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理工大学范文

2024-08-15

东华理工大学范文(精选12篇)

东华理工大学 第1篇

江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共建东华理工大学合作协议签字仪式近日在南昌举行。根据协议, 江西省政府、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共同促进核人才培养, 推进核科技产学研结合,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将东华理工大学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核科技研发基地之一。江西省将把东华理工大学列为本省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 在教学、科研和基础条件建设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以经费投入、专项支持、政策倾斜等方式支持和鼓励东华理工大学的核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和科研开发。中核集团以参与学科与专业建设、提供科研实习基地、开展学术交流、提供人才需求信息、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等方式参与共建。

东华理工大学 第2篇

2、20东华理工大学在江西文科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65分,对应的录取位次为11416;

3、年东华理工大学在河南文科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61分,对应的录取位次为21385;

4、2021年东华理工大学在云南理科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27分,对应的录取位次为34565;

5、2021年东华理工大学在江西理科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25分,对应的录取位次为44574;

6、2021年东华理工大学在河南理科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18分,对应的录取位次为116712;

7、2021年东华理工大学在陕西文科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08分,对应的录取位次为11912;

8、2021年东华理工大学在广西理科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06分,对应的录取位次为34700;

9、2021年东华理工大学在新疆文科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89分,对应的录取位次为-;

东华大学罗莱研发中心正式启幕 第3篇

作为中国家纺行业领军企业,罗莱历来十分注重产品研发工作,自1992 年公司成立以来就专门设立了研发中心,不断引进行业内顶尖设计人才,并不断寻求与国内外家纺设计中心、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此次携手东华大学成立东华大学罗莱研究中心,更是家纺行业中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强强联手的表现。

会上,罗莱公司总裁薛伟斌向各位介绍了公司近年来的发展状况,经过近20年的发展,罗莱已在产品开发、市场拓展、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并已连续6年领跑国内家纺行业。东华大学副校长俞建勇也向大家介绍了该校在纺织工程、印染、材料、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科研优势及其在国内外所取得的纺织行业学科地位。薛伟斌及俞建勇均表示,今后罗莱公司于东华大学将在产品研发、创意设计、人才交流、品牌建设等方面展开深层次合作,共同致力于推进家纺行业发展,为中国成为纺织大国、纺织强国贡献应有的力量。

东华理工大学 第4篇

一、校园文化的特征与定位

1. 校园文化的特征

(1) 多元性与主导性相结合

由于当前的社会文化呈多元化状态, 且各高校校园文化主体的价值取向、文化修养、知识结构、志趣追求存在差异, 使得各高校校园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吸收, 东华理工大学的校园文化也吸取了其他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呈现出多元性。不管校园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如何具有多元性, 学校的性质以及根本任务决定了校园文化的主导性, 即要导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导向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确立, 导向爱国主义高尚情操的陶冶。

(2) 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

高校是一个具有知识性和学术氛围较浓的地方, 校园文化本身就极富知识与智慧, 有较强的科学性。同时, 校园文化的主体还具有精神境界较高、思想敏锐的特点, 故又使校园文化的构建具有较强的思想性。

(3) 稳定性与可塑性相结合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精神、传统、作风的综合体现, 必然带有这所学校特定条件下的历史积淀。东华理工大学以培养核工和地质人才为基础, 有着浓厚的核文化、军工文化的历史, 一代代学子爱国、爱校, 献身国防, 每一个学生身上都闪烁着校园文化的精神。同时, 受惠于大学生活跃的思想, 及受高校培养目标和教育职能的支配, 校园文化还具有可塑性。

(4) 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随着人类知识的激增, 社会需要的人才从单一专业型人才转向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校园文化正是科学性与人文性交叉渗透的最佳契合点。学校通过开设人文类选修课, 组织学生参与社团活动, 开展科技作品竞赛等,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科研能力。

(5) 灵活性与规范性相结合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应更加丰富多彩、灵活多样, 这不仅能有效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而且能陶冶情操, 提高学生的智能素质。但学生在自由发挥才干的同时, 也要受到校园文化规范性的制约。管理部门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既体现了学生自由权利的有限性, 同时也确保了高校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6) 独立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高校校园是各种思想文化交织碰撞的地方, 在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科技新潮、文化热点、生活信念、行为方式融合互渗到校园时, 高校校园文化以开放的姿态接受着社会各种大众文化, 并进行批判地、有选择地吸纳, 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体系。东华理工大学以其特定的创造环境、创造主体、创造途径以及创造成果, 形成了区别于社会文化和其他亚文化的独立的体系。同时, 东华理工大学也开放性和选择性地接受一切有益的文化成果为我所用。

(7) 时代性与超前性相结合

任何文化都是时代的产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绎自已的形态。校园文化的形成要与社会发展的步履合拍, 既要主动接受社会大文化的熏陶, 又要以高品味的校园文化辐射社会, 实现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交融, 体现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此外, 高校在形成自己特定文化氛围时, 还需要对社会大文化保持一种超前的态势, 不断地孕育出新的思想观点、新的理论学说, 使高校校园文化成为一种具有导向性的文化, 影响和推动社会大文化的发展。

2. 校园文化的定位

校园文化要赋予学校生命、活力并反映学校的历史传统、校园意志、特征面貌, 校园精神是被学校师生一致认同的群体意识和品格。因此, 高校校园文化定位, 应紧随社会主流文化发展, 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文化发展方向, 培养社会精英人才, 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与课程教学、文化活动和校园建设等方面结合起来。东华理工大学在教育中秉承校史, 发扬军工文化、核文化献身国防、勇于牺牲的精神, 以力图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

二、校园文化与德育的关系

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都是学校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 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 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有着密切的联系。优秀成熟的校园文化可以很好地发挥德育的功能, 强有力的德育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1. 所属范畴不同, 研究领域相同

校园文化源于学校管理, 应用于学校管理, 是直接或间接指导和规范教育教学及师生员工行为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属于管理范畴。德育是学校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它是在党的领导下, 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人、说服人、转变人的行为, 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实践活动, 属于政治范畴。校园文化和德育研究的领域都是意识形态。

2. 适用范围不同, 工作对象相同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地理环境圈, 以社会文化为背景, 以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员工组织的校园人为主体, 以群体价值观为核心的一种亚文化。它既反映文化的一般性, 又有自己的特殊性, 校园文化是不能照搬和模仿的。而广义的德育工作内容, 对每一所学校都适用。二者都是围绕人展开工作的, 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作用方式不同, 引导效果相同

校园文化一般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三个层面, 对校园人有着浸泡、熏陶、约束的“文化场”作用。德育只能采取说服教育, 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办法, 达到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的效果。二者虽作用方式不同, 但引导效果相同, 都是在帮助人正确看待和处理事情, 引导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 二者都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当前社会经济形式、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复杂多变, 迫切要求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丰富载体, 而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均是探索创新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发挥德育功能的对策

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既是学校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和丰厚土壤, 又是学校实现腾飞的平台和支点, 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且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 要采取对策, 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发挥德育功能。东华理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党委和学校主管领导为核心, 全体师生员工为主体, 依靠学生工作处、团委、工会、教学科研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学生社团等组织和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 力图把东华理工的校园文化逐步建设成为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1. 加强物质文化层面, 实现环境育人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最外在的表现和标志, 它反映着整个校园文化的历史积淀水平和样式, 是其他文化形态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基础, 对人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良好的校园环境像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教科书, 润物细无声。要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根据培养目标和本校传统, 设置标志性、个性化景观;加强校内文化设施建设;办好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站, 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2. 改进行为文化层面, 实现服务育人

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 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认同和参与。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和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和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发挥校训、校歌、校徽的训导作用, 提倡大学生牢记校训、学唱校歌、佩戴校徽, 激励大学生热爱学校、刻苦学习;把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中, 注重文化育人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 做文明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通过办好大学生科技竞赛、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艺术节和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完善制度文化层面, 实现管理育人

制度文化是历史传统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是广大师生员工的活动准则, 是学校各项工作得以正常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 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 对于形成良好的校风校纪, 促进师生更好地学习、工作、生活, 保证教育方针、办学指导思想的全面贯彻和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 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 加强校风, 完善制度, 建设制度文化, 规范学校管理;其次, 加强教育, 健全机制, 培育优良教风;再次, 积极引导, 严格管理, 推动学风建设的深入开展。

4. 凝炼精神文化层面, 实现文化育人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 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在校园内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 形成尊师重教、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凝练学校精神, 通过深化对学校优良历史传统及其文化底蕴的研究, 解读对高校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挖掘出珍贵的史实资料, 从而概括出具有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和总结出对高校未来发展有益的经验, 找出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的交集、融合之道, 拓展建设现代大学的基础。

5. 重视学生社团建设, 打造塑造自我的舞台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充满生机、活力和魅力的积极力量, 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核心内容之一, 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 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增强, 这促使他们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和个人兴趣爱好自愿组织和参加活动, 寻找各自的舞台和定位, 以求最大限度地锻炼自己, 努力成为符合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而学生社团以自由开放的精神、多样灵活的形式, 和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融为一体的特点, 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和愿望, 形成了大学生展现和塑造自我的独特舞台。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主题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 已成为当今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它对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观念、精神状态、道德水准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影响。校园文化能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使大学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使高校德育的功能达到收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功能

参考文献

[1]东华理工学院校史编委会.铸就辉煌五十载——东华理工学院校史 (1956—2006) [M].2006.

[2]杨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 .

[3]杜红芳.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发挥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8, (4) .

东华理工大学2011 第5篇

4月25日晚上7:00,东华理工大学2011“十佳团支部”评选会议于南昌校区软件楼四楼报告厅隆重举行。本次评选由核工程学院分团委书记、外国语学院分团委书记、海军学院分团委书记、测绘学院分团委书记、团干级副主任等担任评委。参加本次评选的有核工程学院代表、测绘学院代表、软件学院代表、理学院代表、水环学院代表、机电学院代表、海军学院代表、化生材学院代表等14人。

本次评选秉乘“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由评委综合各方面因素对各候选人的演讲及表现进行打分,在南昌校区选出四个优秀团支部。评选首先由候选的各团支部代表逐一进行了本团支部的情况进行汇报,内容主要为:陈述支部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具体情况,之后由评委给出问题接着候选人进行充分答解。各候选人思维敏捷,各显神通,力争给评委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理学院代表郭佳同学表现优异,介绍班歌及来由、班训、集体荣誉、团部活动等一系列情况,赢得现场公众阵阵喝彩。最终,经投票评选,候选的14个支部中,核工程学院1人以86.4分,测绘学院2人分别以87.6分、86.6分,海军学院1人以86.2分的成绩荣获“优秀团支部”称号。

虽然本次评选理学院代表没能当选,但是经过努力,仍取得85.7的高分,希望理学院能够再接再厉,力争上游,表现得更加突出。

卫士通 红日药业 东华软件 第6篇

传闻:卫士通在国网加密认证装置协议库存招标中中了14个包。

记者连线:记者致电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消息属实,但是金额不方便透露。

卫士通(002268)是国内密码信息安全领域的龙头企业,是国内4家具备商用密码科研资质的单位之一,在密码信息安全领域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信息加密/身份认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客户为政府、军工、电力和金融等大型国企,未来发展主要为市场纵深,行业拓展(石化、能源等),云安全等。

根据公司最新发布的年报预告显示,预计2012年1月至12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864.96万元—4324.81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0%-90%。

近日,伴随着奥特迅盘中的临停,在国家电网的招标中标的上市公司也备受关注,通过查阅相关公开信息,记者注意到,在“2013年纵向加密认证装置协议库存招标活动”中,卫士通中了14个包,与国电南瑞控股股东南京南瑞集团公司(17个包)两家包揽了该项目(共39个包)的大半。实际上在2012年2月,卫士通曾发布过“2012年纵向加密认证装置协议库存招标活动”的中标情况,当时共计38个包中,卫士通仅中标5个包,中标金额大概在2850万元,占到了2010年营业收入的7.54%。因此市场对于此次中标金额寄予了很大的期待。

卫士通的工作人员表示,公示期为3天,之后再过两天左右,公司才会收到正式的中标文件。该人员称,严格来说,这种金额也没到公司必须披露的标准,至少目前没有接到需要公告的通知。据悉,该项目主要是解决数据传输中的加减密环节。

红日药业:血必净生产线已获验收通过

传闻:血必净新的生产线已获得国家药监局验收通过;

记者连线:记者致电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经与公司GMP认证工作小组确认,公司血必净大楼已完成国家药监局GMP认证的现场检查,后续工作正在进行中。

红日药业(300026)目前主要从事血必净、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等中西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根据公司公布2012年年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全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85%-105%。今年受益营销改革,老产品均保持较快增长带动业绩的快速增长。有分析报告指出测算血必净全年销售量约2100-2200万支较去年同期的1300万支增长约60-70%左右,而且四季度环比三季度600万支销量仍有小幅上涨。盐酸法苏地尔量增长较快,考虑高开因素收入翻番增长,而且康仁堂10月份开始合并报表以及康仁堂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论证所得税税率追溯调整成15%也是业绩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

“血必净技改扩产项目”作为公司募投项目之一投资总额23939万元(截止2012年9月30日累计投入16911.06万元),项目建成后血必净注射液的生产规模将从目前的900万支/年扩大到2600万支/年,达产年销售收入32838万元,净利润7541.1万元。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期2013年6月30日;经工作人员确认目前公司血必净大楼已完成国家药监局GMP认证的现场检查,后续工作正在进行中。

实际上,目前血必净老厂房的生产压力较大,明年3-4月份新产能能够投入使用会大幅缓解现有厂房的生产压力,而且明年康仁堂新产能预计3-4月份也将投入使用,大幅缓解产能压力,保障明年的持续高增长。

东华软件:正申请特一级资质

传闻:东华软件未申请系统集成特一级资质造成股价逆势大跌;

记者连线:记者致电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系统集成特一级资质是分批申请的,而且资质有效期仅两年。公司目前也在积极申请,公司业务发展正常,没有受此影响。

东华软件(002065)主要从事行业应用软件开发、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及相关服务业务,是仅有的同时取得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涉及国家秘密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CMMI三项资质最高等级的两家企业之一,公司是国内最具实力的IT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于2006年登陆中小企业板。

上周系统集成特一级资质成为热门话题,东软集团的1月23日涨停被认为与特一级资质有关。2012 年7 月工信部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认证工作办公室决定开展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特一级企业资质认定的试点工作。业内人士认为,将来政府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一些大额系统集成项目可能会对系统集成商有特一级资质要求,有助于行业集中度的提升。

据记者了解,系统集成特一级资质申报条件不简单:除了要求本身具有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一级企业资质以外(且取得一级资质的时间不少于3年),还要求近三年系统集成年收入均不少于5亿元。而在符合以上条件的多家软件公司中,东华软件也位列其中,不过近日却有传闻,东华软件却并未申请系统集成特一级资质,因此也造成了二级市场上的逆势大跌,对此该公司工作人员表示特一级资质是分批申请的,而且资质有效期仅两年。公司目前也在积极申请,公司业务发展正常,没有受此影响。

实际上,该公司2010年、2011年最近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18.3亿元、25.7亿元,三季报显示,2012年公司实现营收20.62亿元,净利润3.5亿元,有券商分析报告指出持续看好公司的发展,该公司销售和研发力量突出,软件业务发展迅速使综合毛利率和净利润率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下游行业覆盖广泛,对单一重点行业依赖性较小,此外金融IT布局完善,将受益于城商行,农信社信息化建设高潮。

天立环保:因天气原因影响盈利

传闻:2012年第四季度由于天气原因盈利减少。

记者连线:记者致电公司证券部,一直无法接听。

天立环保(300156)于2011年登陆创业板,主要从事炉窑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的节能环保服务。

据公司最近的业绩预告显示,天立环保预计2012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9133. 67万元-10655.9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40%。对此公司表示2012年度公司承接项目进展顺利,报告期内公司加强对新业务的市场开拓,产业链的整合和延伸,使得公司销售收入和利润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

根据公司2012年三季报显示,公司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87亿元,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0.93亿元,这意味着公司四季度实现微利或未盈利,对此工作人员此前曾表示为承接的重大项目主要位于新疆和内蒙地区,第四季度上述项目受天气原因无法展开大规模施工,因此四季度贡献利润较少,该现象是因项目所在地而造成的。

实际上,三季报显示公司净利润增长已现疲态,远低于收入增速,对此,有分析人士表示,报告期综合毛利率同比大幅下滑5.24个百分点至34.87%,同时所得税较上年同期增加了71.04%至1712万元,使得报告期净利润远低于收入增速。

东华理工大学 第7篇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化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重要地位, 提出“我们要认真分析和把握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在全球化和信息化不断加快的时代大背景下, 传统的价值体系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给大学生带来更加多元的文化选择, 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

此次课题以东华大学本科生为对象展开问卷调查。共发放260份, 回收有效问卷243份, 回收率93%。调研对象49.4%为文科生, 50.6% 为理科生, 其中男生占32.5%, 女生占67.5%。

(二) 研究工具

1. 调查问卷。调研主题为“外来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问题围绕“如何了解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的相关消费品的使用情况”提出, 意在了解外来文化对大学生衣食住行、娱乐方式及精神文化的影响, 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及其转型方向。

2.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和制图、制表使用SPSS和EXCEL软件。

三、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通过对东华大学本科生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本课题对外来文化当代大学生文化结构的影响有了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 具体如下:

(一) 学生对于外来文化的认识

第1题“你如何了解外国文化”调查学生接触外来文化的途径, 其中“电脑网络”占32.50% 成为首选, “广播电视”和“手机等移动终端”分别占27.30% 和20.80% 位列二、三。

第2题“你主要消费的外国产品有哪些”的数据统计显示, “影视剧”和“电子产品”分别占28% 和19.50%, 占比最高。多媒体渠道在外来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纸媒影响力正在衰退。影视剧中明星的着装方式和广告代言等也一定程度影响着大学生消费的选择和偏好。

(二) 外来文化对学生生活、消费的影响

第3题“你上周看过最多的影视作品是哪个国家的”调查影视输入对大学生的影响。其中英美剧和韩剧占比近八成, 外来影视作品传播渠道多、网络传播速度快、题材丰富多样, 更迎合年轻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第4题“你最喜欢什么穿衣风格”调查学生的服饰消费习惯。其中“韩版”占29% 位列第一。近年来, “韩剧热”, 大大地带动了韩国文化衍生品的消费, 年轻群体购买“明星同款”一度成为风潮, 明星的穿着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剧迷们对于服装配饰的消费选择, 为外来影视作品带来巨大附加产值。

第5题是调查学生的电子产品消费习惯, 苹果手机和国产机 (各类品牌总和) 均占29%, 三星手机占23%。苹果和三星作为产业巨头, 占据市场选择主流, 大学生也更热衷于苹果和三星的产品。

(三) 学生对于外来文化的态度

第6题“你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力怎么看”。83% 被调查者中认为传统文化仍有影响力, 12% 认为“影响力正在消逝”。

第7题“你认为外来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有冲击吗”, 数据显示, 75% 被调查者认为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冲击, 20% 认为冲击较大。综合两题, 可见大学生一方面认可传统文化仍然具有影响力, 一方面也承认“文化融合”对我国传统文化冲击还是很明显的。

四、问题及建议

基于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 我们认为外来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存在以下问题:

(一) 外来文化受追捧, 本国文化发展关注度不足

在多元文化的相互交流与渗透中, 西方文化显示出了强劲的输出优势。此次在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也显示, 当代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追捧外来文化的现象, 相比之下, 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守护则显得不足, 对于我国自身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关注度不够。

(二) 外来文化正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方式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在外来文化的强劲影响下, 大学生们的消费方式正在发生改变。外国影视娱乐产品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们的生活方式及消费倾向, 大学生也更易受到“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 发生不理性的消费行为。

(三) 我国文化产品在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产品竞争中居于劣势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但由于技术、创意、体制等方面的原因, 与西方国家、日韩等国仍有较大差距, 文化产品竞争力较弱。

基于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 并借鉴和参考了相关资料, 本小组成员提出了若干建议。具体如下:

1. 学校、教师加强引导。学校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 学校在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 应关注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培养, 采用多样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2. 改变传统文化的宣传方式, 从方式入手吸引目光。我国传统文化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在传统文化的保护及宣传方面却做得不尽如人意, 甚至导致年轻一代对其的误解及抵制。从宣传方式上改变传统文化“严肃刻板、高不可攀”的印象, 可以与现代流行文化相结合, 使年轻一代愿意去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3. 推动文化创新,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培育中国文化魅力。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及博大精深的内涵, 在许多场合, 悠久恢宏的传统文化已经是中国的一面旗帜, 是我们不能丢弃的财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 我们应积极发掘传统文化的精华, 推陈出新, 使传统文化不断散发出新的魅力。

五、结语

在当今改革开放的中国和全球化、信息化不断加快的时代大背景下, 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国内外各种思潮和文化的激荡、交融在高校尤为突出, 外来文化也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但在包容接受的同时, 大学生也应做到客观地审视外来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使外来文化更好地为守护、发扬及创新我国的传统文化服务。

摘要:在全球化不断加速和“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 多元文化在冲击中不断融合, 我国传统文化也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呈现出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相互交融的状况。当代大学生在多元价值观和文化中熏陶成长起来, 他们的价值观、理想、信仰、思维方式、心理状况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本调查结合当下的社会情况, 以东华大学本科生为调查对象, 研究其个性化的文化生活, 以小见大, 从客观角度对引导大学生文化结构建设提出建议。

东华理工大学 第8篇

记者:就业指导是对大学生从学生到员工, 校园到社会的一个认识和引导, 学校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您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在指导的过程中重点是什么?

宋丽贞:高校就业工作的目标不能仅限于对大四学生进行突击性的指导与服务, 而应从生涯发展教育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教育和个性化的就业服务。经过长期的实践, 我校构建了“多位一体”全程化的生涯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体系, 开展职业生涯发展教育, 主要包括课堂教学、主题教育、咨询服务、体验实训、学生社团等内容, 旨在打造为东华学子提供生涯发展支持的温馨家园, 受到学生们的广泛欢迎。

以课程建设为基础, 加强生涯发展教育。东华大学学生就业服务中心下设生涯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组, 向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涯发展教育, 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新生职业生涯导航》、《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研究生成功就业训练》等课程, 还引进了“职前教育网络学堂”, 供同学在线自由选修, 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东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下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组, 向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新创业能力教育, 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和《研究生创业训练营》等课程。

依托主题教育,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通过主题教育的形式, 营造校园氛围,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观。包含新生生涯发展启蒙教育、基层就业教育、生涯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服务月、就业宣传周等形式。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尤其在基层就业、帮助困难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做了更深入的工作。

完善“成才导航计划”, 开展分层次、多角度指导。成长导航计划推出各种类型的讲座和活动, 主要有针对低年级学生实施“生涯导航计划”, 帮助低年级学生树立生涯规划意识;针对大四学生采取“周周讲”的形式, 每周安排就业指导活动;另外还举办生涯发展讲座等活动, 开展就业实习, 编制《生涯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手册》、《学生生涯发展手册》、《毕业生就业指导手册》, 建立学生社团—东华大学学生生涯发展联合会和学生就业信息团, 开展“新起点训练营”和“彩虹训练营”活动。

加强针对性咨询服务,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我校大力开展职业咨询师资力量的培训, 现有中级职业咨询师35人, 固定咨询点21个。拥有北森朗途职业生涯测评系统、careersky职业生涯规划系统等。积极开展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团体辅导以工作坊的形式, 通过小团队的训练和成员间的沟通促进共同成长。个体咨询辅导过程借鉴心理咨询的原理和技术, 采取一对一咨询面谈的形式, 帮助有困惑的学生解决职业发展和就业中的各方面的问题。

“启航行动”——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记者:创业已成为一部分学生毕业后的选择, 创业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更理性和全面的系统教育和引导, 我校是如何来开展创业教育的?

宋丽贞:我校把培养和造就“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参与和创造未来社会发展和应对挑战的人才”作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 全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启航行动”, 学生创业形成一定的规模, 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一定特色。采用“分层次、平行递进”的培养思路, 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 以建立健全培养体系为基础, 以对接社会发展为突破, 以加大创业扶持力度为重点, 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进行有机结合, 最终形成课程、实践、科技创新一体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取得了显著成效。

注重科学规划, 创新组织形式, 出台并落实创业政策。东华大学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规划, 不断创新组织形式, 出台并落实创业政策, 完善管理制度。2008年学校即出台《东华大学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 其中专门鼓励毕业生自主 (参与) 创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 对自主创业的学生, 学校授予“自主创业标兵”荣誉称号, 除给予资金奖励外, 在毕业典礼等主题教育活动中进行表彰。2010年学校还成立“东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东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 统一协调和管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事务。形成了权责明确、管理规范, 协调有序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制。目前校学生就业中心、教务处、团委、产业集团、科创基金会、学生处等部门密切协作、定期沟通、资源共享, 极大地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加大创业赛事指导力度, 促进学生创业素质提升。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为龙头, 以一年一度的“学术科技文化节”、科技类学生社团等活动为载体, 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营造“崇尚科学”的校园文化氛围。除全国性赛事之外, 我们还积极参与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创业计划评选及竞赛, 这些赛事有效促进我校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 使以创业创新为荣的思想深入人心。

广泛开展创业启蒙教育, 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开展分层次、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培训, 开办“创新创业训练营”、“自主创业精英班”及“创业管理与实务高级班”;组织参观创业园区, 举办创业论坛, 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积极与公益性社团合作, 开展创业师资培训、创业座谈、设立创业指导站, 积极引导和扶持大学生参加各项创业见习活动等工作, 提升学生创业能力。成立“创业精英俱乐部”, 打造交流平台;成立“启点大学生创业咨询工作室”提供创业咨询服务, 目前参加学习和训练的学生数已超过700人。

构建全程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改进创业教学内容和模式。我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分为两个培养层次, 第一个层次, 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为目标的普及教育。第二个层次, 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的特色教育。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规律和特点, 初步构筑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即以“创业实践流程与创业人才培养过程”相结合, 各环节平行递进的全程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搭建分层次、阶梯式的创业实践平台。我校建立了学生科技创新支持机制, 设立每年20万元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经费, 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 支持学生的创新活动, 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另外加强指导, 引导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创业基金的申请, 包括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各分基金会及各种社会团体基金会, 如觉群、欧莱雅基金等。

精心培育就业市场, 打造“就业直通车”

记者:就业市场的开拓对学生就业影响很大, 这就相当于企业产品的销售环节一样, 我校在开拓就业市场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

宋丽贞:就业工作不仅要着眼当前, 更要关注学校和学生的长远发展。精心培育就业市场, 打造“就业直通车”, 构建高质量的就业通道, 不仅可以增进与用人单位的联系, 成为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学习和锻炼的有效途径, 有利于学生积累社会经验, 提高综合素质, 更有利于学校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做到相互了解、相互帮助、长期合作共赢。

我校在开拓就业市场上的做法:

立足上海和长三角地区, 辐射全国的就业市场。我校一直把构建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通道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努力开拓就业市场, 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及校友等资源, 为毕业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岗位信息。旨在通过建立以上海和长三角为重点、辐射全国的就业市场, 构建东华大学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通道, 提高毕业生就业品牌竞争力。

发起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 创建高质量就业通道。从2002年起, 学校成立了东华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 委员单位百余家, 每年召开就业指导委员会年会和毕业生就业信息发布会, 参会单位为我校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作为学校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成为我校学生培养、招生就业和科研合作的重要社会支持力量。此外, 我校还致力于建立更广泛的合作伙伴。除巩固与原有合作伙伴外, 还主动与更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积极作好相应的服务工作, 尽可能为单位提供方便。

加强与行业协会、地区人事部门、技术园区和社会公共职介合作。学校认真分析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未雨绸缪, 积极拓展上海周边地区的就业市场, 不断加强与地区人事部门的合作, 与长三角众多地区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 加强与各行业协会、商会、技术园区、社会公共职介和咨询公司的合作, 建立近百个就业实习基地, 开展多种形式培养、合作办学等有关工作, 使学生的培养与市场需求更紧密的结合。学校还积极推动“区校合作”, 引导学生立足基层,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拓展区县基层就业岗位。如与松江区政府联合开展“松江周”系列活动, 与长宁区合作开展的学生见习实习计划等。

大力推进就业实习实训项目

★积极组织实习招聘, 拓展实习实训岗位

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满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重点行业、地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我校广泛与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单位联系, 征集优质暑期实习岗位。2010年暑期, 组织了36位学生参与松江区暑期实习, 并在假期组织实习学员的参观、交流等活动, 凝聚实习学员, 保障了实习实践的顺利完成, 同学们踏实的工作表现, 优秀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松江区区府办、大学城管委会领导的一致认可。还组织了纺织学院12位学生赴南京海尔曼斯实习, 并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的进行跟踪反馈, 也推动了该企业热心参加我校多场招聘会, 面向东华招收英才。

★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建立就业实习的长效机制

为了建立就业实习长效机制, 我校还进一步推进就业实习 (实践) 基地的建设。在加强已有基地建设的同时, 深入了解市场需求, 按照就近就便、讲求实效、双向受益的原则, 寻求并建设受学生欢迎的就业实习 (实践) 基地。我们还广泛与知名企业联系, 征集暑期实习需求。先后与三一重工、惠普、上海烟草机械、英孚思为、ZARA飒拉服饰、迪卡侬等单位合作建立暑期实习基地。今年共为我校提供1000个实习岗位, 同比增长30%, 取得了良好效果。

★打造“世博实习平台”助东华学子完成“求职季”起跑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精神, 我校通过与上海市对外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市人才交流中心等世博会服务单位的合作, 为我校在校大学生争取到大量的世博会实习机会, 教务处、各个学院为学生世博会实习调整好课程学习, 既做好学生的世博会实习, 又不影响学生的上课学习, 实现服务世博、参与世博、建设世博与提升我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双赢的目标。我校近300多名世博实习生们分别在世博会主题馆、沙特馆、日本馆、上汽-通用汽车馆、德国馆、巴西馆、芬兰馆、捷克馆、荷兰馆、南非馆、太空家园馆、马来西亚馆、香港馆、上海企业联合馆、德国不来梅案例馆、思科馆、湖南馆、企业馆、国内礼宾接待部从事世博服务工作。在6个月的世博服务工作中, 这支由“85后”组成的团队的努力也得到了来自场馆和世博局的肯定, 学生们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在世博实习中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会展经济专业学生耿丽伟是汽车馆37名实习生之一, 因工作获得好评, 又正好专业对口, 她3个月的见习期被延长到6个月, 并当选“月度之星”。实习结束后, 她开始递出简历, “如果现在让我参与到一个会展项目中, 我完全有信心做好。这种锻炼无论对毕业求职还是职场竞争, 都是一次有力的助跑。”而今她已和中旅会展有限公司达成工作协议。

主题馆实习生中的旅游管理专业的金艳, 在主题馆实习前还没找好工作, 但经过5个多月的服务期, 她接待了大大小小上千位VIP贵宾。从世博“下岗”后, 就顺利地与知名企业签约, 正式走上了就业岗位。主题馆中的实习生管辰成和孙䶮飞由于在世博实习中的突出表现, 在世博实习后就先后被东浩会展公司留任正式加入到主题馆的工作团队中。

“彩虹计划”——关注就业困难群体, 做好就业援助工作

记者:一所学校就业的好坏并不是单单以最优就业群体为衡量标准, 就业困难群体对于整体的就业也是非常重要的, 而一个学生的就业涉及到的是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 我校在就业困难群体方面有哪些指导和帮扶?

宋丽贞:虽然大多数毕业生可以在学校常规就业指导的帮助下实现就业, 但是, 每年的就业工作都表明, 总是有一批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而存在一定的就业困难。这时, 就业工作的重心就是如何通过更加细化、更有针对性的方式对这些学生进行重点辅导。为此, 我们坚持在学期初就进行全面的就业困难学生情况摸底, 力求掌握第一手资料, 尤其对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的“双困生”建立详细档案, 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打下基础。

引导科学的就业观念、合理的职业定位。毕业生产生就业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个人观念与定位。因此在今年的工作中, 我们通过政策宣讲、校友座谈、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引导就业困难群体正确定位, 帮助他们不断调整就业观念, 客观分析就业形势, 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局限, 避开热门地区、热门行业, 采取避重就轻的策略, 到适合自己施展才干的地方和工作环境去就业, 不仅可以大有所为, 而且还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工作本领, 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做好就业政策和程序的指导。毕业生就业带有明显的政策性和时段特点。从每年10月份就业市场开始启动到第二年4、5月份高峰时段结束, 为了更加有效地指导毕业生在保证完成专业学习、毕业设计等教学内容的同时, 抓住就业时段特点, 积极投入就业活动。我们把就业活动中涉及户口政策的把握、实习权益的维护、就业合同的签订、劳动权益的保护等诸多问题, 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及时、有针对性的辅导, 帮助他们把握政策、树立维权意识, 在规定的时间期限内完成就业。

做好就业信息服务工作。为就业困难学生做好就业信息服务工作, 我们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通过招聘会、宣讲会、网络招聘、专业教师推荐、校友推荐等多种形式拓展就业信息渠道, 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信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挖掘适合不同层次大学生的就业岗位, 提高就业信息的利用效率;重点关注就业困难、冷门专业毕业生, 寻找适合他们的就业岗位, 尽量做到对口推荐, 跟踪回访。

开展就业技能的培训。在每年的“就业服务月”等相关就业指导活动中, 我们都特别针对就业困难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培训, 包括个人简历制作、就业信息搜索方法、笔试面试准备、职场礼仪等诸多方面, 帮助就业困难学生认识职场, 把握职场规则和求职应对方法, 增强适应能力, 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实施“就业困难援助计划”。学校成立了“帮助困难学生就业工作小组”, 进一步健全组织架构, 加强困难学生的就业工作;彻底摸排困难学生的情况, 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对困难学生就业的帮扶力度;组织发动学生社团, 如职业发展协会、阳光服务队等进行就业信息传递;设立困难家庭毕业生信息登记制度, 建立信息库, 根据困难家庭学生的实际情况, 提供针对性地就业信息服务;跟踪困难家庭毕业生的求职进程, 及时关心和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启动“阳光成才工程”, 整合多方资源, 在通用能力、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 帮助提升就业竞争力。

东华理工大学 第9篇

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对青少年素质教育十分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提出要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素质教育。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到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中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深化课程改革。教育部《普通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1]中提出“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江、河、湖、海、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雪原、荒原等条件,开展野外生存、生活方面的教学与训练,开发自然环境资源”的改革要求,户外运动课程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课程,其发展势头迅猛,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十分突出。

课程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户外运动课程以运动训练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为理论依据,突破了传统体育课程模式,在教学空间上把学校、社会、自然相融合,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与户外实践指导一体化,充分体现了源自实践、依托实践、服务实践的教育内涵。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户外运动训练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拓展人的潜能,提升和强化个人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人建立团队意识,使团队更富凝聚力,更富光荣感。开展户外运动课程顺应国际发展潮流,符合现代体育教学发展观和教学理论体系。[2]本研究以东华大学的教学实践研究为基础,结合东华大学户外运动课程坚持以创新为理念,始终服务于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安排;东华大学攀岩协会(下设户外运动部)成立与运作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力,并使之成为学生发挥才干的平台;东华大学户外运动课程在户外实践教学上通过走学校与地方合作建设教学基地,校内外一体化的课程安排。本文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教学实践研究阐明学校引入户外运动课程对素质教育的价值。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通过访问中国期刊网、中国体育信息网,查阅1992年-2010年全国各体育学院学报,关于户外运动课程和素质教育、教学管理等相关的文献资料,从中获取相关信息进行探讨分析,为本研究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2.2 专家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走访了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体育教育的高等学府,主要访问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并记录谈话内容,收集对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与专家进行探讨,取得第一手宝贵的真实体验资料,使得理论研究更有针对性。

2.3 教学实践法

东华大学户外运动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的内容,在为同学讲解充足的理论知识之后,带领同学去校外进行野外生存素质的拓展训练,积累了大量的教学案例,从而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

3 结果与分析

户外运动课程是在户外借助自然的条件,进行野外生存、攀岩、定向、拓展训练等一系列的户外活动教学与实践的总称。活动中结合大自然环境中的各种条件,通过设定活动的任务与规则,让参与者接受各种险阻、艰辛、挫折等困难,以此来提升个人意志力、协作能力、应变能力、团队的沟通能力等为目的的挑战式拓展训练,从而达到激发潜能、熔炼团队的目的。户外运动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体育项目,它不仅在锻炼体魄,而且在培养团队精神,加强人际沟通方面等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东华大学户外运动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的内容:

(1)理论教学

理论部分教授学生对野外素质拓展训练的相关概念,教授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野外生存的基本方法(包括野外宿营、饮食、行走、涉水、攀岩、岩降等基本技术),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及危险环境中的自我保护和自救方法,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教授科学锻炼的方法,增强体能水平的方法,使学生的体能、心理、知识和合作都达到良好状态。

(2)实践教学

通过课内外一体化的户外训练,对所教授的理论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其中,在训练方面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具体为:

1、体能训练:科学地进行体能训练,提高各项身体素质;

2、野外生存的基本技能训练:野外生存技术的模拟或实战,包括野外宿营、饮食、行走、涉水、攀岩、岩降等;

3、野外活动训练:包括定向运动、远足、攀岩、溯溪、岩降等;

4、拓展训练:通过各种精心设计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相互信任、自我发现、自我激励、达至自我突破、自我升华。

另外在训练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安全急救方法(通过模拟练习了解基本的野外急救和自救的方法)以及野外活动的组织和设计(让学生自己拟订活动计划、活动安排、人员分工等,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团队意识)。

通过调查研究和实践学习,户外运动训练课程的开设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3.1 户外运动课程的设置——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传统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多以体育课程达标为目的,忽略了体育课程的其他功能,户外运动训练课程的设置不仅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从学生的知识结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对素质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

3.1.1 扩充知识结构

在户外运动训练的理论学习过程中,学生反映不仅可以掌握这门课程的相关概念和基本技能;同时也学习了各种自然地理知识,例如如何识别植物、如何预测天气及认识野外地图等等;同时涉猎自我保护和自救方法,大大扩充了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既有户外运动训练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并且能将各种知识组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适应现代社会竞争的要求,是人才成长的基础。

3.1.2 增强身体素质

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与遗传有关,但与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的关系更为密切,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锻炼,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身体素质水平。在参加户外运动训练的实践过程中, 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例如定向运动、远足、攀岩等户外运动,在“苦心智,劳筋骨”的锻炼过程中使自身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灵敏素质、柔韧素质五个方面都明显得到了提高,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能更高效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1.3 提高心理素质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逐步形成的。户外运动训练在实践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现代社会的学生一般生活在城市中,与自然接触的机会较少,易于封闭自我。户外拓展训练的艰苦条件会锻炼大学生独立面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培养他们达到目标的自信心并树立起健康乐观的心态,并通过成功的户外实践体验肯定自我,相信自我,从多方面提高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

3.2 学生户外运动社团的建设——对素质教育的补充作用

大学校园的学生社团,一直是把学生的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校园团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小型载体,可以充分展示大学生的诸多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补充作用。

东华大学攀岩协会成立于2002年底,2005年下设了户外运动部,专门组织学生开展户外生存实践活动,在长期的野外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学校2008年开设户外运动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2.1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在社团中,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东华大学攀岩协会户外运动训练活动的展开,包括采集信息、分析实践可行性、设计方案等环节都要求社团充分发挥个人智慧和集体智慧,队长要发挥出团队组织领导能力,队员则要在不同位置上各尽所能,发挥互补互助的团队精神,从而使团队发挥最大效率。在户外,需要团队之间彼此帮助,互相扶持,同甘苦共患难,真正地感受到团队的力量,集体的温暖,从而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2.2 培养组织协调能力

在社团日常工作中,成员要协调好彼此之间的关系,根据工作任务,对各个环节和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控制、激励和协调团队活动过程,使团队上下相互融合,完成工作任务。在社团活动过程中,学生各部门分工合理、目标明确,即使户外运动训练社团的相关计划出现突发情况,各部门也会及时沟通,尽快处理,因此,在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中,社团成员都强化了自身的沟通协调能力,不仅利于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同时锻炼了学生自身的协调能力。

3.2.3 培养实现自我价值能力

一个人的价值,不仅局限于完成个人目标,更在于他在工作与学习中服务同学、服务团队、服务学校的精神品质。在社团中,每个同学都在不断发现和挖掘自身的潜能,使自身的价值得以体现。由于社团是一个以学生为主角的平台,充分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和个性,学生的各项能力在得到全方位锻炼的同时,在实现自我效能的同时,因为团体,因为合作,因为动力,每个人都充满激情,奋力工作,使自身的价值在团队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3.3 户外运动教学基地的建设——对素质教育的强化作用

东华大学户外运动教学基地的建设,体现了高校一直以来探求课内外一体、校内外结合、学校与社会自然交融、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体育课程改革目标。东华大学与浙江诸暨旅游局在2008年共建汤江岩青少年户外营地暨东华大学户外运动教学基地,基地建设在风景优美的国营景区,活动营地内设施齐备,后勤保障到位,可以开展包括水上、山地、拓展、攀岩等户外项目。东华大学户外运动教学基地的建设,不仅积累了户外实践的教学经验,也使高校的素质教育得到了强化。

3.3.1 提高学生户外生存能力

在户外运动教学基地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除了给学生配备少数几样必备的工具之外,其它的都需要靠自己动手解决。在日常的教学和训练中,启发学生去开发和利用大自然的环境条件,保证自己在野外能尽可能的舒适生活,这些教育手段和方法都是学校体育很难做到的,学生通过户外运动课程的学习,不仅掌握了野外生存能力的必备常识,也提高了他们利用自然条件的特点提高野外生存生活的能力。

3.3.2 提高学生环境适应能力

李秉德在《教学论》中提到,“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的综合。它是按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环境。”[3]户外运动教学基地的建立,对于以校内体育课程为主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陌生又新奇的环境,学生需要探索新环境下适于生存生活的各种方法与手段。“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这个世界的法则,我们身处的环境时刻在变化,成长的道路上也充满着许多未定的因素,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要求学生具备这种充分利用身边资源、勇于探索拼搏并生存下来的环境适应能力。

3.3.3 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户外运动基地中发生的突发状况无异于一个大的突发事件的情境,学生面对严重的突发事件时,一般性的反应是不知所措。在户外基地实践中,突发事件经常需要学生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并且能够尽快恢复平静,保持理智,从而正确判断,果断做出决策。通过学生户外运动课程的开设,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户外危机意识,而且还授予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技巧,培养了他们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4 结论

户外运动课程在教学空间上,把学校、社会、自然相融合,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与户外实践指导一体化,充分体现了源自实践、依托实践、服务实践的教育内涵,突破了传统的体育课程模式。通过对户外运动教育的教学实践,从东华大学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户外运动课程的教学,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素质教育起到促进作用;户外运动课程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学生实现自己价值能力,对素质教育起到补充作用;户外运动课程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野外生存能力、提高学生环境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对素质教育起到强化作用。

东华大学户外运动课程的开设只是一个初步的实践,如何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和条件“因地施教”,建立并完善系统化的学校户外运动训练课程,还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这不仅需要学校体育教师改革体育课程,扩展教学思路、引导实践技巧,更需要学生积极配合教学工作、增强锻炼兴趣、积累实践经验,从而使各方面能力都得到良好的发展与提高,争取做新世纪的合格人才,同时真正体现出学校引入这门新型课程的价值所在。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对东华大学户外运动课程的设置与安排、攀岩协会(下设户外运动部)的成立与运作,以及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发展等进行研究。结果得出:户外运动训练是对学生最基础、最直接、最朴实的素质教育,其更深层的内涵在于对学生素质教育具有促进、补充和强化作用。由此可见,学校引入户外运动课程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户外运动,素质拓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教体艺[2002]13号.

[2]胡玉华,朱小毛.体育教学中运用拓展训练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

[3]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87-313.

[4]郑彩莲.学校素质教育与学生评价新模式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22(3).

[5]石丽.拓展训练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构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9).

[6]吴秋娟,姜丽.学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意义[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1).

[7]李颖.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4-1.

[8]周庆行,高定伦,韦丽.对当代大学生公共危机防范和应对能力的透视与反思[J].吉林省行政学院学报,2006,(5).

[9]锁明.高校野外生存课程对大学生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10).

[10]文永芳.高校实施野外生存课程的组织形式[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9,(6).

[11]黄璐.高校开展野外生存课程的风险初析[J.]内江科技,2010,(3).

东华理工大学 第10篇

作为新生事物的中外合作办学, 由于办学双方文化背景不一、价值观念多元、教学体制迥异等多方面的差异, 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各项管理工作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管理工作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作为中外合作办学中最常见模式之一的“双校园”模式, 由于学生必须完成两个阶段的学业, 一部分在中国境内的合作校内完成, 另一部分赴国外的合作校内完成, 更是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一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1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误区

中外合作办学在过去短短的20年间发展迅猛。由于中外合作办学仍处于摸索积累阶段, 学生管理工作方面也就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如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学生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方面都简单直接地套用母体高校现有模式, 但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有其自身的特点, 完全套用母体高校现有学生工作模式, 学生工作实际效果不显著。如办学机构认为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只要确保教学工作安全有序就行了, 学生大都要到国外完成最后的学业, 所以只要确保学生人身财产安全、教学安定有序, 确保学生按时出国就完成任务了, 因而忽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办学机构认为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工作重心应围绕出国签证, 认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运作的现实任务是确保学生拿到出国签证, 从而忽视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

2中外教学模式差异对学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学生学业压力大, 与国内同类学生相比, 在相同的学习时间内,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承受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双重压力。中外合作办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国际化教育模式、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及严格的管理方式, 但特殊的课程设置、差异性的教学方法和严格的评价体系给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小班化教学、互动教学的教育模式与国内学生从小普遍接受的教育教学模式不甚一致, 因此极容易导致学生不能立刻适应这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学生极容易产生挫败感, 导致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不稳定, 为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难度。

3中外教育规律和培养理念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冲击

国内大部分的学生或是家长受传统教育制度的影响, 认为进入高等学府便意味着成功, 就如同进了保险箱, 被淘汰是小概率事件。“事实上淘汰制在国外大学并不新鲜, 以法国为例, 法国的一般大学的淘汰率是50%~70%。”[1]因此, 如何让学生、家长了解国外教育体制, 明确各阶段的学业目标和要求;如何协助教师强化培养学生的过程, 探索并建立可行的学习评价体系, 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又一挑战。

4中外合作办学“双校园”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单校园”和“双校园”模式是中外合作办学中最常见的模式, 主要是从办学空间及主要教学点的角度来划分的。“单校园”模式指的是, 学生在国内完成预定的所有学业学制, 即可获得相应的文凭和证书。“双校园”模式指的是, “学生必须完成两个阶段的学业, 一部分在国内的合作校内完成, 另一部分赴国外的合作校内完成。通常有1+3, 2+2, 3+1, 1+2+1等 (数字代表年数, 一般前面的数字代表在中国境内需完成的学年) 模式。”[2]

与“单校园”模式下的学生相比, “双校园”模式下的学生一般完成国内2-3年的学习后, 出国继续深造。学生面临着签证风险大, 语言学习压力大, 对涉外信息需求量大, 且学生在出国后, 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适应国外院校的学习和生活, 这些特点都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二中外合作办学“双校园”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

行之有效的学生管理工作是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基础, 是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 如何摸索出更有针对性、更科学、更有效的学生管理工作方法是中外合作办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本校东华大学中日合作办学项目为研究对象, 结合自身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实践, 探讨如何创新中外合作办学“双校园”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 以培养出既懂专业知识、熟悉国际商务文化等知识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又具有国际视野、德才兼备的国际化人才。

1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学生政治素养

加强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双校园”模式下的学生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经济体制乃至价值取向体系中学习和生活, 西方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较容易渗透到他们的思想意识中, 对正处于个性思想形成关键期的学生而言, 容易受到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 更要“行前教育”, 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提高理性分析、准确把握事物的能力, 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做出理智选择。

2以学风建设为中心, 营造优良的学习氛围

优良的学风包括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严明的学习纪律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学风不仅影响到当前的教学效果, 而且对学生能否成才都具有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存在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态度浮躁, 学习积极性不高, 自律意识差等现象, 要杜绝这种现象,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切实加强学生管理, 逐步改善学习风气。”[3]

第一, 加强制度建设, 对学生进行科学管理。根据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及教学特点,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 如:《东华大学中日合作学生管理补充条例》、《学生考勤细则》、《学生请假、销假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规范学生的行为, 以端正学风,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 营造外语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外合作办学“双校园”模式下的学生出国深造须通过一定的外语等级考试, 其学习时间短、任务重。因此, 每学期邀请已留学回国的学生回母校和低年级学生进行日语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的经验交流座谈会;每周开办日语角, 提高学生日语学习的兴趣, 营造良好的日语学习氛围;每年暑假组织学生赴日进行情景式日语学习, 为后期赴日留学提供语言保障。

第三, 创设专业实践平台,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对于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学习动力不足, 或对学习、专业前景感到无助和倦怠的学生, 每学年组织专业展览, 创设专业实践平台,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的热情, 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 并成为自主的学习者。

3建立社会、学校和家庭联合培养体系

实行“家长会制度”, 新生报到和出国留学前举行家长会议, 介绍专业学习情况, 引导家长通晓国际教育规则, 了解出国留学的注意事项等。推行“学期汇报制度”和“紧急沟通制度”, 及时向家长汇报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互通信息, 加强教育, 共同管理, 构建家长同校方联动的工作格局, 形成合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跨境学习、生活, 顺利完成学业。

4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帮扶工作

中外合作办学“双校园”模式的特殊性使得学生“既有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共性, 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既会碰到当代大学生普遍遇到的各种问题, 同时还要承受比普通大学生更为沉重的心理压力。”[4]学生跨境学习所面临的生活环境的变化更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波动与焦虑。新生入学后, 配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普查, 初步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指导工作;定期组织团体辅导帮助学生缓解学业困难、环境适应、家庭变故等带来的心理压力;针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及时进行有效干预, 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境, 乐观面对学业和人生。

5构建网络平台, 克服时空障碍

学生在国外学习阶段,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国内的学生工作者很难及时、有效地掌握学生在国外学习期间的各项情况。因此, 构建以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平台, 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和各项学生管理工作的延续性和连贯性。通过QQ, E-mail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 “在线”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给海外学子情感上的慰藉, 心理上的指导。

中外合作办学“双校园”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 不能完全套用母体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 学生工作者应积极研究和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的规律, 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不断地反思提高工作成效, 促进中外合作办学事业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文晓灵.从中美比较看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J].比较教育研究, 2005 (2) .

[2]沈伟晔, 朱晋伟.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管理研究——以江南大学商学院国际班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8) .

[3]马杰.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工作管理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9) .

王东华:警惕“亲生后妈”现象 第11篇

王东华,安徽省芜湖市人。其教育专著《发现母亲》一版再版,销量超过百万册。2000年4月,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成立,王东华任所长,这是目前国内唯一致力于母亲教育的学术机构。由于在母亲教育研究及普及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2000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助西爱心大使”称号,2001年入选《中国青年》“可能影响21世纪的100青年人物”,并作为评委参加了首届“中国十大杰出母亲”的评选。同年,其主编的《我们是这样教育孩子的》系列丛书,被全国妇联指定为“世纪父母读书活动”用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大批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他们勤劳克己,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慢慢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他们与留在农村的孩子严重分离,若干年后经过努力,他们终于在城市站稳脚跟,于是将孩子接到身边,这本应是幸福的开始,却有种意想不到的现象出现了,即“亲生后妈”现象。也就是说,孩子的确是亲生的,但是由于父母为了挣钱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办法亲自照顾孩子,结果造成亲子关系恶化,父母与孩子之间形成了“亲妈犹如后妈”这样一种现象。

我国著名教育家、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先生,在教育界第一个提出了“亲生后妈”的说法。近日,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他。

“亲生后妈”不少见

记者(以下简称记):从媒体公布的数据看,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达到了5800万,也就是说每4个少年儿童当中就有1个多的留守儿童。这是否意味着您所说的“亲生后妈”现象将比比皆是?

王东华(以下简称王):从中国传统来看,一般家庭中,父母和子女是生活在一起的。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农村男青年开始进城打工,孩子们先是与父亲分离,到了90年代,农村女青年也开始进城谋生,孩子们又与母亲分离。这样,大量的农村孩子与父母天各一方,被隔代老人抚养,成了留守儿童。我认为,这是我们当前教育的一个极大失误。

因为没有任何动物是生下孩子自己不带而交给别的动物带的,哪怕小猫、小狗都没有。放眼世界,不管是富裕的欧洲还是贫穷的非洲,孩子大都由父母亲手带大。美国总统奥巴马再忙,每天也会抽出时间来和孩子们玩耍。而我国的父母们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7岁之前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因家庭不完整造成的身体和心理发育不良,将会影响其一生。父母和年幼孩子的分离,往往会在日后滋生出“亲生后妈”“亲生后爸”现象,即使孩子后来回到了父母身边,也难以和父母建立起融洽的关系。

记:您是我国教育界第一个提出“亲生后妈”说法的人,为什么您对此会有如此深刻的认识?

王:我曾经就是一个留守儿童。我童年的经历很痛苦,虽然我会孝顺父母,但到直到现在,我都很难与父母建立起亲密的感情。

我是家中的第一个孩子。我6个月大的时候,母亲到外地治病,把我寄养在外祖父家里。重新回到父母身边时,我已经10岁。当时家里气氛沉闷,父亲被打成走资派,工资低,养两个弟弟已经很吃力,又多了一个我,不仅经济更加紧张,而且生活秩序也被打乱。

我与父母的生活习惯差别很大,始终无法融入家庭。更糟糕的是,在外祖父的娇宠下,我养成了今天独生子女特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不仅不能看护弟弟们,还经常和他们争吃的争玩的,因此我常常被父母打。

在考上大学前,我和父母相处了7年。这7年里的每一天,对我来说都是痛苦、难过的。我之所以在教育界第一个提出“亲生后妈”现象,就是因为自己有过深刻的体会。我是父母亲生的,但是他们对我的态度和感情,可以说比后爸后妈还不如。因为后爸后妈表面上还会维持一定的客气,虐待孩子还会遮遮掩掩、偷偷摸摸,可是亲生父母打骂孩子是明目张胆的,而且外人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我从自己的经历中知道,如果父母打孩子打得特别狠,那么这个孩子往往不是在父母身边长大的,他小时候一定和父母有过一段时间的分离。因为孩子不是自己亲手带大的,所以打起来,情绪就容易失控,下手就没个轻重。亲生父母失手把孩子打死了的案例,生活中有很多。

情感依恋要从小建立

记:我们都说“血浓于水”。您10岁回到父母身边到考上大学,与父母共同生活了7年。这段时间也不算短,为什么没有和他们建立起感情呢?

王:亲子感情需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培养,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在7岁前建立才能牢固。生物学家发现,卵生动物、哺乳动物在出生时,会把第一眼看到的认作妈妈。刚出生的小鸡,如果第一眼看到老母鸡,就认下了鸡妈妈。如果它看到的是鸭子,就会把鸭子当成妈妈。这种现象被称为“母亲印刻”。“母亲印刻”有个敏感期,过了这个时间段就没有了。比如,小鸡一般是在出生后10~16个小时,过了这个时间段,它就不认妈妈了。而小狗是在出生后3~7周,过了这个时间段,它也很难再认妈妈了。人也一样。孩子的“母亲印刻”期一般在0~6岁。6岁以前,如果孩子与父母感情亲密,以后的亲子关系就不会有大的问题。如果这个时期没有培养起亲情,以后的亲子关系就会比较冷漠,也很难再培养起来。

记:很多孩子从小被祖父祖母或外公外婆带大,成年后似乎发展得也不错。您会不会夸大了与父母分离的痛苦?

王:没有经历,就不会知道;一旦经历,就不会忘掉。对孩子来说,这种痛苦不仅是残酷的,而且可能是毁灭性的。

我给你举个例子。

有一年春节前夕,我在火车上与一个年轻人聊了起来。得知他在武汉大学上大学后,我问学校怎么才放假?他说早放假了,只是他想在学校多待一段时间……别人听了这话一般不会深究,但我马上意识到他和我有着相同的经历。于是,我直截了当地问,你小时候是不是由老人带大的,而你现在要回的是父母家?他立即睁大眼睛,惊奇地问:“你怎么知道?”我说,我和你有着相同的经历,那些在大学放假后一直赖到最后才不得不回家的学生,十有八九有这种经历。

nlc202309090607

还有一次我看报纸,报上有篇文章说,有位主持人几次自杀未遂,他母亲说:“你怎么还没死?”而他父亲说得更干脆:“要死就早点死。”我看到这里,一下子意识到这又是一个“亲生后妈”的实例。这位主持人从小肯定没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否则他的父母不可能说出这种话来。

我的心又一次被刺痛。很多有着和我相同遭遇的人,生命之花还没有完全绽放就凋谢了。

记:您身边曾经发生过“亲生后妈”引发的悲剧吗?

王:有啊!我小时候,我家邻居两口子都是医生,业务水平高,口碑也非常好。因为工作忙,他们将儿子寄养在孩子奶奶家多年。等儿子回到身边后,他们无法和儿子建立起亲密的感情,经常因孩子不听话打孩子。孩子受不了,便偷了钱和粮票,想逃回奶奶家。结果被发现送回后,父母不仅不反思自己,还认为孩子小小年纪就偷钱太可恶了,又是一顿毒打。孩子彻底绝望了。

孩子在家得不到温暖,只能到社会上寻找。他同一些坏孩子交上了朋友,有了小偷小摸的行为,这更加重了父母对他的厌恶。长大成人后,他被安排在父母任厂医的企业里工作,工资由父母代领,却不住在家里,而是住在企业的单身宿舍里。到了结婚年龄,他也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加上自己有过劣迹,谈了几个女朋友都吹了。

日子波澜不惊地过着,没有人知道,他心里积压的怨恨正越来越多。终于有一天,为了一点小事,他发疯似的将家里的东西砸了个稀巴烂,然后喝药自杀。在被送到医院抢救过来后,父亲却用药想再次置他于死地。幸亏又被发现,他再次被抢救过来。此后,医院加强了防范。

可父亲就在这个医院任职,怎么能够防范得了?

这个与儿子生了几十年气的父亲最终趁护士不备,用手术刀切断了儿子的股动脉。据说,鲜血一直溅到了天花板上!父亲在跳楼自杀时被同事死死抱住,他一边挣扎一边哭喊着说:“让我去死吧,我生了这么一个不争气的儿子,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我杀他也是为民除害啊……”

这件事就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的身边。

记:媒体刊登过多例亲生父母打死孩子、孩子杀害亲生父母的案例,说明我们在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上确实遭遇了困境。

王:5年前,北京石景山的一位打工妈妈打死了6岁的亲生女儿小雨。小雨此前一直在甘肃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后来被父母接到北京。这位妈妈有两个女儿,小雨是老大。小雨来到北京后,经济压力增大,妈妈就拿小雨出气,小雨身上经常是青一块紫一块的。

父母对长期不在身边的孩子通常缺乏感情,如果这时孩子不听话,由于没有以往的亲情做缓冲,加上生活压力,原本的处罚就会演变成施虐和折磨。这种施虐与折磨同亲子关系良好状态中的打骂,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记:我记得,北京大兴也曾发生过一起震惊全国的灭门惨案。一个叫李磊的男子杀死了家里的6位亲人——他的两个孩子、妻子、父母和妹妹。李磊从小寄养在爷爷家,对父母没有亲近感。

王:李磊惨案发生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又是一起由“亲生后妈”导致的悲剧。但是,当时的社会没有这样来解读。在后来的报道中,我发现他被抓时最放心不下的是他的奶奶。报道中,我们得知李磊的父亲嗜酒成性,脾气暴躁,对李磊非打即骂;而妹妹也和父母一起贬低他。李磊说,他多年积压着怨气,才有了想杀掉家人的想法。

早期教育拯救了我

记:那冒昧地问一句,您当年因为父母的冷漠想过自杀吗?当然如果您感到不方便,也可以不回答。

王:我想过自杀,而且不止一次。但是,幸好早期教育拯救了我。

我四五岁的时候,外祖父教我认字、写日记。他写得一手好字,还有着丰富的文史知识。由于较早识字、阅读,我的语文一直很好,而写日记让我有了动笔的习惯。这样,我就有了一个可以逃避的地方。如果不是语文好,我就无法建立起学习的自信,也不可能考上大学。如果我没有考上大学而是待业在家,父母对我的厌恶必然会加重……那以后的人生,真的不敢设想!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日本木村久一的《早期教育与天才》这本书。这时我才明白,正是早教恰逢其时地疏通了我被仇恨和痛苦淤积的心灵,让我找到了一个理解社会的窗口,也找到了一个理解他人和人类不幸根源的灯塔!

如今,我已经能够非常客观地看待自己当年的不幸了。我的父母其实都是非常善良的人,他们并不是要有意伤害我,只是他们当年无法正确面对一个分离了10年、各方面都有悖于他们想象的儿子。我相信,他们当年的痛苦不亚于我。不过,这种痛苦对一个孩子来说,影响更加深远罢了!

记:您除了提出“亲生后妈”现象外,为什么还提出了“泛亲生后妈”现象?

王:现在,除农村有大量留守儿童外,城市里还有一种“泛亲生后妈现象”,即父母和孩子虽然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但父母忙于职场打拼,自己不带孩子,而是请老人或保姆带孩子。此外,不少孩子虽然从小由亲生父母带大,但很少与父母沟通。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我称之为“亚留守儿童”。

寄养会促使“亲生后妈”现象出现,会给亲子双方的心理都造成巨大伤害。我们说,父母的音容笑貌是孩子成长的最好滋养,所以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父母一不要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离开;二不要以工作忙、需挣钱、没时间等理由,长期不在孩子身边;三不要和孩子在一起时不停地打电话、看手机、玩游戏等,这些行为都表现出对孩子的漠视,都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

还有的父母包办了孩子所有的事情,如为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穿衣、挤牙膏、打洗脸水、盛饭、收拾书包、系红领巾……结果等孩子上中学、大学了,却没有培养出应有的生活自理能力,被同学嘲笑、讥讽,他的自卑、怨恨情绪由此产生了。

记:“亲生后妈”现象让人心痛。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生的,从主观上讲,绝大多数父母都是非常爱孩子的,但是由于观念陈旧,方法错误,很可能好心办了坏事,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不管哪种形式的“亲生后妈”现象,最终给孩子带来的是痛苦、茫然和不知所措。

而远离“亲生后妈”现象,父母的学习很重要,学完以后要不断反思、内省,并运用到平时的生活、教育中。另外,不做“亲生后妈”,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放弃工作,在家时刻陪着孩子。只要你关注孩子,规范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情绪,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就行。因为真正的陪伴是营造家庭和谐氛围,和孩子平等交流,让孩子感受到快乐和父母的爱!

【编辑:杨子】

东华理工大学 第12篇

笔者认为有必要了解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与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的差距,借鉴、学习SSCI和A&HCI的国际学术研究规范,加快与国际学术规范接轨的步伐,通过扩大我国期刊和论文进入SSCI和A&HCI系统的数量和质量,提高我国学者论文的引证率来提升我国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人文社科成果国际显示度。基于此,本文以东华大学20多年被SSCI和A&HCI收录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为案例进行了统计分析,重点分析了其国际化产出情况、学科分布、论文合作国家地区分布、收录期刊及其影响力,以期更好地利用国际科学数据资源促进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进一步发展,提升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国际显示度,并增强其综合发展实力。

1 数据来源

本文基于SSCI和A&HCI数据库,以“地址”为检索字段,以donghua univ* or dong hua univ* or text* univ* or univ* text* ) same shanghai为检索词检索了东华大学1975—2009年的社会科学基础研究成果(检索时间:2009-06-02)。

2 结果与分析

2.1 东华大学国际化产出及其影响力定量分析

2.1.1 国际化产出及其年代分布

东华大学著者在1975—2009年6月期间被SSCI和A&HCI收录的文献共计26篇(表1),虽然检索时限起于1975年,但东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化发展年代最早始于1998年。正如何小清等人[7]研究所得发文年代分布反映一个国家、机构乃至一个学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脉络和发展轨迹,图1发文年代分布分析表明东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大致分以下几个发展时期:

(1)起步时期(1998—2000年):

1998年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Xu,YW和日本桃山学院大学Billingsley P合作在国际社会科学《China Quarterly?》期刊上发表了论文《Behind the scenes of the Xi'an incident: The case of the Lixingshe》,从此东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迈出了国际化的第一步;1999年Gu QL与美国凯斯西储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以及台湾国立东华大学合作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发表了《Gaming against managers in incentive systems: Experimental results with Chinese students and Chinese managers》;2000年经济管理学院Cheng CW和Tang BY、Zheng F、 Xu LD和Tang BY本别在 《Systems Research and Behavioral Science》和《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上发表了学术论文。

(2)波动时期(2001—2007年):

2001年东华大学没有学术论文被SSCI和A&HCI收录,2002-2007年6年间人文社会科学国际产出总量为13篇,虽然占总产出的50%,但每年产出数量波动较大;在13篇论文中,涉及25位学者,其中国际合作产出论文11篇,占期间总产出的85%。

(3)较快发展时期(2008年—):

2008年发文5篇,2009年半年发文4篇,较以往有了一个飞跃,1年半中,国际合作产出论文6篇,占期间总产出的67%,涉及24位学者,且学者独立完成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国际化产出中的比例在逐步增加,表明东华大学学者越来越重视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国际交流中的显示度。

2.1.2 国际化产出影响力定量分析

由表1可见,被SSCI和A&HCI收录的26篇文献涉及的三种文献类型中,论文(Article)占92.31%,会议文献(Proceedings Paper)和综述文献(Review)分别占3.85%;被引用次数共达85次,每项平均引用次数3.27次,h指数为6。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国际化产出的影响力,采用Thomson Data Analyzer(TDA)分别分析了收录文献的被引次数分布。如图2所示,被收录的26篇文献中,15篇文献被其他研究人员关注,占总收录文献的58%,即42%的文献没有被其他研究人员引用;此外,收录文献中最高被引次数高达20次,被引用1次的文献相对最多,占被引文献的27%(占总收录文献的15%),被引用5次以上的文献占被引文献的47%(占总收录文献的27%)。

2.2 科研成果合作情况分析

被收录的26篇文献中,文献语种全部为英语,这些文献中约有23%为东华大学学者独立成果,31%分别为跨国和跨境合作成果,15%为国内合作成果。如图3所示,东华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主要与美国、日本、台湾、比利时和加拿大合作5个国家或地区合作,涉及22个科研院所。图4、图5分别统计分析了合作国家或地区的年代分布和合作较为频繁的前9个科研院所。图4表明,东华大学与国际社会在人文社会科学上的合作不具有连续性,1998—2002年间合作相对较频繁;图5表明东华大学与岭南大学合作最多(占总收录文献数的15%),其次是香港理工大学(占总收录文献数的12%),排名第三位的为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别占总收录文献数的8%),其他合作机构包括安徽机电工程学院、中科院、中欧商学院等(分别占4%)。综上分析,尽管过去东华大学与国际和获国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强了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国际上的显示度,但是合作力度仍然有待进一步加强。此外,也需要调动自身科研人员独立在SSCI和A&HCI源期刊上发表其科研成果,以提高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国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显示度。

2.3 收录文献涉及来源期刊分析

收录的26篇文献来源于24个不同期刊,表2统计分析了这些期刊的影响因子分布。并统计分析了15种源期刊(如图6所示)。由图6可见,东华大学除了在《Journalof Management Studies》和《Systems Research and Behavioral Science》期刊上分别发表2篇论文外,其余24种期刊各发表1篇。图7表明涉及的这15种国际期刊均出现在2002年后,且最近几年相对较多。为了进一步了解收录的26篇文献来源期刊的情况,表2统计了期刊的5年平均影响因子分布,由表2可见,收录的文献来源期刊5年平均影响因子共分布在五个区间:

(1)0-1.0区间:

绝大多数来源期刊5年平均影响因子分布在该区间间,大约占总期刊数的50%(涵盖50%的收录文献);

(2)1.0-2.0区间:

29%的期刊分布在该区间,涵盖31%的收录文献;

(3)2.0-3.0区间:

8%的期刊分布在该区间,涵盖8%的收录文献;

(4)3.0-4.0区间:

目前只有1篇文献被3.0以上5年平均影响因子的期刊收录;

(5)无影响因子:

在收录的文献中,2个来源期刊无影响因子,其1是2006年开始被SSCI收录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Ergonomics》,另一个是《Journal of World Trade》,该期刊最早于1997年被SSCI收录,但是期间2004—2007年间没有被收录,而2008年重新开始被收录。

2.4 国际化发展学科

根据SSCI和A&HCI对每篇收录的文献给出的学科类别(更多的是给出主题类别)[8],被SSCI和A&HCI收录的26篇文献覆盖28个学科,按照各学科发文总数量采用TDA统计分析了最活跃的15个学科(如图8所示),这28个学科可以分成三个区域:

(1)最活跃学科:包括管理学(Management)、商学(Business)、计算机&人工智能(Computer Scienc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和统计学(Statistics & Probability)4个学科,分别占总收录文献数的27%、15%、15%和12%;

(2)中间学科:包括区域研究(Area Studies)、计算机科学跨学科应用(Computer Science,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经济学(Economics)、工程&工业(Engineering,Industrial)、人类工程学(Ergonomics)、运筹与管理学(Operations Research & Management Science)、物理学(Physics,Multidisciplinary)、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Interdisciplinary)8个学科,均占总收录文献数的8%;

(3)其它学科:包括生物学(Biology)、计算机科学&控制(Computer Science, Cybernetics)、自动控制系统(Automation & Control Systems)、土木工程(Engineering, Civil)、电子电气工程(Engineering, Electrical & Electronic)、工程制造(Engineering, Manufacturing)、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s)、伦理学(Ethics)、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s)、法律(Law)、应用数学(Mathematics, Applied)、跨學科的应用数学(Mathematics,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数学物理学(Physics, Mathematical)、公共环境与职业病卫生学(Public, Environmental & Occupational Health)和水资源(Water Resources)16个学科,均占总收录文献数的4%。

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学科的年代分布,图9统计分析了其前10个学科的年代分布情况,由图9可见,在国际合作交流中的,研究学科以2003—2004年为分界线被大致划分成了两个阶段:

(1)1998—2004年,在国际合作交流中活跃的学科主要包括区域经济、经济学、运筹与管理学、社会科学、管理学、工商学和统计学,期间,虽然最早研究区域经济和经济学,但是其研究没有进行延伸;

(2)2005—2009年,近5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在国际合作交流中,拓宽了其研究的学科领域,将工业工程、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加深巩固了管理学、工商学、统计学、运筹与管理学以及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的显示度。其中,管理学和工商学研究具有连续性,而计算机&人工智能和统计学则在近2年才出现,且以较快速度增长,其与图10所体现的技术发展趋势相一致。如图10所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上,一直都有新的课题涌现,今年来在老学科巩固的基础上,新型学科涌现速度有所加快。

2.5 机构内科研成果产出分布

为了在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贡献较大的子机构,图11对被SSCI和A&HCI收录的26篇文献进行了机构内学院分布分析,分析表明,在过去的10多年中,旭日工商管理学院贡献最大,大约占总收录数的53%,其次为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服装&艺术设计学院、人文学院和理学院,分别占总收录数的27%、12%、4%和4%。也就是讲,今后不仅需要继续鼓励这些学院在国际期刊发表公布其研究成果外,还需要鼓励外语学院和体育部等部门将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发表公布在SSCI和A&HCI源期刊上,以全面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显示度。

2.6 上海地区近5年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状况

为了进一步明确上海地区各大院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情况,图12分析统计了12所大学近5年被SSCI和A&HCI收录文献。如图12所示,近5年12所大学共被SSCI和A&HCI收录779篇论文,根据每所大学近5年被SSCI和A&HCI收录文献总量可以将12所大学划分为4个不同梯队:

(1)第一梯队: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近5年中被SSCI和A&HCI收录文献最多,分别占总收录的25.8%、19.8%和19.4%;

(2)第二梯队:上海大学、同济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近5年中被SSCI和A&HCI收录文献分别占总收录的11.3%、7.4%和5.6%;

(3)第三梯队: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东华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近5年中被SSCI和A&HCI收录文献分布在10-20篇,分别占总收录的2.6%、2.4%、1.9%和1.4%;

(4)第四梯队:上海海事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近5年中被SSCI和A&HCI收录文献分布在10篇以下,约占总收录的1.2%;

此外,在12所院校中,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每年被SSCI和A&HCI收录的文献数逐年呈递增趋势;而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波动较大,上海海事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则呈现下降趋势,近2年没有相关文献被收录。总的来讲,尽管目前上海地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国际化显示度普遍较落后,但是很多院校已经认识到其重要性。

3 结论及建议

文献是否被SSCI和A&HCI收录以及被收录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化程度或者与国际接轨程度[9]。尽管上海地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国际显示度普遍较低,但是很多院校已经意识到并已经付诸实践。东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求其自身研究成果走向国际化的道路,其被SSCI和A&HCI收录数的“生命周期”经历了1998—2002年的起步阶段和2004—2007年的波动时期,从2008年起将进入高速增长的成长期。具体结论如下:

(1)收录的26篇文献中,58%的文献被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关注和引用,27%文献被引用5次以上;

(2)77%文献来源于国内、国际间的合作成果;

(3)50%文献来源期刊5年平均影响因子分布在1.0以下,31%分布在1.0-2.0,8%分布在2.0-3.0,8%文献来源期刊无影响因子,而其余3%分布在3.0-4.0之间;

(4)涉及的28个学科中,管理学、工商学、统计学、运筹与管理学以及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的显示度不断提高的同时,近年涌现出了计算机&人工智能和统计学2个新学科,且以较快速度增长;

(5)收录的26篇文献中,除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对东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国际化做出了53%贡献外,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服装&艺术设计学院、人文学院和理学院也分别做出了27%、12%、4%和4%贡献。

基于东华大学SSCI和A&HCI收录文献特征以及目前国内对是否以SSCI和A&HCI检索、评价系统为标准评价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理性对待SSCI和A&HCI收录文献。科研评价目的是通过激励学者们的创新性研究增加学术知识的积累,提高我国研究成果推动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率[1]。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国际显示度尚不明显、学术规范尚未成熟,有必要充分了解SSCI和A&HCI学科结构特点,强调和引导学者重视SSCI和A&HCI并给予较高的权重。但要意识到SSCI和A&HCI检索、评价系统的局限性,结合CSSCI,积极主动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使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走向世界,让世界领会我国学术研究成果的博大精深。

(2)正视英语在当代学术成果传播中的地位。目前英语是向SSCI和A&HCI来源期刊投稿的主要语种[2],也就是说在当代学术成果的传播中,英语占据了非常突出的地位,因此本土研究人员在研究成果国际化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碍首先是语言问题,而我们有必要思考并正视这一事实,英语在将来仍然会是世界上沟通、交流的强势语言[10]。因此,一个机构有必要支持并加大国际交流力度,促进自身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与国际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合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研究成果走向世界,尽早与国际接轨。

(3)加大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投资力度,尤其加大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在国际上的学习、交流和合作,特别要加强和发达国家或地区学者的合作研究。

(4)充分挖掘机构内潜在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如东华大学不仅可以调动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向SSCI和A&HCI源期刊投稿,而且需要鼓励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服装&艺术设计学院、人文学、理学院以及外语学院和体育部等部门将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发表公布在该类期刊上,从而推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国际化。

(5)进一步分析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热点问题、热点学科,结合自身特色进行交叉学科应用的同时,重视基础理论研究。

(6)进一步熟悉SSCI和A&HCI源期刊选刊和录用稿件原则,如帮助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避免走入该类期刊只收录期刊文章的误区。SSCI和A&HCI源期刊除收录期刊论文外,还收录会议摘要、书评、快报、丛书、诗集、小说、艺术收藏评论、讨论、电影评论和戏剧评论等。

参考文献

[1]姜春林,孙渝.理性看待SSCI在社科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J].情报资料工作,2007(02):26-28.

[2]关志英,姜爱蓉.SSCI与AHCI收录我国人文与社科论文的统计与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01(04):64-66.

[3]任元彪,陆云峰.SSCI和A&HCI标准在中国的应用探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08):63-66.

[4]蔡曙山.代表性学术成果作为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评价指标的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4(6):208-220.

[5]王宁.对人文社会科学现行学术评价系统的确认与辩护[J].学术研究,2006(03):5-9.

[6]党生翠.美国标准能成为中国认为社会科学的最高标准吗以SSCI为例[J].社会科学论坛,2005(4):62-72.

[7]何小清,徐松.建国以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国际化发展年代分析——基于SSCI、A&HCI(1956~2006)的定量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8(03):141-144.

[8]何小清.建国以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国际化发展学科分析——基于SSCI、A&HCI(1956~2006)的定量分析[J].东岳论丛,2008(03):24-31.

[9]陆宏弟.中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比较——SSCI、A&HCI收录情况的定量分析[J].日本学刊,2007(01):136-147.

上一篇:中小机械企业下一篇:数字图像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