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学习范文

2024-06-12

真实学习范文(精选12篇)

真实学习 第1篇

“安吉县特级教师后备人选培养班”的课例研究

下面一组课例研究报告立基于专业的角度, 将教师在教学中所遭遇的困惑、解决的方式以及其中的思考详细地呈现了出来。或许课例本身并不精致, 甚至还略显粗糙, 但透过这些文字, 我们看到的是一群用心的老师孜孜不倦的追求。这是一个以课例为载体, 教师和研究者共同透过经验进行学习, 不断行为跟进,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好沟通的过程。作为一个和这群老师一起经历了这个课例研究过程的研究者来说, 我高兴;作为骨干教师研修班的一个阶段成果, 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

一般来说,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中, 理论性的介绍难免会多而“杂”, 让教师一时难以消化, 也容易忘却。不同的研究者 (培训者) 所介绍的理论有时甚至会有冲突现象, 让教师难以适从。新的教育理论不断出现, 有时会让教师目不暇接, 难以统整。所有这些都会使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望而却步。如何让理论深入到实际情境中, 成为一种被教师接受和运用的高明的理论, 并真正内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 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 课例是其中的中介。

“课例”立足于课堂, 将理论思想置于鲜活的教学之中, 将宏大的理论转化为个体的教育经验或事件;课例的研讨聚焦课堂, 是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教与学;课例注意到教师们所关心的方面, 让理论深入到实际情境中, 对教师会有关照作用。鉴于此, 我们完全有理由说, 这组报告的意义绝对不仅在于通过表达实践经验, 诠释宏大理论, 促进人们对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它的更重要的意义可能还在于打破专家长期统领的“理论研究”和教师“实践操作”之间的藩篱, 有可能跨越“学习理论和教学经验的缺口”, 创造一个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思考空间。

活动,让品德学习真实发生 第2篇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德育课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追求的重要目标。但不可否认的是,灌输式的课程落实方式仍是当前日常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只是在课堂上被动接受品德知识,学习没有真实发生,更别谈将品德知识付诸于生活实践之中,以致学生参与社会、干预生活、学会做人的品德行为素养没有得到有效提升。近年来,笔者尝试开展活动体验式教学实践,让品德学习实践真实发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拟以《尝尝苦滋味》一课教学为例,与同仁切磋探讨。

一、调查活动:基于教材的前置性学习

《尝尝苦滋味》是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的第3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学会用积极的思维方式面对,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超越逆境。从教材教学资源内容来看,既有身边父母的案例、名人的故事,也有对品德知识的思辨引领,若就教材进行“条分缕析地教”,在有限的课时中,也有着较强的学习密度。但文本中简洁的案例故事,引导式的思辨能否唤醒学生的品德意识,引发心灵共鸣,促进品德行为的矫正与提升,真的值得我们教师去思考。品德课程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获取品德知识的浅表层面,更重要的是构建价值观,用价值的形成去促进行为素养的提升。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因此,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策划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亲历事件,感知生活,体验成长,是品德课堂教学的前奏,更是课程目标得以落实的保障。根据学生个体情况的不同,笔者策划了这样的调查任务。

1.与身边熟悉的人交谈,了解他(她)曾经历了什么样的困苦与挫折,是如何面对的,这些困难和挫折对他(她)的生活、成长有什么样的影响。

2.阅读名人成长故事,了解名人成长中经历了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是如何克服的。

不论是“交谈”,还是“阅读”,这两种任务式的学习,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品德修养的强化过程。这种任务驱动式的前置性学习,能有效地促进学习目标的明确化、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在调查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为课堂的学习交流做好知识的储备与情感的铺垫。

二、思辨活动:基于课堂的体验性学习

一堂好的品德?n,理应呈现“教师导学导思,学生情趣盎然”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经历“真实学习”的过程,即以“兴趣”为起点,以“方法”为原点,以“思维”为力点,以“元认知”为远点。适宜品德课程的教学活动是多元的,如何选取符合教材、适合学生、有助于课程目标落实的活动方式,需要进行思考。品德课程是一门思想学科,也是一门行为学科,不管哪种“活动”,最终都要回归于学生思维提升的这一着力点上来。

《尝尝苦的滋味》着眼于“自我”情感与体验的“两种心境”,是解决学生对待积极与消极两种心理状态的教学凭借。课时内容中的四大版块呈现的是学习能力的四个层面,即感受、理解、发现、体验。品德教学即是编者与学生的对话过程,更是搭建学生与生活实践对话桥梁的过程。任何的学习过程都是学习、思维、行动的统一体。因此,策划思辨活动,使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让课堂有情趣,有思考,让学生的生命有成长,学生的行动才有方向,这是教学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

教学中笔者策划了一次“趾笔挥舞”的奇特写字体验,引领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困难与挫折,在体验中思辨态度与结果的关系,真正品味“健康的幸福”“毅力的价值”。“趾笔挥舞”即是用脚趾夹着笔在纸上写字。活动前,笔者请学生思考:“如果哪一天,我们意外地失去了双手,将如何写字?”紧接着,让学生用脚趾夹笔写字,并畅谈体会,思考是放弃写字还是练习写字,最后展示媒体报道的各种书写奇人,引导学生要成为一个有毅力的人。

当然,课堂中的活动只是一个载体,一种教学的形式,是学生亲历成长的一个过程;通过活动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辨,对自我的思辨才是真正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有深度,才能促进价值观形成。

三、展示活动:基于发展的交互性学习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要素的交互作用实现的。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个性不同,认识不同,成长历程不同,品德行为素养自然不同。品德课程的“开放性”决定着教育渠道的多元化,综观当前品德教育,课堂“说时会”生活“行则变”的现象层出不穷,教师“屡教屡败,屡败屡教”。究其原因,缺少的是课后的教育成果展示。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品德素养的形成,尤其重要的是从课堂学习向学校、家庭、社会实践扩展,然后再回归课堂的“学习―实践―再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达成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学习实践砥砺。因此,创设学生成果展示活动,建立“交互性”学习机制,理应成为品德课程的教学方式之一。唯有如此,学生“真实学习”的过程才不会断层。如何策划展示活动?针对《尝尝苦滋味》一课,以下三种形式可以借鉴。

1.故事交流会。将自己在生活中所见的或亲身经历的故事,在班会课上与同学进行交流,交流时注重自己的体验、见解、收获。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故事写成文字并配上图片以专栏的形式进行再交流。

2.图文展版。借鉴微信朋友圈方式,图文结合,展示学生在生活中克服困难、抗挫经历的图片并配以学生个人感言,利用班级展板或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的方式进行展示、宣传、评比。

3.“最美”人物评选。教育的最终归宿要回到“人”身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德育教育的最佳方式也是“有样可学”。开展“最美”人物评选活动,是对一个阶段学生品行目标的评价,是总结,更是鼓励。

“交互性”学习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相互成长的学习方式。各种展示活动,是一种警醒,也是一种鞭策、激励,是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

品德素养的形成是一个螺旋上升、日积月累、不断成长的过程。多元的活动是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真实学习的有效路径,更是检验学习收获,促进行为提升的有效形式。把握好活动与学习的关系,品德素养方能得到有效提升。

真实学习 第3篇

【关键词】课前调查;课堂探底;学习起点;课堂观察

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老师们说的问题其实就是如何确定学生学习起点的问题。那么,学生学习的“起点”在哪里?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起点有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之分。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应具有的知识基础;现实起点则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上已具有的知识基础。把握好学生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寻求最佳的学习起点,进行难度适宜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会更高效。如同一位优秀的歌手在歌唱前为自己定好音调,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就学生数学学习的现实起点的观察和把握谈自己的看法:

一、利用课前调查,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奥苏伯尔曾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进行教学。”很多教师都意识到了这一点,都知道要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但往往只在备课时去“备学生”,这时候的“备学生”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的一种主观臆测,而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千变万化的,他们的真实水平也无法准确估计到,这样,教师的主观猜测和学生的“客观”水平之间便存在了一定的距离。因此我们教师需进行调查,调查学生的相关知识经验。

可是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一样,接触的人、物都不尽相同,从而他们的知识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想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进行课前调查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二、利用课堂探底,重拾学生的学习起点

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我们还应该学会在课堂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探底,以便及时对教学过程作出调整,实现教学的自如化。

比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第一步,复习导入。第一次探底:竖式计算21×4、32×2。(了解学生对旧知的掌握程度。)探究结果:计算基本全部正确。根据探究结果采用策略:省略原先准备好的另外两题,直接揭题。第二步,新知探究。第二次探底:如果竖式计算时,个位相乘满十怎么办?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目的:了解学生对进位乘有关自己的想法。)探底结果:学生知道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习惯于第二种简单的竖式,但是十位不知怎么算才对。)根据探底结果采用的策略:放弃第一种竖式的教学,在下面教学中重点讲第二种竖式十位的算法。再次探底:独立尝试36×2请学生板演,其余在自己纸上尝试。反馈交流:你是怎样算的?(目的: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水平,能否从旧知中进行转移。)探究结果:学生把进位加和进位乘搞在一起了。

(生1:我先算个位6×2=12,个位满了十就向十位进一,十位的30就变成了40,所以36×2=42。)

(生2:我也是先算个位6×2=12,个位满了十就要向十位进一,十位的30就变成了40,40×2=80,所以36×2=82。)

根据探究结果采取策略:重点比较进位加和进位乘十位的算法。

像这样的通过探底随时捕捉学生的现实情况,并将这些即时资源作为教师展开引导的出发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三、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观察,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课堂是人-人系统,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课堂中的一切都是瞬息可变的,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课堂突发情况,适当、灵活调整现实起点。

举一个教学案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苏教版)。教学时我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创设教学情境:太平实验小学三年级拟举办手工作品比赛,李晨晨想做一个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工艺品贺卡。

师: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具体有几种不同的形状呢?

生:有3种不同的形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猜的。

生2:昨天晚上我看书预习过了,我知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面积是12平方厘米,就可以有三种不同的长方形。

……

学生话语一出,我心猛地一惊,孩子们都会了,还要继续教学吗?是否直接转入练习呢?继而一想,孩子们或猜或参考课本,他们知道的只是浅表的东西,对于面积与长、宽的关系并非真实、真正理解,他们真实的学习起点应该是在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通过操作验证,进而掌握面积公式的由来。

接下来的教学,我请同学们拿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学具来摆出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完成表格填写,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同桌讨论交流,师生共同观察发现只要看一排能排几个,摆几排,就能很快地算出面积,体会面积与长、宽有关系),再总结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后交流推想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自由验证,最后安排完成“试一试”练习(结合实物完成)。在课堂小结时,我问学生有何问题,有何收获?就有学生谈到虽然看书预习知道了面积的计算公式,但并未真正懂得公式的由来,是经过学习理解掌握了。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了解到学生通过预习“已知”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如果教师因此判断学生已经会了,不需要进行教学了,那么就会确定一个错误的学习起点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幸亏教师能够敏锐地意识到:学生在预习中获得的知识只是浅表的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从而确立一个准确、真实的学习起点:在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通过操作验证,进而掌握面积公式的由来。最后,通过小结谈话,证实了教师的学情判断是准确的,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了由现实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的转化。

找准和把握住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需要深入浅出地解读教材和学生,找到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合理把握、合理教学,相信我们的教学会更有效!

创设真实情景 学习小学英语 第4篇

小学英语教学所面临的学生都是6~12岁的少年儿童。在整个小学学习阶段,学生的兴趣还不够稳定,认知兴趣以一定的情境性为特征,此时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正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求知欲望和能力以及好奇心也在不断地增长,他们开始具备初步的思考、追求和探索的意识。

依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教师可以创设接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情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通过完成一些实际任务, 从学生在交际过程中的表情达意、语言和角色的安排、交流内容的设定以及交流过程中语言的使用 ( 包括口头语言表达和肢体语言的运用) ,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处理问题能力、交流中所表现出的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在解决问题中所使用的学习策略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 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即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任务的“ 真实”是指表现性任务应尽量接近实际生活情境,便于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及生活推测, 运用所学的知识,拥有的能力等来做事情。 所设置的任务越接近生活就越能有效地保证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能表现出所要测量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能够保证教师评价不偏离目的,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可靠性。 例如,Greetings.晚上散步时你在小区里遇到了同学和奶奶,三人一组相互问候。 What do you have.两人一组介绍自己拥有的玩具。 Order in a fast food restaurant.4人一组模拟在快餐厅点餐的情景。 Welcome to my home:Mr Li来到你的家里的场景,5人一组分角色扮演,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和环境。 对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设计较有难度的问题,如,What will you do this weekend? 表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并计划或预定周末所要进行的各种活动。 面对真实的任务,学生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想出一定程度的创造性方案来解决问题,即建构一种原创性反应。

学习美发技术在中国的真实问题 第5篇

学习美发技术在中国的真实问题—托尼盖北京路易斯美发研习中心提供

怎么使美发技术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也就是说我们学的是方式方法并不是死的东西,对发型师而言学在多的技术都要记住两个字(实用),因为技术的好还不是体现真假或门派或技术风格,路易斯老师相信不管是沙宣也好托尼盖也好日式风格等,他们最初的目的是帮助发型师,而不是体现他们的门派,只有帮助发型师他们达到商业才能盈利,所以当这些技术被很多国家分享的过程中给复杂化,明明很简单的东西却搞的很复杂,很实用的技术却被说的不实用,只不是门派的问题只是老师传递技术的问题,因为一个老师的思想思路将决定一个发型师怎么去学习学习的是什么,如果一个老师每天只会告诉学员我们教的正宗沙宣技术正宗托尼盖技术,那只会告诉学员在学校里怎么剪回家还是怎么剪,把一切都学的很死甚至不会应用技术,说到底学的只是几款发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学院派,从来不站在发型师在发廊里应用的问题,我们托尼盖美发学校的路易斯老师并不赞成这样的教育模式与方式方法,而且路易斯老师建议要将技术做到实用化的教学模式,不管你教什么发型什么技术都要把他放在发廊里分析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回到店里实战现场能不能用,要把技术简单化不复杂化,因为发型师在店里会把技术搞的那么复杂吗?不会的,喜欢技术不是错,但是喜欢技术的同时不要忘了我们在发廊里是赚钱的不是研究很深奥的技术,深奥的技术是老师研究的之后再在用简单方式分享给发型师,所有行业都是一样有着不同的职业做着不同的事情,但是同一个行业的目的却只有一个,但是目前很多教育或学院总是打着名门的旗号觉得我们是正宗的,我们才是最专业的,我们的学费是最贵的,学不好是学生的问题与我们这么正宗的学校品牌没有关系,只能说明学生理解能力不行,这样的所谓名门的学校喜欢把美留给自己把研究技术的问题抛给发型师,导致发型师学习后总是晕的乱了根本就不能用不会用,最多是观摩一场秀,感受了一下高档环境专业气息罢了,所以给到我们的感觉是选择一个好学校不如选择一个好的老师,只有好老师才能给到你想要的,学校是做不到的,中国美发教育发生的问题我算是爆料了,事实我相信很多发型师也能感受的到这个问题,所以学习技术目的是赚钱,并不是为了专研技术玩深度因为他们对客人起不到任何作用,喜欢玩深度技术的人很多包括我路易斯老师在内,但是我是要保证我能生活的情况下在专研深度技术,开阔思路,所以什么东西都是需要时间的,发型师要先保证你自己有一个基本的剪发模式与手法,在考虑更远的东西,以上文章针对的中国美发教育市场,并不针对个人,有同样共鸣的人可以顶。

努力呈现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 第6篇

一、我设立的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海底世界,获得有关海底的知识。

2.理解“窃窃私语”“蕴藏”等词语,认识设问句。

3.懂得阅读一般的科普读物的方法,注意抓住文章的首尾,明确要说明事物的主要特点,有详有略地阅读说明性应用文,练习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初步懂得通过几个方面说明一个事物的方法。

4.课后推荐《海底冷灯》《人类的秘密仓库》《美丽的西沙群岛》让学生感受海洋的神秘,激发学生探索大海这一人类秘密仓库的热情。

二、课时目标的由来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内容,都必须聚焦“语言文字的运用”,突出“实践性”“综合性”特点。语文教学必须紧扣核心任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要学会如何通过语言文字,从别人的材料中准确、熟练地获取信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沟通交流。教学需要讨论文本思想情感内容,但我想,一定要与文本的语言文字联系在一起,不能过度“开发”,应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教师的设问,不应过多地停留在“写什么”,而应更多地关注“怎么写”,到高年级,还应该对“为什么这么写”有所了解。因此,从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到课时目标,经历了这样七个环节,即:课程标准、学段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主题目标、课时目标,这七个环节的目标构成了教学目标系统路径,上环节的目标对下环节的目标起指导作用,下环节的目标对上环节的目标起完善补充作用,这种完善和补充,视同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建立在学生已有水平的基础上的,在制订课时目标时,我是这样解读文本的。

1.“解读”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海底世界》是一篇有关海洋常识性的课文。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全文按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第一自然段紧扣课题提出问题:“你可知道,海底是什么样的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针对上文提出的问题,具体、生动、有序地描述了海底的声音、动物、植物、矿物,展现了一幅神秘有趣、色彩鲜艳、生动活泼、千姿百态的海底世界图。尤其是三、四自然段,明显是先总述,然后是分述,显得条理分明。最后一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指出“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给学生留下一个整体的深刻印象。“提出问题—扣题分述—总结全文”,这是本文的总体框架。细读《海底世界》,不难发现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但中心明确,它主要讲了两个方面: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很多老师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课文内容简单地分为两块:课文第二、三、四节讲景色奇异,课文第五节讲物产丰富,这样一理,思路相当清晰了,但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课文第二、三、四小节中也包含着“物产丰富”,声音多不就是鱼类多,难道不是物产丰富?动物多、植物多不是物产丰富?同样的道理,课文第五节海底矿物这节,偏重于讲物产丰富,但有高山、平原,也有峡谷,景色难道不奇异?整篇课文“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两个特点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

2.“解读”文章的语言形式

选取典型事例收以少总多之效——海底世界,别有天地,可供介绍的事物成千上万,而作者只从“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两方面着手,于是选取了海底的声音、动物的特点、植物的差异、矿物的资源丰富这四方面加以介绍。自然,即使用这四方面也无法一一穷尽,像植物差异只从色彩多样、形态不同两个角度举例说明。这样的介绍具有典型性,富有代表性,能让读者由少知多,联系想象,同时又能激发读者探索海底奥秘的兴趣。运用多种手法进行描写性介绍,是本文的又一大写作特色。为了让读者觉得具体可感、异趣横生——写海底动物的声音就用了比喻和拟声的方法,“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这就化生疏为贴近了。梭子鱼发动攻击时比普通火车还要快,硅藻、甲藻的小和巨藻的大等等,形成了比较,效果更加突出。至于乌贼和章鱼向前喷水,借力后退,有些贝类依附船底、免费旅行,都写得饶有趣味,富有感染力。

3.“解读”教材的编写意图

中年级阅读教学重点是段的教学。段的教学有哪些内容,我想,无非包括:当读一段课文的时候,要能够理解一段里面有哪几句话,这些话是怎样从内容上连接起来的;写一段的时候,要能够从具体内容出发,学习用一句一句话表达出来,写得清楚、明白。初步为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打下基础。从一篇课文来说,要能够初步学会归纳段意,或用中心句,或用自己的话。归纳段意是需要着重指导的思维训练。中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大多习惯于形象化的具体思维。他们可以把一件事具体形象地说出来,但难以抽象概括地说出特征,而归纳段意需要抽象思维能力。如果不把学生的思维状态从具体形象思维状态中逐步提高到抽象思维状态中来,学生的读写能力是难以较快发展的。归纳段意和这一课的说说活动特点正是训练这种抽象思维的重要方法,是培养读写能力的重要步骤。

4.“解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三年级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个转折年级,承上启下的年级。备课时在问题的设计上颇费了一点心思。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第四段的设计,原先是这样问的:什么叫“差异”?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现在改为:第四段与第三段的构段方式是一样的,为什么呢?请找出理由。在写植物形态各不相同时,原先我是这么问的;作者是怎样来写形态的?后改为:作者在写形态时举了一个很特别、很特别的例子,你能说说特别在什么地方吗?问法不同,目的是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真做思维的“体操”,呈现真实的学习状态,以达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目的。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我认为,关键是教师在教学时提出的各项要求要明确、合理。

上语文课,就像上数学课一样,上了这堂课,会解这类题目了。学了这篇课文,我掌握了这个知识点或者某一项技能了,就算是教学目标达成了。完全不必追求形式的花哨、目标的大而全,完全不必把听课老师当外人,要把课上成真正的家常课,在真实和扎实上下工夫。

真实学习 第7篇

1. 课 标要求

在本学段中, 学生将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 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 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前两个学段的基础上,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提出课题, 积极地思考所面临的课题, 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解决一些问题.

2. 具 体目标

(1) 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 (2) 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初步形成对数学整体性的认识. (3) 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发展思维能力, 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 (4) 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 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可见, “课题学习”是一种具有现实性、问题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 强调密切联系实际、综合应用知识、以探索为主线的解决问题的活动. 这些目标和特点是可以通过试题解答加以考查的.

二、中考对“课题学习”的考查

在中考中较为注重通过对“重要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来了解“课题学习”的情况.“归纳与概括”与“抽象与建模”的能力是两个隐形的能力要求, 而“实验与操作”的能力和“综合与延伸”的能力则是两个较为显性的要求. 结合课标的目标要求, 可将中考对“课题学习”的考查归类为“数学建模型”“数学探究型”两种类型.

1. 数学建模型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强化数学建模的能力, 不仅能使同学们更好地学习数学基础知识, 学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也能增强同学们应用数学的意识,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y

例1 (2011年南京) 问题情境:已知矩形的面积为a (a为常数, a > 0) , 当该矩形的长为多少时, 它的周长最小? 最小值是多少?

数学模型:设该矩形的长为x, 周长为y, 则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

探索研究: (1) 我们可以借鉴以前研究函数的经验, 先探索函数y = x + (1/x) (x > 0) 的图像性质.

1填写下表, 画出函数的图像;

2观察图像, 写出该函数两条不同类型的性质;

3在求二次函数y = ax2 + bx + c (a≠0) 的最大 (小) 值时, 除了通过观察图像, 还可以通过配方得到.请你通过配方求函数y = x + (1/x) (x > 0) 的最小值.

解决问题: (2) 用上述方法解决“问题情境”中的问题, 直接写出答案.

解 (1) 1

函数y = x +1/x (x > 0) 的图像如图.

2本题答案不唯一, 下列解法供参考.

当0 < x < 1时, y随x增大而减小;当x > 1时, y随x增大而增大;当x = 1时, 函数y = x + (1/x) (x > 0) 的最小值为2.

评析本题“课题学习”问题背景简洁、新颖、具有实用性, 使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全过程, 是一道考查函数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好题, 是一道教学导向积极的好题, 能够展现学生思考过程,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本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 是课堂探究的延续.

2. 数学探究型

中考数学试卷中的“课题学习的探究型问题”是近几年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发展起来的新题型之一, 成为中考试卷中一大亮点.它既能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熟悉程度, 又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等, 也有利于自主探索、创新精神的培养.

例2 (2011年盐城) 情境观察:将矩形ABCD纸片沿对角线AC剪开, 得到△ABC和△A′C′D, 如图1所示.将△A′C′D的顶点A′与点A重合, 并绕点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使点D, A (A′) , B在同一条直线上 , 如图2所示.观察图2可知 :与BC相等的线段是____ , ∠CAC′ =____ °.

问题探究如图3, △ABC中, AG⊥BC于点G, 以A为直角顶点 , 分别以AB, AC为直角边 , 向△ABC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BE和等腰直角三角形ACF, 过点E, F作射线GA的垂线, 垂足分别为P, Q. 试探究EP与FQ之间的数量关系, 并证明你的结论.

拓展延伸 如图4, △ABC中 , AG⊥BC于点G, 分别以AB, AC为一边向△ABC外作矩形ABME和矩形ACNF, 射线GA交EF于点H. 若AB =k AE, AC = k AF, 试探究HE与HF之间的数量关系, 并说明理由.

解情境观察

答案:AD (或A′D) , 90.

问题探究

结论:EP = FQ.

证明∵△ABE是等腰三角形, ∴AB = AE, ∠BAE = 90°.

∴∠BAG + ∠EAP = 90°.

∵AG⊥BC, ∴∠BAG + ∠ABG = 90°, ∴∠ABG = ∠EAP.

∵EP⊥AG, ∴∠AGB = ∠EPA = 90°.

∴ Rt△ABG ≌ Rt△EAP. ∴ AG = EP.

同理AG=FQ.∴EP = FQ.

拓展延伸

结论:HE = HF.

理由:如图5, 过点E作EP⊥GA,

FQ⊥GA, 垂足分别为P, Q.

∵四边形ABME是矩形,

∴∠BAE = 90°.

∴∠BAG + ∠EAP = 90°, AG⊥BC.

∴∠BAG + ∠ABG = 90°. ∴∠ABG = ∠EAP.

∵∠AGB = ∠EPA = 90°, ∴△ABG∽△EAP.

∴AG/EP=AB/EA.

同理△ACG∽△FAQ, ∴AG/FP=AC/FA.

∵ AB = k AE, AC = k AF, ∴AB/EA=AC/FA= k.

∴AG/EP=AG/FP. ∴ EP = FQ.

∵∠EHP = ∠FHQ, ∴Rt△EPH≌Rt△FQH. ∴HE = HF.

评析本题考查的知识覆盖面大, 综合了拼图、旋转、矩形性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关系、等量代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较好地体现了课题学习之目标: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发展思维能力, 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 此类题目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从模仿到创造的思维过程,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题注重呈现新知识方法的渗透, 学生“一跳, 够得到”,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增强信心.

总之, 在中考数学试卷中设置“课题学习”的考查内容, 对保证数学课程内容的完整性, 促进“课题学习”内容的 教学, 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理解数学、认识数学,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社会需要之间的联系, 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树立正确数学观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课题学习”活动是新课程提倡的重要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题型, 值得关注.“课题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都是数学的基本内容、思想和方法, 摒弃非本质数学的繁琐运算, 突出了对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 需要学生建构数学模型并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去解决.

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共同体构建 第8篇

关键词:真实情境,情境学习,学习共同体

一、真实情境概述

真实情境(realsituation)指在学习过程当中建立真实的以实现操作性任务为主的学习氛围,强调环境对学生的重要性。良好的真实情境具有5个特征,即生活性、形象性、学科性、问题性、情感性。

而情境学习指在真实情境任务的推动下开展学习活动,解决任务从而掌握技能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实际应用在什么情况下,就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学会这些东西。情境学习强调两个原则:其一,于实际情况中表现任务,结合学习与实际操作,让学习者思考并实践;其二,通过合作互动的方式学习。

二、学习共同体概述

1. 基本概念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组成的集体,在学习过程当中,成员们相互沟通获取各类信息和资料,最终实现任务的生态型学习团队。

学习共同体由三个重要的因素组成,分别为助学者、学习者和信息。助学者即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监督并赋予帮助的教师和助学专家;学习者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独立任务并与其他参与者沟通合作的成员;信息是学习中成员之间交互的内容,它并不只是知识技能的分享,同时包含情绪、情感的交流。

2.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步骤

(1)确定任务阶段

任务的确定应全面考虑到是否能使学生产生兴趣、是否贴合学生生活经验、是否能令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活动、是否能激发学生解决任务的欲望等问题。

(2)探讨、解决任务阶段

该阶段助学者应及时予以学生适当的帮助,使得学生能有效出色地完成任务。

(3)交互、共享信息阶段

在与其他成员的交流中,学生反思总结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并且完善自己须要改进的地方。

(4)整合成果阶段

这一阶段中,将不同学习者所完成作品整理起来进行评价,反思集体任务成果如何,并做进一步修改。

3.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1)转变对学习观念的理解

不要把学习当作学生独自克服难题、获得知识的过程,要试图将其看成社会行为。

(2)促进学生从自主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化

学习共同体的特色在于不同身份的参与者通过对问题或任务的沟通探索,融合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难题,在一个自主与合作高度统一的环境下将学习轻松化,进而获取文化知识或实践技能。

(3)实践学习

在类似于实际工作的情境之中通过任务解决来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方便学生在未来工作环境中得到充分应用。

(4)加强对话和沟通

相互交流是成员之间分享自己学习经验的主要方式,通过共享,每个人才能更好地了解别人、了解自己,并做到完善和提高。

三、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共同体

1. 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共同体的核心内容

(1)学习规则

共同体中的学习规则是不同参与者通过交流和讨论而产生的,包括学习过程中的学生态度、语言表达规范、任务执行准则以及沟通过程冲突解决原则、助学者评价标准等,要能够被学习者所接受并履行。

(2)学习参与者

学习参与者指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者和助学者,他们为达到统一目标或实现某一任务而彼此分工合作、共同学习。

(3)学习任务

在学习共同体当中,学习任务符合实际生活,它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任务的实现使得学习者获得思维的扩展和技能的提升。

(4)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由共同体成员协商确立,满足任务的要求、参与者的需求,并不仅限于以学习主题为导向,而应表现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自觉学习的能力,并能培养出自主个性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氛围。

(5)学习任务分配

学习共同体中每个成员都有着与任务相关的一定的知识和能力,都能为达到学习目标或任务付出自身所具备的条件。根据任务的需求,对不同的学习者分配不同的小任务,使每个学习者能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又能实现共同目的。其主要分工,一方面,是目标达成分工,学习过程统一了团体成员的统一目标和价值观并全面分布于学习活动,将各种学习活动整合起来;另一方面,是学习活动分工。学习者能够便捷地使用不同学习工具和资源进行解决的任务,且由于任务的不同学习者时刻转变着自身的责任,能有效实现学习目标的活动得到发展并被成员分享,不能的则被放弃。

(6)学习资源和工具

学习资源和工具可以有效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同时能融合于学习过程中。此外,学习参与者本身的知识、专长、技能和经验等,也可以被看作学习中重要的资源和工具。

2. 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共同体要素分析

(1)助学者的指导作用是学习共同体的关键

助学者包含教师、学科专家,他们在学习中分别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并反馈学习活动,同时做好学生交流沟通的管理监控,并针对不同学生制定针对其任务相应的学习目标,方便学生更为清晰地完成任务。学科专家则负责提供技术性的指导,并对任务完成情况作出适当评价。

(2)学习者是学习共同体的核心

学习共同体的设计旨在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者是学习共同体的主体,有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选择使用自己喜好的学习方式、选择自主解决任务或者寻求帮助共同完成。

(3)学习环境是学习共同体的保证

学习共同体的合作学习和情感交流应处于一个健康的文化氛围当中。好的学习环境须满足学习共同体要求,通过整合各种沟通工具,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手段促进任务的完成。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任务制定、学习有效进行、成员合作以及分享沟通的基本保证,可以提升成员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使得共同体凝聚性更高。

(4)学习任务是学习共同体的中心

真实任务是学习共同体活动效果的中心体现。基于学习任务,助学者要积极与学生互动,对他们的学习予以监管调控,并提供相应资源工具和必要指导,从而激励学习者自觉得到文化知识和社会技能。学习者之间也要针对学习任务进行协作学习。学习任务实施时共同体参与者通过相互交流、积极评价,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3. 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过程

图1 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过程模式

(1)参与者的确定

参与者即为学习者以及助学者,成员们的角色和所发挥的作用需要确立。助学者负责通过对学习者自身个性化特色、学习手段以及交互情况等方面的观察为学生提供相应帮助,同时随时调节他们的学习活动,归纳学习结果。学习者在教师与专家帮助下及时调整任务交互、执行、归纳、反思的方式和手段,完善学习过程,优化学习效果。

(2)共同任务和目标的设立

制定具体、明确的统一学习任务和目标,使学习者在活动实施过程当中共享知识、获取技能、完善自我,让每一个参与者的需求得到满足,真正地经历共享、彼此受益、相互信任,获得集体荣誉感。

(3)规则的明确

任何事情的实现都需要规矩来加以约束,同样,学习共同体应该使用规则标准来促进发展从而得到保证。规则的明确可以约束参与者行为,同时对成员们的行为做出评估以便及时调节不良举止,让成员相互适应,达到整体的融洽。

(4)共同体成员的交互

互动式学习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过渡的过程,在最初的学习阶段,成员之间关系薄弱、互动少。在活动逐步展开的情况下,成员之间开始相互疑难解答、交流合作,整个过程中成员们的关系变得紧密,集体归属感加深。该阶段参与者的交互主要是针对参与者集体共识确立、学习情况分析、任务分析、学习任务分配、学习资源和工具的明确做出讨论和安排,为下一阶段活动的实施做好铺垫。

(5)共同任务的执行

为了共同的任务和目标,学习者积极对话、合作和反思,协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将重点放在任务的完成上,并最终将其实现。在这个阶段,学习共同体慢慢形成。

(6)成果展示

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既包括前期活动中认知能力、交流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等多维目标的实现,还要使学生具备准确的表达与表现能力。此环节中,个体学习者将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思维成果和能力上的提升以某种形式展现出来,既是对真实任务的一种总结,也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展现和对学习过程的重温。

(7)反思总结

反思总结是对整体学习过程的回顾和归纳,是学习活动的点睛之笔。面对丰富而零散的学习成果,应进行科学的归纳与梳理,深化学习目标,为学生的后继学习进行引导,同时也有助于助学者进行反思,促进学习的优化。

4. 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本模型

结合上述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过程模式,构建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共同体基本模型:学生依托以真实任务为中心的学习情境,以制定规则为标准,借助参与者所给予的资源,以共同的任务和目标为导向,积极开展学习和情感方面的交流并相互合作,在过程中逐步形成深切的认同感、信任感和归属感,最终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知识的意义构建和个体的全面发展。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共同体基本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共同体的基本模型

为改善学习质量,每一位教育者和学习工作者都在不断地思考、创新、应用、反思。对于学习形式的创新,每一次探究和实践都是对教育理念的重新整合。学生实际任务解决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个简单的理想,基于真实情境进行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正是为这一想法的达成所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田春艳.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2]潘洪建,仇丽君.学习共同体研究:成绩、问题与前瞻[J].中国学术期刊,2011(3).

[3]王书林.任务导向的分布式学习共同体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真实学习 第9篇

关键词:任务,小组活动,合作学习

一引言

近年来, “用语言做事”的教学理论逐渐引入我国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 是我国外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走向。任务型教学就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的语言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任务型教学理论认为: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 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 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 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 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做的事分成若干具体的“任务”, 并把培养学生具体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

运用任务型教学法, 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 而且能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使用这种教学法。

在运用任务型教学法的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重要的教学形式, 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 以小组为形式, 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众多研究表明, 合作学习法对学生的成绩提升有积极的作用,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目标明确、地位平等、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充分沟通。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交际能力, 强化他们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对相关技能的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是以任务为依托。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成功和任务设计有着密切的直接关系。

二问题

在教学中我曾多次使用过小组活动这种形式, 一般的做法是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在组内进行讨论, 为了便于讨论, 主要是同桌或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小组, 讨论结束后由组内的学生回答问题。这种形式的小组活动通常来说起到的作用就是增加思考问题的时间, 化解问题的难度。至于任务型教学法中小组活动可以起到的其他作用, 如面向全体学生, 让学生通过询问、解释、沟通、综合和概括的语言活动方式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等, 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时常会困惑:究竟小组合作学习是不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什么样的小组活动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一次发生在课堂上的小事促使我认真思考了如何设计小组活动的任务, 如何组织和监控小组活动有效地进行, 从而使我对任务和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关系有了切身的体会。

三事件

江苏省编《中职英语》第二册第九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介绍人们从“快餐”回归“慢餐”的文章。在学完课文后, 按照惯例我让学生完成课后的一个讨论题, 内容是要求学生根据已给的六个问题采访同学, 了解同学吃快餐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些有利于健康的饮食建议。问题如下: (1) Do you like fast food? (2) What kind of fast food do you like best? (3) How often do you eat fast food? (4) Why do you like eating fast food? (5) Do you eat it as a main meal or do you eat it between meals? (6) What do you think of fast food after reading the text?

和往常一样, 这样的活动我通常都会通过小组活动来完成。于是我便布置学生和同桌进行小组活动, 一人问一人答, 然后交换。根据两人的回答, 提出关于健康饮食的建议。任务布置完后, 学生就开始一问一答了。但我忽然发现, 有一个学生的同桌那天没来, 他一个人坐在那儿无所事事, 我也像往常一样走上前说:“我们俩来合作吧。”谁知那个男生提出:“老师, 我可不可以离开座位采访其他同学?”我愣了一下, 第一反应是会不会影响课堂纪律, 但看着学生颇为恳切的表情, 我下意识地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我同意了。为了不让他感觉有些特殊, 我索性建议需要采访同桌以外的同学的人都可以任意离开座位询问其他同学的意见, 但要求他们做好记录。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 学生们拿着书和笔, 有模有样地用英语提问, 回答并记录。三分钟后, 我让学生们回到了自己的座位。首先肯定了同学们的积极性, 然后要求同学们根据我刚刚拟定的问题进行报告:问题如下: (1) How many students have you interviewed?Who are they? (2) How many of them like fast food? (3) What kind of fast food do they like? (4) Why do they like fast food? (5) How often do they have fast food? (6) What are your conclusion and your suggestion?

不知是否由于刚才活动的余热, 还是话题本身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较为贴近, 学生们的发言质量较高, 除了最后一个问题以外其余五个问题都能用完整的句子回答。要知道这个班级的学生学习都较为困难。平时很少开口说英语, 所以今天积极的表现令我很惊喜。脑中忽然灵机一动, 我决定将这个活动继续进行下去, 于是我接着对学生说:“I’m very satisfied with your job.I believe all of you can do more and do better.Would you please try something new?”大部分学生略有迟疑地望着我, 几个成绩较好的学生频频点头。于是我就继续下去:我首先将班上的学生重新分组, 分组时考虑到他们即将要做的事, 有意地在每组中安排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每一组有三个同学, A同学负责采访班内五位同学, 并将采访的结果整理出来。B同学负责汇总数据, 计算每题每个答案的百分比并制作出六张统计数据的表格。C同学根据数据和表格, 对班上同学吃快餐的情况进行说明, 并据此提出健康饮食的建议。最终由C同学形成一篇关于中学生吃快餐的调查报告。讲完要求后, 同学们按照刚才分好的小组, 重新开始小组活动。这次的讨论非常热烈, 每一组的学生都在执行各自的任务, 没有一个学生闲着。负责采访的学生按我的要求用英语继续采访同学, 同时用各种方法记录同学的答案, 有的画好了表格, 有的画正字, 有的打钩, 我也不再清闲地在教室内转悠, 不时有学生把我拉去询问数据如何整理, 表格怎么制定, 如何用英语说明获得的数据并进行表达, 就连平时经常爱睡觉、说话的几位学生也很积极地拿着笔在询问和采访同学。我感受到了他们从未有过的学习热情。五分钟后, 我又让学生回到座位, 将数据统计和制定表格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了他们。

第二天再上课时, 每一组都已将表格绘制结束, 每张表格都填好了项目和计算好了百分比。我从中挑选了一份典型的表格, 在黑板上演示了规范的表格形式, 例如:

然后指导学生对每一张表格列举的数据用一两句话进行描述和说明。为了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我又给出了一些陈述所需要的词汇和句型, 例如:survey (调查) , 80%students think that they…, It suggests that…。在此基础上, 我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进行了这个任务的最后一个环节, 讨论并给出关于健康饮食的建议。

三天后, 每个小组递交了一份关于学生吃快餐食品的调查报告, 虽然我没有要求, 但有些学生已打印成文, 有些学生则对书面的报告进行了版面的设计和美化, 令人赏心悦目, 使我不禁感慨这批平时颇让我头疼的学生竟有如此潜力和实力。

四反思

经过这次的课堂教学经历, 使我重新思考任务型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我发现以往课堂上所进行的小组活动实际上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只是采用了小组的形式完成了回答问题这样一个相对简单的教学任务。如何才能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反思, 我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目标与任务的设定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引导性的学习活动, 目标的设定要明确清晰, 任务的设计要真实可行。

第一, 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时, 教师一定要将任务和练习区分开来。凡是那些用所给的语言来实践或演示的活动, 如用所给词语复述课文、句型转换、语法选择题等就不属于任务, 因为学生进行的只是产生正确语言形式的机械操练活动, 它没有明显的交际目的, 也没有语言输出。只有那些有意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才是真实的任务。

第二, 任务所使用的材料应来源于真实生活, 完成任务的情境应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实际。这样的任务易于学生理解, 便于学生高效地掌握知识, 提高其语言运用技能。但也不能直接将生活中的真实任务直接用于英语课堂, 因为它有可能与我们的教学目标不能紧密结合, 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对其进行加工、设计, 使其更加符合教学的需要。同时尽量创造真实或接近真实的环境,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和加工真实的语言信息, 使他们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和技能在实际生活中同样能得到有效的应用。

第三, 在设计一个真实的教学任务时, 要考虑能将其化解为若干个微型任务。后面的任务要建立在之前任务的基础上, 它们之间应相互联系、具有统一的目标指向;同时, 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每一项任务时, 也要确保每个实施步骤和程序的连贯和流畅。也就是说, 任务设计要求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前后相连, 层层深入。

第四, 在设计真实的教学任务时, 还要考虑它在课堂环境中的可操作性, 尽量避免环节过多、程序过于复杂、过多占据学生课余时间的学习任务。由于我们的学生来自职业学校, 在活动设计上要尽可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他们的兴趣爱好, 围绕特定的交际目的和语言环境, 设计步骤清晰、操作性强的任务, 务求在小组活动中完成任务, 以达到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

2. 组建平衡的小组

为了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分组是重要的第一步, 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不能随意按座位划分小组, 在课堂合作学习中, 主要可以采用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组织模式, 组内异质是指小组成员最好在学业成绩、性别、个性、特长等方面具有不同的代表性, 以促进互动和学业表现, 给各个层次的学生不同的发挥空间。组间同质即各个合作小组的总体水平尽量保持基本一致。这种组织模式可以确保各个小组在尽可能公平的基础上竞争。

3. 尝试听、说、读、写各种形式的小组合作活动

本人在翻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之后, 结合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情况, 认为今后还可以尝试听、说、读、写各种不同形式的小组合作活动。

在阅读课上, 可以将合适的课文按内容分成若干个部分, 把学生分为3~6人的学习小组, 分配给组内每一个学生不同的部分。然后将班内拥有相同学习内容的学生集中在一起, 共同讨论学习直到理解透彻。然后再回到组内, 将自己已经掌握的部分讲给组员听, 每个成员都有展示和倾听的任务。还要求小组成员通过课后练习互相检查是否已掌握所学内容。

在学习语法项目时, 可将含有各种用法的例句或例题分到各个学习小组, 小组成员分工, 每人研究一个例句或例题, 写出一条用法规律, 最后每个小组总结若干种用法, 在全班讲解。

还可以将听力和写作结合起来。老师先选择一篇难度和内容都合适的短文。由老师在全班朗读两遍, 第一遍要求学生只听不做笔记。第二遍要求学生边听边记下关键词。然后将学生分成3~6人的学习小组, 组员在组内将听到的内容分析整合, 根据写作的要求, 形成一段新的文章。若条件允许, 还可以抽取其中的1~2篇文章结合原文在全班讲评。

虽然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但在实际开展时, 可能也会遇到一些问题或困难, 例如, 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多, 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还有小组合作活动可能难以持久, 有些学生刚开始有新鲜感, 过后怕麻烦, 组和组之间发展会不平衡等。但是作为一种对学生全面发展有帮助的教学形式, 只要老师多用智慧和耐心, 恰当地运用, 一定会对促进学生的成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帮助的。

参考文献

[1]黄远振.论合作学习的定位, 实施与意义[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4 (1) :22

[2]李建军.浅谈任务型英语教学法中的“任务”[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07 (3) :91

[3]吕京.英语任务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 2010 (6)

[4]冉隆森.西方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综述[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 :39

[5]任务型教学法[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025730.htm

[6]田锐.高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3 (3) :47

[7]王攀峰、张天宝.小组合作学习: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J].教育学术月刊, 2008 (9) :13

真实学习 第10篇

一、营造浓厚的英语氛围

(一) 充分利用教室

教室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战场, 将其布置成一个英语天地, 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英语, 会对其英语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 教室文化双语化、板报英文化等。在此重点谈论英语阅读的应用:教室中应选择一角设为英语阅读角, 并发动学生把自己的英语课外读物放在英语阅读角供全班学生分享, 包括杂志、报纸等。因为教室里的条幅、板报内容少, 更新周期较长, 大量的信息都集中在读物上, 鼓励学生每天要坚持阅读, 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二) 英语广播

教室的布置主要是从视觉角度来增加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 日常英文广播则是从听觉上营造英语语言环境。教师可以在每天固定的时间选择适合初中生水平的英语广播。比如, 日常口语、英文歌曲、名人轶事, 可以从Special English当中选取内容简单易懂的小故事。一开始, 可能有些学生听不懂, 但目的并不是让其听懂内容, 而是通过广播来创造出英语学习氛围, 语言本身就是积少成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三) 给学生起英文名字

名字是语言中简单的语言现象, 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渊源, 了解名字也能学习很多文化知识。教师可以给学生起一个钟爱的英文名字, 并告知其蕴含的意义。例如, Adam, “世界上第一个男人”;Tom, “一对孪生的太阳之子”;Amy, “最心爱的人, 可爱的”等。

二、创造情景生活化的课堂

传统的英语课堂是教师传授英语知识, 学生识记, 这种教学方式的不足在于一节课下来教师累, 学生识记效果差, 因此应转变方式, 精心设计任务情景, “做中学”, 使学生自我构建知识。

(一) 教师多用英语上课

初中英语教材从内容上多是贴近青少年生活的话题,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学生易懂的英文加以描绘, 把学生带入语境, 鼓励学生使用英语表达, 交流思想。只要学生处于丰富的、强化的、持续不断的英语环境中而且理解并去接受, 那就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 利用视听材料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视听信息的输入占相当大的比重, 因此, 教师应在课堂中加大视听材料的比重, 使学生接受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的信息。如在学习“Where are you from?”一课时, 利用多媒体展示家乡的景色, 插放录音和视频, 让学生模仿完成相应对话, 把英语学习放到真实语言环境中。

(三) 精心设计任务

除传统的单词背诵、课文朗读外, 英语课堂应包括更多生活化的学习任务, 提高学生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例如, 在教授关于动物的词汇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收集动物的图片, 让学生之间互相介绍, 并且对比各自图片的不同。学习形容词比较级的用法, 可以用猜词游戏、竞赛和闯关活动的形式。中学生具有好胜心、好奇心, 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情绪高涨, 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四) 情景中评价策略的应用

传统的教学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分数, 形式单一。新课程标准对评价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应充分考虑到各个层次学生的情感因素, 寻找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 为每个学生多设置可以发挥其长处的情景, 以增强他们成就感和信心。教师可鼓励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自我评价、小组互评, 表扬通过考评的学生, 特别是进步的学生;多设计多样性的任务,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 体会成功的喜悦, 同时也培养了英语能力, 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仅仅靠课堂学习英语是不够的。教师应组织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 以创设英语学习机会。第二课堂要力求趣味性与知识性并重, 轻松、活泼。如英语辩论、外语歌曲比赛、英文电影赏析等,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在开始阶段, 活动内容要略低于课堂学习内容, 不给学生带来负担, 到后期可以安排略高于课堂内容的活动, 拓宽视野, 提高能力。

(一) 恰到好处的英语电影

英语电影中生活化的语言、生动的表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英语环境, 对学生提升听说能力有积极的作用。选择电影时要切合学生的水平, 以内容易懂、题材积极向上、发音清楚的影视片段为宜。如The Lion King (狮子王) 、Sound of Music (音乐之声) 、The Adventure of Tom Sawyer (汤姆索亚历险记) 、Kong Fu Panda (功夫熊猫) 等。

(二) 内容充实的英语角

教师可在每周固定的时间举办English Corner, 每期选定一个主题, 活动节目围绕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英语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等, 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 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外教。

教师心中的世界与课堂真实的学习 第11篇

已经上课两三分钟了,那个学生还在跟同桌讲话,有时还轻声笑出来。平常跟老师提意见最多的也是他,有的讲得也不无道理,比如体育老师因为几个同学做操迟到就责罚整个班级这是不对的之类。但是他的民主思想不是一种深刻的训练,而是一种由概念衍生出来的肤浅理解以及出自本性的一种粗率要求,所以现在他早忘记了他所秉持的主张。开学到现在已经很多次,提醒完根本坚持不了两节课。这堂课本来就是让学生不断阅读文本,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而且我也觉得是时候给他个教育了,我停下课,说:“王XX有很多话要讲,同学们自己把这篇文章有感情地读几遍,这节课让他说吧。”然后我就走到走廊去看天上的云去了。这已经是为他停下的第二次课了。课后那同学来找我道歉,我问他期中考考了几分,150考85,我问他用心在读书了吗,他说没有。我说你回去,等你想认真读了再来找我。

这其实是非常粗暴的教育方法,但是我在两次要停下课的时候都做了非常严谨的思考。首先是课堂内容自学和上课的效果相差不大,二是下一堂课要如何对这堂课的做法做出弥补修正,这两点是基于对其他同学的教学公平而必需的策略,三是对这个学生今后教育必须有后续的整个方案。以激烈的否定方式来使这个同学反思自己的散漫和放纵,对这一点我是有自信的,因为他和我在精神气质上有着某种同质的亲近感,这保证了他对我不产生排斥心理。培育他的民主个性并使之健康发展,去除他身上伪民主意识所带来的莽撞和无序感,这两次的停课仅仅是一个开始。教育的复杂艰难正在于此,你在做出一个教育行为的时候,必须综合全面地分析种种因素,看见另一个世界,根据教育当下的现实场境选择合适的手段,并准备好后续方案。我其实并不确然相信我的这两次停课是正确的,但我相信有了“看见另一个遥远的世界”的基本理念,因应条件的变化而做出合理调整,真正的学习就会在课堂内外慢慢发生。

我一直记得克尔凯郭尔在《勾引者日记》里说过的话:“在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世界的背后,在很遥远的背景里有另一个世界。”某种意义上说,教育谋求的正是遥远的背景里的那另一个世界。我希望这个孩子要能保留住他的天性里那种质朴有力的东西,希望他能领会语文的优美,我希望他能学会尊重别人,我希望他能看到自己当下的世界的面貌,我还希望他能遵循自己的生命道路到达他可能到达的另一个更自觉更完美更富于精神价值的世界。现在问题来了,我的两次停课显然会在他的心里造成对权力的恐惧,他来道歉显然是迫于同学的压力。我正是借助了群众的力量迫使他认识到自己的放纵,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暴力,它所造成的恐惧本质上说是一种恶,它导向的“另一个世界”建基于恐惧之上,那么,这个世界显然是坏的世界,与教育的本来目标是相违背,因此,我是在让他学习恐惧。如何让他真正地学习到自律的精神而不损耗其独立态度,这就需要老师有极高的智慧来处理,这是技巧上的问题,而最重要的是在做出任何一个教育行为的时候,老师首先心里有另外的一个趋于完美的世界。

同样的道理,在语文的教学中,老师的心里是不是有一个遥远的世界是真正的学习能否在课堂实现的基础。很多老师在上课时总是只着眼于教学内容是否完成,把教学当成了任务,至于这一堂课与学生一生的成长的关系并未深入去思考,甚至根本未意识到。我举个例子,老师在教授近义词时,单纯从近义词的定义出发教学,“美好”的近义词是“美妙”、“美丽”,它们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至于为什么要教授近义词则根本没有深入地去思考。我在百度搜索“为什么教近义词”,居然这个问题根本没有人提出过,更不要说有人回答了。教授近义词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某两个词语或几个词语其意义相同或相近,更根本的是要明白其意义的差别,并由此导向不同的使用语境。不同的语境意味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思想态度和情感世界,意味着不同的美学氛围,而对其隐秘而迥异的差别的体会使人的感官变得敏锐,使人审美品味变得更丰富,使人的思想境界得以拓展,它关涉的是一个人的感觉宽度和思维深度。“好”是圆融温暖的,“妙”充满了惊奇,“丽”则闪耀着亮丽的色彩,了解词语的本性及其丰富的向度,某种意义上使生活变得更细腻丰富,同时也使个体的生命更有内涵。这就是教授近义词时老师心里应该有的那“另一个世界”。

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很多老师喜欢从政治背景的角度入手,讲析1927年“四·一二”政变蒋介石背叛革命,作者如何寻找不到出路,因此荷塘的月色如何与心境交杂在一起,时而迷蒙时而明丽,时而旖旎时而凄茫,这篇文章是如何融情入境如何情景交融的等等。从文章学的角度进行剖析,这里的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那里的情是用什么景来表达的,其实这都只是概念化的教学,只有引导学生在一次次的阅读里去感受荷塘的氤氲,眼前能完全再现荷塘的景色和氛围,才能说文字所建立的世界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当然,我认为这只是阅读这些文字的第一个层次。更进一层的是要去领会作者是如何在文字的经营里展现出这样的美景和心境的。其实,如果摘除了文章的其他段落,只留下写荷塘的三段文字,这篇文章依然还会是一个名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朱自清在文字艺术运用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将一个普通的生活场景变成了诗歌,就像莫奈将庭院里的一个荷池变成了艺术史上的名作。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着将这几段文字当作一幅画来讲析,分析它让人入迷的原因。“曲曲折折”一句正像是园林里的曲折小路,把我们导向荷塘的中心,“弥望”是视野的横向开放,这一纵一横就塑造了整个画面的深广度和开阔格局。“田田”使画面有了层次,但整个画面还是平面的,而“叶子出水很高”一句则使整个画面一下子变得立体了,叶子“像亭亭的舞女裙”是静态的比喻,但其中暗含摇曳的风姿,画面就生动起来了。在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像欣赏一幅画作一样去品味文字如何运用自己的手法和规则去建造一个天堂,这正是我所说的要去看见“另一个遥远的世界”。所谓真实的学习,在我看来就是要能把握教材的真正本质通过最合适的手段去理解,并且为他们以后成就一个内在的真善美的世界埋下种子。

教巴金的《小狗包弟》,我给学生讲了文革对人的迫害的一些实际的例子,它非常冷冽残酷,学生听得眼珠子都要掉出来了。我给学生讲余杰和余秋雨关于在文革中所做的恶需要不需要忏悔的论争,探讨在一个错误的时代里个人参与了恶行那么个体是否有罪的问题,我给他们讲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南非大主教图图倡议成立的“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摘录他的《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中的文字读给学生听,我给他们讲中国自文革之后对文革的反思态度之匮乏的历史和现状。下课铃响的时候,我只有时间布置一个问题:“巴金是如何通过小狗包弟来表达他的恐惧的,他在文章里表达的对小狗包弟的忏悔有何意义?”应该说,原来要讲析这篇文章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意图的任务并没有完成,但我想这节课会在学生心里种下对一段残酷的历史的第一颗反思的种子,而关于宽恕的理念也将开始萌芽。这就是这堂课它所遥遥响应的那“另一个遥远的世界”。

有时会按学校的安排给学生一节课自己阅读。学生静静沉入文字氤氲,我静静地观察他们的脸庞,希望能从中读到某种命运。我喜欢看女生的面孔,处于安静之中的这些脸庞,大部分显得端庄洁净,有一种清刚明亮的纯朴,似乎可以天长地久。各张脸的眉眼嘴角的搭配略微差异,微妙地暗示各个人的性格特质。我喜欢看男生的面孔,各张脸性格分明,我可以看见他们以后的立身行事。看着这四十多张面孔,我想象他们的命运,但我一无所知,各种各样的机遇、缘分、变故不断地加入他们的命运,并使之改道。有些猜测令我感到欣悦,但有些令我感到悲伤。我端详着这些变幻莫测的命运,竟然觉得心痛起来。无可争议的是,终有一日,这些洁净生动的面庞上将落满生活的灰尘,终有一日他们也将和我一样高悬起理想,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像一条鲶鱼一样穿行于泥淖,寻找一口呼吸的空气。世上最悲伤的事不是生离死别,不是遭逢厄运,而是泯然众矣,脸上再无光辉。真正的课堂连结着课外和人生,真正的学习正是要面对学生当下知识结构和人性缺陷,面对未来的现世化的生活可能对人造成的败坏,尽可去创造一种生命发展的可能。

不管是语文教学还是整个的教育过程,它的迷人和梦想都不只在当下,它更着眼于另一个光亮的向度,一个由光和色协奏谱写的光华世界,它区别于混杂的、被种种下沉的物质羁绊的现世,它引人飞翔,闪耀着洁白的羽翼的光辉,它是“另一个遥远的世界”。

真实学习 第12篇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们在表演基础学习中的信念和真实感不强。学生在表演上的潜质各异, 有些信念和真实感稍弱的学生, 在起步阶段基础训练不扎实, 造成了他们在上场后心慌意乱, 心跳加速, 四肢僵硬, 手足无措, 无法相信表演课堂和舞台上发生的一切。

起步阶段的学习对一个学生日后的艺术生涯至关重要。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它的基本功和基础训练, 就像演奏家简单的乐句的演奏;歌唱家每天必练的发声;舞蹈家形体的基本功;表演艺术也是如此, 也有它的艺术规律和创作方法, 也要从最基本的元素训练开始。

一、什么是信念和真实感

生活中的信念和真实感是客观存在的, 是不需要我们特别训练的。在现实中, 真正的真实和信念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1) 。但是艺术都是虚构的, 舞台上的一切都是虚构的, 从布景、道具、灯光、风雨雷电, 包括人物关系, 矛盾冲突……也就是表演艺术中所谈到的规定情境, 都是虚构的。演员的使命是把艺术虚构创造成为艺术的真实。这就需要演员假戏真做, 以假当真, 它需要演员具有信念感。舞台的真实的核心是演员在舞台的虚构中表现出的真诚的相信虚构的规定情境, 甚至是比相信现实的真实更加的着迷。“我们处在舞台上的每一个瞬间, 都应该充满着一种信念, 即相信所体验的情感的真实和进行着的动作的真实, 这就是一个演员在舞台上必须具有的真实, 以及对这种真实的纯真的信念。” (2)

二、信念和真实感的建立

建立信念和真实感是学习表演的第一步。艺术虚构中的信念和真实感要靠演员的创造。我们曾经让学生们做这样一个练习。请两位同学面对面站立, 彼此注视对方的眼睛, 在彼此的对视中发出自身的情感和思想信息, 得到对方的反馈, 当双方的思想和情感信息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 产生形体动作, 他们或上前拥抱, 或转身离去, 或勇敢地对视, 或羞愧地躲避。事实上, 不少学生们无法顺利的完成, 原因就在于学生们无法建立正确的信念和真实感, 无法相信自己和对方发出的思想和情感的信息。

那怎么才能建立正确的信念和真实感呢?

要造成真实和信念, 就需要事先准备, 这就是:先在想象生活的领域里中, 在艺术的虚构中产生真实和信念, 然后再把这些真实和信念转移到舞台上去。 (3) 也就是说舞台上的信念和真实感的建立要靠想象, 靠直接和间接的生活感受, 靠“有魔力的假使”。

“有魔力的假使和正确地感受到的规定情境, 会帮助你们感觉并在舞台上创造出舞台的真实和信念。” (4) “从假使出现的那一刻起, 演员就从实在的现实生活的领域, 进入到另一个由他所创造和想象出来的生活领域中去。演员相信了这种生活, 他就能开始创作了” (5) 。

由此可见, 要获取艺术上的信念和真实, 演员必须在创作中通过心灵与想象出现有魔力的创造性的“假使”, 通过假使, 演员不但产生了信念而且阐述了热情与激情, 它像起重机一样将演员从现实提升到艺术的世界。

三、训练和加强信念和真实感有效的途径

无实物练习 (也叫想象物的动作练习) 是对建立舞台信念和真实感行之有效的练习。在舞台上如果真的有实物, 许多的事情就变得非常明确, 作为演员也会渐渐地忽略许多实实在在的物件和事实, 变得不那么的敏感。而在形体的领域里, 却最容易从极细小、极平常的形体任务和动作中找到活着激起真实和信念。形体任务和动作是捉摸得到的, 稳定的, 看得见的, 感触得到的, 是服从意识和命令的。再说, 他们也是比较容易确定的。因此, 我们首先去请教它们, 借它们的帮助去接近所创造的角色。 (6) 没有实物, 就迫使学生们更细心地, 更深入地去领会他所要做的形体动作的性质, 去研究它。通过无实物的动作练习使学生们注意力高度集中, 运用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 依仗自己体验过的感觉的记忆, 对虚拟的物体和动作的质感、量感、分寸感的高度把握, 逐步建立起信念和真实感。动作做得就像在生活中那样朴素和自然, 使你们在形体上感觉到真实, 并且在形体上相信这种真实 (7) 。同时, 活生生的动作逻辑和顺序会帮助你去巩固你在舞台上所做的事情的真实。它们也会帮助你去造成对舞台上所做的事情的信念, 而信念就激起了体验本身 (8) 。这种逻辑和顺序成为他们自然的需要, 成为他们在舞台上的正常状态;要使学生们热爱大动作的每一个组成部分, 就像音乐家热爱交给他的曲调的每一个音符一样。

在舞台上形成自己的生活, 用行动的精神贯穿舞台的上的坐卧行走。逐步达到有机天性的下意识状态, 形成在舞台上思想和生活。严谨的表演教学要求在一年级打基础的阶段就要切实的贯彻想象物的练习这一课。要使学生们养成习惯, 用自己的注意力不断来监督有机天性对动作方面的要求是否得到精确的执行。

无实物练习, 对培养学生们的真实感和信念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戏剧表演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把它称之为“演员的梳妆”。学习表演是个不断自我完善的工作, 学生们应该把想象物的练习贯穿于学习的四年, 甚至是贯穿于从事表演一生的基本锻炼, 常练常新, 不断完善自己的想象, 并且不断变化规定情境, 从而养成用动作的表演思维在舞台和屏幕中生活和思想。长此以往, 从简单的行动的“信以为真”, 发展到对于虚构的情境和假定的任务的“信以为真”, 信念和真实感慢慢地建立了起来。

信念和真实感是表演的根基, 是演员必须打下的坚实的基础, 也是推动表演创作不断前进的原动力, 是表演基础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当你们掌握了这种技术, 掌握了对各方面的坚持的注意力, 掌握了逻辑和顺序, 掌握了真实感和信念, ……内在的创作生活就会不知不觉地、自然而然地从你们身上表现出来;下意识、直觉、生活经验以及在舞台上表现的人的资质的习惯, 就会在你们的心灵和形体上活动起来, 就会开始为你们而进行创作。 (9)

参考文献

[1][前苏]玛·阿·弗烈齐阿诺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第294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版.

[2][前苏]玛·阿·弗烈齐阿诺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第206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版.

[3][前苏]玛·阿·弗烈齐阿诺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第294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版.

[4][前苏]玛·阿·弗烈齐阿诺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版第295页.

[5][前苏]玛·阿·弗烈齐阿诺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第294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版.

[6][前苏]玛·阿·弗烈齐阿诺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第295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版.

[7][前苏]玛·阿·弗烈齐阿诺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第296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版.

[8][前苏]玛·阿·弗烈齐阿诺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第296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真实学习】相关文章:

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之辩06-06

真实是作文的根基——农村初中语文真实写作浅析09-10

真实论文05-12

真实写作05-24

真实虚构05-24

确保真实07-06

真实历史07-13

真实课堂08-01

真实主义08-04

舞台真实08-08

上一篇:企业财务分层管理研究下一篇:课程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