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学生的心理保健

2024-07-08

做好学生的心理保健(精选12篇)

做好学生的心理保健 第1篇

一、明确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身体健康而言的科学概念。什么是健康, 这是研究心理健康的基础。通常情况下, 健康是指一个人拥有健康的体魄, 拥有正常的生理机能, 精力充沛。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生活环境的复杂。对于健康的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革, 一个人的健康, 不仅仅是指生理健康, 还包括心理健康。一个人既具有一个生物体的个性特征, 更具有社会性的个体特征。所以以往因为遗传和生活环境界定的健康概念, 对于今天人们的生活和学习而言, 都显得单薄和苍白。如今的健康概念不仅包括身体健康, 还包括心理健康, 当然也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一个健康的人应表现为个体生理和心理上一种良好健康的状态, 没有生理方面的疾病和缺陷, 没有心理方面的疾病和缺陷。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完全可以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去应对一切社会活动, 完全可以以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去看待和解决社会现象, 能够很好地、及时地调节社会和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不适应, 保持自己健康向上的乐观心态。能够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而采取相应的原则、方法和措施, 去为自己也为别人营造良好的环境, 这个环境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获得, 以求预防心理疾病, 提高心理素质。

二、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小学生的视野也在被扩大。他们接触到的各个信息可以说是海量的。这些信息有的是正面的, 有的是负面的,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还有学习环境、家庭环境等, 都在一定层面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目前, 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 还存在一些问题。

1. 学习成绩的压力导致的焦虑

目前的小学生独生子女居多, 在家里是家长的掌上明珠, 甚至还是祖辈的掌上明珠, 往往是六个大人守护着一个孩子。因此, 孩子在家是要风得风, 要雨得雨。但是生活上的极大满足, 不能代替孩子所承受的压力。很多的家长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都加在了孩子的身上, 希望孩子即能延续生命也能延续理想, 所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是家长的普遍现象。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度关心, 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小学生的心理焦虑, 长此以往, 形成心理问题。更有甚者孩子的成绩不理想, 还可能遭致辱骂和贬损, 学生视学习如畏途。

2. 人际关系带来的焦虑

我们知道, 学校也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社会里, 学生生活在班集体中, 有学生、有老师, 在交往中会出现一些心理矛盾与冲突。他们从小就在一个自我为中心的环境里生活和学习, 自私、自利的现象时有出现。这使得他们在同学间及师生间的相互交往中容易出现自以为是的现象和心理, 不懂得关心和照顾同学。孤僻、不合群、依赖性的情况非常普遍,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 往往出现一些矛盾, 使他们的人际关系紧张, 甚至会发生矛盾冲突。还有媒体报道的自杀、暴力等少年中不应出现的情况。这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学生的心理问题。

3. 与父母、师长沟通中的焦虑

小学生在与父母、师长缺乏理解和沟通导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也是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学生与父母、师长相处时间最长, 但是由于年龄和心理的特点往往难以沟通, 相互间缺乏必要的理解也是造成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诱因素, 使学生普遍感到压抑、苦闷、无助和烦躁。

三、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调节的方法

心理调节已经被社会、家长和学校所认可, 所以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 是需要老师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和心理调节, 一般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

1. 实施讲授法

所谓的讲授即通过课堂教学、辅导答疑和学科渗透等形式进行调节, 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小学生喜闻乐见、便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调节, 在小学生中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2. 实施认识指导法

认识指导是针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必要的指导, 如指导阅读、举办故事会、参观访问、课堂讨论、自我表述和自我评价等, 通过这些途径进行心理疏导。

3. 实施行为改变法

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小学生在认识上分清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 明辨是非, 尤其要鼓励良好行为, 通过行为训练、行为塑造、榜样示范和游戏性的奖励和惩罚等措施, 强化学生的认知和行为。

4. 实施自我调控法

发挥自身的调节能力, 即通过引导小学生自我教育的方式, 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从而增进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增进心理健康的进程, 如鼓励和要求小学生写日记、周记和小结, 适当组织展览, 谈收获、体会、感受等。

针对小学生的心理问题, 教师应做个有心人, 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潜在的心理问题, 及时给予指导和疏导, 避免一些影响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发生。为学生的成长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仲稳山.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存问题与成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1, (2) .

[2]郝其宏.贫困地区学生心理解困体系的构建[J].中国学校卫生, 2011, (3) .

做好学生的心理保健 第2篇

一、教师自身要心理健康

有位名人提出的理想心理健康状态是具有热爱生活,善于享受生命;胸怀宽阔,不为小事烦恼;欲望适度,不为名利所累;充满自信,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情绪波幅不大,心境良好;善与人处;拥有健康的认知模式等特点。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教学技巧,而且需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因为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要合格地完成这两项重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必要的保证。只有自身心理健康,才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才能够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榜样。一个性格开朗、情感健康的教师,往往会以积极的方式对待学生,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因

此,对于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爱心

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后进生我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热忱帮助学生,对日复一日的学生思想工作、重复出现屡教不改的各种现象、眼前必须做的繁琐的班主任事情,不会感到单调乏味,反而会尝到无尽的乐趣,从而不断寻找新的方法,并在工作中真正的领会到崇高的意义。

三、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长期性

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长期性,不要等问题出现了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晨会、班会或恰当的时候,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时候,班级表现正常,似乎很难发现问题。这时,班主任教师可以利用心理学知识,结合典型的案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又

可以暗示他们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消除隐含的不良心理,防微杜渐,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

良好的个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教育学生要自信而不狂妄,热情而不轻浮,坚韧而不固执,礼貌而不虚伪,灵活而不油滑,勇敢而不鲁莽;培养善良的品质、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作风、谦虚开朗的性格。心理健康的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没有心理障碍。教育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既不自骄自傲,也不自轻自贱;既不会被赞扬冲昏头脑,又不会因批评、责备而烦恼;能从别人的议论中吸取教训,扬长避短。教育学生要一分为二地论人论事,客观的、全面的对待他人,不忽冷忽热,不苛求他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教育学生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急功近利,正确对待升学和择业。

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老师的帮助、批评、教育,在和同学交往中要注意互相尊重、信任、理解、友爱,与人为善,学会宽容,减少不必要的矛盾。人际关系和谐,心情就比较舒畅,心理自然处于健康状态中。

四、班主任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有针对性

许多班主任教师有这样一个共识:现在的学生“难管”,他们懂得未必比你少,但又不真正懂事,个性很强却极易出问题。所以,有效的思想教育一定要有针对性,切中学生的心理现状。例如:有的学生表现自信心不足,常感自卑,不

愿面对竞争和挫折,对自我的满意程度下降。根据高中生最渴望被理解这一特点,班主任教师可以借助平等的对话,让学生自己寻找不足,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法,实际效果往往比其他任何方式的说教都要好。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的班主任教师,虽然深知学生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如意,但他不会因此而怨天尤人,而是更看重他们的优点,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时刻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从而激励学生发扬光大;耐心的、乐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学生身上的不足。

做好学生的心理保健 第3篇

一、心理咨询

(一)建立留守学生个人档案

首先,要对全校各班的留守学生进行摸底,从其他学生中分离出来,进而建立留守学生花名册。

其次,收集资料,目的是为了弄清被咨询者的问题背景,便于从何入手分析他们的问题。主要内容包括:(1)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家庭地址、所在班级。重点是留守学生的家庭情况,如家庭成员、父母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在外打工地点、电话号码。(2)在校情况,如学习情况、人际关系,性格等。(3)成长经历,主要是从小学到初中的基本情况,有无特殊经历。(4)身体状况,有无病史,平时在校或在家是否容易生病,吃饭与睡眠情况。

(二)了解留守学生心理咨询信息

首先,了解学生心理咨询中反映的主诉问题,对主诉问题进行详实的文字记录,以便在咨询中有的放矢,彻底解决问题。

其次,对来访者问题归类,做成表格让学生本人看表格内容打钩,确认自己在表格归类的项目中,自己是否有同类情形。

再次,确定辅导要点,其基本方法有:填表法、观察法、谈话法、调查法。教师应针对留守学生在表格中的打钩问题进行辅导,建立辅导模式,对症下药,解决心理问题。

最后,总结与反思,主要是总结在该个案中所采用的实际可操作的办法,是否真正适用于该个案,同时反思,在心理咨询中,是否取得了应有的效果。

(三)方法

1.倾听,在我的办公室,我总是用微笑面对每一位留守学生,安静地、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诉说。诉说无论对与错,中途我都不会打断他们的说话,以免他们担心说错而不敢说话。实际上,倾听是一种对对方的尊重,真诚理解,公正对待,无形中满足了留守学生渴望被尊重、认可的心理需要。

2.推心置腹,诚信交流。在咨询过程中,我经常发现许多学生进入办公室时,面带负面情绪和内心的不安。这时,我及时做出反应,用致诚的话语,深表和他有同感,是我发自内心的关怀。虽说不是地道的咨询师,但我尽心尽力,对每一位学生都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前后对来龙去脉,比划各种情形以推心置腹的诚意帮助他们,满腔热情地和他交朋友,并在这样一种真情互动、诚信的交流中,达到了心理沟通和健康教育的目标。

3.传授心理放松法。教给学生简单有效的心理放松训练,来释放不良情绪,如深呼吸法、握拳头法、散步法、倾诉法、注意力转移法、自我升华法等。

(四)过程

1.问题目标。通过前面几步,已为咨询过程奠定了目标基础,知道了要对哪方面进行问题的解决。一般来讲: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扰,不仅自己无力解决,也对班级和学校不利,需要理解、支持与帮助。教师要对留守学生给予比其他学生更多的关爱,和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减轻对方的焦虑,促进积极行为的增长。

2.咨询方式。许多留守学生相信自己在做什么,但对自身的行为和深层心理活动可能是未知的,那么教师帮助他们探知原因,了解心理问题的深层心理机制,明确问题的方向。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尽管在行为上,情感上、人格上、性格上有障碍,但经过帮助,他们自己会从困扰中恢复过来。

3.咨询。咨询活动的形成,时间的达成次数,由教师和学生商量决定,由留守学生认可。在咨询中,教师可教授应付挫折的方式,形成学习、考试、上升到焦虑的深层心理机制,并给予解释、说明,以使留守学生改善自己的行为方式,学习新的行为准则。心理咨询的最终目的,是使留守学生将学习到的新知识、经验执行到学习生活中,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二、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是指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和方法,给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诊断和矫治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进行心理辅导,就要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我对本课题组的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表示对升学担忧的占53.2%;能正确对待教师批评的占38.7%;认为自己学习能力偏低的占78.9%;考试焦虑的占67.4%;有不良习惯的占56.8%;想念父母的占83.7%;且影响学习的占17.5%;担心父母挣不了钱的占29.8%。从中可以看出,许多留守学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此,掌握数据后,我们应针对情况实施辅导。

(一)理解尊重、关爱学生

没有爱是搞不好教育的,爱是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是对每个学生的普遍做法,而对留守学生更为强烈。他们平时远离父母的爱,现在用师之爱弥补亲情的爱。因此,学校和教师的理解、关爱,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语言的使用上,对这些学生绝不能用“笨”“不可救药”等字来形容,都会伤自尊。相反,多抓闪光点,一有点滴进步就表扬、启发,要解决学习生活、住宿上的困难等,让他们时刻处在快乐的节奏里。在平时的工作中教师要做到三个掌握: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动态、行为动态;当好五员:情感沟通员、日常行为监护员、生活起居员,德育辅导员、健康辅导员;做到三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学生本人沟通,定期与其父母沟通,定期与代管人沟通。

(二)注重作业评语的书写及评奖、帮扶活动

每月开展一次等级评价活动,让留守学生消除自卑心理。完善评价方式,去掉评价中的“不及格”或“太差”,改为“加油”“有进步”“继续努力”等。每学期开展四次“留守学生”评奖活动,使他们在上点滴进步中通过奖励,激发他们“渴望进步”“渴望成功”的愿望。开展系列帮扶,具体做法是:联班帮管、联师帮教、联生帮学等。

(三)开展系列“阳光工程”

1.以班主任为“留守学生”代理家长,把班级建成“留守学生之家”。

2.开通亲情电话。学校和当地电信局联系,在校园内安装两部固定插卡电话机,为留守学生办理最低价IC卡,可以随时和父母取得联系,增进了亲情之间的感情联络。

3.结对子帮学,让品学兼优生帮助留守学生。每位教师联邦三名“留守学生”给予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帮扶。

4.每周班主任要进行与“留守学生谈话谈心”活动,时间不少于10分钟,要求在思想、学习、生活、行为、身体等各个方面进行。

5.赠生日贺卡,写生日感言,送生日祝福,唱生日祝歌,让留守学生过上一个快乐的生日。

总之,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是以爱心为基础的,对他们的一颗爱心是筑就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

如何做好初中学生的心理过渡工作 第4篇

第二, 学科增多, 学习负担突然加大。进入初中, 课程量猛增, 学科增至近十门, 如果学习方法不当, 时间分配不合理, 就会失去协调和自控能力, 从而渐失信心, 产生迷茫情绪。

第三, 有的学生延续的盲目自信与自卑, 易造成心理失衡。有些学生在小学一直是倍受宠爱的“佼佼者”, 到了中学以后, 他们一经挫折, 如当不上班干部, 或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 易心灰意冷, 找不到感觉, 不知道如何应付。有些学生小学底子较薄, 一直在班上充当“不起眼”的角色, 进入中学后, 仍背负着这种自卑的心理。

第三, 在小学较长时间形成的思维模式易成为学生追求新知识的障碍。学生在小学六年形成的认知习惯, 使他们常用怀疑的目光看待中学老师, 或对老师说: “我们小学老师这样说的”, 或对老师评头论足, 他们有了心里话更愿意对同学讲。

第五, “特殊学生”的特殊心理。当今社会离婚率的提高以及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 如贫富差距日益明显等) , 使得离异、单亲、下岗等特殊家庭的比重增加, 这就给特殊家庭中的“特殊孩子”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甚至是创伤, 他们大多性格孤僻, 自卑感强, 学习较差, 行为上缺乏自控能力。

针对七年级新生的以上特点, 做好他们的心理过渡工作, 使他们及时适应初中生活, 对保证初中阶段良好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 要学生的培养集体意识。培养集体意识是班集体建设的首要工作。班风正、学风浓、具有战斗力的良好集体能使每个学生受益, 从而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精神也是及其重要的。根据以上分析, 在开学初可设计系列班会活动。例如:

第一节课: 《请你了解我》。先让学生站在教师外, 铃声响后, 学生排队安静地走进教室, 做好后, 教师告诉大家, 我们的中学生活开始了, 现在所以的同学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让我们放下过去, 开始精彩的一段人生。然后, 大家互相介绍自己。

第二节课: 《风雨同舟》。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新同学, 新朋友, 增强了解和友谊, 让同学认识到如今我们是同在一条船上, 每个同学就是一名水手, 只有齐心协力, 才能经受住风雨的考验, 驶向成功的彼岸。

开展“懂得爱, 珍惜爱, 回报爱”。让学生参与家庭劳动, 做一周“家长”, 从中体会父母的辛劳, 从而学会如何孝敬父母, 如何尊敬师长, 如何对待同学的关爱。

开展评价与自我评价。开学两周后, 让学生在班上对自己做一个全面、客观的自我评价, 其他同学就他的发言作补充, 肯定优点, 指出缺点, 让学生在评价与自我评价中正确认识自我, 找出差距, 及时改正缺点。

第二, 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境界。根据七年级学生侧重形象思维的特点, 应搞活课堂教学形式, 丰富课堂内容, 寓教于乐, 切忌“满堂灌”。经常组织学习方法交流会, 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计划, 合理利用时间, 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同学之间可以就一些问题讨论, 如怎样预习和复习, 怎样记笔记, 怎样在学习中思考, 怎样准备考试, 怎样积累学习资料, 怎样选择和阅读参考书。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老师及时帮助, 课余时间给他们补习, 开展“一帮一”活动, 让一个班干部主动关心、帮助一名学习上暂时处于落后状态的同学, 为他们讲解问题, 帮他们听写单词, 背诵课文, 督促他们完成作业等。

第三, 协调好同学关系。七年级学生有较强的依赖性, 需要教师抚慰, 实现师生交流的主动权在老师, 可从三方面入手:

①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挤出时间创造与学生接触的条件。到教室转, 与学生交流一两句, 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谈心, 了解学生的困难与心理, 让学生有困难找老师, 尽快让学生认可老师。

②短期内教师不可能与每一个学生面对面谈心, 但也要把师爱平均分给每个学生, 一个鼓励的眼神, 一个赞许的笑容, 一个手势都可以传达师爱, 都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 以此缩短师生距离。

③充分利用日记、周记定期与学生交流。同学之间的关系是人际关系中的难点, 对女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 男女同学交往的原则的引导更为重要。鼓励学生团结互助, 做有修养的人, 高雅的人, 刹住歪风邪气, 如传闲话, 搞小帮派, 起绰号, 互相攻击等。

班主任在协调同学关系中起着微妙的作用。这里面需要爱心、耐心, 还需要智慧。可通过《宽容, 是一种美德》主题班会, 引导学生学会包容, 并指出这是一种健康的豁达的心态, 是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人应该做的。

第四, 正向激励, 建立自信心。正向激励, 就是以表扬为主。心理学讲, 教师若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 及时表扬, 则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七年级新生总是想把自己最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 这种愿望很强烈。如果教师想给学生来个下马威, 想抓住某个毛病多的学生做典型, 毫不顾及地进行批评, 那么, 这个学生就会想: 反正我已经是老师心中的坏学生了, 我就破罐子破摔, 这样的教育显然是失败的。

学会表扬, 首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俗话说: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做一个各方面都优秀的“完人”, 但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另起一行, 争做第一”, 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优势, 从而树立信心。老师对学生的口头禅应是: “这才像我们班的学生”。

第五, 开展家庭教育, 形成教育合力。全国优秀教师孙维刚在一生的教育生涯中, 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 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特别重视家长的工作。1999年, 孙维刚在接下他的第四轮实验班后, 从6月20日到9月1日, 先后召开了10次家长会, 每次平均3个半小时。向家长灌输教育孩子的新理念: 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 评价学生要看综合素质, 尊重学生人格, 正确看待成绩, 为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初中学习生活打好基础。

摘要:七年级学生刚进入初中读书, 教师应准确考察、掌握学生的心理规律, 针对学生心理, 帮助学生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心理过渡, 使其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适应中学生活。

做好高二文班学生心理工作 第5篇

高中阶段,学生正进人青春期。随着生理迅速发育,自我意识迅猛增强。学业上家长的期望、同学的竞争、现代社会中各种信息的传播等,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特别是高二文科班的学生活跃、好动,爱好多,学习主动性不强,自由散漫,心理复杂,甚至叛逆。因此班主任应充分认识到关注学生心理是班级工作的重要部分,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养成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二文班学生心理特点现状

1、在学习上两极分化日益明显。

高二的学生在知识掌握程度上已较明显的分化,心理随成绩而变。对成绩好的学生来说,他们积极、自信的心理不断得到强化,以学习兴趣为乐趣,能自主学习,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学习差点的学生多次受挫,灰心、自卑甚至害怕学习等心理也在滋生,出现兴趣转移,偏科等倾向。对中等水平的学生来说,学习目的模糊,学习动机不强,处于一种盲无目的、随风飘荡,无坚定的立场。对于成绩好的孩子,要给予肯定,使他们更加积极上进。对于学习中等水平和较差的孩子,要让家长认识到:家长要有正确的态度,避免过高的期望;要给孩子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分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肯定他们所拥有的发展潜能,解除不必要的顾虑。

2、偏科现象严重。

由于基础、方法、兴趣、师资等原因,许多学生对自己所爱的科目较重视,但对其它科目重视不够,导致偏科,总成绩就不行,对未来无望,失去斗志,难以积极向上。

3、烦恼的心深感孤独。

学习的苦恼、青春期的小心思、对外面世界的向往、理想的高远与能力的有限,就会自我怀疑,产生焦虑。矛盾的心态需要有人抚慰。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都应给予他们高度的关注。

4、恋爱现象增多。

高二学生所要承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多,他们非常需要理解和关心。然而,由于家庭、学校对他们的关注不够,导致他们只能从外界获得关爱的感觉。有些学生谈恋爱就是要寻找一种被爱、被重视、被珍惜的感觉。其次,受电视、电影、网络等影响,很多学生把爱情过于美化、理想化,向往浪漫的爱情,因而会模仿成人谈恋爱。对已经早恋的学生给予理解和加以正确的引导,尽量将他们“恋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

二、班主任应对的几个策略

1、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个性进一步显现。班主任在做学生工作时,要体现师生人格的平等。班主任如果居高临下,学生的内在真实感受得不到宣泄,更深层的矛盾得不到表露和解决,结果必然只是在表面上消除了这些现象,而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如:ⅹⅹ能倾心早恋,无心学习真情,后来在与家长密切配合,她已恢复常态,期中考试十几名的进步使她初尝学习之了。若歧视他们,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嫉妒心理、自卑心理,给整个班级工作带来许多不利,更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尊重学生人格平等,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班主任的人格魅力,“亲其师,信其道”,由此使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2、要善于换位思考。

“用对方的眼睛看世界”,这有利于学生表达出更真实的内在感受,有利于发现学生更内在更全面的矛盾。班主任的理解,会使学生对班主任产生“自己人”、“朋友”的感觉。很多时候,仅凭建立起良好的“朋友”基础,不少心理问题就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3、要善于发现学生内心深处的深层原因。

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自我意识正在发展,对其错误观点和有悖社会规范的行为,不能总是通过简单地训导加以解决。班主任要解决的不仅仅是这些问题本身,更要挖掘出形成这些问题的诱因,针对这些诱因进行剖析,方能收到“釜底抽薪”效果。

4、要多与学生作沟通。

班主任应帮助学生去正确对待生活、学习中的种种困惑,沟通是比较好的方式。它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所遇到的困惑,更能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在谈话中可多作开放性、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5、引导学生恰当地自我定位。

只有让学生清楚自己是什么,自己想追求的是什么,并且能做什么,才能更好地把握好自己发展和前进的方向,不至于迷失自己,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

(1)、让学生知道,他们在学校的角色是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是很正常的事,这并不代表他们笨或无能。从无知到有知需要一个过程。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学生正是在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中,慢慢地从无知变成有知,从知得少变成知得多的。

(2)、让学生知道,他们学习的目的不是打败别人,而是提高自己。

同学之间的竞争是激烈的,看到别的同学成绩比自己高,心里就会感到失落和难过;有些同学在得知自己成绩时伤心,不甘人后。过于强调竞争,会使学生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反而难以专心学习。如何正确看待同学之间的竞争,把精力放在怎么改进自己、提高自己上面,学会与别人合作,虚心学习他人的优点,改进自己的不足。

(3)、让学生知道,我不是最棒的,但我是独一无二的。

怎样让学生在强手如林的人群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信呢?即使他们是大家中的很普通的一个,但他们也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他们有缺点,但是他们也有优点,只要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努力加以克服和提高,并且明确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知道自己所拥有的能力与潜力所在,把它放在最有价值的地方发展。这样,才能保持永远的自信。

浅谈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6篇

【关键词】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方法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家庭和环境日益复杂和多样化,人们所面临的学习、生活、就业甚至情感的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引发了大量的心理问题。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最关键的时期,生理与心理都在迅速成长及变化,各种心理问题亦不断涌现。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正确处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成为教师工作的一大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分析当前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不少学生有较强的依赖性,优柔寡断,缺乏主见。学习中遇到问题不努力思考,不认真复习功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生活中不能合理适当地安排衣食住行,缺乏判断力。遇到事情总想依赖父母、老师或同学,希望他们能为自己做出决定,缺乏独立处事能力。

其次,不能吃苦,没有毅力,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选择退缩逃避,难以承受学习、交往和生活中遇到的阻碍、压力和挫折,继而引起紧张、沮丧、悲观等不良情绪。

第三,有些学生表现出沉默孤独,很少和别人交往,常常一个人独自活动,不参与集体活动,寡言少语,对人冷漠无情,缺乏生活热情,没有生活和学习目标。

第四,自卑、怯懦、自我封闭、自我评价低,总感觉别人看不起自己,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情绪压抑、悲观,与老师、同学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等现象,在生活和学习中不能树立恰当的目标。

第五,焦虑,某些平时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一到考试前或考试时就情绪紧张,心慌意乱,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无法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对未来充满忧虑,担心自己无法实现预定目标,尤其是升学目标。

第六,以自我为中心,相当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他人看法不在乎,我行我素,合作意识不强。自我评价过高,总认为自己说的做的是对的,自己比别人强,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

第七,敌视、冲动易怒,对他人抱不友好的态度,老师和同学不能给他提意见,如果提意见他会认为这是针对他,甚至会做出报复、破坏的举动。

第八,情绪波动,非常敏感,时而兴高采烈,时而郁郁寡欢,时而开朗,时而忧愁。情绪来得快去得快,遇事容易激动,顺境时得意忘形,逆境时悲观失望。

第九,早恋、沉迷网络等等。

解决上述问题时教师要注意采用一定方法,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1. 认知调整法

由于各种心理品质的形成都是以思想认识为基础的,无论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还是消极心理品质的矫正,都必须以提高学生对世界对生活的认识、判断和评价水平为突破口,抓住学生个人和集体中带有倾向性的关键问题,引导他们正确识别与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现象,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荣辱观和价值观,做到既能正确认识、评价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又能客观地认识与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2. 赏识法

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对学生的所作所为积极赋义,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树立学生的信心,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增强学习和生活的动机,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学习和掌握知识。此外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周围的人、事、物进行积极赋义。

3. 美育法

通过各种形式的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每一人、每一事、每一物的美好之处,发现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一面,发现生活的美好远景,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他人的美好情操,树立乐观向上的理念。

4. 同理心技术

对学生的情绪和行为问题表示接纳,聆听和体会学生的感受,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学生,不仅使学生感到被尊重和理解,同时也使教师有一个更宽的视角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避免主观、偏见的产生。

5. 榜样示范法

青少年具有求知欲强、富于幻想、善模仿、可塑性强的特点。他们容易受到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思想意识和人格行为的影响。教师一要及时发现学生中的典范,肯定其好的方面;二要以身作则,树立自身正面的形象;三要寻找社会中的楷模,宣讲其先进事迹,让身边的榜样更加直接激励全体学生,并构建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帮助部分学生及时纠正不良的习惯。

6. 意志磨炼法

多种心理品质的形成都是学生自觉参与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的结果,也是学生在与阻碍、压力和挫折做斗争中磨炼出来的。为了达到磨炼学生意志,使学生逐步养成自制、坚韧、刚毅、果断的良好品质,纠正犹豫、盲目、执拗、鲁莽的不良品质的目的,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内外开展一系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逐渐提高学生的毅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活动。

7. 树立信念法

好的信念,有益于增强学生信心,有益于开发学生潜能,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要让每个学生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相信自己身上有许多优点,相信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相信自己追求的理想和人生一定能够实现。

8. 疏导转移法

对于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的早恋、网瘾等不良习气以及学生的不良情绪,教师应安排适当的学习、体育运动和社会活动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和培养学生更广泛的健康兴趣,疏导学生多余的精力。

9. 人生体验法

说教只能使学生间接地获得人生经验,而很多人生道理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有更深的感悟。教师应不断创造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体验生活,在人生的历练中感悟生命、磨炼自我。

10. 社交沟通法

鼓励学生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多与教师、同学、家长、朋友交流沟通。在交流中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对人善良、诚恳、宽容、谦虚、有爱心。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锻炼能力、释放情绪,还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尊重他人,正确对待他人的短处和缺点,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肯定,并增强自信。

教师在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时必须注重科学性,同时要有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亲切真挚的教学态度、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要摈弃那种自以为是、主观臆断的做法;要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看待他们所遭遇的问题、所引发的情绪和行为;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自我、表达自我和定位自我。另外,教师还要有全面、发展的观点,要公平、公正;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对某些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绝不能忽视,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的艰辛,从而充分肯定自身的价值,不断增强自主学习的心理需求。

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心理素质不同,产生心理问题的种类及原因也必然有所不同,所以进行心理品质教育时,必须同时注意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个案分析、个别辅导。

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长期性,决定了心理品质教育必须遵循经常性的原则。班主任与各学科教师要达成共识,相互渗透,持之以恒地进行心理品质教育;善于发现、把握教育的契机;并及时依据学科的特点进行经常性的教育;教师还应和家长主动交流沟通,研究解决办法。教师和家长都要时常进行反思总结,及时补充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积极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家庭、班级人际关系环境,教会学生勇于面对和积极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子才.心理健康教育训练[M]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把握学生心理做好课堂互动 第7篇

那么如何在新课改模式中, 把握学生心理特点, 做好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呢?我们在与众多授课老师研讨后归纳出了以下几点:

一、师生互动

(一) 认真编写导学案。

授课教师在上课前, 认真研究教材, 深化课改, 打磨细节。在编写导学案的时候, 语言一定要具体, 详实, 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程度要描述准备, 学习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 活动目标清晰呈现活动结果、认知动词, 比方说“朗读”、“自读”、“赛读”、“背诵”、“课本剧表演”、“仿写诗歌”等, 让导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学案和练案, 真正起到引导作用和指导作用。

(二) 教师适时点评。

把更多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也就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尽情地交流、展示, 学生在展示、点评过程中只要不出现大的原则性的错误, 教师不要轻易发言, 让学生自发地发现问题, 指出错误, 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 锤炼课堂语言。

课堂语言有两种, 一种是口头语言, 一种是肢体语言。不论是授课教师、学生主持人, 还是负责展示、点评的学生, 都应该经常说“请讲”、“请坐”、“请展示”、“请点评”、“非常好”、“真棒”, 肯定和鼓励展示人以及回答问题的学生, 强化学生好的语言和行为, 使课堂流程步入良性循环。教师挥一挥手, 学生就知道向左还是向右, 站起还是坐下, 教师一个微笑, 学生就明白自己的表现令人满意, 教师批评的眼神, 赞许的目光, 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 做为教师要不断提升个人修养, 不论是口头语言, 还是肢体语言都要下工夫锤炼。

(四)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中, 授课教师总是做为主角出现在讲台上, 尽情地发挥自己高超的才能, 展示自己渊博的学识, 学生象一个接收器一样, 被动地接收教师传递的信息, 也有思想活跃, 行动超前, 或者是传授技能的教师, 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讨论, 让学生动手操作, 上台展示, 但在中小学阶段, 并不能主动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素质和才能。

(五) 处理好教师角色转换问题。

新课堂教学模式中, 明确提出教师后退, 学生靠前, 有的教师就无所适从了, 不知道自己该站在哪里, 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 什么时候说, 说多少合适, 这就是教师的教育机智和角色转换问题, 新课改模式要求教师后退, 但不是从课堂上撤退, 虽然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但还是保留教师对课堂的宏观调控作用。新课改模式让教师从一个演员上升到导演, 不但自己会演, 而且会导, 从钻研教材, 设计课堂, 到训练学生, 把学生推到舞台上表演, 整个过程要做细做实, 不下一番大功夫, 这堂课就上出趣味, 也体现不出精彩, 更体现不出上课的价值。

二、生生互动

(一) 展示机会交给全体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才能的愿望, 做为授课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课堂展示理解为把展示的机会交给展示组和该组的展示人, 而是要在具体操作时把展示的机会留给全班学生。把问题交给学生, 把问题分到各个展示小组, 当轮到某个小组展示的时候, 该小组的展示人可以展示老师分给的题目, 或是抽到的题目, 这是初级阶段, 如果再成熟一些, 就可以让任务分给学生, 让学生自设题目, 然后把题目写到黑板上, 由展示人引导着让全班同学思考、讨论、探究、展示,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达到生生互动的效果。

(二) 不要把点评打分做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唯一手段。

做好学生的心理保健 第8篇

在首届毕业生中, 双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学生, 寄养在亲戚家或独自租房居住的约占学生总数的26%, 父亲或母亲一方外出务工, 学生寄养在亲戚家或独自租房居住的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2%。调查统计显示, 留守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理想前途迷惘、学业水平较低、人际关系不好、情感缺失严重等方面。

会宁县是西北教育名县, 自古以来有崇文修德, 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严酷的自然条件铸就了“会宁教育”精神。会宁也因此享誉省内外, 赢得了“状元故里, 博士之乡”的称誉。虽则市场经济大潮对“求学上进”的会宁部分家长有所影响, 但重视教育的大环境、大氛围依然存在。好多家长外出谋求生计, 本为生活所迫, 但对子女的教育期望没有改变。就留守学生自身来讲, 没有哪一名学生不渴望自己成功, 不渴望自己得到幸福。

作为学校, 要使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温暖留守学生孤独的心灵

留守学生大多在情感方面处于“饥渴”状态。他们与父母的交流仅仅局限于非常有限的电话联系, 并且只是一些学习成绩的汇报之类的简单内容, 而内心的实质性交流几近空白。这些学生在学习、生活当中遇到困难时, 时常把一些委屈积压在心底, 很少与同学诚心交流。长此以往, “孤独感”会越来越强烈。为此, 每次在期中考试之后, 由学校组织, 各处室牵头, 为这些留守学生送去一声问候, 同时, 把全县美术教研交流的一些学生作品作为礼物送给他们。这些作品有学生的国画、书法、水彩画、小制作等, 虽然礼物并不珍贵, 但在留守学生的心中, 却是视如珍宝。因为, 每份作品上都有学生作者的姓名, 并且是学校作为特殊礼物送给他们的, 让他们感受到同学、老师、学校都在关心着他们, 牵挂着他们。有个别学生在接受礼物时竟然激动得热泪盈眶。

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能及时发现留守学生的生活实际困难, 使他们由“闭口”变“开口”。一旦交流开始, 往往会有许多意外的收获, 会使老师、学校更及时发现一些隐患、问题, 从而及时排除。由于情感的力量, 留守学生变得主动、积极地向老师或学校反映一些具体的问题。这样, 留守学生的流失率将大大降低, 学校学生巩固率达到94%。

二、充实留守学生空闲的时间

我校作为全县音乐、美术、体育教研基地, 专业师资力量相对来说更优秀一些。因此, 学校定期开展一些文艺体育活动, 用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吸引学生, 为留守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学校成立了音乐、美术、体育兴趣小组, 小组成员大多为留守学生。兴趣小组平时的辅导都统一集中在周六举行, 一方面有效地避免了与其他学科学习的冲突, 一方面也对留守学生是一个管理空档时间的控制, 避免他们去做上网、逛街等其他无意义的事或其他违纪行为。由于有专业教师的及时辅导, 他们都对周六的小组辅导充满了强烈的兴趣, 同时在各自领域发展速度相当快。通过三年时间培养, 这些兴趣小组成员全部拿到了艺术等级证书。

获得艺术等级证书以后, 在高中招生考试时, 可获得加分优先录取, 对学生本人及家庭来讲, 都是莫大的鼓舞。我校首届毕业生中, 有40多人就是由于有艺术等级证书而被优先录取。同时, 每学期, 学校都要组织举行一些文艺活动, 这是留守学生“大显身手”的好时机, 既锻炼了他们的表演才能, 也培养了他们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 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有成功感以后, 这些留守学生会变得更开朗、活泼, 更有自信。

三、培养留守学生的爱心理想

1. 开设理想前途导航课。

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名人自传, 观看励志类影视作品。学校设有能容纳300人的阶梯教室, 通过“每月一影”活动, 向学生播放《阿甘正传》、《简·爱》、《爱心》等优秀影视作品,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使他们理解“条条大路通罗马”、“人人能成才”的道理, 培养他们自信乐观、积极进取、努力拼搏, 不怕挫折的人生态度。

2. 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帮助学生能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 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知识。

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 第9篇

1 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1 能及时觉察学生心理的需要与困惑

班主任, 既是教授某一学科的老师, 又是全班学生的后勤部长、安全部长、卫生部长, 全班每个学生的一举一动, 皆在班主任的洞察之中, 哪个学生情绪低落, 哪个同学咳嗽几声, 班主任皆能明察秋毫, 及时觉察和了解学生心理的需要与困惑。

1.2 能调动多方力量作用于学生心理健康

班主任是班级的灵魂。外联家长、社会;内联领导、同事, 把这几种力量凝聚成合力, 给予学生的心理健康以积极影响。

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频共振时, 她要协调;当学科教师与学生有矛盾时, 她要调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除了与班主任接触、交往, 受到其关心教育外, 其他科任教师及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方式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果这几段教育力量相互矛盾, 相互干扰, 方向不一致, 会使学生无所适从, 甚至导致心理的扭曲。班主任正是这几股教育力量的协调者。

1.3 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辅导

学生的有些心理问题不可能是一次晤谈就能得到疏解, 其行为不可能是一次训练就有效果。比如可以把班级辅导主题分成几个小的、步步深入的项目, 利用多种活动训练, 可以确定详细的阶段个别辅导计划, 对每一阶段辅导结果进行评估及随时跟进。

2 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坚持的原则

2.1 针对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要“有的放矢”, 在加强计划性的同时, 还要注意抓住特殊的生活“瞬间”, 即把握教育契机, 使教育具有针对性。

2.2 渗透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单靠知识传授, 简单说教是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要强调潜移默化, 从兴趣入手, 注重把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心理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以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

2.3 自主性原则

“一切成功的教育, 莫过于少年儿童主动地自我教育, 自我要求, 自我完善。”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过程中, 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原则, 让学生通过自愿参与活动, 达到自己教育自己, 通过自愿接受, 达到自我提高的效果。

2.4 关注个别差异

世界上没有两朵一模一样的花, 也没有两个个性心理一模一样的学生, 即使是双胞胎, 他的性格, 心理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定要关注个别差异, 因材施教, 才能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 才能培育出更为娇艳的花朵。

3 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3.1 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阵地作用

班主任既是学生最知心的朋友, 又是最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教师引导下, 让学生通过讨论、表演、游戏、访问等活动形式, 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 从而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

3.2 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中心,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要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 展开教育。

3.3 注重实践, 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实践出真知, 对心理健康教育亦是如此, 所以,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注重实践, 而活动无疑是一个极好的载体。

精神分析专家认为:当一个人经常受到贬抑或否定时, 便会产生消极的情感, 这是一切品德和精神败坏的根源。因而, 我们要提供相应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 拥有自信, 形成健康人格, 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能有效地完成这一目标, 让学生在活动中宣泄和抒发情感, 缓解心理紧张, 克服困难, 发展自我从而培养健全人格。

3.4 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和配合支持。

班主任要利用多种途径, 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教育, 采取多种手段实现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并紧紧依靠当地政府、村委会, 在社区教育活动中广泛渗透对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

总之, 班主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 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者。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探讨的地方, 我们也将付出不懈的努力。班主任肩上的重任, 将引领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道路上, 披荆斩棘, 勇往直前。

摘要:班主任, 作为一个班集体的组织者、引导者, 毋庸置疑, 也将成为守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不二人选。班主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 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者。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探讨的地方。班主任肩上的重任, 将引领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道路上, 披荆斩棘, 勇往直前。

关键词:班主任,学生,心理健康,守护

参考文献

[1]张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教师用书) /师生心理成长丛书, 2008 (2) .

做好学生的心理保健 第10篇

一、充分明确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一) 明确教育目的

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 接纳自己, 管理自己;认识、掌握周围环境, 同环境相适应;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问题, 应付危机, 摆脱困难, 增强面对环境与压力的能力和勇气;使学生去除特殊症状、改善行为、化解负面的思想与情感;指导学生选择、决策和制定行动计划;鼓励学生通过探索, 寻求生活意义, 认清自己内在的潜能。

(二) 明确教育内容

根据小学生特点, 其教育内容一般包括五个方面:1.健康与身体发展问题;2.学校教育与生活问题;3.人格问题;4.家庭成员关系问题;5.社会与道德问题。

二、利用好几条途径

(一)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 优化学生心理环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进文化的同时, 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渗透性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广泛性、整体性。它不是针对某一种心理缺陷来有针对性地辅导、咨询或训练, 而是对学生的整个心理世界而言的。既有兴趣、情感因素, 也有意志、个性成分。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是隐形的, 它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 将心理影响积淀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之中。

(二) 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教育

让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 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 去感受, 去认识他们面对的一切, 让学生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的有关活动, 给学生机会, 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以活动为主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的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心理健康的知识等。

(三) 利用好家庭教育渠道

要改变家长只有学习好才有发展前途的旧观念, 指导家长在家庭生活、家庭教育中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 使学生在幸福的家庭生活, 在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环境中陶冶健康的心理品质。让家长做到: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尊重孩子, 不歧视、虐待和任意打骂、体罚孩子;鼓励、支持孩子和同伴交往, 通过各种途径让孩子接触社会, 结交朋友, 防止羞怯、自卑、孤独等心理的产生;给孩子适度的爱, 对孩子的缺点, 应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开导;对孩子的要求不能过高过急, 有点滴进步就应肯定和鼓励, 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帮助孩子有节奏地生活, 使孩子的生活有张有弛, 劳逸结合, 防止过分疲劳;对孩子进行生理保健教育, 重视孩子的用脑卫生, 防止智力活动负担过重, 精神刺激过大, 避免危害孩子。

三、要善于挖掘学生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

“因果律不仅适用于现象界, 也同样适用于精神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 自我意识迅猛发展, 对其错误观点和有悖社会规范的行为, 不能总是通过简单地训导加以解决。班主任要解决的不仅仅是这些问题本身, 更要挖掘出形成这些问题的诱因, 针对这些诱因进行剖析, 方能收到“釜底抽薪”之效。以前有个男生找我, 说自己一旦受到别人侵犯, 就会控制不住, 拿起手边的东西猛打对方, 为此深感苦恼。经过探究, 回想起上一年级时, 曾被几个同学打倒在地, 情急之下, 他随手拿起一块砖头, 砸破了一个同学的头, 结果大家都吓跑了。从此, 他就有用东西打人的冲动。当这个症结找出来后, 他从心底感到这是个畸形的反射, 对自己的行为有了相当清晰的自我反省和一定的厌恶之情。不久之后, 这个以打架闻名的学生彻底告别了不良行为习惯。

在心理辅导工作中, 班主任若能挖掘出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深层原因, 就能帮助对方顺利地获得合乎社会规范的正确成长, 自然也就不会有自己觉得“不可思议”的学生了。

四、要多与学生作讨论式的沟通

学生永远是自己成长的主人, 班主任应帮助学生去正确对待生活、学习中的种种困惑, 而讨论式的沟通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强有力方式, 它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所遇到的困惑, 更能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班主任在谈话中应多作开放性、启发性提问, 经常引导学生思考。当然, 这种开放不能漫无目的。相反, 它始终有一根主线, 是针对学生实际而精心设计的。如女生王某, 多才多艺, 她对我一开口就说自己是一串被遗忘在角落的珠链, 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得到老师的重视, 而近期学习成绩逐步下降, 非常苦恼。我没有指出她认识上的误区, 没有去教育她应当怎样怎样, 而是与她一起探讨在毕业阶段, 如何正确认清自己的现状, 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结果她发自内心地体会到了老师的关爱, 认识到自己的精力应放在学习上, 不断提高自己的各种修养, 超越自我。一个月后的语文考试中, 这个成绩一般的女生, 一下子跃居全班第二名。后来, 她还在紧张的学习中抽空写了一封信给我, 自称是“您永远的学生”。讨论式的沟通会收到不教而教的效果, 它也是与常规教育工作方式的区别之一。

班主任如何做好心理辅导与咨询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 里面蕴涵着丰富的内涵与技巧。我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去做。

1.取得学生的信任。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所以, 就要取得学生的信赖,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对接受心理辅导的学生要亲切、关爱, 对前来咨询的学生要平易近人, 要严格做好保密工作, 只有做好保密工作, 学生才会信任你。如曾有一个男生主动与班主任谈近期心情不快, 情绪低落之事。经交谈, 我得知:该生有喜欢某个女生的烦恼, 不知道该怎样处理自己的心结。此事, 在班内尚未被当事者以外的同学知道。故, 我就把这件藏在心里, 继续做她的心理辅导, 成功后。该生十分信任我这个班主任, 大事小事都愿意跟班主任谈, 成绩进步显著。班主任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 平等地对待各个学生, 多想办法让学生亲近你, 靠近你, 师生间建立融洽的关系, 才会使班主任感到工作轻松愉快, 学生感到快乐, 学生亲师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2.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在班级中要开展心理卫生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辅导。班主任要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 积极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对心理辅导课的目标不要停留在对知识的了解, 而是使学生在行为的层面掌握一些技能, 在观念态度的层面产生某些改变, 课程内容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活动的实际, 以丰富多样的活动为主体, 力求激发主体学生的参与。

班主任对个别辅导的案例要进行追踪、探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进行收集归类, 综合分析, 以积极的态度救助, 以改进其不成熟的偏差与行为。如, 有一男生, 以前学习成绩较理想, 有上进心。后因家境贫困缓交学费而闷闷不乐, 出现严重的厌学现象。经过追踪交谈, 记录分析, 此事才真相大白, 班主任花了不少时间, 经过多次辅导, 这位学生才得以彻底改正。

3.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不同于一般的安慰, 不是邻里的苦口婆心, 更不是思想政治工作, 而是竭尽全力使学生积极的看待个人所经受的挫折与磨难, 在危机中看到生机, 从困难中看到希望, 更好地面对日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愉快。通过几年的班主任工作, 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 个别咨询必须在两人之间进行, 不允许第三者在场旁听, 在这种情况下, 求助者易于消除顾虑, 降低其防御性, 容易谈出其内心深处的想法, 班主任才能了解其内心世界, 才能对症下药。

(2) 要改变师生之间的地位差。要跟来咨询的学生说明现在是平等关系, 不是师生关系, 更不是上下级关系, 减少其紧张状态, 创造良好气氛让其多说话, 多说真心话。

(3) 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来访学生在咨询中谈到的个人问题与看法, 不经本人同意, 不应透露和扩散给任何人。

(4) 要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来访学生往往带着不可调解的心理矛盾, 情绪十分不稳定, 心理较压抑。班主任要从来访学生身上发掘积极的, 值得肯定的, 有价值的闪光点, 并给予及时的鼓励, 但应指出一些存在的问题。如“刚才我们谈了……我发现了你……的优点, 这些优点已足以能改正……缺点。”

(5) 注意交流的方式方法。首先, 考虑问题如何提, 交流开始时, 应采用开放式提问, 以尽可能广泛地收集信息, 如“说说有些什么事让你觉得不顺心”, “说说你有什么地方碰到麻烦了”等。其次, 要善于总结, 为了加强来访学生的参与感, 可以尽量让学生自己先做总结。对重点不明确的, 班主任对谈话要点进行简要说明, 不添加自己的分析与解释。

(6) 班主任要保持中立态度。班主任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来访的学生, 要小心处理价值不一致的事宜。学生所谈事项往往涉及到某位老师, 这时更替某位老师说话, 应做共同分析、探讨, 对学生认识和观点与不适应的地方, 不能进行刻意的批评和责怪, 不要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分析中让学生认识自己的的问题, 从中启发其走向其正确的方向。

做好中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三要素 第11篇

一切智慧、成就、财富和幸福都始于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健康心理的重要体现,它需要不断锤炼。心理咨询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中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与创造的空间,也需要心理的支持和成长的助力。如何让他们敞开心扉,诉说痛苦与烦恼,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困惑与无奈,使他们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如何发挥心理咨询工作的实效,是学校心理咨询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为此,学校的心理咨询教师要不断提升心理咨询的理论水平和技能技巧,探索一条适合中学生心理咨询的有效途径。

一、 做好中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有效途径

1.上好心理健康课——做好心理咨询工作的前提

心理咨询工作最理想的状态是学生主动求助。要想提高学生咨询的主动性,心理咨询教师必须获得学生的信任,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同时,提高学生对心理咨询重要性的认识。心理课的开设是心理咨询教师和学生接触的开始,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课搭建与学生沟通的平台。教师应利用心理健康课的内容吸引学生,比如:我是谁?将来的我会怎样?我的烦恼为何如此多?我的青春我做主……以此为题,精心设计,使他们由角色体验到心灵感悟,在体验中学会解决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如果来源于学生自身,与其心灵相通,他们容易与教师形成心灵碰撞,并对教师产生信赖感。

通过心理健康课让学生了解咨询的意义。现在的中学生自尊心极强,心理也很敏感。有时其他课上遇到问题都不好意思向教师请教,让他们去咨询心理上的问题就更不容易了。为此,我让他们知道心理问题人人都会有,就像头疼感冒一样,关键是有了问题要及时解决,不让其发展,不使其对自己产生负面影响。我曾以“走进心理咨询室”为题上了一节课,让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知识,并参观咨询室。只有在心理上认同了,学生才能在遇到问题时走进咨询室,走近心理教师。此外,我还给他们讲述一些通过心理咨询走出心理困境的案例,分析影视剧中突出的人物心理,分析不同的心态决定不同的人生,用事实说话,让他们感受到心理咨询的作用,知道真正的心理咨询助人成长。

2.爱心与耐心——做好心理咨询工作的关键

心理咨询教师面对的大多数是遇到心理问题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情绪、情感有时会有一些非理智的表现,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有了爱心,就会对咨询的学生充满理解和尊重,能够以平等和接纳的态度,尊重求询学生的人格,对求询学生面临的困难给予关注。当咨询的学生身上有令人讨厌的恶习时,如果教师没有爱心就会很难接受他,会对他产生不满,致使咨询关系紧张,收不到满意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有了爱心,对咨询的学生就会以礼相待,不管其相貌美丑,言语雅俗,脾气好坏,年龄大小,都会平等对待,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并愿意对咨询教师吐露真情。有了耐心,才能不厌其烦地倾听咨询学生的诉说,才会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充满热情。有的前来咨询的学生,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所限,用词不准,使人不知所云;有的学生心存顾虑,吞吞吐吐,不讲实情,这都需要咨询教师耐心地启发,帮助学生理清思绪。如果没有耐心,不但搞不清问题,而且会使其感到沟通困难,心中产生畏惧,咨询效果大打折扣。有了爱心与耐心,才能够认真遵循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原则,为学生保守秘密,使学生得到尊重与关爱。唯有如此,学生才会把心理咨询教师当作心灵的寄托、值得信赖的朋友、成长的导师。

3.掌握咨询技巧——做好心理咨询工作的保证

现在的学生遇到问题时,听惯了家长和教师“权威性”的言论和“驯服式”的说教,致使他们“口服心不服”,耽误问题的解决。心理咨询教师对前来咨询的学生不应强硬要求他们改变,也不应单纯地劝慰,更不应批评,而应先倾听求询学生的倾诉。咨询会话中最重要的技术是倾听,倾听,再倾听。《圣经》中说:“勤于听,慎于说”。倾听在咨询会话中有着重要意义。

第一,听是一种咨询技巧。倾听比说话更重要。咨询(下转第45页)(上接第43页)教师的聆听,使学生有种被尊重感,体现出咨询教师的关怀,教师在倾听中可以策略性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倾诉。一般来说,当学生把内心的想法完全宣泄后,就会感到更加轻松,倾诉本身就起着心理调节的作用。

第二,心理咨询教师应通过倾听学生倾诉的内容分析问题的症结,在听的过程中不断帮助求询学生把问题具体化。这个问题具体化的过程就是由表及里分析问题的过程,通过分析,让学生正确地面对问题,强化其自信心,使其相信今后在没有咨询教师的帮助时自己也能解决问题。

第三,针对症结采用科学的方法。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心理咨询教师的工作特效在于找到症结,对症下药,比如有针对性地运用心理咨询常用的认知法、脱敏法、森田疗法等,点拨和引导学生,使学生能转向理性思考,重建自信,实现心理咨询的“助人自助”。

要做到三要素,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心理咨询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工作的技能技巧,需要咨询教师既有扎实的理论根基,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不断摸索和探究,让每个来访的学生感受到接受心理咨询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相城实验中学,苏州,215131)

编辑/于 洪 黄才玲 终校/何 妍

如何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12篇

我们只有准确把握高等学校学生的思想特点, 才能适应教学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才能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找到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规律, 更好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才能帮助学生迅速成长, 成为对于社会有用的人才。学生面临身心发育、学习、前途、选择等各种心理发展任务。他们如能完成一定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 那就能适应各方面的生活, 就有愉快感和幸福感。如果不能完成这些心理发展任务, 就会在各方面感到不适应, 出现适应不良与心理障碍, 甚至个性心理缺陷。近年来的大量事例也反映出学生日趋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 青年人的心理健康, 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已成为面向21世纪的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一) 高等学校学生普遍存在内心矛盾

1. 反对说假话、大话、讲究实际。

有些学生反对说假话、大话, 反对空谈。但是由于不良思潮和客观环境的影响, 一部分学生讲究实际过了头, 就有点偏离方向了。一味追求个人的利益和物质的享乐, 不顾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并以自我为中心。

2. 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

相对于高中学生, 高等学校的学生竞争的压力少, 学习氛围相对不浓厚, 因而导致了一些学生刻苦学习钻研的意识明显不够, 缺乏一定进取心和紧迫感, 存在得过且过的蒙混过关的思想。

3. 虽然不轻信别人, 但是很容易偏激。

新时代高等学校的学生见识相对较多, 知识面宽, 不相信死教条的东西, 他们喜欢思考的独立, 喜欢联系实际。但由于年纪, 自控能力较差, 看问题容易摇摆、偏激。

4. 竞争时会造成相互嫉妒、攀比的现象。

现在高等学校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加大了高等学校学生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 不少学生希望通过在学校的阶段锻练自己的综合能力, 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 迅速成材, 在人才市场当中脱颖而出。但也造成了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良心态和嫉妒心理, 这就不利于其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5. 对生活的领悟不强, 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

现在的社会受一些资产阶级的思想影响, 学生的生活有了很明显的变化, 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很高, 存在一些脱离现实的想法, 容易单纯的贪图个人享受。所以, 作为一个高等学校的老师, 要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 认真进行分析, 教育他们克服缺点和不足, 通过多种渠道的教育形式, 切实做好新时期高等学校学生的教育工作。

(二) 对于上述学生内心特点的教育措施

1. 扬长避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有积极的一面, 又有消极的一面。当一个人的长处和积极的因素占上风的时候, 他的短处和消极因素就可以被克服, 呈现一种进步的状态。但是如果反之, 人们就会呈现出一种退步、落后的状态, 根据这样的情况, 高等学校的教师要想促进学生的思想转变就要帮助他扬长避短, 对于那些在学习上优秀的学生, 要在帮助扬长的同时, 注意提醒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 这样可以引导他们在发扬长处的同时, 克服自己的短处, 发奋学习, 取得进步。

2. 不能教训学生, 应该以引导学生为主。

教育工作中的引导, 有其特定的基本内涵。引导就是循循善诱, 说服教育, 帮助学生认识不足和分析缺点。从这一点看来, 我们多年来的工作应该一直在走这个路线, 作为教育工作者, 真诚的关心和爱护学生, 对学生不能单纯的以好坏定论。要正确的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思想和行为。然而, 坚持这个方针很复杂, 需要我们教师慢慢的适应。

3.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在其生活实践中发生的。学生们正是通过他们的学习、劳动、文体、团队及社会公益等各种活动接受社会影响的。由于学生有精力充沛、爱好活动的特点, 我们更应该对他们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 从而使他们在有益的、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健康人格。

4. 和学生的师生关系可以向朋友方面发展。

一名好的教师, 应当知道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这是出现师生共同语言及形成一种平等、理解、信任的和谐关系的重要基础。如与学生玩到一起, 这样可以活跃气氛, 使师生之间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了很多, 不再把教师看成是一个年长的人, 而是把心里话讲给你听。实践证明, 融洽的师生感情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可以采取拉家常等方法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不着痕地将生活的哲理、专业知识潜移默化地输入学生的头脑中, 这同生硬灌输和空洞训教具有迥然不同的效果。

5. 有针对、分层次、分阶段地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应重点做好学习困难学生、经济困难学生、毕业困难学生、违纪学生等各类学生的心理调查和疏导工作, 采取有力措施, 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 通过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与心理异常学生谈话、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能力。同时, 重点加强学生的大学生活适应教育, 围绕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等问题加强指导, 促使学生不断健康成长。

6. 向家长宣传心理学知识。

使家庭教育与学校心理教育同频共振。每一个学生都受着家庭的熏陶, 家庭教育极大地影响其子女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因此, 辅导员应通过家访、书信、电话、网络等形式与家长多沟通、多联系, 并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心理学知识的宣传, 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7. 应平等对待学生。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 友好和睦的教育气氛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条件, 心理教育更是如此。心理教育只有在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的气氛中才能有效地进行。辅导员在进行心理教育时与学生是平等的。因此, 决不能采用压制的手段去逼迫学生接受教育, 也不应使用命令、训斥的方式对待学生。相反, 应该给学生以十分的尊重, 对学生要有诚挚的爱心和高度的关心。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打开心扉, 种种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上一篇:存款保险下一篇:城镇规划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