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留白范文

2024-06-26

思维留白范文(精选5篇)

思维留白 第1篇

一、质疑问难巧“留白”

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愤”和“悱”, 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 此时, 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情感、意志等交织在一起, 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刻。在课堂上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也是启发性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热情, 使思维不断深入。教师要善于通过恰当的质疑问难, 创设心理状态上的“空白”, 引导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 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 激活学生的思维。

质疑是创新的基础,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 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假设, 独立思考, 放飞思维, 特别是鼓励有创造性的、与众不同的见解, 哪怕是见解不成熟或有缺陷。因为每个问题都有一定的发散性, 我们不必追求完满的答案,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若不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 提问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 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空。学生有了充分的时空自由, 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 主动探讨, 他的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

质疑问难的“留白”, 要注意两个方面:

1.揭题后“留白”, 在揭题之后, 让学 生看着课题质疑, 然后大胆延长学生自 学课文的时间, 注意留足充分的时间让 他们自己对课文进行探索、研究, 从而尽 可能自己解决问题。长此以往, 学生的自 学能力会不断进步, 提问会越来越有水 平, 自读课文进行思考的能力也会大有 提高。

2.问后“留白”, 不少教师在教学中 常常是一个问题才“抛”下去就急着请学 生举手发言了, 可结果, 学生要么答非所 问或者回答不到点子上, 要么就是语句 啰唆, 颠三倒四。究其原因, 我认为不是 学生不够专心, 而是缺少思考时间。因 此, 每次提问 (特指具有思考性的问题) 后 都应有意识地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 来进行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啊! 这样做有 很多好处: 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 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 可增加学生的信 心,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可增多发散 性思维的成分; 可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 思维情境, 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 展开想 象的翅膀, 诱导学生实现知识的发展创 新, 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判断, 增 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教师要有 足够的耐心, 因为此时的“冷场”不是静 态的, 而是动态的, 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积 极活动的状态, 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一 个个正确的答案。

二、情感体悟巧“留白”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 披文入情, 由情入境, 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 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悟不单单表现为感情强弱的变化, 更表现为各种不同感情的转换和变化, 如激昂、平静、愉快、悲哀、悠闲、愤恨、同情等, 这种种感情的变化形成课堂教学的感情节奏, 使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育效果得到充分实现。就总体而言, 无论教什么样式的语文课, 课堂的感情节奏应和文章的感情相吻合, 当喜则喜, 当怒则怒, 不如此, 则难以“披文入情”, 难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曾听一位老师上《鼎湖山听泉》一课, 前面的引题、入题都非常好, 之后的配乐朗读更是锦上添花, 学生沉醉其间, 连我们听课的老师都仿佛“听”到了那汩汩的泉水声……按理说, 听完配乐朗读后, 此时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回味、想象的时间, 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领悟力。而那位老师是就此打断那“静谧”的氛围, 让学生“呜哩哇啦”地读起了课文, 错失了一次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审美领悟力的良机。

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留出情感体悟的空间, 把最甜的甘蔗留给学生去品尝。一首诗, 一篇散文, 一个充满真情、催人泪下的故事, 朗读完或听录音、观录像结束, 教师不必急于讲解, 而是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情感体悟。须知, “此时无声胜有声”, 生硬的剖析会成为多余。只有如此, 教与学才能达到同频共振, 情感才能自然流露, 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巧“留白”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讲课的时候, 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这就是说在课堂上, 要适当地保留教学内容, 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 给学生创造知识上的“空白”。当学生发现从教师所讲中得不到所缺失的知识时, 那块“留白”就会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去寻找、去填补。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 品尝知识获得的快乐。在学习《秦兵马俑》时, 我只通过读讲方式, 引领学生学习了描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一部分, 另一重点部分“类型众多, 形象鲜明”, 则留给同学们, 并让大家来当一回“先生”, 我则做他们的“小助手”。给学生提供模式:范读——引读——处理关键字词——看图描述——质疑、揣摩——想象其他兵马俑的形态, 并用语言描述。整堂课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形成一个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的可喜局面,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另外, 在课堂上留下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 让学生处于暂时的不平衡心理状态, 促使他们课后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 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 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 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这样不仅能开阔视野, 增知启智, 更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大语文教学观告诉我们, 要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还需带着更深、更新的问题走出课堂, 并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自主学习。而这就需要我们在结束课文教学的时候善于恰当地留白, 从课文引申、拓展开去, 鼓励学生向课外书、向生活学习“语文”。如我在教学《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时, 课尾并不是简单地布置一些抄写或练习作业, 而是巧妙“布白”, 质疑同学:吴缅读完《鲁滨逊漂流记》后有这么深的感受, 难道你不想知道这本书的详细内容吗?鲁滨逊在岛上孤独难忍时是怎样克服的?他怎样救下“星期五”并与自己成为好朋友的?鲁滨逊在岛上是如何种出粮食的?他在岛上造出了什么样的房子供自己居住?……故事还有好多呢, 你不想了解吗?赶快去读这本书吧!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求知欲完全被激发起来了。那段时间, 我的学生人手一本《鲁滨逊漂流记》, 张口鲁滨逊, 闭口鲁滨逊, 我还特意为他们举办了一次“鲁滨逊故事擂台赛”。

值得注意的是,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白”设置, 不是空白, 不是甩手不理, 而是交付给学生的“自留地”, 是促进他们积极思考、丰富想象、自主学习的一个舞台。

四、评价方式巧“留白”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师生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而对学生具有最高的评价权, 以至于学生往往唯教师马首是瞻而压制了自己的主体意识。事实上, 教师由于某些原因可能造成对学生评价的不正确甚至不公正, 而这对学生的伤害是巨大的。其实, 在有了一定的评价标准之后, 我们教师完全可以放手把某些评价权交还给学生自己, 让其实行自我评价和生生评价———毕竟, 自己最了解自己, 而来自同龄人的评价可能也更真实、客观。譬如, 在请学生朗读完课文之后, 不要急着给他下定论, 而是先请他自己谈谈朗读的好坏, 自己给自己打分。然后, 请其余同学表达自己对他朗读情况的看法。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自我意识不断被激发, 被他人赞赏的自豪感和赞赏他人的使命感也在不断内化和深化———为了在同学面前“挣脸”, 学生读书一般都很认真、尽心, 一定会在“预读”上下工夫。还有课堂上的口语交际, 有关语言描述、想象说话的练习以及一些关键性问题回答之后的评价, 都要注意留白, 首先把评价权留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草原》这一课, 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蒙古包内外欢迎的情景, 体会民族团结的感情。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我首先板书“远迎”, 其余部分让学生讨论后上台板书:远迎→会见→款待→话别。

学生在思考板书的过程中, 也理清了课文的叙述脉络, 为下个学习环节复述课文打下了基础, 可谓是一举多得!

留白——放飞思维的空间 第2篇

一、在课题导入处留白——激发阅读期待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教师教学时可以以课题为突破口,启发学生质疑问难,给学生留下悬念。如我在教学《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接触课题后,让学生质疑。在我的预设中,学生或许会提这些问题:春光为什么会染绿我们双脚?“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什么意思?然而,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远比这些精彩多了:春光怎么会染绿我们的双脚?春光是怎样染绿我们的双脚的?为什么是染绿而不是染黄呢?还有一位学生竟然说:我觉得课题不对,因为“春光”只能照耀,怎么会染绿我们双脚呢?听着学生们的问题,我惊讶于学生的质疑,这些有价值的问题不正是教学所需要研究的吗?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我充满了激情。

二、在课文插图处留白——丰富学生想象

课文的插图反映的是某个瞬间的画面,如无声的立体语言,让学生产生无限的遐想。要想使画面“活”起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进行创造想象,以补充画面上的情节。如在教学《月光启蒙》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插图,展开想象,其中有一位学生说道:“天空中,一颗颗闪耀的星星像颗颗钻石,柔和的月光洒满了篱笆小院。孩子倚在妈妈的膝上,听妈妈唱着动听的歌谣,旁边的一只小狗也聚精会神地听着。”同学们都沉浸在深情描述中,在美丽的月色中,感受着浓浓的母爱。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插图,并依靠平时储存的表象资料,从图中的静止到变化,从画内到画外进行创造想象,使想象力得到拓展,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三、在文中标点处留白——拓宽思维空间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粘连配合,成为文章中不可缺少的细胞。有些课文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其实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

如在教学《孔子游春》时,我与学生欣赏着泗水春景:

师: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这样的美景是大自然这位伟大的母亲造就的。但大自然这位母亲仅仅创造了大地、森林、太阳和轻风吗?

生:不,还创造了很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文中的省略号。

师:你会用这样的句式来描写我们的大自然母亲吗?

生:滚滚的春雷是她前进的脚步。

生:漫天的云朵是她洁白的衣衫。

生:茫茫的大雾是她神秘的面纱。

生:壮阔的大海是她沸腾的血液。

师:你们简直就是诗人,你们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美好的春天。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泗水以及大自然的那份美。(生齐读课文)

学生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不仅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母亲的伟大,同时也理解了这个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四、在质疑碰撞处留白──激发研究兴趣

在课堂讨论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多种观点碰撞的情景,有些学生甚至会对教材和教师提出质疑。在这些情况下“留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发他们对问题作更深入的思考。

如我在教学《水》一课,分析完课文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质疑环节:

师:课文学完了,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奇怪地)文中说:“而挂在她腰带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我知道这句话主要突出了水的珍贵,然而母亲的钥匙,锁着的是水,在我们生活中普普通通的水,怎么会是幸福的源泉呢?

师:(略有所思地)同学们,水真的能给人带来幸福吗?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在文中找找“幸福”的影迹。

生:在久旱逢甘霖的日子里,全村人痛痛快快地在雨中洗澡,这就是幸福!

生:在炎热的夏天里,母亲用一勺水为我们兄弟四人洗澡,这就是幸福!

生:在缺水的山村里,人们去挑水,尽管山路很长,天气很热,泉眼很小,挑水的人很多,需要漫长的等待,但当终于轮到你挑到一担水时,那个时刻是最幸福的!

师:那幸福究竟是什么呢?

生:幸福是通过千辛万苦后挑到的一担水!

生:幸福是在雨中跳跃、大呼小叫!

生:幸福是在母亲打开水窖,一缕水的气息扑鼻而来的一刻。

生:幸福是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生:幸福是母亲用一勺水帮我们冲凉时,从头顶一直滑到脚底的痛快感觉!

师: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生:没有水的生活太艰苦了,水是生命之源!

生:是呀,生活里不能没有水!有水的生活是幸福的,我们应该珍惜这种幸福,珍惜水!

生:对,有水莫忘缺水时,不要痛快一阵子,痛苦一辈子!

就这样,同学们在质疑中,聊起了由“水”折射出的关于“幸福”的话题,个个兴趣盎然,热情高涨,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尽管交流的时间不长,但我相信在学生心灵深处对“水”的认识,对幸福的解读却是深远的。

五、在文章结尾处留白——激活创新意识

一篇好文章,常会使人觉得言虽尽而意未尽。有的课文在结尾留下艺术空白,让读者去思考,更富有艺术魅力。如学习了《爱之链》,让学生续写《乔依醒来后》,学习了《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让学生想一想,30年之后作者再来看扫路人的情景。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有利于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正是这种“主体艺术”的具体显现。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文本的优势,让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这种留白艺术的课堂教学中得到真正的提高,使课堂成为放飞学生思维的殿堂。

(责任编辑 史玉英)

注重课堂留白,培养创新思维 第3篇

一、导入时留白

上课时,多数教师为了节省时间,总喜欢单刀直入,直入教学主题,忽视了课堂的导入环节。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快速转移到教学活动中。富有启发性的导入,可以引人入胜,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学习牛津英语必修5Unit2 The environment时,呈现各种导致环境污染、环境问题的图片, 如肆意毁坏森林、捕杀动物、开山造林、占用土地资源而建造厂房等,导致大自然生态的失衡的不堪入目的画面,从而激起学生的愤慨。再以问题If you live in such a place,what should you do ?提出导入性的问题后,教师不给以答案,而是给出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讨论,或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在思维上形成悬念。单元复习时,常态复习法也是教师出示一个单元的新单词的汉语意思,让学生写出英语形式,或者干脆默写的形式而检查单词的掌握情况,同样的, 对于短语的记忆、课文的掌握等,也是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完成,学生跟着老师转,老师领着学生走,甚至拽着学生走,把学生当做不会走路的娃娃,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得不到体现,老师一人说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囫囵吞枣”,不知其味。而如果复习课伊始,留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告诉学生这节课要复习的单元,让学生合上课本,掩卷沉思,What have you learned in this unit?what new words/ expressions/grammar?Can you retell the reading text?等等,学生通过回顾,所学过的知识像放电影一样,在大脑中浮现一遍,加深印象,

如以牛津英语必修2Unit2的单元复习为例,让学生自己说出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单词:harmony、adventure、announce等在大脑中过滤一遍,短语by chance/by accident、Chances are that There is no /a chance that--.have a chance to do sth ;由in case+从句而想到in case of sth.just in case,in no case,in any caseas is often the case,在交流中加以巩固和强化;语法Future continous tense和Future in the past等进行回顾,实现自主复习之目的,也实现创新复习之效。

二、提问后留白

教学中,教师在提问后,往往问题给出,见学生不反应,或者反应很慢,而自问自答的情况很多,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给学生反刍的时间,导致问题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教师应注意提问后“留白”, 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不能让学生等着老师说答案,应该让学生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或探究, 从而培养创新思维的意识,养成思考的习惯。如对于单选题If we work with a strong will,we can overcome any difficulty, ______ great it is.A.what B.How C.whatever D.However在教学中,常常是问题一展示出来,让学生说出答案选择哪一个,大家的答案可能众说纷纭,此时教师的一锤定音“标准答案是D”使部分学生高兴“猜对了”,也使部分同学低下了头。为什么D对,其他不能选,师生们不去关注,只关注答案的“标准”,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用说创新思维的培养了。

三、疑点处留白

在教学中,教师常常看到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一头雾水、 面带疑色,教师会情不自禁马上给与点拨。这样做,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应在此时,停下脚步,给学生时间, 让他们针对各自的疑点而进行讨论,使他们在疑处绽放思维之花。如一次评讲试卷,一道单选题What made her mother so angry?____the exam.A.Because she didn’t pass B.Her not passing C.She didn’t pass D.Because her not passing,是学生讲、学生听,而有学生说出这道题的答案时,多数同学不解,“怎么会使B呢?”此时,如果教师一言以蔽之,这个句子是省略句,利用补全的方法可以理解了,完整形式因该是_____the exam made her mother so angry,那么等于教师给出了标准答案,学生无需再思考。与其这样,教师在学生疑时,放手让他们思考、讨论,在疑处生辉,在疑处产生顿悟。

寻觅“留白”契机,静待思维花开 第4篇

[关键词] 课堂留白;自主发现;合作探究;放飞思维

留白,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即在整幅画中留下空白,计白当黑,可创造出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留下空白,以无胜有,让人浮想,叫人回味.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是否也需要“留白”?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善良教授曾说过,数学教学的核心是理清每节课的主线:①知识的主线;②知识生成的主线;③学生思维的主线,而学生思维的主线是第一位的.笔者前段时间参加了江苏省优质课比赛,在准备过程中,笔者根据李教授的观点一直在思考学生已经会什么知识,学生能通过预习自己解决哪些知识,学生会认为哪处是难点. 而现代课堂要放飞学生思维,教师在课堂上就不能“满堂灌”,在适当处“留白”,给学生探索、思考、动手、阅读的机会. 根据这样一种教学理念,针对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导入处留白——激起思维

课堂实录片段一

1. 引入

①(播放flash动画——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

教师问: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时,位移s与时间t所描绘的图象,它与我们学过的什么函数图象类似?(给学生一定时间观察,让学生联想具备“周而复始”这种性质的函数,感受其“周而复始”的周期性.)

众生:正弦函数y=sinx的图象.

教师:实际上,物体做简谐运动时,位移s与时间t的关系式都可以写成s=Asin(ωt+φ)的形式,其中A,ω,φ为常数,A>0,ω>0.

2. 三个量的物理意义

教师:在s=Asin(ωt+φ)(其中A>0,ω>0)中,A是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称振动的振幅;往复振动一次所需的时间T=成为这个振动的周期;单位时间内往复振动的次数f==称为振动的频率;ωt+φ称为相位,t=0时的相位φ称为初相.

对这几个量的物理意义,同学们记住了吗?(给学生留出一分钟的记忆时间.)

【检测1】 若函数y=3sin2x-表示一个振动量,则这个振动的振幅为______,周期为______,?摇频率为______,相位为______,初相为______. (生齐答)

【设计意图】 数学的学习特别强调新知识产生的背景,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是水到渠成的.直观性的生活实例引入,能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对于这个函数模型学生比较陌生,对于几个量的物理意义,学生第一次接触,此时“留白”让学生记忆这些量的物理意义,可减少卡壳现象,增加学生信心,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处留白——放飞思维

教学重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基本概念、规律及方法,可以称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及参数A,ω,φ对函数图象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贯穿了由简单到复杂、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数学思想. 同时还力图向学生展示观察、类比、归纳、联想等数学思想方法. 笔者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力求突出这一重点.

课堂实录片段二

1. “化繁为简”,制定方案

教师问:这个解析中含有三个参数,如何研究φ,A,ω对函数图象的影响呢?

学生1:三个参数分开研究.

教师:想法很好,我们可以分而治之,逐个击破.比如我们先研究参数φ,那么A和ω的值怎么处理呢?

学生2:可以令A=1,ω=1.

教师:很好,我们可以再“退”.

(留白,让学生体会,回答,对于另外两个量研究顺序可以让学生来定.)

【设计意图】

在教学中教师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 对一个问题的提出,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究的思维空间.首先,面对多变量问题,学会通过控制变量的个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要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重要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这里的“分而治之、逐个击破”就是“退”的方法. 从而让学生体会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其次,让学生去规划研究思路,重在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迫切欲望,点燃学生思考的烈焰,以此培养学生宏观分析问题、细化问题的能力.

2. 层层递进,探究结论

对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的研究,授课时通过五点作图和几何画板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规律,最后形成对图象变化的具体认识,然后再推广到一般情形. 这样安排既化解了难点,又让学生有清晰的讨论线索,从中能使学生学习如何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简单的问题并“各个击破”,然后“归纳整合”,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有条理的习惯,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课堂实录片段三

探究1:函数y=sin(x+φ)(φ≠0)的图象与函数y=sinx的图象的关系

教师:我们首先研究由函数y=sinx的图象通过什么变换可以得到函数y=sin(x+φ)(φ≠0)的图象.

众生:左加右减(学生熟知)

教师:为什么φ>0时,图象向左平移?φ<0时,图象向右平移?

(很多学生陷入沉思,然后学生之间会小声议论,此时老师并不急切地要结果,而是引导学生从特殊函数入手去研究,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学生会进入“自求得之”的“忘师”境界,乐意去学,去思考.)

nlc202309090922

教师:我们先从特殊函数入手,y=sinx和y=sin(x-),请同学们在刚发的探究案上快速完成列表,作出一个周期内的图象,并观察两个图象有何关系?

(留白,给学生留5分钟时间列表,作图,并观察图象关系. 此时老师应该多关注学困生的列表作图情况.)

(通过作图和动画展示,并引导学生通过列表中的点的坐标来解释变换,相同的横坐标时看纵坐标的变化,借助“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发现规律.)

板书:

y=sinxy=sin(x+φ).

教师:如何规范表述这种变换呢?(学生齐读课本35页中的“变换规律”,强化语言的规范表述.)

教师补充板书:“所有的点”(强调“所有的点”都发生了变化).

教师:你学会规范表述了吗?(试一试.)

【检测2】

(1)将函数y=sin(x-1)的图象_______,可以得到y=sinx的图象.

(2)将函数y=f(x)的图象________,可以得到y=f(x-1)的图象.

(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叙述,然后生4、5尝试规范回答.)

【设计意图】

1. 通过复习五点法作图,让学生体会“整体”的思想;从而引导学生说明“为什么φ>0时,图象向左平移?φ<0时,图象向右平移”,在探讨这个问题中,很多学生停留在旧知识层面上,如“数轴左负右正”,极易混淆. 此时几处短时间的留白,老师巧妙地设置了台阶,从具体函数y=sinx和y=sinx-入手研究,让学生列表,作图,观察规律,从形上说出图象变换是图象上每点的位置变化,从列表中观察出点的坐标变化进而从点的坐标来理解所有点的变化,可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2. 通过齐读课本和练习,让学生规范语言表达能力,并让学生理解三角函数的平移变换实际上是一般函数平移变换的特例,做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

3. 而对于另外两个参数的探究,更多时间的留白可放手给学生独立研究、分组探究、展示交流、相互印证的方式来完成. 安排如下:

探究2:探究函数y=Asinx(A>0)的图象与函数y=sinx的图象的关系,探究函数y=sinωx(ω>0)的图象与函数y=sinx的图象的关系.

1. 学生探究,教师巡视.

教师:请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分别作出学案上另两组函数一个周期内的图象.

①y=sinx,y=3sinx,?摇y=sinx;

②y=sinx,y=sin2x,y=sinx.

教师:结合以下三个探究步骤观察比较另两组图象间的关系,并总结变换规则.

①“五点”作图;②观察比较;③总结规律

2. 学生展示各组图象的探究成果,教师点评.

从“形”的角度得到结论;从“数”的角度解释结论;两者结合总结一般结论(强化语言的规范表述);

得到一般函数y=f(x)与y=Af(x)图象的关系与一般函数y=f(x)与y=f(ωx)图象的关系.

【设计意图】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无法由他人来替代”,本阶段第一个规律凭借提问和追问,巧设台阶,让学生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 第二个和第三个规律留足学生自主发现与探究展示的空间,通过数形结合,借助图象观察,发现、总结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探索中学会将“知识问题化”,大胆、合理地提出猜测,通过证明、完善,最终达到将“问题知识化”的目的. 在探究过程的节点处,又让学生开口表述,可以让学生在头脑中整理思路,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训练学生数学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 课堂中我们要舍得留白,耐得住等待,等待学生学会探究知识的方法,这样做有利于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对出现的不同结论进行探讨,找出问题的正确解答,对于教师,也要抓住学生的想法及时引导,有效驾驭课堂.

认识冲突时的“留白”——升华思维

学生的困惑是知识的生长点,也是教学的出发点、立足点,只有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知识上的困惑的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对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的研究,在从一个参数上升为两个参数时,是学习中的难点. 为了突破难点,笔者把发现留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把讲台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思考交流中解决问题.

课堂实录片段四

【问题1】 通过刚刚的探究,我们已经由y=sinx的图象,通过图象变换可以得到y=sin2x的图象,那么想得到函数y=sin2x-的图象,又该做怎样的变换?请同学们描述具体变换?(留出一分钟的思考时间,然后生作答.)

学生1:(基于思维定式,错误套用法则)将函数y=sin2x的图象,向右平移个单位,就可以得到函数y=sin2x-的图象. (大多数学生点头.)

学生2:我不赞同他的观点,我认为应该将函数y=sin2x的图象,向右平移个单位,就可以得到函数y=sin2x-的图象. (很多学生露出惊讶的神色.)

(老师根据学生说的两种步骤分别板书.)

教师:根据两位学生所叙述的两种不同的步骤,我们用几何画板作图,同学们看看,变换之后的图象还一样吗?

(学生观察后)生齐答:不一样.

教师:看来大家在这个地方遇到了一点问题,遇到问题不可怕!大家敢于表述自己的观点是非常值得表扬的.那么同学们一起讨论交流:问题出在哪?如何做出解释?

(此时留出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3:还和前面方法一样,我们组从点的坐标角度来分析:

nlc202309090922

y=sin2x y=sin2x-

点M(x0,y0) 点Nx0+,y0

故向右平移个单位是正确的.有不同的想法吗?

学生4:我们组同意他们的观点,但是我们组认为只要将x前的系数提取出来,就可以很快看出来了,y=sin2x-=sin2x-,然后看x本身发生的变化就可以了. 还有其他想法吗?

(多数学生露出质疑不解的神色.)

学生5:我再补充下上个同学的观点,如果将函数y=sin2x记为y=f(x)=sin2x的图象,那么y=sin2x-=sin2x-=fx-,这样由y=f(x)的图象通过向右平移个单位可以得到函数y=fx-的图象. 同学们,这样好理解了吗?

(学生露出笑容,立刻爆发出热烈掌声.)

教师:很好. 三位同学表述得非常清晰,分别从坐标的变化和一般函数的角度解释了这样变换:左右平移只对x本身发生了变化. 那么我们将开始的这位同学的作答订正一下,将函数y=sin2x的图象,若向右平移个单位,应该可以得到函数y=sin2x-=sin2x-的图象.

【设计意图】

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而本课中两个参数复合对函数图象的影响,“相位变换与周期变换”次序改变,其中平移的量、周期变换的量的确定,不少学生理解上有困难,很容易混淆,构成教学的难点. 对于这部分知识,很多学生机械地套用法则,而不理解算理,新知识没有成为学生“自己的可用知识”,只能仿效,致使发生错误. 这些错误更易引起学生的警惕与清醒,对学生的心理智力产生刺激,更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论语》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正是通过学生的回答和图象上的直观否定使学生感觉“有惑而无解”,而任何眉飞色舞、精辟绝伦的讲解、列举,都取代不了学生自己对所学内容的深切感悟. 这应该是学生激烈讨论的时候,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思维上经历了“直觉—矛盾—思考—验证”,真正地理解了图形的变换归根结底是点的变换,从点的坐标和函数的角度理解数学知识. 所以解疑的过程需适当“留白”,在分组合作探究中给学生留出“想的时间”、“说的机会”以及“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 这一“留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体会到正是因为有了错误才会有经验,因为有了经验才会有成功. 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快乐氛围中激发其探究热情,升华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探究3:

教师:我们已经由y=sinx的图象,通过周期变换可以得到y=sin2x的图象,又通过相位变换得到了函数y=sin2x-的图象,同学们思考:由函数y=sinx的图象,还可以通过哪些变换得到y=sin2x-?

学生:y=sinx y=sinx- y=sin2x-

学生:y=sinx y=sinx- y=sin2x-=sin2x-

(类似于前面一个问题的探究,自主回答(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辨析问题)——纠错订正(解决问题).)

在自我小结中“留白”——完善思维

课堂实录片段五

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又体现了哪些思想方法和探究策略?

(留时间让学生回味、反思,并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小结.)

1. 知识方面:作图方法(图象变换法);

2. 思想方法:数形结合、局部到整体;

3. 探究策略:特殊到一般.

教师:你还有哪些收获能和大家分享吗?

(两个学生将做题时的易错点与注意点和大家分享,同学们纷纷鼓掌.)

【设计意图】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 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终曲”,是对一节课反思的很好机会. 此时教师要舍得花一些时间在课尾设置留白,让学生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分享一节课的心得体会,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给课堂再次留下精彩的瞬间.

几点思考

1. 留白前——做到“穿针引线”

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都证明,老师如果在教学时把知识像剥橘子一样,一块一块掰开,喂给学生,实际上就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力,所以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设计一些内容悬念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者有意地留下学生感兴趣的空白,让学生自主发挥,反而会激起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和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热情,“欲达彼岸”的心理需求与“乐此不疲”的求知欲望,才能推动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 如果没有教师的“穿针引线”,学生的探究之旅能走多远?课堂留白又意义何在?

2. 留白中——做到“留而不流”

课堂留白不是教学过程的“断流”,是笔断意连式的意味深长. 如果一节课中无原则地到处留白,留白过多,留白时间过长,看似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也热闹,但热闹的背后是学生不知所措的一片茫然,宝贵的课堂时间就在这无谓的空守中白白浪费掉了,会造成教学节奏松散,反而阻碍学生思维,会让我们的教学效果因为“断流”而大打折扣. 课堂上提出问题后,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变化,当看到成功的喜悦洋溢在学生脸上时,意味着“留白”有了丰盛的收获. 这其实不需要太久,只需那么一两分钟,学生就可以得到一些缓冲和放松,为更好地迎接下一轮的冲刺做好准备.

课堂留白不能“放任自流”,教学过程中往往为了追求探讨的形式,探究的问题没有价值,完全地放手让学生去做,认为这样才不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其实这恰是对留白的一种错误认识. 这样的探究难免有活动无体验,有经历无感悟,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却丝毫没有得到思维挑战和认知冲突的历练.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了解学生,把握教材,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学习目标对所要探讨的问题做好足够的预设,要有任务的留白,只有学生清楚自己该探究什么,才会使探究更有意义,才会使“留白”更有价值.

3. 留白后——收获“未曾预约”的精彩

留白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交流展示中,不要变成“教师秀”,把黑板和讲台还给学生,让学生想一想,悟一悟,让学生讲出来.由于每个学生在观察思考时抓住问题的特点不同,运用知识不同,因而,同一个问题可能得到几种不同的参与途径,更易激发起学生不同的观点和别具一格的想法,这正是教师所追求的理想课堂. 经常这样做,可以逐步打造“善思、善练、善说、善写”相互渗透的智慧课堂,学生身上就能喷发出探究的火花,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总之,留白也是一门课堂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学会“留白”,善于“留白”,必将收到意想不到的精彩.

留白课堂 留白精彩 第5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自主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8-015

中国画特别讲究章法,留白便是一绝,留下空白,让人浮想,叫人回味。艺术间的规律是可以相融贯通的。虽然语文课堂教学不是绘画,但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中国传统绘画所讲究的“艺术空白”,同样适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留白的绘画是精彩的,留白的课堂也是精彩的。

在传统的中国绘画里,有“蛙声十里出山泉”,“踏花归来马蹄香”的传说。中国画的留白艺术手法营造了画中有画,画外有画的艺术效果,赋予作品无穷的魅力,给鉴赏者留出了一片想象的蓝天。

《诗绎》中曾记载:“无字处皆其意也。”事实确实如此,不管是绘画中的“留白”,还是书法中的“飞白”;不管是文学中的“空白”,还是经典乐曲中的“余白”,都堪称是艺术中的最高意境。这种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体现了作者极高的艺术修养。当您聆听虞舞时的《韵》时,您一定会有几月不知肉味,余音绕梁经久不衰的感触;当您欣赏王羲之的《丧乱帖》时,你定会被那黑与白、灵与动的线条以及迅疾明快的节奏所陶醉、所折服;当您拜读完沈从文的《边城》,您一定会为作者虽未道明主人公小翠的命运的留白而浮想翩翩。是的,艺术作品的留白“虚实相生”,正所谓“疏”“密”有致。音乐中有休止符延音伸意的妙用;文学作品中有有意留白的结构。正是这些巧妙的留白赋予作品美轮美奂的生命力,也正是这些精妙的留白给欣赏者带去了艺术乃至生命的享受与感动。因此,作为育人艺术门类的课堂教学艺术更需要用留白这种独特的艺术来烘托和处理,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整合,同样也是发展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因此,课堂留白不仅在教学中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切合了新课标提倡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它填补了对话教学留下的真空地带,改变了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引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咬文嚼字、领略文意,在吸与收、学与用之间搭起了一座座智慧的阶梯;在理解与体验之间也搭起了一座座心灵的桥梁。

在阅读教学中巧妙运用这种留白艺术,往往能留出精彩。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化、多元化、艺术化相结合的多元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必须要循循善诱,而不能全盘授予。这就要求教师要懂得在课堂中恰当“留白”,教师在抛出一个问题后,要兼顾到大部分学生,给予一定安静的思考空间,然后再进行交流,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热情,激发其学习兴趣。在课堂中,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空间,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这样的期待下,学生的思维自由了,心灵自由了,表达也自由了。于是他们的个性得到尊重,得到了张扬,心门洞开,情动而辞发。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精彩留白下,终于呈现出:百鸟归林,各鸣佳音的佳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师生间的平等对话的过程,而阅读教学更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这里的“对话”是以教材为依托,是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间的心灵对话,是师生精神共同成长的过程。而留白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启迪、心灵得到感动、灵魂得到塑造。它体现的正是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改变了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节奏,弥补了对话教学的空白。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和独特的体验去“补白”,去演绎,去创思;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精彩的留白里得到发挥,从而启迪了心智、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效率。

如教学《麻雀》一课时,在分析老麻雀舍身救子的英勇行为时,我没有过多的讲解和分析,而是给学生更多的与文本对话的时间。我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描写老麻雀动作、神态的句子,从而去感受“母爱”的强大力量。当学生在与文本进行零距离的交流时,当老麻雀的形象越来越高大时。学生被老麻雀的舐犊之情深深地震撼了!于是我只是轻轻地问道:“面对如此庞大的猎狗,老麻雀不害怕吗?可它为什么还要那样做?”在片刻的安静后,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有的学生说“可恶的猎狗,你想伤害我的孩子得先过我这一关”;有的学生说“为了我的孩子我豁出去了”;有的学生说“猎狗啊,在你面前我是多么的渺小,我也知道和你斗那是鸡蛋碰石头,可是为了我的孩子我愿付出我的一切,乃至我的生命”……课上到这应该可以结束了,可是我并没有就此收场,而是反复多次念着:“是的,请不要见笑。对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对它的爱的激情,我是怀着虔诚之情的。我想爱比死,比死的恐怖更强大。只有她,只有爱,才维系生命,并使它充满活力。”当这一句话一次又一次在学生的耳边响起,他们也和我一起念了起来,这时学生的生命又一次得到了点燃,在那一双双含泪的眼睛中,在那一个个起伏的胸脯上。这是一个充满“空白”之美的精彩片段,学生的发言精彩而深刻,这是无意中的一段“留白”,它为学生的创造性发挥提供了契机,学生在个性化解读所留下的“空白”中,进行言语实践,从而迸发灵性,妙语连珠,情真意切。

教学《三袋麦子》时,我就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空白——一年后土地爷爷再来看望小猪、小牛、小猴他们各是什么反应呢?文本只有“哈哈大笑”“点点头”“抚摸”等几个动作词,我让学生联系课文从小猪、小牛、小猴对一袋麦子不同的做法,深入思考土地爷爷会做出怎样评价?这个问题的提出可谓是“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来体会土地爷爷当时欣慰的心情,在相互讨论与交流中,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课堂出现了高潮。学生纷纷表达出土地爷爷的评价。土地爷爷哈哈大笑地对小猪说:“瞧,这可是上等的麦子,做出来的食物一定很香很好吃!”土地爷爷点点头欣慰地对小牛说:“你勤俭生活,值得大家学习!”土地爷爷抚摸着小猴的脑袋乐滋滋地说:“你真聪明能干,我的一袋麦子到你这儿居然变成一囤麦子,你真了不起!”正因为我这一巧妙的安排,让我们看到了学生与文本的精心对话,看到他们成长的足迹。同时也使我看到了留白让他们的语言个性得到了张扬,同时也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夯实。

总之,教师在课堂留白过程中要设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画留空白,课留“思地”,给学生留下充分思考的余地。教师要有“留”的艺术,“留”的技巧,在课堂的留白中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使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达到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让我们的课堂留白,留出感动、留出美丽、留出精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思维留白】相关文章:

留白艺术06-11

留白08-20

留白运用09-15

留白艺术论文05-04

留白艺术论文提纲08-09

青春不留白作文09-07

留白艺术论文范文05-10

课堂因留白而生动05-28

不要给青春留白范文06-14

留白艺术论文参考文献10-07

上一篇:咨询案例下一篇:勘测档案的编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