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脉络范文

2024-07-23

把握脉络范文(精选9篇)

把握脉络 第1篇

2011年河南省高考首次采用新课标全国卷, 其中理综化学试题形式平稳, 并有一定程度的创新, 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和化学教学的要求;试题既有利于为高校选拔人才, 又有利于推进中学新课程改革。下面对2011年河南省高考理综卷化学部分试题进行简要分析, 希望帮助师生把握高考命题脉络, 明确备考策略。

一、试卷结构分析

与河南省往年高考化学试题相比, 2011年理综化学试题的题量有所减少, 但考题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并没有明显减少。试题以高中化学主干知识为载体, 注重对考生化学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的考查。具体见表1。

通过分析可知, 整份试卷符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理科·课程标准实验·2011年版) 》和《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河南卷考试说明》的要求。试题设计上将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和化学实验基础五大知识体系有机结合, 涉及必修1、必修2、选修3、选修4、选修5五个模块。

二、试题特点剖析

2011年高考河南理综卷化学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体现“以能力测试为主导, 将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 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的命题原则, 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化学基本知识,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客观题重视对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 常规中有创新, 强化应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主观题创新力度较大。同往年的试题相比, 2011年理综化学试题对考生计算技能的考查进一步加强, 试题充分体现探究的理念, 增大考生思维空间, 深层考查考生思维品质。具体来讲, 试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知识交叉、全面考查。

虽然新课标理综化学试题的题量、分值有所减少, 但是知识交叉, 围绕一个主题多面设点, 要求考生准确理解、全面把握, 才能有效解决问题。如第7题、27题。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1.00molNaCl中含有6.02×1023个NaCl分子

B.1.00molNaCl中, 所有Na+的最外层电子总数为8×6.02×1023

C.欲配置1.00L1.00mol·L-1的NaCl溶液, 可将58.5gNaCl溶于1.00L水中

D.电解58.5g熔融的NaCl, 能产生22.4L氯气 (标准状况) 、23.0g金属钠

思路:A项中, 在氯化钠晶体中一般无NaCl分子, 考查分子的含义;C项中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时, 不是将溶质溶于1.00L水, 而是配成1.00L溶液, 强化规则意识;D项中产生的氯气只有0.5mol, 即标准状况下体积为11.2L。

答案:B

评析:本题是一传统题型, 考查化学基本概念。四个选项涉及的知识均来自高中化学课程必修内容。其中, A项考查化学键、物质微粒构成;B项考查原子、离子结构;C项考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D项考查电解原理, 即熔融氯化钠的电解和气体摩尔体积。每个选项涉及不同知识或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角度, 大大增加了知识点的覆盖面, 有效地对主干知识以及思维的敏捷性进行考查。

27.科学家利用太阳能分解水生成的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醇, 并开发出直接以甲醇为燃料的燃料电池。已知H2 (g) 、CO (g) 和CH3OH (l) 的燃烧热ΔH分别为-285.8kJ·mol-1、-283.0kJ·mol-1和-726.5kJ·mol-1。请回答下列问题:

(1) 用太阳能分解10mol水消耗的能量是______kJ。

(2) 甲醇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 在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 由CO2和H2合成甲醇,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考察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注:T1、T2均大于300℃)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填序号) 。

①温度为T1时, 从反应开始到平衡, 生成甲醇的平均速率为

v (CΗ3ΟΗ) =nAtAmol·L-1·min-1

②该反应在T1时的平衡常数比T2时的小

③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④处于A点的反应体系从T1变到T2, 达到平衡时n (Η2) n (CΗ3ΟΗ) 增大

(4) 在T1温度时, 将1molCO2和3molH2充入一密闭恒容容器中, 充分反应达到平衡后, 若CO2转化率为α, 则容器内的压强与起始压强之比为______。

(5) 在直接以甲醇为燃料的燃料电池中, 电解质溶液为酸性, 负极的反应式为______, 正极的反应式为______。理想状态下, 该燃料电池消耗1mol甲醇所能产生的最大电能为702.1kJ, 则该燃料电池的理论效率为______ (燃料电池的理论效率是指电池所产生的最大电能与燃料电池反应所能释放的全部能量之比) 。

思路: (1) 由H2 (g) 的燃烧热ΔH为-285.8kJ·mol-1知, 1molH2 (g) 完全燃烧生成1molH2O (l) 放出285.8kJ热量, 即分解1molH2O (l) 产生1molH2 (g) 消耗285.8kJ的能量, 则分解10molH2O (l) 产生10molH2 (g) 消耗2858kJ的能量。

(2) 由已知条件可得:

CΟ (g) +1/2Ο2 (g) =CΟ2 (g) ΔΗ=-283.0kJmol-1

CH3OH (l) +3/2Ο2 (g) =CΟ2 (g) +2Η2Ο (l) ΔΗ=-726.5kJ·mol-1 ②

用②-①得甲醇不完全燃烧生成CO和液态H2O的热化学方程式:

CH3OH (l) +Ο2 (g) =CΟ (g) +2Η2Ο (l) ΔΗ=-443.5kJ·mol-1

(3) 对图像进行分析, 由“先拐先平数值大”原则得出T2>T1。因温度升高, 平衡时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减少, 故正反应为放热反应。选项③正确。

选项①错误, 平均速率应该为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量与时间之比。选项②错误, 该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温度升高, 平衡常数减小;当T2>T1时, T1时的平衡常数比T2时的大。选项④, 处于A点的反应体系从T1变到T2, 升高温度,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达到平衡时n (Η2) n (CΗ3ΟΗ) 增大。

(4) 利用化学平衡的“三段式法”计算:

CΟ2 (g) +3Η2 (g) CΗ3ΟΗ (g) +Η2Ο (g)

起始量 (mol) 1 3 0 0

变化量 (mol) α 3ααα

平衡量 (mol) 1-α 3-3ααα

对于恒容密闭容器, 根据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得容器内的压强与起始压强之比为 (4-2α) /4=1-α/2。

(5) 这是一个典型的燃料电池的电极反应的书写问题。根据总反应-正极反应=负极反应可确定负极反应式。该燃料电池的理论效率由消耗1mol甲醇所能产生的最大电能与其燃烧热之比可求得, 即702.1kJ726.5kJ×100%=96.6%

答案: (1) 2858

(2) CH3OH (l) +Ο2 (g) =CΟ (g) +2Η2Ο (l) ΔΗ=-443.5kJ·mol-1

(3) ③④

(4) 1-α/2

(5) CH3OH (g) +Η2Ο-6e-=CΟ2+6Η+3/2Ο2+6Η++6e-=3Η2Ο96.6%

评析:能源问题是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题以新能源燃料甲醇的合成为背景, 围绕甲醇多面设点, 依次考查了太阳能与其他能量的转化, 盖斯定律及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化学平衡图像分析, 化学平衡有关计算及甲醇燃料电池的电极反应与效率问题, 达到了知识的交叉融合, 增大了知识覆盖面。

2.重视双基知识, 凸显学科能力。

化学学科能力是考生应用化学知识和化学语言来解释或表述一个具体化学问题或化学现象的能力。试题通过间接和概括地认识化学事件, 考查考生理解化学原理, 处理化学问题和灵活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

夯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培养能力的保障, 综合运用“双基”解决问题是能力提高的根本体现。2011年高考化学试题以考查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形式, 凸显了对学科能力的考查。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依据考纲要求, 试题坚持以考查能力为主导, 抓住学科知识的综合和内在联系, 突出考查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种能力。

(1) 对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的考查。

试题通过所给材料, 考查考生准确地获取有用信息, 对有关信息进行吸收和初步加工, 并与已有知识块整合, 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试卷中信息的呈现方式相当丰富, 具体见表3所示。

(2) 分析问题和解决 (解答) 化学问题的能力。

试题注重考查考生运用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如第10题中分析始终保持增大的各量, 考查弱电解质——弱酸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同时考查了稀释对溶液的综合影响, 对考生知识迁移、综合应用等能力有较高要求;再如第26题第一问, 如果从生活以及平时学习五水硫酸铜受热分解的经验考虑, 分解产物貌似CuSO4, 但是依据重量分析法, 通过定量分析、计算和推理 (结合化学知识) 就可以准确判断答案是CuSO4·H2O。

(3) 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离开实验, 化学就变成了无源之水。实验是化学科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动力, 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是从事化学研究的基本能力要求, 也是考试大纲对理科考生的重要能力要求。试题充分体现化学新课程理念, 注重对探究能力的考查, 主要表现在化学实验题的问题设置和探究的开放程度上, 如第28题。问题的设置既有常见仪器的使用、常见气体的制备、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物质的检验等基本要求;又有设计和评价实验方案, 要求考生设计区分钙与氢化钙的实验方案, 并描述实验现象。中学化学中并没有提到氢化钙, 该知识点对考生来说有一定的陌生度, 体现了试题的公平性;同时, 展示了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这些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检测了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有效地引领普通高中化学教与学的方向。

3.定量计算, 分散考查。

新课程考试大纲根据化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特点, 将化学考试内容分为化学学科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和化学实验基础五大知识块, 化学计算没有单独列出。因此, 在高考复习时, 往往不重视化学计算的系统复习, 不重视训练学生定量思维。在理综试题中, 虽然将化学计算技能的考查渗透在选择题或其他题型中, 化学计算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问题, 但是化学计算在整份试卷中占有的分量还是比较大的, 在复习过程中应当引起重视。2011年有关化学计算的考查情况如表4所示。

分析可知, 2011年的理综化学试题对化学计算技能的考查有28分, 占化学总分的28%, 与2010年新课标理综化学计算分值基本持平, 可见试题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高度重视对定量分析和计算技能的考查。

4.关注生活, 重视应用。

新课程的化学教学理念之一是“化学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社会”。2011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 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试题选择的素材新颖且来源广泛, 涵盖了新材料、新能源、日用化工等领域。

2011年高考课标理综试卷以生产、生活中化学知识的应用为载体, 考查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考题不再是知识的简单重现, 可谓“处处有情境, 题题有应用”。如注重化学知识与科技、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反映化学学科对人类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强调了实践性和应用性, 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学科的价值, 突出学科素养的考查;试题切合2011年国际化学年“化学——我们的生活, 我们的未来”的主题,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也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三、对复习备考的启示

《2011年高考化学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化学科考试, 是为了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2011年河南省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符合这一要求, 并且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引领新课程改革大方向。试题努力考查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否有效落实。如学生是否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是否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认识科学的本质;学生是否具有科学的自然观、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

课程改革是形式, 观念转变是根本;课程是载体, 理念是核心;课改主阵地在课堂, 关键在行动。根据新课标高考试题的新变化, 我们应认真研究“讲什么”、“怎么讲”、“何时讲”, 在启迪学生的思维上下工夫, 调整教育教学行为, 落实新理念, 实践新方法, 有效达成“三维”目标。

1.依标扣纲, 加强研究。

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曾指出:“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 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我们要深入细致地研究《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化学科《考试大纲》和不同版本的新教材, 紧扣课程标准, 用教材教。教师要研究学生的特点, 帮助学生认识并建立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踏踏实实地引导学生, 使其掌握自身发展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有这样, 化学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真正实现从知识学习到能力发展的飞跃。

2.立足教材, 重视主干。

在2011年高考新课标理综化学试题中, 相当数量的题目源于教材, 即使综合题也是基础知识的加工、整合与发展。因此,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文本, 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准确研读教材, 降低重心, 狠抓基础知识, 不要人为地加深教材和练习题的难度。复习阶段, 应把各个知识点按照一定的线索和方法加以整理, 形成知识体系。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积累的增多, 各部分知识在各自发展中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日益密切, 因此, 不失时机地引领学生构筑知识网络, 并在各个阶段逐步扩充和完善, 是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方法。

2011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十分重视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电化学、化学平衡、常见元素与化合物性质及其应用、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实验基本原理及其操作、化学计算等重要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 不回避常规题和传统题。所以, 在教学中我们利用好各种教材的课后习题和手头的常规习题是非常有必要的。重视教材中的导言和小结, 引导学生有效把握学科的知识结构。

3.新增知识, 积极关注。

2011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对课标新增内容表现出较大的兴趣, 如前面所讲的第10、26、27、37题。其他省份的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在试卷中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考查, 体现了高考化学的命题方向。我们在复习时, 要特别关注《考试说明》与以往考试大纲的不同之处, 如原来有而现在没有的内容不要再深究, 原来没有而现在有的内容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找出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变化, 把握各知识点的认知层次和要求;确定复习方法和策略, 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4.加强实验, 重视实践。

化学实验在整个化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高考试题常用教材中典型实验派生、发展出来的内容进行命题。因此, 我们要对教材中的重要实验作系统、深层次的研究, 尤其是每个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以及新方案的创新设计等, 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思考每一个实验的内涵与特点, 思考实验承载的理念与方法。通过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逐步形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提升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的思维能力。

5.化学用语, 指导规范。

化学学科在其长期的发展中, 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语言以及特有的研究方法。如化学用语——化学式、结构式以及化学反应方程式等, 将复杂的化学过程和物质的组成表现出来。化学用语是高考中回答问题的主要语言, 学生能否简明地用化学符号表达元素、化合物及其变化规律, 可谓是学生能否得分、得分高低的关键。因此, 学生要提高对化学用语的认识, 增强学好化学用语的主动性;要正确理解化学用语的含义, 提高化学用语使用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另外, 教师要言传身教、规范书写, 督促指导学生, 借助化学用语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

总之, 2011年河南省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妥善处理了继承与创新、改革与稳定的矛盾, 为高中化学教学落实新课程标准打了一针强心剂, 值得教师和学生认真研究。

把握变化脉络 寻找教学策略 第2篇

总体来看,新教材和实验教材单元总量保持不变,实践活动由2个减至1个。由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移来“位置”单元,“观察物体”则移到修订版五年级下册,“可能性”和“综合与实践·掷一掷”由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移来,对“简易方程”单元的结构进行调整,“数学广角”由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移来,并在内容上进行调整。

“位置”单元原本在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但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过于简单,新教材移来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可能性”单元从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移来,并根据新课标要求进行调整。实验教材分两次进行编排,第一次是在三年级上册,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第二次在五年级上册,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学会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但实践表明,低年级学生对不确定现象理解有困难,《标准(2011年版)》对这部分内容也进行了调整,第一学段不再学习概率的内容,将“可能性”的教学移到第二学段。

变化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单元。

一、“小数乘法“单元

1.重视数学运算方法的呈现与发现。例2、例3通过讨论,详细给出了将小数转化为整数的运算过程,更加清晰直观。实验教材把小数转化为整数的过程称为扩大到它的多少倍,缩小到它的多少分之一。为了方便学生理解这样转化的本质意义,新教材在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中,利用乘以100、除以100等进行直观说明。最后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中说明,乘几就是扩大到它的几倍,除以几就是缩小到它的几分之一,知识的呈现过程更加清晰。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准确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视知识的自主归纳过程。

新教材例7与实验教材例8本质相同,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准确呈现乘法分配律,新教材将“0.65×201”改为“0.65×202”。“0.65×201”运用乘法分配律后有“0.65×1”,实验教材直接写成“0.65”,影响了部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无形中加大了难度,因此在新教材中进行了改动,更完整地呈现分配律的运用过程。

2.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教材新增两个紧贴生活实际的例题:例8、例9。例8为了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快速运算的能力,引导学生采用估算的方法,并以文字完整呈现“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的问题解决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小数的除法”单元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相关例题强调商的意义。例1通过竖式计算重点阐释小数点后的商的实质意义,把2.4÷4看作24个十分之一除以4,得到6个十分之一,所以小数点后商6。同时,例1还强调了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规律。于是,在例2中,遇到除不尽的问题,添加0继续除就变得容易理解了。例3则重点强调“为什么要商0?”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每个数位上数的意义来说明:把5.6看作56个十分之一,56个十分之一除以7等于8个十分之一, 8写在十分位上,所以根据小数点对齐原则,个位用0补上。从例1到例3,整个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环环相扣。

2.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例4、例5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如何运算,例4让学生学会将除数转化为整数,例5则展示了被除数与除数小数位数不一致时加0的处理方法。在实践探索之后,教材出示不完整的计算法则文本,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简易方程”单元

1.突出方程的等式性质。过去,在小学阶段教学简易方程,实际上是用算术方法求未知数,学生容易理解,但是对衔接中学代数教学不利。新教材通过插图演示天平平衡的实验来探究并正式总结出等式的基本性质,学生从直观感知只含有数字的等式,到含未知数的等式,从而构建方程的概念。在解方程过程中,新教材回避了办法的多样化,直接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以便学生深刻理解方程的等式性质。

2.突出列方程解决问题对分析数量关系的优势。从“用字母表示数”的引入中,新教材就不再从用字母表示特定的数、一般的数起步,直接切入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方便简洁,并新增例3、例4和例5,即用字母表示各种运算律、两级运算式。

在“实际问题与方程”中,例5以解决问题的形式进行编排,总结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突出了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路程=速度×时间”的公式迅速领会方程的优点。同时借助线段图来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体会通过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直观优越性,建立用线段图模型分析问题的思维。

四、“多边形的面积”

1.新教材特别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教学中都增加了自主探究的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新教材利用人物对话给出相应的引导,帮助学生思考,将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来解决,并增加了详解转化过程的示意图,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面积计算公式。

2.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增加了不规则图形面积计算的内容。

(1)培养估算意识。新教材安排了借助方格纸估计树叶面积的内容,这是估算思想在图形与几何中的应用。

(2)培养估算策略。不规则图形和规则图形不同,我们只能估算出它的面积。而估算策略最重要的是根据要估计的事物找到一个适合的测量标准。这里根据树叶的大小,选择了每个小方格面积为1cm2的方格纸,学生也可以利用其他熟悉的测量标准来估计,比如利用一个已知面积的图形(物品)来估计。教学时可通过交流体会选择测量标准的重要性。

(3)体会估算方法多样。教材以问题解决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采用数格子或者转化为熟悉的图形等自己的方式,以多元化的方法解决计算树叶面积的问题。

五、“数学广角”单元

1.关注模型、归纳等数学思想的培养。例1以问题引导学生验证计算的正确性,重点培养学生借助线段图建立数学模型的抽象能力。同时化繁为简,将100米简化为20米、25米,分别计算需要种下的树木总数,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找出一般规律来解决问题,初步渗透归纳的数学思想。

2.强化应用能力。例2设置了新的背景,就是两端不需要栽树,并且道路两边都要栽树的问题。例3则更加复杂,是鱼池类封闭图形栽树问题,教材渗透转化思想,引导学生经历建模的过程,体会画图策略的价值,并在最后总结规律,回到生活应用之中。

责任编辑 林云志

把握数学课堂问答的脉络 第3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问答,高质量问答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 形成技能, 训练思维, 而课堂问答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因此, 如何提高课堂问答的有效性, 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好的问答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上, 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教师应采用合理有效的问答方式, 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好的问答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 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教师的“问”的质量显得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问答的质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注意课堂问答的“精”与“准”

所谓课堂问答的“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 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研究表明, 要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多做问答设计的思考, 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 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 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问题和小结性问题的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 课堂问答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找准问题的切入点, 要问在关键处, 问到点子上, 问出精彩, 问出实效。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 尽量设计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因为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兴趣, 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 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久而久之, 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问答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 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 问答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细致, 不能含糊不清。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时, 我在出示了“小卡车、小轿车、大客车”及各有多少辆之后, 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 根据这些条件,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时第一个发言的学生提出:“谁比谁多多少辆?”紧接着, 其他同学受到启发, 提出了“还有谁比谁多多少辆?”、“谁比谁少多少辆?”等问题。显然学生的回答不是老师所期望的, 却是由于教师的问答不够精确和准确所造成的。

二、增强课堂问答的艺术性

教师设计课堂问答一定要讲究艺术性, 否则收不到好的效果。教师应该从研究学生的心理着手, 在维持问答愿意的前提下, 对习题的形式和内容作适当修正, 在问答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 创设一种能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的情境, 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种解题的最佳心理状态, 通过心理上的接受, 达到问答情境与学生心理情境的共鸣, 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发挥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学生智力潜能的超常发挥, 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也就是说, 问答时要旁敲侧击, 绕道迂回, 生动含蓄, 并结合一定的问题情境, 唤起学生注意, 促进学生思考。如学习了列方程组解题之后,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一个商店里, 一个顾客和一位售货员的一段对话。

顾客:我买一盒饼干和一袋牛奶。 (递上10元钱)

售货员:本来你用10元钱买一盒饼干是有多余的, 但要在买一袋牛奶就少一元钱了。今天我们店在搞优惠活动, 所以你买的饼干可打八折, 两样东西请拿好, 还找你8角。 (一盒饼干的标价是整数元)

根据对话内容, 你能知道饼干和牛奶的价钱吗?

通过设计这样的情境, 学生的积极性高涨, 同时又圆满解决了问题, 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学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在矛盾中创造高质量的问答

矛盾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 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因此, 善于设置矛盾, 揭示矛盾, 是创造高质量问答的关键。数学教材中隐含着大量的矛盾, 教师要善于发现并通过精心设计问答揭示这些矛盾, 巧妙地实施问答, 以引起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如:在教学了“乘法分配律”后, 有学生就提出了“除法分配律”这个设想, 学生当即展开了争论。有的说:老师只教过乘法分配律, 哪有除法分配律?有的说:乘法有这样的性质, 说不定除法也有这样的性质……学生争论一番后, 都把眼光投向了教师, 希望老师给出结论。对于这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 何不让学生自己探究呢?“对于除法分配律, 老师一时也说不清, 还是请同学们去验证这个猜想吧!”学生自由组合成探究小组, 对这个问题展开探究。在巡视小组合作学习时, 老师发现, 学生已经列举了大量的实例进行了证明, 在汇报时也是“论据”充分:100÷5+200÷5= (100+200) ÷5; (2000+3000) ÷10=2000÷10+3000÷10;0.6÷0.2-0.2÷0.2= (0.6-0.2) ÷0.2;有些小组还用字母表示: (a+b) ÷c=a÷c+b÷c……由此看来, 学生的这个猜想是正确的, 学生的探究过程也是十分有效的。教师对该学生的猜想给予了表扬, 对同学们的探究精神、探究效果给予了肯定, 并以该学生的名字命名为“××除法分配律”,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先激发了学生对新旧知识技能的矛盾冲突, 然后采用质疑法问答, 解决问题用递进法, 层层递进, 促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问答策略。

总之,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想问、善问、会问, 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通过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张奠宙.数学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 12.

把握语篇脉络 构建适度课堂 第4篇

[关键词]英语语篇教学 把握脉络 构建适度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2-055

英语语篇教学以发展和提升学生语言理解、运用等综合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语篇教学的脉络,积极构建适度课堂,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的尺度、梯度、密度和广度,才能使语篇教学显示其应有的教学优势,达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综合发展的功效。

一、抓住清晰明快的教学主线,把握语篇教学的尺度

教学目标是贯穿课堂教学活动的首要成分和核心要素,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制定清晰明快的教学主线有助于教师理清思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任务,准确把握语篇教学的尺度。

【教学片段赏析】《5B Unit 9 An English Club》

教师通过自由谈话了解学生的喜好,在和学生一起唱唱、玩玩、说说活动中渗透本课重点,通过PPT给学生呈现主题:The English Club。教师紧紧抓住在The English Club里交朋友这条主线,引导学生开展听录音、猜人物、游戏、俱乐部交谈等语言实践活动。

【简析】本课的设计一直围绕The English Club这条主线展开,让学生在较为真实的语境中开展活动,增加学生语言运用和实践机会。本课教学目标定位准确,课堂活动开展张弛有度,语篇教学的尺度恰到好处,教学效果明显。

二、注重紧密细致的环节过渡,厘清语篇教学的梯度

语篇是新旧知识有机衔接的统一,学生必须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对语篇进行阅读、理解、消化以“获取、分析、整理和应用文本信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厘清语篇教学的梯度,注重紧密细致的环节过渡,将新旧知识“巧妙”链接和“有机”统一。

【教学片段赏析】《6B Unit 6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

教师以自己的一篇日记开场,日记中充分运用已学动词过去式,从谈论自己上周末做的事情入手,引出本课新知。在学生了解教师的周末活动后,教师用本课重点句型来了解学生本周末的打算,并提供将有音乐会举行的信息,邀请学生参加,从而约定见面时间和地点。学生进而开展语篇阅读、获取信息、应用文本信息等系列活动。

【简析】本节课最显著的特点是环节过渡自然紧凑,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一定的梯度,能够“跳一跳就摘到苹果”,激发学生挑战新知的欲望,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环节过渡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教学中的不同知识点相互衔接、转换,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到教学要点上。

三、设计新颖独特的教学活动,优化语篇教学的密度

设计有效的新颖独特的课堂活动能够优化课堂教学的密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和参与意识。

【教学片段赏析】《5B Unit 8 At the weekends》

教师在完成C部分教学后自然转换话题到爱好话题:通过展示集邮册,请学生描述昆虫类邮票,渗透单词教学。并利用课件使几只苍蝇变成了美丽的butterfly,dragonfly和firefly。此时, “超级变变变”、独具一格的猜谜语游戏,让学生略显倦怠的注意力再次被吸引,恢复学习动力。在读谜语、猜谜语、看动画、昆虫描述等一系列活动中,教师将本节课的难点巧妙分解到每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中。

【简析】课堂活动的设计始终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讲授,加强学法指导,并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增加个人和小组交流的机会。整个课堂教学疏密结合,达到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营造活力四射的课堂氛围,拓宽语篇教学的广度

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让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教学片段赏析】《5B Unit 9 The English Club》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本课日常交际用语提问,在交谈中师生距离逐步拉近。当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后,教师给学生展示他们所熟悉的人物:姚明、奥巴马等,要求学生用已学句型介绍人物。接着进行猜一猜活动,教师准备一些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短文,引导学生阅读和表达,使学生阅读能力得到一次提升。

【简析】教师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带着轻松的心情,在有趣的语言情境中发掘自我,最大限度地获得语言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课堂氛围的创设,有计划地、有目的地扩大学生对英语学科综合知识的广度和宽度,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表现自我的空间,使我们的语篇课堂焕发奇光异彩。

总之,语篇教学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素质为最终目的。

文言文教学中的理清脉络与把握关键 第5篇

然而, 时至今日, 文言教学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教学方法还是万变不离其中, 换汤不换药。教师拿来一本教参在台上大讲特讲, 学生在下面死记呆记。这样, 教师成了教参的翻译官, 传声筒, 学生成了教师的收录机, 接收器。教师卖力地教, 学生盲目的学。教师教得迷惘, 学生学得糊涂,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久而久之,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抹杀了, 主体意识消失了。最终变成了一台会走路的电脑, 只知贮存, 不知变通;那么, 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 关键在于没有理清文言的脉络。

要想使文言教学有所突破, 有所创新, 必须弄懂以下几个问题;1、文言的特点。2、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关系。3、文言翻译的钥匙是什么。4、自读课文的目的何在。如果明白了这几个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强调, 再要求学生读、背、归、 (归纳) 、用, 那么, 教师会教得更轻松, 学生会学得更愉快。

一.文言的特点

文言, 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因而, 其特点也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现代汉语的特点是双音的词多, 而文言的特点是单音节的词多, 两相对照学生如果明白了这一点, 在教学中, 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利用这一特点逐步完成文白对译。同时, 教师还可以将之归纳为以下几相对固定的步骤, 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运用。

例如:我在教学中就利用了这一特点将之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 划词。即将文言语句划为最小的词。如:“骨已尽矣, 而狼之并驱如故。”这句话就可以划为十二个相对独立的词,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二) 逐词解释。即将所划出的词逐一进行解释出来。骨:骨头。已:已经。尽:完。矣:语气词, 相当于“了”。而:连词, 表转接, 译为可是。两:两只。狼:狼。之:用在主谓结构中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必翻译。并:一起。驱:追赶。如:像。故:原来。

(三) 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连词成句。即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因而, 前文例句译成现代汉语时就必须增加或减少某些成分。按照这一原则, 例句可译为:骨头已经完了, 可是, 那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紧紧地跟着屠户。显然, 译文省省去了“之”, 增加了“仍然”、“一样”、“紧紧地”、“着”、“屠户”。这样, 译文既没有改变愿意, 又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同时, 还能描绘出当时情况紧急, 屠户紧张的气氛。

二.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有其初发阶段, 现代汉语是从何发展而来的呢?不言而喻, 它就是从古汉语发展而来的, 虽然古汉语不等于文言, 但是, 其书面的形式, 绝大多数是用文言写成的, 所以, 可以说, 现代汉语是, 由文言发展而来的。既然如此, 那么, 文言与现代汉语在实质上就存在着一个“源”与“流”的关系。因而, 这二者之间势必就会有着继承、演变、和摒弃的关系。然而, 单就中学语文文言教学而言, 它就是一种继承与演变的关系。在教学中, 教师如果向学生阐明了这一点, 就可以消除学生“学文言如学外语”的畏惧心理。

那么, 在教学中, 就必须先弄清楚, 哪些是属于继承的内容, 哪些是属于演变的内容。

简单地说, 继承的内容有以下几种:1、时间、地点、人名、官职等。2、绝大部分纯自然事物名 (除极个别的如“江”“河”特指长江, 黄河外) 以上这两类词, 都有是继承的词语。教师在教学中, 要求学生在翻译的时候照抄即可。而其余的都有是属于演变的词语。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在教学中, 必须强调文言与现代汉语二者之间的源与流和关系, 千万不可走入文言与现代汉语无关和误区里去。同时, 还要强调二者之间又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学生只有学好现代汉语, 才能学好文言, 现代汉语的词语积累得越丰富, 语法掌握得越牢固, 文言学起来就越得心应手, 如果脱离了现代汉语而孤立地去学文言, 只能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有如过眼烟云, 即学即忘。

三.文言翻译的四把钥匙

由于文言与现代汉语的源流关系, 我们在教学中可将重点放在那些演变的词上。

何为演变的词呢?即由于时间的推移, 社会的发展, 在用法上, 意义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的词不达意, 从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篇目来看, 继承的词多, 而演变的词少, 因而, 学生在学习中, 如果掌握了这些演变的词, 就等于掌握了文言翻译的金钥匙, 文言翻译也就会迎刃而解。

文言翻译的金钥匙究竟是什么呢?简言之, 即文言中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

(一) 古今异义词

从字面上看, “古今异义词”即词的古义和今义不同, 不言而喻, 文言中除了少数“古今异义词”外, 其它的绝大多数是与现代汉语意义大致相同或相近的, 可以说, 掌握了古今异义词, 就等于掌握了文言翻译的第一把金钥匙。例如:教师在《桃花源记》的时候, 如果学生掌握了“鲜美”“妻子”“无论”“绝境”“不足”“间隔”等到几个古今异义词, 可以说, 就等于扫除了文言翻译的一半的障碍。其余的部分只须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继承的原则, 那么翻译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二) 通假字

通假, 即同音替代。它是文言尤其是先秦古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要构成通假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必须是一对出现。2、通假字与本字在意义上没有任何关系。3、在上古音中, 二者必须是同音或近音。由于通假字是同音替代, 所以在教学法中不仅要注意到这一点, 如遇到与古音不同时, 必须读回本字之音。如:“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中“说”通“悦”。但按现代汉语读音, 显然, “说”的读音不对,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一定要读回本字“悦”的音。由于通假字在本质上是一种借的关系, “悦”借了“说”的字, “说”借了“悦”的音和义, 所以在翻译的时候, 一定要用本字“悦”的意义, 句子才能通顺。教师在教这一知识点的同时, 一定还要强调学生注重知识的积累的重要性。等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通假字时, 也就等于掌握了文言翻译的第二把金钥匙。

(三) 词类活用

所谓词类活用, 就是某些类型的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原来的一般性质和语法功能, 而具有新的语法功能的灵活运用, 离开了这种语言环境就失去了这种性质和功能。

我们在文言语句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 即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词语的意义在表面上看起来好象分别不大, 但是一但译成现代汉语, 语言马上就不通了。如:“渔人甚异之”中的“异”, “置人所罾鱼腹中”的“罾”, “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中的“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从表面上看, 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没有多大区别。“异”可解释为“奇怪”, “罾”可解释为“鱼网”, “水”可解释为“河水”, “箕畚”可解释为“箕畚”但是, 一旦将这样的意义放入句子中间翻译的时候, 就会发现句子根本就不通顺。语言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实际上, 这些词都是活用了。“异”原为形容词, 活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 意为“对……感到奇怪。”“罾”原为名词, 现活用为动词, 意为“用网捕捞。”“水”原为名词, 现活用为动词, 意为“游泳。”“箕畚”原为名词, 现活用作状语, 表所用的工具, 意为“用箕畚。”显而易见, 如果将这些活用的意义插入句子中, 句子马上就通顺了。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词类活用现象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再反复练习, 直到掌握为止。那么, 学生就掌握了文言翻译的第三把金钥匙。

(四) 特殊的文言句式

掌握了以上的三把钥匙外, 还要懂得几种特殊的文言句式。

常见的特殊句式有:1、倒装句2、省略句3、判断句4、被动句。教师在教学中对这类句式的特点和翻译方法如能进行反复的练习和强调, 并经常归纳总结, 那么, 文言翻译对学生来说, 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把握脉络 第6篇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案例教学,比较教学法,创设情境

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在某个领域的专业技能,所以就对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并不重视,比如应用文写作,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应用文写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学生的社会工作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应用文写作教学是目前每一所高职院校急需注意的问题。

一、运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果教师只是单一地讲解教材中的内容,对于很多知识点的逻辑性和抽象性比较强,仅仅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往往都很难接受,这就慢慢削弱学生的应用文写作学习兴趣。因此,对于有些重点的知识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引入合适的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就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我展示空间,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运用和巩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教师对报告的行文规则进行讲解时,就可以引入比较典型的案例:新华社记者在对某县的一个村进行采访时发现,这个村的生活条件和经济收入都非常差,并写入了内参。当省领导看到这些新闻后,立即做出批示,提出要尽快解决贫困情况。当帮助这一村庄脱贫后,就需要县委写一份《关于×村改变贫困面貌的报告》。将此报告上交到省委后,随之被退回。教师再根据这个案例向学生提问:报告为何被退回?如果想让省领导尽快看到这份报告,需要做什么?接着,就引导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可以让学生很清楚地明白上行文通常不能越级行为和在特定情况下即使是上级机关负责人直接交办事项,能以本机关名义向上级机关负责人直接报送公文的行文规则。

二、运用比较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通过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对比,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各个之间的异同,进行能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规律。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运用比较教学法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一些学生容易搞混淆的应用文体,将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开来。比如,通告和公告、报告和请示、通报和通知等。很多学生经常会将这些应用文体搞混淆,不能准确的把握与运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运用对比教学法进行对比分析,先将应用文体与其它文体进行对比,多找一些典型的范文进行对比,这就可以让学生快速掌握各个应用文体的特征,进而可以准确理解和区分。

例如,对于通告和公告都属于告知性公文,二者的共同点为公布性和晓谕性,学生很难分辨清楚,此时教师利用比较教学法,就能让学生很容易找到二者的区别:告知的内容各不相同,对于通告,其内容通常是一些不太重要的事项,而公告的内容一般都是重大的法定事项;发布的范围也各不相同,通告的发布范围比较狭窄,仅仅局限于某个地区、某个系统、某个地段或某个单位,而公告的范围十分广泛,面向国内外;发文机关的级别也各不相同,通告不受单位级别限制,而公告的发布通常是国家领导机关;发布的形式也各不相同,通告主要由单位内部粘贴,而公告的发布途径一般是新闻媒体。

三、创设情境,给学生真实的知识体验

对于很多操作性非常强的应用文体,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参与,增强学生的知识体验,将会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比如演讲稿、会议记录、欢迎词、述职报告和求职信等,引导学生参与情境中展开“仿真”训练。对于写会议记录,教师就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模拟“某公司经理”或“学校领导”的现场交流会,并引导其他学生做好会议记录,这时学生均纷纷拿起笔认真记录“领导”的讲话。当会议结束后,教师就让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会议记录,并且加以分析和指导,然后向学生灌输会议记录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学生也是欣然接受,并结合自己的会议记录进行对比分析,很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改正。在这个情境活动中,学生亲身参与到会议记录的整个过程,所以也会积极参与,充满浓浓的兴趣。当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时,也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生活素材为主,让学生在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基本技巧时,还能学习社会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比如,在《申论》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多收集实时新闻、历年考题和社会形势等方面的知识,在课堂上分析讲解它们的写作特点。

四、借助网络教学,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的学校教育方式提供了新的教学选择。网络教学即是教师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把学生与教师、课外与课内、网络信息和教材内容等有机融合在一起,这就使得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丰富化。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基本都普及了网络化教学,教师能够运用校园网络设施完成课堂教学。对于应用文写作教学,教师就可以在校园网上建立应用文写作课堂的网页,并且利用社交软件为学生搭建一个公共的社交平台,教师可以经常在平台上发布关于应用文写作的相关信息发布到平台上,学生能随时随地地学习知识,并且还可以在平台上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踊跃探讨交流。在校园网上,教师将应用文写作相关的一系列的教学信息发布在平台上,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习题、例文、答疑库、课程实践要求以及相关的课程网址等,这也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当然,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快速准确地运用网络平台去搜索自己想要的应用文写作知识,根据自己的需求展开自主学习。

例如,在关于“调查报告”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关于调查报告文体相关的知识,然后再借助网络平台发布调查报告的题目以及相关的网址,学生根据教师安排的任务和写作格式自主在网络上查阅相关资料,并完成相关的调查报告的写作。这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对“调查报告”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学生的收集资料和搜集资料的能力。运用网络教学,就能突破课程学习中时空障碍,将教学内容由抽象化转为具体化,易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也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五、总结

高职院校要重视应用文写作等一系列的文化课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占得一些优势。应用文写作教学也要求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艺术,让枯燥乏味的教学知识,变得有滋有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兰蒙蒙.浅议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J].亚太教育,2016(10)

[2]张梅梅.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探究[J].电子制作,2013(17)

[3]由娜.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1(3).

把握脉络 第7篇

一、前四年的高考试题对 比分析

全国新课标理综Ⅰ中有机化学模块试题以选择题、选做题两种形式出现, 题型固定,所占的分值比例基本稳定。

1. 选择题部分

(1)考题统计比较。

(2)规律分析。四年的选择题均是对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的考查,其特点是:①四年均对同分异构现象进行了考查,且难度有不断增大的趋势,要求对同分异构现象的碳链异构、官能团位置异构、异类异构现象进行书写和判断。②以烃、烃的衍生物等常见有机化合物 为试题的载体,考查有机反应类型、化学用语的书写规律、典型官能团性质, 但试题对知识考查的综合应用和知识迁移能力在提高。

2. 选做题部分

(1)统计分析:(如下表)

(2)规律分析。①从考题形式来看非常相近。近四年的有机综合题的题型都是创设情境,给出某种有机化合物常识知识和有机合成线路图,提供部分相关信息,考生首先要读懂题意,领会运用信息,结合所学的有机化学知识来解决有机合成线路中的一些问题。②从考点内容上看基本稳定。主要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分子式、结构简式、键线式和方程式的书写等要熟练掌握。从能 力要求上来讲要具有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提取实质性内容,并与已有知识块整合,转变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2014 年有机化学模块 的综合复习建议

(1)明确常考知识点,高度重视课本知识复习。高考命题特点是回归基础,无论高考题怎么出,大部分都会落到基础知识的考查上,那些在高考中创造奇迹的学生,无一例外都是基础知识牢固、熟练、全面、扎实的学生。所以,在复习中要把主要精力投放到基础知识、基本题型的夯实,熟练上。

(2)善于把握常见规律。有机化学模块内容少,很多知识具有一定规律性,在复习中要抓住各物质内在转化和联系的规律,通过比较学习其区别和联系,掌握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就能更熟练地运用知识。

(3)要重视有机化学实验。2012年和2013年的理综实验题出人意料地是以有机化学模块知识作为载体来考试的。这是一个新的导向。重要的实验如乙烯、乙炔的制备和性质实验、苯的溴 代、硝化等性质和制备实验。复习时应依据课本上出现的实验,注意实验操作的科学规范,把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结合起来,把化学实验原理与实验设计、安全操作结合起来,把不同的有机实验进行对比,近似的有机实验进行类比, 既要掌握多种不同的有机实验,又要能够分析一种有机实验的不同做法。

(4)学会归纳,使有机化学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形成立体的网状知识结构。能准确观察有机反应,判断反应类型;熟悉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复习中应注重帮助学生对已基本掌握的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对知识点、考点、热点, 进行思考、总结、处理,从而将学生获得的知识转化成能力,使学生突破难点。

(5)要突出重点知识的复习。重点知识要重点突破复习,例如同分异构体是高考试题的高频考查点之一,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要重点练习。从同分异构体书写的规律和分类着手,熟练掌握烷烃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技巧,进而延伸到卤代烃、醇的异构体书写,最后全面掌握醛、酚、酸、酯的异构体的书写。

(6)针对题型要进行专题强化训练,突破难点。汇集典型试题进行分析, 掌握解题规律,学会举一反三,跳出题海。针对不同题型进行专项突破训练和变式训练,培养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和迁移化学知识的能力,以适应高考灵活多变的考题。特别是针对选做题有机合成推断题要作为重点强化训练的对象。要学会审题、寻找突破口、准确 地回答问题。

(7)培养规范使用化学用语的习惯。规范作答既是答卷、做题的良好习惯,也是一种能力和技巧。包括字迹工整清晰、步骤规范、用语规范、结论规范等。在复习中,特别强调养成规范使用化学用语的习惯,要注意减少随意性, 注意规范性,减少不必要的丢分。

三、2014 年有机化学模块 的高考试题展望

(1)稳中有变是高考化学命题的一个特点。2014年的考试范围与要求与前4年相比基本上没有任何变化,其命题形式和趋向、试题难度等估计都会保持相对稳定。必修部分是两道选择题共计12分,考试内容应以必修部分考试范围与要求为主,选修部分是有机综合题,但2012年和2013年的有机化学实验的考查值得我们注意。

(2)考试命题一般会以主干知识网络为主进行命题。近四年的全国理综Ⅰ的有机化学考题基本上都是以主干知识网络为主进行命题的,这与有机化学模块知识少,知识之间内在关联主线明确有关,作为综合考查的高考试题在题量限定的条件下及考查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的前提下,以主干网络为主的命题是其必然选择。

(3)有机推断、合成题要注意能力考查训练。要注意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的高考命题方向。试卷中越来越多的试题由知识型考查转向能力型考 查,对知识点的要求难度降低,但能力要求提高。对学生的阅读信息、处理信息的要求在提高,要求考生首先要接受试题所给出的信息,其次将试题所给出的信息与课内所学的知识点相结合起来,最后在仔细了解本题的要求后迅速、全面、正确地给予回答,这就是信息题的要求,即自学能力的要求。

把握脉络 第8篇

2012年皮革行业按照中央提出的“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大力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积极应对国际市场低迷、生产成本上涨、原料皮价格波动等诸多外部风险, 紧紧抓住内需市场机遇。全年皮革行业基本实现平稳运行, 但增速回落, 下行压力加大。2012年, 皮革行业产值、利润、出口增速分别回落11、19、17个百分点, 而2011年, 我国皮革行业在产值、利润、出口方面均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

2012年, 我国成品革、半成品革、已鞣毛皮等原料进口量同比继续下降, 生产增长放缓趋势日益明显, 企业利润增速回落。受国内市场拉动, 轻革、皮革服装产量增速上升, 而出口为主的皮鞋、毛皮服装产量增速均比上年回落。与此同时, 企业的累计产销率持续递减, 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比连续回落, 行业进出口增速回落明显。总体来看, 2012年全国皮革行业经济运行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生产、利润增速回落, 产值利润率下降

总体来看, 2012年行业发展增速呈现前高后低之势, 全国规上皮革、毛皮及制品和制鞋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556亿元, 同比增长14.01%, 增速回落11个百分点, 而前三季度增速分别为18%、14.6%和13.7%。2012年行业完成利润总额680.5亿元, 同比增长10%, 增速回落19.3个百分点, 而前三季度同比增长分别为24.9%、16.1%和8.7%。2012年行业产值利润率6.57%, 同比下降0.37%。2012年, 我国轻革产量约8.5亿平方米, 鞋类产量约133亿双, 规模以上皮革服装产量5775万件, 毛皮服装产量444万件。

根据中轻皮革景气指数, 可以直观地、多角度、全方面反映皮革行业发展的变化趋势, 2012年行业产值基本牌稳定区间, 而利润指数则呈现总体下滑趋势, 尤其是自8月以来, 一直处于趋冷区间, 稳定提高企业效益水平成为行业提升运行质量的关键所在。

2、中小型企业占主导, 大型企业盈利水平高

从规模来看, 大型企业抗风险能力和赢利水平较高, 而中小企业竞争力有待提高。2012年, 全国规上皮革、毛皮及制品和制鞋企业产值大型企业占23.8%, 利润总额占31.9%, 产值利润率为8.7%, 比行业平均水平高2.13个百分点;中型企业产值占34%, 利润占28.6%, 产值利润率为5.5%, 比行业平均水平低1.07个百分点;小型企业产值占比42.2%, 利润占39.5%, 产值利润率为6.2%, 比行业平均水平低0.37个百分点。

3、东部地区总量仍占主导中西部地区增长较快

从地域来看, 中国东南沿海企业仍是行业发展中流砥柱, 但面临压力较大, 而内地企业相对平稳。2012年, 东部皮革业完成产值8306.62亿元, 同比增长13%, 利润总额498.36亿元, 同比增长5.6%, 中西部产值2249.39亿元, 同比增长17.7%, 利润182.25亿元, 同比增长24.1%。江西、安徽、湖南、重庆等中西部地区的省市在产业转移中发展较快, 为行业保持平稳的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撑。

4、内销比重继续提高, 毛皮行业发展尤为迅猛

2012年, 内在动力增强与外部环境倒逼同时作用, 促使皮革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 并对行业实现平稳运行发挥根本支撑作用。内需对行业发展的首要驱动作用更加突出, 市场结构进一步合理, 2012年皮革行业内销比重占销售产值比重达到72%, 同比提升1.4%, 这是自2000年以来, 皮革行业的内销比重持续12年提升。

特别是毛皮及制品行业在2012年生产、出口增长, 内销份额均居行业首位;同时在行业产值利润率普遍下滑的形式下, 仍保持了快速增长, 成为皮革及毛皮行业平稳发展的新亮点。2012年, 毛皮及制品行业工业总产值增长率23.6%, 利润总额增长26.5%, 内销比重高达85.8%;产值利润率8%, 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 随着中国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于皮革、毛皮制品的需求显著提升, 内需市场的潜力值得进一步挖掘。

5、进出口增速回落, 贸易顺差占全国近三成

皮革行业是外向型特征较为明显的行业, 在美国财政悬崖、欧债危机、中日政治摩擦等利空因素叠加下, 再加上汇率变动、成本优势丧失, 订单向东南亚转移, 2012年出口增长不及预期, 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比重28%, 比上年同期回落1.4个百分点;我国进口以原料为主, 受需求不足影响, 进口增速也大幅回落。

2012年我国皮革、毛皮及制品和制鞋业出口760.9亿美元, 同比增长9.8%, 增速回落12.2个百分点。其中, 鞋类对出口增速贡献最大为7.2%, 而皮革服装、皮面皮鞋对出口增速贡献为-0.05%、-003%。2012年我国皮革、毛皮及制品进口78.1亿美元, 同比增长5.8%, 增速比上年回落14.6个百分点。

2012年, 我国皮革、毛皮及制品和制鞋行业实现进出口顺差682.9亿美元, 同比增长10.3%, 占我国贸易总顺差的29.5%。其中, 前3季度出口增长仅为7.6%, 4季度出口年底冲刺, 翘尾因素明显, 主要源于外商对来年一季度的增补库存, 年底订单回升也是供应减少、企业倒闭、行业整合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6、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 进口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均占四成以上

2012年就贸易方式而言, 我国皮革、毛皮及制品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 占68.1%, 同比增长13.8%, 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占比21.3%, 同比下降0.5%。2012年我国皮革、毛皮及制品一般贸易进口占49%, 同比增长13.5%, 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占比45.4%, 同比下降1.4%。

7、三大强省出口仍占主导, 中西部地区高速增长

作为我国皮革行业的三大强省广东、浙江、福建占据了出口总额的三甲之位。2012年我国皮革、毛皮及制品和制鞋业广东出口占皮革、毛皮及制品和制鞋总额的37%, 同比增长4.4%;浙江出口占17.3%, 同比下降0.3%;福建出口占15.8%, 同比增长11.2%。中西部地区虽然出口量不是很大, 但同比增长远远高于东部沿海, 其中重庆、安徽、湖北等省的出口同比增长均在100%以上。

8、美欧日仍是主要出口市场, 东盟非洲市场增长高

多元化市场战略有助于规避在国际市场中的贸易摩擦风险, 提升产业竞争力, 皮革行业近几年持续推进多元化市场战略并初见成效。2012年, 我国皮革、毛皮及制品和制鞋行业对原有主要出口市场的依赖度进一步降低, 而与东盟外贸步伐加快, 出口更为活跃, 出口东盟所占份额为5.9%, 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增速达70.6%, 取代俄罗斯成为第四大出口市场。2012年, 我国皮革、毛皮及制品和制鞋行业出口美国、欧盟、日本市场份额分别占26.2%、21.2%和6.1%, 占比分别下降1.2个百分点、2.1个百分点、0.1个百分点, 同比分别增长5.2%、0、8.7%。除对东盟国家外, 我国皮革、毛皮及制品和制鞋行业对非洲国家出口所占份额为5.2%, 同比增长达31.8%, 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

9、进口主要来自欧盟和东盟, 东部地区仍是进口主要省份

随着中国消费者消费理念的变化及购买力的提升, 奢侈品的集中地———欧盟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皮革行业进口的头号来源地, 紧随其后的是东盟。2012年, 我国皮革、毛皮及制品和制鞋行业从欧盟进口占36%, 同比增长8.1%;从东盟进口占13.1%, 同比增长17.3%。皮革强国意大利依旧是中国皮革行业进口首选, 占我国皮革行业进口总额的23.9%。越南、巴西、印度等国家的产品物美价廉, 也获得了中国的青睐, 从巴西进口占7.7%, 同比增长10.9%;从越南进口居东盟首位占7.3%, 同比增长23.6%;从印度进口占5.9%, 同比增长27.2%。

而我国经济发达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仍是进口主要省份, 2012年我国皮革、毛皮及制品广东进口占34.3%, 同比下降1.3%;上海进口占31.8%, 同比增长6.2%;江苏进口占7.3%, 同比增长57.2%;浙江进口占5.8%, 同比增长2.8%。

二、全国皮革行业2013年发展展望

展望2013, 影响行业发展减速的利空因素短期难以改观, 如宏观经济减速、成本过高导致需求下降、同质化经营、下游企业库存激增, 预计2013年行业复苏节奏会比较缓慢, 底部与复苏拐点都不明显, 呈现“平底锅”结构。

上游的原料皮价格因牲畜在存栏量下降、生长周期长、供不应求、饲养成本上升等因素推动下水涨船高。下游企业订单总额下滑, 企业面临的考验比较严峻。

国内用工成本提高, 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多重因素压缩企业利润之时, 出口市场受到前后夹击, 前有发达国家日益苛刻的技术壁垒, 后有东南亚等国异军突起的竞争, 再加上贸易摩擦的常态化, 出口步伐严重受限。

虽然面对国内外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多、成本持续上涨、出口订单下降、企业税赋过重、环保压力加大、产销模式受限等一系列困难, 但经过2012年的增速大幅放缓, 行业整合显现成效, 预计2013年行业将缓慢复苏。

外部市场的萎靡, 使行业出口红利减少, 这一外部环境的变化, 也迫使行业不得不扩内需, 搞创新, 因此, 行业结构优化升级已到了关键期。

在这个关键的调整期内, 发展机遇出现了转换, 将由“内外并重”转变为“以内为主”, 国内市场的能量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内销形势要好于出口, 为皮革行业增长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行业产值增速在10%以上, 全年进出口增速将低于10%。

与此同时, 在各种要素成本不断提高的趋势面前, 求快求大早已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唯有依靠技术创新, 注重增长质量, 才可以获得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空间。

把握脉络 第9篇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案例教学;比较教学法;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在某个领域的专业技能,所以就对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并不重视,比如应用文写作,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应用文写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学生的社会工作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应用文写作教学是目前每一所高职院校急需注意的问题。

一、运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果教师只是单一地讲解教材中的内容,对于很多知识点的逻辑性和抽象性比较强,仅仅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往往都很难接受,这就慢慢削弱学生的应用文写作学习兴趣。因此,对于有些重点的知识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引入合适的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就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我展示空间,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运用和巩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教师对报告的行文规则进行讲解时,就可以引入比较典型的案例:新华社记者在对某县的一个村进行采访时发现,这个村的生活条件和经济收入都非常差,并写入了内参。当省领导看到这些新闻后,立即做出批示,提出要尽快解决贫困情况。当帮助这一村庄脱贫后,就需要县委写一份《关于×村改变贫困面貌的报告》。将此报告上交到省委后,随之被退回。教师再根据这个案例向学生提问:报告为何被退回?如果想让省领导尽快看到这份报告,需要做什么?接着,就引导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可以让学生很清楚地明白上行文通常不能越级行为和在特定情况下即使是上级机关负责人直接交办事项,能以本机关名义向上级机关负责人直接报送公文的行文规则。

二、运用比较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通过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对比,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各个之间的异同,进行能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规律。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运用比较教学法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一些学生容易搞混淆的应用文体,将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开来。比如,通告和公告、报告和请示、通报和通知等。很多学生经常会将这些应用文体搞混淆,不能准确的把握与运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运用对比教学法进行对比分析,先将应用文体与其它文体进行对比,多找一些典型的范文进行对比,这就可以让学生快速掌握各个应用文体的特征,进而可以准确理解和区分。

例如,对于通告和公告都属于告知性公文,二者的共同点为公布性和晓谕性,学生很难分辨清楚,此时教师利用比较教学法,就能让学生很容易找到二者的区别:告知的内容各不相同,对于通告,其内容通常是一些不太重要的事项,而公告的内容一般都是重大的法定事项;发布的范围也各不相同,通告的发布范围比较狭窄,仅仅局限于某个地区、某个系统、某个地段或某个单位,而公告的范围十分广泛,面向国内外;发文机关的级别也各不相同,通告不受单位级别限制,而公告的发布通常是国家领导机关;发布的形式也各不相同,通告主要由单位内部粘贴,而公告的发布途径一般是新闻媒体。

三、创设情境,给学生真实的知识体验

对于很多操作性非常强的应用文体,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参与,增强学生的知识体验,将会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比如演讲稿、会议记录、欢迎词、述职报告和求职信等,引导学生参与情境中展开“仿真”训练。对于写会议记录,教师就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模拟“某公司经理”或“学校领导”的现场交流会,并引导其他学生做好会议记录,这时学生均纷纷拿起笔认真记录“领导”的讲话。当会议结束后,教师就让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会议记录,并且加以分析和指导,然后向学生灌输会议记录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学生也是欣然接受,并结合自己的会议记录进行对比分析,很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改正。在这个情境活动中,学生亲身参与到会议记录的整个过程,所以也会积极参与,充满浓浓的兴趣。当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时,也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生活素材为主,让学生在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基本技巧时,还能学习社会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比如,在《申论》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多收集实时新闻、历年考题和社会形势等方面的知识,在课堂上分析讲解它们的写作特点。

四、借助网络教学,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的学校教育方式提供了新的教学选择。网络教学即是教师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把学生与教师、课外与课内、网络信息和教材内容等有机融合在一起,这就使得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丰富化。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基本都普及了网络化教学,教师能够运用校园网络设施完成课堂教学。对于应用文写作教学,教师就可以在校园网上建立应用文写作课堂的网页,并且利用社交软件为学生搭建一个公共的社交平台,教师可以经常在平台上发布关于应用文写作的相关信息发布到平台上,学生能随时随地地学习知识,并且还可以在平台上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踊跃探讨交流。在校园网上,教师将应用文写作相关的一系列的教学信息发布在平台上,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习题、例文、答疑库、课程实践要求以及相关的课程网址等,这也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当然,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快速准确地运用网络平台去搜索自己想要的应用文写作知识,根据自己的需求展开自主学习。

例如,在关于“调查报告”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关于调查报告文体相关的知识,然后再借助网络平台发布调查报告的题目以及相关的网址,学生根据教师安排的任务和写作格式自主在网络上查阅相关资料,并完成相关的调查报告的写作。这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对“调查报告”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学生的收集资料和搜集资料的能力。运用网络教学,就能突破课程学习中时空障碍,将教学内容由抽象化转为具体化,易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也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五、总结

高职院校要重视应用文写作等一系列的文化课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占得一些优势。应用文写作教学也要求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艺术,让枯燥乏味的教学知识,变得有滋有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兰蒙蒙.浅议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J].亚太教育, 2016(10)

[2]张梅梅.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探究[J].电子制作, 2013(17)

[3]由娜.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1(3).

[4]李艳艳.把握应用文的语体特征,培养学生语体感的教学尝试[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9).

上一篇:腾讯的系统论文下一篇:医学检验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