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物流发展范文

2024-07-04

区域物流发展范文(精选12篇)

区域物流发展 第1篇

一、区域物流的内涵

区域物流, 即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所有物流活动, 既包括包装、保管、运输、装卸、加工和信息传递等功能实体性的流动, 也包括物流过程中各环节的物品流动。它是为了全面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建立的适应特定区域环境特征、提供区域物流功能, 以满足区域经济、政治、自然和军事等各方面发展的需要, 并且具有合理的空间结构和服务规模, 能够实现有效组织和管理的物流活动体系。区域物流产业通常会涉及多种行业, 具有社会经济体系共有的完整性、有机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同时也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 即基础性、服务性和综合性。区域物流对区域内所有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等活动都有影响, 通过运输、仓储等生产和流通必备的条件对整个区域经济起着基础性作用, 维系着区域内各种产业间相互依赖的种种关系, 使得区域经济成为一个内在联系紧密的整体。

区域物流本身并不提供物质产品, 而是为顾客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在实现由供应方到需求方的高效流动过程中, 区域物流始终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同时, 着重强调各种增值服务, 而且这些附加服务才是区域物流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区域物流, 就其自身而言是一个体系的纵向经济领域, 同时它是为区域内其他经济领域服务的, 所以也属于横向经济领域, 横跨诸多基础性和服务性的行业, 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各个领域。区域物流产业是由物流基础产业、物流装备制造业和物流信息业三部分构成的。第一, 物流基础产业, 是由多种不同的运输线路及其交汇点、节点和物流终端构成的, 为区域经济系统的运行提供物流基础设施, 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基石。第二, 物流装备制造业, 为物流发展提供劳动手段要素, 即时采用各种高新技术, 是提高整个区域物流系统的装备水平的必要条件。第三, 物流信息业, 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在物流领域的有机应用, 通过对区域物流各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 促进区域物流快速发展。

二、发展区域物流,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是一种由各种生产要素综合在一起构成的聚集经济, 这种聚集的目的是商品扩散, 这就需要有合理的区域物流系统作为基础和保障。与此同时, 作为在区域经济活动的生产、流通、分配及消费各环节中实现各部门和各地区间有效联系的纽带, 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 只有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才能不断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1. 借助区域物流, 提高区域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水平。

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来看, 区域物流是经济分工的结果。经济分工会衍生出一系列的经济共生现象, 如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提升、贸易的互补性增强、经济结构多样化程度提高、区域经济产业化程度加强以及市场一体化程度上升等等。越来越细化的分工要求必须要不断提高区域经济的协作水平, 而合理发展区域物流, 恰好对一定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以及各区域间的经济合作的效率和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 降低运行成本, 改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

现代区域物流业的主体是由许多节点和线路组成的网络系统, 结构稳定、运作高效, 能够有效降低构成要素间的交易成本, 帮助提高整个物流网络的收益。作为企业第三利润源的物流活动, 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重视。现代的区域物流开始注重向专业化、规模化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旨在将各种分离的物流活动归入一体化的运作轨道, 降低物流成本, 逐步改变区域经济的增长方式。

3. 形成新的产业形态, 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无论一个区域的经济处在怎样的发展阶段或水平, 都存在与其相适应的产业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也日益趋向于合理化、高度化, 而现代区域物流就是通过集中物流企业, 发挥其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 促使区域物流业向专业化、合理化方向发展。由此可见, 区域物流的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有着重要影响。一个发达的经济区域必然有着完善的区域物流产业结构。

4. 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通常来讲, 城市是区域内的商品集散地且其物流建设和基础设施相对较为齐全。而区域物流, 作为区域产业的一种实质上是渗透到几乎所有经济活动和经营领域的, 以交叉性和融合性为特征的产业形态, 具有明显的复合特性。积极发展现代区域物流, 有利于吸引外资, 建立网络化的大区域市场体系;有利于解决区域内的就业问题、城市交通问题, 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 促进城市的整体规划;还能增加税收, 有利于合理布局区域经济结构, 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协调发展。

三、发展区域经济, 有效助推区域物流的发展

根据区域经济理论, 只有当一个区域具备了某种有利于其经济发展的特殊条件, 它与其他区域的差异才能够形成一种相对优势, 由此产生一种引力, 把相关的企业和生产力要素吸纳过来, 以利益原则为基础, 形成相对集中的产业布局, 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一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往往会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方面占据明显优势, 这会带动其物流设施和基础设备的建设, 加大区域流通中人力资本的投入, 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也会带动其交通与信息的快速发展, 促进物流服务需求量的提高, 所以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有效推动区域物流的发展。由于现代经济的速度性强调要从生产、流通等领域的时效性为区域经济带来高效率和强效益, 而现代市场环境要求企业的产品仅仅做到质量好、价格优是不够的, 还需要能够及时迅速地提供给消费者, 这就促使区域物流系统运作的效率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推动区域物流为适应区域经济的整体效益而不断进步和发展。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的一个子系统, 其发展规模和层次都需要依赖区域经济的发展。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导致各区域范围都在争相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区域内产业间的重新组合, 使得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和流通企业间的融合和联盟日益频繁, 这直接促进了区域物流业的发展。

区域经济是区域物流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没有区域经济也就不会有区域物流, 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规模和产业结构等都极大地影响着区域物流的发展及其体系的建设。一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规模程度直接决定着其区域物流的发展规模, 区域物流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依赖区域内其他生产性和制造性产业,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其对区域物流发展的要求也就越高。而且, 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区域物流的结构方式和服务水平, 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差异会导致区域内物流体系的差异, 随着地区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 对其物流体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从而可以带动区域物流产业的变化和发展。同时, 区域分工与合作、区域内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及区域产业转移等各种区域经济关系, 会影响区域物流体系的协调发展, 只有区域经济关系协调一致、内部分工明确、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才会有效推动区域物流的发展及其体系的建设, 且适时恰当的产业转移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进一步带动区域物流体系的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 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小视的支持和促进作用。由于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地理位置等有所差异, 使得其物流业的发展也有不同的模式。因此, 系统认识区域物流的特点、结构和功能等, 可以为区域选择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物流发展模式提供借鉴意义。同时, 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也会促进区域物流的发展及其体系的建设。随着经济的快速进步和发展, 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 各区域间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的合作不断涌现, 使物流活动变得日益频繁。而区域物流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相对较为复杂的问题, 需要涉及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物流信息平台以及物流政策平台等方方面面的规划和建设。发展区域物流必须以区域物流需求为导向, 以满足区域经济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需要为核心。

区域经济发展与现代物流论文 第2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产业结构区域市场现代物流

从世界范围看,物流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已被许多国家的实践所证实,特别是近年来,物流的系统、集约作用,又展现了它降低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997年开始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新加坡、香港为代表的将物流作为支柱产业的国家和地区表现了很强的抗御危机能力,这使人们对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又有了进一步深刻的认识和重视。

我国区域物流的弱点,概括起来就是经营分散,产业社会化、组织化程度低;物流布局不合理;物流技术含量不高,现代化程度低等。目前,沿海一些城市开始建立物流中心,在发展中向规模化、社会化过渡,这些实践行为都是基于一个共同的认识,即物流对促进区域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区域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现代物流的发展。

一、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第一,经济全球化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着不同内容的经济结构调整。企业间全球范围的重新组合,使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和流通企业间的融合与联盟日趋频繁,产生许多新的管理制度的创新。供应链管理就是通过对相关企业间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管理,在相关企业间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提高整个链条上相关企业的竞争力,这直接导致专门为供应链中相关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组织的出现,从而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同时,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新组合与配置,使得现代物流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业化进程中最为经济合理的综合服务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

第二,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

一般来说,区域中心城市是商品集散和加工的中心,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优势明显,而且物流设施和基础设施齐全,流通人力资本高,消费集中而且需求量大,交通与信息发达,人才众多,城市与周围地区存在不对称性,在这种非对称结构中城市扮演着“中心地”与“增长极”的作用,以其为核心枢纽将其他地域“极化”成一个商品流通整体,所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

根据区域经济理论,一个区域只要具备某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这个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差异就会形成一种优势,产生一种引力,有可能把相关企业和生产力要素吸纳过来,在利益原则的驱动下形成产业布局上的相对集中和聚集,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根据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协调理论,在整个产业结构中,产业结构的基本演进方向是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以城市为中心的物流中心正是适应区域经济理论和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的要求的。

第三,企业追求利润和核心竞争能力促进了现代物流发展。

随着企业对战略管理的重视,企业通过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取得市场竞争的优势已为管理者所认同。由于企业更多的是注重发挥其核心业务,即他们擅长的、具有差别化优势的业务,其他业务通过从企业外部采购,即“资源外购”获得,作为生产型企业非核心竞争能力的物流部门开始与企业本身相脱离,成为独立发展的现代物流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已经形成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在本土进行研制和生产,然后再到全球范围销售这样一种运作模式,这一“购—销”模式都离不开现代物流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据统计,到1999年8月底,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3。5万家,世界500强企业已有300多家进入中国市场。外资企业的进入,一方面带来了现代物流的观念和先进的运作方式,另一方面。也迫切希望中国能有方便、及时、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物流系统作为其跨国生产和营销的服务保障。过去主要依靠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做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境外投资者的需求,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将更加密切,外资企业会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企业及其产品也会更多地走向国际市场,面对这一必然趋势,同样需要发展我国的现代物流业。

我国企业长期以来“重生产,轻物流”,对生产领域内的各个环节和企业内部管理比较重视,也有一定的基础。但对生产领域以外的采购、运输、仓储、代理、包装、加工、配送等环节顾及甚少,加上历史形成的条块分割体制,“大而全”、“小而全”、“自成体系”等传统观念,在“采购黑洞”、“物流陷阱”中造成的损失和浪费难以计算,使得我国企业物流费用平均占商品价格的40%,物流过程占用的时间几乎占整个生产过程的90%,而美国的物流费用平均只占货价的10%——20%,最高为32%。巨大的反差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国要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必须加强物流管理,发展现代物流业。

第四,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大国,国土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在这样广阔的国土上资源的分布又很不均衡,多数自然资源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以及北方地区,而人口多集中在中部和沿海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历史上就形成了原材料采掘、粗加工等基础工业远离加工工业的产业布局,物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极大,“北煤南运”,“南粮北调”等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导致我国物流费用较高。据统计我国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高达20%左右,而美国和日本只有10%和14%。因此,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的客观需要。

加入WTO,开放分销服务业,对我国服务贸易业提出了严峻挑战的同时创造了相应的机遇,促使国内不同部门、不同区域和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进一步消除存在于他们之间的壁垒,加快分销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步伐。适应这一改革与调整的现代物流业必然成为现代分销网络建设中的重点之一。同时,为生产领域的开放所带动,适应现代生产需要的现代物流业也必然迅速发展。因此,扩大开放为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二、现代物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是一种聚集经济,是人流、商流、资本流等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在一起的规模化生产,以生产的批量化和连续性为特征。但是,聚集不是目的,要素的聚集是为了商品的扩散,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贸易做保障,生产的大量产品就会堆积在狭小的空间里,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难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基本运转就会中断。因此,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合理的物流系统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第一,降低运行成本,改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世界银行在其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中说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讯。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比重最大。从市场运行成本的角度分析,物流业的突出作为是其对普遍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所作的贡献。

物流业之所以能够显著降低交易成本,主要是因为,现代物流业的主体是由诸多节点和线路组成的网络体系。以点状松散存在的要素组成物流网络后,原来点和点、要素和要素之间偶然的、随机的关系随之变成网络成员之间的稳定的、紧密的联系。一个结构稳定、高效运作的物流网络,不仅可以减少组成要素之间的磨损和交易成本,减少用户使用网络资源和要素的成本,还可以放大各要素的功能,提高要素和整个网络的收益。

现代物流业对普遍降低交易成本所作的贡献可以从对交易过程和交易主体行为的考察中得到进一步的证实。一方面,从交易的全过程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助于物流合作伙伴之间在交易过程中减少相关交易费用。由于物流合作伙伴之间经常沟通与合作,可使搜寻交易对象信息方面的费用大为降低;提供个性化物流服务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和承诺,可以减少各种履约风险:即便在服务过程中产生冲突,也会因为合同时效的长期性而可通过协商加以解决,从而避免仲裁、法律诉讼等行为所产生的费用。另一方面,从交易主体行为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将促使伙伴之间的“组织学习”,从而提高双方对不确定性环境的认知能力,减少因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而产生的交易费用;物流联盟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交易双方之间的机会主义行为,这使得交易双方机会主义交易费用有望控制在最低限度。

第二,形成新的产业形态,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根据产业结构发展演进规律,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是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以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来衡量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一次产业向二、三次产业升级演进,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

现代物流的实现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培育并集中物流企业,使其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促使区域物流业形成并向专业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本质是第三产业,是现代经济分工和专业化高度发展的产物。物流产业的发展将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发达国家的实践还表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推动、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既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又增加了税收,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此外,现代物流业将进一步带来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集聚,以及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等多种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都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是第三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现代物流还有利于对分散的物流进行集中处理,量的集约必然要求利用现代化的物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进行协调和管理。相对于分散经营、功能单

一、技术原始的储运业务,现代物流属于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具有资产结构高度化、技术结构高度化、劳动力高度化等特征。从这个角度来说,建立现代物流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方向发展。

第三,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形成和发展。

浅谈区域物流的发展 第3篇

关键词:区域物流;物流产业

物流是社会再生产得以进行的保障。同一经济区域内,物流发展具有一定共性。这是由于相同的法律、制度、文化社会背景,以及相似的科技装备水平条件所导致的。这使得区域内物流发展的模式、阶段等,呈现区别于其他经济区域的特性。这是区域物流概念产生的缘起。经济全球化使每个企业、地区都置身国际市场大循环中,紧密连接,相互依存补充。且不论围际性企业全球配置生产和物流网络,地区之『日J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发展空间,竞争从来没有断歇过。现代物流直接影响着地区牛产一销售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决定着商品流通的成本和效益,进而涉及到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地区政府日益重视区域物流,力图使其发展符合本地的历史、环境、经济、地理特征,最大程度地实现区域特色经济,使得区域内部物流的合理组织,保证区域物流活动的有效性调性,都已成为振兴区域经济的重要内容。

一、区域物流的概念

同前学术界对于区域物流尚无统一定义,但其“经济区域”属性已被普遍认同,并认为区域物流研究的是在特定经济区域空间范围内物流活动的规律。例如:董千阜(1999)认为区域物流的空间范围是以城市、乡村为基本构成单位的,“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各类开发以及各个企业之间”;王子龙(2004)也肯定了其地域系统范围;苏小军(2004)则将此范同划分为区域经济带内部和外部。

因此区域物流应指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地理环境条件F所发生的物流活动总和。这些物流活动的总和在一定经济区域范围内呈现出整体共性,与其他经济地区的物流活动相别。概念中存在两大要点。要点1:物流活动具有现代物流的特征,是结合信息技术的物流环节操作层面的一体化,也是以实现商品从生产地到消费地有效时空转移为目的的。要点2:区域物流是在城市、城镇、农村等域空间形态结构巾,通过物流基础设施所实现的物流有机集成,具有经济地理空间的意义。

二、我国区域物流发展的整体状况

值得欣慰的是,现代物流管理在我国已经起步,表现在国家领学人多次针对物流问题发表讲话,各种物流会议不断召开,开始出现以现代物流为主业的物流企业,以及一此省市和发达的经济区已经着手制定自己的物流规划。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的地区,政府部门已经认识到发展现代物流对于优化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和提高地区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战略意义,并已着手研究和制定有关物流规划与政策。

三、区域物流发展的协同化趋势

协同(synergy)本意为“共同工作”,是对系统的各种因素和属性之间的动态良性相瓦作用关系及其程度的一种反映。因此,物流协同可认为是为实现物流系统茁年辅进的目标,各子系统或各元素之间相互协作、配合、促进,并形成的良忡循环态势.供应链协作、物流共同化等物流协同趋势在空间领域的映射,是反映为包括物流环节、企业内部、供应链、产业内部以及各地域在内的区域物流活动的协调。区域物流协则意味著充分利用物流发展的区域特性,使物流活动符合所住经济区域的经济、社会等环境条件,最大程度地实现区域物流的合组织。从而满足统一协同域内物流活动、保障效率的需要.电是区域物流系统构建和研究的目标所在。

四、国内外区域性物流研究现状

1.国际研究状况

从跨国公司角度研究全球性物流资源置和协凋问题。具体包括物流基础设施、市场竞争机制及物流供应链运行等问题。此类研究多利用运筹学等数量化技术工具,为供应链的全球网络设施选址定位、多工厂协凋、战略配送体系设计等问题提供支持。这是企业层面物流优化研究的扩建,常用方法包括数学解析法、系统仿真法和启发式方法等。如位分法和图解法解决一元网点的布局问题;混合整数规划解决物流中心的选址以及物流规划问题等。

2.国内研究状况

内区域物流研究是在引进、吸收周外物流发展经验和趋势指导的基础下进行的。受国内计划经济经历的影响,宏观层面、区域层面的物流研究比较受到重视。从文献检索信息看,研究无论从方向和数量都要多于旧外。但也是南于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国内流通领域存在着行业、部门分割,进而影响区域物流研究角度,更容易关沣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运和远洋运输以及货运、货代、过关代理等局部问题。

五、结语

区域物流是经济具有共同属性的地域空问内各物流系统的有机综合。其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同,协同化趋势日益明显。在国内经济区域内物流快速发展时期所凸现出来的竞争内耗、物流管理协调和效率等问题,急需区域物流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指导。目前区域物流研究巾所呈现的缺乏对系统同运作的研究、子系统研究缺乏供需结合、系统机理研究、系统管理研究缺乏微观——宏观衔接等,将是下阶段区域物流研究的关注点。

参考文献:

[1]王莉.物流学导论[M].中国铁道出饭社.1997.

[2]张文杰.安徽省以芜湖市为中心的观代物流规划研究报告.2001.

[3]深圳平湖物流基地.现代物流论丛.理论篇[M].东旅游出版社.2000.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区域物流系统,区域经济发展,协同效应

1 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同关系分析

1.1 物流经济活动已是一个独立的产业。

产业经济学认为,所谓产业(Industry)是指生产同类产品或替代品的企业的集合,这一企业集合面对着相同的买者和卖者集合。判断一类经济活动能否构成产业的标准有三个:第一、是否具有投入产出性质;第二、是否具有一定的规模;第三、是否在产业经济系统中体现出重要的整体功能,或者说对经济系统是否具有带动作用。

从投入产出看,物流服务的提供必须具备运输、仓储、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设备或材料,以及物流网络设施和人力资源。物流服务的产出一方面体现在使流通对象按照客户的时空要求产生位移及使客户获得与生产和销售相关信息的无形服务上;另一方面体现在经过包装、流通加工等物流作业的有形产品上。从业务规模来看,物流活动是由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传递等功能组成的,物流规模应为各功能完成工作量的总和,但这些功能体现在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很难做到系统的统计。但是我们可以借助宏观角度的货运量、货运周转量、物流产业增加值和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加以衡量。①表1显示了我国自1990年以来上述四项指标的变动情况,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物流规模在持续不断增大。从物流对整个经济系统的带动作用来看,物流也具备了产业的性质。

1.2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分析。

区域物流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用因果关系图表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区域物流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通过“物流短缺”即物流供给能力和物流需求之间的差距进行解释。现代物流对经济增长的基础和促进作用可以通过物流发展带来物流体系的改善,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通过对物流需求的增加促进物流的发展。

(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物流需求、区域物流短缺状况之间的关系属于负反馈关系。表示区域经济发展将引起区域物流需求的增加,区域物流需求的增加将导致区域物流系统能力的短缺,使货物积压,从而限制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物流投资水平、区域物流供给能力、区域物流短缺状况之间是正反馈关系。表示区域经济的发展将会带动区域物流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从而提高区域物流供给能力,最终将促进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增长。物流供给能力的增加将使区域物流系统部门完成更多的物流作业量,取得更多的销售收入,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自我发展。

资料来源:GDP、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和物流产业增加值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7)。其中2007年数据根据2007年统计公报所得,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来自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数据

(3)区域物流量、区域物流供给能力、区域物流销售收入之间属于正反馈关系。该反馈关系描述了区域物流产业(企业)的自我发展机制。

(4)区域物流需求、区域物流价格、区域物流供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负反馈关系。该反馈关系表示区域物流价格对于区域物流需求和区域物流供给的调节作用,同时随着区域物流产业市场化机制的进一步完善,这些表征市场特点的反馈机制将起着更加明显的作用。

2 区域经济结构决定了区域物流的结构及总量的增长

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区域物流系统的发展水平,区域经济的发展结构影响着区域物流系统的需求结构,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和主导产业产品结构的变化也会诱发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布局的变化,进而影响区域物流系统的供给结构。

2.1 区域经济规模决定着区域物流规模。

物流业属于服务业,有着与其他服务业共同的特点,即需要依附于区域的生产性、流通性产业而存在。区域经济规模越大,区域物流发挥作用的空间亦越大,则区域物流的规模就越大。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已经表明,区域经济越发达,或区域的制造业、商贸业越活跃,物流业也就有越良好的客户群和市场基础,就有大规模发展的可能。

2.2 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层次决定着区域物流的发展水平和层次。

一般而言,区域经济越发达,则其对区域物流的要求也越高,同时也越能够为区域物流的发展提供优良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技术条件。相反,如果区域经济欠发达,区域物流的发展就没有足够的发展动力,也就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技术条件,包括必需的交通、通讯、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技术和人力资源等,从而也就无法向较高的水平和层次发展。

2.3 区域经济结构决定着区域物流结构。

区域的经济结构及其变动趋向对区域物流结构,如物流基础设施、物流服务范围、类别、路线及水平等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是由物流业的服务属性所决定的。区域物流业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属于后发产业。它是维系区域经济各个部门、产业和企业之间关系的纽带,并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区域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创造了物流需求,为发展区域物流提供了平台,进而带动区域物流业的发展。所以,区域的经济结构也必然决定了区域的物流结构。

2.4 区域经济关系影响着区域物流系统的协同度。

区域物流系统是在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化解区域经济冲突,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区域经济关系主要有三种形态,即区域分工、贸易与区际要素流动和区际产业转移,这三种形态对区域物流系统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

(1)区域物流系统的建立必然以物的流动为基础,积极推进区域经济的合理分工和贸易,使区域经济关系协调一致,将带来大量区际物流需求,从而对区域物流系统的建立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相反,如果区域产业趋同、区域分工模糊,就会阻碍物的流动,不利于区域物流系统的建立。

(2)区际要素流动的数量与方向主要受区域综合实力对比的影响。区际要素流动,包括区际劳动力流动、区际资本流动、区际技术和创新传播,无疑将引起区域物流需求、物流投入和物流技术等的变化,对区域物流系统的建立和发展具有直接效应。

(3)区际产业转移属于区域扩散效应的一种,有利于区际关系的调整和协调。正是区域经济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推动着区域之间贸易及各种要素的流动,进而带动了区域物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3 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区域物流系统作为物流活动在地域系统范围内的一种表现形态,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即区域物流系统是区域经济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是区域经济系统形成与发展的一种主导力量,它对提高生产领域、流通领域的效率和经济效益,提高区域市场竞争能力,改变生产企业的布局和生产方式都发挥着积极的能动作用。

3.1 对区域内部资源与要素的聚集作用。

区域物流的发展集中表现为区域物流园区的建设和物流网络体系的构建。区域物流园区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人力资源迅速聚集、支柱产业迅速形成、资金迅速密集的特点。物流园区的建设将有利于区域经济运行成本的降低。物流园区是集约化、大规模的物流设施集中地和多种物流线路的交汇地,同时具有大规模处理货物和提供相关服务的功能,整合了区域的物流资源,可以形成规模经济,进而降低整个地区的交易成本。区域物流对区域内部资源与要素的聚集作用体现在两个不同层面上:首先能够把区域内的各种商品进行集中,这里说的商品集中可以是实物的集中,也可以是概念的集中,即区域物流中心城市不但是一个商品源,也是一个信息源:其次能够把物流企业集中,形成合理化竞争,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经济效益,向专业化、深度化、一体化发展。一个结构稳定、高效运作的区域物流协作网络,不仅可以减少组成要素之间的磨损和交易成本,减少用户使用网络资源和要素的成本,降低寻找合作伙伴、获得各种服务信息的成本等,还可以放大各要素的功能,提高要素和整个网络的收益。

3.2 对区域周边地区的扩散和带动作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现代物流体系的建立过程本质上是流通体系、流通渠道的再建过程。现代物流体系将改变传统的生产企业—分销商—零售商的传统流通模式,而转向生产企业—零售商的新型流通模式,这将极大地促进城市新型商业形态如货柜式商场、购物中心、超市、连锁经营、代理制、经销制等的兴起与发展,使城市商业的辐射范围逐步扩大。而区域物流的发展将带来商流、资金流、人流、信息流的迅速集中,为中心城市商业功能的发挥产生重要的先导作用。城市作为商品集散和加工的中心,是物流、商流、资本最为集中的地方,而且物流设施和基础建设齐全,流通人力资本高,消费集中而且需求量大,交通与信息发达,城市与周围地区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市扮演着“中心地”或“增长极”的作用,以其为核心枢纽将其他地域“极化”成一个商品流通整体。现代物流所辐射的经济区域将随着区域物流的发展而不断扩大,辐射的深度也会随着物流体系的完善而加深。这种效应的结果就是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形成,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有利于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吸引更多的经济要素的流入,从而为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3.3 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前向效应、后向效应和旁侧效应。

物流产业的前向效应是指物流产业在提供物流服务的过程中对需要投入其他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技术而形成的关联效应。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将促进物流装备制造业、物流系统业、物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发展,新原料、新能源、新装备工具等出现的诱导作用,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促进物流产业优化,潜在地增进经济和社会机会。物流产业的后向效应是指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将带动公路、铁路、航空、管道、仓储、通讯等区域物流业的发展,进而拉动对钢铁、煤炭、水泥和制造业的需求。物流产业的旁侧效应是指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将对所有区域的商业、供销、粮食、外贸等行业乃至区域内所有行业的供应、生产、销售中的物流活动产生积极影响,提高区域内各类经济活动的效率。区域物流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带来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聚集,以及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等多种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都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是第三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3.4 区域物流发展具有强化“扩散效应”、削弱“吸收效应”的作用。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对扩散效应的表述是指所有导致发展刺激向空间扩散的机制,它对相邻区域形成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反,吸收效应是指发展刺激本身对它周边施加了消极的影响。一直以来,运输费用的分析在区域经济理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直接同克服物理上的距离问题相联系并且与采购供应和产品销售问题密切相关,而这些因素又可以通过物流的发展加以改善。区域物流的发展对强化“扩散效应”,削弱“吸收效应”有着积极的意义。

(1)区域物流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区域要素禀赋的不足,为抑制“极化效应”创造条件。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来说,同外部环境最为重要的联系是采购市场和销售市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运输费用和物流成本,使得企业的区位选择有了更大的空间,企业的选址不一定集中在区域的中心地带,可以向更有竞争优势的边缘区域迁移。

(2)区域物流的发展能够促进区域分工及产业结构优化,从而满足地区制造业供应链的需要。供应链是由原材料加工为成品,并送到顾客手中这一过程中所涉及的合作企业和部门所组成的网络。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商务竞争已经体现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现代区域物流的发展,将有效整合区域内物流资源与物流经济要素,将区域内制造业企业物流活动延伸至中间商务环节,组成并优化链路,把生产资料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生产、销售环节变成价值增值的产品,并送到顾客手中,以增加整个供应链价值,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3.5 区域物流协同网络的“点—轴”开发效应。

区域物流协同网络是由一些点和轴构成的,这里的“点”指区域内的各级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轴”指由交通、通讯干线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束”。在区域物流协同网络形成的过程中,社会经济要素在“点”上集聚,并由线状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而形成“轴”。“轴”对附近区域有很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轴线上集中的社会经济设施,通过产品、信息、技术、人员、资本等对附近区域有扩散作用,形成新的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4 结束语

总体上看,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区域经济作为一个区域内包括物流活动在内的各种经济活动总和,对区域物流具有决定作用。区域物流作为区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其存在和发展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地区物流设施的能力,实现物资的空间效益、时间效益和各种物流环节的合理衔接,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区域经济越发达,对区域内及区域间物流系统的依存度越大,区域物流系统就愈显重要。

参考文献

[1]海峰.区域物流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丁立言,张铎.物流系统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姜华.区域物流系统的特征及其与区域经济系统的关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3):87-90.

[5]马立宏.区域物流系统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2.

[6]路万涛.区域物流的理论分析与问题研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5(12):5-9.

区域物流发展 第5篇

安特卫普是比利时第二大工业中心,港区总面积10633万平方米,其中水域占1315万平方米,港区岸线总长99千米,港内高水位时水深18.5米,是世界第四大港。货物年吞吐量约8000万吨,比利时海上贸易的70%通过该港完成。

通过港口物流的发展,推动本港区工业的发展。安特卫普港区工业高度集中,拥有汽车、钢材、煤炭、水果、粮食、木材、化肥、纸张、集装箱等专业码头,备有各式仓库和专用设备,建有工业开发区。据统计,安特卫普港海运量约四分之一来自于港区工业,如果把港区工业所引致的各种方式的运输量统计在内,每年超过1.15亿吨。

通过港口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善,形成集疏运网络,拓展经济腹地。安特卫普港区各种交通方式发达,铁路线就有近4千米,拥有300多条班轮航线与世界上800多个港口相连,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水运与密集的高速公路、铁路为核心的陆运相衔接,形成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保证商品运输的畅通。

通过港口物流发展,降低物流成本,提供港口城市工业发展平台。安特卫普港作为欧洲的工业和物流中心之一,充分发挥港口能够有效降低物流成本的优势。目前,安特卫普港区的整个工业开发区占地面积约36.74平方公里,约占港区总面积的31%,已成为欧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石化工业中心。港口物流为临港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便利,工业的发展为港口的发展带来了持久的动力。

三、启示

(一)建设物流园区,促进港区工业发展

港口物流是聚集港口资源的途径,而港区是资源集聚的节点。物流园区建设为港口物流所集聚的资源提供一个承载点,为港口与港口城市、港口城市与其经济腹地的互动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鹿特丹港注重物流园区建设,建立“配送园区”、“分拨中心”等多种功能的物流园区,延伸物流产业链,增加物流增值空间,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港口物流可以充分发挥降低物流成本的优势,促进港区工业发展。安特卫普港,拥有专业码头,备有各式仓库和专用设备,建有炼油、化工、石化、汽车装备和船舶修理等工业开发区,为港区工业发展提供条件。

(二)形成多式联运,促进腹地集疏运网络的快速发展

建成多式联运网络,扩大港口的经济腹地和物流服务范围。安特卫普港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水运与密集的高速公路、铁路为核心的陆运相衔接,形成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保证商品运输的畅通。而鹿特丹港的海运货物可以在24小时内,通过综疏运系统到达法国、德国、英国和比利时等欧洲主要国家。

多式联运还可以帮助客户降低物流成本。在安特卫普港,物流服务提供者对物流链整体的优化理念已在港口物流的具体实施中普遍体现。这里活跃着独立于航运公司和运输公司运作的货代公司,可以为每一批货物选择最佳的物流路线,并对整个物流运作进行整体安排、组织实施和管理,为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找到最佳方案,从而满足每个客户的特殊需要。

(三)打造有效的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实行城市分工协作

集装箱的发展使得内河航运进入到物流系统之中,为内陆城市走向开放,区域与区域之间进行合作、资源的配置起到很好的作用。鹿特丹拥有公路、铁路、驳船等集装箱运输,是欧洲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它的装卸过程完全用电脑控制。其内河集装箱运输拥有运费低廉(比铁路低10%,比公路低30%)、货物的送达时间较准的优点。

鹿特丹港与安特卫普港的公路、水路和铁路集疏运系统均比较完善。鹿特丹港的海运货物可以在24小时内,通过综合集疏运系统到达法国、德国、英国和比利时等欧洲主要国家。安特卫普港与比利时和欧洲的内陆水运网络相连,每年大约有5艘次内河驳船通行,港口货物总量的90%以上都属于国际中转货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货物仓储和分拨中心。

(四)通过港口物流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港口物流利于港口产业的提升,催生不同产业,利于港区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由于港区产业的拓展与提升以及结构的改变,对腹地区域经济的结构具有优化作用。

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发展研究 第6篇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物流产业 发展

一、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

1.物流产业的概念及特征。物流产业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又称为物流服务业,是一种由物流资源产业化而形成的聚合性产业,具体包括运输业、仓储业、包装业、配送服务以及信息平台的资源整合手段。这些资源运用于产品市场的多个领域,包括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大部分流通业务。不论是生产类企业还是流通类企业,都存在大量的物流活动或物流业务,但是这些物流活动或物流业务本身不是物流产业,只有将这些物流活动或物流业务独立化、社会化为一种经营业务,才能称其为物流产业。因此,相对于物流企业来讲,物流产业跨出了单个经营主体的狭隘约束,泛指一类物流企业集聚而成的企业群。

从物流产业的定义,不难看出物流产业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服务性行业,只要跟物流活动有关的行业行为,都被纳入物流产业的运作范畴。综合所涉及行业的共同特点,物流产业具有典型的基础特性,也就是说物流产业链下具体业务的实施必须依托交通基础设施和系统的物流装备,而且物流产业本身的服务行业特性决定了其通过时空属性改变来实现商品价值的转移,也就是具有服务性,在商品转移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多个行业和生产、服务、流通部门,体现为它的综合性。

2.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在一定区域内由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地理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产性综合体,属于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经济系统。它不仅受制于地区性的自然资源禀赋,更重要的是与投入资金、劳动密集程度、技术先进度等社会因素密切相关。随着绿色经济生活观念的深入人心,考察一个区域的经济效果,也不能只定位于单纯的经济指标数据上,需要考虑社会整体效益以及地区性的生态效益,这样构成的区域经济才是较为完整的一个主体,但当前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又决定了物流产业发展起初对环境的较小依赖度,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对环境这方面不予考虑。

区域物流,泛指区域经济中的物流产业,属于宏观范畴的概念。现代经济体系下的区域物流更多的侧重于区域内部从供应方到需求方的商品或服务的运输与集散的一体化,它以特定区域为腹地,在这个特定的区域地理环境中,结合各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范围,连通区域内外商品的输入与输出,并通过运输业务、仓储服务、包装服务、配送服务以及信息平台建设等基本活动的有效构成,最大程度的服务本地经济建设,稳定本地生态经济的良好有序发展。其实,通过以上对比可知,区域物流就是对区域经济中物流产业的产生、发展等一系列行为的总体概况,浓缩为通过关注区域中的物流产业,来促进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二、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分析

1.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内向关联。(1)物流产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根据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物流产业具有深入所有行业的便利性,高度集中的物流产业能够有效快速培育区域内部重点行业的经济增长极,通过这种区域内的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它产业发展,最终很好的刺激经济的增长。据统计数据,2009年美国物流产业规模为9 00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10%以上,而十年之前其物流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就已经高达9.9%。另一组数据显示,近20年之内,日本物流业每增长2.6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就增加1%。

不仅如此,物流产业的发展可以最大化提高物流活动效率,进而减少生产、流通过程中的运营成本,提高经济单位的运营效率,通过改善物流环境较好的提高区域内企业的竞争力,而且高度专业化、规模化的物流产业涉及到许多行业,具有极强的产业关联和带动效应。物流产业对与区域经济的影响,除了表现在对产业关联的推动作用,还有助于调整区域经济结构,良好的物流产业带动其他产业间的资源流动,降低生产流通中的交易成本,形成稳定的适合本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水平的经济结构状况。

(2)区域经济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物流产业发展,当然离不开区域经济的配合,区域经济决定了物流产业所能最终达到的水平,一个经济水平较低的区域经济体,很难发展起较为成熟的物流产业链条。可以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和衡量标准,任何物流产业的集聚和复合,都必须依托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当然完善的区域经济,很大程度上拥有较强的区域竞争力,内部的市场机制和资源配置水平都较为领先,可以为融入各行业的物流产业做好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规模同样决定着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较大的经济规模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物流业务量,繁忙的运输业务,大额的订单,高效及时的配送服务等等。也只有规模巨大的区域经济体,产生较高的效益,才能将本区域的物流环境整治的井井有条,更有效率。由此可见,区域经济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物流产业的运转,进而影响到其最终的物流产业绩效。

2.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外向关联。本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物流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是体现在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内在相关性。然而,区域经济体的存在,客观上产生了区域经济体之间的物流产业活动,这种相关性对于物流产业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区域间的经济活动,体现在物流产业间,就表现为区域之间物流业务带来的资金流、商品流以及信息流的传递与运转。根据区域的相互依赖理论,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彼此紧密相连的。一方面,物流产业水平可以反映区域经济体之间的外向关联特征,反映区域间的经济来往密切程度,体现区域间的依赖和贡献度;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体之间的密切关联,必定会加快当地区的物流发展水平,经济要发展,生产、流通市场是发展的基石,区域间的经济依靠水平加大,必定利于物流产业的集聚以及复合性发展。

三、当前各区域经济中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

通过上述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的内向关联与外向关联的分析,我们知道要发展地区经济必须重视对于地方物流产业的培育与引导,也需要能够明确各区域发展过程中物流产业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现状。当前经济环境下,物流产业在各区域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快的东部沿海地区,物流创造的GDP占据总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必须重视各区域中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

1.物流企业规模小,综合服务能力较差。物流产业,是一个典型的集聚型产业,需要产业间的集聚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但是从当前我国各重点区域经济体的发展状况来看,物流产业的集聚水平都是不高的,只是建立在简单的运输对接、仓储聚集、共同包装、互助配送基础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有机统一。而且这其中又以中小物流企业为主体,虽然物流要素都已分割在各部门、各领域,但是没有形成统一的大市场,一系列物流活动还主要是依靠本企业内部来实施,没有具体的分工细化,没有高度的专业化操作,必定加剧内部实施的运转成本。据统计局数据,在我国目前工业企业生产中,直接劳动成本占总成本比重的10%不到,而物流费用占商品总成本的比重约为40%,全社会物流费用支出约占GDP的20%,我国目前的物流行业成本明显处于较高的不经济水平。

除此之外,中小物流企业形式上的集聚不能达到规模上的效益共享、成本共担,而且大量中小物流企业的存在,使得区域内物流产业的综合服务能力水平较低,大部分物流企业都难以脱身于物流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不能将更多的资金、时间、技术、人才应用于本区域或区域间物流服务的建设上,只有少数的大型物流企业有些这些方面的成绩,但效果也不十分明显,因为物流产业最终还是要面对具体的消费群体,这样的复杂流程和过长的服务产业链,难以保证服务水平的高质量。

2.地区差异较大,第三方物流水平层次不齐。据统计,欧洲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约为76%,美国约为58%,且其需求仍在增长,而我国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占比相比较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不仅如此,我国的物流产业的发展还呈现非常明显的区域差异,这更减缓了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普及性。

(1)东西部差距逐步加大。由于历史及地区分布的原因,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逐步递减的趋势。由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的内生关联性,我们知道,经济发展水平对物流产业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经济水平差距也有拉大的趋势。这样的经济背景,便产生了物流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尤其表现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方面。东部的物流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中西部,而且第三方物流的密集程度及实施效率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已经开始向专业化的细分工过渡。而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第三方物流带来的产值比重仍旧较低,更多的是以物流企业自身为基础的产值创造,这样相比于东部,第三方物流的水平差距呈现逐步加大的趋势。

(2)各区域内部差距显著。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对于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依靠较深,必须是足够规模基础上才能产生的专业性分工。在这方面,尽管东、中、西部差距加大,但就某个区域内部而言,存在的差距也是十分明显。比如东部地区的沪宁杭经济区,第三方物流水平居于全国最优。而位于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的淮海经济区的第三方物流水平则相形见绌,无论是绝对额还是所占份额,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呈逐步加大之势。

3.区域性物流信息系统缺失,宏观调控能力不强。物流产业的各个环节之中,除去传统的运输、仓储、配送等,只剩下信息平台的建设。信息化建设是现代物流业的灵魂,单一的物流企业很难具有用现代物流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但是区域性的物流产业便可以构建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来进行运作。但正是由于区域经济的差异,也产生了对于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差异,较为发达或者成熟的区域经济体,能够建设成物流信息系统,但在全国来看还属于极少数。大部分区域体都没有专门对于物流信息的专业化建设平台,这也就决定了区域内部或者区域之间进行宏观调控把握物流产业发展的能力有所欠缺。

四、发展物流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对策

我们明确了当前经济环境下的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必须找到途径来解决问题改善现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物流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促进及催化作用,真正引导区域经济走向稳定发展的增长之路。

1.壮大物流产业,形成区域集群效应。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密切关系,表明了物流产业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必须毫不犹豫的着力壮大物流产业,着力引导物流企业的集聚,向更有效率的产业化方向发展。国家对于物流产业的发展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关部门必须积极负责起来,制定更适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物流产业支持政策。如2010年3月5日,国家出台政策重点支持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这对于以后上海的物流市场将会产生极为远大的影响,会使得上海的物流集聚程度迈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相比于年产值占荷兰GDP的12%的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物流业务占GDP的8%的新加坡都有较大的差距。只有建设物流产业的目标,已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还必须考虑到产业集群的角度,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产业集群缺一不可,国家应着力推进区域内部的物流产业集群,体现出本区域的集群优势,在此基础上,区域间的跨区域产业集群也必须得到重视,这是增强我国物流产业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2.因地制宜,促进第三方物流集约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物流逐步从生产领域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第三方物流,这与生产、流通环节中物流的业务整合起来就构成了当下的物流产业。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较明显的区域差异,这也就产生了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差异。我们明确了差异和区域特点,必须因地制宜的开发物流产业,对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区域体,集中主要业务力量发展集约化的第三方物流,就要积极引导自营物流和外包物流向集约化的第三方物流发展,通过提高物流产业内的专业化水平,降低物流产业的成本,提高所获得的最大收益。要想更好的达到效果,必须积极创新制度方式,放开市场管制,促进市场竞争,这样能发挥第三方物流的天然优势,淘汰掉不适宜生存的粗放型物流企业。而区域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必须依托本区域特点,重点建设物流产业的集约化发展,不可过度要求第三方物流的集聚,而应该先把本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提高,进而更好的促进本区域经济发展,最终来促进日益发展成熟的第三方物流向集约化发展。

3.建立区域物流信息系统,加快物流信息流通。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一大特征就是现代物流信息的建设,谁拥有信息,谁就能在物流活动中拥有优势,信息系统越完善越全面,物流供给的水平就会越高。区域物流信息系统,能够最大程度的调控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物流信息,能够加快区域的物流信息更新速度,更好地利于区域物流产业发展。各主体区域必须明确物流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从宏观整体角度加以把握。各区域积极设立本区域内部的物流信息系统,加快物流信息的流通,提高物流信息的利用效率。一方面,中国物流协会可以组织各区域的物流企业办理会员业务,引导建立全国性的物流信息流通平台。通过信息平台,各物流企业能够更公平、更有效地参与到本区域物流产业的建设和发展中来,以便为本企业的经济效益、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提供最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各区域经济体都必须转变物流信息观念,明确物流信息建设在物流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各物流企业也必须注重对本企业信息系统人员的管理培训,促使企业形成物流信息系统调控下的有效运转体系,最大化的利于企业生存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有望.现代物流导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8):7-9.

[2]栾贵勤.区域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59-62.

[3]沈强,吴江.重庆物流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1,(2):12-13.

[4]周君.区域物流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2):109-112.

区域物流发展 第7篇

1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1.1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

区域物流是相对于国际物流而言的,指的是区域范围内的一切物流活动,包括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功能实体性的流动以及物流过程中各环节的物品运动。区域物流是服务于区域经济活动的产物,是以区域经济为依托,由区域内物流流通通道与物流节点有机结合而构成的一种区域物流活动经济的空间系统,是区域内外各种经济要素流通、聚集、扩散的基础和平台。

区域经济是区域范围内所有经济活动的总和,是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是一种聚集经济,即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流等各种生产经营要素聚集在一起的规模经济。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这就导致了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和布局的差异性,区域经济就是依托这些条件形成的。

1.2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关系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协同效应。协同理论是西德哈肯等学者抽象普遍化后的一套理论,协同效应就是指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产生的整体效应。如果一个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内部以及他们之间围绕一定的目标共同努力奋斗,也就是说整体中各要素相互配合和协调,就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反之,如果一个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没有配合得当,或者互相冲突,就会造成整个系统内耗增加,各子系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子系统效益之和小于整体效益,致使整个系统陷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就会出现“1+1<2”的负效应。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物流促成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形成,强化区域经济的集聚与扩散,丰富产业形态内容,优化区域产业结构,降低交易成本,并提供良好的实体移动平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作为包括区域物流在内的地区经济活动的总和,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基础,决定区域物流的结构和规模,促进了区域物流合理化发展,有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对区域物流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必须协同发展。如果二者发展不平衡,就会产生消极效应,一方得到发展而另一方面则会受到抑制。

2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定量分析方法

2.1 区域经济物流弹性

区域物流存在和发展的主要作用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物流能力,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区域经济是区域物流的基础,对区域物流有着决定性作用,将会带动区域物流的发展。一般情况下,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与区域经济对区域物流的带动作用呈反比的关系,二者此消彼长,相互作用。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可以用区域经济物流弹性来分析。区域经济物流弹性用E表示,指的是区域经济(以区域GDP为指标,用Y表示)增长率与区域物流(以区域货运量为指标,用H表示)增长率之比,表达式为:undefined;它表明了当E>1时,说明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区域物流增长速度,区域经济带动区域物流发展,区域物流需求大于物流供给;当E<1时,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小于区域物流能力增长速度,区域物流需求小于物流供给,区域物流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当E=1时,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同步发展,达到良性互动状态,物流供需平衡,这是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最优目标。

2.2 时间序列分析

时间序列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序列,时间序列分析就是利用这组数列,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加以处理,以预测未来事物的发展。本文中将会利用区域物流的代表指标货运量与区域经济的代表指标GDP进行相应的时间序列分析,通过初步分析预测各自的发展水平与趋势。

3 实例分析

3.1 中部区域经济物流弹性分析

用中部物流货运量为指标(以H表示)代表区域物流业发展水平,用中部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指标(以Y表示)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历年统计数据(表1中)绘制中部GDP与货运量的散点图,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中部GDP与货运量存在线性关系:

结合中部实际情况,对中部六省的GDP和货运量进行统计描述和相关分析,建立中部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回归模型:

Y=-0.000000159H2+0.271896H-49753.76 R2=0.986234

由模型可知:中部六省GDP与货运量的相关性很高,回归模型的拟合程度也很高。dY/dH=-0.000000318H+0.271896,计算dY/dH,并入表第五列;计算出1990~2008年货运量与GDP的比值H/Y并入表的第六列;根据区域经济物流弹性表达式:undefined,计算出历年的中部区域物流弹性,并入表第七列。得到表1:

(注:资料来源于1991—2009《中国统计年鉴》整理)由表1可以看出,中部区域经济物流弹性从1990~2008年一直呈下降趋势,而且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最初几年里下降速度很快,在随后的时间里下降趋势有所放缓,但幅度也较大,而且下降的总趋势也很明显。2007年以前,E>1,说明区域经济的发展势头强劲,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力,区域经济对区域物流的带动作用却相对不足,区域物流的供给明显小于需求。同时,从中部区域物流弹性随着时间t不断下降的趋势也可以看出,在中部区域物流的推动下,物流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也在明显减弱。2007年后,E<1,说明了区域经济对区域物流有巨大的带动作用,区域物流的供给大于需求,区域物流正在蓬勃的向前发展,发挥着巨大的经济作用。

3.2 GDP的时间序列分析

假设GDP符合一元一次线性回归方程:y=a+bt,利用数据分析求得a=-5362.7,b=2765.91,GDP的一元线性方程为y=-5362.7+2765.91t;同时对GDP做显著性为95%的回归分析得到表2,如下表所示:

根据以上的分析数据可知:相关系数为0.8771,方程的拟合程度很高。查表得F的临界值F0.05(1,18)=4.41,F的检验值为121.3078,明显大于F的临界值;而且P值也小于临界值,这说明建立的回归模型是显著的。查表得回归系数的t临界值t0.05(1,18)=2.552,明显大于p值,这说明回归系数也是显著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斜率为2765.91,说明中部地区GDP总量平均每年增长2765.91亿元。按照这个趋势,随着各产业的繁荣发展,中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在一定时间内还将不断增长。

3.3 货运量的时间序列分析

假设货运量符合一元一次线性回归方程:y=a+bt,利用数据分析求得a=151723.88,b=19031.51,货运量的一元线性方程为y=151723.88+19031.51t;同时对GDP做显著性为95%的回归分析得到表3,如下表所示:

根据以上的分析数据可知:相关系数为0.743,方程的拟合程度较高。查表得F的临界值F0.05(1,18)=4.41,F的检验值为49.1315,明显大于F的临界值;而且P值也小于临界值,这说明建立的回归模型是显著的。查表得回归系数的t临界值t0.05(1,18)=2.552,明显大于p值,这说明回归系数也是显著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斜率为19031.51,这说明中部地区货运量平均每年增加19031.51万吨,随着中部地区经济的增长,区域经济对于区域物流的带动作用还将持续,中部地区的货运量在一定时间内还将不断增长。

4 促进中部地区物流发展的建议

4.1 建立统一协调的政府管理机制,合理规划物流体系

区域内各级政府部门应该进行统一联合的行动,打破行业、地方分割,共同致力于区域物流业的发展。要进行多方面的沟通交流和磋商,了解各地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情况,统筹发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还要制定相关物流发展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体系,统一布局物流网络。物流体系规划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必要条件,应制定以区域物流基础平台为重点的综合干线网络,同时还要进行相应的物流管理信息平台的规划建设,解决地区物流规模布局和发展顺序,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4.2 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促进区域物流发展水平

由于缺乏有效地物流信息系统,很多地区或部门之间不能实行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从而降低了物流发展水平。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物流信息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如果不对这些科学技术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区域物流的发展水平将会明显落后。所以我们应该把物流信息化建设纳入总体规划,运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控制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卫星导航与定位GPS、移动通信、电子地图等信息技术来促进物流信息化。

4.3 转变传统物流企业,培养并促进区域物流主体

传统物流企业的体制特点已经不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需要培养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创新性的物流企业,这要求对原有传统物流企业进行改组改造,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制度化的改变。还要大力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扩展物流外包业务,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促进区域物流发展。

4.4 重视物流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培养现代物流人才

现代区域物流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物流技术和各级物流人才的支持。因此,政府应该积极支持区域范围内的物流技术研发与应用,包括高校与相关研究所的科研项目和企业内的科技创新。同时还应鼓励高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联合,在研究中应用创新,在理论和实践中发展物流技术。加大物流相关专业教育的投入,普及物流知识,培养物流专业人才,以促进区域物流的长期发展。

5 结束语

区域物流发展 第8篇

1 区域经济环境与区域物流发展的关系分析

区域经济是由特定区域内与区域间的所有经济活动共同构成的,区域物流既是区域经济的组成部分,又在其他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区域物流在当今社会中的存在及发展是以物流设施为基础,不断地提高物流发展中的各项效率,进而来促进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一般情况下,在区域经济的发展初期,区域内的其他产业发展会带动物流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为实现区域物流的快速发展,政府应该为改善经济环境而加大对区域物流各环节的建设,以使物流体系的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区域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高度时,快速、通达的区域物流业能为其他产业中产品的地域输送创造便利条件,并降低其运输成本,从而带动其它产业快速发展,来达到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1.1 区域物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区域经济表现为一定地域内各项生产要素通过协调、综合地运作逐步地实现经济的规模化发展,这种发展趋势会促使工业、农业与加工制造业的产品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如果在物资无法有效流通的情况下,因经济规模化目标的设定而使产品的产量不断增多,这将很难实现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最终会致使区域内的经济活动停止。因此,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区域内物流系统的存在及其合理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1 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从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的现有规律来看,服务功能的高效化是区域经济结构发展的总体趋势。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可以看作是整体性的存在,区域物流则作为局部性的存在。因此,物流产业为实现其功能上的优化,就应以立足于区域经济,致力于提升物流服务功能的高覆盖率,实现各功能要素高水平的协调化和专业化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区域物流应提高专业技术的应用,实现技术、资本密集型趋势的推进,完成物流基础设施及网络化覆盖的协调性建设。物流业作为经济产业中生产需求的产物,区域物流的发展即受到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影响,同时物流产业的发展还能影响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首先,在现实的区域发展过程中,物流产业的存在还能促进区域内经济的总体发展,并且对其他产业发展能够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再者,通过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高新技术力量的有效结合,区域物流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发挥出高效的物流服务功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并最终促进区域内各产业的整体发展及结构优化。

1.1.2 促进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每一个城市相对于周边经济较弱的地区而言,是作为经济中心而存在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各个城市往往对商品的需求量相对较大,而且基于城市的增长极作用,使城市的经济扩散效应长期存在,这就为以城市为经济枢纽地位且与周边地域联动的整体市场区域得以形成。这个区域市场的发展是基于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备及网络架构为平台的,而城市内的交通状况和经济发展较快,并不断实现由城市向周边区域的经济与交通网络的辐射作用,使区域市场得到最大的发展。区域市场在物流业的作用下最终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的形成,并有利于其协调发展。

1.2 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物流的影响

区域经济应在区域内实现其快速发展的理想效果,引导各产业伴随其良性发展,这种良性引导往往表现为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对区域物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

1.2.1 规模方面的影响

物流业的存在及发展是以区域内的工业、农业及加工制造业等产业为基础的。因此,区域内经济发展规模越大,其物流发展的空间也越大,那么区域物流的发展规模就越大。在区域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高度时,快速、通达的区域物流业能为其他产业中产品的地域输送创造便利条件,并降低其运输成本,从而带动其它产业快速发展,达到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着区域物流的发展程度,区域物流的发展水平与区域内整体经济状况密不可分。在经济较发达的区域,其物流发展所需的设施及信息化水平也能够达到相应的高度。因为从发展角度来说,区域经济需要物流业能够达到与之发展高度相应的状态。

1.2.2 结构方面的影响

由于物流产业服务属性的存在,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及其发展趋势对物流结构(物流类别、基础设施、服务范围、水平等)有着极重要的影响。区域物流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而且极具发展潜力。目前,各个区域都在开发能助其发展的物流中心或基地,以实现各类行业不断增加的物资运送需求,这实际上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再者,从其设施的空间结构及功能服务要素来说,也是为配合经济的发展有目的性的进行相应建设的,这也是能够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要求的,这可以从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空间部局及网络架构等方面体现出来。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必然决定了区域物流空间及功能结构的整体构建。

总之,区域物流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可以起到基础辅助作用,所以区域经济的发展有赖于物流业服务功能的发挥。通过在物资流通过程中保持低成本运营,达到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理想目标,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最终推动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

2 区域经济环境下区域物流发展过程及发展条件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区域物流经历了其产生及发展的过程,在现代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基础上催生了区域物流发展的过程及条件。

2.1 区域经济环境下区域物流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后,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下,物流业在我国开始出现并发展。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社会物流需求快速上升,物流的重要性逐渐被各级政府及行业所重视,物流企业纷纷出现,建成了一定规模的物流基础设施,但这一时期的物流业呈现着点性的分散布局,并不属于区域物流发展范畴。为促进经济的总体发展,我国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主体战略目标,发展合理的区域经济格局,区域物流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及发展起来的。区域物流是现代物流在区域经济发展作用下,在原有的物流产业建设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区域性的产业发展模式,有其特定的发展轨迹,它是物流网络体系的合理构建,是物流由点到线及面的空间发展过程。区域经济中产业结构的比较优势不仅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还影响着区域经济及其他经济形式运行的稳定性[1]。随着经济区域内外经济合作和贸易数量不断增加,由中心城市到附近区域不断辐射,形成一定的产业聚集范围,此时物流呈现点的分布现状使各方物流成本不断增加,且效率较低,并不能满足区域经济随着产业资源整合后而不断增加对物流需求的发展需要。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区域结合其地点、交通等资源因素,在物流发展中引入网络技术,进行物流信息联网,使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在信息联网配套利用的情况下,实现区域内物流功能的合理组合及互补,对区域内外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这些现代化的物流服务网络使区域物流的要素能力与运作能力得到高效的发展,实现了区域物流发展模式的形成。在此基础上,高效的物流模式又不断促进着经济带范围的扩大,使区域经济对物流的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区域内多方主体(地方政府、物流企业及市场)的协调运作下,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枢纽,不同城市间的物资流动形成了运转联络网,同时各方主体在对区域物流网络体系内的组织制度及运行机制进行科学设置的情况下,最终使区域物流模式得到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各级政府出台的物流发展规划作用下,区域物流发展体系中的要素能力得到更大的发挥,我国已形成九大物流区域物流及实现其竞争力的提高[2],而且在区域物流竞争力提升的同时,区域物流也引入及应用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中国区域物流已进入转型升级期,向集约式增长为主线的发展新阶段[3]。

2.2 区域物流发展条件分析

2.2.1 经济条件

社会的需求往往是经济不断发展状况下物质生产条件的反应,区域物流业的产生也是得益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现代区域物流的整体发展不断地受区域内经济的水平及其规模的影响。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乃至增长速度都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物流总体需求,经济发展趋势同样决定着物流发展的趋势。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共同构成一个区域的经济总量,因此,经济发展给区域物流业的需求和供给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即一个区域的经济总量增长空间越大,对货物的运输及配送等物流服务的需求量就越大,形成区域物流集群效应[4]。这种产业集群的产生会使物流需求的内容趋于复杂化和多样化,并对物流服务的技术层面的提升要求越来越高,这都为区域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2.2 技术条件

在当今经济发展中,科技投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而且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5]。技术进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单单给各产业带来了物流需求的额外增加,而且还在不断地催生潜在的物流需求,并且为推动物流业的快速发展贡献着巨大的作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后,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力量在经济活动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发挥,这种技术的出现对物流服务功能及网络架构等方面也有着重大影响。而且,在此基础上出现的物流技术的自动化及网络化的利用,可以有效整合资源,为物流企业的信息流提供服务,致使成本降低,从而使物流行业及其他经济产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保障区域物流体系的健康发展[6]。

2.2.3 交通条件

交通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也是物流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实际交通是区域经济的直接表现,它的通达程度是由区域经济的发展高度所决定的,这又在另一个层面出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内在联系[7]。如果将物流系统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那么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就是维持其生存的命脉[8]。这种命脉的存在表现出来的作用,就是依靠交通的运输实现商品的空间转移。可以这样理解,没有交通运输,就没有物流的发展。从物流本身的发展来看,发展物流的最终目的是利用物流资源,按照企业要求实现物尽通达的效果,因此交通设施的建设及路线的四通八达,是保证物尽通达的关键因素。

2.2.4 政策条件

物流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辅助性产业,对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功能上的作用,所以为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各区域内物流政策制度的出台对物流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支持及保障作用。物流业的发展依赖于其他产业的发展,而且在基础设施方面涉及到的交通路线及运输工具等都具有公共属性,所以区域物流的发展不可能依靠自身机制实现其协调发展。那么为实现区域物流的全面协调发展就需要政策制度发挥其导向作用。总之,政策制度的完善,既引导着区域物流业的发展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及规模扩大起着重要的行业引导作用。

3 区域经济环境下区域物流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中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中,上文所提到的区域物流发展过程及条件催生了区域物流的发展模式,而在其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因素,影响着区域物流发展模式的完善及其优势的提升。

3.1 市场需求因素

区域物流能否实现规模化发展取决于区域经济对物流的市场需求,物流市场需求是由经济产业在生产环节完成后,为保证产品在交换活动中顺利地达到预期目标,不受流通环节所制约,进而产生了大量物流需求的结果。在区域经济活动过程中,物流市场需求的表现是,一定区域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区域内的各个经济总体的产品总量在物流需求方面体现的总体数量,这个数量是物流需求的绝对值数量与相对值数量的集合[9]。区域物流需求量与经济结构变化密切相关,所以随着区域产业结构及规模的改变,对物流的需求量也不断变化,最终影响着区域物流的发展速度[10]。对于这种情况,物流业应该抓住市场机会,对物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为第三方挖掘“第三方利润源”,使物流服务功能得到全面发挥[11]。

3.2 政府作用因素

随着物流业的发展,政府相应管理能力在区域物流发展中产生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明显。首先,政府为保障区域物流的长远发展,会进行全面地规划,对影响物流业的各方面因素进行统筹安排,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这能为区域物流及相关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为扫清区域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障碍,促进经济的合理发展,政府在行业协调及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可以起到引导作用,并能够为物流业的发展在区域外及国外的企业合作中争取更多的机会,为区域物流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3.3 物流基础设施

物流基础设施属于区域物流发展中的内在基础要素,对物流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区域物流的发展必然包括仓储、运输及配送等必要环节,为实现物流企业的存在价值,完成货物与客户间准时安全地传递,必然依赖便捷的物流基础设施及设备。物流设施包括交通(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及物流配送中心等服务设施,这在区域物流的发展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是物流供给能力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物流网络及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备,即物流供给能力的提高,才能实现区域内经济产业的全面发展,为物流业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因此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备对区域物流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3.4 管理体制

区域物流为保证高效率、高秩序化运营目标的实现,需要科学的现代管理技术及相应的管理体制,采取先进的管理手段对区域内物流的运行过程进行指导与规范,能够从管理体制上保证业务规范、有序发展的实现,并实现提高服务效率及效果的目标。再者,在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区域内及区域间物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采取科学的管理体制及手段,能够使物流企业与时俱进,实现物流从业者服务质量的提高及服务范围的扩大[12],并最终提升市场竞争力及适应力,保证区域物流的良性及可持续性发展。

3.5 信息平台

现代物流是提升各种经济活动时间效用价值的服务行为,而信息在这种价值的创造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够帮助区域物流发挥更多的服务功能,以保障区域物流体系的健全发展及市场反应能力。准确的物流信息能够为物流企业或相关企业的物流服务给予可靠的保证,可以使运输空载率有效降低,这有利于实现物流业的低成本运营,对于建立物流服务体系有着极大的作用。通过专业的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及完善,可以实现全面的各种物流信息的宣传,而且可以吸引到更多的合作者,创造更大的需求量。但是,在创建及完善物流信息平台上必须遵循公平诚信的原则,否则就会对区域物流的健康发展产生制约作用。物流信息化还体现在物流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13],这对实现域物流全面发展的预期有着积极的影响。

3.6 专业人才因素

当今社会的经济竞争,其核心为人才竞争。为提升区域物流的服务能力,需要有物流方面的专业化人才,而且为实现区域内物流管理效率的提升,也离不开物流行业的人才作用,不过这里的人才作用不等同于简单的人力作用。在物流行业中人才结构合理与否对物流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对于物流发展来说,不应只注重从业人员的数量,更重要的是从业人员的质量。首先,物流企业要实现战略目标,实现其高效、快速的发展,就离不开行业中的骨干人才。再者,在区域经济的推动下,区域物流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行业中还存在着高级人才短缺的现状,这已制约了我国物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若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最终将无法实现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14]。

4 结论及建议

综合以上内容可以分析得出区域经济环境与区域物流发展间的互促关系,具体体现为区域经济为区域物流的产生及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而区域物流又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基于这种关系的存在,区域物流的发展及规模扩大受到区域经济环境下的市场需求、政府作用、管理体制等多因素的影响。区域经济环境中存在的这些因素对区域物流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为实现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协调发展,应合理利用这些影响因素,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及信息化平台建设,在充分了解资源流通的市场需求下,发挥政府政策力度、科学管理体制及引进与培养物流行业中高级人才等作用。

依据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区域经济环境下区域物流发展的建议:(1)加强区域间及国际合作,促进经济总体发展,刺激物资流动需求。(2)加大对物流发展的政策力度,打造健康的区域物流发展环境。(3)加快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各种交通运输的良好衔接,形成合理的网络布局,实现其对物流体系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4)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区域物流网络系统。(5)引导各物流主体完善管理体制,实现对区域物流发展的合理化、高效化、科学化管理。(6)引进物流专业人才,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形成高标准的物流人才培养方案及体系,最终实现对区域物流的科学化发展。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物流发展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从区域经济环境与区域物流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入手,进而分析区域经济环境下区域物流发展过程及发展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出影响区域物流发展的关键要素,从而揭示出区域经济环境下区域物流发展机理;最后,论文提出了区域经济环境下区域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衡水区域物流发展模式探析 第9篇

(一) 地理条件

衡水在地理位置上与北京、天津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毗邻, 与京、津、唐环渤海经济区主要城市间交通运输条件十分优越。

(二) 市场条件

快速的区域经济发展为衡水带来大量的货物运转量。而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和相关企业的协助下, 衡水物流市场各方面的需求量近年来不断攀升。

(三) 基础设施条件

随着河北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4000公里, 通过衡水的新兴高速公路也正在逐渐兴建和陆续开通中。而从衡水市中区域向任何方向出发, 15分钟内都可以进入高速公路网。处于石德、京九两大铁路干线上的衡水铁路运输条件也具有相当的优势。此外, 新修建的大型物流中心为货物的周转与仓储提供了空间环境。而发展现代物流所必备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也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二、不利条件

(一) 企业规模小

在衡水物流市场上, 80%以上的物流企业规模仍然偏小, 甚至存在一些一家一户经营的微型物流企业。这样的物流企业由于受其规模的限制, 缺乏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主要以低廉的服务价格吸引客户, 服务水平也相对较低。同时, 价格竞争还容易造成物流市场的混乱, 从而制约衡水区域物流的健康发展。

(二) 服务项目少

由于衡水市众多的物流企业规模小、网点分散、运营线路单一, 加上其中大多数物流企业只拥有少量的运输工具和仓储设施, 对物流服务的认识不到位, 因此所能提供的服务水平低下, 服务项目一般只涉及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等范围内, 达不到提供综合性、高水平、高附加值服务的能力。

(三) 管理水平低

衡水物流从业人员构成复杂, 除仅有的大型物流企业有意识、有能力聘请专业人才参与管理、运营外, 绝大多数中小型物流企业存在着管理不到位、专业物流人才短缺的现象。这样的物流企业一般采用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模式, 一人负责内部管理、一人负责外部业务联系, 从而完成企业的日常运转。

(四) 信息技术水平有限

对于物流企业来说, 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与其获得能力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物流信息的提供是物流企业的附加业务, 对于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而衡水的物流企业由于受到企业规模的限制和服务意识制约, 并不太重视和了解关于物流信息方面的专业化服务。而资金的缺乏也阻碍了这些物流企业配备相应的信息服务功能。

三、发展衡水区域物流的对策

(一) 发展物流企业规模

鉴于物流行业在整个经济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以及衡水大多数物流企业规模偏小的不利局面, 增强物流企业实力才是根本途径。整合现有物流资产, 对现有企业的扶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对较大规模物流企业给予政策性鼓励与支持, 营造较优越的经营环境, 并尽力提升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做好现代物流示范企业的带头作用;二是经过仔细筛选, 挑选那些运作灵活的小型企业予以支持, 构建区域物流产业集群。

(二) 完善基础设施与信息建设

在充分利用现有物流设施、设备的基础上, 积极推进新建与改造相结合。物流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 尤其是基础设施与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资金投入, 需要政府与企业的全面配合。拓展融资渠道, 以政策支持和经济利益吸引多方投资, 进行高水平物流设施建设, 在提高衡水区域物流水平的同时, 更推进了物流业的市场化发展。同时, 积极推广物流新技术、普及物流行业信息化程度, 为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给予技术支持。

(三) 优化物流发展的法规和政策

地方性法规和政府的相关政策对于某一行业的支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审视现行法规与政策, 及时清理、修改与现代物流业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同时, 放宽物流业准入条件, 鼓励多方资金的引进, 必要时甚至直接安排财政补助, 以使物流业的发展获得足够的经济基础。另外, 政府在土地、价格、税收政策等方面应予以积极支持和引导, 全面带动整个物流业的发展。

(四) 培养并引进专业人才, 提高管理水平

管理水平的提高依赖于人才素质的提高, 而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培养方法可以多样化。衡水物流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优势, 委托高校负责专门的物流从业人员培训;同时, 也可以将经过高校正规教育的高层次物流人才吸引到企业内部, 从根本上改变管理人员构成不合理的状况。另外, 企业还应鼓励现有员工的自我学习, 引入多种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与管理水平。

结语

现代物流业对于优化全社会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通过对衡水区域物流发展条件与现状的具体分析, 探讨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 不仅丰富了区域经济、区域物流研究的相关内容, 更有利于促进该地区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衡水位于华北地区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地带, 其区域物流的发展对华北地区经济的经济有直接的影响。当今的物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衡水区域物流的发展面临有利条件与不利环境。本文对衡水物流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区域物流的发展模式和途径作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衡水,区域物流,策略

参考文献

区域物流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区域物流,能力,经济发展,含义,相关

区域经济的合作与交流业已变成一种非常普遍的经济现状, 区域之间持续地出现资金流、信息流、商流、物流等, 这使物流活动变得越来越频繁。怎样有效地建构区域物流体系, 这是区域经济稳定、健康、迅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然, 建构区域物流体系这个问题非常复杂, 牵涉到建设与规划物流政策平台、物流信息平台, 以及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等。增强区域物流能力务必以区域物流的实际需求作为视角, 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当今与以后发展的要求。为此, 对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分析, 尤其是对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系性进行探究十分关键。

1 区域物流能力的含义

1.1 区域物流能力的概念

区域物流跟区域物流能力在概念上存在非常大的不同之处。区域物流指的是一个区域范围之内所有的物流活动, 其涵盖了包装、输送、装卸、加工流通等功能实体的流动, 以及物流过程当中一系列的物品流动。作为区域经济关键性组成部分的区域物流注重城乡间、城市间供应者至需要者的物品输送以及集散整体化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了通过区域战略的方式处理关于大范围物流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从而使最为理想的区域物流得以实现。

区域物流能力指的是一个区域范围之内的物流部门为了实现地方经济的发展要求, 从而提供的服务物流以及支撑物流的能力。以系统作为视角而言, 区域物流能力具备两个属性:其一是区域物流供给服务的能力, 其二是区域物流的实际需求能力。而区域物流需求能力的结构以及规律会对区域物流服务能力的结构以及规模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区域物流需求能力强是区域经济发展规模的良好体现。

1.2 区域物流能力的要素组成部分

以企业作为视角谈及区域物流能力不但涵盖了当地企业的动态能力, 即经营物流和企业管理, 也涵盖了企业的静态能力, 即生成物流设备的能力, 并且还涵盖了企业综合控制以上两者的协调运作能力。基于供应链环境之下的区域物流能力涵盖物流运作能力与物流要素能力。区域物流是一系列企业物流和微观物流作业在区域空间范围之内的体现, 更加注重系统整体性的运作, 以区域的范围作为视角, 区域物流能力的构成要素是区域协调物流的能力、区域物流企业服务经营的能力, 以及区域物流要素能力。

2 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系性分析

2.1 区域物流能力决定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是物流能力系统注重联系一系列生产物质资料的企业, 进而使一个物流网络形成, 确保物流经济产品顺畅地流通。二是能够以一系列的形式传送生产物质资料的企业的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 进而使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在当前的社会经济中, 可以借助物流强化内陆与沿海、村镇与城市、国外与国内, 以及生产企业与原料产地间的联系, 进而聚集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 推动区域信息业、金融业、商贸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除此之外, 还可以借助物流有效地统一生产、流通、分配、消费, 以使稳定的物流系统得以形成, 并使消耗的区域经济资源大大地减少, 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稳定与迅速发展。为此, 保障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是区域物流能力。

2.2 区域物流能力使区域经济的发展效率大大地提升

可以说, 区域物流能力是物流能力的集中体现, 其属于形成当地区域的关键性的组成部分。近些年以来, 区域物流的发展日益变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发展区域物流可以使发展区域经济当中需要的成本大大地减少。并且, 发展区域物流也能够使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率大大地提高, 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发展区域经济过程中减少的成本重点体现为以下两点:一是积极建设物流园区, 二是建构物流网络体系。物流园区的建设可以有效地整合物流发展过程中的所有资源, 进而建构相应规律的物流经济模式, 大大地降低物流输送成本, 进而有利于建构环境友好型社会与资源节约型社会。而物流网络体系的建设不但可以使取得一系列物流信息的成本大大地降低, 而且可以使物流流通需要的一系列资金大大地减少, 真正实现物流运作成本的减少, 从而使区域经济的发展效率提升。并且, 不断提高和发展的现代区域物流能力使产品由出发点至目的地的流通速度变快, 这大大地节省了输送过程当中的时间成本, 由此可见, 区域物流能力的发展能够使区域经济的协作效率大大地提升。

2.3 区域物流能力可以有效地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基于亚当斯密的经济分工理论, 市场的大小决定了分工的程度, 而运输的条件又决定了市场的大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当前运输状况的改善有利于发展物流能力, 这导致现代化的物流输送不再受到区域的影响, 从而有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当中, 物流能力在整合资源、配置资源、聚合企业等一些环节上体现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区域物流能力对资源要素的供给结构进行了改变, 从而能够优化配置市场资源, 实现社会经济市场的发展与丰富, 从而使规模经济效应出现。配置资源推动物流能力走向效率高的区域, 进而促使区域经济实现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2.4 区域物流能力促使区域经济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

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当中, 物流业属于发展服务业的支柱, 其在我国当前实现经济效率化发展以及经济分工当中体现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一是可以使国民经济发展中第三产业的比例增加, 二是可以促进发展信息业、批发零售业等其它相关的一系列产业, 进而使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并且, 不管处在哪个发展时期的区域物流, 以及获得了何种程度的发展, 都具备一定的产业结构。作为一种复合产业的物流, 能够跟整体经济发展当中的一系列行业互相渗透, 因而影响到地方区域经济的一系列方方面面。区域物流能力的增强能够推动发展区域物流新工艺、装备制造业, 从而影响其它产业升级结构。除此之外,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迅速增强的区域物流能力可以促进发展交通运输业, 提高区域经济的活动效率。

2.5 区域物流能力可以推动形成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区域经济当中的增长极指的是有着促进作用的创新产业、主导产业, 以及其它有关的产业在相应的区域上形成发展经济的中心。在目前我国持续发展区域物流能力的形势之下, 区域经济当中的增长极日益体现在物流园区。对发展物流条件优越或者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的选择, 结合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地位, 先是在区域物流园当中建设物流的一系列基础设施, 着重建设物流中心、物流园区等一些规模较大的物流结点, 可以有效地集聚人力资源, 促使形成支柱性的产业, 从而能够集聚大量的资金, 实现区域辐射能力的强化, 最终快速地集中信息流动、资金流动、人力资源、商业流动等。

2.6 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大大地增强区域物流能力

(1) 区域经济的结构对区域物流的结构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日益改变的区域经济结构会逐步地改变区域物流的服务、结构、设施等。区域物流能力不但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影响作用, 而且还能够联动不同企业与组合不同产业间的关系。为此, 应当确保协调一致的区域物流发展结构与经济发展结构。

(2) 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区域物流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一般来讲, 发展区域经济对区域交通运输等物流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 并且为发展区域物流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不然, 区域经济缺少实力, 就不利于通信与运输业的发展, 以及大大地降低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的层次。

(3) 区域经济的规模对区域物流规模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作为一种服务性产业的物流产业跟其它服务产业进行比较, 存在相同的特点, 也就是说, 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越快, 物流产业的发展也会越快。不然, 就会导致物流产业的发展速度变慢。除此之外, 纵观物流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 发展区域经济能够切实影响到区域商贸行业、制造行业, 以及服务行业等规模的扩大化, 作为一种服务行业的物流业会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而扩大自身的规模。

3 区域物流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

3.1 区域政府注重发展区域物流能力, 实现协调机制的生成

发展区域经济跟增强区域物流能力间的联系非常复杂。为此, 区域政府部门应当指导区域经济和区域物流的发展, 注重建设制约物流发展的基础设施, 且逐步地通过政府宏观调控价值与市场的理论推动发展物流能力。尤其是在发展物流上应当遵循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 不可以盲目地进行, 进而实现区域物流能力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一致。

3.2 注重投入物流基础设施, 实现物流硬件实力的增强

我国发展物流的相关部门因为认知到的物流发展以及推动物流发展的实际能力面临不足之处, 这会导致投入的物流发展存在欠缺。为此, 要推动社会经济与物流产业的持续和协调发展:首先, 应当使区域物流能力的差异性降低, 尤其是促进发展中西部区域的物流能力;其次, 应当注重投入通讯行业和运输行业方面, 尤其是注重投入具备发展能力与条件的区域, 从而体现这一系列区域的中心带动功能, 促进其它区域发展物流能力;最后, 国家应当创新技术以及实现资产的重组, 激励物流企业增强自身的物流发展能力。

3.3 培养一大批物流行业的专业人才

发展物流行业需要一大批适应社会市场发展要求的、专门性的, 以及综合素质较高的物流专业人才。为此, 国家应当注重培养物流专业人才, 实现物流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 从而在人才上支持物流业的发展。

4 结语

总而言之, 从整体上而言, 区域物流能力跟区域经济发展是互相推动和互相依存的。区域发展的整体体现就是区域经济能力, 而区域经济能力会决定区域物流行业的发展, 区域物流是改革区域商业模式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并且, 在不断加速发展的区域经济影响之下, 区域物流系统会不断地更新, 从而使物流产业的发展效率大大地提升。

参考文献

[1]汤银英, 孙嘉欣.铁路“门到门”全程物流服务客户满意度评价[J].铁道运输与经济, 2015 (08) .

[2]黄兴建, 王伟.基于期望与实绩比较模型的物流服务质量评价[J].铁道运输与经济, 2015 (08) .

区域物流发展 第11篇

目前东方今典产业园已在郑州航空港区拿下2000亩土地,将现代化的物流产业引入航空港区,通过产业园内部的运营,让土地资源持续地产生价值。

物流+产业园=持续产出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影响人们生活的趋势下,物流产业已经完全脱胎换骨,从原来的由一个城市向另外一个城市运送物品升级为以市场为导向的全新模式。任洪斌认为,物流行业主要分为四大块,生产—仓储—运输—交易。“以前的物流行业主要以运输为引导,物流企业以运输为主要业务,但现代的物流行业是以交易为主要目的”。这种转变所依托的就是互联网的发展。

实物交易已经不需要双方当面进行交易,通过线上谈判,即可完成交易。而运输阶段由物流企业承担,但导向已经从交易向上游倒推。基于这样的改变,谁能把控交易阶段的进行,谁就把握住了整个物流行业的方向。

任洪斌以阿里巴巴为例,他分析马云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通过淘宝网站控制了交易的终端,但是目前马云做的事情是准备将物流的四个板块整体把控,可能就要面临失败。

“阿里巴巴的要求是生产、仓储、运输企业都要依附于阿里巴巴,这种把控其实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应该站在交易的高度去整合资源,并不是依附的关系,这时候产业园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站在航空港的角度来看,能够让土地持续产生价值的一定是功能性的部分。比如产业园项目。在土地开发上,主要分三类性质的建设。首先是实用性的,如住宅项目,进行一次收买后,不再产生价值,也不产生税收,无法给土地带来持续的价值。第二类为消耗类产品,但产生的价值会持续减少。第三类为功能类产品,就是目前的产业园,商业地产项目,通过企业、商铺的入驻,持续产生价值,并提供税收。“只有这一类的产品才能够真正提升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而产业园更是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由高科技企业组团发展到高科技产业园,能够通过研发设计产生知识成果,为市场提供生产要素。由企业总部组团的产业园能够将资金、人力等资源整合在一个区块,为地区提供税收保障。

而目前的物流产业园,是将以交易为主的物流行业集中捆绑在一个产业园内,通过线上交易,不但降低运输仓储成本,还将资金整合在产业园内,产生低成本的交易价值。“这里没有繁忙的工人,一切都在几台电脑上完成,但是每天都可以经历成千上万笔交易的促成。”任洪斌说。这种新型物流产业园的产生成为物流企业投资入驻航空港区的新考虑。

产业园的优势

任洪斌认为,除了大企业单独入驻航空港区之外,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通过线上来操作交易的物联网物流企业最适合入驻物流产业园。

通过多年产业园运营的经验,东方今典产业园集团的服务项目已经非常完善,除了基本的物业服务外,东方今典结合多年经验打造的十大运营服务已经给上千家企业带来了很好的收益。其商务服务平台、资金服务平台和人力资源服务平台更加贴合入驻企业的发展目标,助力企业市场化发展。

而对于打造物流产业园,任洪斌表示还有不同。“做产业园完全要站在服务的角度去看问题,而不是让企业依附于产业园来做文章。要完全站在入园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够聚力。”

东方今典即将面世的航空港区物流产业园主要以高端行业为主,主导入园企业做高端产品,从创业设计、展示,到产品开发、交易,都能在产业园内完成。拥有了主导产业后,通过园区外的配套产业,交易量就会迅速提升。任洪斌认为,这种物流园的产生毕竟影响实体店的交易,3年之后将是一个质的改变。

通过园区内的線上交易,不但能产生税收,而且还是数据的集中地,大量数据的汇合会直接提升区域经济的软实力,让资金流、数据流在这里汇合。

“产业园投资已经远远不是简单的搞房子,要从超越客户期望值的前提下,做好产业园的开发建设”。除此之外,任洪斌认为产业园的开发今后的方向是定制化服务。从物流产业园的开发就可以看出端倪。对于物流企业,东方今典产业园提供了针对其特性的服务,如高速宽带、信息服务等定制化服务项目。“做产业园就是要做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样的定位已经完全融入东方今典产业园的开发之中,“也许在企业刚刚入驻的地块经济形态还不完善,但企业算的是发展潜力账,通过时间的积累后,产业园优势会迅速凸显出来”。

区域物流发展 第12篇

关键词:区域物流,区域经济,互动发展

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 物流业的发展逐步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因此, 区域物流的发展成为各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 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动二者的互动力度有所不同。本文将以浙江省1995~2010年的相关数据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得出相应的结论, 为浙江省区域物流高效发展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建设性建议。

1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概述

区域物流业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支撑作用, 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等方面的因素对区域物流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综合前人对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 可以做出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1.1 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区域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经济增长极理论中提出区域经济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在发展较好较快的地区出现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财力资源等方面的空间集聚, 而这些方面的集聚会在一定时间内形成一种经济增长极;在区域经济的聚集、扩散理论中有提出集聚效应不仅仅可以带动“增长极”的发展, 而且可以在扩散效应的推动下对周边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正向作用, 而这些推动作用的产生之下可以通过生产要素的流通对物流行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需求效应, 而物流行业的需求效应对物流行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作用。物流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区域经济的生产情况和产业的流通情况等, 区域经济的高度发达对物流行业的需求更加敏感, 可以为区域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需求空间, 推动区域物流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1.2 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区域经济作为一种集聚性较高的经济, 一定会在一个区域内形成人流、资本流以及商流等各类生产要素的规模化运行, 而生产要素的集聚会伴随着商品的扩散, 因此商品的扩散就需要有一个合适的流通体系与之相适应, 以确保商品能够在一个区域经济内部形成有效的流通并实现其最终的价值。而物流业在这个方面可以最大效应地满足区域商品流通的要求, 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顺畅经营。因此, 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历程中, 一个高效、合理、系统的区域物流系统对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有一个基础性的支撑作用[1]。

1.3 区域物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

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情况对区域物流行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引导性作用, 同时对区域物流的需求结构、需求总量以及物流体系等有着直接性的影响, 因此一些大城市更加应该注意加强物流行业基础设施以及基础业务等方面的建设发展。如果一些地区的经济结构是以第二产业重工业为主, 区域物流业的发展则应该以水路、铁路等方面的交通运输物流行业为主, 而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要经济发展的区域物流行业则应该发展综合性的区域物流服务体系等。因此,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来看, 区域物流应该根据具体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来选择有针对性的区域物流发展模式, 以更好地促进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2]。

1.4 区域物流行业的发展可以提升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与区域经济的产业发展结构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 而区域物流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产业发展结构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区域物流的发展可以优化区域资源、带动物流和商流的发展并促进信息流、商流以及技术流等方面的生产要素向更高层次的产业聚拢, 形成高效的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结构, 降低经济社会的交易性成本, 最大化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3]。

2 浙江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实证分析

2.1 浙江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实证分析

根据浙江省区域物流的发展状况, 本文选取了货物周转量、旅客周转量、旅客—货物周转量作为评价区域物流能力的指标, 利用SPSS软件和1995年到2010年浙江省区域物流方面的相关数据, 数据来源于2011年浙江省统计年鉴, 得到了浙江省旅客周转量与浙江省物流货物周转量之间的回归方程:

其中Y表示浙江省年度货物周转量、X表示浙江省年度旅客周转量, 决定系数为0.98, F为668.9, P值小于0.05, 由此可以知道该回归方程式显著有效的。

然后由回归方程 (1) 可以得到浙江省相应的物流能力为P, 用浙江省的年度GDP作为浙江省经济发展能力的测度指标, 根据1995年到2010年的相关数据可以得到浙江省年度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与浙江省年度区域物流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关系, 得到相应的回归方程如下:

这个方程的决定系数为0.09, F为1991.11, P值小于0.05, 由此可以知道该回归方程式显著有效的。

2.2 浙江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弹性分析

对于浙江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弹性分析可以采取如下弹性计算模式:

当E大于1时, 浙江省区域物流供小于求, 浙江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有着一定的拉动作用, 而区域经济的增长对区域物流的带动作用十分微小。当E小于1时, 浙江省区域物流供大于求, 浙江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浙江省区域经济对区域物流有着一定的拉动作用, 而区域物流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征兆的推动作用十分微小。当E等于1时, 浙江省区域物流供求平衡, 浙江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浙江省区域物流的发展与浙江省区域经济的增长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然后由回归方程 (2) 可以得到:

根据弹性计算公式 (3) 以及其他方程, 可以得到浙江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相关结果如表1所示, 同时可以根据弹性公式得到二者之间弹性发展预测值如表2所示。

3 基本结论及对策建议

3.1 基本结论

从上述浙江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实证分析可以知道, 自从2005年之后, 浙江省的物流行业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如火如荼的发展阶段, 浙江省在此阶段先后制定了《浙江省国际物流中心布局规划》、《关于加快浙江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支持浙江省物流行业发展的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等, 从浙江省物流行业发展的相关统计数据可以知道, 到2010年为止, 浙江省物流行业的法人单位有1万多家, 同时浙江省区域物流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已经达到了上千亿元左右, 同时浙江省的3A级别物流企业总数占有全国总数的18.12%左右, 排名全国第一。

在2010年浙江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弹性系数为0.621, 由此可以知道此阶段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浙江省区域经济对区域物流的拉动作用, 而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的拉动反作用比较微小, 为了促进浙江省区域经济全力发展和区域物流的拓展效应, 浙江省应该将区域物流的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高度, 在促进区域物流发展同时带动浙江省区域经济的高效、健康发展。

3.2 对策建议

3.2.1 营造一个优良的区域物流发展环境

为浙江省物流行业的发展营造一个优良的区域物流发展环境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对区域物流政策等方面投入更多的研究精力, 浙江省应该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区域物流发展的重要性, 加大政府部门对区域物流发展的宏观调控力度, 在税收等相关政策方式适当向促进区域物流发展的方向倾斜, 浙江省政府部门应该根据当地物流行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物流产业规划政策, 为浙江省区域物流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市场环境。二是浙江省政府部门应该根据浙江省区域物流的发展潮流趋势, 对区域物流体制的传统模式进行现代化的改革, 更好地适应区域物流需求的变动。

3.2.2 构建一个现代化的物流产业组织结构

为了更好地促进浙江省区域物流的发展并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需要构建起一个现代化的区域物流产业结构模式。一是要在浙江省区域范围内培养物流产业的龙头企业, 引导浙江省一些实力较为雄厚的物流企业通过强强联合等方式发展成为区域内部的龙头企业, 逐步引导相关的企业共同发展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高效率的物流产业集群。二是根据物流行业的需求进一步拓展物流企业中介结构的发展, 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 浙江省区域物流行业可以利用中介机构的优势合理的调配各种运输工具, 最小化物流运输成本, 从而获取更好的利润。与此同时, 还可以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引进优化区域物流产业组织结构[4]。

3.2.3 重视浙江省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首先, 对浙江省区域物流基础设施方面加大资金投入, 为浙江省区域物流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性作用, 以便在浙江省范围内形成一个配套齐全、运行高效的综合性物流运输网络系统。其次, 完善信息网络的配套系统性建设, 利用EDI以及Internet等方面的技术为浙江省区域物流的发展提供一个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支持模式, 同时引进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模式, 将各种高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运用到区域物流发展中去。最后是建立起一个区域性的物流标准化服务规范系统, 将浙江省不同区域、行业以及企业之间的信息标准统一起来, 并与国际物流标准相匹配, 实现浙江省区域物流行业的飞跃式发展。

3.2.4 培养一批综合素质较高的物流人才

在培养高素质的物流综合人才。首先, 应该加强对物流行业基础教育事业的投入, 在高校以及相关的科研机构建立起区域物流产业物流人才的培训基地, 全面发展物流管理的专门化教育。其次, 可以采取综合性的培训方式加强对物流综合人才的培养, 可以推进物流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联合, 对企业在职员工进行物流管理和物流现代化技术的培训, 将物流从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物流业务能力提高, 为浙江省区域物流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哈维尔.菲尔南德斯.洛佩斯.最新的国际物流形式[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10 (08) .

[2]杨长春.中国对外贸易与国际物流关系的实证研究[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8 (01) .

[3]王凌峰.迪拜国际危机给中国港口物流带来的启示[J].中国外资, 2010 (01) .

上一篇:双基药的研究方向下一篇:内审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