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

2024-07-26

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精选12篇)

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 第1篇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其地位的确立, 使得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与要求日益凸显和增多, 我国逐渐开始重视并加大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尤其进入新世纪, 随着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大趋势, 我国的职业教育更是得到了迅猛发展。高职教育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 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 要“适应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需要, 把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有机结合起来, 切实落实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这就基本上确立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即立足和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 同时又要符合我国市场对高职与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 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以及职业资格证书双方面的培训。

二、高职教育教学的弊端

(一) 教育教学与实际脱节, 难以适合高职人才培养要求且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过于空洞。

由于受到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程度, 国家、社会和企业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协助力度, 学校自身在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探索方面的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 诸如西藏等这些西部欠发达地区在高职教育教学中教材制定、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很难适应和满足区域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变化和双重要求。专业课程设置往往已落后于现在职业技术发展的要求;由于缺乏专业的高职师资队伍在专业课程设置、学校教学计划安排上, 许多专业的教学计划难免过于教条, 且重复课程很多, 有时候甚至出现不同的专业上同一门专业课的情况, 或者是一个专业的学生, 只可以学本专业的知识, 对于外专业的知识根本没有接触的机会, 这样也就给许多有天赋的学生减少了其发挥作用的空间。

(二) 只注重书本知识的教学, “本本主义”比较严重

由于西藏现有的高职院校教师有一大部分是中职学校合并入高职院校后通过培训转化为高职教师, 加之受学历、教学经验、专业技能不足等固有观念、方法和问题的影响, 高职教育在教学方式上仍凸显单一的书本教学法为主的状况, 有些教师由于缺乏对现有先进专业技能知识的了解与掌握, 无论书本上的知识是否适应时代的要求, 也不管它是否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要求, 仍旧“以书为本”进行灌输。这种教学方式根本不能适应学生对于知识和市场对专业知识的需求与要求, 严重阻碍了学生特长、兴趣和爱好的发展、发挥和展示, 更阻碍着高职教育的探索与创新。

(三) 师资队伍结构比较单一, 授课方式过于俗套

受到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我国尤其是西藏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 仍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 因此, 在这方面有所建树的教师尤其了解和满足西藏等本区域经济的高职教师更是严重缺乏。加之许多专业课程仍旧是在课堂上完成讲授, 所以就如同过去, 大多数的高职教育教师都是给本科生上课的老师在兼职教学, 上课的时候也是用要求本科生的一切来要求高职的学生。许多的教师采取的都是讲学的形式来讲授高职的课程, 其教学工作还在遵循过去传统的模式。教师很少与学生互动, 学生听到的都是从老师的嘴里说出来的书本上的东西, 只是一味地“我说你听, 我问你答, 我写你记”, 没有新意, 这也就造成了“你说我睡, 你问我忘, 你写我抄”的课堂现象。

三、高职教育教学实施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一) 加强专业建设和教材的建设, 制定详尽的教学计划

高职教学对于专业和书本的要求很高, 它要求能够适应区域经济和市场经济变化的要求, 所学专业和知识要有包含高新技术的高水准的教材和讲义。因此学校应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 对教师不断地获取最新的知识和技术信息给予支持和帮助, 从而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把它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催化剂, 不断地注入到教材和讲义中去, 确保教学对过去具有诊断性, 对现实具有指导性, 对未来具有预测性, 这样才能带领学生紧跟发展的前沿, 培养和促进学生创新。

(二) 努力增强实践课程的设置,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必须确保以技能和能力为中心, 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精密结合、相互补充促进的教学体系。拓宽专业基础面, 注重实践, 加强能力培养, 提高综合素质。必须突出课程体系的应用性和专业技能的实用性。课程内容打破学科界限,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 使学习内容的组织服从于、服务于所要解决的职业领域的问题;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 使学生有机会将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起来, 增强职业适应性。

(三) 实施“双师工程”,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在高职院校中, 教师不仅肩负着理论教学的任务, 还要担当起实训指导、技术推广等任务, 这就要求在我们高职院校中任教的教师必须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师。尤其象西藏这类“双师型”教师严重缺的乏学校, 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和结合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 培养一些本身基础较好, 且理解和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通过留学和转岗的方式把自己培养成“双师型”。学校还可以出台一些实质性的政策, 对于“双师型”教师进行必要的奖励, 来提高学校的教学档次。

参考文献

[1]齐欣.认识高职特点加快职业教育创新[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07, (6) .

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 第2篇

〔提要〕成人高等教育是普通全日制教育的有益延伸,是面向全社会进行继续教育的一种教育制度。近年来,我国的成人教育管理水平已逐渐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其症结在于相对陈旧的管理理念和不合时宜的管理模式。因而,如何在我国经济又快又好健康发展的同时,向管理要效益,充分体现“以生为本”和“服务至上”的经营化管理理念,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方案势在必行。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改革;创新

学校教育亦是如此,一流的成人教育必须配备一流的管理模式,而一流的管理模式必须由一流的管理理念作为支撑和保障。在国家加快经济调整和转型升级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探讨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对于培养适宜于时代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实用复合型人才,实现教育质量互认的办学效果具有无比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革新意识,树立“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在管理实践中要摒弃旧有“重章法而不重人”的错误理念,取而代之以“生本位”的先进服务理念。具体做法如下。1.聆听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或管理人员要注重与学生进行近距离交流,扩大学院规章制度设计的参与面,吸纳学生代表融入其中,听取其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不同的授课需要,灵活制定最适宜的制度和方案。2.日常管理中注意“少批评、重激励”。学生一旦出现违纪情况,要讲求处理方法,调查事件真相,摆事实讲道理,不能不问青红皂白严厉指责或惩罚学生,对确实有困难的学生,要尽力帮其解决后顾之忧,提倡采用关怀和激励相结合的人性化管理方法。3.注重启发引导,在教学中体现“以生为本”。努力探求学生易于、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采取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法,将学生感兴趣的理论知识点与专业实践技能相结合,并善于总结归纳,实现教学相长。

二、找准方向,明确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目标

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成人高等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加大管理工作投入力度,提升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构建科学的管理工作体系,加强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力量,坚持“质量至上”的原则,在全体教职员工中树立“我是成教人,处处为成教”的主人翁责任感。一方面,应制定合情入理的管理措施和办法以及科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在遵照“人本至上”原则的前提下,努力使各项规章制度和计划方案落到实处,得以实施;另一方面,应集聚精英力量齐抓共建成教管理工作,形成上下一盘棋、一条心,做品牌教育,创优质服务。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注重先进教师和管理标兵的带头示范作用,合理配置教学、管理、后勤等各类资源,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和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三、拓宽渠道、创新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思路和方法

1.引进先进理念,拓宽办学思路。成人院校不要拘泥于单纯的校内教育模式,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如源自德国的“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即学生在读期间经历职业院校和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的“双元式”培训,使学生毕业前即具备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建立“成教集团”,即成教院校与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契约形式结为联合办学体,针对若干专业进行校企合作,在校期间即可让学生顶岗实践或为企事业单位定向委培,提高学生就业率和社会吸引力,提升学校办学效益及口碑,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双赢或多赢。此外,还可以积极承办各类岗前培训、素质提高培训、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培养等多层次、多角度的非学历教育。2.优化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法。可通过问卷调查或座谈、访谈的形式,摸清学生对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的真实需求,依照“与时俱进”的原则,组织学科专家根据学生需求及学科发展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重新修订。此外,也可以组织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教师编写特色、实用的成教教材及自学指导书等辅助材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在授课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先抛出问题,然后让大家进行讨论交流,再由老师补充、更正、讲评,从而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刻体会教师传授的知识点与技能,同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最终实现成人高等教育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培养目标的统一。

四、更新观念,建立适应成教发展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1.成人高等院校可以设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或信息化管理工作委员会,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计划,经常召开例会,掌控实时进程,提高对信息化管理改革工作的监管力度。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可以围绕“招生计划管理、学籍档案管理、教学管理、成绩管理、毕业信息管理”的流程建立一套科学的信息化网络系统。2.对“院校简介、招生信息、师资队伍、专业特色、课程安排、教学特色”等信息增设便捷的搜索渠道;运用信息化技术将教师的授课内容制成课件、视频、微课等教学资源上传到校园网,以直观教学的方式呈现出书本以外的内容,便于学生深刻领会教学重点和难点。3.广大成人院校可以将学院的招生信息、专业设置等信息发布到互联网上,有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使社会公众对学校信息一目了然,从而方便选择。

五、打破常规,制定灵活多变的成教管理新方法

1.引入先进的学分制管理模式。目前,许多成人高校都在积极改革现有的管理模式,而被欧洲发达国家推崇的“学分制教育”也逐渐被纳入视野。所谓的“学分制”是一种与“学年制”并存的教学管理机制,是指学生通过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专业、学科进行选修,只要修满学分即可取得毕业证书的一种弹性人才培养模式。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积极性的竞争机制,其可有效缓解成人学生学习的多重矛盾,因而不失为一种可尝试的、灵活机动的教学管理新模式。2.加快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进程。可以效仿企业管理中的“客户关系管理”,创建在校生数据库系统,将学生的所处行业、工作职位、兴趣偏好、授课需求、实际困难等个人信息资料整合、上传、共享,便于教师及各部门管理人员分析、掌握,并根据需求变化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实施方案。此外,还可以构建应往届毕业生网络互动平台,在该平台上实现学生间的实时互通,如可以建立“招生信息变化、学习心得体会、师生答疑解惑、前沿知识探寻”等有益的互动交流模块,以此侧面了解学生最新的心理诉求,掌握其在校学习效果,从而及时修正管理工作中的不足。3.下大气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广大成人院校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下大气力建立一支责任心强、业务能力过硬的管理团队。在实践中,要运用激励机制,注意奖惩结合,科学高效地对教学、管理等各部门工作人员进行督导,必要时也可进行抽查、抽检,以及时发现不足,提出建议,落实整改。同时,也要倾听一线教师的心声,多与其进行沟通交流,激发他们的执教热情与创造力,帮助其尽快找到适合自身的个性化教学方法。总之,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日新月异的经济和市场变化形势,广大成教工作者要笃定目标,与时俱进,将“人本思想”和“服务理念”贯彻落实到日常的管理工作实践中。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措施得力,始终把学生满意度和社会认可度等评价指标放在各项工作的核心位置,进一步提升成人教育管理工作的层次与水平,就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现代化复合型人才,进而实现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 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学 改革 创新

不断扩大的劳动力缺口反映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等深层次矛盾,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我国专业技能教育没能与市场经济发展速度同步,造成专业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因此广阔的市场需求要求职业教育提供足够多的专业技能人才。

一、中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困局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推进,没有改变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存发展的困局,目前职业学校面临较多问题。

1.生源不足

由于大学连年扩招,普高升学率连创新高,2012年普高升学率达75%,北京、上海等地基本达到百分之百,使普高热大为盛行。部分初中毕业生不顾自身条件,争先恐后地挤进普高。部分家长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认为职业教育无法保证孩子学有所成,不能实现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一些经济条件稍差的农村学生受家庭经济条件所限,也无法继续在校学习。诸多原因造成了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招生困难的现象。

2.生源整体质量下降

从近年录取分数线就能明显反映出生源质量问题,由于大学和普高的扩招,普高的分数线一再下降,职教分数线只能更低。学生的知识水平起点低,学习自觉性和学习兴趣较差,同时,大部分学生缺乏合理的人生规划,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主要是来拿毕业证。这种宽进宽出的管理模式培养出的毕业生也没有到达专业人才的要求,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质疑。

3.办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的职业教育还是以填鸭式的课堂书本讲授为主,忽视了职业学校生源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仍然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职业”“专业”“技术”的特点。教职队伍也因为机制的僵化而缺乏信心和进取心,干劲不足、消极观望成了教职队伍的主流精神状态。职业学校虽然乘着改革的大好春风,却不能扬帆高歌。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突破与创新

中等职业教育就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能、技术教育为根本,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的突破和创新。

1.创新办学体制

中等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密切关联性使其市场化具有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职业教育的教研方向和学科设置只有与市场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人才需求密切结合,才能保证职业教育的有“市”可依。这就要求学校与企业要有深度的沟通与合作。在国家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针指导下,在政府管理机构的主导下实现校企联姻,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体制是中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采用定向培养的模式,保障学生就业机会,有了就业的保障,就会顺利解决生源问题,也就会解决中职教育的一大危机。另外还要加强企业的岗前培训和职工的定期技能培训。

2.创新教育机制

部分职业教育管理者对事业发展的成就和前景认同感不强,对事业缺乏自豪感和热情。教职发展和教职激励是机制创新的核心。由于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的紧密结合性,单纯的职称评定的激励机制已满足不了实际需要,这就要引入更多的企业模式,加强绩效管理。首先对招生及企事业培训进行必要的物质激励,对创新教学方法、取得科研成果的贡献者给予物质或公费进修的机会等,以物质激励和个人发展激励的方式改变激励模式,提高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力。

3.创新教育方法

中职生源的知识及经济基础相对较弱。学成一技之长,能有效保障就业,是学生和家长关心的问题。中职教育的定位是培养优秀的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中职教育的教学方法要有自身的特点,结束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模式,转变为以熟练掌握专业技术为方向的实践、体验教育模式。在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有利条件下,把企业的车间作为第一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实操动手能力,使中职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有更强的技术优势。

4.建设校园文化

大部分中职学生学习能力和自制能力较差,没有更高的人生追求,再加上青春期的萌动,问题学生较多。加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追求更高的理想。校园运动会、校园歌咏比赛等活动,校园诗歌、书法、围棋等文化团体都可以使学生找到归属感,找到自信心。

相信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广大教职人员的辛勤努力,只要中职教育内强素质、外接市场、转变观念,就一定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优秀、合格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

创新教育与高校教育管理改革 第4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校教育管理,改革

创新型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创新型教育的实施为社会培养的人才不仅专业素质高,而且身体素质好,各方面都全面发展。为了帮助创新型教育顺利开展,各高校必须实施教育管理改革。只有在科学的教育管理方式的背景下才能创新教育方式,促进我国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教育方式与教育管理体制的关系

从教育学角度来说,教育管理体制与教育方式相互依存。我们要进行创新型教育,那么教育管理体制一定要进行改革。首先,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创新教育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是整个教育工作中最关键的环节,它决定着教育领域中的大小事务,以及具体的操作方式。当然,教育的管理体制也规定了教育应该采取什么方式,因此,教育的创新意味着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管理体制的创新保证了创新型教育的顺利开展,是创新型教育的保护屏障。其次, 教育管理体制的科学性决定了创新型教育的成效。好的教育管理体制,一定会将教育事物、教育工作人员安排的井井有条,并且给教师足够空间发挥自己的教育才能,使教育方式得到革新,从而推动创新教育的进程。科学的教育管理体制本身也对创新教育起着促进作用, 因为,科学的教育管理体制一定会调动一些力量支持创新教育的发展,增加教育设施,引进新型的教育方式,科学合理的实施管理方式,既遵守原则又有较强的灵活性。因此,创新型教育与教育管理体制的关系密不可分,一所高校, 只有实行科学的话教育管理体制才能开展创新型教育,一个需要开展创新型教育的高校首先就应该进行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二、目前我国高效管理存在的弊端

第一,实施强制性管理。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很多高校实施的管理方式都是强制性管理。从学生角度来看,学校安排的课程非常死板, 缺少实践性与体验性强的课程,而且课程考核的方式非常单一有时甚至不科学。例如:有的学校开设的体育课很少,甚至不开设体育理论课,这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没有好处,严重拉低了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的学校只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评比优秀的依据,完全不开设实践性课程,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很多学生变成了只会读书不会做事的书呆子。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师在学校中的教育方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需要遵守的规则很多,这也严重阻碍了教育创新的路程。

第二,创新教育没有渗透到高效管理体制当中。很多高校只是口中开展创新教育,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创新教育意识,创新教育只是流于表面, 与高效管理体制不能协同作用。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利用新型的教育方式、教育手段对学生实施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但是很多学校并没有将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在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期组织学生大力开展活动,成立多个社团,可是对于这些团体学校却缺少科学的管理,并没有将创新型教育的作用发挥出来。

第三,教师队伍素质普遍不高。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很大,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因此教师素质是创新教育的重点。创新教育虽是一种新型教育方式,但并不是任由学生放任自由, 很多高校教师将这一点理解错误,在实施创新教育时对学生不管不顾,完全看不到教育的成果。另外,有些教师地专业水平不高,创新意识淡薄, 在教学中依然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不能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创新教育方式,进行高校教育管理改革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解决。

首先,改革高校的教育管理方式,需废除传统的强制性管理模式。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强制性的管理模式都是行不通的。高校应该合理安排学校的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将创新教育与高校管理体制融合起来。创新教育与教育管理体制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真正将创新教育的理念融入管理体制当中,教育才能持续发展。高校的管理人员及教师应该有创新教育的意识,将创新教育提上日程,然后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创新教育的特点制定出一套与创新教育模式相配合的新型的管理模式,打破传统教育的格局。

最后,高校必须将提高教师的素质纳入到教育管理体制当中去。学校必须要意识到教师的重要性,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并鼓励教师进行创新,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教师,学校应该给予一定的惩罚。另外,教师也应该积极自学,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能一直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教育学生。

中职学校会计教育改革与创新论文 第5篇

关键词:目标定位;素质;教学方法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的全球一体化及信息的高速传递需要大批会计人员,这不仅向世界各国的会计教育敲响了警钟,更是使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1会计教育的目标定位与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大学新生教育改革与创新探讨 第6篇

【关键词】大学 新生教育 改革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29-02

对大学新生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是恒久的话题,尤其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推进,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技能还有有着较高的素质修养。正是这样的时代发展和要求对于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的素质和修养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故而,对大学生的教育的重要程度越发突出。新生是大学生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其思想和心理都具有极强的阶段性和独特性,在个体的思维和行为能力上相较于其他大学生更具有可塑性和差异性。

一、大学新生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大一是学生时代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个阶段,需要培养学生学习上的自觉性、管理上的自治性、生活上的自理性、时间上学会自我选择以及思想上学会自我教育和反省等,这对大学生接下来的整个生活和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角色的转换,大学新生对这些变化并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容易对生活和学习感到迷茫,在生活、学习各个方面都出现了不适应的现状。因此,对大学新生的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其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选择,为大学生选择正确的大学开端,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而成熟的基础,帮助其顺利渡过大学生活,并对其以后的人生道路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大学新生的教育工作并没有起到真正预期的作用,教育过于形式主义,造成很多的问题。

1.教育内容不能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要求

现在的大学生多是90后,具有浓烈的时代特征,他们在个性上由于社会的剧烈发展以及时代的变革具有强烈自主性以及不成熟性,故而,在进行新生教育的时候应该结合时代的特点,对这些予以更多的关注。但是,目前大部分的高校的新生教育内容过于僵化,依旧是教条式的教育方式,并没有结合时代的特征以及实际的情况进行现实性的分析,过于的形式化,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共鸣。现阶段的新生教育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不能够因材施教,而是单板、陈旧,更多的作为了应试教育的延续。

2.教育缺乏总体的规划

目前,对于新生教育具有极强的随意性,课程的增减、课时的调动都过于灵活,并且把学生当做纯粹的教育客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填鸭式的教育方式,缺乏和新生的互动,不能够对教育的内容作出及时的调整和补充,不能够了解到新生的困惑和想法,不利于新生对新生活以及新角色的适应。

3.教育形式固定,缺乏感染力

在多数的高校中,新生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军训+讲座,这样的固定模式对学生缺乏新颖性,不能够引起学生主动参加、学习的积极性。新生刚到,对辅导员的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工作量增多,无法对新生做出更多的关心,这会给新生造成不得到尊重的错觉,不利于新生对学校的认同感的培养。同时,大学新生来自五湖四海,各人的生活习惯、家庭背景都有很大的差异,在行为处事上存在很多的不同,这就使得同学之间关系的处理很复杂,而大多数的新生对此不知所措,容易造成很多的问题,辅导员不能及时的发现和处理,会给新生带来心理压力,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4.教育时间短,缺乏个性化

目前的新生教育的时间非常集中,基本上都安排在入学后的一个月内,但教育的时间非常短,有的基本上在开学后一周内就结束了。但是,大学新生入学时对于大学生活往往有很多的期待和憧憬,在生活中还会有很多的困惑和疑问,新生教育其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带动其进入新的角色中,帮助学习校纪校规,做好学习、生活的规划。但目前如此短暂且没有连续性的新生教育,并不能完成这些目标。此外,新生教育的内容繁多,学校进行新生教育都以集体学习为主,没有充分了解和分析学生个体对环境、学习、生活的适应性,不能满足学生最基本的需要,故而,新生教育对于新生的成长缺乏准确的引导性,教育效果低下。

二、对大学新生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具体措施

1.开展职业规划,明确学习的目标

职业规划时一个人在对自身准确认识的前提下,对今后的人生发展方向的预计和规划,具有现实引导的作用。而大学阶段是学生个体慢慢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一个特殊时期,也是对于今后的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且在对自己主客观条件都充分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明确今后的人生目标和职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能够使得新生在入学刚开始就能够找到学习的方向和目标,提高学习的效率,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潜力。

2.明确专业方向和纪律要求

有许多学生在进行专业选择的时候其实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前景、发展方向都没有认识和了解,多处于迷茫的状态,因此,在进行大学新生教育的时候首先就应该在学院的学术带头人以及院方领导的带领下给学生明确学院的专业方向和纪律要求,同时通过自身的经历和体验向新生讲述做人、做事的原则和方法,树立新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了解到今后学习的具体任务和安排,以及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前景,让新生对今后的学习内容有客观准确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学生做好学习的计划,以及课外活动的相关规划。

3.加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辅导员是大学新生最先接触的引导者,在新生教育中占着主导的作用,因此,辅导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首先就应该记住所有学生的名字,这样能提高学生对其的亲切感,能够有效的拉近其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和关系,有助于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其次,辅导员要公正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树立辅导员公正的形象;同时,在面对学生的时候要始终面带笑容,保持辅导员平易近人的形象。这样能够有助于辅导员更好的获得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学生才愿意也放心对辅导员说心里话,对辅导员的建议也更容易接受,有利于辅导员随时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帮助日后工作的顺利进行。

4.重视班会的作用

此外,班会是进行新生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主题班会或者思想道德教育课,引导新生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和认识,完善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心。在具体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上台讲述自我,小组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以及不足之处,结合新同学个性的特点,由辅导老师引导新生培养一项特长,以便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总结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入校不苦,初入校则苦。初入校不苦,初入校无人导引斯真苦。”从中直白的可以看出大学新生的教育工作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多么的重要。当然,新生入学教育任务繁重,影响深远,对学生整个的人生都具有一定的铺垫和引导作用。故而,对现代大学新生的教育工作中的问题要予以足够的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做好改革和创新工作。

参考文献:

[1] 杜志欣.大学新生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8):53-54.

当代高职教育技术改革与创新 第7篇

一、在教学中使用现代技术, 提高教学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各类专业人才, 其教学以教授职业技能为主、以理论为辅。为适应现代职业需要,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使用各种现代技术, 为学生今后进入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现以多媒体技术为例, 探讨现代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使用。

多媒体技术, 就是使用计算机, 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转换成数据进行美化、编辑, 再通过各种媒介应用平台展现出来的一种现代技术。它对人们获取信息的方法做出了很大的改变, 也符合人们在信息时代的阅读和通信方式。现今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 为了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适应职业需要, 胜任各岗位工作, 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通常有两种使用方式:其一, 教师在多媒体教室中, 使用多媒体设备, 将教学中所要应用的图片、视频投射到大屏幕上, 使学生能够更加快捷、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教师讲述的知识点。其二, 在计算机教室中, 让所有学生都在计算机上实际操作。这样, 每个学生都能直接参与到教学中,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同时, 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这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无论是哪一种方式, 多媒体设备在教学工作中都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主要有以下两点优势:其一, 对重点着重训练, 对难点集中突破。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 很难真正做到突出重点、强调难点, 往往是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多次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 但是学生并不能深刻领会知识点, 反而会对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产生反感。而使用多媒体教学, 就能从视、听、触等各个方面调动学生的感官, 使他们更好地接受知识点, 从而轻松、高效地完成重点、难点的学习。其二, 提高教学效率, 减轻学生负担。在学习过程中, 必要的训练必不可少。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做课后训练, 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大量的练习, 同时通过教学系统, 为学生提供适宜难度的习题, 并在学生出错后, 从不同角度提供相同类型的题目以供学生进行反复练习, 从而使课后训练做到了有的放矢。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执行者, 其素质如何直接决定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因此, 建设一支职业素质优良、业务水平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是推进高职教育技术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条件,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的根本保障。

高职院校应立足本校目前的师资状况, 重点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加强梯队建设, 建立健全教师评价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 着重培养年轻教师。具体来说, 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1. 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 鼓励教师参加各类进修和培训, 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

2. 积极培养在校的优秀学生, 发展潜在的青年教师队伍。

3. 组织骨干教师积极参与行业内的科研和技术会议, 使他们能够紧跟所在专业的技术发展, 做到在教学中与时俱进。

4. 鼓励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 使他们能在教学中联系实际,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从而为学生日后进入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5. 学校高层应积极与行业专家、企业内资深员工联系, 聘请他们为客座教师或邀请他们来校讲座,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帮助学生进行从在校学习到实际工作的过渡。

三、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加强培训基地建设,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效教育, 应特别突出职业技能的训练。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之中, 而是应该走出教室、走入社会、走进相应的职业场所。只有在真正的或高度拟真的职业情境中进行反复的练习, 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职业技能, 成为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主要有组织学生进入培训基地集中学习和联系企业提供实习岗位两种方式。

1. 加强培训基地建设。组织学生进入培训基地集中学习的好处是能够让学生亲自动手实地操作, 同时可以保证学生的安全, 并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学校应着力建设“课堂教学——课堂实验——培训基地实习”的一体化教学, 加大实践课程在教学中的比重, 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方应积极地和当地企业进行联系, 与企业进行人才培养合作, 为学生争取实习和工作岗位。进入企业实习的优点是能使学生真正处于职业环境中, 深入了解日后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 表现优秀的学生甚至可以通过实习提前获得工作机会。但学生分散于不同的企业进行实习, 加大了学校的管理难度, 校方应特别注意加强组织工作, 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学习效果。

长期以来, 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家输送了数以千万计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 高职教育也应积极推动技术改革和创新,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 与时俱进, 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也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漫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7) .

[2]黄丽.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03) .

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 第8篇

一、我国临床药学高等教育模式现状

(一)高等教育院校开设现状

我国首次开设临床药学专业的高校为华西医科大学,当前已经并入四川大学。至此,我国开设临床药学专业的高校数量不断增加,在2014年已经达到43所。但是,该部分高校在地域分布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状态,即东部占比近50%,而中部和西部则共同占有50%。与此同时,在高校类型方面也存在不同之处,包括医药院校、医科大学、药科大学、理工类院校和综合大学等,该种情况使临床药学人才的培养出现了参差不齐的质量。

(二)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我国临床药学高等教育模式当中,该专业课程的设置一般包括药学(临床药学方向)、临床药学、医院药学、临床医学(药学方向)、临床中药学、临床医学(临床药学方向)和临床药理学7个种类。若对我国各大高校在临床药学专业所开设的课程进行统计,则基本上可以将其分为医学类课程、药学类课程、公共基础课、临床药学专业课程和临床实习5类。

(三)具体招生现状

2015年我国临床药学专业(或方向)计划招生人数在药学类专业招生总人数中占比近10%,人数为2000以上。但是,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中明确表示:“临床药师的数量,在原则上二级医院不能够少于3名,三级医院不少于5名。”但是,在2015年我国二级医院已经达到8000所以上,三级医院已经达到2100所以上。由此可以推断,当前我国临床药学人才仍旧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二、临床药学高等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策略

(一)合理设置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布局

由于当前我国开设临床药学专业的高校和相关的临床培训基地地域分布呈现严重不均衡状态,且诸多高校所培养的临床药学人才质量不一,在人才培养数量方面也不能够满足实际需求。因而,我国政府必须重视合理的设置临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布局以及高等院校布局。例如,对于中部以及西部经济基础相对较差,教育发展也相对落后的地区,政府可以予以其物资、人力等多方面的支持,以此促进我国临床药学高等教育模式的规范化发展。

(二)加大临床药学的宣传力度

我国临床药学与临床医学相比较,一直处于被轻视的地位,导致临床药学的教育与工作开展均存在较大困难。为此,我国应该加大临床药学的宣传力度,将“以患者为中心”作为根本原则与思想,宣传临床药学服务的重要性,以此促使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更加顺利,实际上也能够对患者发挥积极作用。

(三)建立完善临床药学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由于临床药学需要以患者为中心,具有比较强的学科实践性,因而在培养的过程中要使相关专业人才具有实际开展药学工作的能力。其次,借鉴国内外诸多高等院校临床药学教育模式的先进经验,对自身的课程体系进行完善。例如,在培养当中可以根据我国临床药学的特点,重点对学生的临床药学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也可以将人文科学、生物医学、临床药学、药学等教育模块相结合进行人才培养。最后,高校要发挥自身优势且实现多机构联合教育。高校进行临床药学教育时,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进行教学形式的创新,丰富自身的教学资源和教师资源等,以此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也要与我国的诸多临床机构相互合作,为临床药学专业人提供良好的实习基地。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了能够满足临床药学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提高药学服务质量,我国的临床药学高等教育模式必须认清其发展的现状。与此同时,政府要能够积极且合理地进行人才培养基地地区分布的规划,加大临床药学的宣传力度,高校自身则应该建立更加完善的临床药学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为了促进我国临床药学人才的培养,满足当前临床药师的需求,我国临床药学高等教育模式必须做出改革与创新。据此,在了解我国临床药学高等教育模式现状的情况下,根据时代发展形势提出了几点改革与创新策略。

关键词:临床药学,高等教育模式,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晨阳,王晓冬,郝悦,等.对我国现有药学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药学教育,2015,5(6):9-13.

[2]杨凌,蔡绍晖.药学专业创新型与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中国药房,2013,12(11).

课堂改革与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第9篇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础价值取向的教育, 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 在数学教学中, 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 促进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 掌握其一般规律, 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 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二、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才能, 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能力, 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 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 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 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努力提高创新能力, 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 不断探索和创新, 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的的应试教育, 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 很难形成创新意识, 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 实现由“教”向“学”过度, 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课堂气氛, 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教学坏境。

第三, 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课余活动, 扩展学生教学知识体系结构, 扩大视野, 真正提高学生素质, 着眼于未来。

三、开展创新教育: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

第一, 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 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 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 鼓励学生学习成才, 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 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数学中的组合原理, =3, 说明一个人涉猎知识越多, 知识面越广, 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 创新能力就越强。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学习更多更全面的数学知识, 为将来的创新活动奠定扎实的数学功底。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获得知识的同时, 形成推崇创新, 追求创新, 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第二,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训练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因此, 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 对问题巧妙引导, 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 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 学生听”的常规教学, 变“传授”为“探究”, 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 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 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 总结规律。

数学解题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 多角度思考, 广泛联想,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 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 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 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 形成创新技能。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知识、技能, 数学思想方法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验观察, 实验, 想象;实施阶段验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验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 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 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 形成创新技能。

第四, 开发情感智力教育, 培养创新个性品质。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 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条件。”可见,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 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 以良好的个性品质当后盾。

技校教育改革与创新型实践 第10篇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经济, 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 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 是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施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因此,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既是当务之急, 又是长远大计【1】。技工学校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 他即肩负着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的使命, 同时也是我国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摇篮, 因此, 应像重视基础教育一样得到重视。然而, 随着我国高校开始扩招, 直接压缩了中专、技校的招生空间, 愿意读中专、技校的人越来越少。因此, 许多技校为了生存采取了“降低门槛”、甚至免试人学的办法, 取消了对学生年龄、成绩等限制。即使这样, 招生数量还是年年减少。学生数量和质量下降, 给技校的教学、管理带来许多问题。目前, 我国共有技术工人7000万人, 其中初级工占60%, 中级工占35%, 高级工仅占3.5%。高级技工的严重短缺与技术学校招生的门庭冷落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毫不掩饰的说, 我国的产业工人的技术水平和技工学校的发展状况都还处于初级阶段。

二.传统的技校教学方法急需改革

技工学校现有教学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过去几十年里, 我们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是由中专或大学的相关专业的内容经简化而得【2】。教材内容相对陈旧, 已无法满足目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形势。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多是灌输式, 老师讲, 学生听, 教师是“发报机”学生是“接收器”。教师满堂灌, 学生机械的接受。面对智力、能力、个性各异的学生, 教师也只能千篇一律地讲下去, 这样, 即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 同时也抑制了学生的能力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发挥, 学生毕业后知识面狭窄, 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因此,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 急需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且要把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善于发现自己的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打破“书本权威”、“教师权威”, 求异求新,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三.创新型教学方法的实施

目前, 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创新教育已被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技术型应用人才的技工学校其现实意义更大, 如何开展和实施创新教育, 把教的创新和学的创新结合起来, 推动创新教育的开展和实施, 培养出更多的既懂理论, 又懂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是当前乃至今后我们教学活动探索的一个主题[3]。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在教学中我们采取了如下教学方法。

1. 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尽管讲的很认真、很投人, 却常常使课堂变得呆滞、沉闷, 教学效果不理想。而“问题教学法.是通过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检验答案三个重要环节来实现教学的。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学大纲, 钻研教材, 在正式讲课之前, 向学生提出来问题, 却并不立即给予回答, 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和思考, 从而激发起他们探求问题答案的强烈愿望, 提高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参与意识。例如, 在讲解模具设计中零件常用定位方式时, 我们先拿一个典型的零件, 让同学们考虑如何定位才能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及批量生产的要求, 随着课程的进行, 同学们逐渐选出该零件的不同的定位方法, 最后经过教师对学生选出的各种定位方法的进一步讲解、比较, 最终选出正确的定位方案。该方法的采用, 可使教师以主导者的身份, 学生以认识者身份直接参与课堂讲授, 使课堂讲授成为师生双向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从而引发学生愉快的学习情绪。

2. 采用“设疑法”进行教学

技工学校培养的是专业技术人才, 专业课是必需的课程。而技校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生, 专业课是他们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 并且专业术语较多, 难懂。许多同学一接触专业课, 就产生了厌学情绪, 以至影响了整个学习过程。因此,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我们在教学中还采用了“设疑”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中钢与铸铁这部分时, 我让同学观察机床床身和主轴材料有何区别 (提出问题:“为什么采用的材料不同”) 对这个问题, 同学“似曾相识”, 可是想说却又说不清楚。他们为了能说明白这个问题, 就会自己回到书本中寻求答案。然后教师再讲解钢和铸铁的性能、优点和不足。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的吸收为主动的求索, 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课的兴趣, 增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拓展授课内容

技校毕业生能否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合格品,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训练的手段和学习课程的内容。目前, 技校教材专业课程内容知识面窄, 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要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教学内容的广、博、新, 教师是往往难以完成的。因此,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中部分内容我们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方法, 通过图片、动画等的演示,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即能轻松掌握所学内容, 又增加了所学知识的广度。例如, 在讲解光栅原理时, 通过动画的演示, 学生很快就能理解摩尔条文的产生及光栅的测量原理。同时通过图片, 学生也了解到了光栅的分类、用途等内容。

4. 聘请大学教师定期讲座

高等学校拥有一支专业理论、基础理论较强的教师队伍, 长期的教学经验使他们具备优良的学识和极其丰富的教学经验, 同时他们对某一学科、某一专业世界前沿技术和理论都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聘请高校有一定经验的教师定期给技校学生讲座, 不但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了学生学习先进技术的兴趣, 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如通过高校教师对PRO/E, Solidw ork, Mas te r Cam等软件的讲解与演示, 使学生了解到可以通过这些三维软件的学习, 对机器的设计、模具的设计实现三维实体造型与仿真, 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先进技术的兴趣, 同时增加了就业的范围。

四.总结

通过对几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 95%的学生对我们所采取的教学方法表示欢迎。学校毕业的几届学生绝大多数都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岗位, 企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十分满意。

摘要:本文介绍了目前技校教育的地位和现状, 阐述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论述了为提高技校教学质量所采取的几项创新型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乃予.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4)

[2].张子翼.对当前技校教育面临的困难和改革的思考[J], 云南教育, 2003 (21)

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 第11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模式;问题;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5-36-2

0 引言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高等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市场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只有不断完善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才能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水平。但是,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现状来看,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教育管理观念陈旧、教育管理体制僵化、教育管理方法落后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因此,各大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创新教育管理工作模式,创新教育管理理念,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并不断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体现民主性,尊重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从而保证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1 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管理观念陈旧

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现状来看,教育管理观念陈旧,很多教育管理人员都把高等教育管理当成了行政管理,从而使得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没有深入理解高等教育的目的。缺乏对教学和管理关系的认识。与此同时,很多高校都普遍重管理轻服务,没有重视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没有倾听他们的诉求。另外,很多高校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从而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 教育管理体制僵化

首先,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方式都是照抄政府的行政管理模式,从而使得教育管理体制僵化,没有真正落实教育管理的作用。其次,很多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都比较刚性,把教学课程、教育方式都统一化,使其缺乏个性。再次,缺乏先进的教学管理评价标准和指标,教学评价还比较传统,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很落后,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比如,教研型大学、研究型大学都追求大规模的目标,根本没有考虑自身发展实际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和质量。

1.3 教育管理方法落后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方法还比较落后,缺乏先进的教育管理理论知识,教育管理方法比较单一。同时,部分学校的管理方法比较机械化,管理中见物不见人,缺乏相应的标准化规章制度,没有认识到教育管理人员的主体地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等教育管理水平的发展。

2 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措施

针对以上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创新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管理的发展水平。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措施都包含哪些方面:

2.1 创新教育管理理念

对于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创新来说,创新教育管理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起步比较晚,因此,为了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水平,就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教育思想的突破为先导。首先,高等教育管理人员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体现平等民主精神,改变以往的传统教育管理理念,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其次,高等教育管理人员还要明确高等教育管理与政府行政管理的区别,熟练掌握高等教育管理的规律,不要一味地照搬照抄政府行政管理知识,要充分理解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有内涵,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发展。再次,还要树立服务意识,定期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尽量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最后,还要正确理解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属性,营造良好的校园工作环境,提升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争取把服务育人作为每个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2.2 创新教育管理体制

要想提高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水平,就应该不断创新教育管理体制。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也不例外。要想创新完善的教育管理体制,就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定期对市场做整体的调查,从而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从而突出人才的培养特色。第二,要摆脱政府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模式的束缚,建立属于自身发展的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第三,要建立完善的“党委领导、校长行政、授治学、民主管理”管理制度,并聘请国外发达国家的相关教育管理专家,让教育管理人员吸取工作经验,遵守其中的管理规章制度,从而保证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第四,要建立教育管理机制,发挥院系的管理主动性,并适当地降低教育管理重心,改变以往的重管理轻服务的局面,定期倾听教师和学生的心声,从而落实教育管理机制。第五,要创新富有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制度,根据不同教师和学生的差异性,应该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和考核方式;同时,还用明确教学的评价目标,恢复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动权,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

2.3 创新教育管理方法

创新教育管理方法也属于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高等教育管理人员应该不断地创新教育管理方法,坚持与时俱进,从而提高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创新教育管理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目前,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应该也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利用现代的先进管理信息处理技术,创新教育管理信息平台,从而达到教育管理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方便教育管理人员能够与时俱进。第二,在具体的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还要多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尊重教师的引导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三,要懂得利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根据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学校发展的高等教育标准化管理目标,从而更好地为教师和学生服务,最终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第四,要不断发挥工会组织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纽带作用,不断加强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力度,吸收良好的建议来创新教育管理工作,体现民主化,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

2.4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都知道,高等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社会培育更多优秀人才,因此,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创新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

首先,要制定较为灵活多变的教学管理制度,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体差异性,制定不同的选修课程,不断落实选课制和学分制,保证学生的特长能够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其次,要定期对市场做整体的调查,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向,并开展专业设置宽口径、课程设置实用化等创新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争取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再次,要不断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成绩、个人特长等方面的考核评价机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那些表现良好、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奖励,最终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科学的导向。最后,要改变以往的教育管理方式,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加强校企合作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就业发展教育,帮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社会化角色的转变,最终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不断创新教育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不断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升高校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参 考 文 献

[1] 孙娜.以人为本理念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J].

中国建材科技,2016,01:133-134.

[2] 金明根.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6,05:129-130.

课堂改革与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第12篇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 在数学教学中, 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 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

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 使他们掌握其一般规律, 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 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

过程中, 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二、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 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 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 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 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密切相联, 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努力提高其创新能力, 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 不断探索和创新, 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2.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 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知识传授和学习中, 很难形成创新意识, 这就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 实现由“教”向“学”过渡, 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氛围, 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3.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 扩大视野, 真正提高学生素质, 着眼于未来。

三、开展创新教育

1.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 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 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 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 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数学中的组合原理, C31=3, C230=435, 说明一个人涉猎知识越多, 知识面越广, 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 创新能力就越强。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学习更多、更全面的数学知识, 为将来的创新活动奠定扎实的数学基础。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同时, 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2.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训练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因此, 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 对问题妙引导, 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 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 学生听”的常规教学, 变“传授”为“探究”, 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 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 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在数学解题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 多角度思考, 广泛联想,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 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 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3.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 形成创新技能。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的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 在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同时, 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 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 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 形成创新技能。

上一篇:税收服务民生下一篇:优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