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主语省略范文

2024-07-10

汉语主语省略范文(精选3篇)

汉语主语省略 第1篇

首先这首诗的题目, 就引起翻译的麻烦。这个“逢雪宿芙蓉山人”指的是谁?汉语读者可能根本不问这个问题, 但翻译成英语, 非弄清楚不可。有这么两种可能:一, 作者本人;二, 某个旅行者而不是作者, 也就是说, 作者站在旁观的角度写成。三, 甚至不排除, 作者站在“夜归人”家人的角度写成;譬如, 可能是“夜归人”的妻子。许渊冲先生对该诗的翻译, 是这样的:Seeking shelter in Lotus Hill on a Snowy Night/At sunset hillside village still seems far;/Cold and deserted the thatched cottage are./At wicket gate a dog is heard to bark;/With wind and snow I come when night is dark.。这里, 翻译的优美, 自不必说。标题是用的分词结构, 回避了主语的问题。从第四句判断, 这个“夜归人”指的就是“我”, 即诗人本人。

还有一个翻译, 刘军平译, 题为“Putting Up at the Hibiscus Mountain”:The dark mountains lose themselves as dusk draws near./In the coldness I see the thatched house for the poor./Approaching the wooden gate I could hear a dog’s bark, /It’s me the traveler who arrives after the storm dark。这个翻译, 四句话里有三句, 都直接提到“我”。这个理解, 就“夜归人”的指向而言, 与许渊冲一致, 指的就是作者自己。下面, 还有两个翻译, 都是外国人的理解。第一个, 弗莱切 (W.J.B.Fletcher) , 题为“A Winter Scene”:The daylight is far dawning across the purple hill, /And white the houses of the poor with the winter’s beautiful chill./The house dog’s sudden barking, which hears the wicket go, /Greets us at night returning through driving gale and snow。第二个版本, 戴尔 (Dell R.Hales) 的翻译, 题为“Encountering a snowstorm, I Stay with the Recluse of Mount Hibiscus”:Dark hills distant in the setting sun, /Thatched hut stark under wintry skies, /A dog barks at the brushwood gate/As someone heads home this windy, snowy night[3]。

以上两段翻译, 第一个, 弗莱切的翻译, 最后一句的宾语是“us”, 指的“我们”, 由此可见, 译者把“风雪夜归人”理解为“我”, 同时还有与我同行的其他人。这又牵涉到英语有单复数之分, 异于汉语, 属于另外一个问题, 此不赘述。总之, 是作者本人。第二首, 从最后一句判断, 这个“夜归人”指的是某个旅行者而不是作者, 也就是说, 作者站在旁观的角度写成。一般但从逻辑上讲, 这么一个雪天寒夜, “旁观者”可能性很小, 所以可以理解为“作者本人”的会较多些。但是, 也不能说,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写这首诗不会发生。因为对于诗歌创作, 不能像历史的考证那样;诗的创作, 其形象思维是纵横驰骋的。把作者理解为站在“夜归人”家人的角度写成, 也有。例如, 王道余就有这么一种翻译, 题目是“Stopover with My Host in Mount Furong on a Snowy Night”:As night fell the mountains loomèd dark and distant;/The weather was cold the thatched house pallid and broke./Hearing a barking dog at the cottage door I knew/Braving wind and night snow my host had come back late。这首诗的翻译, 有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就是它的题目和行文后两句所指的陪伴“主人”的人, 地点不一致。题目表示“我”在随着主人, 很晚才回;行文显示的, 似乎“我”在“白屋”, 听到狗叫, 知道“主人”回来了。尽管有这点不一致, 从行文上看, 译者没有把“夜归人”理解为诗人自己, 而是诗人的“家人”。还有一首, 译者不详, 题目叫作“Staying at a Cottage of Mt.Hibiscus on a Night of Snow”:也是这样的理解:When the mountains lurk dim in the pale dark, /The cottage of shabby looks stands lone in twilight./By the wattle gate now I hear dogs loudly bark, /The master has come home in the snow of night。这个很明显, “我”听到了狗叫声, 知道“主人”回来了。本文作者也是一直理解这首诗的“暗含”主语;这里, 有一个因素, 关键在“夜归人”的“归”字上, 容易让人理解为说的是别人。

比较多首译文, 还有一首, 也许最好。译者是霍华德 (Howard) , 题目是“Lodging in the Hibiscus Mountain on a Snowy Night”:Blue mountains appear to be far away in the gloaming./In the cold a poor thatched hut stands in sight./At the brushwood gate sounds a dog’s sudden barking, /Against the blizzard the host returns late at night.。若单从对主语的处理上讲, 这个翻译最贴近汉语的原意, 因为它尽量回避了主语的指向;但细究的话, 这个还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写成。

其次, 我们看一下孟浩然的《春晓》, 这首家喻户晓的五言绝句:“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译本非常多, 笔者围绕在此挑选几个有代表意义的, 主要谈汉语对主语的省略而引起的英译本歧义。王道余的译文, 题为“A Morning in the Spring”:Sleeping late this morning of spring, /I hear birds chirping all around./The wind and rain of the night still ring, /How many flowers have fallen aground?这里, 主语是“我”, 即诗人自己。春天的早晨, “我”醒得很晚, 不觉天一放亮;“我”听到鸟儿在歌唱。另一首英译是许渊冲的翻译, 题为“Spring Morning”, 对前两句的理解, 与王道余的一致, 也是“我”: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 /Not to awake till birds are crying./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裘小龙的翻译, 也是题为“Spring Morning”, 主语成了复数形式, 指的是“我们”:How we have overslept the spring morning!/Here, there, everywhere, birds are heard twittering./After a long night’s clamor of wind and rain, how many petals/have fallen to the ground?而徐忠杰的译本, 题为“Spring Mornings”, 则变了主语:One slumbers late in the morning in spring, /Everywhere, one hears birds warble or sing./As the night advances, rain spatters;winds moan./How many flowers have dropped?Can that be known?这里, 主语是“one”, 也就是指任何人。春天的早晨, “任何人”都醒得很晚;“他”醒来时, 都会听到鸟儿在歌唱。而且, 译者在这里把“早晨”使用了复数形式, 指的不是某一特定的“春天的早晨”, 而是“所有春天的早晨”, 都会是这样一种情况。翁显良的翻译, 则把主语变成了另外一种形式, 他译的题目是“Dawn in Spring”:How suddenly the morning comes in Spring!/On every side you hear the sweet birds sing:/Last night amidst the storm—Ah, who can tell, /With wind and rain, how many blossoms fell?翁的译文用了“你” (you) 这个词, 意思是:春天的早晨, “你”会醒得很晚;当“你”醒来时, 你会听到鸟儿在到处歌唱。当然, 这个“you”作主语, 与上文徐忠杰的译本用的“one”, 从英语的语法意义来讲, 是同样的泛指意义, 指“任何人”。艾德礼 (Edele) 翻译, 也是用的第二人称:Asleep in spring unaware of dawn, /And everywhere hear the birds in song.At night the sound of wind and rain, /You’ll know how much from the flowers gone。这个第二人称, 用在了后两句;前两句, 第一句用形容词独立结构, 回避了主语的指向;第二句直接把“处处”翻成主语, 很像汉语的表述方式。

相对上述用人称代词用作主语的翻译方式, 唐一鹤的翻译干脆换成另外的词;他的题目是“Daybreak in Spring”:In spring the sleeper doesn’t know it’s daybreaking./Everywhere birds are heard chirping.Last night there came sounds of wind blowing and rain pattering./A lot of petals must have fallen, he’s thinking。这个一文的主语, 用的是“sleeper” (睡眠者) , 意思是:春天的早晨, “睡觉的人”会醒得很晚;当“睡觉的人”醒来时, 会听到鸟儿在到处歌唱。后两句, 转换成了“他” (he) :他在想, 昨天夜里有风雨声, 花瓣打落了多少呢。林同济有一个翻译, 显然尽量向汉语的原初表达形式靠近, 不显示主语到底是谁;题目是“Spring Dawn”:O’er Spring drowse, lo!the morning dawns, /And everywhere birds’songs call./It rained last night, and winds rustled so—/Plenty, methinks, the blossoms’fall.这种既传达了意思, 在形式上又贴近原文的翻译, 应该是较好的译文, 至少做到了对原著的“忠实” (faithfulness) 。我们常说, 诗歌是翻译所留下的东西, 指的是诗歌在两种语言中难转换。但是, 若固守“留下”, 不去翻译, 那么, 可以想象, 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 将失去多大的交流分量。张今先生在谈文学翻译时曾讲, 翻译的两种方式, 一种叫形式主义, 即复制原作的翻译方式, 另一种是再创造的方法, 即以内容决定再现的形式, 表现原作艺术的意境。显然, 第二种形式占优势, 因为完全的形式对应几乎不存在, 勉强为之, 生硬死板。但是, 能在再现意境的同时, 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有形式, 那时最好的选择。

汉语无需准确表述其主语, 只需表达主题, 或者更准确地说表达出了意境, 即达到汉诗的最高境界;汉语的表达, 也无需非得指出主语不可。但对英语而言, 这即是主语的缺失, 翻译时一定补上。这个“补上”的过程, 实际是对译者对汉语诗歌理解的过程。各人理解不同, 对于主语的选择也就不同。主语选择的不同, 决定了审视的角度不同。如第一首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不同的翻译, 有译作诗人本人, 或某个旅行者, 或旅行者的陪伴者, 或旁观者。第二首孟浩然的《春晓》, 不同的翻译, 译作诗人本人, 或者是“我们”这些人, 或者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指所有的人。由于这个主题的限制, 对整首诗歌理解的立足点, 完全不一样, 因为审视的角度不一样, 也牵涉到对其余诗句的意义把握。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若后两句的主语翻译成“旅行者”, 那么, 头两句“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这两句所展示的图画, 即是旅行者远远看到的景象, 知道前面有可能投宿的地方;若主语是“旅行者的家人”, 那么, 即是这位家人看到“日暮苍山远”的景色, 继而想到自己“天寒白屋贫”的情况, 再进一步想到远游的人。后两句“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也是, 主语是谁, 就是谁听到的“犬吠”, 也就是谁感叹的“风雪夜归人”。孟浩然的《春晓》也是这样, 所引用的几个译本, 把“春眠不觉晓”的主语分别译成“我”、“我们”、“你”、“任何人”、“睡眠的人”等等。那么, 接下来“处处闻啼鸟”的人, 就分别不一样了;因而, 对“也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发出感慨的主人公, 也都分属不同的人了。

从这些分析, 可以得出结论:霍华德 (Howard) 翻译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题目是“Lodging in the Hibiscus Mountain on a Snowy Night”, 还有林同济孟浩然的《春晓》, 题目是“Spring Dawn”, 都回避了主语的问题, 或者说忠实于原诗的形式, 译文向汉语的原初形式靠近;至于主语是谁, 全凭读者自己的感悟了, 这样达到了汉语原诗的效果。至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应属于较好的译文。

日语中主语省略现象的分析 第2篇

【关键词】日语;省略;语言心理

一、日语中的省略现象

根据国立国语研究所的调查报告显示,在日语会话中,无主语的句子占总体句子数量的 74%,由此可见日语主语省略现象的频繁。很多情况下,按照逻辑关系添加了主语反而使语言不够自然通顺。比如自我介绍时说的“○○と申しますが”,此时如果添加主语说成“私は○○と申しますが”,反而使人觉得不是地道的日语。下面将从这两方面对主语省略的类别进行阐述。

1.借助上下文的省略

(1)听话人通过上下文的内容判断出被省略的主语时,可进行省略。

藤原:「織田さんには、もっと日の当たる場所に出てってもらわないと、私困ります。(織田さんは)もっと高く、もっと遠く…飛んでいってください。(織田さんは)遠く行かなきゃ、いけない人なんです。」

(2)答句中的主语在问句中已经出现的情况下,答句中的主语通常被省略。

A:「山田さんが生まれたのはいつですか。」

B:「(山田さんが生まれたのは)1965年です」

2.借助语境的省略

日语中,也可借助语境省略主语。

(1)日语会话中,当谈话内容只涉及听话人和说话人时,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通常被省略。

田中:「(わたしは)今日はこれからもう一軒お客さんのところに行かなきゃ

いけないから、明日の夜、どうかな。(あなたは)だめ?(あなたは)何か、

予定ある?」

(2)听话人和说话人面前存在的事物,在会话时无需明确表明,可以被省略。

A:「(このりんごは)いくら?」

B:「一つ 百円。」

A:「三つください。」

3.日语自身特点

日语自身特点对日语的主语省略影响比较大。日语中很多表达都限定了主语的使用。因此,在会话中,常常省略掉主语。

(1)借助敬语的省略。在日语会话中,高度使用敬语,这样的敬语动词出现时,该动词已经决定了其动作主体,此时,主语不言自明,常常被省略。

首先,尊敬语是对他人表示尊敬时的形式,首先排除了自己,所以,主语限定在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在对话中常常被省略,不省略则显得画蛇添足。例如:

「(あなたは)いますぐ駅へいらっしゃれば、急行に間に合いますよ。」

(2)自谦语是对说话人自身或同自身关系紧密的人或物表达谦虚时所采用的表达形式。说话人要避开那些突出自己存在的第一人称代词,因此,第一人称主语通常被省略。

(私は)先生のことをご心配しております。

(3)借助授受关系。授受动词“あげる”、“もらう”、“くれる”等,作补助动词时,可表示授益与受益的关系,此时即使省略主语,也不会产生误解。例如:

(わたしは)田中さんに車で空港まで送ってもらいました。」

(4)借助感情、感觉形容词的省略。日语中有很多表达人感情、感觉的形容词。如:“うれしい”“悲しい”“寂しい”“こわい”等。日本人认为这些表达人们感情的形容词只能由说话人自己来判断。因此这些感情一般只限定在第一人称范围内, 所以主语往往不说出来。例如:

(私は)あなたにお会いできてほんとうにうれしい。

(5)借助希望愿望的表达形式。表达希望愿望的助动词“たい”和形容词“ほしい”等,限定主语为第一人称,此时,主语常被省略。例如:

「(わたしは)冷たい飲み物がほしいですね。」

二、省略的文化背景

整个日本民族就如同一个大家庭,家庭成员之间具有相同的历史背景,他们具有同样的文化心理和习俗,以至于可以用最简单的语言达到彼此交流的目的。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从三个方面可以得知。

1.地理环境

日本国土狭小,是一个四周环海的岛国。在这样一个拥挤且孤立的自然环境中长期生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日本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性、风土人情的同一性。形成的语言也具有岛国的特点,是一种岛国形式的语言。

省略的语言表达方式便是“心有灵犀”的直接表现。即使省略部分语言,也能让对方准确地理解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也难怪日本人对于省略的语言表达方式乐此不疲。

2.祟尚“沉默是金”

日语中有一句谚语叫「沈黙は金なり」,它的内涵便是一种以寡言少语为美德的语言心理。日本人之所以对此备加崇尚,可能有这样两方面原因。一是古代日本人认为,语言是一种具有魔力的东西,其神秘的超人力量使人一旦话说出口,便会应验。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害怕说错话,所以日本人尽可能地采取省略的语言表达方式来避免、减少错误,以保全自己的面子不至被嘲笑。

现代日语口语中纷繁复杂省略现象可算是日语的一大特征,日语中主语省略现象充分体现了日本文化的特点,我们必须从这个高度认识它。要掌握、学好日语,必须了解、掌握它的文化背景。

参考文献:

[1]山田孝雄.日本口語法講義[M].东京:宝文館出版社,昭和45年: 394 -398.

[2]金田一春彦.日本語の特色[M] .东京:講談社,昭和53年: 172 -180

[3] 芳賀綏.日本人の心理構造と日本語[A].日本語百科大事典[Z].大修館書店125-193

[4] 鈴木孝夫.ことばと文化[A].日本文化提要[C],1977. 13-20

作者简介:

关于社论中日语主语省略现象的研究 第3篇

一、社论的主语省略频率

以收集到的48篇社论为对象进行主语省略频率的调查, 结果如表2所示。

统计前笔者预测, 由于需要向读者传达客观事件, 为确保文章的真实准确性, 社论中的主语省略频率会比较低。但是从表2的统计结果来看, 特别是朝日新闻的12篇社论, 主语省略频率高达31.09%, 推翻了该预测。

另外, 统计结果还显示, 即使是相同文体之间, 主语省略频率依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例如, 读卖新闻12篇社论的主语省略频率为15.31%, 不到朝日新闻的一半。分析原因, 社论作者的创作个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试比较以下两例。

(1) 東日本大震災から二度目の冬を迎えました。 (东京新闻)

(2) 東日本大震災の被災地が再び、冬の厳しい季節を迎えている。 (日本经济新闻)

2012年12月15日, 东京新闻和日本经济新闻同以东日本大地震灾区复兴为题发表社论, 且文章开篇第一句极为相似。但是, “东日本地震后, 迎来了又一个冬天”的主语是什么, 东京新闻没有言明, 读者可以认为是“日本”、“灾区”, 甚至其他。相反的, 日本经济新闻则明示了主语是灾区。不仅如此, 东京新闻在对待“日本”、“政府”等这类不定主语时, 整体都比较倾向于省略, 从而导致东京新闻的d省略频率高达18.99%, 而日本经济新闻仅为9.38%。

概括而言, 社论的主语省略频率不低, 受作者撰文个性影响, 不同社论间存在较大的主语省略频率差异。

二、主语省略特征的新发现

在对社论进行主语省略特征的调查过程中发现, 除了a~h, 又有两种新的主语省略特征。

(3) 憲法改正を後回しにした弊害だ、と。 (朝日新聞)

(3) 中, 被省略的不仅是主语, 还包括与主语相对应的动词部分。并且, 与a或者b相比, 主语省略受到动词省略的影响更大。因为, 如果在维持动词省略的状态下, 只复原主语, 句子会变得不自然。*表示句子错误, 灰色阴影表示复原的主语 (以下同) 。

(3) *憲法改正を後回しにした弊害だ、と安倍が。

本研究把这类省略归纳为“动词省略引起的主语省略”, 以i为标记。

再看东京新闻一篇题为“参敗の民主結党理念を再確認せよ”的社论开头一句。

(4) 衆院選で参敗した民主党。 (东京新闻)

因为文章以民主党为主题, 所以该句具有提出主题的作用。且比起“民主党が衆院選で参敗した”这样的表达更能将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主题上。因此, 本研究将这类主语省略特征归纳为“主语的提起”, 以j为标记。

三、社论的主语省略特征

统计社论中的主语省略特征, 填入表1。

1、a和b的多发

统计结果显示, 社论中的a和b占到了65.11%。原因在于, 社论常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矢野 (1977) 认为, 某个概念一旦成为谈话的主题, 那么在之后的谈话中, 不论它以何种语法成分再次出现, 都可省略, 并且, 在此概念的前后两次出现的间隔里, 即使出现更重要的概念, 只要谈话主题不变, 依然可以省略。虽然矢野的观点针对谈话, 但是社论也是主题统一性非常强的文体。正因为这个观点, 社论中不仅a直、b直多发, a间和b间也得以实现。以东京新闻2012年12月18日社论为例。

(5) 衆院選で参敗した民主党。参敗は公約違反の消費税増税を強行し、生活者の側に立つ結党の理念を忘れた当然の帰結だ。民主党は初心に帰って足元を見つめ直す。民主党は衆院選参敗を態勢立て直しの機会にせねば。

第一句提出了主题。第二句中“参敗”作为主语介入。但是第三、四句主语又回到“民主党”, 并且成功省略。因为, “民主党”依然是文章的主题, 所以如矢野 (1977) 所言, 只要主题不变, 该主题的概念再次出现时, 不论是作为句子的什么成分, 都可以省略。笔者总结的a~j主语省略特征中, a和b, 特别是其中的a间和b间, 最受到矢野该观点的支持。因为社论中主题的统一性较强, 所以a和b的多发就有理可依了。

2、d的多发

除了a和b, d也占了12.16%。社论的主语省略中, 常常出现主语可以复原成“政府、日本、我们、执政党”等其中任何一个的情况。正如前文中所述, 主语省略中, 所省略的主语应该是可以根据文意复原的。但是d的情况稍有不同, 根据d而省略的主语虽然可以复原, 但是往往有多种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省略主语, 有时候是因为主语不重要, 不需要明示, 也有时候是作者有意要模糊主语而采取的创作方法。再加上, 虽然主语有多种可能性, 但是并不会妨碍阅读。比如例句 (6) , 它独立成段, 段落中没有出来可以用来做主语的成分, 但是相信读者在阅读时不会觉得无法理解。

(6) 不安を解消するには、だれでも働いて保険料を納めれば、生活できるだけの年金がもらえる制度に改めることです。

如果试复原 (6) 的主语, 它可以是“政府、执政党、我们”中的任何一个。在社论中一一明示此类主语, 可能会导致社论的批判性质过于激烈。

3、社论中的主语省略特征种类有限

e、f、g三种省略特征在这48篇社论里没有出现。虽然这并不代表社论中没有这三种主语省略特征, 但是至少反映出它们在社论中难以实现的事实。之所以难, 是因为这三种主语省略主要出现在对话情景中, 社论的文体特点决定它表达形式单一, 很少会出现对话等其他形式, 因此, 影响了社论中的主语省略特征种类。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可将社论中的主语省略现象归纳如下。

社论中, 作者的创作个性对主语的省略频率和主语省略特征有很重要的影响, 不能笼统认为社论是一种主语省略频率低的问题。

在社论的主语省略特征方面, 第一, 因为社论主题统一性强, 所以a和b多发。第二, 社论多言及社会和舆论, 所以主语无需明示或者不易明示的情况较多, 导致了d的多发。第三, 社论中因为较少出现谈话和叙述感情意志的表达,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e、f、g、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久野暲.『談話の文法』.大修館書店, 1978.

[2]久野暲.「日本稿法の諸問題·ゼロ代名詞、主題、予測性」.『新日本稿法研究』.大修館, 1983.

[3]三上章.『文法小論集』.くろしお出版, 1970.

上一篇:高校教风的内涵下一篇:突水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