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创业范文

2024-05-20

生态创业范文(精选12篇)

生态创业 第1篇

一、高校创业生态建设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

所谓“高校创业生态”,即高校各部门通过合理的规划统筹,资源协调,能够使高校内部的创新性项目尤其是以市场为导向性的科研项目、创业型人才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建设能像生态系统般长期稳定且系统化地进化,增值并不断结出成果。理论上,只需要输入外部各类资源,主要为支持性政策法规、社会资本、高校科研能力与成果以及市场上流通的宝贵信息。经过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运转,可以向社会输出具有创业能力与创业精神的优质毕业生。这部分毕业生相较于大量的普通毕业生具有更强的生产价值的核心竞争力,能有效带动就业与经济发展,完善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优质科研项目,甚至创建具有巨大社会价值的的新型企业。具体来说其必须实现以下“三个匹配”:一是科学研究与商业价值相匹配。即高校教师科研课题与学生的创新课题在坚实的学术科研科研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有效实现商业价值为目的。通过针对不同专业开设的创业课群,使得各专业师生在学习与科研的同时都能具有创新思维与商业化思维;二是所得理论与实践结果相匹配。研究成果与课堂知识都要回到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以观察其是否能有效的创造社会价值;三是人才评价与社会价值相匹配。人才评价标准不仅仅偏重其学习成绩而更应参考其能创造的有效社会价值,即其自身统筹社会资源合理运用创造最高价值财富的能力。只有建成满足以上条件的生态系统,学校的创业教育才能有效高质长期运转,实现高校自生的社会价值。然而,要实现高校学生的创业型质变,高校各部门首要的任务是共同创立“高校创业生态”。正如MIT,“MIT创新创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除上述扶持机制外,还有创业循环机制,该机制从创业对的教育、指导到最后的公司创办,都起着重要的穿针引线的作用。”[2]

二、创业生态构成与环境建设

创业生态的建立应是以目标为导向的,即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优质大学生,并推动能够为社会创造优质创新企业及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计划。在创业生态构成主体方面,“在英美等创业教育较为成熟的国家,依托商学院为中心或面向所有领域的全校性创业教育已经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各学科在专业教育过程中都大量融入了创业教育的理念与实践。”[3]中国高校创业生态系统中主要分为四大主体部门,即负责学生教育与日常管理的教务部门、负责校内学生和社团活动与动员的团委部门、负责专业研究的科研处以及负责资源管理和成果转化的创就业指导部门。各主体应充分发挥高校各部门资源与功能优势,合理共建。同时,紧密团结高校内部与外部多主体多资源的共同参与,有效运转。

此外,为确保创业生态的有效运转,还需为创业生态构成主体营造良好的创业生态环境。在内部环境建设方面,要求各主体各司其职,确保生态系统功能完整。其中,创就业部门作为资源整合的核心,不仅需要牵头号召,更需要对目标和绩效负责,把好出口关,确保人才、项目、科研成果的质量与价值尤其是社会价值的实现;教务部门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最为接近,担负过程管理职责,确保按原计划设置的课程、实习等相关培养的顺利完成;科研处作为研究立项与成果所有部门,对科研工作能否具有创业性科研成果与市场性转化进行直接把关与监督是市场或价值导向的价值体系的实践者和守护者;团委等学生组织活动主管部门则通过活动组织举办和对外宣传工作,做好辅助性工作和人才储备,沟通校内外有效资源并确保整体创业氛围的营造,促进新鲜血液不断进入系统,确保创业生态体系更好更快发展。

在外部环境建设方面,生态系统的有效运作还需要从外部为其引入长期有效的社会资源。根据主要合作伙伴进行划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政府主管部门提供法规、政策支援,包括准入门槛,注册限制和配套的鼓励支持与宣传;主流企业提供市场需求与提升平台。高校通过实习、项目外包等方式使得学生提前参与企业运营与产业链条之中帮助学生更好发展的同时促进其社会价值的实现;各类服务机构,包括工商、税务、法律、投资以及校友会等及时予以关注反馈,促进创业成果的形成和人才培养。

创业生态的环境建设需要内部外部紧密联系,统筹规划共同运转才能有效协调各方资源有效哦发挥作用,实现创业教育的社会价值最大化。其中,高校创就业部门不仅要扮演内部环境的核心部门,更要扮演好内外部环境交接的结构洞,将内外环境联系起来,使得内外资源与学校师生能在学校与市场间自由流动,共同助力大学生创业之衷。

三、创业大赛在创业生态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创业生态建设具有涵盖主体多,覆盖范围广,需要调动资源广泛,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因此,如何在创业生态系统中寻找适合的切入点有效击中痛点就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多年的大学生创业工作经验中表明创业大赛对号召学生接受创业教育,参与创业实践具有极高的凝聚力,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高校教师、学生以及校友等创业主体的关注与积极参与,并能有效吸收高质量科研成果、大量资金以及专业服务等校内外资源,并可以在短期内烘托创业氛围。“随着创业计划赛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有关创业计划竞赛辅导,创业课程设置以及创业人才培养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校创业活动中。”[4]因此在创业生态的宏观规划下,就目前阶段的创业教育而言,创业大赛往往成为创业生态建设的重要契机与实践切入点。

一次优质的创业大赛能够在短时间内聚集足够多的校园内部人才人才与校外有效资源。同时,如果能够适当增加其后续宣传与追踪工作将更有效地加强影响力与督促力,将参赛者的关注点与努力目标由大赛奖项延长至项目成果,将资源聚集点由获奖项目转移至落地实践,主办方关注点由活动举办变为人才项目培养,就能顺利实现创业大赛对于创业生态的切入与推进作用。

四、创业大赛存在的问题

当然,根据现有的创业大赛经验可以发现,并非所有的创业大赛都能有效成为创业生态建设的突破口。如今,许多创业大赛往往流于形式,成为了一次性,短时间,只有阶段性影响力的活动。许多高校创业大赛的设计和实践本身存在一些缺陷与问题,使得其影响力与号召力等有限且难以持续。具体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创业大赛过多关注时事热点。这种具有明显时效性的导向使得参赛同学的项目领域或主题与其高校特色、专业特色有所偏差难以依赖自身的优势资源进行长期实践。即使拥有市场认可的好项目,也缺乏专业技术支撑与其他相关科技支撑,难以持续发展甚至不能落地实践。第二,创业项目根本性创新不足。多数学生的创业项目中,其创新性仅体现在包装、营销与盈利模式。学生虽有很好的创意。然而,基于科技或文化的原始性、根本性创新点缺乏,项目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难以经历市场检验。第三,创业大赛多以一次性评奖为结点。大赛组委会多对创业计划进行奖励,对于优秀项目的长期经营落地实践缺乏长期关注与专项扶持,形成重策划与理论设计轻实践的不利创业局面。第四,创业大赛关注点具有偏差。多数大赛以创业项目为重点所营造的创业氛围也多以项目进行为主要关注点和着眼点,忽视了对于大学生创业者的本身的关注与培养,这也是与创业生态建设理念相违背的。

五、创业大赛的完善途径

针对上述现阶段创业大赛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从创业大赛的顶层设计出发,重新调整思路确定工作重点,对完善创业大赛各环节的方式进一步探究。从赛事准备把好入口关,从过程管理延长扩大赛事影响力,从大赛总结与成果转化把好出口关,完善创业大赛,顺利实现其对于创业生态建设的重要切入与推动作用。从赛事设计、赛事准备、赛事管理、赛事总结四大环节完善创业大赛的各项劣势与不足,实现其价值最大化。

(一)完善大赛顶层设计,明确目标定位与工作重点

顶层设计决定了一场创业大赛的目标、定位、着重点和资源分配等关键因素。鉴于现阶段部分创业大赛的关注点与时空资源规划不合理的问题,从顶层设计着手出发提出一些必要性的完善原则是完善创业大赛的关键一步。“2011年MIT$100K组委会提出了通过‘通过创业改造社会的三个关键’:一是通过深入了解创业过程、重要性以及相关政策来加强自身团队的创业精神;二是透彻研究是实施一个创业计划的必要前提;三是利用全球企业家和商业计划大赛的领袖网络,创造灵感、建立联系、共享资源、实现反馈。”[5]第一,创业大赛的目标需要重新界定。创业大赛应当以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创业型人才,孵化出经得起市场检验能有效实现社会价值的实践项目为目标,而并非以挑选并奖励优质创意和商业计划书为目标。创业大赛着重点应从事件性活动转移到创业者本身的选拔培养上来。第二,创业大赛定位的更新。创业大赛应当成为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应当仅仅成为一次性的活动。创业大赛应该与创业生态中其他环节紧密联系,使校内主办部门与其他创业生态各主体共同行动,相互磨合增加默契,使创业大赛能够实现与前期人才教育培养工作和后期的项目落地孵化工作相结合,完善内外部资源协调。第三,创业大赛时空规划与资源分配设计。创业大赛不再以评选颁奖为终点,而将周期适当拉长,加强后续跟进,促进项目组落地实践。主办单位使创业大赛不仅停留在策划得奖层面,调整资源分配,避免一次性奖励,将更多资源放在赛后学生的进一步培养与项目孵化上,与创业生态建设的需求相适应。

(二)优化大赛准备环节,内外部环境联系与资源整合

大赛准备的流程就是相关资源充分调动的过程。如今,创业大赛准备环节均由团委等辅助部门牵头筹备。学校层面出资金,政策等奖励机制,学生和少数老师出项目整合而成。外部环境的各种资源使用有限,创业者及其项目与外部联系缺乏,脱离市场引导,难以长期发展。对于此情况,大赛准备阶段应该充分加强内外运作环境间的联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第一,大赛筹备以及奖励资金的多元化。高校学生活动专项资金有限,用于在校学生创业教育的则更占少数。创业大赛筹备以及奖励资金完全依靠学校层面拨款,不仅数额偏小,吸引力有限,而且对于获奖项目的实际帮助意义较小,对创业大赛的顶层设计也有所限制。因此,创赛资金多元化,增量化成为了重要一环。然而,这一调整的实现则需要创就业部门积极担当“外资引入”责任,引入校友基金、创投资金等社会投资进入创赛之中,提高比赛吸引力与促进作用。同时,加强创业者,创业项目,社会与市场的联系。第二,科研成果需要成为创业项目支撑。创业大赛的项目不能仅仅依靠学生自发作为主力,更需要学校科技处和相关科研人员提供科研成果,为学生创业实践项目提供核心竞争力与核心技术担当。高质量科研成果的支撑不仅能提高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质量与存活率,也能有效促进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商业化转换。创业项目逐渐促成社会价值导向的科研风向,实现高校社会价值最大化。同时,使得多方共享创业成果。第三,外部主体与资源的充分参与合作。校友基金、社会服务机构以及创投公司等资源丰富主体的的充分参与,除了能够使得更多优质资源有效聚集以外,更重要的是将有效促进项目“走出去,引进来”结合,为创业人才、创业项目的发展提供更多与时俱进的机会。

(三)增强大赛过程管理,增强创业大赛的教育指导作用

创业大赛作为一个竞赛类活动,其核心环节在于评优奖励。然而,现阶段采用最多的又多个评委笼统打分的模式难以有效并完整的反映各个项目水准。因此,建立科学有效能真实反映创业项目质量的评价体系,成为创业大赛能够顺利选拔优秀创业人才和项目的前提。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应以创业精神和能力作为标准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第一,评委的挑选组合应该更具多元性与体系性。多元性指,评审团应含有科技专家、产业学者、企业家、职业经理人、投资者等与创业实践活动联系紧密且各具思维角度的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体系性指,在整个比赛评分过程中多元化组合的评审团能够有机聚合成一个团队,各司其职。在比赛的各个阶段帮助项目组解决结构性问题,完善项目体系。第二,评分方法的合理弹性化。与常见的所有评委打分加权平均的方式不同,科学合理的计分方式应该从大赛的关注重点、各因素对项目实践的影响力大小的变化而进行体系化的标准设计,并且针对不同关注点的创业大赛和同类大赛的不同阶段允许各因素间存在比例调整的弹性空间,帮助各具特点的创业项目和创业者在不同的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建议与帮助。第三,评分记录与跟踪教学机制。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各项目组展示的情况和评委打分细节完整记录,做成创业教学的案例,帮助接受创业教育的创业者更加明白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思维方式对于同一创业项目的不同理解与评价,帮助创业者实现更加多元完整的实践化思维。

(四)加强大赛总结,促进资源跟进和结果转换

创业大赛的评选总结不能成为其活动的终点,而应该成为其与创业生态中资源联结的关键点,成为把好大赛出口关和促进大赛成果向实践成果转换的关键,因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制作大赛回忆录。通过创业大赛,将优秀项目、创业人才、校内科研资源、企业资源、投资资金以及校友关注进行记录,形成创业资源沉淀,为创业生态建设的外部运作环境建设做好资源准备。第二,完善项目导师制度。设立孵化导师对接环节,给予各优秀项目与创业人员寻找其感兴趣或做出好评的评委老师作为其孵化导师的机会,分阶段定期汇报实践情况,寻求导师的长期建议与资源性帮助。第三,完善奖励机制。通过创业大赛促进大赛成果形成持续影响力,改变传统大赛一次性资金奖励的奖励方式。通过分阶段,分期奖励甚至是提供长期孵化的办法帮助优秀项目和创业者在大赛后能落地,实现长期发展。第四,建立跟踪研究机制。创业大赛后,跟踪记录优秀项目实践情况作为创业教学资源,并根据其阶段情况为其提供科研、就业、收购等综合性服务信息,促进新兴项目迅速成长为创业生态中的一环。

六、创业大赛对于创建高校创业生态的启示

在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之下,各高校应该紧抓高校创业大赛的着手点,努力搭建“创业与专业结合、创业与就业结合”的新型高校创业生态。然而,要实现高校创业生态建设,创业大赛的科学开展将成为撬动生态系统的有力杠杠。一次理想的创业大赛举办,需要从顶层设计、赛事准备、过程管理、总结跟踪四个方面进行相应调整完善,实现风气引导。此外,加强内部环境团结、外部资源的长期引入。

校园内要掀起以注重实践和实现社会价值为导向的创业风气,避免过度理论化、计划化;内部运作环境中各主体能资源共享,紧密合作。学校层面的高级领导建议组建创业生态建设的专门领导部门——“创业领导小组”统筹各大部门,有效进行顶层设计和进度督促,实现内部运作环境的顺利推进。同时,外部运作环境中资源的长期关注。创就业部门牵头,与各校友基金会、投资方、孵化器服务方等各校外部门达成合作伙伴关系,建立联系机制,双方项目人才相互走动,达到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黄兆信.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59.

[2]黄亚生,张世伟,余典范,王丹.MIT创新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87.

[3]金津.美国研究型大学顶级创业大赛的比较与借鉴[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5):63.

[4]李伟铭.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6):43.

生态养殖创业计划书 第2篇

公司发展的理念是:生态、环保、健康。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吃上高质量的鸡肉,更多的绿色食品。因为现今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药物残留对人体的伤害,在市场上有多少商品让人们放心?有多少产品能保持原产品本色?几乎没有,这些商品都多多少少地失去了他们原来的本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饮食条件的大大改善,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他们不会再关心温饱问题,而是更多的关注吃进去的东西是否健康,自然而然地对绿色食品更加青睐,所以本产品的销售前景非常大。

我公司的产品都是严格按照精选健壮的上等鸡苗,科学的免疫程序,传统的林网放养的方式,坚持足够的饲养日龄上市等生产程序生产的,所以能够完全满足消费者的要求。

二 市场分析

公司面临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肉鸡产品。

(一)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

1.优势:

饲养周期短,成本低,易管理,可大规模生产

2.劣势:

肉中水分含量高,蛋白质含量低,脂肪含量高,肉质口感差,抗病力差,肉受合成饲料的影响含有大量的添加剂、激素、抗生素之类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二)本公司产品的优势和劣势:

1.优势:

蛋白质含量高,营养全面,抗病力强,肉质细腻鲜嫩,因此是补身健体的上等食品,对人体无副作用,可称之为绿色食品。

2.劣势:

饲养周期长,成本高,大规模生产比较困难。

目前,人们生活已经认识到“健康”是最重要的,也逐步了解了一些产品对自身的危害或不利于健康,也在逐渐地向绿色食品、健康食品靠拢,这说明大家已经有了这种“绿色意识”。所以本公司的产品有消费者很高的认同度,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三 风险分析

土鸡养殖的风险主要体现三方面:

1、价格风险:肉价市场的变动。以目前物价的上升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土鸡的价格波动较低,因此价格风险也较低。

2、疾病风险:目前马立克氏病、鸡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法氏囊病、鸡白痢、鸡痘、传染性支气管炎、球虫病、线虫病等为主要防疫对象。饲养土鸡,虽然疾病发生较少,但也必须实施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养殖业最大的风险也就是疾病风险,当然这种风险是可以控制到最低。

3、自然灾害风险:水灾、火灾、雪灾、气温等风险系数不高。

四 经营选址

(一)经营方式

公司性质:个人独资或股份合资企业

公司名称:沧州市圣农兴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公司员工组成:经理1人,员工6人,顾问4人,欲招聘数人。

(二)场址选择

场址选择应符合以下几点:

1.交通方便,远离居民区、公路,噪声污染小;

2.座北朝南,避风向阳,水资源充裕;

3.土地面积大,易于管理;

4.地势较高,土质结实。

这样既便于鸡疾病防疫,又便于物资和产品运输,使鸡有充分的活动范围和采食源,有利于鸡的生长。

五 厂房和设备

(一)厂房建设:

一般可以建造塑料大棚鸡舍进行土鸡的养殖:

大棚鸡舍的建造以经济实惠、方便灵活、就地取材为原则。以毛竹、木条(锯板下脚料)、塑料薄膜、遮阴网、反光纸等为主要撑架,锯板下脚料的木条为铺板,构筑成离地高0.6米的中层和离中层高0.6米的上层,这样一种多架式的、干燥清洁的土鸡栖息地。一个双层式共约300平方米(中上二层)面积的养鸡大棚,可一批饲养土鸡3000~4000只。也可以搭建简单的单层鸡舍,鸡舍长25米,宽6米,高2.5米,可一批饲养2000只左右。

大棚内部应该按5米长度进行分间,用鱼网隔离,中间留有1米过道,目的是为了防止有外界刺激时,鸡群发生应急反应在一起扎堆,容易发生死亡;另外也可以方便管理。

大棚四周离地面0.5-0.8米处,用鱼网固定,并每间开个小孔,天气炎热时可把塑料薄膜遮起到鱼网固定上缘,便于通风;天气寒冷时,把塑料薄膜全部放下,起到保暖的作用。这就是塑料大棚的“冬暖夏凉”。

另外,还应搭建遮阳避遇棚、沙浴坑等。

(三)设备准备:

养殖土鸡所用的设备一般有:

水塔、电灯、取暖设备、饮水设备、采食设备及疾病预防设备等。

六 养殖方式

一般采用林网放养的模式进行。

早晨鸡群放出,白天自由采食昆虫、青草等,晚上回来进行精料补饲。全天侯保证充足饮水。鸡粪可以作为有机肥对果树进行催肥,也可以经发酵处理后用于水产养殖。力争做到生态循环利用养殖。

生态循环养殖是有效利用每个环节的副产品,达到保护环境,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显著提高养殖效益的高效模式。

土鸡——鸡粪——果树/牧草——昆虫/牧草——土鸡

土鸡——鸡粪——水产——淤泥——农作物——土鸡

土鸡——鸡粪——蝇蛆——蚯蚓——土鸡

土鸡——鸡粪——蝇蛆——土鸡

七 饲养管理

(一)育雏期的饲养管理:

出生后至30日龄这段时期称为育雏期。

A.育雏期土杂鸡的生理特点

育雏期是土杂鸡比较特殊、难养的饲养阶段,了解和掌握雏鸡的生理特点,对于科学育雏至关重要,雏鸡与成鸡相比有如下生理特点。

1、体温调节能力差,雏鸡个体小,自身产热量少,绒毛短,保温性能差。刚出

壳的雏鸡体温比成鸡低2~3摄氏度,直到10日龄时才接近成鸡的体温。体温调节能力到3周龄末才趋于完善。因此,育雏期要加温设施,保证雏鸡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温度。

2、代谢旺盛,生长迅速,雏鸡代谢旺盛,心跳和呼吸频率很快,需要鸡舍通风良好,保证新鲜空气的供应。雏鸡生长迅速,正常条件下2周龄,4周龄和6周龄体重分别为初生重的4倍、8.3倍和15倍,这就要求必须供给营养完善的配合饲料,创造有利的采食条件,如光线充足,喂食器具合理安置,适当增加喂食的次数和采食时间。雏鸡易缺乏的营养素主要是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烟酸、叶酸等)和必须氨基酸,长期缺乏会引起病症,要注意添加。

3、消化能力弱雏鸡消化道较成年鸡短小,消化功能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雏鸡饲喂要少吃多餐,增加饲喂次数。

4、胆小易惊,抗病力差,雏鸡胆小,异常的响动、陌生人进入鸡舍和光线突然改变等都会造成惊群。生产中应创造安静的育雏环境,饲养人员不能随意更换。雏鸡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对各种传染病的易感性较强,生产中要严格执行免疫接种程序和预防性投药,增加雏鸡的抗病力。

5、群居性强,雏鸡模仿性强,喜欢大群生活,一块儿进行采食、饮水、活动和休息。因此,雏鸡适合大群高密度饲养,有利于保温。但密度不能太大,防止啄癖的发生。

B.育雏期的环境要求

1、温度:温度与雏鸡体温调节、运动、采食和饲料的消化吸收等有密切关系。2周龄以内育雏温度应掌握在35摄氏度~38摄氏度,以后每周下降2~3摄氏度。温度计的读数只是一个参考值,实际生产中要看雏鸡的采食、饮水行为是否正常来确定温度。雏鸡的伸腿,伸翅,奔跑。跳跃,打斗,卧地舒展全伸休息,呼吸均匀,羽毛丰满、干净有光泽,都证明温度适宜;雏鸡挤堆,发出轻声鸣叫,呆立不动,缩头,采食饮水较少,羽毛湿,站立不稳,说明温度偏低;雏鸡伸翅,张口呼吸,饮水量增加,寻找低温处休息,往笼边缘跑,说明温度偏高,应立即进行通风降温。降温时注意温度下降幅度不宜太大,如果雏鸡往一侧拥挤说明有贼风袭击,应立即检查风口处的挡风板是否错位,检查门窗是否关闭或被风刮开,并采取相应措施保持舍内温度均衡。育雏温度对1~30日龄雏鸡至关重要,控制好温度是育雏成败的首要条件。

2、湿度:雏鸡从高湿度的出雏器转到育雏舍,湿度要求有一个过渡期。第一周要求为70%~75%,第二周为65%~70%,以后保持在60%~65%即可。育雏前期高湿度有助于剩余卵黄的吸收,维持正常的羽毛生长和脱换。干燥的环境中尘土飞扬,可诱发呼吸道疾病。由于环境干燥易造成雏鸡脱水,饮水量增加而引起消化不良。生产中,应考虑雏前期的增湿和后期的防潮措施。

3、通风:通风的目的是排出舍内污浊的空气,换进新鲜空气。也可有效降低舍内湿度。自然通风主要靠开闭窗户来完成,机械通风要利用风机来完成。生产中,要特别注意冬季舍内的通风换气。

,找到采食,饮水位置,也有利于保温。7~14日龄,每天光照20小时;14~21日龄,每天光照16小时。以后采用自然光照,光线强度也要逐渐减弱。研究发现,红光、绿光均能有效地防止啄癖发生,但采用弱光更为简便有效。

范文网

5、饲养密度:饲养密度的单位常用每平方米饲养雏鸡数来表示。在合理的饲养密度下,雏鸡采食正常,生长均匀一致。密度过大,生长发育不整齐,易发生啄癖,死亡率较高。密度过小,导致资源浪费。

C.雏鸡的选择

选择健康的雏鸡是育雏成功的基础,由于种用土杂鸡的健康、营养和遗传等先天因素的影响,初生雏中常出现有弱雏、畸形雏和残雏等,对此需要淘汰。因此,选择健康雏鸡是育雏成功的首要工作。雏鸡选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外观活力健雏表现活泼好动,无畸形和伤残,反应灵敏,叫声响亮,眼睛圆睁,站立。而伏地不动,没有反应,腹部过大或过小、脐部有血痂或有血线者

2、绒毛健雏绒毛丰满,有光泽,干净无污染。绒毛有粘着的则为弱雏。

3、手握感觉健雏手握时,绒毛松软饱满,有挣扎力,触摸腹部大小适中、柔软有弹性。

4、卵黄吸收和脐部愈合情况健雏卵黄吸收良好,腹部不大,柔软,脐部愈合良好、干燥,上有绒毛覆盖。弱雏表现脐孔大,有

脐疔,卵黄囊外露,无绒毛覆盖。

5、体重土杂鸡出壳重应在30克以上,同一品种大小均匀一致。

D.雏鸡的初饮和开食

1.初饮初生雏鸡接入育雏室后,第一次饮水称为初饮。雏鸡在高湿的育雏条件下,很容易造成脱水。因此,初饮最好用凉开水,为了刺激饮欲,可在水中加入葡萄糖和蔗糖。对于长途运输的雏鸡,在饮水中要加入口服补液盐,有助于调节体液平衡。在饮水中加入速溶多维、电解多维和维生素C,可以减轻应激反应,提高成活率。初饮时,对于无饮水行为的雏鸡,可将其喙浸入饮水器内诱导饮水。初饮最好在出壳12小时内进行。

2.开食雏鸡第一次喂食称为开食。开食时间一般掌握在出壳后24小时。开食不是越早越好,过早开食胃肠软弱,有损于消化器官。但是,开食过晚有损体力,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当有60%~70%雏鸡随意走动,有啄食行为时应进行开食。另外,开食最好安排在白天进行,效果较好。开食在一平面上进行,用专用开食盘或将料撒在纸张、蛋托上。3天以后,改用料盘或料槽。开食料

E.雏鸡的断喙

土杂鸡饲养期长,在密集饲养条件下很容易发生啄癖(啄羽、啄趾等),尤其是育成期和产蛋期,啄斗会造成鸡只的伤亡。另外,鸡在采食时,常常用喙将饲料勾出食槽,造成饲料浪费。而断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效果明显。

1、时间断喙时间一般在7~21日龄期间进行。断喙太早,雏鸡太小,喙太软,易再生,而且不易操作,对雏鸡的损伤大。断喙太晚,出血较多,不利于止血。

),下喙切去1/3。断喙后下喙略长于上喙。

断喙操作要点:但手握雏,拇指压住鸡头顶,食指放在咽下并稍微用力,使雏鸡缩舌防止断掉舌尖。将头向下,后躯上抬,上喙

3、注意事项断喙过程中应注意:a.断喙器刀片应有足够的热度,切除部位掌握准确,确保一次完成。b.断喙前后2天应在雏鸡饲粮或饮水中添加维生素K和复合多维,有利于止血和减轻应激反应。c断喙后立即供应清水,1周内饲槽内饲料应足够深度,避免采食时啄痛伤面。d.鸡群在非正常情况下(如疫苗接种,患病)不进行断喙。e.断喙后应注意观察鸡群,发现个别喙部出血的雏鸡,要及时灼烫止血。

F.雏鸡的日常管理

1、环境控制温度、湿度、通风、光照和饲养密度等环境条件是成功育雏的基本条件。

2、合理饲喂雏鸡的肠胃容积小,消化能力弱,日常饲喂后每4小时饲喂1次。开食在浅盘或硬纸上进行。3日龄换用小型料槽或料桶。

3、分群适时进行强弱分群,可以保证雏鸡均匀发育,提高鸡群成活率。在育雏过程中,要及时将发育迟缓、体质软弱的雏鸡挑出来。对于这部分雏鸡更要加强饲养,饲养在光线充足、温度适宜的环境中,同时供给优质全价饲料,使其很快得到恢复。

4、疾病预防严格执行免疫接种程序,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每天早上要通过观察粪便了解雏鸡的健康状况,主要看粪便的稀稠、形状及颜色等。对于一些肠道细菌性感染(如白痢、霍乱等)要定期进行药物预防。20日龄前后,要预防球虫病的发生,尤其是地面垫料散养的鸡群。

5、做好记录记录内容有雏鸡死淘数、耗料量、温度、防疫情况、饲养管理措施和用药情况等,以便于对育雏效果进行总结。

(二)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出生后30日龄至上市,这段时期称为育成期。这段时期,土鸡已经具备了散养的条件,可进行放养,白天以采食昆虫和青绿饲料为主,夜晚用自配饲料进行补饲,鱼粉8%、豆粕20%、麸皮4.5%、王米67%、添加剂0.5%(在市场上购买现成的,加入混匀即可。内含有维生素;微量元素如铜、铁、锌、碘、硒、锰、钴等;钙、盐;氨基酸等)。

1.做好夏季防暑降温措施。

2.做好冬季防寒保暖措施。

3.科学饲养管理。

4.尽量减少因转群而引起的应激反应。

5.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至少做到在同一栋鸡舍内饲养同一批鸡,同时出栏。

改变新药创业生态 第3篇

从39岁创业到现在50岁,走过人生这10年历程,心中很是复杂。一方面很有成就感,觉得走了值得走的路;另一方面又感叹人生最美好的一段,就这么过去了。当然,给社会、给投资人、给科学界,留下的是蛮好的东西。人到这个世上来,得到很多美好的东西,同时又把很多美好的东西奉献出去。

公司出售以后,很多人问我接下来干嘛?我也不知道。我一直很幸运,中学毕业时恢复了高考,之后进入大学、出国。我兴趣广泛,喜欢尝试没有做过的事。1993年第一份工作是加入新成立的人类基因科学公司,第二份工作是加入新成立的孟德尔生物技术公司工作,创业再次进入新领域,下一站也许会同样让人意外。

“我知道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天我儿子对我说,“你想变成一个Kenneth Fong(方瑞贤)。”

要做“leader”

Ken对我的影响很深。

1995年,我第一次尝试给业界前辈Ken打电话,他在1984年创办Clontech,这是第一家华裔创办的基因库且是最大的分子生物公司。那时我在人类基因组科学公司做研究员,创办了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CBA),第一次举办年会,想邀请他为我们做演讲。

Ken欣然答应,从湾区飞到马里兰。报告中的两句话,我终身难忘。Ken说你们每个人都要成为“头”(leader)。什么是“头”?就是你做的事情,被人家认可,人家跟你一起走。第二句话是,你管理一家公司,你能够闻到公司各个角落发生的事情,但你自己不要插手去管,这样,你下面的人才能成长起来。这句话初听很怪,后来自己创业才明白。

我打算自己开公司时,他成了我的天使投资人。每遇困难,特别是情形不太好的时候,我都会去找他。那时,Ken的公司已被Becton Dickinson收购,Ken随后成立了恒信创投(Kenson Ventures)。

Ken对我很严厉。每次我见他时,如果他觉得我做的好,就会请他的秘书去外面买咖啡给我喝。如果他不喜欢我做的事,就没有咖啡喝,我们只能自己泡袋装茶。 所以每次见完Ken,别人就会问我,“国良,今天有没有咖啡喝?”

我的另一位投资人是Bill Rutter,美国科学院院士,也是全球第五大疫苗公司——Chiron公司的发起者和CEO。他发明的乙肝疫苗帮助了很多中国人。Bill退休之后,Chiron被诺华收购。作为一个科学家以及一个创业者,他对我帮助也非常大。我找了Rutter三次,并让出大股东的位置,就是希望他能帮助Epitomics更好成长。如何让这个技术发扬光大,如何对科学界更有价值,这比我占有多少股份、赚多少钱更重要。

Bill一度对我过于热衷社会活动有意见,希望我把百分之百的精力放在公司上。我反驳他,你们老一代的创业家,不也是经常用自己的经验帮助我们年轻的人?我希望向你们学习,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给这个社区、这个行业、给创业的环境做一些事情,也希望替中美两国的生物技术发展做一些贡献,最后得益的还是大家。

帮助年轻人创业成长

CBA是个很好的协会,吸引了很多生物医药业的人才,和百华协会也有很多交叉。但我后来离开马里兰到达加州,就很少再有机会为他们做事。初到百华,参与了很多事,但后来太忙,只担任了评审委员会委员。

在湾区,还有一个北美华人生物医药协会(CABS)。他们搞了一个项目,找一些有一定经验的人给年轻人做导师。每年我给两个人做导师,基本上每隔一个月,我就请他们吃一顿饭,听他们的困惑,帮着解决问题。每个企业成长中都会面对很多问题,其实就是一个自我定位:我是谁?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我们都想做比较伟大的事业,但伟大的事业往往是最难的事业。

一度,我对新药开发非常有兴趣,当烧钱烧到我受不了时,把做新药研发的人给裁了。这中间有很多伤心的故事,因为他们是跟我一起打天下的。后来我心还是不死,又继续推进那个药物的研究。

一年半前,我把药物研究部分从Epitomics切割出来,重新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并另请一位有制药经验的博士担任CEO。我给了他很多股份,并且保证他有足够的运营费用。我还答应不进入董事会,也不过问他的事。如果他需要,我会站在他那里,他不来找我,我决不去找他。一度奄奄一息的新药公司现在得到了重生。

Ken曾经了帮助很多年轻人,这点上,我在向他学习。很大程度上,我的确想变成一个Ken,但我想变成更多的Ken。我投了七八家小公司,一帮年轻的创业者,他们在苦苦挣扎,我尽可能提供一些帮助。当年Ken教我时,很多话我听不进去,因为当时没有理解他的意思。现在转了一圈,十年了,我再去跟年轻人沟通,上演同样的剧目。

(余国良 Epitomics创始人)

记者手记

余国良来到硅谷后创过业,做过天使,也许还会再创业。如今的他年近50,已经有十余年创业经验。他投资的七八家小公司,总部基本上在美国,同时在中国建有分公司。

在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界,来自香港、台湾的方瑞贤、唐南珊等人,是最早创办公司并取得成功者。他们是余国良这批来自中国大陆的科学家的商业偶像,使后者得到了商业启蒙。

不仅如此,余国良这一代华人精英与美国其他生物医药业者,如美国科学院院士、全球第五大疫苗公司Chiron创始人Bill Rutter等人也有着交集。而Bill Rutter在中美两地投资了多位华人创业者。

百华协会现任会长张志民此前供职于Bill Rutter的投资机构。今年5月,他成为默克全球授权与收购大中国区负责人,默克的投资对象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参与创办的百济神州。

创业众生态:选择决定人生 第4篇

已经是晚上八点钟, 望京SOHO移动SOHO 3Q办公楼里仍然灯火通明。透过开放型的透明办公隔挡可以望见, 还有不少创业者在加班。在办公区域一角, 一个狭小的移动办公专属电话亭里, 一个创业者趴在里面熟睡了。

科幻作家郝景芳曾在一部火热的小说《北京折叠》中层构建了一个不同空间、不同阶的北京, 可像“变形金刚般折叠起来的城市”, 却又“具有更为冷峻的现实感”。这样的折叠, 在共享办公里也可以感受到。

共享办公, 又叫做柔性办公、短租办公、联合办公空间, 也被称为创客空间或众创空间, 创办者们的模式启发于美国“We Work”的共享式办公室。

2015年是众创空间元年。2016年, 以优客工场、3Q等为代表的一批众创空间, 大批涌入市场。为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中央政府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创新、创业的热情催生了大量小微企业的办公需求。此外, 众创空间还承担着去产能, 盘活城市存量不动产, 为创新经济发展降低成本的任务。

望京3Q是北京第一个3Q中心, 共有1533个座位, 11000平方米。第一期出租率100%;第二期出租率95%。最初, 这只是潘石屹解决写字楼出租的一个互联网试验品。但共享办公的发展超乎了他原先的预计。目前, 这种移动3Q产品共有13600个座位, 到今年年底将达到16000个座位。目前在北京上海共开设了16个3Q中心。

经历过创业潮的洗礼、资本的寒冬, 如今, 还能留在这样高档的共享办公空间里的创业者们, 已经是时代的幸运儿。

关于创业,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的理想说法是, 创业的最根本目的是通过每个人的努力, 提高社会的效率, 降低成本, 创造更多的资源, 让世界更加公平、平等。但对于创业者而言, 创业其实是他们直面自己内心的一场精神之旅。当然, 投机者除外。

80后:“人生总有一些想不透的事情”

出身江苏农村的张飞属于典型的80后创业者。

张飞自己也认为, 他是创业者中的幸运儿。他自制了一张图表, 在这张图表中, 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其中一个产品“易农场”的创业路径。在这个路径中, 由于受潘石屹邀请入住移动3Q, 包括北京市副市长、上海市副市长均参观过他的创业项目;同时还受到俞敏洪、任志强等名人的提点。

这只是幸运的一面。

19 8 3年的张飞2 0 0 5年大学毕业后, 在一家国营类的酒店从事销售经理工作。那时候, 张飞的月薪才两千多元。由于家庭条件不好, 张飞有着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愿望。但这份工作在他看来, 如果一直在这家单位打工, 十年乃至二十年都能看到自己不变的样子。他也看不到升迁的机会。

“单位里有的老员工二十年工资都没变过。”张飞说。

2007年, 张飞决定辞职来北京发展。他瞄准了婚庆行业, 并对北京400家婚庆公司做了一份市场调研报告。于是, 他被一家日本高端婚庆公司邀请去做婚礼策划师。20 09年, 由于行业竞争激烈, 这家婚庆公司想要打开低端婚庆公司市场。张飞认为这是机会, 他主动请缨, 以对半分成的先决条件, 要求负责这家子公司。从此开启了张飞的创业之旅。然而, 市场瞬息万变。2013年, 北京婚庆行业增加到4000多家。同时, 由于房租高企, 加上人工成本, 张飞的子公司经营状况每况愈下。

2014年, 互联网势头发展迅猛, 电商的气息蔓延到各个行业。张飞也想借一把东风。于是, 他请人做了一个叫做“易策划”的微网站。这个网站的逻辑是将婚庆策划师的个人信息公开放到网上, 用户通过网站购买婚庆策划师的服务。张飞作为中间商, 收取大约10个点服务费。但很快, 势单力薄的张飞发现了问题。第一, 策划师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管理难度非常大;第二, 互联网的推广成本非常高。比如, 张飞在百度搜索上投放了约十万元, 但基本没有看到效果。于是, 这场借互联网东风的创业便被搁置。

但张飞此时面临的问题是, 由于前来咨询婚庆的业务主要在周末, 他原本创业团队的策划师人员常常在周一到周四没事做。他又开始琢磨其他创业。这时候, 他无意发现了在木盆里种菜的项目。所谓木盆种菜, 简单说就是, 把菜当盆景卖。但没想到, 这一次, 张飞真的借到了东风。在经历了一段探索赔钱之后, 这次创业在2015年后开始有起色。并经潘石屹、张欣等人推荐分别受到上海副市长、北京副市长考察, 并受中关村管委会邀请, 免费入住。

“当时是中关村管委会亲自批的。领导说, 张飞这个易农场看着挺幼稚的, 但今后一定会有发展。”张飞说。几经波折, 张飞的易农场也摸索到盈利的门路。从向个人出售开始转向企业场所定制。

张飞说他也常常做“白日梦”。他的梦想是, 在一个大公司里, 公司员工一片忙碌, 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易农场的作品。

现实也有残酷的一面。此时同龄的佼佼者多数已经通过职场打拼购置房产, 并受益于楼市大涨, 资产价值也得到了大幅增长。但张飞因为一直在创业的路上, 积蓄不多, 至今尚未购房。并因此与两任女友分手。直到今年, 张飞才找到一个不要求购房的北京女孩。

“如果时间倒回, 你会不会在早些年选择职场打拼攒点积蓄买房?”听到这个问题, 张飞无奈地表示“人生总有一些想不透的事情。我买了房子可能人生就这样了, 没有什么可塑造的空间了。”

70后:先思而后行的创业

1976年的肖峰在同龄人中属于少数派。此时他周围70后的多数派, 在大公司担任一定要职, 有房有车, 过着安逸而宁静的生活。

在2015年以前, 肖峰过着多数派的人生。在毕业后15年内, 肖峰先后在一家小广告公司、本土化中型广告公司、最后跳槽到一家国际知名广告公司担任创意总监。年薪约30万元。经过多年打拼, 肖峰在北京已经属于生活非常安逸的一类。有房、有车、有稳定的家庭。

2015年, 肖峰不甘心平稳的生活状态, 想要在事业上增加一些刺激。“我就想趁着年轻, 还能继续发挥能力。如果我继续在大公司里, 升到总监级别也就这样了。”

尽管从大学毕业开始就一直有创业的念头, 但肖峰的创业非常理智。他也考虑过拉一些投资, 做一些大的创业, 但并没有想到新的点子。并且, 肖峰考虑到, 他属于偏老型创业者, 思前想后, 还是决定从事传统行业的创业, 借助以前职场积累的资源, 在望京SOHO创办了一家小型广告公司。最初, 他只租了两个工位, 随着业务增多, 目前扩张到4个工位。

“相比其他拉到投资的新型创业, 我这个创业偏慢了一点, 但也有好有坏。传统行业创业可以稳定向前发展, 而且, 我这个年纪也不如80后90后更敢打敢拼。看到一些年轻人常常没考虑过结果就往前冲, 70后还是会思前想后。”肖峰说。

尽管如此, 肖峰仍然属于同龄人中的勇敢者。

“出来创业是非常辛苦的。周围同龄人多数房子车子都有了。在大公司羽翼之下, 工作还算顺利, 安于现状并不愿意出来。他们也不想在工作上投入太多。”肖峰说, 创业和打工的创业是不一样的。打工的时候, 只要完成上一级对工作的要求就可以, 一件事可能做到60分就够了;但创业一定要做到90分以上。并且, 创业更要懂得注重大局, 控制自己的个人情绪, 不能因个人情绪而让公司失控。创业者没有周末。

不过, 由于行业积累多年, 肖峰的小公司收益状况非常不错。他的近三年规划是, 要达到中产阶级生活状态。他定义的中产阶级是, 可以住上中高端住宅 (总价约800万) , 开的是宝马和奔驰级别的车, 孩子可以上教育最好的学校。

90后:“创业后没时间抑郁”

1989年的呆小贺, 没有80后的生存沉重之感, 也没有70后平静安逸的生活。她的创业更符合部分90后创业特征。

2011年, 国外留学回来的呆小贺曾先后在苹果、京东奢侈品等知名大公司工作。但因无法忍受大公司高压工作、工作初期微薄的薪水、北漂的辛酸而选择辞职创业。呆小贺认为, 自己仅存的安全感被彻底摧毁。

“我不愿意在公司里工作, 不愿意受束缚。偶然的机会, 我认识了一位做淘宝店的朋友。坐在我对面, 大谈她月入百万的商业帝国。那一刻, 我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对, 就是那个坐在我对面的女孩, 她过的正是我想要的生活。我想, 创业是老天留给我改变命运的最后通道了。于是, 辞职创业的想法开始在我内心里发酵。”

随后, 呆小贺果断向领导递交了辞职信。辞职不久后, 呆小贺便怀孕了。于是, 她开始了全职妈妈的生活。由于同样创业的老公, 在创业初期忙得焦头烂额, 陪伴呆小贺的时间按分钟算。呆小贺因此患上了严重的产前抑郁。心理咨询师给呆小贺的建议是, “发展一些兴趣爱好, 打发精力, 转移注意力。”

于是, 呆小贺用幼儿园级别的绘画功底, 开始画育儿漫画。“那时候注册一个微信公众号, 一个星期发一篇, 画着玩了一年。没想到粉丝增加很快, 随后便被腾讯团队看到了, 邀请我作为原创代表去分享做公众号的心得。”

从2015年年底开始, 呆小贺在望京SOHO租了一个工位, 开始组建她的团队, 帮她分担一些谈合作的业务。“一单广告报价是三四万, 一个月接一单就可以养一个助理。另外, 还有一些品牌会邀请妈妈达人去发布会做直播, 报价也是差不多。”

在呆小贺的世界里, 创业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看那些创业报道, 把创业都妖魔化了。什么一定要跟家里决裂, 一定要头悬梁锥刺股。创业是不容易成功, 但创业也就是自己给自己工作, 其实很容易。”由于创业太忙, 呆小贺称她现在没有时间抑郁。

这是生存在联合办公里三种不同类型的创业者。由标准排名、优客工场共同推出的《2016年创新创业报告》显示, 中国的创业的主力军, 目前主要有三个方面:大学生、科研工作者, 还有一部分是新富阶层的创业者。

对于创业者而言, 首先关心的问题是去什么地方创业。绝大部分创新创业者都选择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 其中, 多数创业者选择的办公地点是众创空间。众创空间它不只提供办公环节, 可能还会为创业者提供培训、投资、法律、媒体等各种辅助创新创业服务的生态, 它是一个生态体系。另外, 根据2015年上线APP数量, 创业公司主要集中在教育培训、医疗等领域。

生态农业创业计划书 第5篇

一、项目背景

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农业产品将受到巨大的冲击,以往农产品、农畜产品由于滥用抗生素、激素,药物残留严重,将无法与国外的农产品相抗衡。而我国在化肥、化学农药、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带来的土地肥力下降、环境污染加剧等负面影响对人们群众的食品安全潜伏着巨大的危机。从而迫使我们重新考虑农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

现在,人们已认识到生态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希望,因此,大力发展微生态制剂的产品,生产绿色有机食品,建立生态基地,市场前景应比较看好。这正如中科院院士魏曦教授指出:“伟大的抗生素时代后必将是更加辉煌的微生态时期”。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目前,在国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大背景下,生产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国内种植、养殖企业都需要获得生产绿色食品的微生物技术的支持。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才是中国农业参与世界竟争的必经之路。所以,投资和应用发展微生态技术,市场前景相当广阔,具有不可限量的前途。

二、产品分析:

微生物制剂以其对动物饲养、农作物增产,对环境改善的显著作用,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很多地方政府也在大力推广这一高新生物技术。近年来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添加剂发展很快,如:肥力高、生态宝、EM菌、伊藤菌、益生素、酵素菌、增产菌等,而且,目前还有更多的大规模的各种微生物制剂的生产厂家正在投入生产。因此,市场已经有一定的成熟度。

三、技术研制背景:

目前各种微生态制剂的试验效果也很好,但生产应用并不广泛,并未成为农业生产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手段。为什么这一高新技术得不到很好的推广呢?为什么出厂时效果很好的生物菌制剂,而到用户手上时效果就很差呢?这就要从生态菌本身的特点谈起;

首先生物菌是有生命的、活的细菌,它是通过这些活菌及其代谢产物等活性生物因子对动植物发挥作用的。由于,生物菌的保存受到温度、时间、光照等因素的影响,通过运输、储存等流通环节到用户手中时,很多细菌已经死亡,直接影响了使用效果,其次,通过工业化生产的微生物制剂,产品价格过高,目前市场价在20-40元/公斤。因此造成增产不增收,这也是造成微生物制剂难以推广的重要原因。

根据以上的这些问题,要是能研制开发一种能让用户自己直接生产微生物制剂的技术,把生物菌制剂生产的主动权交给用户,让用户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随时生产,从而使生物菌制剂在其具有生物活性时就使用,既达到最佳使用效果,又大大降低了使用成本。

三、技术构成:

微生物菌种+核心培养基+微生物反应器配套而成,整套技术大概在3万元左右。

四、应用方向

本技术的诞生,对生态菌技术的普及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农业、畜牧业、环保、资源再生利用等各行各业都能使用。具体使用行业包括:

种植业: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水果作物、果树花卉、园艺绿化等;

养殖业:养禽场、养猪场、养渔场等养殖企业;

环保部门: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场、五、目标市场

1)大型养殖场、2)畜牧畜医站、3)农村村社、专业户、生态示范区;

4)农业技术推广站、5)个人投资者

六、市场预测:

目前我国有各种规模的养殖企业数十万家,种植企业数万家,饲料行业企业一万多家,一千多个行政县,另外,还有城市的环保:如生活垃圾的处理,以及公厕的处理等,市场的发展需求巨大。按市场份额的15%的占有率计,公司将生产销售3万台培养器,市场利润为30亿元。(此数为粗略计)

七、市场运作:

由于资金的不足,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一是寻找合作者,继续完善系列技术产品,二是找一些重点用户,开始以免费试用的方式使用公司产品,等结果使用见效后,再跟客户算成本帐,(一万头养猪场引进配套技术只需3个月之内就可将成本收回)。让资金尽快回笼。三是发展代理商。

四、力争3年内形成完善的销售体系。

本计划项目的问题:

1、资金问题,2、怎样提高市场占有率,由于是新产品,必须让用户试用,周期较长。

返乡创业 打造生态野猪村 第6篇

自己创业 返乡养野猪

“我能放弃在广东一轧钢厂3500元的月薪和车间主任职务返乡养殖野猪,得益于央视介绍陕西一村民散养野猪年赚50万元的故事。”曾小林说,他去年9月返乡后,投资近30万元,建成占地2亩的“生态野猪繁殖场”,并以5万元买回了一对野猪种猪,以800元每头从云南购买回22头云南大河乌猪作为母本进行繁育。

经过一年多的饲养,今年8月,已有两头母猪下了28头野豬崽。目前,野猪崽大的已经长到了近20公斤,小的也有10公斤重。曾小林又从28头野猪崽中挑选了18头小母野猪作为种母猪。明年,他的母猪数量就将超过100头,年产野猪就将达到2000头左右。“明年开春后,我的300来头小野猪就将全部放归山林实行散养,那时野猪肉的品味与原生野猪就不相上下了。”曾小林指着面积近30亩且长得葱葱郁郁的麻竹林欣喜地说,他将在这里为野猪修建好晚上歇息的窝棚,在山上种植季节性的草食料。野猪白天在山林中拱食,晚上回窝棚睡觉。

建合作社 农户赊养仔猪

这些天,曾小林所在的清凉村党支部书记邓云正为村上明年初组建“清凉生态野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而奔忙,“清凉村是典型的丘陵山区,远离城镇,森林覆盖率达到60%,规模养殖野猪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当前在泸州的四县三区,规模养殖野猪的农户是凤毛麟角。”

邓云与曾小林牵头组建合作社,打造泸州第一个“生态野猪村”是缘于他们对当前市场的了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野味受到都市人的追捧。还令邓云和曾小林动心的是,野猪抗病能力极强。加之野猪是以无污染的野草、红薯等为主食,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目前市场售价每公斤达40元~50元仍供不应求。

据邓云和曾小林介绍,为了让村民们都能加入到野猪养殖中来,曾小林将采取赊养的方式提供猪仔给农民散养。合作社实行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让合作社社员不担半点风险,以此带动更多村民加入到合作社中来,使清凉村早日成为泸州市名副其实的“生态野猪养殖第一村”。

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略论 第7篇

科技创业人才是一类知识型和经营型相结合的人才,具有很强的自我驱动能力和独创性。作为创业的主体要素,科技创业人才技术创新创业过程中扮演着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重要角色。在积累人力资本、创业技能的过程中,它是消费者,消化吸收各种直接或是间接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能量;它也是生产者,通过组织环境资源、运用自身的知识与技能生产出各种消费品(产品、知识、信息等),供其他物种及群体消费。创业本质上是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是生产要素组织与社会资源整合的系统,具有网络性、复杂性、有机性和开放性,要求科技创业人才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机会识别能力、生产要素组织管理能力、创业精神等都是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运行的重要因素。一个良好的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要能培养科技人才的创业综合能力或是为其提供相关的服务,辅助其完成创业,克服创业过程中所遇的各种困难。

2 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的内涵

2.1 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的概念起点

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的概念基于人才的科技特征并立足于创业活动而发展, 是科技创业人才与创业生态环境的所有交互关系的集合,以科技创业人才为关注焦点,以繁荣科技创业活动为发展路径,以区域经济社会有机协调发展为演化目的。创业活动是科技创业人才与创业生态环境的关系链条。创业活动不同于一般管理活动的独特属性使得对科技创业人才的研究能够充分应用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框架。科技创业人才作为创业活动主体,其认知创业机会、从事创业活动、管理创业组织、退出创业活动的发展过程如同生命体一样,是其孕育、诞生、成长成熟和衰亡等阶段[1]。科技创业开始于技术创新与创业机会识别,科技创业人才对自身拥有的技术能力和技术成果进行分析评价,对社会、经济领域的市场需求进行调查了解,在两者匹配的过程中搜索、判断有价值的创业机会,科技创业人才进入创业生态环境之中,具备了“诞生”的基础条件。当科技创业人才经过认知、判断的匹配过程,确定创业意愿和目标市场之后,利用社会资源和个人资源开始实施创业活动,其与创业生态环境的交互关系更为密切,并在这种交互之中增长自己的创业经验、管理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创业活动成为从创业生态环境中吸取营养的渠道。在初创企业摆脱了生存问题之后(或者为了摆脱技术创业困境),科技创业人才在从事创业活动的过程中,会根据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市场竞争的实际,持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从而使自己具有更强的技术竞争实力,为创业活动的成功寻求技术支持,如果科技创业人才能力素质与创业生态环境的匹配得当,这一过程往往是一个螺旋循环并不断上升的过程,并推动科技创业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最终步入成熟期。以上是从生态学角度理解科技创业人才与创业生态环境关系的起点。

2.2 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的概念定义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一定的时间,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大小和结构的整体,其中各生物成长借助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形成具有自适应、自调节和自组织功能的复合体。区域人才生态系统是指在特定的空间与时间内,人才和各类相关组织与人才生态环境组成的复合网络系统,是人才在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这种复合网络结构是以人才为中心,人才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形成了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人才生态学功能单位。科技创业人才与创业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区域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区域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以科技创业人才为中心,包含对其产生、存在、发展起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所有因子的总和,是科技创业人才个体在自我成长、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与群体、组织和社会所发生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

2.3 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的逻辑框架

在科技创业人才从事创业活动的过程中,环境要素是一个重要的支持要素。创业生态环境是科技创业人才开展创业活动的空间[2],它决定着科技创业人才开展创业活动的孕育基础、成长条件、运行状况和发展方向等。不同的创业生态环境会造就、集聚不同的科技创业人才,这是不同区域表现出不同创业特征的主要原因,可以部分解释城市与城市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不同类型的科技创业人才集聚、流动的原因。科技创业人才并不是单纯而被动地适应创业生态环境,如同生态系统中所存在的生物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一样,科技创业人才从创业生态环境中汲取资源、积极成长的同时,也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塑造创业生态环境,这就形成了科技创业人才通过从事创业活动与创业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紧密联系。

通过上述分析,参照自然生态系统框架,我们可以确定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的基本逻辑框架。把创业生态环境分为创业支撑环境、经济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活服务环境四个子环境,科技创业人才居于环境之中,资金、信息、技术、服务以及人力、设备等社会资源通过系统内含的流通渠道向科技创业人才及其创业组织汇集,生产出产品、技术、知识或者服务流向市场。其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3 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的特征

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的概念发展是对科技创业人才及其创业活动与创业生态环境交互关系的模拟,具有一般生态系统的普遍特征,也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

3.1 主动协同特征

自然生态系统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为自然物种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成长空间以及形形色色的物质和能量。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的存在和发展也是首先服务于系统内中心生物——科技创业人才。但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科技创业人才及创业相关主体是有系统意识、能够主动适应和改造环境的人(或由人所组成的组织机构)。他们既处于系统之内,受系统规律所支配,又可以根据系统运行结果和相互信息反馈,来测度当前所处系统的效度和能度,反过来根据所掌握的系统运行规律,主动地、协同地采取统一的措施来优化系统。作为宏观管理部门会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予以解决[3],科技创业人才会根据政府政策的调整而调整创业策略,科技中介部门和投融资机构会综合评价系统运行状况,与宏观管理部门和科技创业人才协同推进创业活动的开展,从而为系统内多方共同协调找到优化路径,使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在反馈中向更高层次不断演化。由科技创业人才、投融资机构、宏观管理部门、科技中介机构、孵化机构及外部环境等要素所构成的综合性系统具有主动、自觉、协同的特点,能够多元化汇聚资源,自主调节从而保证围绕创业活动的开展与深化自觉运转。

3.2 多重交互特征

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既具有人才系统的特征,又具有创业系统的特征,其内在运行规律体现多重交互的特征。人才系统研究的是在培养、引进、留住和使用与激励等环节人才与环境的交互关系[4],基础分析要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着手,一步步地解剖处在不同生态位的人才对前述各个环节的评价重点,从而提出解决措施,在这一研究中,环境是促进人才集聚、作用发挥的载体和手段。创业系统研究的是创业活动与创业生态环境的交互关系[5],重点研究创业相关要素在促进创业活动过程中的动力机制与作用机理,从而为创业活动的深化发展提供动力和空间,在这一研究中,环境是促进创业兴起、产业集聚的载体和手段。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本质是人才生态系统的再细化、再延伸,其多重交互特征是由科技创业人才自身特征所决定的。创业系统与人才系统的交汇点是人才实施的创业活动,既要研究促进创业优化的机制、路径,又要关注人才的其他社会需求,营造好的创业环境,又具备好的人才成长环境,科技创业人才才会不断集聚、生长,这是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第二个特征。

3.3 规模效应递增特征

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对于生物物种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的语义范畴中, 生态平衡是指科技创业人才规模及其与创业生态环境之间的交流联系达到稳定状况。但是这种平衡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平衡,而是规模效应递增的平衡。首先,科技创业人才的创业活动具有正的外部效应[6]。体现在技术、知识、经验的外溢作用,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和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的整合作用等多个方面,因而科技创业人才越多,科技创业人才创业能量越强,其正的外部效应就越强,从而形成一定时空内的系统正反馈,推动科技创业人才规模效应递增。其次科技创业人才的创业活动具有产业扩大效应。一般而言,科技创业人才的创业活动是基于区域产业基础、市场环境和技术特征等方面的综合评判而进行的,总是主动融入产业结构之中,服务于某种类型的产业集群,成为产业上下游链条的一环。科技创业人才越多,服务于产业发展的能量越强,越是能推动相关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从而又越是吸引更多的科技创业人才进入。第三科技创业人才的创业活动具有环境容量的提升效应。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法则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生存环境导致激烈的生存竞争,物种为了适应环境而发展进化,从而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畴内出现新物种,并伴随着另一些物种的消亡。科技创业人才的创业活动遵循自然竞争法则,但由于系统主动协同的特征,使得创业相关主体可以以创业活动为目标,根据信息反馈机制、价值传导机制优化提升系统功能,从而提升创业生态环境的容量,实现科技创业人才在新的动态平衡体系下规模递增。

4 我国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发展现状

4.1 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取得的成就

前述研究已经表明,科技创业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要想在全球竞争中争取主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不仅在于要把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化成巨大的人才资源,还在于使人才创业更多地体现科技的特点,从而在技术、管理、市场、服务等多个方面引领世界竞争的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培养造就了各个领域的大批人才。民营经济、外资经济以及国有经济迅速发展,有效释放了市场对科技人才的需求,以及科技人才对市场的需求,在创新、创业、创富的驱使下,大量科技人才进入市场,科技创业活动持续繁荣并不断提升。人才强国战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人才发展和人才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第一,科技人才公共政策体系基本建立,科技人才成长环境不断优化。

一是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建立了以院士制度、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制度、政府特殊津贴制度为主体的国家级专家选拔制度体系,以及青年基金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等多层次的优秀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实施了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等。二是加大了科技留学人才引进力度,科技人才吸引机制逐步完善。国家层面实施“千人计划”,各地实施相应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并大力推进海外人才创业园(“海创园”)建设,留学人才回国创业已经成为时代的趋势,留学人才的国际性资源与优势作用发挥越来越显著。三是人事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人才的社会属性越来越突出,评价社会化、分配公平化、激励效率化、意识自主化的特点越来越明显,特别是随着人口的自然更新,代际的差异化使得人才越来越倾向于依附于社会,而不是某个具体的单位。

第二,人才综合服务体系基本成型,人才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一是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基本完成,多层次、多元化、多类别的人才服务机构基本适应人才开发的客观需求。二是人才流动机制进一步健全,多种形式的人才使用模式,基本打破了人才流动的壁垒,人力资源市场配置的基础功能进一步发挥。三是人才服务业步入成熟发展阶段。经过本世纪初期的蓬勃发展,人才服务业进入了成熟发展时期,各种服务标准基本健全,人才服务的市场化意识不断增强,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在业务创新的基础上保持着稳定的客户群体。四是区域性人才合作成为多方共识。在资金、信息、物质与人才的快速流动下,区域之间意识到合作是扩大社会福利的有效方式,有利于资源互补、共享,促使人才资源效能的最大化和人力资本开发的最优化,从而使各个区域从人才合作中共享利益。

第三,人才创新创业氛围基本确立,人才与经济社会对接渠道不断丰富。

一是各地政府把人才战略作为第一战略,大力实施各类人才优惠政策,从引进、使用、培养、激励等多个方面加以突破和深化,为人才的自我发展和作用发挥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极大地鼓舞了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热情。二是在系统方法论的指导下,各地在人才环境的营造上,特别注重产业导向与人才导向的匹配,结合区域的自然禀赋,系统设计产业集群的产业链条,注重突破系统瓶颈,使人才融入产业,产业带动人才,进一步推动了人才创新创业发展。三是在社会创业成功典型的带动下,社会创业热情高涨,从而进一步浓厚了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

4.2 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存在的不足

当前我国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存在的核心问题有三:

一是科技创业人才自身综合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生产组织水平和对创业机会的识别与捕获等方面。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欠缺,高端人才缺乏。我国目前的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匮乏特别是科技研发方面的能力,有几个基本指标可以大致反映我国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及其贡献的基本情况,分别为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比例、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和人才贡献率,2008年我国的这几项指标分别为24.8人年/万人、24.4%、9.2%、10.75%和18.9%[7],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缺乏高端科技创业人才,无法形成科技创业人才的“种群核”,制约着区域科技人才创业生态系统的功能提升与系统演进。此外,由于教育导向的制约以及社会文化基因的传承,使得我国科技创业人才在创业精神上整体上比不上美国,这一点即使是北京中关村区域、上海张江区域和深圳区域都比较明显,相反,在海外留学回国的科技创业人才当中,创业精神更强。

二是创业生态环境有机协调程度与科技创业的内在规律要求相比还不适应,主要体现在对科技创业的市场响应偏低、偏慢,宏观调控偏简单、偏经验化,各创业相关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偏高等方面。由于我国官产学研协同创新创业体制机制的研究与建设时间相对较晚,很多是在借鉴美国、日本、韩国的经验进行搬抄过来,因而其内部有机协调程度还相对比较低,特别是在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的中西部地区,反映特别明显。风险资本发育不完善,市场信息传导不通畅,信用体系不健全等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创业生态环境对科技创业的响应不及时、程度不高。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不匹配。专业结构设置不尽合理。医学、教育、经济、金融等四类专业技术工作人员总数占到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一半以上,而新材料、新能源、医药技术、环境工程等工程高科技类专业人员数量过少,还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特别是高新科技创业和复合型创新人才整体性短缺。人才在地区间的分布同样失衡。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85%集中在国有单位,其中高级人才又有85%集中在东中部地区。

三是科技创业人才受制于创业生态环境的程度比较高,从物质、生活、机制、身份等多方面看,科技创业人才还没有得到相对自由,这一点与国际科技创业先进区域相比,差距明显。我国近几年房地产市场畸形发展,虚拟经济造成的虚假繁荣,一方面使得人才(实质是人的全部)对社会物质的依赖程度极大提高,另一方面使得人才对科技创新创业的兴趣下降。科技创业人才在流动过程中的身份认同与家庭观念进一步增加了创业深化提升的难度,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创业所涉及的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海外留学人才回国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科技创业的体制机制尚待进一步健全,科技创业人才创新成果与创业成果某种程度上还缺乏市场化手段进行有效配置与保护。科技创业人才在主观层面上降低了创业的激情,在客观层面上束缚于社会环境种下的种种樊蓠,身上带着不自由的“枷锁”,其生长空间必然受到影响。

摘要: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是科技创业人才与创业生态环境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动态平衡系统,具有主动协同、多重交互和规模效应递增等特征。系统的运行特点对科技创业人才的流动与集聚具有决定性影响;科技创业人才处于系统的核心,其创业层次反过来对系统运行质量产生影响。我国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但也存在整体创业层次不高、系统协调性不好、环境束缚较大的不足。

关键词: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林嵩.创业生态系统:概念发展与运行机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4):58-62

[2]徐坚成.优化创业型创新人才发展环境的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3):119-122

[3]HUGGINS R,WILLIAMS N.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The role and progression of policy[J].Entrepreneurship&Regional Develop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1,23(9-10):907-932

[4]赵强强,陈洪转,俞斌.区域创新型科技人才系统结构演化模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95-199

[5]赵涛,刘文光,边伟军.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与功能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24):78-82

[6]GLAESER E L,KERR W R,PONZETTO G A M.Clusters of Entre-preneurship[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10,67(1):150-168

生态创业 第8篇

一、创业生态系统理论

(一)国家层面的创业生态系统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埃茨科瓦茨和雷德斯道就提出三螺旋结构用以解释大学、产业和政府三者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关系[1]。产业作为进行生产的场所,承担着最终产品问世的重任;政府作为契约关系的来源,确保稳定的相互作用与交换;大学则作为新知识、新技能的来源,是知识经济的生产力要素。大学、产业和政府在保留自身原有作用和独特身份的同时,每一个又表现出另外两个的一些能力。三者交叉、结合,角色互换多样,多边和双边沟通灵活,由此形成持续的创新流。如图1所示。

在美国,人们十分注重“敢于失败”的文化和教育、政策监管的有效性。他们认为由于创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如果创业一开始你没有成功,你需要尝试,再尝试一次,而美国风投公司往往也愿意帮助和投资一次又一次创业失败的人。

没有必然成功的创新。因此,对于创新者来说,失败是成功的必修课,创新者必须会面对失败。因为创业高失败率,就不鼓励创业是一种短视和错误。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转移,国家层面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必须同时重视技能和态度的二者的重要性。在任何领域,成功的关键都是专注和在一次次失败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而政府的作用就在于鼓励敢于失败和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从而在“政府—产业—大学”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区域层面的创业生态系统

《哈佛商业评论》曾指出:如果你想要释放创业精神,你必须知道如何为创意、资金和人才建立和维系动态的市场。在区域层面的创业生态系统中,中,人才、资金和创意形成了一套提高流动性和连接性并抑制可能的消极力量的组织、结构和流程。如图2所示。

(三)企业层面的创业生态系统

创业过程的Timmons模型由美国著名的创业学专家Timmons教授创立。Timmons认为:高潜力企业获得极大成功的原因是根本的核心的创业过程。尽管企业、创业者、地理和技术因素千差万别,但都是核心问题或驱动力量主导了高度动态的创业过程。这一模型如图3所示,它可以解释企业层面的生态系统。

Timmons模型认为创业是一个高度动态的过程,其中机会、资源、创业团队是创业过程最重要的驱动因素:商业机会是创业过程的核心要素,创业的核心是发现和开发机会,并利用机会实施创业,因此,识别与评估市场机会是创业过程的起点,也是创业过程中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阶段;资源是创业过程的必要支持,为了合理利用和控制资源,创业者往往要竭力设计创业精巧的战略,这种战略往往对新创企业极为重要;创业团队是新创企业的关键组织要素,创业领导人和创业团队必须要有较高素质,但最为重要的是团队要具有柔性,能够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Timmons模型中三个要素构成一个倒立的三角形。创业过程就是连续的商机、资源和团队之间匹配和平衡的行为。由于创业过程是机会驱动的,创业者首先要利用创造力在模糊、不确定的环境中发现机会,并利用资本市场等外界力量组织资源,同时要组建有效的创业团队领导企业来实现机会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资源与机会之间是“适应、差距、再到适应”的动态过程。尽管这三个部分很难保持完全匹配,但只有持续地追求一种动态的平衡,企业才能持久发展。

(四)一个整合的创业生态系统模型

整合上述三个层面的创业生态系统,我们可以得到如图4所示的创业生态系统模型:

由此可见,三个层面的创业生态系统并不是相互孤立,各自生存,而是应该形成一种“大圈套小圈、彼此促进”的一种模式,这样的模式更有利于创业生态系统良好发展。

二、基于创业生态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一)模式的运转中枢

2009年11月,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成立了“创新创业与风险投资研究所”(简称创投所),作为一个研究和社会服务机构,自然而然地承担起来校内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生态系统的衔接桥梁。

在创投所的推动下,学校与秦皇岛港城创业中心(国家级孵化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最终促成河北省省级校外实践基地的挂牌。

创投所与经贸学院团委合作,开设“企业家进校园”品牌讲座,该讲座每两周举办一次,邀请创业成功的企业家进入校园现身说法,从而成为学生接触社会的一个窗口。

创投所通过举办“企业家培训班”,不仅服务本市创新型企业,也成为本市企业了解高校的一个关键通道。

创投所每年还组织一次“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东秦选拔赛”。鼓励师生合作组建创业团队,促进本校科技成果的商业转化。

创投所与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合作,即将设立的创新创业试验与培训基地,该基地将架起政府、企业、高校三螺旋合作并互相促进的桥梁。

(二)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

由校大学生创新中心,经贸学院与创投所通力合作打造的“创新型企业商业计划路演大赛”是东秦嵌入创业生态系统的创业教育的主要方式。她是为真实创新型企业设计的比赛,吸引了众多风投机构的参与,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和我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注入了新元素。她成为政府、企业和高校结合的完美典范。

该大赛之所以能够成功举办5届,是因为客观上存在四个方面的强烈需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深度接触企业家的需求;政府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需求;企业进行融资的需求;投资机构寻找项目的需求。该大赛的组织过程如下:

第一步,向政府及其科技主管部门推介此项目,说明项目对于企业和政府的意义。政府及其科技主管部门提供创新型企业名单,这些优质项目资源成为我校经贸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和服务的对象,并将成为商业计划路演大赛的路演项目。如果路演成功,企业将成功融资,从而实现快速发展;

第二步,由学生实习团队自主选定目标企业,为目标企业撰写行业分析报告和市场竞争分析报告。报告通过老师的评审后,学生主动联系创新型企业的创始人,发送报告给他们。学生团队需要用优质的分析报告来吸引企业创始人的关注并赢得认同,较差的报告将不能赢得企业家的认同,也就不能获得实习机会。

第三步,企业家与学生实习团队达成密切合作且多方共赢的“实习-服务-指导-反指导”关系。该项目要求学生先进入到创业者的内心世界,学生被要求撰写实习企业创始人的创业故事;学生还需要进入企业内部调研,访谈高管团队成员,然后跳出来,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企业进行创业诊断,并作出各种分析报告。这些分析报告反馈给企业,成为指导企业进一步成长的“良药”。

第四步,学生实习团队按照自己对创业企业的理解,制定一份商业计划书,并持商业计划书初稿与企业创始人会商,充分征求创始人的意见,然后修改为最终的商业计划书,参加路演。

第五步,邀请风险投资家担当路演大赛评委。需要注意的是,评委中没有教师,也没有企业家。风险投资家从投资的角度来判断商业计划的含金量和专业性,风险投资家的评分结果就是商业计划路演大赛最终的评判结果,风险投资家为优胜团队颁奖,并在证书上签名留念。

第六步,企业家点评学生的表现,并对学生所做的服务表示感谢。学校对企业家所提供的支持表示感谢,良好的生态系统得以建立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该活动还结出了意想不到的硕果,这就是秦皇岛瑜阳光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成功融资和快速发展。受商业计划路演大赛活动的影响,该公司创始人刘振中先生了解到风险投资的魅力,参加2011年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深圳),一举夺得了该比赛新能源组的第一名,并且成功获得数家风险投资机构的注资。在风险投资的支持下,该企业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光伏企业,发展成为一个业务遍及全国,新业务和新产品也不断推出的创新型企业。

对学生培养的效果非常之好:第一,学生在就业面试中信心大增,拿出自己制作的商业计划书,谈过和企业进行诊断的过程以及取得的成就之后,面试官都会毫不犹豫地给出一个offer。同学们反馈,有时候,和面试官谈论的话题竟然围绕这次深度的实践活动展开,占据了面试时间的一半以上。部分学生被证券公司录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在如今证券行业普遍不景气的时代,连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也难以找到的工作被受过该项目训练的同学抢到。第二,部分同学认识到实习企业的发展前景,果断进入此类企业工作,很快得到提升并在企业中担当重任,成为创业团队核心成员。第三,有少数学生毕业后走向创新创业之路,快速实现销售和融资,使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

摘要: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其缺陷显而易见:纸上谈兵较多,联系实际较少。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引入创业生态系统理论,在剖析国家、区域和企业三个层面的生态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实行了一种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有良好的效果。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第9篇

一、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意义

(1) 战略需要:创新创业教育既是国家发展战略需求, 也是高校瞄准教育改革前沿, 抢抓机遇, 弯道超车, 成为创新型高校, 实现新发展的战略需要。

(2) 综合体制改革的需要: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建设整合了资源, 搭建了平台, 形成了体系, 是高校深入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 以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为突破口的综合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3) 育人的基本需要:创业的核心、本质是创新, 创新支撑着创业[1]。创新创业教育立足于人才培养, 着眼于创新, 依托产学研合作, 以实现创新成果转化成创业行动并产生价值作为目标, 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培育创新精神、树立创业意识、完善创新知识结构、掌握创业技能, 以创新引领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 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行动。

(4) 大学软实力的体现:创新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形成富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校园价值观念和文化氛围, 培育具有创新创业行为习惯的人才, 能很好体现学校软实力建设情况, 提升人才竞争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建设的目标

(1) 育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整个育人过程, 确保每名学生都能接受创新教育和训练, 每名有创业需求的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服务。

(2) 服务地方目标:强化高校服务地方职能, 推进政产学研用合作, 建成有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生态体系。

(3) 学校建设目标: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 深化高校综合体制改革, 构建创新型大学, 实现发展目标。

(4)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富有创新精神、了解相关创业知识、掌握基本创新专业技能、善于将创新成果转化成创业行动的新型应用人才。

(5) 基地建设目标: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示范性强的国家级或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基地。

三、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1) 以人为本, 坚持教育普适化与个性化的统一。遵循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 以素质教育为基础, 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型创新创业教育;对具有创新创业意愿与潜质的群体进行专门培养[2]。通过分类、分流、分段、分层的差异化培养, 促进创新创业成果的涌现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快速成长。

(2) 知行合一, 坚持知识传授与实践体悟的统一。遵循知识习得与技能养成规律, 不仅以知识传授方式向学生传授已经固化为知识形态的“间接经验”、创新创业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及优秀文明成果, 还通过实践体验教育来为学生创造体悟“直接经验”的机遇平台。

(3) 协同推进, 坚持问题导向与深化改革的统一。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 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 形成全校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3];把解决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完善方案、丰富课程、创新教法、强化师资、改进帮扶, 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 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 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4) 科学发展, 坚持生存教育与发展教育的统一。以创意为抓手, 以创新、创造为核心, 以创业为最终目标,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造血功能, 指导学生成才, 并引导其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创造物质财富和实现人生价值。

四、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主要内容

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主要包括管理体系、课程体系、平台体系、实训体系。这四个体系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统一, 促进了体系的生态循环, 达到了自我造血输血的目标。图1较为清晰地表示了以上各部分的关系。

(一)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系

成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 指导和统筹协调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立创新创业学院, 具体负责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并培育创新学学科;发挥学生自治组织——学生会学研部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联合会作用, 实施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二)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优化课程设置, 突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养成。

(1) 构建课程体系:开设创意通识课, 面向全校开设创意通识选修课, 小班授课, 每门课程以10学时为宜, 从理念和思想方面向学生灌输创新创业意识, 在学生的脑海中播下创新创业的种子;开设专业创新课, 在培养方案的自主发展课体系下, 增设创新课程模块, 设置2门以上必修课和若干选修课, 以理论、实验、实践、案例等多种形式进行授课;打破学院、学科及专业的界限, 划分出人文、社科、自科、工程四大类创新课程平台;把创新教育环节融入每门专业课, 包括专业核心课, 要涉及最前沿知识和信息。通过专业创新课, 实现培养学生创新专业技能的目标;开设创业通识课, 面向全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创业基础等公共必修课, 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大学生SYB创业教育等选修课, 小班授课, 每门课程以8学时为宜。通过创业通识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创业, 科学创业;开设项目实践课, 每年面向全校学生开设1000项校级创新创业项目,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开放实验、学术类社团活动, 并以创新创业项目、开放实验、社团成果作为课程评价依据;开设竞赛实践课, 引导学生积极筹备、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实践竞赛, 获奖情况作为课程评价依据;在“转动课堂”教学模式下, 鼓励任课教师和学生将40%的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

(2) 完善学分体系。设置创新创业理论课学分, 由含专业创新课、创意通识课、创业通识课学分组成;设置创新创业实践学分, 重点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成果、各类竞赛奖项、开放实验成果、社团成果、创业成果作为赋分的依据。学生毕业必须完成4个创新创业实践学分, 超量部分最多可以抵顶40学分的专业课 (不含核心课和基础课) 和通识选修课。

(三)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体系:包括教学基础平台、项目实训平台和模拟实战平台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巩固教学基础平台。配备专任教师:选拔和招聘具有创新思维、富有创新经验的青年教师作为创新创业课专任教师[4];聘请兼职教师: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 担任创新创业课授课兼职教师;选任指导教师:省级以上有经费资助科研项目的主持人、社团指导教师、创新团队指导教师全部纳入到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健全考核评价制度:与导师制、育人工作量体系、年度考核、专业技师职务评聘等现行制度相结合, 将工作量折合为课时, 将成果折合为职称赋分;工作量未达标的教师, 年度考核将被记为不合格。

(2) 强化实训模式。基金项目式:学校通过社会力量筹集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 以项目形式支持学生创意、创新和创业, 签订协议后可入驻创新实践训练中心;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不超过1年。协议到期后, 通过验收的优秀项目可获得一定经费支持;模拟企业式:支持有优秀项目的在校学生 (如获得国家专利、挑战杯、青创赛等相关奖励) 在创客空间运营模拟企业, 周期为1-2年;实体企业式:在校学生和毕业两年以内未就业的毕业生以创办的实体企业入驻创客空间或科技园孵化, 并获得以下服务:将协助入驻企业进行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对入驻企业建立档案, 进行跟踪管理、商务服务;组织入驻企业参加市内外各种交流活动;指导其进行专利申请;组织各类培训、开展咨询服务;协助办理科技成果鉴定等手续;推荐并协助企业申报科技项目、小额贷款等。

(3) 培育创新创业新载体。打造“创客空间” (创业孵化中心) , 重点挖掘和发动拥有创业想法的学生, 鼓励其进入创客空间, 学校在政策、物质和资金方面支持其将创业想法付诸实施;建设创新训练中心, 该中心作为前期培育机构, 侧重为具有创新实践想法的学生搭建平台, 学校提供必要的场地、资金和设备支持;科技园作为后期孵化和成果转化的平台。定期遴选一批实践训练中心培育成熟的创新创业项目进入校科技园免费孵化一年;建立公共就业能力训练中心, 作为学生成为职业者的训练和评价体系, 培训、指导学生更好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身份转换, 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实现学生较高质量和水平的就业、创业;扶植一批创新创业类社团。要求各学院要结合专业特点, 指导创办一批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学校将优先审批此类社团, 并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植;社团项目可优先进入创客空间和实践训练中心;借助科技园、国家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基地做好成熟企业后期孵化对接工作[5]。

五、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保障和协同机制

(一) 搭建多元化的合作交流平台

(1) 拓展校友和社会资源平台。借助校友会和董事会的资源, 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 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效利用各级孵化器, 引入相关企业或社会风险投资公司投资参股, 联合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2) 搭建校内交流平台。开设创新创业论坛, 聘请校内外创新创业典型人物 (大创国家级项目主持者、自主创业典型、企业中高层领导等) 与大学生共话创新创业心得;在创新训练中心和创客空间开设创新创业沙龙, 引导相关人群形成常态交流, 互相学习。

(3) 建设网络交流平台。创建创新创业微信公众号, 实时推送国内外最新的创新创业咨询和指导型文章;在论坛中开辟创新创业板块, 鼓励同学们在上面发布创新创业信息, 交流心得体会;链接各兄弟院校创新创业网络平台。

(4) 设立创客日。开展创新创业展示交流会, 以展板或实物形式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取得的成果进行展示;开展创新创业学术年会;举办表彰大会, 对在创新创业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师生进行表彰和奖励。

(5) 积极参加校际交流。积极参加年会、相关社团和高校的学术研讨会。通过对外交流学习, 进一步推进工作。

(6) 建立完善专业实践基地, 并作为学生实践实习工厂。

(二) 发掘社会资源

准确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导向, 瞄准社会需求,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建立政府推动、学校主动、社会互动的创新创业教育联动机制。积极争取和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 与政府有关部门、驻地企业深入开展合作、共建。

参考文献

[1]石国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M].北京:研究出版社, 2010

[2]吴远征, 李琳琳, 董玉婷.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综述——研究、政策与发展[J].中国林业教育, 2015 (11) :1-7

[3]哈艳, 高向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6) :148-150

[4]李慧清.创业环境约束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基于GEM和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的协同研究[J].高教探索, 2015 (11) :83-87

生态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第10篇

1 创新创业教育与生态化

国外“创业教育”的词汇主要有Entrepreneurial、Enterprise、Small Business等, 看起来并没有和创新 (Innovation) 联系到一起, 实际上创新与创业在他们的经济生活中早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麻省理工大学也早已设立了创业与创新 (Entrepreneurship and Irnnovation) 硕士专业。所以在国外的很多研究里创业早已和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 所谓的创业即指创新创业, 创新已经完全融入到创业的概念之中。而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概念在我国的提出, 主要是结合我国很多行业企业缺乏创新精神以及正在进行创新型国家建设这一国情和现实而衍生出来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始于1999年,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 要重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的教育与培养, 3年后创新创业教育开始在一些高校试点。2010年教育部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预示着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施行和推广。

“生态学化”最早是由前苏联的生态学家B·A·罗西提出的。1960年生态学家奥德姆 (E.Odum) 提出“现代生态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随着生态学研究的发展, 在人们研究生态学以及系统学时, 发现现代生态学和系统学是两个密不可分的研究内容, “万事万物均在一种生态与生长的动态平衡中”, 生态学的各个要素以及各个部分之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而且这个整体是一个动态、发展以及开放的功能复杂的系统, 系统里的每一个部分之间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而且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个动态平衡, 并且这种动态平衡有着哲学性的指导意义, 这时, 很多学者提出了生态化的概念, 而这种生态化的概念已经超出了一般的科学内涵, 有了哲学的内容, 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指导思想、科学理念、科学的方法论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研究领域。

生态化的世界观作为一种指导思想, 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的发展、高校创新创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高校大学生的发展都当成具有复杂性的整体来研究, 而不能孤立地将其从环境中抽离。

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高等学校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方面, 高校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重要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在人的发展成长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成长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子系统, 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系统、整体、生态以及科学性的不完善。本文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专业学科无根基, 理论基础不完善

第七次美国创业教育项目调查结果显示, 有142所大学将创业教育列入专业领域, 42个学校设立了创业学学位, 2005年初美国就已经有1 600所高校设立了创业学课程。跟美国相比, 我国的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虽然于1999年由国务院提出, 2009年又成立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 但是直到2011年创新创业硕士学位点才落户新华都商学院。到现在很多高校还仅仅处于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试及探索阶段, 没有专业课程根基, 很难进行科学的教育和培养。

2.2 传授者缺乏专业性

根据调查了解, 大部分的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的导师基本上没有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背景, 多为教育学背景或其他, 通过短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转而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的培训, 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不能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专业而准确的判断和指导, 缺乏价值和意义。另外对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师门槛条件要求较低, 缺乏相应的评价标准和管理机制。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没有较为严格的准入条件, 上课的效果以及过程也没有相应的组织进行监督, 导致上课效果差, 上课内容陈旧、与现实联系不紧密等问题。

2.3 创新创业教育不系统

我国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系统的课程和实践。新加坡的创新创业教育从小学开始, 相比之下我国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迟缓, 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不系统, 实践活动和课程设置联系不紧密, 没有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我们的课程设计和指导多为对创业计划大赛的指导和针对就业层面的指导, 没有创新创业基础的积淀和氛围的营造, 很难做到对学生的系统性指导和教育, 违背了生态化的教育理念。

2.4 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文化氛围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软实力相对较弱, 国家层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宣传力度不足, 很多高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政策知之甚少, 没有充分利用国家支持的资源, 而一部分别有用心的人钻政策的漏洞导致政府支持没有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一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不够, 片面追求学生升学以及狭义的就业率, 没有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去考虑那部分有创业意愿的同学的利益, 因此没有形成较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和氛围。有一些学校甚至没有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机构,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权利和责任划分不明晰, 创新创业只是一个空口号而没有落到实处。

2.5 管理体制缺乏创新

我国高校现有的教育体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深, 因此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沿用原有的一对多的讲授方式已经不符合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死记硬背再加试卷考试考核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 难以实现创新。在新的教育形势下, 虽然在硬件上我们的条件有了提升, 但在思想上我们更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 多采用灵活的教育方式, 用小班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方式取代原来的死记硬背, 实现教学方式上的创新。

3 生态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3.1 以生态化的教育理念为指导

生态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将高校、学生及社会看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致力于通过我们的创新教育形成一个人与社会和经济的动态平衡。在这个生态平衡中我们应该明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体的重要地位, 无论是课程的设置还是实践的开展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学生的需求设置相应的方案, 做到因材施教顺应个性化发展与创新性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 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教师主导性资源的作用将整个系统的效用发挥到最大。

3.2 重视素质教育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做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需要做好创新创业课程的培训以及实践活动的指导, 创业者应具备的一些素质和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需要融合贯穿在我们的素质教育中。强大的意志力、自信精神、独立自主以及团队合作意识也是创新创业者需要具备的精神能力, 应该纳入到创新创业者能力评价体系中。一个成功的创新创业者, 绝不仅仅是某一个方面的专才, 而应该是在某一方面比较专业的基础上又具备较多的知识储备以及较好的素质精神, 我们要培养专与通结合的人才, 而这些恰恰都是可以在高校的教育中通过提升计划、能力竞赛、模拟竞赛来培养的。

3.3 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

高校要建立生态型创新创业大学, 培养出生态意识强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工作思路。首先, 我们要明确大学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对象, 因此应该广泛开设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以及创业者素质等方面的课程;其次, 要开设创业基础知识和创业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进行基本能力的教育和培养, 同时要结合多种教学培养方式例如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座谈会等形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第三, 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 例如创新创业类竞赛、实践实习、模拟训练等。

3.4 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高校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和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 创业活动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活动, 大学生提高创新创业素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实践。我们不能把创新创业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或者是模拟训练及竞赛指导层面, 而应该是让大学生置身于创业、企业以及经济活动中, 在实践中成长, 并通过与企业家、企业员工的接触体验到创业者所具备的各项知识和技能。另外, 企业和政府应通力合作, 鼓励和支持高校创建创新创业孵化园。

3.5 丰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导者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导者多为高校经济管理类老师或者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及学工系统老师, 其专业知识不是很完善, 对创业实践活动也没有实战经验, 对学生的指导更多地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及理论。因此,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采用“请进来”的方式将企业家、创业导师请进高校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教师。同时, 还可以将海外归来人员请进我们的教育体系, 通过海外创业实践案例的引入, 启迪创业者的创新意识。

3.6 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的推广和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 当然也面临着资源不足的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创新创业资源并实现效益最大化。我们要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 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因此对大一的同学可以开设创新创业方面的通识教育课程, 要求大家对这方面都有所了解。其次, 我们要对所有的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探索的教育, 让他们明晰自己的发展方向, 到了大二之后可以让大家有选择性地修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第三, 高年级的学生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 通过小班教育或者实践教育甚至是创新创业导师一对一指导的形式开展个性化的教育和培养, 这样既能够充分利用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又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提高教育的效果。

3.7 加强对创新创业教师的培训和管理

定期对创新创业教育主导者进行培训, 不仅要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 更要注意专业素养和精神的培训, 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 通过相关考核部门考核合格后方能有准入资格。另外, 要配套相应的激励政策和机制, 很多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在承担该项工作之前都承担着其他工作, 为了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 必须要完善相应的政策, 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

4 结论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和挑战, 我们不能割裂创新创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将其抽离, 应该将其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和发展。我们要打破原有的传统教育方式和理念, 将生态化的思想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 创新教育方式方法, 加强对高校创新教育的主导者的培训,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必将迎来一个非常美好的明天。

摘要:生态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视为社会系统下的一个子生态系统, 通过生态化理念的引入确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协调各方面资源, 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及生态化理念有机结合, 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和策略, 从而实现全方位、全时空、资源多元化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高校,生态化,创新,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虞耀君, 李华.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评价体系[J].企业导报, 2011 (1) .

[2]阚婧.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以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为例[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11.

[3]彭福扬, 曾广波.论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J].新华文摘, 2005 (4) .

创业众生态:选择决定人生 第11篇

科幻作家郝景芳曾在一部火热的小说《北京折叠》中构建了一个不同空间、不同阶层的北京,可像“变形金刚般折叠起来的城市”,却又“具有更为冷峻的现实感”。这样的折叠,在共享办公里也可以感受到。

共享办公,又叫柔性办公、短租办公、联合办公空间,也被称为创客空间或众创空间,创办者们的模式启发于美国“WeWork”的共享式办公室。

2015年是众创空间元年。2016年,以优客工场、3Q等为代表的一批众创空间,大批涌入市场。为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央政府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创新、创业的热情催生了大量小微企业的办公需求。此外,众创空间还承担着去化过剩产能,盘活城市存量不动产,为创新经济发展降低成本的任务。

望京3Q是北京第一个3Q中心,共有1533个座位,1.1万平方米。第一期出租率100%,第二期出租率95%。最初,这只是潘石屹解决写字楼出租的一个互联网试验品。但共享办公的发展超乎了他原先的预计。目前,这种移动3Q产品共有1.36万个座位,到今年年底将达到1.6万个座位。目前在北京上海共开设了16个3Q中心。

经历过创业潮的洗礼、资本的寒冬,如今,还能留在这样高档的共享办公空间里的创业者们,算是时代的幸运儿。

关于创业,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大而博爱的理想说法是,创业的最根本目的是通过每个人的努力,提高社会的效率,降低成本,创造更多的资源,让世界更加公平、平等。但对于创业者而言,创业其实是他们直面自己内心的一场精神之旅。当然,投机者除外。

“80后”:“人生总有一些想不透的事情”

出身江苏农村的张飞属于典型的“80后”创业者。

张飞自己也认为,他是创业者中的幸运儿。他自制了一张图表,在这张图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其中一个产品“易农场”的创业路径。在这个路径中,由于受潘石屹邀请入住移动3Q,包括北京市副市长、上海市副市长均参观过他的创业项目;同时还受到俞敏洪、任志强等名人的提点。

这只是幸运的一面。

1983年出生的张飞2005年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国营类的酒店从事销售经理工作。那时候,张飞的月薪才两千多元。由于家庭条件不好,张飞有着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愿望。在他看来,如果一直在这家单位打工,十年乃至二十年都能看到自己不变的样子。他看不到升迁的机会。

“单位里有的老员工二十年工资都没变过。”张飞说。

2007年,张飞决定辞职来北京发展。他瞄准了婚庆行业,并对北京400家婚庆公司做了一份市场调研报告。于是,他被一家日本高端婚庆公司邀请去做婚礼策划师。2009年,由于行业竞争激烈,这家婚庆公司想要打开低端婚庆公司市场。张飞认为这是机会,他主动请缨,以对半分成的先决条件,要求负责这家子公司,从此开启了创业之旅。

然而,市场瞬息万变。2013年,北京婚庆行业增加到4000多家。同时,由于房租高企,加上人工成本,张飞的子公司经营状况每况愈下。

2014年,互联网势头发展迅猛,电商的气息蔓延到各个行业。张飞也想借一把东风。于是,他请人做了一个叫作“易策划”的微网站。这个网站的逻辑是将婚庆策划师的个人信息公开放到网上,用户通过网站购买婚庆策划师的服务。张飞作为中间商,收取大约10个点的服务费。但很快,势单力薄的张飞发现了问题。第一,策划师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难度非常大;第二,互联网的推广成本非常高。比如,张飞在百度搜索上投放了约十万元,但基本没有看到效果。于是,这场借互联网东风的创业便被搁置。

但张飞此时面临的问题是,由于前来咨询婚庆的业务主要在周末,他原本创业团队的策划师人员常常在周一到周四没事做。他又开始琢磨其他创业。这时候,他无意中发现了在木盆里种菜的项目。所谓木盆种菜,简单说就是,把菜当盆景卖。但没想到,这一次,张飞真的借到了东风。在经历了一段探索赔钱之后,这次创业在2015年后开始有起色。并经潘石屹、张欣等人推荐他的项目分别受到上海市副市长、北京市副市长考察,并受中关村管委会邀请,免费入住。

“当时是中关村管委会亲自批的。领导说,张飞这个‘易农场’看着挺幼稚的,但今后一定会有发展。”张飞说。几经波折,张飞的“易农场”也摸索到盈利的门路。从向个人出售开始转向企业场所定制。

张飞说他也常常做“白日梦”。他的梦想是,在一个大公司里,公司员工一片忙碌,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易农场”的作品。

现实也有殘酷的一面。此时同龄人的“80后”佼佼者多数已经通过职场打拼购置房产,并受益于楼市大涨,资产价值也得到了大幅增长。但张飞因为一直在创业的路上,积蓄不多,至今尚未购房。并因此与两任女友分手。直到今年,张飞才找到一个不要求购房的北京女孩。

“如果时间倒回,你会不会在早些年选择职场打拼攒点积蓄买房?”记者问道。

“人生总有一些想不透的事情。我买了房子可能人生就不是这样了,没有什么可塑造的空间了。”张飞有些无奈地表示。

“70后”:先思而后行的创业

1976年生的肖峰在同龄人中属于少数派。此时他周围“70后”的多数派,在大公司担任一定要职,有房有车,过着安逸而宁静的生活。

在2015年以前,肖峰过着多数派的人生。在毕业后15年内,肖峰先后在一家小广告公司、本土化中型广告公司工作,最后跳槽到一家国际知名广告公司担任创意总监,年薪约30万元。经过多年打拼,肖峰在北京已经属于生活非常安逸的一类。有房、有车、有稳定的家庭。

2015年,肖峰不甘心平稳的生活状态,想要在事业上增加一些刺激。“我就想趁着年轻,还能继续发挥能力。如果我继续在大公司里,升到总监级别也就这样了。”

尽管从大学毕业开始就一直有创业的念头,但肖峰的创业非常理智。他也考虑过拉一些投资,做一些大的创业,但并没有想到新的点子。并且,肖峰考虑到,他属于偏老型创业者,思前想后,还是决定从事传统行业的创业,借助以前职场积累的资源,在望京SOHO创办了一家小型广告公司。最初,他只租了两个工位,随着业务增多,目前扩张到4个工位。

“相比其他拉到投资的新型创业,我这个创业偏慢了一点,但也有好有坏。传统行业创业可以稳定向前发展,而且,我这个年纪也不如‘80后’‘90后’更敢打敢拼。一些年轻人常常没考虑过结果就往前冲,‘70后’还是会思前想后。”肖峰说。

尽管如此,肖峰仍然属于同龄人中的勇敢者。

“出来创业是非常辛苦的。周围同龄人多数房子车子都有了。在大公司羽翼之下,工作还算顺利,安于现状并不愿意出来。他们也不想在工作上投入太多。”肖峰说,创业和打工是不一样的。打工的时候,只要完成上一级对工作的要求就可以,一件事可能做到60分就够了;但创业一定要做到90分以上。并且,创业更要懂得注重大局,控制自己的个人情绪,不能因个人情绪而让公司失控。创业者没有周末。

不过,由于行业积累多年,肖峰的小公司收益状况非常不错。他的近三年规划是,要达到中产阶级生活状态。他定义的中产阶级是,可以住上中高端住宅(总价约800万元),开的是宝马和奔驰级别的车,孩子可以上最好的学校。

“90后”:“创业后没时间抑郁”

1989年出生的呆小贺,没有“80后”的生存沉重之感,也没有“70后”平静安逸的生活。她的创业更符合部分“90后”创业特征。她的创业工位是她的老公帮她在望京SOHO租下来的。而她的老公,是知名创业者“西少爷”肉夹馍的创始人之一。

2011年,国外留学回来的呆小贺曾先后在苹果、京东奢侈品等知名大公司工作。但因无法忍受大公司高压工作、工作初期微薄的薪水、北漂的辛酸而选择辞职创业。呆小贺认为,自己仅存的安全感被彻底摧毁。

“我不愿意在公司里工作,不愿意受束缚。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位做淘宝店的朋友。坐在我对面,大谈她月入百万的商业帝国。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对,就是那個坐在我对面的女孩,她过的正是我想要的生活。我想,创业是老天留给我改变命运的最后通道了。于是,辞职创业的想法开始在我内心里发酵。”

随后,呆小贺果断向领导递交了辞职信。辞职不久后,呆小贺便怀孕了。于是,她开始了全职妈妈的生活。由于同样创业的老公,在创业初期忙得焦头烂额,陪伴呆小贺的时间按分钟算。呆小贺因此患上了严重的产前抑郁。心理咨询师给呆小贺的建议是,“发展一些兴趣爱好,打发精力,转移注意力”。

于是,呆小贺用幼儿园功底,开始画育儿漫画。“那时候注册一个微信公众号,一个星期发一篇,画着玩了一年。没想到粉丝增加很快,随后便被腾讯团队看到了,邀请我作为原创代表去分享做公众号的心得。”

从2015年年底开始,呆小贺在望京SOHO租了一个工位,开始组建她的团队,帮她分担一些谈合作的业务。“一单广告报价是三四万元,一个月接一单就可以养一个助理。另外,还有一些品牌会邀请妈妈达人去发布会做直播,报价也是差不多。”

生态创业 第12篇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Porter[1]构建了钻石理论模型。该模型指出,企业策略是产业集群的关键要素之一。之后,Wickham[2]又将钻石理论模型要素做了进一步扩展,在模型中进一步纳入政府、区域资本和机遇变量。此外,不少学者在钻石理论模型提出的企业策略对产业集群发展影响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各自的理论分析发方法和模型,并持续开展了创业企业系统的演化规律、发展动力及各类要素影响的研究。

Mc Kelvey[3]通过对创业过程理论以及复杂性科学相关理论的比较分析,指出多Agent模型在创业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Marín等[4]将生态系统和Multi-Agent模型结合起来,构建了创业企业供应链生态系统的概念模型。Shaker等[5]指出,创业生态系统动态多变,未来关于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需要弄清创业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发展动力。Bruch等[6]提出了基于Agent的复杂系统建模方法,建立了异质行为主体的个体决策规则及其交互作用的模型,并将行为主体放置在地理或其他类型的空间中,该模型能将复杂系统中个体的微观行为与系统的整体属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现已成为社会科学中越来越流行的一种建模方法。杨勇等[7]通过构建创业生态系统多Agent模型,改变政策工具变量和各类A-gent属性参数观察政府不同政策、中介服务等对区域科技企业数量的变化影响。基于以上文献分析可知,创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多维度交织和多要素并存的复杂系统,适合运用Multi-Agent模型研究主体之间复杂的交互关系和系统的发展。

创业生态系统中,企业的成长性是表征创业生态系统绩效的关键指标,而企业策略正是影响创业生态系统中企业成长的重要变量。对于企业策略的研究,March[8]提出了探索-开发二元理论框架,指出在发展过程中每个组织都具有探索和开发的能力,并会采取这两方面的行动,但企业在进行探索和开发资源投入的时候需要在这两个方面进行谨慎决策,应保证在两者之间形成一个适当的配比。梅胜军[9]指出,将过多的资源投入到探索行动中,虽然可能产生更多的创新,但这也可能会降低企业的运作效率和短期获利水平;而当企业将过多的资源投入到开发行动中时,企业会降低柔性,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在突变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此后,不少学者都对该问题进行了理论及实际效果研究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但因社会企业种类繁多、市场环境千差万别,目前企业探索-开发策略与创业企业绩效的关系及作用依旧存在争议,探索-开发二元框架对于企业的影响至今没有详尽可信的理论分析。

企业实施探索策略时,应该选择独立探索还是合作探索,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Bruce等[10]研究指出,从公司的角度来看,大部分公司依然独立地开发新产品、新流程和服务,不与其他的公司形成合作,但是,若公司的科研活动旨在引进高水平的创新活动以期获得市场的竞争优势而不仅仅是公司内部的创新,公司更愿意参与到合作创新中,即合作创新的采取取决于企业类型和企业创新目的。詹美求[11]指出,随着新技术复杂性的提高和技术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趋势日益明显,考虑到企业内部资源能力的限制,企业单纯依靠自身内部途径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变得非常困难,因此,开展组织间合作技术创新将被广泛应用于新技术的开发与商业化活动中。潘剑英[12]在创业生态系统的背景下,通过问卷研究方式,阐明了不同的科技园区创业生态系统特征对企业策略的调节作用。这些研究都表明,企业在生态系统内的行动策略需要与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的策略-系统匹配。但企业创业开发策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众说纷纭,至今也没有公认的结论。同时,在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发展的新形势下,目前有关企业策略的研究和创业生态系统企业绩效特性的研究文献仍然较少,且各类企业策略对创业生态系统绩效影响的有关研究文献也没有统一的结论。

本文以波特的钻石理论为依据,与创业生态系统模型相结合,关注钻石理论中企业策略在创业生态系统发展中的作用,创新性地将创业生态系统绩效与企业策略相结合,研究了企业不同阶段的策略对创业生态系统绩效和企业本身绩效的影响,将初创企业探索-开发企业策略、成熟企业独立-合作创新策略纳入到创业生态系统中做仿真研究。过往研究的创新策略对企业的影响,由于角度和情景的不同,产生不一致的结论,本文将研究置于创业生态系统交互作用的环境下,为研究企业策略提供了新的角度和视角,并依据研究结果,对如何提高创业园区整体运作绩效提出了科学合理和可信的建议。本文研究方法及结果既丰富了钻石理论有关企业策略研究的内涵,又对处于不同阶段的创业企业策略及正确处理探索-开发两要素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应用价值。

2 仿真实验

2.1 基础模型

创业生态系统可以被视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Isenberg[13]提出了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创业生态系统有机体部分主要由5个要素组成,分别是政府、科技园区、金融机构、大学科研机构和中介机构。创业生态系统中的5个有机体要素是共同存在于创业生态中的,可以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共同推进创业生态系统的演进。

本文通过以区域创业生态群落系统内部不同创业主体的创业行为和职能分工为主线,对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区域创业生态系统基本模型。在创业生态系统中,创业技术、资金、人才、中介服务、政策和市场是科技创业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创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相互影响的各因素最终会形成一个闭回路。系统构成如图1所示。

依据Iehak[14]和Kazanjian[15]对企业的生命周期和企业发展阶段划分理论,本文的研究模型将创业企业成长分为新创企业、增长期创业企业、成熟企业3个阶段。本文模型的设计在杨勇等[7]提出的A-gent模型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将企业分阶段策略行动机制结合。创业企业策略选择受企业所处阶段的调节,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会面临不同的企业策略选择。创业生态系统中的初创企业决策因子是从企业自身策略角度出发,主要分为探索和合作2个维度导向:探索导向的行动策略属于一种创新行动策略,采取研发创新的方式推出新的产品或项目去占领全新的市场需求,但效益往往是长期、不确定性的;而开发导向的行动策略则属于一种效率行动策略,企业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大市场占有率等方式增强获利水平,开发行动策略通常基于现有优势而专注于已有特定领域的进一步提升。依据Lichtenthaler等[16]的定义,成熟企业的探索导向策略可以进一步拓展为独立探索、合作探索2种行动策略方案。

Wouter等[17]基于元分析的萃取方法探讨创业者社会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同时将企业绩效指标作成长指标和盈利指标的分类。肖勇军[18]提出新创业企业数目及其成活率是对创业科技园区绩效衡量的宏观指标。Colin等[19]提出,创业企业的成长性是衡量创业园区产业发展业绩的重要变量。所以,本文创业生态系统绩效由系统内新创企业的成长性表征。本文的研究模型将创业企业和成熟企业的策略作为自变量,用系统内达到稳定时的成熟企业数目作为因变量表征创业企业成长性,即创业生态系统绩效。创业生态系统内企业的成长性由企业本身的能力、策略以及创业生态系统环境共同决定,将企业策略研究置于动态的创业生态系统环境中进行仿真模拟,纳入了时间变量,研究创业生态系统中企业决策和各个环境要素对不同阶段企业的不同影响,观察不同企业策略下创业生态系统不同的绩效结果。

2.2 Agent设计

采用杨勇等[7]提出的Agent模型,定义6类A-gent共同构成创业生态系统:成熟企业Agent、大学及科研机构Agent、政府Agent、金融机构Agent、科技中介结构Agent和科技创业企业Agent,各Agen的功能、属性、参数及初始值如表1所示。

2.3 生态系统模型主体行动机制

行动机制描绘了系统中各个Agent的行动是在何时如何发生的。以下机制的设计基于杨勇等[7]的研究以及有关创业生态系统的实证例子,各个Agen在创业生态系统中的行动机制相互关联,共同构成整个创业系统的仿真流程基础,如图2所示。

2.3.1 创业企业资金水平变化机制

将投融资力量模拟为创业企业的资金变量。创业企业融资主要有政府资助以及金融机构融资两种方式:选择政府融资可以获得10个单位的固定政府创业基金;金融机构融资数目与t时刻创业企业的相对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呈正相关关系。。金融机构初始资金设定为200,并且假设其资金规模每周期增长5%。

2.3.2 成熟企业生产创利机制

成熟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科研水平需要消耗一定资金,资金来源于其生产活动。成熟企业的初始资金CiF在20~100单位间随机分布,之后成熟企业将部分资金投入产品生产销售获得利润。假设其资金在每个周期增加5%。

2.3.3 成熟企业员工创业动力机制

将创业生态系统中创业氛围分别模拟为成熟员工和高校员工离职创业的概率,基准方案中设定高校员工离职概率为0.04,企业员工离职概率为0.05。

2.3.4 成熟企业能力遗传机制

从高校和成熟企业离职的员工分别会继承原主体相应的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在成熟企业和高校内部,知识扩散强度越大、信息流通越充分,员工遗传的能力越大。假设员工全部继承原主体的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

2.3.5 创业企业存活机制

科技人员离职创业后企业是否存活,主要取决于其能力水平、管理水平、资金水平和不可控的市场因素。设定在t时刻创业成功的概率为PiEt,创业者的资金来源为政府及金融机构,企业技术水平为LiEt,管理水平为MiEt,则概率为PiEt=1-exp(-CiEt×LiEt×MiEt/15 000)。与此同时,科技创业的成功与否也有很多的随机不确定因素,可以将创业成功的概率看成一个通过泊松分布(产生的一个随机数,表示新创业企业的数量):当P>φit时,创业成功,Nt=Nt-1+1;当P<φit时,Nt=Nt-1。

2.3.6 创业企业策略选择机制

新创企业或新业务的形成概率主要是与科学技术、人口因素、经济环境等宏观因素相关的,而这些创业企业的生存概率主要与微观层面的战略因素比较相关。Aldrich等[20]认为创业企业的生存不仅依赖于行动策略选择或是环境本身,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创业企业的行动策略与外部生存环境的匹配程度和匹配关系,而新创企业一般来说无法改变企业外部的特定情境或宏观环境,应该及时地调整自身的目标导向和行动策略,主动地去适应外部环境,达到健康快速地成长。

在本模型中,创业企业管理决策涉及到两个方面:当企业初创成功进入成长期,寻求进一步发展的时候,需要考虑是进一步扩大生产、获取利润或是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即探索策略与合作策略的选择;发展到成熟企业时,需要考虑采取投入较大的自主研发或者是与高校合作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和研发成果质量,即独立探索策略或合作探索的选择。具体规则如下:科技企业创建后,将进入产品生产销售阶段,通过产品销售,资金水平上升为2;接着企业面临利润分配的选择,首先企业将1.2CVti的资金支付给金融投资机构,之后企业可将剩余盈余(2CEti-1.2CVti)进行扩大生产或者进行科技自主研发,即选择开发策略或者探索策略。若企业进行扩大生产,可获得额外净收入为;若企业进行投入研发,技术水平提高0.08,消耗资金8∑ni=1LFti/n/LFti。而最终初创企业是否能够成长为成熟企业,取决于企业资金、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以及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现有生态系统中,成熟企业越多,表明系统中企业竞争越激烈,初创企业的成功率相对较低。在模型中,Qt表示在t时刻,系统中成熟科技企业的总数量。只有当大于一定值时,初创企业能够成长为成熟的科技企业。设立创业科技企业成长的条件为:if(CEti×MEti×LEti)/(Qt)2>0.04,Qt+1=Qt+1。

在模型中,通过模拟企业两种利润分配方法的组合(扩大生产或自主研发或两者结合),考察最终创业企业成熟的情况,研究企业扩大生产和继续投入研发两种策略对创业企业成长的影响。

2.3.7 成熟企业技术策略选择机制

大学及研究机构主要是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企业,它们是创业技术的生产者、创业人才的生产者、创业过程中技术和管理服务的提供者。在科技创业生态群落中,大学及科研机构作为一类种群,对于帮助科技创业企业解决创业过程中的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关键问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科技企业的创业能力,降低了科技企业的创业风险。

在本模型中,将大学及科研机构的作用模拟为帮助企业提高技术水平的变量。在企业成长为成熟企业之后,企业可以选择自身的技术策略为合作探索或者独立探索,体现为自主研发或高校合作。基准方案中,企业技术水平大于或等于生态系统内所有企业的平均值时,以0.4的概率选择不进行技术提高,以0.3的概率选择自主研发,以0.3的概率选择高校合作。当企业技术水平小于生态系统内所有企业的平均值时,以0.5的概率选择自主研发,以0.5的概率选择高校合作。

当企业选择与高校合作时,随机选择技术水平高于本企业的高校合作,技术水平提高0.05,消耗资金与企业技术能力呈反比:S∑in=1LiFt/n/LiFt;当企业选择自主研发,技术水平提高0.08,消耗资金:8∑in=1LiFt/n/LiFt。在仿真过程中,通过改变选择自主研发的概率,研究自主研发对于生态系统内创业企业成功的影响。对于大学及科研机构自身,其技术能力水平在每个周期增加0.05。

3 仿真结果

本文通过观察每一个周期中科技企业数量的变化,分析创业生态系统运行的结果。为考察企业策略对创业生态系统绩效的影响,本文基于每个因子设计因子变量变化,分别运行70个仿真周期后,通过比较各方案创业系统到达稳态时的成熟企业数量,分析各个因子变量影响的效果,以期为创业生态系统构建设施、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可行、合理的政策建议,从而促进创业生态系统绩效的提升。

3.1 创业企业决策对创业生态系统绩效的影响

3种不同的策略方案分别是搜索型策略(技术提升)、开发型策略(扩大生产)以及搜索开发结合策略,仿真结果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当创业成功企业采取开发策略时,整个系统的绩效最高,其次是企业选择两者策略的结合,最后是企业的搜索策略。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开发型策略对创业生态系统绩效的提升最直接有效。在竞争性的创业生态系统中,企业初创成功表明自身的技术及管理得到认可;在企业初创成功后,从创业期走向成熟期,应当选择开发型策略,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和获利水平,以期长久发展,实现企业与生态系统绩效的共赢。

3.2 成熟企业技术策略对创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3种不同的方案分别是:方案一,技术水平高于平均值:自主研发概率为0.3,高校合作概率为0.3,不作为概率为0.4;技术水平低于平均值:自主研发概率为0.5,高校合作概率为0.5。方案二,技术水平高于平均值:自主研发概率为0.5,高校合作概率为0.1,不作为概率为0.4;技术水平低于平均值:自主研发概率为0.8,高校合作概率为0.2。方案三,技术水平高于平均值:自主研发概率为0.6,不作为概率为0.4;技术水平低于平均值:自主研发概率为1。3个方案,独立搜索的倾向递增、合作搜索的倾向递减。由图4结果可以看出,独立搜索策略对创业生态系统绩效的影响稍大于合作搜索策略。原因在于采取独立探索行动策略的企业得到的创新成果具有较高的独特性和市场价值,而协作型策略的成功更依赖于与高校等科研机构的合作、信任与共享,独特性较弱。所以在创业生态系统中,要想使得产学研合作达到更好的效果,不仅需要设立相关设施,还要进一步设立促进产学研合作效果的政策,例如政府设立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合作与技术交流的政策,实现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与商业化,从而促进创业生态园区绩效水平的提升。

4 结论

上一篇:新疆贫困地区下一篇:美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