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学专业范文

2024-08-06

康复医学专业范文(精选12篇)

康复医学专业 第1篇

1 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分析

随着部属医学院校全部并入综合大学, 地方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问题成为大家研究的对象。据统计, 截至到2007年, 全国共有地方医学院校 (不包括独立院校) 56所, 地方中医类院校 (不包括独立院校) 23所, 共计79所。所有的地方医学院校都设置了医学相关专业和非医学专业, 尤其是非医学类专业已经达到了45门, 其中开设比较多的是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英语、汉语等专业, 有1-2 所院校开设了地域色彩较浓的专业, 如俄语、电子商务、日语等。非医学专业的设置对医学院校的办学定位、学科发展、办学特色和招生就业等方面带来很大的影响。特别是那些非医学专业设置比例较大的高校, 其办学定位的界定和发展思路的确定已经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56所医学院校开办专业数为72个, 而非医学专业达36个, 占开办专业数的50%;平均每所院校开办专业数为12个, 开办的非医学专业数为4个, 所占比例为33.3%, 如表1所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在医学院校中开设非医学专业已经常态化, 并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 这种势头呈上升的趋势。

资料来源:教育部《2007 全国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大全》

2 医学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设置呈现上升态势的情况下, 有关医学院校的办学定位、专业特色、资源分配、课程建设和招生就业等方面争论不绝于耳, 就设置非医学专业所产生的效应在短时间内还难以估量, 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验证, 但存在的问题已经显现。

2.1 办学定位难以准确界定

医学院校的发展是基于医学专业及相关学科的支撑得以存在的。建校之初, 医学院校的医学专业数占全部专业数的比例高达80%-90%, 医学行业背景色彩浓厚, 并在校名前冠之 “医学或医药”二字, 从而确立医学专业的特色地位。随着非医学专业设置数量逐步增加, 医学院校的办学定位势必受到冲击。大多数医学院校的专业发展定位具有如下共同特征:“以医学学科为主, 积极发展医学相关学科, 逐步形成多学科渗透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这种类型的专业定位把非医学专业界定为医学相关学科, 实际上, 在医学院校有很多新上专业与医学专业并不搭界或关联性不大, 比如:英语专业、电子商务及公共事业管理等等。部分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数所占比例过大的现状将会对学校的发展定位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一般情况下, 医学院校的医学专业数比例不少于40%, 才能称之为医学院校, 否则, 医学的背景和特色将名存实亡。目前, 部分学校为了适应学科专业的发展, 从学校易名和发展定位等方面大做文章, 学校发展出现了“特色不特, 优势不优”的状况。由此, 学校的办学传统和优势资源将会发展到遗失殆尽的境地, 学校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譬如以下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的设置比例都超过50%, 如表2所示。中医类院校非医学专业比例都超过40%, 如表3所示。中医类院校非医学专业设置比例比上述医学院校低, 这也是由中医类院校的行业背景和办学特色决定的。但以上院校都面临着办学定位重新界定的问题, 否则, 学校的发展将会出现不伦不类的境况。

资料来源:教育部《2007 全国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大全》

资料来源:教育部《2007 全国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大全》

2.2 学科发展出现两极分化

非医学专业设置过多, 将会对医学专业学科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专业的存在是以学科为基础, 学科水平代表着专业水平, 因此, 高校往往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学校专业水平的提高和整体实力的增强。医学院校把医学及相关学科作为重点发展和培育对象, 这是由医学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传统优势决定的。一般来讲, 优势学科的发展和培育需要经过几代人共同的努力才能奠定独特的学术地位。相比较而言, 非医学专业设置时间短, 基础薄弱, 未能形成自己的优势与特色。再加上受财力有限和学术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地方医学院校很难在短时间内能引进新兴学科的大师级人才, 新兴非医学专业的发展出现后劲乏力和生存空间萎缩现象。非医学学科发展如果不能借助医学学科优势实现交叉融合, 将会出现学科发展的失衡状态, 学科之间不能形成良性互动, 两极分化严重, 优者更优, 弱者趋弱。

2.3 专业设置出现盲从现象

高校持续扩招使原来的专业设置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需要, 致使许多医学院校也不断拓展学科专业覆盖面和服务领域, 原有学科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总体呈现多科性、“非特色化”的趋势。但在增设、调整专业过程中又存在较大盲目性, 许多医学院校不顾办学条件和师资情况大量设置热门专业, 抢占市场, 迎合市场的需要。同时, 受资源限制的影响, 为了争夺教育资源, 地方医学院校扩大招生规模是为了生存发展需要的无奈之举 (学生规模大, 相应的获取的资源多) , 缺乏必要的专业论证和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造成了极大资源浪费[1]。而市场的需求和生存发展的压力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事实上, 高校培养人才, 自身具有一定的规律和周期, 一个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通常需要4-6年, 这实际是跟不上市场变化的。而各级主管部门在管理上又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 非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难以保证。受行业背景的影响, 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毕业生难以与其他综合类相同专业的毕业生同台竞争, 造成大量非医学专业毕业生不符合市场需求, 就业力不强, 造成大量学生失业。

3 推动医学院校特色发展的相关举措

医学院校的科学发展既需要保持自身特色, 又要拓宽专业覆盖面, 避免专业单一, 服务面窄, 缺乏竞争力, 这就要加强专业评估和课程建设, 切实拓宽医学院校的发展之路。

3.1 保持医学特色是医学院校生存之本

医学院校根源于医学, 社会影响力主要在医疗卫生事业等相关领域, 培养人才的工作领域在医学行业, 科学研究和服务面向的最大平台也在医学领域。医学院校之所以能跻身高校“国家队”和省级院校重点发展行列, 正是由于国家振兴医学教育的需求和学校自身的医学特色。如果盲目追求综合化发展, 导致原有阵地、特色和品牌丢失, 则会有生存之忧[2]。因此, 以服务医疗卫生事业良好发展为己任, 保持医学特色是医学院校的生存之本。同时还应看到, 特色不是一劳永逸的,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 应不断加强符合医学领域需求的传统学科方向建设;另一方面, 应积极探索和催生引领医学专业发展的新兴学科方向, 形成新的特色。只有这样, 才能始终保持医学学科专业的优势地位。

3.2 拓宽专业覆盖面是医学院校强校之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 原来的卫生主管部门已不存在或不再承担管理和指导高校的责任;医学院校的学科专业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建立了一大批与医学专业不相关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医疗卫生事业的比例也显著降低。因此, 除个别学校外, 多数医学院校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医学院校。同时, 由于当前科学技术多学科交叉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整体发展趋势, 如果医学院校的发展仍然受到学科专业单一、服务面狭窄的束缚, 则很难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竞争环境。拓宽学科覆盖面和服务对象、实现办学方向由单一学科向特色鲜明的多学科转型成为医学院校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在拓宽学科覆盖面的过程中绝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 而要在保持原有医学特色的基础上坚持“有所为, 有所不为”、滚动式拓宽的发展思路, 充分发挥医学特色学科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滚动式地拓宽发展既为社会发展所需要又能与医学特色学科形成互补和支撑的新兴学科。对与医学专业相关性不大的新兴专业要做出必要的调整和撤销, 促进学校特色专业持续健康发展。对涉及医学基础类、办学历史较长、教学力量较强, 但社会需求较少、暂时就业情况不理想的传统专业, 如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等专业建议实行按大类招生[3], 教学后期根据当时社会需要实行按专业方向培养, 同时拓宽专业覆盖面、发挥学科优势、加强专业的改造、增强适应性, 满足社会需求。

3.3 加强新上专业评估是医学院校发展之道

近几年由于扩招的需要, 各个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均增设了一大批新专业。为了确保新上专业的办学水平, 应实行“分类指导, 重点发展”的指导原则, 加强对新上专业的检查与评估。对新增设的医学相关专业重点考核其对医学特色专业的支持力度, 切实增强自身生存能力和服务面向。对非医学专业的增设要重点评估学术环境和师资条件, 尤其是考察其与医学学科交叉融合的力度以及对医学学科发展的贡献大小。对那些与医学学科相关性较大, 并能催生新兴交叉学科的专业要创造条件积极增设, 为学校创建特色学科和优势专业做准备。而对一些与医学学科关联性不大, 师资条件缺乏的非医学专业要及早做出调整, 限制招生, 直至撤销, 避免有限资源的浪费。同时, 要科学设置考核体系, 既要体现统一性, 标准化, 又要达到“分类指导, 以评促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煜.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探讨[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5, 22 (5) :26-29.

[2]罗维东.行业背景高校“非特色化”趋势须扭转[N].中国教育新闻网, 2009-4-28:5.

康复医学专业自荐信 第2篇

您好!我在北方人才交流市场九月三日发布的信息获悉, 贵院拟招聘康复医学专业人员。本人为康复医学专业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康复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康复治疗技术,并且对此专业怀有浓厚的兴趣,迫切希望有机会成为贵院康复医学专业人员中的一员。

本人二零零四年毕业于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校期间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实习期间刻苦进行临床实践。因而较扎实地掌握了康复医学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较熟练的康复治疗技术,初步具有了对疾病、损伤、残疾的康复预防和康复治疗能力。初步掌握了对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程度、发展趋势、预后及转归的评定及治则。同时学习了中国传统康复疗法,能够运用针灸按摩等技术对病人进行康复治疗。此外本人身体健康,性格开朗,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服务于病人的强烈愿望,愿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解除人类的病痛,做出奉献。

恳切地希望能够得到面试的机会,热切地期待着您的早日答复。此致

敬礼

求职人:李竟一

《医学专业英语》评述 第3篇

【关键词】《医学专业英语》 教材 优点 不足

一、医学英语教材现状

随着全国各大医学院不断开展双语教学,医学英语教材建设问题变成为了双语教学中刻不容缓的问题。目前全国范围内,高质量的医学英语教材匮乏,有的学校沿用原版教材,有的则采用中国式英语医学教材,有的则自编教材,许多的教材在编写、审定过程中未能执行统一标准,难度、深度离医学院英语教学的要求均有很大的距离。另外,由于教材的主题对象层次多,有专科、本科、硕士及博士;专业分支广,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因此目前很多的医学英语教材偏向科普知识,这并不符合医学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特征,也不能满足医学生实际工作学习的需要。

二、教材评估的标准

不同的学者提出的教材评估标准不尽相同。Jeremy Harmer(2003)将教材评估分成两种:教材评估和教材评价。Van Elaetal(1984:298-311)认为外语教学评估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根据课程教学大纲或评估一览表逐项调查某一教材;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了解使用该教材的师生的意见;对数种教材的特点进行比较;如有可能,还可以进行教学使用效果实验研究。Hutchinson&Waters(1987:97)认为评估教材的过程实际是一种对照过程。“对照”一般在以下五方面进行: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方法及价格等实际问题。本文主要从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角度来评价《医学专业英语》这套教材。

三、《医学专业英语》的优点

(一)文章内容排列科学合理

《医学专业英语》文章内容安排的合理、科学,符合初涉医学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特点以及医学知识的学科特点。《医学专业英语》教材包括阅读一分册、二分册和听力教材。阅读两个分册,每册9章,章与章之间的排列顺序与系统解剖学和生理学的顺序基本一致,例如,第一章,概述人作为一个整体,第二章,介绍到人这个有机整体会出现疾病,疾病发生的途径等内容,第三章就具体开始讲授muscular system,第四章skeletal system。其次,每一章的阅读均包括3篇有关同一个系统的文章,第一篇文章为该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第二篇为该系统疾病的概述;第三篇为该系统某一特定疾病的详细讲解。三篇文章的内容排列符合医学知识学习的顺序,而且内容由浅入深,相互呼应,难度和长度在逐步增大,这样也可以让使用者根据课时、学习水平进行选择。这些都体现了内容设置上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突出医学英语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将来通过英语检索和收集专业文献资料,获取专业信息,拓展专业知识,从事学术交流,让学生可以日后运用英语从事教学、医疗、科研及其相关活动。所以作为初级阶段的这门课程最重要的是为学生讲授一定的学习方法以及通过该阶段的学习为日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医学专业英语》恰好可以满足以上教学需求。在每章的第一部分为30个与本章内容相关的医学词根、词缀。通过系统地学习,当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的,常见的词根、词缀之后,他们日后就可以轻松应对一些专业术语,因为对于很多人而言,首先要面临的就是大量的医学术语难关。同时,在阅读一分册中还有专门介绍医学词汇的构词特点和方法的内容,相当于在一定程度给学生传授了学习术语的方法。再者,所有阅读文章均出自国外权威的医学期刊和教科书,语言表达方式地道,标准。另外,每篇课文之后,还配备有一定的练习题,涉及到表达方法的使用,医学知识,翻译等等,这些都突出了医学英语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三)各分册之间具有独立性和相关性

《医学专业英语》的阅读一、二分册与听力分册之间,既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作为一套教材使用,可以全面学习到涉及到解剖、生理和病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又可以单独使用,每本教材都可以各成体系,缺失了一册的学习不会影响到另外一册内容的进行。因此,使用起来很方便。

四、不足之处

虽然《医学专业英语》这套教材与目前很多医学教材相比,质量好很多,但是也存在着以下不足:

(一)教材中存在一些明显的错误

教材中出现了一下比较明显的错误,在此我们只列举一些。例如,在词汇学习的部分,有些列举的单词拼写不正确,如在阅读二分册P.84将单词menoschesis拼写成了menoskesis;再例如,在阅读一分册中P.101 “tendons” 被写成了“tenders”。还有很多音标方面的问题,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某些章节中部分内容的讲解不是很清楚

医学中会涉及到大量的概念、理论,所以清楚的用英文呈现出来就显得很有必要。但是有极个别部分对某些概念和内容的讲解不是很清楚,例如阅读二分册第五章----神经系统中general structure of the nervous system这部分的第二、三段讲解自主神经系统、非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和非交感神经系统时,内容就显得有些凌乱,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十分清楚。

(三)听力分册设置不合理

听力分册将所有的听力材料和参考答案设计在了一起,从教学中来看,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不少学生总是会忍不住偷看答案,结果是上课不会积极认真的练习。

五、总结

总的来说,《医学专业英语》教材是目前针对医学院校临床、预防、基础等一些专业而言普遍试用的、质量较高的、可以用作双语基础阶段教学的一套教科书。

【参考文献】

[1]洪遗水,董维婷.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评析[J].考试周刊,2010(24):93.

[2]白永权. 医学专业英语阅读一分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3]白永权. 医学专业英语阅读二分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4]白永权. 医学专业英语听力分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康复医学专业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来自15所医院康复科(省级以上3所、市级医院9所、专科医院3所),包括55名康复医师、46名康复治疗师,其中初级职称人员50名、中级以上职称人员51名,覆盖面广,具有代表性。

1.2 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从课程学时设置、教学目标实现、教学内容选择等不同层次设计9个问题;问卷采用实名制调查法,通过纸质发放和电子文档网传;在107份调查问卷中收回有效问卷101份,回收率达94.4%。

2 结果

2.1 调查项目1

关于针推专业本科康复医学课程的学时设置,75.3%的被调查者建议应在32时或以上,以32学时为宜;初级职称人员建议授课学时为48学时,中高级职称人员的预期值为32学时。见表1。

2.2 调查项目2

关于针推专业本科康复医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应以强化康复意识(63.4%)、掌握康复技术(55.4%)和康复知识(50.5%)为重点。见表2。

2.3 调查项目3~5

对针推本科生必备、招聘中最被看重的康复素养,调查者的观点基本一致,排序在前三位的依次为:康复知识、康复技术、康复意识,而康复技术、沟通协作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被认为是毕业生最为缺乏的素养。见表3。

2.4 调查项目6~9

关于针推专业本科康复医学课程的授课内容,72.3%的被调查者认为康复评定(72.3%)是授课中的首要需掌握的重点内容,其次是康复技术(54.5%)和康复原理(53.5%);而在具体教学内容中,肌力及肌张力评定(82.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75.2%)、关节活动度评定(57.4%)等康复评定在康复评定教学内容中排在前列,神经发育疗法(64.4%)、关节活动度训练(62.4%)、肌力训练(59.4%)等是康复治疗技术教学中最受重视的内容;在疾病康复中,脑卒中(80.2%)、脊髓损伤(59.4%)、小儿脑性瘫痪(44.6%)被认为是应重点掌握的康复病种。见表4。

3 讨论

3.1 康复医学学时设置

调研结果显示,针推专业的康复医学授课学时应在32学时以上,较目前实际学时高,一方面反映了康复医学在整个针推专业教学设计中的权重,另一方面针推专业的学生已通过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学等课程的学习,完成了部分中医康复治疗知识的学习,使得缩短系统学习康复医学的时间成为可能。另外,在学时的配比上,初级职称人员建议授课学时显著高于中高级职称人员的预期值,反映出初上临床的康复工作者对本科课堂教学的需求更为迫切,或者说是更为依赖;而中高级职称人士可能更倾向于在工作岗位中通过继续教育和自学去获取相关的康复知识与技能,并不过度热衷于提高本科教学学时。

3.2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现

调研结果提示我们,强化康复意识被提到了教学目标的首要位置,康复技术和康复知识的学习紧随其后。而在本科生必备、招聘中最为看重的康复素养中,具备一定的康复知识和康复技术更受重视,康复意识排列第三。康复临床的实际需求与教学目标设定间的细微差异,反映出在大多数康复临床工作者眼中,新的康复理念的传播在当前仍是针推专业康复教育的重要一环,本科教学对于树立正确的医疗和思想观念是最为有利和有效的阶段,应予于加强;而另一方面,掌握康复知识和技术作为临床最为看重的康复素质,在本科课堂教学背景下,若要全面快速提升有一定难度。而值得注意的是,被调查者认为毕业生最为欠缺的是康复技术、沟通与协作和灵活应变能力,这突显了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教学目标的实现之间的矛盾,反映出本科康复教育中对技能、能力培养的不足;而沟通与协作能力被多数被调查者反复强调,这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当前康复临床小组式工作模式的要求,同时也与临床医师们对现代成长背景下本科生处理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的担忧密不可分。

3.3 教学内容的选择

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康复评定、康复技术和康复原理是授课中需掌握的重点内容。康复评定以其客观化、标准化、量化的特征有效弥补了中医类学科在功能评定方面的不足,是现代针推乃至中医临床在辨证论治体系之外,需要积极向西医类学科借鉴和补充的内容。而现代的康复治疗技术与传统的针灸推拿方法的结合,是临床中医特色康复的发展方向[4]。康复原理有别于中医理论,是理解现代康复的必备基础。以上教学内容的选择既是康复医学本身的教学规律使然,也明显反映出与针推专业原有知识结构有关联和互补性。而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基于临床的观点,着重于针灸康复临床的优势在于肢体运动障碍的评定、治疗及相关病种的介绍。

4 对策与展望

本调查反映出针推专业康复医学本科教学与临床实际需求间仍存在一定差距,应响应临床实际需求、突出专业特色,培养适应现代临床需求的中医康复人才[4]。

4.1 适当增加学时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知识体系庞杂、涉及面众多,如能适当增加学时至40~48学时,应当是合理的。若考虑到针灸推拿专业教学计划本来就较为饱和,在课堂教学之余指导学生进行自学,或另设专业相关度高的选修课,如神经生理疗法、关节松动术等,对未来有志向康复方向发展的学生不失为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4.2 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从调查结果来看,现代康复临床要求全方位提升本科生的康复素养。除了传统的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教学重点外,加强康复意识、提高沟通协作、灵活应变、自我学习等能力应纳入教学目标之内;尤其是提高沟通协作、灵活应变能力,作为教学中较为薄弱的一环,应得到充分重视,在包括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及考核实施在内的整个教学设计中亦应加以考虑。

4.3 改革教学方法

针对康复技能、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明显已不适合[5]。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将是未来康复教学面临的主要挑战[6]。探索实践教学改革[7],尝试PBL教学法[8]、案例式教学法[9]、参与式情景教学法[10]、慕课教学等新型的教学模式,调整传统的以卷面考试为主的考核办法,显得尤为重要。

4.4 精选教学内容

在对康复理念学科构架进行全面介绍的同时,选择与针推康复相关的神经康复、骨科康复内容重点介绍,并充分借助于已有的中医知识背景,以中西医比较、中西医结合为线索,将康复医学的学习作为深入认知中西医的区别与联系、探寻中西医结合康复思路与方法的契机,突出针推专业特色,启发针灸特色康复的思考与应用。

4.5 打造自学平台

康复临床工作者已实践或认识到自我学习将成为课内学习的有力补充,在未来职业发展中占重要地位。本科阶段的教学应充分考虑到这一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积极打造课程网络资源,创建康复医学自学平台,为满足学生在康复方向上不同层次的自我可持续性发展要求创造条件。

5 结语

本调查收集了康复临床专业人士对针推专业康复医学本科教学的真实反馈,反映出临床对全方位培养针推本科生的康复理念-知识-技能-能力的需求及现行康复教学在技能、能力培养方面的缺憾,提示应适当增加教学学时,改革教学方法,突出有专业特色的康复医学教学内容,加强康复技能、能力培养。本调查结果主要反映了临床观点,可作为相关教学工作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泓,何可.中医院校针推专业开设中西结合康复医学必修课势在必行[J].中医药导报,2008,14(10):92-93.

[2]何乾超,蔡伦,黄永,等.中医康复医学的优势和发展趋势[J].中医杂志,2012,53(2):95-97.

[3]张雯,陈文华,阚世锋.临床医学生康复知识调查分析与思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4):389-390.

[4]谢芹,陈治忠,余瑾.提高中医院校康复医学教学水平[J].中国康复,2006,21(1):66-67.

[5]吕亚南,李荣祝.借鉴康复医学成果促进针灸推拿学科发展[J].陕西中医,2010,31(1):84-86.

[6]石坚.本科生康复医学课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2):107-108.

[7]汪燕,马绣林,何世铭,等.康复医学教学中注重操作能力的培养[J].中国康复,2001,16(3):188,191.

[8]王诗忠,PBL教学法在中医院校康复医学教学中的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3):230-231.

[9]钱红,任佰玲.案例教学在康复医学实习生教育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0,29(30):127

康复医学专业 第5篇

理学

生物科学

工学

制药工程

医学

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精神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药学、药物分析、护理学

管理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蚌埠医学院特色专业:

蚌埠医学院是一所医药类普通本科院校,拥有共1个最好专业(特色专业)。

蚌埠医学院医学检验等专业可以说是蚌埠医学院最好最有特色的专业了,这些专业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和本校的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蚌埠医学院优势专业:

截至2013年7月,该校拥有2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扶持专科,9个省级重点学科、特色专科。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护理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9个二级学科授权点。

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普外科

省级重点学科:病原生物学、外科学(骨外)、骨科、血管外科、整形外科、肺科

省级特色专科:风湿性免疫疾病科等

校级重点学科:微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外科学(骨外)、内科学(呼吸)、生理学、医学寄生虫学、人体解剖学、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剂学、基础护理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放射诊断学、医学伦理学、肝胆外科学、胸心外科学、胃肠外科学、心血管病学、内分泌学、康复医学、整形外科学、外科学(泌尿外科)

校级重点扶持学科:血液内科学、肾内科学、传染病学、普通外科学、外科学(骨外)、康复医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医学检验

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医学检验技术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康复医学专业 第6篇

【关键词】康复医学;人才需求;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587-01

前言

随着福建省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有较大的提高,康复医学服务以及康复医学人才的需求日渐突出。康复专业培养的康复医学人才能否满足福建省康复事业发展的需求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为了更准确地把握未来一定时期我省康复医学人才需求特征和趋势,必须定期对康复医学人才市场进行调查与分析,与用人单位建立横向联系,及时了解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缩短学校对社会康复医学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的“滞后"反应时间,真正实现我省康复专业培养康复医学生的持续性。

1 康复医学概述

2001年,教育部批准在部分高校开设本科康复治疗学专业,2002年,开始编订本科康复治疗专业教育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等,康复专业教育逐步发展起来。在市场方面,临床医学水平的提高使得许多疾病的生存期大大延长,而残疾的患病率则相对提高,各种疾病的恢复期、慢性疾病、先天性疾病等均需要康复治疗。人们对疾病的治疗要求不仅仅是生命的延长,更是身体功能的恢复、生活质量的提高。故而,无论是综合性医院、康复机构,还是社区医疗机构、特殊学校等,都需要康复专业人才,需要面向不同方向的康复人才。

在康复医学教育上,为了更好符合市场行情,体现院校教育特色,规范康复医学的本科教育,使康复治疗师培养早日加入WCPT和WFOT,部分院校分别与日本、香港等地区的合作,尝试设置符合WCPT和WFOT标准的课程体系、实验室建设、师资培养、专业化分类等。

2 福建省康复医学人才市场需求现状

据悉,目前我国有8296万残疾人,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接近5000万;加上人口老龄化,预测到2015年60岁以上的人口将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14%,约有50%老年患者需要康复医疗服务。面对如此巨大的康复治疗需求,我国当前拥有康复治疗师资格的人却非常少,各类康复技术人员不超过2万,而康复治疗师则只占四分之一左右。福建省作为经济发展速度日益增快的东南沿海省份,对康复医学人才需求非常大。据2013年的人才需求调查发现,仅福州市来说,福州市第二医院、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均有康复医学人才需求,且人才缺口非常大,急需中高级的康复医学人才,壮大人才队伍,为老百姓提供更满意的康复服务。而实际上,要在短时间内招到理想的康复医学人才无疑是痴人说梦,这一领域的人才需求非常大,严重影响到福建省康复医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给人们提供高质量的康复服务,还会威胁到卫生医疗机构的发展。高校教育每年为社会培养的康复治疗师大约在700名左右,故而康复医学领域有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人才匮乏严重影响到我国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据估计,到2015年,市场需求的康复人才将会超过35万,故而综合性大学也应积极开设康复专业,并借鉴国外经验,培养优秀教师,引进先进实验设备,开展与市场接轨的现代化康复专业教育。创新教育模式,制定更为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推动康复医学领域可持续发展。

此外,由于疾病谱的改变,慢性病问题将更加突出,由此而造成的功能障碍者也需要康复。另外,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死亡率降低,致残率相应上升,这就需要大批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护理人员来满足广大群众对康复服务的需求,否则残疾群体将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巨大负担。

3 与人才需求吻合的康复医学专业教育的建议

对于康复医学教育来说,只有加强人才培养,完善康复医学课程,才能使得康复医疗更早介入临床,并使临床医师拥有康复观念。福建中医药大学开设康复专业,既有康复内容,又具有传统医学特色,值得提倡和推广。高校应积极从市场行情出发,认真分析当前的康复医学领域人才需求状况,由此调整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培养等,培养出具备康复观念和掌握康复理疗的康复医师、理疗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而具备条件的医学院校附属医院、三级医院中的康复医学科室应严格按照省卫生厅提出的住院医师及中级人员培养计划,进行系统的康复专业培训,持证上岗。

当前,康复专业教育与人才市场需求现状不相吻合的方面主要表现在:培养出来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少、人才培养的方向不够明确、毕业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不高。为加强二者之间的吻合性,政府、医疗机构、高校、专家、协会应积极贡献自己力量,加强合作,办理康复医学学会,强化康复医学学术交流,办理好康复期刊,培养康复医学人才,发现康复医学高级人才,做好康复医学专业教育方面的参谋长。加强康复医学教育方面的科研工作,使高校教师、科研机构人员、临床医师、专家等积极发挥自己的力量,从市场出发,得出更多科研成果,为康复医学教育和康复医学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增加发展动力和活力。另外,还需要走出去,积极加强国际联系、海峡联系,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康复医学合作与交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吸取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科技成果等,弥补我国的不足之处,推动我国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更快与世界接轨。高校则应在软硬件方面着手,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接触到更多实用的知识,直接在医院学习新知识,提高实践技能水平,进行市场调查,更清醒认识康复医学领域的发展现状,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制定发展规划,逐步提高自我、突破自我。采取PBL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方法,随着教学专题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分段式生产实习方法,实习基地不仅包括医院,还有社区、康复中心、福利院等,以调查报告、实际操作答辩为考试的主要方式。通过这些教学改革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最大限度实现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结合,使学生迅速掌握康复技能,增加学生动手和思考的机会。在康复医学专业的教学上,学校应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除了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去医院、福利院、康复中心、体育中心等进行临床实习,还应该积极开展教学计划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成立爱心志愿小组,到社区开展义诊活动,到残疾家庭开展爱心义诊活动等,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和提高,还有助于学生爱心、助残意识等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

结束语

医学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对康复医学的认可和康复医学专业教育的深入,各大高校、医疗机构、康复医学学会、科研机构等均应加强康复专业教育,加强人才培养,为康复医学事业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解决人才瓶颈,推动康复医学事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淳,胡阳秀 .国内外康复医学研究现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7):1034-1035.

[2]张风仁,李洪霞,崔泓.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康复治疗学专业教育经验[J].中国康复,2006,21(4):286--287.

[3]薄侃.认识康复医学大力发展职工疗休养康复事业[J].中国劳福事业,2014(2):27-29.

[4]岳增文.德国康复医学的发展现况及启示[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3(11):1096-1098.

[5]王熠钊,黄晓琳,许涛 .“三明治”教学法在康复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4(6):568-570.

康复医学专业 第7篇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再加上高校的扩招, 传统的医学院校教育体系已很难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卫生部公布《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 (卫人发[2011]15号) 的通知中提出大力开发医药卫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将护理、药师、卫生应急、卫生监督等列为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要求合理扩大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的医学教育规模, 完善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的专业设置, 加强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然而当前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专业思想模糊, 专业意识淡薄, 专业学习压力大, 就业情况不理想。因此, 探讨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产生专业思想问题的原因

1. 学生对非医学专业缺乏正确、全面的了解

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一般开设时间较短, 与原有的比较成熟、开设时间较长的医学专业相比, 属于学校相对“冷门”的专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录取时是被调剂进入这些非医学专业的。在进入大学前他们对这些专业的了解并不透彻。尽管新生入学时都会举行新生专业教育课程向学生讲解专业概况, 但这远远不能消除他们心中的种种困惑。新生进校后与上一级的学生接触较多, 从高年级学生那里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专业设置、师资力量等。而受到以往专业思想教育不足的影响, 高年级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也是一知半解, 对新生的咨询往往倾向于个人喜好的表达, 甚至有的高年级学生将自己对学校和专业的怨气经过加工之后传授给新生。而新生对老生的信任使得这些咨询也会让新生对自己的专业产生怀疑和否认的心理。

2. 学校对非医专业思想教育重视程度不高, 对非医学专业软硬件投入、重视程度不足

首先, 很多高校没有把握好新生入学阶段这一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的最好时机, 入学时的专业思想教育效果不佳。学校对专业思想教育的针对性不够, 学院领导、专业老师、辅导员对非医学专业的认识还不够, 在做专业思想教育时往往讲解得不够深入, 表达不到位, 对专业的介绍、讲解停留在大层面上, 缺乏细致、具体、生动的案例讲解, 学生听了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没有激发起他们对专业强烈的兴趣和树立起对专业的信心。

其次, 学校对非医专业的建设和投入不足。医学专业是医学院校传统的专业, 历来受到学校的重视。非医学专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新办专业, 许多非医学专业在开设时仓促上马, 招生膨胀速度过快, 对非医学专业建设工作重视不足, 求数量不重质量。在硬件设备配置上, 师资力量配备跟不上招生的数量, 学校在非医学专业上资源投入的力度和名师、教授数量远远不足。这些现实都会让非医学专业学生产生不被重视或者边缘化的感觉, 进而质疑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教学水平及学校的管理质量等。

3. 专业学习压力大导致心理负担过重

医学院校设置的这些非医学专业往往突出医学的特色, 所以存在学科的交叉。因此新设专业学生所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都要超过医学专业的学生, 这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学习压力。例如医学院校开设的非医学专业在专业主干课程外都设置了相当的医学相关课程, 使这些专业的学生具有医学背景。这对没有进行医学课程系统学习的非医学专业学生来说是极大的挑战, 导致补考、重修现象严重, 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还有一部分学生进行辅修医学专业来坚守着对医学专业的向往, 这无疑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4. 自身定位模糊, 就业压力大

许多非医学专业的学生自身定位模糊, 学科的交叉性使他们觉得难以确定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 甚至怀疑没有单位愿意聘用自己。由于知识结构显得杂而不精, 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技能缺乏信心, 担心既比不过医学专业的学生, 也比不过其他综合性院校相同专业的学生。

不少非医学专业学生就业观念未转变, 在择业时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只把目标定位在医疗部门、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 认为是铁饭碗, 工作稳定。学生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责任感, 缺乏创业意识, 也缺乏多次就业的认识。此外, 很多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的社会认知度不高, 就业市场拓展不宽, 使得这些非医学专业缺乏社会影响力, 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非医学专业学生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就业市场开拓力度受限, 一方面社会对学校的认同只是医学专业;另一方面综合院校相似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取代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毕业生。在学校的专场招聘会上, 招聘非医学专业学生的用人单位寥寥无几, 他们不得不在其他的招聘会上寻求机会。上述这些因素加重了他们的就业压力。

三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对策

1. 加强专业指导, 让学生全面正确地了解所学专业

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应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专业思想。专业思想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 仅靠一次简单的介绍或讲座并不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 应把专业指导融入平时的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专业教师在教授课程理论的同时应注重对专业背景和发展前景的介绍, 使学生对专业所属领域有全面的了解。教师还应增加和学生的交流, 可针对学生在专业思想方面的疑虑和困惑作出相应的答疑, 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为他们今后的前途和就业工作提供个性化的建议。辅导员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及时疏导不稳定甚至是消极的情绪。

2. 学校要重视非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要加大对非医学专业的投入力度

学校要高度重视非医学专业的专业思想教育。首先, 整合学校资源对专业思想教育进行统筹安排, 提高二级学院领导及相关教师、辅导员对专业思想教育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制定专业思想教育的标准, 促进专业思想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可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通过开设学科导论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所学专业的历史渊源及现状, 了解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可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介绍。二是学校要组织各非医学专业的教授、博士、专家开展具有吸引力、精彩的能全面展示专业魅力的系列讲座, 也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开展专业思想教育。通过名师的作用, 帮助学生明确目标, 科学制订个人发展规划, 了解所学专业, 努力成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优秀人才。其次, 要加强对二级学院专业思想教育的指导与监督工作。一般来说, 专业思想教育都由二级学院自行开展, 学校缺乏监督, 易出现二级学院消极应付等不良现象。因此, 学校要加强对二级学院专业思想教育的监督工作, 使专业思想教育能高效开展。

学校要加大对非医专业的投入, 包括硬件设备投入和师资力量投入, 具体可通过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 引进学科带头人及高水平的教授、博士。要正确认识医学专业与非医专业的关系, 使两者能协调发展、互为补充。

3. 针对非医学专业的课程特点开展教学工作, 最大程度地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学校要全面修订非医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 使其能适应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医学课程教师授课时要把握医学专业学生与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接受特点。任课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和急于求成的心理,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课程教学要做到深入浅出, 要细致地做好课外辅导, 使学生能正确掌握医学课程, 减少补考重修率。学院领导、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将专业思想教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一是向学生介绍专业学习书籍, 在阅读中培养专业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二是要大力发展“学长导航行动”。组织高年级学生进行集中培训, 担任新生信息员, 通过利用学习方法座谈会、宿舍走访、课外活动等方式让新生正确了解学习方法及具体内容, 组织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及优秀毕业生开展讲座, 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学习榜样。三是积极组织开展考研讲座, 让学生掌握考研方法, 了解要学习哪些课程, 有计划、系统地做好准备, 使考研的准备工作细致、充分, 减轻学生的压力。四是要加强对非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关怀。辅导员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 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和师生交往中应多给予学生鼓励、辅导, 帮助他们克服不良情绪, 建立自信心。

4. 切实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巩固非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

医学院校设置的非医学专业, 由于办学时间短, 毕业生人数相对医学专业来说较少, 往往社会的知名度较低, 许多用人单位不清楚这些专业的存在。学校应花大力气对非医学专业进行全面的宣传, 最大限度地提高这些专业的知名度。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与用人单位沟通, 系统介绍学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 促进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了解。辅导员要从就业指导工作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辅导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很多非医专业学生面对目前就业困难的现状, 对就业前景失去信心, 在学习上消极对待。辅导员要引导学生改变就业观念, 要转变一次就业的观念, 树立多次选择的思想;要转变就业唯外企、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的观念;要转变就业的地域观念, 鼓励引导学生到边远地区、乡镇基层就业。此外, 辅导员应切实有效地提高就业率。非医学专业的就业率及就业具体情况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思想, 本专业高就业率会起激励示范的作用, 学生就会对就业前景充满信心;如果就业率低, 则会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专业就业前景的疑惑, 从而会进一步恶化专业思想。辅导员应积极与学校就业主管部门联系, 及时了解就业的最新动态, 同时应主动通过多种途径与社会密切联系, 强化市场意识与服务意识, 为学生广泛征集市场需求信息,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切实提高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S].卫人发〔2011〕15号, 2011.2.12

[2]陈菁.高校非主流专业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探讨[J].新西部, 2011 (15) :185~186

[3]黄月圆、肖湘君等.医学院校非医专业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J].药学教育, 2012 (1) :59~62

[4]朱艳红.关于提高大学新生专业思想教育效果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 2010 (3) :62~63

[5]陈炳权、廖云峰.医学院校非医学生就业的困惑及其对策[J].南方论刊, 2009 (6) :83~84

医学院校医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第8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 医学的进步, 全社会对于医学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尤其是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更提高了对于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要求。因此, 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在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医学专业英语是广大医学生真正地把基础英语的学习过渡到专业实用阶段的重要课程, 以能搜集专业文献、获取专业信息、拓展专业知识、从事学术交流的能力为目标, 使医学专业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利用英语作为媒介进行科学研究及学术交流。由此可见, 对于医学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 医学专业英语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 我国医学高等院校中的医学专业英语教学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笔者将结合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以求与各位同仁交流与商讨。

2 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医学专业英语这门课程是英语语言知识与医学专业知识的结合, 目前, 对于本门课程到底应该属于英语课还是专业课, 许多人仍然持不同意见。另外, 在一些地区, 由于对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视不够, 在整个教学与考核过程中, 专业英语教学都受不到重视, 甚至被完全舍弃, 因此, 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一直未能有明显的提高, 对于此类教学的研究也非常少。

目前, 我国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主要面临以下三大问题。

2.1 匮乏的师资

医学专业英语教师的来源有两类:英语专业教师和医学专业教师, 这两类教师的优缺点非常明显。英语专业教师有良好的语言功底, 但由于英语专业和医学专业之间学科跨度较大, 大多数专业英语教师对所教授的课程中所涉及到的医学专业知识了解甚少, 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而对于医学专业教师来讲, 虽然掌握着丰富的医学知识, 英语使用却不熟练, 不能把英语教学和医学专业很好地结合起来, 课堂英语教学组织不够充分。总之, 医学专业英语教师的师资匮乏, 教学队伍不稳定, 整体教学水平不高。

2.2 落后的教材

目前, 医学专业英语教材的发展也远远不能满足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需要。首先, 教材系统陈旧、改版缓慢、实用性差。由于医学专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医学专业英语人才的匮乏, 世面上可见的医学专业英语教材种类单一, 多数使用年头已久。另外, 对于一些专业英语教材未能编写配套的辅助材料, 教材内容杂乱, 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 都不能很好地利用此类教材达到相应的教学与学习目的。

2.3 陈旧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与手段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受到教材及教师水平的限制, 很多医学专业英语课堂都以汉语为主, 主要的教学方法也局限于先单词后课文, 以翻译为主, 并辅以阅读训练。此种教学手段已远远落后于现代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发展, 非常影响课堂学习氛围的调动, 而且不利于英语知识教学与医学专业教学的结合, 根本达不到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培养要求。

3 医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建议与对策

根据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特点, 目前, 医学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必须进行全方面的必要的改革, 充分地把英语教学的特点与专业知识相融合, 力求提高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

3.1 加强师资选拔与培养

匮乏的师资是长久以来困扰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一大问题, 师资的培养需要长久的计划与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 在师资选择方面, 要促进医学专业教师与英语专业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结合, 解决师资选择的问题。鉴于医学专业与英语专业跨度较大, 而英语专业教师又大多是文科出身, 所以最好的师资莫过于经过专业英语培训的医学专业师资。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投入。其次, 加强师资培养。医学专业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当中主要遇到的问题是英语口语与听力的熟练应用, 所以在对医学专业教师的培训应放在这两方面技能上。当然, 最好的培训方法莫过于采取出国培训的方式。此外, 对于那些经济及师资力量不雄厚的院校, 最快的优化师资的方法即成立专业外语教研室, 取长补短, 双方协作教学以达到专业英语教学的培训目标。

3.2 完善教材的使用

面对医学专业英语教材内容陈旧及辅助材料不足的缺点, 应适当地进行教材的补充, 积极鼓励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引入最新的医学专业方面的英语知识, 以此来扩充并更新日常的教学内容。政府及院校应加大投入, 积极鼓励更多的医学人才及英语人才投身到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团队中来, 帮助医学专业英语教材迅速地完善, 以适应时代对于医学人才的更高要求。同时,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 加大教材选择与使用的自主性, 不能只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 忽视医学各专业的特点以及不同院校学生基础的差异。

3.3 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选择最适合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方法有利于教学质量的迅速提高。基于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 以及对于吉林医药学院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课堂调查,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优化教学的手段与方法。

(1) 采取以CBI为主导的医学专业英语教学方法。CBI教学法, 即基于内容教学法, 是国际公认的专业英语教学方法之一。CBI教学法的使用是把专业知识与英语教学融合在一起的最优手段之一, 可以大力推进该教学法的使用与研究。

(2) 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技术,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多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医学专业的多样性决定了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多样性, 在医学专业教学当中, 不乏丰富的优秀的国外英语材料, 可以充分利用, 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同时提高听说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艳.医学院校开设专业英语的必要性及方法探究[J].医学信息, 2007.

康复医学专业 第9篇

一、调整教学顺序, 培养学生的兴趣

针灸技术是传统康复的特色治疗技术, 其的主要内容为经络腧穴、刺灸法与治疗, 教材一般是按照经络腧穴———刺灸法———针灸治疗的顺序进行编排。然而如果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教学, 则使得学生进入操作环节的时间较晚, 并由此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缩短了教师对学生实际操作的培训时间, 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人根据针灸学实践性强的特点, 采用刺灸法—经络腧穴—针灸治疗的顺序进行教学, 避免了这样的不良结果。具体如下: 先给学生发放针灸器材, 并详细讲解针刺的准备工作、操作手法、进针角度、深浅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晕针等, 然后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培养学生具有操作能力。当学生熟练掌握针刺技能后, 可让学生在同学身上或自己身上练针, 以亲自体验不同的补泻手法和不同腧穴的针感, 并鼓励学生用针灸自己或同学身上的常见病, 如感冒, 失眠、便秘、腹泻等, 也鼓励市区的学生运用所学的针灸知识帮助家人治疗疾病, 解除痛苦。有了处理常见病的能力后, 学生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充满成就感, 产生自信心。首先为自己, 同学及家人治疗的方式也能让学生明白古人学医的目的: “上以疗君亲之疾, 下以救贫贱之厄, 中以保身长全”, 增加学生学习医学知识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因此, 这种教学顺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成就感, 牢固竖立对针灸治疗的信心及对传统康复医学的热爱。

二、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鼓励学生进行自学

在日常教学中间我们的教师经常性的鼓励自己学生要不断的自我学习, 比如: 更具讲授的课程安排, 有目的的让学生在上课之前自我去查找网上相关疾病的最新信息、最佳治疗措施和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等, 为课堂讲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授课过程中预留给学生讨论和思考问题的空间, 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解决遇到的问题。对于这样的学习方式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又能促进学生主观思考, 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有对今后学生将来的工作学习学习都将会有很大支持和帮助。同时我们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后, 临床需要将进一步促使学生扩大学习范围, 当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疑难后, 他们将主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查找资料、与同学交流或请教老师来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方法不仅是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可以提高了学生们对针刺操作步骤方法的正确认识感, 又对提高学生针刺技能训练水平提高, 起到培养学生的临床能能力大有裨益。

三、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开课之初, 向学生传递“医院要求治疗师自己完成针刺、艾灸、拔火罐等医疗操作”的信息, 这样的信息让学生明白学好操作技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目前的形势也将促使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对于针灸这个内容,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 让学生开始用纸垫或棉球练习手法和指力, 然后再在自己或实验学生身上实践。在教授学生练习的过程中, 我们进一步发现学生那些不规范的操作, 都能及时给予指导纠正。在学习经络循行和腧穴定位时, 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及智能人体针灸模型上的演示进行模仿, 口述的同时并在自己身上或模拟人上手画、指点经脉体表循行和常用腧穴定位。

四、丰富教学形式

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 多媒体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我们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等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 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 促进其理解和记忆。如演示经络的循行路线和穴位定位时等可利用图片、动画、塑料模型等方式展示; 在介绍针刺方法时, 将各种进针方法、补泻针法等操作手法制作成视频或Flash动画, 按照消毒、进针、行针、针刺补泻、留针及出针等治疗流程一一给学生讲解, 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针灸作为传统康复的特色疗法, 临床上运用针灸治疗疾病需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指导, 因此, 我们在讲解针灸治疗时, 常常自觉地使用中医理论来解释使用相关治疗措施的原因, 使学生不但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例如: 治疗面瘫时会取患病的对侧合谷穴, 我们会向学生讲解, 这是因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头面部的循行是“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的缘故; 治疗因感受风邪而致皮肤瘙痒时取血海、膈俞, 是基于“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的古训。

五、积极组织课外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针灸操作大赛, 成立各种提高针灸实践技能方面的协会或学生社团。通过教学论坛、QQ聊天群等网络工具加强师生交流。通过这样的活动, 形成良好的实践学习氛围, 实现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整体进步和提高。

六、合理设计考试形式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环节, 对教学也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为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我们采取笔试和技能操作考试两部分相结合的考试方法, 避免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引导学生成长为实用型人才。设计为笔试成绩占40% , 技能操作考试成绩占30% , 平时占30% 。通过实施这种综合的考试方法, 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得到了提高, 而且引导学生重视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 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各导向作用。

总之《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在教学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合理安排授课顺序, 丰富授课形式, 注重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采用多种方法促使学生自主训练,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成为有竞争优势的实用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原.中医高职护理专业针灸学教学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 02:104-105.

[2]黄思琴, 陈洁, 张丹.《针灸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尝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10:51-52.

[3]秦侠, 杨金侠, 杨善发, 赵林海, 丁宏, 胡志.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支持系统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12:42-43.

康复医学专业 第10篇

医学图像处理课程以数字图像处理为基础,以医学影像应用为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医学图像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具有解决一般医学图像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该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理论性、实践性强,与工程数学、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医学影像物理学、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密切相关,同时又联系着解剖学、临床医学等知识,因此建设好该课程并非易事。在课程建设中,为了突出该课程实践性、理论性强的特点,则需要结合目前我国及我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的现状,在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对该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总结和改进,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鉴于此,本文将从医学图像处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程考核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1 医学图像处理课程的理论教学方法

1.1 注重基于问题教学模式的应用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课堂灌输为主,必然会导致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根据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高级思维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灰度级形态学的应用时,首先展示一幅由两个纹理区域组成的简单灰度图像,要求学生利用先前学过的形态学图像处理方法以纹理为基础找到两区域的边界。围绕此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由各组代表来讲述所运用的方法,再由教师讲评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该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不仅可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也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获取知识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交流意识和团队责任感等科研必备的素质和能力。

在基于问题模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引导学生思考,主动寻找答案,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而不是直接给学生提供答案。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使学生更好地做到触类旁通和融会贯通,使学生更加适应该教学模式。因而,该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1.2 注重物理概念和应用的讲解,加强该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从课程内容来说,该课程着重阐述了数字图像和医学图像的概念、数字图像的处理方法及其在医学图像上的应用,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抽象概念、变换方法以及各种各样的算法。对于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基础理论知识比较薄弱,如果讲课过程偏重公式推理,会让学生感到困难而乏味,从而失去学习兴趣。针对此问题,在教学中应该采取公式具体化和物理概念化的讲授方法,重点讲解公式具体的物理意义和概念,并且结合示例或演示来讲解。例如,在讲授图像增强中的灰度平均值和标准差时,单从数学公式去讲解,学生无法很好地理解,但结合几幅在亮度和对比度上存在差异的图像来讲解,并以灰度平均值和标准差在图像局部增强中应用为实例来说明,就能使学生较快把握上述两个概念的含义,并学会如何将知识学以致用。

另一方面,由于该课程与一些基础课程联系紧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回忆或者运用相关课程中已经学过的知识来掌握新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比如,将图像增强中的微分算子与高等数学课程的微分运算的性质联系,将图像处理中的模板卷积与信号与系统课程中的一维信号卷积相联系等。联系相关课程有助于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也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加深对知识的全面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举实例并充分利用教学软件辅助教学,从而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同时,教师也要不断丰富自己各学科的知识,才能准确地引导学生建立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

1.3 注重医工结合的教学

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最大优势是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因此在讲授该课程时,要结合相应的“医学”背景来讲解新知识,注重体现培养工程与医学交叉结合型人才的特色[4]。譬如,在讲解图像分割综合应用时,就以具有新疆地方特色的病之一——肝包虫病的CT图像为例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将解剖学等相关的医学知识应用到图像分割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思考,有些学生提出将肝包虫病灶区的形状、边缘厚度,钙化边缘区的灰度差等特征作为分割病灶区的依据,并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医工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能开拓他们的思路,培养其综合应用的能力。

医工结合教学要求教师要丰富自己医学方面的知识,自觉地将医学和工程学结合。教师和学生要多与附属医院的医师进行交流,并邀请医师作相关知识讲座,从而提高教师和学生利用工程知识和医学知识解决医学问题的能力。

1.4 注重双语教学和网络教学

由于医学图像学中的新技术、新成果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的,因而加大授课中英语的比重,既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术语的含义,又可以促进其专业外语水平的提高,更利于他们吸收国外的成果[5]。首先,教学中要发挥多媒体课件在双语教学中的作用,采用英文课件,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该领域的专业术语;其次,教师要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英文文献资料,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让学生了解到最新的学科发展动态。目前,有多所院校在讲授该课程时都采用双语教学[6]。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双语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而且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提高自身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机会。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教学也将成为未来学习的主要方式。网络教学具有学习内容广泛、教学效率高、办学成本低的特点。不仅适于大面积集中学习,更适应分散的个体学习,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北京工业大学在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服务器上率先建立了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教学网站,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7]。新疆医科大学医学工程技术学院也在积极准备建立教学网站,实施远程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2 医学图像处理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

医学图像处理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原理与应用紧密结合的课程,因而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的教学中处于重要的位置。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教学和科研实习两个方面,此过程加强了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设计了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三大类型的实验,主要以Matlab编程语言为实验教学平台,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以指导的实验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验证型实验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该类型实验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理解。验证型实验的一个案例是“医学图像直方图的绘制及直方图均衡化计算”,在此实验中,虽然学生可以调用Matlab软件中现有的图像处理程序来完成实验,但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编程实现算法,然后与程序库中的程序进行比较,通过实验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编程能力。综合型实验是由验证理论内容逐步过渡到以理论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通过此类实验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综合型实验的一个案例是“增强人体骨骼核扫描图像的细节”,此实验需要学生基于医学图像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算法来达到图像增强的目的。设计型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类型[8]。综合型实验的一个案例是“肝脏CT图像的自动分割”,此实验需要学生查阅资料,运用已有的工程和医学上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此实验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科研实习方面,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相关科研实践,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鼓励学生发表论文。在我们的有关“医学图像检索系统的开发”的自治区课题中,已有两位学生参与了该课题。参与的两位学生均表示,通过参加课题不仅增强了他们对该课程的兴趣和重视度,而且使其理解了医学图像处理知识是怎样用于科研的。另外,由于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拥有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医疗仪器设备,因此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在医院实习,特别是在医院的影像科实习,了解各种仪器的处理功能,从而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

3 医学图像处理课程的考核方式

为了使得学生更加重视医学图像处理课程的实践操作,为了使学生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采取实验综合报告与期末理论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此方式能综合地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实际的应用能力。学生也对此考核方式给予了肯定。

4 结束语

医学图像处理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紧密的课程,也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该课程的理论、实践教学方法进行了教学探讨。通过实践,学生对知识学习、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学效果良好。由于医学图像处理技术发展迅速,分析方法不断更新,技术应用范围日益扩展,从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也要不断地更新,因此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和研究是我们的长期任务,需要不断地努力。

摘要:医学图像处理课程主要讲授医学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算法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旨在让学生掌握医学图像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其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医学实践问题的能力。该课程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特点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强。本文围绕生物医学工程的培养目标及医学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的特点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程考核几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探讨。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图像处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吴凯,吴效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9):80-81.

[2]王光利,代小红.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若干问题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10,9(4):454-456.

[3]赵洁.“医学图像处理”实验教学探索与虚拟实验室开发[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3):489-490.

[4]严汉民,郑吉锋.论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4):281-289.

[5]吴水才,白燕萍,杨春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信息类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2010(10):71-72.

[6]许永忠,董守华,陈兴新,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图像处理”双语教学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2005,23(4):122-122.

[7]吴水才,杨春兰,高宏建.《生物医学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9,(120):100-101

康复医学专业 第11篇

关键词 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性考核评价;综合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110-02

自20世纪80年代英国开放大学教育学院的学者提出发展性教育评价制度后,各国高校在课程考试中逐渐注重能力考核,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实际状况出发,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在考试和评价中重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国内高校正陆续尝试考核评价方式改革,从而适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明确提出:“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因此,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迫切需要探索一种全新的考试方法——综合性考核评价体系,这有助于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改变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观念,转而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

1 多数高校采用的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

多数高校把考试作为决定学生是否升级、评选先进和毕业的主要手段。期末考试虽具备集中考试、便于安排考试时间及地点的优点,但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考试不能及时、有效检查教学效果。一门课程的学习需要2~4个月,期末考试成绩的反馈延迟,教师难以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其次,考试不能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改进学习方法。部分学生忽视平时的学习,重视期末考试,用“考前突击”来应付考试,而且侥幸通过考试后惰性增加,忽略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考试不能真正激励学生。期末考试的内容偏重书本知识的机械记忆和理解,限制了其学习积极性;易使学生认为学习只是为了过关,而不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部分学生为了追求高分或者通过,甚至作弊,这样妨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过分强调期末考试成绩对学习效果的评估,会导致考试不再是一种有效的检查和评价手段,而是成为学习和教学的目的和指向,使得一些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应付考试[1]。

2 综合性考核评价在临床医学专业实施的必要性

课程考核方式倾向多元化 在探索考试改革中,促进考试评价由期末化向过程化转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可减少课程成绩对期末考试的倚重,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加强日常考核的力度[2]。高校应合理设计考试评价体系及丰富考试形式,理论考试总体上分为平时与期末两大部分。考试方式应减少理论考试比重,提高实践考试比重,以全面评价学生。科学地确定平时成绩评价的具体指标[3]。平时指标一般可以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期中考试、课程论文总结、实践动手能力等,教师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课程特点增删一些指标来全面和科学地考核学生平时成绩。综上所述,在高校考试改革过程中综合性考核评价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素质教育极为重要 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将承载重要的医疗任务,毕业后均要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才能执业,所以对医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至关重要,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采取综合性考核评价也迫在眉睫。在课程建设中有必要引出执业医师相关知识完善教学流程,可将相关课程的题库融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历届真题。高校需要全面考查学生学习情况,使医学生能熟悉、掌握基础知识和培养临床综合实践能力,为将来参加执业医生资格考试及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性考核评价能客观反映学生对基础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了解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

3 综合性考核评价的实施策略

形成性评价

1)课堂表现+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可以通过课堂发言、作业、实验设计方案以及实验报告等情况为依据进行评分,此三部分成绩按2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课堂表现部分需要任课教师根据班级人数灵活调整方式,以便达到公正评分。

2)阶段性考试。在期末考试之前,每个学期进行1~3次阶段性考试,题库随机出题,以客观试题为主。阶段性考试的成绩可按20%~40%的比例计入考试总成绩。阶段性考试可由任课教师依据学习的相应内容来决定考试的时间,避免学生考前突击,强调平时认真学习的重要性。

终结性评价

1)期末考试。采用客观题与主观题两种形式,客观题占70%,题库随机出题的标准化考试,机器阅卷;主观题占30%,主要是一些病例分析讨论题。主观题的设计可使学生平时注意知识的扩展与应用,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的综合判断、理解、分析能力。期末考试成绩按照20%~4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

2)基础医学课程综合考试。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学好基础医学课程对于他们对临床医学知识的掌握非常重要,故所有基础医学课程结束后组织一次综合考试,按照各课程所占学分比例来确定考试时各课程所占比例。这样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重视知识的持续性及相关性。

3)多层次补考。学生根据每一次闭卷考试情况进行补考,可以选择本学期或者下学期。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并弥补学习中的缺陷,还可以给学生留出适当的准备时间、缓解考试压力。补考的试题难度应比之前的考试稍高,以利于考试成绩的管理和保证补考效果。

4 综合性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

在综合性考核过程中,教师能及时准确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相应的改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被激发,降低了学习压力。此法也对教学工作提出挑战。为保证考试的客观与公正,必须实行教考分离,即教学者、命题者、监考者和评卷者在职责上分离。为了实行教考分离,需建立各课程的题库,题库建设融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会增加难度,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因此,为了培养更优秀的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学校和教师在形成性考核及终结性考核中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此过程任重而路远。

综上所述,传统考核方式存在不足,推动了对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进行综合性考核评价改革。在建立完善的客观试题题库基础上,考核评价的改革利于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利于学生及时弥补知识缺陷,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因此,对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进行综合性考核评价的实施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董新平,韩红培,杨飞.浅谈高等学校考试方法改革[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3):20-21.

[2]倪丽娟,尹航.高校考试方式改革的探寻[J].黑龙江教育,2012(7):49-50.

《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体会 第12篇

医学专业英语教学这门交叉学科已经多所医学职业院校开展了多年, 并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由于医学专业教学环境具有特殊性, 医学专业知识和英语教学的结合在目前依然是争论比较多的话题, 因此, 如何切实提高教师医学英语的教学效果, 如何提高学生医学英语的应用能力, 在教师和学生中存在一定的探讨。医学英语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担负着促使学生完成从学习阶段向实际使用阶段过渡的任务。这门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医学人才的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所以, 探询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对于当前医学英语教学顺利开展的作用举足轻重。

医学专业英语作为基础英语的补充课程, 我们国家没有制定一个统一而具体的要求, 也没有出台一个指导的大纲。很多学校对医学专业英语不够重视, 对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方面缺乏合理、科学的安排, 教学效果不好。而医学专业英语就其学科特点来讲, 既涵盖了广泛的医学知识又注重了英语表达以及使用的严密性, 所以, 不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 都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克服。许多院校在安排本学科授课之初就面临这样的选择:是选择医学专业毕业的教师按照教材进行英语授课还是安排英语专业的教师进行医学知识的讲解?医学专业毕业的教师用英语授课相对来讲会稍微容易一些, 但是要保持英语表达的纯正和严密就要下苦功夫。而英语专业的教师在进行医学知识的讲解时, 如果没有十分充分的准备就进行授课, 势必产生一种结果, 就是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因此, 不论哪种选择都会有一定的缺憾, 这也就造成医学英语这门交叉学科在我国专业知识领域经常出现纰漏的原因。

笔者所在学院考虑到这一点, 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利用教学空余时间对英语教师进行为期两年的医学知识系统培训。学校采用《医学专业英语》 (白永权主编) 这套教材, 根据教材特点, 重点从解剖学入手并结合临床实践, 两年后医学英语在本校已经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议论的热门学科, 授课结束后, 医学专家和学生对这门学科都有了很高的评价。

►►二、医学专业英语教材分析

《医学专业英语》这套教材是以大学英语四级为起点, 在体例, 内容和编排等方面都与传统的医学英语教材有所不同, 充分体现了医学英语的特点, 针对医学生对英语的需求, 突出了学生医学英语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阅读教材按照人体解剖学系统排列, 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每一章包括医学英语构词法和阅读两大部分, 在学习医学英语构词法, 扩大词汇量的基础上,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医学英语构词法是整个医学英语学习的重点部分。每个单元介绍了30组重点词根, 前缀及后缀。这些医学术语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在认读, 记忆和运用英语医学文献方面的能力, 而且对基础英语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强化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使学生受益匪浅.这种教学素材的设置在为学生打开医学英语之门方面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但是同时, 一些小问题也出现在教学环节中.学生对每个单元的30组医学术语涉及的90个医学单词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消化不彻底, 并且容易产生疲劳情绪.此外, 有些医学术语本身不能够用非常准确的语言描述, 所以在用英语注释所给单词过程中也很难用比较准确的词语来注释, 比如 所举教材第三章出现的“leukemia” (白血病) 这个单词。白血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 又称“血癌”。其特点是骨髓及其它造血组织中有大量无核细胞无限制地增生, 并进入外周血液, 将正常血细胞的内核被明显吸附, 该病居年轻人恶性疾病中的首位, 原生性病毒可能是神经性负感组织增生, 还有许多因素如食物的矿物放射性化、毒化 (苯等) 或药物变异、遗传素质等可能是致病的辅因子。根据白血病细胞不成熟的程度和白血病的自然病程, 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如果按照这样的解释为“白血病”下一个英文定义, 那么这会是多大的一个工程!所以, 如何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继续进行探讨了。

在所举教材的阅读部分,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具体的学习情况对文章进行深入浅出的学习和了解。阅读部分的三篇文章原汁原味的将国外的医学文献提供给学生, 不但能使学生及时接触到国外最新的医学理念, 研究及成果, 还可以学习到如何规范的用英语将自己所遇到的医学问题表述出来。而且值得一提的是, 阅读部分中的第一篇文章有许多长句子,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借助这些长句子对学生的基础英语进行检测, 如果学生不具备独立将句子分析透彻的能力, 教师可以在此时协助学生分析理解, 从而达到对基础英语的查缺补漏作用。由学生发问, 教师来回答的方式能够最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更好的体现了现代教育“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这一思想。

由于医学这门学科本身发展的速度非常迅捷, 所以, 医学专业英语的发展速度也要跟得上其发展的步伐。但是从所举教材中我们能够看到, 阅读篇章的更新相对比较缓慢。

另外, 《医学专业英语》这套教材在实际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编纂校订上的纰漏,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术语解释的英文音标存在多处错误, 尤其是重音位置。2, 阅读篇章里单词与音标注释不符。3, 阅读部分出现的个别生词词性标注有误。从这些纰漏可以看出, 应该加强教师和校对人员的英语水平。当然, 这些小的失误也体现了交叉学科的一大特点, 应该加强两种学科的融合性。也正是这些小的失误, 吸引了很多学生纠错的兴趣, 从而带动了学生对于医学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

医学专业英语由于其学科既涉及医学又涉及英语, 所以, 如何兼顾两个学科的特点并将其结合起来, 使两种学科都发挥其最大作用一直是研究医学英语人员的一大课题。针对这一点, 本校运用以下教学活动和手段教学, 收效显著。

►►三、医学专业英语教学分析

首先, 由于专业英语教学班级人数不一, 我们在课堂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就课本内容进行讨论。例如, 讲解〈〈疾病和紊乱〉〉这一章节, 要求学生自行对疾病进行分类, 并且举出具体病例。

其次, 由于专业英语教学班级系别不同, 所以根据这一点, 就要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系别的学生设计重点不同的课程。例如, 临床医学系学生就要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 对具体涉及的病例进行详尽的学习并学会表述。在课堂上观看完病例后, 按照问诊、系统查询、问病史、解释诊断、安慰患者、指导患者、讨论症状等步骤完善治疗过程。遇到典型病例, 让学生在课堂分医生和病人两种角色表演整个就医和治疗过程 不论哪个系别的学生, 教师都灵活的设置了课程内容, 不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

再次,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灵活性, 向学生展示基本的医学图片, 要求学生做病例的week report, 结合其他课程的课件来完善医学专业英语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教学的新颖性、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可补充教材没有或过时的内容课外让学生多多利用互联网的灵活优势, 获取更多更新的知识, 并为学生以后发表医学论文尤其是发表在权威期刊上的文章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 本校针对医学专业英语的学习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本校和多所国外医学院校建立的友好合作关系, 经常会有外国医学专家来我校讲学做客。本校在外国专家学者来访期间举办医学英语竞赛, 让外国专家学者把关, 纠正和指导教学过程中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极大的提高了师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四、医学专业英语教学展望

目前, 我们国家的医学英语教学依然缺少明确的指导方针和大纲, 各学校基本都是“各自为政”。虽然教学成果参差不齐, 但是总体来说, 都应该打好基础, 务实前进。从听, 说, 读, 写, 译等方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能力。

医学专业英语的学习在提高我国医学生整体素质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随着我国科技和知识的飞速发展, 笔者相信, 这门交叉学科在未来会有着无限的光明和未来!

摘要:《医学专业英语》是卫生部教材办组织编写的供医学本科生使用的系列教材?酒恼赂荼收咴谑导式萄е惺褂谩兑?学专业英语》这套教材的体会, 从课程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分析和前景展望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上一篇:分层次分专业大学物理下一篇:数学联合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