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2024-08-22

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精选12篇)

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1篇

关键词:工程地质实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进,优化

工程地质课程是我校水利水电、港航、桥梁、隧道、岩土、建筑结构、检测、测绘工程等工科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它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背景, 其基础理论和物理概念相对比较抽象, 必须借助于实验教学才能完成课堂教学。工程地质课程的实验教学不仅为理论教学和野外实习奠定了基础, 而且是课堂理论教学向工程实践应用转换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工程地质实验教学只是课堂理论教学的辅助性教学, 实验教学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更没有发挥其教学优势, 使学生对地质条件、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和地质现象缺乏感性认识, 不能把书本知识和地质实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以往的实验教学效果来看, 在野外实习过程中, 学生对学过的任何一种地质作用、地质现象或地质条件都没有相关的感性认识。在考试中, 与关工程应用有关的题目, 学生得分率普遍偏低, 尤其是阅读地质图的得分率相当低。但是实际工作中, 阅读地质图是我校前述相关专业的一项基本功, 若看不懂图, 后续工作根本无法进行。因此, 笔者近年从改进工程地质实验教学方法、优化实验教学技术方面做了探索。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对比, 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1 矿物岩石辨识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和优化

在现有实验设施的基础上, 提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和实施步骤, 探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按以下步骤进行:先通过肉眼观察和手的感知, 让学生对代表性矿物岩石标本有一个宏观认识, 然后使用显微镜或高倍放大镜观其内部结构, 以达到宏微观相结合认识的目的;实验报告课堂完成或者给每个学生设置不同的报告内容, 以防抄袭, 这样能够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实验教学中来。

在实验中促使学生调动眼、耳、鼻、手等感官认真观察和感受各个实验标本之间的异同。同时指导教师提出问题, 让学生思考产生实验标本之间的差异性, 以达到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除此之外, 还让同学对校园中出现的岩石进行观察, 让同学描述它们的不同之处, 并给它们定名。从而把实验室里和实验室外的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扩大实验教学范围, 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 地貌的认识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与优化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野外实习时不能把地质实体和地质平面图结合起来。因此, 研究如何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把二者结合起来, 对今后的实际工作非常重要。为此, 该项实验项目采用实体教学模具 (如地貌沙盘) 、三维地质模型和地质平面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技术。

利用学校土工实验和国家内河航道整治技术中心试验场地上现有的沙、土、石、板材等现有材料, 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地貌模型, 并在制作过中讲述每种地貌形态的形成原理及其后来可能发展的趋势, 从而让学生了解地貌的形成发展史。与此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制的地貌沙盘模型当场绘出相应的地质平面图, 让其理解地貌实体模型和地质平面图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从而训练学生如何从平面地质图当中获取三维空间实体的地质信息, 以达到提高学生的三维空间感知能力和对平面图的辨识能力。譬如, 以往的“V” 字型法则判断岩层倾向和坡向关系以及沟谷和坡向的关系、沟谷指向、坡向指向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很多学生没有三维立体空间感, 仅通过课堂教学图片, 根本辨识不清, 思维混乱, 然而现有的实验设备中又没有现成的地貌模型教具, 因此该项是效果一直不理想。根据现在实践教学效果来看, 通过自制地貌沙盘这项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 很好的解决了这个教学难点问题。

此外, 利用国家内河航道整治技术中心试验场地上现有的水利试验模型, 还能够给学生讲述河谷地貌的形成和变迁, 以及河流侵蚀作用过程及作用后果、河流冲刷对河道中工程建筑物的危害,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夯实基础。

3 地质构造辨识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与优化

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对书本上地质构造类型抽象概念的空间认知能力是工程地质理论教学上的难点之一。以往对地质构造辨识的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以前购买的模具来实现, 这种方法虽然可以直观的让学生记住其形态, 但不能很好的展示其形成机理以及形成过程可能产生的伴生构造。而且模具只能展示一些简单和单一化的构造形态, 对一些复杂的构造形态是无法展示的。

为了更形象化的展示地质构造的形成机理、加强学生认识地质构造的空间形态。实验教学过程中利用废旧纸板或者薄木板、土等材料, 让学生亲自动手对木板或纸板施加力来完成各种构造的形成。如:通过施加水平挤压力形成纵弯作用的褶皱、施加垂向上压力形成横弯作用的顶薄翼厚褶皱。从而了解形成机理也能记住褶皱在野外形成的形态。断层的构造形态也通过类似的方法进行。

4 认识各种地质现象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和优化

如何强化学生对书本上的地质现象类型抽象概念的实体地质体感知能力。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拿一些地质灾害图片让大家认识。因此, 学生在这方面的实际感知能力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为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新的实验教学方法中采用了动画来模拟地质现象和地质作用的发生发展过程, 并且收集一些近期发生过的地质现象的资料图片或者记录片展示给学生。另外利用我院水利实验厅的现有设施, 在试验场地上现场制作地质现象的发生过程能进一步加强教学效果。如利用现有的泥沙碎石水等材料模拟泥石流发生的过程, 堆积物滑坡发生的过程等不良地质现象, 让学生身临其境, 对其地质现象的认识更直观、更深刻, 教学效果良好。

5 传统的实验教学授课方式的改进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采用“提问式”“讨论式”或“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对问题各抒己见。既可以活跃实验教学课堂气氛, 提升教学质量, 又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做到学以致用。在实验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 又要鼓励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分析实验现象, 把勇于探索、富于想象的精神与锲而不舍的工作作风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实验开始之前, 分组 (一般5~10人一组) 让学生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将资料查阅、收集、试验方法、方案确定, 实验结果整理以及实验报告撰写的全过程都统一纳入实验考核成绩范畴。同时综合考虑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各种表现, 切勿仅以学生的实验报告作为学生实验成绩评定的标准[1]。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培养并提升了学生在科学研究中的探索、研究、发现、归纳等方面的兴趣,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目的。

6 结论

工程地质实验教学是工程地质教学内容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是理论教学和野外实习教学之间必不可少的联系纽带。其良好的教学效果既能促进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又能为野外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2]。通过工程地质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改进后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一方面在工程地质教学课程中获得了明显效果, 提高了学生的对地质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独立思考和探索发现的能力。从而实现了实验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当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红梅.水利工程地质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改革[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2 (4) :95-97.

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2篇

先进的教学体系和合理的教学内容安排是取得高质量教学效果的前提,但是教学目的能否实现还在于有没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我们认为取得高质量的实验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吸引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点是将“实验”转化为“试验”,将填鸭式教学改为师生互动的讨论式教学,调动同学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一、实验教学环节

1.强化实验前预习,这是实行讨论式教学的前提条件。

2.做好实验课堂教学工作,注重实验过程,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学习操作技能、培养协作能力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3.强化讨论式教学,加强师生互动,给学生更多的发言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部分实验做完后,组织学生对实验结果、内容、方法及相关内容进行现场讨论,指导教师适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以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同时对实验背景知识及相关领域内的发展作进一步了解。

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未来行业从业工作的实际能力。

二、实验技术、方法、手段

煤化学化工实验室所承担的实验教学课程,都是工业生产中实验应用的分析检测项目,要在遵从国家标准的前提下进行实验方法和操作程序的选择和设计,培养的是学生参加工作的具体能力。根据学科和课程的特点和定位,建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

1.在演示和验证性实验中,对经典实验按照实验原理要求,采用经典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便于学生学习实验基础知识和操作技术,理解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设计者的原创思想。

2.对于综合性、设计性、综合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则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教学目的,给学生提供当前我们实验室目前所拥有的最新、最先进的仪器设备,让学生掌握和设计先进的实验方法,使学生的实验水平达到的我们实验室尽可能达到的先进水平。

3.在实验教学手段上采用多种类型实验并举,而又以综合性、设计性、综合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为重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依据课程和学科特点,某些实验分室配备多媒体,在实验指导过程中,配合可视化的音影材料供学生参考学习,加强教学效果。在教师的指导上,采取集中讲解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对于设计性实验,师生面对面探讨。

三、考核方法

多种考核形式并行,依据实验内容和学科特点组织实验教学效果的考核和测评。成绩依据不同权重在实验多个环节上体现。

主要考核依据有:实验报告、实验中操作技能水平表现、实验课时纪律性、有否违章事故、设计性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开放实验纪律表现和实验结果等。有一些实验还需要配合试卷考试作综合评定。

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3篇

【关键词】管理体制 管理手段 示范中心 预防医学

【中图分类号】G4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2

2005年教育部下达《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1]。同时按照“分级建设、分类指导”, 建立了“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体系,目前省级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也已初见成效。徐州医学院预防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2007年被遴选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2009年顺利通过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验收。两年来,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建设为契机,大力进行实验室建设。通过在管理体制、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和设备与环境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和规范化管理,实验室软硬件条件均得到极大改善。目前,实验教学中心已成为教学理念先进、管理体系完善、教学内容合理、教学方法手段先进、队伍结构合理、教学环境环保、仪器设备先进、具有开放功能和示范辐射作用的具有鲜明预防医学特色的现代化实验教学中心。

完善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是实验教学中心其他工作正常运转的保障,是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环节[2]。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伊始,便致力于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建设,使其更加优化和完善。

1 管理体制

预防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实施校、院两级管理,设中心主任一名,副主任一名,学校负责任免。实验教学中心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主任对中心的人、财、物统一调配,统一管理,全面主持中心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心实验教学技术岗位及辅助岗位由实验教学中心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按需设置,报学校人事处批准,人员招聘工作由实验中心负责。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学任务由教务处直接下达,实验教学中心根据教学任务书和教学计划统一安排实验教学和教学进度。实验教学中心的设备配置由学校统一按需要安排计划,由国有资产管理处统一采购,并接受其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负责设备的统筹安排、调配,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2 管理手段

2.1 网络化管理,实现资源共享

为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预防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网站(http://yf.xzmc.edu.cn),内容涉及中心概况、体制与管理、实验教学、实验队伍、设备与环境、教学效果与成果和特色等,实现实验教学、基本工作信息和仪器设备的网络化管理,使实验室的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的轨道。网上资源丰富,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化学习平台和教学服务。

2.2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工作有章可循

学校一贯重视实验室建设工作,共制定相关制度24个,涉及实验室人员岗位职责、考核办法、培训办法、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安全管理规程等。参照徐州医学院制定的实验室规章制度,结合本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预防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工作人员职责、培训计划、考核制度、开放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的具体规定等各项规章制度23个,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有序地运行。

2.3 严格实验过程管理,保障教学质量

每学期开课前根据教学进度和课程表,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保证实验课的正常进行。每次实验课前均做好仪器设备、器材、药品配制和工具等准备工作,提前做好预试验,认真解决预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质保量地按时开出实验。课堂上使每位学生能够得到充分训练,课后做好各项相关的记录。

2.4 加强实验教学中心人员管理,强化队伍建设

1)制定针对不同人员的培养计划,并落实到位,效果明显

为加强实验教学中心教师的培养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预防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教师培训办法》、《预防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办法》,并针对不同人员制定了培训计划。

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对于刚到岗的青年教师进行敬业、爱岗教育,大力倡导“尊师重教”之风,树立“创新,创造,创业”的拼搏精神,鼓励并组织教师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政治活动,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培养高尚的师德。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培养方式,专门指定副教授以上的教师负责指导新进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等工作,制订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发挥传、帮、带作用。青年教师在上岗之前要求接受备课、教案书写、授课技巧等基本训练。坚持预实验制度,建立并坚持新进教师试讲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校内外各种形式的教学比赛和课件制作比赛。坚持教研室主任听课制度,随时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监控,保证教学质量。

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相关部门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有目的安排国内短期在职培训、进修学习和国内访问,推荐特别突出的有培养前景又能安心工作的教师出国进修,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实验技术。划拨专项经费支持专业带头人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并扶持教师承担或参与教学改革和应用性强的科研项目。有计划地推荐工作出色的年轻教师报考定向博士研究生,不断提高专任教师队伍中博士学位的比例。

2)实验教学中心人员竞争上岗,定期考核

制订《预防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师岗位职责》,规定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具体的职责范围。制定《预防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人才流动、竞争上岗规章制度》,实验教学中心人员采取人才流动、竞聘上岗的办法,并规定了具体程序。根据《预防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教师考核制度》、《预防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技术人员考核制度》定期对每个实验教学中心人员的思想政治表现、工作学习态度、业务能力、工作成绩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制定激励政策,奖优罚劣,对成绩显著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对违章失职或因工作不负责任造成损失者,进行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

2.5 强调仪器设备的保管和维护,保障正常运转

严格遵照徐州医学院和实验教学中心的系列规章制度以保障各种仪器和设备的正常运行,强调专人保管与维护,责任落实到人。

1)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健全,仪器设备维护措施得力

仪器的管理有健全的规章制度。仪器设备购置后的验收入帐由实验教学中心主任与设备管理员共同参与,认真验收,及时登记编号。仪器设备由设备管理员专人管理,固定资产帐、卡、物相符率达100%,附配件齐全。

仪器设备经常保持清洁,采取防尘、防潮等维护措施;建立仪器的定期检查制度,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并填写维护、检修记录;针对大型仪器,设立专门的使用登记、维护保养制度。教学中心如发现仪器故障,及时填写仪器设备维修单,学院签章,设备处立即维修;出现大型设备故障,学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负责联系厂家维修;不能维修的仪器,学校组织专家论证,进行报废。由于维护措施得力,仪器设备经常保持完好备用状态,设备完好率95%。

2)仪器设备运行符合操作规程

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要求进行操作,仪器设备出现故障,立即切断电源,使用者会同实验管理人员检查原因,排除故障,严禁擅自拆修。

为充分保证教学需要,中心仪器设备原则上不对外出借,有特殊情况者,须经中心主任批准,才能办理出借手续。借还时必须严格执行登记验收手续,并做到按时归还。大型仪器一般不予出借,由中心控制使用,建立技术档案,登记使用情况。

2.6 重视实验室安全工作,确保实验教学环境安全环保

实验教学中心高度重视生物安全和化学安全工作,制定了防火、防盗、防爆、防破坏基本措施及安全制度。有毒化学药品实行双人双锁保管负责制。使用前必须申请,经批准后方能领用。对易燃易爆化学品和各类气体钢瓶实行登记和专人保管制度。制订有关实验室生物安全和化学安全规定及废品处置办法。实验室将化学废物、实验动物严格按照其性质分类收集,集中处理。目前实验室环境整洁、安全、卫生、环保,符合国家规范,保证学生能在安全环保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教学中心将继续优化和完善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努力探索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提高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水平,保证实验教学中心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5,Z2:45-47.

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4篇

传统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正常组织细胞、器官的微细结构, 其教学过程基本遵循以下步骤: (1) 教师讲解实验目的、要求、操作过程、观察内容; (2) 通过显微摄像投影仪、黑板等示教, 学生参照实验指导进行操作、观察, 教师巡视指导; (3) 学生完成画图作业。整个过程单调, 学生积极性不高。

1.1 实验课效率不高

传统光学显微镜实验课效率不高, 学生能力存在差异, 观察进度不一, 而每台显微镜中的视野只有操作者一人可观察到, 若教师想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和进度, 必须让该学生暂停实验后在学生显微镜中观测, 如此一对一的指导, 教师精力分散, 既无法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辅导, 又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1]。

1.2 缺乏交流与反馈

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内容较多, 教师不可能解答每一位学生的问题, 不能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由于大多数学生不能得到及时反馈和有效指导, 致使其对实验产生畏难心理, 无法激发学生潜在兴趣, 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1.3 缺乏成果共享与效果评定

组织切片是一种连续性切的制作, 所以不同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其组织细胞形态结构有差异。如多极神经元在大多数切片中都看到多极神经元的胞体结构, 只有少部分切片中可以看到几个长长突起的多极神经元。在此情况下, 教师只能让学生轮流观察典型结构。实验结束后, 学生完成绘图作业, 但批改学生作业时发现部分学生有相互抄袭之嫌, 以致教师无法真正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此外, 实验考核以实验报告为依据, 无法科学评定学生实验成绩。

2 数码互动显微实验室的组成[2]

2.1 数码显微镜系统

数码显微镜系统由一台具有高像素摄像系统的教师显微镜和若干台学生数码显微镜构成。该系统能够提供高像素画面, 并实时显示在计算机上。

2.2 数码互动教学图像系统

学生用显微镜与教师计算机相连, 教师计算机屏幕上既可同步显示全体学生的显微镜图像, 也可有选择性地显示。该系统还可进一步将实时图像投影到大屏幕上, 实现共享。

2.3 计算机软件系统

教师端和学生端都拥有独立的软件系统, 教师端可以控制学生端计算机及显微镜;自动开启学生端软件和关闭学生计算机;把教师端图像传送给所有学生端;把某个学生端的图像传送给其他学生端;实时监控所有学生的计算机屏幕, 加强教学管理。此外, 学生端有讨论教学指针, 可实现与教师在显微镜下图像的动态实时讨论;学生还可通过短信交流方式与教师进行沟通。

2.4 语音问答系统

该系统包括教师端主控计算机和学生端操作面板等, 有全通话模式、学生示范模式、师生对讲模式和分组讨论模式。这些模式可充分保障师生间的语音双向交流、学生间的双向对话及学生分组讨论渠道的畅通。

3 数码互动显微实验室在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中的优势

2009年, 我校将数码互动教学设备引入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 改变了传统单一使用光学显微镜的抽象、枯燥、满堂灌的实验教学模式, 形成了师生互动、图像共享的实验教学新模式,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显著提高了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质量和效率。

3.1 优越的示教功能

具有优越的示教功能, 可通过教师的多功能数码显微镜把示教切片图像投影到屏幕上, 或传输到学生计算机显示屏上, 使所有学生能同时观察, 避免认识上的误差。同时, 教师可任意选择一位学生观察到的图像并投影到屏幕上, 让其他学生观察和比较,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信息。

3.2 实时监控和指导

可使教师的计算机清楚地显示每个学生显微镜下的动态变化, 随时掌握学生的实验进度及学生观察的准确度, 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指导。

3.3 直观的沟通交流

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不能同时观察同一画面。学生有疑问时, 教师不能及时、准确回答, 使师生间的讨论和交流非常困难。运用数码互动显微实验室, 学生可通过提问系统主动请求教师帮助, 显微镜中的指针可指示显微镜画面中的任意位置, 使讨论双方对讨论内容一目了然, 师生间的交流变得直观而有效。

3.4 有价值的图像处理

学生端设有拍照按键, 学生可随时把各种组织细胞、器官的典型图像进行拍照并存储在文档中, 方便复习和记忆。同时, 该系统具备图像处理、分析、长时间数码录像等功能, 方便教师随时记录显微镜下的图像, 捕捉有价值的图片资料, 从而实现图像的长期保存和随时再现, 在有限时间内达到获得最大实验信息量的目的。

与传统光学显微镜相比, 数码互动显微实验室的应用活跃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兴趣, 教师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些基本科学研究方法, 学生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提高[3]。

摘要:组织胚胎学是一门医学形态学科, 实验教学是该门课程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应用传统光学显微镜已不能满足组织胚胎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而集影像、声音、文字及灵活的互动系统为一体的数码互动显微实验室, 使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方式发生了历史性转变。

关键词: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数码互动显微实验室

参考文献

[1]丁敏, 玛依拉, 秦纹.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7 (11) :62.

[2]徐辉, 郭慕依.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的介绍[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4, 6 (4) :411~412.

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5篇

1基于产品工艺流程和企业职员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排序,按产品工艺流程分为七个部分,共构建七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以制品质量指标为载体分为若干任务,每一项任务即每一项制品质量指标的控制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通过引导学生经历纺纱质量指标控制的完整的工作过程,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边学边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 各学习情境中每项任务的学习即每个质量指标的控制采用边学边练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各质量指标的试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并随堂进行动手操作试验,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教学团队包括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比例达到33.3%,他们以讲座和与学生交流的方式给我们带来行业信息,给学生灌输企业控制纺纱质量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实例,使学生能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企业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使我们的课程教学与企业同

步。注重学生交流合作、表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很重要,纺纱各质量指标的检测大部分是几个人为一小组合作进行的,各质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分析和控制措施也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的,所以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表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能力。①在纺纱质量控制方面提出一些新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对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生会为解决问题而自主查阅资料,也会因坚持自己的见解而争得面红耳赤,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交流合作能力和思考

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②组织学生做学习报告,要求学生就某些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公开表述或演示,其他学生可以对报告作出评价,培养了学生表

述能力。

③由老师人为设置设备或工艺故障,学生通过测试并分析产品质量找出人为设置的设备或工艺故障,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全面、可控的考核体系 该体系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生学习积极性评价占20%(考勤、课堂表现、)②自主学习能力评价占20%(独立完成试验操作和试验报告)③ 表述能力评价占20%(课堂发言、问题回答、学习报告表述)④团队合作及协作学习能力评价占20%(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⑤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评价占20%(人为设置故障的分

析与排除)

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和行动导向相结合

每次课都以任务引领学生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引导作用,所有学生都以实际行动参与到学习中。2讲练结合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的综合应用

在学习纺纱半制品和成品质量指标检测和分析时,采取讲练结合法、边学边练法和小组讨论法。质量指标的检测在老师讲解后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为主、老师指导为辅,使学生熟练掌握指标测试方法;测试数据处理和计算以学生练习为主,老师讲解为辅,使学生熟练掌握试验数据处理方法。上课学生规模50人以内。

3启发、引导、互动等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在学习纱线各质量指标的控制时,采用启发式、引导和互动等教学方法,老师针对质量指标启发、引导学生,学生讨论分析并提出质量控制措施。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动脑思考能力。上课学生规模50人以内。

4多鼓励、少批评

巧妙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每次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对学生提出问题,给出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思考、讨论问题,并查阅相关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下一次上课拿出一定的时间汇报交流,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汇报交流时多鼓励、少批评,尽量不要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学

生规模50人以内。

教学手段

1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和多媒体设备,形象生动、节奏快、信息传输量大,而且加上图形、动画和视频效果的立体直观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2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录像,让学生熟悉纱线生产的整个过程和某些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学生在进行试验操作时思路更清晰。

3教学方法由以前的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学生做为辅,改为现在的以学生做为主,老师讲为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设计能力。

4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换渠道,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 用手机、短信、电子邮件、QQ等网络工具,使师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指导和交流。

5建立教学平台,老师把教学资料挂在上面,学生可以浏览和学习,还可以交作业、提问题等。

6作业和考试以前是纯理论型,现改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后作业除了常规的针对教材内容的问答题和计算题外,还有学生通过现场教学、实验所提交的报告等,不设标准答案,提倡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能力。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动手操作考试,理论试题的设计注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分析和灵活运用,动手操作注重考核操作步骤和操作结果的正确性。

网络教学环境

我们学校具有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拥有3个60台微机的学生专用机房(带多媒体设备),90%的教室为多媒体教室。

学校建立教学平台,教学资料如教案、课件、动画、录像、习题等和技术文章都挂在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随时上网学习,也可以随时提问题,老师进行网上辅导。

小学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实验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多媒体;数学

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技术不仅创造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通过多种感官的感觉,直观、形象生动的学习,在轻松的環境中理解、分析、掌握和运用知识,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空间观念,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根据学生的特点把多媒体运用到现实的教学中,使得多媒体这一科学技术在小学教学领域得到较好的应用和有效的推广。

一、活用多媒体,巧妙创设教学情境

学的艺术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巧设的每一个教学情境是那么的重要,一节成功的课必须由每一个好的教学环节组成,而“开始”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如何在“开始”就“引人入胜”,如何巧用活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科学合理地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和改进教学方式,确实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已刻不容缓。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应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精心设计学生喜欢的、生动的、形象的、饶有情趣的教学软件,有意识地创设一个数学活动的情境。比如,一个问题、一个故事、一段录像、一段音乐、一幅图画、一次游戏、一个实验、一个情节、一种状态等等,目的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引起学生的好奇,充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转变学生的思想意识,当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到内心产生主动的“我要学”的动力时,创设的情境才能称得上成功。比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开头场面:火帽子要坐车去找红袋鼠,先坐长方形轮子的汽车,车开动不了。接着改坐椭圆形轮子的汽车,车虽然开动了却不稳,一颠一颠的颠得厉害。最后,它坐上了圆形轮子的汽车,汽车奔驰向前,舒服极了。问题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圆形和长方形、椭圆形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圆形轮子的汽车才开得稳?……形象生动的画面,美妙无比的音乐,儿童化的语言,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萌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跃跃欲试,各抒己见,此时,教师适时把握时机,导入新课,这样就抓住学生的心,栓住学生的思想。

二、活用多媒体,巧妙突破教学重、难点

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以一种新的理念,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单调呆板,改革创新了课堂教学的方式,多媒体以其独有的鲜明的图像、生动的画面、灵活生动的动画及声音三维效果来优化教学过程,是一种新型教学辅助手段。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循循善诱,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易如反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教学环节,只要用课件中的动画展现给学生,就能帮助学生清楚的看到每个细节,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更快、更全的建立起表象,加深理解,并能快速掌握学习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对于推导过程,特别是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的道理难以理解。如果用多媒体来演示:平分一个圆,用红蓝表示两个半圆,接着把两个半圆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让小扇形一个个从圆中“跑出来”(还剩下一个虚线圆)排成两列,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闪烁显示,再依次进行16、32等份的方法割补,让学生通过对比,形象化的认识,直观的看出等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移动演示,使学生建立圆半径、圆周长的一半和所拼成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化静为动的显示,步步引导,环环推进,比起传统的应用教具的展示,更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化圆为方”的深刻表象,做到了把知识化难为易,成功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感知,扫清了学习的障碍,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使学生对应掌握的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学得更快更好。

三、活用多媒体,巧妙突出练习

多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具有常规电教媒体的特有功能,并且能综合它们的优点。老师们都知道,就练习而言,单一的依靠黑板、卷子、书本等传统呆板的练习形式,时间久了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表现出厌倦,甚至不做作业。数学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维目标的培养,需要形式多样的练习。多媒体课件设计可按照教学要求安排几个层次的练习,每个层次的练习力求形式多样、新颖有趣。

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7篇

一、创设趣味实验, 培养注意能力

注意是人人都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学生注意听课, 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述;学生注意观察实验, 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示范操作上。学生能专心致志地获取知识, 引起注意, 学习兴趣盎然, 产生探求知识的强大动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善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是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以往有学生反映, 学习化学难, 对教材内容不理解, 记不住, 他们在完成作业时屡见错误, 常常是由于不注意或没有留心引起的, 而创设趣味实验进行教学, 效果就很理想。如在讲授酒精性质时, 用一块棉手帕, 在盛有70%酒精的烧杯中浸泡, 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展开手帕, 用镊子夹住两角, 在火焰上点燃, 当火焰熄灭后, 手帕完好无损。奇妙的实验表演, 一片欣喜, 学生注意力集中,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兴趣, 学生进入了学习心理的最佳状态。

二、投影演示实验, 培养观察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注意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不断用实验启发学生积极感觉、知觉事物的变化, 自觉地进行观察实验中表现出来的现象, 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并透过现象, 抓住事物的本质。借助摄影演示实验, 即能放大实验现象, 增强实验的可见度, 更易于学生认真、细腻有序地观察。例如, 教学《分子运动》时, 把一培养皿放在投影器承物玻璃面上, 在培养皿中加入约2/3体积水, 然后用药匙取一小粒品红, 放入到培养皿中。品红是一种红色染料, 最初在水中缓缓溶解, 渐渐地明显分成两支, 待片刻后, 扩散完成。此时, 分子运动的全过程通过光学投影到银幕上, 学生都真实清楚地观察到, 并透过观察到的现象, 认识分子是处在不停地运动状态中。这就避免了以往教师枯燥无味的说教, 又把微观物质运动状态, 通过投影产生清晰的表象, 展现在学生眼前, 直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加深对分子概念、性质、结构的理解。实践证明, 借助投影演示实验, 能强化实验演示效果和实验的直观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组织分组实验, 培养动手能力

分组实验, 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亲自实验, 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而后巩固验证, 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得的理论知识。做实验的过程, 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 要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分组实验。对每一章每一节实验做到实验目的明确, 要求具体, 计划周密, 要使学生学会, 掌握操作技术。如, 使用试管的操作方法, 要求他们能正确地拿试管, 夹持试管, 洗刷试管等。在进行碱和酸的反应实验中, 要求他们会振荡试管, 用试管加热物质, 注意试管的倾斜方向等。要使学生掌握操作要领, 培养动手能力。学生动手实验时, 教师必须及时防止和纠正在实验操作上的错误, 训练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例如:学生做粗盐提纯的实验时, 常因仪器不干净, 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做不出理想的实验效果。这时, 教师就应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找出操作上的错误后, 重新操作, 保证实验现象明显, 效果良好。学生动手操作, 掌握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技能后, 再坚持经常练习, 就会熟能生巧。

四、利用选做实验, 培养思维能力

通过选做实验, 可以培养和诱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在对某些化学反应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中, 认识物质变化的规律和实质。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而且还能使他们逐步学会从事物的本质看问题的思维方法。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 选做的实验内容有九个。根据教学进度, 有目的地选做实验, 应用实验课题,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 学生学完酸、碱、盐知识后, 选做鉴别氯化铵、硫酸铵、碳酸铵、硝酸铵等四种盐的实验。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让他们动脑思考, 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实验过程中许多学生都能主动、认真地联想以前学得的知识, 专心研究和组织实验程序, 找出“鉴别”“区别”或“分别”认识的几种不同的物质解题答案。然后他们根据四种铵盐各自的特性, 通过一定的实验操作、将其一一区分开来, 并说明实验的根据, 解释所出现的特殊现象。

五、布置实验作业, 培养理解能力

化学实验作业, 是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一种多边活动。它包括书面练习、学做实验、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学生通过完成实验作业, 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消化知识, 是又一次灵活运用知识的再实践。又如, 在进行中和反应的实验时, 碱中滴入石蕊试液变蓝色, 酸中滴入石蕊试液变红色, 学生用已学过的有关酸碱的性质来理解实验现象, 因而对中和反应的实质获得本质上的理解。总之, 布置实验作业, 不仅能使学得的理论知识系统化, 更有助于理解能力的培养。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感觉到了的东西, 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六、做家庭小实验, 培养创造能力

学生在做家庭小实验时, 需要独立思考, 去想象、去钻研问题, 在不同程度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这就有助于学生智力与创造才能的发展。如, 要求学生自己动手, 设计一个家庭小实验, 证明蜡烛的成分里含有氢。他们会积极动脑思考, 联想过去学得的知识, 并认真加工整理, 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 根据实验原理, 设计优良的实验方案, 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又如, 根据木炭具有吸附能力和性质, 让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家庭小净水器等实验。这些小小的制作, 小小的发明, 为将来学生成为科学的创造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上所述, 只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阐述实验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六种能力。其实, 在每种能力的培养中, 又都包含着其他能力的发展, 它们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教师如何真正运用好实验这个教学手段, 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好坏和学习效率的高低。我们国家由于经济条件有限, 城乡发展不平衡, 各地区、各学校的教学条件也有差别, 许多仪器设施还不具备, 这就要求我们依据当地学校的实际情况, 增加实验投入, 自购、自制一部分教具, 尽可能给学生创造实验条件, 让学生在较好的学习环境里掌握更多的知识, 具备更多的能力, 为21世纪的祖国建设输送合格人才。

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8篇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的长期培养, 不断用实验启发学生积极感觉、知觉事物的变化, 自觉地进行观察实验中表现出来的现象, 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并透过现象, 抓住事物的本质。充分利用投影和摄像头的作用, 把演示实验过程、现象投影出来, 便于全体同学观察。如:在进行“碱金属钠及化合物”一节的教学中, 钠切开后很快氧化, 后边的同学观察不到切面单质钠的金属光泽, 充分利用摄影头的功能把钠的切面, 钠在水中剧烈反应的过程、现象展现在屏幕上, 全体同学都能在同一时间观察到,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凡是在试管中的物质反应都运用这一手段, 便于全体同学观察。

二、利用分组实验, 培养动手能力

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亲自实验, 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 而巩固验证, 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得的理论知识。做实验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 我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分组实验。对每一章每一节的实验做到实验目的明确, 要求具体, 计划周密, 让学生学会、掌握操作技术, 学生动手实验时, 教师及时防止和纠正实验操作上的错误, 训练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

在分组实验前的准备阶段, 我特意安排部分同学参与分组实验的准备, 分别进行轮换, 让他们根据教材, 根据实验的需要, 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所需药品的配制、仪器的取用、安装、分发, 让他们掌握实验前准备的重要性和方法, 训练他们将来从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能力, 知道要做实验, 该从何入手, 如何安排、准备。

三、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中师现行教材中, 注重的是验证性实验。可以通过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在这一基础上安排一些探索性实验, 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中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做探索性实验的关键问题是实验设计。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要放开手脚, 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对于难度大, 探索性强的实验, 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或与学生共同设计。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 如果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 应认真审查, 只要没有不安全因素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 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勇于探索、勇于实践, 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论, 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培养了创新精神。如学生分组实验中“氯离子的检验”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改为“如何鉴别Nacl4和Na2co3”和“如何鉴定HNO3和H2SO4”, 自己设计实验步骤方法, 所需实验仪器和药品。

四、让学生边做边讲实验,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 常有不少学生知识学习掌握较过硬, 但在试讲和实习中表现出学不能用, 茶壶里的汤圆——有货倒不出。因此, 我在化学分组实验中, 每次我在实验课堂, 临时在每一组指定一人, 进行边做边讲, 其他组员当作他的学生, 可以边听边帮助他修正不足之处, 因为是临时抽样, 所以每个同学课前都会积极认真地做好准备:相关知识, 实验过程、现象、结果等。有时课内时间充足, 让学习预习后, 我把演示实验让学生来做 (相对简单些的、实验现象明显、估计不会影响实验效果) , 让心和手, 手和口达到协调统一, 这样训练学生作为教师的基本能力, 为今后从事小学教育教学作好准备。

五、布置实验作业, 培养理解能力

化学实验作业, 是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一种多边这活动, 进行书面练习、学做实验, 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 学生通过完成实验作业, 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消化知识, 是又一次灵活运用知识的再实践。布置实验作业, 不仅能使学得的理论知识系统化, 更有助于理解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应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 但不是唯一的渠道, 化学教师应充分运用课堂教学形式, 教好化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同时,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 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保证。积极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使课内外, 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相结合, 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能力。中师化学教学一定要根据当地实际, 密切与小学科学课程相结合。

参考文献

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9篇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以板书、挂图加讲解为主, 教员提前将实验目的、原理、步骤、讨论等内容书写在黑板上, 课堂上根据板书讲解, 学员根据板书进行操作, 往往出现只满足于得出实验结果, 不注意思维能力培养的被动局面, 这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显然与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教育观念背道而驰。为此笔者所在教研室积极改革教育手段, 将多媒体技术引入防原医学实验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的优点提高实验教学的生动性和实用性,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现就多媒体教学在本学科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加以讨论。

1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1.1 多媒体教学的概念

所谓多媒体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对象、内容和特点, 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声音、文字、图像、影像、动画等各种元素融为一体, 并在其间建立逻辑链接, 相互补充, 优化组合, 协同表达丰富和复杂的信息, 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2]。多媒体是具有同时处理、编辑、存储和显示两种以上不同类型媒体信息的技术, 也就是说, 多媒体技术不是多种媒体的简单组合, 而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来处理多种媒体信息的技术综合在一起组成的多媒体系统, 是现代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重要工具。

1.2 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多媒体教学的主要载体是多媒体课件, 它可以展示事实、创设情景、呈现过程、实现交互、加强重复、增加信息, 形成鲜明、逼真的动态效果, 能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整体过程动态化, 在学员学习兴趣得到激发的同时, 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实现了医学教育的开放性、网络性和互动性[3]。并且能够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加强横向知识点的沟通, 把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引向教学相长、双向交流的“启发式”教学,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验证性和操作性实验教学中引入多媒体, 不仅可以打破时空限制, 较直接地表达宏观和微观世界, 改变了原本只能依靠实验讲义和板书提供的静止文字和知识, 同时也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调动其注意力, 启发思维,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于改善实验教学环境, 优化实验教学改革, 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具有积极意义。使学员体验到传统教学中无法见到或无法演示的现象, 突破教学难点, 把学员的眼、耳、手、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图文并茂、数文结合、声形相应、生动逼真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4]。运用多媒体教学明显提高了教员工作效率, 省去了教员重复备课及板书的时间, 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实验教学的课程设计和对学员的引导启发, 提高了学员的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

2 多媒体在防原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2.1 防原医学实验教学的特点

防原医学实验是军事院校学员军事课程中比较重要和实用的课程, 是沟通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桥梁。在课程中主要介绍相关的专业仪器使用、核辐射装置运行情况和一些经典的辐射与防护实验。和其他基础课程不同的是, 其对于实验场地和实验试剂的安全性要求较高, 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接触到大型核辐射装置, 还要运用到医用放射性核素来进行操作, 这些都对实验安全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挑战。防原医学是一门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的学科, 在实验过程中还需要运用到解剖、生物化学、电子物理等其他方面的知识, 这就要求学员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必须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对教员的备课和教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2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防原医学实验教学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虽然也能针对本学科的特点采取一些措施, 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但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 很难全面高效地组织实施针对性的教学, 而多媒体教学以其简洁性、形象性、科学性的原则填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漏洞。在教学准备阶段, 教员能够根据教学特点灵活编写教案、制作幻灯,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搜索相关网络图像、视频材料, 针对有些操作比较困难或者带有危险性的现场实验可以用电脑演示来完成。比如“FJJ03型个人剂量仪的操作”实验, 传统的教学只是讲解其内部构造, 并将其辐照后进行读数, 而应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将大型辐照装置的源升降过程、照射剂量仪的过程、剂量仪接受照射后内部电子转移带动指针移动的过程都能用动画或者视频来展现出来, 给学员更加直观形象的认识, 对于培养他们的核防护感知能力和核事故应急处置能力都有益处。

防原医学实验还涉及到实验动物的处理和解剖, 比如“照射鼠24h尿牛黄酸的测定”和“放射性碘体内分布及稳定性碘阻抑放射性碘体内蓄积”这两个实验, 前者需要操作者提前24h进行实验动物的照射和尿液的收集, 这在短短3个学时的实验课中是无法完成的, 而后者需要解剖小鼠的仅几毫米的甲状腺, 这对于操作者来说必须具有很好的解剖知识和解剖技巧。在多媒体课件中, 教员将实验动物的处理过程拍摄成录像, 将标准的解剖过程放大制成视频, 并且用简洁的示意图将甲状腺周围的器官组织勾画出来, 以便于学员能清楚地了解到实验的准备过程和解剖要领, 能够顺利地完成实验教学。

学员在多媒体教学中重体验、重实践、重探究、重能力的提高, 根据实验内容自主设计、自主操作, 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提高素质, 真正理解了防原医学实验的内涵, 牢固掌握了防原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3 应用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在将多媒体技术引入防原医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发现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发展, 它不是万能的, 也不能孤立起来, 应该与其他教育手段相互联系, 特别是不能割裂与传统授课技艺的关系。教员在授课过程中要求有与学员互动, 鼓励学员多提问, 而回答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可能全部都在多媒体课件里提前准备好, 这就要求教员能够随机应变, 适当地运用板书、挂图等形式回答问题、完善教学。另一方面, 也必须与实物教学联系起来, 很多时候多媒体只是提供二维或三维的实验图像,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适量运用实物教具, 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沾染区域和人员检测”的实验, 如果能够将检测工具——FFS06型辐射仪真实地展现在学员面前, 并和人体模型相互结合, 学员就能够很快地的掌握仪器的操作要领和检测的正确步骤。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摆正学生-教师-多媒体之间的关系, 合理利用多媒体, 使传统教法和多媒体技术优势互补、扬长避短[5]。

多媒体课件可以反复使用, 节省了教员大量重复备课、写板书的时间, 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要注意不能由此而忽略了针对性备课的重要性, 每次上课教员面对的是不同专业、不同班次的学员, 对他们的掌握程度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必须有针对性地提前准备好幻灯。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要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 综合运用各种多媒体手段将所授知识循序渐进地表现出来, 要能适应学员的接受能力, 并且时刻注意课堂教师的主导性, 课件表达必须有张有弛, 尽量以朴素大方的背景和显示效果来呈现, 以免学员被动听的声音、美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所吸引, 而忽视了所表达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本身。教员也要注意紧跟本学科的发展潮流, 要将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本实验室目前工作所取得的成果等适当地增加到课件中去, 使学员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接触理论前沿, 扩展知识面, 提高综合素质。

当然, 在上课之前教员还必须要把制作完成的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场所预先播放一遍, 将声音、画面等都调节到最佳位置, 以防由于软硬件兼容性等原因, 在正式上课时出现课件不能播放或者播放效果不佳的现象。

4 多媒体教学的展望

以信息化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因其“图、文、声、像”融为一体的复合效果而展示了直观、简便、高效的教学特点, 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现代教学。将其引入防原医学实验教学中, 与其他教学手段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解决了过往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更加有效地促进了军校学员的成长进步。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 相信多媒体教学作为实验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其本身的不断发展改进又可以促进防原医学实验教学的进一步提高。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教学以其“图、文、声、像”融为一体的特殊效应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防原医学实验教学作为军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员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 将多媒体技术引入防原医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而且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军校学员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促进军事人才的快速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防原医学,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程天民.军事预防医学概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4-11.

[2]郑燕华.多媒体网络教学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 :50-52.

[3]陈军, 唐晓鹏.突破传染病学教学困境的有力手段——多媒体教学[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6, 5 (2) :163-164.

[4]罗超, 王涛.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J].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5, 12 (4) :139-140.

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10篇

1 新媒体技术在《电视摄像》实验课程中的教学作用

新媒体技术指包括手机、互联网、计算机与web技术等交互性形成的综合性技术统称。其不仅是“电视摄像”的基本技术手段之一, 也为《电视摄像》课程尤其是实验课程的教学, 创设了直观、高效与便捷的综合性平台。

1.1 电视摄像技术展示

《电视摄像》作为一门课程, 其通过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 让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的知识, 实现对自己摄像实践的指导, 也掌握基本的摄像技术, 并在以后的训练与运用中实现熟能生巧的创新。新媒体技术的教育信息技术化, 从两个角度在教学中展示电视摄像技术:1电视摄像技术种类展示。即教师运用教育教学化的新媒体技术, 如多媒体与白板技术等, 为学生展示电视摄像中各个环节的细节技术, 如取景构图的技术种类展示、用光的技术种类展示等。2电视摄像技术效果展示, 即对各种细节技术运用下的摄像效果进行比对性展示, 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视觉与听觉, 去发现其中存在的差异, 并根据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判断其中的优劣, 让学生从中发现自己学习摄像所缺少的知识与所需要克服的缺点等。

1.2 电视摄像艺术展示

“电视摄像”是以摄像技术为基本载体的艺术形式。在新媒体技术支持下的该实验课程教学, 从两个方面展示了其艺术性:电视摄像过程的艺术性和电视摄像作品的艺术性。1电视摄像过程的艺术性即教师运用新媒体技术的手段, 针对电视摄像的整体技术与细节技术, 在特定的主题或题材下, 引导学生去挖掘其中的艺术性, 如取景艺术、用光艺术与运动摄像艺术等, 让学生从单纯的技术学习向艺术提升。2电视摄像作品的艺术性, 即教师根据该课程教学进度与教学内容的实际, 为学生展示一些电视摄像的典型作品, 让学生从作品的整体效果切入, 精细化地展开对作品、作品制作过程的艺术性分析, 由此实现对学生的电视摄像整体艺术构思教育。尤其借助新媒体教学技术的知识大容量性, 能为学生教授更多的艺术形式与艺术表达方式。

2 新媒体技术在《电视摄像》实验课程中的教学手段

新媒体技术无论是在教学中的运用, 还是在“电视摄像”的运用, 其相对地侧重于工具性的手段, 被教师用来拓展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内容与教法创新、电视摄像技术的教学化和电视摄像教学的新媒体技术展开化。

2.1 教具支持手段

这种教具性运用表现在两个层面:1电视摄像技术的教学化, 即教师根据该课程教育教学的一般原理与程序, 把电视摄像的各种细节技术, 都作出教学化的处理, 使其能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 按照教学规律教授给学生。如取景技术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与教学方法等, 其中教师还可以运用新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上述更多的取景案例, 例如不同季节取景、不同地区取景与不同时间 (白天或夜晚) 的取景等。2电视摄像教学的新媒体技术展开化, 即在电视摄像过程中, 通过新媒体技术教学技术的展示, 让学生认识到新媒体技术本身在电视摄像中的作用。如电视摄像的后期制作处理、对光线的修复或亮化、对摄像客体的美化与不足修饰等, 再如“对于电视行业的结合手机、摄像机信号的压缩和传输, 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可供参考应用模式”。[2]

2.2 摄像技术分析手段

典型地表现为对新媒体技术手段单项功能的充分运用, 表现为两点:新媒体技术教学应用对“电视摄像”技术的直观对比分析功能和新媒体技术自身的分析与评估功能。1新媒体技术教学应用对“电视摄像”技术的直观对比分析功能。教师运用新媒体技术教学运用中的版块功能, 针对某个特定的技术细节, 为学生展示不同的技术运用情况, 让学生根据技术运用的现场动态与运用效果, 作出直观的对比, 进而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把自己所学习的电视摄像技术的理论知识与技能, 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 达成实验性的体验学习与掌握。2新媒体技术自身的分析与评估功能, 即运用相关的计算机分析软件, 在特定的系统内对某个特定的电视摄像技术与电视摄像作品, 进行智能化与自动化的分析, 并得出一定的具有可以量化的结论, 让学生从直观的数据中掌握电视摄像技术不同的运用方式与不同环境下的优劣。如电视摄像时用光的新媒体技术分析, 针对不同作品或相同作品制作前后进行对比分析, 对光的强弱、方向与距离等都可以得出数据性的结果来, 为学生根据电视摄像现场的实际, 灵活与创新运用用光技术做出切实性的教学指导。

2.3 摄像编辑手段

新媒体技术其最典型与最实用的细节就是编辑功能, 除了基本的文字与表格编辑功能外, 还有视频编辑、图片编辑、视频旁白文字编辑与视频细节编辑等。在电视摄像技术的教学中其编辑作用以两种教学形式呈现出来:电视摄像的内容性编辑和电视摄像的技术性编辑。1电视摄像的内容性编辑。主要是指运用新媒体技术及其相关的软件, 对电视摄像的作品进行剪辑的过程, 使其主题突出、情节跌宕与展示艺术美的特色等。教学中, 教师主要教授学生新媒体编辑技术在电视摄像制作中的应用方法、技巧与灵感激发等。2电视摄像的技术性编辑, 主要指对电视摄像内容的技术性美化, 即作品的艺术化过程。如对摄像作品后期制作中的光线处理、人物面貌特征处理、景物中的非关系性事物的处理等, 让其通过新媒体技术的编辑后, 从基本的记录向艺术作品提升, 实现电视摄像从技术向艺术的发展。如“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体感输入原型系统, 就解决了单摄像头环境下手势灵敏度自适应控制、算法处理速度与前端输出需要不匹配时轨迹预测等问题”。[3]

3 新媒体技术在《电视摄像》课程中的实验应用

《电视摄像》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的课程, 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技术的学习, 都需要在特定的实践环节, 才具有切实的意义, 才能让学生在从主观认识向动手体验的过程中得到强化与准确的提升。新媒体技术在《电视摄像》课程的实验性应用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实验对比应用和实验模拟应用。1实验对比应用, 即学生直接运用新媒体技术与新媒体摄像设施, 开展电视摄像的理论学习与摄像实践, 针对学习前、学习初与实践训练后的个人摄像作品, 在相关的新媒体技术设施支持下, 进行直观的对比, 既可以是自己的实验对比, 也可以是教师在课堂上抽样性典型对比。根据学生在实验暴露的问题与创新, 指导学生继续开展实验性电视摄像学习。2实验模拟应用, 相对前者而言, 这种电视摄像学习是虚拟性的, 即学生采用新媒体技术运用相关的软件进行虚拟的电视摄像实验。在这种学习中, 一般被用来开展单项细节技术的实验模拟教学或训练, 如摄像中的推摄、拉摄、移摄、跟摄与升降拍摄模拟等, 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与技术运用中, 去掌握技术的细节与关键, 并在新媒体教学技术的软件支持下, 开展各种针对性的练习。针对电视摄像后期制作的剪辑模拟, 让学生对电视摄像有着一个宏观性的了解。在当前比较前瞻的实验教学中, 如建立独立实验空间、采用信息化管理技术、拓宽实验室的服务对象、争取更多的开放实验项目等教学措施, 并对学生开展电视节目制作实验室的摄像机、音视频工作站和磁盘阵列的选型的教学模拟。[4]

4 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 新媒体技术会从各个方面实现功能与设施技术的提升, 不仅会更多地运用在电视摄像中, 也会运用在《电视摄像》的实验教学中。新媒体技术及其软件的运用, 让学生对电视摄像技术的学习, 从课堂向课外延伸, 从学习任务向个人兴趣延伸, 从专业学习向个人日常运用延伸, 最终实现专业学习、应用性学习与艺术性的统一。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媒体技术在《电视摄像》实验课程中的教学作用、教学手段、试验应用展开了研究, 认为发挥新媒体技术在《电视摄像》实验教学中的教具支持手段、摄像技术分析手段与摄像编辑手段, 具有电视摄像技术展示与电视摄像运用展示的教学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电视摄像,实验教学,教具支持,技术分析,后期制作

参考文献

[1]吴祥恩, 国玉霞, 王美娜.论“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课程的教学改革——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 :162-164.

[2]周雁智.3G直播系统在电视新媒体的应用[J].电视技术, 2011 (16) :10-11, 20.

[3]桓自强, 张辉, 邓峰等.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体感输入原型系统研究[J].网络新媒体技术, 2013 (6) :19-23.

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手段;教学质量;思想;演示实验;操作实验

通过研究,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助实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物理课堂参与度,进而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操作中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也为高效物理课堂的顺利实现以及物理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好基础性工作。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利用实验手段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质量进行论述,以确保学生在直观的物理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从思想上明确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对于应试教育下的物理教学,我们一直采取的是讲授式教学模式,至于实验则选择的是“背实验”的方法,很少真正将实验当做物理教学的辅助工具来应用于课堂,根本不利于学生物理学习质量的提高。所以,在利用实验手段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过程中,一线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明确实验的作用,这样有效地将其与物理教学结合在一起,才能为高质量课堂的实现做好保障性工作。那么,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实验能够将抽象的课堂形象化

高中物理抽象难懂这是公认的,也是影响高质量课堂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而实验的引入不仅能够将知识形象化,而且也能让学生在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强化理解,加深印象。

2.实验能够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课改下,物理教学的目的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应对考试,而是在这基础上综合素养水平也能得到大幅度提高。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通过严谨的物理实验的操作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而为学生健全地发展做好保障性工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对学生健全地发展、对物理学科价值的实现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先从思想上认识到实验的存在价值,才能有效地将其与实际物理教学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为高效物理课堂的实现做好辅助性工作。

二、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中常见的物理实验教学方式,也是将抽象课堂形象化的有效活动之一。所以,在课改下的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教材,要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以确保学生在自主观察中掌握知识,进而逐步提高物理实验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演示了该实验的操作过程,并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在该实验中用到了哪些实验工具?设计本次实验的依据是什么?该如何进行数据分析?等等,引导学生边观察实验边进行思考,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而且对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演示实验的展示也能帮助学生轻松地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对高效物理课堂的顺利实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发挥操作实验的作用

“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锻炼操作能力”是课改对物理教学任务的要求,也是学生健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能力,更是高效物理课堂顺利实现的保障。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操作实验的作用,要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相关的实验工具进行自主实验,并从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物理学习质量。

例如,在教学《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时,我首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引导学生借助“铁架台、打点计时器、纸带、夹子、重物”等实验工具进行自主实验,并通过对纸带上点的分析来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同时,在此次实验中,学生还要自主总结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这样才能确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最大化实现,才能确保学生在参与实验中形成自己的学习思路,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这对学生健全地发展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之,在新时期下,教师要认识到物理教学的价值,并通过有效的利用来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进而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同时,也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做好保障性工作。

参考文献:

[1]冉振威.如何充分认识高中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2(5).

[2]孙甫照.中学物理教学应突出实验的地位和作用[J].天中学刊,2004(2).

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12篇

1 课程现状分析

嵌人式系统是一门重要的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专业课,课程不但需要多门课程知识的支撑,更需要实践实验的依托。学生要学好嵌人式系统,一是加强理论学习,二是强化动手实训。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证明学好嵌入式系统课程的关键在于动手实训。

虽然我院早在2005年就开设了嵌入式系统课程,购买了实验设备,由资深教师授课,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与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差很远。其原因也是实验教学体系设置存在问题:

1)实验应用机会少。由于只有一门嵌入式系统类课程,理论与实验共42学时,学生的实验机会很少。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很差,没有足够的实践时间,应用能力无法提高。

2)教学手段落后。在实验教学中,多是教师讲解操作方法,让学生做,很少能把实验过程给学生操作演示,学生在实验中具有盲目性,总感到无从下手,严重影响实验效果。

3)实验教学内容多为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少,与实践应用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在对待实验课的态度上只是为了应付,没有主动性、积极性。无法满足工程素质培养的需要。

因此,为了实现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满足市场的人才需求条件,就必须完善嵌入式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修订实验教学内容。

2 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2.1 更新实验手段

在保证理论教学学时的基础上,将嵌入式系统实验课程单独设课,并增设课程设计环节。以实训的形式代替传统的实验课授课模式和课程设计模式。

实训,即“实习”加“培训”,本源自于IT业的管理实践和技术实践,几年来将其引入到教育业,是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具体指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

对于嵌入式系统实验课程来说,将传统的实验手段更新为实训,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最终达到学生满意就业、企业满意用人的目的。

实训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区别在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老师传递的信息,能够自主的思考和练习的机会很少。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适合理论类课程的教学。此外,虽然学生也有外出实习的机会,但都是被直接安排到实际工作岗位上,得到的实战经验也只属于大型工程项目开发中的一小部分,达不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目的。而实训教学,则弥补了上述两种模式的不足,将二者优势相结合。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实验项目来自实际工程项目案例,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实验过程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教师答疑为辅,力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使学生在工程素质、职业技能、实践经验和团队合作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2.2 调整实验内容

在实验手段更新为实训式教学之后,要构思创新型的实训项目,在实验项目的设置上,将原有的实验内容调整为理论基础实验和综合实训型实验两部分。理论基础实验的教学要求以熟练常用指令和如何正确使用嵌入式教学实验仪器为主,目的是为以后的综合实训型实验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综合实训型实验则要求学生能够有效的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设计简单的嵌入式系统。这样不仅保证了理论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更有效提高了学生嵌入式技术的应用能力[2]。实训项目的设置要注重创新性[3],可以科技竞赛及当前流行的嵌入式系统开发项目为参考进行设置。

2.3 增加实验环节

在必做的实验项目基础上,增加选做实验环节。该环节以大学生科技竞赛的模式开展,学生参与该实验环节的过程,就是参与科技竞赛的过程。竞赛内容参考近年来国家及兄弟院校开展的与嵌入式系统内容相关的竞赛项目。通过增加的实验环节,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双方受益。具体的说,教师可以不断跟踪国家对大学生在嵌入式方面的要求,并及时了解其他兄弟院校在嵌入式系统实验教学中的经验及取得的成果,弥补自身实验教学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同时使自身业务水平得到提高。而学生通过参加该实验环节,可以最大化的激发学习兴趣,启迪思维,扩大知识面,将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为培养创新能力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4]。同时,经过该实验环节的训练,学生也可以直接参加国家在相关方面的竞赛。

2.4 改革考核方式

改革原有的考核方式,提出“3+X”的多元化考核方式。“3”指过程考核成绩,科技小论文成绩和期末答辩成绩;“X”指科技竞赛设计成果成绩。其中过程考核是指在教学过程当中的阶段化考核,是具体情况来定考核的次数与比例;科技小论文是指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提交与所做实训项目相关的科技小论文。期末答辩是指在课程结束后针对所做实训项目对每位同学进行答辩并根据答辩情况给出相应成绩。而代表科技竞赛设计成果成绩的“X”指的就是上述增加的选做实验环节。学生可以根据情况来选择是否参加这一环节。也就是说“X”属于附加分。随着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可不断加大“X”这一项的比例。

3 结论

以实训为手段,以强化工程素质培养为目标的嵌入式系统实验教学改革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最终达到学生满意就业、企业满意用人的目的。增加的实验环节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双方受益。“3+X”考核方式,可以更合理的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转变了“一考定乾坤”的局面,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素质。同时嵌入式系统课程是计算机特色专业建设的一部分,目前计算机专业已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使嵌入式系统实验课程的改革在政策和实验设备上均能得到良好的保障。

摘要:为了增强学生的工程素质,以实训为手段进行了嵌入式系统实验教学的改革。将原有实验内容调整为实训型实验,并增加了选做实验环节。提出了一种“3+X”的全新考核方式。现已将这些方式应用到实际实验教学过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实训,实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许强,徐凯.强化工程素质培养的嵌入式系统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0):148-149.

[2]陈书谦,傅扬烈,张丽虹.嵌入式系统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J].光盘技术,2007(34):58-60.

[3]罗钧,廖红华,付丽.嵌入式实验教改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关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8):958-959.

上一篇:素质教育的哲学反思下一篇: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