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新闻传播范文

2024-08-30

手机新闻传播范文(精选12篇)

手机新闻传播 第1篇

1 手机媒体在传播新闻中具有的优势

1.1 普及率高,适用范围广

我国目前的手机普及率已经达到了80%左右,涉及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业的人,这之中约有75%的人会使用手机上网。这样的普及率使手机媒体在新闻传播中拥有了深厚的人群基础,并且这个数据正在日益增大。拥有手机的人只要通过手机上网,不管是浏览网页还是使用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都可以了解到新闻消息,使新闻可以通过手机媒介迅速、广泛地进行传播。

1.2 小巧便捷、易携带

手机能够传播新闻主要是依靠于手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相较性能更好的电脑,手机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小巧轻便、便于携带。这种优势使手机可以随时随地被用来浏览,在浏览的过程中自然能够起到新闻传播、信息交流的作用。手机媒体的这些优势使手机具有更快的新闻传播速度。

1.3 功能强大

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手机已经逐渐具有更强大的功能,用手机可以浏览网页,使用社交软件、观看视频,也可以上传文字图片、交流谈话、发布视频等,这些强大的功能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用户既可以通过手机了解网络上的新闻并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更可以传播自己身边的新闻,使新闻传播具有更加稳定的技术支持。

2 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2.1 改变新闻生产方式

传统的电视、报纸等媒体在产生新闻时都需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流程,需要取材、拟稿、审稿,然后才能在电视、报纸上进行发布。因此,往往具有一定的时延,并且新闻的传播都是依靠记者、编辑等来进行,一般民众并不会参与到这样的工作中。但是,手机媒体的迅速发展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新闻生产方式。利用手机媒体,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可以将自己身边的新闻记录下来并发布到网上,然后使新闻在网上迅速传播。这样的新型新闻生产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生产的速度,减少了新闻发布的复杂流程,并且能够使新闻迅速得到传播。

2.2 丰富了新闻内容

手机媒体的使用使更多的人成为了新闻信息的来源,这就对新闻传播的内容做了极大地扩充,使传播的新闻能够拥有更多的内容,而不是局限于记者的视角。例如,前不久发生的天津爆炸事件,事情发生不久就广为人知,许多人都非常关心,单靠传统新闻媒体提供的信息难以满足大家的需求,此时网络上就出现了许多天津当地人提供的一些爆炸信息、救援信息以及求助信息。人们从这些新闻信息中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到爆炸事件的相关信息,感受到政府和民众救援的迅速性、纪律性,使更多关心的人能够安心。同时,许多人借助手机媒体广泛传播一些寻人、求物的信息,为灾区筹到了更多的物资、帮助传播了遇难者信息。在手机媒体上传播的不只是单方面的信息,而是更加全面的新闻内容,能够帮助不同的人了解到自己所关心的内容,让关注新闻的人能够更快地了解事件全貌,并迅速达到传播、扩散的目的。

2.3 打破了新闻的单一媒体传播形式

手机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实现了新闻传播的多媒体化。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中,报纸一般都是文字+图片形式,甚至有的只有文字信息而电视则通常是视频的形式,再加上非常简短的文字说明。这样的单一媒体传播方式限制了新闻形式,并且也不能有效地让观众产生兴趣。但是,手机媒体利用手机网络技术的支持,将新闻传播形式正式地带入多媒体时代,新闻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语音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了解,这使得新闻的传播能够面向更多的人,极大地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效率。

3 结语

手机媒体的迅速发展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更多的受众和多样化的传播形式,人们能更方便快捷地通过手机了解并传播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事件,极大地推动了新闻媒体在新时代的进步发展。但是,同时也要意识到手机媒体对于新闻传播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在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保密性等方面。因此,需要进一步规范对手机媒体的使用,促进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的正面影响,利用快速发展的手机网络技术打造更加迅速、安全、权威的新闻传播形式,使新闻传播在时代发展中结合高新技术,获得更强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浅谈手机传播特性论文 第2篇

关键词:手机传播;信息;特性

1技术角度解读手机传播

1.1手机传播信息的原理

手机通信的过程是:使用手机把语言信号换成电信号传输到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基地台,再由基地台把代表语言电信号变成电磁频谱,通过在距地面高度为3 600m的通信卫星辐射漫游传送到受话人的电信网络中,受话人的通信设备接收到无线电波,转换成语言信号。从上述手机通讯过程可以看出:手机通信时一个开放的电子通信系统,只要有相应的接收设备,就能够截获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的通话信息。

简单点说,手机把声讯号转成电磁波再回归声讯号。手机这个载体的工作主要是转换和搜索工作。电磁波是手机工作的最基本形态,不管是最简单原始的通信功能还是如今炒得火热的3G功能全都是以这个为基础。

1.2手机传播技术的发展历程

电话、无线电和因特网起源于军事研究机构随后转移到学术圈,并快速进入市场,都代表了自由的市场资本主义的逻辑。手机虽然并非源于军事研究机构,但却完美地体现了这个逻辑——从1C(模拟蜂房-Analog Cellular)发展到2C(多元数字系统- Multiple Digital Systems)再到3C(CSM革命);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只有声音的传播到90年代短消息、数据交换和声音兼容再到目前高速数据通信、无线上网、高清晰录像、收看电视等新功能的开发。

2传播学角度解读手机传播

按照传播学里传播的基本分类的思路展开探讨,传播范围由窄至广的进行。在每一种不同的情况里讨论手机传播学意味上的特点。由点及面的铺开手机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

2.1手机的人际传播

手机的人际传播克服了时间空间的距离,使得人际传播变得便利且唾手可得,加大传播的效率也增加了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交换与贮存。这里主要是研究手机通信业务,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这个部分的传播比较原始,传播的内容和效果与原始的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史比较类似。

手机的可移动性解决了空间的问题,手机通信的即时性也缩短了以往在书信传播过程中时间的损耗。在手机传播中信息的传送和接受都变得随时随地。

总的来说手机的通信业务是传统的人际传播克服了时间空间的技术上的进步,就传播的效果和内容而言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差别。

人际传播的形式可以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直接传播,也可以是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传播。前者主要以语言表达信息,或用表情、姿势来强化、补充、修正语言的不足,后者使用的媒体主要有电话、交互电视、计算机网络、书信等,它可以使传者与受者克服空间上的距离限制,从而提高了传播的效率。手机的出现无疑更加是传播的效率上升到另一个阶段。

相对于传统的人际传播模式,手机最显著最重要的发展就是在传播媒介上。以前我们用声音和听力口口相传,之后我们学会用手势、符号、文字等解决了时间空间的问题,使得信息的传播范围更见的广泛。

2.2手机的组织传播

手饥里的组织传播更多体现在与相关团体交流上的特点,最明显是以短信群发的功能为例。

这里的分类方法是按照传播学理论传播活动覆盖的范围而定义的,所以将短信群发和统一信息的多方致电归为这个部分。他们的传播内容都是一致的。

一般说来,没有人能够离开组织而独立生活,社会是由各式各样的组织,如工厂、乡村、学校、机关等所构成的,而组织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传播这个条件,没有传播就没有组织。在手机传播里你的组织就是与你产生联系的那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又一个而组成的有结构有秩序的集合体。我们会常常将手机里储存的信息进行整理,把某些人划入某一个群组,这个是最典型的手机组织传播了。

我们时常在手机里收到的各种群发的促销广告或者骗钱的短信我都把他们归为一类。这种情况的准人标准比较低无非是大量可靠手机用户信息和一个可以打电话发短信的手机。这种传播方式和内容比较幼稚低级,最高级也就是个在大街上贴发小广告的级别。但是相对于小广告而言,成本可是下降了不少,而信息的到达率和准确率却是提高了很多。

2.3手机的大众传播

在手机中也不例外,大众传播的体现才是最让人有兴趣研究的。因为它的复杂,也因为这种复杂才真的可以研究出新的.有实用价值的理论。

按照传统的意味来划分我们大家至少都认可现存四大媒体的理论。第一媒体报纸,第二媒体广播,第三媒体电视,第四媒体网络。移动网络的动物媒体的地位还在讨论中,但从手机相对于其他传统媒体的形态,传播内容以及影响,等到相关理论完善起来的时候,移动网络的发展前景一定是可以列入第五大媒体的。

大众传播是指职业传播者使用印刷品、机械的、电子的媒体,广泛、迅速和连续地传播信息,以期在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传播对象中唤起预期的意念,并试图从各方面影响受传者的活动。简言之,大众传播是传播机构利用大众媒体与广大受传者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2.3.1传播者是一个组织

传播者是一个组织,而非个体。例如,报社、电视台、开放学校,而不是某个人。利用高效传播的通道,如印刷媒体的报刊、书籍,电子媒体的广播、电视等,传播手段不受时空限制。像这样,手机媒体的传播者可以分为3个部分:咨询内容供应商、广告商和信息通讯商。其中信息通讯商主要依靠的就是技术平台优势和技术的垄断经营地位。现阶段这3个方面还处在相互合作的模式下并未形成一个整体。而看看其他的传统媒体,他们传播者的组织结构已经被看成了一个整体也很少有人拿来研究。从手机的发展趋势来看,手机在传播信息上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参照其他传统媒体的发展过程,手机的发展也必将慢慢走向自由和监督,我们也会对手机的传播者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例如,报纸有自己的印刷厂,这里内容提供商就比如信息提供商,通信公司就像印刷厂。现在已经没有人会拿印刷厂和报社的合作盈利模式为议题。

2.3.2受众复杂

大众传播传出的信息能为千千万万的人获取,其效率极高,影响面极广,受传者必然多、杂i散、匿。电视和报纸的传播应该算是点对面的传播,对于受众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例如,你无法收集今日这则新闻是谁看到了,也无法强迫观众去看某个节目。因为在信息到达之前的传播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必须要受传者主动去获取信息,由于这主动权掌握到了受传者手里,对于传播者而言信息的有效性就变得非常不确定。

对于手机的功能而言有一部分也是受这个限制的,比如手机的互联网提供的服务,如果用户没有意愿去使用,那么信息就是白费的。另一部分基于手机最基本的功能,电话和信息功能。首先,对于信息。现在的手机用户一般还是会先浏览一遍再删除的,这个是电视无法克服的弱点,电视是不可以重复播出即时查阅的。

其次,手机的通话功能高度的要求了受传者必须在“在线”的状态下完成信息的传播。这个霸王条款估计也只有网络的视音频功能可以比拟了,但是我们通常会拒绝网上陌生人的邀请,却很少拒接陌生的电话号码。

2 3.3信息反馈有效

传统媒体的反馈效果都不是很好,这是由于信息传播范围太广泛而不能克服的问题。发布信息量大,那么反馈的信息必定也很大,其真实性和有效性都令人质疑。以往以来所有媒体收获反馈信息的都不仅使用自身所在这一媒体的方式。想象一下报纸只用读者来信和民意调查或者电视靠收视率说话,估计结果出来的时候那个栏目都撤了。电视报纸也常用手机和网络来收集反馈信息,自然是因为它们的方式很简单而又有效。

手机新闻传播 第3篇

摘 要 手机等移动媒体与传统媒介相比,其具有极强的交互性、个性化以及信息传播快捷、成本低廉等众多优势,同时其发展初期便于体育赛事密切相关,特别是近几年手机等移动媒体在传播体育新闻的过程中,取得了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相对来说体育也以手机这个传播工具为载体,逐渐增强了自身的影响。本文就探讨了基于手机等移动媒体的体育新闻传播。

关键词 手机 移动媒体 体育新闻 传播途径

随着社会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逐渐趋于快捷性、多样性发展,手机等移动媒体是当今社会全新的传播媒介之一,相对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等,能够快速更新传播、具有较强互动性、多样化信息源内容和传播形式等优势,而它的广泛应用更深刻影响着体育新闻传播,为此有必要加强对其的探析。

一、手机等移动媒体的特点

移动通信媒体能够实现图片数据、视频文字等快速传播功能,也能够有效融合移动数据处理与无线数字的技术,故而移动终端媒体主要特点包括:趣味、广泛、多元、交互、精准、实时等。而所谓广泛性即移动终端设备普遍存在,可直接覆盖偏远山区,可谓渗透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移动数字媒体;交互性则指通过APP(一种全新应用程序),媒体平台即可与消费者或用户进行互动,比如BBC体育新媒体消费者便可与编辑团队互动,我国国内亦有新媒体开通微信公众平台实现互动的案例;实时性则指信息的全天候更新,能够以简报、视频文字等形式第一时间将全球范围的体育新闻传递给受众;多样化作为移动终端设备最鲜明的特征,比之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移动终端媒体的载体包含电子阅读器、手机、平板电脑、户外移动电子屏甚至导航仪等,此外,移动终端媒体还可将无线传输技术、4G网络技术视作载体。

二、手机等移动媒体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手机等移动媒体已成为体育新闻传播主要途径

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利用传统媒体观看新闻的受众正逐渐减少,但网络媒体的比例却逐年攀升,而其中手机等移动媒体占据着巨大比例,当前,利用各类社交应用获取新闻资讯已经是主流趋势,手机等移动媒体则是接入QQ、微博等社交应用主要渠道,再加上手机新闻客户端本就积累了大量用户群,因此,手机等移动媒体已成为体育新闻传播主要途径,甚至与计算机互联网平分秋色,早已远超传统媒体。但网络媒体虽然冲击着传统媒体,改变了人们获取新闻的渠道,然而其内容生产者却依旧未变,具体表现出两个方面,即以微博为主的自媒体和融合多种媒体形式的网络新媒体,前者自己生产内容,后者以传统媒体内容为主,换言之报纸发行量的萎缩,并未使传播效果因此减弱,反而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二)手机等移动媒体促进体育新闻内容生产方式转变

随着手机等移动媒体的普及发展,为了赋予手机更多的功能,手机运营商会为其配置大量的插件,使之能够通过不同形式去访问网络,而在手机移动端上受众不但可随时查看各项体育赛事,第一时刻获得相应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全程跟进比赛,直接收看各类现场直播的体育赛事,但这一切都是以流量充足为基础。除此之外,基于WAP模式下的体育新闻报道还能内嵌赛事精彩回放,用户访问这类网站时,能够同时浏览文字报道和欣赏比赛视频。当然体育新闻传播内容还包括评论,通过文采飞扬的特约评论员精妙绝伦地描述體育赛事,再将其上传到WAP网页中,即可让体育新闻内容更加丰富精彩,甚至达到与个人电脑平分秋色的效果。

(三)手机等移动媒体促进体育新闻的互动发展

其实,早在电视广播媒体新闻传播过程中,人们已经意识到通过电话短信的形式与受众展开互动,例如:NBA赛事直播期间,电视台会开通短信发送平台,设置获奖观众等,鼓励受众与之进行互动选择支持的球队;或是评论体育赛事期间,广播电台会通过热线电话的形式,促进评论员与受众分享观点达到互动。然而,这其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即节目时长导致大规模互动受限,且互动中受众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实现观点的大范围传播。而能够有效结合手机便携性与网络优势的手机等移动媒体出现,则彻底改善了这一现状,例如:手机搜狐体育,该客户端设置了用户评论模块,用户可以对每则体育新闻给出评论或见解疑问,其他受众也可根据这些评论问题展开讨论或解答,为体育新闻进行有益的补充完善,从而改变受众单纯信息接收者的身份,使其成为传递和接收信息的主体。

三、结束语

移动媒体能够突破时空间限制,具有互动性强、快速传播更新、多样化内容等优势,已演变成人们信息获取的主流渠道,再加上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人们除了追崇物质财富以外,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状态和体育锻炼,继而也越来越关注体育新闻,基于此种背景下手机等移动媒体自然而然成为传播体育新聞的又一新生力量,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推动着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馨娟.试论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J].赤子.2015,(10):96-96.

[2] 朱志锋.移动终端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J].新闻战线.2015,(3):203-204.

[3] 李娜.试论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J].东方企业文化.2014,(6S):374-374.

[4] 姜晓艳.简析智能手机系统及硬件结构[J].科技资讯.2011(12).

探析手机摄影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 第4篇

1 手机摄影打破传统新闻传播的格局

1.1 手机摄影挑战传统新闻摄影传播的主体,模糊了传受双方的界限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过程中,精英分子掌握信息传播的话语权。新闻摄影多由职业摄影人士拍摄,所传递的信息都要经过层层把关和筛选,在整个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介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体现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不平等的对话和交流。

伴随着手机与网络媒介的融合,手机迅速成为极具传播力的新媒体。手机在保证摄影效果的同时,也增加受众参与新闻摄影传播的可能性。受众分布于每一个可能的事件发生地,他们随时准备拿出手机记录“历史性的瞬间”,并将图片上传至微博、微信等平台上,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在信息的转发、评论过程中,由于信息的及时交互,传受双方的地位也随时改变。

1.2 手机摄影加快了新闻传播的速度,丰富了传播内容

新闻摄影的最大特点是新闻性。“旧闻”即便具有优质的画面质量和高超的摄影技术,也将不具生命力。目前,手机摄影凭借其优势,已然成为新闻传播的“常备军”,尤其在突发事件中,作用更加明显。如:2005年7月7日,震惊世界的英国伦敦地铁爆炸案、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地震等事件均是由在场的民众第一时间拍下照片并迅速上传,同时又被大众媒体相继采用,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手机摄影加快了新闻事件的传播速度,更加符合信息时代的新闻发展需求。

1.3 随着4G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机摄影将促使新闻传播模式发生变化

在新兴的社会化媒体时代,通过传播实现交流的不仅是信息本身,更有价值的是通过社交平台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而在未来的4G时代,手机摄影将基于这一理论实现新闻传播模式的改变。

首先,新闻内容如病毒似地扩散:在即将到来的4G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可以和社会化媒体完美对接,图像传播的模式和效果将被优化和智能化,扩大了传统新闻摄影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每位用户都可以轻松随意地将手机摄影照片发布到社会化媒体上,并在其平台上实现N次传播。

其次,关注新闻的用户之间的社交关系扩散。“网上的关系并不是一种人际关系,而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角色关系。”一些手机用户摄影水平较高,或对新闻事实极其敏感,当事件发生时,他们能及时抓拍瞬间,记录事实。而这些人将拍摄的照片上传之后,受众可能会在第一时间被虏获,情之所至,必然会给予高度关注或积极评价,尤其是被“赞”置顶的信息发布者,可谓“名利双收”。信息被关注,自己的社交关系也顺其自然扩散。当发布者尝到“甜头”后,就会更加热衷于此,即通过不断挖掘更加有价值的新闻内容来加固新的社交关系。在客观上,大众获得了更丰富的分享渠道,即“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模式形成了。

2 手机摄影给新闻传播带来的负效应

手机摄影,随手即拍,给信息传播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滋生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版权问题

专业摄影记者的手机拍摄的图片,按照法律规定应该受到保护。但在社会化媒体时代,网络新闻的版权保护等问题在法律上还存在一定的空白。上传至网络的手机摄影图片,被复制侵权的现象时有发生。更进一步讲,这种行为也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广大民众参与新闻生产的主动性、积极性。不从法律层面坚决遏制盗图侵权行为,无疑会对手机摄影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会对新闻传播造成不可避免的冲击。

2.2 侵害公民隐私

手机为用户摄影创作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要求其应该有高度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创作者不应让手机摄影成为低俗消费,而往往有些用户为了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提高点击率,吸引受众的眼球,利用手机摄像头具有较高的隐蔽性进行偷拍,并将偷拍他人隐私的图像通过手机上传至网络,严重侵害了公民的隐私。

2.3 缺失新闻专业主义,影响公信力

公信力是媒体赢得公众信任的职业品质和能力,体现的是受众对媒体的信赖程度。新闻摄影报道是职业行为,而信息时代,每个公民都可以成为新闻报道的发布者,自媒体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发布者的素质参差不齐,使不真实的新闻甚至藐视道德、违反法律的内容大量充斥在信息传播的平台上,混淆视听,导致网络媒体公信力下降。还有在一些手机摄影中,存在弄虚作假,触碰新闻摄影的底线,其行为直接对新闻传播造成难以想象的伤害。

3 手机摄影的发展对策

手机摄影给新闻传播带来无限潜力,但潜在的威胁因素也随着其深入发展而逐渐显露。规避问题,才能创造更多的可能。在其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予以规范。

3.1 加大法律监管力度,维护信息传播秩序

由于手机传播具有交互性强、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而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手机传播的监管力度很小,政策上的缺位,导致手机媒体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能得以解决。因此,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对手机媒体监管法律问题的研究,加强立法,尽快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规范新闻传播的管理,给手机摄影营造健康的传播平台。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受众既渴望通过媒体获得真实信息,又对已知的报道存怀疑态度。但如果监管到位,受众便不会有这种矛盾心态。

3.2 充分发挥手机媒体的优点,实现其拍摄和传播的价值

尽管在手机摄影传播的过程中,图片本身富含的信息要比画面质量更加重要,但是,提升手机的拍摄功能,选择优质的器材,在非专业的状态下挑战专业摄影,对信息传播而言,可谓是锦上添花。其次,要真正实现随时传输,瞬间分享,必须依靠社会化媒体的平台。因此,在技术层面支持的情况下,快速实现与社会化媒体无缝衔接,才能保证信息的“新鲜出炉”。

3.3 提高受众新闻素质,开启自媒体时代

手机是“口袋里的媒体”,人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每一个拿起手机摄影的公民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他们的每一次精准绝妙的“咔嚓”瞬间,都在表达着对外围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其次,在自媒体时代,“把关人”的缺位已成事实,因此,帮助公民提升综合素养,才能实现信息更加准确的传播。

4 结语

手机媒体具有不可估量的未来,而手机摄影也会随着手机功能的增进对新闻传播具有颠覆性的影响。正确认识手机摄影,主动规避其在信息传播中的不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技术和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过程中,手机摄影一定会给传播业带来更多的惊喜。

参考文献

[1]彭兰.碎片化社会背景下的碎片化传播及其价值实现[J].今传媒,2011,(10).

手机新闻传播 第5篇

征文活动方案

一、征文目的社会发展需要我们,而优良的传统也需要我们传承。我们的生活需要文明,新时期需要文明上网,为大力传播文明风尚,弘扬文明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根据市文明办的要求,决定在全校开展文明风尚传播活动,引导社会和谐的正能量。

二、组织领导

组长:马文华

副组长:刘玉海

成员:语文教师

三、参与对象

全体学生

四、征文主题

结合自身的实践、体会和感受,围绕网络、手机文明传播,依靠你我他的话题讲述身边网络、手机文明传播的鲜明事例,充分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五、征文时间

9月20日——10月9日

六、征文要求

1、体裁不限,小说、诗歌、散文、记叙文皆可;

2、作品题目自定,内容健康,积极向上,不得抄袭;

3、参赛作品如果是手写,要求字迹工整,打印需A4纸张。

七、评选办法:

1、本次比赛将组织语文骨干力量评审(凡指导老师不参与评审)。

2、每个年级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若干名。

八、活动安排

1、宣传筹备:利用展板、广播、下发宣传单等形式进行活动宣传工作。

2、交稿地点:政教处。

2011年“网络、手机文明传播,依靠你我他”

征文活动总结

为了大力传播文明风尚,弘扬文明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根据市文明办的要求,决定在全校开展文明风尚传播活动,引导社会和谐的正能量。我校举办了此次征文活动。此次活动的意义还在于:

自觉遵纪守法,倡导社会公德,促进绿色网络建设;

提倡先进文化,摒弃消极颓废,促进网络文明健康;

提倡自主创新,摒弃盗版剽窃,促进网络应用繁荣;

提倡互相尊重,摒弃造谣诽谤,促进网络和谐共处;

提倡诚实守信,摒弃弄虚作假,促进网络安全可信;

提倡社会关爱,摒弃低俗沉迷,促进少年健康成长;

提倡公平竞争,摒弃尔虞我诈,促进网络百花齐放;

提倡人人受益,消除数字鸿沟,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首先利用校园广播、学校报刊宣传栏、黑板报、班会等宣传阵地,经常性地向学生开展文明上网教育。同学都积极参与其中,从他们的征文中能够看出学生已经形成了文明上网意识,并化为了行动。

手机加快谣言传播的速度 第6篇

但是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一些不良信息的传播也如“脱缰野马”,让信息监管部门感到力不从心。

2010年年初,山西太原市民收到一条短信,称太原各大医院等部门,正在进行防震准备,因此传言太原可能会发生破坏性地震。这样的短信给当地部分市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影响。后来经过公安部门调查,这是一起利用手机传播虚假信息的案例。

而今年日本发生核电站事故后,关于食盐可能受到辐射影响的短信满天飞,这也造成市民“抢盐”的风潮。

同样的事情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屡见不鲜。 “5·12”汶川大地震后,邻近省份甘肃、陕西等地地震谣言四起,这些谣言多是通过手机短信方式传播,大意为两地近期会有7.0级以上地震。一时之间,不少人露宿街头,情绪十分紧张。

令人担忧的是在手机世界中,各种谣言的散播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涉色情、诈骗、个人隐私、犯罪等信息充斥,给社会生活带来困扰,误导社会舆论,让社会主流价值湮没其中难以彰显,这既增加了社会管理难度,也需要大众有足够的信息甄别、自我防卫能力和法律知识。

“通信技术的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技术本身不能用好坏来评价。”沈崇麟说。手机和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它既给人类社会的带来许多好处,如便捷、快速、低廉的信息传输功能,强大的信息共享和互动功能,自由开放的言论发表功能,数字产品的分销功能等。但与此同时,也带来网络侵权、有害信息传播、网络传播权无序等缺点。

造成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加大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各级运营商和政府缺乏对信息的监管措施。目前,各级手机、互联网运行商和政府对于危害社会稳定的短信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已经采取各种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监控。但是,对于一些诈骗、色情短信的监管,显然力度还有所欠缺。这是造成诈骗短信满天飞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正规渠道信息是否充分、知识宣传是否到位也是决定“谣言”是否满天飞的一个主要原因。沈崇麟强调,充分的信息是解除恐慌的首要条件,各级政府应当加强权威信息的公布量、建立常态化的更新渠道。同时应当考虑引入具有权威资质、国际第三方中立监测机构的监测数据。

对于手机和互联网信息的传播缺少法律约束,对传播各种“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人的处罚力度还不够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对于传播诈骗和色情信息的人来说,只能对其进行很轻的经济处罚,显然不能对其构成警示的作用,造成犯罪成本低。

此外,还应当大量增加权威机构普及宣传相关知识的广度,相关管理部门做好应急准备预案。在危机恐慌之下,应当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健康的市场秩序,这两者缺一不可。

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分析 第7篇

1手机媒体的优点

1.1效率高,可用范围大

据调查显示,我国使用智能手机的总人数约占我国总人数一半左右。分布在各年龄段的人群以及各种职业工作者之中, 手机媒体所具有的功能为信息传播范围广,速度快,随着手机的使用率增加,其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这就可以达到借助手机的强大功能来传播新闻的目的。

1.2功能配备全

人们在选用手机的过程中,会充分考虑到手机的媒体功能。目前,人们在生活、学习与娱乐等方面都离不开手机, 手机媒体的功能更是被人们关注。手机媒体功能有很多:现在的手机一般都配有摄像头,它可以将许多美好的画面定格下来,也可以录制成影像,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录音功能将一些美妙的声音录制下来。这些功能都有利于提高新闻传播的真实性、时效性。

1.3网络化

现代手机的网络连接功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手机在连接网络之后,能进行多方面的传播。网络在传播上的特点为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使用手机网络功能获得更多新闻资料,准确、及时、有效地解决收音机等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体所存在的不足。随着无线网络的覆盖,通过无线网络来浏览媒体信息。人们无需担心流量费用,同时手机媒体更新更快,能够在休闲娱乐中了解更多新闻信息。

1.4小巧、便捷、费用低

人们的日常出行只需要携带一个小巧的手机,就能够进行一系列活动。通过手机进行打车、付款、联系朋友、了解新闻趣事等。手机媒体的出现使新闻与人们的距离更近。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手机媒体所产生的费用更低,人们只需支付流量费用就可浏览新闻,相较通过报纸了解新闻更为方便快捷。手机媒体拥有众多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在此基础上开展新闻服务更高效便捷,用户完全可以自定义新闻的类型, 节省阅读时间。

2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

2.1改变传统新闻摄影与摄像

相比传统报纸通过文字对新闻传播, 手机媒体图片与文字结合传播新闻更引人注目。相比文字理解,人们更倾向于通过录像来了解事情发生的过程。手机功能的不断创新,其拍照功能也极其强大。人们能够通过手机摄像及时将新闻的真实画面记录在手机中,而往往这些视频新闻的拍摄者不是记者,而是现场目击者。其拍摄手法与拍摄角度虽然缺乏专业性,不过提高了新闻的真实有效性。往往这种新闻特别能够受到人们的关注,从而得到广泛传播。

2.2扩大了新闻信息获取渠道

在手机传媒尚未出现以前,人们只能通过传统的阅读报纸的形式来了解新闻。阅读报纸这种方式所能了解到的新闻内容非常受限,且时效性不高。手机新闻媒体能够在多方面了解到新闻,通过浏览新闻客户端就能够直接进行接收, 手机媒体新闻所涉及范围极为广泛,通常最为热门的事件,人们能够第一时间进行接收。伴随4G时代的来临,手机新闻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人们获取新闻的渠道也将越来越多,为新闻传播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结语

目前,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在闲暇时,人们大多使用手机来获得一些重要的新闻资料。 这就使人们能在短时间内充分了解到时事政事,紧跟时代的步伐。虽然手机媒体对人们有很大帮助,但也有些欠缺的地方,手机媒体不具有辨别真伪的能力, 通过手机媒体传播出来的新闻,有些可能是一些谣言等虚假信息。所以人们在使用手机查阅新闻资料时,要提高警惕, 以防被不良信息误导;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手机媒体监管工作。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手机媒体成为了新闻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新型传媒手段,不但继承传统媒体的优势,且比传统媒体功效性更为强大。手机的拍照、摄像和编辑文字等功能都能够为手机传媒带来很大的方便;同时,能够提高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此外,手机媒体所涉及的范围极广,通过手机媒体进行新闻传播活动能够使新闻的传播更为迅速,传播范围更广。文章主要探讨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活动所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手机媒体,新闻传播,影响

参考文献

[1]戴傲雪.手机媒体新闻传播的影响[J].科教文汇,2013,5(6).

新闻传播中手机二维码的应用研究 第8篇

关键词:新闻传播,手机,二维码,应用,研究

二维码是运用几何图案,按照既定的规则在二维平面上排列而形成的条码,其中包含了十分丰富的数据信息符号。用户如果想要获取其中的信息,只需用手机对二维码进行扫描即可。最近,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智能移动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人们开始习惯于利用手机或平板电脑搜集新闻信息。在新闻传播中合理运用二维码,已成为新闻媒体发展的大势所趋。

一、新闻传播中手机二维码应用的主要优势

(一)丰富了新闻内容

传统的纸质新闻媒介容易受到版面的限制,且其中还经常包含许多广告内容。这就导致实际新闻内容得不到全面的展示。而二维码的诞生,使得丰富的新闻内容能够在较小的版面上得以呈现。二维码一般只占据很小的空间,但却能够包含非常庞大的信息量,这对于新闻媒体行业而言必然有很强的使用价值。新闻媒体可以将具体的信息经过编辑之后浓缩于二维码中,用户只需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够阅读新闻内容,版面得到了较好的拓展。

(二)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以往的纸质媒体一旦印刷完成之后,内容就难以再被更改。例如,一份报纸凌晨2点截稿,3点印刷,但此时还有一场深夜足球比赛尚未落幕。如果是传统的纸质媒体,就难以再添加后续新闻。但如果运用二维码,编辑就能够先在报纸上印上二维码,并在报纸印刷到送出的这段时间内补充编辑有关赛事的新闻消息。如此一来,读者次日拿到报纸,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够进入相关网站查看后续比赛新闻。

(三)容错率高,内容修改方便

二维码新闻不容易受到时空的限制,操作人员能够在后台随时修改并完善新闻内容。这就表示二维码新闻具有较强的容错力。传统的纸质媒体如果出现了错别字或是信息遗漏、出错等问题,很难补救。而二维码新闻发出后,如果操作人员发现其内容有错,可以立即登录后台,在网上进行修改。此外,同一个二维码的链接内容还能够随时改变。即便二维码已经印刷在报纸或其余介质上,只要操作人员改变其链接内容,用户在扫描的时候就会看到不同的信息,修改起来非常便捷。

二、新闻传播中手机二维码的应用策略

(一)找准二维码在新闻传播中的位置

新闻媒体属于当今社会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在运用手机二维码实现新闻传播的这一过程当中,媒体必须明确找准自己所传递的新闻消息的定位,要弄清什么类型的信息适合用二维码进行传播。一般情况下,手机二维码可以用于传递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包括视频等。这类资源能够给用户带来形象而直观的新闻体验。部分新闻资源如旅游新闻、娱乐新闻等,如果只凭语言讲述,很难让用户详细地了解新闻实况,因此必须配以图片、视频等,让用户产生清晰明了的感受。网络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更新效率高等多种优点,因此广受用户欢迎。媒体要科学运用手机二维码进行新闻传播,在其中加入生动丰富的画面内容,给用户带来更佳的阅读体验。

(二)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推广手机二维码

手机二维码刚投入新闻传播行业,还需要面对受众认可度低、使用率低等多项挑战。虽然手机二维码传播具有不少优点,但是其中也伴随着相应的风险,需要高度提防。用户在扫描二维码时,通常会心存疑虑,如担心自己的私人信息被泄露,或是财产安全受到侵犯等。因此,要使手机二维码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获得更为有效的运用,就必须提高群众对二维码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主要媒体可以利用手机二维码进行新闻传播,把二维码的使用方法、特征、好处等告之于众。此后,可以设计一些娱乐宣传活动,如扫码领奖等。中央电视台《开门大吉》这一节目,就是运用了二维码,让观众参加到节目互动中,只要扫二维码猜对歌曲名称,就能获得奖品。另外,媒体还可以把新闻传播和其他产品结合起来,促进手机二维码新闻传播。现阶段的智能手机用户喜欢玩手机游戏、微博等,新闻媒体就可以把新闻传播和手机APP联系起来,进行捆绑式营销。例如,在手机游戏里添加扫码阅读新闻等模式,让用户通过这一活动获得游戏道具等,以此提高用户使用二维码的频率,促进新闻行业进一步发展。

(三)加强对二维码技术的监督管理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二维码在我国已经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广大用户群中普及开来。不少报纸杂志、产品营销等,都开始采用手机二维码的方式来进行推广。各种各样的二维码丰富了信息传播的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然而,手机二维码在应用过程中也依然存有一定的漏洞和风险。对于这种情况,国家有关部门必须全面发挥自己的监督管理功能,帮助广大群众规避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等情况。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出台针对手机二维码的应用规则,将行业标准统一起来。对于一部分利用手机二维码进行非法活动的人员,要严厉打击惩罚,净化二维码的运行市场。

三、结语

二维码在当今社会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普及,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媒体人员要找准二维码在新闻传播中的位置,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推广手机二维码。政府和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对二维码技术的监督管理,在确保用户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推动新闻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继鹏.手机二维码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4.

[2]高秋月.手机二维码在档案信息传播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5(23):99.

手机新闻传播 第9篇

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更新, 人类社会已经逐渐进入信息时代。现阶段, 传播媒介的数量和种类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媒体处于重要的改革和转型时期。随着4G网络的逐渐发展, 以手机终端为基础的技术产品, 不断扩大开发范围、加大开发程度, 人们使用手机进行各项活动的情况越来越多。手机终端传送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当前手机终端广泛使用的重要前提。基于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 手机终端具有更加明显的新闻传播学效果, 能够为信息的传播和人们之间的交往提供更加便利的渠道。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手机终端的新闻传播学的重要意义

在媒介融合的重要背景之下, 积极应用手机终端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新闻传播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手机传播能够有效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时空限制。处在数字信息时代的人们, 无论处在何时、何地, 使用手机这一客户端就能开展众多的活动。手机能够有效弥补互联网无法移动的不足之处, 能够在移动状态之下开展各项传播活动, 只要手机有信号就能够传播和获取相应的信息。随着通讯网络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当前手机终端的使用有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可以随时对各类信息进行发表、传播和分享, 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接收到各类新闻信息。第二, 手机终端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 能促进手机用户和媒介之间的互动。当前, 手机终端的用户数量不断增长, 并且这一增长速度十分快, 手机用户可以接收信息, 也可以传播信息, 手机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源。第三, 手机媒介能够有效促进人们知识水平的提升。人们在使用手机终端传播各类消息时, 可以彼此之间分享自身的知识、经验和思想, 这对于人们知识水平的不断提升、思维和眼界的不断拓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手机终端的新闻传播学教学情况分析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处在不断的变化和改革之中, 手机终端的出现和发展对于新闻传播学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前, 新环境和新技术对新闻传播学教学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只有积极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才能提升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和可靠性。

(一) 积极使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新闻传播学的教学工作

新闻传播学是当前社会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对于学生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能够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传播学专业人才, 为社会新闻传播工作作出重要贡献。手机终端受到媒介融合背景的重要影响, 对于新闻传播学的教学工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开展新闻传播学教学工作的过程中, 可以积极应用多媒体的各项技术, 创建一些教学课件, 丰富教学内容, 同时使用多媒体课件简化教学内容和观点, 积极使用电子教案和多媒体的案例库。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从时事热点的多项情况出发,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为学生营造更加良好的教学环境, 同时积极列举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案例, 让学生们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 并设置一些问题等让学生们进行有效的解答。[2]

(二) 开展理论教学和融合媒介相结合教学工作

新闻传播学的教学工作, 不仅需要教授给学生们基本的传播学知识, 传授理论观点, 还应积极增强学生们对于传播和新闻的敏感度与理解度, 学生们需要对传播者、受众、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效果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学习, 并积极掌握这种学习模式。教师需要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出发, 系统地介绍和讲解世界范围内传播学的各种理论成果, 同时还需要积极传授各种传播媒介、新闻媒体运行方式方面的知识, 积极借助多媒体技术开展新闻传播学的实践教学工作。将新闻传播学的理论教学和融合媒介进行充分有效的结合, 给学生们提供更加完善的学习环境, 促进新闻传播学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提升教学成果, 培养出新型的、高素质的传播人才。新闻传播学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 可以将多种学科进行充分结合, 实现跨学科之间的训练工作, 让学生们充分发挥和应用多种融合媒介的优势和作用, 促进新闻传播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注意的是, 必须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工作, 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增强学生对于新闻传播学的理解和认识。[3]

四、结语

媒介融合背景下手机终端的新闻传播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能够有效促进新闻传播学的发展, 增强手机终端的应用效果, 便利人们的日常生活, 为新闻传播提供更加有效的途径。需要注意的是,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 通过手机终端能够积极开展新闻传播学教学工作, 培养出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成杰, 严功军.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对策思考——2010年全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年会会议综述[J].新闻研究导刊, 2011 (1) :50-54.

[2]陈力丹.新传播技术条件下我国新闻传播学的视野——2010年新闻传播学研究有感[J].新闻战线, 2011 (1) :18-21.

手机新闻传播 第10篇

PC与手机终端接受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固定窗口、弹出窗口、信息推送等。信息推送则是近年来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信息推送尚未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它尚未有一个明确定义,就笔者看来,信息推送就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标准,服务器端主动向客户端定期发送定量信息的一项新兴技术。现在很多客户端都采用了新闻推送机制进行服务,这种诞生不久的新闻传播模式尚处于尝试阶段,其强制性和不成熟也导致其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要让这种强制性的负面效果降到最低,必须有相应正面效果进行抵消。那么如何找到这种负面效果的中和剂呢?

由于10-29岁的青年群体在整体用户中所占比例最高,占到55.3%。在青年群体中,大学生是使用PC及手机客户端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因此,笔者以中南大学本科生4个年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了解他们阅读推送新闻的行为及态度,目的是对推送新闻传播效果进行合理的评价,并寻找改善和提升推送新闻传播效果的途径。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共发出调查问卷200份,收回182份有效问卷。

电脑及与手机客户端新闻推送机制的利与弊

根据调查结果和分析,笔者认为推送新闻的传播优势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用户规模大,接触率高。在阅读频次的调查中,选择“每日阅读”达72%,长时间看一次的仅占2%。这反映了大学生阅读推送新闻的频率总体较高。其次,强制推送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用户需求,接受度较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用户都可以接受推送新闻。在阅读习惯的调查中,选择“不管有空闲时间还是没有都会直接关闭”的仅占9%。这反映了大学生对推送新闻的接受度较高。第三,在突发性事件中报道中,新闻推送争取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在“您选择阅读推送新闻的原因”中,选择“对大事件的及时性报道”的选择项目高达93%,“新闻内容有独到的吸引力”以64%排在第二。

但同时推送新闻在传播中也存在一些劣势,当问到“您不会阅读推送新闻的原因是什么”时,“有预定事情要做”、“已经在其他客户端阅读过”“对内容不感兴趣”选择比例分别为50%、48.4%和43.8%。这两道题的回答情况反映了大学生用户参与程度不高主要和推送时机不合适、不同客户端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推送内容不合口味。这些都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PC及与手机客户端新闻推送机制的提升策略

要提高推送新闻的传播效果应从受众的心理规律和特点出发对推送的新闻进行合理设计。根据本次定量调查及定性分析的结果,笔者认为可从推送时间、推送内容、推送模式等方面改进和提升推送新闻的实际传播效果。

第一,放弃固定的写作手法和推送时机,让推送新闻更如灵活。在新闻推送前,应进行一个数据分析,针对不同层次的受众、不同终端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写作手法,针对不同的职位团体进行空闲时间统计分析。这就要求后台能获取一定的用户基本个人信息,如使用终端、浏览内容及阅读高峰期、低谷期等重要信息。第二,新闻内容凝练化、显像化。PC及手机用户以年轻人为主,对于相当一部分的用户来说,软件的休闲功能要大于实用功能。在这种意识下,新闻就应当走凝练化、显像化的路线。避免冗长文字,说明问题多用传播符号,来实现复杂新闻的简单化阅读。比如用模型图复原现场,用流程图表示进程等。第三,发展订阅机制,满足受众不同需求。推送的强制只有在顺应受众的喜好时,才可能让其接受推送新闻。用户根据自身喜好,选择相对应推送新闻。微信已经实现了这种订阅机制,在定性访谈中,学生也表示更愿意阅读自己订阅的推送新闻。而后台的进一步开放和竞争,也使信息质量得以提高,并推送独家资源以吸引用户注意。第四,均衡推送新闻内容。“推送负面新闻的类型包括以负面事实为内容的推送新闻,和产生消极影响的推送新闻。”以今年四月上半月为例,腾讯qq推送的新闻共109条,其中负面新闻占63%,正面新闻仅为14%。而满篇负面推送新闻往往令用户心情压抑,在心理产生排斥感。这就成了不合乎人的目的性的一种推送。而如今,受众的诉求从“从以往对于事实判断的单一关注提升到对于价值判断的高度关注”我们可以基于这一特点,利用新闻专业知识,引入点评式报道为读者提供价值判断标准,提供新闻意义解读。例如,引入网友留言来表达新闻的意义和价值。这样既可以均衡负面新闻带来的消极态度,也能产生亲近性,还能在一定意义上提高人的价值判断水平。

手机文化传播机制形成路径及其形式 第11篇

摘要:手机被称为“带着体温的媒体”。从朋友、同事、家人之间的人际传播,到单位、地区、国家的群体传播及全球传播,以手机为主的移动互联网正式进入了主流媒体序列,重构了各种文化、社会、政治体系内外媒介传播的权力关系。手机媒体技术与传播形态主要体现在媒介形态创新和使用形式创新两个方面,手机文化传播方式的不断创新与普及,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社交方式和消费方式,带来了文化传播的丰富和繁荣。充分的用户基础、快速的技术创新、网络的安全治理、全媒体的深度融合将使手机发展成为最具竞争力、最有传播效果的主流文化媒体。

关键词:手机文化;传播变革;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6)01011805

手机作为媒介因其传播信息的重要性而被人们称为“第五媒体”。可是,在十多年前,谁也想不到模样笨重、被戏称为“大哥大”的手机会演变为外形时尚小巧、文化个性突出、综合服务和娱乐功能兼而有之的强势媒体。手机作为现代文化的重要表现方式,正在成为社会进步与文化创新的巨大推动力量,也是我们国家发展科学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同时,它对扩展与开放社会交往、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正产生着其他媒体无法比肩的重大影响。

一、手机文化传播的历史走向及其特点

保罗·莱文森曾提出传播媒介发展的“三分说”,即“旧媒介”、“新媒介”和“新新媒介”三个发展阶段和传播形态。莱文森认为:自大众传播媒介产生以来,在互联网诞生之前的一切媒介(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都是“旧媒介”,即“第一代媒介”;“新媒介”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指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第二代媒介”;而“新新媒介”则指产生于21世纪初期,因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而带来的“第三代媒介”,特别是手机媒体的普及。 “新新媒介涵盖以前新媒介的原理”,“使其用户对新媒介有一定的控制权,用户可以决定何时何地去获取新媒介提供的文本、音频和视听”[1]。移动互联网特别是手机媒体正逐步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深刻改变着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1987年,作为个人移动通信工具的模拟信号手机在美国被制造出来,即世界上“第一代手机”,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的飞跃发展, “第二代手机”数字手机开始了由个人通信工具向大众传播媒介的革命性跨越,再到“第三代手机”、“第四代手机”(3G、4G)的出现,手机传播集文字、音频、视频、图片、表情符号、消费购物、在线支付等多种媒介功能为一体,堪称一种多维传播媒介,成为传统媒介甚至新媒介从未有过的可以进行“无限传播”的“新新媒介”。手机传播的革命性变革不仅带来了文化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文化构成与交往方式,也革新了人们的大众传播理念。

2015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调查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手机上网的规模已达5.57亿人,与2013年相比增加了5 672万人。在即时通讯领域,CNNIC分析称,手机即时通信使用率首超PC端,我国即时通信网民规模达5.88亿,而手机即时通信网民数为5.08亿,较2013年底提升了5个百分点。CNNIC还认为,实时通话类即时通信未来将冲击传统运营商通话业务。从目前媒介生存状态来看,在互联网使用者中,手机网民占的百分比已经相当高,绝大部分互联网使用者依靠手机上网;从未来一段时间的需求来看,其发展趋势应该是,我国互联网发展和网民增长,将主要依靠移动互联网特别是手机媒体的发展与创新来拉动。显然,手机传播从朋友、同事、家人之间的人际传播,到单位、地区、国家之间的群体传播和全球传播,改变着人们的文化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从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手机成为媒体文化传播平台和社会经济应用平台的极其重要性。回顾过去十多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我们看到,自2004年以来,各网络服务商、通讯供应商、各类媒体纷纷提供线上线下的手机娱乐服务,手机电视、手机音乐、手机游戏、手机漫画、手机红包等丰富多彩的娱乐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且迅速发展。手机正在成为提高社会和谐水平和个人娱乐的强势工具,是人们愉悦心情的“润滑剂”,具备娱乐传播的贴身性、双向性、快捷性和延伸性等特点。2015年春节期间风靡的手机抢红包现象,实则是手机传播即时性、文化多元性和娱乐丰富性的显著体现。

2014年至今,手机用户上网的时间大幅度延长,手机通信的4G终端普及力度不断加强,手机上网的流量资费逐渐降低。据工信部发布的2014年5月份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来看,仅仅是2014年1至5月份,中国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就达171.9M,同比增长44.7%。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7.01亿G,同比增长52%,每月的户均手机上网流量为149.9M,同比增长86.2%,比2011年全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多出33%。每天产生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平均为468万G。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流量达5.9亿G,同比增长94.2%。到4G时代,手机传播已经能支持高质量的文字和视频在网络上的阅读和观看,网络下载速度可达100M/s,上传速度可达50M/s,是3G网络的5到10倍。在移动阅读领域,那些在3G时代因带宽、流量而被限制的应用,比如云存储服务、移动电商、Web、App、手机游戏、视频分享、大型文献APP、微信、手机打车、手机发红包等,都变得容易而轻松。手机媒体在技术创新的支撑下,以多媒体传播的方式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单向传播和双向传播、一对一和一对多、多对多等多种形式,形成了一张构成相对复杂但使用相对简单的传播网。与此同时,今天的手机还可以配合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互动,实现“全媒体”传播的新局面。“从一个大众媒介的角度来说,这些工具为更加小众但是更加精准定位的受众群体获得精致的媒介内容提供了更大范围的选择。”[2]

相对于从前文化传播的“权力话语”之高高在上的态势,在手机媒体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平民媒体”是其独特的文化传播现象,表现了全民参与的事态观察、信息提供、错误修正,导致了传播的层级消解,极大地制约和消弥了在文化信息传播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等级、偏见和误差。现代人可以适时适地利用随手可得的手机媒体打造自己相对独立的传播平台。在社会上还有许多与手机“平民媒体”相近的表述,如草根媒体、自媒体、私媒体、公民媒体、独立媒体等,这些都鲜明地体现了手机媒介文化的全民参与性、独立传播性与层级消解功能。这不仅仅形成了新的传播构成方式,还促使社会产生新的传播生态环境和创造出新的文化发展形式。概括地说,手机的发展轨迹从“以技术为王”到“以渠道为王”再到“以内容为王”,从“集体化传播”到“碎片化传播”再到“智能化传播”,以手机为主的移动互联网正式走入了第一媒体的序列,超越广播电视成为占据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最主要媒介。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传播方式的变革,都为社会生活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大大改变了以往公共与政治信息传播被“特权阶层”垄断的历史与现状。近十多年来,手机文化传播从实用通讯到今天的社交与经济平台,其平民性、草根性、非线性、去中心化更是打破了信息传播的“科层制”结构,在很大程度上重构了各种文化、社会、政治体系内外媒介传播的权力关系。可以这样说,现代公民社会首先在手机文化传播上被建构起来,并直接影响了整个社会文化形态的巨大变革。二、手机媒介形态的主要创新形式与途径 手机媒体技术与传播形态创新,主要体现在媒介形态和使用形式两个方面。前者以网络和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形成了移动互联网等新型媒介形态,后者则以网络媒介形态为支撑,衍生出手机报纸、手机短信、手机微信、手机文学、手机视频、手机电视、手机游戏、手机广播、手机消费理财等文化传播实现形式。其中手机报纸、手机短信、手机文学、手机广播已经有好几年的使用历史,它们因传播形式的成熟而被大家熟知和广泛使用。新出现的手机文化传播形式如社交微信、移动视频、大型游戏、消费理财等则方兴未艾,是手机文化传播今后的主要应用形式与创新途径。

(一)社交微信

风起云涌的微信是目前手机人际与社交传播的新形式,微信的“扫一扫”、“摇一摇”等功能成了人们的口头禅。2011年1月,腾讯公司推出了一款传播功能强大快捷,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发布信息、即时社会交往并建立广泛“朋友圈”的通讯应用程序即“微信”。“微信”在技术上支持人们通过手机快速发送信息短信、新闻图片、视频画面,支持语音和文字聊天,并以其零资费、多功能、种类全、方便快捷等优势迅速获得了广大用户的好评,它“病毒式”的传播特性,实时交互信息的能力使得用户之间的距离变得非常近,让人们建立起新型的人际社交关系,大大满足了人们个性表达的渴望和文化丰富性的需求,带给广大手机用户新的移动沟通体验,并扩展了他们的朋友圈。中国社会科学院2014年6月发布的《2014年新媒体蓝皮书》指出,至2014年5月,我国已有6亿微信用户,中国的新媒体已进入“微”时代。目前,已经有超过20种版本的微信语言,微信的个人用户覆盖率多达200个国家和地区。自2013年以来的一年多时间,微信公众账号潮涌似地增长了200多万个,目前微信的国内外月活跃用户超过2.7亿,主要的使用方式是即时信息传播、消费理财行为及社交“朋友圈”的互动交流[3]。在今天,借助微信,手机成为一个全方位的信息平台,成为一个自媒体甚至全媒体,交际化、草根化、平民化、随意化、娱乐化、虚拟化、精准性是手机微信传播的重要表现内容与形式特点。

(二)移动视频

手机移动视频目前正在走向成熟与丰富。2004年3月,被称为“中国手机视频娱乐第一门户”的空中网,在国内首次通过手机视频全程直播美国的第78届电影奥斯卡颁奖典礼。在4G网络带来的智能手机不断普及的背景下,手机应用技术及文化传播功能逐渐发达与完善,由此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移动视频用户。2014年,手机视频用户规模和使用率仍然保持增长态势,用户在PC端收看视频节目的比例持续下降,而手机端的比例则不断上升。截至2014年12月,71.9%的视频用户选择用手机收看,网络电视特别是手机视频融传统电视和移动网络为一身,其共享性、智能性和可控性等迎合现代家庭和移动人群的娱乐需求,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个人娱乐模式和文化传播通道。手机视频的另一种方式就是目前流行的“随手拍”或“自拍”。“随手拍”是指用手机随时随地进行他者拍摄和自我拍摄,目的是进行图片或者视频的新闻传播及利用手机视频的休闲娱乐功能。“随手拍”是web2.0时代兴起的一种集成化、开放化、灵活化、个人化的社交服务方式和新闻报道方式。随手拍下所见事物,拍下自己的行为和表情,便可即拍即发各类信息,短期内遍布整个网络,基本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随手拍”方便快捷、时效性强、覆盖面广,又注重拍摄者的自我体验和独特见解,每一位用户都可能成为众多社会、文化事件的“活动摄像师”、“第一记者”或者“新闻分析家”。这极大地增显了个人意识、文化情趣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不断带来文化传播、休闲娱乐、新闻报道、信息资源分配方式的巨大变革。

(三)大型游戏

手机游戏目前正在成为传媒娱乐业的主要品种之一。有调查显示,在世界各国发展最快的就是手机游戏市场,平均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长,大大超过了其他无线增值服务。目前,随着我国手机游戏市场遍布城乡,游戏的网络环境不断改善,相关技术平台也在开发与创新中,手机游戏已从早期的嵌入式发展到近年来的短信游戏,再到今天的Brew游戏、Symbian游戏、Wap游戏、Java游戏及用户之间实时进行的大型互动游戏等,手机用户逐渐体会到游戏的互动性和文化娱乐性。5G技术的创新推出,移动互联网络的全面技术革新,届时用户在手机上的所有娱乐需求将成为可能,游戏体验也更加丰富多姿。手机用户不管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打开手机玩一把、娱乐一阵,享受手机游戏带来的无限乐趣。在2014年初举办的游戏开发者大会上,还出现了大型虚拟游戏产品,如Oculus VR推出了虚拟现实头戴显示器,可以让游戏者进入情景体验式的游戏环境之中。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4年12月的调查显示,近两年来,手机游戏异军突起,带动整体网络游戏使用率逆转增长。手机游戏的爆发式增长在2014年上半年达到最高峰,下半年开始逐渐进入洗牌期,而在2015年延续这一趋势的同时,手机网游的份额将进一步扩大,且2014年游戏主机的解禁政策使得手机游戏成为新的市场焦点。如今,手机游戏不仅仅具有娱乐性,甚至可以成为娱乐化的社交工具。“游戏已经成为手机应用标准配置。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手机就是——‘全民游戏机。”[4]今天,手机游戏已经成为“新新人类”传播与娱乐的至爱,他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移动游戏进行休闲娱乐、信息传播和社会交往。

(四)消费理财

有专家指出:“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原有的传统市场正在演化为实体市场和虚拟市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虚拟市场将得到快速发展。虽然虚拟市场未必能取代传统市场,电子商务未必能取代传统商务手段,但两者并行的局面则是大势所趋,也是世界市场发展的必然走向。”[5]如今,手机用户只要拥有移动支付功能,就可以带着手机到各个商业网点去消费并且进行手机支付,许多手机还有额外的消费资料管理功能,如证件管理、消费支付、手机打车、手机银行等。对于手机如何影响人们的消费理财、商业行为及金融管理,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形象:“出门四件套:‘伸手要钱——身份证、手机、钥匙、钱包。”这句话形象地诠释了手机传播在消费理财、商业行为与金融管理中的重要性。随着iOS(苹果手机操作系统)与Android(安卓手机操作系统)的崛起,智能手机的移动消费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2014年7月,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调查显示,中国利用手机进行商业购物和金融理财的消费者已经成为网络消费最多的群体,“2013年中国通过手机支付完成的购物额已经达到2 140亿美元,这一数字有望在2015年翻两番”[6]。在各个电商销售网络上,基于手机微信的商城逐渐兴起,如商品查询、体验、选择、订购、货币支付与结算等,消费者只要通过手机微信平台,随时随地就可以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也由此为整个商业与金融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商机。最近,微信在商业功能上还建立了表情商店,让用户在商业消费体验上更为清爽和直接。显然,作为现在非常热门的社会交往和信息传递工具,手机微信也成为全球商业发展中重要的商业购物、消费理财、金融管理的平台,进而对传统的商业消费与金融模式带来的颠覆性变化及革命性发展也逐渐地被显现出来。

三、手机文化传播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

2014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移动互联网发展大会上,专家们指出:移动互联网正在加速向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深度渗透。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化传播网络对中国政治社会发展、经济与文化生活带来了巨大而全面的影响,现已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社会转型的催化剂,对社会发展有非常宏观、十分全面的渗透和改变[7]。显而易见,十多年来,手机的应用及其发展对文化发展和传播有着巨大的影响,人们的文化交流已经离不开手机,手机已成为影响人们行为和思维、推进文化创新、改变社会生活的主力军。对于手机文化传播形态的发展与创新,笔者分析认为,应该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最具强劲推动力。

一是近年来手机网民的高速增长为手机文化形式运用与丰富建立了充分的用户基础。2014年,中国网民手机应用进入了大爆发期,手机微信、手机网购、手机支付、手机银行等应用用户快速增长,已经成为第一大上网应用手段。随着2015年4G网络全面铺开,手机信息产业被进一步激活,其传播形态也将焕发勃勃生机。

二是移动互联网应用与发展模式的技术创新、创意迭出,未来像5G高速网络的创新研发、智能手机革新、使用多功能化(如显示空气质量、实时监控污染物或过敏原、应用到医学领域、可穿戴等)、NFC近场通信和蓝牙Key等新技术,将进一步推动以手机为载体的传播形态的革新和发展。

三是政府更加重视移动互联网安全。“我国在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方面,刑法制度设计已经先行一步,行政责任与民事责任的建立健全也在进行之中。”[8]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于2015年2月成立,旨在全力打造安全上网环境、投入更多资源开展互联网和手机运用的治理工作,消除手机网民传播信息与多领域运用的安全顾虑。

四是全媒体的深度融合使手机成为更为强势的媒体。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把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工作正式提上社会经济发展日程。《指导意见》中提出要把移动互联网发展成为新型主流媒体、打造现代传播体系。这将会进一步推动以手机为中心的移动互联网的建设、普及、丰富和多样化。

从本质特征上说,手机作为文化传播工具,是建立在大众文化的根基之上的。同样,任何世界性的传播机构在不断拓展和创新自己的媒体传播形式时,都以自已国家和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为基础,逐渐建立起并且不断发展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播机制和传播方式。唯有如此,手机文化传播的功能与效果、手机文化传播形式的多样性才具有长久的活力和强大的功能。手机作为传播媒体在科技进步的支持下,正在运用自己独有的传播形态、崭新的传播形式与灵活的传播机制与其他媒体进行竞争。因此,对手机作为媒体的传播文化和传播机制等进行研究,无论对于以手机为代表的数字媒体的传播过程来说,还是对于以手机通信发展和文化传播为代表的数字媒体产业创意和经营来说,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

[2]查尔斯·斯特林.媒介即生活[M].王家全,崔元磊,张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70.

[3]新华网记者.中国新媒体进入“微”时代[EB/OL]新华网,www.bj.xinhuanet.com/bjyw/201406—25.

[3]中国新媒体进入微时代 中产玩微信草根玩微博[EB/OL].(20140625)[2015010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6/25/c_1111312978.htm.

[4]雨辰.手机游戏开发类图书能否引出新爆点[N].中华读书报,20140409(17).

[5]颜维琦.网购,网购[N].光明日报,20100929(9).

[6]调查显示:中国人更乐于用手机购物[N].参考消息,20140411(15).

[7]鲁大智.移动互联网正成为社会转型的催化剂[N].中华读书报,20140625(23).

[8]刁胜先,周璐,谢文彦.论个人信息网络侵权的民法规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8.

初探手机传播道德 第12篇

1 手机媒体的特性

手机既然被称之为“第五媒体”, 必然有其新兴媒体的性质。1) 相对于笔记本电脑而言, 手机更加轻便小巧, 更适于随身携带, 是一种贴身媒体;2) 手机的便携性使得其能够进行即时传播, 即在事件发生的刹那, 就可将事件进行传播, 任何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任何信息并联系上任何人。据此特性, 手机媒体在传播速度上也较之传统媒体有了飞速提高;3) 传者受者一体化。在手机传播过程中, 没有严格的传者与受者之分。当接收到信息时, 你是受者;可将其转发出去时, 你又变成了传者;4) 使用者众多。手机价格符合大众消费的水平, 而且其操作简单, 开通手机业务更为快捷。根据工信部的统计, 2010年2月, 中国手机用户接近6.6亿;5) 手机突破其单一通话功能, 已成为能够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融为一体的媒介, 这一融合使得其传播手段多样化;6) 手机传播的内容与形式更适合浅阅读时代受众的阅读习惯, 简短的文字配上相关图片, 或是一段短视频。这一方面加快了手机用户的阅读速度, 另一方面也使得手机能够承载更多的信息含量。

手机的以上特性使得其成为一种便利的传播媒体, 准入门槛较之互联网更低, 手机价格符合大众消费的水平, 在开通办理业务方面迅速快捷。并且手机传播成本低廉, 每条短信至多才0.1元;GPRS上网业务的开展, 更是大幅度降低了传播图片、视频等的成本。较之互联网, 手机的操作简单易学, 不需要过多的专业技能。在传播过程中, 传者也不要需掌握专门的传播技术手段。较低的准入门槛, 廉价的传播成本, 简单的传播技巧, 这都使得手机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体拥有广泛的使用者, 就手机上网而言, 据CNNIC发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的手机网民已达到2.33亿。而手机传播也成为一种常见的传播现象, 短信的收发, 手机报的兴起, 利用手机报道新闻的新兴手段等。然而在手机传播兴起的同时, 我们也面临着手机传播过程中失范的困扰。

2 手机传播过程中的失范现象

虚假信息。虚假信息是手机传播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失范现象。手机传播过程中的虚假信息, 以利用短信的形式出现, 多以通知用户中奖、银行卡“被”异地消费、用陌生号码冒充所认识的亲朋好友因急事需要钱等为名, 蒙骗短信接收者。例如:通知用户中奖的虚假短信, 短信内容多以极具诱惑力的金钱数额或是丰厚的奖品来迷惑短信接收者, 使接收者怦然心动后步入圈套。而信用卡“被”消费的虚假短息则利用了接收者 (同时也是持卡者) 对于自己财产的关心程度, 接到自己信用卡在异地消费的通知, 持卡者第一反应必然是要查清楚自己的卡是如何“被”消费的, 若是按照短信所提示的查询步骤来操作, 必然会落入骗子所设的陷阱之中。更有甚者利用陌生号码来假扮接收者的亲人或朋友, 以急需钱为借口, 并要求接收者将其所需要的数额汇入指定账户, 这一虚假短信的形式则利用了短信接收者的同情心进行欺骗。虚假信息在手机传播过程中多以谋取信息接收者的钱财为目的, 这类短信在手机传播过程中不断改头换面,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大部分手机用户都能对此类短信具有较高的鉴别能力。

手机传谣。手机传谣不同于虚假信息的传播。先从传播者方面看, 虚假信息的传播者多以陌生人为主, 即所收到的短信是来自陌生号码, 且虚假信息经由多人组织发布;而手机谣言的传播者则是接收者所熟知的人, 信息来源更为清晰可靠。从传播内容方面看, 虚假信息的内容多涉及钱财, 而手机谣言则更多的是关于现实生活或是与接收者相关的事物。谣言是在事态发展不透明时所产生的, 它弥补人们对于事情发展认识的空白, 虽其虚假, 但却以一定的事实为基础, 所以能取信于受众, 但其本质仍是虚假的。手机传谣不仅加快谣言的传播速度, 更扩大谣言传播的范围。手机的及时传播性, 以及以将近6.6亿用户为基础, 使得手机谣言能在短时间内造成严重后果。2003年非典期间, 各种关于SARS病毒的手机谣言使得群众人心惶惶;2008年四川广元长蛆柑橘事件, 使得广元柑橘滞销;2009年, 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利用手机传谣, 称在韶关冲突中死亡的维吾尔族工人远不止两人, 可能达到数十甚至数百, 此信息在乌鲁木齐的维族居民中迅速传播, 最终酿成“7·5”事件;2010年2月, 一条有关山西地震的手机谣言在亲朋好友间互传, 最后导致了山西吕梁等地的大批民众走上街头“等待地震”。由此可见手机传谣所带来的极为严重的后果。手机谣言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取信于民, 是因为手机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属性。在手机谣言传播的过程中, 传播者 (不一定是谣言的制造者) 是自己所熟悉的人, 所传播的内容均为涉及现实生活事情, 由于不了解事情的发展, 加之信息是由可靠的信源传过来的, 所以大部分接收者选择相信手机谣言。同样地, 接收者在接收到谣言短信时, 认为此信息能够给周围的人带来利益或是能够避免灾难, 接收者会立即再度成为此谣言的传播者, 将其转发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手机谣言正是在这样一个熟人网络里传开, 清晰可靠的信源, 扑朔迷离的现实情况, 短信接收者都抱着一种“宁可信其有”的态度, 一方面根据谣言采取措施, 另一方面再次传播谣言。

手机黄色。2009年底的“手机扫黄”行动让人们开始注意到手机传播过程中的又一重大的失范现象。近年来, 黄色信息开始向手机WAP网站延伸, 黄色信息和图片通过超链接方式, 手机上网用户可以直接点击获取。手机黄色盛行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手机传播的监管环节较为薄弱。我国现在主要依靠电脑模拟手机上网, 来对WAP网站进行监管, 但是为了逃避监管, 这些黄色网站通过一些简单的技术处理, 如制作网页时设置IP控制, 只允许手机用户访问, 或只允许手机用户通过移动梦网互联网服务访问非法WAP网站, 然而用电脑登陆同样的网站却看不到任何内容, 这样一来, 手机涉黄网站就逃避了监管。另一方面, 运营商及相关利益群体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在手机涉黄业务中, 运营商已与SP (手机增值业务提供商) 和WAP网站形成利益联盟。不法SP设置色情内容服务器, 限定只有通过WAP网关才能访问的模式, 将客户群锁定为手机上网用户, 然后利用手机短信群发来进行色情网站的宣传, 例如发送链接, 只要手机上网用户点击色情网站的链接, 运营商就能收取GPRS流量费, 经营色情WAP网站和不法SP都能从中获利。在手机使用者中, 以青少年居多, 手机黄色信息及网站通过各种方式呈现在青少年面前, 必然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手机黄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手机扫黄也势在必行, 并由此来推进对于手机黄色现象的监管, 增强打击手机黄色的力度。

3 解决手机传播失范现象的措施

加强第三方对手机传播的监管力度。在手机传播过程中, 缺少真正意义上处于第三方的“把关人”。手机用户“身兼三职”:信息接收者、传播者、把关人。把关人的角色由手机用户承担, 然而手机用户的个人受教育程度、经济地位、法律意识等都不尽相同, 因此容易出现良莠不齐的手机信息传播行为。而一些运营商、SP以及WAP网站, 只顾追求自己利益, 忽略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在传播过程中以个人利益为导向, 则容易出现传播示范行为。因此在手机传播过程中, 要加强第三方对于传播过程的监管。在我国, 对于手机传播的监管尚不完善, 监管力度也不如对于其他媒体的监管。造成这种监管缺失的一方面原因是手机用户众多, 其中匿名用户为2亿, 占将近手机使用人数的1/3;另一方面原因则是监管者与运营商身份重叠。在我国, 具体的监管细则由运营商来执行, 然而运营商本身又是传播过程中的利益主体, 其双重身份使得其难以严格执行监管任务。据此, 在监管方面, 应有第三方的监管机构或部门出现,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监管方案, 纯净手机传播的环境。

加快关于手机传播的立法步伐。在实践中, 2009年年底展开了全国范围的手机扫黄活动, 但除此之外, 也并未有其它关于整顿手机传播的活动。但从法律层面上看, 在关于手机传播活动这一块的立法或是管理条例, 则是大片空白。在我国, 对于手机传播活动的管理, 大部分归类于互联网的管理规章制度之中, 并未有单独的管理条例。加快关于手机传播类的立法或是制定相关的管理条例, 从法律层面来对手机传播活动进行管理, 更具规范与权威。

手机用户提升媒介素养。手机既作为“第五媒介”, 即是媒介的一种, 手机用户作为媒介的使用者, 应该当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手机用户在进行手机传播时要谨记自己同时也是“把关人”, 规范自己的传播行为, 不利用手机进行违法的传播活动。当作为信息的接收者, 手机用户要提高自己对信息的甄别能力, 如收到一些虚假信息时, 要谨慎判断, 必要时可报警或采取相关措施, 收到手机谣言时, 要保持清醒头脑, 理智辨别信息的真伪, 在事态不明朗的阶段不要盲从, 亦不要成为谣言的中转站, 将谣言再次传播出去。此时应向相关部门求证, 毕竟谣言止于智者。培养手机用户的媒介素养, 使其文明使用手机这一媒介, 从源头上规范手机传播活动。

摘要:随着3G技术时代的到来, 手机作为新兴的“第五媒体”登上了传播活动的舞台, 手机传播活动也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传播行为。在手机传播过程中, 如同传统媒体一样, 亦会出现失范行为, 偏离传播道德。本文在分析手机传播失范现象的基础上, 尝试提出解决手机传播中失范现象的措施。

关键词:手机传播,手机传播道德,手机谣言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J].国际新闻界, 2006, 7.

[2]马持节.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管理与引导的对策研究.新闻界, 2008 (3) .

[3]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4]中国手机用户6.6亿正在研究手机和网络实名制.中国广播网.

[5]揭开手机色情商业链:3G时代的网络毒瘤.中国广播网.

上一篇:新时期农民负担下一篇:阳光下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