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增产范文

2024-08-13

农业增产范文(精选12篇)

农业增产 第1篇

1 技术与成效

1.1 创新种植模式促进农业增效

按照科技创新模式、产业循环发展的要求, 推广轮作、间作、套作等技术, 示范推广了稻田养鱼、稻田养鸭、稻田养螺 (甲鱼) 、稻药轮作、果药套种等多种农作制度, 年均推广稻田养鱼200hm2, 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1.2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

根据减少农业投入品、减轻农业污染的要求, 实行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和清洁化生产, 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 规范农业生产和使用农业投入品。丰城市年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5340hm2, 占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7314hm2的73%。推广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和水稻统防统治面积8000hm2, 推广应用生物、低毒、低残留农药;2015年化学农药单位面积使用量较常规减少20%左右, 病虫危害损失率下降5%以下。据调查, 水稻统防统治实施区全年平均用药防治3次, 667m2用药量 (有效成分) 为246g, 常规区全年平均防治5次, 农药用药量为320g;水稻统防区平均节约工资84.1元;统防统治区平均667m2水稻产量497kg, 比常规区增产9%;水稻统防统治实施区比常规区667m2节本增效124.5元。

1.3 提高农产品质量积极“三品一标”认证

按照质量安全、环境生态的要求, 实行农产品安全、绿色生产。以提升品牌公信力为主题, 围绕强化质量安全监管, 加强“三品”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企业生产管理、产品认证和证后监管开展工作, 实行“三品一标” (一标指农产品地理标志) 认证。2015年, 丰城市通过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 (整体认证) 1160hm2, 通过“三品”认证的农产品5个, 其中无公害农产品4个、有机食品1个。开展“三上墙、两规范”, 即安全责任制度、内检员责任制度、质量安全承诺书要上墙, 生产记录、农资管理要规范。

1.4 做好畜禽粪便处理促进畜禽清洁养殖

为进一步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整治, 加快推进“五水共治”, 不断优化生态环境, 根据丰城市委、市政府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 整治畜禽养殖污染, 按照畜禽养殖“减量化、规模化、生态化、无害化”的原则, 对全市范围内的所有畜禽养殖场进行整治。通过建设沼气池或格栅式厌氧沉淀池, 利用农田、园地、林地等就地和异地消纳畜禽排泄物等措施, 使沼液和污水进入氧化塘, 畜禽养殖场达到了雨污分流、干粪收集、固液分离等生产工艺标准, 逐步实现养殖场排泄物达标排放。

2 工作措施

2.1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农业水环境污染治理领导小组, 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的领导。

2.2 制定方案整治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 制定丰城市农业水环境治理实施方案, 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农业治水目标、任务及措施, 有计划地开展农业水环境治理。

2.3 加大宣传力度, 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

认真总结和宣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好做法、经验和好模式, 以生态循环项目建设为契机, 充分发挥生态循环示范项目辐射带动作用, 以点带面推动生态循环农业的健康发展。

3 优化生态环境

通过农业水环境治理, 丰城市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了优化, 农业生产逐步向标准化、生态化、减量化方向发展。但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畜禽养殖场、中小企业、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和污染物乱排放, 农业废弃物乱丢弃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今后农业生产中, 应紧扣生态农业、美丽田园建设目标, 以治水倒逼农业转型升级, 以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畜禽生态养殖和种植业肥药双控减量为主抓手, 积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统防统治项目, 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 推行秸秆还田, 通过治水全力推进养殖污染全面治理, 化肥农药逐步减量, 着力形成产业布局生态、资源利用高效、生产全程清洁、环境持续优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新格局。

摘要:通过加强领导、制定规划, 积极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 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畜禽生态养殖、种植业肥药双控减量等措施, 逐步形成了丰城农业生产生态、资源利用高效、环境持续优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格局。

加速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第2篇

加速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中共XX镇委员会XX镇人民政府

在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科技局、农业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今年以来,XX镇党委、政府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大力实施“科教兴农”和“基地带动”的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XX镇已初步形成了万亩反季节蔬菜(无公害蔬菜)、千亩优质稻、亩优质水果、亩立体水产养殖的农业布局,呈现出以优质水稻为基础,以反季节蔬菜(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水产养殖为特色的生产格局。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镇粮经比例为4:6,其中全镇种植反季节蔬菜11700亩,产值达1361万元;水稻种植面积9000多亩,其中优质稻面积6500多亩,总产值万元。

一、抓好基地建设,促进生产发展。

近几年来,XX镇大力推广科技示范工程,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基地。先后建成了二百亩连片优质水稻种植示范基地1个,千亩特色蔬菜生产示范基地2个。通过基地的示范,带动了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结构调整,有力地促进XX镇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农业效益。

XX镇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大力开展科技兴农活动,把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作为促生产、谋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第一要务来抓。今年上半年,XX镇先后组织专业技术讲座次,开经验交流会6次,请专家授课2次,受训人数多人;印发技术资料1000多份,将农业科技知识送到千家万户,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同时,镇农技部门通过牵线搭桥,千方百计引进适合本地种植的黑珍珠苦瓜等新品种。

加大农机推广力度。XX镇以朱岗村农业专业合作社为示范点,大力推广适用的农业机械,重点抓好犁耙田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推广,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目前全镇拥有各种农业机械台,总动力千瓦。农业机械化很好地解决了因农村外出打工导致土地撂荒的问题,又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山区农民种粮致富已不再是梦想。

农业增产 第3篇

关键词:干旱;农业生产;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8.062

1 干旱的特点与类型

干旱主要是指降水量缺少,按《气象干旱等级》的标准划分,主要有无旱、轻旱、中旱、重旱、特旱五个级别,无旱是属于正常或者湿涝,后面四个级别缺水程度不断加深,如果发生特旱,则土壤中的水分会严重缺乏,地表的植物都会死掉,对于农作物及生态都产生严重的破坏,工农业生产及人畜饮水都很困难,属于一种极端的天气变化。发生干旱的后四个级别,都会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在较长时间里的降水比常年平均值少,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不利,导致减产甚至绝产。如果从类型上看,干旱可分为大气干旱、土壤干旱、农业干旱。大气干旱的特点是空气中的水分少,而且伴有高温和强太阳辐射,偶尔还伴有干风,这样的条件下,植物的蒸腾作用加强,水分大量散失,而根系水分补充不足,植物也会因为水分的失衡而受害;土壤干旱的特点是土壤中的水分减少或者水势过低,作物根系吸收不到足够的水分,而导致植物体内水分失衡受害;农业干旱的特点是降水量不足的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或牧场产量足以产生不利影响。

2 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我国南北跨度较大,作物的种类也十分丰富,对于水量的需求各不相同,所以无论哪个季节发生干旱,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春旱对于播种影响较大,特别是对于水稻来讲,由于水分不足,导致播种延期,对于春种作物往往生长期要延后,错过最佳的生长时期,导致减产,而对于一些果树的发芽时期和发育等都会产生影响;夏旱,作物正处在旺盛生长期,对于夏种作物的出苗和生长不利;秋旱会影响晚稻和其他秋收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冬旱影响冬种作物播种、出苗及其生长发育。干旱轻者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重者导致作物死亡,使农作物减产或绝收。

3 干旱的形成原因

3.1 气象因素

形成大旱,往往会有极端气候的出现,比如某地区长时间受北方冷高压或南方副热带高压稳定控制,高压范围内气流下沉,就会导致连续的晴空天气,长期内不降雨导致干旱产生。另外北方地区,在冬春之交时,北方的干燥冷空气团会南下,侵袭南方时会吸收空气中的大量水分,从而使地面的水分迅速减少而形成冷空气带的干旱。另外天文、地球物理因子的变化等也会导致干旱的产生,如近些年的太阳黑子活动、火山喷发以及厄尔尼诺现象都会影响到降水量,而产生影响农业生产的干旱。

3.2地形及地貌因素

干旱的形成也受地形地貌的影响,丘陵、山地、平原及盆地等不同的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一些高山会对季风形成阻挡,从而影响气流的变化,导致高山背风面降水明显减少形成干旱区。而一些坡度较大的山区,虽然降水很多,但由于坡度原因,土壤的保水力较差,所以也易形成干旱。另外由地形引起的土壤植被差异,也与农业干旱的发生密切相关,植被茂密,土壤深厚疏松、结构良好时其蓄水保水能力就强,农业干旱发生就轻,反之则重。

3.3人类活动影响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落后,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加上近年来的无序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生态环境破坏、水资源浪费以及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一些河流湖泊出现断流,土地保墒蓄水能力下降。人类的活动加重了农业干旱的发生,过度开发水资源、乱垦滥伐、过度放牧以及耕作种植不当等情况,使得自然植被受到严重的破坏,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一些局地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很多地方出现沙漠化、石漠化的生态问题,加剧农业干旱。

4 干旱灾害的防御对策

4.1兴修水利,综合治理

要兴修水利,合理利用水资源,调节水资源在时空上的分布,降水时蓄水,干旱时再调出来灌溉,特别是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根据农田的分布情况以及作物种类,结合生产方式,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实现现代农业生产。

4.2 调整农业结构,提倡抗旱品种

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结合實际情况对农作物的种植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时选用抗旱品种,根据作物的生长特点适当调整播期,避开干旱的威胁,在干旱多发区采用相应的抗旱栽培措施。

4.3 加强生态建设

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结合当地经济、自然情况,逐步实现造林种草、改造沙化地、碱化地,通过植被的面积不断加大,达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目的,从而对局地气候有所改善,改变生态环境,减少干旱灾害的发生。

4.4 节水灌溉,提高水的利用率

通过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在输水环节达到节水,避免水资源的浪费。比如采取管道输水,输水渠道进行防渗处理,尽可能使水资源都能有效输送到农田,供作物生长所需。在灌溉时也要采取科学的方法,结合作物的需水特点和不同的生长期,做到既充足供应又不产生浪费。另外要采用先进的灌溉方式,如喷灌、滴灌、地下水灌溉,实现节水灌溉。

4.5 耕作保墒

主要是在作物的田间管理上,结合土壤水分情况,采用适当的耕作措施,达到保水保墒的作用。在实际生产中,可以进行深耕保水,实行深种、深锄、深松等作业,这样的耕作主要是为了防止土壤板结,避免水分蒸发,从而达到留住土壤中水分的目的,增强抗旱能力。

调整农业结构促进粮食增产 第4篇

一、农业结构现状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 环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经济发展较快, 粮食产量逐年提高, 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农业结构还不合理, 粮、经、饲三元结构比例失调。目前, 全县实有农耕地20.51万公顷, 正常年份, 粮食作物实际播种面积13.32万公顷 (小麦4万公顷, 马玲薯1.33万公顷, 玉米、高粱1.33万公顷, 黄豆1.33万公顷, 小杂粮5.33万公顷) , 经济作物5.34万公顷 (葵花1.33万公顷, 油料2.67万公顷, 瓜菜0.67万公顷, 其他0.67万公顷) , 饲草种植面积6.67万公顷, 粮、经、饲比例为5:2:3, 夏秋作物比例为3.3:6.7。

二、存在问题

虽然环县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粮食生产供需矛盾来看, 还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

1、粮、经、饲三元结构比例失调。

因种植经济作物产量高、效益好, 而种植粮食作物成本高、效益差, 导致粮田面积减少, 经济作物面积扩大。在粮食作物中, 种植小麦省工、投入少, 使夏田面积扩大, 秋田面积减少, 低产作物面积扩大, 高产作物面积减少。由于粮、经和夏、秋比例不合理, 造成粮食产量长期低而不稳, 加之连年持续干旱, 目前全县缺粮户约占15%—20%。

2、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步伐缓慢。

一些产量高、品质优的良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少, 良种提纯复壮田、种子繁育田没有建立, 良种供应体系不健全, 造成品种退化、种子混杂, 严重影响粮食增产。一些抗旱耕作技术、带状种植、立体栽培等高新技术推广普及率低, 从而制约着粮食产量的提高。

3、主导产业生产基地不大。

我县玉米、马铃薯、黄豆等粮食主导产业建立的生产基地不大, 种植不规范, 没有形成区域优势和规模优势, 没有形成产业链和整体效益。

4、生态环境恶化。

风蚀沙化和水土地流失严重, 抗灾能力减弱, 对农业结构调整和粮食作物种植非常不利, 这也是造成农村群众生活困难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所在。

三、环县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优势分析

优势是竞争取胜的条件, 合理利用和创造优势, 是实现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粮食生产、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

1、地域优势。

我县属干旱山区农业经济区, 银川通往西安的“黄金通道”—211国道横穿全县六乡镇, 给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这使我县既容易受到两大省会城市的经济、科技、信息和人才市场的辐射带动, 又为我县农用物资供应和农产品销售及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创造了良好的地域条件。

2、资源优势。

我县土地资源丰富, 人均耕地多, 要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及综合效益, 逐步达到“土尽其利、地尽其用”的目的。且光热资源较好, 矿产资源、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潜力很大, 在进行以工哺农、调整结构, 发展粮食名、优、特、新产品中, 有待进一步挖潜和充分发挥。

3、规模优势。

规模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没有规模, 不可能获得客观的效益, 因此在结构调整和粮食生产中, 一定要做好区域种植规模和效益这篇大文章, 紧紧围绕调整结构这个中心, 认真抓好两项建设 (农田、水利) 、五大产业 (粮食、草畜、油料、林果、瓜菜) 。1、粮食产业。要坚持走“稳定面积、依靠科技、加大投入、优化品质、提高效益”的路子, 突出抓好五个工程, 建立4万公顷全膜双垄沟玉米种植工程 (人均0.13公顷, 300公斤/亩, 总产1.8亿公斤, 人均581公斤) , 1.33万公顷马玲薯规模种植工程 (人均0.043公顷, 600公斤/亩, 按5:1折算, 总产2400万公斤, 人均产粮77公斤, ) , 1.33万公顷黄豆丰产田工程 (人均0.043公顷, 40公斤/亩, 总产800万公斤, 人均26公斤) , 4万公顷小麦生产基地建设工程 (人均0.13公顷, 40公斤/亩, 总产2400万公斤, 人均77公斤) , 4万公顷以荞麦为主的小杂粮工程 (人均0.13公顷, 40公斤/亩, 总产2400万公斤, 人均77公斤) 。上述五大工程, 总面积14.66万公顷, 总产量2.6亿公斤, 农民人均产粮838公斤。2、草畜产业。力争在3—5年全县种植牧草累计达到13.33万公顷, 养殖羊畜达到200万头 (只) , 实现草畜双百万工程。3、油料产业。坚持“稳定面积、主攻单产, 规模种植, 效益为先”的原则, 建立1.33万公顷葵花基地, 1.33万公顷胡麻基地, 0.67万公顷油菜某地, 使全县油料面积稳定在3.33万公顷。4、林果产业。重点抓好苹果、杏子两个大宗果品, 大力发展桃、梨、花椒、枣等区域经济林果的规模化生产。5、瓜菜产业。要突出高产高效的原则, 大力实施菜蓝子工程, 发展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等农业建设设施, 还要发展农户家庭瓜菜种植, 使瓜菜总面积达到0.67万公顷, 确保本县瓜菜供应和外销。

4、科技优势。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提高种植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科技含量, 首先要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普及科技知识, 主要推广应用旱作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高新技术, 实现科技兴农、科技兴县、科技脱贫、科技致富。

5、名牌优势。

名牌是产品的市场象征, 名牌通过其信誉获得效益, 赢得市场, 成为竞争中的胜利者。名牌需要创造、培育、保护, 才能保持其获得竞争力和相应的稳定性, 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我县有许多传统名牌, 如羊羔肉、豌豆粉、燕麦面、黄酒、荞面系列产品、胡麻油、黄花菜等, 由于过去受品种、品质及市场的影响, 一些名牌产品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 导致许多产品没有发挥名牌优势。从现在起我县应抓住机遇, 发展一乡一业, 一村一品, 实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 人特我精”的目标, 敢于竞争, 积极制定名牌发展战略, 重视和发展名牌产品。

四、措施与对策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要求,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在调整农业结构中, 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择优发展、规模经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原则, 要把布局调好、结构调佳、规模调大、产业调强、品质调优、效益调高。

1、要重视粮食生产, 建立生产基地。

粮食是安天下的产业。“国以民为本, 民以食为天”, 无农不稳, 无粮则乱, 粮食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物质保证, 同时, 对改善人们生活、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建设小康社会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所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突出粮食生产, 稳定粮田面积, 加大科技投入, 建立生产基地, 实行规范种植, 提高粮食产量, 增加农民收入。

2、科学合理规划, 突出区域特色。

根据不同区域和不同自然环境条件进行调整, 重点发展主导产业和区域产业, 在县北应重点建立马铃薯、荞麦、葵花等生产基地, 在县南重点发展玉米、黄豆、小麦等主导产业, 有主有次, 突出特色, 做大做强, 提高效益。要按照压夏扩秋, 稳经扩粮, 稳薯扩杂的原则稳步实施, 通过加大调整力度, 使一、二、三产业及种植业内部等结构趋于合理化, 形成一个粮食丰收, 林草茂盛、牛羊成群、农民增收、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3、加大科技投入, 加快产业化建设。

大力推广优良品种, 实施“种子工程”, 建立良种繁育基地, 加快良种更新换代, 发挥良种增产潜力。并在丰产栽培、抗旱耕作、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加大推广力度, 促进农业增效, 增加农民收入。

4、整治基本农田, 推广机械作业。

加大平田整地力度,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推广机械化作业, 实行规模化经营, 减轻农民劳动强度,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5、加强生态建设, 发展循环农业。

农业增产 第5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为中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农业和粮食生产依然是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

作 者:蒋和平崔凯  作者单位:蒋和平(中国农科院区域经济与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崔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刊 名:科技成果纵横 英文刊名:PERSPECTIVE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年,卷(期): “”(4) 分类号: 关键词: 

农业增产 第6篇

1.强化信息服务

在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农户增收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农民对市场经济表现出畏惧和盲从的心理,一方面是“怕”字当头,对一些好的种植项目不敢尝试。缺乏对市场的开拓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导致大面积耕地连续进行传统作物种植造成重茬和连年减产;另一方面是项目选择盲从,看人家种什么自己就种什么。如前两年种植月苋草,很多农民盲从,最终造成亏损。农民对市场的畏惧和盲从从根本上说是市场信息和反馈机制的不健全造成的,或者说农民无法得到市场信息。农业服务部门应承担起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的职责,把它纳入到农技推广的范畴。一是各级农业部门特别是县、乡两级,应以农经站为依托,配备专门人才组成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建立信息服务体系;二是从省到市到县要增加投入,建立计算机网络,为农民提供种植、养殖等市场供求预测的信息服务和指导;三是在对进行农业技术培训的同时,向农民发布市场信息和讲解市场营销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引导农民种植。

2.加强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

产业化经营是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之一。各地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支柱产业不尽相同,应该加强这些支柱产业的专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有些方面农技推广部门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人才缺乏。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点一直都是粮油生产,而从事经济作物和特种种植的技术员很少。另方面,经济作物的综合配套技术不完善,缺乏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专业农技推广服务,一是要转变观念。农业产业化需要什么技术,就要试验、示范和推广什么技术。粮油生产的技术推广转移到支柱产业,拓宽农技推广工作的范围;二是培养人才。要鼓励广大农技推广人员投入到新的产业技术推广中去,通过试验示范、知识更新,逐步成为新兴产业的行家里手;三是加强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农业产业化的专业技术推广是一个综合配套的技术推广,包括耕作制度、品种选择、栽培模式、配方施肥、植物保护等,需要对现有的应用研究成果进行中试、熟化和转化,促进技术集成和组合,形成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将一套综合的、标准化的技术完整地推广给农民,使其实现分户经营,规模种植,形成一个产业。

3.积极发展专业技术协会

很多地方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但上不了项目或上了项目搞不成规模,关键是缺乏农民带头人,缺乏示范带动作用。这就需要培养农民带头人,发展专业技术协会。

传统的农技推广工作一是开培训会,二是搞现场示范。一个乡或一个村召集起几十人至几百人在一起,讲一讲课,做一个示范现场就算培训了技术。技术很难落实到位。农技推广工作应重点放在农民带头人的培训上,将技能培训转移到素质培养上。例如在赵光镇的每個村选择3~5名文化程度高、热爱农业生产的农民,在一个生长季节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培养一批专业的农民技术员。第二年再进行后续培训,培养一批农业带头人。在此基础上,组建起专业技术协会。专业技术协会应始终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发展方针,把它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

农业部启动粮食增产模式试点 第7篇

农业部10月30日启动粮食增产模式试点工作, 并提出力争到2020年粮食增产1 000亿斤以上、油菜籽增产500万吨以上。

农业部种植业司巡视员曾衍德说, 在粮食连年增产、农业资源约束不断增强的背景下, 促进粮食稳定发展、保障有效供给, 根本出路在科技。为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 在总结近年来高产创建经验的基础上, 农业部决定组织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 突破技术瓶颈, 集成、试验成熟技术模式, 不断提升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组织化和信息化水平。

农业部将在东北玉米水稻产区、黄淮海小麦玉米产区、长江中下游水稻油菜产区、西北西南玉米马铃薯产区, 率先开展成熟技术模式试点, 并按照联合攻关、集中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 组织开展黄淮海南部砂姜黑土改造、玉米重大病虫灾变规律及防控措施、双季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等九大科技攻关, 加快选育出一批突破性品种, 研发出一批成熟机型, 形成分区域、分品种的成熟技术模式, 并逐步在全国推广应用。吉

实现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第8篇

就中国国情来看, 农业人口基数大, 生产方式落后, 劳动生产率低, 是导致当前国际市场竞争力弱的主要原因。同样, 也是制约国内现代化进程, 必须要重点考虑的热点问题。实际上,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 没有农民的小康何谈全国人民的小康,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何谈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在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 农业机械化是先导和关键因素, 直接关系着农民增收的问题。党中央对待农业现代化, 同样提出了增加农民购置和更新农机的补贴, 切实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文章立足阐述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分析, 为推广农机事业奠定现实的推广依据。

2 农户增收的根本是提升劳动生产率

根据国内外生产经验:农民增收的根本在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很大程度上,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户增收的高低。世界范围内, 那些农户收入高、生活富裕的国家, 多数都是高劳动生产率的国家。而那些农户收入低、生活贫穷的国家, 多数是低劳动生产率的国家。与美国相比, 国内农业从业人口为其数量的123倍, 但是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0.95%。所以说, 低生产率同样是国内农民收入低的根本所在。除美国之外, 像是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等等发达国家, 其劳动生产率甚至高于人均GNP。由此, 比较而言, 农户收入更高, 生活水平相对中国更优。

从我国情况分析, 农民人均纯收入高的地区, 农业劳动生产率也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的地区, 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低。将2013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5个省市与最低的5个省市作比较, 可以看出, 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上海比最低的贵州高4倍多, 而农业劳动生产率高近5倍。收入高的前5省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在3 700元以上, 最高的近5 900元;农业劳动生产率都在7 000元以上, 最高的达1.3万多元。由此可见,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

3 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关键是农业机械化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很多种, 这其中包括土地、水源、气候等自然因素, 同样, 还包括劳动者、信息科技、资金投入、生产管理等等。同时, 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相比, 现代农业生产涉及的生产要素有了很大的变化。由此而带来的劳动生产率也有很大差距, 除了基本的自然因素外, 这其中还涉及到劳动者的体力、工具等等。中国自汉代以来, 几千年的生产工具, 几近成熟变化不是很大。由此, 根深蒂固的劳动者体力及经验就成为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而这些代代相传的有着强烈局限性的经验积累及人体力的受限, 逐渐成为现代农业生产效益提升受限的“瓶颈”所在。

而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阶段, 生产工具的革命, 农业机械成为农业生产要素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要素。生产工具由手工工具演变成农业机器, 农业劳动者数量逐渐减少, 而受教育程度和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体力作用下降, 智力和科学技术作用增强;畜力逐渐退出农业生产领域;科技、信息、教育、管理等新兴生产要素的作用大增。现代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比传统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几十倍、上百倍地大幅度提高。

4 实现农业机械化,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思路, 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增产, 可采取的有效措施很多。但是, 现阶段的发展思路, 必须要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高度,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切实实现农业机械化,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第一, 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同时, 注意产业结构调整, 实现现阶段粮食产业工程的发展需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同时要兼顾经济作物、农产品处理、农产品加工, 做到机械化提供最新的技术准备, 顺应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实现农民在结构调整中的增收增产。

第二, 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同时, 注意优势产业布局及主要农产品机械化的有效结合。地方农产品布局的优化, 集中优势农产品产业工程, 提供必要的机械化技术支撑。特别是解决好制约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的瓶颈问题——新装备的配置。提升农产品生产的机械化水平, 发挥区域内资源优势, 发展地方特色农业, 更好地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 有效促进农户增产增收。

第三, 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同时, 注意实现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相融合。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由目前的产后服务, 逐渐延伸到产前、产中。整个生产过程中, 提供最优质的、先进的机械装备, 提供最优势的农机作业服务, 发挥产业优势, 塑造品牌优势, 切实得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第四, 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同时, 注意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结合, 促进过剩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减少农业人口, 提高经济效益, 拓宽增收领域, 促进农民增收。

第五, 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同时, 注意加强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和调控力度与充分发挥市场对农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结合, 推进农业机械化, 提高劳动生产率,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1]张家麟.信息化建设与农村可持续发展[D].山西大学, 2007.

[2]周文斌.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

农业增产 第9篇

1 蜜蜂授粉的作用

1.1 蜜蜂授粉可以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效

蜜蜂通过异花授粉, 提高授粉植物果实产量, 改善果实质量, 增强种子后代的生命力、抵抗不良环境及病虫害的能力, 从而起到增产和提高品质的作用。

1.2 蜜蜂授粉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促进生物的多样性

蜜蜂授粉对于保护植物的多样性和改善生态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全世界80%的显花植物依靠昆虫授粉, 而其中85%靠蜜蜂授粉, 蜜蜂授粉的显花植物约有17万种。蜜蜂授粉能够帮助植物顺利繁育, 增加种籽数量和活力, 从而修复植被, 改善生态环境。受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 自然界中野生授粉昆虫数量大量减少, 蜜蜂作为农作物及开花植物的最佳传媒昆虫, 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如果没有蜜蜂的传粉, 植物的授粉总量将受到极大影响, 一些植物资源、特别是野生植物资源的生存繁衍就会受到威胁, 严重的可能导致物种灭绝, 进而引发整个植物群落和生态体系的改变。采用可以控制、便于管理的蜜蜂为农作物授粉, 既可填补虫媒授粉的不足, 又可完成生态链, 修补残缺的生态环境, 实现经济生态价值一举多得。

1.3 蜜蜂授粉有利于节约能源

农业生产的目的是作物的高产、稳产、优质、高效, 化肥和农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但是化肥和农药存在高能耗、高污染的问题, 不仅影响土壤的有机构成、农作物的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 而且其生产过程本身就会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 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利用蜜蜂授粉, 可大幅度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 节省人工授粉劳动力, 并且使农作物的产量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从而达到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2 蜜蜂授粉现状

2.1 国外授粉情况

目前世界养蜂发达国家普遍以养蜂授粉为主、取蜜为辅。欧美国家对家养蜜蜂传粉的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极为重视, 专门成立了蜜蜂授粉服务机构, 建立了一整套措施, 将蜜蜂授粉广泛应用于谷物、水果、牧草、花卉等各种作物。由于对农作物的授粉贡献巨大, 蜜蜂已成为欧洲第三大有价值的家养动物。

2.2 国内授粉现状

我国养蜂以追花夺蜜为主, 养蜂者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蜂产品。蜜蜂授粉工作处于起步阶段, 全国有偿授粉的蜂群比例不到蜂群总数的5%。蜜蜂授粉技术已被国内部分瓜果菜生产者所接受, 部分地区在蔬菜制种、大棚草莓、大桃生产等方面已把蜜蜂授粉技术作为常规措施来应用。目前我国已培育了蜜蜂授粉专用蜂群, 普遍用于果树、棚室草莓、蔬菜繁种等。

3 蜜蜂授粉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省养蜂注重的就是蜂产品的获取, 而蜜蜂授粉的重要作用基本边沿化, 甚至被忽略, 养蜂对农作物增产的功效还远未发挥出来。蜜蜂授粉带来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要比蜂产品本身效益多100多倍, 能给我省农业每年带来巨额增收。目前制约我省蜜蜂授粉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认识不到位、无蜜蜂授粉服务体系和放蜂环境恶化。

3.1 蜜蜂授粉增产的宣传力度不够

蜜蜂授粉促进农作物增产作用还没有被一些地方政府部门领导和从事种植业的人们所认识。由于政府部门没有认识到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及提高品质的作用, 对蜜蜂授粉技术推广及其产业发展的重视不够, 缺乏必要的项目资金和政策扶持。大部份农民片面认为蜜蜂采花授粉只有蜂农得利, 对自己没有益处, 从而消极对待蜜蜂授粉, 甚至阻挠蜂农在其作物地周围放蜂。而大部份蜂农也没有意识到蜜蜂授粉的重要性及优势, 只是靠获取蜂产品来增加收入, 忽略了蜜蜂授粉是养蜂增值的一种手段。

3.2 蜜蜂授粉产业体系没有建立

目前我省养蜂主要是获取蜂产品, 还没有专业的授粉蜂场。有些从事农业设施的生产者已经认识到蜜蜂授粉的作用, 但缺少相应的专业授粉蜂场为其服务, 只能自己购买一些蜜蜂来进行授粉, 组织化程度低, 离产业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相差甚远。

3.3 放蜂环境恶化

长期以来, 农业大量依赖农药、化肥、生长素等, 广泛使用除草剂、杀虫剂, 很多农民在作物花期使用高毒性农药和杀虫剂, 造成授粉蜂群大量死亡, 蜂农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任何赔偿和法律的保护, 致使蜂农在作物和果树开花期间不敢去放蜂, 造成农作物和果树无蜂授粉, 作物及水果减产和品质下降。

4 推广蜜蜂授粉的措施及建议

蜜蜂授粉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省时省工、保障食品安全生产和改进品质的一项重要技术, 能显著提高农业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具有重大推广应用前景。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通盘考虑农业增产和生态安全的交互作用, 改善农业生产方式, 坚持发展养蜂生产和推进农作物授粉并举, 转变蜂业发展方式, 启动蜜蜂授粉效应机制, 加快推广蜜蜂授粉技术。

4.1 加大蜜蜂授粉技术的宣传和普及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 大力宣传蜜蜂授粉对农作物增产和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意义与作用, 争取各级党政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农业、科技主管部门应转换观念,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蜂业生产, 确立蜜蜂授粉在生态平衡、农业增产、农民致富方面的作用, 加大对蜜蜂授粉的扶持和投入。

4.2 建立完善的蜜蜂授粉服务网络

转变农业增产依赖化肥、农药、生长素的被动局面, 大力构建由蜜蜂参与授粉的生态农业。加大蜜蜂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 建立以授粉为主的专业授粉蜂场。以养蜂专业户为主, 通过专业合作社形式, 构建蜜蜂授粉龙头企业;以县级养蜂协会为主, 建立授粉中介服务机构, 为种植业主提供授粉信息和技术服务;以乡镇为主建立蜜蜂授粉示范基地, 普及授粉蜜蜂饲养技术。

4.3 大力推广蜜蜂授粉技术规程

认真贯彻《农业部关于加快蜜蜂授粉技术推广促进养蜂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和《蜜蜂授粉技术规程 (试行) 》文件精神, 大力推广蜜蜂授粉技术。结合我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县建设, 配套推广普及蜜蜂授粉技术, 选择油菜、苹果、草莓、柑橘等蜜蜂授粉增产提质作用明显的农作物品种, 建立作物、蔬菜、水果、牧草等蜜蜂授粉示范基地。

4.4 建立蜜蜂“定地饲养”补偿机制

对定地饲养、为农作物授粉的蜂农实行补偿, 逐步建立蜜蜂有偿授粉机制。对蜂农、蜂业合作社在蜜蜂饲养、运蜂车、养蜂帐篷、养蜂机具等方面给予补贴, 充分调动养蜂积极性。

4.5 加快普及绿色植保技术

加大蜜源植物的保护和利用力度, 规范农作物花期的农药使用, 改进传统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方式, 避免花期喷施农药, 加大生物防治、生态控制、安全用药等绿色植保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

4.6 加强多部门协调配合

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本地区粮食增产 第10篇

全市农机化作为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重要载体, 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几年来, 农业机械化发展迅猛, 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截止2010年末, 全市农机总值达到3.68亿元, 农机总动力44.4万千瓦, 拥有拖拉机20301台, 其中:8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317台, 拥有大中型农具7277台 (套) , 联合收割机728台, 水稻插秧机1852台。2010年末全市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7.6%, 比全省80.4%高出7.2个百分点, 其中机械耕整地、播种、中耕、收获的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97.6%、91.5%、99.4%、70.2%, 近几年来农业机械装备水平的提高, 极大地推进了全市农业的稳步发展, 为粮食增产, 农民增收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

鹤岗市自2004年开始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以来, 共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组织25个, 其中:2004年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2个;2006~2010年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14个, 水田协会8个。全市共发展农机大户1069户。推广保护性耕作、水稻秸秆粉碎还田、机械育插秧等技术11项, 每年新技术推广面积125万亩以上。

二、农业机械化对鹤岗市粮食增产的促进作用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因素, 农业技术进步离不开农业机械化。所以说没有农业机械化就不会有农业现代化已是不争的事实。1990年以前鹤岗市平均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只有45.7%, 而2010年, 鹤岗市的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了87.6%。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鹤岗市每次粮食的大幅增产都伴随着农机化综合水平的提高, 这充分的说明了农业机械化对粮食增产的促进作用。

三、当前制约农机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1. 农机化投入不足, 发展步伐受制约

农业机械化具有一次性投资大, 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据调查现在购置1台东方红1004拖拉机17万元, 按照农具1∶3配套, 浅翻深松犁1.1万元, 翻转五铧犁1.6万元, 多功能整地机1.6万元, 共需21.3万元, 每台机车年平均作业量4000标亩, 标亩收费20元, 每台年作业毛收入8万元, 由于燃油价格上扬, 农业机械作业成本增加, 每标准亩作业支出近11元, 每台年作业支出4.4万元, 所以每年纯收入仅为3.5万元左右, 每台车收回成本需6年, 可见大型拖拉机经营效益不高, 加之购机补贴政策由于总量有限, 补贴比例偏低, 政府补贴资金未能满足农民购机欲望, 放慢了购机步伐, 制约了农机化发展步伐。

2, 土地分户小地块经营, 不适应大农机规模化经营发展要求

全市现有耕地250万亩, 户均2.5公顷, 每户耕地又分三四块, 条块分割种花花田, 由于分散经营, 地块小, 大型机械无法充分发挥其效能, 增加空行程, 亩平均耗油增加0.3升, 严重限制了大型农业机械作用的发挥。

四、发展农机化的几点建议

1. 充分利用国家对农机补贴政策

由于补贴额度小, 农民大多都承受不起自筹资金的实际情况, 建议国家提高农机补贴额度。其一农机作业合作社现行补贴额度为40%, 应提高到50%;其次利用北欧千万元现代农机作业合作社总补贴额度应提高到20%;再有, 一是提高农机直补受益面。应切合本地区实际发展农机, 如鹤岗市机耕、机整地水平较高, 但收获水平低, 就应该侧重发展收获机械, 由于直补条件限制只能按补贴比例购买收获机械, 制约了本地区收获水平。二是提高农机直补规模。由于补贴规模的限制, 致使有相当多的农民现在需要农机又没有符合补贴条件的名额, 自己去流通市场购买价钱太高等情况下, 因无农机而耽误农活, 影响粮食生产。

2. 依托农机合作组织、农机大户参与规模经营, 提高粮食产量

在不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大农机作用, 提升农机标准化生产, 促进粮食增产。可采取以下三种模式:一是农机专业合作社模式。主要是通过合作社把土地等生产要素有机整合, 变分散经营为合作经营。具体有三种方法:一种是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 农户将土地全年出租给合作社经营。二种是种植户自主经营, 农户按服务合同向合作社交纳相应的服务费。三种是农户以土地入股, 与合作社共同经营土地、共担风险、共享收益。二是农机大户模式。主要引导农机大户联合或连片承租农户、农村集体的土地, 发展规模经营。三是农场跨区经营模式。主要引导当地村屯与农场联合, 由农场租赁采取整村统一经营模式。采取“七统一”经营管理, 即统一购置农用生产资料、统一轮作、统一整地、统一播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或加工。

3. 改变柴油补贴方法

农业增产 第11篇

关键词:机械化深松;增产机理分析;推广前景预测;萧县

中图分类号 S34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6-143-02

萧县位于安徽北部、黄淮海接壤地区,除部分山丘之外,均为平原地区。处于北亚热带与温带的过渡带,旱涝多变,以旱为主。水资源特别匮乏,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30.7mm,而平均蒸发量在1 524.7mm左右。更为严重的是降水的时间分布很不均匀,多年来出现了夏秋连旱,冬春连旱等现象,极大的制约了萧县的农业生产。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和水利工程建设,修复了一些灌溉设施,但由于受到资金的限制,加上管理不善,设施不配套,农民有靠天等雨传统思想,抗旱能力远远不能达到农业生产的要求,生产水平低,农业增产缓慢,干旱已成为制约萧县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大力推广机械化深松及旱作农业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也称其为机械化雨养(农业)工程,指通过机械化组合配套作业,打破原耕作层。目的: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功能;增加土壤肥力;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提高旱地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从多年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出,农业生产完全靠人畜力及小型农机具作业,一家一户的小型地块生产,且作业质量低,耕作层浅,熟土层仅在10~15cm,无论从农时要求,还是作业质量,都难以满足农艺要求农作物大面积增产的要求。因而只有运用大型农机作业技术才能迅速改变旱作农业面貌,实现低产变高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此,国家、省、市、县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广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并给于补贴。笔者作为农机战线的基层工作者,在多年的工作中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

1 机械化旱作农业的技术措施

1.1 机械化深耕深松技术 多年来由于联产承包,分田到户,种植业地块小,大中型拖拉机无法进行作业,都是采用小型拖拉机及人畜力耕作,耕作层逐年变浅,仅在10~15cm,不能达到蓄水保墒的要求,因此采用大型拖拉机进行机械化深耕深松技术,使土壤进行深翻或深松,加深了耕作层,不但使土壤蓄纳更多的自然降水,而且有促进土壤熟化,抑制病、虫、草害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建设高性能的“土壤水库”,采用深耕技术应在25cm以上,采用深松技术应达30cm以上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深耕深松后应立即进行土地平整、机耙、收墒、保墒,只有达到上述作业要求,才能使24h降雨60cm,而不发生地表径流,从而达到蓄水保水效果,形成“土壤水库”。

1.2 秸秆粉碎还田技术 农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有机养分,秸秆通过粉碎还田,有效增加土地有机肥料的投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使保水性能提高,增加土壤肥力,透气性和热能储藏等要素提高,达到合理调节,有利于团粒结构,从而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性状,形成“土壤肥库”。秸秆还田有机械化直接粉碎还田、耕整还田,也可以过腹还田,如养牛、养羊、养猪等。秸秆还田既有利于培肥地力,又提高了环境保护能力。

1.3 机械化播种技术 目前萧县农业生产以小麦、玉米2大种植业为主,而小麦机播和玉米机播占总播面积的75%~85%。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人力资源,提高了劳动效率。机械化播种具有开沟、下种、覆土、镇压等复式作业的功能,不但缩短了从开沟到覆土、镇压的时间,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将种子播于湿土层中。机播还具有播种速度快、抢墒、抢农时、省种、省工、省力,提高种子出苗率等作用。

1.4 化肥机械化深施技术 化肥深施可使用化肥深施器在机耕的同时将化肥施于犁底,也可采用机械化施肥,播种机将化肥施于种子下方5cm处。目的是减少化肥因接触空气而挥发,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农民开支,增加农业收入。

1.5 效果 总结几年来推广实施以上几项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特别是机械化深耕深松技术每667m2可增产小麦35~45kg,玉米增产40~50kg,大豆增产10~15kg,棉花增产20kg左右。机械化播种小麦节约种子3~5kg,化肥深施节肥15kg左右,节约劳动力6个工作日。

2 增产机理分析

2.1 提高了土壤水库库容 旱作农业的核心问题是深耕深松。措施是将土壤的耕作层加深,活土层加大以达到蓄水、保墒,提高土壤水库的容量为目的,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根据土壤变化规律,大面积旱作农业只能采取深耕深松方法才能营造出高质量的“土壤水库”。而依靠小型拖拉机作业及人畜力作业土壤的活土层仅在10~15cm,土地水库容量小,农作物仅用到降雨量的20%。而采用机械化深耕深松后土壤活土层增加至25~30cm,有效蓄水层达到50cm以上,蓄水能力达250~300cm,解决了自然降水与作物生长相适应的矛盾,达到了伏雨秋用,秋雨冬用,耐旱时间延长的目的。基本解决了秋冬连旱、冬春连旱的问题,满足农作物生长的要求。

2.2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实施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能改善作物的群体结构,使植株个体生长发育与群体结构协调一致。机械化播种技术能根据土壤水分、养分情况,调节种植密度和深度,将一定数量的种子通过播种机精确的播到土壤预定的位置,并且能保证播深一致,出苗整齐,达到苗匀、苗壮,使个体生长良好,不至于出现群体密度过大或过小的现象。群体结构合理,解决了作物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矛盾,有效地利用于光、热、水、肥资源,达到既省种又增加产量目的。

2.3 培肥地力 在实施机械化旱作农业的过程中采用了一系列的生产措施,培肥地力,能增强抗旱、保水的能力。以机械化玉米秸秆粉碎还田为例,667m2产6 000kg鲜玉米秸秆内含纯氮13.7kg,纯磷10.2kg,纯钾32.5kg,有机质1 800kg。鲜秸秆就地还田,作物本身水分,养分全部回归土地,有效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高抗旱能力,达到增产之目的。

2.4 农机作业与农艺紧密结合 多年来实施旱作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实践证明,只有采取机械化措施,才能大面积、高质量实施旱作农业技术。农机要为农艺服务,但农艺也必须依据农机的生产能力,作业性能来要求,即有机结合,才能大面积的推广。在实施过程中做到农业机械与农艺紧密结合;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相配套;农业生产工艺与农机具相配套。此外,还要选用优良品种,推广种子包衣处理、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设施农业技术,病、虫、草害防治和生物技术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机实施机械化旱作物的质量。

3 推广前景预测

随着党和各级政府对农业的重视,农民科学种田意识的增强及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的逐步提高,为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如购机补贴,机械化深耕深松补贴,对实施旱作农业机械化是强有力的支柱;各项技术的试验、示范,“小麦高产攻关”、“玉米振兴计划”的实施,为大面积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要制定,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持政策,疏通劳务输出渠道。培育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市场,促进劳动力大量转移,这样就可为农机化发展留下发展空间,为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又增加了打工收入,活跃了地方的经济。

目前,萧县中小型拖拉机功率低,仍不能完全满足深耕深松的要求。大型拖拉机保有量少,虽有增加趋势,但仍不能满足大面积全覆盖的农业生产需求。2011年萧县机械化深松面积已推广1.67万hm2,实际耕作量应在2万hm2左右,当年增产小麦98万kg、玉米95万kg,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可观,推广前景相当看好。

机械化旱作农业及深耕深松技术,玉米、小麦秸秆粉碎还田技术必须加大力度推广,机械化深耕深松应轮番作业,3~5a深松1次,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土壤水库”。

农业增产 第12篇

长期以来, 灌区工程先天配套不全, 后天投入不足, 工程老化, 用水效率不高等已严重制约了灌区的发展。对此, 我们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之大好机遇, 积极争取国家和区州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其中全疆重点水利工程石门子水库枢纽工程于1998年6月18正式开工, 2001年工程投入试运行以来, 按计划承担了灌区的灌溉及防洪任务, 其灌溉及防洪效益正逐年得到充分体现。2007年投资3579万元的塔西河干渠更新改建项目经过一年半的建设目前已进入试运行阶段, 2008年玛纳斯县塔西河上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正式启动建设。这些工程的建设运行使灌区工程硬件得到明显改善, 工程效益衰减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近些年, 我们将灌溉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革当作实践“三个代表”理念, 为灌溉区人民“做实事”的民心项目来开展, 在灌区总体改造设计的前提下, 全面依照“首要改造病险项目, 着重解决卡脖子项目, 主要解决骨干项目, 扶持效益项目”的工作思想与“保证项目运行安全, 提升渠道送水水平的工作目标, 全面依照基础建设流程分层级、分年度安排实行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建工程。到目前为止, 各类工程项目累计完成总投资近3亿元。工程建造为提升灌区管理能力奠定了优良的外部基础, 为灌区的长期、稳健发展打下了夯实的经济根基, 效果明显。

2 深化变革增强管理, 构建灌区发展平台

资金投入不足、水价格过低、管理不到位、体制不健全、机制死板是水管机构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怎样全面增强灌区管理, 全面实施灌区变革, 稳固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取得的成效, 我们运用“走出门, 请到家”的方式, 既参考其他灌区改造的有效措施, 又归纳汲取本灌区以前改造的经验。编制计划对灌区的投资机制、人员配置、运营体系、管控体系、水供应价格等方面改造确定了明确的要求, 为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 也为规范灌区的建设管理、改革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撑与保证。

2.1 积极推进末级渠系的管理体制改革

近年来, 灌区积极推行以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要内容的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改革。先后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24个。成立协会以来对加强灌区工程管理、增强农户水商品意识, 防止层层加码、增加农民不合理水费负担等作用和效果十分明显。

乡村居民用水户协会已践行了其管理范围内的养护、用水量核算、费用收取等效能, 已基本体会到了机制变革的成效, 其不但很好地开展了用水管控与有关费用收取工作, 并且还自己筹措资本修理农田灌溉设备, 一方面增大了效益, 增多了收益, 另一方面还节省了用水量, 减少了投资。整个灌区农村居民用水户协会管控规模大概为2亿m2。

2.2 稳步开展水价变革

水费收益是维持灌区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些年, 我们始终加大对水费征收的力度, 使灌区用水户从思想上认识到征收水费的重要意义, 近几年水费回收率均达100%, 效果显著。

2.3 促进了乡村田地水利投资投劳机制变革

乡村税费变革试点以后, 为了全面贯彻政府有关为农民减负, 使其休养生息的方针, 尤其是撤销“两工”, 禁止强制性的以资代劳, 此举措让乡村水利的投入方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在灌区方面, 因为实行了节水改革与续建配套, 骨干项目的水资源供应水平大大提升, 农户改变了以前“望水兴叹”, 大幅调动了其投入农田水利基础建造的主动性, 而且已累积了部分新经验;对于受益范畴为一个村庄一个小组的项目, 运用“一事一议、民主决策”的方式, 安排举行村民代表会加以表决。工程实行过程中, 不实行以资代劳, 农村居民能够自筹部分资本, 运用机器施工。如乐土驿镇下庄子村农民用水户协会通过“一事一议”、民主议事, 筹集资金, 对所辖的末级渠系工程进行了维修改造, 新修农渠1.2km。

参考文献

[1]国亮.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扩散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上一篇: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下一篇:U型钢支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