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农民发展范文

2024-06-03

职业农民发展范文(精选12篇)

职业农民发展 第1篇

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建设一支结构完善、数量充足、水平较高的产业大军,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将伴随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农业生产已呈现出从一家一户生产发展到一体化生产经营的趋势, 现代农业需要职业农民引领;产业发展吸引农民返乡, 技术匮乏急需职业农民培训;没文化没技术种不了地, 务不好农, 现代农业呼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不仅能解决“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 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综合分析, 引导新生劳动力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 面临三个方面的新形势新任务。一是中央提出了新要求。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 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力发展问题, 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着力完善农业生产关系, 进一步强调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这就从政策导向上, 为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遵循。二是省委确定了新任务。我省深入开展“联村联户, 为民富民”行动, 启动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 这是强化“三农”工作、推进扶贫开发、实现我省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个重大举措, 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农村科学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为农民脱贫致富搭建了重要平台, 也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奠定了基础。三是农民增加了新需求。农民是农业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新时期, 广大农民想发展、盼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愿望非常强烈, 他们急需掌握新技术、新技能、新本领, 比如, 生产型职业农民, 他们需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 有较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 才能直接从事园艺、鲜活食品、经济作物、创汇农业等附加值较高的农业生产, 如果没有必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作支撑, 农业产业化优势很难得到充分发挥。

2 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

作为贫困地区, 农业产业化优势不太明显, 农业现代化发育程度比较低, 随之诞生的新型职业农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是从业凸显类别化。新型职业农民是与传统农民相比较而言的, 尽管统称农民, 但其按照从事农业产业类别可分为三种类型, 且职业比较稳定, 即生产型职业农民, 如农艺工、蔬菜花卉园艺工、家禽饲养繁殖工、农药生产工、饲料生产工等“农业工人”, 服务型职业农民如农产品经纪人、农资营销员、农作物植保员、动物防疫员、沼气生产工、农机驾驶员、农机修理工等;经营型职业农民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各类农协负责人以及规模种养大户、农场主、基地带头人、农业企业经理等。二是需求具有差异化。我省农村人口数量多, 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较低, 全省农村人口1633万, 农村劳动力1277万, 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 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 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绝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层次不齐、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普遍偏低、农业创新发展意识薄弱, 对各种知识、技术、信息的需求和转化能力不尽相同。三是来源存在单一化。农村青壮年农民持续大量流出, 一大批新生劳动力在结束求学后选择“跳农门”、进城务工, 务农人员成了国民素质的“低洼地带”, 大部分都是50岁以上、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 具有高效率农业设施装备难以利用、高水平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的问题, 新型职业农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

3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与途径

3.1 强化政策“扶”

农民问题的政治性、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性, 从根本上决定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坚持政府的主导性。一要从政策导向上扶持。政策跟进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保障, 要探索建立完善以创业兴业、风险支持、信息服务、劳动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综合扶持政策体系, 改变农民“亦工亦农、亦商亦农”的兼业化状态, 让新型职业农民吃上定心丸, 增加安全感, 强化职业吸引力, 为培养职业农民健全制度保障。二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扶持新型职业农民, 是一项基础性、社会性的服务活动, 政府公共财政应当承担主要投入责任, 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形成农业部门争取农民教育培训经费、财政部门安排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各级人大监督经费落实的格局, 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无米之忧”。三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公益项目, 改善培育职业农民的硬件条件, 打造优质服务平台, 完善服务功能, 构建农民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长效性服务。

3.2 注重培训“育”

教育培训是重要的生产力, 加强教育培训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基础, 是促进农村新生劳动力向新型职业农民转移的重要手段。一要健全培训机构体系。农广校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主阵地, 具有了解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的显著优势, 在培养农村基层干部、实用人才、致富带头人及农民工等农民教育培训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要充分发挥各级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主阵地作用, 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及其它社会力量为补充, 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地, 加快建立面向市场、多元办学、开放运行且能够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需求的教育培训体系。二要优化培训方式。坚持普及性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 围绕当地农业生产发展需求, 通过各种简便易行管用的方式, 组织专家教授、乡土人才结合农时季节, 进行现场咨询、田间培训、入户指导,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手机网络、科技书屋等现代传播手段, 将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信息及时送进千家万户、送到田间地头。同时, 按照农业职业技能标准, 加快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全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三要用好用活培训资源。依托绿色证书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等项目, 通过开展乡村农民教育培训示范村建设活动, 开展乡村教学班、农民学历教育, 重点将45岁以下农民纳入职业农民培育范围, 利用农闲时节进行分段学习, 实行弹性学制、鼓励送教下乡、突出实践教学、强化跟踪服务, 提高农民职业化、专业化程度。

3.3 优化环境“留”

由于农业工作的特殊性, 在农村培养选拔新型职业农民, 不是没人才、缺资金、无项目, 在一定程度上是缺“育才、留才、用才”环境。要拓宽农村实用人才发展舞台, 开辟职业农民成长通道, 创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社会环境。一方面, 要重视对现有留地农民, 特别是45岁以下新生劳动力的培养, 引导他们留守农业、发展农业;另一方面, 要放眼长远, 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改善农业就业环境等措施, 优化环境, 拴心留人, 以农村“两后”生、返乡农民工、大学生“村官”、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为重点, 吸引高素质的新生力量补充到职业农民队伍, 为现代农业发展储备后备力量。特别是要通过免费培训、政策扶持和就业引导等措施, 有组织、有计划地将一部分农村两后生培养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为未来农业发展储备、留住人才。

3.4 健全机制“培”

职业农民发展 第2篇

大力发展现代果业

洛川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南部,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总人口22.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1万人。耕地面积64万亩,其中苹果面积50万亩,是全国优势农产品(苹果)产业化建设示范县、全国优质无公害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全省苹果“一县一业”示范县。近年来,洛川县农广校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契机,紧紧围绕苹果产业,采取政府主导、部门联合、多方参与的形式,突出特色,因人施教、分类培训,培育了一支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住并适应产业发展的职业农民队伍,促进了现代果业大发展。

一、确定培育对象,为全面推进培育工作奠定基础

县农广校围绕苹果产业,在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现代农业示范园、25个重点村选择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年龄在16~55岁之间,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及管理连续3年以上,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思想理念先进、创业欲望强烈、市场意识超前、务农意愿稳定的人员。对这些人员进行造册登记,建立职业农民信息档案,为全面推进培育工作奠定基础。由县农业局负责组织协调培育各项工作;县农广校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专业机构,是县农业科技广谱性培训的主要渠道,农民职业教育的主阵地,具体负责培育的实施工作,县农广校结合以往的农民培训工作,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系统培训、考核认定、动态管理、政策扶持”的培育模式;合作社从物资服务、贮藏营销等各个环节,上联龙头企业下联果农,外联市场内接基地,覆盖苹果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便于学员及时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有效巩固了职业农民培育效果。2012年以来,共建立培训基地1个,实训基地6个,举办培训班11期,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培训554人。其中,培育苹果种植大户207人,培育专业合作社社员347人。

二、突出五重点,注重培训实效

围绕苹果生产周期,县农广校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分段安排课程,强化分类指导,采取“理论授课、网上辅导、集中答疑、基地实训、包抓指导、跟踪问效”的方式系统全面开展培训。

一是突出职业性和专业性。根据全县苹果产业发展要求和职业农民培训内容要求,2012年组织编印了《循环农业生产与管理实用技术》培训教材,通过送教上门,使农民接受所需专业的培训,培养他们成为苹果生产经营的行家里手。3年共发放教材23种3070余册。

二是突出实用性和操作性。注重实际,强化实践教学,增强培训的直观性和操作性,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在具体培训中,采取课堂讲授、专家学员互动、果园现场演示及参观等形式开展全面培训。

三是突出针对性和系统性。聘请苹果专家、农技推广骨干、乡土人才为授课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指导,切实解决农民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围绕苹果生产环节对学员长期开展苹果标准化生产管理培训;另一方面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理念培训。重点学习现代果业先进生产技术和发展经验、果园标准化生产、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管理经验。先后组织学员参观了现代园区、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等示范点。通过考察实训,使学员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基本掌握了全县苹果标准化技术要点。

四是突出规范性和实效性。每次培训后,做好学员个人资料登记、对参训人员建立培训档案,实行培训签名制。同时要求参训人员对理论培训、个人实践、教师授课等培训效果进行反馈,实行满意度测评制。学员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后,对所参训学员进行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合格者发给结业证书。

五是突出学历教育培训。经普及性教育培训后,对有潜力的、愿意参加教育培训的职业农民就地就近开展正规化、系统化的职业教育,使其获得中专以上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

三、整合资源,开展帮扶活动

2013年至2014年,先后制定了《洛川县新型职业农民帮扶工作方案》和《帮扶工作手册》,充分利用县农业科技推广资源优势,通过认真筛选,从农口确定了86名具有农艺师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开展帮扶工作。

一是科技人员对职业农民开展了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和农业农村政策法规等多项内容的帮扶。

二是科技人员通过深入实际、理论讲授、现场演示、电话咨询等多种形式定期带技术、带信息进村入户,对帮扶的职业农民对象,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先后开展电话咨询及指导819次,进村入户指导391次。组织果树、植保、能源、土肥等技术人员来到每个教学班,现场集中解决了苹果花叶病、腐烂病、病虫防治、修剪、果树追肥等技术难题。

三是县农业局建立健全了帮扶人员帮扶档案,详细记录帮扶次数、解决的具体问题及达到的效果,通过总结评比,对工作认真、成效突出的帮扶人员予以表彰奖励。

四、严明考核,开展认定管理

按照全县苹果产业实际,2014年洛川县制定印发了《洛川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新型职业农民资格标准和技能认定指标体系,在认定管理暂行办法中对职业农民的申报条件、培育培训、认定标准及条件、认定程序、跟踪管理、政策扶持进行了细化说明。同时健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管理制度和培训人员档案。对参加果树专业高等教育和系统化、多元化培训的职业农民,进行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考核测评,并按照洛川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实行定期考核认定,逐步建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制度,保证培训和认证达到实效。目前全县已获得新型职业农民高级资格证书的人员有3人,获得新型职业农民初级资格证书的人员有200人。

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洛川县分校

职业农民发展 第3篇

摘要:我国劳动力众多,具有庞大的农民基数,但总体素质相对较低。而现代农业生产要求从事农业生产者必须要具备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科技素质、思想素质、法律意识、市场经营管理能力,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已经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及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新型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意在解决未来农业发展中的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有效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质量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有效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8.008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国在各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农业生产方面也正朝着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前进。大量先进的科学生产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应用,新型的生产机械不断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农业生产结构也在不断调整,总体来看,农业生产日趋产品多样化、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未来的农业发展倾向于绿色、有机、环保的发展趋势,生产手段也朝着科技化、智能化的精准农业方向发展。这对生产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意义的农民便难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农民将成为一种职业,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这就是新型职业农民。就目前的新农村建设及农业的发展来看,培育新型农民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农民的素质、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对于新农村发展及现代农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培训教育工作中,必须要下大气力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提高职业农民的全方位素质,使其在文化素质、生产技能、道德水准、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市场意识等方面都能全方位的提高,以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农业发展需要。

1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培训组织情况不够理想

在具体的培训工作落实上,由于宣传不到位、信息传递不畅、农民的积极性不高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实际的培训工作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培训工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其中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组织工作不到位,农民培训工作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工作,并非某个部门单独就能完成,需要社会的各部门通力配合才能完成。当前组织培训工作,基本上还是以政府为主体,存在行政命令和计划分配的问题,这也导致培训的组织缺乏灵活性和合理性。

1.2 培训内容及形式比较单调

新型职业农民已经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相对来讲应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对于现代事物及信息的掌握也相对较多,所以在培训形式和内容上也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力求丰富多样,增加互动性及实际操作内容,这样才能使新生代农民能够学有所得,学而能用。但是在实际的培训教学中,在课程设置及内容安排上,存在单一枯燥的问题,往往理论知识过多,而实践内容过少,操作性差,大容量信息使学员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影响培训的质量。另外有的课程在讲解时术语过多,超出学员的接受能力,理解上存在困难。

1.3 培训效果考核不科学

培训效果最后是要通过考核做出评定的,在操作层面上,考核的设定不能真实反映出培训的效果,缺乏科学性,往往只重形式而忽视内容。多数地方的培训结束后只是对学员进行一些机械的测试,所采用的办法仍然是学历教育的方式,由于学员的文化水平存在差别,测试的结果受文化基础影响,难以真实反映所学的情况,导致效果评定缺乏客观性。

2 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的措施

2.1 科学制定培训方案

培训工作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在培训时一定要有明确的针对性,要认真分析目前农业的发展层次和市场的需求,要深入基层,对农民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充分的调查,真实了解农民的切实需要之后,再根据这些需求点进行培训方案的制定,对于培训的方案、培训的内容、培训的形式等方面,哪些地方应当侧重、哪些地方应当作为了解,在方案的制定中都应有所规划。尽可能多听取农民的真实想法,了解其切身的需求,同时也要了解受训农民的文化程度,采取易学易懂的教学模式,使其真正能够学会听懂,所学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能够进行应用,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及高效性,这样才能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能够真正起到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法律意识及市场经营能力的作用,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2.2 培训工作的开展要注重提高效率

培训工作的开展要特别注意效率的提高,只有提高培训效率,才能使农民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的东西,才能使更多农民受益。在培训形式上要灵活多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生活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合的教学形式。例如,利用农闲时间进行集中培训,或者采用送教下乡,把培训工作送到田间地头,在生产现场进行指导。除了讲课培训外,可以通过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采用农民乐于接受的形式,要比单纯的理论讲授的效果要好,对于农民受益也更大,培训的效率也能大大提高。

2.3 建立科学的培训考核机制

农民培训效果的测试不能单纯依靠传统的学历教育的方法,应该结合农民在生产中实际能力,根据实际能力的提高来判断,这种评估是一个时间较长的过程,也可以在培训过程中同步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效果不能依靠考试和最后是否能拿到培训结业证书来衡量,即使是考试,也应该形式灵活,样式多种,不能一味笔试。根据培训科目建立全方位的评价体系,才能对培训工作进行有益指导,从而形成培训工作的良性循环。

职业农民发展 第4篇

培育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根本措施, 是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 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而实现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因此说, 要大力发展农村的各种教育, 全面提升农民素质, 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一、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基础性教育

现代经济学中关于人力资本的理论认为, 社会经济的推动力量以更多地表现在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表现在劳动者所具有的知识、科学技术水平和有竞争力的工作质量上。当前促进农民增收是我们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但它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需要各种措施的协调配合, 首先要抓好基础性教育, 大幅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 20世纪80年代末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 可使劳动生产率提高30%, 中学文化程度可提高108%, 大学文化程度可提高300%。规模经营、高效农业是现代农业的特点、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 而文化素质的提高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也为农民自主创业和外出务工转行, 转产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为农民带来更多的增收渠道, 还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二、要大力发展农村的职业教育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村城镇化建设离不开大量的新型职业农民。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依靠科学技术, 培养造就新型职业农民就成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主要前提, 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 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化技术装备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为此农民也要实行职业培训和专业教育, 如种植方面包括现代农业的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科学使用, 优良品种培育、温控、湿控改善植物生长环境等种植技术;农业机械的原理、使用与维护保养等机械设备基本知识;也有必要学习有关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 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一些知识。可以实行初、高级等级评定, 将来还可以实行资格认定, 有高等级证的新型职业农民将在科学种田、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先进农业机械的使用、农村经纪人等方面都将在当地起到科技引领和示范带头作用。实践证明, 传统的自然的小农耕作模式不能解决农民致富问题, 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向规模化、科技化、专业分工协作相结合的集约化生产模式发展。高等级农民将是未来农业潜在大户, 他们有能力、也有底气完成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这是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据赴德国农业考察组报告介绍, 德国的土布罗克农场经营37公顷土地, 有两个半劳动力, 除种冬麦、大麦、玉米、饲料、马铃薯等作物外, 还饲养95头奶牛, 每年出栏肥猪1000头左右, 年收入10万马克, 劳均收入4万马克 (合人民币22万元) 。为什么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收入这么高, 关键是采用了现代化的技术装备从事机械化生产。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二是采取现代化技术装备从事农业生产。三是管理科学化。四是人员的知识化。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使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实现现代化的管理, 必须有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劳动者, 才能实现。因此说, 农民必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才能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应用和推进的主要载体, 农民的科技意识、生产技能和经营水平, 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决定着农业现代化水平乃至现代农业的实现。

三、融入城镇生活需要职业教育与专业培训

职业教育也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重要渠道, 加强职业教育也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重要举措,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 对进城农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来提高这部分人群的就业能力, 无疑是将农民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变为技术技能人才的一个现实途径。

当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应结合产业需求对农民提供有针对性的在职培训, 满足市场对不同技能人才的需求, 坚持专业与需求相结合、学与用相结合、技能培训与提升素质相结合, 为向城镇转移的农民工寻找工作提供技能优势。

摘要:强化职业教育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然途径和有效手段, 也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展农民转岗就业、适应市场需求的现实要求。

职业农民发展 第5篇

[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课题 编号 201201074]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与发展职业教育的研究

夏建军 郭飞 安宴菲 王学军

(河北北方学院 理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宝贵人力资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高低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对职业教育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作用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发展职业教育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对策措施,以期待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建设提供理论借鉴。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能力提升;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7文献标识码:A

1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内涵

“新生代农民工”首次提出于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所谓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户籍在农村而在城市就业的人群。这些新生代农民工,无论他们是从小就和外出打工的父母一起生活在城市,在城市读书,和城市孩子一起长大,然后留城市就业,还是在农村长大后进入城市就业,但他们融入所在城市达到市民

[1]化的效果从而摆脱农民身份、进入更高社会阶层的基本行为目标和重要价值取向是一致的。今天,他们正

以每年800万~900万人的速度飞速增长,已经成为我国农民工群体的主流,成为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缔造者和见证人。

就业能力的研究最早出现在20 世纪50 年代,就业能力的内涵一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在发生着改变,引起广泛关注,成为研究热点。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学科对其进行探讨, 导致了这个概念愈加模

[2]糊和多样化。但研究者一致肯定了就业能力理论对解决就业问题的积极意义,并将就业能力理论的关注聚

焦于最终实现就业、稳定就业和再就业上, 他们对就业能力理论的核心意义和内容描述也具有一致性, 即

[3] 就业能力是指劳动者获得工作和保持工作,并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必要性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宝贵人力资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高低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政府、企业要不断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为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提供

[4]充足的适用人才资源。为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是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生产设备更新换代。社会和企业对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大都也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各方面技能也较老一代农民工有了更大的提高,但对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生代农民工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远远不能适应职业发展变化。因此要不断发展职业教育,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对知识学习的需求;满足他们适应社会,完善自我的需求;同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迫切需要。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是新生代农民工发展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客观需要。据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江苏省当代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调查显示,68%的人对自己的受教育程度不满意,64% 的人要求接受技能教育,54%的人外出打工的动机是开阔眼界、学习本领、提高自身素质,所以就就业目的来看,他们在城市就业不仅仅是为了挣钱,更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谋求自身的更好的发展。可见实施职业教育

[5]对于农民工本身而言是及其必须的也是必要的。新生代农民工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要实现其人生目标和自身

价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他们继续努力学习,继续努力奋斗,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代共同发展。

3职业教育对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作用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企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较低的新生代农民工很难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提高新生

代农民工素质及就业能力,对加速我国城市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发展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将巨大的人口压力有效地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按照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80739万人,占总人口的63.78%。由此看出,我国农村人口依然非常庞大,依然存在大量无技能的农民工处于失业状态,“三农”依然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发展职业教育可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可以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化为有效人力资源;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产品技术升级;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可以加快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让更多新生代农民工从农业领域转移到非农业领域就业。这就走上了从根本上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转移就业问题的良性发展道路,即: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6]—吸纳更多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就业。

3.2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就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

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它不同于基础教育,是一种以传播技能为主,以服务就业为导向,面向生产第一线的一种教育。在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的同时,可以在短时间内让新生代农民工学会某项技能, 获得就业岗位的能力。新生代农民工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城镇寻找就业机会,他们既不会农业生产又没有职业特长,既没有干重活的体力又没有干脏活的吃苦耐劳精神。只有加强职业技能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专业技能,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才能在城镇稳定就业。发展职业教育,不但可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还可以缓解就业压力。据统计,在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为6.8年,意味着距离完成义务教育还差2.2年,如果填补上这个差距,劳动者收益可提高8.8%;如果把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年限提高到12年,相当于完成高中教育,劳动力收益则可提高21.1%(蔡昉等,2008)。由此可见发展职业教育有助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储备;有利于延缓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并更好的实现就业岗位与劳动力技能之间的匹配。

3.3发展职业教育,帮助增加收入,利于稳定职业

职业教育是面向工作岗位技能要求的一种教育,它是一种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培养的教育,是最直接、最具经济效益的一种教育。发展职业教育不仅能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而且能够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从而提高其劳动生产率,使其的劳动所得增加。调查发现,教育与收入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随着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劳动收入弹性逐渐增大,接受过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农户,其家庭劳动纯收入明显高于没有接受过培训的农户。随着我国产业机构的升级,对熟练劳动者需求进一步加大,必然造成劳动力市场就业岗位的两级分化,低技能岗位的减少,必然加剧低技能劳动者的失业,相反,高技能者会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而且拥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福利待遇。同时,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及就业能力的高低是影响其职业稳定性的决定因素。文化水平高又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人,他们文化基础好,基本素质高,就业能力强,就易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就易于适应产业转型产品技术更新换代,就易于在就业竞争中获得稳定的工作岗位,为永久定居城镇奠定坚实的基础。

4发展职业教育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对策措施

4.1政府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财力上增加投入,政策上给予支持

随着新生代农民工人数的不断增长和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张,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还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角度看,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低下,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占到了其中的40%,而这部分人迫于社会职业需求和生活压力,迫切需要学习技能,提高能力,增加收入,实现价值。但就业能力的提高不可能通过普通的义务教育来完成,只能通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来完成。因此,为了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生代农民工成功大规模转移的需要,政府应当

[7]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投入,合理利用教育资金,充实优化教师资源,扩大职业

教育的规模和覆盖面积。一方面国家及各级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通过职业教育的规模和质量来提高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正确运用经济学实践原理,合理充分运用有限资金,提高职业教育投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加对其投入的相对量和绝

[8]对量,扩大职业教育的覆盖规模和供给总量。

4.2教育部门要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化的职业教育体系

面对社会和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坚持以提高综合素质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为核心,实行灵活性和多样性的办学模式。一方面,由于新生代农民工不同的受教育层次以及心理接受能力的差异,和所处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差异,因此要构建一种多层次,多形式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在实际生活中要面临最根本也是最为实际的谋生问题。对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以及其微薄的工资要承担起在城市的消费,这种繁重的生活压力,致使他们没有更多的钱,没有更多的精力,没有更多的时间,参加培训学习,接受教育,完善自我。因此要求有关部门要制定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体系,减少理论知识的空谈,加大实践的实行度,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体力到技能的完全转型。

4.3学校要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提高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和针对性

强调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必须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教学的实用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以此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市场变化和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因此,职业学校要根据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和要求以及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能力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并充分考虑到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基础、需求和企业的情况,使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均应突出功能性和实用性的特点,适合新生代农民工实

[9]际生活、学习能力,反映工作中的应知应会。

4.4社会应推广远程职业教育,实现职业教育网络化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飞跃,网络日渐充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但对于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而言,由于条件有限,导致其对网络接触并不深入,对于计算机知识的了解也仅仅限于在最基础的表层,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成功转型,企业更加注重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应用等高科技手段,所以要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通过计算机网络学习,提高他们职业技能,实现职业教育网络化。同时,考虑到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实际生活和工作方面的制约性,发展远程教育,更能节省新生代农民工的时间,有效地解决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工学矛盾,且从经济上而言,这样更实惠,也能够减少职业教育学校的数目,节省国家很大一部分建设开支,更好地将这部分钱利用到教育质量上。

4.5新生代农民工要自强不息,在培训中完善自我新生代农民工要树立远大理想,要勇于吃苦,勇于拼搏,抓住提升自我的每一次机会,通过不懈努力,改变命运,改变自我,实现更高层生活的追求。继续保持奉献精神,顺应时代发展,在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建设中,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和人生追求。一是利用现代化城市的一切便利条件,如:图书馆、阅览室、公益培训、科普宣传等,主动寻找教育、培训机会,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二是利用现代城市的信息化条件,如互联网、电视、广播、信息中介等,来实现知识的更新、技术学习及工作环境条件的改善。三是要自觉做一个遵纪守法,高素质高品质的合格市民,要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严格要求

[10]自己,加强品格的修养,培养良好的城市文明习惯,以便更好地融入城市和实现职业向上流动。

参考文献:

[1]饶文英.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及建议[J].农业考古,2006,(06):310-312

[2]郧在廷,黄丹.论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J].教育与职业,2011,(20):87-88

[3]谭明,方翰青.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及其提升[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02):49-52

[4]阮艺华.职教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和应对策略[J].职教通讯,2003,(04):11-13

[5]宁可夫.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及其对策[J].职业圈,2007,(19):72+81

[6]连建华.论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及发展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635-11650

[7]方翰青,谭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远程职业教育作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04):72-75

[8]刘俊威.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内涵与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08):4895-4897

[9]张爽.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学理论,2009(09):99-100

[10]罗恩立.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与开发,2010,(02):5-9

作者简介:

姓名:夏建军出生年月1967年10月性别:男籍贯:河北蔚县 工作单位:河北北方学院职务:河北

北方学院理学院党委副书记职称:副教授学位:硕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E—mail: y2112312@163.com 姓名:郭飞出生年月1965年12月性别:男籍贯:河北张家口 工作单位:河北北方学院 职务:河北北方学院理学院学生科科长 职称:农艺师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姓名:安宴菲 出生年月1983年1月性别:女籍贯:河北赤城 工作单位:河北北方学院 职务:辅导员职称:助教 学位:学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姓名:王学军出生年月1981年9月性别:男籍贯:河北唐山 工作单位:河北北方学院 职务:河北北方学院理学院团委副书记 职称:助教 学位:学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职业农民发展 第6篇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新型农民;发展策略

新型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应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农业现代化知识与生产技能。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使命能否完成,关键取决于农民素质的提高。而农民素质能否得到提高,关键在教育,尤其是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农村职业教育。积极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培养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的必然要求。

一、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的主要功能

1.开发农村人力资本,拓宽农民就业渠道。舒尔茨在其著作《改造传统农业》中提出:“改造传统农业是投资问题,其中主要是人力资本投资。”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对农村人力资源应进行合理的以教育和培训为主的开发,即优先发展农村的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主体的弱质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现实,并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障碍[1]。据统计,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占20%,受过初级职业教育或培训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0.13%,而没有接受过教育培训的高达76.4%[2]。如何将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深度开发成人才资源,培养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至关重要。

职业教育不仅能对受教育者进行普通知识、技能的传授,形成一般性人力资本,更能对受教育者进行某个领域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传授,形成专业化人力资本,这对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根本的、高效的。当前,农民接受高层次教育和培训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要以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新型农民创业指导为手段,不断提升农民的从业、择业、创业能力,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从业素质,拓宽新型农民的就业渠道。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传统农民素质不高,制约了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等富民举措的推进,并最终导致农民增收的困难。只有新型农民才能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发展的要求,达到能开发农、林、牧、渔等多种经营的水平,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能正确引导农民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民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积极推进并参与农业科技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使更多的农民接受多种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

3.传播现代文明信息,引领农村和谐风尚。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较为匮乏,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很多农民在农闲之时往往无所事事,于是封建迷信风、打牌赌博风、大操大办风屡见不鲜。农村职业教育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将发挥巨大作用。首先,积极传播现代文明信息和进步思想观念,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引导农民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其次,引导农民群众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倡导和谐文明的精神风尚。最后,引导农民制定并完善“村规民约”,积极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二、当前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培养新型农民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轻职教”观念是阻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源。受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多数农民家长认为,职业教育是低人一等的教育,上职校是无奈的选择,所以他们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毕业后离开农村,找到较理想的工作,诸如此类的世俗偏见使学生面对农村职业教育望而却步。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和家长都把升学率和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高校扩招更使农村职业教育雪上加霜,录取标准一降再降,甚至可以免试入学。低门槛甚至是无条件的准入制度使农村职业学校生源的基础较差,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2.专业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农村职业教育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目前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存在专业水平低且重复的问题,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同时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需求,脱离了就业与创业需要,在教学模式上普遍存在职业教育模式“普教化”倾向,农民不能从职业学校获得农业生产急需的农业技术和外出务工的专业技能。一些学校片面注重传统式学历职业教育,其实农民更愿意上短期的民办培训班,可以很快学到相关的知识,使之应用到农田的管理和经营中[3]。学校“供给”与农民“需求”的失衡,严重挫伤了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阻碍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过渡。

3.经费投入不足是影响农村职业教育生存的主要瓶颈。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同层次职业教育所需经费是普通教育的153%,可见发展职业教育需要比普通教育更高的投入。据统计,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只占职教事业经费的20%左右,我国在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方面,政府不增加甚至减少投入的做法,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就目前而言,市场显然无法代替政府对职业教育进行投入。职业教育实施的是专业教育,需要比普通教育有更多的设备、场地和专业技术人员,这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没有政府的高投入,职业教育很难实现专业化培养目标[4]。

4.师资匮乏是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由于农村职业学校地处偏僻、条件艰苦、待遇得不到落实、学校兴衰不定、前途渺茫等原因,农村职业学校专业师资流失现象十分严重,这些都阻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影响了新型农民的培养。农村职业学校中真正懂农业知识和技术的教师数量有限,尤其是专业课教师、技能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现有的专业课教师素质也不高,直接导致农民教育培训的师资水平与培训水平不高,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些严重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

三、基于培养新型农民的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1.转变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构建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新体系。首先,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涵义应该更加广泛,不应仅限于狭义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还应包括农、林、牧、渔等多种管理与经营。农村职业教育一方面要培养有知识、有技术的农业生产者,还要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商品意识和市场意识的经营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其次,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带来职业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市场对高等技术人才大量需求,对于农村劳动者来说,接受了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一部分经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和培训的农村劳动者迫切需要进入高一级的职业学校接受新的、更高层次的教育和培训,以适应产业、行业变更带来的冲击。因此大力发展农村高等职业教育迫在眉睫,构建多类型、多层次、全方位的初、中、高相互协调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最后,逐步形成升学与就业立交桥,沟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内在联系,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办学,并做好农村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及就业准入制度的衔接,通过“绿色证书工程”和“新型农民创业工程”等,培养一大批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

2.积极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根据市场调整专业结构。首先,现有的县域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多为围墙式、集中式、固定式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实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对教育培训形式和内容的需要。要发挥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优势,针对农村劳动力对科技教育培训的需求,下沉工作重心,建立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反馈机制,熟知本地产业布局、生产发展、农民素质、种养习惯,生产经营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本区域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其次,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越来越依赖于新技术、新品种、新信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这就要求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要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紧密相连,突破国家统编教材的束缚,突出针对性、适用性和先进性。最后,农村职业学校可以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删减过时的内容和农民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和技术,适当增加市场经济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以及相关法律知识等内容。

3.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多渠道投资机制,逐步完善相关的法律保障。首先,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必须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责任和供给水平,不仅要加大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而且省级地方政府用于农村职业教育的专项投入也应该逐步加大[5]。其次,应重点扶持一批办学规模大、实力强、水平高、效益好的骨干学校和品牌专业,使之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示范基地,成为新型农民培养的重要基地。拓宽职业教育投资渠道,建立起家庭、社会、企业、个人多方投资助学机制,广泛争取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制定有关优惠政策,鼓励支持社会力量、私人和企业办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和投资的多元化。鼓励校企联合办学,推行“订单”培养、“公司+农户”等办学模式,以缓解职校资金不足和实训基地缺乏的问题。最后,我国专门促进新型农民开发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较少,且大多数法规缺乏指导性和操作性,这些均不利于新型农民培养工作的开展。所以,国家应制定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专门法律和政策,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供法律法规保障。

4.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首先,应依托现有普通高校建立布局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培训基地,加快农村职业教育所需新型“双师型”师资的培养,以解决农村职业教育的师资问题。其次,要拓宽职业教育师资来源渠道,鼓励和动员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或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职校任专、兼职教师。要不断改善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最后,大力推行继续教育制度,引导专业教师接受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不断掌握先进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给他们创造“充电”和继续学习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徐灵芝.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教育支撑[J].江西教育科学,2006,(12).

[2] 陈建华.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09,(7).

[3] 王君丽.从培育新型农民视角探索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之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6,(7).

[4] 吴昊文,等.基于培养新型农民的农村职业教育之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1,(3).

[5] 宋华明.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改革 培养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第7篇

1 主要做法

1.1 强化资金保障, 构建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机制

为切实保障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成都市每年将培训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2014年达到700万元。由市农委、市人社局、市科技局联合制定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方案, 每年新增培训农业职业经理人2500人以上。采取自愿报名与乡镇、县农发局推荐相结合, 把符合培训条件、有意愿从事现代农业的人员纳入培训计划。依托涉农大专院校农广校、部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重点围绕适应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适度规模经营需求、适应农业产业政策调整、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产品市场变化, 采取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集中培训与经常性培训相配套, 并与农时季节、生产环节、关键技术紧密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 突出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实用性。同时, 每年选择部分优秀并有突出成绩的农业职业经理人, 到国内重点农业大学参加提升培训, 进一步提高职业经理人素质。3年来。我县共新增培训农业职业经理人440人, 在中国农大和中国农科院参训12人, 这些高水平的培训, 使受训农业职业经理人素质提升极大, 初步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标。

1.2 严格认定管理, 确保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质量

出台的《成都市农业职业经理人评价管理规定》, 明确了农业职业经理人评定条件和评定程序。取得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合格证, 从事农业职业经理人工作1年以上, 经营有一定规模, 经当地农发局和服务对象考核合格, 可申请认定为农业职业经理人。市农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组织相关专家建立农业职业经理人评价委员会, 负责认定农业职业经理人, 对符合评定条件者颁发《成都市农业职业经理人证书》。每年认定农业职业经理人1次, 资格证书有效期两年, 与财政支持、社会保障、金融贷款等相关扶持政策挂钩。

1.3 落实扶持政策, 增加农业职业经理人吸引力

为吸引广大青壮年农民、种养能手、返乡农民工、村组干部以及大学生加入到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中来, 要进一步细化扶持粮食规模经营、设施农业建设、农机具购置、农民合作社等政策, 倾斜支持农业职业经理人, 同时研究出台专门针对农业职业经理人的扶持政策。对农业职业经理人新办、领办农民合作社、设施农业生产基地、粮食规模化基地和购置农机具, 在同等条件下相关补贴上浮10%~20%;支持农业职业经理人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对个人应缴的20%缴费基数, 由财政补贴12%, 个人仅缴纳8%。同时, 探索设立风险补偿资金, 支持农业职业经理人凭资格证书进行信用贷款, 化解“融资难”的问题。

1.4 建立信息平台, 促进农业职业经理人人才流动

依托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教育培训机构等, 建立农业职业经理人人才资源信息平台, 将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培训、评定、特长、聘用、绩效、交流、诚信等情况进行动态信息管理, 及时向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专合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公开。同时, 根据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专合组织、农业企业等规模经营的需求, 采取优先推荐、公开竞聘等方式, 鼓励农业职业经理人不受地域限制, 在全县全市范围内聘用和自由流动, 通过市场机制, 优化农业职业经理人才资源的配置和使用。

1.5 完善考核机制, 提高农业职业经理人服务质量

由市农委、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的考核机制, 每年由服务对象、县农发局对农业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素养、业绩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考核合格的纳入农业职业经理人人才资源信息平台管理并给予诚信评定, 考核不合格的不能享受有关扶持政策。对主要因技术问题导致考核不合格的, 可以重新纳入培训和选拔工作计划, 对工作业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同时, 实行农业职业经理人动态管理, 建立农业职业经理人退出机制, 对考核不合格或连续两年未上岗的农业职业经理人, 取消其农业职业经理人资格。2014年我县根据市上评价管理办法, 对不合格的农业职业经理人进行了评价管理, 审核并淘汰了4名不符合条件的职业经理人。

2 初步成效

2.1 培育了现代农业人才队伍

在目前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 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 通过建立扶持政策体系, 改善发展环境, 吸引和留下了一批青壮年农民、返乡农民工、转业军人和大学生毕业生, 通过系统培训和培养, 成为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业后继者和经营管理人才, 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 我县已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440名, 其中青壮年农民381人、村组干部22人、返乡农民工128人、大学生56人, 转业军人5人。

2.2 引领了现代农业规模经营

通过建立信息公开平台, 引导鼓励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聘用农业职业经理人, 支持农业职业经理人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设施农业生产基地、粮经产业规模生产基地, 有效引领带动了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目前, 全县聘用农业职业经理人和农业职业经理人领办创办的农民合作社达到39个, 占全县农民合作社总数的20%;聘用农业职业经理人和农业职业经理人领办创办的农业企业达到18个, 占全县农业企业总数的11%;农业职业经理人领办创办的家庭农场达到11个, 占全县家庭农场总数的32%。

2.3 带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

由于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生产的需要, 有效带动了农资配送、农机作业、植保服务、粮食烘储、劳务服务等社会化服务机构发展。同时, 由于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业职业经理人的介入, 一批先进实用农业科学技术、科研成果和高效率农业设施装备, 在农业规模化生产中得到普遍推广应用, 有效解决了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 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郫县民丰农机合作社职业经理人杨柳, 2013年带领合作社购置了大型拖拉机及各种配套农机具等共计20余套, 提升了装备水平, 当年合作社作业收入达到160万元, 实现盈利30多万元;2014年, 他们又在安德镇泉水村尝试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开展“菜-菜-稻”模式全程机械化作业, 有效地发挥了新型职业农民在社会化服务中的积极作用。

3 下一步打算

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的重要内容。下一步,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委、市县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机制, 大力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丰富信息平台, 引领带动我县农业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 推进都市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

摘要:郫县在新型农民培训与培育体系建设中, 不断理顺培训体制, 创新培育方式, 探索运行机制, 形成了有效的管理制度, 建立了长效激励机制, 培育了一批让政府和农业企业十分满意的新型职业农民, 丰富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为各地基层进一步培育好新型农民提供了经验。

职业农民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培养对策 第8篇

关键词:职业农民,问题,对策,保障措施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过渡转型的关键时期, 培养大批职业化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 加强教育科技培训, 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 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再次指明了方向, 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 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发展农民合作社, 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首次提出要发展“家庭农场”, 解决职业农民的问题。这对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振兴发展农业教育, 实现农业现代化, 具有重要意义。

1 职业农民的内涵与特征

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不同, 虽然同属农民范畴, 都是长期居住在农村, 依靠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但从职业角度看, 却是集经营管理、生产示范、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新一代农业管理者和经营者。比传统农民更加专注于研究农业生产和经营, 并将其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方式, 专业化特征更明显。作为现代职业农民, 有三大基本特征:一是以农业作为终身职业;二是具有一定职业素质和技能, 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三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能创业的特点, 在新形势下能运用丰富的实践经验, 根据当地的自然规律和特点进行创业创新, 带动当地农民致富, 并自觉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近年来, 随着我国工业化步伐的加快, 务农人口迅速减少。每年有900万~1 000万的农村人口外出务工, 农村撂荒的耕地面积近200万hm2。务农农民平均年龄为57岁, 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70%以上。再加上城镇化高速发展, 致使农村失去了大量劳动力, 在剩余的农业从业人员中职业农民成为了重点关注的生产群体, 其专业化生产、科学化管理、集约化服务的特点也非常明显。

2 职业农民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职业农民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我国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整体偏低, 科技素质还不是很高, 有关数据显示, 我国农民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70%以上, 高中文化不到18%, 与城镇受教育程度相比差距较大, 农村的基础教育任重而道远。农村基础文化教育直接影响着农民文化水平的高低, 又是职业教育和后续教育的基础, 所以政府要在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切实提高农村文化教育水平。

2.2 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有待加强

据统计, 目前留乡务农的劳动力年龄偏大, 且以妇女居多, 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经营管理意识和法律意识相当薄弱, 教育培训亟需加强。然而我国现有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层次很低, 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自身的培训能力就不达标, 不能适应职业农民的发展需要。

2.3 职业农民队伍总量仍然偏少

虽然陕西省职业农民有了较快发展, 人数不断增加, 队伍不断扩大, 但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来看, 总量还是相对偏少, 年龄相对老化, 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与职业农民短缺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2.4 职业农民培养机制不健全

各级党委、政府对职业农民培育特别是现代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性的认识有待加强, 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与社会环境, 进而制定出有利于促进职业农民特别是现代职业农民群体发展壮大的一套政策与法规, 在土地流转、政府财政资金引导、银行贷款、风险保障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与鼓励, 促进职业农民队伍的发展壮大。

3 培养职业农民的对策

在大力发展农业的背景下, 应将加快培养现代职业农民作为促进农村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创新机制体制, 紧密结合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加快培养现代职业农民。

3.1 提高职业农民素质, 推进教育优惠政策

职业农民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这一基本前提。要加快推进农民免费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优惠政策, 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紧密挂钩, 对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优惠政策。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需要, 选派优秀农业技术专家无偿提供新型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和专业技术服务, 包括组建农业科技指挥中心、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站等, 为新型职业农民出诊服务, 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1]。

3.2 建立健全职业农民培训体系, 创新培训方式

职业农民的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部门进行统筹规划、多部门通力合作, 形成一种高效、协调的运行机制[2]。大力营造对职业农民进行培训的社会氛围, 鼓励职业农民采取半农半读的形式, 就近接受教育培训。加强职业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创新性, 需要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培训工作, 根据不同产业职业农民的特点因人而异地运用培训方法。培训形式的选择除了常规的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外, 还可增加观摩考察、互动学习等方法。在培训结束后还可以定期进行跟踪指导, 切实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培训采取进村入户、现场示范、参观考察、定点集中、订单培训、上岗实习等方式, 在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农民创业能力教育培训的同时, 兼顾科学文化、法律政策、权益维护、安全生产、卫生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

3.3 示范引领, 助推精英化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

充分发挥现代职业农民的示范引领和帮扶带动作用, 特别是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用得上、留得住的本乡本土农民大学生[3]。加快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 促进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 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从整体上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效益, 从根本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3.4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

一是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扩大文化馆覆盖范围, 为农民自学创造条件。二是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着力培养农业技能骨干, 积极鼓励、倡导农技人员下乡, 深入实际帮农民提高各方面的知识。三是开展特色文化教育, 开展各种活动以普及农业技术知识[4]。

3.5 建立职业准入制度, 鼓励农民获取相关证书

积极鼓励农村青年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并获取资格证书。并给予享受财政奖励补助政策, 给予相应的资金奖励。在切实为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积累农业生产经验的同时, 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4 培养职业农民的保障措施

4.1 加强领导, 强化职业农民的工作机制

目前, 我国职业农民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 发展规模、质量、效益远不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甚至是农村基础教育。职业农民教育弱势地位的形成, 部分是由于政府公共服务的长期缺位造成的。因此, 大力发展农民教育, 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履行相应的职能。

4.2 加强培训, 构建多元主体

国际经验表明, 职业农民教育体系要分类对待, 层次分明。职业农民培养的主体应该力求多元化, 更具针对性。未来我国职业农民培养体系应该形成农业院校、农业科学院、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培训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等多主体、多形式、多层次的灵活有效体系和机制, 建立和完善高、中、初职业农民培养体系。

4.3 努力吸纳大学生参与农业就业创业, 培养农民精英

未来大学毕业生将成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中的精英分子, 这类职业农民拥有较扎实的农业理论基础, 也拥有一定的农业经营管理经验, 对新技术拥有较强的接受能力, 对新市场拥有较强的分析能力, 因此参加过职业农民培训的大学毕业生, 如果能够在农村就业创业, 会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起到良好的引导和带动作用。目前, 我国已通过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等政策培养了一部分职业农民,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 到基层就业尤其是到农村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仍是极少数, 我国亟需进一步完善支持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 为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和资金奖励, 并在贷款、融资、利息、技术和成果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鼓励大学毕业生投身农业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4.4 资格认定

一是对经过培训考试合格的农民发放新型职业农民证书;二是管理注册部门应将已具有资格证书的农民登记备案;三是加强对合作社负责人、种养殖场法人的继续培训及跟踪服务;四是在同等条件下, 资金等政策扶持向取得证书的农民倾斜。

4.5 增加投入, 提供培育职业农民的资金保障

一是将农民的种养殖场以及专业经济组织也列入小额担保贷款项目中, 与创业人员同等对待;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可以以房屋、土地等所属物抵押贷款;三是中省农业项目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

4.6 政策扶持

一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农机具补贴等方面优先考虑新型职业农民;二是提供税收减免等政策优惠;三是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 保持农业生产与投资的稳定性。

4.7 搭建平台, 构建职业农民服务网络体系

继续完善陕西省农民信息服务载体, 在发布公共信息、技术咨询等方面为现代职业农民提供服务。进一步发挥信息交流互动公共服务平台大容量、广覆盖、快捷高效的优势, 丰富农业实用技术课件, 开展网上专家答疑、现代职业农民论坛等活动, 办好现代职业农民远程教育。建立农业专业咨询系统, 鼓励、引导现代职业农民按区域、行业和产业组建各种协会, 加强信息沟通与合作。

5 结语

深入调查和分析我国职业农民的发展现状, 深刻剖析影响职业农民队伍发展壮大的制约因素, 提出科学的应对策略, 是我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重大课题, 也是笔者撰写此文的初衷。在当前我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进一步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培养壮大职业农民群体, 必将对加快农业产业升级、实现农业的“两高一优”产生现实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于利华, 刘延涛.农民培训现状与职业农民培育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 2012, 4 (4) :135-140.

[2]赵利民.我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 2011 (9) :39-40.

[3]殷瑛.论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模式的构建[J].广东农业科学, 2009 (10) :239-242.

职业农民发展 第9篇

在当前的农业生产中, 机械化农业工具对于提升人们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 促进农业方面的技术发展, 改善广大农民的劳动环境, 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当前, 在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针对农民的职业教育相对滞后, 农业机械化人才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供需间的矛盾日益显著。根据预测, 从2010年到2015年, 在农业机械化方面的人才需求上, 实际指数将高于40 (每10万人) 。这一情况下, 县级农机校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 根据社会需要培养农机方向的人才, 显得尤为重要。

1.1 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国原本有着较为完整的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体系, 涉及研究生、本科、职业教育等多个层次的教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偏重于工业发展而忽略农业发展, 使得人们多抱有“重工轻农”的思想。社会对于农业人才培养不重视, 使得农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困难重重。同时, 负责培训基层农业机械技术人才的农机校相继停招、合并, 或转向发展, 使得农业机械人才日益减少。人才荒容易带来十分不利的恶性循环, 人才素质低将致使我国农机企业的研发滞后, 无法和国外的高质量产品竞争, 农业机械化水平低, 社会效益差;社会价值低下将导致高素质人才相继推出农机领域, 形成更为严重的人才荒。

1.2 县级农机校培养农业机械化人才的可行性

农机人员的素质是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 农村进行分工分业发展, 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装备将大量地应用到农村经济建设各个领域, 对于农机人员的素质要求将越来越高。倘若农机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劳动技能和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 将无法顺利操作先进的装备, 无法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最终阻碍农业的机械化发展。由此, 农机校进行农民的职业教育, 显得十分必要。

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发展迅猛, 向农业领域的渗透程度日益增加, 现代农业科技已经发生深刻的变革, 因此必须实现农机技术和工程技术间的协调发展, 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之需要, 提升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市场竞争力、抗风险能力。要保证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亟需解决的问题有:改变农机化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方面研究不足的现状;加强农机农艺技术的融合, 完善协作攻关机制;加强对于人才、项目的长效投入机制, 进行资源合理配置, 有效转化科技成果。人乃社会生产力基本要素, 进行农机人才的培养, 有助于农业机械化科技的发展。

近几年, 我国对于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为了早日实现现代化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国家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以及扶持方案, 致力于改变传统的“重工轻农”思想, 提升农民和农业人才的社会地位。同时, 本省的一系列配套性章程也相继制定, 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机械或规章体系。由此, 农业机械化开始进入有法可依, 依法促进的全新时期。这些法规对于县级农机校进行农业机械化人才的培养, 起着鼓励和支持的作用。农机校进行农业机械化人才的培养, 符合社会需要, 并获得政策支持, 在农民就业扶助等方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 农机校的农民职业教育策略

2.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注重农机校的设施和师资建设

县级农机校应当要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扶持政策, 不断完善自身的设施。适当增加教学、实训新设备, 并加强自身的师资队伍建设, 确保培训过程顺利实施, 培训结果的质量高。当前, 农机校多面临生源匮乏, 教师设备落后, 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社会需要等问题。应当加大资金投入, 进行农机校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 改善教学设备和培训方法, 以现代化的教学策略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共同培养, 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 提升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 支持鼓励教师不断进修, 鼓励教师到一线进行生产实践, 提升实践能力。完善的现代化教学设备, 综合素质强大的师资队伍, 良好的培训环境, 学员才能招收尽量, 并留下来学好, 农机校才能走出生源短缺、办学效果不佳等困境。同时, 上机部门需给予农机校相应的财政支持, 帮助农机校不断地改善教学环境和设施, 提升教学的培训能力。

2.2 变革教学内容, 创新培训模式

按照农机技术人员日常工作需要而制定相适应的教学内容, 同时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丰富课堂, 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力求培训内容的实用性、新颖性。例如, 编写形式多样, 声音、画面、文字相结合的培训教材, 教授群众需要理解掌握的农机安全知识;将农机安全生产方面的规章制度, 安全操作规则等较为生涩、专业的知识, 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话语, 加以图片进行说明, 让群众喜闻乐见。此外, 应当对农机技术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诚实守信, 热爱本职的农机人才。

在培训的形式上, 应当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短期和中长期互相结合, 确保培训的综合效果;以技能竞赛、岗位练兵等方式, 积极地选拔农机优秀技术人才;逐步地推广田头培训、课堂教学、远程教育、网上培训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实现教育培训深入村户。由此, 达到从追求培训的数量向重视培训的质量转变, 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培训带来的帮助。

2.3 进行合作办学, 提升业务的协调性

农机校教育与各个农村进行合作以培养人才。农闲时节可将群众集中到农机校, 培训理论知识并利用农机具空挡进行知识的实践;农忙时节, 将课堂中所学知识应用在农田劳作当中。此外, 农机校应加强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间的联系, 广泛地吸收、收集最新的农机教学科研讯息, 关注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发展方向;加强农机的生产、推广以及销售单位间的合作, 一旦有新产品新技术面市, 立即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关资料与农机具说明书的收集, 进行快速消化, 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

2.4 因时因地, 进行农机安全生产的培训教育

由于本县各地区存在地理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使得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程度不同, 农机使用者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在具体的培训过程当中, 应该因时因地实事求是, 做到培训教育的阶段性和经常性有机结合。进行培训教育的广泛性和日常性的强化, 将培训教育工作贯穿在监理工作的整个过程当中, 例如在年度检审验、拖拉机的登记上户、驾驶员的考核等工作当中, 对农民进行有目的的农机安全生产知识解说, 使得农机驾驶员在无意识当中接受培训;借助农机具补贴政策进行购机前的安全教育培训。

县级农机校应当充分地利用当地的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资源, 进行通农机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教育;利用各个乡镇的农机校适当开辟第二课堂, 设立咨询台配合宣传教育而, 农机校培训教师到达现场解答群众预知的问题, 并进行正确的引导, 从而形成人人关心农机安全生产的氛围。在实施农机的工程项目过程当中, 应当事先进行农机使用安全培训, 为安全使用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 可利用身边的教材, 建立较为典型有意义的平安农机示范村, 通过开展现场会, 将富有说服力的真实事例作为培训教材, 从而提升农机技术人员和广大群众的安全生产的意识。

3 结语

农业的机械化, 是农业工业化, 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方法;是农村进行城镇化建设, 加快全面地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手段;是衡量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 反映现代农业之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数量和种类的不断增加, 为确保这些农业机械能够实现高效、优质、低耗的运转, 县级农机校有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办学能力, 进行农民的职业化教育, 为实现农机建设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摘要:加强农民的职业教育, 提升农机人员的知识和技能, 是农业机械化发展之迫切要求, 也是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 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证。根据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滞后的现状, 进行县级农机校培养农业机械化人才的可行性分析, 从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注重农机校的设施和师资建设, 改革教学内容, 创新培训模式等有关方面重点讨论农机校进行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思路方针。

关键词:职业教育,农机建设

参考文献

[1]刘俊茂, 李振辉.发挥农业机械化作用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J].吉林农业.2010 (5) .

[2]范学民, 李庆东, 王利民.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的基础——我国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机化.2009 (3) .

职业农民发展 第10篇

新型职业农民较之传统农民,不仅仅是一个称谓的转变,也是让农民从一种身份向一种职业的转变,它赋予农民全新的含义,也给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国家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大城县2014年被河北省定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和探索,笔者深感培育新兴职业农民符合当前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必然选择,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实施面临着机遇,同时也接受着挑战。

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的机遇

1.1 国家重视,地方支持

近年来,国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投入力度逐渐加强,培育项目的覆盖面也不断扩大。2015年大城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中央补助资金68万元,人均补助资金2 500元。县政府也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深入了解新型职业农民产业发展需求,研究并制定扶持政策,在土地流转、农业补贴、技术服务、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社会保障等方面对经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行政策扶持,增强其综合实力与自主发展能力。

1.2 土地流转为农业规模化生产创造了条件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批农民转移到城镇就业,农村劳动力减少,出现大量闲置土地。农村的生产经营方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行业的情况非常普遍,大部分农民虽然从事农业生产,但是主要精力却投入到非农行业的生产经营上,农业成为了次要的兼业,土地产出效益低。少数掌握一定农业生产技能的种田能手,逐渐从相邻的农户或亲朋好友手中流转租赁土地,逐步发展成种养大户或家庭农场。土地流转使农村分散、闲置的耕地得到合理有效地利用,有利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优势特色产业,促使农业朝着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农村迫切需要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1.3 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快速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也蓬勃兴起。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农民自愿联合、民主管理,实行专业化生产。到2015年大城县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近300家,从事粮食、蔬菜、果树、食用菌等专业化、特色化农业生产,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使农业不再是简单的春种秋收,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要考虑投入产出比,要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要大力发展特色化的生产,不仅要实现增产增收,还要考虑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保护等,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型农民要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经营方法,有能力依靠现代科技提高生产的科技含量,要有市场观念、管理能力,能够运用市场规律的要求组织生产销售,促进农业技术和生产力的提高。

1.4 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吸引青年农民

农机购置补贴项目的实施调动了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使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得到提高和优化,农机具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近年来,大城县大中型拖拉机、耕作机械、种植机械、收获机械等农机保有量和农机作业面积均显著提高。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和关键技术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小麦机播率、机收率达到100%,玉米机播率达到100%,机收率达到90%以上,设施蔬菜机械化程度也有一定增长。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推动了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一些青年农民看到了农业的希望和发展潜力,不断投入到农业产业的创业中来。

2 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2.1 培训机制不健全,培训效果差

目前,职业农民培训主要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开展,开设短期的集中培训,缺乏长远规划和长效机制。培训基地基础设施缺失,普遍存在场所条件差、教学设施差、缺少下乡工具等问题。受培训师资力量、技术水平、培训模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培训效果不理想。职业农民培训缺乏有效地监督管理机制,培训主体仅注重培训流程,培训内容脱离生产实际,对农民的实际需求考虑不够。

2.2 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没有统一的标准,证书缺乏含金量

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尚处在初级阶段,各地由于地域不同、产业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等因素,很难制定统一的认定标准。农业有其自身的行业特点,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化、农垦等行业,涉及面广,技术复杂,认定管理办法制定需要很强的针对性。各级政府虽然制定了职业农民的扶持政策,但是有些政策并不具体,很难落到实处。目前,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缺乏含金量,还不能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2.3 职业农民面临困境,发展水平仍较低

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以及种养大户、家庭农场虽然发展较快,但是发展水平仍较低。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前提条件是农村土地流转,然而土地流转困难仍是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拥有土地的农民对流转价格期待较高、土地流转签约期较短、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等方面。从业农民年龄偏大,科技文化及经营素质偏低,使其在生产和销售环节面临着较高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业从业工人工资低、劳动强度大、技术学习难、工作不稳定,农民的社会地位低、缺乏社会保障。

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发展途径

3.1 建立长效的职业农民培育机制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仅靠短期的培训班不可能完成,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民职业教育的培训力度,制定长远规划和实施计划,全面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定人才培育的新机制,摸索创新培训模式,改变落后的培训流程,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优化师资队伍,设立田间学校,加强理论教育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培训的满意度。建立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保证每个环节有理可循、有章可法、有迹可查。

3.2 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管理

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要遵循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公开公平、动态管理的原则。各地要结合行业特征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认定标准,既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要符合当地产业实际,取消人数和比例限制。要切实做好认定管理制度的建立,根据行业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认定管理办法的制定,切实把衡量标尺做细,真正实现公平公正原则[1]。

3.3 完善和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研究并制定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农业补贴、技术服务、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社会保障等方面,要将现有的尤其是新增的惠农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要加强政策宣传,将扶持政策具体化,将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使农民感受到切切实实的好处,从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职业农民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农民工;闲暇生活;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新视角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农民工的闲暇生活也越来越丰富。怎样安排好自己的闲暇时间成为摆在农民工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鉴于此,农民工闲暇生活与其职业可持续性发展研究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一、闲暇生活与职业生涯可持续性发展是农民工研究的新视角

当前的农民工研究主要涉及到社会权益保障研究、子女问题研究、城市化研究、就业研究、回乡创业研究、生存现状研究等主题。与此同时,闲暇生活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目前国内外有关闲暇生活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以下三个主题:闲暇生活及其教育功能、不同群体闲暇生活的现状调查研究以及闲暇生活教育及其模式探讨。

一方面,农民工研究和闲暇生活虽已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文献检索发现,现有研究涉及到农民工闲暇生活的研究较少,农民工闲暇生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考虑到闲暇生活对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很有必要。另一方面,虽然对农民工职业生涯发展的研究不在少数,却很少有研究者从闲暇生活入手对农民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研究。就笔者视野所及,尚未发现直接涉及该主题的研究。目前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农民工闲暇生活现状与改善及其与农民工犯罪、城市化等问题之间的关系。然而,职业生涯发展是决定农民工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它直接决定了农民工的生存质量,如果能够从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入手来考察其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不失为一个有益的尝试。

二、农民工闲暇生活与职业生涯可持续性发展研究的内容构想

为达到了解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现状,揭示其在推动农民工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重构利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闲暇生活模式的总目标,农民工闲暇生活与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研究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核心概念的界定。系统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对农民工群体及农民工研究专家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一步界定“农民工闲暇生活”和“农民工职业生涯可持续性发展”的本质内涵与内部结构。

2.测评工具的编制。依据测量学理论编制相关问卷,为下一步调查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现状、揭示闲暇生活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生涯可持续性发展中的作用提供可靠的研究工具。

3.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状况调查研究。对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其闲暇生活总体状况及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并探究其中的原因。

4.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状况与其职业生涯可持续性发展的关系研究。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大规模调查,探讨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在推动其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方面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及其内部作用机制。

5.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模式的重构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构建利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闲暇生活模式,并在实践中检验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农民工闲暇生活与职业生涯可持续性发展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1.理论意义。闲暇生活是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建设及其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系统探讨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的本质内涵与内部结构,考察闲暇生活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既可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又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农民工职业生涯发展的理论研究。

2.实践意义。本研究将重点揭示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与其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力图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的干预促进其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这无论是对农民工本人还是对用工单位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同时,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的干预研究也可为政府结构进一步加强农民工的精神文化建设、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任丽新.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困境与影响因素分析[J].社会科学,2009,(07).

[2]李后建,卞小娇,尹希果.农民工个体因素对就业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金融危机影响下返乡农民工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12,(03).

[3]马纯红.困惑与挣扎:80后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透视[J].中国青年研究,2012,(01).

[4]黎海燕.闲暇德育之价值根源探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2,(01).

[5]风笑天.当前我国城市居民的闲暇生活质量——对武汉市1008户居民家庭的调查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1997,(05).

职业农民发展 第12篇

2014年射洪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需要, 严格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和省委省政府2014年民生工程任务要求, 坚持立足产业、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 以做大做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导向, 整合全县农民培训资源,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加快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 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留得住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为加快推广射洪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1 射洪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基本情况

射洪县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偏北、涪江中游, 耕地4.07万hm2, 下辖33个乡 (镇) 、街道办事处, 369个村, 总人口102.7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75.13万人, 农村劳动力41万人, 是全省扩权强县示范县、畜牧大县、产粮大县、农机化示范县和高产创建项目县。2014年, 按照四川省农业厅和遂宁市农业局的统一部署, 射洪县农业局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 积极主动、扎实、稳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培育了新型职业农民712人, 其中, 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273人 (包括粮油种植大户80人、蔬菜种植业主70人、水果种植业主60人、专业合作社骨干63人) , 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439人 (包括农机维修人员64人、农事服务超市机手100人、农村信息员农村经纪人75人、家庭农场工作人员200人) 。把射洪县农村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 以农业为稳定职业和主要收入来源, 配备有一定物质装备, 懂农、务农、爱农的从业人员, 培养成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闯市场的新型职业农民, 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为射洪县农民富裕、农村繁荣、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射洪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成效

2.1 搭建了平台建立了长效机制

一是制订了学员、老师通讯录, 积极搭建学习交流平台, 使学员与老师间、学员与学员间相互交流更方便, 建立起了训后联系长效机制;二是通过组织外出参观学习, 拓宽了视野, 带回了示范园区成功经验, 学员们感慨良多;三是学员们充分利用培训平台, 相互交流探索产业发展方向和前景, 相互学习带动、资源共享, 意义深远, 成效显著。

2.2 转变了观念增强务农信心

通过对学员进行三农问题、现代农业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体验式的农耕文化、社会责任等内容的培训, 让学员认识到农民不再是身份, 而是一种职业, 农村将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通过产业趋势发展、农业新技术的培训, 学员掌握了产业动态, 让其对从事农业充满了希望;通过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等培训, 解放了思想, 转变了观念, 建立了对农产品生鲜电商、渠道建立、品牌塑造等的认识;有的还创新产品包装、打造了品牌、开阔了销售思路, 开拓销售渠道、提高生产销售效益, 增加了经济效益, 真切感受到了农业是一个有奔头的产业, 增强了务农、爱农信心。

2.3 学到了知识提高了素质

通过培训, 学员了解掌握了国家及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农业生产基本常识、新型职业农民相关知识、创业理论、社交礼仪知识、农村专业合作社知识、农产品经纪人知识、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现代设施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生态农业知识、果蔬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农村电子商务、农业机械维修等相关专业知识, 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思想得到明显解放、生产规模得到显著扩大、经营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促进了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培训中还融入农业项目申报、财务管理、合同法、农产品认定、农业金融等内容, 提升了学员的经营管理能力。

2.4 壮大了致富带头人才队伍

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农民致富的理念得到了改善, 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对引领带动周边农民发家致富发挥了带头作用。他们成为了射洪县农村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目前, 已经创业或正在创业的农民2 712人, 正在准备创业的14 386人, 有创业意愿的23 637人。

2.5 促进了农村社会化服务发展

通过开展社会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如农事服务超市机手、农机使用和维修、农机操作手等培训, 提高了农业专业化队伍服务水平和能力, 加快了全县粮油作物机耕、机播、机防、机收水平。2014年, 全县经过培训的农事服务超市机手100人、农机维修人员64人,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服务面积超过1.33万hm2, 是2013年的3倍。

2.6 加速了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养殖牛、羊、猪、鱼等专业合作社。培训社员为新型职业农民, 促进了生态农业发展。截至2014年12月底, 射洪县已有家庭农场55家, 农民专业合作社343个, 其中, 由新型职业农民创办家庭农场35家, 农民专业合作社182个。

3 射洪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作法

3.1 成立了培育机构

一是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领导机构。为了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 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副县长为副组长, 射洪县农业局、农办、发改委、金融办、财政局、教育局、畜牧食品局、林业局、水务局、扶贫移民办、国土资源局、供销社、财产保险公司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 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射洪县农业局, 农业局局长为主任, 抽调4名工作人员, 具体负责培育工作组织实施、检查指导和日常管理。二是遴选了培训机构。严格按照机构面积、教职工人数、师资结构、职称结构、培训能力等相关要求, 开展并完成了农民培训机构认定。遴选出培训机构2家——四川省农业广播学校射洪分校和射洪县大榆职业中专学校。三是明确了培育机构。以射洪县发改局、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财政局、经信局、工商局、质监局、金融办和税务局10家职能部门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构。

3.2 科学分解目标任务

根据培训基地师资以及历年培训等实际情况, 射洪县以“射农业[2014]129号文件”科学合理分配培训农民712人计划 (其中, 县农广校培育285人, 县职业中专培训427人) 。

3.3 扎实稳步推进培训

2014年9月, 射洪县召开了农业局、财政局、培训机构等相关单位参加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民生工程) 工作启动会, 全面对培训工程的招生、资金使用、培训时间、注意事项等进行了全面安排布署, 2家培训机构积极配合, 全力投入。一是积极宣传, 深入30个乡镇, 广泛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宣传。二是深入乡镇村, 筛选符合条件的农业从业人员, 建立农民信息库。调查重点对象为年龄55岁以下, 初中以上文化, 生产经营达到一定的规模, 在射洪县内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 择优推荐大户、业主、从业人员、回乡军人、大学生参训。三是制定培训方案, 科学设置教学课程。根据目标任务, 围绕粮油、水果种植等主导产业, 结合农业部培训规范设置射洪特色教学课程, 重点深入到能够代表射洪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体现射洪县农业产业特色的示范园、示范场、农业龙头企业实训, 充分运用“学校授课+基地实习”“田间培训+生产指导”等模式, 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

3.4 建立健全执行相关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了公示制度、随机抽查监管制度、信息报送制度、台账登记制度、培训机构负责人责任制度、检查验收制度等。二是严格管理。在每期培训班开班和结业时, 射洪县农业局、县财政局等部门组织相关人员, 对学员数量、教学课程等进行认真核实, 培训中还不定期对培训内容、参训人员进行抽查, 确保培训数量、质量, 扎实稳步推进。

3.5 制定规划和培育规范

结合射洪县为丘陵大县实际, 制定了《射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操作规范》, 细化和明确了射洪县新型职业农民的标准、培育基本原则、培育对象、认定标准、动态管理、培训基地、培训资金使用和监管等。明确目标, 力争3年努力在射洪县基本形成总量增长、结构合理、布局优化、素质优良, 能够基本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3.6 制定了相关扶持政策

以射洪县委办、县府办名议草拟了《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 明确了射洪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 即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积极扶持专业大户和现代职业农民、提升壮大农民合作社、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探索制定了用活人才资源、土地有序流转、加强用地保障、落实用电优惠、加大财政扶持、创新金融支持、完善农业保险等系列配套扶持政策。

4 射洪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培训特点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是阳光工程培训的升级, 呈现出很多新特点、新亮点。

4.1 培训对象更年轻

严格按照新型职业农民要求, 培训对象年龄控制在55岁以下, 平均年龄45岁。其中有“90后”和学成归来回乡创业的大学生, 如复兴镇弘圣家庭农场创业大学生周洋、胡敏;有辞教从农的教师, 如洋溪镇桃花山草莓基地杨毅。他们追求适用农业新知识的欲望强烈, 接受能力也很强。

4.2 培训方式更多样

一是课堂理论与田间实训相结合。如农广校生产经营型油菜班, 就组织到广汉学习机播技术;小麦班与小春田间管理相结合, 学员现学现用, 不懂就问, 提高了学习的生动性和针对性。二是学习时间、内容都与农时季节相结合。针对秋季气候变化无常, 是动物各种疫病多发时节, 对做好防疫工作意义更大, 大榆职业中专校就对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人员进行了培训。三是集中培训与送训到乡镇相结合, 把学校办到了农民家门口, 大榆职业中专学校在陈古镇、多家镇兴办了专业合作社骨干培训班;在凤来镇、洋溪镇、万林乡、香山镇举办了农机维修人员培训, 这种把培训搬到乡镇的典范, 受到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和各级领导的广泛赞誉。

4.3 培训形式更丰富

一是培训时间, 与农闲季节相结合。培训农民不误农时, 工学双赢。二是广泛采用互动式、参与式、启发式培训, 促进学员之间的真情交流。三是让学员谈体会、当老师, 把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交流分享给大家, 示范就在身边, 带动作用更强。四是老师先收集学员问题, 逐一进行讲解, 提高了学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针对性。

4.4 培训内容更具针对性

一是总体上依照《职业农民培训规范》进行设置课程, 但不照搬, 结合射洪县产业特点、农民实际需求, 在充分用好统编教材的基础上, 还编印发放了《射洪新型职业农民实用培训教材》1 500本和资料3 000份。二是既重理论, 又重实训。先后组织到了广元、成都、安岳、江油等实训基地学习, 开阔了眼界, 拓宽了视野, 给学员带来了全新体验, 实实在在取回了成功真经, 获得前所未有的视听效果。

4.5 培训师资更强悍

一是两校强强联合, 按照“引进外来的、用好现有的、培训乡土的”思路, 共建、共享“射洪农民培训学校培训专家师资库”;二是聘请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资深、工作能力强、授课经验丰富的教授、权威专家学者到现场授课。专家语言诙谐、深入浅出, 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三是选拔农业局、林业局、水务局、畜牧食品局等相关部门专业知识、实践经验、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导师进入“射洪农民培训学校培训专家师资库”。四是挖掘农村乡土人才, 让其上讲台或现场授课, 传播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

4.6 领导更加重视

一是射洪县政府主要领导、遂宁市农业局和射洪县农业局主要领导都参加了开、结班仪式。让学员体会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意义重大, 领会省、市、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精神。二是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给首批获得新型职业农民颁证, 体现了对培训工作的重视。三是县委、县府领导定时、不定时亲临指导培训, 解难题、提建议、添措施, 增强了新型职业培育工作的动力。

4.7 宣传报道更给力

2014年是射洪县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第一年, 射洪县农业局加大了新闻宣传力度, 做到“电台有声、电视有影、网上有信息、报纸上有文章”。一是针对每期培训特点, 先后邀请了县广播电台、电视台跟踪报道10次, 循环播放, 广泛宣传, 家喻户晓, 提高了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知名度, 达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积极踊跃报名的效果;县电视台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这项新工作做报道, 还针对复兴镇两名“90后”创业学员和一名外出务工返乡搞种养殖的学员进行了20分钟的专题报道, 营造了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良好氛围。二是农业局专人负责及时收集、整理、总结典型成功经验, 先后写出了培训亮点信息25篇。其中, 体系站10篇、农广校8篇、职中7篇。被中国农业推广网录用5篇, 四川在线等省级媒体录用3篇, 市农业信息网录用3篇。

5 射洪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向

2015年,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 将整合资源, 开拓创新, 做到早计划、早部署、早实施, 主要在“四个进一步, 四个提高”上下功夫, 培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5.1 进一步丰富培训形式, 提高培训效果

送训到乡, 分段、互动培训。切实与农时季节有机结合, 分段实施, 切实保证农民工作、学习两不误, 保证学员按时参训, 使培育效果更显著。

5.2 进一步完善配套师资库建设, 提高培训质量

筛选实践经验、授课经验丰富教师进入师资库, 增强师资力量, 更新知识结构, 提高培训质量。

5.3 进一步争取领导重视, 提高职业农民培育力度

摆脱传统培训模式的影响, 一手抓培训, 一手抓培育;两手都抓, 两手都硬。力争做到培训一人, 育成一群, 引领辐射发展一片。

5.4 进一步细化认定管理标准, 提高扶持政策落实程度

上一篇:《现代经济学基础》下一篇:输卵管妊娠的超声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