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与音乐之间的关系

2024-07-02

美术与音乐之间的关系(精选9篇)

美术与音乐之间的关系 第1篇

合唱是指通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一种演唱范式, 是声音的艺术, 也是有严谨结构的群体歌唱艺术, 是不同于自然界的一般声响, 也不同于声音为基础的语音, 它是由一些固定音高的乐音组成相对固定的系统, 用来表现乐音思想和塑造音乐形象。在合唱作品歌唱的艺术实践中, 为了给予合唱作品更多的生命力, 在歌唱中应依据合唱作品的主要表现意图及需要对合唱作品进行一定的艺术化处理, 合唱作品演绎的过程是与音乐表情术语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经过表情术语艺术化处理的合唱作品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正确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和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及风格。

我们所说的艺术, 都是源自生活, 一切的艺术行为了创作生活的美。合唱作品中蕴含的美是毋庸置疑的, 音乐表情术语更像是耀眼的花环装饰着它的美, 二者在艺术的实践中有机结合, 则可以表现出和谐、协调的整体音响。合唱作品与音乐表现术语之间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一下几类:

一、音乐表情术语把握合唱作品的风格及音乐形象

合唱作品在演绎过程中, 应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特点尤为重要, 首先了解作者写作作品时候的时期和原创风格特点, 其次就是要结合谱面上的音乐表情术语对其风格进行把握, 这些所有的音乐记号都能很好的准确的表达作品风格, 音乐的表情记号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 比如标记充满深爱地、苦恼的、灵敏轻巧的等等, 这些表情术语都能很好的展示作品的情感, 以此来确定风格特点就十分容易了。在作者创作时, 会借助标记谱面的术语来树立一个音乐形象, 作品速度和表情术语的结合可以让整体音乐瞬息万变, 浑然天成, 比如兴奋地、深沉地、温柔的等等, 这些术语对音乐的情绪描绘十分贴切, 同时对演唱者提出具体要求, 有时会对整个作品的语境有一个暗示。

二、音乐表情术语对合唱作品总体构思的支撑

在了解了合唱作品的风格特点的基础上, 对其总体构思进一步渗透, 合唱作品我们通常可以从粗到细来进行分析。粗的方面可以先把合唱作品组成部分明确, 结合音乐表情术语把握乐段的内容。然后在落脚到每一个乐句中的表情术语, 把乐句之间的衔接, 感情的起起伏伏变化, 甚至到每个字在演唱时候的连音、跳音的处理, 在这个细化的过程中我们通过音乐表情术语对合唱作品的力度表现逐层的进行处理, 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二度创作。合唱作品的歌唱中, 力度的变化成为作品高潮部分的主要技术手段, 作品的高潮部分应该把正确的艺术逻辑和正确理解的表情术语相结合, 以此来追求外在的表现。

三、音乐表情术语在合唱作品高潮部分的处理

分析作品的同时, 我们可以找到作品高潮部分之前的铺垫, 音乐表情术语可以为高潮前期的部分做音乐情绪上的铺垫, 有些高潮可能是一些渐进的表达情绪, 有些出现暴发性质的效果, 因此在标记力度时也各不相同, 表情术语可以安排好合唱作品中每个高潮的不同力度层次, 合理的处理每一个高潮段落。

四、音乐表情术语在合唱作品中歌唱的意义

音乐表情术语对歌唱情绪的把握具有鲜明的指导作用, 通常情况下合唱中应该充分考虑到歌词与表情术语所要表现的情感, 在处理合唱效果时, 也应该协调好歌词的节奏、标记的力度、表情术语、歌词的重音之间的关系, 以此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我们歌唱作品时, 还应还音乐术语可以帮助在歌唱中分清主次, 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关系。歌唱时结合音乐表情术语, 用这种形式来表达作品的思想, 沟通理念, 让作品赋予形象性, 声音的色彩、力度、速度、音高等环节处处闪现表情术语的影子, 正是因为有了表情术语, 才能让合唱作品戏剧性的声音具有弹性, 歌唱时的声音能够张弛有度的涌动展开。表情术语让歌唱的色彩发生变化, 这样通过声音传达给观众某种强烈的情感, 比如作品要体现的喜怒哀乐, 还会让和声色彩发生变化, 在合唱中每个和声都有自身强烈的色彩功能, 音乐表情术语在和声的世界里诠释渲染着和声的色彩。

五、结语

综上所述, 音乐表情术语在合唱作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因为它可以用文字的形式, 更直接明了的表达作曲家希望表达的某种感性、速度和色彩, 二者有机的结合在艺术实践中可以充分发挥丰富的表现力, 来描绘作品的性格和情调。

参考文献

[1]游泳源.合唱指挥艺术.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4.

[2]杨晓华.合唱训练与研究.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 2004.

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关系1 第2篇

摘要:舞蹈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舞蹈和音乐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音乐是以优美的声音创造听觉的形象,舞蹈是以优美的动作创造视觉的形象。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时空流动的音乐舞蹈艺术。舞蹈的美离不开音乐的点缀,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则是音乐的回音,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编织,美妙的艺术之花。关键词:音乐 舞蹈 互相依存 差异

舞蹈从产生便和音乐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音乐为舞蹈增添了许多的活性的元素,使舞蹈变得更加具有感染力,而舞蹈让音乐的价值更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舞蹈离不开音乐,音乐在舞蹈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舞蹈艺术的总概念中,音乐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舞蹈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总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现出来,不存在没有音乐伴随的舞蹈。原始的舞蹈也有敲击出的节拍或歌唱相伴。要谈舞蹈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就必须想清楚音乐和舞蹈的概念。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是一门以人体为媒介的表演艺术。通过人自身来展现,以无声的表达即动作为表现手段来表现内心的情感。舞蹈是伴随着人类最早的动作行为出现的艺术形式,它是律动变化多端的活动的塑像艺术。影响舞蹈表演的因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舞蹈本体的范畴,包括舞蹈演员的肢体、必要的舞蹈技术和艺术表现力。演员的肢体指舞蹈演员的自然条件,诸如形象、身材、比例、气质等;舞蹈技术是指扎实的基本功、单人、双人的技术技巧等;而艺术表现力是指对角色的理解、情感的展现等等,这些都涉及到舞蹈演员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两个方面。影响舞蹈表演的另一类因素是非舞蹈本体的范畴,作为外界的刺激同样会影响到舞蹈本体。舞蹈演员的肢体表现,包含了音乐、文学背景、服饰道具、舞台美术(灯光、布景等)、剧场环境等诸多因素,在这其中,对舞蹈演员产生最大影响的莫过于音乐因素。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音乐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音乐的最基本要素是节奏和旋律。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音乐的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旋律也称为曲调,高低起伏的乐音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起来,就形成曲调。曲调是完整的音乐形式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从它们的意义和日常中了解和感悟中,我们可以知道音乐和舞蹈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又相承一脉的统一体。同时音乐与舞蹈之间存在着有共同点。其中在节奏方面,音乐的时间单位是音调和节奏,而舞蹈则是姿势和动作,舞蹈动作律动性的实质就是节奏,而对节奏的感受力称之为节奏感。人的有节奏的动作自然要求音乐来配合,同舞蹈相结合的不是任何音乐,而是节奏比较鲜明的音乐。最容易与音乐结合在一起的是舞蹈,原因在于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节奏,戏剧、电影、诗歌等艺术形式相比舞蹈而言和音乐的紧凑性还是较弱的。在多人舞蹈中,想要创作出或表演出一个协调而具有观赏性的舞蹈作品,只有有了一个共同的节奏源,才能创作出一个协调有美感的动作。如果没有音乐节奏的规范,舞蹈创作者将无法按照自我心中的节奏来进行编排每个人的动作,而每个人的心理节奏却又是不尽相同的,那么这个舞蹈创作将是失败的,只有舞蹈与音乐具有相同的节奏时,呈现出的节目才是吸引人、成功的。

在内容表达性方面,音乐和舞蹈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人们审美的一种方式,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志趣,并表现着他们的传统习俗,道德观念以及理想和愿望。它们都来自于生活,并都用自身的表现规律去揭示生活并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每一首音乐,都是作者根据现实或自己的内心世界情感用节奏和符号来创作的,并不是空洞无内容的,舞蹈也是一样的,都是有实质内容的,是舞蹈创作者用动作来表达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的。从这点可见,音乐和舞蹈都是有内涵的,都是在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和故事。

此外,音乐与舞蹈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其中音乐是听觉艺术,是可以不依附其他的艺术形式而存在的,而舞蹈是视觉艺术,是有动作而无声的艺术形式。人类感情最直接的表示就是语言,音乐善于表达人的内心情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抽象性,并且可以靠听着来联想,能发挥出它的优势,而舞蹈是通过具体的动作来表达要表达的对象的,是要依赖音乐而存在的,当语言已经不能满足于表达情感的时候,就要加上身体的动作来共同表达内心的感受。只有当舞蹈和音乐这两者的结合,有声又有动作时就可以产生更鲜明、更准确的形象和更深刻、更细致的感情。

作为舞者若是不了解音乐、不理解音乐、不懂得音乐 是无法诠释音乐的思想内涵的,如此也就不会给人留下美妙的、扣人心弦的舞动作品的。音乐被称作是“声音的美妙组合”,是我们能够容易理解的表述,在舞蹈中,只有能够驾驭音乐的灵性,才能成为真正的舞者。

舞蹈对音乐是本能的需要,因为音乐能在舞蹈整个过程中表达情绪体现个性、烘托气氛、塑造形象等。舞蹈需要音乐来激化,音乐可以作为催化剂进行作用。所以,在欣赏过程中两者既是不可分割的,又是相辅相承的。在舞蹈表演过程中,优美的音乐相配合,提供了表演者的情感、思想、性格、形象和结构的转化,为创作者及表演者取之不尽的灵感,根据音乐的旋律来创造舞蹈的旋律,音乐的色彩变化对舞蹈多样化的启发,音乐的曲式结构应体现在舞蹈结构中,独特的音乐节奏必将产生独特性格化的舞蹈动作,舞蹈伴随音乐的对比,展开而达到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舞蹈表现情绪变化,是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来表现的。舞蹈正是在形体动作与音乐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的有机结合中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例如舞蹈者表演进入意境后,在旋律的体味中,去寻觅动作的源头,一旦捕捉住情感的最佳宣泄点时,舞蹈就不用死记硬背动作,只要对音乐准确的感觉,便可以激情四射激发内心情感,通过外在的形体来表现出来。

任何一首音乐都是一部美妙的作品,深刻的理解音乐的内涵,关键在于要根据音乐作品所提供的全部信息,充分调动我们头脑的想象力听懂音乐的语言,让音乐在头脑中活起来、动起来。虽然音乐不是图画,但它用声音给我们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或是高山流水、鸟鸣幽谷,或是暴风骤雨、电闪雷鸣;虽然音乐不是文学,但它用声音再现了生活的悲欢,或是载歌载舞、心潮澎湃,或是肝肠寸断、生离死别。用美学的术语说,音乐作品中包含有:优美、崇高、和谐、冲突、滑稽、幽默、悲剧性、喜剧性等内容。若我们能够对音乐的理解达到了美学的高度,才是想象力发挥到最佳状态的时刻,此时的创造力与表现力才有坚实的艺术基础。

音乐在舞蹈和舞剧中具有交代和展现剧情的作用。例如舞剧《好大的风》,在第一段“回忆”中,创作者利用以电声模拟乱风的效果,由小变大,由远至近,把观众带入了故事氛围中。到了舞蹈的第三段“象征”时,把舞蹈推向高潮的是唢呐的呼喊、强烈的鼓声、钹声与弦乐的演奏。最后,伴随着一阵狂风呼啸声,故事进入了结尾,音乐的寓意仿佛是要把这动人的故事吹向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为之感动。

综上所述,音乐能为舞蹈增辉,无论是追溯到人类社会最初时期,还是研究现代社会,音乐和舞蹈都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又融为一体,当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时,能为欣赏者带来美妙的享受。

参考文献:

[1]朱立新.试论舞蹈教学中音乐的特殊作用[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音乐专辑)[C], 2006;

[5]林敏;花蝶共舞乐陶陶——浅谈对音乐与舞蹈关系的认识[J];艺苑;2010年04期;

美术与音乐之间的关系 第3篇

关键词: 艺术教育 初中美术教学 创新能力

初中阶段是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除了语数外等学科外,初中美术等美育科目也应该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必修课之一,它对培养学生的性情,启发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力、想象力及创造力等,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社会各界的重视。

撰文之前,我抽样调查了部分初中学生,通过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学生对于美术的看法、期许和喜爱程度等作了详细调查,并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学校师资力量配置和分布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比对,得出了这样一条结论:学生对美术的喜爱程度随着年级的增长呈现倒退趋势。比如小学时,学生热爱画画,且接触绘画的机会比较多,他们的艺术天分得到充分发挥;而到了中学时,学生由于要应付日益繁重的课业压力和考试,逐渐放弃了美术。另外,由于部分家长和老师对艺术类科目存在偏见,因此并不赞成学生“避重就轻”,选择学习美术。

综合分析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客观因素: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虽然素质教育已广泛推行,但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学生面对沉重的应试压力,难以分心学习美术。二是主观因素:教师迫于升学指标压力,过分关注学生的语数外教学,且思想上不重视艺术类教学,观念上不鼓励学生学习此类科目;家长也不赞成孩子学习美术,而是希望他们专心考试,考上理想的重点大学。在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下,学生自我选择的空间极其有限,选择学习美术则意味着他们将承受来自师长和家长的双重压力。另外,不少学生缺乏美术学习兴趣,这是引发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部分,不能不引起重视,那么,我们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专注于美术的学习呢?

1.掌握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其兴趣

教师应科学看待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制订符合实际的教学计划。学生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有其自身诉求,因而会产生不同看法,美术教育首先考查的就是学生观察事物、感知事物和表现事物的能力。因此,教师引导学生绘画入门时,应鼓励其多创作自己喜爱和想表达的东西,这正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时机,因为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画出自己喜欢的事物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另外,教师应及时地给予学生鼓励,对于刚入门的学生来说,老师的支持和肯定将会使他们走得更远。

2.破除旧观念,提高审美能力

初中美术教育因地域区别而呈现出不同水平,发达地区教学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美术教学走在了同类学校的前列。相对落后地区的美术教学却因为各种因素的限制而举步维艰,美术教师需破除旧观念,不能以发达地区的高标准要求学生,要充分认识学生实际,多关注学生绘画时的内心感受和审美倾向,并以此为突破口善加引导。另外,教师需改变对艺术类科目的传统认知,消除偏见,并不断提高审美能力。美术学科除了要教会学生绘画技巧外,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美术的学习与创作。

3.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模式,以兴趣为出发点,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3.1增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忌讳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这样的教学方法简单机械,不能很好地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其创造力。新课改要求师生之间应是真诚交流的“伙伴关系”,提倡师生互动交流常态化,进而活跃课堂氛围。如此,学生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将受到更多启发,创造力也将凸显出来。例如,教师在教授雕塑课时,针对来自相对落后地区的学生,应考虑到他们可能不太常用橡皮泥做雕塑,因而可带领他们一起挖泥土做雕塑,并鼓励他们按照心中所想捏出自己内心想象的东西。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不断给予肯定,激励他们深入学习。

3.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科学设置练习。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善于针对不同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科学设置相应练习。对于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可从严要求,设置一些层次较高、难度系数较大的题目进行练习。对于正处于入门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应给予更多鼓励,练习题目的难易程度也要仔细考究。总之,教师制订教学计划时要注重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通过这种层次分明、递进有序的教学,学生将逐渐树立自信心,对美术产生日益浓厚的学习兴趣。

初中美术教学任重而道远,一方面,教师要破除自身的旧观念,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还要科学引导学生,尊重他们的内心感受和诉求。另一方面,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和老师交流,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从最基本的东西抓起,并不断练习。

参考文献:

[1]冯骥才.中国文化每分钟都在消失,2010-07.

[2]张慧泉.中国大陆基础美术教育发展概况与展望(1978-2002年)[D].上海师范大学;2003.

[3]李娟莲.中学美术教学中人体艺术欣赏初探[J].

[4]张少娟.浅议初中美术教学[J].大观周刊,2013(8).

元代戏曲与明清戏曲音乐之间的关系 第4篇

一、概述

(一) 元代戏曲概述。元代的戏曲主要是元杂剧和南戏。元杂剧又称元曲。它是以金人院本、诸宫调为主, 吸收了多种艺术词曲和表演技艺发展而成。其体制一般是一本四折;如有必要, 再加一“楔子”, 即所谓“四折一楔子”。每折一般又分许多场次, 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唱词是用同一个诸宫调的若干个相同或不同的曲牌组成套曲。

演出角色可分为末、旦、净、杂四类。主角分正末、正旦。由正末主唱的剧本叫“末本戏”, 以正旦主唱的剧本叫“旦本戏”。剧本主要由唱词和宾白组成。唱词的主要作用是抒情;宾白又分对话和独白, 主要作用是叙述故事和表白心理。元杂剧在表演上也规定了一些程式和动作, 叫“科范”。总之, 元杂剧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戏曲形式了。

(二) 明清戏曲概述。明代戏曲理论界, 汤显祖、吕天成、王骥德等人对素朴美华丽美音乐风格同时肯定, 提倡和追求“二美兼备”、雅俗咸宜。体现这种堪称典范的美学音乐风格的作品, 有高明的《琵琶记》和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等。清代戏曲, 继承和发扬明代传统, 在美学音乐风格方面也与明代中后期的情形大体一致。李渔在理论上系统论述了文词与本色兼擅、素朴与华丽并美而以素朴为主的观点。与其思想接近, 以素朴为美, 自浅近见深, 是苏州派作家自觉的审美主张。洪异、孔尚任都继承了汤显祖的美学理想, 对素朴美华丽美同时肯定而侧重于华丽之美。

二、元代戏曲与明清戏曲之间音乐之间的关系

( 一 ) 明清的戏曲是由元代戏曲嬗变与发展过来的。在中国戏曲史上 , 明清戏剧作家和理论家在第一代异常繁荣的成就主要是元朝歌剧 , 经验的基础上 , 概括和总结了大量的精华和见解和想法 , 关注批评和戏剧历史上的一些有重要影响的作家和文学现象。

(二) 元代的唱曲为明清的戏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元杂剧主要以唱曲为主 , 它的乐属曲牌体 , 曲牌体来源有出于大曲 , 诸宫调、词调和其它旧曲的 , 也有当时的创作。在元杂剧的基础之上 , 在明清时期 , 传统音乐中的说唱、民歌、戏曲、歌舞音乐及器乐五大类都已形成自身特有的体系。因此 , 在明清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发展的歌剧。和元代戏曲音乐的高度发展, 明清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文学将元代戏曲和明清戏曲紧密联系在一起。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由于生活条件的不同, 审美倾向, 也由于作家的生活条件, 文学和艺术的观点之间的差异, 和表现技巧, 文学必须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外观。元代的杂剧创作戏剧特别是 , 他们明显不同的指标的天真美丽和华丽的美学风格的音乐美。元代戏曲的荣耀之后, 戏剧 , 繁荣的明清传奇剧。他的代表作是《牡丹亭》, “忠诚谱”, “宫”, “桃花扇”。与此同时, 戏剧还问如何创建在明清时期 , ZhuMingZhe如许巍的“四声猿”。元代戏剧创作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为明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的戏剧理论。和明代戏曲创作的繁荣的传统戏曲理论研究提出的内部需求, 促进理论的发展明朝的歌。明代戏曲批评提出了非常繁荣的一个场景, 和王的诞生骥德“法律”, 这样一个平衡工作, 分析系统理论, 体现了全面的戏剧美学的趋势。音乐理论在清朝地方继续深化, 并导致李余的综合性休闲意外, 歌剧作品。当西方室”评论金圣叹推动中国戏曲美学进入高峰。明、清歌不仅理论分析的两种主要形式在中国古代戏曲剧目杂剧和传说的不同特点, 并掌握一般的戏剧创作, 特点 , 如歌的单词联想法到音乐、情节结构的三个元素 , 和戏剧“感人”, 和“审美功能和性能要求等问题, 特别的个性展示戏剧美学。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 , 任何艺术的兴起与发展都应与社会同呼吸 , 与群众共思想 , 艺术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 反之 , 只有衰亡。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 , 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句话, 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

摘要: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而戏曲音乐是这一综合艺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戏曲在宋元时期已经形成, 到明清时期形成发展高峰。所以, 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是我国戏曲音乐发展史上的两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本文即对这两个历史时期我国戏曲音乐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

关键词:元代戏曲,明清戏曲,关系

参考文献

[1]张伟, 宋元戏曲音乐与明清戏曲音乐之发展[J].平原大学学报, 2002.

[2]陈刚, 明清戏曲审美风格理论的总体态势[J].宁夏社会科学, 2008.

[3]陈刚, 素朴与华丽:元明清戏曲美学风格嬗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06.

[4]许艳文, 明清戏曲繁荣的构成因素述略[J].汉江论坛, 2001.

美术与音乐之间的关系 第5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情绪,旋律,节奏

一、音乐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

柏拉图曾说过“好的音乐能够使最优秀, 最有教养的人快乐, 特别是使那个在品德和修养上最为卓越的一个人快乐。”

音乐的确可以使人心情愉悦, 据统计, 孕妇在怀孕时听莫扎特的音乐, 可以使腹中的胎儿得到熏陶, 生出来的宝宝比一般的宝宝眼睛亮, 智力发达, 身体结实, 成长健康。而音乐又是由节奏和曲调构成的, 节奏对一个人的做事方法有反射作用, 如果一个人很随性, 那么他在演奏音乐时, 节奏不准确, 自由度较大, 相反, 做事比较雷厉风行的人, 在音乐表演上则好得多, 当然性子太急的也会有所反应。节奏与乐调有罪强烈的力量侵入心灵的最深处, 如果皎月的方式适合, 他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 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 心灵也就因而丑化。其次, 受过这种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的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食物的丑陋, 很正确的加以厌恶。但是一看到没得东西, 他就会赞赏他们。很快乐地把他们吸收到心灵里, 作为滋养, 因此自己性格也变成高尚优美。他从理智还没有发达的幼年时期, 对于美丑就有这样正确的好恶。

亚里斯多德曾说过“节奏和旋律本身包含最接近现实的反应, 反映了愤怒, 温柔, 勇敢, 节制, 一切和这些相反的性质, 以及其他道德品质。”

记得听过一个小号独奏, 音质听起来是不实的, 技术很花哨, 音色统一, 听过以后却觉得很虚。经了解这位演奏者平时做事就是这样, 说一套做一套。有人说, 音乐是不能掩盖任何品质的, 乐感是天生的, 为人注定了他对乐曲就是这样理解的, 他认为好听, 技术可以通过训练但是乐感是无法套用别人的, 学不来。同样有很多学生技术很有才能, 但真正的才能不是技术而是音乐, 只有技术的只能称之为“匠人”, 而只有领悟了音乐的内涵才可称之为演奏大师。就像小时候上学, 学校要培养的是“德, 智, 体, 美, 劳”五项优秀的学生, 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德, 品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只有具备了好的品德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才, 音乐教育上, 老师也要求先学做人再学弹琴, 所以一个人的成长, 最关键的是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音乐修养。

如果有感情使最简单的曲调充满生气, 曲调就能成为有趣味的曲调。贝多芬在致裴蒂娜的信中提到, 音乐是比一切智慧, 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我音乐的意义, 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在听贝多芬的交响曲时, 给人一种超脱困难战胜不幸的力量, 震撼人, 使人久久不能忘怀, 音乐的饕餮盛宴, 精神的洗礼。前几天在教学中, 一个学生弹奏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 其中一段慢速, 宛如贝多芬与情人的对话, 由此感受到了他的另一面, 感性, 亲近, 神圣, 高贵, 只有在理解了他的意图之后, 学生掌握了曲意, 弹出来正确的声音, 听起来好像贝多芬就在旁边与人交谈, 这些学生也是在参观了贝多芬故居看了很多他的手稿, 了解了他的生活背景之后, 再听他的音乐, 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伟大的大师就是不被生活的艰辛命运的不幸所击倒的人, 是我们通过音乐理解到得更深层的含义。贝多芬说为我心中所蕴蓄的必得流露出来, 所以我才写作。音乐是真挚的, 是发自内心的表现, 无论是作曲家还是演奏家, 他们都通过音符来表现对生活的热爱, 对生命的感触, 对美好事物的描写, 对爱情的流露, 对一切的感激, 古典音乐的美妙之处在于, 他是立体的, 除了一个旋律, 还有极其复杂的和声, 对位, 曲式, 配器, 还要加上指挥, 不通过任何音响效果的交响曲为主, 独奏曲, 协奏曲是写给乐器的, 而最为重要的还是声乐作品, 最接近人声的乐器是小提琴, 如歌如泣, 但无论是乐器还是声乐, 都是表现对神的崇敬, 体现当时的社会, 人文, 精神层面的宗旨。

二、音乐的和谐是差异面的统一

比单纯的符合规律更高一级的是和谐。和谐是从质上检出的差异的一种关系, 而且是这些差异面的一种整体, 它是在事物本质中找到根源的。和谐一方面见出本质上的差异面的整体, 另一方面也消除了这些差异面的纯然对立。因此它们的互相依存和内在联系的差异面, 就显现为他们的统一。在声音方面, 基因, 三阴和无垠就是声音的这种本质上的差异面。它们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就是差异面的协调。一切诚语调的声音虽以和谐为基础, 区具有较高叫自由的主管性, 而所表现的也正是这种较高较自由的主观性。如同我们社会, 各个级别阶层的人, 都是独立的个体, 达到和谐就是不同差异面的统一, 这样的统一, 不是要求失去个性, 而是寻求一种求同存异的生存法则, 只有和谐的社会才有和谐的家庭, 如果每个家庭和谐了, 大环境会更加美好, 国富民强。音乐是无国界的, 民间音乐越来越多的走出国门, 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音乐, 也是沟通国与国之间的桥梁, 促进了解增进友谊, 达到世界的和谐。

三、音乐是心情的艺术, 它直接针对心情

音乐是心情的艺术, 有人可能不同意, 音乐是作曲家写的, 和听众无关。我认为, 当人心情好的时候, 根本听不出音乐中有什么悲观情绪, 甚至听二泉映月都那么美妙, 相反, 一个人失去亲人或爱人时, 听任何音乐都不会使人感到舒服, 情绪是左右听觉的关键。心中悲, 任何一个声音都会使人落泪, 在美妙的音乐也不能使他忘记烦恼, 一般怀旧的人比较喜欢听老歌, 追逐时髦的人喜欢听新歌, 凡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音乐都是精品, 一首好的歌曲, 能让人心情愉悦, 豁然开朗, 有内涵的曲调, 给人以鼓舞, 欢腾的音乐给人以喜庆的气氛和情绪, 内心生活已经表现, 会成为客观的东西, 而这个客观的曲调再经过加工, 就是流传的音乐。遵照以亮的比例关系为准而与情感表现无关的和声规律, 音乐把对立的情感和思想两个极端集合在一起, 有时要求我们要像作曲家本人那样把曲子的含义揭示出来, 特别是那些不太重要, 不太出名的曲子, 有些曲子就是因为得到伟大的演奏家的处理而身价百倍的。

四、音乐与建筑的区别

美术与音乐之间的关系 第6篇

关键词:现代音乐,群众文化,思考探索

现代音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层面主要包括民族音乐、通俗音乐、流行音乐等;狭义层面主要包括乡村音乐、爵士音乐、摇滚音乐等。总体来说,现代音乐是一种特色十分鲜明的音乐表现形式。群众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借助丰富现代音乐多样的开展方式来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现代音乐与群众文化的关系

现代音乐与群众文化的关系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广泛性。当前音乐发展的流派中,现代音乐是其中的主要力量,已经逐渐成为发展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着自身的广泛性和多样性,现代音乐已经在群众文化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传播,所能接受的人群也基本上涵盖了各个年龄段。可以说,现代音乐已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时代性。现代音乐的每部音乐作品都可以说是对人们日常生活情况的基本反应,代表着每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发展需求,或者是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和畅想等。从某种程度上讲更体现出了人们的思想变化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

3.娱乐性。现代音乐通过表达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拉近了与人们的距离,实现了在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并以其娱乐性为基础建立起了相当扎实的群众基础,满足人们的思想需求,充分体现了自身的重要价值。

4.传承性。音乐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有着很深的文化积淀,从古至今,民族文化和精神借助音乐有着十分鲜明的表现。现代音乐作为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起到了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悠久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来使人们对其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二、群众文化音乐创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1.音乐创作的过程中,需要抵制丰富多样的现代艺术诱惑,避免走入歧途,以相关的理论作为基础和指导,对创作灵感进行不断的提炼和升华,充分融入创作者的思想和感受,实现自身艺术的追求,通过与优秀现代艺术的结合,来使创作成果的质量更上一层楼。

2.群众文化音乐创作需要突破传统模式进行创新。群众文化音乐创作要勇于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通过对灵感的及时记录和研究来为作品的完善、提升奠定基础,这样就不单纯将创作局限在专业音乐制作人的小圈子内,普通人也有创作的灵感和基础。要将现代元素融入其中,使作品能够始终保持充足的生命力和时代感,以此来提高作品的流传度和受欢迎程度。

3.群众文化音乐创作需要对传统音乐进行传承发扬。在融入现代元素的同时,不应忘记对传统音乐精华的吸收和借鉴。现代元素的融入只是为了让传统音乐升华,实现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扬。从事创作的相关人员应当以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扬为己任,充分正视传统音乐的地位和作用,西方的教学思想和方法的运用需要以辅助传统音乐的发扬和传承为出发点。

三、现代音乐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音乐和群众文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二者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彼此的发展和传播,具体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代音乐对于群众文化的积累和发扬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体现出了群众文化的内涵和底蕴,对于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提升有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第二,现代音乐从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思想觉悟和水平,优秀的现代音乐对于群众文化不仅起到了传承的作用,对于人们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也有一定的帮助;第三,现代音乐还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味和审美水平,对于充实、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有着重要作用。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日益强烈,现代音乐的发展可以以此为契机,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音乐和群众文化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不可分割,互相促进。通过现代音乐的发展和推广,不仅能够对群众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还能够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对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毕源红,张震.科学技术的祛魅与音乐艺术的觉醒——解析现代音乐技术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矛盾的新视角[J].文化学刊,2011(06).

[2]郭应楠.浅谈民间音乐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J].大众文艺,2013(10).

美术与音乐之间的关系 第7篇

一、美术教育和素质教育关系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环节, 具备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教育即是一种感性的人格教育, 它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提高学生对生活感性的认识进而完善学生健全人格, 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另外美术教育也能够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发现身边的美, 更能够帮助学生端正审美观念树立良好的审美情趣, 陶冶情操, 净化生活情感。即是以美引善, 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 提高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与品德教育、智力教育和劳动技能教育相比而言, 美术教育通过美的鉴赏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并提高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美的文化素养, 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规律, 因而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环节, 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保证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而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实施美术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国的素质教育整体水平, 促进素质教育的推进, 有利于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才, 培养出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 致使美术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方法在不断改变和创新, 因此在美术教育中也要实行素质教育, 并努力向素质教育靠拢, 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美术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今, 大家都以了解到美术教育在促进学生创造性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的。由此可知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 应当注重学生的美术教育。

二、加强幼师美术教育

幼师是幼儿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任教师, 因此幼师美术教育人才的好坏对幼儿的美术教育推进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是幼儿美术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幼师美术教育人才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现今由于教学观念落后, 幼师美术课程规划不科学, 忽略对幼师的综合素质培养, 只在幼师技能方面下工夫, 幼师教育课程僵化, 导致优秀幼师人才的缺失, 因此幼师美术教育需要加强, 以应对高素质幼师人才的社会需要。

(一) 幼师院校要明确幼师培养目标

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幼儿教育师资和人才”上, 不再专注于幼师的技能培训上。培养要反映出对学生人格、文化、创造力和教育实践力的完整培养, 不能仅仅是单一的追求专业技能的。因此要不断的丰富美术课程, 以满足由于社会发展人们对美术认识加深的需求。在幼师美术教育过程中, 要更注重幼师学生的实际需要, 采取多层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超越传统的“纯绘画”或“纯艺术”范畴的幼师教育, 努力向艺术观念、情感的表达等各个方面发展, 以提高幼师学生的全面素质。在培养幼师学生技能时, 要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和培养学生艺术素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完善人格。

(二) 积极开展教学活动, 进行教学演练

现今, 科学发展迅速, 多媒体教学手段日益成熟, 而美术又是一种视觉上的艺术, 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进行美术教学活动。教师可以精选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或者摄影作品, 一起学生一起欣赏一起品论, 让美术教育生动形象的进行。另外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美术历史记录片和风景记录片, 开阔学生眼界, 让学生从广阔的历史和美好的大自然中得到艺术感悟, 愉快身心, 从而提高美术素养和美术教育水平。幼师专业面向的对象是确定, 就是幼儿, 因此可以展开实际的教学演练, 比如说教师和学生转换角色, 让学生上台感受一下当幼师的感觉, 开展情境演练, 积累教学经验, 教师可以在旁提出一些建议, 给以良好的指导。另外也可以鼓励幼师学生实习, 进行实际教学, 是其今早适应幼儿教学生活, 多多的积累教学经验, 教师可以在旁边给以适当的鼓励, 加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学演练是十分必要的, 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强化学生的美术技能, 也积累教学经验和培养教学技巧, 为日后的幼儿教学奠定基础。

结语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 幼儿教育有是基础教育的基础, 因此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健康成长是不可缺少的, 良好的美术教育可以提高幼儿的审美观念和培养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 让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幼儿的美术教育离不开美术教育幼师, 培养优秀的美术教育幼师人才也尤为重要, 加强幼师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幼师教育过程幼师院校应该积极探索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合学生达到培养目标, 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美好, 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幼师人才。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 素质教育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 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 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幼儿作为祖国的未来, 其素质教育格外重要, 而美术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感受美、端正审美观念, 陶冶性情, 让幼儿健康成长,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师作为幼儿的第一任教师, 对幼儿的美术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 幼师的培养同时关乎幼儿的美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本文从美术教育和素质教育关系, 美术教育的作用, 幼师的美术教育培养进行阐述。

关键词:幼师,美术教育,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张丹.浅析美术教育中美育与素质教育的联系[J].才智, 2013 (07) .

美术与音乐之间的关系 第8篇

文革以后,中国话剧的剧本创作及演出形式主要都集中于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局限于镜框式的舞台,缺乏引人深思的哲理。直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时候,出现了实验戏剧。时间和空间可以自由的转换,现实和梦境可以流畅衔接。毫无疑问,实验剧的出现在当时引起了人们对固有戏剧的质疑,开始意识到话剧自身的陈旧。

丁扬忠这样认为:“戏剧观是剧作家对于戏剧而言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总体看法。戏剧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是时代的产物。”易卜生的戏剧作法以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样式几乎垄断了整个舞台,话剧仅能在这两种模式下艰难的喘息。然而高行健则尖锐的指出:“非此两家,话剧仿佛不成话剧。”因此,对于话剧来说,除了开拓创新,别无其他选择。

可以说,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的综合性既包含了文学、音乐、舞美、舞蹈,又包括了绘画、雕塑、建筑。通过这些艺术之间相互渗透、融合,最终创造出新的审美特质。

既然戏剧活动包含了舞台美术,也就是说舞台美术是戏剧中不可或缺、相辅相成的重要元素。这其中,舞台美术又包含了布景、灯光、化妆、服装、效果、道具等等。早在古希腊的悲剧中,演员就通过戴面具、穿长袍展现人物形象。同样的,中国戏曲的面具勾脸、高底靴、浓妆艳抹并且身着颜色艳丽的衣服,也是通过外部的造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

如话剧《日出》中,第一、二、四幕的布景是华丽的宾馆,第三幕是简陋的妓院。仅仅从布景上便可知两个场景的大概年代背景。从而整个戏的故事年代背景也就一目了然了。其次,人物的穿着打扮,如中山装、旗袍、肚兜等和布景相映衬。最后人物角色的小道具、象牙长烟嘴、顾八奶奶的扇子、留声机等再一次体现了浓郁的时代气息。

舞台美术设计对话剧演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舞美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戏剧的演出中,舞美有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对比最早北京人艺版本的《日出》和2008年国家大剧院上演的明星版《日出》,前后两个版本的舞美差别确实很大。人艺版本的《日出》的布景比较传统,灯光也很常规。而08年明星版的《日出》布景却非常的独特新颖。

首先,舞台以一个巨大的铁笼子为罩,实则隐喻了人生就是一个充满着悲欢离合的笼子。而在这个笼子下有钱的、没钱的、有理想的、没理想的,毫无例外,都逃不出这个笼子。这个笼子的隐喻则是明星版《日出》的重量级创意。仅仅从布景上便可引人深思。

其次,舞美的另一个成功之处是“拉帐子”的巧妙运用。所谓“拉帐子”是旧时北方妓院一种特殊的场景布置。舞台中间一分为二,两面都可以接客,就将剧场隔成左右两部分,在同一时间演出帐子两面的戏,该剧的舞美把曹禺的这一想法领会得很好。

最后,灯光、服装、化妆盒等道具也运用得非常到位。曹禺如此经典的著作再次给了观众一个亮点。

舞台美术的整体配合,体现了戏剧的严谨性、唯一性。同样地,剧本也限制着舞美。舞台美术的布景必须符合时代背景、地位;灯光则要吻合剧情需要、人物表现;服装化妆也要符合年代、人物性格、年龄、职业;道具更是必须紧扣时代背景、人物角色等等。

因此舞台美术和戏剧本体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舞美的创新,其实并没有凌驾于戏剧本质之上,而是基于戏剧的本体与核心,加以配合及修饰。这也映衬了人们所说的“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同样的一个剧本,同样地传达着《日出》所带给人们的深刻思想,反映着当时社会的现状。只要在戏剧艺术的本质的基础上,运用多样化的舞台艺术手段,无疑增加了话剧的厚重和力度。

人们只有打破思维的单向性,才能发展多元化的立体思维,毕竟,博采众长才是戏剧最美好的归宿。

摘要:在大戏剧观之下,舞台美术和戏剧本体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只有不断进行舞台美术的创新,才能使戏剧不断发展。

美术与音乐之间的关系 第9篇

所谓流行音乐,就是被广泛传唱的音乐,它的特点就在于与时代接轨,歌词真实简单,曲调活泼明朗且朗朗上口,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笔者认为,流行音乐更应该称作“商品音乐”,它是以市场性为主要特点的,它是面向大众而出现并发展的。

二、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就是源于群众,面向群众,被群众所接受的文化。人民群众作为群众文化的主体,意味着群众文化具有广泛性、通俗性,内容属于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满足人民大众享受需求的同时,还可以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思想发展;人民群众作为群众文化的主体,也意味着群众文化具有多样性,参与者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大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文化的广度不断扩大,餐饮文化、军队文化等不断发展起来。

三、流行音乐和群众文化之间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音乐已经不只是单纯的娱乐消遣形式,它被不断赋予时代的特性,人民的特性。流行音乐相较于音乐来说,最大的特点是“流行”,流行音乐在广泛传播中发挥着它的社会功能,丰富人们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推进了音乐事业的发展,服务于社会进步。流行音乐在群众文化中的影响下,具备一些特性,这些特性表明两者是有联系的,包括:广泛性、时代性。

( 一 ) 广泛性。流行音乐植根于群众,因此,能够被广泛的群众所接受。流行音乐的受众,上至老人下至儿童。由此可见,流行文化已经融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广泛性因此作为流行文化在群众文化中的体现。

(二)时代性。群众文化的出现是有原因的,是对时下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及精神状态的表现,具有大众性的特点。流行音乐也是如此,以时间为单位,每个时间段的音乐作品的特点都是不一样的,它是彰显时代特色的,因此,时代性也被视为流行音乐与群众文化之间的关联。

以上两条特性,是流行音乐最突出的特性。简而言之,是群众文化发展了流行音乐。

四、流行音乐的发展依据

流行音乐实质就是对当下群众文化的表达。从近年来流行音乐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群众文化的变化。

(一)流行音乐中的中国元素

流行音乐是群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的提高,使“中国风”席卷了世界各地,流行音乐的作品也更加具有“中国范”。再加上时下“国学热”的出现和发展,更使得流行音乐向中国风靠拢。独具特色的凤凰传奇组合,作品以民族味十足的歌词和朗朗上口的曲调出彩,以《荷塘月色》为例,就属于相对有内地特色的中国风作品,比较重视民乐的使用和音律构成,歌词内容是一对恋人深情的见证,时下很多年青的情侣能够深刻体会其中的韵味。

(二)流行音乐中的戏曲元素

流行音乐的受众不只局限于年青的群体,老年人也是,这主要得益于戏曲元素的充实。戏曲作为中国的一门传统经典艺术,是有很大一部分支持团体的。流行音乐将戏曲艺术融入到流行音乐作品中,既使得流行音乐开拓出新世界,也使得戏曲艺术得到宣传。以陶喆的《Susan》为例,陶喆将京剧“苏三起解”老歌新唱,展开描述了故事细节,甚至将“苏三”个性译为“Susan”,融入京剧唱腔中的花腔唱法,这样一部戏曲味十足的作品使它获得了很多的听众。

(三)流行音乐中的古典元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越来越重视精神方面的提升,古典文化和高雅文化因此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和欣赏。时下,很多的白领阶层、文艺青年都钟情于古典文化。流行音乐作品在靠拢古典,迎合古典的同时,产生了很多好的作品。以古典音乐出彩的流行作品,笔者熟知的是来自于SHE的《不想长大》,音乐取自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该作品因此典雅高贵,值得一说的是,它的歌词也迎合时下很多学子的心声,因此,获得很多人的青睐并被广为传唱。

五、小结

上一篇:德国人的环保意识下一篇:识字教学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