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节奏范文

2024-09-18

文学节奏范文(精选7篇)

文学节奏 第1篇

关键词:小说,情感色彩,节奏转换

叙事节奏在小说中可以表现为小说情感的抑扬起伏、情节的跌宕腾挪、结构的疏密张弛, 这种阅读效果要依靠一些具体的手法来完成, 这就涉及到对叙述节奏的控制问题。控制叙事性作品节奏的方式有很多, 比如风景描写, 采用不同的叙事节奏都是很好的控制节奏的方式。有一种控制节奏的方式很少会被注意到, 那就是通过主题的转换来控制节奏。

例如略长一点的小说《百年孤独》, 它不可能顺着一个主题一直说下去, 否则小说的节奏就会有问题, 会给读者造成紧张感, 形成阅读压力。解决压力的方法之一是作者赋予一部长篇小说一个以上的主题和情感色彩, 以避免顺着一个主题一直说下去。这样就出现主题与主题之间, 情感色彩与情感色彩之间的转换与过渡。以下主要在《百年孤独》的第五章和第九章举例, 分析作者在主题转换上所采用的常规及匠心独运的手法。

第五章到第九章涉及的主题分成两类, 一类是婚姻爱情家庭主题, 一类是政治主题。考察这两类主题的转换, 我们会发现五、六、七、八这四章的主题不停地在婚姻爱情家庭主题和政治主题 (通常是以战争的形式出现) 之间转换, 每一个主题持续的时间都不会太长且较频繁。从奥雷良诺面对阿玛兰塔的婚事说出“现在不能够考虑结婚”转入政治主题开始, 写了马孔多的选举及保守派的玩弄阴谋调换选票以及自由派私下酝酿的以医生为首的反抗政府的行为, 这个主题持续的时间是三千零八十个字, 像这样把同一个主题叙述三千字而不插入其他的主题在这四章中绝无仅有, 而三千字对于一部三十万字小说来说是非常微不足道的。频繁的主题转换造成了节奏的舒缓, 五六十页的文字写尽了二十年的战争硝烟和阿玛兰塔的青春流逝, 孩子们长大成人, 有的人出生了, 有的人死去了, 却不觉得急促, 显得很自然, 这种效果的取得, 得益于作者高超的主题转换技巧, 把主题的转换变成了一种控制小说节奏的方式。

在这四章小说中, 作者采用了很多主题转换方法。一种方法是从一个主题直接跳到另一个主题, 从一种情感色彩直接跳到另一种情感色彩而不加任何的过渡成分, 这当然是可以的, 也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开始一个新章节的时候, 往往就转换了主题, 主题转换的时候, 往往意味着内容的情感色彩也变了, 我们觉得很自然, 能够接受。比如第四章的结尾正在叙述的主题是霍塞·阿克迪奥·布恩迪亚的疯狂, 但到了小说的第五章, 虽然延续的仍旧是婚姻家庭主题, 但主题的情感色彩变了, 开始了家庭主题中从奥雷良诺到雷贝卡到阿玛兰塔的婚事, 显然不同于霍塞·阿克迪奥·布恩迪亚发疯这种比较令人焦虑的事件, 是一个欢乐的主题。主题的情感色彩之间的转换是通过新章节的开始来完成的。

还有不要过渡的转换, 即不管不顾, 另起一段就像开始了新的章节一样, 开始一个新的主题, 把原来紧紧握在手心里的主题完全抛开不顾。比如第七章写完霍塞·阿卡蒂奥的死, 雷贝卡把自己活埋, 接着一段就直接开始写奥雷良诺所代表的政治主题。虽然有些突兀, 可读者一样能够接受, 不妨在写作中运用。

中长跑节奏训练与比赛节奏 第2篇

1 中长跑节奏训练方法分析

中长跑运动中的节奏, 即保持预定跑速的一种跑法, 其中包括时间感、空间感以及距离感。节奏训练过程中, 首先应当确定距离, 调节跑速, 然后采用一定的跑步节奏, 完成预定的跑步距离。中长距离节奏跑过程中, 所设置的跑步距离, 应当比实际比赛过程中所设计的距离要短一些。比如, 800米径赛项目训练过程中, 可选600米距离作为训练场地;1500米径赛项目训练过程中, 以1200米距离为宜;5000米竞赛项目以3000米距离为宜, 以此类推。其次, 中长跑节奏训练过程中, 跑速、节奏的确定应当根据制定的竞赛目标所需时间确定跑速和节奏, 这是节奏训练的主要任务, 同时也是用比目标稍快节奏跑、还是选择稍有余地跑速的重要参考依据。在中长跑节奏训练过程中, 为了使运动员能够更好地掌握时间、把握好距离, 中距离通常200米小段记时, 以便于能够找出其中的微细节奏。实践中可以看到, 训练过程中的重复次数非常重要, 不仅要求象中距离那样进行小段记时, 而且还要找出平均数、计算几个大段落时间, 找出他们的差距, 然后通过训练找到适宜的节奏。其中, 重复次数应当以训练目的、时间为基础进行适当的增减;准备阶段可增加重复次数, 慢慢提高运动员的节奏感;临近比赛需检查运动员的节奏感时, 快跑应减少重复次数, 使身体能够习惯竞赛节奏, 以免打乱自己原来已经掌握的节奏感。

中长跑节奏训练与其它项目的训练一样, 并非孤立存在的, 在节奏训练过程中可适当地结合改进跑技术、强化跑步战术的应用。中长跑节奏训练过程中, 应当因人而异, 速度感较好的运动员可不做为重点, 反之亦然。一般而言, 每周都要安排两次节奏训练计划。对于运动员的速度感而异, 实际上是长期训练、比赛经验积累的结果, 所以在训练安排时应当加强重视。准备完成后, 应当每隔两三周的时间, 进行检查跑练习。中长跑节奏训练过程中, 其跑速主要是根据比赛目标时间、节奏性而定的。比如, 巴西著名中长跑运动员克鲁斯, 在23届奥运会上以1分43秒的优异成绩勇夺男子800米冠军, 其教练总结训练计划时说道, 在没有比赛的日常训练中, 一周要安排4次节奏训练计划, 在比赛季一周安排3次节奏训练计划;正是在这种训练方案下, 克鲁斯每次比赛时都有非常强的节奏感, 能够在赛场上轻松超越对手。再如, 5000米世界纪录保持者莫尔克罗夫特, 其在个人训练过程中, 冬季每周安排两次节奏训练, 夏季每周安排3次训练, 经过长期的努力, 终于在1982年挪威首都陆斯比什列特体育场打破5000米世界纪录, 以1分零秒42的成绩获得冠军。有人描写他比赛时的场面, “他从一开始就不像罗诺, 他就与对手并驾齐驱毫不相让, 以出众的奔跑能力超越对手一路领先, 越跑越快, 以惊人的速度跑完了最后1000米, 毫不逊色地体现了前慢后快的长跑节奏。”

2 中长跑比赛节奏和战术应用

在中长跑比赛过程中, 不要过多地关注对手的, 而是应当严格按照自己平时训练过程中较为熟悉的节奏跑, 这是正常发挥和取得好成绩的关健所在。在国际、国内大型比赛过程中, 节奏把握和战术应用非常重要, 这是中长跑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重点。

2.1 领先跑, 甩开对手

在中长跑比赛中, 采取领先跑战术, 要求运动员在起跑以后就要加速, 在最短的时间内甩开对手, 在身位上占优;然后再按预定计划分配体力和速度, 主动控制速度和节奏, 最终将领先优势保持到最后。比如, 1985年摩洛哥运动员奥伊塔, 全程领跑并创造5000米世界纪录;有东方神鹿之称的王军霞, 也采用了领先跑的战术, 最终打破世界纪录。从应用效果上来看, 领先跑战术的应用可以从心理上给自己以自信, 有一种先声夺人的感觉, 比赛开始时就给对手造成心理上的压力、破坏对手的心态, 使对手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

2.2 跟随跑, 紧跟对手

跟随跑战术即影子战术, 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紧跟某个运动员、或一直保持在非领先位置上, 紧紧咬住前面的运动员, 给他造成一定的压迫感, 然后选择适当时机冲刺。采用跟随跑战术, 不适合每一个运动员, 而是应当根据实际情况, 因人而异。因为跟随跑战术, 如果把握不好节奏, 可能会适得其反, 被对方打乱节奏, 影响自己的成绩。对于适合的运动员而言, 通常应当现以较快速度抢占有利跑道位置, 紧跟其后, 在剩下最后两圈、或者不足500米时, 利用速度优势, 通过最后的冲刺快速超越领跑者。比如,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女子10000米比赛过程中, 中国运动员王军霞便在最后150米时被葡萄牙运动员里贝罗反超, 无缘冠军;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 同样是女子10000米中长跑比赛中, 冠军获得者邢慧娜便采用的这一战术, 紧跟前面的3名埃塞俄比亚运动员、荷兰运动员基普拉加特, 最后2000米时, 仍在第五位;但是其表情非常的自信和轻松, 然在最后不足100米时, 突然加速, 超过了千米的四个对手, 获得那一届的奥运会冠军。

2.3 均速跑, 创造佳绩

中长跑比赛中的匀速跑, 即在比赛时将体力均匀分配到每个段落, 该战术要求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需有较强的速度感和节奏感, 有沉着、冷静的良好心理素质。采用匀速跑战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成绩, 先以较快速度起跑, 在占据有利位置以后再按自己既定配速跑步, 无论场上情况如何, 都要保持节奏;保持稳定的速度, 依靠速度感和节奏感综合控制身体。均速跑是中长跑比赛过程中创造佳绩的最好方法之一, 同时也是最省力的一种战术, 可使运动员身体系统保持平衡, 感觉轻松、能量消耗少, 肌肉工作的效率高。

3 结语

总而言之, 中长跑节奏训练非常重要, 因此养的对专项节奏感、比赛战术意识和战术应用能力加强训练,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成绩, 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

摘要:中长跑是基础性体育项目, 该项目练习时动作非常的单一, 而且枯燥无味, 加之运动负荷量非常的大, 以至于运动员对此产生了畏惧心理, 尤其是女运动员, 练习自觉性比较差。在中长跑节奏训练过程中, 应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将技术和比赛战术结合在一起, 充分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 激发他们的热情。该文将对中长跑节奏训练方法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就比赛过程中的采用的战术, 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中长跑节奏训练,比赛节奏,战术,研究

参考文献

[1]白文涛.中长跑训练方法与理论发展沿革述评[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8 (1) :85-88.

文学节奏 第3篇

课堂教学节奏的三要素是: (1) 教学进程的紧张度 (即教学速度) 的快慢张弛。 (2) 教学进程层次的阶梯性。 (3) 紧张度和阶梯性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节奏分为四个阶段:导入—铺陈—高潮—终结。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越是跌宕起伏, 越能引人入胜。文章如此, 课堂也如此。讲究课堂节奏, 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和智能的活动, 也是感情的抒发和交流。它不是平板单调的, 而是波澜起伏的。不同的课堂节奏, 有着不同的韵味, 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心理, 带来的自然是不同的课堂效果。注入式的满堂灌教学, 课堂节奏缓慢平板, 无起伏波澜, 课堂气氛如死水一潭, 教师滔滔, 学生昏昏;放羊式的满堂问教学, 课堂节奏无规律地急促跳跃, 课堂气氛要么热闹 (不是活跃) , 要么沉寂 (学生并未积极思维) , 教师情急, 学生心慌。

目前我们正在推行素质教育。老师已不再是课堂的主角, 已不能再唱独角戏, 而应师生互动, 学生做主角, 而老师做导演, 这样的课堂也需要高潮。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 他们的特点就是自信、张扬。发挥他们的潜力、发展他们的个性不仅仅在课堂外, 课堂上照样能锻炼他们。经过学生参与的高潮, 课堂效果异常好, 学生既轻松地学到了知识, 又提高了素质。因此优化课堂节奏是十分必要的。

课堂节奏和音乐中的节奏、诗歌中的节奏一样, 也具有时间和力量的特征。这两个特征表现于课堂教学的进程中, 则是师生的内在心理和课堂的外在氛围的有规律的起伏变化。课堂节奏的三要素是: (1) 教学进程的紧张度的快慢张弛; (2) 教学进程层次的阶梯性; (3) 紧张度和阶梯性的有机结合。

课堂节奏的阶梯性, 是指一个教学流程可以由“导入—铺陈—高潮—终结”四个阶段构成。它们的教学紧张度逐步加大, 依照前后顺序显阶梯形, 反映出教学认识和教学情感的不断深化。如果对这四个阶段进行具体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 它们各自都承担着不同的教学任务, 表现出不同的紧张度和力度。

“导入”是节奏之始, 人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 应引起高度重视。它的基本要求是: (1) 活跃气氛, 以解除学生的紧张心理, 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2) 显示教学目标 (定向) ,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3) 完成向既定教学内容的过渡。

我们的文章应是声情并茂的。所以“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设法让学生进入角色, 沉浸到课文中去, 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效果, 是一种比较好的导入方法。例如: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我用了这样的导语:1883年3月14日, 是一个平凡的日子, 也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 巨星陨落, 一刹时天地动情, 草木含悲。在海洛特公墓, 人们有的戴着黑纱, 有的手捧白花, 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人们在心中一遍遍地默念着:卡尔, 你还会醒来吗?当这段充满着对一代伟人敬仰之情的话, 从我口中伴着哀乐徐徐道出时, 有许多同学的眼中都含满了泪花, 学生很快就沉浸在对马克思的深情怀念之中。进入学习时, 就更能体会其深挚殷厚的感情和荡气回肠的韵味了。

“铺陈”是师生最艰苦的劳动阶段。在这个阶段内, 节奏相对平稳, 但表面平静, 实则内蕴烈火。从教学内容来看, 教师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劳动 (讲解、演示等) 向学生传授知识。可以说, 没有教师的讲授, 学生对知识的准确获得是很不容易的, 向智能转化就更难进行。在这个阶段里, 学生的主要任务则是吸取、理解、存储知识信息, 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准备。当然, 教师的讲, 不是生硬地“灌”;学生的听, 也不是机械地“装”。老师要讲得精当有方, 学生要讨论得生动热烈。师生和谐, 学生方能积极思考, 训练有效。这个阶段的节奏没有大的落差, 只有小的起伏, 可说是蓄势阶段。

“高潮”是教学的飞跃的阶段。经过前阶段的铺陈, 到了这时, 已具渠成之势。于是, 在这一阶段里, 教学重点将会被准确掌握, 教学难点将会被顺利突破。学生的智能将得到质的升华, 老师与学生都会为教学的目标的实现而兴奋, 因而溢之于外, 表现为师生思维极其活跃, 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终结”阶段是高潮兴奋过后情感暂时低落期, 也是教学内容的巩固提高期。这个阶段在教学任务上的要求是:通过认真仔细的复习以巩固新知识, 通过画龙点睛的总结以提高智能水平, 通过作业练习以留有余音, 并把它作为下一步学习的兴趣的激发点。

例如, 我在教《孔雀东南飞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结尾:兰芝走了, 中卿也走了。此时残照斜阳已低垂, 清风明月已暗淡。但有人真心以对、生死相随, 今生又何惧何悔呢?历史上还有更多的女子比他们更悲惨, 你能回忆到谁呢?第二天, 同学们都很积极, 举了很多例子:有怀抱百宝箱含恨跳入江中的杜十娘, 有一往情深却被爱人刺死的岳灵珊, 有年轻被抛、老年凄惨的鲁侍萍, 等等。这才是人生真正的悲剧, 足以令她们抱恨终生, 令后人惋惜不止, 正可谓此恨绵绵无绝期。

我在教授《阿Q正传》时, 给学生留下了这样的作业:读《阿Q正传》时, 我们的眼泪不是往外流, 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最后阿Q死了, 阿Q真的消失了吗, 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还活动着他的身影?

上述课堂节奏四阶段的基本要求, 只是总体认识, 并非程式, 也不够尽善, 而且实现基本要求的手段更是不拘一格。比如:“导入”, 在两个教学流程衔接紧密时, 即可省去, 开课伊始, 来个开门见山, 单刀直入, 节奏则会更快。“终结”, 有时也可虚化, 高潮过后, 来个戛然而止, 留下悬念, 造成无声胜有声的情境, 也会更具韵味。“铺陈”的过程还可再细分为几个小层次, 每个小层次可形成“小铺陈—小高潮”的小流程, “铺陈”之中也可设计几次高潮, 等等。

四阶段的教学紧张度的适时调整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导入”时力度宜轻不宜重, 速度宜缓不宜急, 时间不可长;“铺陈”时一般先驰后张, 张弛错落, 轻重相间, 力度呈波浪式推进;“高潮”时更要保持适当稳定的紧张度, “终结”时则以平缓为好。四个阶段为一个教学流程。一节课可以是一个流程, 也可以是两个或更多, 这要视情况而定。课堂节节都精彩不容易, 但最起码堂堂得有高潮、有亮点,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上了这节课后, 再回忆起这节课, 精彩之处立刻呈现于眼前, 回荡在耳畔。

文学节奏 第4篇

通常我们把影视节奏分为客观的物理影像运动节奏和主观的视觉心理运动节奏两个层面。对于影像运动节奏又包含镜头内主体运动节奏和摄影机运动节奏两种。这一点观众在整部影片的观看中, 一定可以从中有所感受。“在影视画面中光、色、构图等都是重要视觉因素, 而且是具有流动性的视觉因素, 这种流动性所带来的各种变化对比形成了视觉的节奏。”1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小雷米掉入餐厅厨房的这一段落镜头。在这个段落中, 导演充分利用了三维电影高自由度的特点, 大量应用了角色夸张的动作和镜头的大幅运动来表现各种情节, 将这段逃跑片断的气氛表现得非常到位, 同时也使观众最真切、生动地感受到雷米的慌乱、匆忙的历程。

段落始于雷米踩空玻璃窗后从天窗坠落随后掉入洗碗池。一个仰拍, 雷米坠落砸向镜头交待了“从哪里来”, 紧接着一个俯拍, 雷米跌向操作台交待了“到哪里去”, 随后一个近景确定了雷米掉入了洗碗池, 由于现实中动作是连贯的, 观众的视觉思维也是连贯的, 因此导演立即选取水下镜头交待主体入水后的情况。至此四个短镜头完美呈现落水这一情节动作。瞬间变得如同落汤鸡般的雷米为了躲避人类差点淹死在洗碗池里, 当它费尽力气爬出洗碗池, 掉到地上后, 好戏开始了。此时, 导演用了一段精彩的镜头设计来展示雷米逃跑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镜头围绕着雷米的四周不断做着运动, 将它在厨房中经过的地方充分表现。由于雷米是一只老鼠, 它的视角相对于人类的视角而言属于特殊视角。正因为如此, 平时不为所注意的炉灶、烤箱甚至是一扇门, 都会给它带来极大的障碍, 不断使它远离成功逃离的目标。

对于逃跑这一段落的镜头处理, 导演是煞费了苦心。为了体现紧张的节奏情绪, 导演将雷米这一主体运动的节奏配合以音乐节奏加以设计, 让观众的心随着雷米的逃跑经历上下起伏。我们知道, 角色的运动节奏和镜头的运动节奏这两种节奏是视觉上的。但是就影片整体来讲, 节奏不仅仅是视觉的, 也有听觉上的。为了实现动作节奏与镜头节奏统一, 有时我们可以利用音乐音响的节奏来设计镜头。

通过对雷米厨房逃跑这一段镜头的分析, 我们可以了解一些实现节奏统一的理论方法。影像运动的一切构成因素, 产生出或快或慢、或重或轻、或急或缓、或远或近、或大或小、或明或暗、或虚或实的节奏变化, 是视觉器官做出反应的前提。但是由于观众观看的位置基本是固定的, 他的视线方向与摄影角度的方向实际上不可能总是一致, 于是视觉经验补偿了这种差异。这种补偿的代价, 便是加快视觉运动的节奏。以正常速度拍摄的影像大多视角不同, 经组接之后的影片, 就形成了各种视角变化的影像运动, 观众必须立即对此做出反应, 即调动以往的经验, 在不改变自己观看位置的情况下, 接受被摄物视角、方位和距离呈现的影像变化。所以, 一般地说, 将不同角度, 如仰拍、俯拍、摇拍、移动等拍摄而成的镜头较快地组接起来的影片段落, 和把远景接近景、大全景接特写, 包括快速变焦的镜头组接在一起的片段相比, 对观众的视觉冲击力较强, 观看活动的视觉节奏也就加快。相反, 长镜头或以相似景别组接起来的片段, 观看活动的视觉节奏相对减缓。前者类似巡视、跟踪、追视的活动形成, 后者呈现慈祥或巡视的形态比较多。我们对远景的观看比较轻松和舒缓, 对近景和特写的观看就容易紧张起来。在一般情况下如此, 在特殊情况下, 如近景中的主体位置一直不变或没有动作, 紧张的状态会削弱, 节奏变慢;如远景镜头切换较快, 也可能使观看活动变得紧张起来, 节奏加快。

导演在表现林贵尼制作菜肴的镜头上, 是通过两种镜头的交替出现来进行表现的。其一是林贵尼的外在动作, 其二是小老鼠雷米的暗中操纵。导演在表演林贵尼的动作时, 各个镜头的衔接中充满了动作上的突然性, 一会儿向左, 一会儿向右, 蹒跚前进中却又突然后退, 令人不知所措。在镜头的调度上, 也以林贵尼中心, 摇晃着、旋转着, 试图给观众营造着混乱、眩晕的感觉, 同时这样设计也可以很好地表现他当时的心态, 而相对于影片中镜头的运动调度、动作的混乱设计, 唯一相对平稳的则是林贵尼手中的食料, 在上下翻飞的运动中丝毫没有损失, 也是导演的一种实现“对比”效果的设计思路:忙中有乱, 乱中有稳。正是这种对比的设计, 使观众在观看本段落的时候, 既会产生忙乱的感觉, 又不会产生杂乱无章的感觉。

在雷米和林贵尼第一次正式合作这场戏中, 导演正是通过这样的几种镜头运动、角色运动的反复组合, 将林贵尼和雷米的镜头流畅地组接到一起。此外, 安排镜头的长度还要兼顾内容表述或情绪表现的需要。由于内容和情绪是影片内部节奏的有机组成部分发, 如果遇到外部动作与内部情绪不完全一致, 比如有时外部动作紧张, 而内在情绪却是轻松的;或者内在情绪非常激动, 外部动作却可能十分缓慢的时候, 我们就需要在某些高潮的前后或段落的结尾处加上一个动作上的停顿, 以充分表达内容并抓住情绪。

总之, 动作节奏与镜头节奏相统一的问题很简单, 因为我们人类就是有节奏的动物, 每个人都能感受节奏、制造节奏。“影视剧作的节奏来源于人物内心节奏的快慢、紧缓, 要以人物内心的节奏变化为依据, 整部剧作的节奏应是人物内心节奏的外部体现。”2但是这个问题又很复杂, 一方面影响节奏统一的因素太多, 另一方面我们很少会单独使用或全部使用某种统一节奏的手段, 而总是根据剧情和艺术的需要、导演的风格, 交节奏统一手段和叙事及表现融合起来, 相互作用。因此做到角色的动作节奏与镜头的运动节奏相统一决不能依靠某种单纯的技巧, 它体现的是创作者对生活的理解与把握、对美的认识与追求以及独特的匠心和艺术功力。

摘要:节奏对动画片创作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创造性地赋予动画作品以节奏, 这历来被认为是导演设计镜头的一项主要工作内容。在动画片的各个镜头设计中, 节奏是影片的最基本的特征, 同时也是最微妙的很少被研究过的特征。我们总是试图用音乐节奏来解释影视节奏, 但空间和时间的延续都有节奏, 不管是听觉或视觉都可以觉察到它。因此作为时空一体化的综合艺术, 其节奏的形态也是迄今为止最复杂多样的。本文重从《料理鼠王》的角色动作和镜头的拍摄上来分析动作节奏与镜头节奏这两个元素是如何统一在一起的。

关键词:《料理鼠王》,动画,动作节奏,镜头节奏

注释

11.姚桂萍.动画影片创作中的节奏设计[J].现代视听.2010. (9) :67-68.

文学节奏 第5篇

中国选手音乐认知能力弱,处理能力更差——这几乎已经成为体育舞蹈业内人士的共识。尽管这个问题如今已是众人皆知,但从业余舞蹈俱乐部到中等专业学校再到大专院校,音乐教育从始至终少有人问津,成为体育舞蹈教育不折不扣的盲点,以至于如今每逢拉丁舞比赛,总会有人嘀咕:“这些选手的音乐处理能力真差……”其实,音乐能力差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解决问题。作为拉丁舞中节奏类型最丰富的舞种,熟知桑巴舞的11种节奏类型,并知道在何时何处可以运用这些节奏型,对一名专业的拉丁舞者而言,是尤为重要的基本功。

桑巴舞的11种节奏型

桑巴舞的音乐节奏为2/4拍,其强拍落在每个小结的第二拍,速度为每分钟50小节左右。在桑巴舞中,许多舞步的节拍切分方法差别较大,一些较常用的舞步的步伐算法及其各步的节拍时值可参考下面的图表:

作为一名专业选手,当你能够在赛场上完成五支舞蹈时,如果还不清楚桑巴舞到底具备多少种节奏型,这些节奏型各有怎样的作用,运用后能够产生什么效果,那么,你的桑巴舞套路组合的创编能力也必定会受到制约。

在某种意义上讲,舞蹈就是有节奏的身体运动。节奏的特点是快慢、强弱适度,极快或极慢的节奏都会失去它本来的意义,比如太快显得动作不是“井然有序”,太慢则感觉不到动作的完整性。从这个角度看,如果一支完整的桑巴舞中只有一种或两三种节奏,肯定不会出现十分特别的艺术效果,而相同的套路在完成动作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节奏处理方式,就会得到不一样的效果。而节奏类型丰富的桑巴舞对舞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动作瞬间变换的时间特性,还要熟悉音乐节拍变化与动作配合的规律,这样才能使动作富有韵律感。

节奏类型丰富的优势

在国外,优秀的拉丁舞选手在组合中会尽可能多地运用节奏类型。职业组选手整个桑巴舞种使用到的节奏类型高达九种,并且每分钟内节奏类型的变化频率也高达五六种。对比之下,我国的拉丁舞选手在竞赛中对桑巴舞节奏的应用还不够成熟,即便是职业组和专业院校的选手,整个舞蹈中使用到的节奏类型最多不过七八种,每分钟节奏类型的变化次数更是只有四五次,这也是我国选手艺术表现能力较低的方面之一。

文学节奏 第6篇

1 对110米跨栏跑栏间节奏的分析与研究

在本次研究中,选定某体育院校运动系2010级10名田径跨栏专修运动员,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对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需要,我们收集了跨栏方面的相关资料;然后,对这些校内学生与几名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栏间节奏的一系列技术参数进行了对比分析与研究,以下是研究结果与分析。

1.1 腿的支撑时间与腾空时间的比例对节奏感的影响

腿的支撑时间与腾空时间的比例是栏间跑节奏的一个重要表现。因为跨栏动作对运动员的水平速度的影响,所有使得第一步的支撑时间比腾空时间要长,从而,栏间跑的第一步总是最短的,步速也相对要慢。良好的下栏支撑要与腾空比例接近,而这承上启下的一步是奠定栏间跑节奏和良好速度的重要环节。第二步是栏间跑步中最大的一步。第二步的动作特征与短跑途中的步长特征相似,并且,第二步的支撑时间比腾空时间短。因为,经过第一步后,运动员的跑姿趋于正常,速度也恢复正常。栏间跑第三步与起跑攻栏密切相关,其支撑时间与腾空比例与第一步相似。因为第三步决定了跨栏步的速度,所以要缩短步长,减少腾空时间。经观察发现,该体校大多数跨栏跑学生栏间节奏慢,腾空时间和支撑时间都较长,跨栏周期不稳定。因此,合理地节奏要是腾空时间与支撑时间接近,或者短于支撑时间。缩短支撑时间,提高栏间步的频率,加强跨跑结合,提高专项能力才能达到专项技术训练的目标。

1.2 跨栏周期中步长分配对节奏的影响

不同于短跑运动,跨栏栏间跑的步长和节奏均与短跑相异。科学合理地分配步长对于好的跨栏节奏很重要。第一步要做到跨栏动作与跑步动作的迅速转换;第二步,要运用良好的技术合理调整跑的节奏;第三步既要保证速度又要准备好下一个下栏动作,并为上栏创造理想条件。通过实际观察,我们发现,该校在校生第一步步幅小,使得第一步与第二步的步幅有很明显的拉大。而我们对国内优秀跨栏运动员的研究发现,他们的三步步长接近,步幅相似,步长之间相差不会大于一个脚掌的长度。合理的步幅分配应该为:第一步步幅应比自然步幅稍大,第二步步幅要与平跑相近,第三步步幅要适当缩短。

1.3 跨栏周期中,跨跑速度的变化对节奏的影响

在跨栏间跑中,速度最慢的一步是跨栏步。这是因为,跨栏步的长距离腾空、大角度起跨蹬地、下降速度多等因素使运动员的水平速度运动量受到了影响。运动员第一步的腾空时间比支撑时间短,从而减慢了第一步步速,而这一步确对栏间的速度有关键性影响。栏间跑中速度最快的一步是第二步,因为动作与短跑途中动作结构相似,受第一步承上启下的影响该步步幅大且速度较快。与起跨攻栏关联最紧密的一步是第三步,这一步要适当缩短步长。而且,在第三步中,技术越好越有利于快速过栏且为下一个跨栏周期做好良好的铺垫。

2 110米跨栏跑中节奏的训练

栏间跑节奏和跨栏跑全程节奏是跨栏跑的两种构成节奏。这两种节奏的训练方法和训练理念也不近相同。以下,就是我们对栏间跑这两种节奏训练方法和理念的分别探讨及研究。

2.1 对栏间跑的节奏训练

2.1.1 对起跑栏到第一栏的节奏训练

众所周知,在110米跨栏跑中,起跑到第一栏的固定距离为13.72米,一名运动员的步数也是固定的7~8步。跨栏运动员节奏训练在该段距离内的任务为稳定步频与步长同时尽快加速。在对跨栏运动员的初级训练中,为了培养运动员在这一段距离的节奏,标志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训练中,运动员根据教练发出的指令节奏,用加大步幅和步频的方法完成前4或前5步,再根据教练节奏完成后几步。教练要注意对节奏的控制还有这一短距离中重要的两个点,一是,起跑后的第一落地点;二是,跨栏步前最后一步的起跨点。这两点对这一段距离中的整体节奏和之后的栏间跑的过度有决定性作用。在日常训练中,为了强调对运动员节奏感的重视,教练可以降低第一栏高度,并随着运动员水平的提高不断地变换第一栏高度。这样的训练可以使运动员逐渐培养对节奏感的把握。但是,在比赛前夕一定要注意训练要使用标准栏高和标准栏距。

2.1.2 对栏间三步跑的节奏训练

栏间三步的步长比例和步时决定了栏间三步的节奏,它体现了栏间三步跑的时间和空间的特点,是运动员有良好成绩的关键性因素。跨栏步和栏间跑三步组成了一个跨栏周期,由于跨跑过栏,形成了跨栏跑与短跑运动不同的节奏。栏间三步的步长比例一边表现为一小(第一步)、二大大(第二步)、三居中(第三步)。良好的栏间节奏要求缩小三步步长的差距、加快步频。教练应根据优秀运动员的标准训练运动员按标准跨栏步和栏间跑,以期达到科学的跨栏跑节奏。

建立培养合理的栏间跑节奏具有较强的阶段性,运动员必须在少年期间就加强栏间跑节奏训练。可以利用有序性训练方法对栏间跑节奏进行训练,即不固定栏高和栏距,按照栏间跑的正确比例,运用多种多样的训练手段,进行合理安排,使运动员能够正确掌握栏间跑节奏。

关于训练时间的安排,节奏训练最好每周两次。在训练中根据运动员自身水平和提高速度合理调整训练周期和训练方法,以提高训练效果。

2.2 对跨栏跑全程节奏的训练

在跨栏跑中,最基本的技术就是栏间跑节奏,而完整技术则是全程节奏。全程节奏决定了运动员的跨栏跑的成败。速度耐力水平对全程节奏的变化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运动员要想更好地掌握全程节奏就要训练自身的耐力水平。周期速度和较小的前后半程速度差。

根据对不同运动员的调查分析,国际知名运动员与一般的110米栏运动员的节奏有很大节奏,国际知名运动员第6~8栏起跑的平均速度为8.55~8.70m/s,下栏时就降到了8.26~8.21m/s,下降率约为4.2%~4.4%,但一般运动员的下降率都在10%以上,这就在速度节奏上产生了很大的差距。

3 结语

在110米跨栏跑中,步长与步频的协调是把握栏间节奏的关键。因此,如果能在保持步长适宜的条件下,提高步频就能大幅度提高栏间节奏。一般情况下,较长的腾空时间和支撑时间就会使跨栏步较大,降低栏间跑节奏。因此,依照科学的方案和方法对运动员进行跨栏跑节奏训练十分必要。另外,跨栏跑节奏训练的方法种类繁多,要选择有效训练方法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相结合,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培养运动员良好的跨栏节奏。

摘要:110米跨栏跑的过栏技术是一个非对称的周期性运动。在跨栏跑中,良好的节奏感非常重要,对运动员是否能取得优异成绩具有决定性作用。运动员的自身力量、协调能力、灵敏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着运动员在跨栏跑中的节奏感。本文对110米跨栏跑中不同水平跨栏运动员的节奏感进行了对比分析与研究,并对节奏感的训练提出了参考性意见和建设性方法。

关键词:栏间节奏,步长分配,节奏训练

参考文献

[1]马振铸.110m栏跨栏步的“跑栏”技术特征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2009.

[2]周艳华.体育学院学生110米栏第一栏过栏动作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运动,2010,7.

[3]钱雪芹,李华.110米跨栏跑的栏间节奏分析[J].成功(教育版),2010,12.

文学节奏 第7篇

一、节奏听说,充分感知

采用一定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自觉参与到节奏学习中,培养学生对节奏的感知能力。

(一)情境再现,说准节奏

教师导语:在开始学习新课前,老师为大家准备一次小热身(播放视频),同学们要集中注意力、仔细听,一会儿有问题考大家,回答又快又准的同学能获得奖品。

播放一小段丰富有趣的视频,内容可包含流水的声音、鸟兽的鸣叫声、以及轮船鸣笛、钟表的滴答声、电话铃声等。

在视频结束以后,请学生模仿刚才听到的各种声音。每次只能模仿一种,不可重复别人的回答。然后师生共同评判,最后再进行视频回顾来揭晓正确与否。学生通过简单的聆听、模仿、判断,在激发自身积极性、主动的同时,还能让老师了解学生对节奏的感知情况。

(二)创设情境,听准节奏

在教学《春天》(三年级,人教版)时,是这一单元节奏教学的重点,教师可设置一个情境:如果小红帽说听到的敲门声就开,证明是外婆回来了。如果敲门声是:就说明是狼外婆在外面,千万不能开门。这时我问:“小红帽快开门啊,外婆回来了!”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人物,开始敲打节奏,判断能不能“开门”。

二、节奏演示,正确掌握

在节奏教学中,节拍感是帮助学生掌握节奏的重要手段。比如,在歌唱教学中,学生学习一首歌曲,教师要做出节拍分析,引导学生感受并掌握节拍特点。

(一)身随乐动,律动记忆

在节奏训练中要鼓励学生手脚并用,有时甚至可以用上身体。小学生又是活泼好动的,如果能有一套有效的律动练习,对于节奏教学将会事半功倍。在教学初期,律动展示是由老师引导的,慢慢的学生可以总结哪些节奏适合拍手,哪些节奏跺脚更舒服,哪些节奏更适合晃动身体。

(二)融入游戏,有效练习

课例再现:《我是小鼓手》(苏教版,二年级)

师:大家最近都迷上了《爸爸去哪儿》。在节目里,我们能看到各地美丽的风景,还有很多有趣的游戏哦!

师:今天,我就是你们的村长,我也想带你们来一场“去哪儿”的音乐旅行。我们今天要去一个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鼓”村。

师:旅行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照镜子。只有通过这个游戏,我们才能够顺利出发!那先听我把规则说一下,我在小鼓上敲一句节奏,你们用拍手的方式来模仿我。一定要等我拍完停下来之后你们才能拿出小手哦。

1.我先请一个人来试一下,第一关:X X X X,大家看明白了吗?

2.第二关:X 0 X 0:(先找一个试试)音乐有了停顿,我们不能发出声音,赶紧把小嘴巴管好咯!就好像遇到了一个大红灯。我们再来试一次。

3.第三关:

4.第四关:,这时候,音乐又有了停顿,他遇到了一个小红灯。大家来试试,我给他加了一句歌词,谁能来试试?如果配上音符是不是更好听啊?

5.最后一关:这个是最难的一关啦,谁来试一试?我们也加上“咚”来试试,加上音符会更好听哦!

通过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节奏感的教学时,教师需要循序渐进。在千变万化的节奏中,只要掌握技巧,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地不断练习,再加上有趣的游戏作为辅助,掌握节奏并不困难。

三、节奏创编,多样表达

在学生熟练掌握了一定的节奏后,这时教学就要有一定创新和改变,比让学生使用一些简单的乐器进行节奏创编。在课堂教学中,创编简单的节奏通常借助打击乐器,如碰铃、沙锤、铃鼓、双响筒等,这些节奏性很强的乐器,能够唤醒学生的节奏感。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利用打击乐器所发出有节奏的声音,更让他们开心。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还可以让他们自制乐器简单的打击乐器,如碗筷组合、不同的装水玻璃杯、纸盒等,这些简单的节奏,不仅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还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节奏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应当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融汇多种教学元素,将节奏教学有机地融合到教学过程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摘要:节奏是构成音乐的首要元素,有关节奏的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例如在歌唱教学环节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唱准、唱稳,这就需要有效的节奏教学作为铺垫。节奏教学,也就从学生对节奏的“感知、掌握、表现”这三方面入手进行有针对性地实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文学节奏】相关文章:

比赛节奏05-15

节奏训练07-05

节奏控制07-12

节奏活动07-29

模式节奏08-26

韵律节奏09-07

快节奏09-17

节奏教学实践05-28

节奏音乐教案06-19

节奏的作文08-22

上一篇:电气不平衡度下一篇:美国历史题材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