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老歌论文范文

2024-08-07

经典老歌论文范文(精选11篇)

经典老歌论文 第1篇

所谓经典老歌, 是指浓缩和反映时代主题, 旋律优美、文辞健康、内容高尚、积极向上并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歌曲, 而非时下流行的通俗歌曲。经典老歌会长久留在广大人民心中, 给人美的享受。从时间上说, 本文所说经典老歌主要指产生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优秀歌曲。这些歌词曲风优美, 有高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它们伴随无数青少年走过如火如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年代, 并深深植根于他们的心田。这样的歌不会因岁月流逝而消退, 它们会被人们世世代代喜爱传唱。经典老歌内容广泛, 笔者仅拟就经典老歌中的爱国主义思想稍作论述。

一、反映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

由于西方列强侵略, 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但富有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中国人民, 从未停止抗争。有识之士积极探索国家出路, 各族人民前赴后继, 以巨大代价挽救了民族的危亡。尤其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后, 不断探索, 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建立了新中国。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奋斗史自然地显现在歌曲中。

伴随着时代浪潮诞生的经典歌曲, 就像一面镜子映照了中国近代革命史。《五四纪念爱国歌》、《国民革命歌》反映了国共第一次合作, 国民革命的史实。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及以后诞生了许多反映土地革命战争、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闹革命的优秀歌曲, 如关于秋收起义的《农友歌》、反映革命后代在党的教育帮助下成长的《红星照我去战斗》、《红星歌》, 还有表现农民武装斗争的《洪湖水浪打浪》, 这些歌曲不仅时代主题鲜明, 而且旋律优美, 因而被周恩来总理称赞是“一首难得的革命的抒情歌曲”【2】另外, 还有反映海南岛革命斗争主题的《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表现艰苦卓绝而又气势磅礴的红军长征的《长征组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等, 均为表现这个时期革命主题的经典歌曲。反映抗日战争的歌曲, 更鲜明地表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浴血抗日的壮丽篇章。八年抗战中, 中华大地上唱响一曲又一曲反侵略的号角, 《义勇军进行曲》就是典型代表。它后来被定为新中国的国歌。此外, 《保卫黄河》、《在太行山上》、《南泥湾》、《游击队之歌》、《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等歌曲至今也为广大群众喜闻乐唱。解放战争及新中国成立后则涌现了一批热情咏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区土改打老蒋的歌曲, 歌曲节奏明快, 歌词积极向上, 表达了广大解放区人民的欣喜之情。《解放区的天》节奏明快、激人振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诞生后很快唱响中国大地, 还有《谁不说俺家乡好》、《红梅赞》, 都是至今广为咏唱的优秀歌曲。新中国之初的抗美援朝战争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为中国赢得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该时期诞生了许多洋溢着爱国主义光辉的歌曲, 其中许多歌广为传唱。如《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英雄赞歌》就是杰出代表。

二、歌颂祖国建设的新面貌

新中国成立后, 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尽管有过较严重的挫折, 但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 祖国各地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巨变。伴随着祖国的强大和繁荣, 讴歌祖国建设新面貌的好歌纷纷问世。

1.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

新中国成立后, 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 奋发图强, 在党中央领导下掀起了大干社会主义热潮, 一大批歌颂新中国建设事业的优秀歌曲随之诞生。如电影《上甘岭》主题歌《我的祖国》中赞道“这是美丽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蓬勃的力量。”【3】歌词朴实亲切, 旋律优美动听。经郭兰英演唱后, 这首歌迅速响遍全国大地, 至今仍是众多演唱会必选的优秀曲目之一。其他的经典老歌还有《社会主义好》、《歌唱祖国》、《克拉玛依之歌》、《我为祖国献石油》、《马儿啊, 你慢些走》、《人说山西好风光》、《祝酒歌》等, 这些歌曲大都通过将各行各业的建设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 用贴近大众的语言和声音, 颂扬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 浓缩了时代主题, 既内容高尚, 又旋律优美, 令人百听不厌。

2. 改革开放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共产党领导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跨越式飞跃;中国社会实现了历史性巨变。这一奇迹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人民。伴随着改革开放, 祖国文化事业焕发出巨大活力, 好歌频频诞生, 接连唱响在中国大地上。如《在希望的田野上》, 就是一首歌唱祖国繁荣富强的经典老歌。歌中唱到:“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 为她富裕为她兴旺。”【3】这首歌通过对充满希望田野的咏颂, 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歌颂了新生活、新时代。歌词把希望和未来巧妙结合, 既歌颂了改革开放后的新变化、新面貌, 又憧憬着富裕兴旺而幸福的未来。其他的还有《我爱你, 中国》、《我和我的祖国》、《我的中国心》、《我爱祖国的蓝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我们是黄河泰山》、《今天是你的生日》、《西部放歌》、《春天的故事》、《好日子》、《东方之珠》、《走进新时代》、《祖国万岁》等。

3. 歌颂各行各业新面貌

新中国诞生以来, 各行各业都诞生了许多优秀歌曲, 歌颂祖国的建设者。如1980年的新歌《美丽的心灵》, 是一首赞美新一代清洁女工的歌, 歌词质朴, 调子清新、活泼、动听, 当年被评为全国听众最喜爱的歌曲之一, 在广大青年朋友中广泛传唱。自古以来, 清洁工从未被人瞧得起, 还未曾听过歌唱赞美清洁工的。但是清洁工就好似城市的园丁, 每天辛勤劳动, 把城市打扮得整洁美丽。正如歌中所唱:“曙光透进路旁的林荫, 铃声打破黎明的寂静, 姑娘驾驶清洁车……双手打扮可爱的城市, ……年轻的姑娘, 新一代的清洁工人, 我要为你歌唱, 歌唱你美丽的心灵”[4]其他的行业老歌还有《咱们工人有力量》、《学习雷锋好榜样》、《小扁担三尺三》、《打靶归来》、《我为祖国献石油》、《我们的明天比蜜甜》等。

三、歌颂祖国自然风光

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幅员辽阔, 气象万千。歌唱祖国的自然美景也是爱国主义的重要体现, 同样能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在经典老歌中, 歌唱祖国四方地域、天空、海洋乃至自然现象的歌曲都有不少。如歌唱东部海岛的《战士的第二个故乡》, 歌颂南国风光的《西沙, 我可爱的家乡》, 咏唱西部景色的《克拉玛依之歌》, 赞美北国美景的《我爱你, 塞北的雪》、《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表现平原风光的《多情的土地》;歌咏高山峡谷的《我们是黄河泰山》、《高原之歌》;赞美大江大河的《乌苏里船歌》、《长江之歌》;表现湖泊之美的《太湖美》;赞颂海洋的《我爱这蓝色的海洋》;颂扬祖国领空的《我爱祖国的蓝天》等, 唱起这些歌曲, 就会使人陶醉于对祖国自然风光的赞美之中, 激发起人们的爱国之情。

四、歌颂民族团结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繁衍生息在这片热土的各个民族经历了无数磨难, 最终和睦生活在中华大地上, 是56个民族共同奋斗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璀璨文明。民族地区的稳定事关祖国边防巩固, 社会长治久安;少数民族的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少数民族的发展, 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振兴。经典老歌中有许多歌颂民族团结友爱的歌曲, 也是词曲优美, 令人百转回肠, 久久不忘。如《爱我中华》即是代表, 歌中唱到:“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3】这首歌表达了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的精神, 把中国56个民族比作一家人中的兄弟姐妹, 词意亲切, 激奋昂扬, 表达了中国人民意气风发, 团结一致建设国家的精神。

五、歌唱共产党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在近代, 中国屡遭外强侵略欺侮。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 不断探索, 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尽管有过挫折和失误, 但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带领全国人民致力于祖国的发展富强, 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证明,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现在, 歌颂中国共产党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秀歌曲屡屡诞生, 广大人民群众也踊跃传唱。这样的歌曲有《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绣金匾》、《浏阳河》、《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北京颂歌》、《唱支山歌给党听》、《党啊, 亲爱的妈妈》、《再见了, 大别山》、《春天的故事》等, 这些歌曲至今仍是各地歌舞、文艺演唱会的必选曲目, 在平时的群众休闲娱乐场合也是经常传唱。

六、歌颂人民军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善战、无坚不摧的新型人民军队。不论是在国内革命战争年代, 还是在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 人民军队打出了军威, 打出了国威。和平时期, 抗险救灾、筑路修桥, 那里有困难和危险, 哪里就有人民军队。没有人民解放军的保驾护航, 我们的祖国就不能有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 发展壮大更无从谈起。因此, 歌颂人民军队也是爱国主义的重要体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人民军队忠于党》、《我是一个兵》、《小白杨》、《十五的月亮》、《咱当兵的人》、《骏马奔驰保边疆》、《再见吧!妈妈》、《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说句心里话》、《望星空》、《我爱祖国的蓝天》、《想家的时候》、《为了谁》、《军港的夜》、《血染的风采》、《长城长》等是这类歌曲的代表。

七、歌颂祖国统一

由于历史原因, 香港、澳门曾长期与大陆隔离, 台湾至今仍未回到祖国怀抱。随着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 港澳台同胞热切盼望回归祖国。《鼓浪屿之波》、《东方之珠》、《七子之歌》就分别表达了港澳台同胞的这种情怀。《东方之珠》是一曲香港回归的经典之作。歌词既融入了香港的历史, 又把港人和大陆的心紧紧联系起来, 给人以历史沉重感。“海风吹拂了五千年, 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 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 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3】《七子之歌》则表达了一个孩子回归母亲怀抱的心声。歌词把澳门比喻成一个离开母亲孤独飘零的孩子, 离开祖国这么多年, 经历了无数磨难, 最终顺利回到祖国怀抱, 热切表达了澳门同胞盼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心情。港澳已经回归祖国怀抱, 台湾依然在海峡彼岸翘首仰望祖国大陆。《鼓浪屿之波》就表达了台湾同胞这种思归心情:“鼓浪屿四周海茫茫, 海水鼓起波浪, 鼓浪屿遥对着台湾岛, 台湾是我家乡;……我渴望, 我渴望, 快快见到你。”【3】歌曲描绘了台湾的美丽风光, 表达了对大海的热爱和台湾人民的思乡之情, 以及两岸同胞隔海相望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这样的歌曲还有于淑珍演唱的《合欢花, 我心中的花》以及祖海演唱的《盼团圆》等。

总之, 经典老歌是时代的缩影和心声, 把握了时代的主题, 包含着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经典老歌更是经久不衰, 更能激发起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激励着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608.

[2]http//www.zhidao.baidu.com/question/295275431.html2011-7-24.

[3]李月英编选.我爱老歌[C].长春:长春电影制片厂银声音像出版社, 2005.08.

经典老歌 第2篇

梅艳芳:玫瑰玫瑰爱你

费玉清:一剪梅,橄榄树,弯弯的月亮 蔡琴:你的眼神,外婆的澎湖湾,丁香花,白桦林

张雨生:大海,我的未来不是梦,爱做梦的孩子,勿忘我钟镇涛(我超级无敌喜欢不过我喜欢都是粤语):只要你过得比我好,高胜美:千年等一回,爱你在心口南开,青青河边草,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昨夜星辰,路边的野花不要采,让我喜让我忧

毛阿敏:烛光里的妈妈,渴望,相思

齐豫:你是我的天使,女人花,外面的世界,爱拼才会赢 童安格:其实你不懂我的心、耶利亚女郎(小时候很喜欢唱)、忘不了 韦唯:亚洲雄风、爱的奉献

王菲:容易受伤的女人,红豆,流年

费翔:故乡的云,冬天里的一把火,叶倩文:潇洒走一回,选择,情人知己(粤),陈百强;念亲恩(粤语),偏偏喜欢你(粤语),一生何求

刘德华:忘情水

张学友:真爱,吻别,你最珍贵

许美静:城里的月光

齐秦:大约在冬季,刘欢:千万次的问,好汉歌,糊涂的爱

苏永康:男人不该让女人流泪,毛宁:涛声依旧,心雨,晚秋

王馨平:别问我是谁

邰正宵:九百九十九朵玫瑰,那英:山不转水在转,征服,相约1998,就干倘卖莫,相见不如怀念,老有所依,祝你平安

老狼:同桌的你

沉燕:踏浪

潘安邦;爸爸的草鞋,乡间的小路上,跟着感觉走,周华健:朋友,亲亲我的宝贝,忘忧草,领悟,最近比较烦

朱德泽:唱经典老歌,玩三阶魔方 第3篇

朱德泽,这个瘦瘦高高、爱说爱笑的嘉兴男孩,不光赶得上潮流,还欣赏得来经典——小虎队、邓丽君那个年代的歌,就常常从他的嘴里飘出,虽然……有些五音不全。

《中学生天地》(以下简称《中天》):怎么会喜欢听老歌呢?

朱德泽:邓丽君唱得动听嘛,小虎队的歌阳光轻快……其实,只要能打动我的心,不管什么年代的歌,我都可以接受,这应该不叫怀旧吧?现在流行的歌我也听啊,S.H.E、周杰伦、许嵩等歌手的我也很喜欢的。

《中天》:除了听歌、唱歌,还有什么爱好?

朱德泽:玩电脑,玩魔方。不过自从小学三年级能不看图纸搞定三阶魔方后,我就只在理论上前进了……也爱看书。

《中天》:看什么书?

朱德泽:六年级时爱看郑渊洁的童话(孩子啊),现在看《读者》《中学生天地》之类的杂志,还有哲学类的书,比如说《苏菲的世界》。是不是很杂呀?对了,老妈不许我看网络小说……我可是很听话的哦!

《中天》:听说你数学学得很不错?

朱德泽:还算可以啦。过阵子要去上海参加思维能力竞赛,还要和班上一群同学一起去参加“希望杯”数学竞赛。

《中天》:说一件你做过的比较牛的事儿吧?

朱德泽:曾经在黄山上连续走了10个小时,还有,跟朋友们去唱歌,把所有会的歌都唱了一遍,而且是不用麦的哦。

《中天》:在学校里担当什么角色?

朱德泽:传说中的班长。人缘很好的,我爱跟大伙儿打成一片。

《中天》:有没有想过将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朱德泽:我妈希望我将来能从事与金融有关的工作,不过我自己还不能确定,现在玩性有点重。慢慢来呗。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自我。

经典老歌论文 第4篇

关键词:民间游戏,体育游戏,游戏案例

提起童年, 每个人都能回忆起儿时曾经玩过的游戏:老鹰抓小鸡、滚铁环、跳皮筋、骑竹马、踢毽子、打陀螺、丢手绢、捉迷藏等, 这些民间体育游戏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也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如今的幼儿, 玩具是应有尽有, 却常常是躲在家里足不出户, 看电视、玩电脑, 很少到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户外进行锻炼, 交往意识、合作精神往往欠缺。目前幼儿园开展的体育游戏活动, 单调枯燥、陈旧单一, 多现代化玩具, 少自制器械, 已难以适应当前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因而充分挖掘和利用民间体育游戏资源, 创设良好的民间体育游戏环境, 循序渐进地开展活动, 通过组织与指导, 既可以充实幼儿园的体育活动内容, 还能增强幼儿体质, 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借助乡土民俗之美创设园所特色环境, 激发幼儿兴趣

现在的幼儿玩的都是最新最精致的玩具, 已经解除不到曾经父母幼时玩过的自制玩具, 这些极富民间色彩的滚铁环、踩高跷、沙包、样片、排片等渐渐就会淡出孩子们童年的记忆。如何保护这些“民间财产”呢?当然是传承!那如何传承才会让幼儿喜欢并记住呢?我们不禁需要思考, 我们在给幼儿这个游戏时, 不仅仅要给他们玩法、玩具, 更需要给他们创设一个民间特色的游戏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运用, 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的确, 环境是一位不说话的老师, 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给幼儿游戏的氛围, 体会出原色民游与现在其他游戏的最本质区别。让幼儿在民间文化特色的情境下, 玩玩踩高跷、沙包、滚铁环等游戏。因此, 我们抓住民俗活动中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创设相应的环境, 使之既成为幼儿园的一张靓丽名片, 令人走进其中就感受到迎面而来的鲜明特色, 又发挥相应的教育功能, 让幼儿体验并喜爱这些“濒临灭绝”的民间游戏, 有效增强幼儿体质, 促进幼儿各方面素质的主动发展。

二、原色民游活动目标、内容的研究组织与实施策略研究

民间游戏内容丰富易学, 融游戏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民间游戏不仅能锻炼身体, 还能培养幼儿生活交往、竞争、合作、创新的能力, 具有健身、健心、健智等功能。在上学期的游戏开展中, 我们是以游戏新玩的方式, 将老的民间游戏改变玩法, 变成新的游戏, 但是在操作以后, 发现这样就改变了传承民间老游戏的初衷, 所以在本学期我们转变方式, 在众多的民间游戏中进行海选, 最终选择出比较好玩、有趣的游戏进行活动, 教给孩子们。如, 开展各个年龄段幼儿老鹰抓小鸡的游戏, 开始时我自己设计了一套幼儿老鹰抓小鸡的不同玩法, 但在设计时我只想到了怎样好玩, 怎么样让幼儿感兴趣, 没有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设计。后经过我们课题组会议讨论, 进行了修改, 目标和玩法都进行了调整, 幼儿兴趣非常浓厚。从中也让我学习到, 一个好的活动不是点子新颖就可以了, 首先还是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进行设计。下面就是经过修改后的各年龄段孩子的老鹰抓小鸡游戏:

游戏内容:老鹰抓小鸡 (小班)

游戏目标: (1) 发展幼儿动作的灵敏性和反应能力, 学会躲闪。

(2) 能遵守集体规则。

游戏玩法:由一个人当“老鹰”, 一个人当“鸡妈妈”, 其余的人都当“小鸡”。“小鸡”排成长队, 一个揪住另一个的衣服, 跟在“鸡妈妈”身后, 受“鸡妈妈”的保护。“鸡妈妈”的任务是把“小鸡”挡在身后, 保护它们不被“老鹰”捉住;“老鹰”必须冲破“母鸡”的阻拦, 去抓住排在队尾的一只“小鸡”, 直到把所有的“小鸡”全部抓住为止。如果某个“小鸡”因为体力不支、方寸大乱而离开了队伍, “老鹰”便冲将上去将其拿下。参加人数不限。目的是锻炼反应能力和协作能力。

三、在实践中探索, 实现原色民游的推广

如何收集各个不同年龄段幼儿适应的游戏时第一步, 不外乎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 收集中国各地民间游戏内容, 利用家长资源、社会资源收集制作民间体育游戏的材料。当完成这些工作以后, 我们就需要继续创设有关原色民游的环境, 激发幼儿参与原色民游的兴趣, 感受原色民游带来的快乐。例如, 踢瓦片、跳房子、跳马、城门城门几丈高、猜蒙、王大妈捉小狗等。通过游戏中幼儿的反应, 根据各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按年龄段对园本教材内容进行挑选, 继续充实《原色民游集》。

经典老歌:风雨同路歌词 第5篇

风雨同路

徐小凤

曲/词 筒美京平/郑国江

似是欢笑 似是苦困

怎么分开假与真

恩怨不分 爱亦有恨

明亮背影有黑暗

往事不记 往事不理

一生几多苦与甘

珍惜今朝 盼望以後

同渡困苦与厄困

今天且双亲 那朝他朝不相分

地老天荒转眼恩义泯

不必怕多变幻风雨同路见真心

月缺一样星星衬

歌手简介

徐小凤,1949年1月1日出生于湖北武汉,毕业于佛教慈航中学,中国香港歌手、演员。

1951年随家人到香港定居。1966年“香港之莺”歌唱比赛,以一曲《恋之火》获得冠军。1969年发行首张专辑《墙》,并由此进入歌坛。1972年出演首部电影《轻烟》。1973年签约永恒唱片公司。1975年发行专辑《海边的故事》。1978年发行专辑《风雨同路》,专辑中的歌曲《卖汤圆》让她在中国内地受到关注。1981年演唱的《风的季节》成为其代表作品之一。1985年凭借《顺流逆流》获得第8届香港十大中文金曲奖。1986年签约宝丽金唱片公司。1987年凭借《流下眼泪前》获得十大劲歌金曲奖。在第12届十大中文金曲奖颁奖礼上获得金针奖,成为首位获得这项荣誉的女歌手。

用经典打造经典 第6篇

仔细分析一下“高考作文素材运用一边倒的现象,我们不能否认考生因为条件所限对时事热点了解和掌握较少,而为了避开与“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或类似的热点材料“撞车”,因而在素材运用上不约而同地又趋向了经典。不过,更有说服力的说法应该是经典素材本身与生俱来的生命力。

我们不妨通过下面的几篇作文来深入体会一下经典素材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一、荟萃一个人的经典,用闪光的精神符号沉淀人心的浮华

经典素材在展示作者丰厚底蕴的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与热点素材相结合能从历史的某一点切入,进而拉长文中时间的跨度,让人产生从古到今皆为此理的认同感,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因而一篇成功的议论文必然离不开经典素材的论证。然而更为高妙的做法,是在一篇文章中,只荟萃一个人的经典事例,这样“纯净”的文章突显出一种别样的风采。

这时我恍惚记起,我从21世纪穿越而来,成为霍将军麾下的一名士卒。我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仰望霍将军。说他乳臭未干并不为过。他那并不丰满厚实的肩膀真的能担当将军的重任吗?能担当大汉兴亡的重任吗?

黄沙、血腥、边关、大汉军服、霍将军……我正与霍去病将军并肩作战?我的脑子尚未完全清醒,烈日炎炎,穿戴着沉重的盔甲,加上左肩中箭,我再度昏死过去。

醒来时已在营帐之中,肩头已有人用白布裹好,那一队残兵围在一起,中间是霍将军。

“这是一场生死之战。家国一体,有国才有家,我为将,尔为卒,你们可以离开,但我不可。陛下赏赐我良田美宅,我却依然无家可归,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好一个“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少年将军出语不凡。此时,钦佩代替了怀疑。正想看身边人作何反应,只听得将士们齐声答应:“吾等愿随将军坚守阵地,誓死不归!”

此时已是傍晚时分,暮色降临,将军身边的十几个人围坐到一起,相互支撑着,以馍为食,以雪解渴,稍作休整后,连夜继续向漠北挺进。后事不敢去想,但霍将军的前功世人皆赞,皇上嘉奖,赏赐的良田美宅无人能及。

霍将军率部且行且战已有两千多里,共歼敌七万多人,俘虏匈奴王爷三人。一路追杀,来到狼居胥,在此,霍将军祭天祭地,封狼居胥,然后率部直奔袭匈奴至贝加尔湖。这是怎样的气势?这是怎样的功业?

英武的将军也并非所向披靡。就在我受伤的那场战斗中,匈奴竟然在一天之内发起两次进攻!正说着,又看到了远处匈奴的火把,和在火光中隐隐约约飘动的胡旗。我转身拨剑,几位士兵也已经严阵以待,准备出战迎敌。站在队伍最前面的,是霍将军。他嗖地一跃而起,厉声问道:“想回去吗?”将士们答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说完,将士们争先恐后地提剑冲向了敌军……

让人怎么也不敢相信,这样一位英勇善战的将军,这样一位天下无敌的英雄,在匈奴未灭、胡虏未尽之时,竟然病逝,年仅23岁。

这是2015年高考北京卷满分作文《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的主体部分。文章虽然只将霍去病置于惨烈的战场,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经过作者巧妙的化解勾连,却折射出霍去病短暂人生的光彩,唤起读者对霍去病一生的感知。可以看出,作者一定是深入研究过霍去病的资料,对他的身世很熟悉。荟萃融合的是一个人经典材料,却闪现出抢眼的时尚亮点,体现了作者深刻的思想观点和文章的魅力所在。

二、荟萃同一类经典素材,用共性叠加出说服人心的力量

考生作文时选用经典类素材,因素材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性和典型性而广为人知,因而在一篇文章中叠加若干例这样的素材,就会因强烈的概括性而引起读者共鸣,进而使文章产生极强的说服力。在安排结构时,文章主体上选用三个左右的内容不同、话题相同的事例,然后按照“事例+评议”的方式独立成段,最后与开头、结尾连缀成篇。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2015年高考山东卷满分作文《成功,是坚持开出的花朵》的片段。

国父孙中山,生逢乱世,不忍孰视家国受难,为救中华万千民众,毅然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此间遍尝挫折,屡遭苦难,军阀混战中,他没有放弃。在黄花岗起义失败中,他没有放弃。他在等待,他在坚持。

哦,国父的坚持最为坎坷……

汨罗江畔,江水是否依旧涛涛。江水奔涌间,是否已遮蔽了《楚辞》的歌声。江水依旧在,只是屈夫子已随时间的长河远去。《离骚》《天问》写出你对民生的关注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渔夫的问答之间,又坚持了自己桀骜的性情。你就是一朵白莲花,纯洁,宁静。风来时,荷花宁折不弯如你之品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句诗,仿若你一生的写照。为了心中的净土,为了眼前的百姓,屈原屈夫子,你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哦,屈夫子的坚持是高尚的……

霍金,你就算坐在轮椅上,也限制不了你的心的自由。就算病入膏肓,也阻挡不了你思维的扩散。你用人生书写奇迹,你用坚持铸造人生。当你全身几乎不能活动之时,你没有放弃。当你基本丧失语言能力时,你没有放弃。《从大爆炸到黑洞》《时间简史》一部部著作在你的坚持下完成。我知道,你不会放弃,你要坚持到这时光的尽头。

哦,霍金的坚持是辛酸的……

大多数中国人对文中人物孙中山、屈原及霍金及其事例并不陌生,作者在文章主体部分安排了这三个有详有略的事例,分别从“坎坷”“高尚”和“辛酸”三个角度论证“坚持之于成功”的重要作用。历史就在那里,用史实说话,在力度上自然要胜过那些生动的童话、寓言,而在内容上因通俗又让读者产生亲切之感。所以无论从理性还是感性上,这篇文章的素材安排都占了先机。

三、抓住一个人的经典瞬间推演幻化,用生动的形象感召读者

与叠加一个人的经典素材成文的方式不同,也有一些考生同样是选择了一个人的经典事例,但行文方式却是从人物的经典瞬间切入,然后通过想象与联想,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进行刻划,用丰富的细节丰满文章的内容,用生动的形象感召读者,从而得到借古喻今的效果。这是2015年高考北京卷满分作文《假如我与心中英雄生活一天》的片段。

穿越千年历史,这一天我和心中的英雄司马迁生活在一起,我是一个卑微的小吏。

我再次走到司马迁近旁悄声心痛地说:“太史公大人,我可以帮您逃离天牢,从此隐姓埋名,便可躲过此劫,日出之前,您要做好选择,否则就没机会了。”昏暗的灯光下,司马迁猛然站起:“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死,用一腔热血去控诉昏君的无道,用高贵的头颅去证明自己的清白;活,忍辱偷生,完成未竟事业,使文采表于后世。岂可隐姓埋名,湮没于世?”

司马迁拖动着脚镣,金属的撞击声在死一般静的夜里,床上那盏昏黄的油灯跳动着火焰,拖下长长的抖动的影子,似乎加重了黑暗。

我一定要想办法营救我心中的英雄司马迁。“大人,还有一条路,以您的才华和文笔,给皇帝写一封认错信,一定能让他改变主意,时间不多了,您赶快写,小人拼了命,一定在天亮前,把信送到皇帝手中。”

太史公一动不动,然而我能感受到,无法遏止的愤怒在他心中升腾。昨日朝堂的场景历历在目,当汉武帝在歇斯底里地咆哮时,当满朝文武双股战战时,当李陵一下子从英雄被定性为叛徒时,司马迁觉得胸中有什么东西压着。司马迁与李陵并无交好,然而他不能容忍,为国家出生入死的将士遭人污蔑。为此他奋起抗争,替李陵辩护。我凝神屏气,等待我的太史公做出决断。终于太史公打破沉寂坚定地说:“谢谢你,但是,著成信史是我的使命!”

司马迁再次掏出父亲交给他的笔。父亲临终时那双忧怨的眼睛,仿佛浮现在他眼前。他理解那眼神的重量与意味着的责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著成信史照尘寰。

在床边坐了下来的司马迁沉默了好久,他的胸口在剧烈地起伏,他的手指在不停地颤抖。东方发白了,牢外传来一声吆喝:“司马迁,想好了没有?” “愿受极刑而无愠色。”面对司马迁的坦然,我禁不住泪水滑落。

这篇文章成功地借鉴了2002年高考江苏省优秀作文《历史从那一夜开始》,但作者巧妙地结合了此次作文要求,在文中化身小吏,因而能亲眼目睹司马迁内心中矛盾斗争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致的细节刻划让我们深深感动于司马迁抉择的艰难与伟大,也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作者对英雄的仰慕与赞叹。司马迁的《史记》无论多么辉煌灿烂,都无法掩盖他人格的魅力,而这魅力正来源于在崇尚“死节之士”的封建社会能够放下个人的耻辱,而选择继续完成《史记》这一使命感。然而这种进步的生死观,生成的过程并不是那么容易。我们由此文更加深刻地得以体会。

四、用经典类理论素材打造亮点,用丰厚的底蕴熏陶读者

经典类素材并非只有事例可选,唐诗宋词皆可入话,名人名言都可为文。当一篇高考作文呈现在阅卷者面前,首先映入眼帘的那些名词佳句无不让人想到与它有关的人和事,文章的厚度和广度由此而增加了很多。经典类理论素材的运用,不仅彰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深刻的思想和鲜明的观点,为文章增色也为文章加力。下面是2015高考全国新课标一卷“女儿举报老爸”满分作文的节选。

敬畏自我的生命,此生无悔。《古诗十九首》云: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每个人都只是这天地逆旅中的暂住之客,我们的生命脆弱而又短暂,无法重新来过。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对自我的生命心怀敬畏,不因任何外因而失去对它的尊重。不由想起了那个“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残疾作家史铁生,当他说出“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时,当他穷四年之力,用透析后的残存时间写下《病隙碎笔》时,当他在《命若琴弦》中塑造了千弦弹断希望不灭的盲人琴师时,陈先生,希望您能够懂得,正像当代诗人郭小川所说,“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敬畏自我的生命,可以让我们无悔此生。

敬畏与自己相关的生命,此生有责。我们每个个体都与其他无数生命紧密相连,而这些与我们相关的生命,都是我们肩上的责任,我们需要对它们心怀敬畏。看,那为了让独居的母亲颐养天年而辞官奉母的潘岳挂起的官印,它提醒我们,敬畏亲人的生命;触,那落在为了给发烧的妻子降温而只穿单衣站在雪地中的荀粲肩上的雪花,它告诉我们,敬畏爱人的生命;听,那重病在床的元稹在听到挚友白居易被贬江州时吟出的“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的诗句,它教导我们,敬畏友人的生命。陈先生,您一定明白,只有当我们因敬畏而为与自己相关的生命负起责任时,我们才可以俯仰无愧,坦然前行。

上面的文字中,作者选取了《古诗十九首》诗句和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及著名诗人郭小川的名言论证了人应该敬畏自我的生命;接着选用的潘安《辞官奉母》的故事则来源于宋以前的《二十四孝》,荀粲融雪则在刘义庆著《世说新语》中“溺惑”篇可寻到踪迹,包括元稹的诗句,分别从亲人、爱人与友人的角度用来论证敬畏与自己有关的生命,敬畏与自我有关的生命,鲜明深刻,斐然文采更是令人过目难忘。

综上所讲,只择取了今年高考作文中在经典素材运用上鲜明独特之文,并不足以概括高考作文中关于经典素材运用的方式方法,诸如那些比较常规的提炼经典事例铺排成段再与热点事例相互照应的方法还有在开头结尾引用经典理论论据点题深化的方法,等等,本文并未涉及,但这些并非不可用。此外还应引起注意的是,在经典素材的运用上,方式上虽然有了灵活的变化,但内容上尚未出新,庄子、司马迁、鲁迅等依然是高考作文中常见的面孔。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提醒我们要加强中国经典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向经典致敬的经典之作 第7篇

新年伊始,德国C M C公司推出了布加迪t y p e 57 S C Atlantic 1938年款,是该车型的首款1/18合金车模作品。笔者了解到,这款作品原定于2010年圣诞节前推向市场。但C M C公司为完善产品的仿真程度,推迟了批量生产,不惜承担违约损失的代价,换取对产品细节完美的追求。对此应该给予积极的评价,同时我们也为C M C公司的做法担心,因为近来频频向高端车模市场冲击的A U T O A R T公司也预告即将推出同一型号的作品。

2011年初终于见到了C M C公司这款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新作,可以称为CMC的年度重头戏。

作品外观:整体线条拿捏准确,全面体现出了原车型的神韵。前脸的发动机网罩编织精美,布加迪的L O G O制作细腻。这个车模的灯具令笔者出乎意料,在使用微距镜头拍摄的照片中,看到了大灯灯片上精细的厂家标识。C M C的这款车型雨刷很奇特,驾驶一侧安装在风挡上沿,副驾驶一侧安装在风挡下沿,在布加迪的老照片中笔者印证了这种形式是真是存在的,在此不得不佩服居安Jean的设计真是敢于标新立异。

邓禄普轮胎侧壁的文字如实被复原,由细如发丝的钢丝手工穿成的轮毂是C M C的拿手好戏,这次当然也不会让人失望,车轮皆可拆卸。发动机盖锁扣是一大玩点,不过过于精细,建议自备一支勾针,没有好眼神和巧手功的朋友慎碰。发动机盖的散热网由金属激光蚀刻片制成。镀铬车门把手、新奇的后盖的解锁机构与原车相符,同样要看懂说明再上手。备用轮胎可以取出。背鳍是这部车的标志性设计,让人联想到蜥蜴这类爬行动物。背鳍有许多铆钉,令人感觉布加迪是将半个车身生产好,两个相对一扣,铆接完成。底盘采用不锈钢材料,发动机和悬挂系统工艺复杂,在看不到的地方同样一丝不苟,这就是高端车模的高端之处。

内饰质感较好,一排独立的圆型仪表刻画精美。座椅和车门内饰采用真皮包裹,颜色和手感复原得都很到位,车门的连杆忠实再现了原车的结构,有趣新鲜。顶部遮阳板可翻动。

作为布加迪标志的蓝色漆面,色泽纯正、手感细腻,散发出贵族气质。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复杂的手工打磨和熟练的喷涂手艺。

我们看到C M C在这个作品的用料方面实实在在,锌合金、铜、不锈钢、皮革、橡胶等各安其位,一切为还原真实服务。用这样一部作品表达对布加迪的敬意再合适不过了。

链接:

原车简介:

直列8缸发动机, 双顶置凸轮轴机械增压结构

干式油底壳润滑系统机械制动系统

发动机排量3.257毫升峰值功率约为200匹马力/5000转

最高时速200公里轴距2, 980毫米

建立经典诵读环境营造经典文化氛围 第8篇

一、创设多元环境, 营造经典文化氛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认为, 学生在校园走廊墙上, 在活动的房舍里看到的一切, 对他们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幼儿园指导纲要》中也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 我们首先从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上来凸显经典文化氛围。

(一) 创设园舍大环境

在幼儿园主体大楼的正面, 我们创设了卷轴状的版面, 突出了幼儿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宗旨“学经典、知道理、塑性格”;在楼梯走廊上, 将《三字经》、经典的、耳熟能详的、脍炙人口的唐诗制作成欣赏版绘画类镜框, 让幼儿、家长在上上下下走动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经典。幼儿、家长在互动式地阅读、口口相传中, 大大增强了其隐形的教育熏陶作用。

(二) 创设班级诵读区

班级是幼儿活动的主阵地。为了突出诵读活动, 教师在教室的角落创设了“经典诵读屋”、“经典诵读快乐吧”、“经典诵读表演区”等区域场所, 并提供了图文并茂的《三字经》、《唐诗》等幼儿图书, 教师自创的《三字经》接龙卡片、《唐诗》拼图卡片、《成语》游戏棋谱、古诗文小画册、图文配对操作卡、唐诗排序卡、劝学游戏棋、好习惯游戏棋等等活动材料等等, 幼儿在玩玩、拼拼、插插、贴贴这些操作材料中, 对古诗文的学习、辨别是非对错上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 创设诵读表演区

教师在引导幼儿趣味接触诵读经典内容时, 还注重用表演的方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教师准备了一些纱巾、汉人头巾、手偶、头饰等, 为幼儿表演经典提供了充足的材料, 使得对经典中的教育意义更加理解。如, 情景表演“孔融让梨”, 幼儿深深体会到了那种“弟弟尊重哥哥, 哥哥爱护弟弟”的兄弟友爱之情;歌表演“蜂”, 幼儿在唱唱跳跳中, 感受到蜜蜂的辛苦劳作, 对劳动者更加尊敬之情。

二、丰富生活环节, 浓郁经典文化氛围

为了让幼儿能在幼儿园里更多地接触到经典文化, 我们尝试在幼儿生活环节中渗透经典诵读的内容, 使得幼儿园的经典文化氛围更加浓郁芬芳。

(一) 丰富晨间活动、午间散步及离园时间的内容

我们利用网络资源, 将可下载的经典诵读内容录制下来, 一种制作成朗诵版的, 一种制作成歌唱版的。早晨、午间散步、离园的时候, 我们会轮流播放这两个版本的经典诵读内容。对于尚未学过的内容, 幼儿会跟着一起诵读, 对于已经学过的, 幼儿则会大声地朗诵, 一时间, 幼儿园操场上、教室内外一片朗朗书声, 此起彼伏, 极为壮观。

(二) 丰富活动过渡环节的内容

我们将朗读版的经典诵读内容作为课前集中的信号。幼儿听到录音机里整齐的朗诵声就知道安静坐下, 等待老师开展活动了。朗读版的朗诵韵律感强、音色优美, 极易引起幼儿的主动关注, 对于养成幼儿安静、倾听的习惯非常有效, 所以作为课前信号比较适合。

而歌唱版的经典诵读内容则作为活动结束的信号。因为歌唱版的听上去优雅、恬静, 感觉非常美好, 它容易消除人的紧张情绪, 让人放松心情。所以这样的音乐作为放松活动的信号是非常合适的。当幼儿听到这样的音乐就知道活动结束了, 小朋友可以自由活动了。

通过活动环节的内容丰富, 幼儿对经典诵读活动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而且教师与幼儿与家长在此氛围中多向互动也更加积极性了。

三、活动导入, 共同参与活动, 丰厚经典文化氛围

(一) 以展示活动促进教师主动走近经典

1) 平行班同课题集体教学活动展示。平行班同课题集体教学活动展示是指在同一年级组的班级用同一个课题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执教教师势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创新新颖的环境与吸引幼儿、便于幼儿理解的教学具来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使教学效果体现一定的水准。而参与点评的教师为了确保自己讲得有理、讲得到位, 也会从书本、网络、他人实施经验中汲取相关要点, 丰富和拓展自己。这一教育研讨活动模式, 使得教师能课题不断充实自己, 实现了教师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目标。2) 古诗文诵读展示。我们在每月课题组活动的前十分钟, 用朗诵的方式来感受、体会诗句的美感;我们开展朗诵展示活动, 选出音色最美、普通话最标准、意境渲染最佳的三合一教师来带领全体教师共同体验、感受, 提高了教师的诵读技能与感悟能力。3) 经典小品展示。我们设计了“经典小品展示活动”, 由每个年级组的教师自选经典故事, 编辑故事梗概, 教师自编自导自演, 将经典诗文的精华展露无疑。教师对经典古诗文的背景、诗人的写作特点、古诗文的意境认识得更加深刻、感悟得更加透澈, 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文学修养, 陶冶了教师的诗性情感。

(二) 以实践活动促进幼儿亲近经典

1) 吟唱经典———诵与唱相结合。当幼儿读《三字经》唐诗累了、厌烦的时候, 我们播放经典诗文的歌唱版, 孩子的兴趣又被调动起来了, 而且经久不衰、欲罢不能。实践证明, 吟唱经典不仅让幼儿积极参加经典诵读活动, 与此同时幼儿踊跃的表现也是空前的。2) 演绎经典———诵与演相结合。幼儿园在班班开展情景表演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节目形式, 即演绎经典———经典表演。这个活动在每个班级的小舞台、小电视小电影区域活动中迅速火爆起来, 幼儿不仅自己参与表演, 还把自己的家长了拉了进来, 参与角色表演、参与道具制作。3) 表现经典———诵与行相结合。经典中的内容有许多与品质、品德有关, 而幼儿又正处于好动、好模仿的时期, 于是我们将幼儿行为习惯养成与学习经典结合起来, 把经典的内容当做幼儿行为准则并作为评比要求, 比一比, 哪个小朋友的行为做得做好。

通过一系列的环境氛围的营造, 幼儿园的经典文化氛围是越来越浓厚了。我们将在这良好的开端基础之上踏踏实实地落实好经典古诗文的传承工作, 让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幼儿、每一个家长都能“以经典为伴、与圣贤同行”。

摘要:在全国各大中小学幼儿园中纷纷将中华传统经典文化引入校园, 积极营造“书香校园”。我们也积极投入到中华经典诵读的活动中, 让这项工程踏踏实实地得以落实,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以经典为伴、与圣贤同行”。在落实这一具体的工程中, 我们首先通过营造宣传性、教育性、浅显性与可操作性的环境, 初步显现经典的园所文化氛围;其次, 我们通过抓住生活环节, 建立了两个特定的常规制度, 使园所的经典文化氛围更加突出与浓厚;再次, 我们以活动导入, 让教师、幼儿、家长共同参与到形式多样、富有游戏趣味的经典诵读活动之中, 进一步营造出经典的园所文化氛围。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与新闻经典的建构 第9篇

但是我们必须警惕, 盲目人为建构经典的历史合法性与合理性, 即经典的建构是否基于人类认知的需要, 黑格尔坦言:“人只有在认识他自己和他周围的事物时, 才是符合他本身的存在规律而存在着, 人必须认识到推动他和统治他的那些力量, 而向他提供这种认识的就是形式符合实体内容的诗。” (3) 对于人类认知自我与世界而言, 经典乃是一种启蒙、召唤、塑造, 跨越时空的创造性, 是一种认同的想象。

经典的建构不是一时一事的产物, 也不是由某个权威机构或权威人物认定的。“那些具有经典或大师地位的学者或批评家的肯定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4) 但是自后现代转向以来, 面对社会文化价值多元共生、大师缺场的尴尬, 我们更相信经典的建构是一个长期的、跨越时代的过程, 是历史集体认同、多种元素共同参与的结果。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与新闻经典之比较

关于经典的定义, 前人已论述颇多, 本文不再赘述。文学与新闻学作为两个不同的学科, 其关于经典的标准也许会有不同, 但是两者又有着天然的联系, 脱胎于18世纪英国文学的新闻学始终都受到来自文学的影响, 特别是在中国的语境下。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与新闻经典必定具有某些相似之处, 即“……经典的作品必须首先具有原创魅力”。 (5) 但是为何在当今中国新闻学界新闻经典的建构不温不火, 除去意识形态和政治权力的束缚之外, 恐怕与当时的历史语境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从时间上来看,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与新闻经典几乎同时诞生, 且处在相同的历史语境之下, 将两者进行对比研究或许能够得到答案。让我们回到经典性问题的本体论意义上来考量,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与新闻经典除了具备一般意义上的基本特质之外, 还有哪些更深层次的相异之处。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具有思想启蒙的划时代意义, 这一点中国现代新闻经典不能与之比肩。诞生于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在许多领域重构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康德在对启蒙运动进行总结的《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一文中认为“启蒙就是人类脱离强加给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即人能够自由地运用自己的理性反思自我、认识世界。近代中国民主主义启蒙运动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康梁维新变法运动, 后经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阐发, 意图在中国建立以“三民主义”为根本特征的共和政府。

自明末清初以来,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逐渐增多, 特别是传教士的传教活动为西学在东方的传播贡献颇多, 西学东渐局面日盛。“五四运动”前期, 中国思想界其实已经是暗流涌动。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对“祖宗之法, 莫敢言变”的传统守旧思想提出了挑战, 在当时的思想界刮起了一股飓风;1915年《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自创始起, 新文化运动就显示了其激烈的批判精神, 批判矛头直指封建儒学, 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而高举新文化运动大旗, 高呼要打倒孔家店的旗手则首推文学。1917年, 《新青年》先后发表胡适和陈独秀的《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 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自新文化运动至整个20世纪20年代, 在一种全新现代性的价值观念和美学原则感召之下,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集体建构开始了对封建守旧思想观念的颠覆并开始树立一种以重新发现现代人独立价值观与生命体验的意识形态。放到历史长河中去考察, 这种意识形态对现代中国整体演进的最大促进作用即是对国民的启蒙。“启的不是家族体系的‘子民’之蒙, 而是现代民族国家中的‘国民’之蒙。” (6)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对于国民的启蒙是基于对人的灵魂的拷问与重塑, 并在相当大程度上促成了偌大的具有封建传统的国家向现代性转变, 在“求新”、“求变”思潮的冲击之下, 国民迫切需要的是立足于社会改造、精神更新、人的现代性转变的领航者,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建构恰恰担当起了历史的重任。

反观同时期中国现代新闻学的发展,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 此后涌现出一批新闻学经典作品, 如徐宝璜的《新闻学》, 瞿秋白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 由黄远生友人林宰平编辑的《远生遗著》等。这些作品在中国新闻学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为何未能担当起像文学一样思想启蒙的引领者的角色, 应该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 新闻学传入中国不久, 发展并不成熟, 还处在向国外学习以及自身探索阶段;其二, 这些著作本身或者是对当时历史政治现状进行宏观的客观描述, 或者是有关新闻采访方法及新闻思想的介绍, 两种都没有对人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其三, 最重要的恐怕是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学传统的国度, 新闻学的研究在当时并未普及, 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或报人, 有着根深蒂固文学情结的国人更认同文学的表达方式。

经典的建构有赖于经典本身的多元阐释空间, 这种阐释是基于对经典本身所蕴涵的丰富思想意蕴的多重解读。也就是说, 经典的建构过程并非单一方面的结果, 除了经典文本本身具备经典的特质以外, 还需要有后人给予经典的多元阐释。“经典是阐释者与被阐释文本互动的结果。” (7) 当然, 二者之中, 文本所具有的经典性才是根本, 这种经典性体现在文本作者对世界本身深邃的思索与追问, 并且能够穿越时代的隔膜激发后人的想象。

相对于文学, 新闻首要的特点是真实, 新闻专业主义所信奉的是客观、真实、不带偏见地报道新闻。以备受新闻学界所推崇的《西行漫记》来看, 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新闻学著作, 同时也蕴涵着重要的史学价值。“如果它比大多数新闻报道更有生命力, 那是因为它不单单是抢先获得的独家新闻而昙花一现, 更深的理由则是它客观地记录了许多永恒的历史事实。” (8) 然而正是其不容否定的政治价值和历史价值限制了《西行漫记》的多元化阐释空间, 作为特殊历史语境下的产物, 《西行漫记》被打上了深厚的时代烙印, 对其意义的表达只有一种解读方式, 即作为研究中国革命的重要文献的价值而存在。

与之相比,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则构成了一个意义表达空间非常广阔的张力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诞生于五四运动狂飙突进的历史背景之下, 对封建儒学的彻底否定与批判在当时曾招致诸多质疑。除了对封建残余的批判之外,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重镇在于对“人”的重现发现, 是一代知识分子不断地在矛盾和苦闷中思索的结果, 他们的表达与诉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社会现实的客观摹写, 而是建立在对人性意蕴与文化内涵的逐层解剖之上, 他们唤起了一个民族的觉醒。“中国现代文学作为20世纪最杰出的中国人的才情和智慧的结晶, 已经创造了堪称属于自己时代的文学经典, 它是这个时代人民生存状态和生命意识的审美表达。在历史给定的条件下, 它已尽可能地发挥到了最高水平, 无论今后的历史会进步到什么程度, 当人们需要了解20世纪初叶中国人的命运、苦难、境况、挣扎以及情感方式时, 他还是会打开现代文学的著作。” (9) 不同的读者在对经典文本解读的过程中都会获得各自的审美体验, 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每个中国读者在解读鲁迅作品的过程中都会看到自己的影子, 并进一步反思个体身上存在的国民劣根性。而且这种反思是随着历史发展向后无限延宕的。

新闻学的经典焦虑

随着新闻学科的逐渐成熟, 新闻学的经典焦虑也开始凸显。焦虑的表征之一在于新闻学在当今中国学术界的尴尬地位。

从历史上看, 经典的建构要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鉴于新闻学在中国语境中的特殊位置, 新闻经典的建构更多地受到来自主流权力话语的影响。话语权力中蕴涵的强制力量或支配力量将会大大强化新闻经典的建构标准, 甚至, 在这种标准建构下, 新闻作品本身的特质会退居次席。

受众的认同同样对新闻经典的建构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大众文化的流行, 审美日常化时代来临, 受众对政治意识形态的疏离, 主流权力话语的建构与大众流行文化的解构必定会出现巨大的价值断裂空间。在这一点上, 从“文化大革命”时期所树立的“样板戏”的命运便可窥见一斑, 因此, 新闻经典在中国的建构所面临的是“动态经典”与“恒态经典”的问题。

处于夹缝中的新闻学遇到了相当大的困惑, 人为地强行建构经典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 经典本身必须是开放性的, 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地被阐释, 甚至被质疑。照此来看, 中国目前新闻学界所推崇的“新闻经典”还不具备这样的特质。这与它们产生的历史语境有着直接的关系, 我们不难发现, 这些新闻经典本身大多掺杂着意识形态的内容, 它们似乎与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具有某些相似之处。

当然, 由于新闻学学科本身具有自己的特点, 因此用文学经典的标准来衡量新闻经典似乎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但无论如何, 产生于同一历史语境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已经证明了其文化传承意义和文化价值。“经典是帮助我们形成一个文化序列的那些文本”, (10) 照此来看, 新闻学的经典建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闻学的经典焦虑还会存在很长的时间。

参考文献

[1]姜红:《现代中国新闻学科的合法性建构——“新闻有学无学”论争新解》,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7 (1) , 第52页。

[2]蔡尚伟、刘锐:《“新闻经典”在中国的建构》,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8 (7) , 第152页。

[3]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册, 商务印书馆, 1981年版, 第20页。

[4]刘象愚:《经典、经典性与关于“经典”的论争》, 《中国比较文学》, 2006 (2) , 第48页。

[5]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 译林出版社, 2005年版, 第5页。

[6][7]黄曼君:《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与延传》, 《中国社会科学》, 2004 (3) , 第152页, 第150页。

[8]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美国1968年版自序。

[9]黄曼君:《新文学传统与经典阐释》,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第42页。

经典老歌论文 第10篇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 如数字杂志、手机短信、网络新媒体、电视新媒体等等, 从其多样媒体形态不难看出, 新媒体交互性、海量性与共享性, 多媒体、超文本等特征。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形态与特征, 极大的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容、类型, 也使文学创作贴近群众, 从思想内容到形式, 新媒体活泼宽松的媒介环境不断的催生文学经典形成的可能。

首先, 新媒体带来开放的海量信息为文学创作提供源泉。如果说经典文学作品都带有相应的时代烙印, 那么在新媒体时代, 发散开放式的信息资源则是给文学创作更多的灵感和源泉。互联网的发展使现下足不出户即可知天下事, 便捷海量的信息资源亦具有共享性, 每个人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 获得信息, 在文学创作面前也是人人平等的无门槛, 参与文学创作的群体越来越庞大。新媒体时代多样、丰富、开放的信息也拓宽了文学的原有领域, 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内容与文学类型, 随互联网发展而来的网游小说、奇幻小说、玄幻小说, 还有随影视媒体对文学作品的改编穿越小说、影视剧本小说等都极大地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发展方向, 使文学作品带有新媒体时代特有的时代特征, 网络文学作品进入“茅盾文学奖”的候选作品中, 也说明了网络文学创作能够产生精品力作。我们有理由期待新媒体时代会留下更多的经典文学。网络文学的兴起承担了传承传统文学的社会责任, 为新媒体时代文学经典的形成提供可能。

其次, 新媒体的发展, 使文学以网络、手机、电视等作为传播媒介, 从之前的博客, msn到如今的微信、微博, 都大大提升了大众对于文学的参与度, 一步步降低了文学创作的门槛, 使每一个网民甚至大众都可以参与到新媒体文学的创作中来, 大到小说、剧本, 小到一条微博、短信的编辑都在新媒介的发展中, 可能成了新媒体时代的文学。从前传统的作家是被大众尊敬的灵魂工程师, 文学经典或许也是大众仰望的大家之作, 而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使文学作品深入大众, 更催生了经典形成的可能。

二、新媒体的发展与形成文学经典的困境

新媒体的发展在为文学经典形成催生许多可能的同时, 也带来了文学经典与新媒体时代两难的困境, 新媒体时代打破了传统写作固有的门槛, 虽然引发了大众对于写作的追求, 但也弱化了对文学的规范, 更多的文学只能停留在夺人眼球而无法深层剖析;新媒体形态与传播形式的巨大改变不仅加强了作家与读者之间的联系, 但也使文学创作朝市场化、消费化、娱乐化方向发展, 削弱了作家对经典文学的追求。新媒体为文学创作划开了开放自由的创作环境, 但也注入了泛滥粗鄙的信息, 作家也在广阔的创作环境中肆意、随意的使用了新媒体时代的资源。

新媒体时代传播方式的多样化, 影视、数字杂志、网络等媒介形态不仅拓宽了作家们的传播渠道, 也同样增添了读者的文学接受方式, 架起了读者与作家之间一对一的桥梁, 作家的文学创作、文学创作很大一部分是需要为读者服务。因此, 关注读者、关注市场、关注消费成为文学创作的动向。这个时代的文学创作不流于一次消费、一次阅读, 作家就被迫关注市场、消费的动向, 必不可少的思考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读者的取向意愿极大地影响了作家自我的创作, 忽略经典性、精神性的创作, 重视大众化成为新媒体时代文学创作的趋势。当出版费、销售率、销售排行榜占据了作家的大脑, 无疑会左右他对于文学的认识, 改变他对经典的追求。

三、立足当下, 树立经典

从新技术、新传播方式、新媒介形态等方面来看, 新媒体的发展无疑将是未来媒体发展的新趋势, 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方向才能树立出相应时代的文学经典。新媒体时代是给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但对于创造文学经典, 它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只有立足当下, 把握新媒体时代先进技术条件与多样的传播渠道, 珍惜丰富宝贵的信息资源, 作家确立自身的主见, 承担创作包含文学内涵的创作责任, 树立经典。

新媒体时代虽然带来了文学向市场化发展, 但其丰富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资源, 交互式媒体的技术更能诱发文学的经典化。而新媒体使大众参与到文学的创作与选择判定, 在文红霞的《新媒体时代的文学经典化》中, 她归纳出三个新媒体时代文学经典化的途径:一是强大的舆论优势。二是新奇的命名。三是影视媒体和网络游戏等对文学作品的改编。这皆是从新媒体中汲取的优势和资源。促进文学经典的形成, 需要将其与新媒体适时地结合起来, 而不是像鸵鸟埋进沙子一样对新媒体的优势视而不见、故步自封的固守传统文学的枷锁, 只有立足于当下, 才能顺应时代的方向形成属于新媒体时代的文学经典。

路漫漫其修远兮, 实现新媒体时代中文学经典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实现文学的经典化还任重而道远。但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对于新时代的文学创作应怀有信任, 把握时代, 立足当下, 树立经典。

参考文献

[1]文红霞.新媒体时代的文学经典化[M].2012.

[2]杨剑龙.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创作与阅读[Z].

[3]王传真, 白瀛.新媒体给文学带来了什么?[N].河南日报, 2010.

经典老歌论文 第11篇

著名心理学史家波林曾经说过, “一部心理学史, 就是一部实验心理学史”。实验研究方法的创新发展和心理学实验研究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心理学的繁荣和进步。由北京师范大学董奇、边玉芳教授主编的“心理学经典实验书系”精心选择心理学发展史上科学严谨、极具代表性、设计巧妙的实验, 引导读者从新的角度重新梳理和理解各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关键理论问题和现象, 为研究者认识和掌握实验研究方法的特点、范式以及应用提供了清晰的脉络。同时, 该书系还将实验本身以及实验所阐释的实践意义加以引申和拓展, 在促进心理学基础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心理学的社会和教育服务价值方面堪称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兼具学术著作的严谨科学性与心理学的生活性与教育性, 这也是本套书系得以入选“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原因之一。相信广大基础研究工作者、一线教育工作者和一般公众都会从该套丛书中获益。总体看来, 该套丛书有以下特点。

一、涉及六大重要、经典, 且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学分支领域

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有很多, 该套丛书特别选择儿童心理、教育心理、管理心理、社会心理、生活心理、健康心理等六大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分支领域, 通过既严谨科学又生动有趣的语言对这六大重要领域的心理学理论和实践问题予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阐释, 为研究者整体掌握人类心理活动、为心理学与人类现实生活的结合提供了很好的科学素材。

二、每本著作都以该领域最为核心的理论、发展问题和现象等作为主题

丛书的每本著作选择的主题既是该领域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发展现象, 也是教师、家长、一般公众等关心和困扰的现实问题, 且按照从一般理论到相关方面发展再到影响因素、相关教育建议等的逻辑顺序组织每本书的框架。既能帮助研究者进一步深入理解有关理论和现象, 也能为学校、家庭教育和一般公众的生活提供科学研究的启示。

三、实验案例选择巧妙、引用经典, 具有代表性、严谨性和科学性

书系的系列著作秉承着“经典”的原则来精选实验, 呈献给读者最为经典科学的实验, 所选择的实验案例目的明确、设计精巧, 能够科学准确且通俗易懂地揭示人类的心理特点、规律和相关影响因素等。而且通过对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的客观准确的介绍, 也能帮助读者从中领悟到实验研究方法的特点、范式和应用。

四、语言准确精炼、生动有趣、深入浅出, 严谨科学与通俗易懂相得益彰

书系力求通过通俗有趣的语言来阐释基本的理论和关键问题。这首先体现在全书的标题设计上, 作者巧妙运用有趣的、吸引眼球的语言或提问的方式来概括实验所揭示的理论和发展问题的精髓。在每一个主题的阐述中, 作者首先科学简略地介绍理论或问题, 并在“实验应用”部分引经据典, 提供大量丰富的拓展资料, 进一步提升实验的理论含义和教育意义, 实现了科学严谨和轻松有趣的和谐搭配。这种深入浅出的阐释, 易于读者理解和消化, 能够强化人们对于抽象理论和原理的理解和记忆, 增强人们对于某一心理现象和问题的科学认识和应对。

五、适用读者范围广, 将成为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普及以及心理学在大众生活中普及的重要窗口

该套丛书既有对人类心理活动的理论和现象的介绍, 也通过具体呈现每个实验的目的、设计及操作程序、实验结果等对实验研究这一重要方法进行了介绍, 最后通过实验应用将实验本身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加以引申。这样的设计思路对于心理学研究工作者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理论和现象, 对于方法学工作者更深刻地体会实验研究的特点、范式和作用, 对于一般公众通俗地掌握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理解人类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现象, 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具有重要启示。因此, 可以说, 本书是一本适合心理与教育研究工作者, 也面向教师、家长等一般公众的适用范围极为广泛的书籍。

《儿童心理学》

本书选择8个方面共64个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经典、巧妙的实验案例, 对儿童发展的重要理论和现象进行了严谨、科学、通俗、有趣的解释, 为读者了解儿童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重要心理特征的发展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的独特发展现象等提供了新的证据和角度。比如, 该书首先从“成熟与学习哪个更重要”“心理发展是由遗传还是环境决定的”“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发展有关键期吗”等等理论问题开始, 进而过渡到对儿童认知、情绪、道德等方面的重要发展特点、规律、环境影响因素方面的阐释, 对儿童各项重要心理特征的发展独特性、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科学教育和指导等进行了介绍。例如, 儿童的思维、语言和自我意识是如何发展的, 电视是儿童的好保姆吗,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如何习得的又该如何矫正, 什么样的亲子关系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等等。这些基础理论、发展规律和现实发展中的普遍现象、问题等有机结合的组织框架对于研究工作者梳理儿童心理发展脉络, 对于一般公众了解儿童发展的特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成因以及如何对其帮助和指导等大有裨益。

《教育心理学》

学习和教学是一个庞大的研究课题, 既涉及学习、教学的本质、特点, 以及学习的普遍规律和现象, 也因为受到个体发展经历、成长环境、所受教育的特点等而表现出独特性。《教育心理学》一书正是把握了这一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和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和特点, 紧密围绕学和教两大科学问题组织全书框架, 选择9个方面64个生动有趣的经典实验案例, 对学习的本质、学习的基本心理规律等基础问题, 以及学习的普遍现象、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促进学习的科学方式等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科学、深入、生动的阐释。作者在主题框架设计上, 既没有面面俱到, 也没有挂一漏万, 而是按照从基本理论到普遍现象、关键问题, 再到科学教育指导的逻辑组织内容。比如, 该书既有对学习本质、学习的科学规律等基础问题的阐释, 如“学习的本质”“学习的记忆策略”“学习迁移规律”等;也有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的科学解释, 如“人的从众心理是怎么回事”“习得性无助对于学习动机的影响”等;还有对影响学习的关键因素的阐释, 比如“成就动机对学习的影响”“情绪影响学习”等;更有为教师、家长提出的科学的教育指导建议, 如“过份奖励无益于学生内在动机的维持”“怎样发挥期望效应的作用”“怎样合理地进行表扬和批评”“怎样培养孩子的亲社会性”等等。值得一提的是, 作者还特别将“创造力培养”和“道德学习”作为该书的两个重要主题, 这恰好应和了我国未来人口素质建设对于当代儿童青少年创造能力、思想道德的要求, 是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综合素质提升中亟须关注和加强的两个方面。

《管理心理学》

实验是心理学中最常使用的研究范式, 正是因为实验, 管理心理学逐渐成为一门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管理科学的独立学科。然而一直以来, 管理实践者们并没有对这一学科引起足够的重视, 究其原因, 管理心理学的众多理论往往过于抽象和笼统, 与现实管理环境有一定的心理距离, 且往往欠缺可操作执行的具体办法, 因而如何让心理学研究结果真正能够指导管理实践一直是困扰管理心理学领域研究者的一个难题。针对这一问题, 《管理心理学》进行了大胆而有力的尝试, 书中不停留在理论层面的介绍, 而是结合实验结果以及作者自身的管理实践经验, 提出了很多颇具实用性、有效性的实践方案, 供管理者选用。在此举一例:职场中, 很多信息的传达不能总是通过直接的方式, 否则可能影响个别员工的情绪或自尊。这时“暗示”就变得非常重要。不过并不是每位管理者都能够很好地使用暗示, 有时暗示不到位, 不仅不能达到效果, 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因此, 该书中专门设立一章介绍一个关于暗示方法的实验研究。研究通过区分不同暗示者特征、受暗示者特征和暗示情境可能达成的暗示效果来发现职场中有效暗示的心理机制。最后作者专门针对这一问题给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 例如如何使用权威语言和群众语言来管理员工, 在怎样的情境下可以以行动来暗示员工等等。作者对每个方法都进行了详尽具体的介绍, 使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涉及的通常是日常生活中容易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 例如“怎样认识自己”“怎样为他人喜爱”“偏见是如何产生的”, 等等。《社会心理学》一书不仅为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提供了一本极佳的课外读物, 同时也为那些希望深入了解社会心理学的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举个例子, 在介绍认知失调理论的相关实验时, 作者并不急于讲解实验过程, 而是以一个小故事作为导引:一个青年被催眠了, 催眠师让他在晴天穿上雨衣和雨靴, 去很远的地方买6瓶他并不喜欢喝的咖啡。等他回到家, 从“梦”中醒过来后, 他竟然给自己的这些不合常理的行为做了充分的解释, 比如天气多变所以要穿上雨衣、买咖啡是为了放松心情……这个生动的小故事为介绍费斯汀格的“一美元与二十美元”的认知失调研究实验做了很好的铺垫, 让原本很难讲清讲透的认知失调理论立刻生动起来。本书另外一个可贵之处在于, 虽然介绍的是西方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 但是探讨和诠释的几乎都是中国现实社会中出现的真实现象。比如在介绍纽卡姆有关价值观和态度的纵向研究时, 结合的是5.12地震中, 一位母亲用身体保护怀中婴儿的感人故事, 引发读者反思在当今中国这样一个迅速发展的变革社会中, 人们的心灵家园究竟在何方?当人们津津乐道物质追求时, 人们的精神世界是否还能找回最初的美好?本书在讲实验, 但最终的目的不仅在于把西方学者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实验讲透, 更重要的是引发中国读者思考当今中国的问题, 在中国社会现实背景中研究社会心理学。

《生活心理学》

怎样去剖析生活?如何才能够智慧人生?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但是读书无疑是重要的备选答案之一。一本好的书籍, 不仅可以扩大读者的视野和胸襟、满足读者的好奇心, 还可以从整体上提高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力和判断力。《生活心理学》一书就是一本这样的好书。该书以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为主题 (例如, 压力问题、婚姻问题、理财决策问题等) , 用生活化的语言系统组织心理学研究中与这些主题相关的经典实验, 是一本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读物。全书以一个个经典心理学实验为基本单元, 每一个实验主要包括引言、实验介绍 (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 、实验应用等几部分, 试图通过对实验背景、过程尽可能详细、完整的介绍, 对实验结果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有深入的分析, 让读者既能够了解实验所揭示的生活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又知晓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行为。认识生活真谛, 点亮智慧人生, 就来看看《生活心理学》吧!

《健康心理学》

著名瑞典病理学家韩森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 “人类的历史即其疾病的历史”。人类在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 生病的原因不再仅仅是机体损伤、细菌侵入、病毒感染, 负性情绪、工作压力、不良习惯等社会心理因素一样可以杀人于无形。

上一篇:中间相沥青下一篇:应用机会