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文化范文

2024-08-25

职教文化范文(精选12篇)

职教文化 第1篇

关键词:职业教,基础文化课,教师,角色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内涵水平提升, 课程改革日趋深入。江苏各职业学校正大力推进专业课程改革, 建设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对基础文化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基础文化课教师要及时转变自身角色, 充分发挥作用, 不在职教课程改革大潮中落伍。

一、职教学生能力素质分析

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观在国际上是有着广泛共识的, 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职教学生的能力并非只是职业技能, 而是职业胜任力———其要素包括劳动力就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态度 (素质) 。一般说来, 职业能力指劳动力应有的具有普适性的基本能力、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岗位能力及服务于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能力。

对应于职业能力, 职教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质是: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良好的人文及科学素质、较强的能力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其中, 职业道德素质是根本, 人文及科学素质是主干, 能力素质是基础, 心理素质是保障。

二、基础文化课程课教师的角色转变

职业教育中, 基础文化课应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 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发展能力, 并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养成, 培养健康人格, 逐步使学生形成符合就业要求和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

基础文化课教师进行角色转变、重新定位已成为时代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1. 学生的率先垂范者。

《周礼》称:“师者, 人之模范也”。韩愈说:“以身立教”。教师, 不仅要用知识, 更要用自身的言行品格作表率, 感召学生。教师的言行举止, 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基础文化课教师作为职教学生在职业学校接触的第一批教师, 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 必须用文明的行为举止、高度的事业心、强烈的教师责任感、严明的纪律性、朴素庄重的仪表、高尚的人格力量和道德品质去感染学生, 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从进入职业的第一天起, 就能逐渐理解和遵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

2. 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者。

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知识, 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重要的前提条件。在职教课改中, 基础文化课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 就是对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知识进行优化, 形成最佳的知识结构。基础文化课教师要在掌握较好的基础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的基础上, 认真学习适应职教课程改革需要的实践性知识, 通过把教学工作实践与教育科学理论相结合, 促进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 使知识传递中的信息损耗减至最少, 达到最佳教育效益。

3. 教学资源的整合者。

(1) 内容整合。基础文化课教师要进行相关调研, 与专业教师合作, 梳理专业教学中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内容, 加强与专业教学内容有机整合, 开发设计文化课与专业结合部分教学内容, 突出文化基础知识能力在专业学习和工作岗位的实际应用, 提高文化课教学效果和为专业教学服务的效能。 (2) 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基础文化课教师要善于使用多媒体软件, 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的教学特色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做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谐调统一,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 基础文化课教师可在教学中适当引入学科工具软件, 如数学的Mathmatic软件, 让学生知道可用工具软件来处理相关的学科问题。

有条件的教师还可在学校支持下, 进行基础文化课程网络化教学的试验, 摸索因人施教的新模式。

4. 学生学习的领导者、参与者。

基础文化课要改变单一的教师课堂讲授、学生接受记忆、模仿练习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内在基础为出发点, 紧密结合学生生活、结合职业特点, 突出学生实践活动, 形成教师讲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任务驱动、实践体验等有机结合、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方式。运用多种手段, 增强课堂教学情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愉快而奋发的心境中学习, 促进学生知能转化, 提高学生学习成效。基础文化课要构建和谐的课堂文化, 这种文化体现了师生的情感交融。和谐的课堂文化。课堂里不只是学生受到教益, 得到成长, 其实教师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成长。它要求教师不要以权威自居, 居高临下, 而是通过角色转换与角色认同, 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这种转换是从单一的课堂领导者角色向多重角色的转换, 即领导者、组织者、鼓励者、建议者。要积极改进传统的基础文化课程评价方式, 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还要关注学生获得过程中所作的努力;不仅要关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即以学生作为评价的对象, 还要关注学生的自评、互评, 即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应将学生评价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既要发挥学习评价的甄别功能 (在职业教育中非主要功能) , 又要加大学习评价的激励功能与教育功能, 使学习评价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调控, 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5. 学生成长的关护者、引导者。

基础文化课教师要用积极的眼光理解和评价学生, 在教学中应体现尊重、关心和鼓励学生的原则, 对每个学生要有积极的信念。教师不应带任何歧视和偏见对待学生, 要相信每个学生内心蕴藏着积极的资源, 相信每个学生是可以变化发展的, 相信每个学生有各自的特长和才能。教师只有基于这样的信念, 才会在教育和辅导中, 对学生充满爱心和热情, 充满积极的期待, 加强与学生沟通和交流以求相互理解和信任, 才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此外, 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现实, 学会交往, 学会生存;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这需要教师深入学生的内心, 了解学生心灵和精神上的问题, 对现实社会中价值、规范的认同情况和期待, 进行积极的行为诊断和心理咨询辅导, 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个性发展。

6. 教学实践的反思者、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者。

“教而不思则退, 思而不教则废”。基础文化课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理论, 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把它们转化为教育实践行为;另一方面, 教师要学会反思实践, 学会从纷繁复杂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现象中寻觅和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克服自己教育教学经验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吸纳别人的成功经验, 才容易发觉自身的不足, 才能逐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实施有效的监控和调控, 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本质性的提高。

职业教育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做事上。每一个基础文化课教师都要随着时代的节拍及时更新观念、解放思想, 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为大力推进职教改革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丽华.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目标定位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05, (36) :67-68.

职教中心开学初校园文化宣传布置 第2篇

(大门横幅)

新学期 新起点 新高度 新挑战 新希望

(大门对联)

1、自强不息怀壮志以长行

厚德载物携梦想而抚凌

2、一路风雨前程磨砺意志

半载苦乐同享铸就辉煌

3、喜聚丹心结桃李,好研朱墨写春秋。

4、展四化宏图,育四有新人,拓四方胜景;

干一番事业,哺一代英俊,结一园桃李。

(办公楼)

求实创新 内涵建设 特色育人 科学发展(教学楼)

现代职教视野下的班级文化建设 第3篇

一、现代职业教育对班级文化提出的新要求

(一)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杜威曾指出:“就是有一种危险,把职业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解释为工艺教育,作为获得将来专门职业的技术效率的手段。”实际上过去我们就是过多地强调了专门的职业,对职业的理解较为狭隘。现代职业教育中的“职业”已经有了拓展。新理念的提出,是对以往职业教育过分强调“职业”服务性的反思,强调职业教育不能简单地对应某个特定的工作进行设计。班级文化作为教育的一种载体,对学生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中职校在班级文化建设时应根据这一新要求,跳出某一专门职业的框框,更多地关注学生专门职业以外的成长,尤其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多元化和多层次上做文章。

(二)更多地强调与职业的融合

技术性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大特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是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中的重要内容。这一变革使班级管理与教育不再是一组平行线,班级文化是将学生的成长与班级管理融合在一起的纽带,让学生生活在具有浓厚专业特色的班级文化之中,对学生形成职业意识、提升职业素养将会起着积极的作用。就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如果“每一面墙都能说出与职业有关的话”,那么身在其中的学生因为班级文化中某一个布置、某一个制度、某一个活动而使自己的职业素养得到提升就不足为怪了。因此基于技术性的要求,现代职教视野下的班级文化建设应更多地强调与专业的融合。

(三)更多地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现代职业教育在实现终身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责。而要实现终身教育目标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终身教育意识和能力。因此,根据现代职业教育对中职学生的要求,班级文化应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激发自信,加强对学生终身教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四)更多地重视现代元素的引入

现代职业教育的另一个鲜明特征就是社会性。因此作为孕育在现代社会大环境之中的现代职业教育,现代社会的烙印比较明显,可以说现代社会已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风向标。班级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活动单位理应与现代社会相对接,在班级文化建设上更多地关注现代元素的引入。建设的内容要增加公民意识的培养,采用的形式应更多地符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如班级文化建设不仅仅依托传统的环境建设、活动开展,还可运用QQ、微博、班级网页等现代信息手段。

(五)更多地注重面向全体学生

现代职业教育面向所有人,而且是所有人的终身。因此在现代职教视野下,班级文化建设要更多地面向班级的全体学生。不仅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整体设计要基于全体学生,而且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班级中所有学生的参与情况,尽可能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尤其是让各类边缘学生、弱势学生参与其中。

二、现代职业教育视野下班级文化的建构

(一)把握现代职教内涵,明确班级文化目标取向

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不同的文化通过多样的形式表现不同的核心价值取向。构建班级文化首先要明确班级文化的目标,它直接影响班级文化的取向,是引领全班学生共同奋进的动力源。在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班级文化目标的确立依据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特点。不仅要考虑学生今天的进步,也要着眼学生明天的发展;不仅要规范学生的行为,而且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素养;既要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既要培养他们如何做“好学生”,也要培养他们如何做“好孩子”“好公民”“好员工”。因此,班级文化建设目标不能短视,应具有长远性和全面性,应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二)遵循现代职教规律,优化班级文化整体设计

班级文化的形成要经历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发扬期的发展过程。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直接管理者,是构建班级文化的主导者和设计者。在整个班级文化的构建中,班主任要对班级文化有一个整体的思考和策划,要做到“四求”:体系力求完整、主题力求突出、内容力求丰富、设计力求创新。

体系力求完整:在构建班级文化的过程中不仅要按文化建设的体系要求进行设计,力求物质层面、精神层面、活动层面、制度层面等文化建设的多个层面都能涉及,还要从中职生培养的整个目标体系角度构建,如现代职教视野下中职培养的不仅是合格的学生、合格的员工,还是合格的公民、合格的子女,体系中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完整的。

主题力求鲜明:在设计班级文化时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无论环境、制度还是活动等都要围绕现代职业教育展开,要有明确的主题和鲜明的职教特色、时代特色。

内容力求丰富:就是要根据现代中职生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做到形式多样,学生乐于融入和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之中;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现代职教特点和时代气息,同时兼顾到多个层面的学生。

设计力求创新:就是要在借鉴、继承的基础上立足现代职教特征,创新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途径,最大限度地发挥班级文化的激励、导向、规范功能。

(三)紧扣现代职教特点,创新班级文化建设举措

班级文化的创新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不同的中职学生,唯有创新,班级文化建设才有可能富有生命力。这种创新包括:

1.物质层面的创新。班级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显性的,看得见、摸得着,它包括班级教室内环境布置、宿舍环境布置、班徽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教育应该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却受到毕生难忘的教育,而这种潜移默化过程中受到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现代职教视野下班主任在物质文化方面必须要立足职业学校的特点,将职业素养教育有机地物化、具体化,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到“每一面墙都说出你所需要的话”。同时还要认识到,在班级文化物质层面的建设中,不在于呈现一次班级文化物质层面的精品,而在于具有“持续”建设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的力量,否则班级文化物质层面的建设就会流于形式。南京六中的陈宇老师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每月实施的工作任务招标制度就是班级文化物质层面的创新。班容班貌的招标公告(如图1)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班级的全体成员都加入到班级物质文化的建设中,学生在心情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班级文化环境建设,更能体现班级文化的构建价值。

2.制度行为层面的创新。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具有良好班级文化的班级,与一套完整的制度是分不开的。班级制度行为层面包括班级公约、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文化活动等,它以学校制度为基础,是学校制度的拓展和细化。制度文化的创新可以从中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特点出发。例如:根据学生就业要求,将公司制管理模式引入班级管理,班级即公司,班主任同时是董事长,班长是总经理。每个班按照公司管理的特点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包括员工守则、员工岗位职责、员工行为规范、考勤制度、5S管理制度、奖惩制度、工资制度、晨会晚间总结制度等。

3.精神层面的创新。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它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其核心是价值观,主要体现班级的班风、学风、班级舆论、人际关系等。抓住班级精神文化,就抓住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精神层面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吸纳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如团队协作意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以人为本理念和创新理念。这一创新有利于学生熟悉企业管理的理念,为顺利成为优秀的职业人做准备。二是积极倡导“工人伟大,劳动光荣”之风,形成以“精业,乐业”为核心的班风和“苦练技能”为核心的学风。三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社会公德等方面的内容融入其中,培养学生做具有良好社会公德和家庭责任的好公民、好子女。

案例:

通州中专在12服装(1)班实行公司制班级管理

一、实施目的

借鉴企业先进管理理念,创造和模拟企业情境,增强学生对企业的适应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未来的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实施重点

创设企业文化情境,营造公司制班级管理氛围;引进企业管理模式,打造公司制班级管理内核。

三、公司制班级管理的环境布置

公司名称:美源服饰公司

企业精神:精业 敬业

规范环境布置:以“精业、敬业”四字企业精神作为班级企业文化环境布置的主旋律,在公司(教室)内设立“公司建制一览表”“职业流行资讯角”“美源‘5S管理简介”“精业、敬业优秀员工板”和体现美源管理特点的“管理宣传栏”。

四、公司制班级管理的岗位描述

(一)角色转换

按照企业管理的要求进行角色转换。班主任改称公司董事长,设立公司经理、工会主席,设立宣传部、企划部、生技部、财务部、劳动部、安保科等部门,各部门部长、科长及组长采取竞聘上岗的民主方式。

(二)岗位职责

董事长:主持制定公司章程及有关主要细则、办法,并指导公司干部工作。经理:主要负责公司日常管理,掌握公司日常动态,公布各部门工作业绩和须引进或改变的建议。副经理:在经理的要求下,了解员工执行制度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生产中的问题,掌握每天生产情况。工会主席:根据各时期员工思想动态,随时掌握情况,从思想上保证各项工作的完成。宣传部:主要搞好公司文化宣传,让员工了解国内外服装流行趋势和市场信息。企划部:负责公司活动策划、筹备等。生技部:下设四个班组(以宿舍为单位将除领导以外的员工分到各班组,设组长四人)。作为一名公司员工,应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学习,勤于实践,积极参加校部公司内各项活动,为个人和班组加分。财务部:掌握财务的进出,统计各班组员工加分、扣分,并核算领导及员工的工资,每月一次上报经理。劳动部:公司卫生总负责,并做好一日三查工作。安保科:负责公司日常安全保卫工作。

(三)竞聘程序

员工(学生)自我报名—发表竞聘演说—民主投票决定

五、制度说明

(一)制定员工手册

根据企业5S管理要求,在全体员工(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包括考勤细则、卫生管理细则和奖惩细则等在内的员工手册。

(二)实施工资制度

工资制度是公司制班级管理的重要内核,因此班级各项管理最终都在工资制度中体现。具体原则:

1.能严格遵守职工守则,做一名合格的职工,每月得基本工资代币券1000元。

2.平时能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校、总公司内各项活动,或受到奖励,为公司和个人赢得加分的员工,可经财务部核算上调基本工资。

3.平时纪律观念淡薄、学习不努力、思想落后的员工,将受到校、公司(班级)的惩处,经财务部核算,基本工资下浮。

(三)明确管理流程

基于工业文化的职教师资培养浅谈 第4篇

“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的现状

教师来源仍以应届毕业生为主近年来, 多数职校年轻教师学历较高, 科研能力较强, 但从学校毕业直接任教的教师比例仍高于80%以上。我国传统学校教育在课程及教学活动中常忽视劳动教育和工业文化教育, 使得毕业生理论水平较高, 但由于其在成为教师之前一直在学校学习, 缺乏企业实践经验, 对本行业及企业生产、技术情况和管理现状不够了解。

教师的工业文化素质仍需提高要培养具有工业文化素质的学生,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工业文化素质。多数教师在入职前没有企业实际工业项目的工作经验, 入职后由于教学任务重以及到企业长时间学习经济和精力方面的实际困难, 无法迅速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文化带入教学活动中。对工业文化和工作价值观了解不足, 无法在教学中更好地与现代企业文化及生产技术相结合, 从而将工业文化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中。

教学内容和方法与产业结合度需进一步加强虽然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已经广泛应用, 但在实际教学形式上多数仍采取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传授方式, 教学方法上以理解为主, 实践感受不足。教学内容仍以教科书的经典案例为主, 个别案例已与行业技术现状脱节较大, 无法实现教学内容与当代工业发展水平同步, 使得毕业生在就业时感觉在学校所学课程与工作内容差别较大, 不利于中高职学生初次就业时迅速融入企业。

职业教育与产业结合的现状

社会分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社会分工方面, 高校具备高学历研究人员的学历、知识层次较高、创新和研究开发高新技术能力较强等优势, 但生产经营和技术应用能力稍显薄弱;企业拥有工业化制造技术、与产业结合紧密、对技术和市场较为敏感等特点。在“做中学”及“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影响下, 以市场为导向、基于岗位需求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职校教师是职业教育与产业结合最重要的环节, 提高教师的工业文化素质可有效提升职业教育与产业的结合程度。职业教育传授的知识是现场情境性很强的技术性、程序性知识, 是科学技术在实际生产情境中的应用, 即解决产业中某种具体技术问题的实用性知识和技能。企业利用技术进行生产并创造效益, 获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企业生产管理一线, 会碰到很多具体的实际技术问题, 需要融合个人的技术经验和创新思想来解决, 而这些都是传统的理论教育无法提供的。

职业教育教师的工业文化素质应来自企业的工作经历和产学研项目的工作实施过程, 其表现形式是一种修养、认识和观念, 如时间观念、市场观念和潜在消费者的需求观念等, 这些不但要融入高新技术的研究过程中, 更要在与企业的合作中体现。但在实际工作中, 普通高等学校所培养出来的职教教师往往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就业初期无法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真实工业产品生产经验, 逐渐与产业的技术发展相脱节。

现阶段, 中、高职院校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制造业技能型人才, 培养出的人才技术水平高、动手能力强, 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 但仍然存在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关键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些方面通常与掌握的技术知识和技能无关, 主要是学生在在校期间以及自身成长的过程中, 与制造业产业具体结合的机会较少, 不能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 与现在制造企业发展中所需的以企业文化为代表的工业文化教育结合起来。现阶段职业教育在与行业及产业对接的过程中, 也大量存在着学生前期在中、高职学校学习, 最后一年在企业实习的教育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在增加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 也存在两个阶段各自为战、对学生在两个阶段的学习情况缺乏沟通的现实问题, 从而对正确理解在学校所学技能与企业实践及工业思想之间的关系十分不利。因此, 必须转变观念, 提高职业教育中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工业文化教育水平, 在提高人才队伍技能水平的同时, 进一步加强队伍的工业文化思想教育, 加强与行业协会、企业和市场的对接能力。

具有工业文化素质的“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特色, 是实现“教学做合一”的关键。当前培养的职业教育专业理论教师实训实践能力普遍不强, 缺乏企业工作经历, 难以跨越教育与产业间的鸿沟, 迫切需要一支具有现代工业文化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根据对中职工程技术类专业教师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和分析发现, 懂专业、懂教育、有理论、会实践是职教师资特定的职业要求, 中职专业教师需具有与职业要求相适应的职业技能。换言之, 职业教育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技术操作技能、教学技能及相应的工业文化素质。

工业文化根植于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中, 与科学技术的联系最为紧密, 中、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是将教学、科学技术与产业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 加强职教师资的工业文化素质, 对于提高中、高职院校与产业结合的紧密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具有工业文化素质的“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方法与途径

具有工业文化素质的“双师型”师资的培养方法与途径, 是职教师资培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职教师资培养从生源、职前教育、职后教育以及“双师”技能教育等一系列活动。它以“双师型”职教师资评估标准为目标, 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院校、中高职学校与企业之间, 以全面提高理论教学、实训实践技能和工业文化素质为纽带, 最终实现技能素质和文化内涵的培养, 如图1所示。

强化教育理论和技能素质课程, 突出工业文化特色优秀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必须以“双师型”教师为主, 教师要懂理论、会讲授、会实践、能操作, 这些特点是职教教师的典型特点。现阶段, 职业教育师范生在校期间仍然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师范技能及相关技能训练课程, 教学中需要改变仅注重学科系统性, 忽视以企业文化和先进管理制度为代表的工业文化教育的现状。职业教育师范类的学生要同时具有专业技术和师范技能, 要使学生认识到未来职业教育更直接面向产业, 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需要满足未来职业教育教学岗位的需要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 满足社会经济以及企业发展的需求, 从而具有针对性。因此, 一方面, 在教学中要结合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训实践课程, 运用大量的资料和案例介绍现代工业生产中理论和技能在实际中的应用, 树立为现代工业生产服务的意识;另一方面, 要将现代先进企业的技术经验和管理模式与实现工业文化教育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中, 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化的发展与产业技术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形成成熟稳定的工业文化思想。

整合工业文化载体, 提升职业生涯教育水平工业文化源于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科学技术进步会给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带来明显变化, 而文化需要通过具体的物质和载体来体现。具体而言, 教材、音视频资料、实训、企业管理制度及技能比赛等都是职业教育中常见的工业文化载体, 然而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因为教学课程的设置、学制和经费的原因, 这些载体往往很难形成系统性。工业文化思想不只是在工业生产中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 同时也包含团队合作、刻苦钻研等非工程的但在工业生产及研究中不可缺少的能力, 是工程思想的更高层次———工业文化的具体体现。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与技术, 并通过工程案例了解工业生产实际, 这是学习最纯粹的工业思想, 是学生在毕业后从事工业生产活动必备的专业知识。一些职业院校毕业生具有较好的在工业生产中团队合作和刻苦钻研精神, 能够在原先熟悉的技术基础上, 很好地融入或带领一定规模的团队进行新技术的开发, 并且在同龄人中崭露头角。另外一些毕业生则很有可能因为安于现状或缺乏刻苦钻研的动力与能力, 逐渐被身边的同事超越而影响个人发展。作为职业教育教师, 要通过整合教学中的所有关键环节, 通过学习各种技术如音视频资料感受技术、实训实践技术、技能比赛和企业实践工作应用技术等, 更多地感受工业文化的价值观和内涵。在教学中, 除了提升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和教书育人的能力, 更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刻苦钻研创新等更高层次的工程思想, 使其了解技术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要想人生有更好的发展需要不断提升其他工作能力。

构建与产业结合紧密的教学体系, 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 职业院校与企业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 建设一支具有较高工业文化素质的“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 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保证。因此, 应在现有的校企共建产学研合作基础上, 通过开发学校与企业专业相符或相近的课程及教学体系, 在提升职业教育师范生的基础性能力、发展性能力、师范技能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 构建与产业结合紧密的教学体系, 突出工业文化, 奠定学校与企业共同的文化基础, 实现校企对接和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文化层面的对接, 构建具有技能型、实用型和工业文化特征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实施方面, 要通过理论学习、参加企业实际项目和主动接受工业文化熏陶提高教师自身的工业文化素质, 进一步拓宽与企业的合作渠道, 加强高校与企业联系的密切程度, 真正深入了解企业技术水平与生产现状, 为后续深入合作奠定人员基础, 不断提高职校教师的工业文化素质。

高技能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很高的相关性。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 产业必将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过渡, 劳动力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 对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不断扩大。因此, 必须建设一支高技能且具有较高工业文化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 要从课程开发、校企文化层面合作、工业文化载体整合等方面入手, 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 培养具有较高工业文化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 进而提高中、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培养水平和竞争力, 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摘要: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产业经济对职校毕业生的需求出发, 职教师资应该是具有工业文化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因此, 有必要探讨当前“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的现状及培养具有工业文化素质职教师资队伍的必要性, 并提出培养方法与途径, 以期实现校企对接和职教师资培养文化层面的对接, 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关键词:工业文化,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

参考文献

[1]蓝欣.对适合我国国情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2, 14 (7) :73-76.

[2]王宪成.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现状抽样调查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5) :70-72.

[3]余祖光.把先进工业文化引进职业院校的校园[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10, 8 (3) :1-5.

[4]王建华.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2 (1) :51-56.

职教文化 第5篇

全椒县职业教育中心

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学校的精髓和灵魂。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工作。“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家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如何建设好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培育优良的校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内涵

职业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适应时代需要、具备现代技能的实用性人才,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从如何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出发,积极创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优良环境。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展现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也是德育工作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

校园处处有文化,而校园文化则是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作用于学生的“中介”,其作用在于把社会的观点、原则和价值等,通过灌输、启迪、熏陶、潜移默化而变成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从而培养出社会所期望的人才。

校园文化的内在结构,是指校园文化特定范围中生活的每一个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意识上的具体化。价值观念是一个文化核心集中地体现一个文化的特色。人们正是依据社会文化的结构分类,将校园文化纵向划分为由浅入深的三个层面,即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作为一种物质的客观存在,能为人们的感官所直接触及,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包含了设计者、建造者和使用者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其他社会寓意。这种积淀着文化观念的社会价值存在,具有相当的持久性。一座寓意深刻、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的雕塑,一幢别具艺术风格的建筑,一块布局合理、优雅别致的花坛,一方面起到美化环境、装饰校容的作用,另一方面

又能以其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学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一所学校在抓好物质文化的同时,必须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做到“软”“硬”兼施。制度文化制定的条例或要求来规范和约束主体行为。师生员工除了遵守社会的法律与道德规范外,还必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一所学校,必须有严格完整的规章制度。严格的管理、严明的纪律,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校园精神文化既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也是建设校园文化所必须的根本基础。一所学校师生员工精神文化丰富健康,思想积极向上,精神风貌良好,就能形成一个影响全体师生员工的优良环境,使其感受到正确健康、向上精神文化的深刻熏陶、影响和教育。一种和谐、宽松的文化精神环境,可以通过潜移默化外在的要求内化为校园文化主体的自我要求,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优良的个性品格。如一所世界名校之所以成为声名显赫的名牌大学,除了他们具有较好的办学条件和较高的学术水平以及严谨的管理制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较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学校的精神文化。

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处处突出和张显“职教”特色,注重针对性与激励性,为此,我们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使之成为有用人才”的办学理念和“崇德、求知、学技、健体”的校训。我们在新生入学时就提出“进了职业高中的门,就成为社会有用的人”,这里“求知升学速圆大学梦,学技就业直入致富门”,强化自主教育,要求学生做到“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处友自慎,生命自珍”,成为 “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技能型人才。

二、校风建设的内容及作用

校风是学校风气的总称,它是学校成员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是一种群体心理现象,也是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的综合反映,是学校素质教育力量的表现形态。

校风建设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为指导思想,在全体师生员工中形成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民主的学术空气,团结奋斗、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严明的组织纪律,良好的教学和工作秩序等。

优良的校风是一所学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心理契约”。它是长期教育和培养的结果,它一旦形成,本身就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力量。它是坚持严格管理的结果,它一旦形成,本身就有一种巨大的管理力量。优良的校风为个体的全面发展提供最佳的精神环境条件,优良的校风可以构成独立存在的环境,对个体道德品质的发展有熏陶、促进和约束的作用。

校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科学地有计划地进行。首先要明确校风建设的目标。校风建设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国家所制定的培养目标在本校的具体化,要从本校实际出发,务必使确定的目标既有先进性,又有现实性;既有指引方向、动员师生的作用,但又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校风建设的具体要求,即是以简明的文字表述出来的校风建设的基本要求。其表述应当明确、简练,便于师生员工理解、记忆。它既能促进学校全面提高质量,实现校风建设的目标,又能体现学校的特色。我们的校风是:文明,和谐,务实,创新。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相对于普通高中的生源素质差得多,我们提出“要成才必先成人”的思想,教育师生要重视语言文明、行为规范与师生和谐相处等,要踏实学习与工作,有敬业精神与创新精神,开拓进取。

其次是认清校风的层次特点,抓好关键。教风、学风、领导作风集合为整个学校的校风。其中领导作风属于最高层次,对形成什么样的校风起关键作用。特别是校长的作风决定领导集体的作风,领导集体的作风决定学校的校风。优良的校风往往是学校领导优良作风的延伸和扩充。学生的学风和班风,是校风的主体和基础。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职教品牌。通过各种方法,创建优良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使每个校园内成员生活于其中,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诸方面都受到熏陶、感染。中国近代一百多年来寻求民族现代化的历史反复说明,民族的振兴绝不能仅仅靠“船坚炮利”,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更新,人们的文化素质、思想观念依然陈旧,那么再先进的设备,再完善的制度都将成为没有灵魂的空壳。因此,我们应在重视知识、技能的同时,以更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性格培养、意志培养。而这种心灵的塑造,完全不同于知识技能的培养,仅仅通过说教、演示、操练就可以完成。它只能靠文化环境形成心灵感应,精神升华,观念更新。

2.狠抓校风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校风的形成,是学校师生对优良作风学习和认同的结果。校风的形成,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造成有利于培养优秀品质和优良作风的环境和氛围,激起个体崇尚和学习这种风尚的需要和动机。

校风的形成要创造可见的情景条件。一种优良校风包括认知、情感、意向和行为等成分。针对广大青少年善于模仿、心理发展不成熟的特点,校风的培育要注意创设情景条件,激发师生的美感、理智感、道德感。这样,学校就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情感受到陶冶,行为受到矫正,养成良好风气。学校活动的形式主义必须加以克服,因为它没有好的教育效果。青少年具有热情奔放、容易激动的特点。隆重的仪式、热烈的鼓号、整齐的检阅、庄严的宣誓、动人的演说,会使他们激动不已,留下深刻印象,以至终生难忘。因此,我们应当从青少年的特点出发,精心设计学校的每一项活动,精心布臵学校每处场景,为培养良好校风创设必要的情景条件。

职教文化 第6篇

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陶行知、黄炎培、张謇和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研讨会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发起下,于2008年12月6~7日南京召开。本刊记者全程跟踪报道了本次大会,并在第一时间带来了会议的最新精神。

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陶行知、黄炎培、张謇和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研讨会2008年12月6~7日在江苏省南京市隆重举行。

出席大会的有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殷翔文,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管向群,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周德藩,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学处副处长郝雅梅,《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常务副主编席冬梅,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张行、王铁军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书记顾建军教授,江苏教育学院分院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章跃一,南京市栖霞区教育局局长瞿卫星等近60位领导和专家、专业委员会理事以及新闻和出版单位的代表。

12月6日下午2时,会议隆重开幕,成立大会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副主任、新当选的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马成荣研究员主持,他特别指出成立专委会“四大”主旨:一是积聚全省职教精英,二是研学伟人职教思想,三是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四是打造科教思想高地。在成立仪式上,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张行宣读了关于成立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的批复;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江苏教育学院分院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章跃一作《专业委员会工作条例》起草和理事名单酝酿的说明。

坚持学以致用 推进陶行知研究的当代化

会上,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管向群在致辞中首先对专委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针对如何进一步深化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提出三点意见:第一是加强规划指导,整合研究力量,提升研究水平,推进陶行知研究的学术化;二是鼓励学术创新,打造江苏品牌,打造精品力作,推进陶行知研究的特色化;三是理论联系实际,把握时代脉搏,坚持学以致用,推进陶行知研究的当代化。

坚持解放思想 发展陶行知思想的主流化

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周德藩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的意义,并提出要重视陶行知、研究陶行知、实践陶行知,推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进入主流教育体系。他强调要整合教育资源,拓宽教育视野,密切社会、生活、生产和教育的广泛联系。他强调,职业教育要有自己的办学模式,紧抓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开展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和实践。

坚持平台建设 打造陶行知理论的品牌化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司教学处副处长郝雅梅在讲话中指出,陶行知等四位先人的主要思想对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职业教育特别需要对本土化的实践和思想加强研究,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被广泛认同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坚持求真务实 推进陶行知职教的现代化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殷翔文作了重要讲话,他对大会召开表示祝贺,对与会代表表示慰问,并用“起点很高、立意很好、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来对这次会议的召开作了充分的肯定。

殷厅长指出,职业教育是一个创造空间非常广、活力非常强、舞台非常大的教育类型。他指出,我们要深入开展陶行知、黄炎培、张謇和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的系统研究,把握其理论精髓。用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武装校长队伍,大力培养职业教育的学术型校长和当代陶行知。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做优做大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使之成为影响职教、辐射社会的有效载体和平台,推动我省职业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成立大会结束后,与会代表参观了陶行知纪念馆。在丰富翔实的资料展示中,真切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博大胸襟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可歌可泣的一生。

12月7日上午,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高谦民、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吴学敏、通州市职业教育局局长钱国华、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书记徐家林,就陶行知、黄炎培、张謇、毛泽东的职业教育思想作了专题报告。四位专家的精彩报告赢得了代表们热烈的掌声。

职教文化 第7篇

浙江省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 (绍兴市技工学校) 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市区, 占地面积10公顷, 总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是首批国家级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建设学校, 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 国家重点建设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省重点技工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省首批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学校是绍兴市“十佳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现有美术设计、餐旅服务、机械电子、网络信息、财贸商务和建筑工程六大专业群, 设有影视动漫与广告、数控技术、国际商务、旅游管理等近20个专业。其中工艺美术、餐旅服务、网络信息、电子技术应用、数控技术为省级骨干示范专业。机械电子专业是省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电子信息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省中职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网络技术专业是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省中职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

学校以“励志、精业、务实、创新”为校训, 以“身正技高”为校风, 实施“以德治校、技能立校、科研兴校、品牌强校”的办学策略, 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技能竞赛全国领先, 校园文化成绩斐然。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省文明学校、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省绿色学校、省教科研先进集体、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等多项荣誉。

调整职教思路 促进职教发展 第8篇

一、职业教育要树立品牌意识

在职业教育领域里树立品牌有利于在各类层次职业学校之间形成激烈的竞争局面。多年以来, 许多职业教育的各类学校, 互相之间缺乏竞争。这是因为此类学校既没有普通中学的升学压力, 也没有高等院校那种需要社会广泛认同的迫切需求。所以, 在职业教育树立教育品牌, 能给我国职业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也必然将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不足的各类职业学校无情的淘汰出局。要树立品牌, 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品牌学校:在硬件软件方面达到一定要求的前提下, 还应具有若干年的建校历史, 因为只有若干年的建校历史, 才会有深厚的积淀, 它不像经济品牌, 通过各类途径会迅速占领某一市场, 而很快产生出品牌效应。而学校必须有浓厚的积淀之后, 才可能形成一定的品牌资源。

(2) 品牌校长:曾在全国教育中产生轰动的清华职业校长培训中心的纲领性培训理念“武装一人, 振兴一校”也充分说明这一点。“武装一人, 振兴一校”是指引入全新的教育理念, 用前沿的教育思想武装校长, 力促校长角色的重新定位, 以职业型教育家的全新形象, 发挥校长对学校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使其产生质的变化, 即由行政型向产业型、由职务型向职业型、由权力本位型向能力本位型的转变。这种转型对校长个人来说, 既是一次教育思想的推陈出新过程, 又是一次个人素质或能力的重新组合过程, 是一次由职务校长观念变革到职业能力重塑的过程。

(3) 品牌教师:师资是树立品牌学校的基础, 一个品牌学校应具有若干名在课堂教学质量和实践技能上, 均是所在省市同类学校相近专业上的佼佼者, 是“双师型”素质人才;有较强的科研、教研能力, 有一定的知名度;有大家公认的敬业精神和教书育人能力。

(4) 品牌专业:该专业能够构成这所学校的特色, 在教材中能突破现有教材的局限, 在授课上要更多体现出与时代同步的专业上的新技术、新动态, 又能在教学方法上充分显示职业教育的特色, 一定要有完备的、最能体现现代教育特点的实验和实践场地。

二、职业教育要突出职业特色

在产业结构的划分中, 教育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中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但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最显著的不同就在于:基础教育的特点是它的基础性,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它的行业性。职业教育偏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 偏重于劳动岗位的职业性、技能性。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既能动手, 又能动脑, 既有理论知识, 又有实践技能, 既有学历证书, 又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复合型人才。直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直接为人的就业服务。职业教育只有真心真意为地方和行业提供人才服务、技能服务和社会服务, 贴近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贴近行业的发展需要, 贴近人民群众致富的需要, 职业教育才能够获得地方和行业的支持和重视, 发展才会有生命力。

三、职业教育要围绕以技术、技能型为核心

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是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 尽管现代随着终身学习体系和教育“立交桥”的建立, 职业教育不再也不应该是“断层”教育, 职业学校的学生还可以继续升入到高一级学校深造, 这是教育发展所必需的, 但是和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学生相比较, 直接升学的这部分学生必竟还是少数。因此, 只有让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掌握专业技术和熟练的技能才能胜任就业岗位需要, 这也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多种多样, 培养人才的教育应该有所侧重, 职业教育重点是培养技术型、技能型的人才, 职业教育能不能明确这一目标, 准确把握这一定位, 是职业教育存在的基础和能否不断发展的前提。职业教育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技术、技能为核心, 以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重点, 以理论与实践结合为途径, 以职业岗位要求为考核标准来主导和组织教学。当然, 我们强调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性特色, 并不是唯技术技能, 也必然强调重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

四、职业教育要充分认识到市场的导向性

影响职业教育的因素很多, 如生源市场、资源市场、劳动力市场等等, 但其中最重要是劳动力市场。因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发展职业教育必然考虑学生的充分就业, 如果学生不能充分就业, 职业教育也就难以生存和发展, 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旺盛与否, 决定着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和发展速度;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类别, 决定着职业教育专业设置, 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规格, 决定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层次;劳动力市场的人才岗位需求, 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劳动力市场是变化的, 是动态的, 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这种变化。

当然, 在强调职业教育的市场导向性的同时, 我们还必须考虑劳动力市场调节的失效性, 必须重视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特别需要政府加强统筹和协调, 办好骨干示范性学校, 对一些特殊专业, 制定强有力的政策措施。

五、职业教育要充分认识到地方与行业特色

发展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 社会发展以及行业的发展服务。按照我国现行法律和政策规定, 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主体在地方、在行业, 这同样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和行业性。地方和行业对发展职业职业教育的要求和积极性, 来源于希望职业教育能够为地方和行业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 以带动地方和行业的发展。同时职业教育的实践证明, 职业教育要办好, 也需要依靠地方和行业的优势和条件。地方、行业和企业了解自身现状和发展趋势, 熟悉生产工艺技术特点, 了解实际生产、管理和服务岗位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 从而及时并准确地指导职业教育调整专业结构、教学内容和培养规模。地方和行业能够提供学生获得技术技能所必需的真实现场良好条件。所以, 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切实依靠地方、行业和企业的密切参与。

六、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

现在, 随着社会及市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升温, 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也逐渐受到社会的欢迎, 但是也存在着不少用人单位反映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技术技能上我们很欣赏, 但其他方面存在着不足。这也对职业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由于职业学校的特点, 职业的素质教育要有侧重。

(1) 职业化的教育:职业化精神是内在的精神动力, 而不是专业的知识技能, 是对职业的价值观与态度, 中国人在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上并不比发达国家的人差多少, 但是在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方面欠缺很多, 这些都是以牺牲效率和效益为代价。职业化是一种潜在的文化氛围, 职业化就是大家在职场上都使用同样的语言讲话, 用同样的方式沟通交流, 用同样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来做事。职业人的成功要建立在职业化环境中, 而职业化环境的形成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职业化人才是人才市场上的优势资源。职业化会越来越成为人才市场的通行证。只有具备高度职业化的人才, 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才会拥有更大的竞争力。

(2) 爱岗敬业的教育:爱岗敬业是职场从业者基本的价值观和信条, 是职业的重要品质。一个人一旦爱上自己的职业, 身心就会融合在工作中, 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 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每个岗位都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职能, 都是职业人在社会分工中所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整个社会好比一条生产线, 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 哪怕是一个小小螺丝钉出现了问题都影响整个生产系统的运转。如果一个从业人员不能尽职尽责, 忠于职守, 就会影响整个团队的工作进程与效率, 给社会带来损失。

(3) 团队协作的教育:团结协作是生存发展与提高效率最有效的方式, 在现代社会专业分工的情况下, 团结协作是非常重要的时代主题。在当今社会不会与人合作的人必定无所作为, 甚至被社会所抛弃。优秀的团队, 可带来良好的正面效应。而团队成员缺乏合作精神, 造成内部分裂、相互拆台、恶意攻击、互相推诿等现象, 将会造成一损俱损的局面。

(4) 人品的教育:我国古代倡导的“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淫”是正直品质的最恰当的诠释。刚正不阿, 不为利益出卖自己的人格, 不卑不亢, 无欲则刚, 长期的道德修炼就高尚品格, 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人才交流的情况下, 对服务的团队, 要保持忠诚, 以积累自己的职业声誉。

诚信是职业人的铺路石, 良好的个人信誉是成功的云梯。“言而无信, 行之不远”, 信用等级的降低意味着你在职场上的路将越走越窄。严守公正是职来人在职场上的超人之处。在工作环境中公正之心是树立个人威信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5) 社交能力的教育:作为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踏出校门, 就成为社会人。社会组织是由各种各样的关系构成的, 针对每一个具体的社会人, 各种社会关系是通过微观的人际关系体现出来的, 每一个社会人都时时刻刻生活在人际关系的环境中。良好的社交能力, 能够帮助你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是你事业成功的重要资源和保证。职业学校学习一些心理学、社会学、人际关系方面的知识非常重要资源和保证。职业学校学习一些心理学、社会学、人际关系方面的知识非常重要。现代社会将情商作为人们成功的主要决定因素, 但是传统教育缺少对这方面科学系统的教育, 开设人际关系的公共课, 提升学生的情商水平, 以便他们走出学校, 能尽快适应社会环境。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高技术、高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与创业型人才。人才离不开各类学校的教育与培养。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多少年真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就像城市的绿化、美化一样, 难以有固定的标准, 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 其内涵和外延将不断拓展。但作为各类职业学校只要努力让学生学好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 全面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的修养。那么职业教育事业将会更加灿烂辉煌。也将会有更大完整的体系、完整的思路和更完美的保障为职业教育护驾保航。

摘要:2005年11月7日至8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职业工作教育会议, 温家宝总理作了重要讲话。会议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2006年11月13日, 正式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国家已经把职业教育纳入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职业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是, 这对职业教育如何加大调整改革力度, 适应市场化、社会需求提出了新问题。本文从树立品牌意识, 突出职业特色, 以技术技能型为核心, 充分认识到市场的导向性, 充分认识到地方性与行业性, 职业学校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六个方面提出调整改革思路加以闸述。

职教文化 第9篇

为进一步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更好地进行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2012年元月27日—2月19日,学院派出21位教师赴德国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在德国巴伐利亚州雷根斯道夫镇,参加了艾科特教育集团(Eckert)为期三周的职业教育培训。本人通过专心听取德国专家授课,观摩技能培训教学,深入艾科特学校教室、车间、雷根斯堡手工协会的企业培训中心、Stangl等企业的双元制训练中心和企业车间等实地参观考察,认真比较,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积极提问,并与德国职教专家进行了多专题的交流讨论,对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和了解,切实体会到了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了解了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学习领域框架理论教学计划及其教学实施、技术员培训中的项目工作等。感受很深,受益匪浅。通过参观各培训学校的教学硬件环境和教学观摩课,了解了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和教学方法,深刻认识到政府、企业、行业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所承担的重要责任。

1 德国的教育体系

1.1 德国儿童6岁开始接受4年的小学教育后,可选择进入三类中学:

主体中学(学制5年,约占毕业生的24%)、实科中学(学制6年,约占毕业生的40%)、文法中学(学制8年,约占毕业生的25%)学习,毕业后可进入对应的职业专科学校、职业专科高级学校、综合大学学习,也可以选择企业签约进入“双元制职业学校”进行职业培训。

1.2 德国的教育体系(学制)是呈网状的。

虽然小学毕业升学就分流,但仍然可以交叉发展,实科学校学生也可根据自身情况升大学,也可在第6年就读双元制学校,文法学校学生也可以不升大学就读双元制学校,双元制学校毕业后仍然可以继续深造,直至获得工程硕士学位,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有发展的平台和空间。

1.3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非常完善。

国家层面有《职业教育法》给予法律上保障,参与培训的既有学校还有企业,学生接受培训的地方既在教室又在车间,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获得最适用的技术,最重要的一点是监督和评价方既不是政府又不是企业,而是第三方——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拥有制定标准、考试认证的权力,从而保证了整个体系运行不失控,教学内容与行业要求紧密结合。

2 职业继续培训——德国的在职培训与转岗培训

德国的在职培训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技术适应培训和职务晋升培训。

2.1 技术适应培训。

这种培训的目的是为在职人员适应当前技术水平和胜任现时职业的要求,多采用企业培训方式学习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此类培训不举行结业考试,不发证书,但发学习证明和培训证明。

2.2 职务晋升培训。

这类培训是为在职者获得更多知识、技及晋升机会,并使它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中高级管理人才或技术人才。此类培训多采用学校或远距离培训方式,一般举行结业考试,并发放国家承认的职业证书或学历证书。

2.3 转岗培训。

这类的培训目的是:①使接受培训者在因企业经营方向改变或产业结构调整而裁员时能通过转岗培训实现再就业;②使个人在发现职业选择不当后能有机会通过转岗培训来重新选择自己的新职业。转岗培训一般在企业进行,既可学习国家承认的一种培训职业,也可接受改换一个工种的培训。

3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几点启示

3.1强调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技能和为未来工作而学习。无论教育和实践训练时间的分配,还是培训的运行机制;无论是课程目标制定,还是课程方案的描述;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都体现出强烈的实用性、综合性、岗位性、技能性等特征。虽然我国目前也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同我国现行的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相比,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受企业的欢迎。以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标准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应当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3.2国家立法、校企合作的一种办学制度。德国政府为了保证职业教育的有效性,便进行职教立法,将职业教育变成校企合作,双方严格遵循《职业教育法》和《教育法》的规定,履行着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在这种制度的保证下,企业均把职业教育作为“企业行为”来看待,企业内不仅有相应的生产岗位供学生生产实践,还有规范的培训车间供学生教学实践;不仅有完整的培训规划,还有充足的培训经费;不仅有合格的培训教师和带班师傅,还有相应的进修措施,而使整个职教体系得以有效而顺利的开展。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这对我国多年难以解决的对口录用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回到我们国内目前的实际情况,企业的参与很难实现,但是我们还须寻找一条新的途径,加强与企业的深层次合作。现阶段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产业界的联系,最关键的一点是,选择有代表性的行业协会、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参于设计职业学校学生的培养模式与方案,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针对性和毕业生的工作适应能力等。虽不能完全引进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但将“双元制”体制内的某些可行的或合理的方面,因地制宜地运用到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特别是我们的技能教学中,在这方面德国的全日制职业学校、职业培训中心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3.3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从总体上讲旨在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的竞争和发展的能力,在工作中具体的发现、分析、解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及其操作、应用、维护和维修能力,以及独立、协作、交往、自学等一系列关键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课程结构上的宽基础、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编排的综合性、课程实施上的双元性、课程比例上的实践性、教学方法上的先进性、课程管理上的开放性,以及课程评价上的实效性等关键能力。在我国,“团队精神”、“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都可能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而在德国将这些能力的培养贯彻到教育的项目过程中。

3.4由于跨企业培训中心具有其它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前东德地区被越来越多地用来作为培训机构不足的补救措施。对于我国而言,众多的中小企业难单独举办职业培训任务。因此,把职业学校作为跨企业培训中心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

3.5职业与人们的社会地位相对应,收入与职业技能成正比。就读职业学校与就读普通大学基本是同等价值,德国职业教育的地位很高,职业教育同样可以培养硕士、博士等。每个人都可以有多种选择,可以选择一种职业就读职业学校,也可以读普通大学然后就业,由于学习目的很明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然就会很高。我们要改变当今社会“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技能”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首先,要努力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相应的价值回报;其次,要创造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中公平发展的环境,努力办好一流的职业技术学校,正确引导人民群众的需求,让人民群众认同职业技术教育,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选择职业技术教育,使职业技术教育具有不竭之源。

3.6重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德国将教师培养与职业学校教学相衔接,使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目标与教学一线相结合。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我国已提出多年,但收效甚微,一个突出的原因是专业教师获得技能技师等级证书的过程也是来自课堂,缺乏与专业行业的有机结合,因此要研究制定导向机制,支持、鼓励专业教师到专业行业实践,这是提高专业教师动手能力、扩大专业教师行业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4 结合我院骨干建设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的新思路

由于国情的差异,我国的高职院校比德国的职业学校多承担三项主要工作,一是高职院校自己建立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学生的职业技能主要靠高职院校培养,三是学生的就业要靠高职院校建立就业渠道,实现就业。鉴于以上的特定工作,我院在今后的骨干专业建设中,必须从一下几点加快改进措施。

4.1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达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必须在企业完成,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具有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目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将继续增加校企合作的企业,并促进企业建立自己的培训中心,对新入职的员工和再职员工的技术和素质的提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都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4.2加大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力度,职业院校的教师一定具备本专业的实践技能,我院应制订鼓励教师主动到企业实习的制度,有计划地派出各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实习,并不断掌握新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新技能。

4.3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根据专业和企业的情况,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对于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实训条件,可以在实训室组织教学,通过理实一体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理论,并能应用到工作实际当中,提高专业技能。

4.4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行动起来,一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这样学生才能用心投入,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才能掌握知识和技能。

4.5改变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方式,对高职教师应增加实践技能的考核,对于具备实践技能的教师应给予高的待遇,同时职业教师还应具备组织、计划、管理能力。对学生应注重素质和参与过程的考核,如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责任心、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自学能力等素质考核,并通过每节课或某一单元进行跟踪考核。

我个人认为德国能在战败后迅速崛起,这与他们重视职业教育、崇尚劳动、崇尚技能、善于学习、遵守规则是分不开的,他们的职业教育模式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不能照搬,因为国情不同(人口、经济、积累、文化、观念等),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应科学的借鉴并加以改进。

摘要:本文通过作者在德国的培训,对德国的职业教育进行了分析,为了提高我国职业教育水平,指出了改进的方向,并结合本校在专业建设及教学改革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思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0).

[2]方文,邢茜.校企深度融合的高职汽运专业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J].交通标准化,2011(22).

职教文化 第10篇

纵观近几年来我们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相关研究, 成果颇硕:从研究的切入点看, 有从培养培训机构的建设入手来探讨职教师资的培养培训[1], 有从企业参与的角度来阐述职教师资的培养培训[2], 也有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出发来反思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培训[3];从研究的内容看, 主要涉及职教师资的准入标准、培养培训的模式、课程体系、教师资格制度等;从研究框架上看, 绝大部分遵循“现状—问题—对策” 或“国外经验—启示 (借鉴) ”的思路。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的研究, 研究者都不约而同地将研究目标指向职教教师的专业发展, 即从专业化的角度对职教师资的培养培训问题展开论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也是令人欣喜的进步, 但从总体上看, 当前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问题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

1.目前的研究更多地关注培养培训的问题本身, 而极少考虑问题背后的根本原理。很多研究者在探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问题时仍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初级阶段, 没有深入研究现象背后的理论基础。比如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相关制度解读、政策原理剖析等的研究还是凤毛麟角。以问题为中心是当前职业教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但如果只关注问题所表现出来的现象而不去思考引发问题的深层原因及其理论机理, 这样研究出来的所谓“对策”充其量也只是一种摆设, 治标而不治本。

2.目前的研究更多地倾向于对其他国家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经验的借鉴, 缺少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研究, “外来模式”居多, 切合本国、本地区的成功模式极少。必须承认, 我国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起步较晚, 加上相关政策、制度不完善, 在探索中国特色职教教师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所难免。但有些研究者过于依赖其他国家的先进模式, 夸大了启示的作用, 没有经过实证考察就进行“移植”只会使研究者在貌似丰硕的成果中逐渐迷失自我。

3.当前的研究更多是一种理论式的推断或思辨式的诠释, 缺乏基于实际调查基础的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比如, 有些研究者只是对国际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进行比较后就轻而易举地罗列出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种种“问题”, 或者是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现象简单分析后就“蜻蜓点水式”地提出所谓的“解决措施”。像这种没有经过一线调研和深入分析的研究根本没有说服力, 所得出的结论显得特别空洞、解决方法也缺乏可操作性。缺乏一线调研的经历和真正的研究数据, 因此, 研究结论的获得显得有些无力[4]。

二、教师教育与职教教师教育体系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就已经开始关注职教师资问题, 但职教师资的培养培训问题真正受到重视却不过十来年的时间。经过这十多年的努力, 我们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问题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与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现实相比, 我们对职教教师教育问题的研究还相当薄弱, 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仍任重而道远, 职教师资队伍总体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 是尚缺乏一个相对完善的职教教师教育体系。虽然很多研究者从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进行探索时都涉及师资来源—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等三个基本环节, 但对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职后培训的目标、模式、内容等方面的衔接问题鲜有提及, 对职教教师教育质量监控和长效保障机制等问题的研究也很少。除此之外, 对职教教师教育的政策体系、评价体系、管理体系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

教师教育是包括教师的培养、任用和进修等三个阶段的教育[5], 也就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 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对教师实施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等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教育过程。“教师教育”是对“师范教育”的继承和发展, 在现有文献及相关研究资料中主要指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 职教师资的培养培训并未囊括在内。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师资队伍建设是职教工作的重中之重, 职教教师教育问题是高素质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 也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难题。

职教教师教育同样包括职教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但与一般教师教育相比, 职教教师教育有自己的特点, 在职教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 教育性、职业性和学术性是互为整合的三个要素[6], 所以职教教师教育必须同时兼顾教育性、职业性和学术性, 因而其教师教育也更复杂, 涉及的维度更多元。

三、构建科学的职教教师教育体系, 提高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效果

1.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 以专业化发展作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出发点和归宿, 积极推进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职教教师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无论是职教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还是职后培训都是职教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片段, 因而要把终身教育的指导思想贯穿于职教教师教育的全过程, 确保培养培训目标、内容的针对性与连贯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 这就需要从政策上、制度上以及具体操作上加强职教教师教育体系内外各要素之间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 使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真正实现培养目标一体化、课程实施一体化、培养过程一体化。比如针对当前培养培训两张皮、学历教育与职业专业化培训相分离的现状, 我们在进行培养培训课程的研发时不仅要关注学科的完整性, 还要关注职业活动的连续性, 更要关注培养培训对象学习的系统性, 使职教教师教育各个环节的衔接更紧密、顺畅;同时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机构还应该根据自身现有的优势资源与具体培养对象的需求来确定培养培训的目标、内容、模式等, 加强培养培训之间、机构与企业、行业之间的联系以便及时调整培养培训方案, 更好地为职教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

2.要加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相关理论研究, 积极探索中国特色职教教师教育模式。在职教教师教育领域, 我们并不缺少问题, 缺少的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而这些方法的获得必须建立在扎实理论基础之上的实践研究。职教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发挥职业教育研究者、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专家及职业学校一线教师的集体智慧, 从中国国情和地方实际出发, 以职教教师教育的历史为依据, 把职教教师教育的相关理论与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职前培养院校和职后培训机构都应该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目标、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职教教师教育理念, 同时还应该加强对职教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鼓励一线教师对工作进行反思总结。比如, 针对职教培养普教化、培训功利化的问题, 各培养培训机构要创新教育模式, 着重培养职教教师的实践能力, 把定向培养和非定向培养结合起来;在培养培训机构的分工与合作上要拓宽培养培训渠道、整合优质教育资源, 在职教师资培养院校与培训基地建设一体化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职业学校积极开展校本培训、远程教育, 积极打造灵活、开放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网络。

3.要结合地区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法规, 逐步完善职教教师教育的相关制度。中国的国情复杂、发展不平衡, 决定了中国的职教教师教育不可能只有一个模式, 职业教育教师教育体系应该是一个以独立设置职技高师为核心, 其他高校共同参与, 培养和培训相衔接的半封闭、半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7]。然而开放、多元的教师教育格局可能会引起教师专业水平的降低, 这就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8]。职教教师的来源主要依靠培养和引进, 但由于职业学校用人体制、评聘制度等现实因素的制约, 目前我们仍很难把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吸纳到职教师资队伍中来, 同时由于缺乏相关的制度保障, 培养培训对象的个体需求没有被重视, 企业参与培养培训的积极性仍待提高。这就要求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对象的遴选上, 既要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又要严格职教教师的准入, 根据国家要求、行业标准及地方实际制定相关的职教教师准入标准、职教教师资格认定规定及职教教师聘任制度, 比如, 职教教师资格定期更新的相关规定、正规学习与非正规学习的学历互认机制以及灵活可行的专兼职教师晋升制度等;在职教教师培养培训质量的保障上, 既要创新职教教师教育模式又要加强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机构的监测与评估, 比如, 通过规定《教师实践工作要求》支持职教教师定期要企业进行锻炼, 还可以通过制定《校企合作制度》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培养培训。

摘要: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相关研究存在若干问题, 当前的研究尚缺乏对整个职教教师教育体系的研究。为此, 应从推进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探索中国特色职教教师教育模式及完善职教教师教育的相关制度等三个方面入手来构建职教教师教育体系。从专业化的角度结合中国职教教师教育的历史与现实来探讨职教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是职教师资培养培训问题研究的总体趋势, 也是积极推进中国特色职教教师教育体系研究进程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职教教师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路姝娟.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设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0, (4) .

[2]范鑫, 王碗.企业参与:职教师资培养的抉择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2) .

[3]唐智彬, 石伟平.国际视野下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思路[J].教师教育研究, 2012, (2) .

[4]薛鹏.关于若干职教学术热点问题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4) :85.

[5]李进.教师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6]朱懿心, 王益宇.从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谈职教师资的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11) :69.

[7]孟庆国, 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在职教师资培养模式转轨中的地位和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1) :59.

职教文化 第11篇

摘 要:职教集团是新形势下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谋求多赢的新举措。 研究中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是解决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问题所必需的前提和基础。合众明德河南交院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是集合德国职教模式的新举措,对于以后职教集团的运行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德国职教模式;职教集团;启示

2010年,国家颁布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为完善我国职教集团化的办学模式提供了强力的法律依据和良好的法律环境。 德国的职业教育一直为世界各国所推崇。研究德国职教集团化办学模式,与自身的职业教育模式相比较,有助于推动我国职教集团化办学的进一步发展。2011年在河南省交通厅的指导下,以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河南交通运输职教集团成立,在此基础上,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特别是合众明德河南交院教育实训基地的诞生,为职教集团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德国的职业教育一直为世界各国所推崇。德国的职业教育以“双元制”为核心。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以 “学徒制”来实现的。他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双元制”同时强调生产和学习的重要性,二者没有地位高下之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后入学,在培训的过程中即参加企业的生产劳动又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第二,在国家法律层面同时对企业和学校进行了规范,《职业教育法》约束企业的培训,由行会负责监督与管理,《职业义务教育法》或各州的《学校法》规定由各州负责组织、管理职业学校。第三,学校和企业的培训计划,课程内容都是由联邦政府和各州统一制定的,避免了在培训过程中产生的摩擦。第四,学徒在进行培训时也参加企业的生产劳动,这就降低了企业和职业学校的成本,同时也降低了学费,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第五,与社会协调统一,实现了企业——学校——就业三者的无缝接轨,适应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我国职教集团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了长足发展。但同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我国的校企合作机制仍处于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集体教育集团化还处于“集而不团”的困境之中。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 一是地方政府把职业教育集团化作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来做,而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校企合作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意义。

2.不少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看中的仅仅是企业的“名”和“利”,而不是按照自己的需求寻找适合自己的企业去合作。

3. 企业在校企合作后的积极性不高。

三、合众明德河南交院实训基地的建设基础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合众明德共同参与建成的合众明德河南交院教育实训基地,再结合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开创了很多具有实践意义的新方法:

1.领导非常支持

在实训基地筹备,开幕和运行阶段河南省交通厅的相关领导数次做出批示,对基地的工作做出指导。

2.合作意愿非常强烈

河南交院汽车学院本身具备非常强大的教学资源,建有中央支持的汽车专业实训专业,开设汽车专业已经有近三十年的历史,学生遍布河南及周边省市的各种品牌经销商,其专业素养,工作精神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学校已经于十几家国内外知名汽车公司建立的订单班关系,为了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学院迫切开辟新的办学思路,使学校的专业教学能够更上一个新的台阶。而合众集团作为一汽大众的特许经销代理商,对于汽车维修与销售具有很多经验,为了使公司做大做强,公司也需要有专门的实训场所去培训员工,和对公司具有强烈认同感专业的职员加入公司。

3.管理制度非常明确,

河南交院和合众集团作为法人采用共同出资建设共同管理的方式进行合作,有效的避免实训基地知识徒有虚名的尴尬境遇,而且由于河南交院已经具备了很多订单班管理的经验,很多经验可以进行复制,所以整个实训基地运行十分顺畅。

在订立管理制度时,共同考虑企业正常的工作盈利和学校的正常教学,采用小批量,多批次的实训方法,每学期汽车学院派遣两名老师进行挂职锻炼。大一学生,每学期每个班将有一至两次的参观学习机会,并对整个的时间安排进行协商。大二学年,合众明德将会从自己团队中安排经验丰富的培训导师为在校学生进行授课,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传递了合众集团的企业文化。大三学年,合众实训基地将对学生进行招聘,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更深层次的实训学习。

四、相关经验与结论

1.合众明德河南交院实训基地诞生,结合了德国双元制的良好经验,讲学习和实训放在相同位置,从大一参观学习,到大二专业讲师授课,到大三顶岗锻炼,讲求时时有学习,时时有实训的方式,对于学生理解知识,深化知识,应用知识具有良好效果。

2.由于采用共同出资的方式,切实将学校与企业双方放在了相同位置,采用董事会方式进行管理,减少了不必要的摩擦。

3.将实训基地与订单班结合起来,保证了实现了企业——学校——就业三者的无缝接轨,适应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4.企业参与授课,宣传了企业,获得了对大量对企业文化具有认同感的新生力量,实训基地还可以对企业内部人员进行培训,使企业的技术力量得到提升,并且整个的计划也不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因此企业积极性也很高。

参考文献:

[1]陈显丽 国内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研究综述[J].当代职业教育,2011,(8):13-15.

[2]尹华丁.国外经验对我国政府主导职教集团化办学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1,(7):88-91.

[3]何丽霞.荷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8,(11):35-37.

职教文化 第12篇

五大连池市职教中心校长。全国教育科学 “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先进个人,黑龙江省特级教师、省职业教育“十佳”院校长、省学科带头人,黑河市劳动模范、优秀科技工作者、拔尖人才、十大科技人才、“十佳”公仆和十大杰出青年,五大连池市优秀校长、教学管理先进个人。

一个已过不惑之年的教育工作者,虽然不具有巨大的自然之伟力,但却有着无限的热望、激情与追求。赵宪利——个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职教领路人。

爱生如子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赵宪利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座右铭。他经常说“一个老师必须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才能教好他们”。他强调当教师要和学生交朋友,他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和节假日,到学生宿舍走一走,看一看,问寒问暖,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学生。有的学生病了,他给买药看医生;有的学生伙食费不够用,他就给垫付。对单亲学生和农村贫困学生他更是关心备至,主动为其找出路。这些年,他先后资助了6名特困生读完职业高中,考上了大学。对双差生,他从不歧视,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做细致的启发教育工作。

除此之外他十分注重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凡事要求学生做到的,他首先做到。上课时,他总是面带微笑地走进课堂,从来没跟学生发过火,更没有大声呵斥过学生。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倍加关心和爱护,不管多调皮的学生,只要进入他的班级,都会很快转变过来。他的教育理念是“只有失败的教育手段,而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全面成长的空间才越宽”。他所带过的班级多次被授予市、校级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

关怀他人

这是赵宪利为人师表的一个真实写照,也是他多年来养成的工作作风。他常说“急职工之所急、想之职工之所需”是紧密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只有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干好工作才有保障。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心中始终牵挂着教师的冷暖,千方百计地为他们办好事、办实事。每逢节假日他都组织学校班子成员走访慰问老领导、老教师,把党的温暖送到教师家中。无论谁家有大事小情,不管工作多忙,他总是首先走在前面,忙前跑后,已成为佳话。如:魏青春老师的父母体弱多病,爱人没有工作,孩子上学,家庭经济十分拮据。赵校长了解情况后,在他建议下,将学校3 000平方米的蔬菜温室大棚无偿租赁给他,并通过熟人为他免费安装了棚架材料。几年来魏老师生产的葡萄由于品质好价廉物美、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独占市场份额,使他很快摆脱了贫困。魏老师也义务地把大棚提供给学校作学生实习基地,用实际行动回报学校,像这样的事例在赵校长的身上举不胜举。

敢为人先

1998年他担任二中校长时,办学条件差,致使学生外流。他经过多方考察和深思熟虑,决定筹建教学楼。当开会研究建楼事宜时,校班子成员都吓了一跳,有人说:“赵校长你可真敢想啊,建大楼又不是吹气球,谈何容易呀?”可他却说:“敢想就敢干,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可学校账号上连几千块钱都没有,就进行16000平方米的大规模建设,其难度可想而知。艰难,对于强者是挑战,更是动力。赵宪利说的好:二中人最富有的就是精神和干劲。时间紧,就超前谋划;任务重,就超负荷工作;困难多,就打破常规。可没想到这一干就是两年,光筹集资金就用了将近一年。在这一年里,赵宪利整整瘦了一圈,原来单薄的身体更加“弱不禁风”了,妻子埋怨他:“你不要命了,”他却说:“我就是拼了这条命,也要把这座楼建成。”资金到位后,为了节约资金,保证工程质量,他带领所有校班子成员,早6点上班,晚9点下班,一日三餐吃在工地,许多干部会都是站着在工地上开的,同志们戏称是“现场办公”。看到同事们腰疼腿肿毫无怨言,坚守在施工现场,父母不能赡养,孩子不能照料,舍小家、顾大家的感人情景,赵宪利眼睛湿润了,可同事们更加心疼这位新校长,晚间值班时,有人主动替他,让他回家睡个安稳觉,可他却说:“楼不盖好我睡不着啊。”2002年,看到崭新的二中教学楼和职工住宅综合楼拔地而起,学校整体面貌焕然一新,过去“校园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的情形不见了。在此基础上,他把主要经历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上,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了,学生多了起来,赵宪利欣慰的笑了。

勇挑重担

2005年3月,他任职教中心常务校长、主持学校全面工作以来,在6年时间里,学校一年一个新变化,6年登上一个新台阶。新建了2 700平方米的培训实训楼,购置电焊、电工电子、机械加工、信息技术等设备500台套,成立了苏绣厂、编织厂、工艺美术厂、特色养殖场、旅游公司、机械加工有限公司、农业试验站等校办企业,创办了11个实习实训基地和8个省外就业实习基地。恢复了技工学校和农村成人中专的办学职能,在乡镇中学和中心校设立了职教分校,扩大了办学规模,使各类在校生由6年前不足500人,增加到2000人。共有100多名学生考上了哈师大、哈工大、东北农大等高等院校,职教高考稳居黑河市前列。组建了电大远程教育在线平台,建立了奥鹏学习中心和国家标准化考点。与市就业局、劳动力转移办公室、扶贫开发办等20多部门和单位建立了长期的联合办学伙伴关系,几年来累计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15 000多人,为城乡富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岗位1 000多个,每年为五大连池市增加劳务收入2 000多万元,已成为促进市域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一个亮点。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提升了办学品位和知名度。在教学上,他提出了“学校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办学理念。经过几年的实践,逐步建立起了“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新的教学格局。做到“开一个专业、办一个实体、兴一份产业、创一个品牌”。先后培植了连池电焊、连池餐饮、连池苏绣、连池编织等品牌专业,其中“连池电焊”被评为全国劳务品牌、黑龙江省十大劳务品牌。学生多次在省、黑河市学生基本技能大赛上获奖。电焊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100%,深受企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大多数学员分布在大连、天津、秦皇岛等国有造船企业,有的成为技术骨干。另一部分通过自主创业,走上了人生成功之路。良好的品牌信誉和广阔的市场就业前景,不仅解决了五大连市城乡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辐射到了嫩江、逊克、北安、海伦、呼兰等市县及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多外地务工者慕名而来。他们通过培训,走向城市谋得职业,走进工厂高薪就业,学校被誉为城乡劳动力就业创业的摇篮,劳务输出的加油站。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职教文化】相关文章:

职教期刊职教论文05-07

职教期刊职教论文提纲09-12

学习贯彻职教会议精神做职教改革发展践行者09-14

职教队伍05-20

职教特征06-07

现代职教06-27

职教培训07-27

职教特色07-29

卫生职教08-18

职教课程09-09

上一篇:后3G时代下一篇:中国产品海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