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及检测问题

2024-05-06

食品营养及检测问题(精选11篇)

食品营养及检测问题 第1篇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食品安全问题处理不当, 不仅影响人们的健康, 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有关部门不能对其掉以轻心, 应加大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现阶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应将高科技技术引进食品检测中, 使食品质量得到保障。

我国食品安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入21世纪, 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多, 我国对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重视, 并相继出台很多相关法律法规。经政府的不断努力, 食品安全问题已向良性转化, 食品合格率具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但由于我国基本国情的限制, 食品检测的质量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并查阅文献资料, 笔者认为我国存在的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过度使用农药和肥料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 我国的小麦、大米占据农作物的大部分, 为使农作物避免受病虫害的危害, 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 农民往往大量使用农药, 不仅使农作物的营养成分大打折扣, 而且还严重影响空气质量。此外, 大量的药物残留在农作物中, 使食物中的有害物质增加, 进而危害人类的健康。适量的化肥可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而过量使用化肥虽可增加农作物产量, 但也会增加食物中的有害物质, 部分农药或化肥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 如亚硝酸盐等, 这也是癌症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产品经营者素质水平较为低下

我国从事产品经营工作者多来自较小的企业, 其素质水平较为低下, 法律意识较为淡薄, 在利益的驱使下, 制造出有安全问题的食品以次充好。长此以往, 将形成这不良的社会风气, 形成较为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大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适量的食品添加剂不仅可改善食品的口感和口味, 还可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但经营者在食品加工的过程中, 大量使用添加剂和着色剂等, 虽然具有很好地卖相和观赏价值, 但同时也为食品安全留下隐患。

非法添加物质

部分食品经销商为获取利益, 在食品中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为获取更高的利益, 进而使用一些不合法的物质, 如三聚氰胺、瘦肉精、吊白块等, 进而埋下食品安全隐患。

食品安全检测发展趋势

面对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监测工作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 广大消费者对于食物中的食品添加剂有偏见, 认为只有完全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食品才是安全健康的食品, 其实不然。作为现代食品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食品加工中适当添加食品添加剂, 对改善食品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食物中加入适当的防腐剂可延长食物的储存时间。但在使用时也要适量, 尽可能地将其控制在国家标准范围内。据统计, 为满足现代食品生产的需要, 已应用在食品生产中的添加剂有2 200种, 通过监测发现, 具有检验标准的添加剂仅占总量的40%, 而其他的无法监测, 即在现在食品生产的过程中, 还存在较大范围的使用非法食品添加剂的现象等。为改善这一现象, 我国有关部门开设相关的发布会, 对其进行整顿。

并不是所有无法检测出来的添加剂都是不合理的, 因而, 有关机关应开发、研制更为先进的检测仪器, 检测一些当前无法检测的添加剂。此外, 为使消费者放心, 有关部门还应研制类似于试纸条的检测仪器, 进而使消费者自己也能检测食品的安全。

对于食品农药存留物的检测方法, 现在最常用到的方法有三种, 即ECD (电子捕获检测器) 、FPD (荧光检测器) 、MSD。近几年,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 我国将免疫分析法引进到农药的检测中去, 但是其再进行检测时消耗大量的成本, 因而没有较为广泛的推广。不同的检测方法, 检测的项目不尽相同, 如电子捕获检测器可用于检测有机氯等含有卤族元素的农药。

结语

路边食品营养与检测 第2篇

摘要 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食品在满足我们大众需要的同时慢慢走进我们的生活,路边摊食品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路边摊食品在满足我们的同时,也衍生出来许多问题,而且长久以来都被我们忽视。路边摊地处室外,灰尘多、病菌多、污染重。因其流动性大,食品的质量、安全均无法保证,容易引发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加热食物直接装在白色塑料袋或塑料碗里,塑料制品释放出来的有毒物质致使食用过程中存在很大安全隐患;路边摊油炸食品用油来源不确定性大,炸出来的食品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路边刨冰、奶茶等食品非法添加色素、防腐剂和香料,长期食用会对青少年的身体造成伤害。前一段时间路边毛蛋含有大量病菌造成食物中毒现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路边食物微生物含量检测

一、食物中常见微生物及其危害

根据食品微生物学而知,食品中常见病原微生物有:黄曲霉菌,会产生黄曲霉毒素,常见于花生等农作物种子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疯牛病病毒;禽流感病毒;布鲁氏杆菌,炭疽杆菌等。

1、黄曲霉毒素

它是一种剧毒物质,毒性比KCN大10倍,比砒霜大68倍,仅次肉毒霉素,是目前已知霉菌中毒性最强的。它的毒害作用,无论对任何动物,主要变化是肝脏,呈急性肝炎、出血性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胆管增生。脾脏和胰脏也有轻度的病变。长期摄入小剂量的黄曲霉毒素则造成慢性中毒。其主要变化特征为肝脏出现慢性损伤,如肝实质细胞变性、肝硬化等。出现动物生长发育迟缓,体重减轻,母畜不孕或产仔少等系列症状。黄曲霉毒素目前所知致癌性最强的化学物质,主要诱发肝癌,还可诱发胃癌、肾癌、泪腺癌、直肠癌、乳腺癌,卵巢及小肠等部位的肿瘤,还可出现畸胎。

2、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多因原发疾病长期用抗生素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所致,抗生素敏感菌株受到抑制,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株趁机繁殖。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侵袭性细菌,能产生毒素,对肠道破坏性大,所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起病急,中毒症状严重,主要表现为呕吐、发热、腹泻。呕吐常在发热前出现,发热很高。轻症大便次数稍多,为黄绿色糊状便;重症大便次数频繁,每日可达数十次,大便呈暗绿色水样便,外观像海水,所以叫海水样便。粘液多,有腥臭味,有时可排出片状伪膜,将伪膜放入生理水,脱落的肠粘膜即漂在水面上,对诊断帮助很大。体液损失多,患儿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严重,可发生休克。

3、大肠杆菌

正常情况下,大多数大肠杆菌是非常安分守己的,他们不但不会给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任何危害,反而还能竞争性抵御致病菌的进攻,同时还能帮助合成维生素K2,与人体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只有在机体免疫力降低、肠道长期缺乏刺激等特殊情况下,这些平日里的良民才会兴风作浪,移居到肠道以外的地方,例如胆囊、尿道、膀胱、阑尾等地,造成相应部位的感染或全身播散性感染。因此,大部分大肠杆菌通常被看作机会致病菌。、禽流感病毒

一般来说,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存在受体特异性差异,禽流感病毒是不容易感染给人类。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主要为H5N1、H9N2、H7N7,其中感染H5N1的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研究表明,原本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株(H5N1、H7N7、H9N2),可经6~9个月禽间流行的迅速变异而成为高致病性毒株(H5N1)。

5、炭疽杆菌

炭疽杆菌从损伤的皮肤、胃肠粘膜及呼吸道进入人体后,首先在局部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组织及脏器发生出血性浸润、坏死和高度水肿,形成原发性皮肤炭疽、肠炭疽的肺炭疽等。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致病菌即迅速沿淋巴管及血管向全身扩散,形成败血症和继发性脑膜炎。皮肤炭疽因缺血及毒素的作用,真皮的神经纤维发生变化,故病灶处常无明显的疼痛感。炭疽杆菌的毒素可直接损伤血管的内皮细胞,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导致有效血容量减少,微循环灌注量下降,血液呈高凝状态,出现DIC和感染性休克。

二、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

1、电化学法

电化学阻抗技术是指细菌在培养基内生长繁殖的过程中,会使培养基中的大分子电化学惰性物质(如碳水化合物)可以代谢为具有电活性的小分子物质(如乳酸盐),这些离子态物质能增加培养基的导电性和氧化还原性,使培养基的电化学性质发生变化。通过检测培养基的在电极表面体现的电压、电流、电阻抗等变化情况,即可判定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繁殖特性。该法已用于食品中细菌总数、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酵母菌、霉菌和支原体的检测,具有高敏感性、特异性、快速反应性和高度重复性等优点。

2、载体法

载体法包括快速测试片法、螺旋板系统法和滤膜法。载体法将稀释、培养和显色融为一体,大大简化了分析步骤,节约分析时间,并且可以在取样的同时接种,结果更能反映当时样本中真实的细菌数,更准确。

2.1、微生物测试片

可检测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计数、霉菌和酵母计数。目前国际先进的产品除上述项目外还有检测乳杆菌、沙门菌、葡萄球菌的功能。这种微生物测试片方法与传统检测方法之间的相关性非常好。使用时只要正确掌握操作技术和判断标准,就可以达到理想的检测效果,例如,霉菌快速检验纸片,应用于食品检验中霉菌的检测,操作起来非常简便。操作起来非常简便,仅需36℃培养,不需要低温设备,大大节约了检测时间,一般仅需2d就可观察到结果,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实际效果上,纸片法与国标法在霉菌检出率上 差异无显著性,且菌落典型,易判定。

2.2、滤膜法

将滤膜放入滤器过滤样品,滤膜保留微生物,样品中生长抑制剂可用无菌水冲洗滤器除去,然后将滤膜放在培养基上培养,在滤膜表面上培养出的菌落可计数。

2.3、旋转平板和激光菌落扫描法

在琼脂培养基表面倒一薄层样品,在平板旋转作用下液体从中心向边缘流动,分布均匀。采用激光菌落计数器计算菌落的数量,利用仪器底部的光检测仪扫描平

板,激光束通过菌落时可降低光强度,从而检测菌落的存在。

3、免疫学技术

免疫学技术是以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作为基础,再配合免疫放大技术,从而检测微生物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样品在进行增菌以后,不需要再分离,就可以对其进行筛选,并且灵敏度高,样品在经过增菌以后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 内就达到检出度,并且抗原和抗体结合的反应也可在很短时间便完成,目前在基层单位这种快速检测技术最为广泛的。免疫学技术包括免疫荧光技术(IFT)、酶免疫技术、免疫印迹技术、免疫层析技术、免疫磁珠分离技术、酶联荧光免疫 分析技术等。

4、PCR法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可以在试管中建立反应,数小时后能将极微量的目的 基因或某一特定的DNA片段扩增数十万乃至千百万倍。微生物快速检测中,可以 利用PCR技术将特异性DNA片段进行扩增识别目标细菌。由于PCR灵敏度高,理 论上可以检出一个细菌的拷贝基因,因此在细菌的检测中只需短时间增菌甚至不 增菌,即可通过PCR进行筛选,节约了大量时间。

5、大肠杆菌快速检测

大肠菌群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卫生工作中。快速检测与国标法相对应,由原来几步的试验简化为一步,时间由一个星期左右缩短为十几个小时,而且省去了制备培养基和清洗器皿的麻烦。具体方法将不同量的水样接种到含有乳糖、显色剂和选择性培养基的快速检验纸片上,经培养后能够在纸片上生长并发酵乳糖产酸的即为大肠菌群阳性,根据阳性反应结果可测出原水样中大肠菌群的MPN(最可能数)值。

三、食物中微生物含量的检测

由于路边食物中含有多种微生物,而且每种微生物含量的检测方法存在相似性,本文主要以大肠杆菌含量的检测为例,其他种类微生物含量可参照《国家微生物检测标准》进行检测。

大肠菌群系指一群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该菌主要来于人畜粪便,故以此作为粪便污染指标来评价食品的卫生质量,推断路边食品中有否污染肠道致病菌的可能。

食品中大肠菌群数系以100mL(g)检样内大肠菌群最可能数(MPN)表示。1 设备和材料

1.1 温箱:36±1℃。

1.2 冰箱:0~4℃。

1.3 恒温水浴 :44.5±0.5℃。

1.4 天平。

1.5 显微镜。

1.6 均质器或乳钵。

1.7平皿:直径为90mm。

1.8 试管。

1.9 吸管。

1.10 广口瓶或三角烧瓶:容量为500mL。

1.11 玻璃珠:直径约5mm。

1.12 载玻片。

1.13 酒精灯。

1.14 试管架。培养基和试剂

2.1 乳糖胆盐发酵管:按GB 4789.28中4.9规定。

2.2 伊红美蓝琼脂平板:按GB 4789.28中4.25规定。

2.3 乳糖发酵管:按GB 4789.28中4.10规定。

2.4 EC 肉汤:按GB 4789.28中4.11规定。

2.5 磷酸盐缓冲稀释液:按GB 4789.28中3.22规定。

2.6 生理盐水。

2.7 革兰氏染色液:按GB 4789.28中2.2规定。操作步骤

3.1 检样稀释

3.1.1 以无菌操作将检样25mL(或g)放于有225mL灭菌生理盐水或其他稀释液的灭菌玻璃瓶内(瓶内予置适当数量的玻璃珠)或灭菌乳钵内,经充分振摇或研磨做成1:10的均匀稀释液。固体检样最好用均质器,以8 000-10 000 r/min的速度处理1min,做成1:10的均匀稀释液。

3.1.2 用1mL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mL,注入含有9mL灭菌生理盐水或其他稀释液的试管内,振摇试管混匀,做成1:100的稀释液。

3.1.3 另取1mL灭菌吸管,按上条操作依次做10倍递增稀释液,每递增稀释一次,换用1支1mL灭菌吸管。

3.1.4 根据食品卫生标准要求或对检样污染情况的估计,选择三个稀释度,每个稀释度,接种3管。

3.2 乳糖发酵试验

将待检样品接种于乳糖 胆盐发酵管内,接种量在1mL以上者,用双料乳糖胆盐发酵管,1mL及1mL以下者,用单料乳糖胆盐发酵管。每一稀释度接种3管,置36±1℃ 温箱内,培养24±2h,如所有乳糖胆盐发酵管都不产气,则可报告为大肠菌群阴性,如有产气者,则按下列程序进行。

3.3 分离培养

将产气的发酵管分别转种在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置36±1℃ 温箱内,培养18-24h,然后取出,观察菌落形态,并做革兰氏染色和证实试验。

3.4 证实试验

在上述平板上,挑取可疑大肠菌群菌落1-2个进行革兰氏染色,同时接种乳糖发酵管,置 36±1℃温箱内培养24±2h,观察产气情况。凡乳糖管产气、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的无芽胞杆菌,即可报告为大肠菌群阳性。

3.5 报告

根据证实为大肠菌群阳性的管数,查MPN检索表,报告每100mL(g)大肠菌群的MPN值。粪大肠菌群(faecal coliform)

4.1 用接种环将所有产气的乳糖胆盐发酵管培养物(见3.2条)转种于EC肉汤管内,置44.5±0.2℃水浴箱内(水浴箱内的水面应高于EC肉汤液面),培养24±2h,经培养后,如所有EC肉汤管均不产气,则可报告为阴性;如有产气者,则将所有产气的EC肉汤管分别转种于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置 培养18-24h,凡平板上有典型菌落者,则证实为粪大肠菌群阳性。

4.2 结果报告

根据证实为粪大肠菌群的阳性管数,查MPN检索表,报告每100mL(g)粪大肠菌群的MPN值。

四、如何防止微生物对食品的危害

造成食物变质的因素可归纳为物理、化学、酶及微生物等4个方面,其中微生物对食物品质的影响最为严重。引起食物中毒的微生物这类微生物并不是很多,它们包括可感染的细菌,如沙门氏菌属和弯曲菌属以及可产毒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肉梭状芽孢杆菌等。可引起食物腐败的微生物引起食物腐败的微生物种类较多,除众多革兰氏阴性或阳性、产生或不产生过氧化氢酶、可形成芽孢或不形成芽孢的杆菌及球菌外,还有酵母与霉菌等。防止微生物的危害,主要以使微生物丧失活性或者延缓、阻止它们的生长为出发点;要考虑到与之相关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等等诸多因素。

低温12℃左右和3.5℃左右是两个比较重要的温度。12℃是产气荚膜芽孢杆菌和可分解蛋白质的肉梭状芽孢杆菌的生长低限;而3.5℃是不能分解蛋白质的肉梭状芽孢杆菌的生长低限。当温度在0℃以下时,多种微生物仍可繁殖;即使温度达到-10℃,有些菌仍可非常缓慢地繁殖。到目前为止,都是以低于不能使肉毒杆菌繁殖的温度作为冷冻贮存的温度。因此,在许多国家中,冷冻贮存的温度通常为-18℃或更低。

降低水分活性能引起食物中毒及食物腐败的最低AW值在0.86~0.95之间不等。当AW值接近此数值时,微生物的繁殖能力很低;当温度和较低的AW值联合作用时,会有很明显的作用效果。因此,用降低AW值的方法保藏食物时,同时采用冷冻贮存,其效果显著提高。

真空与气调包装目前,真空包装与气调包装得到了广泛应用。采用真空充氮或二氧化碳的包装方法,可阻止或大大减缓微生物的繁殖。

酸化pH值为4.5时是一个临界点。当其值低于4.5时,一般认为产气荚膜芽孢杆菌不能够在食品中生长。在pH值低于4.2时,多数能引起食物腐败的微生物会被有效地抑制。但一些耐酸细菌,如乳酸菌、酵母菌和霉菌在pH值低于3的条件下仍可生长。

乳化奶油、人造奶油和含脂肪食品,它们是脂肪与水的乳液,这种乳液结构使它们具有一定的防腐性能。如果加工乳液时能保持清洁的环境,那么乳液中所含有的微细小滴便不会被微生物污染,而且在乳液中,微生物进入微细小滴的途径又被周围的脂膜液体所阻挡。因此,这种食品的防腐性能主要取决于加工过程的卫生条件和乳液的稳定性。

加热加热可使微生物失活,而不像其他方法那样只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加热与防腐剂之间有协同作用,即在低于微生物失活的加热温度下,可大大增加微生物对于一些防腐剂或其他因素的敏感性。

防腐剂的作用大多数有效且广泛应用的防腐剂都是各种有机酸或它们的酸盐、酸酯等。而且这些防腐剂在低pH值下较之在高pH值条件下更为有效。其中,只有尼泊金酯在pH值接近中性仍具有有效的抗菌作用。

[参考文献]

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的问题及对策 第3篇

流通环节食品质量检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法规制度不健全,抽检程序规定不清。目前,抽检工作主要参考的法律法规性文件为《食品安全法》以及《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这两项文件仅涉及抽检工作,而对于样品确认、复检等却未做出具体规定。其弊端表现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抽检周期长,可覆盖食品的范围过窄,一些保质期短的食品未完成全流程就过期;二是,生产企业的樣品确认与送达不能有效配合,无法送达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复检程序可操作性较差。复检过程中涉及备份样品提取、送达等诸多问题,检查完毕后,需由执法人员、复检申请人共同参与,可操作性较低。

检测标准不完备,运用难度较大。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一方面表现为指标滞后,一些热点的食品安全问题往往找不到相关的判定与检测标准,长此以往,将会影响到相关部门的行政问责,还会影响到产品所在领域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我国食品检测标准所涉及的食品精确信息不能固定,一些食品的生产日期、存货数量、批号等信息根据分、秒的不同而变化,很难将抽检样品认定为同一批次食品。除此之外,涉及食品检测标准的相关规定还时常出现冲突现象,如《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规定水产品不得添加甲醛,但未注明不得检出,而《干制水产品标准》中却规定甲醛含量为≤10mg/kg。

食品检测数据利用率低,信息处理存在争议。一直以来,我国食品检测领域都存在数据利用率低的情况,具体表现在:一,数据分析、整理困难。食品检测信息量大,数据复杂,人工整理的效率有限;二,各部门对检测数据的参考度较低,一些检测不合格的食品生产单位并未因数据问题接受到处罚;三,食品检测数据的公布仍存在巨大争议,通报范围与方式不规范。现阶段,我国仅有县级以上部门可对食品检测信息予以公布,但其公布范围与公布方式仍存在争议,尤其是对于外省公布本地企业的数据有着矛盾和分歧。

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的对策建议

推动立法进程,完善检测机制。一要结合现已出台的《食品安全法》以及各类食品具体执行标准重新编纂检测规范,进一步明确食品检测过程中被抽检企业、检测机构、监管机构的职能与义务;二要针对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的发展需求,不断修订检测标准,对缺乏国家标准依据的以地方标准代替;三要按照《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流通环节食品检测执行原则,对无法送达检测信息的企业,采取被抽检企业自行索要信息的逐级溯源制度;四要进一步落实复检程序,对于同意处理办法的复检申请人按照协商结果组织相关机构复检,对于不同意处理结果的,联合外埠机构进行复检,以此减少备份样品的争议。

统一抽样标准,提高速检精度。一要统一被抽检食品的相关信息,对生产日期精确到“时、分、秒”的食品建议以“日”为单位进行划分;二要放宽检测抽取数量,对达到检测数量的食品可随即进行抽取;三要增加资金投入,引进精度更好、效率更高的速检设备,将单一指标定性检测向所参数定量检测推进;四要进一步培养现场速检队伍,以不断满足外出检测需要;五要加强速检结果审查,对保质期短的食品,速检出现不合格情况时再递交上级法定检测机构认定。

充分利用食品检测数据,为食品安全监管决策提供必要依据。一要建立食品检测数据可追溯平台系统,将抽检结果建立成数据库,利用区域数据比对、品种比对等科学分析方法为监管与决策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二要建立政府部门互通机制,实现食品检测数据信息的查询与共享;三要建立抽检不合格食品企业的约谈机制,尤其是对于市场上品牌影响力较大、占有率较高的食品,更要定期进行约谈,以不断强化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降低食品安全隐患。四要启用不合格食品退出机制,对于多次出现不合格检测结果的企业要严格清退出市场。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食品质量和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对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流通环节食品的检测工作显得越发重要。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检测手段、提高检测精度,以更详尽的数据规范食品市场行为,保障食品消费市场稳步发展。

食品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4篇

在当今人们越来越重视高品质生活的时代, 食品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与人们的生活已经是息息相关的了, 并且已经日益成为最受关注的问题。食品, 作为发展最快, 种类花样不断翻新的物品, 已经在展现其发展潜力的同时隐藏着很多不安全的因素, 这些不安全的因素在整个生产、销售过程中将对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产生不小的影响。例如现在我们最为常见的食品添加剂问题, 目前在不同种类食品中出现了不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问题很多, 有的是生产企业超范围的将非食品类添加剂添加到食品中, 还有的是未按标准要求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这些对我们身体本身带来的伤害影响不小却很难发现。总之, 这些影响, 具体来说所带来的危害:一方面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另一方面则阻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作为国家的食品安全部门, 一定要对这些隐藏的食品安全问题予以最大的关注, 并且要致力于解决此类问题, 从而完善食品的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检测体系, 而食品检测贯穿在生产、加工、市场流通的各个环节, 是一项大工程, 需要在每一环节都严格把关。

食品安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食品检测过程中方法运用不全面

对于食品检测的安全问题, 我们往往只考虑生产或者销售过程, 并没有全面客观的从整个生产工艺出发, 这样就必然导致了检测过程中出现重头轻尾的问题, 虽然对产品的出厂进行检查, 但并未全过程系统的对所有食品进行检测。而作为一种检测方法的抽查, 一直是目前运用最广泛也是时间最长远的一种方法, 可是这种方法并不能全面彻底的对食品检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统计, 而得出了片面的检测结论。

食品安全检测过程中硬性设备的不完善

现在虽然对于食品的安全检测问题我们从很早开始就给予了重视, 并提出了一定的方法, 然而用在食品检测过程中的硬性设备依然是不完善的, 往往检测的设备简单, 检测方法也很简单, 这些都不能得出食品检测的正确结果。同时食品检测的标准也还不够规范, 标准滞后, 没有明确的标准, 企业就不便于执行, 执行力度不强导致食品安全检测的结果并不如期望的结果。

食品安全检测过程中监管力度较弱

对于食品的安全检测我国一直没有相当规范的食品检测体系, 虽然有很多的食品检测的部门, 但是都是各自为营, 并没有很多的接洽关系的交代, 同时也存在着管理范围划分不明确很难进行相互协调的问题。这样虽然存在检测部门, 但是多个相加的效果却是削弱了彼此的监督力度, 而企业的安全检测体系互相交叉, 质量检测强度不到位也都导致食品检测的监督力度不强。

应对食品检测中各类安全问题的对策方法

加强食品安全检测水平

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其检测手段, 而目前我国的检测手段还比较低, 与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科技水平相差甚远。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科研检测的技术水平, 结合目前食品安全的发展情况, 并合理使用先进的检测设备, 加大对食品安全的检测力度。企业在后续的发展中, 要注意食品安全检验方法的积累和学习, 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交流, 尤其是加大力度研究食品检测控制技术、食品危险评估和食品安全标准等, 从而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检测的技术。

完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

合理的食品检测管理制度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 一套完善的食品检测体系对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因此需要企业借鉴相关的成熟的食品检测管理经验, 对食品生产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 保障人民食用安全的食品。食品检测部门的食品检测管理力度和执行力度要切实加强, 从源头上杜绝危害食品的出现, 做好源头食品检测工作, 充分调动政府的宏观作用并且有效的实现政府的调控作用。仔细的检查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 不放过一丝一毫的威胁, 尤其加强对偏远地区的食品安全检测力度, 应该被政府纳入重点检测项目, 投入更多的食品检测高技术设备和合格的检测人员, 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 从而促进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的完善。

健全食品检测相关法规

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脱离法律法规而从事生产建设, 他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的准则和准绳, 不能逾越其存在, 同时也是检查机关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要想强化食品安全检测, 首先需要加强相应法律法规的建设, 只有这样才能顺利有效的实施食品安全检测和监督管理。如今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和缺陷, 有待加强和改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检测来说是一种相当有效地约束和制裁手段, 同时进一步提高食品检测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素养, 明确自身的职责义务, 加强责任感, 有利于食品检测法律体系的完善以及食品安全的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的修订整改, 以便更好的展开食品安全检测的管理工作。

结语

食品营养及检测问题 第5篇

[摘 要] 本文在深度分析学生学习特点和企业真正需求的基础上,在混合式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以提高就业能力为导向,创设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 高职;食品;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5-0098-02

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其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使学生一学就能用,一学就会用[1]。高职高专食品专业的培养目标正是以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和就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出符合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要求,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技术的应用性人才,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工作是狠抓实践教学。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举措[2]。但是目前在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几个问题:一是某些教师实践教学认识不足、学生积极性不高、操作能力不强不规范的现状;二是教学基础设施跟不上,特别是实验设备数量不够或者缺少给开展实践教学带来困难;三是在教学内容上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在内容选取上大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四是大部分教师缺乏在企事业一线工作的经验,容易导致实践教学和今后工作任务脱节。

从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的高职教育的一些实践教学环节不太适应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教学中有必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围绕素质和能力培养,以实践技能训练为目标,以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手段和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为中心,努力提升实践教学条件,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从而使学生更能适应岗位的需求。

本文在深度分析学生学习特点和企业真正需求的基础上,在混合式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以提高就业能力为导向,创设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一 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运行模式设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针对一年级的学生,以专业基础课实验为主,以认知实习为辅,认知实习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基本培训的实践教学环节[3],两项结合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及各项专业技能。第二阶段针对二年级的学生,以各门专业课程的专业技能训练为主线,以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辅,实践活动从三个途径入手。第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同培养学生,组织学生分批到企事业(如福建省厨师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食品企业、漳州市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漳州市农业检验监测中心、芗城区防疫站)顶岗实习。第二,以技能大赛为契机改革食品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加院级、省级及全国职业技能竞赛,如“食品微生物检测”“工业分析检验”“农药残留检测”及“茶叶中重金属的含量的检测“,以赛促技,通过各种比赛,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及团队协作能力。第三,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根据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及岗位群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实现“双证书”。如“食品营养”“营养配餐”两门课程结合“营养配餐师”“公共营养师”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食品分析检验”课程结合“食品检验工”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并组织学生参加鉴定考核获得专项岗位操作职业资格证书。第三阶段针对三年级学生,以综合技能训练为主,以毕业设计等环节为辅,着重培养学生在更真实的职业环境下,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术解决综合性实际问题能力,通过某些综合实训课程、虚拟项目完成,并到企事业进入专业实践环节。

二 改革课堂实验教学内容,优化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鼓励教师轮流下企事业、一线服务顶岗,对食品专业相关企事业调研,了解企事业、一线真实工作场景,了解专业最新技术、一线岗位和企业真正需求。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进行认真调查和分析,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预备知识、年龄特征和学习需求。按照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具体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职业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鉴定内容,以工作岗位为项目导向,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效果[4]。在教学安排上由易到难,由基础层次实验到综合层次实验再到创新层次实验,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实验方法和技巧后,再安排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这样的教学安排容易让学生接受,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食品分析检验”课程为例,前部分的实验安排以单一检测项目为主,设计多种食品的单一项目检测,如大米的感官鉴别、面粉水分的测定、奶粉灰分的测定、肉制品脂肪的测定等,突出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后部分的实验以综合性检测为主,设计一种食品的多种检测项目,以检验任务为驱动,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如选取典型的食品类型,小组合作自行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总结,检验某种品牌火腿的水分、脂肪、蛋白质含量等,结合感官评定并写出检验报告,完成教学和工作的对接。

三 加强实验室建设,结合虚拟仿真软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加强实验室建设,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尽可能增加原有的仪器设备数量,申购原来没有的大型仪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较多的操作机会,进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除此之外,虚拟仿真教学具有高效率、低成本、内容丰富、性能有效和安全等优势,因此重点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室,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硬件设施的投入,包括实训场地的规划和建设、计算机、网络等的建设;二是通过调研专业教师结合课程特点,申请购买仿真软件或者与企业合作开发软件。两者有机结合完成实训室建设,在虚拟仿真实训室的建设和发展中,通过组织食品专业教师培训和学习,使他们不仅懂专业而且岗位技能好。对于几门重要的专业课且受教学条件限制无法让学生实际操作的课程,如仪器分析、营养配餐、食品毒理等,通过调查分析找到合适的仿真软件,制定出具体的教学方案,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的教学活动,探索出虚拟仿真教学在专业课程中的最佳应用办法。实践表明,将“项目教学”和“教、学、做”一体化和虚拟仿真教学的方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 开放实验室,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教学中实验室是开展科学实验和实训的重要场所[5],是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各项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要提高学生的实训技能[6],就必须实行开放实验室的教学改革。开放实验室对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与教学不冲突的情况下,在课余时间实验室试行开放式管理,可以根据需要,如参加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鉴定考证的练习,及受时间和环境的限制,课堂授课无法开展和训练的项目都可以安排在开放实验中进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技能,增强了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在取得科研课题立项后,可以让品学兼优的学生参与科研实验。利用开放实验室创设良好的科研环境,学生结合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积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实践表明,开放实验室极大地缩短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之间的距离。

所谓的开放实验室,并不是简单地将实验室门打开或者延长时间,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情况慢慢摸索,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在开放中需要指导教师和实验教师互相配合,对学生做跟踪指导,并且由专业教师、实验教师及学生共同管理完成,才能避免开放实验室带来的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1]余少英.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方法改革的初探[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35-38.

[2]王晓英. 食品营养与检验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3):68-70.

[3]蔡健,王薇,何钢,邬雨刚.高职院校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学理论,2009(26):206-207.

[4]汝骅.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营养学课程项目学习实践[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0(1):79-81.

[5]肖耀峰,何源.高校开放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12-13.

浅析基层食品检验检测的问题及对策 第6篇

当前, 我国的食品检验机构只建到省会城市和较大的地级市, 而基层普遍缺少具备法定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和相应的技术手段, 一些基层执法部门抽样后, 不得不将样品送到几百公里外的检测机构进行检验。因此, 部分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仍主要依靠执法人员通过食品的感官性状异常进行鉴别, 如用手摸、眼睛看、鼻子闻等原始手段。上述手段, 在面对无所不用其极进行食品非法添加的不良商贩时, 已经无法适应当前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在新形势下, 我们不得不通过高科技进行高质量的食品监测。

2 基层检验检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多头设置, 布局不合理

当前, 政府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 导致设置机构过多。农业、畜牧、质检、食药监和卫生部门在基层都有自己的检验检测机构, 监测力量分散, 且地区发展不平衡。对检验检测机构的成立、建设、使用、维护, 以及资金的投入等方面, 广西还未形成统一管理的机制, 没有进行层次清晰和责任明确的分工。

2.2 各自为政, 浪费资源

如农业部门、畜牧部门、质监部门等普遍都建有自己的检测实验室, 投入大量的经费和人员。而检验检测往往具有共同性, 硬件基本雷同, 由于隶属不同, 造成检验检测资源的浪费。而且检验监测能力低下, 均为技术含量较低的普通项目。如有些检验检测机构花近百万购买了气相色谱仪, 由于配套设施不到位, 技术人员操作跟不上, 购进设备后却只能闲置。

2.3 各自建设, 检验检测水平低

在县级各职能部门自己建设的实验室, 绝大多数没有法定资质, 检测结果没有法律效力。而且很多检测项目, 根本无法开展。即使部分能开展的项目, 在初测不合格后, 还要送到有资质的检测机构 (一般距离所在县城都比较远) , 进行再次进行检验。如此这般:一是提高了检验成本;二是时间往往拖得比较长, 导致检查结果报告迟延, 短者半个月, 长者一个月甚至半年才有结果。可能那些不合格食品早就到市民的腹中, 造成严重后果, 而没有达到检测的实际意义。

2.4 人员素质不高, 技术人才匮乏, 技术水平低下, 检测经费不足

目前, 有的基层职能部门的实验室无相关专业和资质的技术人员, 专业知识欠缺, 操作水平一般, 边学边干;而有的实验室虽然有技术人员, 但是普遍技术水平较低, 中级以上职称人数寥寥无几, 造成无法开展相应的检验检测工作或检测结果不准确, 不能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技术支撑。在检测经费方面, 财政重视硬件投入, 检测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导致检验检测的日常工作不能正常运转。

2.5 经费短缺, 检测技术手段相对落后

由于各职能部门均独立设置自己的检验检测机构, 造成资源分散, 使得本来有限的财政投入全面撒网, 检测经费“僧多粥少”问题非常突出。这就使得食品检测覆盖面窄, 能检测的项目有限, 对于一些非法添加却无能为力。如在降糖、降压、壮阳等保健食品中进行非法添加的现象, 非常普遍。而此类检测须要用液质联用色谱仪才能检测, 但由于设备昂贵 (一台须300多万) , 就是在一些市级检测机构都无法配备。

2.6 检验结果不共享, 造成重复检测, 企业疲于应付

实践中经常会有同一产品被多家检验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的行为。有的部门在源头抽检、有的在生产企业抽检、有的在市场上抽检、有的在餐饮业抽检, 经常出现同种样品被重复抽检的现象, 有的甚至是同一生产批次。这样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 还使得企业疲于应付各部门的抽检, 而且还可能出现监测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各检验检测机构之间相互拆台、扯皮, 使得检测结果不具有权威性。

3 基层检验检测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科学合理布局, 设置食品检验检测机构

基层食品检验检测体系是守住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卡, 基层检测体系能否建得起来、运转得好, 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饮食是否安全。因此, 县级以上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的农产品、工业生产特点等因素, 在布局平衡、合理搭配的基础上, 科学合理的布局, 填补空白。每个县应当通过优化整合资源、专项资金集中投入, 创建一个具备法定资质、符合当地食品安全监管要求的综合性食品检验检测机构, 是当今社会的必然需求。

3.2 优化整合资源, 建立完善的专门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

由县级以上政府牵头, 对辖区内各部门现有的检验机构情况进行摸底调查, 充分利用现有的检测机构和资源, 将农业、食药监、质检、卫生、畜牧等部门的检测机构进行大整合, 采取天平补齐和完善功能的办法, 优化配置, 补充配套, 成立专门的食品安全检测机构, 专门负责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和风险评估工作。同时强化食品生产企业在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主体责任。实现“种植养殖环节检测、生产加工环节检测、流通环节检测、餐饮服务环节检测”统一的食品全面检测;实现“一个场所接待, 一个场所检测, 一个场所公布结果”的一站式服务;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系统、快速的检测, 逐步实现食品检测的规范化、科学化。

3.3 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食品检测人员的基本素质决定其在食品检测中能否准确地选择适当的检测仪器、化学试剂以及适用的检测方法等。因此,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 加强人才培养, 提升队伍素质是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立足的基础。一是通过参加专业培训的方式提高技术人员的检测水平。根据检测人员业务水平、工作岗位, 分层次分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 分层次、分步骤更新知识结构, 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资源梯队。二是通过开展岗位技能比武, 鼓励员工参加学历教育, 积极申报各种职称等形式, 助推检测人员提高业务水平。三是引进和聘用高层次食品检验专业人才, 从薪资待遇、政治地位等方面建立一整套人才保障制度, 以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四是食品检测人员还应注重质量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并应用到食品检测实际工作中, 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不受任何外界干扰, 遵守行为准则, 依法检验。

3.4 加大投入、建设基础实施, 增强技术保证能力

当前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应通过增强技术力量, 提高检验技术水平和实验室管理水平, 提升检测机构的综合能力。政府就要创造条件、筹措资金, 落实经费保障, 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一是改善实验室环境条件, 使得检验检测机构与所承担的检测任务相适应;二是坚持先进、可靠、经济实用的原则, 更新、配置仪器设备, 集中力量提高检测水平、检测手段和检测能力, 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科学的、严谨的技术支撑, 使检测更能适应政府部门监督管理的需要, 更适应广大群众对食品安全信息的需要。

3.5 完善机制, 提高效率

一是完善机制, 提高检验效率。加强管理, 保证食品检验检测的公益性、公正性;不断提高检验效率, 保证执法部门时效需求;通过必要的激励机制, 将工作量、工作质量与检验人员的收入挂钩, 激发积极性, 打破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现象。二是落实自主权, 提升独立运行能力运作。通过法人治理模式, 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 落实检测机构的自主权。接受食品监管职能部门的委托, 独立承担抽样、检验工作, 提高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化水平。

3.6 做好食品安全抽检计划的制定工作

各食品监管职能部门根据上级的要求及安全监管的需要, 在编制年度监督抽验计划时, 应将抽验品种、批次、检测项目等, 上报本级食安办综合平衡后, 统一下达各部门年度抽验计划, 落实检测任务, 避免重复抽检, 又能实现抽检的全覆盖。各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 可以根据当地食品安全状况、居民饮食消费特点、易发多发问题等情况, 制定本级食品安全抽检计划。

食品检验检测作为食品安全保障的核心, 基层食品检验检测更是重中之重, 我国现阶段的基层食品检验检测工作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亟待解决。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问题所在, 才能更好的解决难题, 更有力地保障全民的饮食安全, 这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摘要: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重大民生问题。食品检验检测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 是食品监管的重要技术支撑, 也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当前, 我国基层食品检验检测水平存在着诸多问题, 这就导致了许多食品安全事故在基层引爆。文章试从基层 (县级) 食品检验检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为更好的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检验检测

参考文献

[1]郭检波.我国食品检测体系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 2013, (1) :323.

食品营养及检测问题 第7篇

我们课题组在对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借鉴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对基础化学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整合成一门课程 《化学基础与分析技术》,根据专业岗位需求设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序化课程结构、设计学习情境,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基础化学课程。

1 课程改革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应该是在完成工作任务时所实际应用到的知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基础化学课程主要是服务于食品检验工作岗位,通过行业调研和与企业专家研讨,我们分析归纳了食品检验工作的典型工作任务,在课程改革中,削减了大量的与工作任务无关的学科知识,同时补充了必要的实践知识,并且将理论知识融于工作任务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

2 课程改革内容

2. 1 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工作岗位任务设定课程目标,选取课程内容,食品检验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在实验室里对食品样品进行感官检验、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检验,这些工作的基础是实验室的基本操作技能,据此,我们将 《化学基础与分析技术》课程的目标设定为掌握基本化学理论知识,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树立实验安全意识,具有较强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及初级的实验室管理能力。根据课程目标选取相应的化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知识,包括实验室安全知识、物质量的计算、化学平衡、误差与数据处理、四大滴定分析等理论知识和玻璃器皿的使用、天平的使用、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滴定、腐蚀性化学试剂与溶液的使用与保管等技能知识。

在教学编排上打破了传统的课程章节,也不再按照理论之后用实验课加深巩固知识的方式,而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合理整合,根据食品化验岗位工作的需要和高职学生的思维特点,从实验室的认识,到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再到滴定分析,最后实验室的初级管理,形成循序渐进的课程结构[1]。

同时通过教学情境的设计,将理论知识与技能知识融于工作任务中,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学习理论知识,掌握工作技能。如 “酸碱滴定”的学习情境设计为 “食醋中总酸度的测定”,学生在体验完整工作任务的同时,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也掌握了技能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工作方法,综合职业素质得到了锻炼。

2. 2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

以往的基础化学教学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教师主要以讲解的形式单方面输出信息,处于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因而缺乏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不好,难以实现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发展。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其指导思想是让学生通过开放式学习,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自我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与行动的结合,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2]。

实际教学中我们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并且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

2. 2. 1 四阶段教学法的应用

四阶段教学法是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最早提出的,以示范———模仿为核心,把教学过程分为准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和练习总结四个阶段的程序化技能培训方法[3]。在 《化学基础与分析技术》课程教学中,一些基本技能的训练如移液管的使用、天平的使用等多采用此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反复练习,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学习内容。

2. 2. 2 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起源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后经发展创新,形成一定的理论框架,目前在教育教学中被广泛应用。项目教学法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即以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为载体,学生通过完成工作项目获得知识与技能,同时发展职业能力,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指导者引导学生的行动。项目教学法一般分为5 个教学步骤: 确立项目任务;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检查评估; 评价反馈[4]。在 《化学基础与分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如在学习到酸碱滴定时,先由教师提出项目任务“比较市面不同品牌食醋的品质”,与学生一起讨论,确定总酸是衡量食醋品质的重要指标,测定每种食醋的总酸即可比较出不同品牌的食醋的优劣; 接下来学生分组制定工作计划,确定详细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即找出测定总酸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以及实验所需器具与化学试剂,明确大家怎样分工合作; 然后,大家分头行动,准备仪器设备的,配制化学试剂的,各司其职,分工合作,用酸碱滴定的方法完成食醋中总酸度的测定,给出结果报告; 第四步是各个小组间对比测定结果,自查结果差异的原因,自我总结; 最后教师对各组的工作情况进行点评,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通过项目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另外,在教学中我们还积极采用其他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以实验员的身份真正参与实验室的管理,一方面,减轻了实验教师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学生学习到了真实的知识。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中的行动者、思考者。

2. 3 考核方式改革

以往的考核由期末试卷考试和平时考核各占50% 构成,试卷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查学生必要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平时考核的成绩由课堂表现、出勤、作业、实验报告等几项构成,这样的考核方式不能真实反应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和职业能力的发展情况。

根据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课程考核目的,即主要考核学生是否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技能,是否掌握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是否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否树立实验安全意识,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职业能力。据此我们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 考核形式多样化,包括理论知识考试、单项技能竞赛、综合技能考核、职业素养考核等; 考核时间全程化,职业素养的考核落实到每次课中,单项技能考核是每学习一项技能即考核一项,期末考核综合技能和理论知识;考核项目标准化,每项技能考核制定细致的评分标准,让学生清楚每项技能的操作要点; 考核主体多元化,平时的考核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具体考核方案见表1。这样的考核方式突出了学习过程的考核,也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考核,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乐于参与[5]。

3 课程改革效果

边做边学的教学模式,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改变了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实验技能和职业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周洁.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开发与设计[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97-124.

[2]曾燕华.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汽车底盘检修》课程开发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5(6):155-156.

[3]魏立娜,隋春霞,等.“四阶段教学法”在普通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究[J].实验室科学,2015(6):238-240.

[4]徐朔.项目教学法的内涵、教育追求和教学特征[J].职业技术育,2008(28):5-7.

食品营养及检测问题 第8篇

众所周知, 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应体现为: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健全;体系和机构的完备;检测仪器装备和技术的先进;生产者对食品安全自律意识的强烈;及时有力的监控和监督。先进的技术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有力支撑, 而先进的检验、检测、监控仪器设备贯穿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安全标准的实施、各环节中的检测、事故的分析和处理以及日常的监管与监督。不同的检测、检验和监测任务对科学仪器设备有着不同的需求。本文将通过连载, 列举与食品安全紧密关联的检测有害、有毒物和可疑物, 如农药兽药残留、有毒有害元素、致病菌、转基因产品等对仪器设备的需求。本期将重点介绍实验室必备设备、品质和营养成分、有毒有害元素及致病菌等检测仪器。

实验室必备的中小型仪器设备

以往我国在建设实验室时, 往往仅关注大型仪器设备, 而忽视必备的常用中小型配套仪器设备, 以致造成只有一个发达的头脑, 而没有灵巧的四肢, 使大型仪器难于充分发挥作用的局面, 对此应给予充分的关注。目前常用的中小型仪器设备有可见光/紫外光谱仪、酸度计、样品粉碎磨、电子天平, 加液器、移液器、振荡器、旋转蒸发仪、恒温水浴、生化培养箱、干燥箱、加热板、离心机、搅拌器、消毒锅、均质器、超静台、纯水器、冰箱、冰柜、样品柜以及与任务适配的显微镜等等。在选择这些中小型仪器设备时, 应依照不同检测实验室所确定的任务和功能要求, 有针对性的进行选配。目前针对多数的中小型仪器设备, 均有相应的国内生产企业, 并且性能也已能满足实际的要求, 因此在选用时可以侧重选用国产品牌。对于个别要求高的中小型仪器设备, 国内也有不少国外产品的代理商。

农产品品质和营养成分的检测仪器、设备

对于各种农、牧、渔业产品和加工后的食品的检测, 除了要有各自特需的品质检测仪器外, 大量使用的是通用的品质和营养检测仪器, 主要包括十类:

1.凯氏定氮仪 (氮/蛋白质测定仪) 、杜马斯定氮仪 (氮/蛋白质测定仪) 及蛋白质测定仪。

2.脂肪测定仪、脂肪酸测定仪 (气相色谱仪) 。

3.纤维素测定仪。

4.牛奶、果汁检测仪。

5.糖分 (糖度) 检测仪。

6.近红外农产品品质分析仪。

7.农产品和食品快速检测仪 (测定硝酸盐、甲醛、吊白块、二氧化硫、过氧化值、组胺、双氧水、劣质奶、重金属铅、无机砷等) 。

8.氨基酸分析仪。

9.维生素测定仪 (液相色谱仪) 。

10.微量营养元素测定仪 (原子吸收光谱仪) 。

这些仪器的国外生产厂家主要有FOSS、Buchi、BRUKER、Aglient、Waters、Thermo Fisher、Shimadzu、Perkin Elmer、Varian、DIONEX等;主要的国内生产厂家有纤维仪器厂、托普、上海精科、聚光一英贤、吉大小天鹅、东西电子、瑞利、伍丰、依利特、温岭、上海光谱、普析通用、天美等。但是目前国内尚无商品化的氨基酸分析仪, 国外的主要生产厂家有日立、德国的SYKAM和AMINO等。

有毒有害元素及其价态的分析仪器、设备

最经典的是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 (AAS) , 配上火焰和石墨炉, 可检测痕量元素。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子荧光光谱仪 (AFS) , 可用于砷、铅、汞、锡、硒、锗、锑等元素的检测, 灵敏度高、检出限低、成本低, 并且可同时检测多种元素。近几年来,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质谱联用仪 (ICP-MS) , 因具有极高的灵敏度, 检出限可达ng/m L级水平而受到重视。

鉴于同一种元素, 价态 (形态) 不同, 毒性存在很大差异, 所以近年来非常重视对元素价态的检测。目前国外多采用HPLC-AAS、GC-AAS、HPLC-ICP-MS以及CE-ICP-MS仪, 这些联用技术与仪器较完美, 但价格非常昂贵。近几年我国已经成功研发并已批量生产了LC-AFS联用仪, 其灵敏度、检出限均能满足农产品、食品安全检测的要求, 且价格低廉、操作简便, 适合县、市级质检中心使用。

元素及价态检测仪器的主要生产厂家如下:

1.AAS:主要的国外生产厂家有Thermo Fisher、Perkin Elmer、Shimadzu、Varian、jena AG等;国内主要有北京普析通用、东西电子、瑞利, 上海精科、光谱、天美等。

2.ICP、ICP-MS:主要的国外生产厂家有Thermo Fisher、Perkin Elmer、Shimazu、Agilent、Varian等;国内尚无批量生产的厂家。

3.AFS:目前只有我国生产, 知名厂家为北京吉天、海光、瑞利等, 其中吉天等还生产LC-AFS元素价态检测仪。

致病菌检测和细菌鉴定仪器、设备

据统计,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 31%以上由致病菌引起, 所以在对农产品、食品安全的检测中, 应该对致病菌的检测给予充分关注。到目前为止, 细菌鉴定、致病菌检验的方法有传统方法、传统法基础上的数值化方法、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 每一类又派生出几种方法及检验仪器。我国以往多用传统的方法, 即将带菌样品培养后根据镜检细菌形态特征, 分析和检测细菌。近年来, 大量引进了国外广泛应用的新方法和仪器, 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根据不同细菌对不同碳源的代谢利用率进行自动鉴定和检验, 此种方法属于数值化方法, 采用的仪器有API、ATB、VITEK等系统。

2.利用抗原和抗体间专一性结合的反应, 进行免疫反应分析, 从而检验致病菌, 其中以酶联荧光免疫分析 (ELFIA) 为代表, 如VIDAS系统。

3.运用基因检测技术检测病原菌、鉴定细菌, 如杜邦的BAX系统和用于进行菌种鉴定、分型和溯源的RP (Ridopvinter) 系统。

4.基于表面等离子谐振 (SPR) 生物传感器开发出来的致病菌检定系统, 如Biacore系统。

5.基于生物芯片技术平台, 采用致病菌检测试剂盒检测致病菌, 如我国博奥生物开发出的可检测12种食源性致病菌的生物芯片检测系统。

6.根据不同细菌具有特征性的脂肪酸图谱进行细菌鉴定, 如安捷伦开发的微生物鉴定系统。

致病菌检验和细菌自动鉴定系统的供应厂商有Biomerieux、Dupont, Biologe、Agilent、GE Healthcare等;国内以往只能生产抑菌圈测定仪和菌落计数器, 近几年也出现了可以提供致病菌检测系统的公司, 如博奥生物等公司。

动植物毒素的检测仪器、设备

微生物霉菌类毒素的检测仪器, 目前普遍采用薄层色谱仪、酶标仪、黄曲霉素测定仪等;内源毒素类的检测仪器可用分光光度计、HPLC;贝类等海洋生物毒素的检测, 以前多采用生物和生化方法, 近年来采用HPLC、HPLC-MS-MSY、CE以及CE-MS等联用仪可作出更准确的检测。

转基因农产品的检测仪器、设备

尽管世界上对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问题至今尚无定论 (有害论、疑虑论并存) , 但是我国法规要求对转基因农产品应该有相应的标识, 便于消费者的选用。转基因农产品的检测, 即检测农产品中是否含有外源基因, 实质就是检测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片断、目的基因片断、外源基因转录产物的丰度及其他指标。就方法而言, 分为基因水平的检测 (各种PCR定性、定量方法和基因芯片技术) 和基因转录水平检测 (蛋白芯片技术以及Southen杂交、Westen印迹法等) , 使用的主要仪器按照检测程序分为三部分。

1.用于DNA样品制备的仪器设备:试剂盒、离心机、振荡器等。

2.用于基因扩增的仪器设备:PCR仪、混合液, 保真DNA聚合酶等。

3.分离、分析、鉴定的仪器设备:电泳系统、成像分析系统、核酸 (蛋白) 测定仪、酶标仪、洗板机、定量PCR仪等。

生产、供应此类仪器设备的主要国外厂家有BI0-RAD、GEHealthcare等;国内尚无能完整生产上述仪器的厂家, 但是部分仪器厂商可以生产、提供上述的部分仪器, 如上海的天能、天美、三科、新芝, 杭州的郎基、博日, 北京的六一等。

食品检验检测中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第9篇

食品检验检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食品检测方法不完善

从整体上来说,我国食品检测水平较低,各项检测方法不完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快速筛选技术不成熟,残留检测方法较少,超痕量分析技术空白等。

缺乏检测监督力度

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要负责流通领域与保健食品领域,相关监督部门由质监、药监、卫生等多个部门组成,但各部门均有自己的法规政策,易导致职责不清、法规重叠、不易协调等问题。在具体检验工作中,监测重复、管理分散、执法分散等问题频发,食品检测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力度,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在实际的检测工作中,检测对象主要是资质深或正规注册的企业,而忽略了小作坊、小企业的监管,使检测结果偏于乐观。

缺乏完善的市场准入机制

我国食品检测结构缺乏完善的市场准入机制,长此以往,易形成行业壁垒。我国相关部门规定,应先确认食品检测结构资质性质后方可获得资质认证,这一规定严重阻碍了社会中介机构进入该行业的难度。

食品检验检测完善措施

优化食品检测方法

目前国内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过于传统、滞后,为确保过关食品达到安全标准,需要引进国外先进检测设备和检测技术。在引进国外技术、设备的同时,必须明确这不是长久之计,要想真正优化、改革我国食品检测方法,应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致力于研究先进食品检测方法,不断提高食品检测水平。此外,还要注意病毒和污染方面的探究,力求开发出能够检测食品添加剂用量、农药污染程度、各种有害有机物和化学药品乃至人兽共患病毒的技术。再次,深入研究先进的检测标准、方法和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科学的安全限量标准。

优化市场准入机制

要促进食品检测体系全面发展,必须致力于建立健全食品检测机制、优化食品检测配置。各地方食品安检部门,应建立起具有竞争性的、公平公正的食品检测市场,降低民间中介资本进入食品检测市场的门槛,鼓励、帮助民间中介食品检测机构加入食品检测市场。民间中介食品检测机构的加入不仅可促进食品检测行业的发展,还可为食品企业提供检测技术支持。相关政府部门也应建立食品质量检测结果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平台,各检测部门可浏览食品检测信息,有效避免食品重复检测现象的发生,提高检测效率。

统一规划食品安全检验机构,加强食品检验监管力度

食品检验主要包括对营养成分、有害物质、感官、添加剂等的检测,在具体检测过程中会涉及多个方面和多个部门,只有统一规划各个检验机构,才能从整体上协调部门工作,促进食品安检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加大食品检验监管力度,加强对食品安全机构的统一规划。各食品安全检测机构不能只局限于个别地区、部门,必须连接起来,构建起一条完整的食品检验战线,相互组建成食品检测网络。从多层次、多方面进行食品检测工作,共享检测结果、检测信息。各地方政府需利用多种办法,对检测机构进行严格监督。还要鼓励检测部门实行自检制度,成立自检部门或委托第三方监督部门,加强对自身的检查监督。另外,加强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监测力度。充分利用多方面检测数据,每季度、每年对统计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并出具书面分析报告,客观反映目前食品安全基本情况和变化发展趋势,对各种影响食品安全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公开食品检测信息,提高食品安全检查透明度,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数据支持,同时引导大众合理、科学消费。

提髙检测人员素质

人在企业中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优秀人才,在企业中占据核心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充足的技术型人才资源,就代表拥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鉴于此,必须全面提升食品安检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提高检测人员的素质,包括提高检测人员的知识掌握程度、技术水平、检测能力、工作责任心和道德品质等。保证食品检测人员能够正确选用检测仪器、合理选择检测试剂、熟练掌握操作步骤,并能对检测实验结果做出准确分析和判断。此外,也要加强食品检测人员的法律意识,倡导学习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进一步确保质量检测人员对检测结果的判断符合检测标准。同时,加强食品安全检测部门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强网络建设力度,积极完善食品质量检查相关体系,积极引进专业人才,打造综合素质高、检验技术过硬的优质团队,全面提升工作人员基本素质。

结语

食品营养及检测问题 第10篇

关键词:食品营养 检测 专业实践 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TS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4-0097-01

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培养具有食品营养、食品分析、食品检测基础理论,掌控食品营养、食品检测专业技术,可以进行食品膳食营养分析、食品检测、食品质量控制、食品安全管理等一些现代化食品生产一线的岗位工作。具备行业高品质、优专业,良好的职业道德、崇高的敬业精神、较强的合作能力、适应力强的高品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使得学生不但要具有理论知识,还需具有处理问题的能力,而此种能力及素养只能透过实践教学得以实现。所以,构建及实施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令课程教学及职业所需相结合,变成当前高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育改革的重心。

1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现状

(1)实践教学改革无法紧随企业生产实践发展,并拖延了新知识及新技术的进步;(2)一些相似的专业课实验内容出现重复的内容;(3)通过实验效果而言,学生虽然进行了很多实验,可是不会对实验进行设计,不会观察及分析处理实验过程里产生的问题;(4)课外实验内容较少,形式单一,不具备服务性学习及专业知识相融合的职业训练型实验。

综合评判,高职食品营养和检测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不够完善,这一情况和理论、实践教学相背离,老师在实践教学方面能力较低,实验教学内容和生产相背离。所以,创建良好、完善的学生职业素养及职业技能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变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工作重心。

2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

科学的评价方式不但对人才培养具备引导作用、激发作用、创新作用、决策作用,并且还是审核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成效最良好的方式。由于教育教学革新的持续推动,对于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采取了探寻及实践的方式,并获得了一些效果,逐步构成了基本技能实训课程、职业综合技能实训课程、岗位实习等有关实践教学综合的审核评价体系。

2.1 基本技能实训课程审核

基本技能操作训练课程的审核使用绝对评价方式。绝对评价的准则出自于企业生产一线的生产性指标以及技能大赛的操控规范标准,并融合专业课程,规定出教学目标及评价标准。使用绝对评价方式的目的是为了展现职业标准,令学生的学习态度、基本技能以及成本概念等职业素质在实践当中有所提升。

基本技能实训课程审核内容通过开卷方式、口试、笔试相融合,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融合的方式,食品营养和检测专业基本技能实训评价体系相融合,审核成绩评定时,不论自评、老师审核,还是小组评论的方式,其中任意一项成绩评定出现不达标者,总成绩则不达标[1]。

2.2 职业综合技能实训课程审核

以基本技能培训为基准,运用职业综合实训项目集中加强培训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培训学生综合使用已学的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此则能够在加强学生操控技能的同时,融合实训知识,令学生可以再食品加工技术、品质掌控、产品研发、安全检测等层面具备一个完善、系统的训练。关于这类实训课程的审核不仅要和食品企业有关标准和工作岗位过程衔接,还要和国家职业技能判定标准衔接,审核使用过程评价法,主要在于学生能力及职业素养的审核,要通过专业知识、技能操控过程职业素养等层面进行整体评价。评价通过自评、小组评以及老师评的方式相融合,对实训进行最终成绩评定[2]。

2.3 岗位实习课程审核

岗位实习作为高职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之后采取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成为了食品营养和监测专业实践教学中无法欠缺的重要教学内容。通过以行业为中心的观念,通过符合食品企业有关要求和工作岗位对专业人才的标准以及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来策划评价标准。通过适合食品企业有关要求及工作岗位对专业人才的标准及职业技能判断标准进行评价指标的设定。评价主体为企业,学校评判为辅,学校企业一同融入评价标准的制定,一同参与评价过程的进行,才可保障评价和审核的科学性及真实性[3]。

3 结语

对于高职高专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在人才培养的方案中,实践教学体系已经变成评价技能型人才培训的主要标准。在真正掌握当前实践教学体系欠缺的状况下,有效运用社会资源,不断提高校外实践基地的创建,聘用企业技术人才以及一线专家为学生进行实习指导,透过转变校内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乃至传统实验室形式,构建学生培训计划,透过保障体系及评价体系,整体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苏爱梅,何新云.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8):203.

[2]严佩峰,桑大席,李建芳.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改革[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6(1):40.

[3]张滨,周凤霞,陈励.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2012.(10):94-96.

食品营养及检测问题 第11篇

为确保投入市场的食品的质量,在进入市场前必须对其进行安全检验检测。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食品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各产品的品牌种类增多,因食品安全导致的事故也在逐渐增加,近几年的“大头娃娃”等事件使国民对食品安全持续保持谨慎的态度,在挑选食品时也更加慎重。在此形势下,食品检验检测工作更加任重道远。现阶段,我国已在原有的基础上对食品检验检测进行改进、创新与优化,使其检验技术更加精准,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阶段食品检验检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食品检验技术与方法水平较低

从近几年的食品安全事故(如“大头娃娃”事件)中可发现,我国在食品检验方面的技术与方法水平较低,用于检测食品指标的方法并不全面,且部分方法不够合理。例如,对食品进行快速筛选的检验方法尚未成熟,对食品在投入市场前的检查要点有所疏忽,未按要求严格执行。

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

国内未对食品检验检测部门建立健全的市场准入制度,这无形中给某些不正当行业壁垒在食品检验市场上立足的机会。进行资质认证时,首先要确定需要认证机构的性质,还有其归属的部门的资产性质,在有此规定的情况下,本来能够对中介的介入产生一定的阻碍,可倘若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是国营企业又另当别论了。

未做好检测监督工作

由于我国在食品安全的监督方面较为关注,所设部门也十分细致,数量高达10个,但尚未实现统一化,导致在进行食品检验工作时,各部门难以互相协调配合,加大了监管的难度。

食品检验检测中问题的应对措施

不断改进食品检验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检测技术已无法满足目前的检测需求,水平相对滞后,效果较差。针对该情况,我国应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食品的检验方法,适当引进较发达的检测技术。并针对我国食品行业现状,积极研发符合我国食品情况的食品检验标准与技术,还要根据实际工作情况,不断改进食品检验方法。

此外,对于食品中的一些添加剂与农药残留等重点项目,应大力研究其相应的快速检测食品的技术,使食品的质量得到更好地保障。对于技术人员的培训也十分重要,进一步提升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助于食品检验工作的更好进行。除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外,还应引进、培养更多专业性较强的检测人员,使食品检验检测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更好地完成检验工作。

健全食品市场的准入制度

要进一步健全食品检验检测系统,必须使食品检验机构形成更加清晰、完善的网络,并不断改善其配置机构。在各地成立正规的食品检验市场,更好地规范食品市场,使行业壁垒难以形成,给民间中介提供进入市场的机会。

适当的降低条件,增加民间中介在食品市场立足的机会,将会对食品检验检测有很大的帮助。首先,中介食品检验机构具有鉴定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作用。其次,具有专业的检测技术,能为食品企业的质量检验及产品生产的部门提供技术支持。此外,借助于如今发达的信息与网络技术,可创造一个网络平台,用于分享和查阅食品检验检测的相关信息与知识,可大大提升检测工作的检验效率。

使食品检验检测统一化

对于不同部门或行业甚至不同地区的食品检验检测实行统一化,并使其食品检验机构网络具有权威性。如有必要,可将食品检验检测作为独立分支,在恰当的时机分离出来或另外成立,脱离各相应监管部门的监管,使其能独立进行工作,更好地发挥监管功能。

首先,实现统一化需各地政府相关部门的协助,对各地的食品检验分别进行细致地监管,还要提供经费与技术支持。地方政府要采取合理的措施,严格监督和管理当地食品检测机构,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对位置较偏僻的地区。第二,国家政府按照规定要积极地倡导食品行业的各个企业,使其加强企业自检工作的进行,进行自检工作时,企业可选择自行进行食品检验检测或规范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介入代为检验。

总结

上一篇:集聚理论论文下一篇:通用分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