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法的哲学思考

2024-08-13

外语教学法的哲学思考(精选12篇)

外语教学法的哲学思考 第1篇

外语是交际工具。学习外语就是要掌握和运用外语的技能, 不是一般的技能, 而是智力技能, 这是外语信息的属性决定的, 它给外语教学过程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外语信息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 以某操作方式而存在。没有操作运动, 语言信息就不会存在。语言信息有声音, 有形象。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呈现时, 通过口、耳、眼、手等感觉器官的运动和操作输入通道, 不断地反馈、修正、由大脑进行分类、组合, 以操作的功能储存下来。这一点与一般的感觉运动学习, 如打字、骑自行车相似。另一方面, 语言信息又携带着观念性的内容, 例如语法方式、语用方式。语言信息携带的这些观念性内容由大脑进行演绎、归纳, 并与原有的规则比较, 内化为规则, 并以概念的形式储存于大脑。这种内化了的规则和操作功能, 经过积极的交际过程, 能动地外化出来, 就成为技能, 我们常说, 外语教学不仅仅是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技能, 就是由语言信息的这种特点决定的。

由于外语信息具有操作属性和观念属性, 人的感觉器官就不仅是接受信息的窗口, 而且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物质中介。学习过程是在大脑的指令下, 把感觉器官发动起来, 按外语信息所携带的动作系列进行操作, 同时也接受信息所传导的观念认识, 这两者是结合进行的。就整个教学过程而言, 认识→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 都是在操作和观念两个层次上进行的。外语信息的反馈, 不管是适应性反馈还是活用性反馈都是在操作行为和观念形成的结合上反映出来。学生运用英语发生的错误 (如He work in a factory) 反映了学生观念认识和操作行为的脱节。单纯强调重复, 求得“自动化”或者单纯的强化观念, 求得一举反三, 都会事倍功半。只有在操作和观念的结合上大量实践, 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这种实践是外语教学过程的本质所在, 这种实践是从内化到外化的保证。

外语课堂实践不是单纯跟着教师重复, 也不是撒手让学生自学, 外语教学课堂实践要求教师精心组织, 创造良好的语言实践环境, 精心指导, 启发学生进入角色, 把课堂开放给学生, 使课堂真正成为外语实践的场所。如果学生认为“上课”是教师的事, 学习是下课以后的事, 那么学生进入课堂并未进入角色。如果教师认为上课是“我讲你听”, 那么课堂不可能是开放的, 而是封闭的。只有当学生“求”学, 处于积极的思维状况, 并且全身反应, 实地进行操作, 学生才算进入角色, 教师成为导演, 有导有演, 多向交流, 课堂才具有开放性。

把课堂开放给学生, 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 也可以说是对教师的思想修养、业务知识、教学水平、工作能力的全面考验。有经验的教师都会体会到, 教师讲、学生听, 只要有专业知识就行了。要在操作与观念结合上进行操练, 把课堂开放出来, 不学教育科学、不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是不能胜任的。课堂实践是个综合性活动, 要求信息渠道畅通, 大脑处于积极状态、操作全面实施, 就必须调动各种因素协调作用, 例如认知因素、动力因素、社会交往规范因素, 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小小课堂, 也是一项系统工作。

近10年来, 外语教学研究上一个重要的进展, 是把外语教学看成是一个系统, 认为这个系统是由多种变体 (因素) 构成的, 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方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起来的科学方法论。当时, 在自然科学方面, 由于科学技术日益复杂化、社会化, 单纯的分析方法已不能解决问题, 把目标转向综合;社会科学, 为了寻求用精密的科学方法来认识世界, 也把注意力转到事物的“结构”上来, 在这种客观需要形势下, “系统论”应运而生。系统论的方法简单地说来是, 从综合入手, 而不是从分析入手;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结构”, 是各种因素构成的集合体, 这些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些小的系统相互构成一个较大的系统, 一些较大的系统相互联系又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系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整体性。系统整体功能不是构成因素的功能的相加, 而是整体大于它们的总和。系统方法把整体性原则看成是观察事物的出发点。

我们可以看到, 系统论所阐述的实际上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恩格斯早就指出:“辩证法是普遍联系的科学。”在辩证法看来, “我们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整体, 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这些物体是相互联系的, 这就是说, 它们是相互作用的, 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很明显, 这里谈的就是系统方法。我们可以这样说, 辩证法是系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把外语教学看成是一个系统, 实质上是辩证唯物主义在教学上的运用, 或者是把教学法的研究转移到辩证法的基础上来。也可以说, 把教学看成是一个体系、承认整体性的重要, 是国外教学法理论向辩证法的归复。

在过去, 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教学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但是总的来说是十分不够的。如果我们深入观察一下教学实际, 就会发现:教学的随意性还十分严重, 系统方法的观念还很薄弱。目前存在两种情况 (或者说是两个极端) , 值得注意:一是在一些农村学校, 由于信息闭塞, 缺少交流机会, 又不注意教学理论学习, 有的教师基本上是按自己学习汉语的经验在教英语, 有人把这种教法称之为文言文教学模式。课堂活动主要是讲解和背诵, 学生学得十分艰苦、枯燥, 教学效果当然不很理想。另一种情况是, 由于信息过热, 忘记了我们中学英语是基础学科, 是在中国环境里教学, 总是热衷于在教学要求上与国外攀比, 提出“交际能力”、“用英语思维”、“话语分析”等等, 使我们教师不知所措, 只好望洋兴叹。这些都反映出对教学缺乏系统观念, 说明我们要加强唯物辩证法学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近年来, 不少教师学习哲学理论, 创造出一些很好的经验;有的教师还提出自己的教学模式, 通过实验,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总结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讨论教学理论的文章, 不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有显著的提高。这是一个很好的势头。我们希望各级教育部门把握当前的有利时机, 认真组织广大教师学习哲学, 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教学、研究教学, 创造更多更好的经验, 把外语教学推上一个新的阶段。

摘要:我国的外语教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形势基本是好的,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中小学外语是一门基础学科, 课时少而且分散, 又是大课堂, 如何改进教学, 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这是全社会所关注的问题。这就要求我国外语界更加自觉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教学过程, 从实际出发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把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关键词:外语教学,哲学,思考

参考文献

外语教学法的哲学思考 第2篇

【摘 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社会对双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第二外语(韩语)课程的设置十分必要,但目前第二外语(韩语)课程教学效果远没有达到社会需求。文章分析了选择第二外语(韩语)课程的英语专业学生特点,阐述了第二外语(韩语)课程教学现状以及教学改革方面的一系列思考。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 第二外语(韩语)课程 教学改革 建议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外语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催生新的外语服务市场,对外语人才数量的需求激增;另一方面对外语课程改革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复合型”“双语型”人才,是高校外语教育应对改革的重要举措。这就要求英语专业学生除了精通英语之外,还需要掌握第二外语。近年来,中韩经贸合作密切,很多英语专业学生选择将韩语作为自己的第二外语,借此帮助自己增加就业砝码,提高就业竞争力。然而,目前的第二外语(韩语)课程教学效果远没有达到社会需求。下面笔者将就选择第二外语(韩语)课程的英语专业学生特点以及教学现状进行阐述,并对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

一、英语专业学生特点

(一)学习动机不同

英语专业的学生选择第二外语(韩语)课程的动机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兴趣型、修满学分型、考研型、出国深造型等。学习动机不同,决定了学生对第二外语(韩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强度、难度的要求不同。兴趣型的学生希望课堂上多涉及“韩流”;修满学分型的学生多希望课堂内容轻松简单;考研型的学生多注重笔试内容;出国深造型的学生希望侧重口语表达。所谓众口难调,学生多根据自己的偏好参与二外课堂,配合度不高。

(二)语言基础薄弱

英语专业学生的韩语基础几乎为零,很多学生虽然通过韩剧等提前接触过韩语,但都没有进行过系统学习,发音和对韩语的理解上存在偏差。因此,韩语学习需从最基础的语音开始。在语音学习阶段,学生容易混淆双收音;词汇、语法学习阶段,学生一般出现理解、记忆慢、遗忘快等问题。韩语学习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极易让学生产生抗拒、厌烦心理,不利于后续学习内容的展开。

(三)投入的韩语学习时间较少

学生一般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英语的学习上,而对第二外语(韩语)课程投入的时间较少。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没有捷径,都需要不断重复、积累、总结。但很多学生仅仅依靠每周的第二外语课上时间来学习韩语,课上不吸收,课后不消化,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第二外语(韩语)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时量少,与教学内容量不符

第二外语(韩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韩语综合能力。培养目标的综合性无疑要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全面性、多样性。然而第二外语(韩语)课程的周课时量一般为2-4课时,课时量少,和教学内容量不符。教师为了完成课本上的教学任务量,不得不在课堂上大量“灌输”知识,但结果往往是实现了“量”,却忽略了“质”,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全面性、多样性更无从谈起。

(二)教学方法传统,学生参与度低

第二外语(韩语)课程一般为大班授课,学生数在60~70人之间。由于学生数量较多,很多互动环节不易操作,教师往往选择最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即由教师讲授单词、语法、课文、练习,学生处于被动的听众地位,课堂参与度较低,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也得不到较好的训练。

(三)笔试教育为主,评价方式单一

第二外语(韩语)课程的学生成绩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项组成,平时成绩多考虑学生出勤率,占30%;期末成绩占70%。也就是说,教师主要通过期末笔试成绩来完成对学生的评价,评价机制无疑具有单一性、绝对性的弊端。学生为了顺利通过笔试,往往把学习精力都放在笔头功夫上,忽视了韩语听说、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免出现“哑巴韩语”“高分低能”的现象。

三、第二外语(韩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笔者根据英语专业学生特点,认真思考第二外语(韩语)课程教学现状暴露出来的问题,结合课堂实践,对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转变学生观念,加强对韩语的重视

通过分析第二外语(韩语)课堂上的英语专业学生特点不难看出,学生在二外学习的重视、参与、努力程度方面存在问题。高效的韩语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合作。因此,必须首先转变学生的观念,让他们认识到韩语课不仅仅是一门二外课。掌握第二外语(韩语),可以帮助他们增加就业砝码,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考研、出国深造等方面也可以增强自身竞争力。

(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第二外语(韩语)课程的任课教师也应端正教学态度,用心上好二外课。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拓宽知识面,不拘泥于大纲和教材,与时俱进,多为自己充电;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用自身魅力感染学生,带动学生积极参与二外课堂;加强自我反思,思考、探索和解决二外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二外课堂,努力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三)合理设置课时量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语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在第二外语(韩语)课堂上除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还要让学生了解韩国的社会历史与文化,增进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因此,除了教授课本词汇、语法等知识外,教师还要尽可能地充实教学内容,例如由单词引申韩国饮食、酒文化,由语法、句子分析韩国人思维等;同时加强听说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韩语综合运用能力。但第二外语无法达到专业课的课时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适当增加课时量,教师根据现有课时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实现效果最优化。

(四)创新教学环节和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度

改变传统单一的讲授法,采用对比法、交际法、情景模拟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启发,提高学生参与度。如韩语中有大量的汉字词、英语外来词,先让学生猜测这些词的意思,并引导他们对比中韩、英?n词汇发音、意义的不同;在学习韩语数词时,可用游戏法,尽可能给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在语法讲解过程中,为学生创造韩语语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语法的用法;在学习课文时,要求学生自编对话,鼓励学生用韩语展开交流。

(五)活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兴趣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适当加入视频、音频、图片等。如讲解韩国的婚礼文化时,可先向学生展示韩国婚礼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讲解韩国饮食时,可先通过热播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的“炸鸡啤酒”片段引出主题,再通过诱人的美食图片激发学生的词汇学习兴趣;简单常用的韩语句型,可以引入音频、短片,让学生模仿发音,强化记忆。

(六)完善评价机制,实现测试方式多样化

要想提高学生的韩语综合能力,对学生的评价就不能仅限于期末笔试,测试考查也不能仅限于写。要将听、说、读、写、译的训练和测试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语音阶段严格把关,可通过读句子、读文段、说简单用语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查;学习对话、课文之前,先让学生听音频,并将听到的内容用韩语表达出来,再根据音频进行听写训练。将这些训练都记入对学生的评价、测试内容,细化评价标准,切实提高学生的韩语综合应用能力。

四、结语

第二外语(韩语)课程的开设,是英语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各个院校的具体实际不同,问题也会有所不同。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结合社会的需求适时进行教学改革,调整教学方案,有助于高校外语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从而更好地为战略实施提供社会化服务。

【参考文献】

外语教学法的哲学思考 第3篇

【摘要】本文探讨了外语教学与研究生专业教学中的并轨问题,分析了外语教学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定位,给出了外语教学如何与专业教学并轨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外语教学 研究生教育 外语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83-02

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是继本科教育之后的更高层次的教育。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研究生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国家利益层面而言,研究生教育担任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学术研究型人才的重要任务,直接代表了国家教育的最高水平,反映了国家的高智人才储备的能力,也直接体现了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如何对研究生教育方式进行变革,使得研究生的学术能力与综合素质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是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这也促使我们需要积极探索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为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将要论述的是,如何使得外语教学与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教学进行并轨。

一、外语教学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定位与分析

国家教委关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试行稿)》指出, 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宗旨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工具, 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与国际交流, 为国家建设服务. 大纲要求, 在教学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学以致用的原则, 培养和提高研究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从《教学大纲》可以看出,国家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外语能力培养的目标应侧重体现在语言的实用性上,简单地说,他们需要把外语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以辅助自身的科研实践,并作为研究生对外交流的基本工具。

基于以上的定位,针对研究生开展的外语教学内容应当尤其注意三种能力的培养——熟练阅读英语文献和原版书籍的能力、撰写英文学术论文的能力和进行口头学术交流的能力。而上述三种能力又需要根据学生的培养阶段做到有侧重的区分:

对于低年级的硕士研究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培养其理解能力,即对专业词汇的掌握和文献阅读的能力,使其能够迅速具备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从而帮助其了解当前学术界前沿的热点和难点,扫清阅读障碍。

对于高年级的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应当侧重培养其交互能力和表达能力:经过之前的外语训练与专业训练,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外文文献阅读量和专业方向的研究基础,此时他们亟需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发表并与同行们进行交流,因此外语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着重放在帮助学生掌握撰写英文学术论文以及准确地口头表达自身科技观点之上。

上述教学内容能够帮助学生真正将外语作为学习的工具使用起来,同时也可以解决学生在专业学习时一些实际的问题,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真正将外语作为工具加以利用起来。

二、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并轨的具体措施

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之中,外语教学的很大一部分目的是为专业训练提供辅助与工具,教师作为研究生外语能力和专业素养培养的主要责任人,应当合理调配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关系,努力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这一培养过程需要外语老师和专业导师共同参与。

具体而言,我们认为可采用下面的三个步骤:

1.进行导师参与指导下的饱和式、个性化的专业文献阅读训练

外文文献阅读是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周期的,这不仅能够作为学生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的重要依据,也是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前沿研究领域的重要途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外文文献阅读的效果不会在短期内显现出来,但是一旦学生把外文文献作为主要阅读对象,并养成经常读外文文献的习惯之后,对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塑造以及英文能力的培养就会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现存的教育模式基本上是对学生的研究方向不做细分,大致上对一个方向、一个领域的学生,老师会交给一些相同的论文要求阅读;这样一来,很多学生在学业和课题的压力下,对非本专业领域的论文所倾注的时间就会大大减少,不论是从外文训练的角度还是专业培养的角度,均达不到文献阅读的应有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低年级的研究生在各自导师的指导下,列出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高水平外文文献约20篇左右的论文,按照每周一篇论文的速度进行阅读。外语教师可以就论文中的某些疑难句式对学生加以指导,加深学生对外语论文表达方式的掌握;同时学生可以在学期结束时撰写自己研究领域内的最新研究进展的文献阅读报告,通过这样的训练方式,不仅可以帮助研究生深刻体会学术论文的撰写模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外文文献的阅读、写作水平,而学生也会有兴趣去进行相应的训练。

2.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化外语教学实践模拟环节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针对部分研究生听、说能力比较弱的情况,可以结合文献阅读的训练成果,采用讨论和学生自讲为主的实践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方式:

(1)专业讨论班模式:在高年级学生或者专业老师参与的前提下,将学生按照各自的专业方向组合分成若干个小组,就自身文献阅读的成果和研究问题进行全外文讨论,高年级学生或专业老师用英语进行专业问题的提问或评价,而外语老师则负责对表达内容和语法、词汇等进行把关;

(2)模拟国际会议模式:研究生辅以角色扮演模拟国际会议的演讲、提问、回答等。要求学生每学期做出研究方向相关的学术报告,然后由听众用英语提问,外语教师和专家用英语点评,进而评出优胜者。从而促进研究生学习专业外语的兴趣,提高他们在英语综合应用水平和学术交流能力上的提高,最终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工作积极性和外语应用的能力。

3.设定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式

在考核方式上,老师应当侧重对学生应用语言工具解决实际能力的影响,可以从课堂表现、文献阅读、论文写作等方面来考核对学生以外语为工具开展学术研究的能力;考核应注重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考察学生运用外语作为工具来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学生平时的发言次数、发言质量、阅读量、表达清晰度等均可计入成绩,以此来鼓励学生多张嘴,多动手。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考核应当重点体现对学生使用外语作为工具来辅助学术研究这一行为的正向激励,教师可以事先约定,对于能够在国际某些高档次期刊或会议上发表、宣读论文的学生应予以免试。

三、结束语

本文所介绍的教学方法本质上是完全将外语教育当作研究生整个培养阶段的工具性课程,其中心思想在于,把学生的精力集中于专业学习之上,突出语言本身的天然作用,摒弃为教而教的错误思想。不仅要求外语教师对学生的专业方向有一定的涉猎,同时在观念和行动上也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将外语教师变成了一个专业学习上的外语指导与外语顾问;将外语训练彻底地与专业训练糅为一体,从而将外语课堂上教师的中心地位替换成了学生的中心地位;在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相应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外语课堂上感到了来自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上的双重压力,进而促使他们更认真刻苦地投入到外语学习之中,提高了学生在专业领域运用英语的能力,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而更多的压力来自于外语教师,很多教师会在课下翻阅学生的相关专业文献,以期获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和淑霞.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听力难现象分析及教学方法探索[J].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11:116-117. DOI:doi:10.3969/j.issn.1672-6758.2011.09.054.

[2] 姜瑾.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方法探讨[J].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9.

[3] 姜玉松. 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讨[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73-76. DOI:doi:10.3969/j.issn.1672-1101.2007.02.017.

[4] 乔爱玲,托娅.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影响[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34-37. DOI:doi:10.3969/j.issn.1001-960X.2004.09.009.

高校专业外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第4篇

一、教师专业的局限与教材内容的多元化存在矛盾

高等院校各学科的专业外语教材大部分是根据学科各专业的特点组织, 由各专业的老师自行编写的。教材内容涵盖了各专业所涉及的多种学科知识。例如, 生命科学类专业的专业外语包括遗传学、细胞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发酵工程、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及发育生物学的内容, 力求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接触到各学科的专业词汇, 然而这门课程的讲授却往往是由一位专业教师来担任。每位专业英语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自己专业领域内的内容讲解起来得心应手, 课堂气氛生动、活跃, 教学效果非常好;而对于与自己专业较远的课程内容讲授起来就显得呆板、枯燥, 课堂气氛沉闷, 教学效果不好。另外一些高职类院校中, 专业英语教学没有统一教材, 由教师自由选择一些专业文献、科普读物等材料, 造成了教学内容过于简单, 有时会出现与本专业脱节的现象。这些单位急需组织人员编写自己的专业外语教材或直接应用外文的原版教材, 使学生能较为系统地了解国际上普遍接受的专业知识。

二、专业外语教师的语言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专业外语教师首先应具备熟练的英语外语语言能力做为前提, 所以需要专业外语老师具备较高的外语说、听、阅读和写作能力,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及时获取最新的专业知识并且传授给学生。如果专业英语老师不通英语, 那么提高专业英语教学质量是空话, 更为严重的后果是, 在学生专业入门时起到非常糟糕的引导作用, 使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喜欢程度大打折扣。可是目前的现状是, 专业外语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外语语言能力不够强的现状,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首先, 专业外语老师的认定缺乏一个认定标准, 应给专业外语老师制定一个最低标准, 而不是谁都可以带这门课。另外, 专业外语老师缺乏出国进修的机会, 严重吃老本, 外语水平一直持续在若干年前回国时的水平, 或者更低。

三、专业外语各章节知识的多元性与教学方法存在矛盾

高等院校各专业英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范围不是单一的, 例如, 生命科学类专业的专业外语囊括了本类学科中许多课程的知识。有些内容我们可以只配合板书就可以讲清楚, 但是有些专业知识内容需要我们制作幻灯片, 并且配以动画的形式才能更有效地让学生理解。还有些内容, 例如发酵, 如果我们能在发酵的实验室进行讲解, 让学生更为直观地认识发酵的流程将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总之, 专业外语的教学是文科教学和理科教学的结合, 不论采用什么方法, 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真正达到解惑的目的。专业外语教师不要只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 应想尽一切办法, 应用更多教学手段, 首先把专业外语中的专业知识讲明白, 然后才能是把本门课程讲精彩。

四、学生对专业外语的学习兴趣分析与解决办法

一直以来专业英语虽然是以必修课的姿态呈现在师生面前, 但是由于专业外语的特点 (冗长的专业词汇、长而复杂的复句、各章节孤立的教学内容等因素) 使大部分学生不能激发兴趣, 导致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愿开口和老师交流, 常常把老师晾于尴尬境地, 形成专业外语老师上课点名提问, 强迫学生配合教学的恶性现状。而且在专业外语开设的第二学年第二学期, 学生基本还没有接触专业知识, 所以, 这时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 使学生置于既要掌握消化英语, 又要理解专业知识的顾接不暇中。针对以上专业外语教学中存在的四大问题, 如何去解决, 使专业外语教学改革见成效?根据在专业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 不同专业的老师共同承担专业英语的课程。

针对在教学中出现的关于教师专业局限与教材内容多元化存在矛盾, 为打破现有专业外语教学团队中, 每人去承担一门课程的旧模式, 可以由多人共同承担一门课程的新局面。相信教学效果会得到极大提高, 解决了教师专业的局限与教材内容多元化的矛盾。目前, 我们的专业外语老师几乎都是各学科中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力量, 由多人共同承担一门课程的新局面可以发挥各家所长, 让每位老师把自己最擅长的东西讲授给大家。为了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由多个不同专业的教师共同担任这门课程势在必行。另外, 专业英语一般在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 此时是学生上完大学的基础课程后刚开始接触本专业的时期, 如果专业外语老师能把这门课程中涉及的专业内容精彩地介绍给学生, 非常有助于学生对专业外语的掌握, 更会激起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兴趣。

2. 提高专业外语教师的语言能力。

专业外语老师要进行资格认证。专业外语老师需要具有较强的英语交流能力, 这是这门课程对教师的一个硬性要求。为了使专业外语老师具有更标准的口语, 应对他们进行按期培训, 形式可以根据情况而定, 可以是短期出国进修、国内进修等。除了定期培训的方式可以提高老师的口语水平外, 教务管理部门定期组织专业英语的教学观摩会将给专业英语老师起到更好的示范和督促作用。针对英语不是母语的问题, 我们应在课下人为去创造英语文化生活, 例如, 参加英语角的活动、看英文电影等。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多去听专业的科研报告, 尤其是外国专家的科研报告。另外, 需要提高专业英语老师的待遇来刺激和激励专业课的老师更为踊跃地学习外语, 在提高专业外语老师整体语言能力的同时又会刺激高校科学研究的发展。总之, 要提高专业英语老师的语言能力, 除了老师自己的学习外还需要相应政策的刺激, 需要学校投入更多的成本。

3. 采用更为高效的教学方法。

专业外语教学基于外语知识和专业知识教学, 不同于基础外语教学和专业课教学。它的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 有其独特性。 (1) 课前预习。课前预习包括阅读教材内容, 并且配合以中文资料。课前预习可以加强专业知识的认知度, 激发学生以英语来学习专业知识的好奇心, 在教学中带着自己的问题来听老师讲解, 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 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 课堂教学。教师在90分钟的课堂上根据实际情况, 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把专业英语这门课程精彩、生动地呈现出来。板书、教学模型、幻灯片、动画和短片等都是我们生命科学类专业外语教学的有效工具。在专业外语的教学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本材料由学生阅读并且翻译, 然后由老师纠正、提问并配合以讲解。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的教学环节又会刺激学生进行预习, 让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占主动地位。另外专业外语的教学不拘泥于课堂, 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我们学科请回的外籍专家学者的讲学, 把我们的课堂搬到学术报告厅。前者为学有所获, 后者为学有所用。通过预习和课堂学习使学生学有所获, 在外籍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中让学生深刻体会专业英语的学有所用。 (3) 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由于专业英语的特殊性, 所以, 这门课的考核应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因为学习专业外语的目的是能看懂英文的专业文献, 能用英文撰写科学论文, 当然也能用英文进行交流。所以, 专业外语的考核中应能体现出对以上三方面的要求。可以让学生借助字典独立完成一篇完整的英文专业文献的翻译工作, 还要要求学生对一篇中文的专业科研论文的摘要部分进行翻译。英译汉和汉译英的部分只占70%, 平时成绩占30%, 包括预习情况、上课提问题情况和回答问题情况。这种更为灵活的考核方式会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样的考核体系下, 需要学生在平时就要端正学习专业英语的态度, 主动预习, 认真听讲, 在课上积极和老师进行交流互动。另外这种考核体系下, 临考的突击和死记硬背已经不能攻无不克了, 只有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才能顺利圆满地完成翻译工作。当然汉译英和英译汉的翻译工作不可能在我们传统的2个小时的考试时间内完成, 只能分成两次考试完成。专业外语教学改革无论用什么手段和方法目标只有一条, 要使学生学会利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交流。另外, 加强高校的专业外语教学, 对于提高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提高整体科研水平, 以及辅助双语教学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要:提高专业外语教学质量在高等院校教学改革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针对高等院校专业外语教学中在教材、师资、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等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实际教学经验, 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加速深化高校专业外语教学改革, 促进专业外语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关键词:专业外语,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万蕾.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外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9) .

[2]薛海涛, 康志强.工程专业外语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 (157) .

[3]黄艳.高校图书馆外文期刊阅览室的功能拓展探讨——开辟专业外语教学的第二课堂[J].晋图学刊, 2013, (137) .

[4]赵春光.大学专业外语教学与人本主义教育观[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07) .

外语教学法的哲学思考 第5篇

随着国际医疗市场对护理人员的需求激增,合格国际护理人才缺口巨大的问题日益突出地摆在各国政府和医疗机构面前。据统计,未来1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日本等发达国家急需200万以上护理人才,仅美国近十年内就急需护理人员近百万。全球护理行业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生活质量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欧美等发达国家雇佣护士行业单位和医疗机构为病人配备护理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而各国在职护士队伍年龄却不断老化;全球疾病病谱变化(如SARS)及环境的影响改变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年轻人对医学护理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等。美国是世界上护士最短缺的国家之一,也出现了“护士荒”现象。根据美国卫生服务部门的统计,在2002年时,护士短缺为6%,而到2010年护士将短缺12%,2015年将高达29%,到2020年的注册护士短缺量将达百万名。护士持续短缺的现象,使得美国政府也不得不提供优惠条件以吸引外籍护士,其中包括绿卡的取得让世界各地的护士有机会全家移民美国及高薪就业。美国移民局公布的第343条款,将考过CGNFS或NCLEX(RN)的护理人员列入获得绿卡的第一优先,最快半年即能取得绿卡赴美工作。

按照美国注册护士执业资格的考试要求,最关键的是考察护士的英语水平和护理专业知识能力,以及对英语病患进行护理的实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医学院校迎来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众所周知,雅思和托福是国际性考试,是非英语国家学生到英语国家各大学留学的敲门砖,一道必经门槛。国内的英语四六级统考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和听力,写作所占比重甚小,且不考“说”或口语表达,因此高分低能,哑巴英语现象较普遍。而雅思和托福测试系统更注重实用性,强调听说读写并重,其听读写的题目难度要远高于六级或研究生入学考试,而口语考试则与来自英语国家的考官一对一的过招,其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第一,面对这一全新形势的发展,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思想观念,因为正确的理念是指导我们行动的指南和灵魂。外语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思维,摒弃既有的四六级教学模式,积极探索、研究和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既不照搬北京新东方的模式,又不全盘移植和嫁接某校的成功经验,而应结合我校实际,开创具有我校特色的新型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一切的教学业务和工作思路要围绕国际考试的要求去运作,要尽快吃深吃透雅思测试体系,熟悉其每一个题型并及时跟踪最新动向和变化,制定较为完善和详尽的教学计划,然后将其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日常教学中。我们同时也希望学校各级管理部门也要更新观念,改变和调整固有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模式,具备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制定长远规划,引进和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和管理理念,逐步与国外教育接轨。

第二,调整学科结构,优化课程教学。目前外语教研室在这方面已迈出了一大步,已经实行分学科教学,分团队教学。教师各自分别负责精读、听力、口语、写作与阅读。这样既保证了主讲教师所教班级的教学质量有人负责,同时又有团队之间教师的互相合作,此举不仅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和工作量,同时又优化了师资结构配备,提高了备课的质量,学生也体验和吸收到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和长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创新之举。但是,这种改革力度还不够大,课程结构尚不尽合理,各分学科的课时分配也不平衡。今后改革的思路应该是围绕雅思测评体系作为工作的出发点,结合我校区的学生实际,做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诸如逐步筛选、优化或淘汰现有的精读教材,在适当时机选用适合国际考试的部分系列教材,或自编适合我校实际的部分教学材料。写作和口语属于语言的输出部分,是学生最难提高的两项技能,当然也是学生最打怵最难得高分的项目,因此每一个任课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在课堂上强化这两项技能,并分担作文的批改任务。为加强口语和听力训练,任课教师在一年级下学期或二年级就应过渡到全部用英语授课,写作课和讲评课也要保持适度的英语授课。另外,现在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引进外教从事口语教学,以培养学生地道的口语、适应并听懂未来的外教专业授课,同时又营造了良好的外语教学氛围。

第三,学校应进一步加大对外语教学和外语教师的投入。在硬件方面,要配备必要的教学设施和设备,外语教研室要建立健全国际考试必需的图书、音像和题库等的资料室,并给教师配齐相关的图书资料,校图书馆也应多引进这方面的图书。应战国际考试需要印制大量的讲义资料,外语教研室应配有相应的复印机或誊印机,并由学校提供油墨和纸张等耗材,或者由教务部门负责印刷。在软件方面,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引进。一是办短训班,利用假期组织教师进行托福和雅思考试的培训,或到外地院校办学先进单位学习考察。二是分期分批选送外语教师到国外留学进修。要引进既有高学历又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新教师补充新鲜血液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

外语教学法的哲学思考 第6篇

【关键词】开放教育 电大 外语教学

一、开放教育中电大外语教学的特点

开放教育并不完全等同于成人教育,它们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与成人教育及高校的学历教育相比,开放教育在外语教学方面主要有下列特点。

1.层次性强。由于开放教育宽进严出,学生入学的起点不同,因此教育个体文化基础差异大,体现出很强的层次性。如有的学生刚从专科学校毕业,年龄小,外语基础较牢固;有的自学成才,参加了全国外语专科自学考试有关课目的学习,学习能力强;有的则是离开学校多年,外语基础十分薄弱;还有些是学日语、俄语的,一点英语基础都没有。

2.现代化教学手段要求高。开放教育主要是借助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通讯技术进行授课,教师现场面授时间相对较短。外语教材有纸质的、数字的和电子的等多种形式。要达到图文并茂、声情并茂的效果,教学的各个环节必须有较高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作保障。

3.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大。由于开放教育的教育对象大都在业余时间学习,学生除配有教科书、录像带、VCD外,还可以登陆校园网,利用网上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开放性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通过形成性考核及期末综合考试来检验其外语学习效果。

二、开放教育中搞好外语教学的具体措施

针对以上情况,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逐步加强外语听力训练。外语五种基本技能中,听力囊括了语言、文化、心理和逻辑等多种因素,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很强的技能。因此,听力既是学习上的一个难点,又是教学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在教学中,从提高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多听英文歌曲,看英文电影,读难易适中的英文故事扩大其词汇量,训练辨音能力,排除母语干扰,安排学生做好听前复习,听中训练,听后分析,使听力练习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学生的听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2.加大语法和词汇的教学内容。对于多数开放生来说,他们学习外语的动机还是工具性和实用性的,如能阅读与专业相关的文件和资料,通过职称考试等。因此,对于他们,最重要的莫过于语法和词汇的学习。

语法在第二语言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在阅读中,一种语法规则可以帮助解码和理解无数的句子,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只有牢固、熟练掌握必需的语法结构知识,才能在阅读时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获取大量的所需信息。因此,我们将语法教学贯穿于外语教学的各个环节。

词汇掌握的多少关键是记忆问题。在教学中,首先,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其次,要求学生对单词作深层次加工,加深印象,延缓遗忘周期;在讲解词汇时,联系单词的用法和常用的固定搭配,结合句子讲解,侧重于易混淆的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

3.利用文化背景开展教学。我国一位外语教育学家说过,外语是一种文化背景非常丰富的语言,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进一步的学习外族文化的能力。因此,在外语教学中适当导入所学外语社团的一些文化内容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调整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为今后进一步的文化学习和专题研究打好基础。开放生具有丰富的阅历,对国外各族文化和传统了解较多,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结合课文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风俗习惯,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文学作品、报纸杂志等,促进和帮助学生学好外语。

4.加强写作练习。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它。开放生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翻译或用外语写些材料。但目前学生的英文写作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我们从遣词造句等语言基本功训练开始,通过听写、抄写训练和纠错练习等,提高学生运用单词的能力,打好语言基础,从而提高其翻译水平和写作水平,从根本上扭转开放教育中学生外语写作较差的现状。

5.开展重复式滚动教学。所谓“重复式滚动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注意教学内容递进式的不断重复,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即让学生对语法规则等在头脑中先形成一个大体框架,然后在此基础上加深和巩固。

语言学家研究表明,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为:一种形式越是频繁出现,就越可能受到注意,就越可能在思维中形成一定模块,实现语言输出。而且重复的次数与记忆的效果有直接关系,一般来说,重复次数越多,记忆就越牢靠。由此看来,外语学习中复习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不复习,就没有重复,就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断以提问或练习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加深和巩固以前所学过的语法知识和词汇。给学生多创造温故知新的语言学习环境。

6.授课中贯彻高标准与严要求。我们常说名师、严师才能出高徒,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对学生必须严格。尽管开放教育中学生在学习上有些困难,但绝不能放松要求。应贯穿“宽进严出”的基本方针,严格执行教学进度,严格布置、批改作业,严格考核体系,紧紧把住考核这一关键环节。改变单一的传统授课模式,运用多媒体授课手段,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决策能力和参与意识、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在外语教学中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7.开展分层次教学。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为提高教学效果和节省教育资源,我们进行了分层次教学,即按照学生入学前的水平测试成绩,划分为快、中、慢三个不同类型的班次进行教学,打破目前按照学科专业分班上课的授课模式。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将多媒体授课、面授、自学等有机结合起来。将开放教育贯穿于外语教学的全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教育。

8.加强网上教学资源建设及辅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强化面授课教学的同时,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及网上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充分利用课程讨论区提交疑难问题,鼓励学生相互答疑解惑,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同时加强网上教学资源建设,精心录制IP课件,将电子教案挂在网上以方便学生自学,认真阅读和回复学生的帖子,整理和归纳学生的问题,做好网上辅导答疑。

教学实践表明,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虽然基础参差不齐,但只要方法得当,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的目标还是可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石海燕.谈英语教学如何适应现实需要[J].科学之友(B版),2008,(11):118-119.

高校专业外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思考 第7篇

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专业外语教研组在多年的教学经验基础上, 对专业外语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

一、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专业外语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专业外语词汇及典型句型, 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笔译专业外语文献资料的能力, 并通过课堂外语交流, 提高学生外语口语能力, 最终提高学生使用外语获取专业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我们教研组针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实践,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教学大纲的改革。2006年, 我校重新制定的专业外语教学大纲从60学时增至96学时, 我们专业外语教研组结合本校的优势专业以及专业特色的特点, 对教学大纲进行了细致的修改, 适当删减了原教学大纲中不合理的教学内容, 增加了精细化工方面的教学内容, 从而体现了我校精细化工特色专业的优势。 (2) 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原有教学内容基础上, 适当增加了表面活性剂、洗涤剂、化妆品和香料等方面的专业外语教学内容。由于增加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专业外语的兴趣。我们专业外语教学组多年来一直坚持集体备课, 教师之间及时沟通, 并采购了大量专业外语教学方面的参考书, 从而拓宽了教师的思维和学生的知识面。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理工科专业外语主要是以传递和获取信息为目的, 从文体特征上说, 它属于科技外语的范畴。在化学化工专业外语中, 要阅读和翻译化学化工外语文献, 必须掌握大量化学化工专业词汇, 熟悉相关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仪器名称、实验仪器操作说明, 熟悉化工原理、化工工艺、化工设备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还要熟悉化学化工专业外语在词汇、语法和文体诸方面的运用特点[2]。因此, 化学化工专业外语教学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1. 课堂讲授。

由于专业外语中复杂长句较多, 后置定语多, 被动语态多, 词类转换多。所以在理解课文的时候, 多给学生讲一些阅读和翻译方面的技巧。课文中语言点多, 句子结构复杂, 专业词汇量大。针对专业词汇量大的问题, 针对不同的知识点给学生讲授有规律性的词汇的学习方法。比如, 在涉及无机化合物命名时, 重点给学生介绍无机化合物的命名法, 让学生掌握其命名规则。又如, 在讲授有机化合物命名时, 介绍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词汇构造规律和常用的词缀, 让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去“猜词”。这样, 掌握了基本的构词规律和常用的词缀, 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大大增加专业外语词汇量。

2. 课堂讨论。

首先, 指定教材中某一篇课文或近几年专业方面的外文文献资料, 要求学生用课余时间阅读、准备, 再次上课时, 利用多媒体手段, 让大家在课堂上就这篇文章进行发言, 就提出的问题一起进行讨论, 大家可以自由发言。刚开始时学生可能会有些拘谨, 老师可以先介绍一下文章内容并就文章提一些问题, 指定一些学生来展开讨论, 然后慢慢地带动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在这样的教与学的氛围中, 不仅使教师转变了角色, 成为引导者, 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堂实践。

通过专业外语的学习, 一般要求学生能用外语写论文的摘要。所以我们在教学环节中加入了这方面的课程安排和训练。给学生讲授有关摘要的类型、句子的结构、句型变化以及摘要的整体结构等方面的知识。结合一些科研中的实例给学生讲解, 并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好的表达方式和句型结构进行强化训练, 从而不仅锻炼了学生专业外语写作能力, 而且对学生自身的英语水平也有所提高, 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好评。

三、考试模式的改革

近几年来, 我们专业外语课题组改革了考试模式,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考试题型的改革。在原来的比较单一的考试题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填空题、选择题、分子式命名、根据有机化合物分子式画有机物结构、段落的汉译英等题型。灵活多变的题型摆脱了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 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二是成绩评定方法的改革。将原来考试占100%的百分制改革成考试占80%, 平时成绩占20% (出勤10%, 作业5%, 课堂提问5%) 的百分制。这样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出勤率、作业率和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 尽管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 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今后, 我们将根据专业外语课程的特点, 采取一些新颖有趣的活动教学法, 创造良好的、自由的、宽松的环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高校教师应不断总结经验, 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 改进教学方法, 完善教学内容, 提高自身知识水平, 为社会培养和造就特色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专业外语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正确、快速地阅读外语科技文献的能力, 初步学会专业外语的写作方法, 掌握一定数量的科技词汇及习惯用法。其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其独特性, 适应专业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的宗旨。本文对专业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的手段、方法、内容及考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提出应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和全面合理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利用切实可行的考试模式考察学生对专业外语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关键词:专业外语,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宏燕, 续京.浅谈工科专业的专业外语教学[J].石油化工应用, 2006, (5) :73-74.

外语教学法的哲学思考 第8篇

国家教委关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 (第一外语) 教学大纲 (试行稿) 》指出, 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宗旨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工具, 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与国际交流, 为国家建设服务.大纲要求, 在教学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学以致用的原则, 培养和提高研究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从《教学大纲》可以看出, 国家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外语能力培养的目标应侧重体现在语言的实用性上, 简单地说, 他们需要把外语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 以辅助自身的科研实践, 并作为研究生对外交流的基本工具。

基于以上的定位, 针对研究生开展的外语教学内容应当尤其注意三种能力的培养——熟练阅读英语文献和原版书籍的能力、撰写英文学术论文的能力和进行口头学术交流的能力。而上述三种能力又需要根据学生的培养阶段做到有侧重的区分:

对于低年级的硕士研究生,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培养其理解能力, 即对专业词汇的掌握和文献阅读的能力, 使其能够迅速具备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 从而帮助其了解当前学术界前沿的热点和难点, 扫清阅读障碍。

对于高年级的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 应当侧重培养其交互能力和表达能力:经过之前的外语训练与专业训练,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外文文献阅读量和专业方向的研究基础, 此时他们亟需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发表并与同行们进行交流, 因此外语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着重放在帮助学生掌握撰写英文学术论文以及准确地口头表达自身科技观点之上。

上述教学内容能够帮助学生真正将外语作为学习的工具使用起来, 同时也可以解决学生在专业学习时一些实际的问题, 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真正将外语作为工具加以利用起来。

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之中, 外语教学的很大一部分目的是为专业训练提供辅助与工具, 教师作为研究生外语能力和专业素养培养的主要责任人, 应当合理调配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关系, 努力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这一培养过程需要外语老师和专业导师共同参与。

具体而言, 我们认为可采用下面的三个步骤:

(一) 进行导师参与指导下的饱和式、个性化的专业文献阅读训练

外文文献阅读是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周期的, 这不仅能够作为学生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的重要依据, 也是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前沿研究领域的重要途径, 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外文文献阅读的效果不会在短期内显现出来, 但是一旦学生把外文文献作为主要阅读对象, 并养成经常读外文文献的习惯之后, 对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塑造以及英文能力的培养就会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现存的教育模式基本上是对学生的研究方向不做细分, 大致上对一个方向、一个领域的学生, 老师会交给一些相同的论文要求阅读;这样一来, 很多学生在学业和课题的压力下, 对非本专业领域的论文所倾注的时间就会大大减少, 不论是从外文训练的角度还是专业培养的角度, 均达不到文献阅读的应有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 低年级的研究生在各自导师的指导下, 列出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高水平外文文献约20篇左右的论文, 按照每周一篇论文的速度进行阅读。外语教师可以就论文中的某些疑难句式对学生加以指导, 加深学生对外语论文表达方式的掌握;同时学生可以在学期结束时撰写自己研究领域内的最新研究进展的文献阅读报告, 通过这样的训练方式, 不仅可以帮助研究生深刻体会学术论文的撰写模式,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外文文献的阅读、写作水平, 而学生也会有兴趣去进行相应的训练。

(二) 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化外语教学实践模拟环节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 针对部分研究生听、说能力比较弱的情况, 可以结合文献阅读的训练成果, 采用讨论和学生自讲为主的实践教学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方式:

1.专业讨论班模式:在高年级学生或者专业老师参与的前提下, 将学生按照各自的专业方向组合分成若干个小组, 就自身文献阅读的成果和研究问题进行全外文讨论, 高年级学生或专业老师用英语进行专业问题的提问或评价, 而外语老师则负责对表达内容和语法、词汇等进行把关;

2.模拟国际会议模式:研究生辅以角色扮演模拟国际会议的演讲、提问、回答等。要求学生每学期做出研究方向相关的学术报告, 然后由听众用英语提问, 外语教师和专家用英语点评, 进而评出优胜者。从而促进研究生学习专业外语的兴趣, 提高他们在英语综合应用水平和学术交流能力上的提高, 最终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工作积极性和外语应用的能力。

(三) 设定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式

在考核方式上, 老师应当侧重对学生应用语言工具解决实际能力的影响, 可以从课堂表现、文献阅读、论文写作等方面来考核对学生以外语为工具开展学术研究的能力;考核应注重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考察学生运用外语作为工具来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 学生平时的发言次数、发言质量、阅读量、表达清晰度等均可计入成绩, 以此来鼓励学生多张嘴, 多动手。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 考核应当重点体现对学生使用外语作为工具来辅助学术研究这一行为的正向激励, 教师可以事先约定, 对于能够在国际某些高档次期刊或会议上发表、宣读论文的学生应予以免试。

本文所介绍的教学方法本质上是完全将外语教育当作研究生整个培养阶段的工具性课程, 其中心思想在于, 把学生的精力集中于专业学习之上, 突出语言本身的天然作用, 摒弃为教而教的错误思想。不仅要求外语教师对学生的专业方向有一定的涉猎, 同时在观念和行动上也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将外语教师变成了一个专业学习上的外语指导与外语顾问;将外语训练彻底地与专业训练糅为一体, 从而将外语课堂上教师的中心地位替换成了学生的中心地位;在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相应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我们发现, 许多学生在外语课堂上感到了来自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上的双重压力, 进而促使他们更认真刻苦地投入到外语学习之中, 提高了学生在专业领域运用英语的能力, 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而更多的压力来自于外语教师, 很多教师会在课下翻阅学生的相关专业文献, 以期获得更好地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和淑霞.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听力难现象分析及教学方法探索[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1, 11:116-117.DOI:doi:10.3969/j.issn.1672-6758.2011.09.054.

[2]姜瑾.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方法探讨[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9.

[3]姜玉松.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讨[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9:73-76.DOI:doi:10.3969/j.issn.1672-1101.2007.02.017.

[4]乔爱玲, 托娅.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影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4:34-37.DOI:doi:10.3969/j.issn.1001-960X.2004.09.009.

外语教学法的哲学思考 第9篇

一、国际关系学院的双语教学实践及成效

1. 国际关系学院双语教学的目标

(1) 通过英语语言载体达到传授专业知识的目的

目前对双语教学的目标众说纷纭, 概括起来包括三个:一种是强调强化语言, 即以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手段, 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二是强调知识的传授, 弱化语言功效;三是将二者相统一, 相辅相成。由此可见, 双语教学的实践一直试图处理强化外语和传授知识的关系。国际关系学院在设立国际政治和外交学两个专业之初, 就参考国内一流院校的办学经验, 确立了1.5+1的双语教学目标, 即专业知识+人文知识+英语技能。我们首先立足于专业, 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国政外交人才;同时, 鉴于社科类专业间的关联性, 我们也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最后, 为了突出外语院校国政外交专业的优势, 我们将英语语言的学习置于和专业同等重要的地位, 努力在课上课下给学生创造一流的外语环境, 让学生在专业领域和生活领域都能熟练驾驭英语语言。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自主性、创新性是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既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也是西安外国语大学创办“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为此, 国际关系学院在双语教学实践中, 要求教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指导教学和自主学习相结合,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自主学习、自我参与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多种平台。

2. 双语教学的具体实践及成效——载体 (专业课程, 英语课程, 案例教学, 学生活动)

为了较好地实现双语教学的目标, 国际关系学院从连续性、系统性、阶梯性和多元化的角度出发, 整合教师资源, 通过专业课程、英语课程和学生活动三个载体进行了双语教学的系统规划。

首先, 在学生培养方案中, 科学设置双语课程;我们根据我院教师的教育背景以及学生的英语水平, 给不同年级开设了国际政治学概论、外交学概论、国际政治文献选读、外交文献选读、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共计五门课程。考虑到一年级学生进校时对国际政治和外交领域的相关知识、理论、研究方法以及英语专有术语的认知有限, 我们在国际政治和外交专业分别开设了概论课程, 要求教师通过英语授课, 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和积累本专业的英语术语和相关表述;另一方面启发学生关注国际政治和外交, 引导学生用相关理论、方法理解和分析这两个专业的发展进程和最新动向。学生进入二年级后, 我们增设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课程, 教师在学生对国政和外交知识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 前期给学生系统讲述国际政治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几大流派, 各流派代表人物的见解以及学科方法论的新发展;而在授课的后期, 教师则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 推行小组负责制, 即要求学生分组, 分别代表不同流派, 课下阅读英语原版著作, 课上作英语陈述和辩论,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也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收效甚佳。通过一、二年级的积累及训练, 在学生进入三年级后, 我们要求教师在教授国际政治文献选读和外交文献选读两门课程时, 进一步挖掘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教师要求学生在学习指定英文文献的基础上, 借助图书馆以及网络资源, 搜集和阅读学科前沿研究论文成果及相关评论, 拓展视野。我们定期召集这些老师座谈, 交流教学进度, 探讨学科动向。这种一、二、三年级阶梯式的双语教学不仅巩固和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也保证了学生对国政外交知识接受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其次, 注重双语课程与基础英语的衔接;即从英语语言课程入手推广双语教学的创新实践。如果说专业课程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强化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那英语语言课程则是从强化语言能力出发来扩充学生的知识结构。目前我院所有承担英语基础课的教师都具有双语学习背景, 他们经过长期探索, 大胆实践, 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国际关系学院特色并符合双语教学目标的外语教学方法, 即突破传统语言教学拘泥于语言本身的瓶颈, 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 帮助学生积淀专业知识。具体来讲, 第一, 在教材的选用上, 我们注重突出专业特色。如听力教师偏重引导学生收听国政新闻;外聘的口语教师按照我们的要求组织学生讨论时政;高年级泛读课程的教师经常性地引导学生阅读政府工作报告、经典演讲、外媒评论、及国政外交重要文献等;精读教师则配合其他各科教师不定期安排学生撰写时政评论或翻译文本。第二, 在授课环节, 各科教师注意相互衔接, 资源共享。一方面, 我们要求教师相互配合, 统一步调, 在同一时间给学生运用统一文本, 从听说读写译各方面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另一方面, 要求各科教师在培训语言能力的同时, 对文本内容给予多元化阐释, 避免单一观点重复出现,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这样一来, 英语课程就为学生提供了另外一种巩固专业知识, 提高专业素养的渠道, 学生在这种专业课程和英语课程相辅相成的双语教学过程中受益匪浅。

再次, 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我们实行双语教学的又一重要举措。为了实现双语教学对培养学生自主性和独立思维能力的需要, 我们在日常的理论教学中插入大量的案例为学习的切入点, 与同学们探讨国内外的热点问题和国际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抒发己见。大一大二阶段的案例教学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便于他们进入高年级后发挥自主性, 独立思考和分析国际政治领域的所闻所见。

最后, 模拟联合国等学生活动的有效开展是我们进行双语教学实践的又一重要途径。国际关系学院的双语教学实践的通过一系列的学生活动得到了延伸。为了培养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 我们鼓励学生先后成立了模拟联合国协会、寰宇纵横社、时事辩论队和英语演讲基地等一系列社团组织。在学生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我们最初开设了模拟联合国仿真课堂, 让学生进行国际组织运作的模拟演练, 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 通过实践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随着活动的深入, 我们将此形式加以推广, 学生在数次国内外模联大会中取得骄人成绩, 专业知识、外语技能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其他三个组织的活动也各有特点, 寰宇纵横侧重于采集、撰写英语时政新闻, 发表评论;时事辩论队则参考辩论类的时政电视节目, 选择热点话题, 尝试用英语反复模仿, 定期给同学们进行辩论表演;英语演讲基地起步较晚, 却发展迅速, 为了在模仿中准确把握政治演讲人物的心境, 同学们积极查找背景资料, 在享受英语语言艺术的魅力的同时增长了专业知识。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 在学习中实践, 在实践中学习, 找到了锻炼和检验自己专业知识及英语技能的有效途径。

二、我院实行的双语教学改革对非外语专业双语课改革的借鉴意义

1. 对实行双语教学的教师的素质要求

实行双语教学的教师要求具备深厚的专业积淀、宽厚的文化素养、熟练的英语操作技能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必须理解和掌握所学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学科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熟悉该学科和其他专业的内在联系、并具有广博的文化素养。教师是否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实践证明, 国内外一流名校的学生之所以能在竞争中表现他们的比较优势, 与教师自身的专业涵养和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灵活驾驭不无关系。另外, 双语教学的教师还应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 特别是语言表述能力。语言是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播的载体, 而语言能力对双语环境中的教师更是至关重要。教师英语水平低下或表达能力有限, 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和学生认知过程的顺利与否。为此, 教师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英语基本功, 另一方面锤炼表述能力, 以流畅悦耳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组织课堂, 传授知识, 阐明观点, 启发学生。最后, 教师还应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利用英语讲解知识的过程中, 教师应对该门课程的知识、与其他科目的逻辑关系、英语思维的逻辑性以及理论联系实践的切合点等有准确把握, 这样才能和其他科目教师协调一致, 提高学生的整体专业素养。因此, 学校在非外语专业双语教师的聘用和培养上要从以上方面入手,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创建高水平高技能的一流师资资源。

2. 多元化、灵活化的教学模式

从我们的双语教学实践可以看出, 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离不开多元化、灵活化的教学模式。我们所谓的教学模式不仅体现在课程规划和课堂组织的教学环节中, 还体现在“教”与“学”的互应学生实践环节。在课程的设置和授课环节上, 专业课程要坚持连贯性、阶梯性、渐进性和逻辑性的原则, 基础英语课程要注重跟专业课程的衔接, 而学生实践能力和全面人文素质的培养要设法提供多种平台, 努力使学生成为拥有丰厚知识又精通外语技能的“通才”。

3. 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性

双语教学除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素质, 教学模式多元化、灵活化外, 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性,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要避免“以教代学”, 重教轻学。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施教者对知识的传授能力直接相关, 但归根到底还是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应用能力上。学生的这种能力高低当然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得到检验, 但这种能力更应该在大学就得到锻炼和培养。因此, 我们应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条件, 让每个学生都从自己的认知基础出发, 依靠自己的思维模式来理解知识, 消化知识, 真正成为知识的构建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 将自身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增加教学互动,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引导学生作出判断和选择。

4. 创建更多双语教学实践的平台

双语教学实践除了要在专业课堂、英语课堂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继续鼓励和支持以学生实践为中心的学生活动外, 我们还应探索如何创建更多的实践平台, 更好地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此, 我们目前正在策划建立国政外交实验室, 让学生进行国际谈判和磋商、国际会议、记者招待会、使领馆运作等的模拟演练, 并联系组织学生参观党政机关和外事机构。这样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 开拓视野, 增长见识。

参考文献

[1]李进华主编.教育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探索.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8

[2]陈乃芳等编.北京外国语大学改革与发展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3]刘朝晖申仁洪主编.研究性学习教学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外语教学法的哲学思考 第10篇

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我们课堂教学面临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以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为前提,有区别地制定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的发展,这就是分层教学(陈琳霞,2005)。大学英语分层教学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对学校生源层次差异的良好适应性,已经成为当前国内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大量研究表明,大学英语分层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满足了个性化教学和学习的需要,是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生源水平参差不齐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的研究主要在普通综合大学中展开,对民族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较少。基于民族院校大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在民族院校中实施分层教学有其现实的探索意义。

二、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的优势

与传统的班级授课相比,分层教学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优势:

1.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和动机,更好地调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按照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为不同学生设定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完成目标还可以上升到更高层次。因为教学目标是切合实际,近在眼前的,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焦虑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各层次学生相对应地进行i+1的语言输入也能够有效地激起他们的竞争意识和求知欲望。特别是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的学生,越多的成功感受就越能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

2.分层教学更能照顾到全体学生。分层教学确实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更高要求学生上课“吃不饱”和一般要求学生“吃不消”的问题,使不同层次学生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于娟,2011)教育只有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提高,才能发挥教育最大的作用。

3.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与传统教学相别,在对学生进行层次的划分,设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分层教学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教师在课前一定要钻研大纲,吃透所授教材,并依据合理的教学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问题,给予不同的指导,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教学目标尽可能统一起来。与此同时,由于教学环节的增多,民主化的管理,分层教学能够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

4.有利于教育公平。在传统教学当中,教师更多的关注上层和中上层的学生,而中下层和下层的学生由于较少得到关注和帮助,造成优更优,差更差的局面。而在分层教学当中,根据个体水平的差异,全体学生会被化分成不同层次,这就使得教学方法更有针对性,中下层和下层学生也将得到同等的关注和帮助,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这就是分层教学的意义所在。分层教学在努力消除教育不公,为受教育者提供最优质的教育。

三、民族院校大学生英语学习特点

1 . 与发达地区的重点院校相比,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民族院校大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薄弱。由于没有得到学校及社会的重视,即使在开设了英语课的学校里,课时也较少,教学效果并不显著。致使有些学生高中毕业时,还只会一些极简单的单词和句子。

2.Deci & Ryan的自我决定理论则把动机看成是一个动态的因素。该理论侧重两大动机取向:一是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兴趣,二是学习活动外在的报酬。他们将学习动机分为三大类,即无动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他们认为,这三种动机位于同一个连续体上,自我决定的程度由低到高不断增强。因此内在动机越强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就越强。由于民族院校多处于欠发达地区,与外界沟通较少,与国际接轨程度较低,因此造成民族院校大学生外语学习内在动机不强,缺乏与目的语社会进行交际的需求。

3.民族院校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感普遍比汉族学生强,因此他们更注重团结,讲义气。对相同民族背景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比较亲近。与此同时,在汉族主流文化的包围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又表现出更加敏感,自尊心强的特点。他们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容易受挫或遇到困难。

四、民族院校实施动态分层教学的建议

鉴于民族院校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一些特点及在分层教学中显露的一些问题,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通过研究与分析,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1.合理分层。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以外的一些个性心理,对学习活动起着引导,维持和强化作用。非智力因素在不同范围和程度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着明显的作用,如兴趣,动机,情绪,理想等。要科学地划分学生的层次需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英语水平,不能单凭英语成绩来决定。因此本人建议将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成绩及教师建议结合起来,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实行动态调整政策。将学生的学业进展情况考虑进去,动态地调整学生的学习层次。

(1)入学初分层。分层分数为对学生进行分层的唯一数字根据。首先把总分为一百五十分的高考成绩转换为百分制的分数,这个分数占分层分数的70%。然后设计一份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每一个问题都有三个分值可供选择,即1,2,3。如我喜欢英语,经常课下自己找时间学习;如果有英语协会,我愿意参加; 在学习过程中,我通常要求自己超过别人等等。之后对分数进行汇总,问卷分数占分层分数的30% 。根据得到的一个分层分数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

(2)入学一年后分层。经过一年的英语学习学生的英语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进展大,有的进展小,有的可能出现倒退,同时任课教师也对学生有了更多的了解,因此需要对学生重新进行分层。试卷成绩仍然占分层分数的70% (其中包括笔试和口试,如果条件不允许,可将平时学期末口语测试做为此次口试成绩)。问卷分数占分层分数的20%。基于任课教师平日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任课教师的建议可占10%。根据分层分数对学生进行动态调整。

(3)学期末临时调整。在第一,三学期末,如各别学生进步较快,为保护学生积极性,在尊重学生意愿基础上,教师可建议将其提前调到上一个层次。

2.做好思想工作。在我国,民族心理研究的成果都表明,各民族学生在心理及行为方面确实存在着差异。民族教育势必要考虑到民族学生心理的问题。分层教学多多少少会对部分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一般要求的学生。因此做好分层前和分层过程中的思想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学院及任课教师需要相互配合,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向学生们讲明各种利害关系,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升级到更高层次。让分层教学中的升级制度真正发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作用。这样才能保证分层教学最终的运行和实施。

3.加强教材建设和师资建设。就现行的教材而言,供一般要求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使用的教材选择性较小,而且全部都是用汉语编写的教材,教师授课时使用的教学语言也是汉语居多。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相对于蒙古族学生占学生总数一半的现实来讲,蒙汉兼通的师资严重不足。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因为他们是用第二语言来学习第三语言的,因此语言转换的复杂性大大增加,这一定程度上引起他们外语学习的焦虑情绪。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加大教材及教辅资源的开发,丰富种类,并增加教材中民族特色的内容,一方面有利于形成亲切感,让少数民族学生在教材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少数民族学生都非常团结,民族意识非常强,而语言又是文化身份的一个象征,因此加大对双语师资的培训在民族高校中是很有意义的。这种双语师资培训不应仅局限于语言培训还应该包含少数民族文化培训。

4.建立双语教学机制。针对民族院校大学生在语言方面的特殊性,在分层教学问题上也不能搞一刀切。正确处理好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授课的关系问题,通过消除教学语言的障碍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进行“双语教学”试验。以蒙古族学生为例,蒙语是蒙古族学生的母语,汉语是第二语言,而英语则是第三语言。蒙语,汉语,英语属于不同语系。蒙古族学生学习英语的干扰要比汉族学生学习英语的干扰更大。因此对于汉语程度不够好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可以考虑使用其母语进行教学。而对于汉语程度较好的学生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可使用汉语进行教学。如果英语成绩提高很快,成绩合格,少数民族大学生也可进入汉族班级学习,迎接更大的挑战。实现“双语教学”机制。

五、结束语

动态分层教学以“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为指导原则。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管理部门的相互配合才能发挥动态分层教学的优势。如何保证分层教学的公平性和科学性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摘要:分层教学又称分组教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分层教学的概念被引入我国,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在不同的班组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进行教学。大学英语分层教学对于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指导,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具有积极作用。基于民族院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在民族院校中实施分层教学有其现实的探索意义。

中职院校幼师专业外语教学实践思考 第11篇

一、明确目标定位,优化教学设计

目前中职院校的外语师资力量一直比较薄弱,对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教学理念尚未进行系统的研究更毋庸实践,不顾学生实际、完全授受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依旧大行其道,课堂效率低下。依笔者看,中职院校的外语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幼师生进行学情分析,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具体灵活的教学模式,实施有效教学。中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毕业生,其就学目的多为掌握一门具体的就业技能,实现顺利就业。因此,这类中职生具有不同于普通高中生的特点,即学习基础薄弱、学习目标单纯且直接。具体到幼师专业,学生则普遍存在外语学习兴趣不浓厚、畏难情绪严重、口语表达能力欠缺等问题。[2]薄弱的外语基础必然会给日常的外语教学带来较多困难,不过教师也要意识到幼师生虽然不具备高中生的外语水平,却足以胜任未来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需要。中职教师对幼师生的培养不能仅限于短期的就业目标,还要着眼于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若使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保持竞争力,必须给予严格的外语训练,提升他们的口语交际与外语教学能力。一位教育家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快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迫切的求知欲,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发挥,要想方设法点燃孩子心中探求新知识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3]正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样,没有浓厚兴趣驱动的学习是不会有成效的。这就要求外语教师从提高幼师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出发,运用创造性思维,实现外语教学设计的优化创新,指导开展别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活动。

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与传播,信息化教学也得以日益普及,信息背景条件下的教学设计成为广受教育者关注的新型教学设计范式。所谓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科学安排教学系统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4]这种教学设计根植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肥沃土壤,强调学生认知过程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正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所言:“借助于信息技术,在介绍新的知识,讲授有关领域或评价学习结果方面是很有前途的。传播技术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可以使学习更有效率并给学生提供一条诱人的通道,去接触一些当地环境难以获得的知识和技能。”[5]许多中职院校正在建设或者已经建成了信息资源库,为教师利用信息资源库和网络技术,完善和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最终实现有效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多媒体技术集声、光、电等功能于一身,通过信息化课程教学设计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效整合,采用直观演示、人机交互、实时操作等形式可以图文并茂、声情兼具地再现知识情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以我校外语教学设计为例,以往教师开展教学设计因纸张问题,许多创新性的理念因无法留驻笔端而被浪费掉。现在,学校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反复对外语学习目标、学习情境以及学习活动等环节进行优化设计,辅以下载的相关文字图片、外语视频,按照教学设计进行合理的编排,完成教学课件的制作。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信息、创造性地思考和有效地解决问题,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趣味化。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设计在提高幼师生外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二、革新教育观念,培养教学能力

以往中职外语教学,教师惯以自我为中心把持课堂,继续中学单边授课式的教学模式,不顾学生接受与否,实行“满堂灌”;学生受制于薄弱的外语水平,只能被动地听讲,课堂气氛沉闷,缺乏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样的教学只会加重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厌恶和排斥心理,致使学生的外语水平不断降低,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鉴于此,就要求教师们首先必须革新原有的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一切学生”的教学服务理念。后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和建構的活动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对话的交互主体。[6]后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定位,发展与学生的平等对话,要认识到教师不再是课堂的唯一“主人”,学生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共同为求知过程负责。教师不仅要还课堂于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在教学中感受生命的价值,还要倡导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7]唯有如此,学生才能身心轻松、精神愉悦地上好每一节外语课,真正喜欢外语。

幼师生教学能力的提高与否,来源于他们对幼儿教育事业是否真正充满热爱,教学能力的提高所带来的成功体验又会使幼师生亲身感受到幼教工作的无限乐趣。如何让学生体验教学成功的乐趣呢?一方面,课内教师可以请幼师生“上讲台”充当每节课的小教师。教学过程是对学生进行培养和塑造的过程。[8]通过模拟教学来展示和锻炼自己,教师课后予以评价并提供改进意见,同学间相互观摩以取长补短,经过反复练习,使学生认识自己教学的不足,进而提高设计、指导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课外教师可以带领幼师生深入幼儿园开展实地教学活动,让幼师生们在校外充当“小教师”。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新颖别致的教学设计、清楚流利的外语发音,必然会引来儿童钦佩的目光和阵阵的掌声,这将极大地提高幼师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热情,感受到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伟大和幼师职业的神圣。通过课内实践与课外活动的紧密结合,使幼师生得以充分的锻炼,缩短“知”与“行”的距离,为顺利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nlc202309040605

三、突出师范特色,提升就业实力

国家能否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决于人才的培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因此,国家一直强调实现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新发展,对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众所周知,中国的近代职业教育发轫于1867年创办的福州马尾船政学堂,其发端比普通教育还要早。职业教育虽然在法律上被确认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9]但在社会上仍然不被认可,而是将其定位为普通教育的补充;在招生和经费的投入上也一直处于次要位置。相对于高职来讲,中职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更加严峻。一方面,生源长期不足且学生的文化层次较低;另一方面,中职培养出的人才层次、规格也较低,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就要求每个中职学生必须“一专多能”,才能立足于职场。

幼师毕业生作为中职院校的最终“作品”,如何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可就成为中职院校教育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中职院校只有充分利用自身实践性强的优势,发挥中职教育的办学特色,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就业问题是学校和社会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难题,这就需要学校与社会的强强联手,由国家制定优惠的扶持政策和提供必要的设施条件;职业院校本身也要加强师资和实习基地的建设,联合将学生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实践型和应用型人才。[10]幼师教育具有显著的师范特色,就业方向比较明确,主要面向各类幼儿教育机构。《纲要》要求“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1]幼儿教师不仅要承担知识传授的任务,而且还要在与儿童的相互活动中扮演参与者、支持者的角色,成为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发展的专业型幼儿教育工作者。因此,必须加强和完善幼师生在学期间的见、实习制度,见、实习是幼师教育的必修课,也是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重要环节,实践可以使他们具备扎实的教学经验。[11]实践教学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的基础。长期以来,中职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没有根本的变化,导致教育见、实习目标简单化和实习过程形式化,幼师生们得不到必要的教育实践,外语教学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尤其近年来,幼儿园双语教学的兴起对幼师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幼师生们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外语教学能力。中职院校完全能够以此为契机加大见、实习力度,将幼师生的外语教学置于幼儿园中进行,使幼师生在真实的外语教学环境中熟悉幼儿园工作的流程、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以及幼儿的心理状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12]在与儿童的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中体验幼儿教学工作的魅力,既能愉悦身心,又能锻炼日常的外语教学能力,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实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独具特色的幼儿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学!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就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教育模式必须从培养“一专一能”学生向培养“一专多能”的方向转变。外语作为现代公民的必备技能,在中职幼师外语教学中必须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立足于实践,将幼师生培养成为具有现代幼教知识和教学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注释: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5.

[2]俞建文.职业教育—主体性教学体系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63.

[3]管向群.中國教师最需要的新理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73.

[4]陈晓慧.教学设计(第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231.

[5]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2.

[6]万碧波.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56.

[7]谢阳.浅谈中职幼师外语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J].职业教育,2011(1):67—68.

[8]张涛,刘光亮.职业教育模式新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2):191—192.

[9]法律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

[10]沈建洲,杨静.幼师教育实践探索[J].师范教学,1997(Z1):37—38.

[11]叶翔.论教师专业背景下的幼师教育实习[J].师资培养,2005(5):50—51.

[12]李巧英.幼师生职业情感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09(8):83—84.

中等职业学校外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第12篇

一、生源的素质参差不齐, 因材施教尤为重要

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 大部分的文化基础较差, 特别是外语, 有些学生学习无目的、无兴趣, 更有甚者, 是由父母硬逼着来的。作为一名韩国语教师, 笔者清楚的知道, 英语的学习已经让学生们疲惫不堪, 再加上另外一门新的语言, 对学生来说是难上加难。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再者是树立其自信心。这些学生在过往的经历中遭遇的多是挫折教育, 有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或倾向, 教师应说明职业教育的模式和特色, 传达正确的信息, 如职校的学生近几年的就业率一直不错, 社会一直很需要掌握扎实专业技术的劳动者, 中职毕业后, 除了有一技之长可就业外, 同样有很多升学机会, 而且职校的办学条件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 从硬件到软件都有了明显的改善……这些信息是很重要的, 是学生树立自信心最基本的东西, 摒弃了自卑感, 去掉沉重的思想包袱, 才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习动机, 再配以成功教育, 多点激励, 正面教育, 这样学生就会对学习充满希望, 充满热情, 我的教学工作就有了个好的开端。

尊重、适应学生的个性教育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希望每个学生每门课程都优秀, 但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因为每个学生有各自感兴趣的科目和优势科目, 强迫他们都达到同一水平, 势必造成他们的厌烦心理和学习困难。譬如学生跳起来摘苹果, 苹果提高了, 学生屡跳屡空, 便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苹果挂低了, 会抑制学生的努力, 同样不利于他们能力的提高, 苹果挂在跳起来刚摘到的位置就最好了。因此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 要因人而异, 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因材施教。

二、教材以及教学大纲要适应中职教育

因职校培养的是实用型应用人才, 不是研究型的人才, 所以不管是作为专业课还是公共课, 教材的选用一定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 大纲也要针对不同的专业有所调整。例如笔者所教授的韩语课程, 学生是零基础学习, 他们的专业又是计算机, 将来的就业走向, 很可能就是一些韩国企业, 针对这种情况, 我在教学中降低了难度并增加了计算机语言, 为将来学生就业打下基础。

三、对传统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一块黑板、一盒粉笔, 教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不停的讲, 学生直直地坐在座位上不许动、不许乱讲话, 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很少, 学生很厌烦, 有抗拒心理。要知道这些十六、七岁的孩子正处在活泼好动, 跃跃欲试, 好表现的年龄。教师可以通过分小组讨论、练习, 派代表完成任务, 这种方法能让学生们学会取长补短、发扬团结合作精神, 产生集体荣誉感、使命感;通过多媒体现代化工具授课, 为语言学习提供了更真实、更生动、更丰富的情境。学生处在一个有美妙声音、美丽画面、丰富多彩的视听环境中学习, 当然身心愉快, 兴趣盎然了;课前、课后经常放些经典的韩文歌曲或有趣的故事给学生们听, 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韩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运用发散思维训练学生, 如词的学习, 可以通过同义词、反义词、加前缀、加后缀等方式进行拓展训练。另外, 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 所谓好的教学方法不是始终有效的。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发其学习内动力的有效手段。职校外语教师应在科学设计教学过程, 优化训练形式上多下功夫, 为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服务。结合外语的学科特点, 可以适当加大听、说、读的练习比例,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说外语, 大胆地说, 不怕出错, 教师加以指导并及时做出评价。

同时还可以“寓教于乐”, 外语实践教学依据教学内容创设语言环境, 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乐学”问题, 在这个真实的或模拟的语言环境中, 既有学生看得见, 摸得着的实体, 既唤起学生学习的愉悦感, 又展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背景, 激励学生的求知欲。

在课堂以外的时间, 教师可利用e-mail, MSN等方式与学生交流, 解答学生未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还可以选取一些话题让学生从网络或其他途径查找感兴趣的相关材料, 也可以要求学生某一话题为中心进行角色扮演。多种教学手段的交替使用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课后学习的自主性。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观和已有经验, 通过各种实践形式的感知, 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有助于感性认识的形成, 有助于抽象知识的具体化。它给学生提供实际情景,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 理解, 运用所学知识。从形象的感知达到实际理解的顿悟, 缩短认识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

上一篇:中国梦的哲学思考下一篇:英语的阅读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