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数字媒体艺术

2024-09-17

博物馆数字媒体艺术(精选12篇)

博物馆数字媒体艺术 第1篇

一、对公共艺术博物馆的“空间”认识

在历史发展中, “空间”这一概念的内涵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现代主义时期, “空间”概念表现为两种:一为“空间”作为围合, 此观点实际上是延续了黑格尔把空间看作是建筑的目的的思路;二为“空间”作为连续体, 即物体存在的延展性和无限的宽广性。在日常生活中, 当我们提到“空间”一词, 一般会想到围合而成的三维实体空间。

后现代主义时期, 源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 诺伯格·舒尔兹提出“存在空间”的概念[1], 其内涵在于将空间研究同人的存在属性明确地联系在一起, 表达了一种人与环境之间的基本关系。“存在空间”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认为空间应该是被体验的、具体化的“知觉空间”, 强调空间中人的感知与体验。另一方面关注空间中人的行为与发生的事件, 认为空间中所诱发的事件及参与事件的身体的“行为”才是空间的本质。

公共艺术博物馆, 是一个收藏、展示、研究艺术品并对公众进行文化艺术教育的场所。一般来说, 当我们谈论到某个艺术博物馆或美术馆, 头脑中闪过的要么是其馆中代表性的典藏艺术品, 或者是此博物馆的外在建筑形态。例如提到上海博物馆, 我们会马上联想到它的“天圆地方”的建筑形象;说到西班牙古根海姆美术馆, 那个奇异大胆的建筑造型就会在脑海中闪过。所以可以这样说, 艺术博物馆首先表现为一个建筑空间, 即由实体围合而形成建筑的内部空间、外部空间以及“灰空间”[2]。

其次, 它是一个展示艺术品的空间。艺术博物馆要通过展示向参观者呈现其收藏与研究的内容, 参观艺术展览也是人们与艺术博物馆发生联系最主要的方式。作为展示空间, 艺术类博物馆与其他博物馆并无二异。但有一点极不相同——“一个研究有关艺术时空特征的调查显示:艺术和时空有着双重的联系。其一, 艺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存在。所有艺术及其物质表现形式, 如材料、表现过程、工艺等, 都占据了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同时, 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 它都受到时空关系的限制。其二, 艺术可以通过它自身的存在来表现另一种虚拟的时空。”[3]在博物馆与其展品的关系中, 没有哪一个像艺术博物馆或美术馆那样, 与艺术品之间如此相互影响、渗透甚至是相互定义, 互为各自存在的依据。

此外, 艺术博物馆还是一个艺术审美空间。1970年代兴起的新博物馆学, 乘着后现代主义风潮而发展出的人本思想, 强调人的价值才是博物馆展示的核心, 开始把博物馆工作和关怀的重点放到人而不仅仅是博物馆的物质基础——藏品。博物馆学这一新思潮, 似与诺伯特·舒尔兹“存在空间”概念的提出如出一辙, 二者同时在强调“人”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人的生理、心理的难以确定性, 及不同个体、群体之间存在的社会、文化差异, 在为博物馆的建设提供新思路的同时, 也让博物馆各方面的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因为艺术品的展示空间是参观者直接接触博物馆最重要、很多时候也是唯一的场所, 艺术品展示这一空间显得越发重要起来。

“‘让人观看’是艺术博物馆的主要目的之一, 对此没有人会提出疑问”, 贡布里希在其《博物馆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一文中曾如此说过。艺术博物馆为我们观看、欣赏艺术品提供了一个艺术审美空间。就像在影院中观看电影, 在剧场中观看话剧表演, 在音乐厅聆听交响乐, 在剧院里欣赏芭蕾舞剧。艺术欣赏与艺术创作同样重要, 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关键, 二者缺一不可。一定的艺术表现形式决定了相应的艺术呈现方式和欣赏场所。艺术博物馆中的艺术品多为绘画、雕塑、装置艺术等造型艺术, 也可以被称为空间艺术。艺术品在博物馆空间中如何被展示, 关乎艺术品的观看与欣赏, 因为一定的空间环境与一定的感觉或人们对其物理形状的心理反应相联系。

二、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介入公共艺术博物馆

21世纪与以前最大的不同, 应该就是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及这种发展带来的社会全方位的变化。“数字技术泛指那些在电脑和计算机网络中, 将信息对象以电子形式 (比特) 进行存储、处理、传输的诸多软硬件技术。”[4]数字技术依托于信息时代发达的网络技术而产生的一种管理、处理信息的方式被称为“数字化”。各类信息数字化, 用于计算机运行, 从而达到信息的可视化、智能化与网络化, 标志着数字时代的到来。

在博物馆的实体展示空间中, 也由于艺术品本身的唯一性、珍贵性和无法复制性, 传统媒体在展示当中“难施拳脚”,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与发展, 数字媒体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信息载体如电影胶片、磁带、幻灯片等, 转而使用数字形式来进行储存与传输, 并以这种新的信息传播技术来展示传播内容。数字媒体技术最初与艺术博物馆发生联系还是作为独立的艺术品在博物馆中进行展示, 现在已经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应用在艺术博物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等不同的功能区域。特别是在艺术品的展示中, 数字技术诸如数字语音导览、交互式信息系统、数字视听、虚拟现实等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此外, 数字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结合, 网络媒体的出现为艺术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从实体空间拓展到虚拟空间。表现形式包括博物馆网页建设、数字博物馆的出现以及以网络互动媒体为平台的微博、微信等博物馆主页的创建。其初衷是在于进行博物馆及其藏品、展览活动的宣传, 但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更加智能、轻便、经济, 以及无线网络覆盖率的提高, 博物馆的网络虚拟空间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介入方式已不再只是单向的展览信息宣传与传播, 而是模拟实体展示空间的数字化三维立体博物馆的全息呈现, 并且将藏品、展品及其所含信息以“可参与性分享”状在微博、微信上发布, 以主动的姿态, 借用网络虚拟空间, 从博物馆中走出, 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来。

总之, 数字技术对公共艺术博物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是数字媒体技术 (也称多媒体技术) 在展示空间中的应用;二是数字博物馆 (也称虚拟博物馆) 的建立。

三、数字媒体技术下的博物馆展示空间形态与功能

艺术博物馆是依靠以实物为核心的三维形象体系来营造艺术展示空间, 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丰富了展示手段与展示方式, 改变着展示空间的形态。

(一) “起舞弄清影”——灵动之美

展示设计中的光的立体塑型与质感表现的作用, 是光通过对空间的塑造, 直接影响观者心理来达到的。科学的照明器械、合适的光源与光色及准确的调光对焦, 有利于塑造理想的空间意象, 提供优美的展示环境。“影”是光对“形”立体空间塑造的重要表现方式, 利用影的作用可以营造真假虚实共生、自成妙境的空间,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极具幻象之美。布光之下, 影随形生、形随影动, 不仅增加了空间的变化, 而且还丰富了展示空间的层次感与深度感, 深化了空间意境。如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中“玉龙”[5]展示, 展灯照射下形成环绕其周围八个方位的空间投影, 似有一番“起舞弄清影”的神秘、静穆之感, 翩然、灵动之美。观者赏之, 有如身居幻境, 凝神注目, 感喟器物之美妙绝伦, 先祖之手巧心灵。

(二) 亦动亦静, 动静相生——节奏之妙

动与静是相对而言的, 动态展示中的“动”与静态展示中的“静”, 是指展示方式带给观者不同的审美心理感觉。静态展示表面上是展物静、观者动, 依靠空间平面布局安排、大小疏密结构规划、展墙立面色彩设置和艺术作品的布置摆放来控制参观者的行走与参观节奏, 参观者边走动边观看欣赏, 随着身体的移动, 观者眼前所见的逐一变化, 但视像在眼中变换的节奏与身体的运动保持一致, 实与驻足观静物无异。

动态展示却是展物动, 观者静。一种是完全用技术手段将原本静态展示的绘画作品动态化呈现。参观者或驻足或落座, 静观艺术之美的不断变幻。如中华艺术宫的“清明上河图”, 可谓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媒体艺术融合的典范。这幅“百米长卷”以北宋张择端的传统绘画版本为创作依据, 以多媒体动画艺术的方式呈现在公众眼前。此刻的时空流动之感是眼前屏幕放映影像的更替变化所带来的, 观者似有“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惬意。

另一种是以数字媒体技术为支撑的动态影像展映。它利用显示屏或投影系统来播放与展品相关的视频资料, 或利用触控屏来呈现关于艺术品描述性的介绍或文化背景方面的信息。如故宫博物院的“故宫藏历代书画展”, 武英殿的整个展示空间呈“工”字形, 展示空间可分为静态展示与动态展示两部分。观者可以沿着紧贴展墙的展柜依次欣赏历代书画作品, 也可到以环形围合的影像放映为主兼有触摸屏互动展示装置的动态展示区域来观赏“中国书画艺术历史”的影片。展示空间形态的多样化, 审美主体身体上动静节奏的变化, 审美心理内在的“时—空”轮换感知, 为参观者带来一种新的艺术审美体验。

(三) 极致展示:细至微处和广至全貌

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虚拟解构大型文物、放大艺术展品的特写部位、高清晰展示书画作品的笔触、印鉴等细微特征, 让观众清楚地看到展品的纹理, 描绘、刻画的细节, 以弥补实物展出不便近距离观察、展厅照明不足、观众难以欣赏到足够细节的缺陷。如故宫博物院的书画展示, 将高清扫描的书画展品通过网络呈现给观众, 不仅能1:1地展现书画原貌, 还可以任意放大展品的指定部位, 以展示其细密之处。参观者从直接观看欣赏艺术品本身到这种间接观看, 对艺术品的精工细琢之美可为谓“明察秋毫”, 所观细密之极是以前难以想象的。以小见大, 察细部百态, 确为欣赏艺术的另一番乐趣[6]。

(四) 虚拟空间信息向艺术博物馆实体空间的渗透

一般认为, 对于展品的相关信息的文字说明有助于一些参观者对展品或是对整个展览的观看与理解。不能排除的是, 多数参观者来到艺术博物馆不仅是为了猎奇, 以增长见识——这一点在大多数的博物馆都可以得到满足——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目的:获得知识, 暂且不论这个目的能不能达到, 因为这个与参观者自身水平的关联更为密切。艺术博物馆因艺术品本身的罕见性、唯一性和艺术在日常生活中被赋予的神圣而高不可攀的地位, 使得进入艺术博物馆的人们无不怀着崇敬之心, 在他们发出内心的赞叹与惊呼的同时, 被一种力量驱使着寻求关于艺术品“背后的故事”, 渴望打破艺术之美的神秘魅惑。况且, 每件艺术品本身所涵盖的历史、文化、技艺和有关艺术家的信息等, 确也是其价值难以衡量的重要原因。然而, 展出如此大的信息量, 在传统展示中不仅受展厅面积和空间的局限, 更重要的是过多文字说明则忽视了博物馆以实物为主的信息传播特点, 而且会影响艺术品独立展示的美观。

然而在数字时代, “无法或不便于展示的大量信息可以籍由数字媒体轻松实现。将需要提供给参观者的大量图表、文字采用数字媒体形式录入计算机, 供观众自行选择浏览。同时还可以创建信息查询系统, 便于观众使用更方便、快捷的方式查询、获取信息。采用数字媒体技术提供展示信息不受展示空间的限制极大地节约了展示空间, 也避免了过量图版造成的芜杂, 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具有针对性。”[7]

四、数字博物馆——艺术展示的虚拟空间

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设计类似于传统的博物馆形态, 并提供全新展现方式与参观体验[8]。目前大多数虚拟博物馆仍处于2D的传统网页模式, 使用传统的网站设计方式[9]。例如, 一些艺术博物馆和美术馆的网站, “展览介绍”或“馆藏典藏”一栏中有重要展品图像与展品简介, 还有与展品或展览有关视频资料。这种主要以博物馆的展品展览宣传为目的的网站网页设计, 后来逐步加入模拟博物馆展厅内部空间的3D虚拟展示, 阅览者在电脑屏幕面前, 拖动点击鼠标, 便可在虚拟三维空间中“走动”观看艺术品。

(一) 相得益彰的双重空间

我们知道, 一个人对某事物的兴趣产生于一定程度的了解和不充分了解之间。从某种意义上说, 数字化博物馆提供的初步知识可能正是激发更强烈兴趣的契机, 对于一些热衷在网上冲浪狩猎的人们, 正是在随意的浏览中, 通过数字化博物馆了解了某个博物馆和它的展览, 并在初步的观看后激发出进一步了解的兴趣的愿望。从某种意义上说, 数字化博物馆提供的影像世界也激发了他们想看实物的愿望, 这就造成了数字化博物馆和实体博物馆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10]。

技术在不断的改进, 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在一步步地向着模拟传统博物馆形态的3D虚拟实境迈进, 以给观者营造更富想像力与交互性的虚拟立体空间。当我们用手中的鼠标点开博物馆的大门, 而不是亲身走入博物馆的内部;当我们带着3D或4D眼镜在虚拟空间中游走观看时;当我们不受地域国界限制而进入各个美术馆参观, 同时参观者之间能够彼此交谈时, 这种参观、欣赏艺术世界的新奇体验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感受。

(二) 展示空间的虚拟扩展

博物馆数字媒体艺术 第2篇

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论文主要通过对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两者发展现状以及两者融合的必然趋势加以阐述,为数字媒体技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价值。

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论文【1】

摘 要:数字媒体产业是数字信息时代的核心产业之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随着数字媒体产业的蓬勃发展应运而生。

关键词:数字媒体 发展趋势 融合 人才培养

21世纪是数字信息的时代,数字媒体产业也被认为是数字信息时代最具发展潜力的阳光产业,国家政府也对这一新兴的融科技、文化、艺术为一体的产业给予大力扶持。

巨大的市场需求刺激着许多与数字媒体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变革与发展。

在教育领域,国内各大高校都纷纷结合各自的优势背景和特色,开设和创办与数字媒体相关的学科和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这样的背景和发展趋势之下应运而生。

1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跨学科新专业。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掌握信息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数字媒体制作、传输与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主要依托于计算机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工科性质的技术,而将艺术修养,人文知识素养置于附属、辅助位置,从而导致学生综合知识素养的缺失,缺乏创意与内涵。

另外,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对学生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培养也不如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那样严谨,造成学生文化艺术不如文科或艺术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技术也比不上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往往难以顺利就业。

2 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

艺术媒介的变化和基于数字手段的内容整合,使得以数字科技、艺术设计和新媒体研究相统一的新型教育模式成为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

所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与艺术创作为一体的专业,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字技术应用基础和艺术理论基础,掌握数字技术在影视艺术领域、网络多媒体艺术领域中的应用原理、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影视艺术、网络多媒体艺术领域中进行创作实践的应用性人才。

可以看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要求具备数字技术应用的能力,包括相关的数字艺术设计软件的应用,网络技术的应用等。

同时也比较注重艺术理论的学习和艺术修养的陶冶。

但是,有艺术专长的学生对于相关技术的学习难以精进,对相关技术软件的使用也局限于表面,因此即使有好的创意在运用数字技术表现时会受到一定的束缚,作品的展现形式不能完全符合于本人的创意和思想。

3 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

3.1 科技、艺术与文化

在古代,技术与艺术都指的是在劳动生产中的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科技与艺术才逐渐分化。

但随着数字高科技时代的到来,科技与艺术又有了共同生长的土壤,依托于现代数字科技与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媒体技术更是与新兴数字艺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同时,数字艺术只有依赖于先进的数字技术才能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其艺术创作形式和风格才会趋于更加成熟与完美。

不论是科技还是艺术,都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写照。

因此,我认为科技与艺术的灵魂都根植于人类社会所积累的宝贵财富―文化之中。

最高的科技,一定需要人文思想作为基本指针,才会避免人类全面彻底物化的危机或毁灭的末路。

因此,在数字高科技摇篮中诞生的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在培养学生时应注重文化的熏陶,加强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

3.2 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数字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有一定的规模,但还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数字产业需求的是具有过硬的计算机技术,同时又具备一定艺术创意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在长远来看有利于培养市场所需求的人才。

此外,人们对数字媒体产品也越来越挑剔,数字媒体作品的创意层次和品位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在考验着作品设计与创作人才。

一件作品好不好,关键看创意好不好,创意在于赋予作品什么样的灵魂与思想,只有灵魂思想饱满充实的作品才会被人们所认可,而一件作品的灵魂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精粹的体现。

既然现代的数字艺术根植于文化而又借助于数字技术得到展现,那么在数字媒体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逐渐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加之于文化的滋养,以赋予其鲜活的思想与灵魂又未尝不可呢。

俗话说,过去的奢侈品是今天的必需品,那么今天的奢侈品也将成为明天的必需品。

在计算机发展之初,只有专业人士才能较好的掌握使用,但在今天,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日常用品了。

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字媒体技艺在作品创作,娱乐视听等各方面的发展将会越来越普遍化,运用新媒体进行创作的人将不再局限于艺术家,任何一个行业的人都有可能,所以说跨学科跨领域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那么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在于更加有利于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而且,许多杰出的艺术家,科学家等都是跨领域跨学科的人才,比如日本著名动画大师宫崎骏就拥有经济政治学的背景。

总之,我认为从长远来看,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吸收和借鉴双方各自的优势和特色,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逐渐融合的过程。

4 数字媒体技艺的人才培养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目前在学生培养方面存在一种文化涵养缺失问题。

艺术创作的内容来自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起来的财富构成了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

缺失了文化的底蕴,即使再精湛的艺术,运用再好的技术,创作出的也不过是缺少灵魂的作品。

因此,在数字媒体技艺的人才培养中应重视文化修养。

另外,数字媒体技艺是在交叉学科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基础上的再次交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学生的知识分离化现象。

在教学指导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区别对待,因材施教,避免陷入培养“被复合型”人才的误区。

最后,由于缺少实践,许多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欠缺,在就业时往往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因此数字媒体技艺的人才培养应注重实践,可以创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工作室,以及数字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室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5 结语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将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未来激烈的数字信息市场的竞争中,二者通过互相吸收借鉴,取长补短以完善自身价值的体系,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在将来,数字媒体技术不再只是由理工科学生或科学家才能运用的计算机技术,而数字媒体艺术也不再是由艺术家或是对艺术感兴趣的科学家进行创作,而是将出现二者兼具的人才,即数字媒体技艺人才。

笔者认为这样的融合才真正有利于数字媒体信息的长远发展。

博物馆数字媒体艺术 第3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 发展趋势 融合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J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226-02

21世纪是数字信息的时代,数字媒体产业也被认为是数字信息时代最具发展潜力的阳光产业,国家政府也对这一新兴的融科技、文化、艺术为一体的产业给予大力扶持。巨大的市场需求刺激着许多与数字媒体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变革与发展。在教育领域,国内各大高校都纷纷结合各自的优势背景和特色,开设和创办与数字媒体相关的学科和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这样的背景和发展趋势之下应运而生。

1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跨学科新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掌握信息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数字媒体制作、传输与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主要依托于计算机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工科性质的技术,而将艺术修养,人文知识素养置于附属、辅助位置,从而导致学生综合知识素养的缺失,缺乏创意与内涵。另外,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对学生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培养也不如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那样严谨,造成学生文化艺术不如文科或艺术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技术也比不上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往往难以顺利就业。

2 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

艺术媒介的变化和基于数字手段的内容整合,使得以数字科技、艺术设计和新媒体研究相统一的新型教育模式成为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所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与艺术创作为一体的专业,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字技术应用基础和艺术理论基础,掌握数字技术在影视艺术领域、网络多媒体艺术领域中的应用原理、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影视艺术、网络多媒体艺术领域中进行创作实践的应用性人才。可以看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要求具备数字技术应用的能力,包括相关的数字艺术设计软件的应用,网络技术的应用等。同时也比较注重艺术理论的学习和艺术修养的陶冶。但是,有艺术专长的学生对于相关技术的学习难以精进,对相关技术软件的使用也局限于表面,因此即使有好的创意在运用数字技术表现时会受到一定的束缚,作品的展现形式不能完全符合于本人的创意和思想。

3 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

3.1 科技、艺术与文化

在古代,技术与艺术都指的是在劳动生产中的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科技与艺术才逐渐分化。但随着数字高科技时代的到来,科技与艺术又有了共同生长的土壤,依托于现代数字科技与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媒体技术更是与新兴数字艺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同时,数字艺术只有依赖于先进的数字技术才能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其艺术创作形式和风格才会趋于更加成熟与完美。

不论是科技还是艺术,都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写照。因此,我认为科技与艺术的灵魂都根植于人类社会所积累的宝贵财富—文化之中。最高的科技,一定需要人文思想作为基本指针,才会避免人类全面彻底物化的危机或毁灭的末路。因此,在数字高科技摇篮中诞生的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在培养学生时应注重文化的熏陶,加强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

3.2 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数字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有一定的规模,但还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数字产业需求的是具有过硬的计算机技术,同时又具备一定艺术创意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在长远来看有利于培养市场所需求的人才。此外,人们对数字媒体产品也越来越挑剔,数字媒体作品的创意层次和品位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在考验着作品设计与创作人才。一件作品好不好,关键看创意好不好,创意在于赋予作品什么样的灵魂与思想,只有灵魂思想饱满充实的作品才会被人们所认可,而一件作品的灵魂其实就是一種文化精粹的体现。既然现代的数字艺术根植于文化而又借助于数字技术得到展现,那么在数字媒体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逐渐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加之于文化的滋养,以赋予其鲜活的思想与灵魂又未尝不可呢。

俗话说,过去的奢侈品是今天的必需品,那么今天的奢侈品也将成为明天的必需品。在计算机发展之初,只有专业人士才能较好的掌握使用,但在今天,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日常用品了。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字媒体技艺在作品创作,娱乐视听等各方面的发展将会越来越普遍化,运用新媒体进行创作的人将不再局限于艺术家,任何一个行业的人都有可能,所以说跨学科跨领域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在于更加有利于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而且,许多杰出的艺术家,科学家等都是跨领域跨学科的人才,比如日本著名动画大师宫崎骏就拥有经济政治学的背景。

总之,我认为从长远来看,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吸收和借鉴双方各自的优势和特色,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逐渐融合的过程。

4 数字媒体技艺的人才培养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目前在学生培养方面存在一种文化涵养缺失问题。艺术创作的内容来自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起来的财富构成了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缺失了文化的底蕴,即使再精湛的艺术,运用再好的技术,创作出的也不过是缺少灵魂的作品。因此,在数字媒体技艺的人才培养中应重视文化修养。

另外,数字媒体技艺是在交叉学科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基础上的再次交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学生的知识分离化现象。在教学指导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区别对待,因材施教,避免陷入培养“被复合型”人才的误区。

最后,由于缺少实践,许多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欠缺,在就业时往往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数字媒体技艺的人才培养应注重实践,可以创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工作室,以及数字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室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5 结语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将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未来激烈的数字信息市场的竞争中,二者通过互相吸收借鉴,取长补短以完善自身价值的体系,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在将来,数字媒体技术不再只是由理工科学生或科学家才能运用的计算机技术,而数字媒体艺术也不再是由艺术家或是对艺术感兴趣的科学家进行创作,而是将出现二者兼具的人才,即数字媒体技艺人才。笔者认为这样的融合才真正有利于数字媒体信息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探索[J].装饰,2008(11):100-101.

[2]陆蓉之,Victoria Lu.新媒体趋势_数字媒体艺术何去何从[J].大美术, 2008(4):22-26.

[3]陈云红.跨学科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机制构建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8,28(3):75-78.

[4]戴东方.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的数字媒体艺术[J].美苑,2008(6):51-53.

新媒体时代下的数字博物馆设计 第4篇

一、数字博物馆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 美国率先提出了构建数字博物馆的设想, 并将数字博物馆运用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 有关方面开启了名为“美国记忆”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该工程以保护美国传统文化和文物为目的, 借助于先进技术, 将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处理, 建设相关的数字化主题资源库, 截至目前, 已完成了900多万项目的数字化, 建成了100多个相关的数字化主题资源库。与此同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启动了类似项目——“世界记忆” (Memory of the World) 。一时间,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构建数字博物馆在世界范围内变得流行起来, 先后有53个国家加入了该项目, 其中, 中国政府于1995年加入并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各个国家之间相互协作交流, 分享成果。该项目建立了三个数据库——“失去的记忆”、“濒危的记忆”和“目前的活动”, 并且编写了《世界记忆名录》。加拿大为了保护濒危的文化遗产, 将文化遗产数字化, 特别成立了CHIN组织 (加拿大文化遗产信息网格) , 管理加拿大博物馆的馆藏, 负责加拿大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展示。在欧洲, 为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保护、复原欧洲文化遗产, 欧盟组织开启了EPOCH项目 (欧洲智能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该项目涵盖了80多个欧洲国家, 也包括一部分亚洲、美洲、非洲的国家。此外, 英国的“国家学习网计划”、法国的“JOUVE信息数字化项目”、日本的“全球数字博物馆计划”等, 也是在世界范围内较为出名的数字博物馆工程。

在中国, 数字博物馆研究起步较晚, 2001年12月, 由教育部组织, 启动了“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这一项目, 它是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项目下的一个子项目, 它依托18所大学博物馆馆藏和学科背景, 着重建设了四类数字博物馆和一个软件平台。数字博物馆凭借其自身独特的优势, 在众多领域和诸多学科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西北大学朱晓冬等人运用虚拟现实技术, 将数字博物馆运用到考古专业当中,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建设了西北大学考古数字博物馆;肖良生等人对虚拟博物馆在戏剧中的应用做了探究, 通过分析戏剧保护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最后得出了建设“数字戏剧博物馆”是保护戏剧的一种重要手段的结论[1];兰州大学研究团队根据其地域特色, 将数字博物馆运用到敦煌学的保护和展示当中, 组织架构了“敦煌学Web数字博物馆”。此外, 数字博物馆在地质、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美术等众多学科和领域也有应用。在我国, 迄今已建成近百个具有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数字博物馆, 它们分布在大陆、香港、台湾、澳门等地。这些数字博物馆大多是以当地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为依托, 在实体博物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网络虚拟博物馆[2]。

二、数字博物馆设计存在的问题

虽然数字博物馆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 一些数字博物馆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内容呈现方式单一, 多媒体性欠缺。

一些数字博物馆仍然是以二维网页技术为支撑, 通过文字、图片介绍数字博物馆概况、藏品、展示活动、历史文化和联系信息等内容, 整体风格不具有多媒体特性, 页面略显单调乏味。

(二) 缺乏交互, 展示职能很难发挥。

展示职能是数字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 由于数字博物馆馆藏文物多数是以图文方式介绍, 缺乏交互性, 因此, 观众只能通过肉眼查看相关信息, 不能通过鼠标操作浏览藏品整体风貌。另外, 缺乏必要的网页交流互动模块, 参观者只能作为“访问者”静态地浏览获取信息, 而不能作为“创造者”发布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致使数字博物馆展示职能不能充分发挥。

(三) 系统封闭, 不易更新。

一些数字博物馆在建设之初误解了数字博物馆真正的内涵, 只是为了将实体博物馆数字化, 也就是将实体博物馆搬家, 没有考虑数字博物馆的更新和长远发展, 如果实体博物馆变动或有新藏品收入, 相应的数字博物馆就需要重新建设, 这样就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三、新媒体时代下数字博物馆的设计理念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新媒体更加开放、自由、平等。新媒体时代倡导的是“网络开放、信息共享和用户自由参与”。针对数字博物馆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博物馆设计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 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 设计制作出一个“简洁、互动、开放、共享”的数字博物馆。

(一) 界面简洁设计

界面设计是“门面”, 界面设计好坏直接决定了用户体验性, 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 信息爆炸式增长, 人们已经习惯了“快餐文化”, 如何有效吸引并抓住用户眼球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 数字博物馆的设计应简单大方, 方便用户访问。具体体现在:1.页面颜色搭配方面。根据色彩学观点, 形和色是物象与美的形象的两大要素, 每种颜色都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并传达着不同的意义, 例如红色视觉刺激感强, 传递着热烈和活跃气息;黄色明亮, 具有很强的光感, 使人感到明快和纯洁;蓝色属于冷色调, 给人以沉静、清澈和超脱的感觉。网站的颜色搭配禁忌过多地使用色彩, 造成颜色错综复杂、混搭的现象。一个网站颜色搭配建议选择一种优化的配色方案, 一般情况下页面主色调不超过三种颜色。2.网站导航方面。数字博物馆网站导航栏设计应简洁、明确、美观, 能够有效地向用户传递信息, 使用户快捷方便地找到想要浏览的页面内容, 避免用户“迷航”。3.内容呈现方面。内容呈现应避免大段落文字介绍, 用更多的视频、三维模型、动画等资源取而代之, 更能投其所好,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展馆和藏品交互设计

交互是指用户与数字博物馆馆藏资源的互动。三维仿真技术是新媒体时代的主流技术之一, 利用三维仿真技术可以逼真还原文物古迹, 一方面可以起到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另一方面也可以突破僵死的二维空间, 在虚拟的三维空间中多角度展示, 更能吸引用户注意力。虚拟现实技术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 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网上虚拟博物馆, 用户可以通过鼠标和键盘操作, 360度旋转观看文物各部位细节, 也可以控制化身在三维虚拟博物馆中漫游。同时, 也可以借助3D眼镜、数字头盔、数据手套和3D显示终端, 身临其境地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感官感受数字博物馆的文化[3]。采用三维交互的方式, 可以克服传统数字博物馆建设中内容单一、缺乏互动的现象, 丰富数字博物馆的表现形式。

(三) 系统开放设计

新媒体时代, 倡导“全民参与”这一理念。开放是指数字博物馆的用户参与度和可扩展性。数字博物馆设计可以借助动态网站技术开发互动模块、信息检索模块和可扩展模块。互动模块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 每一个用户都可以作为“创造者”, 发表自己的访问心得, 多个用户还可以针对某一主题开展讨论。参观者访问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在信息检索模块中查询, 信息检索技术可以按照用户的检索需求, 将一定的信息组织起来并呈现给用户, 解决参观者疑难问题;可扩展模块开发是为了数字博物馆能够随时更新, 避免颠覆性重新开发, 提高开发效率。此外, 开放设计中也应注重版权保护, 文字信息加密和图像水印技术可以对重要文物资料进行加密保护, 可以防止用户下载或者使下载后的资料带有水印, 这也使文物版权的网络保护成为可能。

(四) 网络共享设计

信息共享是新媒体时代的主要特征。我们处在Web2.0时代;Web2.0是对新一代互联网应用的统称。它主要是借助于社会性软件 (BLOG、WIKI、IM、SNS、RSS等) , 为用户创建交互共享的网络平台。用户可以借助于平台参与、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 3G手机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更推动了社会性软件的普及。目前, 人们已经习惯于用Q Q交谈、随时随地登录微博发表最新心情, 也有大批人在人人网、开心网、Facebook等社交网站中畅游并乐此不疲, 人们已经进入“拇指时代”,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数字博物馆设计也应注重资源的聚合和共享, 在设计中加入QQ空间、人人网、Sina微博和微信分享, 加速数字博物馆在网络中传播速度, 提高影响力。此外, 手机APP软件也成为一种网络流行物, APP软件下载占据了网络下载的很大部分流量, 数字博物馆设计也应开发相应手机APP软件, 更好地提高社会认知度。

四、结语

数字博物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的过程, 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技术的注入都会引领数字博物馆设计的变革。新媒体时代, 3D成像、无线通信、微博、社交网站和APP应用软件为设计出“简洁、交互、开放、共享”的数字博物馆提供了新思路。

摘要:数字博物馆是新媒体时代下数字技术应用的新成果, 是网络环境下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新媒体时代下, 三维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 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又对建设“简洁、交互、开放、共享”的数字博物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新媒体,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博物馆

注释

1[1]肖良生, 肖斗生.中国未来数字戏剧博物馆的发展趋势[J].四川戏剧, 2009 (06)

2[2]冼枫.虚拟博物馆[J].现代艺术与设计, 2007 (09)

数字媒体艺术求职简历 第5篇

应聘职位: 经理助理,游戏制作、美工,动画制作师(实习)

基本信息

姓 名: 应届毕业生求职网

性 别: 女

出生日期: 1990年10月

婚姻状况: 未婚

现所在地: 四川

户 籍: 河北

工作经验: 应届毕业生

最高学历: 本科

毕业学校: 四川师范大学

毕业时间: .6

所学专业: 艺术类 -> 数字媒体艺术

教育经历

- 四川师范大学 数字媒体艺术 专业 本科

实践经验/社团活动在读学生5月 在四川师范大学天朗气清工作室参与游戏制作 担任游戏人物制作职务。

主修课程与科目

游戏人物制作,游戏运营,flash动画制作,影视特效等

获得奖励

全国大学英语四级;学校精神文明奖;小睦爱生活摄影比赛三等奖;

兴趣爱好

游戏,听音乐,画画,英语,滑旱冰。

技能专长:本文信息来源于wWW.yjSJl.ORg大学生个人简历网。请注明。

专业职称: 员级

语言能力: 普通话:良好 英语:国家四级

驾驶情况: C照

专业技能描述: 计算机软件技能有flash短片制作,曾自己独立完成2分钟长的动画短片,并获得老师同学的一致好评;英语听力水平良好,可以进行简单的英语沟通,无障碍。

求职意向

寻求职位: 经理助理,游戏制作、美工,动画制作师(动漫/卡通设计,多媒体/动画/3D设计,影视/视频设计)

希望地区: 四川成都武侯区,四川成都锦江区,四川成都青羊区

待遇要求: 1000--1499元(人民币)/月(要求提供住宿)

到岗时间: 随时到岗

自我评价

数字媒体艺术平民化 第6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平民化;自媒体

“艺术”一词总被人们认为是阳春白雪,是大雅之堂的产物。但在如今数字化时代的大环境下,尤其是以网络为首的数字媒介大肆盛行的今天,艺术通过拥有数字化意识的传播者和利用数字技术的传播方式,展现出了它“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新面貌。其中“拥有数字化意识的传播者”,我们就可以把它归纳为现当下的自媒体。

1 什么是自媒体

自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数字化的手段,向大众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它的出现绝大部分是受到了互联网及通讯技术等的飞速发展和传播权力下放的影响。虽然他们在传播艺术中不如从业人员那么专业,但是他们凭借无限制自由、不以绝对的利益为特点,能够将被大众广泛接受和喜爱的艺术文化的传播的淋漓尽致。就像克莱·舍基在他的《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一书中所提到的:“当大规模业余化的旗帜被高高举起,当社会化工具清除了公众表达的旧障碍,当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发布任何事情,这就是一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

2 为什么说数字媒体艺术平民化体现在自媒体上

2.1 技术上达到成熟,人人都能参与进来

从技术的宏观方面来看,在运行数字媒体的技术中,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他们在传输效能和传输质量上都确保了数字媒体的技术优越性,互联网和计算机、手机媒体的结合为自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保障,人们以快捷方便的形式能够快速得到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从技术的微观方面来看,每个人只需要一台计算机、一副耳机、一个话筒等基本设备,足不出户,就能发现艺术、创造艺术,就能实现艺术的平民化。以“唱吧”为例,它是一款免费的社交K歌手机应用,每一个喜欢唱歌、听歌的人都可以通过“唱吧”APP感受到仿佛置于KTV的快感,受众想参与进来仅仅需要一部手机和一个带话筒的耳机,就可以与上千万喜欢唱歌、会唱歌的人进行互动,分享音乐的艺术。

2.2 自媒体让数字媒体艺术真正做到艺术来源于生活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对于受众而言,高于生活的艺术是小众艺术,普及程度不高,那些来源于生活的艺术才真正是大众心中的艺术。自媒体对艺术的取材来源于生活,经过数字化的加工,再将成品注入到广大受众的生活中去,在这里我称此过程为数字媒体下自媒体的“双向平民化”,一方面指平民化的对象是自媒体本身,一方面是指自媒体的艺术创作归属于大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了解的最多的自媒体都是出现在微博上,俗称微博大“V”。他们通过对文字、圖片和视频等的创意加工,收到了成千上万微博网友的关注和喜爱。就拿一些微博上专注于美食研究的自媒体来说,可能他们本身是一个普通人,也许是公司白领、大学生、工厂工人或者是自由职业者,但是他们都有一颗热爱美食的心和一双善于发现美食的眼睛,只要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好的菜馆、好吃的美食,这些自媒体博主都会不以盈利为目的,用镜头和文字去向大家推荐,而通过这样一种数字媒体平台交流,许多网友纷纷称赞叫好,因为这种形式不仅让大家享受到了体现在图片和文字中的美食的艺术,而且对于媒体的大环境来说也是对平民化艺术的认同和接纳,是对自媒体的鼓励和肯定。

2015年12月9日,新浪微博在北京举办了“V影响力峰会”,并邀请了微博最具影响力的自媒体大V齐聚首都,会议最后新浪微博还给最具人气的十位博主颁发了人气奖杯。这些自媒体博主平均一人的粉丝量在一千万以上,可以说在网络上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同时这次的“V影响力峰会”也向我们说明,自媒体已经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中坚力量站上了数字媒体平台,今后自媒体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这也许就反映出了数字媒体艺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平民化特点。

2.3 数字媒体环境下自媒体的升华——打造更多全民参与的个性化节目

综艺节目作为一种传媒艺术形式一直受到受众的关注,创新是综艺节目的命脉所在,是维持受众的中心一环。近两年,节目制作方因为自媒体的影响力和它的受众基础,纷纷开始将网络自媒体元素加入到节目中去。

爱奇艺自制网络综艺《偶滴歌神啊》就把自媒体与节目整体进行融合,打造出了一款接地气的综艺节目。该节目将音乐与推理的游戏方式相结合,到场的歌手嘉宾透过现场六位参赛选手的精湛表演,推断出谁是音痴,谁是真正会唱歌的人。《偶滴歌神啊》节目里面选的参赛选手大多数都是在网络上参与音乐自创的网络自媒体,并且他们之中很多人都拥有一批数量不少的粉丝,节目制作团队将神秘感十足的自媒体请到节目中,为受众揭开神秘面纱,这样一方面满足了受众的猎奇心理,一方面吸引了更多自媒体和粉丝加入到节目中去。

3 自媒体时代对数字媒体艺术平民化的意义

3.1 从传播方式上

因为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在数字化时代下,自媒体传播艺术的方式由传统的“点到面”的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一种对等传播,实现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双重传播过程。并且自媒体的这种传播方式是真正意义上可能实现全交互模式的传播,它的渠道多样化,传播主体的个性、多样,这些都能对数字艺术平民化带来全方位、深影响的传播效果。

3.2 从媒体发展上

自媒体的发展主要还是借助于互联网的力量,它的交互性和升华出的综艺节目更是向我们表明当下融媒体的趋势。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是取长补短、互惠互通的最好方法。中国地域广,人口多,虽说很多人都在使用新媒体获取知识信息,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只会使用传统媒体,若以自媒体等新媒体形式与传统媒体相结合,那么艺术等信息的传播范围会更加广泛。

3.3 从受众个人和社会上

自媒体时代的开启让许多受众看到了传播权力的下放,他们对自己也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这一事实表现出高涨的参与性,这样一来提升了大众参与到艺术创作中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对于社会的艺术发展十分有利,对于我国文化艺术的传播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自媒体的本体就是普通大众,他们了解大众对于艺术的所感、所需,他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数字媒体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利用新兴科技手段将信息进行原创处理,将艺术创作更加贴近大众,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艺术是为大众所知的、生活化的艺术。既然想要数字媒体艺术平民化,开启、发展自媒体时代是必然趋势,只有让受众参与进来,才能实现多元化、平民化、亲民化的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郑湛,朱国宾,曾一昕.数字媒体艺术[M].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刘静,陈红艳.数字媒介传播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3]克莱·舍基(美).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中国数字媒体艺术现状反思 第7篇

对数字媒体艺术有各种各样的定义, 普遍认为它是以信息技术、知识为依托, 以文字、声音、交互性、体验性为特征的一种艺术, 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强调观念性、艺术性、思想性的探索。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最大的区别, 就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信息来处理艺术, 并通过相关数字技术 (互联网、无线通信为主) 将作品发布, 供人们欣赏。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的与艺术与技术结合的艺术形态, 成为了当代前卫艺术的新宠, 也成为未来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数字媒体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 在美国, 电脑动画及其相关的影视产品的销售获得了近百亿美元的收益, 日本的媒体艺术、电子游戏、动漫等作品已经成为了第二大产业, 韩国的数字产业已经超过汽车产业成为第一大产业, 数字媒体艺术产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虽然不能与这些国家相比, 但是近些年发展势头迅猛, 如今中国正处于文化产业、创意生产力调整发展时期, 尤其是在动漫、游戏领域, 尽管中国数字媒体艺术已迎来了它的春天, 但是, 在全球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 中国要成为数字媒体艺术强国, 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文底蕴基础薄弱

从全球范围的文化格局来看, 目前的数字媒体艺术文化正处于一个多元的时代, 全球化加剧了数字媒体艺术的交融, 中国数字媒体艺术在与国际逐步接轨的同时, 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色也被推向边缘。对西方数字媒体艺术的直接复制, 以及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使国内的一些数字媒体艺术作品质量与数量不比正比。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切艺术的根基, 对于数字媒体艺术来说, 传统文化同样是其设计的灵魂所在。对西方文化盲目推崇, 对中国传统文化解析不够, 使很多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呈现媚俗之态, 作品缺乏特色和底蕴。其实不管商业化道路如何走, 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不能成为文化的沙漠和金钱的奴隶, 只有在充分解读中国特有的文化, 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中国数字媒体艺术才会有丰厚的根基, 人文底蕴才能得到彰显。中国数字媒体艺术一方面要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另一方面又要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到世界数字媒体艺术的大趋势中去, 以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为指引, 才能发展成独具特色的中国数字媒体艺术。

二、过于依赖技术手段

艺术与科学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李政道先生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做出了极其精辟的阐释, 数字媒体艺术是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最好典范。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展现了人类智慧与技艺的高度融合的关系。在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上, 一方面, 数字媒体技术丰富了艺术家的创作思维, 带给艺术家以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创作灵感。但是另一方面, 对技术的过度依赖, 也造成了许多危害。如今, 许多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仅仅靠“快捷方法”和“逻辑成果”的支持和帮助, 缺少或丢失“顿悟”和“灵感”火花, 这些在便利的技术面前, 差不多已经丧失殆尽了, 这是艺术家们最大的损失。人们一方面在享受数字媒体技术带来的方便与快捷, 感谢这些技术解放了人们的双手, 但是不知不觉中, 人们热了技术却冷却了艺术。如今的艺术家们凭借视觉观看数字的译码去认知世界, 进行着一种大拼盘似的拼凑与合制。他们不再留念于生活, 不在意从大自然, 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 技术的方便与快捷促使人们惰性的养成。虽然如今有些媒体艺术作品在视觉上看上去美轮美奂, 但使人们感到悲哀的是, 人们在媒体艺术作品前很难领略到手工作品时代的那种感动。这样的作品缺乏人文关怀以及精神境界的关注, 将使媒体艺术走向一个冰冷的极端。技术至上的思想, 而不是以人为本的新的数字技术也许会带来新的艺术形式, 但决不会自觉地带来新的艺术内容。其实, 任何时候作品与受众之间思想、情感上的交流与互动都是最重要的, 只有这样, 才能够体现出数字技术所承载的人文与艺术底蕴, 散发出绚丽的光彩。

三、缺乏应有的创新力

中国数字媒体艺术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吞吐量, 但是作品虽多精品却不多见, 尤其离走向国际前沿还有不小的距离。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如市场不够健全, 管理模式、技术能力都还没跟上来。但最主要原因在于创新力的缺乏, 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作品本身创新力不够, 二是缺乏具有创新力的人才。

作品缺乏创新力: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极具创新力的艺术, 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 它在提供给人们众多的视听新感觉的同时, 代表着的总是最新的与最时尚的, 这就是其魅力之所在。但是, 目前数字媒体艺术的创新力不足, 已经成为中国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表现在由于多媒体技术的标准化应用, 使相似的作品充斥着整个市场, 由于技术上可复制性, 大量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复制外来的作品, 形成作品雷同, 其结果是缺乏创新, 差异化程度不够。在大的技术背景相同和设计全球化影响下, 作品要想创新, 出路在于打击复制, 提倡原创能力, 彰显本土数字媒体艺术特色同时, 全球化吸收能力与本土化彰显能力齐头并进。

缺乏创新力人才:全球的数字化产业的重点方向已经转向中国, 从事数字艺术应用的企业, 需要大量的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但是目前我国优秀的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并不多。中国目前不缺乏技术熟练工, 而缺乏有创意头脑的设计人才, 这种创意能力的培养需要具备技术与艺术、人文素养等各方面能力。而中国当前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存在分水岭的现象, 以工科背景为主的学院注重电脑技能的培养, 相对在艺术与人文素养培养上有所欠缺, 而以艺术背景为主的学院正相反。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创意产业, 最急需的是复合型的创意人才。当前中国培养人才的模式还较为单一, 多种人才培养的途径急需形成, 除了学院培养, 走企业和学院联合培养的方式将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总的来说, 中国数字艺术产业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现状, 尽管有良莠不齐的现象, 但在国家政策大好势头的背景下, 着力解决好以上这些问题, 中国成为数字媒体艺术强国将指日可待。

摘要:中国数字媒体艺术在整个形式发展较好的背景下, 还存在一些问题, 因而要强化人文底蕴基础培养, 还要处理好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注重具有创新力的作品和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人文底蕴,技术与艺术,创新力

参考文献

[1]李四达,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杨浩生, 侯彦华, 数字媒体专业的现状、问题与思考[J],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4) ,

[3]尼葛洛庞蒂, 数据化生存[M], 胡泳, 范海燕译著, 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7,

博物馆数字媒体艺术 第8篇

关键词:中德,数字媒体,媒体技术

随着新兴媒体技术的崛起, 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媒体技术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数字媒体艺术凭借先进的数字化传播及独特的呈现方式, 增强了传媒的特色和社会效果。媒体传播艺术已经从语言文字传播、电子传播转向网络传播。只有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将数字媒体艺术和传媒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 才能更好促进新媒体时代传媒业的整体发展。

1 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以往的电视、广播以及电影开始慢慢地向着数字视频、数字电影的方向发展, 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和逐渐普及的虚拟现实、电脑动画等一起形成了新时代的数字传播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新兴艺术, 在德国最早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 真正发挥其影响力是在20世纪90年代, 它是以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为基础, 把人类的艺术感性思维和逻辑严密的理性思维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 要求部分或者全面运用数字方法。

现阶段, 中国也积极借鉴这项先进的数字传媒技术, 将其发展成为传媒领域及艺术设计领域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一项艺术, 主要包括:数字影像艺术、网络艺术、4D数字艺术以及虚拟现实艺术等。运用数字媒体进行信息的传播, 就是通过媒体计算机, 对语言、符号、图像、图形、声音、影像以及文字等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 向大众传播。媒体技术可对一些瞬间突变、环境现象及长期渐变等过程进行模拟显示, 对疑难、抽象信息的处理非常有利, 而且效果极为逼真, 逼真、形象的动画、图像与声音, 其次, 媒体技术具有较快的信息输出速度, 传输直观、准确、快速, 可以提高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再次, 媒体技术多样化的信息输出方式具有显著优势。媒体技术能够依照具体需要采用声、图、像、文等各种形式将信息输出, 可以满足受众的不同要求。数字传媒艺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先进的传媒艺术充分结合的艺术。目前, 中国与德国的数字媒体艺术都处在飞速发展的水平, 为推动本国的文化、信息传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传媒事业的现代化水平。

2 数字媒体艺术在媒体行业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 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 使人类社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形态, 而社会需求使得展示设计变成为大众传播信息的主要形式。尤其是现代社会, 展示设计传播信息的特点更加明显, 而数字媒体艺术作为现代媒体的主要艺术形式, 其与媒体传播的结合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2.1 数字媒体艺术增强信息的感染力

数字媒体艺术在信息传播中的应用, 打破了以往设计的信息传播的空间形式, 开创了展示设计的崭新空间。故信息传播的设计过程中空间设计是否合理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展示设计的效果。通常而言, 展示设计在形式、内容等方面都会充分利用实物压缩、分割或者创设空间。在新媒体时代, 4D数字艺术的应用更是让观众能够充分感知置身于思维空间中的展示效果。在4D数字展示空间内, 可以合理选用多媒体声光电技术、各种先进的音效系统, 再辅之以动感座椅, 能够依据具体环境的变化设置雨雪、气泡、烟雾以及光电等效果, 从而构建一种独特的展示空间, 让受众在视觉、味觉、触觉中如身临其境。比如:我们熟悉的《阿凡达》、《纳尼亚传奇》等电影, 还有很多著名的德国影视大片, 都运用了大量的4D数字技术, 利用三维立体影像的基础上结合“真实的风雨雷电”感受在四维空间中展示相关气象知识。观看影片的观众可以观察模拟出的不同气象特征充分感受在不同的温度、气象条件下该如何着装、选择哪种出行方式等, 这比冷冰冰的摄氏度、风力级别要有趣得多。运用4D数字艺术, 在时间的流动、观展者的活动中展示空间的触觉更加明显, 将空间的虚拟与真实不落痕迹地融为一体, 观展者可以随心转换视角, 尽情参与其中, 感受其中的乐趣。可以说, 数字媒体艺术极大了挑战了人类的视觉急性, 扩展了空间艺术, 改变了展示空间面貌。

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加入, 促使信息传播的二维展示出现了很明显的变化:静态形式多样化以及从传统的静态开始向动态变化。在传统的展示设计中进行二维展示通常都是静态的文字、图像等, 在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早期, 就可实现打印、电脑刻绘以及电脑喷绘, 现今数字影像、投影艺术的发展又增加了二维展示的表现形式。如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 中国馆在馆内巧妙将三维动画技术与现代投影运用在一起, 展现了动态投影版的《清明上河图》, 把宋代民间百姓的生活情境直观而生动地展现给观展者。这幅图全长128米, 高6.5米, 运用折幕的方法展现在观众面前, 将中国传统艺术和现代投影、三维动画技术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 既展现了古时宋代人民安居乐业的场景, 同时又对宋代的市井生活进行了奇特的想象, 从而合理展现了宋代都城汴京人民的生活情境, 也巧妙向现代人们表达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传播概念。

之前关于此类信息的传播一般是利用效果图等来表达信息的传播理念, 相对较单一、平面化, 单单停留在静止表面, 处于被动状态。而运用数字影像艺术可以把展示效果发挥到极致, 把展示对象的每一个细节都完美地表现出来, 而且还能够用漫游的方式联动多个空间, 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参观者。数字影像艺术改变了展示的被动状态, 满足了现代受众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但是在应用二维动态影音时要想获得较好的展示效果必须注意影像灯光与整体大环境之间的明暗联系, 各种影音之间不可以出现相互干扰的现象。尽管动态影音已经发展成为二维展示的主流发展趋势, 但需要和静态不同形式进行合理配合, 将动态和静态巧妙地穿插在展示设计中, 这样才能保证获得良好的展示效果。

2.2 数字媒体艺术更好地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双向性

信息的传播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现代媒体的发展更注重受众对信息的反馈, 受众的互动体验能够直接给人以冲击的感受。要想让观众获得互动体验需要拥有相关互动设备, 包括可以直接、连续运转的双向电子或者通讯系统的硬件设备。比如:在北京城市规划博物馆中存在“虚拟翻书”的互动展示装置, 这个设计就非常精妙, 设计人员先制作了一个很大的白色翻开的书模型, 充分利用投影仪把图片投放在白色书页中, 从整体看来就是翻开一本具体的书的形象, 当参观人员左右挥动手臂作出翻书的动作时, 书页面中投影画面会按照手臂左右挥动动作进行前后摆动, 这是一种新颖的虚拟翻书展示, 带给参观人员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并未虚拟翻书所收录的信息总量要大于普通书籍信息含量。

再如上海玻璃博物馆, 中德两国专家组成的设计团队通力合作, 运用新媒体技术向观众展示了一套基于系统知识的语言, 使观众能在此见证人类在玻璃领域的创造和发明。团队将博物馆的主展厅入口设计为一个万花筒的形状, 并将五块播放影片的大型视屏置于万花筒的入口处, 通过不锈钢折面反射出来。馆内的巨型壁画生动描绘了日常生活, 并且还引起了观众“玻璃能有多热”、“玻璃最多有多少块”的疑问。而种种疑问的答案都可以从隐藏在门后面的互动方式的多媒体装置中得出, 在观展的过程中, 人们通过主动发问、思考, 从中获得了科普知识, 这种互动技术设备的运用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思考意识, 在展示和观众心理互动的同时, 也放大了传播信息的功能。

3 新媒体时代中德媒体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新媒体时代中德媒体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多的先进的、新兴的媒体技术将被应用于中国和德国的数字媒体艺术中, 这是大势所趋。另外, 新兴媒体会与传统媒体、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也将进一步融合, 媒体技术的应用范围会更加广泛, 受众的生活、工作与学习会与媒体技术的关系更加密切。另外, 新兴媒体的重要性和会越来越大, 应用范围会逐步扩大。未来, 运用新媒体技术, 会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便利,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会越来越完善, 逐步趋于成熟化。

4 结论

新媒体时代, 媒体技术逐渐显现出其优越性, 数字媒体艺术凭借先进的数字化传播、独特的呈现方式, 增强了传媒的特色和社会效果。数字媒体艺术在传媒行业中的广泛应用, 不仅适应了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也进一步满足了现代受众的心理需求。未来, 中德媒体技术的发展拥有广阔的前景, 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会更加广泛, 会涉及到更多的领域, 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Zhou Haixia.From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ino German media dialogue"[J].German research, 2010, 24 (1) :45-51.

[2]German media said 1/3 foreign companies may be several years after the withdrawal of China[J].China building materials, 2011 (11) :74.

[3]Jimmy, without.2012 Chinese television coverage and viewing condition investigation results[J].advertisers, 2012 (12) :90-95.

[4]Nicholas.Based on the hand formula perspective of Yin Donggui v.media defamation case[J].Chinese Journal (in newborns) , 2013 (6) :138-138.

[5]Dempsey.German rebuild trust, promote--Merkel's review of[J].German study, pragmatic cooperation 2010 (3) :1.

数字媒体艺术与中国电视包装 第9篇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电视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数字媒体艺术成功的渗透到电视包装业。从目前我国电视包装业的运营现状和发展态势来看, 今后几年, 数字媒体艺术将全面渗透到电视媒体制作中的各个领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电视制作方面会更加注重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审美价值的提升。②具有艺术品格、地域风格浓郁的数字媒体艺术将取代传统电视包装主体。③从电视包装自身来讲, 要通过数字媒体艺术强化其艺术修养和艺术价值。④电视包装作品的评价标准会丰富起来, 而不仅仅依赖于技术评判。综上所述, 电视包装作品的时代已经过去, 以后的中国电视包装业将走向技术时代, 其作品既富含超高的艺术价值又能充分表现现代数字技术。

数字媒体艺术和中国电视包装的关系

1.数字媒体艺术是电视包装业发展的基础

目前, 中国包装业已经进入职业化、行业化发展阶段, 随着人们对艺术享受的要求逐渐提高, 电视包装行业的发展必须注入新型技术, 这样才能体现电视节目的现代化、可视化。数字媒体艺术是数字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同时也是电视包装业发展的基础, 是以CG技术与艺术为核心, 以网络为基础, 深入数字高清应用领域, 进行以数字电影、数字电视、网络多媒体艺术为主的数字艺术形式。因为电视包装的受众群体数量庞大, 所以, 电视包装业要想谋求长远的发展, 就必须在节目制作过程中, 加入先进科学技术。以往, 电视媒体人认为电视媒体的外在表现形式无需过分修饰, 只需表现客观事实即可, 但是, 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信息时代, 所以, 只有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向, 才能促进中国电视包装业更好的发展。

数字媒体艺术可以提升电视包装的艺术价值

中国早期包装业作品的表现风格很单一, 主要以色彩丰富的多层叠画为主, 以三维作图为辅。进入20世纪后, 随着PC机逐渐应用到电视包装中, 三维立体动画开始逐渐成为电视包装的主体, 这种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 使电视包装业的质量大幅度提升, 丰富了电视的风格的同时, 也促进了电视包装艺术的发展, 由此可见, 数字媒体艺术对中国电视包装行业的艺术价值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数字媒体艺术对中国电视包装业发展的重要性

1.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以提升电视包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电视包装企业的运营成本很高, 尤其在引进数字媒体技术之后, 每年企业都要引进先进的电视制作设备, 使企业制作的电视包装作品能紧跟时代潮流。传统电视包装企业的制作设备主要都是从国外引进的, 如SGI平台、HAL系统装置等。很多中小公司通过PC机进行电视包装创作, 虽然降低了制作成本, 但是长期使用盗版软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公司未来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近几年,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我国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很快, 中国电视包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2.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化人才是推动我国电视包装业的发展的主要助力, 他直接关系到电视包装作品的制作水准、艺术价值。目前, 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化人才稀缺, 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低下, 所以, 为了突破电视包装业发展的这一瓶颈, 我国各大院校纷纷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据相关数据统计, 近几年, 各大院校为我国电视包装行业输送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共计23万人, 但是, 从目前电视包装行业发展的形式来看, 我国数字艺术人才仍存在很大的缺口, 所以, 为了提高电视包装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制作质量, 各电视包装企业必须要开展相关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战略, 提高企业的人才储备量, 从而提升电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结论

综上所述, 数字媒体艺术与电视包装难分难舍, 数字媒体技术成就了中国电视包装, 数字媒体艺术点亮它的未来。伴随着大量高素质、专业化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加入, 基于与电视媒体的长期战略合作以及电视媒体对品牌的整体营销的提升, 电视包装这一新的科学与艺术高度结合的领域大有前途, 数字媒体艺术的高端人才会大有作为。笔者深信, 在数字艺术的浪潮中, 中国电视包装业将吸纳更多精英, 在不断专业化与国际化接轨的进程中展现美好的前景。

数字媒体插画的艺术特色研究 第10篇

一、技术创新与数字媒体插画设计

插画家克里斯蒂安·拉塞尔认为:“我发现了一个明净的世界, 真正美的澄澈。我能在转瞬之间重新着色, 重构画面。总之, 以任何我想要的方式重新确定大小、剪裁图像。我对这种全方位建构式的绘画、剪裁和黏贴等要素几乎纯粹数字化的制作越来越感兴趣。”技术创新所提供的互动性对艺术创作充满了新的可能性。

当代插画的创作方不仅仅是将传统的绘画数字化的过程, 更多的是现代艺术表现形式的介入, 是以科技为艺术创作的手段、媒材和载体, 插画的视觉语言是自由和多元的, 具有独特的“异类合成”的美学特征, 其特点是将媒体和各种艺术表现形式重组、并置、合成、解构、分解、起源、过程、或结果。设计在视觉语言上突破和技术上的革新, 有效地推动数码技术在插画艺术中的广泛应用。随着“纯艺术”和“商业设计”两者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设计师的技艺填补了图形设计和艺术之间的空白, 而且使用的画具也越来越数字化、简约化, 新型插画因此而获得了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内涵, 使技术和想象力的结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数字媒体插画对传统艺术的融合与嬗变

数字媒体插画艺术使我们对传统绘画有了全新的认识, 任何一种艺术都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和物质形态之上的, 插画艺术也受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 力求更新、更快、更独特、更自由地表现画家的意图。数码艺术将传统绘画语言数字化, 并将其应用到作品的创作中, 在表现手法、创作方式、作画速度等方面都产生了质的改变。数字媒体插画有其自身更新快、手法独特、自由表达、易于推广、容乃百川的特点, 计算机艺术让插画家双手从繁重的绘画基本功解放出来, 是对其心灵和思维的解放, 插画家能够更敢于尝试新的创作方法和手段, 思考与实践各种艺术表现效果。

比如将中国的“精英”文化——水墨, 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和表现手法数字化, 应用到数字插画艺术中, 整个绘画过程是人机互动的过程, 是艺术家和电脑共同完成在创作作品。我们通过电脑不断探索这种绘画视觉语言的魅力, 这不仅仅是观念上的, 数码技术辅助插画家将其转化为艺术, 辅助观念的传达。插画家不必按照水墨约定俗成的步骤作画, 可以自由地应用数字化的工具, 这样就可以达到预想的艺术效果, 水与墨的渗透、半渗透等艺术效果能够快速地出现在屏幕上, 而电脑技术对传统艺术语言也有了革新, 出现了很多独特的视觉效果是传统架上绘画不会有的。在整个创作中不只是对绘画技法的平淡呈现, 更多的是将设计元素与绘画语言的一种融创。将传统资源作为文化推动力, 结合数码技术形成自己的视觉语言和表达方式。

数字插画将传统绘画单一的静态形式转化成可复制、可传播的多媒体动态艺术, 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并可以增加音频、文字、动画等媒体形式, 加强与受众的交互性和视觉的立体感, 把传统绘画突破性以“实用、高效、通俗、自由”的方式应用到设计的各个行业, 让艺术走进了大众的生活。

三、数字媒体插画的文化表达

由于数字媒体插画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和流行性, 新媒体艺术往往能够敏感和前卫地把握文化热点, 及时高效的设计并加以传播, 与时尚、流行文化接轨, 受到时代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 成为一种先锋性的艺术样式和视觉表达意识形态。流行文化常常是插画家创造的主题, 当下流行文化群体的审美取向、关注焦点、视觉要求, 对数字插画艺术带来强烈的冲击, 反过来插画家的创作也不断地引导着受众的审美意识。“读图时代”到来使得数字媒体插画感性化的表现更能够满足人们在艺术创作上直观、快捷、明朗的视觉要求。

深化数码技术的研究是对电脑图形在文化和艺术层面上的深层次的探索, 而不是把电脑图形仅仅当作技术、手段或是商品, 使数字技术有效的转化为视觉艺术和视觉文化。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 (Nicholas Negroponte) 在《数字化生存》 (Being Digital) 中就曾说:“计算机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 它将决定我们的生存”。加拿大传播学和媒介理论研究的大师马歇尔·麦克卢汉 (Marshall Mcluhan) 就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 他所倡导的媒介与技术传播之人本化, 已成为互联网时代传播理论的新思潮。日本电脑图形艺术家河口洋一郎先生把电脑图形放到了文化思维和意识的高度来认识, 他把电脑图形艺术理解为“有繁殖力的数字生命体”, 而且强调电脑图形艺术中的“亚洲文化因子”。河口先生向我们年轻的电脑图形艺术创作者和研究者揭示了电脑图形艺术可能达到的深度。一个有效的视觉语言不能不具备高度的表现力, 这种表现力不仅能更迅速、更方便、更清楚、更具心灵震撼力地传播信息, 而且能对现存的各种表现语言进行筛选、优化和创造。掌握这种视觉语言需要插画家深刻地理解绘画技法, 而且应具有将其数字化转变的技能, 以达到传播文化和发挥民族个性的目的。

数码插画是以计算机技术发展和新媒体技术为基础, 将理性的数字设计和艺术灵感有机融合, 使用的媒介也越来越数字化、简约化, 新型插画因此而获得了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内涵, 使技术和想象力的结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数字媒体插画的技术性、艺术性、文化性的艺术特色相互关联又彼此影响, 推动新媒体插画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中国美院教授宋建明曾这样感慨:“20年前, 对于我们, 艺术和科学是完全隔离的, 而且设备完全被排除在艺术领域之外, 连摄影是否属于艺术都曾引起不小争议。而现在, 艺术家开始选择以高技术为工具, 其挑剔程度与科学家不相上下;而一些科学家也开始对高科技制造的美学效果产生兴趣, 创造了大量连艺术家也叹为观止的作品。”在艺术设计与大众审美的互动过程中, 在科技、艺术、人文、设计彼此之间的对话中, 我们绝不能流于艺术的数字化而已的商业性简单思考, 或是落入一味追求“高科技低艺术”的迷途中。

摘要:数字媒体插画艺术是新兴的计算机绘画视觉艺术形式, 是数码技术和艺术设计融合的产物。本文就数字媒体插画的技术性、艺术性、文化性这三个艺术特色展开探讨, 归纳和总结了数字媒体插画艺术特有的规律和表现优势, 旨在通过技术、艺术、文化三方面的因素对数字媒体插画的相互作用的分析, 就如何融合现代科技的手段与传统文化的精华来创新地表现插画做一方面的研究。

数字媒体艺术的动画特点探究 第11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 艺术 动画特点 探究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1-0128-02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已经成为我国艺术创作的主流之一,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动画设计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体现出数字媒体艺术的魅力,也能改变传统动画设计的创作模式。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中的动画设计已经具备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数字媒体动画设计专业,一方面满足了社会对数字媒体动画设计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为我国数字媒体动画设计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本文将深入的研究数字媒体艺术中的动画特点,并结合实际设计案例,详细地阐述数字媒体动画设计的要点。

1 数字媒体艺术介绍

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早期的艺术是人类对于自然与自身价值的反思,艺术反映出了人对自然的感悟,也体现出了人类的意识形态与社会形态。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数字技术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机与互联网在媒体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字媒体艺术涉及的领域也越拉越多,包括计算机图形、视频、音频、动画、平面设计等,数字媒体艺术是数字媒体的核心,数字媒体本身就是艺术的载体。

数字媒体艺术实质上是通过数字媒体传播的艺术作品,而计算机数字技术则是艺术创作的必要手段,数字媒体艺术是多个学科完美融合的结果,包括艺术设计、影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媒体技术等多个学科,数字媒体艺术的本质属性是服务大众、娱乐大众。数字媒体是指应用了计算机数字技术的传播媒体,21世纪初,数字媒体凭借着多元化的发展模式迅速攻占各种文化市场,已经应用了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媒体有很多,包括电信、新闻、电视、电影、艺术设计、旅游诸多领域,目前,我国已经有很多数字媒体产品,以“电子书籍”为例,电子书籍通过计算机数字技术与传统书籍的结合,为大众提供了便捷的阅读工具。

数字媒体艺术实际上是计算机数字技术、传播媒体以及艺术的综合体,数字媒体艺术的表达方式更加多元化,数字媒体艺术通过视觉与听觉向人们传输信息,实现了艺术作品与阅读者之间的信息交互。数字媒体艺术使人们的感知更加立体化,为人们提供艺术上的享受,通过轻松愉快的方式传递信息,数字媒体艺术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至今天有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传统艺术作品的数字化,通过计算机数字技术实现传统艺术作品的数字化,扩展了传统艺术作品的传播方式,为人们提供了艺术欣赏的新平台;第二个阶段是借助计算机数字技术设计的艺术作品,比如视频、数字图片、电子音乐等;第三个阶段是数字媒体艺术的网络化,通过互联网技术扩展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传播途径,降低人们接受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成本,帮助更多人接触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第四个阶段是宽带交互式多媒体艺术作品设计,降低了创作者的设计门槛,帮助更多人参与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创作。

2 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基于数字媒体的艺术设计,应用多元化的数字信息元素进行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实际上就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设计模式,计算机数字技术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提供了多元化的创作手段,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数字媒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主要包含了以下六个方面,包括数字媒体平面设计、数字媒体影视设计、数字媒体动画设计、数字媒体游戏设计、数字媒体网络设计以及数字媒体服务设计。(1)数字媒体平面设计,数字媒体平面设计主要侧重于平面设计方面,包括漫画设计、海报设计、插画设计、排版设计、平面广告设计等;(2)数字媒体影视设计,数字媒体影视设计主要应用于电影与电视行业,包括动态特效、影音特效、剪辑、配音、拍摄、脚本设计等多个方面;(3)数字媒体动画设计,数字媒体动画设计是传统动画的数字设计,包括策划创意、脚本设计、场景设计、角色设计、画面设计、剪辑合成、造型设计等;(4)数字媒体游戏设计,数字媒体游戏设计主要针对游戏设计,包括游戏角色造型设计、场景设计、游戏道具设计、音效设计、产品宣传等;(5)数字媒体网络设计,数字媒体网络设计主要针对网页、网站进行设计,包括界面设计、动态链接设计、插画设计等;(6)数字媒体服务设计,数字媒体服务设计以服务为主要目的,包括公益宣传片、教材设计、咨询服务等。除了_上诉领域以外,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还包括了工业产品设计、建筑造型设计、室内装修设计等。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关键点是设计创意,好的创意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高作品的感染力,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人们获取信息,同时带给人们精神上的享受。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要点就是艺术与技术的整合,通过整合多种素材,设计出主旨鲜明的作品,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要求设计者同时掌握绘画、造型等多种技能,创作者可以利用图片、图像、声音等多种素材设计作品。除此之外,创作者必须掌握基本的设计软件与网络技术,多媒体设计软件是创作者的手段与工具,创作者需要依靠这些工具实现数字媒体产品设计,计算机网络知识是创作者提升创作水平的基础,通过虚拟建模等手段实现作品的网络化。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核心是创作与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设计必须满足大众的审美,同时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大众的审美价值观。

3 数字媒体艺术的动画特点

数字媒体动画设计是传统动画设计的升华,动画设计集合了绘画、摄影、文学、编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动画作品利用了视觉暂留的原理,通过画面的快速切换形成流畅的视觉效果,动画设计需要将人物与场景进行分解,将人物的表情、动作等动态行为定格,制作成单幅画面。传统的动画设计需要通过摄影机将图像输入影音设备,手工制画的效率很低,难以满足现代传媒的需求,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实现了画面在线编辑,直接在电脑上制作漫画,再通过动画软件实现动画播放。动画作品具有电影难以超越的创作空间,电影是根据实际生活、场景进行改编,电影的制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动画可以凭空想象,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一个完全脱离现实的世界,因此,动漫作品往往具有综合性、夸张性、假定性、幽默性等特征。

3.1 综合性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综合性,现代的动漫设计融合计算机数字技术,实现了传统动画难以比较的效果,数字媒体动画设计已经将文学、戏曲、舞蹈、仿真、模拟等领域的技术完美地融合,数字媒体动画的设计可以吸纳各方面的艺术元素,提高了动画的感染力,使整个动画更加鲜活、逼真,更加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达到娱乐大众的目的。除此之外,数字媒体动画设计借助了现代虚拟现实化技术,以三维动漫为例,可以通过仿真设备采集人类或者动物的肢体动作参数,再经过电脑仿真软件的处理,实现传统动画难以达到的真实感。

3.2 假定性

数字媒体动画设计不同于传统的影视创作,数字媒体的动画作品完全建立在创作者的想象空间中,而电视与电影的创作则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数字媒体的动漫设计中的人物、剧情、空间、时间全部是架设在创作者的想象之上,数字媒体动画作品的这一特点符合数字虚拟化技术的特征,正因为数字媒体动画的假定性,才能使动漫作品更加具有吸引力,观众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力进行二次假定,可以减轻观众现实生活中的压力。

3.3 幽默性

传统的电影与电视作品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严肃性,限制了创作者的思维模式,为数字媒体动画设计完全虚拟,可以充分发掘创作者与观众的想象力。数字媒体动画设计营造出了有趣可笑的情节,满足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以最近网络热播动漫《尸兄>为例,动画完全建立在虚拟的城市生活情节上,将幽默有趣的情节融入恐怖的故事背景中,达到了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除此之外,数字媒体动画设计可以将现实中的社会现象融入动画情节中,以诙谐的手法娱乐大众,减轻了民众的生活压力,同时也引导了社会的发展趋势。

3.4 夸张性

几乎所有的数字媒体动画设计都运用了夸张的表达形式,数字媒体动画设计的夸张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剧情的夸张性,很多数字媒体动画涉及了神话、科幻、民间故事等素材,将故事完全建立在夸张虚无的情节之上,另一方面是人物的夸张性,人物的夸张性包括了造型、语言、表情等多方面特征,通过多个角度来塑造角色的性格,使动画中的角色更加鲜活。数字媒体动画设计的夸张性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使动画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4 数字媒体艺术的动画设计的改进

4.1 数字媒体动画设计的流程改进

目前,我国的数字媒体动画设计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数字媒体动画设计经历了很多流程,包括动画背景设计、镜头脚本设计、平面空间设计、三维动态设计等。数字媒体动画设计的流程比较复杂,导致数字媒体动画设计很容易出现纰漏,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显示效果不佳,数字媒体动画显示效果不佳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细节把控不严格、设备故障等等。针对数字媒体动画设计中的问题,应该从问题的根源上改进,可以利用工业化的生产流程,管理数字媒体动画的设计过程,将数字媒体动画设计的每一个步骤进行分解,分析最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再提出针对性的改良。

4.2 数字媒体动画设计的设备改进

数字媒体动画制作中涉及了很多设备与软件,其中一些设备直接关系到数字媒体动画的整体质量,例如计算机动画软件、互联网等。数字媒体动画的魅力在于艺术与时间的动态性,只有充分地发挥了数字媒体动画的动态性,才能体现出动画艺术的魅力,而核心制作软件与设备是数字媒体动画设计的关键。我国关于数字媒体动画设计的专业软件较少,难以满足数字媒体动画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相关设备与软件的研发,设计出符合我国数字媒体动画设计特色的产品。

5 总结

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特征初探 第12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媒体艺术,数字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美学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的产生, 是与传统的手工操作艺术相对比而形成的, 其借助于现代的数字技术, 对艺术风格进行独特的展示。数字媒体艺术指的是运用计算机技术, 在图像、音频、传播等多个领域内, 进行艺术形式的创作。下面将从多媒体性、大众性、虚拟时空性、互动性等几个方面探讨数字媒体艺术所具有的美学特征。

一、多媒体性

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 给人们带来的是各种艺术的有机结合, 从而真正实现各种艺术的辩证统一, 同时也将语言和艺术的统一性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在广义的数字媒体艺术中, 进行数字媒体艺术的构架时, 其涉猎的领域包括有科学、技术、媒体等多个放卖弄, 同时也包含了更为广阔和深邃的文化理念。一方面, 通过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形态我们可以看出, 其大量的介入了数字和多媒体技术, 其中也包括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等, 进而通过这些技术的有机结合而形成数码的图像、音频, 包括3D动画等一系列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 不同领域的艺术创作形式的完美结合, 将以往传统的简单的表现形式与创作空间进行了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扩展, 其要求的不仅是一种艺术的充分运用, 而是多个领域和学科的团结与写作, 对艺术的认知和造型进行全新的理解, 使艺术家的综合素养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而艺术的对象, 也不仅仅局限于以往的艺术的美感和视觉的享受, 而是对众多的艺术的长处进行完美的结合, 并且借助于现代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技术, 将图文和音频进行有效互动, 实现多媒体、多艺术的有效融合。

二、大众性

艺术在面对科技的挑战时, 往往是不能够以自身的意志作为转移的决定性因素, 其挑战的结果就是将众多的人群吸引到艺术之路, 而艺术也被称作为一个工具箱, 当使用者需要时, 便能够作为一项工具发挥其效力。艺术在发挥其工具性的同时, 在数字媒体艺术中所展现出来的大众艺术氛围, 更是其能够成为平民生活的艺术化作品的主要因素之一。每一项艺术的产生, 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够形成, 这也使得艺术同时也具备了高不可攀的形象。但是, 随着艺术作品的逐渐由科技化向着普及化方向发展, 艺术作品的产生也必然要经历一段重复性的操作, 而这也使得人和人经过对某一作品的熟练程度的提高, 而产生像模像样的艺术作品, 因此说, 大众化在以通俗的数字处理技术和互动的艺术创作模式的依托中, 构成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又一鲜明的美学特征。如红遍网络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正是平民作家雪村的艺术作品, 与此同时, 以雪村为首的一代平民艺术家也成为了新时期网络音乐的领路人。他们的作品朗朗上口, 平凡而且亲切, 在网络这一大背景下得到了极为快速的传播,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红遍了大江南北。因此, 也可以说, 正是数字媒体艺术所具有的大众性, 时期能够成为千万人共同创作、共同欣赏的全新的媒体艺术。

三、虚拟时空性

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与发展, 需要数字技术的支撑。如3D的特效, 非线性编辑, 多媒体技术等新的制作手段与技巧, 都离不开人体工程学、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做基础, 进而才能创作出更为神奇的视觉特效, 使得传统的视觉空间又上升到一个虚拟的时空维度, 为艺术家们在现实生活中打开一扇虚拟的大门提供了途径。虚拟现实, 是将不同时空维度的现实与现象, 通过虚拟的方式加以整合和链接。使人们在虚拟的世界中去实现自己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和体验的梦想。在现实中, 一方地域的人很难近距离和多维度的浏览异地的角角落落。但数字化的虚拟仿真制作技术, 能使你超越时空。中科院信息网络中心的“中国科普博览”网站, 运用IT技术制成特定主题的网上“虚拟博物馆”, 在互动与漫游的自由选择中将引领你去探访分布在全国各地的100多个专业研究所、著名的研究机构、科普机构, 系统地帮助你采集科普信息。我们有多少机会走进法国的卢浮尔宫, 走进英国的皇家博物馆, 有多少外国人有机会登上中国的长城或游遍故宫, 这是多少人的企盼和遗憾, 然而数字化的虚拟构建, 实现了这种理想。

四、互动性

互动性指的是数字媒体艺术在作者与观众之间产生不同的角色感, 共同参与, 互动沟通的一个过程, 也是数字媒体易俗河的一种典型的美学特征表现形式。数字媒体艺术以网络作为互动的平台, 无论身处何地, 只要能够进入网络, 则能能够参与到数字媒体艺术的互动中来, 对数字作品进行创作、修改和补充等, 根据艺术家的理性认知, 不断的对作品进行深加工, 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建设起一道桥梁, 为原创作者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 能够将其思想充分的体现出来, 网络的参与并不是简单的对创作者的特长进行展示, 同时也是拓展作品、增强作者自信的途径。另外, 通过网络途径, 能够使参与者充分体现到艺术和艺术家带来的美好感受, 不同的个性元素都成为了艺术家进行加工的对象, 这并不需要十分专业的加工技能, 而是通过网络就能够对其进行制作和加工。网络为这些具有共同爱好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共同参与的平台, 使他们充分参与到艺术的制作过程中, 形成了有效的互动。这个互动过程同时也可以称作为艺术与非艺术的互动, 艺术家与非艺术家的互动, 这种互动的结果就是使人们都参与到艺术的创作中, 使每个人都成为艺术家。诚然, 互动性网络平台的建设, 使观众具有了对艺术作品的选择权和修改权, 每个观众都能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 找到与其具有相同或者相似阅历的人群, 这群人又以艺术家的高度对不同的艺术作品进行探索, 参与到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通过互动过程, 创作者能真正将作者权心甘情愿地交出来, 观众在分享作品中, 得到切身的精神满足与情感的陶冶。

五、结语

数字媒体艺术中所展现出来的美学特征, 在现代艺术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形形色色的艺术表现形式, 同时也能够通过美学特征的存在, 而使人类对未知的科学和人文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索, 进而对现代艺术进行重新定位。现代艺术会沿着怎样的方向发展, 是想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还是回复古典的复兴, 都是由其所具备的美学特征所决定的, 因此说, 数字媒体艺术的前途在于其美学特征的有机结合, 才能够不断创造出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邱晓岩.试论数字媒体艺术的新美学特征[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2]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探讨[J].饰, 2006.

[3]王伟毅.数字媒体艺术的多种可能性[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05.

[4]马凌燕.论新媒体艺术与数字艺术的异同[J].湖北社会科学, 2007.

上一篇:古镇开发与保护论文下一篇:初中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