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蚕区范文

2024-07-18

山东蚕区范文(精选7篇)

山东蚕区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品种来源

2015年春季,山东试验点承担了来源于北方蚕业科研协作区4家科研单位的5对参试蚕品种,1对对照种,如表1所示。

1.2 试验内容

2015年5月6日采用高温催青法出库催青,特别注意催青过程中各参试品种的胚子发育调节,切实做到参试品种和对照品种于5月18日同日收蚁。所有参加本试验的参试品种和对照品种从催青、养蚕、上簇、茧期调查、选茧烘茧等技术环节和试验要求均在相同的试验环境(或相同养蚕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实用孵化率、孵化整齐度、蚁蚕习性、稚蚕习性、健康情况等农艺性状调查,龄期经过,饲育温湿度,形态调查,习性观察,生命力调查和记载,收茧调查和记载,茧形、茧色、缩皱均与收茧调查同时进行,整个试验过程严格按北方蚕区桑蚕品种实验室鉴定细则和实验室实施方案进行。

1.3 试验地点

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家蚕种质创新研究室养蚕试验楼。

1.4 试验处理要点

收蚁时采用电子称称量法,对每1个参试品种进行收蚁。每个参试品种混合称量0.9g作为一个试验大区,一至三龄混合饲养,小蚕期采用塑料薄膜防干覆盖育;混合饲育到三龄眠蚕止桑后进行数蚕分区,每个品种设有3个重复试验区,每个重复试验区数蚕420头作为一个试验小区,数蚕后多余的蚕采用相同饲育方法饲养到四龄饷食后一足天集中调换试验小区中存在的迟起蚕、半蜕皮蚕等不良蚕,之后不在进行调换,确保试验数据一致性和公平性。四至五龄大蚕分区饲养,采用常规普通桑叶育。蚕期各龄采用标准温湿度保护,全龄实施三回育,蚕期统一技术处理并确保良桑饱食。参试品种待适熟后在同一蚕室中上簇,上簇均采用竹匾、塑料折簇和尼龙覆簇网等工具,每一试验小区都要上2个折簇,每簇上簇密度约200头蚕左右,达到疏密均匀一致。上簇过程要注意通风换气和排湿保温,防止强风直吹和温湿度巨变。春季终熟后第7天采茧,然后进行收茧,雌雄25粒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死笼率、虫蛹统一生命率等调查;随后再对同一品种的3个重复区进行选留样茧、混合称量、准备烘茧。鲜茧烘干通常采用二次烘干法,头冲温度104~96℃、二冲温度99~70℃,样茧烘到标准适干后按同一品种正反交等粒混合装袋并系好品种名等标签,烘干样茧一周内送交丝质鉴定单位农业部蚕桑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镇江)进行缫丝检验。

2 试验数据与结果分析

2.1 参试品种试验成绩

2015年春季,山东试验点结合蚕期饲养、茧期调查和缫丝检验等对5对参试品种和1对对照品种进行了实验室鉴定试验。根据试验设计、蚕品种比对要求,现将实验室调查数据和相关鉴定成绩进行了详细整理和统计分析,见表2-4所示。

2.2 性状评价与综合分析

结合蚕期饲养、茧期调查、缫丝检验等进行以下概评和分析。

2.2.1 优食一号

该品种孵化良好齐一,发育整齐,稚蚕期眠起快且偏早,上簇齐涌,营茧较快。壮蚕蚕体粗壮,体色青白,普斑,区内、区间个体间开差小。茧形椭圆,区内个体间相对匀整,区间开差小,茧形较对照略粗大,茧色白,缩皱中等。

优食一号龄期经过较对照短5h,实用孵化率97.81%,比对照品种高0.50个百分点;结茧率97.84%、死笼率2.88%、虫蛹率95.02%,全茧量2.35 g、茧层量0.562 g、茧层率23.81%,除茧层率略低于对照品种外,其它均略高于对照;普通茧重量百分率96.86%,比对照品种高1.36个百分点,万头蚕收茧量、万头蚕茧层量分别比对照菁松×皓月高0.84kg(3.77%)、低0.026kg(0.47%)。上车茧率98.03%,鲜毛茧出丝率19.00%,干毛茧出丝率41.43%;茧丝长1310.4 m、解舒丝长1175.4m,分别比对照短38.4m、长60.6m;解舒光折237kg,比对照品种多耗2kg,茧丝纤度3.612dtex,洁净98.00分。

2.2.2 优食二号

该品种孵化良好,发育整齐,小蚕期眠起快齐且偏早,上簇齐涌,营茧快。蚕食桑快,食量大,壮蚕蚕体粗壮,体色青白,普斑,区内、区间开差小。茧形椭圆,区内个体相对匀整,区间开差小,茧形明显比对照粗大,茧色白,缩皱中等。

优食二号龄期经过较对照短6h,实用孵化率97.42%,比对照高0.11个百分点;结茧率97.01%、死笼率2.62%、虫蛹率94.47%,全茧量2.40g、茧层量0.562g、茧层率23.42%,除死笼率、茧层率略低于对照外,茧层量与对照持平,而其它项均略高于对照;普通茧重量百分率95.70%,比对照高0.20个百分点,万头蚕收茧量、万头蚕茧层量分别比对照菁松×皓月高0.66kg(2.96%)、低0.181kg(3.26%)。上车茧率97.92%,鲜毛茧出丝率18.41%,干毛茧出丝率40.56%;茧丝长1363.2 m、解舒丝长1048.7m,分别比对照长14.4m、短66.11m;茧丝纤度3.403dtex,洁净96.5分;解舒光折241kg,比对照品种多耗6kg。

2.2.3 123·锦×ECA

该品种孵化良好齐一,稚蚕发育整齐,眠起快齐,行动活泼,上簇齐涌,营茧快。蚕食桑旺盛,壮蚕蚕体粗壮,体色青白,普斑,区内、区间开差小。茧形长椭圆,茧形较对照明显粗大,区内个体匀整,区间开差小,茧色白,缩皱中等。

123·锦×ECA龄期经过与对照相仿,实用孵化率98.01%,比对照品种高0.11个百分点;结茧率96.50%、死笼率1.65%、虫蛹率94.91%,全茧量2.36g、茧层量0.616g、茧层率26.10%,均略高于对照菁松×皓月;普通茧重量百分率96.93%,比对照高1.43个百分点,万头蚕收茧量、万头蚕茧层量分别比对照高0.34kg(1.53%)、高0.360kg(6.48%);上车茧率97.271%,鲜毛茧出丝率20.51%,干毛茧出丝率42.68%;茧丝长1322.5 m、解舒丝长720.7m分别比对照短26.3m、短394.1m,茧丝纤度3.882dtex,洁净91.5分;解舒光折228kg,比对照少耗7kg。

2.2.4 秦月×汉辉

该品种孵化良好齐一,发育整齐,行动活泼,眠起快齐,上簇齐涌,营茧较快。蚕食桑快,壮蚕蚕体粗壮,正交体色为素斑,其中暗化性褐圆斑与素蚕比例为1∶1,区内个体略有开差、区间开差小;反交为褐圆斑和素蚕两种,二者的比例为1∶1,其中褐圆斑、素蚕的同一群体内个体相对匀整,二者之间个体大小略有开差。茧形有椭圆和筒状两种,区内个体间有开差,区间表现一致,茧色白,缩皱中等。

秦月×汉辉龄期经过与对照相仿,实用孵化率比对照高0.28个百分点;结茧率96.86%、死笼率4.06%、虫蛹率92.93%,全茧量2.26g、茧层量0.535g、茧层率23.67%,除结茧率、死笼率略高于对照外,全茧量与对照持平,而其它项均略低于对照;普通茧重量百分率95.12%,比对照低0.38个百分点,万头蚕收茧量、万头蚕茧层量分别分别比对照低0.53kg(2.38%)、低0.406 kg(7.31%);上车茧率98.08%,鲜毛茧出丝率18.48%,干毛茧出丝率40.24%;茧丝长1240.5m,解舒丝长838.3m,分别比对照短108.3m、短276.5m;茧丝纤度3.571dtex,洁净96.00分;解舒光折244kg,比对照多耗9kg。

2.2.5 鲁51×鲁52

该品种孵化良好齐一,发育齐,眠起快、上簇涌,营茧快。蚕食桑旺盛,壮蚕蚕体较对照粗壮,壮蚕体色青白,普斑,区内、区间开差小。茧形椭圆,区内个体匀整,区间开差小、表现一致,茧形明显比对照粗大,茧色白,缩皱中等。

鲁51×鲁52龄期经过与对照相仿,实用孵化率比对照97.31%略高0.54%,结茧率98.55%、死笼率1.48%、虫蛹率97.09%,全茧量2.28g、茧层量0.610g、茧层率26.75%,均略高于对照;普通茧重量百分率96.53%,比对照高1.03个百分点,万头蚕收茧量、万头蚕茧层量分别比对照高0.68kg(3.05%)、0.588kg(10.59%);上车茧率98.31%,鲜毛茧出丝率21.65%,干毛茧出丝率44.85%;茧丝长1537.4m、解舒丝长1134.6 m,分别比对照长188.6m、长19.8 m;茧丝纤度3.531dtex,洁净96分;解舒光折219kg,比对照少耗16kg。

3 小结与讨论

3.1 综合以上分析,来源于北方蚕区的5对参试蚕品种(组合)蚕期、茧期同一品种个体之间相对匀整、区间表现基本一致,其它性状与对照相比各有不同特点。

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123·锦×ECA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均比对照高,山东省蚕业研究所的鲁51×鲁52的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茧丝长、解舒丝长、洁净均比对照高;山东农业大学优食一号、优食二号的全茧量比对照高,而茧层率却比对照低,洁净明显高于对照品种;安康市蚕桑产业发展中心的秦月×汉辉的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都比对照略低,综合性状表现一般。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参试品种对山东试验点的适应性有关。

3.2 本年度春季的鉴定试验,各参试品种和对照品种调查数据和试验成绩高低不同,真实反映了各参试品种在山东试验点的饲养情况及综合性状表现。

山东蚕区 第2篇

1 试验材料、内容与方法

1.1 供试蚕品种

1.1.1 参鉴蚕品种

9801×9802,由山西省蚕桑研究所提供;3·7×1·2、8·S×7·C,由陕西省蚕桑丝绸研究所提供;春瑞×秋月、AK05×JG08,由陕西省安康市蚕桑研究所提供;鲁07×鲁08 、鲁09×鲁12、鲁41×鲁42,由山东省蚕业研究所提供。

1.1.2 对照蚕品种

菁松×皓月,由山东省蚕业研究所提供。

1.2 试验内容

在相同饲育条件下,对参鉴蚕品种和对照蚕品种进行虫质、茧质、丝质等各项指标进行实验室对比鉴定。

1.3 试验方法

各参鉴蚕品种和对照蚕品种正反交收蚁量、试验设区数均应相同;饲育技术要点、试验方法、技术处理,调查项目、时间、内容和方法按《北方蚕区桑蚕品种共同鉴定细则》进行。鲜茧采用二次烘干法,丝质鉴定由山东省纤维检验局茧丝检验中心进行。

2 鉴定结果与分析

2.1 鉴定成绩

根据鉴定要求,对参鉴的8对蚕品种进行实验室比对试验。各项调查、统计、分析如表1、表2所示。

2.2 综合概评与分析

结合蚕期饲养、茧期调查、丝质鉴定等进行以下概评与分析。

2.2.1 9801×9802

该品种孵化良好齐一,发育整齐,眠起快齐、上蔟齐涌。蚕食桑旺盛,食量大,壮蚕粗壮,正交95%为普斑、5%为素蚕,反交体色青白、普斑,区内个体略有开差,区间开差小。茧形长桶状,区内个体匀整,区间开差小,茧形较对照略粗大,茧色白,缩皱中等。

该品种实用孵化率96.94%,虫蛹率97.11%。全茧量2.28 g、茧层量0.504 g、茧层率22.11%,普茧重量百分率97.84%。茧丝长1 250.1 m,上车茧率97.48%,毛茧出丝率41.59%。解舒光折234.41 kg,较对照少耗2.87 kg。万蚕收茧量、万蚕茧层量、5龄50 kg桑产茧量、5龄50 kg桑茧层量分别是对照的101.43%、100.00%、101.04%、99.59%。茧丝纤度2.929 D,净度93.10分,清洁98.90分。

2.2.2 3·7×1·2

该品种孵化良好齐一,发育整齐,眠起快齐、上蔟齐涌。蚕食桑快,食量大,壮蚕体色青白,普斑,粗壮,区内、区间开差小。茧形长桶状,区内个体匀整,区间开差小,茧形较对照粗大,茧色白,缩皱中等。

该品种实用孵化率97.15%,虫蛹率96.85%。全茧量2.38 g、茧层量0.541 g、茧层率22.73%,普茧重量百分率96.99%。茧丝长1 088.6 m,上车茧率97.72%,毛茧出丝率40.14%。解舒光折243.41 kg,较对照多耗6.13 kg。万蚕收茧量、万蚕茧层量、5龄50 kg桑产茧量、5龄50 kg桑茧层量分别是对照的105.28%、106.70%、104.10%、105.44%。茧丝纤度3.425 D,净度93.35分,清洁99.00分。

2.2.3 8·S×7·C

该品种孵化良好齐一,发育整齐,眠起快齐、上蔟齐涌。蚕食桑旺盛,食量大,壮蚕体色青白,普斑,粗壮,区内、区间开差小。茧形长椭圆,区内个体匀整,区间开差小,茧形较对照略粗大,茧色白,缩皱中等。

该品种实用孵化率97.45%,虫蛹率97.20%。全茧量2.39 g、茧层量0.554 g、茧层率23.18%,普茧重量百分率95.13%。茧丝长1 220.6 m,上车茧率97.53%,毛茧出丝率41.77%。解舒光折233.47 kg,较对照少耗3.81 kg。万蚕收茧量、万蚕茧层量、5龄50 kg桑产茧量、5龄50 kg桑茧层量分别是对照的108.05%、111.67%、104.70%、108.21%。茧丝纤度3.141 D,净度94.15分,清洁99.10分。

2.2.4 春瑞×秋月

该品种孵化良好齐一,发育整齐,眠起快齐、上蔟齐涌。蚕食桑旺盛,食量大,壮蚕粗壮,体色有褐圆斑、素斑两种,褐圆斑为雌性、素斑为雄性,二者比例为1∶1,褐圆斑、素斑同一群体内个体匀整,开差小,两个群体间略有开差,区间表现一致。茧形有粗桶状和细桶状两种,区内各群体个体间匀整,区间开差小,茧色白,缩皱中等。

该品种实用孵化率97.69%,虫蛹率97.24%。全茧量2.42 g、茧层量0.536 g、茧层率22.15%,普茧重量百分率97.48%。茧丝长1 013.3 m,上车茧率97.69%,毛茧出丝率33.33%。解舒光折293.05 kg,较对照多耗55.77 kg。万蚕收茧量、万蚕茧层量、5龄50 kg桑产茧量、5龄50 kg桑茧层量分别是对照的106.11%、104.85%、103.68%、102.36%。茧丝纤度2.966 D,净度91.70分,清洁98.40分。

2.2.5 AK05×JG08

该品种孵化良好齐一,发育整齐,眠起快齐、上蔟齐涌。蚕食桑旺盛,食量大,壮蚕粗壮,体色有褐圆斑、素斑两种,褐圆斑为雌性、素斑为雄性,二者比例为1∶1,褐圆斑、素斑同一群体内匀整,开差小,褐圆斑、素斑两个群体间略有开差,区间表现一致。茧形正交椭圆,区内个体匀整,反交有椭圆和细椭圆两种,区内个体开差明显,区间表现一致,茧色白,缩皱中等。

该品种实用孵化率96.04%,虫蛹率97.55%。全茧量2.35 g、茧层量0.510 g、茧层率21.70%,普茧重量百分率95.08%。茧丝长1 068.8 m,上车茧率97.49%,毛茧出丝率35.50%。解舒光折274.67 kg,较对照多耗37.39 kg。万蚕收茧量、万蚕茧层量、5龄50 kg桑产茧量、5龄50 kg桑茧层量分别是对照的104.07%、100.70%、103.16%、99.79%。茧丝纤度2.926 D,净度91.35分,清洁98.00分。

2.2.6 鲁07×鲁08

该品种孵化良好齐一,发育整齐,眠起快齐,上蔟齐涌。蚕食桑旺盛,食量大,壮蚕体色青白,普斑,粗壮,区内个体匀整、区间开差小。茧形长椭圆,区内个体匀整,区间开差小,茧形较对照略粗大,茧色白,缩皱中等。

该品种实用孵化率97.92%,虫蛹率97.49%比对照低0.60 %。全茧量2.24 g、茧层量0.546 g、茧层率24.38%,普茧重量百分率97.76%。茧丝长1 239.0 m;上车茧率97.31%,毛茧出丝率42.01%。解舒光折231.62 kg,较对照少耗5.66 kg。万蚕收茧量、万蚕茧层量、5龄50 kg桑产茧量、5龄50 kg桑茧层量分别是对照的100.76%、109.09%、100.58%、109.34%。茧丝纤度3.105 D, 净度93.30分,清洁99.20分。

2.2.7 鲁09×鲁12

该品种孵化良好齐一,发育整齐,眠起快齐、上蔟齐涌,营茧较快。蚕食桑快猛,壮蚕体色青白,普斑,粗壮,区内、区间开差小。茧形长椭圆,个体间相对匀整,区间开差小,茧形较对照略粗大,茧色白,缩皱中等。

该品种实用孵化率97.80%,虫蛹率98.25%。全茧量2.26 g、茧层量0.536 g、茧层率23.72%,普茧重量百分率94.00%。茧丝长1 403.6 m,上车茧率96.70%,毛茧出丝率44.34%。解舒光折218.10 kg,较对照少耗19.18 kg。万蚕收茧量、万蚕茧层量、5龄50 kg桑产茧量、5龄50 kg桑茧层量分别是对照的101.43%、107.28%、100.48%、106.26%。茧丝纤度2.953 D, 净度93.30分,清洁99.20分。

2.2.8 鲁41×鲁42

该品种孵化良好齐一,发育整齐,眠起快齐、上蔟齐涌,营茧较快。蚕食桑快猛,壮蚕体色青白,普斑,粗壮,区内、区间开差小。茧形长桶状,区内个体匀整,区间开差小,茧形较对照略粗大,茧色白,缩皱中等。

该品种实用孵化率98.05%,虫蛹率97.28%。全茧量2.33 g、茧层量0.571 g、茧层率24.51%,普茧重量百分率98.65%。茧丝长1 194.7 m,上车茧率97.27%,毛茧出丝率40.29%。解舒光折241.26 kg,较对照多耗3.98 kg。万蚕收茧量、万蚕茧层量、5龄50 kg桑产茧量、5龄50 kg桑茧层量分别是对照的103.76%、113.38%、102.60%、112.11%。茧丝纤度3.267 D, 净度92.06分,清洁98.70分。

3 小结与讨论

3.1 通过以上综合分析,参鉴的8对蚕品种孵化良好、齐一,发育整齐,眠起快齐,上蔟齐涌,食性好。蚕期、茧期分别观察同一品种群体内个体之间略有开差、试验区间开差小。茧色洁白,缩皱中等。

3.2 本次试验各参鉴品种试验成绩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可能与各参鉴品种对山东半岛气候条件的适应性有关,或与各参鉴品种本身之间存在着某些差异有关,这都有待于进一步试验研究。

3.3 本次试验参鉴品种与对照品种各项试验成绩各有高低,也相应客观地反映了各参鉴品种在北方蚕区山东点的饲养情况及性状表现。

摘要:2009年春,我所对参加北方蚕区联合鉴定的8对桑蚕品种进行了实验室鉴定。调查项目、内容、时间和方法,按《北方蚕区桑蚕品种共同鉴定工作细则》进行。通过蚕期饲养、茧期调查、丝质鉴定等了解其主要成绩和饲育特点,并进行概述和分析。

关于原蚕区建设的思考 第3篇

1 原蚕区现状

1.1 基础条件差

安康市蚕种场原蚕区大都分布在山区,山大沟深,道路崎岖,人口稀,缺少饲养大户,平均每户养蚕1.25张,因此饲养点增多、面积泛广、战线拉长。仅以1个作业组为例:正式职工2名,单季养蚕70张,至少要分布在3-4个行政村,而每个行政村的面积平均在3 km2。

1.2 缺乏完整的技术服务支撑体系

安康蚕种场是专业生产场家,通过半个世纪的摸索总结,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但要贯彻落实下去,让每一户蚕农都能掌握却很难。关键是缺乏长期、健全、固定的村级技术服务体系。我们现行技术服务就是通过本场职工蚕期驻村进行巡回技术指导服务,但由于点多面广线又长,每个作业组2名职工根本跑不过来,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都花费在路途上,近年我们又从场区周边原来在场内养蚕相对技术熟练的人员中聘请了部分蚕期技术辅导员,协助正式职工抓技术落实,但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① 技术指导服务不稳定,缺乏长效机制,辅导员不固定,当季养蚕来,制种结束走。②辅导员生人生面,缺少培养,沟通困难,全面掌握技术更难。③村级组织配合、执行力差。村委会作为一级政府组织,我们现行的饲养1张支付10元登记费的做法,根本调动不了村干部的积极性。

2 改进措施及建议

由于我市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市,80%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原蚕区的蚕农大都是妇女和老人,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所以我们的养蚕技术要在原蚕区推广普及,单凭每季蚕期的短暂服务是远远不能满足和到位的,也是不全面的,必须建立一支技术过硬,服务全面且长期稳定扎根农村,拆不走的技术服务网络,覆盖整个原蚕区,使原蚕区蚕农养蚕、栽桑的技术水平整体提高。

1)以村委会为依托,选拔培养村级蚕桑技术辅导员。以村委会成员和养蚕大户及有一定技术基础和群众基础的人员为对象,按照饲养15-20张配一个辅导员的标准,物色选拔人员,进行栽桑、养蚕、制种及蚕病、桑病的防治等全过程系统地岗前培训学习。培训结束进行上岗测试,测试合格的聘作种场在该村的技术辅导员,利用闲季进行技术培训、知识更新。

2)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技术服务机制,使原蚕区留得住人、管得住事、技术指标落到实处。要严格选拔标准和程序,聘请技术全面,对蚕桑有热情,愿为群众办事搞服务,能办事且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和影响力的人担任辅导员,均按季发给工资,并将该季、该村的饲养、制种成绩与其挂钩奖惩。按安康现行工价标准每人每季工资标准2500~3000元,如果春、夏、秋生产三季,那么其年工资收入就在7500~9000元,加上量化指标奖惩,搞得好的可年收入12000元左右,从经济上算他与外出打工比基本持平,更重要的是相对稳定,劳动强度小,可照顾其家庭,节省了往返旅途开支,综合考虑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这些人一旦聘用其作用不可低估,无论是任务的落实,技术的指导,措施的实施,都比种场带下去的辅导员有优势。

3)在养蚕省力化、消毒简单化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大力推广发展省力化蚕桑新技术。安康市全市现有桑园面积4.67万hm2,年养蚕50.04万张,平均667m2桑园年养蚕0.7张,效益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是劳动力不足,受比较效益的影响,大部分劳动力选择了外出务工。在家的少部分劳动力也因养蚕劳动季节性强、时间性强、密度大又与农活冲突等原因,只是附带性的养了一点,大面积桑园资源被浪费掉了,直接影响和制约整个蚕桑生产的发展,就连原蚕区的种茧育也面临困难。大部分蚕农都因怕麻烦而不愿去饲养。要想改变这一局面,必须尽快想法设法在不影响消毒质量的前提下大力推广简化消毒法,推广大蚕地面育,方格簇自动翻簇器,省力化蚕台等养蚕新技术。

3 培养、扶持、发展养蚕专业大户,走集约化道路

浅谈原蚕区防微综合措施 第4篇

1 病原的来源

微粒子病病原广泛存在于养蚕环境中, 很多鳞翅目昆虫均能感染微粒子病, 并且与家蚕互感。而家蚕微粒子病的传染只有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目前, 所有原种都由省质检站统一检验, 严格把关, 带毒和漏检的可能性较小。因此, 胚种传染基本可以排除。而消毒不彻底, 各种桑树害虫的病原污染桑叶和用具造成食下感染是目前家蚕感染微粒子病的最主要途径。因此, 采取各种措施切断食下传染链是防微工作的主要方法。

2 防微工作的主要措施

2.1 防微工作与茧价挂钩, 提高蚕农防微意识

由于原蚕饲育的特殊性, 生产中微粒子病多在种茧收购以后的各阶段才能检出, 而考核种茧质量指标在收购时只能在公斤茧粒数、无效蛹率、茧层率等项目考核。因此, 提高蚕农对防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并与其经济效益挂钩, 各种防微措施在具体工作中才能顺利实施。种茧定价指标中防微工作作为一项考核指标, 在发放种茧款时, 每公斤扣防微风险金1.5~2.00元, 待分户苗蛾检验无毒后, 退还风险金。这样, 农户在消毒和饲养过程中就会和种场密切配合, 使得防微具体措施得以落实。

2.2 严格消毒防病, 彻底清除病原

蚕农经多次养蚕, 各种蚕病病原积累很多, 蚕前彻底消毒是防微的一条首要途径。

2.2.1 彻底扫、洗、铲、刮, 清除病原

消毒前将蚕具搬至蚕室外, 将蚕室打扫干净, 刮尽墙上、地面的各种蚕期遗留物 (丝、病蚕尸体等) , 水泥地面用水清洗干净, 土地面将旧土刮一层, 垫上干净新土, 墙壁四周用新鲜石灰浆粉刷, 门窗等擦尽灰尘, 将蚕室及住房前后的杂草、垃圾、阴沟清理干净, 再将杆、架、箔、网等用具用水清洗干净放置蚕室以备消毒。

2.2.2 药物消毒要彻底

浸泡消毒:各种用具必须用含1%有效氯漂粉液浸泡10分钟, 放置蚕室, 保持30分钟以上的湿润, 避免太阳直晒, 以保证消毒效果。

药物的喷洒:用含1%有效氯漂粉液将蚕室周围环境彻底喷洒消毒, 蚕室在喷洒当天用硫磺熏烟。

在共育分蚕前, 还应将蚕室、用具及环境再一次喷洒消毒。经抽样检验确认无病源后方能饲育种蚕。

2.3 坚持抓好回山消毒

每年秋季蚕农采茧后, 种场应组织力量对原蚕户的蚕室蚕具及环境进行一次全面彻底消毒, 抓住病原物比较集中、裸露新鲜的机会, 突击杀灭。具体方法是:将各种采茧后的垃圾和草笼集中烧毁, 蚕室蚕具清洗干净后, 将蚕室蚕具及环境用含1%有效氯漂粉液进行全面喷洒, 并保持30分钟湿润。

2.4 加强桑园病虫害防治, 杜绝野外昆虫互感

野蚕、桑螟、桑尺蠖等很多鳞翅目昆虫均能感染微粒子病, 其排泄物、尸体等污染桑叶而感染家蚕, 这是食下传染的主要病原来源。因此, 防治桑园虫害发生是防微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 每年10月上旬左右, 必须用甲胺磷1000倍液对桑园进行一次封园杀虫。在桑树冬管工作中, 应清理干净落叶和病虫枝, 并集中烧毁, 减少来年虫害发生。春季在桑树发芽初期用敌百虫1000倍液喷杀野蚕、桑尺蠖、桑象虫等害虫, 4月初用氧化乐果和敌敌畏各1500倍 (1:1) 喷杀各种害虫。在桑园管理中, 随时清理干净地内和四周杂草, 减少害虫的藏身处所。桑园地内周围严禁种植十字花科农作物。

另外, 柏毛虫对家蚕危害较大, 虫粪和羽化后的磷毛污染桑叶, 因此, 桑园应尽量远离柏树成片区。春季出库时间各地应掌握在当地柏毛虫第一代羽化时上蔟结束, 减少柏毛虫对桑叶的污染。

2.5 实行桑叶全程消毒

桑叶全程消毒是防微的重要措施, 通过桑叶消毒不但可以减少微粒子病发生而且还可防治病毒病和细菌病的发生, 具体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2.5.1浓度标准要准确, 浓度过低防微效果差, 过高破坏桑叶叶质, 并会造成蚕儿中毒。小蚕用叶掌握在含有效氯0.32%~0.34%, 大蚕用叶3.5%~3.6%, 若雨水叶可适当提高0.01%。

2.5.2 液量要充足, 淘消桑叶药液量不低于桑叶量的5倍。

2.5.3 时间要保证, 小蚕用叶浸泡保证4分钟, 大蚕用叶浸泡保证5分钟。

2.5.4 浸消要彻底, 从收蚁开始到上蔟所有用叶必须浸消, 特别是外购叶、脚叶、泥沙叶等, 更应彻底浸消, 防止消毒走过场。

2.5.5 消后杜绝桑叶再污染。摊晾桑叶用具必须干净, 桑叶摊晾应避免在其它杂树下, 以免野外昆虫排泄物污染桑叶, 晾桑叶地方要远离蚕沙堆放处。

2.5.6 桑叶摊晾要干。消后桑叶可用洗衣机的脱水机脱水, 脱水时间为2~3分钟左右, 每缸可脱2.5~3公斤。脱水后稍加摊晾, 30分钟后就可使用。若桑叶摊晾不干, 小蚕期 (特别是一龄蚕) 极易出现漂粉中毒。2.5.7加强除湿工作。因桑叶消毒后湿度较大, 蚕室、蚕具和蚕座的除湿工作更应加强, 蚕座内多撤除湿材料 (焦糠、石灰等) , 每天早晨给桑前在蚕座内用新鲜石灰粉撒布蚕体、蚕座。防干育每次给桑前1小时揭薄膜, 在4~5龄食桑期, 隔天用硫磺、柏丫熏烟一次, 并随时保持室内通风, 以利除湿。

2.6 加强各阶段预知检查, 分户彻底

饲育期、种茧保护期、、制种期加大预知检查力度, 各种预检抽样要按要求进行, 种茧收购后分户要彻底, 待苗蛾镜检确认无毒后才合批制种, 对有毒种茧要彻底淘汰。

2.7 饲育管理中做好防病卫生和“五选”工作

饲育过程中, 加强饲育管理, 坚持做好常规的防病卫生制度, 淘汰各龄迟眠蚕、弱小蚕, 不养过头蚕, 不购叶养蚕, 坚持做好选卵、选蚕、选茧、选蛹。选蛾工作。种场要向原蚕区发放无毒普种, 避免种、丝茧混养, 做好原蚕区净化工作。

2.8 加强蚕沙和废弃物的管理, 防止病原扩散

蚕沙是最大的污染源, 必须加强管理, 蚕沙坑要远离蚕室和桑园, 蚕沙要腐熟后再作肥施用, 严禁大田和桑园施用鲜蚕沙, 以免病原扩散。对纸张、草笼等各种废弃物要及时集中烧毁。

老蚕区柞蚕脓病防治经验 第5篇

1. 合理选择饲料

选场合理, 良叶饱食。蚕不能取食过嫩或过于老硬的柞叶, 否则造成营养不良, 食后易造成体质弱、抗病力差, 后期易发脓病。蚕的各龄期选场应科学掌握, 在有计划进行蚕场轮伐更新的前提下, 各龄柞蚕使用相应树龄的柞树叶饲养, 合理有效利用资源, 适量投种, 杜绝掠夺式放养, 精养细放, 积蓄养分, 增强柞蚕体质。

2. 严格消毒

严格消毒是预防柞蚕脓病的有效方法。种卵、蚕室蚕具及放蚕场所都要认真消毒。卵面消毒是预防脓病最重要环节, 通常采用甲醛、盐酸与水按照1∶1∶10的比例配制成混合液, 对卵面彻底消毒。蚕室蚕具可采取甲醛药液喷洒。蚕场消毒可用“菌毒速杀”“菌毒净”喷蚕场地面、树干。

3. 管理科学仔细

不良的自然环境、人为机械损伤和蚕自身的抓伤, 都可诱发脓病。春季柞蚕制种不宜太早, 要符合柞蚕生产的自然规律。出蚕收蚁要及时, 防止蚁蚕抱团相互抓伤而感染脓病。避免雨天收蚁, 防止灌蚁子。蚕期及时匀蚕, 合理剪移, 精养细放, 确保蚕发育整齐、体质好。严格执行“下雨不移蚕、大风不移蚕、眠期不移蚕”, 移蚕或匀蚕时动作“轻、快、稳”, 切忌用手生拉硬拽。匀蚕时稀密适当, 运蚕时少装勤送, 不要让蚕在筐内停留时间过长而诱发脓病。

4. 隔断传染源

原蚕区饲养新模式的实践体会 第6篇

1 积极发挥技术辅导员管理和统筹作用

原蚕区的技术辅导员不能局限视野, 走单一的纯技术指导老路子, 而是要开阔视野, 勇于创新, 走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着眼于未来, 而不是单纯追求短期内的一年一期或二期的生产指标。由于农村生产条件差和蚕农防病意识淡薄, 防范措施不到位[1]。作为原蚕区的技术辅导员, 既要自身具备技术水平, 又要当好蚕农的参谋和指导, 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 既要管好生产, 又要调节好农户出现的各种矛盾。

2 加强原蚕区桑园管理提高桑叶质量

桑园是提高蚕种质量的基础, 特别要重视对原蚕区桑园培育管理上的指导。要想提高蚕种质量:首先要加强桑园管理。刚到建德市, 笔者就发现这里的桑树是导致桑叶产量不乐观的关键原因。建德市桑叶的枝干特别短, 基本上与夏伐时的桑树差不多, 同时枝干上基本没有三眼叶。而蚕在3~4令时, 桑叶的供应尤为重要, 如果3~4令全吃三眼叶, 五令还可以供应2顿三眼叶, 蚕的整个生长过程中桑叶供应量就会很充裕, 也避免了大蚕用叶条叶喂食的不足。所以, 在第2年就要求蚕农对桑树进行有效管理。

对于桑园的管理, 春叶全面摘蕊工作很重要, 二令眠前就要开始准备早摘蕊, 重摘蕊, 加上从严把关病虫害防治, 这样就能让蚕儿吃到适熟优质叶, 保证蚕儿吃饱吃好养壮。特别是4令及5令前期, 给足好桑叶, 就能很好地增加蚕儿体质, 充实蚕卵质[2]。

3 抓好饲育管理, 充实卵质, 提高蚕种孵化率

养蚕是以防为主, 重点消毒。对养蚕前消毒从重从严, 以养蚕前消毒为主, 蚕期中消毒为辅。防微消毒以消特灵为主, 坚持先毛消。消毒温度最好要在16℃以上, 选择阴天或早晚没太阳的时候消毒为宜, 把整个蚕室蚕具及养蚕必须品包括周围环境进行统一消毒, 消毒后至少要闷30 min以上再清洗。对于周边要进行大扫除, 清理垃圾铲除杂草, 疏通阴沟。在蚕结茧之后, 要对蚕室蚕具等一系列用具进行彻底清洗, 最后在收蚁前2 d统一消毒, 消毒后要换鞋入室, 杜绝未经消毒物具随意进入蚕室。

讲卫生勤洗手, 防止病从口入:1令防干育, 扩一顿喂一顿;2令以后早分匾, 做到稀放饱食。整个过程严格分批提青, 从严淘汰迟眠蚕, 随时淘汰病小蚕, 提高蚕儿整体强健度, 加强蚕沙管理。我们在养蚕前就统一规划好, 每户在离蚕室偏远地方挖一个大坑用以预埋控制污染源, 挖好后每户补贴200元, 不准摊晒蚕沙或直接用作饲料, 每次除沙后及时清理消毒不拖延时间倒进大坑, 每令起除要换匾消毒。桑叶全程用0.3%~0.5%有效氯漂粉精浸泽消毒, 小蚕用脱水机喂一顿消一顿, 或搭棚凉干, 保证新鲜[3]。大蚕春蚕条桑喂浸好水沥干, 秋蚕搭棚凌空凉在竹席上晾干或脱水, 确保桑叶无病毒, 加强桑叶“采、运、储”各环节的管理, 防止桑叶受污染, 蚕期结束要回山消毒。

4 掌握好制种技术

从蚕上簇开始就要随时掌握蛹体的发育程度, 调节好对交品种的发蛾准确率, 控制温湿度, 尽量迟削茧。在削茧过程中, 要遵循“一削二倒三轻放”的原则。制种交配整个过程中都要注意通风换气, 此过程时间性很强, 一般不少于4 h, 同时捉蛾交配对产卵这一系列动作都是一环紧扣一环, 因此绝不能疏忽大意。整个产卵过程要在黑暗环境中进行, 温度最好控制在26~27℃, 时间控制在10 h左右为宜, 实行长交短产[4]。

5 加强微粒子病防治

微粒子病是唯一能通过胚种传染给下一代的一种毁灭性疫病, 会严重影响蚕种质量甚至引起整批蚕种淘汰。因此, 必须加强微粒子病防治, 降低毒率。但当前, 各蚕户由于蚕室分散与普通种邻近, 交替饲养, 桑地分散难以进行肥水治虫的客观条件限制影响, 同时原蚕户技术素质低, 微粒子病防治工作开展不顺利[5]。

6 结语

只有认认真真, 扎扎实实抓好各个环节、各阶段的技术处理, 才能保证蚕种质量稳步向前。

参考文献

[1]何文炎.原蚕区秋养原蚕的体会[J].中国蚕业, 1995 (3) .

[2]匡英秋.搞好原蚕区原蚕饲养的几点体会[J].蚕桑茶叶通讯, 1996 (1) .

[3]沈小红.做好原蚕区工作的几点体会[J].蚕桑通报, 2013 (1) .

[4]徐亮, 秦琪芳.抓好原蚕区桑园管理提高蚕种质量[J].蚕桑通报, 2009 (3) .

原蚕区实施桑叶消毒的做法与体会 第7篇

1 原蚕区实施桑叶消毒的做法

1.1 做好蚕农思想工作

微粒子病看不见摸不着, 不如其他的蚕病有较明显的病症。在农村原蚕区实施桑叶消毒, 首先必须做好蚕农的思想工作, 向蚕农讲述微粒子病的传播途径与发病规律, 在桑叶严重污染的情况下, 即使蚕室消毒防病工作做得很好, 也不能杜绝微粒子孢子的危害。桑叶叶面消毒工作量大, 要求严格, 若不很好掌握操作方法, 不但前功尽弃, 可能还会造成更大的污染。因此, 下乡驻点的技术员必须不厌其烦耐心地讲解, 使蚕农明白只有通过叶面消毒才能保证种茧安全生产的道理, 思想重视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减轻蚕农的心理负担, 在桑叶消毒设施配备上, 场部可投入或补贴蚕农购置专用的消毒用具, 消毒药品无偿供给等;同时通过制订有关种茧茧价与微粒子病率挂钩以及无微孢子虫的种茧奖励等办法, 从根本上消除蚕农怕麻烦怕成本高的心理, 提高蚕农自觉做好桑叶消毒的积极性, 消毒效果才能得到保证。

1.2 组织落实好消毒工作

根据农村原蚕区目前的实际情况, 1~3龄用叶量少, 采用浸消法。由驻点人员组织配药, 蚕农把采回的桑叶用网袋装好浸在含有效氯0.33%~0.35%漂白粉液5~8 min, 然后用清水漂洗后晾干或擦干后马上喂蚕, 不宜贮藏。4~5龄用含有效氯0.35%~0.36 %消毒液浸渍10 min。漂洗脱水, 可短时贮藏。注意大蚕期用叶量大, 要防止未浸透, 或时间不足, 以免影响叶消的效果。消毒后的桑叶在操作过程中要防止再次污染和贮藏时间过长。原蚕区提倡1~4龄桑叶采取桑叶浸渍消毒, 5龄后, 由于设备、劳力因素可采用桑园喷消, 驻点人员要组织好技术力量, 到田头指导和监督检查。桑园喷消应避开日中进行, 喷药时间最好在10:00前或16:00以后进行, 喷时必须喷湿喷匀叶面叶背, 上下喷到, 以叶面滴水为度, 药液停留在叶片上的时间达30 min以上, 时间越长越好。为了防止再次污染, 每次消毒叶量最多用1 d, 否则消毒后不采易引起叶质破坏。

1.3 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是坚持消毒。桑叶浸渍消毒工作量大, 一定要坚持, 否则前功尽弃。农村原蚕区5龄蚕期遇劳力紧张时, 可采取浸消与桑园喷消相结合的方法, 一直到上蔟, 不能抱着来得及就消、来不及就不消的麻痹思想。二是漂白粉液有效氯浓度要准确。用漂白粉精进行叶面消毒时, 一定要测定其有效氯含量, 再配制成目的浓度。否则浓度过低达不到消毒效果, 浓度过高对桑叶造成药害, 影响蚕儿食下。三是桑叶晾干后才能喂蚕。桑叶浸渍后必须晾 (脱) 干喂蚕, 以免蚕儿长期吃湿叶降低虫蛹生命率, 更忌桑叶消毒后带湿贮藏过久, 以避免桑叶变质, 增加细菌病发生, 一般提倡现消现干现吃, 必须贮藏的以不超过6 h为宜。四是加强饲养管理。漂白粉不仅能杀灭微孢子, 而且对真菌孢子、细菌等病原微生物都具有杀灭作用。因此, 为减少吃水叶次数。由于桑叶浸渍消毒, 喂潮叶的机会很多, 必须加强通风排湿, 注意要多用吸湿材料, 增加除沙次数, 改善蚕座的小环境。

1.4 贯彻综合防治的方针

叶面消毒本身是一项强度高、难度大的技术措施。在其操作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因此不能完全依赖, 而要与一些防微措施结合使用, 包括养蚕前、中、后清洗消毒、蚕沙处理、桑园治虫等环节, 以保持环境洁净, 杜绝已消毒过的桑叶再次污染。桑叶消毒只是防“微”的措施之一, 只有采取综合措施, 才能有效控制微粒子病的发生。

2 几点体会

2.1 科学处理好桑园治虫与桑叶消毒的关系

桑叶消毒是目前生产上解决桑叶微粒子病原污染的唯一办法, 但是桑叶消毒工作量大, 原蚕区推广难度大, 方法不当还影响到蚕体健康。桑叶消毒作为针对性措施, 不是非搞不可, 如果桑叶清洁无病原物, 就没必要进行。因此, 工作重点应该放在桑园管理上, 除了胚种传染, 所有的微粒子病都是通过食下传染, 这就是说一切病原都是通过污染桑叶以后而感染蚕体。必须从源头抓起, 加强桑园管理, 尤其是抓好桑虫治理这一桑园管理的中心工作, 建立起桑园害虫预测预报机制, 把虫害发生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做好桑叶的采、运、贮、给等各环节的工作, 消灭病原可减少桑叶污染, 桑叶叶面消毒只能是补防措施。

2.2 消毒设施配备必须跟上

原蚕区实施桑叶消毒, 必须要有充足的干净的水源及配备足够的消毒器械, 如脱水机、风扇、消毒机等, 以保证叶面消毒能按时按质完成。桑叶浸消的消毒效果比桑园喷消效果好, 但鉴于目前农村劳力和设备不足, 实施桑叶全程浸渍消毒是无法实现的。采取小蚕叶浸消与大蚕用叶桑园喷消相结合是目前农村原蚕区实施桑叶消毒的一项有效的防微措施。关键在于蚕农思想上的重视和消毒措施的组织落实到位程度, 防微的质量要与蚕农的种茧价格挂钩,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蚕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叶面消毒技术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 防微效果才能得到保证。

2.3 桑叶叶面消毒操作技术规范化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山东蚕区】相关文章:

山东山东导游欢迎词范文08-30

山东邹城05-14

山东莱阳06-08

山东高唐06-09

山东泰安07-04

山东临清08-11

山东栖霞08-17

山东郓城08-24

山东沂水08-27

山东文登09-02

上一篇:体育项目选修下一篇:卫生技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