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成绩范文

2024-06-25

学科成绩范文(精选10篇)

学科成绩 第1篇

一、以成绩衡量学生优劣, 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教育教学评估中, 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标准主要是看学生成绩的好坏, 看该校升学率的高低。以此衡量一个学校乃至一个老师的业绩, 一句话, 是以考试成绩论英雄。至于这个老师在学生的心灵中所产生的人格魅力如何, 在教学评估体系中却没有这个内容。于是学校管理围着分数转, 老师教学围着分数转, 学生学习围着分数转。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 一些地方的“分数”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几乎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来提高分数, 分数上去了, 就一好百好。于是, 每次考试后, 每个年级、每个班都大张旗鼓地排名, 并张贴在教室里。这种只强调成绩而忽视其它方面的做法, 只能导致学校又回到过去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老路上, 又走应试教育的回头路, 这种方法只能把学生培养成“只会动脑, 不会动手, 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 高分低能的崎形儿。

二、以成绩衡量学生优劣, 显失公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21世纪青少年教育提出了四个要求, 即“学会求知, 学会做人, 学会共处, 学会沟通”。随着中国加入WTO, 中国的教育应与国际接轨, 所培养的人才应国际化。然而目前, 许多学校衡量学生素质的标准仍主要是看他的学习成绩, 所确认的“差生”、“后退生”衡量标准也只是作业和考试成绩, 只重视学生学习的最终成绩, 而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估。这种评估标准不能如实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学习, 上课, 完成作业, 经常得到的分数, 这一切绝不应当成为目前衡量、评价一个人的唯一的、概括一切的尺度……如果在教师看来, 他只是一种头脑填塞知识的生物, 他就不会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以成绩衡量学生优劣, 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

以成绩衡量学生, 首先会误导学生只注重接受老师所传授的课本知识, 忽视历史学科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 拒绝接受非正统的历史观点, 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也不利于历史学科的发展;其次, 会误导学生只为分数而努力, 忽视道德修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至于不少学生为了使自己面子上好过或让父母欢心, 在考试时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来谋取分数。再次, 以成绩论优劣, 公开张贴, 对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而言, 有激励作用, 然而却伤害了成绩中、下的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本来, 非选拔性考试是学校正常教学阶段的一种考试, 它的主要功能应是检测、反馈、激励等。可是我们这些做法却给学生稚嫩而脆弱的心灵以沉重的打击, 等于是公开地歧视成绩居于中、下游的学生。无疑有悖考试的初衷。最后, 以成绩衡量学生, 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 从人的智力发展上看, 每个人都有不平衡性, 表现在发展阶段的不平衡和知识的不平衡。许多功成名就的人的成长史都证明了这一点。杨振宁教授曾不止一次说过:在国外的许多杰出的实验物理学者, 如果用目前国内的衡量标准, 都会早就被淘汰掉。以成绩一刀切、论优劣只能给这些成绩中、下游的学生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 尤其是处在下游者, 他们所有做人的自尊和自信在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公开排名重压之下, 被压得粉碎。使这些学生容易失去自信, 产生自卑、厌学等不良情绪, 也使这些学生看不到自身存在的潜力, 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四、以成绩衡量优劣, 既脱离社会对人才的全面要求, 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社会需要多层次的人才, 既需要高学历、高学位的人才.也需要低学历、低学位的人才;既需要受过系统教育的人才, 也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成长起来的人才。不同智力、才能的人, 可以在不同方面表现, 这正好满足了社会需求的多样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学者、作家、演员,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发明火药, 但每个人应当成为自己职业的能手。此乃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既如此, 我认为, 我们的学校教育应围绕学生的个性而展开, 根据不同个性培养不同的人才。而我们的学生由于被分数奴役着, 他们的个性、兴趣、特长、创新精神几乎被分数折磨得一干二净。当今社会竞争激烈, 每个人立足社会。只能靠能力, 而不能靠分数。因此, 要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适应竞争的挑战, 就必须转变教育理念, 转变人才观念, 以学生个性为本, 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美术学科学业成绩评价方案 第2篇

评价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平时考核成绩(共50分)

1、学生出勤情况(10分)

2、学习活动表现(10分)

3、作业完成情况(10分)

4、学生自我评价(10分)

5、教师总体印象评价(10分)

二、期末考核(共50分)

1、欣赏评述部分(10分)

(1----3年级)能简单表述对作品的感受

(4----6年级)能够较深刻地表述对作品的感受

2、绘画部分(20分)

根据命题进行创作

A、画面构图(10分)

B、形象描绘(10分)

3、手工部分(20分)

制作出美观的手工作品

A、基本技法(10分)

B、创新能力(10分)

评价等级

1、优秀(很好地完成评价要求)

2、良好(比较好地完成评价要求)

3、及格(基本达到评价要求)

学科考试成绩不是学生智能的全部 第3篇

学生学科成绩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未来的发展,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而今学科成绩好坏竟然成为评价学生优劣的标准,这是谎谬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不应该有“差生”这个概念。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提出的,每个学生都有多元的智能和潜力,考试成绩是其中一部分能力而已。看看美国历代总统,从来就没有一个是博士,硕士都很少,目前的世界首富连大学还没毕业,再看看哪些世界的伟大人物,有艺术的、科学的、文学的、服务业的、探险的等等,各式各样的能力主导了他们的成就。

现实生活中,许多是智障儿童的语言与数理逻辑方面的能力较差,在学校里未获得成功经验,渐渐失去自信,对学习不感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先天素质对智能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智能发展水平的高低更取决于个体后天的教育活动中。读过美国心理学加得纳“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者都知道,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拥有多种智能,可能他们在学习语文、数学方面的能力不强,但其他方面的能力也许有发展的潜力,关键在于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发展观念,为他们另定适合其发展的目标。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宗旨,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终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具有独特性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品质和学习状态等,从而确定有利于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同时避免课堂成为优秀学生的课堂,成为少数尖子生能力展示的课堂。

让学生能够有最大可能的发展,这不就是教育所代表的意义吗?有人说:只有失败的教师,没有失败的学生,若把学生学习失败的责任全都推给老师了,也未尽公允,但起码是教师和他所代表的教育体制的失败,学生学习能力不足,学习成效不佳,有遗传因素,有环境因素,作为教育工作者,正是要弥补这些不足的因素。

传统的教育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现代的教育工作者倡导发展性教学评价,提出评价主体多元化,即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学生自己、同学、家长及社会人士都可以参与评价,这样的教育评价对教师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是对教学到达一定阶段效果的诊断,它应该是教育者自觉,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行为,教师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及家长参与评价的倡导者。其次,现代教育评价要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情况。其中既有传统意义的考试量化评价,更有以质性评价为主要特征的定性描述。比如给学生书写的学期评语,尝试采用激励性评价,评价的原则是除了对学生的学期表现给予评价外,对学生的闪光点也要给予恰当的鼓励,并对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建设性的建议,让每个学生都能目标的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能有一定的成功感,让学生能看到努力的希望,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并能做出恰当的评价。

教师一定要关照每个学生,保护他们,促使他们正常发展。让学生都知道人的智能是无穷的,经过努力后,谁也无法量定将来自己能取得多么大的成就!关键是信心、勇气和勤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扬新课程之长,避旧教育之短,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

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优势是:其一是使学生智力潜能得到最优化发展,并且能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帮助其形成热爱学校和学习的情感。其二是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学生原先有多么聪明,发展智能强项能使他们变得更聪明,使聪明才智在多方面表现出来。其三是扬长避短,教育还可以帮学生将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去,使弱势智能得到发展。

生物学科如何“教”出好成绩 第4篇

一、教师了解目前生物考试试题特点, 是“教”出好成绩的重要前提

目前生物考试试题大多数是根据《初中生物课程标准》而制定的, 在试题材料选择、容量大小、试题背景的运用等方面都彰显了新课标指向, 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技巧, 关注学生掌握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运用头脑中掌握的生物理论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物问题。近几年试卷更加关注社会热点, 引导学生应善于关注身边的热点新闻, 同时也注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对生命健康的关注等, 都能体现开放性的特点。

二、教学方法的正确选择, 是“教”出好成绩的关键所在

生物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就需要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师教学方法选择的目的是唤起学生的热情, 维持他们的主动性, 可以用学生能够消化的方式展现教材的知识点, 运用各种方式来调节学生的学习认知行为, 解决可能妨碍学生学习的问题, 尽量扩大因学习成就带给学生的自豪感。要想取得好的生物成绩, 教师要掌握以下方法:

1. 把生活带进生物课堂, 让生物学习更有意义。

生物教学离不开生活, 生物学习来源于生活, 生物教学与生活永远无法割舍。离开生活的课堂是苍白无力的, 教师应尽力创设情景, 将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 才会使学生学好生物。

2. 把握学生特点, 大胆尝试新的方法。

生物课堂教学, 教师一定要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物学科自身的特点规律,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采用一些动静结合, 通过眼、手感官体验所学内容, 真正等做到寓教于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成人人动脑, 个个主动的良好教学局面。

3. 注重生物知识和社会热点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这一观点是中学各学科所倡导的, 生物教学应紧密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基因组计划、转基因技术、传染病、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热点都要引入生物课堂, 提高学生关注。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及考试的心态, 是“教”出好成绩的重要因素

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以及考试的心态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很多学生在考试时总考不出自己的实际水平, 拿不到理想的分数, 究其原因, 就是心理素质不过硬, 考试时过于紧张, 还有就是把考试的分数看得太重, 所以才会导致考试失利, 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换一种方式来考虑问题, 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

人们常说, 考试三分是水平, 七分是心理, 过于追求往往就会失去, 就是这个缘故。不要把分数看得太重, 学生可把考试当成一般的作业, 理清自己的思路, 认真对付每一道题, 就一定会考出好成绩的。学生要学会超越自我, 心里不要总想着分数、总想着名次。教师要教育学生只要我这次考试的成绩比我上一次考试的成绩有所提高, 哪怕是只高一分, 那也是超越了自我。也就是说, 不与别人比成绩, 只与自己比, 这样学生的心态就会平和许多, 就会感到没有那么大的压力, 学习与考试时就会感到轻松自如。教师要让学生试着按照这种方式来调整自己, 这样在不经意中, 学生的成绩就会提高许多。

要取得好的生物成绩, 教师只有不断地摸索、不断地调整、不断地创新, 主动地贴近学生、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精心讲授每节课。教师要联系实际, 把死知识讲活, 并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与技巧, 做到每堂课生动有趣, 充满激情, 富有感染力, 让学生积极投入, 享受课堂, 喜爱并期盼着下一节课, 兴趣高涨地投入到学习中, 并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摘要:生物学科是必考科目, 生物教师想要“教”出好成绩, 就要了解目前生物考试试题特点、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及考试的心态。

阿拉甫小学1语文学科成绩分析报告 第5篇

语文学科成绩分析报告

阿拉甫乡小学

2012年1月15日

2011-2012年第一学期语文期末成绩分析报告

根据县教育局的安排,1月5日我乡小学一至六年级2733名学生进行了汉语语(双语语文,普通班语文)文学科期末测试。虽然实际考查结果基本达到了命题设想,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但从学生答题情况看,不尽人意之处不同程度存在。为全面反思我们的教学得失,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下面就对一至六年级语文学科情况加以分析,并针对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及解决的策略同大家交流。

一、语文学科试卷分析

1、试卷对我乡小学学生来说较难。本次由自治区出题的期末试卷科学合理,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紧扣新课程理念,从拼音、字词理解、词语运用、阅读、习作等方面考查学生的双基、思维、理解、习作的能力,全面考查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试题知识的覆盖面广、基本涵盖了整个小学阶段所学语文知识,考出了学生的真实成绩和水平,增强了他们语文、用语文的兴趣和信心。从整体上看,本次试题难度适中,内容不偏不怪,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突出了学科特点,有利于教学方法和学法的引导和培养。强化了知识体系,突出主干内容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贴近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索取题材,把枯燥的知识生活化、情景化,通过填空、选择、解决问题等形式让学生从中体验、感受学习语文知识的必要性、实用性和应用价值。

二、语文学科质量状况分析 一年级

优点:大部分学生汉语基础比较好。

存在的问题:量词连线和的字词组连线题也做得不太好,阅读理解完成较差。

改进方法:

1、教师结合生活,结合实际,随时随地的加强量词使用的练习,促进掌握量词的正确使用方法;通过说话练习,通过多说多练使学生学会写句子,促进看图写话。

2、抓好学前教育与小学一年级教育的衔接工作。二年级

优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看拼音写词语、按课文内容填空学生完成较好。

存在的问题:近反义词、阅读、作文完成较差,学生理解能力较差,没有读懂题意,审题不清。作文能力极差。

改进方法:加强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填写近反义词,督促学生的课外阅读,规定学生每学期阅读量,多读多练,加强作文能力训练。三年级

优点:连线词,近反意思,判断题做得比较好。存在的问题:①、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②、学生不理解题目的要求。③、全体学生的词汇量欠缺。

④教师对课改理念渗透不够。对教材理解、钻研不够深刻。改进方法:

1、加强写字教学,严格要求,扎实训练,坚持不懈,要让学生把字写正确、工整和规范。

2、继续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

3、重视语言积累,重视过程评价。多背诵。平时多做多写。四年级

优点:连线词,近反意思,判断题做得比较好。存在的问题:

1、背诵积累知识不过关。

2、没有阅读意识,盲目乱做不认真思考,阅读形式单,课内训练,课外阅读训练较少,达不到本年级段阅读的基本要求。改进方法:

1、重视语言积累,重视过程评价。多背诵。平时多说多写。

2、加强教师责任感、使命感。

3、加强理论知识和实际知识结合一起,搞好讲课方法。

4、提高学生的使用维语能力 五年级

优点:大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好,作文写得好。存在的问题:按课文内容填空完成较差,整理句子较差。改进方法:

1、鼓励学生平时多说,多写,营造宽泛的环境。

2、抓好学生的基础。

3、提高学生的使用维语能力 六年级

优点:大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好,作文写得好。存在的问题:按课文内容填空完成较差,整理句子较差。改进方法:

1、鼓励学生平时多说,多写,营造宽泛的环境。

2、抓好学生的基础。

3、提高学生的使用维语能力

成绩目标

一年级汉语语文这学期平均成绩47.10,下学期达到54分。双语班语文这学期平均成绩56.32下学期达到60分。

二年级汉语语文这学期平均成绩50下学期平均成绩达到61分。双语班语文这学期平均成绩49.45下学期达到65分。

三年级双语语文这学期平均成绩51.5下学期平均成绩达到61分。

普通班语文这学期平均成绩63下学期达到70分。

四年级双语班语文这学期平均成绩61下学期平均成绩达到67分。普通班语文这学期平均成绩61下学期达到65分。

五年级双语班语文这学期平均成绩66下学期平均成绩达到71分。

普通班语文这学期平均成绩62下学期达到70分。

六年级双语班语文这学期平均成绩74下学期平均成绩达到85分。

学科成绩 第6篇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对课程教学的实施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传统的学科成绩的评价是按照“试卷型考试评价方式”完成的。在许多老师看来, 传统型的试卷考核方式具有“简单、实用、易评判, 操作性强”等“优点”, 因此这种沿袭多年的学科评价方式至今仍大行其道。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发展, 学科成绩评价已带有明显的职业岗位特征, 传统的人工阅卷、纸张式试卷评价方式逐渐被现场实操演练、学科技能测试、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法、专业素养表现评价法等评价形式所取代。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该专业领域的学科教学评价, 既要遵从教育评价理论的一般原理, 更要具备区别于传统教学评价的特征, 体现高职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

能力本位的教育观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科成绩评价的出发点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 其培养目标是将一个“在校生”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成一个社会所需要的职业人, 并且是一个要生存要发展的社会人。职业教育既要为人的生存又要为人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能力培养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树立能力本位的教育观, 强调学习主体通过行动实现能力的内化与运用, 职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的整合状态。其中, 学生所获取的专业能力与专业学科的教学绩效正相关。而学科的成绩评价方案, 则对学科教学的组织实施起关健的导向性作用。

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理论知识够用、实践运用能力强”的特征。从就业上岗的角度来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从实训课中获得的职业能力往往比他们从理论课中获得的专业理论基础有更直接和现实的意义。因此, 加强实训课教学环节, 是专业课教师的教学重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理论课的教学。笔者认为:专业理论知识作为实践运用能力的基础, 其地位并没有改变, 所谓“理论知识够用、实践运用能力强”是针对培养目标而言的, 表现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 则可对应于“精选勤练”四字。“精选”是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精挑细选, 缺什么补什么, 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和拓展性, 切忌追求理论知识的“多而全”。“勤练”是实现“实践运用能力强”的必经之路, 是对所要达成的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因此, 进行学科评价时, 必须充分认识专业理论知识与幼师专业能力的关系。还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 制定出科学、高效、合理的评价方法。就学前教育课程而言, 成绩评价应重点测评学生的幼师专业能力。理论知识的考核应尽可能地切入幼师专业能力的考核当中。将理论知识的考核单列开来进行试卷式的传统考试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发展性评价观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过分强调衡量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并以此为标准, 给学生划上“好、中、差”的等级, 这势必造成一部分学生, 特别是课堂学习困难的所谓“差生”无法认识自己的潜能, 从而丧失了自我发展的动力。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被我国现行高考制度“筛选”出来的, 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中、差生。事实上,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 大部分为女生, 是可塑性极大的群体, 这些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力, 如专业技能类课程“幼儿园管理、少儿音乐、少儿舞蹈、手工制作、游戏组织”的学习潜能一点也不弱。这就给科任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施教空间。因此, 我们所探索中的教学评价就首先应该承认, 学生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 评价的作用是为了激发每个学生的专业素质潜能, 促进每个学生在职业能力上的逐步发展。为此, 教学评价应从评价学生的“过去”与“现在”, 转为评价学生的“将来”与“发展”。发展性评价旨在改变那种过分依赖学生的卷面分数, 或以表面分数定等级的传统做法, 用发展的眼光衡量学生的专业潜力。这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增强自信心。这种教学评价方式的特点是:不仅充分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 更注重学生个体的未来发展, 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进步和发展。

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科中如何实现“发展性评价”呢?首先, 学科教师要给学生建立“学习评价资料库”, 概要性地记录每个学生在以往相关学科的学习情况和他们在本学科专业学习中的现实表现, 特别是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表现的提高情况。在学科评价时, 则可根据所记录的评价资料,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测评:A.实习基地指导教师的意见;B.在专业活动过程中的进步表现;C.掌握专业技能的熟练度;D.专业素养能力的表现;E.职业潜能的预测。

探索中的二种评价方式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法

长期以来, 学习评价存在着以“硬”为标志的实证化评价方法和以“软”为标志的人文化评价方法的分野与矛盾。前者过于注重量化因素, 如考试卷面分数, 一些无法量化的实质性问题常常被排除在评价之外。而后者尽管在评价过程中无法保证客观公正, 但更多地考虑人的需要和价值, 注重人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从更适合人性的角度进行学习评价, 如教师对其认同的“乖学生”给予好成绩。将二者相结合, 形成“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法”, 它是发展性评价的一种方法。

定量评价可采用等级制, 定性评价可采用语言描述, 两者相辅相承。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科评价中, 应更多的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 获得了哪些进步, 具备了什么能力。通过鼓励性的语言, 客观、公正、全面的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 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指出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 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这种评价方式主要适用于专业理论性强的课程, 以《学前教育学》为例。评价方案:如果学生对一组学科综合案例分析题的要点, 基本分析正确, 但不够准确全面。可以这样进行评价:良 (四颗星) ;如果分析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提高一些, 或有一些个人创新思维的亮点, 那就是优 (五颗星) 了, 多神气啊!希望你继续努力, 相信五星会属于你!学生阅读了这个评语后, 获得的是成功的体验, 和学好教育学的自信心, 以及争取更大进步的动力。

2.专业素养表现评价法

2001年9月, 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它标志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幼儿教师要树立与专业化要求一致的教师形象。

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 《纲要》的贯彻更是将这一问题推到前沿。美国幼教专家凯茨认为, 幼儿教师的专业应表现为:在教育工作中, 能运用高级缜密的知识作为判断和行事的标准。具有这种素质的幼儿教师能抓住孩子丢来的球, 并且把它丢回去, 让孩子想继续跟他玩游戏, 并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新的游戏来。他们是真正的幼儿学习、发展的专家。专业和非专业教师在教育中表现迥异, 如面临幼儿出现某种纠纷时, 专业型教师首先的反应是:“我能利用这个机会让儿童学习什么?”从而运用专业的知识临床诊断、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 思考各种可能的行动方式, 并评估行动及决定可能造成的后果, 以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的方法引导他们在冲突中学习, 而非专业教师的反应往往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并只是尽快地结束纠纷。

就我院的教学现状而言, 在专业岗位的实践教学活动中, 被用人单位认为具备良好专业素质的学生, 其专业学科的考试成绩是否通常就很高呢?反之, 专业学科成绩“不好”的学生, 在专业岗位实践活动中一定会有不好的表现吗?答案是否定的!

让班主任或学科教师常常感到很尴尬的是:不被学科教师或班主任看好的某些“调皮学生”, 在见习或实习总结会上, 却被实习单位的领导或指导教师大加赞赏, 并发出招聘意向。相反地, 有些被学科教师认同的“好学生”或“乖学生”, 却被实习单位下这样的评语:“能基本完成所交代的任务”, “工作热情欠缺”, “工作不够主动”, “实习表现一般般”等。

那么, 学校与用人单位, 作为“人才产品”的供需双方, 对“相关产品的质量”无法认同时, 哪一方的结论更值得采信呢?无疑应该是需求方, 即用人单位说了算。很明显, 造成这种评价误差的原因是, 学校现行的或传统过时的学科成绩评价方案出现了问题。

改革的重点为:学生在专业实践中所表现的专业素养情况应作为相关学科成绩评价的主要依据。

以我院《学前儿童游戏》学科成绩评价为例:

(1) 现行的学科成绩评价方案

计算公式为:

学科总评分=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 (1)

平时成绩=考勤分×20%+平时作业分×10%+单元测验×20%+见习表现×50%—— (2)

很明显, 这是一种传统的学科成绩评价方式, 学生们只要把占70%权重的期未考试“对付”好了, 总评成绩及格应该不是问题。在如此评价方式的导向下, 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或“乖学生”通常属于平时善长背书或考场上善长“抄袭”的一类人了。

(2) 专业素养表现评价法方案

计算公式为:

学科总评分=知识基础分×30%+专业素养表现分×70%—— (3)

这是一种重专业素养表现的评价方法。其中, “知识基础分”部分的计量, 科任教师可参照公式 (2) 进行调整。而“专业素养分”部分的计量, 科任教师应根据学生在岗位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尤其是实习基地 (幼儿园) 指导老师的意见, 进行综合定性或定量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可基本客观地反映每一位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素质或预测其专业发展潜能情况, 避免人才供需双方对学生评价的较大反差。

参考文献

[1]李玉恒.论发展性学生评价[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5, (2) .

[2]罗蓉.构建新课程体系下的发展性评价观[J].江西教育, 2005, (6) .

[3]许爱红.对发展性学生评价本质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5.

[4]孙海燕.论“能力本位”的职教课程观[J].职教通讯.1998 (12) .

学科成绩 第7篇

一、基本资料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提供的某中医学院2011—2013年三届毕业生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综合笔试学科成绩分析报告。

二、基本方法

用Excel软件对考生的学科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包括总成绩、通过率、学科平均成绩、学科平均掌握程度、以认知层次划分的平均成绩、不同认知层次的平均掌握程度, 并分别与全国院校进行对比分析。

三、结果

1.中 医类别医师资 格考试的 基 本 情况 。

2011—2013年 , 参加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人数逐年增加, 学校报考人数从2011年的171人增加至2013年的243人;学校考生成绩平均分和通过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201年, 学校和全国的考生平均分和通过率逐年递增, 详见表1。

2.三 门 科目 部 分 平 均 成绩 情况 。

近三年, 学校考生的中医基础知识、公共知识、临床知识科目分类范围2011 2012 2013考试成绩平均分均高于全国考生水平, 且考试成绩整体呈逐年递增趋势, 详见表2。2013全国17969 563 47 372. 42 60. 66 65. 15

三、讨论

1.考试 整 体情况评价 。

近三年, 我校考生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总成绩平均分、通过率、三门科目部分平均成绩和平均掌握率均高于全国考生水平。这充分说明我校中医学专业教学质量整体水平较高, 学生基本功扎实, 中医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较为系统和熟练。

2.加 强 医 学 公用知识 教育 。

通过对我校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成绩进行分析, 不难发现, 我校考生公共知识平均分和平均掌握率明显低于中医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 成绩起伏较大。这进一步显示了我校在公共知识教育方面的不足, 也为我们下一步对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指明了方向。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的相关规定, 我校将积极推动人文社会学科与中医学的交叉渗透。主动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开拓各种渠道, 实现中医学专业各门课程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对接。

3.改 革 考试 形 式 和考试管理 制度 。

鉴于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的重要性, 学校应该定期分析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结果, 对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反馈, 并将其灵活运用于中医学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把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考试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巧妙联系起来, 使他们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

4.以 中 医 学 专 业认证 为 契机 , 提高 教 学 质量 。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的到来, 中医教育面临招生规模扩张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双重压力。医学院校必须积极开展专业认证, 并以其为契机, 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探寻中医人才培养与医生执业准入资格制度之间相互促进的有效途径, 推进卫生行业部门深度参与人才培养, 促进学校与卫生部门的紧密联系, 增强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摘要: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是中医药卫生行业的重要准入标准, 它不仅关系到中医药卫生行业从业人员的准入与管理, 而且对高等中医教育改革和发展有重要影响。文章通过对某中医学院三届毕业生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绩与全国考生的对比, 总结了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存在的问题, 并就提高高等中医教育质量, 促进地方中医学院校考试管理改革进行了探讨。

学科成绩 第8篇

关键词:医学学科竞赛,临床实习生,成绩

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 可供医学生实践的教学病例则越来越少, 以临床教学模拟医院为平台实施医学教育正成为趋势。我院依据学科竞赛要求及规范, 搭建和完善模拟医院这一平台, 在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 并使临床实习学生在医学学科竞赛中得到了体现, 现将有关情况做一介绍。

1项目意义和现状分析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常需要提供患者来培训医学生的专业技巧。但现代社会要求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 并保证其安全和健康。医患关系紧张, 临床实践教学中用于教学的病例明显减少, 学生动手机会减少, 临床实践教学质量不能保障。两者要求的冲突表明现代医学教育面临伦理学的挑战。同时, 历年扩招, 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各医学院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缺乏问题, 学生学习时间上与国家研究生入学考试及毕业生就业考试重叠, 导致实习过程错位。还有, 出科考核制度不健全, 大多有走过场情况, 未产生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个性化的多方位的考核模式。以上均可能导致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逐年下降。

在高度开放的今天, 医学教育也正快步与国际接轨, 以临床教学模拟医院为平台实施医学教育正成为趋势。临床教学模拟医院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提高临床技能操作能力为目的。通过教育, 可以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专业知识、临床技能以及医师的职业精神和人文精神, 社会科学、健康经济学、医学信息管理和人际交流技巧等,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医学专业人才。同时也有利于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形成[1]。医学学科竞赛正是建立在临床教学模拟医院基础上的学科竞赛。

2009年4、5月, 温州医学院、宁波大学医学院及浙江省第一届大学生医学学科竞赛依次举办。在带领同学参加比赛过程中, 同学们各方面的不足给笔者留下较深的记忆, 同时对未能及时发现不足并针对性地加强培训深感愧疚。

我院为温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最早一家医院, 教学及管理制度完善, 在教学工作上, 财力、政策倾斜等力度大, 形成上下齐心为教学风气。我院为三级乙等医院, 病种多、齐全, 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病源保障。近年, 医院购置了各大穿刺、护理、急救、体格检查等标准模型, 设立了内、外、妇儿科技能操作中心。在标准模型身上, 学生们可以用手去触摸, 眼睛去观察感觉, 用心去体会。并以学生为中心, 密切关注操作的细节, 培养视觉思维能力, 有助于医学生创造力的发挥[2], 保证医学生能顺利完成各项技能操作的学习。我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在实习带教方面形成了股合力, 借此契机, 搭建和完善了临床教学模拟医院平台, 以临床病例分析与处理, 临床技能考核和综合答辩等医学学科竞赛要求为主要培训内容, 使医学生综合素质大大提高, 并在毕业就职竞争及医师资格考试中占领有利的位置。

2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改革内容

搭建和完善我院临床教学模拟医院这个平台, 依据温州医学院医学学科竞赛要求及规范, 以临床病例分析与处理, 临床技能操作 (包括临床护理、内外妇儿科基本操作、体格检查、心电图及X线分析、临床检验、临床急救) 和综合答辩等医学学科竞赛内容为主要培训内容。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 加强诊疗技术、诊断思维的培养, 改革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 加强教学管理, 临床实践和科研训练相结合。同时, 提高带教水平, 加大校内外临床技能实训教学的力度等方法, 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 增强实际动手能力[3]。积极参加温州医学院组织的每届大学生医学学科竞赛, 并在参加竞赛前全面地培训, 让尽可能多的同学受益。

2.2 改革目标

通过观看操作教学录像, 反复地培训、考核及趣味竞赛, 发现不足, 再次培训及帮助同学一起掌握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强化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最终使学生逐步完成医学基础课向临床实践, 单向技能向综合技能, 模式化思维向集成化创新思维, 临床医学生向职业医生转换。

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是各参加老师对此次教学改革的改革内容、目标有认识不充分。由于新的医疗改革, 医院看病压力骤增, 各老师平时都忙于临床,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多次培训考核有一定困难。尽管有统一的教学资料和打分标准, 每位老师所掌握的知识重点和打分要求有差别, 每次出科考核的分数不一定很平衡。二是培训内容包括临床病例分析、医学专业知识分析的完全准确性及培训深度较难把握, 安排的时间较难确定。提供多道临床病例分析考试题及标准答案有一定困难。学生考核时间先后顺序对考分均有影响。三是学生的主动性及对培训的正确认识和培训时间与研究生入学考试及就业考试冲突问题。四是多种医疗资源及组织进行各种培训、考核的费用问题。

3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 (含年度进展情况) 及可行性分析

3.1 实施方案

自学-看录像-讲授-操作-考核-有奖竞赛-考核-有奖竞赛。

3.2 实施方法和具体实施计划

5年级实习学生进入医院后第1周, 首先告知同学一整年的培训计划, 并安排时间和场所, 提供职业医师考试的体格检查、问病史、临床操作、辅助检查与判断等技能操作录像及由科教科组织相关科室老师进行授课培训。在标准模拟人身上进行讲解及示范, 并指出在临床技能操作中容易遗漏及错误的地方。然后, 让同学们相互进行体格检查和相互指导在模拟人身上进行穿刺及护理等操作。最后抽查技能操作熟练及准确情况, 并指出不足加以纠正。每轮出科考, 按温州医学院医学学科竞赛要求进行考核。并在期中及期末, 举办有奖学科竞赛, 依据竞赛成绩予以适当奖励。同时每月准备1份临床病例, 进行学习。以学生讨论为主, 包括医学专业知识 (解剖、生理、病理、病生、病因、发病机制) 、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处理与依据及疾病转归方向与对应分析。并针对临床模拟病例进行现场提问与答辩, 提问包括医学基本知识、专业知识、临床思维、临床处理及沟通技巧。通过病例讨论可以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及运用, 建立和完善正确的诊断思维, 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加强医学生的医风医德教育[4]。

4项目预期的成果和效果 (包括成果形式、实施范围、受益学生数等)

5年级刚到医院实习的同学经过初期系统的培训, 能较快适应医院实习的节奏及对临床技能有较深刻的认识。经过半学期的培训及对出科考、竞赛成绩的观察, 进一步了解同学对各种技能掌握的情况, 查漏补缺。同时对个别掌握较差的同学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做好思想工作, 鞭策其进步。所有同学都顺利通过了出科考, 此时的同学较刚来医院时有一个明显的进步。

半年过后, 各种培训及考核都进入正常的轨道。同学们也都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对于个别学习不甚投入的同学, 由于培训的压力, 也会投入较大精力去努力学习。经过1年的培训学习, 同学们对医学学科竞赛内容都能熟练掌握, 对各种典型病例能作出正确分析, 有缜密的临床思维及有熟练的临床沟通技巧, 并能熟练单独完成各种技能操作, 将医学科学中的人文精神贯彻到医疗工作和临床教学中。这样, 不仅培养了其精湛的专业技术, 更培养了其高尚的医德医风[5]。

此次培训按“自学-看录像-讲授-操作-考核-有奖竞赛-考核-有奖竞赛”的模式进行, 较系统全面, 并能发现每一位同学的不足, 指出并再次学习强化, 可培养出较多的优秀学生。在组织同学进行系统培训的3年来, 作为指导老师, 笔者3次带领同学参加温州医学院组织的“大学生医学学科竞赛”。包括温州医学院第一、第二临床医学院在内的直管附属医院、仁济学院和其他非直管附属医院共30多支队伍参加的学科竞赛。在第2届及第4届, 我院各有1支队伍进入决赛, 并分别获得了三等奖, 其中有一支队伍在第二届大学生医学学科竞赛中获得“临床病例分析和处理第二名”。取得这样不错的竞赛成绩, 这在非直管附属医院中实属不易。大学生医学学科竞赛成绩直接反映附属医院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5讨论

学科竞赛模式培训, 每个同学都经历了较系统的临床技能操作和临床思维培训, 对每位同学予以多次反复考核和有针对性地予以再次培训, 培训内容会得到反复强化, 且技能操作的准确率会明显提高。部分同学的知识会得到全面系统地提高, 体现在多次在温州医学院大学生学科竞赛中获奖, 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培训是有效的。

每月一次的临床病例分析, 依据自己的特长, 有针对性地对各种临床技能进行反复训练, 在平时不断强化, 不断巩固教学成果。医学生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 最终使学生逐步完成医学基础课向临床实践, 单向技能向综合技能, 模式化思维向集成化创新思维, 临床医学生向职业医生转换。像这种以学生为中心, 同时能使医学教育有很强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让学生能在毕业就职竞争中占领有利的位置[6]。

执业医师考试因为是学生毕业工作后1年参加的考试, 故医学院一直没有重视考试的通过率。近年来, 国家考试中心开始每年发布《医师资格考试学科成绩分析报告》, 考试通过率反映医学院校的教学质量, 决定了医学院校的教学改革必然是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由于每个同学都经历了较系统的临床技能操作和临床思维培训, 技能操作的准确率明显提高, 对于同学们参加的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会明显提高。据统计予以参加医学院医学学科竞赛的同学, 其综合成绩均有大幅度提高, 所有参赛的同学第二年均一次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6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项目特色与创新之处是制定了统一的实施方案和具体的计划;拥有并依据《温州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的临床技能培训资料》培训考核;有固定的技能培训场地及齐全的模拟人;集合医院内对医学教学有较高热情和经验的老师、副高级及以上的各科专科医师作为培训老师, 每位参加的老师均熟练准确掌握培训的内容及评分标准, 并参加学生技能考核, 做到专业性、公平性、准确性及小差异性;同时要同学们明白他们为什么要学, 学习过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整个过程需要积极参与;通过模拟人培训临床技能操作, 不会对病人构成危险, 有标准化的学习环境, 可以刻意地重复练习技能直到精通;可记录学生学习成绩, 通过评估考核, 反思学习中的不足作为发现学生缺点及操作好差的回馈;了解培训的缺失, 成为讨论及调整新培训计划的依据。

依据医学学科竞赛标准要求临床医学毕业实习生, 当每位老师严格要求自己, 当各种不完善的地方都得到解决, 经过1年的临床实习和规范的培训, 在每届大学生医学学科竞赛中同学将取得更好的成绩, 同时会有更多的毕业实习生在来年通过职业医师考试, 成为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执业医师。温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将大踏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振辉.浅谈通识教育与高等医学临床教学 (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3) :98.

[2]林宗武.临床医学教育培养视觉思维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J) .复旦教育论坛, 2011, 9 (6) :93-95.

[3]黎莉.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把握医学教育发展趋势 (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12) :27-28.

[4]孙凌瑜, 谭琦.病例讨论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作用 (J) .南方医学教育, 2008, (2) :37-38.

[5]彭正禄, 邹庆, 黄琳.模拟教学在提高学生临床技能方面的应用 (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4 (8) :978-979.

学科成绩 第9篇

时间管理倾向(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是个人的一种具有动力性的人格特征,它由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构成,反映了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和价值观念,推动个体向一定的目标行动[1]。Weinstein等人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量表上的得分与学业成绩正相关[2]。张志杰等的研究表明,时间监控观对学业成绩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时间价值感和时间效能感通过时间监控观来影响学业成绩[3]。古玉等人的研究发现时间管理倾向三个方面均与学业自信显著相关[4]。我们认为虽然时间管理倾向对学业成绩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但是由于每个学科所需要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不同,因此在时间的要求和时间的利用策略方面也会不尽相同。本研究拟探讨中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学科成绩的关系,旨在为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时间管理更有效地服务于不同学科的学习提供心理学的帮助。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中学生共410人,初中227人,高中183人。

2.2 工具

2.2.1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共44个题目, 分为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三个分量表。量表采用1—5级评分。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62—0.81之间。

2.2.2收集被试上学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的各科成绩, 把各科成绩分别转化成Z分数, 然后把各科Z分数转化成标准分数 (T=50+10*Z) 作为各科成绩指标。

2.3 程序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发放问卷410份,收回问卷408份,有效回收率为94.61%。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并用SPSS13.0社会科学统计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科成绩与时间管理各维度的相关

对各科成绩和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表明,初中生各科成绩与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其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在各科成绩中,初中生的生物成绩与时间价值感、时间管理倾向总分的相关系数最大,初中生的英语成绩与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的相关系数最大;高中生的各科成绩与时间价值感不存在显著相关,时间监控观与政治、生物、历史、物理成绩存在显著正相关,语文、英语、物理成绩与时间效能感显著正相关,时间管理倾向总分与语文、英语、历史、政治和物理成绩存在显著正相关;从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分析,初中生各科成绩与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的相关普遍高于高中生,特别是英语、数学、地理。

3.2 年级、性别、时间管理倾向对各科成绩影响的方差分析

根据以上的相关分析结果,在中学的两个不同阶段,时间管理倾向与英语、数学、地理的相关系数的变化较大,对性别、年级、时间管理倾向三个变量对学科成绩的影响做进一步的方差分析。首先把时间管理倾向分为高、中、低管理倾向者,分别取前25%为高管理倾向组,中间50%为中管理倾向组,后25%为低管理倾向者组。

注:*P<0.05, **P<0.01

从表1可以看出,年级变量对英语、数学、地理和历史成绩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性;性别对英语、数学成绩的影响达到显著性,但对地理成绩的影响不显著。时间管理倾向对英语、数学、地理和历史的影响都达到显著性水平;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以及年级、性别、时间管理倾向的交互作用对各科成绩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年级和时间管理倾向的交互作用对英语、数学的影响达到显著性水平;性别和时间管理倾向的交互作用对英语、数学、地理和历史科目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年级、性别和时间管理倾向对历史成绩的影响达到显著性水平。

4. 讨论

经过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证明了时间管理倾向对数学、英语、地理、历史四门科目的预测作用。高中阶段,对于英语和数学两门课程来说,时间管理对这两门课程的影响已经没有在初中阶段的影响那么大,这是因为高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增加了难度和深度,学好数学不再是靠投入大量的时间,更多是依靠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及一些学习技巧和策略。而对于英语课程来说,高中英语的学习,对词汇量的记忆的要求更大、英语语法的运用更加复杂多变,对最新词汇的记忆和语法的灵活运用受到英语基础知识的影响更大。虽然有些同学认识到英语科目的重要性,在英语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很多,但由于基础知识差,长时间得不到理想的成绩,导致对英语学习英语产生厌学情绪,失去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基础知识的薄弱和兴趣的缺失影响了学习英语时的利用效率,从而使时间管理倾向对英语成绩的影响出现了年级差异。由此可见,良好的学科基础知识的建立,是有效利用时间并取得优秀学习成绩的最根本的基础。年级、性别和时间管理倾向的交互作用对历史成绩有显著的影响,这是由历史科目的特殊性质决定的。历史作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的学习,有着十足的趣味性,随着中学生年龄、阅历的增长,性别角色的分化,高年级相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更感兴趣,男生相对于女生对历史更感兴趣,并且通过历史的学习,感受着时间的变化,影响着时间管理倾向,进而通过高时间管理倾向对历史成绩产生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采用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对227名初中生、183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 探讨中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学科成绩的关系, 结果显示: (1) 时间管理倾向与语文、英语、历史等文科性质的科目有极其显著正相关; (2) 初中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各科成绩的相关显著大于高中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各科成绩的相关。

关键词:中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学科成绩,关系

参考文献

[1]黄希庭, 张志杰.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 2001, 33, (4) :338-343.

[2]黄希庭, 张志杰.论个人的时间管理倾向[J].心理科学, 2001, 24, (5) :516-518.

[3]张志杰等.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相关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 2001, 24, (6) :649-653.

[4]古玉, 谭小宏.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自信的相关研究[J].西南师大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4) .

学科成绩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生,学习归因,学业成绩

一、引言

归因是指利用有关的信息资料, 推测、判断人的行为原因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及其同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创立了心理归因理论, 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这是近年来受到国内教育心理学普遍关注和广泛研究的一种理论。目前在许多领域获得广泛应用。维纳认为, 人们对导致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虽然能提出许多, 但这些原因都可以从内外部因素、稳定性和控制性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在进行行为归因时, 要根据以上三个因素做出不同的分类, 帮助我们正确评价自己和认识围绕自己的客观环境。这个过程对未来行为具有预见性。

归因理论最重要的应用与研究是教育教学领域。教师或学生对学习行为进行归因分析, 并非仅仅是为了追究得失, 更重要的是为了发现问题, 提高教学或学习的有效性。韩仁生的研究发现:学业归因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期望和情感变化, 从而影响学习行为。[1]最理想的归因方式是将成功归因为能力强和个人努力的结果, 而将失败归因为付出努力太少。将成功归因为能力强, 会使个体产生自信体验, 强化对成功的期待;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为努力与否, 会使个体坚信成功可以通过努力获得, 并建立起对未来成功的信心, 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强化成果可控的理念, 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的成就行为。将失败归因为运气差、能力不足或其它情景因素是最不利的归因方式。将失败归因为能力差会使个体产生羞耻的情感体验使其对未来成功缺乏信心, 从而忽视个体的努力在成功中的作用, 而对挫折、困难和失败缺乏坚持性。[2]教师掌握学习行为的归因情况, 会对教学具有预测能力, 能够比较正确地预见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中将会怎样行动, 取得何种结果, 就可以据此确定相应的措施和方法, 对学生进行心理归因训练, 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说归因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3]学生通过归因训练, 或掌握归因理论的原理之后, 就可以对自己的学习归因情况做出修正和完善, 从而建立最佳的归因方式,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以往的归因理论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实践研究, 通常是对学生整体学习情况的归因研究, 或是针对具体某个学科的学习归因的研究。少有学科学习归因之间的比较研究。高中阶段, 由于学科知识内容分化已经很明显, 很可能导致各学科学习归因方式的差异。而且进入新课程改革之后, 高中阶段的相关的文献还比较少。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等因素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归因及它们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等产生影响。本文选取语文、数学、英语三个高考文、理科学生均考试科目进行调查研究, 探索高中生学习行为归因方式、特点并进行比较学习归因方式与学业成绩相互影响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以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12级学生为测查对象, 采取分层随机取样的方式, 抽取该年级一班、二班、六班、十班、十六班、十七班的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其中一班、二班、六班为文科班, 十班、十六班、十七班为理科班。文科班共计142人, 理科班共计154人, 总共296人。

(二) 研究工具

采用史海云编制的《中学生学习归因正式问卷》[4]。共20个题目, 采用五点计分方法, 问卷共分内部可控、内部不可控、外部可控、外部不可控四个因子构成。内部可控因子共6项, 包括努力、方法、态度等;内部不可控因子共6项, 包括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人身心状态等;外部可控因子共4项, 包括教师素质、他人帮助等;外部不可控因子共4项, 包括任务的难易程度、运气等。问卷的信度、效度均可适用。本次施测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9。

(三) 研究过程

在学生月考结束后, 对研究对象,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测试时间约为10分钟。具体实施方法为:在每科讲评完试卷后, 立即进行该科目的学习归因测试, 所有测试于考试后两周之内完成, 既要保证时效性又要避免一次性做三个不同学科的问卷而导致的练习效应。根据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分三次发放同一问卷, 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92.48%。

(四) 统计工具

SPSS11.5 和 Windows excel。

三、研究结果

(一) 高中生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学习归因倾向性的研究

将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学习归因内部可控、内部不可控、外部可控、外部不可控四个因子分别求平均数, 然后对这四个因子的平均数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发现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的四个因子彼此间均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见表1、表2、表3)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表示p<0.001, 下同。

进一步将四个因子进行多重比较, 发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归因倾向于内归因, 具体的情况为内部可控大于内部不可控, p=0.039;内部可控大于外部可控, p=0.047;内部可控大于外部不可控, p=0.048;内部不可控大于外部可控, p=0.042;内部不可控大于外部不可控, p=0.043;外部不可控大于外部可控, p=0.036。对数学学科的归因倾向于内归因, 具体的情况为内部可控大于内部不可控, p=0.045;内部可控大于外部可控, p=0.049;内部不可控大于外部可控, p=0.041;内部不可控大于外部不可控, p=0.043;外部不可控大于外部可控, p=0.038。对英语学科的归因倾向于内归因, 具体的情况为内部可控大于内部不可控, p=0.036;内部可控大于外部不可控, p=0.049;内部不可控大于外部可控, p=0.039;内部不可控大于外部可控, p=0.039;内部不可控大于外部不可控, p=0.035;外部不可控大于外部可控, p=0.034。可见学生在进行三个学科的学习归因时均以内部可控归因为主, 其次为内部不可控归因, 再次为外部不可控归因, 最后为外部可控归因。

(二) 高中生语文、数学、英语三学科学习归因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1.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内部可控因子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1) 语文学科学习归因内部可控因子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将语文学科学习内部可控因子在性别、民族、是否独生子女、文理科、户籍来源、是否班干部等人口学变量上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经统计分析发现高中生语文学科学习内可控因子在文理科上存在显著差异, 而在性别、民族、是否独生、户籍来源、是否班干部等水平上无显著差异 (见表4) 。

将语文学科学习内部可控因子分别在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水平等人口学变量上进行方差分析, 统计分析发现内部可控因子均在以上各变量上无显著差异 (表略) 。

(2) 数学学科学习归因内部可控因子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将数学学科学习内部可控因子在性别、民族、是否独生子女、文理科、户籍来源、是否班干部等人口学变量上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经统计分析发现高中生数学学科学习内可控因子在文理科上存在显著差异, 而在性别、民族、是否独生、户籍来源、是否班干部等水平上无显著差异 (见表5) 。

将数学学科学习内部可控因子分别在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水平等人口学变量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统计分析发现内部可控因子在以上各变量上均无显著差异 (表略) 。

(3) 英语学科学习归因内部可控因子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将英语学科学习内部可控因子分别在性别、民族、是否独生子女、文理科、户籍来源、是否班干部等人口学变量上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经统计分析发现高中生英语学科学习归因内部可控因子在各变量上均无显著差异。

将英语学科学习内部可控因子分别在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水平等人口学变量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统计分析发现内部可控因子在以上各变量上均无显著差异 (表略) 。

2.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内部不可控因子、外部可控因子、外部不可控因子分别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将语文、数学、英语三学科学习归因内部不可控、外部可控因子、外部不可控因子分别在性别、民族、是否独生子女、文理科、户籍来源、是否班干部等人口学变量上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经统计分析发现高中生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学习归因内部不可控因子、外部可控因子、外部不可控因子分别在各变量上均无显著差异。

将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学习内部不可控因子、外部可控因子、外部不可控因子分别在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水平等人口学变量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统计分析发现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内部不可控因子、外部可控因子、外部不可控因子分别均在以上各变量上无显著差异。

(三) 高中生语文、数学、英语学习归因与三科学业成绩的相关

将语文、数学、英语学习归因的四个因子分别与这学科的学业成绩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语文学科的学业成绩与外部可控归因、外部不可控归因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数学学科的学业成绩与外部可控归因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 与外部不可控归因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见表6)

(四) 高中生语文、数学、英语学习归因与学科学业成绩的回归分析

1. 高中生语文学习归因与语文学业成绩的回归分析

将语文学习归因四个因子做自变量, 语文学科学业成绩做因变量, 进行逐步回归的方法, 建立语文学业成绩的影响模式。结果发现语文学习归因外不可控因子、语文学习归因外部可控因子对语文学业成绩均有预测作用, 回归系数显著, 但解释率不高。预测力依次减弱。 (见表7) 具体的回归方程为:

语文学业 成绩 =0.12×外部不 可控因子 +0.11×外部可控因子

2. 高中生数学学习归因与数学学业成绩的回归分析

将数学学习归因四个因子做自变量, 数学学科学业成绩做因变量, 进行逐步回归的方法, 建立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模式。结果发现数学学习归因外不可控因子、数学学习归因外部可控因子对数学学业成绩均有预测作用, 回归系数显著, 但解释率不高。预测力依次减弱。 (见表8) 具体的回归方程为:

数学学业成绩=0.19×外部可控因子+0.14×外部可控因子

四、讨论

(一) 高中生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学习归因的特点

本研究表明, 语文、数学、英语三学科学习归因的内部可控、内部不可控、外部可控、外部不可控四个因子彼此间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且以上三学科的学习归因具有一致性:即学生在进行各学科归因时都是以内部可控归因为主, 其次为内部不可控归因, 再次为外部不可控归因, 最后为外部可控归因。这可能是因为学习归因与每个人的个性特征相关, 因而进入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归因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与刘晓陵对高一物理成绩、学习归因等问题的研究得出的总体方向一致[4]。

研究还发现不同学科学习归因在人口学变量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 且学科间的这种差异又有所不同。本次研究发现, 语文、数学两学科的内部可控因子归因上, 理科生高于文科生, 且两者之间的差异显著;数学学科的内部可控因子归因上班干部高于普通同学, 且两者之间的差异显著。英语学科学习归因的各因子在人口学变量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杨直对大学生归因的研究中大学生在文理科变量上得到的结果基本相同。[5]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进行了文理分科, 由于文理科所学科目侧重的不同, 文科更偏重记忆, 注重人文修养, 理科偏重理解, 注重独立思考能力。因此理科生相比文科生更易于将学业成绩的取得归因于努力、方法、态度等更积极的归因方式。

(二) 高中生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学习归因与学业成绩的相关及回归研究

本研究还发现语文、数学学科学习归因的外部可控因子、外部不可控因子与学业成绩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语文、数学学科学习归因的外部可控因子、外部不可控因子均对学习成绩具有预测作用。此前谷生华等人的研究也发现语文学科学习归因与学业成绩的显著相关。[6]这说明学生越是认为学习成绩是因为教师素质、他人帮助、试题难度、运气等因素造成, 他的成绩越差。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将学习归因于能力高这种积极的归因模式会促使学生产生自豪、自尊和对成功的期望, 使他们更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继而取得好的成绩。也说明在教育教学中, 建立合理的归因模式能够预测学业成绩。

五、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高中生在对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进行归因时都是以内部可控归因为主, 其次为内部不可控归因, 再次为外部不可控归因, 最后为外部可控归因。具体学科的分析发现, 语文学科的内部可控因子在文、理科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数学学科的内部可控因子在文、理科及是否班干部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另外, 高中生学习归因与学业成绩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并对其学业成绩有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韩仁生.中小学考试成败归因的研究[J].心理学报, 1996, 2:140~147.

[2]刘庆杰, 张英峰, 魏秀超.高中生学习生物学行为归因的研究[J].生物学通报, 2010, 1:41~44.

[3]魏秀超, 刘庆杰, 张英峰.高中学生物理学习行为归因对其学业影响初探[J].物理教师, 2010, 12:4~6.

[4]史海云.中学生学习归因的特点及其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倦怠关系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 2009.

[5]刘晓陵, 张进辅.高一学生物理成绩、学习归因以及学业自我概念关系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0, 25 (3) :326~331.

[6]杨直.大学生成就归因特点研究.硕士学位论文[A].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6, 3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学科成绩】相关文章:

学科成绩不是检验素质教育的唯一标准08-21

关于CET考试成绩证明和成绩核查申请的规定08-08

优异成绩05-08

本科成绩05-09

在校成绩05-17

入学成绩05-18

成绩分布05-29

成绩思考05-31

外语成绩06-11

提升成绩06-12

上一篇:学生学习政治经济学下一篇:行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