实践中运用书法。(简单介绍《小学书法教材》的教学目录——可用实物投影)

四、开展书法教育教学的几点看法(这里想说八个方面)▲ 主要针对毛笔书法教学而言:

(一)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对大家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一点也不陌生了。学生初学书法时,往往存在这样一些情况:有的认为无关紧要, 有的感到枯燥无味, 因而缺乏热情和兴趣。为使学生热爱书法,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可以采取以下做法:一是介绍书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列举古今学书法的典型事例,如“王羲之写字换白鹅”,“墨池”,“退笔冢”、“苏东坡书扇办案”等故事。三是开展“名帖欣赏”、“书法在生活中”等活动。从而,使原来感到学书法无用、无味的学生,转变了态度,爱上了书法。四是在学生书写时可以播放平静、舒缓、高雅的轻音乐或者民族乐曲,《高山流水》、《平湖秋月》、《鱼舟唱晚》等,让学生在悠扬、轻松、优美的音乐声中凝神、沉静,由内到外,受到音乐美和书法美和谐的艺术感染。五是教学中及时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帮助学生保持兴趣、增加信心。六是评价多元化。教学中,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最后教师讲评的评价方式。抓住带有典型性、普遍性的问题进行纠正和讲评,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作用。

(二)做好养成教育。

1、写毛笔字既可以站着写,也可以坐着写。初学者可以坐着写,坐姿要求:头正-身直-胸舒-臂平-足安。头正,头不能歪歪斜斜,头稍向前倾,眼睛离纸要保持大概一尺的距离(约33厘米)。身直,上身要坐端正。胸舒:胸部与桌沿保持一拳的距离(约6厘米)。臂平:两臂自然平放在桌面上。足安:两脚自然平放在地面,以与肩等宽为宜。

(1)掌握正确的握毛笔姿势:手指的捏、勾、顶、靠。要求写字时全身心地投入。①举例:手指的捏、勾、顶、靠的手势图片(五指执笔法1张)。

(2)握硬笔的姿势: 右手执笔,拇指、食指、中指分别从三个方向握住笔杆的下端,离笔尖约一寸左右(约3.3厘米),笔杆的上部斜靠在 食指的根部。笔杆与纸面约呈现45°角。硬笔书法(铅笔、中性笔、圆珠笔、钢笔)的教学会相对单一些,但我们要尽可能的把枯燥无味的书法课变为具有一定趣味性的课堂。

3、掌握几种毛笔书写方式:悬腕法(坐)、枕腕法(坐)、悬腕法(坐)、悬肘法(站)。②出示手势图片3张。

4、培养学生爱护学习用具的良好习惯。

5、教育学生讲究卫生,不弄脏墙壁,不弄脏同学的衣物等。

(三)让学生学会欣赏身边的书法艺术。

生活中处处有书法,比如在一些生活用品、车辆、学习用具、广告、报刊、杂志、建筑物等物体上都会有书法艺术。③举例。(展示搜集的作品21张)。作为教师首先要养成欣赏身边书法的良好习惯,再要求学生从生活中留心书法艺术,培养学生随时随地欣赏书法的良好习惯。课上可以讲讲王羲之小时候酷爱书法,连走路、休息时也在揣摩字体的结构、间架和笔法,手指在身上不断比划,日子一久,衣服被手指划破的故事。

(四)书法教学与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

书法不仅是线条艺术,它还是关于语言文字的艺术,一件完美的书法作品总是语言新颖、内容健康、文情并茂,字里行间流露着韵味、情调、意境等内涵。书法艺术是用视觉语言和文字语言来共同表达思想境界的,日本的书法理论家伊福部隆彦在论述“汉字书法的美的本质”时说:“汉字书法的艺术特征,既具有由运笔而产生的点、线流动的造型美,同时又具有依据文字词句加以表达的象征性的概念美,两者之高度的协调产生书 6 法美。”可以说,在一切艺术门类中,只有文学艺术与中国书法的血缘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了。

基于这点,中小学书法教学从书写内容上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便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效率。这种整合的最佳切入点就是中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的内容。古诗词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无论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积累古诗词都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书法课上,语文教师选择书写内容时首先应该选择相应的古诗词。对于小学低年级的书法教学而言,除了选择古诗词外,还应该选择生字新词或者优美的课文内容。使书法课与语文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五)书法教育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条件允许的学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书法教学。利用课件、录像、实物投影、光盘等现代教育技术用最少的时间、最简洁的语言、最清晰的演示、最直观的形象,使书法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效果。许多专家在网络上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系统、专业、前沿的知识和信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会减少老师的工作量,也能激发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实物投影还能让学生看到其他同学的书写情况,由此可以进行对比、交流,通过相互点评,达到共同进步,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学习氛围。

(六)书法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在众多的东方艺术门类中,中国书法最集中、最精妙地体现了东方人的精神追求,书法艺术教育应该是以审美教育为根本目的的,但我们在实施书法艺术教育时不应忽视它的德育功能。由于书法艺术在我们传统文化中 的特殊地位及其自身特点,通过书法教育可以有效地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书法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爱国思想。中国书法艺术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重视,著名法籍华人艺术家、哲学家——中国数学家熊庆来的儿子熊秉明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之核心。”中国书法艺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内含丰富,博大精深,有中国文化的活化石之称,它能以最简单的手段和形式来展示丰富的内容,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才能。我们在欣赏书法时,不但能体会到线条以及线条组合中所形成的黑白空间的变化,而且还能够看到线条及线条所构成汉字势态的变化,进而通过这些变化体会出刚硬、挺拔、粗犷、俊秀、含蓄、文雅、凝重、浑厚、妩媚、精美等丰富内容,这是书法艺术形式上的审美。另外,从文字内容方面,还能看到丰富的感情色彩,领略中国书法的精髓: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怀在《文字论》里总结得好:“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自古以来,书法创作者往往都是以健康向上、言简意赅的诗歌、词句、楹联、名言警句作为书法创作的内容,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任尔东西南北风”,“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在人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以及“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这些内容,富含哲理,健康向上,对人们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另外很多书法作品都饱含深刻的道理,充分体现为人处世的准则,人们的美好愿望,以及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④举例子(天下为公、上善若水、锲而不舍等等18张)。当然,还可以根据书法与做人的很多相似之处,自然而然地把思想品德教育与书法知识的传授结合起来。

1、如根据横平竖直、端庄工整是写字基本要求的特点,教育学生行得正、站得直是做人的最起码准则。

2、根据字于细小之处见功夫。一点一捺都要清晰交代、不能含糊的特点,教育学生要学会从平凡之中见伟大。

3、从运笔只有均匀、沉着,才能写出饱满有力富于弹性线条的技巧中,教育学生感悟只有稳重做人、踏实做事方可取得成功的道理。

4、根据写字不能出格,出了格的字就显得过大,不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教育学生一定要遵守社会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否则“出格”就会惹麻烦甚至触犯法律。

(七)开展丰富多彩的书法竞赛活动。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书写基础以后,就应该开展多种方式的活动,如现场创作比赛活动,写字经验交流会,举办作品展览会等有关书法艺术的活动,以此来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每个学期至少应该开展一次活动。

(八)提高教师自身的汉字书写能力。

过去有老师会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是的,书法教学,不一定要求教师具备多好的书写技能,但在上课前,一定要练习练习并能熟练地书写将要讲解的汉字或者作品,为学生做好示范,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得心应手。所以,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包括自身的汉字书写能力和书法理论水平,教师要经常阅读名家书法作品,简要了解名家书法的特点,尤其是颜柳欧赵四大楷书家的楷书特点,边学边教。专家一再提醒:先让学生学习颜真卿的楷书,然后学习柳公权,接着学习欧阳询,最后重点学习赵孟頫楷书技巧。因为赵孟頫的楷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他的 作品能让我们直截了当地观察每个字的挥笔之势,这样便于我们临摹学习。所以,这套中小学书法教材中所用的毛笔字就是赵体楷书。

五、分享《赵孟頫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

1、赵孟頫楷书的特点:

第一,他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削繁就简,变古为今,其用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使学者易懂易循。

第二、藏露结全。楷书的笔画书写一般要逆锋起笔,回锋收笔,将锋芒藏住,极重含蓄。赵体字敢讲逆入回锋,但是赵体字笔画的起笔之处更多的只注重取逆势,从空际逆入,并没有完全把锋芒藏住。收笔时有回锋的意思,但是也不刻意顿挫回锋,强求圆润。这种写法不但无损于含畜之美反而增添了一种生气和自然轻松感。

第三,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此呼应十分紧密。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学者不仅学其形,而重在学其神。

第四,笔圆架方,流动带行。书写赵体时,点画需圆润华滋,但结构布白却要十分注意方正严谨,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重点安稳。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赵体的特点。另外,他书写楷书时略掺用行书的笔法,使字字流美动人。

2、分享《赵孟頫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⑤课件分享92张)

六、分享铁燕英老师“点”画的教学设计

(内容见提纲中)

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而言,德育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它的地位不应该被漠视,只能加强。对与语文教育而言,课程教育中德育教育迫切需要改革。课程改革方案更明确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目标,并相应得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分阶段、有层次的设置教学目标。

以“文德武备”的目标去培养中国的下一代,去加强中国的素质教育,势必从小处做起。德育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加强,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回归,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加优秀的人才,必须德育教育,使之拥有宝贵的品德。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性学科,在素质教育的体系中,担负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许多人将它割裂开来。事实上,德育教育与语文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共性。语文教育之所以能够成为德育教育的载体,是由它本身的特点决定的。首先它具备母语的教育优势;其次它跨度时间长,教育内容广泛;语言文字特有的美感和诗意也最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良好的情操。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而言,德育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它的地位不应该被漠视,只能加强。特别是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德育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既然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小学生德育教育具有重要作用,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进而促进小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帮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呢?

一、重点解读文章中心句,深掘主题,升华思想

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这篇文章的灵魂,文中的字、词、句、段、篇是围绕这个中心而服务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地抓住这些能体现中心思想的词句或句子,引导学生细细品悟。如果学生在这当中理解得越透彻,学生受到的思想教育也就越大。如果教学《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这个中心句中,让学生讨论,抓住“为维护祖国的尊严而勇敢接受任务”,“修路过程中,爱国主意精神是他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和“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这三个重点,找出文中能体现中心的重点词句,让学生分析、理解、品悟。首先理解第一个重点:詹天佑面对帝国主义者的狂妄自大和对中国人民的极端藐视,如句子:有一家报子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这句话集中反映了詹天佑接受修筑京张铁路任务压力之大。外国报纸称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生,实际是他们瞧不起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是对中国人的蔑视和嘲笑,在他们眼里,任命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是个不切实际的空想,只有依靠外国人才能完成这个工程。同时也隐含说明京张铁路沿线地理环境恶劣,修筑铁路的工程十分艰巨。课文这样写,更能反衬出詹天佑为国分忧的爱国主义品质。第二重点,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这句子充分表现了詹天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为国争气的坚定决心。再从“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一个有力的回击。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全线竣工,用铁一样的事实证明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长了中国人的志气,消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通过理性、品悟,学生的心中早已站立了一个活脱脱的光辉人物———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并在交流感想中信誓旦旦地说,从此要努力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的繁荣富强。这样,便收到了良好的品德教育。

二、精心指导朗读,升华道德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者要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就得通过语言在朗读中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不论是精读课文还是自读课文的教学,都要重视读。这样,学生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加强朗读课文,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爱憎的火花,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之中,想作者所想,爱作者所爱,憎作者所憎。

以阅读教学为重点,丰富教学方式。“读”是感觉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以往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采取“填鸭式”教学,重视教师讲而忽视学生在接触、阅读文本过程中的自我体验。小学生年纪小,在学习的过程中喜欢有趣的方式、方法。而朗读正是提高学生注意力,加强学生记忆力,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有效方式。可以采取反复朗读、背诵的方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会辨别错与对。

三、以课外实践活动为平台,渗透德育教育

安彩虹认为,“课外实践是巩固教师德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有的学生《学生守则》背的滚瓜烂熟,在实际中却没有以正确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那么会背一些理论也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语文课外活动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得到运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安彩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体会.现代阅读[J].2012年6月.第6期)可以陪孩子一起在周末、假期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诸如去敬老院参加义演,培养学生尊老敬老的意识,使其学会关系他人;参加博物馆等了解地方、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培养其热爱祖国的情感;植树节植树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共建绿色家园的意识;诸如以上的课外实践活动最后也都可以让学生以日记、作文、实践报告的形式记载下来。在参与与写作的过程中提高自我的道德品质修养。

总之,小学语文教材精选的很多内容都从不同的层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必须做有心人,善于利用课文内容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來,发挥出来,把德育教育贯穿在听、说、读、写等环节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骆东艳.谈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J].德育探索.2008,8.

[2] 安彩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体会[J].现代阅读.2012,6(6).

[3] 康桂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德育在线[J].2012(7).

浅谈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义 第4篇

一、中小学科技教育是时代的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经历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目前正在进入信息化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当代社会,多数国家都在大力投资,为培养自己的具有良好科学技术素养的劳动大军而努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各个生产、流通领域,乃至文化、卫生、教育等各个产业部门,对其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整个社会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需要高级的技能,要求人们会学习,会创造性思维,会解决问题、会操作技术。进行广泛的科技教育,使广大青少年从小就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了解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技能。因此,在当代社会,进行科技教育是培养现代劳动大军的奠基工程。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人们的家庭生活、社会交往、休闲娱乐日益科技化,生活、交往、娱乐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一个缺乏现代科技知识和技能的人很难适应现代生活。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与普及,随着学习社会的到来,更加需要大幅度提高国民的科学技术素质。

二、中小学科技教育是历史的抉择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提出了着眼21世纪的长远战略构想。邓小平同志早在20多年前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着力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根本出发点,发展科技,最终要靠高素质的劳动者。”在十七大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实现科教兴国,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从娃娃抓起”。培养中小学生的科技素质是顺应历史的发展,是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现代科技革命的历史性抉择。

三、中小学科技教育是促进科技进步的奠基工程

在人的一生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应进行符合其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的科技教育,而对青少年来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特殊时期,正处在智力开发阶段,最敏感、最容易接受新知识。抓好青少年的科技教育,对增长他们的科技知识,培养他们的科技素养,养成实事求是、顽强刻苦、勤于钻研的科学态度和习惯非常重要,对于人的一生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个人的科学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在中小学阶段形成良好的素养,接受良好的科学教育,参加科技活动锻炼,形成勤于研究、勤于探索、勤于思考的习惯,特别是形成创新精神,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

在中小学阶段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关键不在于结果,而重在过程。在科技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意识,培养一种精神,能使一个人终生受益。从国际教育的比较来看,在科技教育上,大多数亚洲国家更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西方国家则更重视引导学生参与探索科学的过程,通过探索式学习,强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想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使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重视学生的科技教育,重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从中小学抓起,努力抓好中小学生的科技教育。

四、中小学科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主题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深刻的改革、根本性的改革,涉及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育体制等方面。”中央明确指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科技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重要的教育过程、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

目前,我国国民的科学技术素养还不高,远远适应不了现代建设的需要。国民科学素养不高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如重应试技巧,轻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重知识灌输、知识掌握,轻智力开发和创新精神培养;重标准答案,轻多途径探索和探究性学习等。从历史上看,我国传统科学技术工作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形成实验科学的体系,从而使我国中小学科技教育中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实验探索的倾向,存在着大量的违背科学精神的东西。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适应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不仅应大力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更要深化科技教育改革,从科技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途径、教学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五、中小学科技教育是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对青少年进行科技教育,其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制作出几件科技作品,在各项比赛中获得几个奖项,更重要的在于培养他们的科技意识,提高科技技能和创造能力,这才是重要的教育目的。

1. 为积极贯彻科技教育,将培养青少年的科技意识及科技技能作为其基本目的这一指导思想,可以引导广大青少年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感受科学的伟大,探索科学的奥秘。

另外,还可以结合其年龄特点、兴趣和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如组织低年级学生讲科学家故事、看科幻电影;组织中年级学生读科普书籍,开展种植、养殖活动,写观察日记等;组织高年级学生听科普知识讲座,动手制作各种模型,考察乡水土资源、土壤成分、环保状况,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等。这样,从知、情、意、行等各方面使学生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培养其良好的科学素质。

2. 为便于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要采取多种方式为中小学生开展活动创造条件。

一是各学校要为科技兴趣小组提供活动场所,并购置必备器材;二是本校现有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等,在课余时间向科技活动小组开放;三是积极协调,充分利用驻地高校、科研院所及大型企事业单位的仪器设备、实验室、图书室、车间等,供中小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小组参观和实验。有条件的学校也可根据当地情况,就近选择科技含量高、适合学生活动的种植养殖场所、企事业单位等作为科技教育基地。

3. 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

如组织好每年的科技周活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中小学生电脑制作及机器人竞赛活动”、“中小学航天模型比赛活动”、“七巧科技活动”等,着力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鼓励各地各校举办科普活动。利用班级、团队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和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等科普活动;围绕《2006~2010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年度主题和对中小学生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开展宣传教育和调查体验活动;组织中小学生积极参加“科普宣传周”和“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开展好“科技活动进校园”系列活动等。

4. 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科技教育工作。

科技教育组织网络要健全,要有科技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有科技教育工作规划,科普设施要完善,要有科普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有科普宣传栏,内容要更新及时;科技教育活动要扎实有效,每年至少要组织开展3次以上科技教育活动,师生参与率高;要按照课程计划的要求,开齐开足科技类课程。

5. 各中小学要加强科技教育组织建设。

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意义 第5篇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适应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那么,心理健康在中小学生中有什么作用呢?心理健康对中小学生起着什么样的引导?

第一,促进学生生理肌体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对生理肌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我国最早的医书就总结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理论,说明了人的情绪变化时生理肌体的影响。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也表明,导致人体疾病的原因很多,有病菌、病理和理化因素,有社会因素,自然因素,还有心理因素。大量研究成果告诉我们,神经衰弱、高血压、冠心病、胃病等生理病患,都会因为情绪紧张而被引发。所谓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可引起阴阳失衡,血气不和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失调生百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小学生正处于人体发育的关键阶段,在生理肌体发育的作用下,情绪很不稳定,个体心理机制还不健全,意志控制能力较差。在这一阶段,如不能对不良情绪加以有效的控制,就会造成身心疾病的发生,导致教育的根本失败。目前,中小学生中自杀、出走,各种神经衰弱、焦虑、孤独、抑郁、社会紧张、性变态屡见不鲜。我们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根本宗旨是查明心理疾患,确定病态程度,寻找医治方法,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从而带动生理肌体的正常发育,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二,促进学生智力的健康发展。发展学生的智力是中小学教育重要任务之一。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就人个体而言,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开发学生智力的积极心理保证。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复杂的智力活动,是充满矛盾与困难的,对心理承受能力要求是很高的,这就要求有健康的心理来调节个体在学习中的各种矛盾,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健康心理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有推动作用。中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有意义的思想活动,需要学生有健康的心理机制,以确保学生有比较明确的学习目的,比较坚定的学习意志,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比较高强的学习注意力,这些个性心理品质一经形成便可以成为中小学生巨大的学习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第三,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所谓人格就是品格、道德。人格的核心是人生观。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要求,是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德育放在首位的基本任务。中小学生正处在品格、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但由于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个性心理问题多而复杂,势必影响到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从个性心理上进行调节,使个性心理平衡,从而健全学生的人格。现代教育在塑造现代人的目标上,把个性心理素质放到人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位置上,认为人的身心潜能的开发程度和社会文化在人的身心结构中的内化程度,都是在个性的心理素质水平上综合反映。但是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中小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教育的失误容易造成他们心理的创伤,以致影响他们人格的发展。目前现实的教育常见到这样的情况:有些智商比较高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好,家长、教师放松了对他们的要求,使他们养成骄傲、任性、虚荣、自私、经不住挫折等不良个性心理品质。现实教育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学习方法、考试、应付挫折、人际交往、青春期心理适应、生活消费等方面的困扰。因此,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不断完善中小学生人格的重要措施。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育人为本。育人大计,正心为本。”学生时期的儿童、青少年正经历着生活和学习的种种迷茫和困惑,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疗救当代中小学生心理缺陷和心理障碍,驱散学生成长中的各种迷雾,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全面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打下坚定的基础,已成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责无旁贷。

第四,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对自己的优点能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也能充分认识,并能自觉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第五,稳定、协调的个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格亦称个性,人格表现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对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心理健康的儿童少年,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他们在别人面前能做到真诚坦率,从而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在集体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实。

第六,热爱生活。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于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是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必然冲击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种种社会矛盾、人际关系的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突出地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中反映出来。稚嫩的心灵承受着几代人给予的压力,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束缚着孩子们的心灵和手脚,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然而,只要我们及早加以重视和预防,现在开始努力也不迟,重要的是为父母、为师长者要切实了解我们的孩子,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迷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学校的职责不限于传授各种知识,培养各种技能,以及发展智慧能力,学校更负有促进与指导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的主要职责。中小学生阶段,是人生中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因此,学校应当重视和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教育意义 第6篇

【关键词】中小学 快乐体育 素质教育

一、快乐体育和素质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1.快乐体育的概念。快乐体育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与要求而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是指以终身体育与个性协调发展为根本出发点,让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玩得快乐,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和提升各项技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全体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生动活泼地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和战胜困难后所获得的一种强烈愉悦感和成就感的一种教育思想。快乐体育思想是对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一些僵化、教条化教学现状的反思,同时也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变革。

2.快乐体育的特点。快乐体育强调学校体育必须是全体学生的体育、成功的体育、终身的体育,体育教学结构应是融入认知、情感和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一体结构教学观念。教学过程中“严而不死、活而不乱”既有严密的课堂纪律,又不失生动活泼的教与学的氛围,并强调教学的多向交流,即教学组织的灵活性。在教学中强调不同体育活动项目所独具的乐趣,主要指快乐的运动体验与成功体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快乐和成功的情感驱动体验,教师从情感教学入手,以自己对学生、对教学的热爱来激发学生勤奋学习。

3.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特征,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其自然发展,全面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接受新知识,感知新事物,在快乐中学习。素质教育充分考虑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精神和个性差异,注重形成健全的人格。从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看,素质教育关注“人的发展”,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价值。

4.素质教育的特点。素质教育强调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战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展教育的时代性。素质教育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开展教育的全体性。素质教育强调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均衡发展的综合性。素质教育强调要关注个性和创造力发展来开展教育,要充分弘扬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素质教育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和支持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性来开展教育。

二、快乐体育教学对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1.快乐体育的提出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快乐体育和素质教育这两者之间的本质是完全相同的,两者都是以“以人为本”为前提条件,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发展。中小学进行以快乐体育为手段的体育教学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教育的对象都是人,快乐体育教学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其表现是通过体育教学能够促使和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增强锻炼的热情,关注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追求快乐的心情,陶冶学生的情操。

2.快乐体育能够加快素质教育的实现。在体育教学中贯彻愉快教学的宗旨,是要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欢乐、感受到快乐,由此而产生体育兴趣。根据快乐教学法的特点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全体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生动活泼地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后的愉悦的一种教育思想。在这种积极思想的指引下,体育教育就体现“以人为本”的特征,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其自然发展,全面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接受新知识,感知新事物,在快乐中学习,以此来加快素質教育的实现。

三、建议和总结

1.中小学体育教学应以快乐教育为手段,坚持以“健康第一”为先导,以全面育人为中心,以身心协调为基点,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指导思想。

2.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合理改变竞技性内容,积极创设一些符合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目标的和有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内容。

3.体育教师在开展快乐体育教学中要利用教学环境,发挥课堂优势,以灵活性、多样性、富有实效的教学手段、组织形式,让具有个性差异的所有学生都能通过体育教学途径,获取快乐体育教学的效益。

4.在循序渐进实施快乐体育的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博采众长,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老师要抓住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与快乐体育教学的特征相结合,将其两者之间的特点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同时素质教育与快乐体育教育相长,促进学生的德、体、智、美等全面发展,从而进一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瑞元,孙学川.运动生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黄汉升.体育科学家研究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浅析美国小学班规的教育意义 第7篇

在小学阶段, 班规的制订对小学生有着一定的约束和指导作用, 是班级成员在班级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规范。通常而言, 一般由班主任和班级成员共同制订, 一经制订便成为班级的管理手段, 它在约束班级成员行为的同时, 也为其提供了可以自由活动和个性发展的空间。美国小学教室每一个角落都被教师加以利用, 毫不遗漏。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 就是墙上那些看似随意的规定, 然而这些规定其实是教师精心制订的。因为教室是师生每天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 因此, 教室里的规章制度是学生们养成良好习惯的行为指导。

美国小学班规一般都着眼于学生的身体安全、身心健康、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等方面, 致力于培养小学生的心智素养、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等。我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访学一年期间, 走访参观了若干所中小学校, 对美国小学的班规进行了特别的研究, 本文就美国小学班规的四个方面的特性作一论述。

一、美国小学班规的独特性

美国小学班规都是由带班教师制订的, 学校既没有统一规定, 也没有具体要求, 教师根据班级情况自由而有针对性地制订行之有效的班规, 教师在制订班规时会与学生共同探讨, 因此每个班级的班规都具有独特性, 富有教师与该班学生的文化诉求和个性特色, 其独特性体现为形式的独特性和内容的独特性两种。现选取了某小学A、B、C三个班级的班规进行详细分析 (如下图1、图2、图3所示) 。

从形式上来看, A班的班规仅为五条, 字迹清晰, 内容简单明了, 言辞简洁易懂, 易于识记, 张贴在教室进门的右侧, 学生们在一进门的时候抬头就能看见班规;B班的班规一共为十五条, 另附文字说明, 为打印格式, 从图2中可以看出, 其不但列出了班规的关键词, 而且还有一些学生的涂鸦签名, 不但增添了浓厚的个性色彩, 也让学生有强烈的被尊重感, 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从内容上来看, A班的班规提出要遵从教师和其他教工的指挥, 要爱护公共财物, 要在自己的位置上坐好, 要尊重他人及他人财物, 大致涵盖了班级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B班的班规除了列出十五条行为规范外, 还特别提出五个核心关键词, 即舒适、尊重、包容、关心及快乐, 并指出“犯错时要道歉, 要使用友好的语言, 帮助他人, 善待心情低落或孤独的同学, 在享受快乐的同时要注意安全, 努力学习成为学者, 专心致志便于精益求精”等, 从中可以看出, B班的班规更为细致与具体。

而C班的班规则有别于A班和B班, 以短语、词汇的形式呈现出自己班级活动的规则, 如友好、友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每个人都是特别的、我们需要分享、大声说出你的想法让别人能听见等, 这些班规用不同的色彩标示出最重要的词汇, 对学生而言更容易记住。还有些班规要求学生管好自己的手和脚;不要站在路中央, 路是用来走的;尊重他人, 不可冒犯他人;倾听而不要打断他人说话;保持双手清洁, 不可以用脏的手去碰同学的物品。

美国小学班规的独特性就体现在班规的制订不会千人一面, 而是颇具班级教师和学生的独特风格。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 美国小学班规都无一例外地用非常浅显易懂且具体形象的文字对学生的言行进行指导和规范, 便于学生理解并遵从。

二、美国小学班规的可操作性

美国小学班规的内容通常不是空洞的, 不是大而虚的, 而是具体细致且行之有效的, 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美国小学生在学校通常会接受严格、规范、系统性的言语和行为训练, 为他们长大后良好的言行打下扎实的基础, 这在美国小学的班规中可见一斑。美国小学生从进入校门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在教师的视野下, 包班教师一直在教室里守候着他们, 除了他们去体育馆上体育课, 或者去艺术馆上美术、音乐课, 其他任何时候都有教师看护着, 即便是在操场, 也同样有值班教师轮流看护, 即便是从一个教室转向另一个教室的途中也是由包班教师带领着, 因此,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减少了由学生相互打闹引起的大小意外事故。

在教室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会一直端端正正地坐在固定的位置上, 教师也经常处于流动状态, 当教师在向全班统一讲解某个知识点或者读故事时, 学生在地毯上坐着、躺着, 或者坐在前排沙发上, 安静地听着, 不影响他人。当教师讲解结束, 学生们回到自己座位时, 不允许大声喧哗、奔跑, 只能低声讲话, 他们只有在操场玩耍时间才可以喊一喊、跑一跑。在这样的环境里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会促使学生们慢慢学会互相尊重、互相礼让、互相包容等, 也会使得学生形成人人平等的意识, 学会尊重班级里的每一个成员, 不论教师还是学生。

美国K-12年级所有学科大纲都包括如何培养学生行为规范, 也就是说美国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与所有年级、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都融合在一起了。美国教师在制订班规时都是以自己班级以及班级成员的现状为着眼点的。教师会充分考虑这些班规是否符合学生当前的年龄特征、性格特点和心理特点, 非常重要的是, 美国教师在制订班规时特别考虑班规是否顾及了他们的发展性需求, 是否保护了每一个学生的权利, 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人格, 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美国小学班规的制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其建立和完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更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不断调整的, 班规中的一些内容, 会随着学生对班规的适应程度以及学生问题的改变而改变。因为学生在发展, 问题在变化, 所以, 班规的制订、修改都是以学生的可操作性为准则,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等特征。

三、美国小学班规的参与性

美国小学班规的制订非常注重学生的参与, 要求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前提下, 使他们都能读懂班规并能理解、掌握班规。例如, 某小学D班班规如下:不能欺负别的学生, 如有学生被欺负, 应该向教师汇报并求助;要努力地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活动中;如果有其他学生欺负你, 不要害怕, 放松, 不要继续搭理他们, 忽略他们的存在;你受人欺负时, 情况是否很危险?如果不是, 你为何不耍“酷”, 不去理他们;如果危及你的身体, 你需要马上离开, 寻求大人的帮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这些班规没有丝毫空洞的内容, 没有照本宣科, 更没有高深的为人之道。相反, D班的班规既让学生们明白如何确保自己的人身安全, 明白什么事不能做, 也让他们知道一旦自己遇到困难或者置身于险境时, 有哪些求助方式可以选择, 这给了学生们非常实用的指导, 促使他们用正确而积极的心态和行为去面对被欺负的行为。由于该班班规和学生的身体心理安全息息相关, 而且教师的指令都很明确、很具体且有较高的可行性, 因此, 每个学生基本都会照此执行。

美国班规注重全班参与制订, 也体现了小学生对参与班级管理的意愿、信念和态度, 从小培养学生公民的参与意识, 并能让他们在班级管理事务中学会积极表达, 公正地实现学生的利益要求。班规的制订必然涉及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 在班级活动中,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班规制订的过程, 去维护个人利益, 以及班级的集体利益。发挥小学生的参与性体现了民主政治的本质,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班级教学活动来实现对班级和学校事务的管理。这种参与意识也体现着学生权利意识的觉醒, 在尊重他人享有的权利的同时自己也享有同等的权利。在参与制订、完善班规的活动中, 让学生们都感受到每个人都是作为一个平等的、有尊严的个人而存在的, 每个人都有同等的表达利益诉求和参与活动的权利。

四、美国小学班规的平等性

大多数美国小学班规中有这样一条, 即任何人不遵守班规都将会受到惩罚。在我观摩的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几所小学中, 四、五年级学生上课是走班的, 不像我们这里教室是固定的。一堂课结束后, 由教师领着学生们去另一个教室上课, 学生们先在教室里排好队, 而且每个人都必须安静地站在队列中, 当队伍在教师的指引下慢慢前行时, 每一个学生都必须靠右走, 让出左道, 即便是上下楼梯也这样, 以保证不同方向的队伍有序通过, 而且这时候, 走道上不能有学生的说话声音。假如有任何一名学生违反这个规定, 那么教师会示意队伍停止前行, 直到每一名学生都安静为止。如果这样还不行, 那么教师会带着吵闹的几个学生一起重走一遍楼梯, 让学生体会到执行规定的重要性, 直到学生们都安静地执行。这样的规定也被多数班级写进了班规。班规具有约束性和全面性, 每一名学生必须以此为行动指南, 学生在学校和班级里的个人行为不能影响、妨碍他人行动的自由。反之, 学生个人的言行一旦妨碍他人正当行为的自由, 这个学生的言行就会被限制。

在美国学校中安全问题往往摆在第一位, 在校园里和班级里学生之间开玩笑、讲笑话是常有的事情, 但在言行中不可以使用敏感或带有歧视的词汇和语气, 也不可以有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举动。如果学生在交流中半真半假地说要打谁, 或是自己不想活了, 在场的学生必须要向教师汇报, 而恶作剧的学生自然也会受到严厉惩罚。美国学校有严格的纪律要求, 如学生违纪违规, 家长会被请到学校与教师甚至校长会面开家长会, 这类家长会后的“暴风雨”也一定是在所难免的。

每个学生都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在不平等、不公正的教育环境中会存在被忽略、被歧视和被支配等现象。因此, 美国小学在班规的制订、改进和完善的过程中非常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平等权利。比如, 班规中规定“尊重他人及他人财物, 认真倾听等”, 平等是班规中的主旋律, 是班级和谐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保障。美国小学班级成员的平等还体现在没有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之分, 有的只是图书管理员、班级生物管理员、班级卫生员等不同头衔, 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与自己兴趣爱好相符合的头衔, 但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些班级的班规中明确指出这样的“职位”是轮流的, 这就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主人翁的主体意识。但是这一前提是平等与公平, 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想法和意愿的权利。多数班级的班规指出, 学生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沟通, 并以此为基础参与班级教学活动的管理与班级建设。不少班级班规中也同样指出, 但凡涉及班级的教学管理和公共生活, 学生们都可以发表看法, 相互间以平等的态度进行交流。

美国小学的班规在制订初始就具备民主性和公开性, 教师会在第一天就与学生开诚布公地沟通, 大致的主题涉及“你们希望我怎么对待你们”“你们希望如何相互对待”“你们认为我希望如何被对待”“如果身置险境, 我们该如何做”“如果有了冲突, 我们应该如何相互对待”等, 继而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并最终形成班规。

曾有美国学者指出, 班规制订的核心问题是少而精。由学生自己相互讨论而制订的班规, 一旦确定下来就要严格遵守, 若没有遵守就应该有相应的惩戒措施。因此, 教师要事先制订好遵守规则, 若学生不遵守, 就要接受某种惩罚, 违反班规的惩罚和规定本身同样重要, 每个班级除了制订班规外, 还应该同时建立适当的惩罚措施。这些惩罚手段多样, 具有灵活性、可选择性、系统性、教育性和鞭策性等特点, 美国小学与执法系统、社区服务机构密切配合, 构成完整的班规系统, 共同来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 既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和权利, 又能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 促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进修小学教育硕士意义思考 第8篇

一、小学教育硕士的不可代替性

在此处我们所谈及的小教专业硕士的不可代替性是指它的特殊性, 尤其是其区别于小教学士和教育学硕士的地方。就实践方面而言, 正如母小勇博士提到开展教育硕士教育是培养教育方面的反思型实践者或实践反思者, 也就是说教育硕士教育是培养在教学实践基础之上的高层次、高水平的教育实践者, 是提升在职获得教育学学士学位的教师或应届本科教育学毕业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是满足高层次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的保证。就这个方面来说, 显然教育学学士无法与之媲美, 若言代替, 更有甚者言优胜, 免不了让人嗤之以鼻。如此看来, 以教育学学士代替教育硕士的言辞的荒诞之处就暴露无疑。教育硕士所进行的是教育行为理论研究, 它对于中小学的教育实践、应用及改革比教育学硕士的学术性理论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 直接指导教学实践或教育管理更具有适切性;虽然两者均有研究教育理论的部分, 但是两者之指向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仅从表面层次, 简单肤浅地认为教育硕士可以被教育学硕士、博士所代替, 对其微词颇多, 否定其存在的合法性, 是缺乏对教育硕士特殊性进行缜密思考的表现。故以教育学硕士、博士代替教育硕士亦是不可取的。

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教育硕士的培养立足于教育硕士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的素养。从课程方面来说, 教育硕士专业教育科目齐全, 有利于全面系统提升学员专业素养。譬如我国的教育管理专业学位的课程就有5门学位课程, 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原理”、“教育管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外语” (含专业外语) ;5门专业必修课程, 即“教育统计与测量”、“青少年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和“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另加2门以上的选修课。教育硕士教育往往结合政治、道德素养教育系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 提高学员专业素养。我们知道小学教育硕士教育隶属于小学教师教育的范畴。而教育硕士教育对象, 即就读教育硕士的大部分生源是具有一定的教育经验的在职教师, 抑或教育管理人员, 他们部分人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 部分人有着较强的中小学教育管理能力, 但由于忙于在一线工作的缘故, 其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理论、教育观念很难得到及时更新提升。尤其是系统地更新提升, 理论素养没有得到及时提升, 其教学实践及管理能力的拓展必然受阻。教育硕士进修目的即出于让处在教学或管理前线的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升。顾明远先生曾指出建立教育硕士学位是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可见提升教师教育素养, 进修教育硕士不可或缺。因此, 进修小学教育硕士是提升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一有效途径, 其意义不容忽视。

三、提高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

顾明远教授曾说, “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 即只有专业化, 具有不可替代性, 才有社会地位, 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也就是说小学教师这一社会职业的地位提升依赖于其专业化程度, 如何提升专业化程度呢?通过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教师既可以学到相应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 又可以学到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的理论及方法, 并且能够提高分析、解决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样一来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就大大提高了。有了过硬的专业水平, 教师的职业形象自然就可以得到优化, 人们就会自觉地尊重教师职业, 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就可以得到提高。由此可见, 小学教师欲提升其社会地位, 进修小学教育硕士意义重大。

四、促进小教改革发展的动力

小学教育水平和质量, 尤其是广大农村及边远地区小学教育质量和水平还有待提高。正如学者李长著、李玉泉所描述的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基础教育专任教师缺乏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教育教学活动缺乏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现有的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得不到及时更新和完善及教育教学管理模式需要进一步改进等等。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关键是开展教师教育促进教师教学及管理能力。进修教育硕士获得教育硕士学位的过程其实质也就是丰富教育专业知识, 学习先进教育技术, 更新和完善教师知识结构及改进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过程, 是理论与实践兼修的过程。通常经历过充电深造的教育硕士大部分都会回到原单位从事教育事业。据有关调查研究显示中小学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承诺显著, 离职率不高。也就是说, 进修小学教育硕士的教师们往往会遵守职业承诺, 回到原来的教育单位或在其他单位从事教育工作, 成为中小学教育的教学与管理的中流砥柱, 成为所在中小学的“标杆”教师。随着层次学历的提高相应的待遇就会提高, 从另一侧面激发着更多的在职教师自我提升动机, 为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营造了积极进取的校园氛围。正是他们为我国小学教育快速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因此从这个度来说进修小学教育硕士很有必要。

摘要:进修小学教育硕士、获得小教硕士专业学位近年才发生在我国, 关于其存在意义人们往往会存在疑虑。为释疑, 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小学教育硕士的不可代替性、提升小教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小教教师社会地位及改革小教动力, 给予解答。

关键词:小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母小勇、谢安邦:《论教育硕士专业的课程目标和取向》, 《教育研究》, 2002 (1) 。

[2]唐继卫:《中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简介》, 《学科教育》, 1998 (1) 。

[3]顾明远:《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十年的思考与建议》, 《教师教育研究》, 2008 (3) 。

[4]李长著、李玉泉:《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思考》, 《高等理科教育》, 2003 (6) 。

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社会意义 第9篇

情商是什么?情商就是一个人良好的言行和优秀的道德品质。

战国时期著名的军师庞涓是个有才无德的范例, 庞涓自幼聪明好学, 熟读兵书, 与同学孙膑一起从师鬼谷子学习, 长大后被魏惠王重用封为统帅, 后来魏惠王听说孙膑比庞涓还要精通兵法, 为了加强魏国军事力量, 便想方设法让庞涓把孙膑请到魏国来共同掌管军事大权, 然而庞涓却是位嫉贤妒能的小人, 他设计把孙膑骗到魏国后, 恐怕孙膑的才华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而失宠, 竟向魏惠王挑拨离间称孙膑是齐国的奸细, 并使出计谋残忍地挖掉了孙膑的两个膝盖骨, 当孙膑忍受着精神和肉体的折磨被卧底的禽滑离费尽周折背回到齐国后, 被齐威王重用封为军师, 后来, 孙膑在桂陵之战中将阴险毒辣的庞涓诱杀在了大树之下, 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很显然, 孙膑虽然变成了残疾, 但他却是精神上的巨人;庞涓虽然是个四肢健全的人, 却是精神上的残疾人。

从上述两个中外历史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 无论智慧多么超群, 才华多么出众的一个人, 他如果品质卑劣, 道德沦丧, 最终不但不能成为对社会对人类有益的人, 反倒会成为历史和人民的罪人。

南宋的抗金英雄岳飞, 少年时代就文武双全, 长大参加抗金时, 他背负着母亲在脊背上刺下的“尽忠报国”四字, 在战场上奋勇杀敌, 立下了显赫战功, 如果岳飞忘记了母亲的谆谆教诲, 不具备一腔报国的热情, 怎会成为常胜将军和爱国英雄, 怎能写出“怒发冲冠, 凭栏处”的千古名句!

被誉为红色慈善家的香港企业家霍英东, 少年时代家境贫寒, 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 他成年后勇于开创自己事业的同时, 更热衷于支援国家建设, 他怀着拳拳的爱国之情共建立了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山区扶贫等基金会, 多年来, 他向国家捐助善款多达150亿港币, 得到了海内外人士的高度赞誉。

由此可见, 对一个人的品德教育是何等的重要, 它在一个人的精神成长中占着主导地位, 而一个人的品德教育主要来源于少年时代对世界的认知程度, 如果在少年时期, 所得到的不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品德教育, 就会影响到成年后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取向, 将决定他一生前途和命运的沉浮。一个胸怀坦荡的人, 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将来必定会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 一位人类杰出的贡献者, 所以说, 一个人的道德力量是无穷的。

优秀的道德品质就是支撑起一个人身躯的骨架, 如果不具备优秀的道德骨架, 就是个行尸走肉, 是一个活着的躯壳。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提倡以德治国的大国。如果唐朝的李渊在行使皇权时不推行科举制度和均田制度, 减免百姓苛捐杂税, 李世民统治时决不会出现“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

如果李自成攻占洛阳时没有处死作恶多端的朱常洵, 开仓放粮, 赈济饥民, 就不会使队伍发展到百万, 成为百姓爱戴的李闯王。

如果康熙没有一颗强烈的爱国情怀, 绝不会出兵打败外寇, 将台湾统一到中国的版图上, 如果他不严厉打击朝庭腐败势力, 惩处贪官污吏, 减轻农民税赋, 就不会有千古一帝的美称。

常言道, 得民心者得天下, 纵观中国历朝历代, 哪一位成大业者不是以德治国的成功结果。

综上所述, 一个国家的兴旺与繁荣, 无不彰显着民族的道德力量。

当今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无外乎包括尊老爱幼, 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爱憎分明, 顽强勇敢五个方面, 现代孩子智商几乎相差无几, 关键是情商教育, 也就是品德教育。如今, 绝大多数的中国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有的家长认为, 只要孩子安心学习, 尽量要什么满足什么, 岂不知, 这样无形中助长了他们自私自利的狭隘心理, 就会认为无论什么事情都应以自己的意志和利益为中心, 形成了对外界事物麻木不仁, 唯我独尊的态度, 久而久之, 如果有一件事没得到满足, 就会发脾气, 甚至一气之下离家出走, 针对这种情况, 有的父母就说是自己孩子的个性太强造成的, 其实根本原因就是平时忽略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吧, 比如家家过新年, 为了让孩子高兴, 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都要给孩子压岁钱, 孩子接到钱自然异常高兴, 因为他们用这些钱可以随便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可是, 当有一年大人因各种原因不再给孩子钱时, 他们就会生气, 不理解, 因为他们认为, 长辈给晚辈钱是天经地义的, 突然间的不给了, 就会对长辈有意见或抵触情绪, 这样就会导致他们把金钱利益摆在首位, 对长辈不讲感情,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智商再高, 也不会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因为他们只讲索取, 不讲奉献, 因为奉献的是无私的。

试论小学美术教育课的意义 第10篇

一、美术教育能够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素养, 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素质教育的落实离不开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在培养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人才中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美术教育不仅是自身的教学, 更能通过艺术美、自然美和创造美的综合教育, 将美术教育渗透到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当中, 能够做到“以美辅德, 以美辅智, 以美健体”的良好效果。从而通过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出理想的、高尚的、完美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世纪的人才。

小学美术课《纸风铃》的学习, 先让学生通过观察风铃的实物、照片和录像, 选择自己喜欢的风铃。引导学生找出风铃的共同特点, 然后给学生出示教师做的纸风铃让学生找出纸风铃与刚才看到的风铃的异同点。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和探索, 一起来制作纸风铃。最后教师让学生将自己制作的纸风铃串起来挂在自己喜欢的地方。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在制作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清理干净, 爱护我们的学习环境。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要一一指导, 使学生在制作的时候少出错误, 少走弯路。这样既完成了单纯的美术学科的教育任务, 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了美化生活的意思, 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观和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这样的美术教学能够很好地体现素质教育, 既促进了学生的认识教育和鉴赏教育, 也促进了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二、美术教学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是人的全面发展。美术教育课中包含了情感教育、脑力教育、体力教育和理性教育等因素, 不仅在促进美育教育的理想上有很大的作用, 而且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理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长久以来“应试教育”在学生及家长的脑海里根深蒂固, 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学习生活是如此的枯燥乏味、严肃紧张。在这样沉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 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无疑会受到伤害。为了改变这种乏味、枯燥的教学环境, 我们就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环境, 寻找适合当下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 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童话里的小屋》, 教师可以用童话故事《白雪公主》来引导学生进入这堂课的学习。然后借助纸盒、纸筒、彩泥、胶水等多种原料制作小房子,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自己制造的小房子编一个美丽的故事讲述给其他同学和老师听。学生通过看、想、撕、贴、绘等方法制造自己的房子。这样一来教师就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欢快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采取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学习, 学生能够轻松快速的学习知识和本领, 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美术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们知道, 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 也是思维方式、人生价值观和辨别能力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小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和欣赏能力还很薄弱。但是在这个时期, 小学生又很渴望接触和欣赏新鲜事物。针对小学生的这个特点, 我们开设美术教学, 通过美术教学中的美育教学满足学生的渴望, 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

《影子的形成》这课通过手影游戏, 让每位同学展现自己的“艺术之手”“勤奋之手”和“巧妙之手”, 让学生了解人类不但可以通过手去劳动, 还能用手创造出艺术。用手变现美、传达情感, 培养学生勤劳、肯干的意识与愿望。

小学生时期有很大的塑造性, 因此在这个时期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创新思维教育、德育教育和思想情感教育等都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美术教育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人类在实践活动中, 有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改造现有的工具, 甚至改造世界, 使客观规律和自己的目标相一致, 这就需要人类具有创造力, 因此造就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创造能力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美术教学在创造能力的培养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和作用。这也正是在当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之所以高度重视美术教育的原因之一。如《香甜水果》的学习, 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彩泥、铅笔、剪刀和垫板等工具制作自己喜欢的香甜的水果, 水果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就有的模型, 也可以是自己想象创作的。在制作的同时, 教师还可以传授给学生一些挤、压、搓、团、印、刻等制作方法。这样的教学能够很好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创作能力。

美术教学不单是简单的画画。他是创造美的过程, 也是一门综合的基础学科。在美术教学中, 要教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精神和技能技法意识, 让学生具有强大创造能力和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厌学现象随着现代电子科技的快速发展已经非常的普遍, 甚至正在逐步的扩大。很多学生轻视现实生活, 和亲人、同学、教师、朋友渐渐地疏远, 独自一人沉迷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美术教学通过对学生进行美育教学, 并渗透德育教育, 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提高小学生的思想觉悟, 使之能够辨别自己行为的对错。从而让学生重返到现实生活中来, 重视和珍惜人间的真情。

美术教学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想象和制作等活动, 逐渐改善学生的厌学心理, 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直至提高学生对任何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这样不但减轻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负担, 使管理学生更加的轻松。而且提高了学生对美术课的重视程度, 也更加的尊敬教师。也能为爱好美术和具有美术特长的孩子提供展示他们才艺的空间。

中小学教育意义 第11篇

关键词:中小学;机器人教育;教育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施行,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又一浪潮。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中国刚刚兴起的机器人教育又被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

一、使创新教育理论与创新教育实践有机结合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并且在纲要中曾40多次提到“创新”一词,可见国家对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的重视。21世纪,特别是近几年,国际形势的变化,又赋予了创新教育一些新的含义,创新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创新思维、创新品质、创新能力等的培养上,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及创新成果的保护,也应该成为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器人教育,正为创新教育理论与创新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及创新成果的保护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学生在机器人教育的理论阶段不仅可以学习到机器人本学科的一些基本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有倾向性的将创新教育理论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品质的养成和创造技法的培养等方面的理论教育。机器人教育的实践阶段就是把所学到的创新教育理论与创新教育实践结合的阶段,一方面,学生可以运用理论课上学到的创新教育的相关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另一方面,在实践中也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使学生的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真正实现了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使学生感觉到学习理论的重要性。学生通过自己或同组同学的共同努力研制出的机器人,是他们个人或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自己创新成果的保护意识,渗透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教育,也有利于鼓励学生去大胆地参加创新教育实践活动。

二、对学生工程意识培养的意义和作用

关于机器人教育中对学生工程意识培养的意义和作用的研究,最早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王荣良先生,王荣良先生在分析了我国机器人教育的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工程意识培养的教育价值以及在中小学开展机器人教育对学生工程思维培养的作用。王先生从中小学生教育出发,把工程意识分为:整体意识、效率意识、改革意识、标准化意识、以人为本的意识五个方面。中小学的机器人教育,在机器人的搭建过程中要求学生对机器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了解机器人是怎样由各个模块组合而成一个整体的。并且在搭建过程中,如何调整各个模块的位置使得机器人的工作效率最优化,也是对学生一种能力的培养。在机器人的调试过程中运用控制反馈的思想,学生能通过反复测试,分析现象,发现问题,提出修改方案及时调整,使机器人表现出最佳状态。在机器人的组建、编程过程中,学生用的大多数都是标准化的组件、芯片和程序,所以对学生的标准化意识也有一定促进作用。机器人教育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形式,机器人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到机器人的相关知识,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三、对学生“21世纪技能”培养的意义和作用

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未来社会对就业人员的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2007年美国教育界提出了教育“供需一致”的改革方向,并规定了21世纪公民应必备的技能。适应能力、多种交流能力、非公式化的问题解决能力、自我管理及自我发展能力、系统化的思维能力被称为“21世纪技能”的组成部分,关于各个组成部分的具体内容,以及“21世纪技能”对我国教育的启示等已有文章阐述,这里不再赘述。第一,适应能力被定义为“能够应对新的、非常规的、迅速变化的工作条件或工作环境的能力”。机器人教育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新鲜事物,并且机器人的教育打破了以往学生的学习模式,它是在一个新的环境中,以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对一个新事物进行学习的过程。所以,机器人教育以它自身具有的鲜明特点,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对学生适应能力培养的目的。第二,多种交流能力被定义为“处理和解释其他人发出的文字和非文字的信息并能够作出适当回应的能力”。机器人教育不是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过程,机器人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过程,在学生自己动手组建机器人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要进行广泛的交流,学生要把自己的设计思想与同组同学、老师一同分享,以找出最适合的设计方案。机器人教育这种特殊的教育过程,对学生的多种交流能力的培养也有一定作用。第三,非公式化的问题解决能力被定义为“可以利用专家型思维方式来审视宽泛的信息,察觉规律并筛选信息来剖析问题的能力”。机器人的设计过程也是学生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设计过程中学生要不断地克服错误的思维,借助元认知能力,判断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否有效。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来获得以往并不知晓的解决方案、整合表面看上去并无关联的信息。第四,自我管理及自我发展能力被定义为“在远距离条件下、在虚拟团队中主动工作,自我动员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机器人教育是以团队为单位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基于项目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不断被动员和动员他人,监控自己和监控他人以至于能尽快的完成任务。第五,系统化的思维能力被定义为“能够理解整个系统如何运转的能力”。在机器人的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对机器人的各个部件的功能及产生的效果有一定了解,而且对于机器人这一个整体来说,学生要知道在机器人这个系统中,它是如何运行的,以及在运行过程中各个组成部分起到的作用,只有学生真正懂得了这些,才能迅速的成功设计出机器人来。有科学教育家认为,发展学生“21世纪技能”不是开设一门独立的课程就能完成的,而是应该融入科学课程,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获得对他们今后至关重要的技能。在机器人教育的全过程中,并不一定能完全的发展学生的各个技能,而且只通过机器人教育也不可能培养出完全具备“21世纪技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它只是为培养学生具备“21世纪技能”提供了有效的平台,这也是机器人教育的意义所在。

综上所述,在我国中小学阶段之所以引进机器人教育,就是因为机器人教育有其独特的教育意义。而笔者主要从机器人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初步探索了机器人教育在国家大力发展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的新的意义。机器人教育其他方面的意义还有待于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EB/OL].http://edu.sina.com.cn/l/2010-07-30/0811191352.shtml,2010-11-21.

[2]王荣良.机器人教育对学生工程意识培养的意义与作用[J].新课程研究,2009,(157):99-100.

[3]刘恩山.“21世纪技能”呼唤科学教育改革[J].基础教育课程,2010,(78):14-17.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意义 第12篇

一般来说,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家庭生活和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教育。它对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对于家庭的兴衰、社会的安定、民族的振兴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品德培养的意义

家庭是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家庭品德教育是小学生、也是一个人形成品德规范的重要途径。父母的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孩子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小学阶段的孩子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由于经验的局限性,还不能自觉形成道德意识,道德情感,进而实现道德行为,所以此阶段尤其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精心培养,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素养。

我们都知道学校教育孩子以知识为主,品德教育的责任更多地落在家庭教育上。品德教育必须在点点滴滴中培养。家庭教育提供了品德教育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对孩子在品德上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巨大的。家庭与学校由于在结构、功能上的不同,在实施教育上是有根本区别的。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就家庭而言,要着重抓好孩子文明礼仪和健康思想观念的教育,这是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

二、家庭教育对小学生习惯养成的意义

习惯是在一定情境下完成某种动作的倾向。习惯具有社会意义,有好坏之分,常常是在无意中养成,也可以通过有意养成。养成教育是指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渠道、全方位地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良好的习惯,对人的成长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针对养成习惯教育,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都提出过少年儿童个体发展中的所谓“最佳期”理论,认为在这一时期少年儿童个体处在一种最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正是人的潜能开发和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最好阶段。少年儿童自我意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可接受性强。小学阶段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所谓关键期是指人生学习的最佳时期。如果在关键期对孩子实行某种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错过,则有可能效果很差,甚至终身难以弥补。国内近半个世纪的研究表明:3—12岁是建立常规、培养良好习惯的最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正好包括了小学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大量的行为都会在这一阶段固化为习惯,因此,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是最容易见效的。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是从榜样中学习的,而家庭父母的榜样模范作用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规范。这种影响可能是无意识的,也可以是有意识的。所以在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小学阶段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之后,作为家庭教育的主力———父母,应积极地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首先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才能对孩子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习惯是儿童成才的基础,有好的习惯才有成功的可能。良好的习惯应从点点滴滴做起。如何整理书包、如何有礼貌、如何自觉吃饭等,都是家庭教育中需要重视的。

三、家庭教育对小学生人格养成的意义

有研究发现父母给予子女的情感温暖越多,儿童易于形成外向性、情绪更加稳定的人格特征。这证明好的家庭教育能使儿童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父母采用拒绝等消极的教育方式与儿童形成焦虑、抑郁、冲动等不健康的心理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因而倡导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多给予温情与慈爱,充分地接受孩子,对孩子表达关怀和爱,给予孩子充分的支持,对孩子的需要做出积极的反应,多沟通引导,有利于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特征。

同时,家庭教育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也具有显著的影响。父母对少年儿童采取“温暖与理解”的方式会促进孩子自尊的发展,提高孩子自尊的水平。相反,父母对少年儿童采取“严厉与惩罚”、“过分干涉”、“拒绝与否认”、“过度保护”等家庭教育方式都会不同程度的阻碍儿童自尊的发展,降低儿童自尊水平。此外,父母教育方式对儿童自我效能感和良好的情绪培养起着一定的作用。

上一篇:涂料企业成本控制下一篇:清水镜面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