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意志教育范文

2024-05-26

情感意志教育范文(精选10篇)

情感意志教育 第1篇

大学生杂志社、中国大学生网通过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 近万名大学生进行了网上投票。调查结果显示: ( 1) 90% 多的大学生有过心理方面的问题。引起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依 次是人际 交往带来 的压力问 题 ( 67% ) 、就业压力 ( 55% ) 、自我管理能力不强 ( 51% ) 、情感问题 ( 48% ) 、人生发展与职业选择上有困难 ( 48% ) 、对周围环境的不适应 ( 45% ) 、学习压力 ( 44% ) 、经济困难 ( 26% ) 、不适应大学生活 ( 16% ) 。

二. 中西教育哲学的不同

若从教育哲学上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 学生的个性在理性、情感、意志三个方面发展不平衡。中国的高等教育是近代西学东渐的产物, 其教育哲学可以上溯至古希腊的智者学派, 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 他开创了一条唯智主义的道路。重逻辑、重思辩、重理性是其长处, 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强调知识、能力、技能的系统训练。中国传统的教育哲学则是以情感和意志的修养为其根本。如梁漱溟在《中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所言, “西方文化知识之部, 当其盛时, 掩盖一切, 为哲学之中心问题, 人生之部较为粗浅。中国文化, 知识之部绝少注意, 几可以说没有, 然而人生之部, 最盛且微妙, 占中国哲学之全部。”[1]

冯友兰也有相同的论述: “按照中国传统, 圣人应该具有内圣外王的品格, 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这样的品格。”又说: “内圣, 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2]

上述哲学家尽管论述方式不同, 但都承认传统教育是求好之学, 以日常生活为着力点, 做人做事、人伦日用是其主要内容。传统教育的道德学问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并不存在一个如柏拉图所描述的那样一个超越现实的理念世界, 在这样一个理念世界里面去寻求道德良知, 我们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教育主体的实践是结合在一起的, 正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

然而, 大学教育在发挥大学传授知识功能的时候, 很容易忽视掉传统社会里行之有效的做法, 如修身、齐家、躬行、慎独等内容。教育家涂又光说: “近百年来, 可为痛哭可为流涕, 可为长太息的是, 中国人文, 尤其是人文精神, 被中国人批判、糟蹋、凌辱、摧残、横扫, 没有与科学同步发展。”这段话中的人文精神, 主要是指儒家所提倡的“仁”的价值观。那么, 孔子的“仁”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几千年来的经学把它搞得很复杂, 这里不对这些注解一一点评。在《论语》里面, 很多地方把“君子”与“小人”对举, 从中可以看出这“仁”与“不仁”的分别: 一个是通身充满了真实情感, 而理智少畅达的样子; 一个是脸上嘴头露出了理智的慧桥伶俐, 而情感不真实的样子。由此, 可以得出结论: “仁”就是本能、情感、直觉, 和理智是相对的。一个人率性而为,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就是意志, 这就是中国人独特的自由观。更确切地说, “仁”就是中国人的感情与意志。

三. 情感、意志与生活

情感、意志不是抽象的, 就是学生生活本身。所以下面的论述, 不是从抽象人性出发去演绎一个理想的生活, 或者完美人格, 而是立足自己的观察、体验, 发掘出生活的本来面目。

立德树人首先要培养学生要有一个健全的心态, 让他们在生活中找到快乐。长期以来, 对快乐主义的生活存在一个偏见, 把它和享乐主义等同起来。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本身就是一件乐事, 是符合教育自身的规律的。席勒曾说过: “一个人只有在游艺的时候方是一个纯粹完整的人。”石里克、席勒、尼采一致认为, “我们的生活如在一定的目的支配下, 是毫无意义可言的, 因为这样我们必将人类的纯粹感情埋没了。”[3]

快乐的感情从那里来? 大自然中就蕴藏着勃勃生机。惠特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最喜欢的事情, 似乎是: 自个在户外散步逍遥, 看看草、树、花, 树间的光景, 天空的富于变化的景象, 听听鸟叫, 蟋蟀叫, 树蛙叫, 以及一切几百种天然的声音。分明, 这些东西给他一种比给平常人的多得许多的快乐。”[4]

通过对生活直觉的培养, 激发坚韧的生命意志。叔本华说:“一个普通人总认为, 那直接地、直观地认识了的东西, 比抽象概念, 比仅是想到的东西更要有价值些。他认为经验的认识胜于逻辑的认识。”[5]直觉是人们经验中的直接感知, 它既是对外在事物的生动的认识, 同时又是人们心灵深处的淳朴体验, 因此, 人们总能从对生活的直觉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以下小故事, 相信对人生应有所启发。我曾经看过一位小孩子, 因为不忍心看到一只幼蝶奋力挣脱蝶蛹的痛苦情景, 而用剪刀剪破蝶蛹, 藉以帮助那只幼蝶脱茧而出, 然而, 非常不幸的, 这一桩爱心助蝶的善举, 并没有获得完美的结局──这只幼蝶自从脱蛹之后, 始终生活在跌跌撞撞之中, 几天之后竟然夭折了。这个故事使我不仅想起了西谚: “自由不是免费的。”纵然可以借助外力取得暂时的成功, 但这样的成功只是死亡的前兆。

对生活的直观, 让我们看到的是大千世界中生命的尊严, 可爱又可敬。

摘要:本文针对中国高等教育的问题, 从大学生心理健康入手, 剖析教育哲学上的原因, 认为在情感、意志的教育方面存在缺失是症结所在。本文最后探讨了通过培养乐观的心态, 对生命的直觉来拾遗补缺。

关键词:心理,情感,意志,直觉

参考文献

[1]梁漱溟著,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商务印书馆, 2004年第一版。

[2]冯友兰著, 《中国哲学简史》, 新世界出版社, 2004年1月版。

[3]洪谦著, 《洪谦选集》,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年第一版。

[4]詹姆士著, 唐钺译, 《宗教经验之种种》, 商务印书馆, 2002年6月第二版。

情感意志教育 第2篇

梵高的一生充满了神秘色彩,出身贫寒、挫折连连,这使他早期就对劳苦大众有了深刻的了解和社会最底层现实生活的切身感受,正因为如此,梵高的生存意志及其主观情感也逐步确立并在绘画作品中体现出来。

出生在荷兰农村一个穷苦牧师家庭的梵高,23岁当上了一名传教士,在比利时的一个矿区工作,由于他对人类怀着真挚的同情心,所以常把自己的东西施舍给贫苦的人们,并热心的帮助弱者。从他的早期作品《吃土豆的人》可以看出他是把农民看做是自己的亲人一样来进行描绘,表现他们的贫穷状态与深厚淳朴的情感,同时还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尊敬与同情。他为了表达这一主题,注意环境氛围的营造,画面上的一家人围着狭小的桌子坐着,周围的环境也显得非常拥挤,低矮的屋顶给人以压抑感;画面尤其重视农民的形体和姿态的塑造,以其粗犷的笔触和浓重灰暗的色彩取充实他的画面,整个画面显得厚重苦涩,没有一点空隙,给人以透不过气的强烈沉重感。显示出这个时期他很少注重色彩与光的表达而是重在情感的真实再现。《纺织工人》也同样是这种绘画风格,梵高并没有过多的关注色彩在画面上的运用,而是致力于情节的描绘与再现,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特征。在矿区做传教士时,梵高的生存意志及主观情感已经聚合融通,其艺术主题是他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自然和人性的解读,其中无不蕴含着质朴而坚强的生存意志与对生活的强烈渴望。

梵高曾说过:“在这世界上,要想修行向善就必须放弃私心杂念。人们在这个地球上不光是为了自得其乐,而是要老实真诚,并从驱使人们疲于奔命的世俗事物中超脱出来。”他是这样说的,同样也是这样做的。当我们以整体观的眼光看待梵高的身心痛苦时,我们会真切的发现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水平比普通人更趋向于一种感官化,本能化与生命化,那种回归自然的绘画主題是梵高把自然从现实中解放出来,赋予其绘画作品真实直白的自我情感,使欣赏者有着直观的触及心灵的感受,在他的绘画作品里,很难找到安宁和平的东西,一切所能看到的似乎都是在扭动,在挣扎,在痉挛,这同样是画家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由于生活背景和社会文化等因素使得梵高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就是这种艺术创作所需要的完全是内心化情感状态的孤独感,使他更加深刻,更加理性的体验和观察生活的广度及情感的深度。

由此可见,其绘画作品中那种强烈的情感色彩并非与生俱来的,是经历了漫长的一个过程,一步步形成的。它的形成是与梵高贫穷而苦难的生活经历以及独特的性格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发自内心情感色彩的再现。梵高的绘画作品从一开始就有着强烈的主观表达意识,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他作品中那种强烈的情感色彩表达的形成,是得益于印象主义画派所倡导的色彩理论和实践。1886年是梵高绘画艺术创作经历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他接触到了极具动感、明亮色彩的印象派绘画。在印象主义绘画色彩与光的理论与实践的启发下,他渐渐地改变了自己的色彩感觉方式,从以前那种静态的色彩感觉方式转变为动态的色彩感觉方式。色彩感觉的改变使他的绘画作品极大的改变了面貌,他曾经说:“法国的社会指导着我的思想,显的这么有益,非常有益,也有益于全世界。”他放弃了在荷兰时期的那种以灰褐色调子为主的风格,画面上的色彩开始变得富有动感并鲜亮起来。

梵高从印象主义画派中吸取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但他从来没有像印象主义画家那样完全使用自然光与客观色彩的表现。他的绘画语言不是为了再现客观视觉的真实,而是要表现他对真实事物的真实感受和自己的主观情感,这是强烈的自我表现和他内心所蕴含的那种灰色调子,也注定他会迅速地远离印象主义画派。

印象主义画派那种动态色彩的表现是为了实现视觉的客观存在,而在追逐光与色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主观感情的表达。这与梵高充满主观意识的情感相差甚远。古罗马的美学家朗吉弩斯在著名的《论崇高》中就写下这样的结论“那些巨大的激情,如果没有理智的控制任其为自己盲目,轻率的冲动所操纵,那就会像一只没有了压仓石而漂流不定的船那样陷入危险,它们每每需要鞭子但也需要缰绳。”的确,情感不仅仅是艺术家自己所意识到和受感动的,更应是对内涵的意味,按照整个广度和深度加以彻底体会,不然所谓的体验状态就只能是外在的东西了。在梵高的绘画作品里,他使用的笔触已经完全的被解放了出来,不仅囊括了形、色、气,而且更加密切的和梵高瞬间产生出来的心灵感受联系起来。在不断的尝试与改变经历中梵高发展了一种有清晰运动感的线条笔触和强烈色彩的绘画语言表现形式,并形成了自己特殊的情感色彩语

注重兴趣情感意志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第3篇

一、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玩、好动、好乐是儿童的天性。数学教学, 如果教师一味地讲, 学生一味地听, 会使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的情绪受压抑, 思维闲置, 学习效果差。所以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的需要,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多组织有“趣”的活动, 满足学生的娱乐需要, 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知识。

(1)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 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 更是注意的重要源泉。教师要把学生引入所提问题的情境之中, 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 诱发出探索性思维活动。设计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 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稳定地发展。例如, 在进行质数、合数概念教学时, 我在讲概念后组织学生搞一个小游戏, 让学号是质数的学生举小红旗, 让学号是合数的举小黄旗, 然后同学们对照概念评论对错。我又问一名学生:“你为什么不举旗?”他说:“因为我的学号是‘1’, 既不是质数, 也不是合数。”这样, 学生不但激发了学习兴趣, 又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这样创设问题情境, 形成悬念, 可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 并且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和习惯。

(2) 创造操作情境, 形成学习乐趣。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学生在多种操作过程中, 调动多种感官一起参加活动, 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节奏地交替, 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 促进学生把外界的运动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紧地联系起来。强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看、听、摸、折、剪、摆、画等实际活动, 引导学生从直观操作到形象思维, 探索规律。如教学“三角形”概念时, 教师先让学生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 学生可以答出很多;再让学生在钉板上用橡皮筋拉出多种三角形, 让学生感知观察, 建立三角形的概念。通过操作, 能够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亲身尝试学习乐趣的同时, 又激发了求知的欲望。

(3) 体验成功, 激发兴趣。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认识到这一点, 在教学中, 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 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例如:“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进行到综合练习这一阶段时, 让学生回忆近期学过的内容, 自己编题。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要讲出自己编的题目。有的说“9+4”, 有的说“l8-9”, 教师将这些题加以整理, 就成了一组完整的综合练习题。学生们计算着自己编出的题目, 情绪很高。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 教师在重点辅导时, 多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和多种鼓励, 慢慢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使他们感觉到自身的价值。

二、因材施教, 培养情感

(1) 因材施教, 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要从实际出发, 要对每个学生的基础、观察、记忆和思维等特点和学习现状了如指掌, 即在教学中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对一些概念、定义、难点、重点讲得慢一点, 细一点, 使学生当堂听懂学会。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 采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对学生的作业面批面改, 对学生不懂的问题, 讲解要细致。在教学中, 采用全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形式, 让全体学生达到共同要求。同时,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要有针对性的措施, 他们有微小的进步, 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动, 使每个学生形成巨大的内动力, 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2) 面向全体, 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 参与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力都处在发展之中, 这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 还要因时施教。每一节课都给学困生创造发言的机会, 及时鼓励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使他们不仅在学习上有兴趣, 还有求知的欲望。课堂上不给学生留下一个溜号的空隙, 全班学生的思维都随着教与学来进行。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树立信心, 有学好的愿望;调动学优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学起来不乏味, 认真钻研、积极探求。在习题的设计上, 要坚持层次原则:一是切实抓好基本练习,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二是重视变式练习, 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三是加强综合对比练习, 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四是指导好思考题,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探索与研究, 使其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因而课堂上出现你追我赶, 谁也不甘落后的局面,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提高。

三、注重引导, 磨砺意志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 只需一句话, 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 只有经过学生自己探索和概括的知识, 才能真正地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 获得深刻的理解。由于数学自身固有的特点,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困难, 意志顽强的人会知难而进, 而意志薄弱者会知难而退。因此, 必须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1) 用名人的事迹激励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讲爱迪生刻苦钻研, 潜心发明创造的故事;讲华罗庚成为数学家的历程, 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意志。

(2) 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富于启发、严格要求。如在绘制统计图表过程中, 要求学生测量长度要准确, 等分线段要均匀, 垂线要垂直, 描点要恰当, 数字要清晰, 图表要美观等等, 以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3) 在教学时, 教师要尽量有意地提供学生独立活动和克服困难的机会。适当布置一些有难度的练习题、思考题和趣味题, 培养学生超越自我的进取心和主动克服困难追求成功的意志品质。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效阵地, 采用有力手段, 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丰富的情感, 愉快的情绪, 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变得感知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活跃, 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

少儿舞蹈教育中的意志培养 第4篇

关键词:少儿;意志;培养

一、增强学生运动欲望

1.选择适当的舞蹈项目,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舞蹈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最明显的特点便是亲身实践,在改善和发展学生意志品质时,单纯的思想引导是不够的,唯有亲身体验才可以使孩子们感受到自身意志力的成长,并从中获得成就感。不同运动对于意志力品质的培养也会存在差异,比如球类运动能够培养勇敢拼搏、不畏艰难、敢于竞争的意志力品质,田径运动可以培养孩子们顽强拼搏、敢于超越的意志力品质。列队训练可以培养孩子们克制自我、自律自强的意志力品质。而舞蹈运动对于培养孩子们的意志力品质效果更加明显,因为舞蹈艺术融合了诸多体育因素,对于意志力培养也更具有全面性。因此,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少儿的意志品质特点,选择适当的舞蹈项目,有针对性地对少儿意志进行培养。

2.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1)竞争法

在少儿舞蹈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采用动作示范为传授方法,但是意志力的培养需要采用竞赛法,通过良性竞争对于培养意志力有很好的效果。因为人都是好胜的,都是喜欢成功的,没有人天生愿意做失败者,因此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就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让学生在不断竞争中培养自身意志力。

(2)游戏法

所谓的游戏法就是通过游戏方式来进行教学。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用游戏法教学模式,寓教于乐,通过有趣的游戏提高孩子们的兴趣,降低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疲劳,同时也能在娱乐过程中培养孩子们的意志力。

二、寓教于乐中培养少儿的意志

儿童幼年时意志品质的主动性和独立性较差,行动缺乏目的性和持久性。做事往往凭兴趣,即使有目的,碰到点困难受到点挫折就打退堂鼓,很难坚持下去,所以寓教于乐,强化对兴趣的培养是少儿意志培养的前提。

所谓兴趣是指从事某种事物和活动时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又是和一定感情体验联系的。郭沫若同志认为:“兴趣爱好有助于天才的形成。”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斯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即是对材料发生兴趣。”兴趣是动机产生的重要原因。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舞蹈,在快乐中舞蹈,在自信中舞蹈,在欣赏中舞蹈,在创作中舞蹈,激发兴趣,寓教于乐。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养成钻研、探究的习惯。孩子的感觉和思维器官处于积极状态,成为学习的推动力,为长期学习舞蹈,培养意志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舞蹈启蒙、兴趣培养建议采用北京舞蹈学院舞蹈考级教材,还有老师自创的游戏、情景剧、载歌载舞的歌谣、统合训练等)。

但是,如何利用舞蹈这一特殊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进行意志教育和训练呢?教学实践使笔者深刻体会到,“苦练”渗透在浓厚的舞蹈兴趣中,“趣练”融会在长时间坚持舞蹈的学习中,增强他们的信心,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笔者在舞蹈训练中,把磨练意志的“苦练”与“趣练”有机结合。儿童年龄小,如果一味单调地机械训练,时间稍长孩子就烦。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把激发兴趣和严格训练相结合,在训练中强调“趣味”两字,增加一定的游戏性,让训练形式多样化,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有了这种愉快的寓教于乐活动过程,儿童便会对舞蹈训练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进入舞蹈表演角色,同时激励他们去克服困难,从而达到培养儿童意志的目的。

少儿意志力的培养不但重要而且还很紧迫,培养学生意志的方法多种多样,各门学科培养学生意志的手段也是层出不穷。但是,作为舞蹈教师应该发挥舞蹈课的特色,激发学生运动欲望,寓教于乐,强化幼儿舞蹈的强度训练,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从而在舞蹈课教学中注意加强对学生意志力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舞蹈课的学习成绩,增强学生意志力,最终促进学生各科学习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書霞.少儿舞蹈教育的思考[J].剧作家,2007(3):27-30.

[2]陈丽.少儿舞蹈的教育作用[J].魅力中国,2007(7):20-25.

[3]黄嘉敏.舞蹈人才教育观的实践历程:从珠海舞蹈训练班的教育实践看我国舞蹈教育的发展前景[J].舞蹈,1999(5):11-15.

[4]蔡惠莲.学会学习与幼儿教师的培养之我见:中职学校《幼儿教育学》的教学体验[J].成功(教育),2011(14):22-25.

指导教师:潘维

情感意志教育 第5篇

一、中职生情感意志的现状

中职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折时期。心理上从对外界评价逐渐转向对自我的评价。但是处于该阶段的学生由于心理发育并未完全成熟,还不能对自我做出正确而全面的评价,于是在许多问题上就会导致心理焦虑,在情感和意志方面也会产生各种不良的心理态度。这些心理态度体现在日常行为上,就形成了今日所谓的“问题学生”。从学习态度来看,大部分的中职生都存在“厌学”情况。他们对学习提不起任何兴趣,学习成绩较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较低。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听老师讲课,上课手机不离手,上课睡觉,上课说话,上课上厕所,上课接打电话,甚至逃课。不论文化课还是专业课,他们都不感兴趣。从做事态度看,中职生常常消极面对,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成功除了需要才能与机遇外,还需要勇于开拓进取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中职生在做事情上往往表现出缺乏明显的持久性,一遇到问题和困难,不是想办法克服,而是采用逃避手段,不愿意尝试和努力,结果就无疾而终,在学习上亦是如此。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们的一句话“反正不会,看了也白看”。可见,他们在学习上的失败并不完全是智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是意志力问题。“浅尝辄止”形容他们好像再恰当不过了。从生活态度看,中职生自由散漫、不守规矩、没有生活目标。在学校,中职生不能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作息时间。早上睡懒觉,不起床跑操,不吃早饭,上课迟到,有的甚至还要班主任去寝室叫起床。有的学生通宵上网,白天却萎靡不振,生活规律完全颠倒。他们对于未来,没有认真思考过,对自己的前途没有仔细规划过,只是眼前一片渺茫。什么职业理想、专业意识和就业意识更是无从谈起。

二、中职生情感意志品质的培养策略

人们在认识活动中,不仅需要物质手段和理论知识,还需要情感和意志品质的支撑力量。积极的情感可以推动人展开认识活动并保证活动目标的实现,可以激发人在认识活动中的激情,唤起人的创造力。坚强意志品质可以支配和调控人的信念,使人在认识过程中能够做到坚持不懈。情感和意志作为认识活动的内在力量,显示了人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性。中职生的情感发展正处于关键的转折期,情感细腻而脆弱,发展不稳定,意志力也处于相对薄弱的阶段。加强中职生的情感意志教育不仅对中职生的个人发展起着指引作用,也对中职教育的发展起着完善的作用。

1.加强爱的教育。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求金字塔理论中阐述到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只有当这些需求都得到满足时,人的发展才能正常进行。中职生作为教育工作的对象,中职生就是有着这诸多需求的鲜活的个体,他们的情感意志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希望被关爱,他们希望被理解,他们也渴望成功。教育工作者要以尊重为前提,以耐心为基础,以爱心为支撑,善用情感达到师生关系的和谐互动,用我们一颗真诚的新去培养他们的认同,接受“爱”、“自爱”、“自我克制”等高尚的积极的情感,促进中职生情感信念的形成。

2.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保障,有利于加强学生情感意志品质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不断地挖掘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学会发现自身的长处,让他们知道老师对他们的欣赏和关注,继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并让他们感受到情感教育的美好。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表现在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上。时代在变,我们的教育理念应该与时俱进。学习的主体已由原来的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只有畅通的的师生沟通和融洽的师生合作,学生的情感意志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换位思考也能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3.培养坚强的意志。实现人生理想的路途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荆棘的,遇到困难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生活中我们看到有些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沮丧懈怠、消极回避,甚至自甘堕落、一蹶不振;而有些人则冷静面对、勇往直前,越挫越勇。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至于很多中职生成为温室里的花朵,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较弱,耐挫力低下,做事情缺乏顽强的意志。在这种情况下,中职生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就很容易选择放弃,形成了学习上的“学困生”和生活中的“弱者”的形象。中职生应该认识到意志力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重要影响,应该认识到坚强的意志才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平时的学习或生活中,中职生要有意识地磨练自己顽强的意志,培养自己拼搏奋斗的精神。第一是锻炼自己的自觉性,一旦制定好计划就要严格执行,绝不“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第二是锻炼自己的自制力,要抵御外界各种诱惑的干扰,要抵御自身各种陋习的牵绊;第三是培养坚持的精神,面对困难绝不轻言放弃,要鼓足勇气战胜困难。坚强的意志不是与生俱来的,踏实通过后天努力获得的,只要有意识地去锻炼和培养,中职生一定可以形成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生活本身并不会自发地教育人,凡是放任自流的地方,年轻人的心灵在每一步都会遭到危险。”情感意志问题是每一位中职生成长道路上的障碍和陷阱,而帮助他们架起一道跨越误区的桥梁,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摘要:坚强的意志品质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情感意志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情感意志的调控能力,通过学生个体内化而产生积极的情感意志体验,养成良好的情感意志品质,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发挥音乐教育功能培养学生意志品质 第6篇

一、发挥音乐教育的感召功能

优美、动人的音乐能够诱发人类最原始的积极情感。雄壮有力的音乐能促使人积极向上;优美抒情的音乐能使人产生美好的感受;轻松欢快的音乐能使人的心情得到放松……通过音乐教育感召学生, 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情感教育, 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促进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如, 《黄河大合唱》这部充满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品, 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这部作品独唱、对唱、轮唱及合唱等多种演唱版本, 感受黄河宏伟磅礴的气势, 体会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可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意识。又如, 让学生聆听《跪羊图》, 使其沉浸在优美抒情的音乐声中, 潜移默化地将爱心教育、孝心教育的相关内容寓于学生的生活之中, 可使他们树立向善、敬老的意识, 培养他们忍耐和勇于自我牺牲的道德品质。

二、发挥音乐教育的激励功能

音乐教育的激励功效在小学音乐课堂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小学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发挥音乐艺术形象的感染力来激励学生。小学音乐教材选编了大量优秀的歌曲, 如, 《十送红军》《红星歌》《歌唱二小放牛郎》《只怕不抵抗》等。教师可通过教授这类歌曲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依靠音乐艺术的魅力, 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的意志品质, 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又如, 通过学唱《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雏鹰之歌》等令人满怀激情、催人奋发向上的歌曲,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奋进的品质, 而且能够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再如, 引导学生聆听儿童歌曲《小号手之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祖国祖国多美丽》等, 可使他们学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品质。音乐教育内容丰富多彩, 每一首优秀的歌曲都能够体现出其时代特点和思想内容, 并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冲击力。通过音乐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这是音乐教育重要的功效。

三、发挥音乐教育的塑造功能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过:“音乐使一个民族的气质更高贵。”由此可见, 音乐教育所具有的塑造功效也是不可小觑的。意志力量的强大表现, 往往来自于激烈和炽热的情感。其能激发出人的潜力, 鼓舞人去战胜困难, 完成任务。特别是对于可塑性较强的学生来说, 音乐教育的塑造功效就更为明显。高尚、优秀的音乐艺术不但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 而且还会对他们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纵观中外音乐史, 每一位成功的音乐家都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如, 《命运》交响曲中的每个铿锵音符都彰显着作曲家贝多芬自尊自强、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我国著名作曲家冼星海为了投身抗日救国运动, 毅然放弃法国优越的留学生活, 一首《黄河大合唱》激励了无数爱国志士走向抗日前线。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这些音乐家的成长经历和生活轶事感染学生, 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榜样力量的熏陶。又如, 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 离不开团结合作。一个懂得合作的学生会很快地适应自身所处的环境, 易于取得成绩, 而不懂合作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会遇到许多的麻烦, 并且无所适从。教师通过合唱教学让学生感受相互配合的意义, 既能够锻炼他们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又可以使其学会尊重他人, 从而培养他们团结合作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体育教学中的品德教育及意志培养 第7篇

一、结合教材的特点, 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和培养

体育教材内容繁多, 要结合不同的教材内容, 有目的、有计划地用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去吸引学生, 以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获得良好的思想教育和意志锻炼。

1. 讲解诱导, 语言激励

教师可用生动形象、准确精炼的语言进行正面讲解、引导, 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 这样会深受学生欢迎, 从而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自觉性、积极性。

2.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 是获得良好教育的前提

在田径、游戏、球类等教材的组织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多让学生参与游戏竞赛的设计、组织, 让学生成为参与者和鼓励者。在参与活动过程中, 让学生学会自尊自爱, 宽厚待人的良好品质, 培养其主人翁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利用体育比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比赛、游戏本身具有竞争性, 它需要团队的集体主义精神, 例如在接力跑游戏时, 需要每组每个同学齐心协力, 力求取得比赛的胜利;如果小组中有同学没有正确对待, 特别是有人对能力比较差或者是有失误的同学进行指责的话, 这就会引起小组的不团结, 会影响整个比赛或游戏的过程。这时, 老师就应及时引导能力强的要帮助能力弱的同学, 对有失误的同学要及时鼓励, 总结经验, 争取在下一次游戏中团结协作, 战胜对手。在进行技术战术教学中 (如篮球、足球比赛) , 教师更应强调学生的全局观念, 从整体利益出发, 强调集体的力量、互相的配合。就目前学校教育中, 在学生以个人利益为上、表现自私自利的情况下, 这一点尤为重要。还有要正确对待对手犯规的情况, 不应计较, 更不能采取打击报复的行为。要在游戏比赛中正确对待裁判的错判和漏判, 不能胡乱指责, 从小树立一个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4. 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教育

课堂常规的内容, 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是培养学生好思想、好作风, 向学生进行礼貌、纪律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年级的具体情况, 有步骤、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的教育结合起来, 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如准备活动是体育教学、比赛和锻炼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通过做准备活动, 让学生从中得到思想陶冶、情感熏陶和渗透, 以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如做“交替跳远”“接力跑”等准备活动时, 就要对学生进行集体团结协作的思想品德教育。

5. 结合处理突发事件进行教育

体育教学中的突发事件, 通常是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的思想和行动的真实流露与表现。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一切行动和表现, 抓住好的或不良的现象, 进行表扬或批评教育, 这对发扬先进思想, 制止不良行为,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记得有一次我在操练学生报数的时候, 一位同学报数的声音比其他同学高出许多, 引起全班同学哄笑。我说:“好!我正要找一个声音响亮、口齿清楚的同学叫口令”。于是我就请这位同学上来给全班整队。我表扬他胆子大、声音响, 同时指出队列训练时应该严肃, 喊口令的更要为大家作出榜样, 过后他就成了班级的体育委员。教师应随时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 因势利导, 及时向学生进行教育, 或通过小结, 表扬好人好事, 恰如其分地提出批评, 使学生分清是非, 提高认识, 从而使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增加学生的意志品质

当前, 市场经济高速发展, 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坚强意志品质的人, 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可是, 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许多学生从小受优越生活条件的影响, 缺少艰难环境的锻炼, 缺乏吃苦耐苦的精神。加之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 社会的影响、家庭的娇惯, 使他们养成怕苦、怕累的习惯, 意志薄弱, 自觉性、坚韧性和自制力差。他们对千变万化的社会认识不充分, 对事物的发展估计不足, 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遭受一点挫折就悲观失望, 丧失信心。如此下去, 在令人感到担忧的同时, 也意识到加强意志品质培养的紧迫性。体育教学能锻炼学生的身体, 提高学生的体质, 磨炼他们的意志, 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是具有健康的体魂、丰富的知识、坚强意志品质的人才。所以, 体育教学对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1. 自信心是意志发展的基础

自信是取得成功的第一心理要素, 任何意志行动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自信心基础上的, 体现在教学中就要求教师要多以鼓励性语言暗示激励学生, 促使学生意志行动的完成, 从而达到意志培养的目的。

2. 意志的培养必须有计划、有系统, 循序渐进

意志作为一种心理品质不可能一蹴而就, 其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有时还可能出现重复。因此在意志培养过程中, 必须坚持系统性与渐进性相结合, 在布置任务时要根据学生现有水平, 合理安排, 避免难度过大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3. 有意增加难度, 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

心理学研究认为, 让少年儿童更多地在活动中尝试成功与失败, 可以使少年儿童的意志品质得以强化, 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向困难挑战。例如, 当学生跑完规定的距离时, 提出再加跑一定的距离, 可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敢于接受挑战、吃苦耐劳的精神;适当增加器材的高度、质量和数量, 相应提高动作的次数、难度和质量标准, 改变动作的节奏、幅度和重心, 增加动作的障碍阻力和对抗因素等, 均可培养学生勇敢果断、自信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及顽强拼搏的精神。

4. 利用课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首先, 可以利用竞赛法。竞赛法是在比赛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方法, 它能使学生在竞争条件下进行学习, 可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可有意识地将学生分为强弱两队进行对抗赛, 或在各种教学正规比赛中, 诱导学生排除场内外不利因素的干扰, 以此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 并且在接受成功与失败考验的同时, 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次, 还可利用游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所谓游戏法就是指以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 学生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掌握和运用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 培养机智、灵敏和独立创造能力;培养其集体主义精神, 自觉遵守纪律和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

5. 在自我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

自我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作业、自我要求, 自我监督的能力, 并进行自我暗示的训练。自我作业, 即要求学生认真观看教师示范, 细心揣摩动作要领, 一次次地独立完成教师所规定的动作;自我要求, 要求学生对自己严要求, 高标准, 不要轻易降低要求和难度, 自我监督, 教育学生学会自我监督, 做到上公开课和一般课一样, 教师在与不在一样, 测验和平时训练一样, 校内和校外锻炼一样, 自我暗示, 要注意学生的自我暗示训练, 对培养学生意志, 提高成绩都是有利的。

初中体育教育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 第8篇

培养意志力的过程, 大多要配合计划实施的过程, 使人习惯利用计划管理自己。而提高效率、达到目标才是培养意志力的目的。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心理、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 也是教育对他们进行意志品质培养的关键时期。新一轮体育教育改革要求教育者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 物质条件优越, 很少吃苦受累, 普遍缺少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因此,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是摆在一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意志品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对教育来说, 体育课作为一种与心理密切相关的教育活动, 具有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功能, 同时在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发挥它对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功能。

一、培养意志力的内涵

意志是指人们有意识地确定目的, 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 并通过不断克服困难和挫折, 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在意志的支配下, 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叫意志行动。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心理过程, 后者是行为表现。意志是优秀人才取得杰出业绩的根本驱动力。纵观古今中外, 凡有大作为者, 无不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作为一种自觉的心理过程, 通过自觉行动来表现。意志并非先天形成的, 而是个体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社会的外部活动在个体心理上的反映, 同时又会反作用于自身行为或外部社会活动。

根据相关心理行为理论, 初中生可以把意志品质的结构内容确定为自信、果断、独立和坚韧这四方面。 (1) 自信。就是坚持正确的立场、原则, 具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对外在影响不盲目接受和附和。在没有外部力量约束的前提下仍然能够按照社会原则或自己的信念履行相应的义务, 开展活动或工作。 (2) 果断。即遇事能根据主客观情况做出明确判断, 不犹豫, 不退缩, 不优柔寡断。 (3) 独立。就是指个体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能够依靠自己现有经济条件顺利实施或开展工作、学习、生活等活动, 遇事不随波逐流, 对待问题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4) 坚韧。即以充沛的精力、锲而不舍的精神坚持学习和奋斗。遇到困难, 百折不挠, 设定目标, 勇往直前。必要时用超越常人的忍耐力去达到或实现自己的目标。

另外, 意志品质还表现在勇敢、正义、顽强、乐观、沉着等方面。意志的本质是人对于自身行为关系的主观反映, 它是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的心理现象。

二、当前体育教育意志力培养的不足

目前,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对在体育教学中培养意志品质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一些教师认为意志品可以在体育运动的参与中自发形成, 没必要通过教师的强调凸显出来。一些教师认为意志品质可以始终贯穿于体育教学, 也就是说, 意志品质可以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得到培养。但在现实体育教学中, 由于各项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活动方式与要求, 因而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德方面就具有不同的影响。这样没有重点的泛泛培养, 其效果很不明显。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只要灌输意志品质的理论知识就已经达到了培养的目的了。这种想法脱离了现实社会对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的要求, 笔者认为意志品质的培养只考虑认识过程是远远不够的。

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是体育实践课, 是主要在室外场地进行的教学。相对于其他文化课教学主要在封闭的教室内, 集中安静地听课学习而言, 体育课的教学环境是开放和变化的。但是, 在室外开展课堂教学容易受到较多因素的干扰。有的环境因素对培养意志品质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会给教学造成阻碍。一个良好的情感环境, 能使体育课成为育体、育心、育人的优质课程。一般来说, 现在一个体育教学班级的人数较多, 大多又是男女混合班教学, 再加上许多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有限,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实施进行, 这要求教师物尽其用, 精心设计, 统筹安排教学。同样, 在有限的教学环境中, 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意志品质的环境是对教师提出的一个现实的、严峻的问题。

三、意志力培养的方法

1. 培养学生做事果断。

果断是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方面,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社会经验的欠缺往往使得有些学生做事犹豫不决, 瞻前顾后, 甚至唯唯诺诺。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相关的体育课程培养学生果断、干练的处事方式。比如, 通过篮球或乒乓球的对抗训练可以让学生懂得如何准确判断传球的方位和时间;在跳高或跳水项目中可以通过鼓励、示范等方式让学生摆脱心理负担, 让其尽最大努力完成任务。通过在体育教学中不断训练学生的敏感程度和果断处事能力, 久而久之就会对学生的性格和品质产生较大影响, 有利于学生果断意志品质的形成。

2. 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

树立信心就是通过鼓励、示范等方式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件事情或某个动作。例如,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老师可以通过示范讲解“三步篮”的动作要领并进行示范, 让学生借助技术、示范树立做好这一技术动作的信心。鼓舞学生坚持, 顺利实施长跑教学。激发斗志就是通过激励、竞争等方式, 契合学生要强、好胜、不服输的性格特点, 通过培养学生的凝聚力和拼搏精神完成某项活动。

3. 心理指导培养学生意志力。

心理暗示是指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手段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积极的影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以提高学生应对困难的信心和斗志, 提高学生的韧性和抗挫能力。例如, 当学生在某个项目中达到心理极限和生理极限后, 就会产生放弃或退缩的消极心理。这时候老师的一句“加油”、“好样的”或者老师一个信任的眼神、鼓励的微笑都会给学生带来动力,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战胜自己的意志力。

浅析在体育教学中渗入意志力教育 第9篇

摘要 意志品质是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志力也是人格的重要部分。而体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跑步在很大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的意志力。学生具有较强的意志力,能够促进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增强耐挫力等等,如果学生意志品质差,则会造成能力发展和提高的障碍,因此,在初中阶段教师应注意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意志品质,从而发展和提高学生能力。

关键词 现状 培养措施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的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也有了较高的要求。而初中学生处在心理发展和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意志力日趋成熟的时期,也是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的重要时期。初中学生在现实生活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面对和克服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承受挫折,这就需要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在我们的體育教学中渗入意志力教育。

一、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在学校注重学生升学率的情况下,仍有一定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学校、家长以及学生往往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学习上和成绩的提高上,而忽略了学校的体育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忽视了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而良好的意志品质一方面既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有利于学生克服压力和挫折,取得全面发展。

通过笔者对学生的接触调查以及与他们的交流,了解到有不少学生,其文化课成绩和体育成绩有较大差异,很多学生不注重体育训练,体育素质和心理素质有所下降,体育成绩也很难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有:

首先,心理素质差的使的体育成绩不高,体育运动比如跑步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意志力和持久性,而有的学生遇到困难是时,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不行,一遇到失败就会气馁。现在由于社会的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生活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学学生在良好的物质条件下,容易产生满足心理,心理承受能力得不到训练,在遇到困难时往往容易产生畏难心理。

其次,不当的家庭教育观念影响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现在有许多独生子女,尤其是在父母优待的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容易养成怕苦、怕累的心理,因此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高。有的家长担心体育运动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不支持学生的体育训练,在不当的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学生的意志品质缺少一定的培养与训练,导致学生的意志力偏弱。身体素质下降的同时,也容易引起心理素质的下降。

最后是学校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有的学校仍以提高升学率为主旨设置教学课程,忽略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在中考,甚至是高考的激烈竞争下,如果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难免会过度强调文化课教育,而忽视了学生本身的素质教育。由于不够重视体育教学,学生一方面难以全面了解体育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大多数的时间用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往往造成文化课的压力过大,紧张的文化课程的学习,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就非常缺乏,而如果学生长期处在掌中紧张的心理状态和环境中,学生容易感到疲惫和压抑,得不到及时发泄就可能造成学生厌学、性格发展产生偏差,有的学生更容易因考试成绩的不理想而产生挫败感。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意志力去克服,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体育教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非常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教学渗入意志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意志品质训练。

二、培养学生意志力的措施

(一)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力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其心理发展规律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比如,像现在的中学生,他们往往具有较成熟的自我意识和较强的独立性,因此,教师要合理设置体育教学过程和训练项目,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中让他们参与体育训练,以达到最大的效果。同时不同的学生,其心理发展有不同的水平,教师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的体育项目进行训练。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明确的学习目的是意志行动的首要特点,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动机,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了明确的认知才能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比如掌握体育常识、体育技能、增强体质、发展自身素质,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目的和动机,教师要鼓励、尊重他们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自觉地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因此,体育教学要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不断改进培养学生意志力的教学方式,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体育与文化学习之间相互关系,强化学习的动机。

(三)在行动中培养意志力

耐挫力的大小或者克服困难的心理状态也体现了意志力的大小,人的意志力往往是在克服困难地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因此设置一定的困难情境让学生尝试去克服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通过体育运动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获得意志力的训练。首先,教师应分类指导,比如根据女生不同的身体发育特点实施分组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实施分层教学。

同时教师可以合理设置具有竞争性的活动,激励学生在战胜自我的基础上战胜别人,比如长跑比赛、接力赛等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力。长跑这类耐久性的活动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则可以创设一定的氛围,让学生了解到耐久性练习的重要性,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在教室的指导下设定目标和任务。

学生良好意志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总之,体育教学在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培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耐挫力、应变力、竞争力等心理素质,而意志力是这家短的基础,我们要在体育教学中不断培养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

参考文献:

[1] 运动心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体育教育与高校学生的意志力培养 第10篇

一、什么是意志

意志是指人有自己明确的目标, 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来不畏艰难的付诸于行动的这一心理过程。也就是指人的思维付诸于实践的心理过程。更进一步来说, 意志具有坚定性和独立性, 意志需要人们及时的调整自己的状态, 不惧压力, 勇往直前, 根据自己的目标不断的坚持, 坚信未来的道路阳光明媚, 未来的生活璀璨绚烂。在这一信念的支撑下, 果断的做决定, 并坚持不懈。

二、当前高校学生意志力现状分析

良好的意志力应该体现在一个人是否坚持原则, 是否足够勇敢, 是否有良好的自制能力等多方面。但现在的大学生相当的缺乏这几方面, 也就是说缺乏良好的意志力。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没有明确的目标, 没有一种坚持不懈的毅力, 也没有勇往直前的勇气, 更没有不畏艰难和果断坚强的志气, 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发展出了惰性, 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恶性发展, 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使学生自信心受到挫败, 责任意识和责任感降低, 最后不得不为了做事情而做事情, 缺乏主见。

三、高校体育教育的特点

(一) 体育课程具有社会性

虽然体育课程的制定受到社会发展、学校制度与发展的制约, 但是它们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大学体育教育在当代教育社会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 由于受到社会的影响, 它自身具有不被遏制的发展规律, 因此在社会性的基础上, 它更多地按照自身规律不断发展。

(二) 体育内容具有运动性

体育是通过运动来实现的, 因此体育教育内容具有运动性是无可厚非、毋庸置疑的。然而许多的体育教育是凭借着竞技运动来完成的, 竞技魏体育教育的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天地。通过竞技, 增加了体育运动的项目, 丰富了体育运动的方法, 使学生的体育技能与知识得到提高, 从而达到了增强体质、强健体魄这一教育目标的要求。

(三) 体育过程具有群体性

体育教育包括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 这都需要多名学生共同参加, 尤其在游戏与竞赛中, 更是需要学生群体的共同参与, 一个人不可能独自完成一种体育游戏和一场体育竞赛。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 学生享有一定的不被剥夺的权利, 同时也有一定的不能抛弃的义务, 那就是学生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以自我为中心, 要与同学相互合作, 同时要有积极健康的心态, 力争胜利。因此, 这种体育过程具有群体性, 而这种群体性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有利于构建学生积极健康的独特心理,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

(四) 体育文化具有潜在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要达到这一要求不仅仅要提高搞笑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成果, 还要加强高校校园的体育文化建设, 依靠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营造出一种积极的体育文化氛围, 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就目前中国的形势而言, 体育运动正逐步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由于大学生思想前卫, 走在时代发展的前沿, 所以更是热衷于各式各样的体育运动, 这就决定了体育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其自身的内在发展潜力也是不可小觑。

四、体育教育与发展学生意志力的关系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因而体育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教育不但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增强体魄;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 我们不难看出体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 体育教育对发展学生意志力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五、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意志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 通过攻克困难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力

良好的意志力是在攻克困难是不断培养出来的, 只有当学生们面对困难时, 学生们才会自主的培养良好的意志力, 才能有勇气, 才能不断坚持, 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体育教育的课堂教学过程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但这些困难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可以克服的。所以,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时刻保持者积极的情绪状态, 从实际出发, 适时地、恰当的运用不同的教学法, 使学生们不断的攻克困难, 从而使学生们良好的意志得到培养。

(二) 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力要尤其重视对学生的耐力的培养。这在体育教学中能够更好的展现出来, 比如通过短距离跑步冲刺、长距离跑步等各种方法的锻炼, 提高学生的耐力。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地坚持, 进而达到培养良好意志的目的。

(三) 运用形式多样的竞赛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力

大学生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旺盛时期, 他们有非常强的好胜心和不畏艰难的勇气。所以, 为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们良好的意志力, 教师应当适当的安排一些竞赛, 比如游戏比赛和小型的运动会等各种形式的竞赛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 使学生们广泛参与, 从而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四) 利用比较恶劣的气候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力

体育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教育不同, 它受气候环境的影响较为突出。教师可以适当的利用较为恶劣的环境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力。吃苦耐劳是我们不变的品质, 越是在艰难地环境中, 越能培养人的意志力。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意志品质逐渐降低, 畏苦畏累, 缺乏进取精神等现象日益严重。高校学生的意志力现状已不容忽视。本文通过探讨高校体育教育的特点, 同时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相结合, 总结出培养学生意志力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体育教育,大学生,途径和方法,意志品质

参考文献

[1]谢国林.浅谈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21) .

[2]德力格尔.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S3) .

[3]崔国文.体育教育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2007 (04) .

上一篇:太阳吸收率下一篇:瓶颈制约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